明清文化史专题

2024-08-11

明清文化史专题(共6篇)

篇1:明清文化史专题

关于“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的一些理解

尽管有所耳闻清代之时中国文化以一种近乎神圣的形象流入欧洲大陆,但在听到老师对这段历史的详细讲述时,在看到了歌德、伏尔泰等关于中国文化近乎夸张式的记述时,我还是不得不表示十分震惊。作为明清文化史的一部分,这一段历史却更像是欧洲人的历史,故而并未怎么出现在历史教材里,也并未被太多国人关注。然而其对于中国制度、道德、社会等众多方面的高度赞扬及其带给我们的冲击感却着实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西方人会在个时期如此看待中国、如此夸张甚至近乎荒诞的赞美?

1. 儒家文化的影响

从这个时期西方的记述资料中不难看出,孔子及其推崇的,以“克己复礼、人性本善、仁者爱人”等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成为西方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儒家文化深入中国社会之深,使得后者的政治制度、国家机器、处世之道、社会风气等众多方面都与前者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这使得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缩影,与之形影不离,也致使关注东方的欧洲人不得不对其表示极大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便是儒家文化与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太过于不同,使得其以一种极具新鲜感的存在方式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使欧洲人认为,这才是建立社会应当参考的价值标准,也是最完美的价值标准。

然而究竟为什么在欧洲人眼中,儒家文化有着如此大的魅力呢?以下仅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而理解。

1)宗教

中华民族这一庞大的群体作为世界上少有的无宗教信仰的民族是在世界大背景下显得格外另类的,这一现象也是被基督教的支脉深入渗透的欧洲人无法理解的:一个没有宗教作为信仰核心的社会究竟靠什么支撑着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呢?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多多少少的发挥了一些宗教在其他社会体系之中的作用,深入了中国的制度及人民日常生活。这样一种思想的完全浸透在欧洲人眼里便几乎成为了一种信仰,正如欧洲人对耶稣的信仰一般。然而与宗教信仰不同的是,中国人所“信奉”的孔子并不是如耶稣一般的神,而是纯粹的凡人。而这样的一个凡人的影响力竟能达到如此之大,欧洲人的讶异与慨叹也便不难理解了。

此外,由于欧洲随宗教信仰而来的教会制度的腐败现象以及其他种种漏洞都给欧洲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了相当程度的阻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相处之道作为一种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就显得格外完美,其推崇的克己复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观也似乎远远强于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而带来的弊端。这就更像是一群关注社会的人在努力的尝试学习“先进”,尝试寻找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2)等级

“在远东有一个与罗马同样古老的帝国,现在依然存在,人口和整个欧洲一样,没有世袭贵族及教会特权,由天赐的皇权通过官僚机构来统治。”

从欧洲人关于中国的赞美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格外认可的。然而在今天的历史教材在评判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时,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却总是批判大于赞扬。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不可否认,今天人们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客观评析的时候,也要指出其“克己复礼”思想的封建保守型。我们认为孔子所强调的礼制、等级观念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然而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教会的统治之下,像伏尔泰一样的大资产阶级清楚的意识到教会统治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弊端故而渴望中国一样的君主制度。似乎中国这样的等级相对于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教权统治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把欧洲人对于中国的崇拜变得理所应当,把中国古代的层级分明的官僚体制、甚至包括今天被我们一再否定的科举选拔制变成了时欧洲人眼中的一剂良药。

2. 西方发展的需要

从欧洲历史记载看来,我们不难发现其关于中国的记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实的。这种差别除了其关于古代中国的不完全了解外也有一定的人为成分。

“18世纪的耶稣会士们不仅毫不犹豫地在汉文文献中加入了一些原文根本不存在的词,还毫无愧色地从中国历史或神话中删去可能会危及他们希望树立的形象的所有具体内容。一名耶稣会士如此陷入迷途,居然写到孔夫子又叫仲尼,‘尼’意指‘丘’,因为其母前往一座山丘起到某尊神灵以求子。”1

这样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可以看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于中国的夸大抑或歪曲的宣扬是有意为自己所欲表达的思想服务的。作为遥远东方的古老国度,中国为太少的欧洲人所了解。人们往往信于流传的关于中国的文字讲述、信于有学问的教士关于中国的宣扬。统治者欲要规范国家的道德礼数,便歌颂中国的礼法制度;革命者欲要推翻教皇的黑暗统治,便赞扬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他们希望通过意识形态的引导来教化大众,希望通过对古老中国的描绘为自己的论述观点奠定坚实的基础。3. 文化之间的隔膜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安田朴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然而那个时期的欧洲人真的了解中国吗?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呢?我们先从“中国热”学者伏尔泰说起。

