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

2024-08-18

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共8篇)

篇1: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

-05-16 来源:中国营销咨询网 作者:刘永炬

市场的推广表现是否符合定位

企业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和市场有关的,而市场的问题基本上是定位的问题,比如,为了启发市场,企业做了一个很好的创意,广告做得也很好,各方面都让人感觉不错,但市场就是启动不起来。分析这里面的原因,无非有两个方面:是否这个市场的需求存在着问题,或者是需求跟产品的对应度出现了问题,由于这些问题会使市场不接受我们做的启发性广告。如果是需求的程度和产品对应度的问题,就是市场的定位问题,因为当需求度还没有达到你产品给出的结果或欲望值的时候,我们的定位就要作调整。

在市场还处于一个共性需求的时候,就要用共性的产品去对应满足。对应满足就要有对应的定位和市场表现,对应的市场表现和行为就是企业的广告行为和模式。

市场的销售行为是否过时

判断企业的定位,首先要判断的是市场和产品的对应程度。企业需要考察消费者的需求方式是否已经改变,消费者的需求环境是否已经改变,这是时代特征和时代变化造成的结果。这些结果是我们今天的营销人员必须要考虑的内容。在国外需要30年才能达到或者成长到一定的市场规模,而在中国浓缩了这段时间,我们很快,20世纪90年的时间我们就走了美国近40年的市场过渡时间。所以,现在很多人还在用欧美的一些市场初期的营销手段来解决我们已经到市场中期的问题。比如说4个P,4个P是解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问题的,那个时候产品的需求供给关系和今天不一样,那个时候基本需求的供给大于消费者感性的个性需求利益的供给,那个时候用4个P理论是有用的,

但是,现在的消费者的需求方式已完全转换了。比如说买服装,不同的人需求就不一样,有的要款式好的,有的要品牌好的,这些已经脱离了基本的产品概念,很多已经是感性的欲望利益了。这些不是产品营销阶段的4个P所能解决的,而我们的很多老师仍然在给学生简单地灌输着4个P。

4个P是当时市场阶段的必然产物,比如说汽车生产出来,怎么能够推广出去,得到市场的认同;彩电发明出来,空调发明出来怎么推广出去,让大众认同,是可以用4个P解决的。而现在的市场上,这些基本的产品概念已经被认同了,但是这些产品的后期更新和附加利益的添加,就不可能用4个P去解决了。现在已经是选择阶段,选择就会有不同性,不同性当中有解决款式问题的,也有品牌利益的,还有解决其他附加利益的,这些都是在需求的更高层面上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说,我们的企业面对今天的市场,要发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不是用传统的营销方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用传统的方法就能够发现问题的。

刘永炬:北京方圆润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兼董事长、中国广告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科协注册高级管理咨询顾问、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等多所著名大学 MBA、EMBA、CEO班特聘教授;

篇2: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

李航舟

截至2005年底,兽药生产行业进行了两大变革,一是兽药生产企业必须通过兽药GMP才能进行生产和销售,二是沿用多年的兽药地方标准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标准。同时2006年农业部组织开展兽药GMP飞行检查工作以加强对兽药GMP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管。这些措施的实施,体现了国家整顿和规范兽药生产的决心,同时对兽药企业未来的发展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当前兽药市场存在的问题:

1、随着地方标准的取消,原来在地方标准中允许生产的一些人用新药如:阿齐霉素、克林霉素、头孢类等药品(详见农业部公告第560号),在新的国家标准中都予以取消。也就是意味着兽药新产品开发的空间大大缩小(当然有实力的公司可以开发动物专用药品)。

2、国家对兽药市场的监督管理趋于严格,兽药企业随意组方生产复方制剂的风险愈来愈高,最终导致各兽药制剂生产厂家之间的产品愈来愈雷同,产品本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愈来愈小。

3、这些年一方面是兽药企业产品设计的不规范,如不按规定组方,药品复方化,使用“傻瓜化”现象突出,使兽药使用平民化,导致基层兽医特别是散养区域有很多人并不具备兽医资格,只看兽药标签能治什么,不关心兽药组分,不关心配伍禁忌,随便用药。

还有就是具备兽医治疗能力的兽医由于无从知道兽药的真实组分,最终造成使用上的困惑。

随着兽药市场的规范,一种药包治百病,兽药厂的“万金油”式的药品将不能生产,最终可能造成基层兽医在治疗过程中的使用困惑,面对恢复本来面目的兽药,不知道如何使用。

二、解决方法探讨:

