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业水权改革势在必行

2024-08-08

深化农业水权改革势在必行(共7篇)

篇1:深化农业水权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农业水权改革势在必行

日前,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水资源周启动仪式上,我国水利部官员公布,中国用水权交易即将在国内铺开。据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党连文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权交易将由国家将水权分配给各省市,各地用不完的指标可在省市之间相互交易。笔者认为,赋予水权以市场价格,无疑会加快我国建设成为节水型社会的进程,深化农村水权改革势在必行。

据了解,农业用水占到世界用水总量的3/4。从我国的用水情况来看,农业也是第一用水大户。我国单位用水的粮食产量不足2.4斤/立方米,也就是说,生产1公斤粮食耗水量高达800公斤。但是,在用水总量居高不下的同时,水资源利用效率也仍然较低,中国的地下水资源正在耗尽,用水消耗量和可承受的水供应量之间的缺口每年都在加大。目前,全国农田灌溉用水缺口已达到300多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我国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重。目前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1,与世界0.7到0.8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全国9.05亿亩的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仅有4.3亿亩。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越来越多的水资源“农转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农业用水比例从90%下降到目前的60%~70%。根据预测,到2050年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到50%左右,而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会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农业用水向其他产业转移是用水管理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一面是尚未改变的粗放用水方式,一面却是越发严峻的农业用水形势,推进节水农业,必须深化农业水权改革。

首先,要明晰产权边界,完善与改革农业水资源产权制度。立足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重点解决水权交易与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宜的水权交易机制。宁夏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完全依赖国家限量分配的40亿立方米黄河水,为破解缺水瓶颈,2006年起已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坚持以水价改革推进农业节水。以水权转换为突破口,通过改革农业水价、改革管理体制、改造水利设施、规范收缴方式,创新水权制度,初步建立起了“公平、约束、激励、效率”的农业水价体系。

值得警惕的是,农业用水价格的确定必须科学合理,避免给农民形成新的负担。据悉,水利部将积极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科学核定农业供水成本,推动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费财政补助政策,从成本扣除财政补助部分确定最终水价,并推进定额内用水实行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

其次,要充分调动节水主体——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在水管理中的参与度。这样可以缩短管理链条,提高效率,形成农民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管理模式,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在这方面,山西省清徐县实行用水权“承包到户”的经验值得借鉴。该县建立县、乡镇、村、户四级水权分配体系,并对其实行数字化管理;在村级层面,用水权的执行由村民选出的管理委员会负责,把水资源使用权按亩均水权分配到农户。这种水权确认加上精确计量的做法,使农民重视了水的价值,提高了节水意识。

第三,建立节水奖励机制。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农户,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样可以促使农户自觉采用科学的浇灌措施,或者改变种植作物种类,将耗水多的作物改为耗水低的作物,或者采用先进的节水设施,达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比如,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种高村用水者协会发给每户村民一本《水权使用证》,标明了一家一年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用水量,多用了要罚款,节约了还有奖励。为了做好水权管理,村里安排了专门的用水管理员对每户的用水情况进行登记,定期统一结算,超量用水将按原价的120%收取水费,未用完的水量可在一定范围内交易转让。

第四,完善补偿机制。水权转换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成本应由用水单位承担,导致的损益和各种风险也应由用水单位负责。所获得的收益,应主要用于农民补偿,保障农民生活。同时,应从转让水权所得的资金中划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节水技术的应用和建设,使灌区节省出更多的水,实现多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由市政部门或工业部门直接投资节水农业建设,或者投资滴灌等节水设施,或者投资修建管道或输水渠,从而使农业用水利用率提高,节约下来的水供投资单位使用。在此过程中应该有标准的程序和制度支持来实施水权的转移,及保证向灌溉设施投资以产生充足的水供转移。

第五,多方合作,解决失水农民生存问题,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各地政府应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增设定向失水农民的技能培训,向农民传授就业技能,政府应针对水权交易市场,尽快设立“失水农民创业基金”,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保障农民生活。来源:农民日报

