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分子实验室

2024-08-15

医学检验分子实验室(精选9篇)

篇1:医学检验分子实验室

1.简述动物组织蛋白质,DNA ,RNA提取的大致过程及原理。

答:共同的第一步都是取动物组织进行清洗剪碎,然后用高速组织捣碎机破碎。

DNA的提取:

通过匀浆、离心得到细胞核组分,然后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裂解核膜,释放出DNA-蛋白质复合物,再加入高浓度NaCl,以增加DNP的溶解度,然后加入氯仿—异戊醇混合液,振荡、乳化,使蛋白质变性,DNP复合物解离,离心后,DNA溶于上层水相,蛋白质沉淀夹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得以除去,最后用有机溶剂沉淀出DNA。

RNA的提取:

取组织,剪成小块,在乳钵种研碎,加20mLSDS-缓冲盐溶液(见试剂1.)使成均浆,倒入磨口具塞锥形瓶内,再加同样体积的含水酚液,室温下剧烈振荡10分钟。置冰浴中分层,在0-4℃下,以4000rpmn离心15分钟。吸出上清液,加等体积氯仿-异戊醇,室温下剧烈振荡10分钟,以4000rpm离心5分钟,或在室温下放置10分钟使分层。吸出上清液(若有必要,该操作可反复多次),加2倍体积2%乙酸钾的乙醇溶液,在冰浴中放置1小时使RNA沉淀,此沉淀液可在冰箱内较长期存放。若要得到干燥制品,可将沉淀液以4000rpm离心10分钟,倾去上清液。沉淀用少许75%乙醇、95%乙醇、无水乙醇各洗1次,同上法离心,倾去乙醇后,空气干燥。

蛋白质的提取:

1.组织称重,切小块放入管中。

2.配置含抑制剂的蛋白质抽提试剂(1ml抽提试剂中加入5 μl蛋白酶抑制剂混合液,5 μl PMSF和5ul磷酸酶混合液)。

3.加入预冷的含抑制剂的蛋白质抽提试剂(250mg组织中加入1ml抽提试剂)。

4.用匀浆器每次30秒低速匀浆,每次匀浆间隔冰浴1分钟,至组织完全裂解。

5.裂解液于预冷的离心机中14,000xg离心15分钟。上清液立刻转移入新的离心管中保存待用。

原理:在细胞核内,核酸通常是与某些组织蛋白质结合成复合物,因此在提取和制备DNA或RNA时,首先必须设法将这两类核蛋白分开。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RNP与DNP的溶解度有很大的差别。在低浓度的NaCl溶液中,DNP的溶解度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当NaCl 浓度为0.14mol/L时,DNP的溶解度仅为其在纯水中溶解度的1%,而当NaCl浓度继续增加时,DNP的溶解度又渐次增大,当NaCl浓度增至0.5 mol/L时,DNP的溶解度约与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近似,当NaCl浓度继续增加至1.0 mol/L时,DNP的溶解度约为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的两倍,且随着盐浓度的上升,其溶解度仍继续呈增大的趋势。但RNP则与之不同,在0.14 mol/L的盐溶液中,DNP溶解度很低,而RNP的溶解度仍相当大,因此,通常采用0.14 mol/L的盐溶液来除去RNP,使DNP仍保持在沉淀中,然后使用浓盐溶液(1.7 mol/L浓度以上的NaCl)来提取DNP。

提取出DNA或RNA-蛋白质复合体(DNP)后,在将其中的蛋白质除去

2.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过程。

答: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它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障碍。一般步骤:1克隆重组:提取供体生物目的基因,酶解,连接到另一个DNA分子(克隆载体)上形成重组DNA;2转化:将重组子转入受体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保存;3筛选鉴定:已吸收重组子的细胞;4大量培养监测外源性基因是否表达。

3.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答: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启动因子:σ因子决定RNA聚合酶识别的特异性TF2D决定RNA聚合酶识别的特异性