将“组方权”还给一线兽医。饲养一线的兽医是兽药的最终使用者,如何引导其正确有效的使用兽药,不仅是市场营销要做的工作,同时应贯穿于兽药产品开发的始末。

1、配方简单化、药典化:

药典外的产品开发投入的资源多,开发周期长,不是每个兽药厂家都有能力开发的,因此尽量申报药典已有产品,并且避免申报的是药典产品,实际生产却又私自组方,比 1

如做成复方制剂等等,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虽然在短时间内,由于药物使用效果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但从长远讲带有非常大的风险。

兽药产品配方的简单化,为基层兽医组方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2、产品系列化、规格配套化:

兽药制剂生产企业竞争和人药制剂生产企业竞争的最大区别在于,人药制剂企业可以凭借少数的产品,有些企业甚至就一个产品就能做的很大,往往出现一个产品救活一个企业的现象,比如丽君集团,前身是西安制药厂,就是依靠丽君沙一个产品使企业走向了辉煌。

由于目前的兽药制剂生产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基础研发能力比较薄弱,加之市场的销售环境不同,想靠一个产品或少数的几个产品制胜的难度非常大。大多数企业选择申报经可能多的产品,于是有些兽药企业有上百个产品的批准文号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拳头产品还是有的,不过随着国家对兽药生产的规范,以前靠满天过海生产的拳头产品,会越来越难做),在市场上也就应运而生了某某兽药企业产品专卖店、某某兽药企业产品超市等销售模式,最差的其产品种类也要在一个药店里形成一定的规模来吸引养殖户的眼球。同时目前兽药企业在销售中形成的所谓技术营销,即对有一定销售量或潜力的兽药店配备技术员(其中大多充其量只能称为促销员)促销,也需要比较多的产品来支持,一两个产品这样销售是不合算的。

如何在即将到来的兽药产品“同质化”时代,使公司的已有产品发挥最大的效益。对兽药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3、使用说明详细化、组方化

在兽医临床中,大家都知道对于一种疾病有多种的兽药可以选择,比如常见的大肠杆菌病有数十种药物可以选择,问题是这些药都有效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大肠杆菌存在耐药性问题。耐药性可分为时间耐药性和空间耐药性以及菌株耐药性,所谓时间耐药性,也就是说今天在本场使用有效,过一段时间再用于大肠杆菌治疗效果就不理想了;所谓空间耐药性是指该药对甲地的大肠杆菌有效,但不一定对乙地的大肠杆菌有效,甚至有时就是相邻的两个养殖场也存在这种空间耐药的现象;所谓的菌株耐药性是指对同一时间和地点甲菌株有效的药物对乙菌株不一定有效。关于微生物耐药性产生的原因这里不想详细讨论。这里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以前经常在局部做的某种药对微生物的药敏试验,或几种药物对特定微生物的药敏试验比较,离开了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对实际

使用中还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充其量只能作为公司产品宣传的工具罢了。

因此对于一个兽药制剂生产企业,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时代,如何提高产品在用户使用中的有效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将“组方权”还给一线兽医,意味着兽药组方和含量要公开、真实、不能隐瞒,这样才有利于兽医的组方。但是针对目前基层兽医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如何指导其正确有效的组方,是兽药制剂生产企业技术人员面临的又一个问题,也是确保本场兽药正确、有效使用的大问题。

篇3: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种子市场中的主要问题

1.1 标签标注方面:

无栽培技术。特征特性不全, 尤其是抗病性不标注, 适宜种植区域夸大, 多号并存。品种性状描述不详细, 适宜种植区域标注不全面。种子质量标准仍执行GB4404·1-1996。

1.2 经营证书及经营档案:

有的代销店未备案就销售, 有的品种未审定也被备案, 有的县备案不及时, 至今备案书还未到店主手里。未按规定制作、保存种子经营档案, 标签残缺、不清、涂改, 超委托范围或再次委托代销, 未向种子使用者提供必要服务 (简要性状、栽培技术要点等) ;法人变更不及时更换证照。超备案范围销售。对流动售种的管理各地不一。

1.3 未审先推:

审定编号为“示范用种”, 特审品种跨地种植。科研部门办的种子企业难管理, 知名育种人育成的品种难管理。

1.4 拆包销售:

有的品种包装量过大, 不适合生产需要, 只得拆包销售。

2 改进措施建议

2.1 加强对农作物种子标签的认识。

种子标签真实制度是《种子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制度。种子标签真实制度是由种子生产经营者对生产销售的种子的有关规定要求得到满足真实的声明或承诺。种子标签实质上是种子行政许可、行政管理、行政处罚证据的载体, 也是种子质量民事纠纷解决的证据之一。为了规范农作物种子标签的标注、制作与使用行为, 指导企业正确标注农作物种子标签, 明示质量信息, 明确质量责任, 加强监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年7月12日发布了国家标准《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GB20464-2006) , 此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营的农作物商品种子。

2.2 规范制作农作物种子标签。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规定, 应直接印制在包装物表面或者制成印刷品固定在包装物外面的项目应全部标出。为了不与经营规定冲突, 少使用内标签, 因为小包装种子不允许拆包销售, 无法查验内标签。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编号、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也应当直接印制在包装物表面或者制成印刷品固定在包装物外面。

2.3 加强对经销户的培训工作。

经销种子应当具备最基本的知识, 如主要农作物品种应当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和其适宜种植区域, 在云南省经营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只能是国家审定含云南省、云南省审定和本州市特审的;再如:种子质量国家标准中的四项指标值及其使用, 遇到标注值低的就不会进货了。

2.4 规范经销户备案登记工作。

篇4:新兴市场存在的典型问题

机械出口:遭遇认证瓶颈

“我们进军沙特市场遭遇挫折,原因就是我们没能取得相关产品认证。”山东益能集团的出口业务经理孙平这样对记者说。

益能集团是生产与石油产业相关的管件、管材和压力容器的知名企业,其海外市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在沙特,它们的产品却难以进入。孙平对记者说,在业务中,益能集团接触到了其潜在合作对象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Aramco,简称沙特阿美)。沙特阿美是一个有65年历史的综合国际石油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公司和世界第六大石油炼制商,业务遍及沙特王国和全世界。如果能成为沙特阿美的供应商,对益能集团来说,将是其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一环。

“然而,在管件器材方面,沙特阿美拥有自己的一套认证标准,只有经过SABIC/Saudi Arameo认证的产品,才能顺利闯人这个市场。”孙平告诉记者,“但是,要取得这个认证并不容易,撇开产品的品质不说,单是认证过程的成本投入就要50万元人民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负担。无奈之下,我们现在依然没有进入这个市场。”

“与沙特的情况相反,在印度,我们取得了相关的IBR认证,现在这个市场是我们最成功的海外市场。”孙平对记者这样说。

轻工出口:难以稳定且手续繁琐

“很早之前,我曾经做过沙特和土耳其那边客户。但是现在,我们仍然以欧美客户为主。”在青岛经营地毯出口的钟云,谈及往事,对于记者所问到的新兴市场流露出一丝惋惜。

其实,在做地毯出口之前,钟云还做过一个时期的玻璃制品出口。“与地毯相似,玻璃制品也属于价值低的轻工制品。但是,在中东,这两类商品我们都没有做起来。”钟云快人快语,“中东那边的情况是,每个客户每年只有一个或两个订单,很少会有repeatorder。”

谈及难以在中东市场取得成功的原因,钟云说:“这也许是与产品的特性和中东买家的购买习惯有关。我们每年在广交会上都会接到几个中东那边的订单,但是,由于轻工制品的消费和流行趋势很容易发生改变,第二年这些买家一般都不会再下订单,而是选择再次来到中国展会,重新看样品,重新下订单。”

“由于这个原因,对我们这样的轻工产品供应商,中东那边的客户很难形成稳定的、常规性的采购行为。”钟云对记者表示,每个区域市场都有自己的特点,美国买家的采购价格比较低,但是采购量较大;欧洲买家的采购量较小,但是采购价格略高。另外,欧美买家一般都会有源源不断的重复订单。最令供应商头疼的就是中东那边的买家,他们会把价格压得很低,采购量又不大。“因此,我们的产品在中东市场没有做起来。”

“除了市场方面的原因,中东市场出口程序的繁琐也是贸易障碍形成的原因。”钟云指出,一般的中东客户在进口时,都会要求中国供应商提供C/O(原产地证书),“只有工厂才能申请办理C/O,而对于贸易商来说,这又增加了出口的难度。”

另外,钟云告诉记者,土耳其的客户一般也会要求中国供应商提供FORM A。与C/O类似,持有FORMA的国外买家也会在进口时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这就等于间接提高了国外进口商的利润。但是对于中国供应商而言,却增加了出口工作的难度。