“正如他自己所讲和当时人们所说的那样,伏尔泰从未到过中国,但他曾会见过‘20多名从事过这种旅行的人’,而且还自认为‘阅读过所有讲述过该国的作者们的著作’„„这难道就可以说如此熟悉情况的伏尔泰始终都是尽最大可能了解情况了吗?绝非如此。”2

可以看出,尽管对中国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对汉字只字不识、又没有亲自到达过中国的伏尔泰所认知的中国也不过是第二手资料甚至是经更多的媒介转述的信息堆砌而成的而已。

我们再将视线转向欧洲同时代的其他关于中国的记述。

当我们看到布歇所做的《皇帝御宴图》中“中国皇帝”在有椰子树装饰的花园里办“Party”,当我们看到意大利版画中中国官吏的小脚,我们可以发现,欧洲人对于中国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对于本文化的认识并加以适当的想象。他们并不是描绘他们所见到的中国,而更多的是描绘他们想象中的中国而已。正式因为不了解,因为并未深入中国的文化体系,所以他们只看到了等级的森严,忽视了许多官员的腐败,只看到了皇权专制、等级分明的规整,看到了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选拔的公正,却忽视了封建传统相当大的对人的局限性。别人的东西往往都是最好的,自己的问题往往都是最多的。当他们试图弥补本社会的漏洞时,就把学习的榜样定格在了遥远而神秘的东方。

4.总结与思考

综上所述,欧洲人关于古代中国夸张式的描述主要缘于中国对于儒家思想的信仰与其关于耶稣基督的信仰的极大不同,缘于其个人的需要,也缘于他们对中国的不了解。这些因素复杂的融合致使中国变成了当时欧洲人眼中的完美国度。他们纷纷将聚光灯打在了这片平凡的土地上,使之熠熠生辉。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对于实物的认识与定位。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陌生事物所下的定论是不准确的。这种认识基于我们已有的意识形态,受到我们主观偏见的导向,甚至基于我们的来自陌生感的猜想。尽管人们无时无刻地不在受着社会软强迫的影响,但尽量的客观也是我们最大程度地获取真实认识的有效途径。过去的欧洲人不了解中国,今天的欧洲人也未必了解中国。那么今天的中国人,今天的我们,了解欧洲吗?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安田朴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篇2:明清文化史专题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由于水平所限,本文只探讨科技方面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非常发达,诞生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众多发明,对中国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有过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反观西方古代,除了一些天文学,几何,数学,哲学方面的成就外,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科技成就。

而在十六七世纪的西方,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的发明大量涌现。几乎所有的近代科技都是起源于西方,从地上的汽车到天上的飞船,从电的发现到整个社会的电气化,从计算机的发明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都来自西方社会。而中国则在这段时间内销声匿迹了。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国近代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呢? 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科技观方面:中国的科技观注重实用,不论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还是印刷术,都是为了一定的实用目的而发明的,而西方则更加注重抽象四维,譬如几何方面和代数方面的很多定理都是抽象思维的结果,而这正是中国所缺乏的。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前,这些抽象四维得到的结果似乎没有多大用处,所以西方的科技成就乏善可陈,而中国则由于其基于实用的科技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创造。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发明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是一些人凭借生活中偶然的一些灵感和发现稍加琢磨就能做出来的了。它们需要雄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就包括数学,几何学等一直不太被中国人重视的非实用的抽象的学问,中国由于这方面知识的匮乏,连理解近代科技都困难,更何况是利用理论基础去做出科技发明呢。