篇2:深化农业水权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国有企业由于政企不分、经营机制不活和历史包袱沉重,在运作中大多缺乏效率,在国内外市场上面临强大竞争时不同程度地陷入困境,国有资产在不能顺畅流动中逐渐磨损、流失。国有企业的出路只能是深化改革,包括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人事、分配等管理制度改革。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黑龙江邮政、内蒙古电力公司、国电兰州热电公司、中电投河南分公司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内部竞争机制、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事实表明,企业内部机制转变不到位是国企长远改革与发展中一大隐患,必须进一步深化国企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可能有的人存在这样的疑问:“有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差,为什么还要进行企业改革呢?”的确,目前有的没有改制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还不错。但是深入调查研究就可以看到,一方面,这样的国有企业只是极少数,另一方面,它们效益的增长缺乏基本的企业制度基础,因而不错的业绩只能是短暂的。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不俗的经营业绩,要不就是资源相对垄断,要不就是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保护,要不就是由所谓“能人”执掌着企业。从长远看,传统国有企业缺乏提高效率的制度基础,依靠资源垄断、政策保护或能人治理而使经营状况得到的改善终究难以持久,如果国有企业运行机制不因改制而产生根本性的转变,管理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不能得到完全释放,目前的良好效益也只能是暂时的,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篇3:深化群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就是在继续改革农业供水管理体制, 改造和完善农业灌溉设施特别是末级渠系的基础上, 完善农业用水价格管理, 将群管工程水价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围, 逐步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因此, 要想达到以上目标, 进一步加强农业供水管理体制, 必须通过积极推选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 逐步建立健全群管组织管理体制, 使其负责群管渠系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强化成本约束机制, 降低管理成本, 同时通过群管组织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因地制宜地积极推广农民用水协会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在组织和团结农民管理群管渠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和优势, 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切身利益的代表。

二、推行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的必要性

1. 推行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是规范群管组织良性运行的基础保障

目前灌区核定的水利工程水价只考虑到了国管水利工程运行的相关成本, 不包括群管水利工程运行成本。群管工程水价无统一标准, 群管水利工程费用的来源仅靠以下三个方面筹措:一是水管单位返还群管组织的水征业务费。二是采取“一费一议”方式向农户以人口或地亩分摊, 这种方式难度大, 意见难统一, 有时议而不决, 执行困难, 且存在着管理不规范, 标准不一致, 使用不透明等问题;三是部分村社加大水费任务, 从节余的水费中截留部分用于群管费用的支出, 这部分也存在着帐目使用透明度不高等问题, 易造成农户误会, 给水管单位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群管组织的正常发展。因此, 积极推进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 使群管水利工程水资形成机制, 有统一执行标准, 规范管理的制度, 使群管组织有合法、稳定的运行经费。可从根本上解决群管费用的不足和乱筹群管费用的现象。

2. 推行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是推进群管节水的需要

由于群管经费不足, 群管渠道建筑物、田间工程的维护得不到保证, 渠道的淤积、疏水不畅, 建筑物口闸破旧, 使群管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率低下, 水量浪费严重, 加重了农民水费负担支出。同时群管人员工资低, 兑现难, 造成群管人员责任心不强, 有效的管理措施不能正常实施, 浇大锅水, 浇水秩序混乱, 跑滩灌壕无人问, 造成管理不严浪费水量。因此, 强化群管组织运行机制, 也是推进灌区节水的最广泛、最直接、最基础的因素, 是灌区节水的关键。所以推行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群管经费来源, 规范群管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对建立灌区节水型农业意义重大。

3. 推行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是推进供水收费、服务一体化的需要

当前灌区的供水收费一体化不断推进, 供用水、收缴费的流程逐步简化, 灌区与农户的联系日益密切。推行群管水费改革, 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实行"一价到位、二费合一、一票到户'。逐步拉近灌区与农户的距离, 使供水与用水结合, 用水与交费挂钩, 有效促进供水、收费、服务一体化, 对计划用水, 节水省费, 理顺水费计收, 提高群管组织管理水平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推行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应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1. 要规范群管水费的计收与管理、使用

实行群管水费改革后, 群管水费要并入国管水费统一收取, 国管水费上缴国家, 群管水费留作群管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经费。在当前群管组织逐步建立健全的初始阶段, 群管水费的管理由水管部门代管, 由所在水管单位以直口渠为单元, 逐渠建帐并设立专用帐户, 收支两条线, 专款专用。群管水费全部用于群管管理人员工资、渠道清淤、建筑物维修及群管部分的费用支出。渠道之间不得平衡, 结余部分可结转下年使用, 在群管水费的使用中, 水管单位和群管组织机构要制定具体的水费使用管理制度, 强化成本约束机制, 加强水费支出管理, 严格控制群管水费支出范围。