随着欧美等传统市场的饱和,钟云也开始重新考虑进军新兴市场。“毕竟市场还是存在的,我们要进入这个市场,只能遵循游戏规则,别无任何捷径。”

手机出口:要遵守目标市场法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前沿阵地的深圳,近年已成为中国手机的产业重镇。在2008年产业高峰时期,深圳一度聚集了近2000家大大小小的手机厂商,占全国总量80%的手机制造商都集中在深圳运营。由于产能过剩严重,深圳手机产能的释放和消化,非常有赖于国际市场,特别是通讯产业相对落后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新兴市场。

然而,深圳手机在新兴市场的扩张之路并非坦途。2009年7月,中国3500部“山寨机”在巴基斯坦首次遭到封杀。2009年12月份,深圳手机在孟加拉等国频遭“封杀”,在印度和利比亚等国,甚至一度停止进口中国“山寨机”。正在打造中国“手机之都”的深圳,在这条道路上应该何去何从?

曹庆国是深圳亚星公司的市场总监,也是众多深圳手机出口商中的一员。“我们的目前市场,主要是阿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这些国家的通讯产业相对落后,因而市场潜力巨大,深圳物美价廉的手机正好能够填补这个空白。”曹庆国对记者这样说,“这些新兴市场的手机出口看似简单,但是仍然会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比如,出口到孟加拉国的手机就必须要有手机入网号IMEI。”

曹庆国所说的IMEI(International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是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的缩写,它与每台手机一一对应,而且该码是全世界唯一的。每一只手机在组装完成后都将被赋予一个全球唯一的号码,这个号码从生产到交付使用都将被制造生产的厂商所记录。

不少人把中国出口的价廉物美的手机都说成是“山寨机”,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很多深圳出口的手机,都拥有自已的IMEI编码,并且拥有自己的品牌,属于合法产品。尽管如此,一些手机厂商确实存在销售没有IMEI号的“无码机”问题,这是导致遭到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封杀”的一个客观原因。2009年中国3500部“山寨机”在巴基斯坦首次遭到“封杀”,其原因就是这些出口手机没有IMEI号,容易造成通信中断,而“山寨机”基本没该码。巴基斯坦通信管理部门因此禁止相关手机在巴基斯坦销售。

“不仅如此,出口到孟加拉国的手机,有比较繁琐的程序。比如,出口方必须提交符合孟加拉国海关规定的产品品质报告和证明,否则也不能被目标市场接受。”曹庆国对记者说。“除此之外,出口手机的品牌,必须是在孟加拉国海关备案的品牌,否则就不容易顺利清关。”

尽管出口手机的品牌必须要经过孟加拉国海关备案,但是曹庆国向记者表示,有些孟加拉国进口商在进口手机的时候,对于没有经过孟方海关备案的手机,会在手机上蒙上一层贴纸,使手机的品牌不容易被看出来,然后通过对孟加拉国海关“做工作”(进口商与海关勾结),使得手机得以顺利清关。“在出口量不是太大的情况下,这种方式虽然也会成功,但是毕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长久看来,只有遵守出口国的有关法规,才是行走这条道路的长久之计。”曹庆国对记者这样说。

谈及结算方式,曹庆国表现出信用证结算方式的质疑;

“即使是孟加拉国的银行,在信用方面也很难让人满意,很多孟加拉国手机进口企业本身的企业运作也不规范,他们与海关勾结骗汇的行为也时候发生,再加上使用信用证的程序相当复杂,所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在中孟贸易之间,信用证的被认可程度很低。”

据曹庆国介绍,目前在深圳,广泛被中国手机出口商接受的方式,是孟加拉国客户在中国国内设立账户,在贸易达成后,直接将以人民币计价的款项从孟加拉国客户那里划过来。“虽然手机是出口,但是我们目前的结算方式却与国内贸易基本相同。在贸易风险较高的情况下,这种结算方式在深圳的应用比较广泛。”

篇5: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保持了30%的平均增长率,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保险之所以能保持如此好的发展成绩,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体制的不断完善,保险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保险市场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中国保监会统计,2010年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达14528亿元,其中人身险10632亿元,财产险3896亿元,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缴费357亿元,尽管保险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相比,我认为i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社会大众保险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由于我国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人对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认为自己不会发生事故,或者以为保险公司是赚钱为目的,保险实际并没有什么好处,没有充分认识到保险是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手段,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人身与财产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分鞥险防范意识,这导致对保险的需求不足。同时,有部份人又错的认为保险可以赚更多的钱,可以令人爆富,或者报保险单纯的当做投资手段,忽视了保险产品的本质特征。