学术制度方面:西方大学的起源非常早,在文艺复兴之前已经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大学,而在文艺复兴之前就已经有了几百年的积累,在大学里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虽然早期的大学多是教会大学,但其中也讲授一些数学之类的知识,这给后来的工业革命积累了公民的科学素养。而中国则是以科举作为社会学术制度的核心并以此作为学校制度建设的依托,一切为了科举制度服务。必修的科目也是一些儒家经典和历史知识,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除了儒学之外都被排斥在了体制之外,如墨子之类有更多科技含量的经典都没有被纳入考试范围,自从明清以来尤其如此,规定儒家四大经典作为考试范围无疑是给中国人的思想套上了一层枷锁,而对科举的佼佼者的奖励就是进入仕途,这无疑让中国人坚定了“学而优则仕”,“学习就是为了做官”这种思想。这对于科技发展无疑是一粒毒丸,它扼杀了读书人的创造性,并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这样死板的教育模式自然不能催生科技发明。反观古代四大发明,也没有任何一个是由科举产生的。火药可能起源于道教的炼丹者在炼丹过程中的意外发现,指南针的发现则更可能是出于偶然,只有造纸术和印刷术是刻意尝试的结果。火药本来可以有更大的用处(譬如制造兵器),而中国人只把它用于制造过年放的炮仗,这说明我们缺乏推广的意识,而推广也正是抽象思维的内容。而在科举诞生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科技发明也主要集中在农业,中医等这些不在科举体制内的学科。或者说科举对于科技发明没有任何贡献。

知识产权:西方很早就有了产权意识,人们在尊重他人产权的同时自己的产权也受到了保护。在近代更是有专利权等保护知识创造者的权益,这样人们就有更多的动力去搞发明创造。相反,反观中国社会,产权这个概念在古代根本不存在,并且直到明清,官方也没有任何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只是私人有些“秘方”之类可以保护知识收益但是不利于知识广泛传播的做法。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一些人去做创新,但是这种创新由于缺乏官方保护,注定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授。而达不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甚至是在今天,中国人依旧产权意识淡薄,各种盗版各种山寨层出不穷,因为知识产权这种观念从来就不是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比如前段时间的百度文库侵权案,一些作家联合起来维护他们的知识产权。社会上的主流舆论却是支持百度的多,说这些作家无非是想要钱,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收益权本来就是作家的合法权益。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出来维权又有何不妥呢?从这件事中我们只能说直至今日,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中国,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这对于知识创新者而言是很不利的。就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来讲,没有发明者,受益者是全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件好事,然而从更大的方面讲,这打击了中国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在不能为个人带来利益时,又有多少人能投身创新呢?这些问题在十六七世纪之前并不明显,因为那是西方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尚处萌芽,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而随着西方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完善,中国相形之下的毫无改观就更显出了对创新的扼杀。

地理环境:中国是陆地文明而欧洲是海洋文明。这样的地理环境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二者的文化意识的差距。中国的面积几乎等于整个欧洲,而欧洲的国家数目却远远多于统一的中国,自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主流的封建王朝都是大一统的。而欧洲却从来没有统一过。由于国家面积的限制,欧洲诸国之间战争不断,每一个国家都面临这外界的威胁,各个国家处于一种势力制衡的状态。而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周边文明中最发达,最先进的。这就让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盲目自大的自我感觉。认为自己处于天下的中心,并自负地藐视,排斥其他文明,认为它们与中国只存在藩属、进贡的关系。欧洲各国则不同,他们面对着诸多不可小觑的对手,时刻都要保持警惕和客观的自我认识。对其他国家先进的科技成果也竞相推广。因此,一旦一个国家有一个重大的科技成果,这个成果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遍全欧洲,而推动其他国家的科技进步。中国不存在区位竞争,因此各个地方的官员也没有推广科技成果的动力。另一个方面,中国的大陆文明在潜意识中,由于陆地面积充足,有一种对海洋的排斥和漠视,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应对来自陆地的威胁。欧洲各国则不相同,它们由土地面积的限制,只能视线放在广袤的海洋上,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则更加推动了它们对海洋的探索。并推动了与航海相关的各种科技的进步。

哲学思想:这可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中国由于国土面积的充足和周边文明的相对落后,在思想上一直有些自负,同时中国哲学又讲求中庸、和谐、礼,这和研究科学所必需的思辨精神从本质上讲就是背道而驰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样的话绝不会从一个中国读书人的口中说出,我们讲究的是“尊师敬长”,“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我们不敢挑战权威,我们讲求的是服从。我们不讲“真理”而只讲“礼貌”。这样顾及面子的做法对探求真知而言是致命的。而西方则自古提倡思辨,怀疑,质疑,而在十六七世纪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解释权之后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更加开放地去追求真理。