转录激活:操纵子 调节蛋白顺式作用元件转录因子

主要机制:操纵子模型具有普遍性顺式作用元件具有普遍性

主要为负性调节(阻遏调节)主要为正性调节

特有机制:转录衰减染色体结构变化

共同点: 1.基因表达都有时间特异性和空间特异性2.基因调控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3转录起始部分是基因表达的基本调控点

4.简述 PCR的原理及其应用,引物设计的原则。

答:PCR的原理:以扩增的DNA分子为模板,以1对与模板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依半保留机制沿模板链延伸直至完成2条新链合成。通过变性,退火和延伸重复这一过程,即可使目的DNA片段得到扩增。反应体系基本成分有模板DNA,特异引物,耐热性DNA聚合酶,dNTP和含有 Mg²+的缓冲液。

PCR的主要用途:1目的基因的克隆;2.基因的体外突变3.DNA和RNA的微量分析4.DNA序列测定5.基因突变分析

PCRD的衍生技术:1锚定PCR(anchored PCR)2..不对称PCR(asymmetric PCR)3.反向PCR(inverse PCR)4.多重PCR(multiplex PCR)5.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

引物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引物长度:15-30bp,常用为20bp左右。②引物碱基:G+C含量以40-60%为宜,G+C太少扩增效果不佳,G+C 过多易出现非特异条带。ATGC最好随机分布,避免5个以上的嘌呤或嘧啶核苷酸的成串排列参照。③引物内部不应出现互补序列。④两个引物之间不应存在互补序列,尤其是避免3 ′端的互补重叠。⑤引物与非特异扩增区的序列的同源性不要超过70%,引物3′末端连续8个碱基在待扩增区以外不能有完全互补序列,否则易导致非特异性扩增。⑥引物3„端的碱基,特别是最末及倒数第二个碱基,应严格要求配对,最佳选择是G和C。⑦引物的5 ′端可以修饰。如附加限制酶位点,引入突变位点,用生物素、荧光物质、地高辛标记,加入其它短序列,包括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等。

5.简southern blot的原理及其应用。

答:原理: 将待检测的DNA分子用/不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离,继而将其变性并按其在凝胶中的位置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薄膜或尼龙膜上,固定后再与同位素或其它标记物标记的DNA或RNA探针进行反应。如果待检物中含有与探针互补的序列,则二者通过碱基互补的原理进行结合,游离探针洗涤后用自显影或其它合适的技术进行检测,从而显示出待检的片段及其相对大小。可用于检测样品中的DNA及其含量,了解基因的状态, 如是否有点突变、扩增重排等。

主要应用于1.遗传病诊断 2.DNA图谱分析 3.PCR产物分析。例如在研究转基因的时候,可用于检测外源基因的插入和整合情况。

篇2:医学检验分子实验室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学科,涉及的生物大分子不能直接观察,仅有课堂理论教学不能给予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且医学分子生物学在理论课教学中涉及大量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学生需要通过具体操作才能掌握这些技术,所以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由于教学时间和实验室场地的局限,大部分实验内容由教师与实验员事先准备好,学生按照书本内容机械模仿或者由老师示教。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行开放型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课内实验内容补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实行开放式使用,利于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利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系统地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3:分子医学公共实验室管理探讨