2、保险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存在供给主题少、垄断程度高、保险商品少等情况。全国人寿保险公司与财产保险你公司总共不足100家,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占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70%—80%,其余保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20%左右,这说明中国保险市场属于寡头垄断型保险市场。由于垄断度高、有效竞争不足、导致险种少、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低劣。一方面有些保险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有些保险产品过剩。

3、保险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我国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基本涵盖了保险合同行为、保险经营和监管的各个环节。保险经营和保险监管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建立了适应我国保险实践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险监管机构的严格执法对于规范保险经营行为,提高保险的经营管理水平、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改善保险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有利的推动了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我国保险立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为:(1)法规体系的层次不高。我国目前仅有一部保险法律,大量指导保险经营和保险监管的规范属于规章和一般性规范性文件,低层级的法规影响了对保险市场进行规范的权威性。当与别的相关法律发生冲突时,就不能适用专为保险市场制定的法规,这将影响到保险市场的调整。(2)部分法规不能适应保险市场创新和发展变化的需要。目前,针对保险市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的还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特别是对保险市场的日新月异的业务创新,缺乏预见性,有时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随着保险业内外情况的变化,一些规定已不能适应保险实际的需要,与保险市场发展相脱节,一些新的保险违法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予以规定,原有的相关规定需要加以修改。(3)部分法律法规与上位法相冲突,比如某些监管方面、市场准入方面的规定,实际上与保险法或其他法律相冲突。监管部门存在扩权冲动,导致保险市场的规范和发展存在障碍。同时,一些法律法规过于教条,缺少可操作性,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节。

4、市场竞争还不充分。

5、保险市场主体存在很多问题。

6、保险投资渠道过窄,投资收益较低。

篇6: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 容 提 要

我国国债自1981年重新恢复发行到今天,国债市场已历经了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在国债期限结构、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国债市场的法律基础与监管体系、规避风险、国债市场之间的连通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完善。

关键字:国债市场问题完善建议

一、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债发行规模较小,发行方式行政化倾向仍然很浓。

一般来说,衡量国债市场大小的主要标志是国债总量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国债依存度。我国恢复发行国债至今已16年,但国债市场的规模与国外成熟的国债市场相比差距仍较大。首先,国债总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还很小。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如美日德等国国债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均在60%以上,美国国债余额已达到2万亿美元以上,日本超过150万亿日元。而我国到1995年底国债余额仅为3300余亿元,占GNP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其次,国债依存度较低。国债依存度是指国债年发行量与该年财政预算收入的比率。1981年我国国债依存度为4.4%,1995年已升至27%,规模仍然偏低。

我国国债的发行先后实行了行政分配、承购包销、一级自营商制度三种方式。开始是按照行政摊派方式,各单位和个人都按一定的比例分配购买数额。从1991年起我国试行国债承购包销方式,由金融机构组成承购包销团,按一定条件向国债发行主体承担国债发行任务,然后利用各自的分销网点向投资人发售,这已具有了市场化因素。但由于国债利率仍然是通过行政手段而不是通过市场完成的,承购包销时对于价格谈判只是形式上的,因此国债发行仍难以摆脱行政分配的手段。1994、1995年引入了国际通行的一级自营商制度,但由于一级自营商实力偏低,发行仍较多地通过各级财政层层下达计划,由各级财政组织承购包销单位承销。因此国债发行行政化倾向仍然存在,市场化因素偏低。

(二)国债持有者结构不合理,期限结构缺乏均衡合理分布。

国债的持有者结构是指中央银行、专业银行、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和国外持有者购买国债的数量比例。从理论上讲,国债作为一种金融投资工具应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而不应限制机构或个人购买。但我国国债的持有者结构长期以来是以个人为主,大约占60%以上,中央银行不承购国债,专业银行也很少购买。个人持有国债过多造成许多弊端,如个人购买量少、发行速度慢、发行成本高,国债分散在上亿投资者手中不便于国债集中性托管进行交易,从而削弱了国债的流动性,也不利于国债发行规模扩大。此外,中央银二级市场利率的不对称性。目前我国国债一级市场的利率仍是政府用行政手段制定的固定利率,而二级市场上的利率却可通过价格变化成为浮动利率。这种矛盾的利率结构造成一级市场的国债利率不能客观地随资本市场中资金稀缺程度的变化而上下浮动,容易