篇3:明清文化史专题

纵览中国戏曲作家史, 我们发现, 高位官僚在剧作家中很不常见, 在元朝这个废除科举制度、极力打压知识分子的时代, 剧作家中, 即使进士及第者也不多见。但是, 情况在明清却不一样, 剧作家几乎都是及第者, 而且不乏达官显宦。例如《五伦记》的作者邱濬很早就中进士, 后来居然还官至礼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写下《宝剑记》的李开先曾历任户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员外郎、郎中, 后升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至情派”的领军人物汤显祖在万历十一年中进士, 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孔尚任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

大多数高位剧作家集中在明清, 几乎所有的高位知识分子都愿意使用戏曲 (传奇) 这一艺术形式抒情发臆, 这不仅在中国戏曲史上,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社会史上也是一种奇怪现象。其实, 只要深入到这些明清剧作家们中间, 就不觉奇怪。唐代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说:“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 气满志得, 非性能而好之, 则不暇以为。”韩愈所说的这种情况似乎在达官显宦中不易出现, 但是在明清时期, 即使像阮大铖那样的官场败类也写出了很好的作品。

如此看来, 这种官位文化必然与传奇的形成与发展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合理的关系。明清知识分子的官文化生态切实影响着传奇, 这主要表现在编写传奇剧本、蓄养家班、理论总结等几个方面, 以下分述之。

一、编写传奇剧本

元朝以前, 剧作家名见经传者不多, 剧本写作不成系统, 这时的戏曲以艺人的表演为主, 戏曲的传播也以艺人们的口传身授为主, 剧本文学性很低。至元朝, 科举废除, 文人失意, 像关汉卿这样的还对儒家文化和科举举士心存幻想的剧作家多混迹于勾栏瓦舍, 剧本的文学性和思想性都得到提升, 也获得了和表演的结合, 但是, 这样的戏曲繁荣也只是维持在了元朝前期。元中后期, 虽然也偶尔有好的作品出现, 但是, 编剧系统已经南移, 北杂剧已经成不了什么气候, 再也找不到元初的风骨, 杂剧也在这个时候因北艺南迁、戏剧家社会观念和精神素质的改变、艺术格局由成熟趋于老化等原因而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明初也有杂剧创作, 但是已经大大不同, 一方面趋于粉饰太平或神仙道化, 另一方面突破原杂剧的体制而趋于灵活多样。这些都是明清高居官位的文人知识分子创造出传奇这一戏曲样式的背景。

很自然的, 明代知识分子接手戏曲创作, 不同的是, 知识分子经历了元朝的压抑, 进入明朝突然放松了, 虽然明朝律法中有对戏曲创作题材的规定和限制, 但是, 文人毕竟获得了一个宽松的入仕环境。

汉民族所受的民族压迫在明朝建立的背景下被解除, 元杂剧的沉郁愤慨基调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南戏却在元杂剧衰落的时候更加显现出它的世俗性, 而且, 南戏一直就与社会现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最重要的是, 南戏表现出一种入世精神, 这些都表现出与明初杂剧不同的气质, 而这种气质, 入仕文人最需要。

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的流行和“正声”水磨调昆山腔的形成都依赖于积极入世文人们的推崇。

不能避开高明, 他是第一个具有上层的社会身份而又来从事传奇创作的文人。高明虽然生活在元朝末期, 但他开启了明清的那些达官显宦传奇剧作家们的基本文化生态。高明及其创作都具有一种典型意义, 对于表现明清文人官员的生存状态有概括意义。大剧作家沈璟、汤显祖、洪升、孔尚任等几乎和高明殊途同归, 他们都是经历官场风雨的人, 这一点使他们在“处江湖之远”的时候走向了传奇这一戏曲样式的编写。

明清文人高官由于受到长期集中的文化训练, 加之传奇这一戏曲形式也呈现出极强的文学性, 很快就成为文人雅士们青睐的对象, 他们自然也要把自己的闲情逸致投注其间, 这造成了明清两代较好的传奇剧本几乎都出自于文人雅士之手, 而且其中多是高官。

二、蓄养家班

明清达官显贵、高门大户往往蓄养不止一个家班。晚明绍兴的张氏家族就曾先后办过六个家班:可餐班、武陵班、梯仙班、吴郡班、苏小小班、茂苑班, 每个班都会有一个撑起门面的伶人, 体制完备。明清时期, 蓄养家班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风尚, 不同家班的表演也成为上流文人之间文化水平的大比拼, 这种竞争渐渐融进社会风俗, 最终成为一股潮流。而且一个重要的现象是, 家班的主人出身世家巨族, 长年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和教育, 曾考中状元、进士和举人。他们因为经历了长期的文艺积累, 尤其钟情于戏曲, 不仅吹拉弹唱, 样样精通, 还擅长表演、编改和作曲。家班主人有的还积极总结实践经验, 上升到理论高度, 例如沈璟就有很多理论著作传世。