关键词:分子医学,公共实验室,管理模式

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 临床医学实践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相互渗透, 综合医院的医学科研工作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分子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其理论和技术体系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医学研究和应用的各个领域中, 成为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作为医院进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分子医学公共实验室的建设自然也逐渐成为医院学科建设的重点之一。本实验室自2004年建立至今, 从无到有, 在人员配备、仪器购置、实验教学、技能培训、安全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通过近十年的建设, 逐渐发展成为基本功能比较完善、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分子医学公共实验室。同时加强横向联系, 积极与本院各专科实验室开展合作, 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为医院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公共实验室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医学院研究生的分子医学实验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很多医学院本科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和临床技能培训, 科研能力培养大多采取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只掌握一些理论知识, 缺乏系统性的实验技能。而教科书教授的传统实验方法与现代实验室中大量使用试剂盒和最新改良技术的现状有着很大的差距。进入研究生阶段后, 学生对各种实验仪器感觉生疏, 对实验技术缺乏系统认识, 科研思路模糊不清, 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 才能逐步进入科研实验的正轨。这对分子医学公共实验的实验教学和对科研人员的帮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公共实验室是高危场所, 安全管理要求高。公共实验室存储有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和试剂, 且使用频繁, 实验仪器经常处于使用明火、接通电源、高温高压等实验状态, 甚至还可能要使用细菌、病毒等生物制剂, 一旦操作不当, 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造成仪器损坏甚至伤及实验人员。如何保证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生物安全等, 这对公共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公共实验室具有“不稳定性”的突出特点, 管理难度大。与常规的教学实验室不同, 公共实验室面向全院科研人员开放, 使用频率高, 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 工作性质和实验活动规律差异大。而且要求开放时间长, 仪器完好率高, 操作环境稳定。如何提高开放程度和使用效率, 这对公共实验室日常管理和仪器维护效果同样是个挑战。

上述问题和挑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 关系到大型开放式分子医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2 分子医学公共实验室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帮助科研人员顺利进行实验

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实验室管理人员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毕业于各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研究生, 具有扎实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验经验, 可对新进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二是医学院的毕业生, 接受过系统医学基础知识教育, 了解医学研究生特点和在科研方面的需求。这两部分人员各有所长, 较好地实现了管理队伍的优势互补。每一位管理人员明确主攻的科研方向, 并力求做到一专多能。同时有计划地选派教学管理骨干参加专业培训, 掌握最新实验技术, 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实验室还定期召开内部研讨会, 对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交流总结, 有助于管理人员日后处理类似问题, 作好知识储备。

举办实验技术培训和学术讲座。实验室每年举办系列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培训班, 帮助科研人员系统学习和掌握实用的科研实验技术, 尽快建立系统的科研思维, 积累实验操作经验。培训班采用先进的TBL教学法, 通过与临床案例的紧密结合, 使实验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 激发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潜能, 开阔研究思路, 为他们顺利开展实际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实验室还不定期邀请专家教授举办学术讲座, 介绍最新实验技术和科研进展。上述做法在培养医学综合性、实用性人才,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改等方面, 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提供全方位的科研帮扶服务。实验室为每一位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帮扶服务, 贯穿于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全过程, 内容涉及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实验基本操作、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各个方面。每一位新进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都会与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了解其科研课题、实验需求, 帮助其理清科研思路, 制定实验计划, 掌握基本实验技术, 顺利开展临床科研工作, 指导其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在实验步入正轨后, 管理人员随时与科研人员进行交流, 了解其实验进展情况, 对实验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为其答疑解惑。这种双向交流既有利于科研人员解决实验遇到的问题, 及时调整研究思路, 少走弯路, 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开阔知识面, 积累实验经验, 实现教学相长。

2.2 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制定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消防安全制度》及其补充规定, 做到消防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坚持“教育先行, 预防为主”的消防安全管理原则, 重视对科研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和事故处置能力的培养。每一位新进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正式进行实验之前, 必须参加消防安全培训, 系统学习消防安全制度, 进行实际操作演练, 熟练掌握必要的应急自救知识, 熟知消防通道的走向、熟练应用灭火器, 确保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沉着应对, 作出正确判断并进行简单处理。上述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必须严禁各类病毒及重大疾病相关细菌进入实验室。根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明确各级责任人, 并详细列明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办法, 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所涉及的各类常规工程菌实行分类管理, 由实验室统一保存。同时与本院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立登记人员互认制度, 实现实验仪器资源共享, 确保科研人员的病毒相关实验能顺利开展。