偏离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不利于国债形成一个合理而富有弹性的期限结构,为其它证券的发行及企业筹资提供信用程度、利率浮动大小的参考数据。

(三)国债交易不规范,交易市场处于割据状态。

1998年我国开始国债流通转让业务以来,国债二级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交易比较活跃,但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方面。首先,市场交易的主要参与者是各种金融机构,而大量的实物券则在小额投资者手中,他们一般不参与交易,许多国债交易柜台和金融机构就利用小额投资者进入市场的不便,以低于交易市场的价格收购,使得小额投资者们蒙受损失。其次,国债交易方式结构不规范。我国国债交易方式有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回购交易三大类。根据国际经验,国债市场都以国债贴现、抵押等现货交易方式为主,因为国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投资保值的工具,而不是投机工具。但我国却是现货萎缩,期货交易、回购交易异常活跃。1994年国债期货交易额共达28000亿元。在这种国债交易特有的格局下,一方面由于国债期货交易的超常发展,使资金力量集中于单一品种,致使国债价格波动异常,偏离其内在价值,并且由于市场分散造成监督不力,导致国债期货市场、回购市场违规事件频频发生,结果期货试点暂停,回购业务整顿;另一方面也极易出现交收、交割违约问题,以及临近交收期的人为操纵价格的大起大落,防碍市场正常运行。

从国债交易市场的基础设施和组织体系看,国债市场作为最先启动的有价证券市场,基本是分散的市场格局。由于缺乏统一的全国性托管、清算交割体系,上海、深圳、北京、武汉等地国债市场相互处于割据状态,以致带来许多问题。第一、各地现券托管缺乏联系,现货在各市场之间流通环节多、时间长,增加了交易成本,影响市场效率。政府和自律组织缺乏监督市场的窗口和渠道,对于国债现货卖空现象政府无法进行有效监控。第二,由于缺乏统一的市场交易法规,各市场交易制度差异较大,各自为政,也阻碍了国债跨地区流动,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二、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的基本思路

(一)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实行国债竞价招标发行为主的方式

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是商业银行持有一定数量的国债,因此个人持有过多的国债已不利于国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经济运行。国债期限结构是指国家政府发行的各种不同期限的国债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它包括短期、中期、长期国债之间的结构及各自内部结构。国债期限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国债发行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而且还影响到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数额在不同间的分布是否均衡。我国目前国债期限结构表现为3—5年期的中期国债比重过大,占整个发行量的90%左右,短期国债(1年期以下)和长期国债(5年期以上)比重过小。而发达国家一般采取中短期相结合的国债期限结构,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主要以中短期国债为主。相比之下,我国国债期限结构较为单调,缺乏均衡合理分布,这必然导致国债偿还期集中,增大还本付息的负担和压力,也很难满足投资者对金融资产期限多样化的需求。

(二)国债利率水平及确定方式不科学,一、二级市场利率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利率特别是短期国债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往往作为确定市场利率水平的基准利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国目前国债利率是以银行的存款利率作为确定依据,国债利率成为银行利率及市场利率的从属利率,因

此我国确定国债利率的依据及国债利率的地位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使政府财政丧失了对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从国债利率水平看,由于国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流动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通常低于普通存款利率;而我国国债利率水平始终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1~2个百分点,这固然能促进国债认购,但却提高了中央政府债务的筹资成本,加重债务负担。我国国债利率的不合理还表现为一级市场和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资金,发行国债能筹集到大量资金。此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还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宏观调控工具。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国债吞吐基础货币。调节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而达到调控经济运行的目的。国外国债市场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充分发挥国债对国民经济调节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国债市场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宏观调控的不断完善,要求我国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使发行总量按一定幅度逐年递增。为此应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国债发行基数,以后可根据经济增长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及投资者的意向确定每年的发行递增比率。

为尽快改变国债发行方式僵化,行政化倾向严重的状况,必须进一步实行国债发行方式的改革,以市场为基础,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国债发行以竞价招标方式为主。具体作法是由发行主体——财政部提出国债发行的种类、期限、数量,供承销机构或直接购买者(主要是金融机构)参考和进行投标,投标者经过综合考虑和比较,提出投标的发行价格,竞价成交。为此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一级自营商制度,强化一级自营商的权力和义务;增加国债市场参与机构和投资者的数量,增加贴现国债的发行额,为通过竞价招标发行国债奠定基础。