除了这些, 家班间交流也很常见。杨慧玲在《晚明绍兴张氏世家戏曲活动考述》中说:“由于张氏家班经常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演出, 接触到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表演, 有利于取长补短, 精益求精。”明清两朝, 尤其是传奇成熟的晚明, 高官们蓄养的家班除了自行演出, 还经常与其他的家班合班演出, 更有甚者, 府院内的家班居然也和那些专业的艺人同台演出, 有时候, 官员们自己也上台过一把瘾。这样的同台结合看似草率, 但是对于提高加班的演技水平却功不可没。其实具有这种娱乐功能的组织远在先秦时代就已存在, 只是, 在明清时期, 达官文人大量加入, 使明清家班表现出对传统家班的超越, 这主要表现在:一改传统家班构成松散、表演临时拼凑的情况, 明清家班表现出组织严密、体制完备、分工明确的形态;明清家班的主体, 或者班主直接就是文人缙绅们, 他们以高水平的文化知识, 集编剧、作曲、排演、理论总结于一体, 为家班的表演提供最坚强的后盾;在文人缙绅们的影响下, 家班艺人的文化水平也得到提升, 对于剧本和感情的表现更符合文人缙绅们的要求;文人缙绅们之间经常交游, 这给不同的家班带来交流的途径, 获得了同台献艺、合班演出的机会。总而言之, 文人缙绅们大量蓄养家班, 而且投入颇多, 这些都直接提高了传奇剧本的演出技艺。

蓄养家班不仅需要大量的文化艺术投入, 还会对家班主人的经济实力提出种种要求。而两者兼备的, 只有那些高居官位的文人缙绅们, 这也就造成了官位文化和家班蓄养的两相对应:家班的置办要依托于官位带来的经济来源和社会交游关系, 文人缙绅们也将自己的剧本交给家班再自行排演, 既顺应家班蓄养的潮流, 也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这样两相帮衬既检验了家班的演出水平和技艺能力, 文人缙绅也找到了抒情发臆的好途径。

三、理论总结

文人缙绅的那些热心戏曲的人, 大都是戏曲行家, 作为班主, 在经历了大量的创作实践后, 他们自觉地对逐渐形成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提纯, 最终形成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例如曲论家沈璟, 他曾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郎等职。因科场舞弊案受人攻击, 辞官回乡, 引退后, 沈璟专心进行戏曲研究, 不仅蓄养家班、组织家班演出, 在音律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针对传奇创作中出现的卖弄学问、搬用典故、不谙格律等现象, 沈璟提出“合律依腔”和“僻好本色”的主张, 并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以为规范。这样的理论和著作绝不是凭空出世, 其实沈璟经常与当时著名曲家王骥德、吕天成、顾大典等探究、切磋曲学, 高层文人未免会惺惺相惜, 又找到了这么一个相同的趣味, 自然而然一再地摩擦碰撞, 这是戏曲理论得以提纯的另一个原因。对于沈璟的研究, 对研究明清两代同类戏曲家的创作心理和文化生态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很多戏曲追随者也在理论继承方面做出很多成就, 明清时期的戏曲剧作家们往往因为思想表达、形式追求、表演风格、题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而分派分流, 每一派都有一种代表理论, 例如“至情派”的至情论, “玉茗堂派”的本色论等。这些理论有的还不够完备, 后继者就会予以批评并补充完善。有的思想理论虽已成熟, 但还没有做到很好的总结, 这些都需要后继者们一面创作, 一面总结。

除了这样的的理论总结和理论继承, 明清时期不同戏曲派别的戏曲理论辩论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场“至情派”和“吴江派”的戏曲理论对弈, “至情派”把“情”摆在传奇的最高度, “吴江派”却固守传统, 一味主理, 这主要是在思想方面的对决。再者, “吴江派”的戏曲理论以沈璟的格律论和本色论为基本, 在戏曲的演出形式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这场两座高峰之间的对决, 使中国传奇理论在“情”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发展两方面都获得了双赢。