建立科研人员登记制度。为了确保实验室运行井然有序, 主要采取两项管理措施。一是对科研人员实施登记管理。每位科研人员在正式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之前, 须提交书面申请, 列明课题项目、实验类型、所需仪器和试剂等, 由导师签名并经实验室认可, 参加实验室一系列培训后, 才能进入实验室正式开展实验。二是采用先进的门禁系统, 通过给科研人员开放出入权限, 所有人员刷卡进出实验室, 有效阻止了外来人员、闲杂人等进入实验室。上述措施有效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一旦发生事故可及时查明原因、找到责任人, 迅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明确科研仪器管理责任。为了保持实验室稳定的工作秩序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每一位科研人员专心从事实验和研究, 本实验室科学设计实验室布局,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即基础公用仪器相对集中, 大型仪器各自分区。分别设置了实验大厅、超净工作室、电泳室、清洁室等专门工作区,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基础仪器利用率。同时根据仪器功能不同, 设立各个大型仪器工作室。公用仪器由专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 定期校正、及时报废仪器, 以保持仪器的完好率和正常运行。使用时需进行登记, 以便明确责任, 一旦发现故障, 能尽快进行修理和维护, 尽量减少对实验的影响。大型仪器由专门管理人员负责操作, 科研人员使用前需与之登记预约, 并在约定的时间里进行实验。

加强药品与试剂分类管理。根据药品和试剂的种类、性质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消耗性试剂和材料由科研人员自行准备, 实验室提供存放场地。这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控制成本, 也有利于对重要试剂品质的把握。易燃、易爆、有毒的有机试剂由实验室统一购置、统一管理、统一提供, 使用者需事先提出使用申请, 实验室登记购置后提供。部分常用的基本试剂则由实验室准备, 科研人员根据日常实验需要, 登记后自行取用。科研人员结题登记离开实验室之时, 由实验室按使用记录扣除相关费用。

3 结语

通过近十年来的建设, 本实验室不仅在提升医院科研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且在培养医学综合性、实用性人才方面也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总结多年实践, 我们认为, 在全面开放和共享的前提下, 公共实验室只有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管理, 防微杜渐, 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降低事故发生率。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加强实验室自身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 才能为医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齐敬东, 齐敬英, 成晓美, 等.浅谈疾控系统公共卫生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 22 (2) :388-391.

[2]张海波, 韩晓燕, 侯雪瑞, 等.TBL教学法在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4) , 765-767.

[3]许术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公共管理策略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9:82-84.

[4]路安明.公共实验室与学科专业实验室及其互补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 2011 (5) :1172-1174.

[5]甘纯玑, 李今煜, 谢苗.开放式公共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1) :83-86.

篇4:医学检验分子实验室

摘 要:综合性实验以其连贯性和系统性强、信息量集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综合性实验在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科研小课题”之称。因此,探索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改革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方式,对于大大提高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成效,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主要针对综合性实验在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综合性实验 分子生物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c)-0139-02

理论联系实践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而实验教学是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而教学内容的陈旧、实验教学方法的落后与不断更新的理论、技术方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因此,对实验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而如何加强和提高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1 加强平台建设,完善教学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必要保障。欲加强实验平台建设,首先要增加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配制完善的实验教学相关仪器设备。比如:细胞培养、RNA干扰、RNA的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Western-blot等实验,需要配制细胞培养箱、倒置显微镜、超净工作台、冷冻离心机、PCR仪、紫外观测仪等设备。其次,加强实验教学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实验教学人员的技能水平决定着实验教学的水平层次,因此,如果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教学能力。比如:定期选派教学骨干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举办学术讲座等。并且,大型精密仪器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定期进行培训学习,更新技术方法。最后,要完善学科教学体系建设,包括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实验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的完善等。

2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2.1 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往往比较繁琐、耗时较长,单纯依赖课堂实验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内采取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以讲授实验的原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的示范教学为主,学生则以3~5人为一组,采取分工协作的模式进行实验,分别记录实验现象、结果及实验当中出现的问题。如遇问题学生可及时反映给教师,教师可根据问题的个别性或普遍性进行详细解答;课外学生可成立兴趣小组,针对不同的课题进行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等,如遇问题可和教师进行电子邮件沟通或现场交流等,实现多途径、多渠道的联系交流,这样就可以改变课内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又解决了课内时间有限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知识方法不断提高