2. 要统一收费票据的使用与管理

群管水费实施后, 要严格水费的计收手续及水费票据的管理与使用。群管组织要与农户签订供水收费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服务内容, 规定水费计收程序和办法。不断提高水费计收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收取水费要开具灌区管理单位统一印制的水利工程供水收费专用票据, 注明国管水费与群管水费的数量, 农户只承担此一票费用, 除群管水费未考虑到的新建工程费用外, 其它涉水收费不再承担。

3. 要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

篇4:农业灌区改革中的水权管理探讨

关键词:农业灌区;供水体制;改革;水权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6-0085-02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65%,而灌溉用水是农业用水的主体。当前多数灌区存在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用水浪费严重、经费缺口越来越大等现象,必须进行农业灌区供水体制管理改革,运用“水权、水价、水市场”治水新思路,促进灌区节水增效。

1 灌区用水制约因素

产权可以划分为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3项权利。灌区用水权的特点是:使用权和收益权属于灌区农户,主要定向用于灌溉,不具有转让权。灌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权形式,产权主体不明,即所谓的模糊水权问题。

水权模糊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处于半开放状态,浪费严重,效益低下。一方面,灌区受外部约束较弱,数量主要受制于自然因素,多来多用、少来少用,特别是处于上游的地区往往超量引水,这使得灌区用水开放利用的风险较高。另一方面,灌区有一些制度安排,如收费、定额分水、外部投资改造等,可避免灌区用水完全处于开放状态。但综合来看,灌区用水的外部影响还是很高,灌区用水行为不能反映生产成本、稀缺成本和外部成本。

水权模糊引发的第二个问题是: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的投资激励缺乏。产权中的收益权规定了产权主体获取与其努力相应的收益的权利,水资源的收益权不能明确界定和有效实施,行为主体就缺乏投资水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和保护的激励。这导致灌区主要靠国家投资,财政补贴包袱沉重而不可持续,造成目前灌区设施普遍老化失修、资金欠债累累的局面。

水权模糊导致的第三个问题是:资源利用的配置效益不高,社会收益水平降低。由于产权主体不明,水权不能转让,水资源不能由低价值领域流向高价值领域,影响了全社会总收益的提高,实际上是资源配置扭曲。

总之,灌区水权模糊阻碍了资本的投入、新技术的引进和制度的创新,是造成当前灌区困境的重要因素。

2 灌区水权改革历程

水权变迁的历史轨迹是从开放利用到共有产权,排他性不断增强,其中最强的是私有产权。这是一个水权不断界定的过程。我国的水资源已经从完全的开放利用走向了共有产权。

水资源的共有产权有多种形式。根据产权行使主体,可相对划分为:国有水权、流域水权、区域水权和集体水权。目前以流域水权和区域水权为主。

灌区用水从半开放利用到集体水权行使,这是水权变迁的基本方向。灌区水权成为集体水权的含义是:赋予灌区更为明确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并允许适度的转让,且能够得到切实保障。

产权界定降低了水权模糊度,从而带来收益;但是产权的界定还需要付出成本,如果这种成本大于收益,容忍一定程度的水权模糊反而是合理的。因此,并非水权越清晰越好,而是要和一定的社会环境、技术水平和制度条件相适应。

由于水资源日益稀缺,目前在不少地方,从流域或区域水权进一步界定集体水权的收益要大于成本。界定集体水权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目前主要的障碍是认识水平和制度保障建立。但所谓建立灌区的集体水权,也只是渐进地提高灌区用水的排他性,集体水权仍然是“残缺”的,更高一级的管理部门仍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

3 水管理部门、灌区管理机构和用水户关系

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流域或区域水权的公共管理机构,对辖区内的水资源进行权属管理。灌区的管理机构是灌区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可以视为受灌区全体居民委托,在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灌区居民提供供水及其他服务。

赋予灌区集体水权,意味着灌区可以有更大的自主权力支配水资源的利用。灌区管理机构作为灌区居民的代理人,对灌区的水资源进行权属管理;但这并不排斥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灌区的管理,只是其管理权限受到更大制约。

灌区管理机构的权属管理中,有多种直接面向用户的服务,包括供水服务、节水指导、工程维护和建设等,其中有些项目可以采用商业化运作,比如成立供水服务公司。但必须明确,任何公司并不直接拥有灌区的水权,而只是提供特定服务。灌区水权一定是灌区全体居民共有,并委托给公共机构管理。