(三)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优化国债期限结构。

随着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应改变我国国债以个人持有为主的结构,使主要由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各类基金组织组成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国债持有的主体。为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首先要配合货币政策的运用,保持中央银行持有一定比例的国债。其次,取消对专业银行购买国债的某些限制,允许专业银行直接进入国债市场。最后,允许国外投资者持有一定比例的国债。这样既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实施,又有利于调节国债持有者的结构。向国外发行债券相对于从国外直接借款来说,可以减少利用外资的苛刻条件和所带来的风险。国债期限结构是国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科学规划国债的期限结构,合理设计国债偿还期限,改变我国国债期限结构单一化的格局,实现国债期限结构的多样化和均衡化,使中短期国债保持合理比例。首先,根据国债的用途和参照银行储蓄存款的存期结构来初步安排国债的供应期限结构。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在国家发行国债之前要统计出全国不同存期的储蓄存款数额,计算出全国储蓄存款总额的存款结构,财政部再参照储蓄存款的存期结构初步安排国债的期限结构。先初步确定短期、中期、长期国债的结构,然后再确定它们的内部结构。其次,今后调整国债期限结构的主要方向是,大幅度提高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在国债发行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降低中期国债特别是三年期国债的比重。短期国债是公开市场操作的首选对象,必须在国债品种中占有一定比重。在美国,1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占全部国债比重的1/3左右。今后我国应逐步增发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等短期国债品种和数量。提高长期国债的比重不仅可以优化国债期限结构,而且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例如可以增强国债对通胀的抑制作用。

3.科学合理地设计国债发行利率,丰富国债发行利率形式。

国债市场的兴旺发达,关键取决于能否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要,国债发行利率按市场规律设计,是保证国债发行市场顺畅扩大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国债利率制定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准,低于这一水平难以吸引投资者,高于这一水平则增加财政负担,甚至吸引产业资本投入,阻碍社会再生产获得必要资金;二是国家信用状况,国家信用高则易于以较低利率推销国债;三是社会资金供给情况,充裕则可制定较低利率。另外,由于国债利率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货币、资本市场利率水平和供求状况,可利用这一指标完成不同经济政策目标,如经济萧条时期较低的利率有助于扩张政策,反之则需提高利率配合紧缩政策。由于我国目前利率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具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因此国债利率的制定除参考一定时期银行利率外,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应当协商一致,综合考虑通胀水平、市场利率发展趋势、投资者心理等多方因素,结合财政、货币政策需要制定。

尽管市场利率机制的建立是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但是并不能因利率市场的尚未形成而使国债利率改革停滞不前。首先,我国国债发行利率可实行多种形式,即可以实行固定票面利率,又可以实行国债利率浮动化。浮动利率国债是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推出的一种创新品种,它是按一定时期(一般为3~6个月)调整国债利率,以减少市场利率对债券资本价值的影响,保护投资人的利益。浮动利率对于提高国债利率的灵活性和市场利率的指导性十分有利。其次,顺应经济周期的变化,协调好长、中、短期国债发行利率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繁荣时期,资金供不应求,市场利率上升时,多发行短期国债,少发行长期国债,以保证在适当时期经济正常运行后政府少支付高额利息;在经济衰退时期,市场利率下降,政府应多发行中长期国债,有利于经济恢复正常后,市场利率上升时,政府仍支付低利息。

4.建立多层次的国债交易市场格局,加强国债市场的基础设施和法律体系建设。

为改革我国国债交易方式结构不合理、交易不规范的状况,今后首先应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国债交易市场格局。改变国债现在只能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格局,重新开放和规范手续相对简单方便的柜台交易市场,进一步开展、规范国债的回购和逆回购交易。这样既有为各大证券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服务的多层次、高效率的国债二级市场,又有为中小投资者服务的柜台交易市场,从而增强国债交易的流动性,也有利于全面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以避免国债价格由少数交易商操纵,杜绝过渡投机现象。

其次,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债托管清算结算系统。可在现有的几个国债集中交易托管结算系统的基础上,选择一个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形成统一的国债托管结算中心。这既有利于打破和改变现存国债交易系统之间的封闭状况及国债流通区域分割状况,使国债交易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格局,又便于规范国债市场的交易行为,杜绝各种变相的国债卖空。第三,完善国债市场的法律体系,加强对国债市场的监督管理。尽快颁布《国债法》,对国债的基本问题如主管机关、发行方式与交易方式等内容作出规定;同时颁布一些行政法规与实施细则,对一些具体问题作出规定。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湛《建立债市良性运行机制》,《中国证券报》1996年7月。