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实用性实验,让学生不断参与科研型实验当中。在实验教学中发现,验证性实验内容往往比较枯燥,未做实验已可预测结果,常导致学生机械性操作、照葫芦画瓢,这是理论课程附带实验的模式[1]。而科研型的实验相对来说实用性更强,学生的兴趣性较高。一方面,可以吸收一部分同学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组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在开设实验课程的时候加入和科研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尝试的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通过让学生使用“分-切-接-转-筛”的方法构建某个目的基因的重组体,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检测构建成功的重组体,并进行后续功能实验,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加了实验的实用性。这样将科研中常用到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学生的实验当中,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教学知识方法的不断提高和更新。同时,还在积极探索跨学科的实验教学方法,希望实验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将实验的研究应用到临床当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2.3 开放实验教学,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开放性实验教学,即学生不受实验室、实验学时和实验教材的限制,根据科研需要或学生兴趣设计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或帮助下完成实验[2]。开放实验教学和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区别为实验教学的主体不同,思维模式不同,管理方式不同[3-4]。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了3年的开放实验教学尝试,采取学生进行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课题设计、教师指导补充的方式,每次接受3~5组(4~6人/组),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动完成者,包括所有试剂的配制、仪器的操作等均有学生完成,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的责任心,同时也获得了很大成就感。通过3年的开放实验教学,学生共撰写论文15篇,发表论文9篇,其中有13人次的毕业论文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效果。

3 加强合作交流,实现综合创新

合作与交流是学科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尤其是在技术方法日益更新的今天,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以及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与一般性实验相比,综合性实验并不是单纯的教学长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深度和广度上的改变,其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探索、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学校近年来的整合课程为综合实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机会,将相关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加以综合、优化,建立起了基础医学概论。同时,实验教学也得以整合,为深化综合实验的内涵和探索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实验提供了帮助。通过不断探索和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近几年综合实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同时,实验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4 结语

只有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加强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够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取得良好的效果。综合性实验以其课题设计灵活、技术方法多样、实际应用性强等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效果,通过几年的不断摸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绩,然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大家不断拓展思路去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延梅,杨清伟,周富春.高等学校开放式教学的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12(2):6-8.

[2]杨银峰,朱月春,王昕,等.虚拟实验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1):133-136.

[3]余万桂,鄢进,张道明,等.协同教学模式在医学技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1):1018-1020.

篇5: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本文统计并分析验证型与设计型两种课程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提出改进措施,推进本学科实验教学的下一步改革。

【关键词】医学分子生物学 设计型 创新能力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当前人类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同时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

近年来,为适应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如今医学分子生物学本科层面的实验课程,已有国内外各级高校结合自身教学体系陆续开展了各类改革和实践,并且对鼓励大学生创新方面做过各种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针对国内高校传统验证型实验课堂的种种弊端,结合本校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实际情况,笔者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对其课程模式提出了更新的方案与尝试。

一 对象与方法

往届本校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为几个技术性简单小实验的集合:动物组织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基因组DNA的定量分析、血清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教师以课后个人上交的验证性实验报告作为成绩考评。

篇6:分子诊断学医学检验论文

如前所述,分子诊断学实验应该多结合临床实际,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内容尽可能在开设分子生物学的学期内完成。为此,学校应该在教学的仪器设备上予以满足,比如RealtimePCR仪等应该作为教学常用设备,也可整合教学资源,保证实验教学的应用。另外,分子诊断学实验有其自身特点,比如PCR时候得等待一个多小时,一步一步离心的时候也需要等待,质粒提取实验之前的摇菌需要过夜,很多一上午的实验,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的时间却并不长。因此学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同时实验教师也应该根据情况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利用。特别是一次实验没有出现理想结果的情况下,学生应该重复实验,实验教师应该配合学生开放实验室和相关仪器设别供学生使用。此外,在期末考试中加入实验考核内容和实验考核成绩比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总之,我们在分子诊断学课程教学中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的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需要分子诊断学课程的教师们更加努力探索,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篇7:医学检验分子实验室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共20分):

1.在核酸提取时,常需要使用氯化钠,醋酸钠等盐溶液,真正的目的是()