总之, 文人缙绅们的理论总结、理论继承与理论对弈都有利于明清传奇“案头”到“场上”的强烈扭合, 这都为传奇的艺人表演实践和剧作家创作实践提供越来越完备的理论基础。

结语

实际上, 除了在编写剧本、蓄养家班、理论总结等几个方面, 文人缙绅们在组织演出、文人交游、拜师学艺、训练演员上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明清就是这样一反历朝历代好的文学作品多出自落魄文人之手的情况, 处于高位正好给了文人们进行戏曲活动的条件。

明清的官位文化蓄养了明清传奇的繁荣, 如果说明朝以前的剧作家们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创作和交流创作状态, 那么在明清两朝, 文人缙绅们正是因为一种官位文化的强烈扭和力量而休戚与共, 达到一种社会性觉醒。明清的传奇创作和戏曲表演也进入这样一种集体狂潮, 进入一种创作、排演、演出、观看的巨大文化狂潮。

摘要:官位文化与传奇的形成与发展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合理的关系。明清知识分子的官文化生态切实影响着传奇,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编写传奇剧本、蓄养家班、理论总结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文人缙绅,明清传奇,影响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M].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篇4:明清文化史专题

摘 要:本文根据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与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的具体内容以及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专业课与专题课内容的重合,以达到重新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

关键词:明清文学;明清小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63-02

“明清小说研究”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第六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必修课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所有专题课,均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都要求在之前修过中国文学专业课,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轮廓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作品等都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开设之后进一步开设与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不同、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提高课程,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主要体式进行的,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明清文学史专业课与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又不同,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明清文学史的基本格局与研究现状基本上是非主流文体的小说和戏曲,占据了中心位置;而主流文体的诗文词,则居于边缘地带。以目前高校通用教材、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十二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说五章,戏曲三章),诗文占三章,散曲与民歌合占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八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章(小说占四章半,戏曲占一章半),诗文占二章。以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用郭兴良、周建忠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九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说六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七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章(小说四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可见,明清文学史叙述已经完全背离了明清时期的文学真实,但从学术研究和文学演进的角度,又具有一定合理性。名家名著的评析乃小说戏曲章节之主要内容,然精英文学史观与学术研究资源分布不合理。仍以袁行霈教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十二章,小说戏曲占八章,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汤显祖各占一章,另有两章分别讲述“明代杂剧”与“明代传奇”。第八编《清代文学》凡八章,小说戏曲占六章,其中《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各占一章,《长生殿》与《桃花扇》合占一章,另有两章分别讲述“清初白话小说”(主要是《醒世姻缘传》和李渔)、“清中叶小说戏曲”(主要是《镜花缘》和蒋士铨)。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文学无论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研究角度,主要方向均为明清小说、戏曲,而其中又以小说为主。这样就出现了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交叉应该怎样解决的问题,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程讲述什么内容,而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程又应该讲述什么内容?对这两部分重合部分又该如何处理?如果都以小说为主,那应该怎样侧重?

基础课和专题课教材的性质与范围:“基础课教材有述有论,以述为主;专题课教材有论有述,以论为主。”就是说,专题课虽然也有传授知识的内容,但比基础课有所拓展和深化;专题课论析的成分居多,尤其是有争议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塑造、细节描写方面。明清小说研究课开设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学生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内容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设计:一种是全面综合的研究方式,这种方式带有宏观的史的规模和性质,涉及到的作品比较多,包容面广,力求提炼和概括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比如我们既要讲述明代“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等明代短篇小说,又要讲述主流小说史之外的其他小说,比如“剪灯三话”系列、《石点头》、“才子佳人”小说系列、《阅微草堂笔记》等;另一种是突出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即以在历史上和群众中影深广的文学名著为重点,明代小说重点讲述“四大奇书”、“三言二拍”,清代小说重点讲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通过对具体作品及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同时也兼及某些相关的文学规律阐释。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阅读很多作品,一些在文学史上属于二三流的作品,也没有必要硬性要求阅读,涉及面过宽就容易流于空泛,反而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名著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研究一些比较复杂、具有典型意义、在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作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的。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吸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体现着教师多年在明清小说方面的研究心得。有一些问题,有些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有些则存在着分歧和争论,在具体课程讲述中,我们应该既介绍共识,也不回避分歧,在摆出各家观点之后,任课教师一般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资料的缺乏或者问题本身比较复杂,一时难以得出结论,也只好实事求是地存疑,以待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艺术方面的欣赏,教师也只是提供一种角度、一种感悟、一种体认,重要的还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索,在审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为了整合教学内容,经过文学院专家论证,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明清小说部分拟讲授内容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明清文学专业课中关于小说部分一共38学时。总课时工54学时,留下部分课时讲授明清戏曲、明清诗文,其中关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最多也只能安排6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几乎无法深入探讨这些作品的深层次意义,只能放到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中去讲解。因而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主要讲授内容设计如下:

两表对照可以看出,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尽量避免与明清文学专业课重复。专业课已经讲过的,专题课尽量不再讲述,专题课是专业课的深化。以第十二讲《红楼梦》与《甄嬛传》为例,一部是屡创收视历史记录,网络播放量已突破20亿,独占鳌头、红遍全国的电视剧,一个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文学作品。只要是细心的受众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无论是在语言运用还是情节设置、人物安排等方面都有一定相似之处。本课要结合《红楼梦》与《甄嬛传》具体内容展开讨论,组织学生搜寻《甄嬛传》对《红楼梦》的模仿与借鉴,以期通过时下流行元素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5:明清小说专题--聊斋读后感

------一眼万年的爱恋事实上第一次看到《聊斋志异》这本书是在初中的时代,但由于当时买了白话文版的,实在是提不起兴趣来看这种极费脑子的读物。高中时偶然听到一首歌,那时我便想这世间是否真有这奇妙的爱恋。歌者哀怨略沙的嗓音伴着凄美缠绵的词曲令这首歌久久在我心头萦绕。

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

千年修行 千年孤独

夜深人静时 可有人听见我在哭

灯火阑珊处 可有人看见我跳舞

我是一只等待千年的狐

千年等待 千年孤独

滚滚红尘里 谁又种下了爱的蛊

茫茫人海中 谁又喝下了爱的毒

我爱你时 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

离开你时 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我是你千百年前放生的白狐

你看衣袂飘飘 衣袂飘飘

海誓山盟都化作虚无

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只为你临别时得那一次回顾

你看衣袂飘飘 衣袂飘飘

天长地久都化作虚无

这是一场注定的爱情悲剧,因为白狐爱上了人,不该有爱的却爱上了不该爱的,能不凄凉吗?一时间我是那么地想知道那本颇费人脑子的《聊斋》里的人狐之恋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是否一样的因背弃而凄凉?还是如同童话般的幸福?

《聊斋志异》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人们心目中的妖魔鬼怪的形象,《西游记》中的女妖大多是残忍、邪恶的化身,她们无恶不作,吸人精元,危害人间。然而,《聊斋志异》中的女妖们不仅貌美如仙,而且心地善良、大多不谙世事。如此罕见的靓丽仙子降临人间,有多少人会不动凡心呢,于是就上演了一幕幕情与爱的悱恻故事。

《诗经》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聊斋》里面那可是翩翩才子,淑女好逑啊。女子追求男子的坚决与勇气一点也不亚于现代。红玉可是主动爬上人间的墙头向冯生示爱;莲香主动叩开桑郎家的门求他的眷注;鸦头干脆和情人私奔。这些亦人亦妖的奇女子面对爱情时大胆直露,看一眼决定爱万年。

《聊斋》中的爱情大部分都是很单纯的,单纯的只有两情相悦。没有《红楼梦》里面有的门当户对,只要有彼此爱恋就可以厮守此生。堂堂的云罗仙子下嫁凡间,即使是一贫如洗也没有关系,甚至倒贴嫁资帮助夫家;《翩翩》里面丰衣足食的仙女甘愿嫁给一个穷困潦倒的、无家可归的垂死乞丐„„以知己之感,死生之情战胜门第观念的不在少数。

爱情最可贵的是什么呢,最能考验真爱的是在极度困难时的不离不弃。如果没有责任,爱情不过是一朵无实的花而已。《画皮》中王生因贪念女色最终丧命,而其妻子为了挽救他,膝行求乞,并忍受杖打和食唾之羞,因其不离不弃的情义深深打动了神仙,终于救了王生的一命。这不是一般的爱情,她不是以一时的快乐和浪漫维系,她是任凭风吹雨也依然坚若磐石的爱情,。在我们痛斥王生昏聩无知时,我们反省过自己吗,在很多时候也是不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一旦失去了才懂得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莲香》中,桑生任凭莲香如何劝说都不愿离开害人之鬼,为了桑生的健康,莲香默默地跋涉千里提前去山上采药。后来,桑生果真遭到女鬼的危害,亏得莲香的药,桑生菜捡了一条命。我们会觉得莲香很傻,何苦为这么一个不懂得珍惜你的男子付出呢。然而,那是爱情,因为莲香痴于他,便终于他。《聊斋》里面如此痴情无私的女子多的不可胜数,要么温柔善良,要么冰雪聪明,不管如何,只要一眼看上了,便是一辈子的相随。