4 灌区用水转让权保障

目前在很多灌区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农户用水,管理机构收水费;用得越多,水费越多,水价上涨,农户用水量下降,管理机构收入下降。这种现象影响了管理机构进行节水管理的积极性。

运用集体水权的观点,应保障灌区用水的收益权。灌区应拥有一个初始用水总量,也就是初始水权,可以根据历史惯例或现状水平核准,不一定是确定的数字,可以根据丰枯年份按比例确定,或者其他形式的约定。灌区对于农业节余的水,就具有收益权和转让权。在还没有建立“水银行”市场中介机构之前,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制定奖惩制度,对于因节水造成的水费损失,应予以补偿,可以调整水费上缴的分成比例;相反,如果超出定额,应进行经济惩罚。由于灌溉用水向城市转移是大势所趋,所以如果灌区水权得到切实保障,将会推动水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5 水权与灌区资产权利关系

明晰水权的同时,必然要求明晰灌区各种水利工程和设施等资产的权利。由于大部分灌区的固定资产是由财政投资和农民投工投劳兴建的,因此目前有必要对灌区资产进行核算。在水资源的利用上,采用“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而在水利工程的兴建上,则采用“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可以利用不同方式转让国有产权,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拍卖、租赁、出让、承包、兼并和资产重组等,使其归属到灌区管理单位、用水户协会或其他具有独立经营性质的主体。灌区工程或服务项目的经营权,也可通过不同方式转让给具有经营管理和使用能力的主体。

水资源是一种非常复杂、具有多重特性的自然资源,对其实物资产进行直接界定的成本很高,这是水资源主要采用共有产权形式的主要原因。但是货币和金融技术的出现,使得实物形态的资产可以通过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在价值形态上体现,从而大大降低了共有产权转化为私有产权的界定成本,使难以界定的实物资产具有分割为私有产权的可能性。因此,不仅对于灌区内的水利工程和设施可以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引入私有产权,而且对于水资源本身,也可以通过货币化和股份化,引入私有产权。在部分有条件的灌区,只要能够保障用水公平、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形成多元化的水利工程投资主体,也可以因地制宜地探索各种灵活的“股份水”制度形式。

参考文献

[1] 徐亮,程挨平,要英,等.河套灌区灌溉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内蒙古水利,2007(1):13-14.

[2] 罗放.深入探讨灌区节水改造与水权转让的关系[J].内蒙古水利,2013(3):97.

篇5:深化农业水权改革势在必行

为贯彻落实《自治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昌州政发〔2014〕105号)精神,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事业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改革目标。建立以优化配置水资源、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和水价体系,提高供水服务能力和用水管理水平。到2020年,实现河道水开发利用率低于75%,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13年的0.55提高0.65,农业综合用水定额由2013年442立方米/亩,降低至380立方米/亩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3年97方/万元降低至60方/万元。在降低农业用水总量基础上,将农业节约水量逐步向工业、城市、生态有效转移,全市一、二、三次产业用水比例由2013年85.2:10.6:4.2调整至2020年的80:14:6。

(二)改革原则。坚持一次定价,分步实施;水权明晰,水价调节;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优化结构,合理配置;严格管控、采补平衡;节约用水,提质增效的原则。

二、水价改革的标准

(一)开展农业初始水权登记。各乡镇、水管总站要建立农业用水初始水权登记管理制度,制定农业初始水权分配及水量交易相关管理办法。自2015年起,以二轮承包土地(包含定居兴牧人均分配不少于10亩的人工饲草料地、移民安置土地、村集体不超过10%的预留机动地,下同)灌溉面积为基数,以近10年平均引入灌区的总水量与灌区面积的比值计算灌溉用水定额,即400方/亩,确定乡镇、村组和农户农业用水总量,量化到户并颁发初始水权证书。对二轮承包土地以外的耕地不予确定初始水权,供水单位可根据区域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在满足二轮承包土地和二、三产业、城镇和生态用水的前提下按制定供配水计划,并应逐年核减计划外供水总量,实现区域采补平衡。