A.中和核酸的负离子,使其易于沉淀B.调节PH值

C.保持核算的完整性D.提高核酸的浓度

E.无特定目的2.在一个DNA分子中,如G所占摩尔比为17.2%,则A所占摩尔比为()

A.82.8%B.32.8%C.17.2%D.65.6%E.无法计算

3.下列那项不是扩增反应所必需的?()

A.引物和模板B.dNTPC.Mg++D.DNaseE.缓冲液

4.下列那项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形成的理论基础?()

A.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B.基因结构变异与疾病的关系

C.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结构特征D.基因的表达.调控与疾病的关系E.以上皆是

5.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主要包括那些技术?()

A.核酸分子杂交技术B.DNA测序技术

C.PCR技术D.DNA重组技术

E.以上全是

6.下列哪项检测需应用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A.肝功能检测B.乙肝两对半检测

C.乙肝病毒DNA(HBV-DNA)检测D.肿瘤细胞培养

E.病原微生物培养

7.在核酸的分离纯化过程中,为保证其一级结构的完整性,应采取()

A.尽量简化分离步骤,缩短提取时间B.适当延长提取时间

C.在37摄氏度条件下进行D.加入Mg++,Ca++等二价金属离子E.以上全是

8.有一核酸样品,测得A260/A280=2.0,请问该样品属于哪类核酸样品?(A.DNAB.RNA)

C.是DNA,但有蛋白质污染D.是RNA,但有蛋白质污染

E.DNA和RNA

9.在RNA提取和纯化过程中,为避免Rnase污染而导致RNA的降解,应采取()

A.在洁净的实验室里操作B.带手套和口罩

C.所用器材高压消毒或DEPC处理D.冰浴下操作

E.以上皆是

10.随机引物标记法全程标记DNA时,需选用下列哪种酶?()

A.DNA多聚酶I的Kelnow片段B.TaqDNA聚合酶

C.限制性内切酶D.DNA连接酶

E.末端转移酶

二.判断题:(你认为下列叙述正确的请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6分)

1.双脱氧核酸链终止法是最常用的DNA测序技术()

2.Tap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DNA合成,但由于缺乏3’→5’外切酶活性,无校正功能,所以在复制合成新链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碱基错配,导致PCR产物的错误()

3.采用加热煮沸法可使RNase完全失活()

三: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24分):

1.在选择核酸的分离纯化方法,应遵循的总原则是:一是保证核酸(一级结构的完整性);二是尽可能(排除其他分子的污染,保证核酸样品的纯度)。

2.在PCR反应中,Mg++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浓度(过低)会降低酶的活性,浓度(过高)又会导致非特异性扩增。

3.用于核酸杂交的普通硝酸纤维素膜最大的优点是(本底低),因而最容易检测杂交信号,缺点是(脆性大)易破裂,且队<500bp的核酸结合力低。

4. 整个核酸杂交反应主要由(预杂交)、(杂交)和(洗脱)三个步骤组成。

5.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的核酸,其与滤膜的结合是松散的,需做进一步的固定,常用的固定方法是(烘烤)、(紫外线固定)和(碱固定)。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融点曲线分析技术:是根据野生型序列和突变序列因不同Tm而产生不同的融点曲线而设计的。

2.探针:指所有能与特定的靶分子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并可以被检测的分子。

3.Tm值: DNA熔解温度,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降解一半时的温度。

4.转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真核生物细胞的过程称为转染。

5.转化:将重组的DNA分子导入细菌,使其在细菌体内扩增及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命名原则和分类。

答:定义:限制性内切酶是能识别和水解双链DNA分子内特异序列的核酸水解酶类。

命名:通常由3个斜体字母表示,第1个大写字母为来源微生物的属名第1个字母,第2、第3个小写子母取微生物种名的头两个字母。

分类:根据酶分子组成及裂解方式的不同,将限制性内切酶分3类,Ⅰ类和Ⅲ类限制性内切酶在同一酶分子中兼有修饰(甲基化)作用和依赖于ATP的限制水解活性,Ⅱ类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并水解特异性的核苷酸序列是DNA重组技术中最重要的工具。