仙凡之恋终究是小说的幻想,不顾一切的真爱也不过是小说里面的情节。如果不是,白狐就可以与书生一起花前月下,对饮作诗。然而白狐最终只能在灯火阑珊处独舞,于夜深人静时偷哭。看着书生千年的转世轮回,熬着自己悠悠不尽的思念。

再美的故事也会完结,再美的爱情也会幻灭。那些无论是凄美,无论是幸福,无论是遗憾都化作一声感叹,些许谈资罢了。

篇6:宋元明清文化活动课

一、本课设计思想:

依托六下历史课本中文化部分的内容,模拟诺贝尔文学奖现场,由学生设计颁奖词和获奖者进行获奖演讲。

本课主要培养学生主持集会的能力,高度概括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大胆发言阐述自己主张见解的能力。

将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一组负责主持,二组负责颁奖,三组作为获奖代表发表获奖演说。

二、示例

莫言颁奖词:他使个人从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

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韦斯特伯格为莫言领奖致辞。他以介绍莫言为一个诗人开头。“莫言能够信奉历史,并且能够站在超脱于政治的层面之上,通过比较戏谑的方法和个体的愉悦揭示了人性体验、人性存在的各个方面,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强势的、符号式的重量。”颁奖词摘选:

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们。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

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莫言的人物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的牢笼。

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莫言获奖演讲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

写作者必须站在人的立场

„„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谢谢大家!

下面是模拟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和蒲松龄。

请一组的同学设计主持词,二组同学设计颁奖词,三组同学分别扮演上述作家的角色,准备获奖演讲词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 2 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⑾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fà)。人生(间)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他的姿态多么的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的《声声慢》就创建在此时,所以诗中,从开头的几对复词,可以看出她的悲伤.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因此可说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仇,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仇.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辛弃疾南下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当然,有的作品也反映了作者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但并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辛词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有时用典过多,致使词意隐晦,词语艰涩;另外一些词则过于散文化,缺少真情实感,失去了词的韵味。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经出现一大批以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辛弃疾在扩大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整个晚上,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在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1958年,被世界和平大会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外国人称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经过七百多年历史的考验,关汉卿在中国戏剧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已被大家所公认。他的创作遗产已成为民族艺术的精英,人类文化的瑰宝,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窦娥冤》简介

窦天章因为欠蔡婆婆高利贷,无钱归还,将小女端云给蔡家当童养媳。蔡婆婆给窦天章盘缠赴京赶考并把端云改名为窦娥。窦娥与丈夫生活不久后,丈夫暴病去世,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一日,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时,险被无钱归还的赛卢医杀害,巧被路过的张驴儿与其父撞破此事。张驴儿借 7 口救命之恩,在蔡婆婆家住,贪图窦娥美貌,要求与其父一同入赘蔡家。窦娥守节不肯,张驴儿就下毒计,从赛卢医处买得砒霜,下到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汤中,欲要毒死蔡婆婆,胁迫窦娥改嫁。正巧蔡婆婆作呕,吃不下,反毒死了自家老子。张驴儿要挟不成,诬告窦娥。贪官欲屈打成招,窦娥不招。而后要挟要打蔡婆婆,窦娥只好招认。处死前,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绫,六月飘雪,大旱三年以证明其冤屈。皆应验。窦天章科举得中,三年后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节选:

又听得法场外人声呐喊,都道说我窦娥冤枉可怜!虽然是天地大无处申辩,我还要向苍弯诉苦一番:……这官司眼见得不明不暗,那赃官害得我负屈含冤;倘若是我死后灵应不显,怎见得此时我怨气冲天,我不要半星红血红尘溅,将鲜血俱洒在白练之间;四下里望旗杆人人得见,还要你六月里雪满阶前;这楚州要叫它三年大旱,那时节才知我身负奇冤!

……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上一篇:当前形势下如何开展性教育下一篇:中秋男装特别的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