对二轮承包土地定额内用水,201

5(二)实行差异化水价。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河系按照成本水价的70%执行,即0.084元/立方米,2020年起按成本水价执行,即0.12元/立方米。对二轮承包土地超定额用水和二轮承包土地以外的灌溉用水,按照成本水价的2倍即0.24元/立方米计征。

(三)开征水资源费。自2015年起,对农业灌溉用水从量开征水资源费。地表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二轮承包土地定额内用水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征收水资源费;二轮承包土地超出定额的水量和二轮承包土地以外的农业用水,2015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按照0.1元/立方米征收,2020年起按照0.2元/立方米征收。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二轮承包土地定额内用水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征收水资源费;二轮承包土地超出定额的水量和二轮承包土地以外的农业用水(包括国有农用地),水资源费按照分步实施方案执行,即2015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按照0.25元/立方米征收,2020年起按照0.5元/立方米征收。在执行过程中,自治区水资源费征收有新标准颁布,按新标准执行。

(四)计征水资源补偿费。自2015年起,对二轮承包土地超定额和二轮承包土地以外的用水从量计征水资源补偿费。地表水水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二轮承包土地超出定额的水量和二轮承包土地以外的农业用水,2015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按照0.1元/立方米征收,2020年起按照0.2元/立方米征收。地下水水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二轮承包土地超出定额的水量和二轮承包土地以外的农业用水(包括国有农用地),2015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按照0.25元/立方米征收,2020年起按照0.5元/立方米征收。

(五)其他用水单位农业水价改革。其他用水单位(包括兵团及其他河系上游农业用水单位),根据昌吉州分配的指标确定每年用水总量,总量之内用水水价标准按照阜康市域内具有农业初始水权的政策执行,总量之外用水均按照计划外用水执行差异化水价政策,并同时开征水资源费和水资源补偿费,标准与阜康市域内计划外农业用水政策一致。

(六)“引额济乌”客水计征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阜康市域内凡引用“引额济乌”客水的农业用水,根据阜康各业经济发展用水情况,每年应核定各灌区总量引用指标,适时开征水资源费和水资源补偿费。

(七)费用收支管理。农业灌溉水费、地下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实行按方收费,按照各自职责分别由水管总站、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水管、站所按照各自管辖范围足额收取;农业灌溉水资源费纳入财政预算,水费和水资源补偿费按照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产业园区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发改、商信、水利、财政、农业、物价、住建、电力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做好农业高效节水向高效用水转换配套政策制定等相关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水利、农业、各乡镇、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途径及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资料、科技培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宣传,保障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平稳有序实施。

(三)强化督导检查。加强对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工作的指导及跟踪落实,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

施加以解决,确保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工作科学合理、执行到位。

(四)规范票据管理。水费、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全部使用统一票据,财政等相关部门加强票据管理。

附件:1.阜康市农业水资源补偿费计收使用管理办法(暂行)

2.阜康市农业初始水权分配及水量交易管理办法(暂行)

附件1:

阜康市农业水资源补偿费计收使用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经济杠杆促进合理配置和优化水资源使用结构,建立“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及城市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运行机制,根据《昌吉州农业水资源补偿费计收使用管理办法》,结合阜康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阜康市范围内取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须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补偿费。

第三条 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水资源补偿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制定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水商品意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意识,促进节约用水。

第四条 农业水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稀缺程度适时调整。

第二章

水资源补偿费计收

第五条 市水利部门负责征收水资源补偿费,水资源补偿费一律实行货币结算,按实际用水量计收。各级水管单位要督促用水单位(户)建立并完善计量设施,做到应收尽收。用水单位(户)水源控制设施和计量设施由用水单位(户)负责安装,经验收合格后由水利部门统一管理,用水单位(户)负责日常维护。

第六条 水资源补偿费征收范围包括二轮承包土地超定额和二轮承包土地以外的农业用水(包括国有农用地)。

第七条 水资源补偿费按照《阜康市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办法》相关标准征收。

第八条 水资源补偿费实行预收制度。各用水单位(户)应依据批复的用水计划按期向水利部门缴纳水资源补偿费,对无故拒缴、拖欠水资源补偿费,水利部门对使用地表水的暂停供水服务,对使用地下水的由供电部门暂停供电服务。

第三章

水资源补偿费的管理使用

第九条 水资源补偿费实行专户管理,水利部门先行提出资金使用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第十条 水资源补偿费使用范围:

(一)支渠以上水利骨干工程维修养护及运行管理;