2.PCR引物的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用于PCR反应的引物需要两条,分别设在被扩增目的的片段的两端,并分别与模版正负链序列互补。

2.引物的长度一般以18-25个核苷酸为宜,引物过长容易产生寡核苷酸的链内互补,形成发夹状结构,影响引物和模板之间的互补。

3.两条引物之间尤其在3’端的序列不能有互补,以免形成引物二聚体。

4.引物的碱基组成应平衡,避免出现嘌呤、嘧啶碱基堆积。

5.PCR扩增中的退火温度是根据引物的Tm值而决定的,两条引物的Tm值不能差太大。

6.根据需要,可在合成引物时于其5’端加修饰成分。

3.试述实时荧光PCR水解探针法的实验原理?

篇8:医学检验分子实验室

一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 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学科, 涉及的生物大分子不能直接观察, 仅有课堂理论教学不能给予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且医学分子生物学在理论课教学中涉及大量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 学生需要通过具体操作才能掌握这些技术, 所以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由于教学时间和实验室场地的局限, 大部分实验内容由教师与实验员事先准备好, 学生按照书本内容机械模仿或者由老师示教。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行开放型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 是课内实验内容补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实行开放式使用, 利于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利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系统地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要点

1. 场地规划

开放型实验室不同于普通实验教学实验室, 需要全工作日开放, 学生科研实验也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场地完成。为了便于管理、统筹安排, 本实验室从已有的场地中专门划分了一间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在该实验室中划分如下区域, 中间放置实验台和试剂架作为公共实验区, 四周边台划分为常规仪器使用区、精密仪器使用区以及污染实验隔离区。学生在该实验室中能完成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大多数操作, 既合理利用了场地, 又方便了人员和设备的管理。

2. 仪器配置

在开放型实验室中, 仪器使用频率高, 常规仪器设备需求量大。因此实验室配置有足量的常规耗材如EP管、玻璃试管、离心管等, 对于经常使用的普通设备如电泳仪、电泳槽、普通离心机等基本配置为2~3台, 对于一些较为贵重设备, 如电子天平、转膜仪、PCR等至少配置一台。上述仪器配置能完成大多数常规分子生物学科研实验。

3. 人员配备

开放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 对于培养合格人才, 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规范使用仪器设备等具有重要作用。人员配备包括管理人员、专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其中, 管理人员主要进行实验室设备、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入室本科生的统筹管理, 由具有多年工作经验、责任心强且具有较强统筹协调能力的高级职称专职科研人员担当。指导教师负责带领入室本科实验小组设计并完成分子生物学科研实验, 需由具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经验, 具有一定科研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学或科研人员担任。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常规仪器的使用指导和日常维护, 应由具有多年仪器使用经验且具有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实验技术人员担任。各成员明确分工, 各尽其职, 共同完成入室本科生的培养工作。

4. 制度建设

一个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行, 离不开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一个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型实验室, 制度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开放型实验室人员流动大、开放时间长, 学生科研工作能力参差不齐, 仪器数量多, 仪器使用频率高, 这些都加大了实验室管理的难度。因此, 本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入室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 包括《入室申请及承诺书》《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管理规程》《仪器使用及管理制度》《仪器使用申请及预约申请制度》等。对于常用仪器均编写了标准操作规程, 高级贵重仪器采取专人专管制度。通过制度的制定、试行和进一步修改, 使实验室的各项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体系。

三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成立之后, 通过在课堂上大力宣传, 学生入室进行科研实验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学生首先填写《入室申请书和承诺书》, 提交实验室主任审查批准后, 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 对常规仪器的使用进行统一培训, 按学生需求将他们分为多个兴趣小组, 每个兴趣小组安排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 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验课题。目前, 本实验室已接纳本科兴趣小组十余组, 本科入室学生56人次, 其中由兴趣小组设计并申请的“香樟挥发油对人胚肺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课题获学院院级课题立项资助, 相关文章也在正式省级刊物上发表。

综上所述, 通过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 为本科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和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场地, 通过入室进行实验或科研, 可大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要: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 可为本科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提供规范的场地, 也是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通过借鉴“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验, 建设了本科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并初步应用到了本科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