(二)农业高效节水新技术推广应用;

(三)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四)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和奖励;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水利、财政、发改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水利局负责解释。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附件2:

阜康市农业初始水权分配及水量交易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快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农业初始水权分配及水量交易体系,促进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根据《昌吉州农业初始水权分配及水量交易管理办法》(暂行)和《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阜党发〔2011〕99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水资源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属国家所有。本办法所称农业初始水权指农业用水户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拥有的使用权。

第二章

初始水权的确定

第三条 农业初始水权是指在本灌区现有水资源利用条件下,农业用水户为维系农业灌溉所取得的基本用水权利。本次农业初始水权只确定农业灌溉用水,农村人畜饮水暂不确定初始水权。

农业灌溉用水初始水权的确定是以二轮承包土地(包含定居兴牧人均分配不少于10亩的人工饲草料地、移民安置土地、村集体不超过10%的预留机动地)灌溉面积为基数,以近10年平均引入灌区的总水量与灌区面积的比值计算灌溉用水定额,即400方/亩,核定每年分配给灌区农业初始水权量,由乡镇各灌区量化到户并颁发初始水权证书。

第四条 农业初始水权分集体用水权和农户个体用水权。

(一)集体用水权是指村组从事公益性事业的用水,灌区农田防护林用水属于集体用水权。实施林权制度改革的,不属于集体用水权。

(二)农户个体用水权,按照本办法第三条确定并依法取得的用水权。

第五条 集体和农户依法取得的农业初始水权由市人民政府按照本办法核发农业用水初始水权使用证。

第六条 集体和农户依法取得的农业初始水权应按本办法规定的水量交易程序进行交易。

第七条 在特殊干旱年份,不能满足定额配水,颁发给集体和农户的初始水权证,不能作为取水申请的凭证,用水户应按照当地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调度用水。

第八条 根据区、州“三条红线”指标,市政府每五年重新核定灌溉用水定额,集体和农户依法取得的农业初始水权须重新核定,并依据本办法另行换发。

第三章 初始水权的分配

第九条 农业初始水权依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进行分配。

第十条 农业初始水权分配的方式和步骤。

(一)核定农户二轮承包土地面积。农户取得的二轮承包土地面积以市人民政府核发的土地经营权证或文件为准。

(二)确定农业初始水权。按照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三)逐级分配到户。农业初始水权确定后,由供水单位先行分配到村组(或协会,下同),村组在乡镇供水单位的指导监督下,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逐户核发农业初始水权使用证书。农户在取得初始水权使用证书后依法享有公平用水的权利。

(四)对二轮承包土地以外的耕地不予确定初始水权,其水量配给供水单位应在区域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在满足二轮承包土地和二、三产业、城镇和生态用水的前提下,方可按制定供配水计划予以调配。

第四章 水量交易

第十一条 农户依法取得的农业初始水权,在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后,其节余水量可进行交易。

第十二条 农户之间、村组之间进行的水量交易仅限本轮次,交易之前须经用水户所在村组批准。村组之间的水量交易必须报请乡镇水管单位统一调配。

第十三条 搭建水量交易平台,按照6倍的执行水价,对农户节约灌溉用水进行回购,用于保障生态、工业及城市发展的需要。第十四条 用水户间水量交易仅限于工程条件允许的农业灌溉用水,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用水户已经依法交纳水费、水资源费和末级渠系维护费的;

(二)交易双方在本内未出现违规取水的;

(三)通过节水措施实现的节约水量。

第十五条 农业灌溉定额内节余水量交易所得,扣除基本水价后,按照5:25:70的比例进行分解,即:5%留水权交易大厅,用于日常运行费用;25%留出让村组,用于渠系维护、人员费用等;70%由村组安排用于本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或分配至节约水量的用水户。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监督管理机构及职责。

(一)水行政主管部门、各乡镇、园区供水管理单位负责灌区水量交易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工作。

(二)乡镇供水管理单位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下,负责本灌区村组之间水量交易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村组负责本村用水户之间水量交易的监督、管理和协调工作。

第六章

篇6:深化农业水权改革势在必行

2016年9月21日, 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暨三秋生产现场会在驻马店市召开。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出席会议并讲话, 强调在农产品供需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要深化认识、强化创新, 以四优、四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产品供给效率, 加快推动河南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大省转变。

陈润儿指出, 新形势下,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供给质量的要求, 是延长产业链条、促进资源转化的要求, 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效率的要求, 是缓解环境制约、实现持续发展的要求。

来源:《驻马店日报》

篇7:“十三五”:势在必行的农业改革

粮食生产“稳”字当头

中国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十二五”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增强了我们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

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粮食进出口总量和价格倒挂的形势,让中国人不得不再次将粮食安全的红线刻写在“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首要位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小青强调,稳定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第一点就是‘稳定,特别是要稳定粮食的生产能力。随着进口数量的增加,我国农产品在价格上出现倒挂,竞争力不足,这些问题需要重视,但也一定要稳住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

那么如何稳呢?“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开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重点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产能;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专家指出,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继续增加,需求结构将不断升级,因此当前仍要强化粮食安全的战略意识,强化“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确保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梯度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传统的小规模农户经营对于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发挥了非常大的历史性作用。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存的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以及小规模农户生产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我国在“十三五”时期,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十三五”期间,要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标准体系,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开展全过程监管。

此外,在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紧绷、土地资源质量下降,导致农业效益降低。国家多次倡导,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要由过去的资源浪费型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

但是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很不一致,农业现代化不可能齐步走,所以我们的方略就是要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我们在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大型垦区、农产品主产区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创建了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其示范引领,梯度推进全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

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适应,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则显得顺理成章,而下一步,怎样把农村的土地集中和用活,促进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又赋予农民产权明晰的财产权利,显得尤为迫切。

自2009年农业部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以来,确权工作经历了整村、整县、整省试点等几个阶段。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2个省、160个县开展了整省、整县推进试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认为,“十三五”期间,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必将继续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将进一步明晰。

“未来对农村土地,也应该依据不同的类型、用途,进一步落实农民的财产权利,可能是未来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地方。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都讲了,农村与土地的承包关系要保持长久不变,但是在未来要确定它的政策内涵及适用范围——到底是多长久,长久不变和我们现在土地的二轮承包是什么关系,长久不变的起点是哪里、期限是多少。”张晓山认为,“关于宅基地,怎么样把政策落实是关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改革在未来五年,思路框架、法律政策和实践应该逐渐完善。”

广开就业门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比2010年增加近4000元。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下一个五年,确保农民收入的增长势头不减弱,成为国家不可忽视的目标。

徐小青表示:“现在农民收入的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将近一半,因此,暂时也一定会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再加上农产品的成本比较高,劳动力、地租的价格不断上涨,这些不光是农业内部带来的,也是受大环境影响的。所以,总的来说,需要考虑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

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心目标。“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农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使农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人口同步实现小康。现在我国农民的主要收入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都超过40%。但受成本“地板”抬升和价格“天花板”限制,以及经济增速回落和出口下降的影响,这“两大支柱”的增长动力都不乐观。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广开农民就业门路,使农民收入年均增幅继续保持“两个高于”的好势头。

统筹城乡发展,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巡视员肖俊彦建议,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全国应在制度上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发展方法上进入城乡一体化轨道。

肖俊彦表示:“最要紧的事还是应该落实关于城乡统筹一系列重大决策,因为现在咱们所有的问题都卡在‘城乡分隔。城乡之间的资源不能相互融合,不能平等交易。特别是农村,土地如果不能发挥其要素作用的话,对于农民的财富效益就不可能发挥。”

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最大的短板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现在到了有能力和条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阶段。

“十三五”期间要在以城带乡、补齐农村短板上有更大进展。同时,加强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使城乡相映成趣、协调发展,要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这是看得清楚的,农民工转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2.7亿农民常年在外打工,要真正打开城门,以包容的胸怀和积极态度来接纳农民工,使其能够逐步有序地转为市民。

分类施策,努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部署在“十三五”期间需要取得“明显突破”的十大领域,其中一项就是扶贫开发: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部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工作最为繁重和艰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尚有7017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居民的7.2%。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全面小康的短板在“三农”,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应坚持问题意识,以协调发展理念补齐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板和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对‘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确保‘四个问题‘六个精准的具体任务。”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目标”就是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一起进入小康社会;“两个确保”就是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如期全部摘帽;“四个问题”就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通过“六个精准”,把扶贫对象锁定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分类施策,努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下一个五年,要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必须找到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或“吃苦不增收”的根源。

上一篇:2022年下期七年级思品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九九重阳节 孝老爱亲主题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