关键词:本科医学生,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宝林.提高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1)

[2]王朋.高校开放型实验室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

[3]卢常伟、李岩、刘陵顺.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4)

[4]梁建国.实验室技术安全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6)

篇9:医学检验分子实验室

关键词:医学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67-01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从分子水平开展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的一门科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对医学的发展正起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对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技术的掌握是进行医学课题研究的前提。以往传统的教授是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学生实验对教师、教材过分依赖,独立实验的能力差,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创新性医学人才,应该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本校在医学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现在就谈谈我们三年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体会。

1 编写实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技术的实验课教材

首先这次参与编写教材的老师均是从事多年实验工作、做过大量与分子生学相关的医学课题研究的,对该方面的基本技术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教材的内容是按一个医学课题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而设计的,囊括了以下的生物技术:RNA的提取、逆转录、PCR、琼脂糖凝胶电泳、胶回收、连接、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筛选、提取质粒、双酶切、测序及流式细胞术的演示和观摩。其中RNA的提取是按两种方法:(1)淋巴细胞分离,继而从淋巴细胞中提取RNA。(2)全血中提取RNA。教材的另一个特色,针对每项技术:(1)详细地介绍了该实验过程应该注意的细节及注意事项。(2)每项试验中所涉及的试剂起什么作用,那个是主要试剂。(3)试验中容易犯错的地方,例如:在加样过程中,加样的顺序,加过的试剂与未加的试剂应该怎样放置等一些实验细节,以免忘加重要的试剂,导致实验失败。教材的这个特色可以提高初涉入该基础的同学或科研人员实验成功的机会。

2 足不出校,低成本享受“培训机构”的机会

以前的实验课,尤其是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由于每项技术的试剂代价高,要对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做全面的学习,只有社会上的一些科研机构在搞短期培训,而且培训费均较高,不是学校的研究生均有这个机会。而我们经过三年的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是入学的研究生均享受到了这样的课程教学。我们共享了学校的资源,是大家足不出校,以最小的成本,享有了全面培训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的机会。

3 人人动手,完全互动的上课特色

对于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对他们而言,分子生物学技术了解甚少,甚至没有了解。我们这门课会引导同学们由浅入深,逐渐进入科研的角色。我们这门课是分小组上课。首先串讲每次课安排的实验课的理论知识,先是负责小组的老师讲该堂课的实验安排及最基本的实验知识,实验结束后,再由资深老师统一给大家上该堂课的实验理论知识。每个同学在实验课上均要求动手,在实验过程中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随时解答,不管是仪噐的使用,还是怎样配置样本等等问题,还是上次实验课的内容的疑问,均可以随时提问,谁有问题谁随时问,有时是老师带学生做,有时是学生自己做,老师带做的过程是边讲边做,学生做时随时指导,经常碰到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因为同学们都面临研二开始入室开展课题,同学们踊跃动手,积极提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4 课程的考核重在实用

该门课的考核方法:首先要求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一份标书,因为上课过程中带组老师详细地讲解了该门课程本身就是一课题标书,是怎么设计这份标书的,使同学们初步掌握了如何结合专业设计课题,为下一步开展自己的课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是闭卷考核,考试内容是重要的实验原理和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这样既保证了同学们能读懂该专业的课题标书,又对课题所牵涉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做到了更深的了解。因此,讲课程的考核重实用方面。

5 结语

这门课程经过三年的教学改革努力,明显看到了实效: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前的研究生刚开始做课题时,移液枪都不会用,而现在经过这门课程的实践,很快进入课题,也知道所牵涉的技术那些方面需要注意,比如有的实验的成功对温度及时间要求比较严格。同学们通过培训,为自己的课题节约了时间和精力,也为成功赢得了机会。总之,通过带教这门课程,我的体会是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我们应该把知识研究的更深、更透、更全,才能结合自己实验的体会,使同学们掌握得更容易、更透和更全,使大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参考文献

[1]冯作化.医学分子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王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5):779.

上一篇: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复习测试题10 Word版含答案下一篇:作为班长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