2.《中国国债市场:现状、问题及进一步发展》,《财贸经济》1995年第2 期。

篇7: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及演变

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保险密度(人均年保费收入)为168.98元(1985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42%和3.16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4591.07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8倍;保险中介机构170家。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200余个代表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2)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兵保”)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3)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二、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和构成

(一)保险市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增长很快。截至2001年底,年保费收入达到2112.2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88.24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424.04亿元。1980~2001年,年平均增幅达30%以上,其中人身险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财产险业务的增长:1992~2001年间,财产险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15%(与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比),人身险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29%(与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比较)。以1997年为分界点,保险业务发生结构性变化。1997年以前财产险业务的比重一直大于人身险的比重,19的财产险保费占全年保费收入的61.50%,人身险保费收入占38.50%。1997年人身保险业务首次超过财产险业务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的55.53%,财产险为44.47%。2001年人身险保费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的67.42%,财产险为32.58%。人身保险业务比重今后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市场开发程度看,2001年保险密度达到168.98元人民币,保险深度为2.2%,若按19世界保险业保险密度387.3美元和保险深度7.52%的平均水平计算,中国9万亿GDP的经济总量年保费收入应在6800亿元左右,而目前的年保费收入水平仅不足这一水平的1/3,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图1 1985~2001年保费收入变化趋势

图2 1996~2001年保费收入结构变化趋势

图3 1985~2001年保险密度变化趋势

图4 1985~2001年保险深度变化趋势

(二)保险业务的险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1.财产险的传统主导险种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仍居主导地位

表1 1999~2001年财产险主要险种保费收入结构变化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中国保险年鉴》整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3年来财产险的主要险种机动车辆及第三责任险、企业财产险和货运险的保费收入占财产险总保费的85%以上。其中机动车辆及第三责任险作为传统主导产品,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60%左右并略呈上升趋势,2001年全年累计保费收入达421.72亿元,占财产险全年总保费的61.28%,较1999年增长1.84个百分点;企业财产险和货运险的比重略呈下降趋势;家财险等分散性险种的比重有上升的势头。

2.随着投资型险种的推出,以养老保险等传统寿险产品为主的人身险业务结构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

表2 1999~2001年人身险主要险种保费收入结构变化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及保监会资料整理。

1999年以前,以保障功能为主传统寿险产品占人身险年保费的90%以上。1999年以来由于包含保障和投资功能的新型寿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和万能保险相继推出,一方面使保费收入实现高速增长,2001年人身险保费较增长42.15%;同时,险种结构发生变化,2001年传统寿险产品保费收入占全部人身险保险收入的比重从1999年的88.09%降至62.07%,而分红保险保费、投资连结险和万能保险占全部人身险保费收入比重则分别占到19.07%、7.49%和2.83%(见表2)。

(三)保险市场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基本分布特征导致中国保险业发展也不平衡:以上海、深圳、广东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保险需求量大、保险公司集中、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保险需求量小、保险意识淡薄,其保险业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据统计,2001年中国保费收入中,位居第一的广东省保费收入为195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9.26%,其余依次为上海(8.55%)、江苏(8.46%)、浙江(7.36%)和山东(7.27%)。保险业最为发达的东部沿海5省市保费收入为861亿元,占全年总保费收入的40%以上,而居于后5位的甘肃、贵州、海南、宁夏和青海保费收入仅为63亿元,占年保费收入不到3%。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改观,保险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也将在今后一段时期继续存在。

三、中国保险市场主体的发展和构成

保险市场的准入一般有审批制和核准制两种方式,中国对进入保险市场实行较为严格的审批制度。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主体逐渐增加。

(一)中资保险公司的发展和构成

中资保险公司的设立主要依据《保险法》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有关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设立的规定,经中国保监会审批成立。中资保险公司只能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两种设立形式,实行产寿分业经营。在现有的19家中资保险公司

中,国有独资公司4家,股份制公司15家;按业务内容分:6家为寿险公司、10家为产险公司、2家为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96年拆分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财产险)、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于2001年都一分为三,拆分为集团公司、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和1家再保险公司(参见附录1)。

――投资主体和股权结构。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全部由国家直接投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股东必须是经中国保监会审批的符合有关规定的企业法人或国家允许的其他组织。目前股份制公司的股东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平安保险、新华人寿为代表的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开始与国外金融保险企业合作,吸收部分外国资本。以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为例,其主要国内股东(深圳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等)均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同时又吸收了摩根・士丹利投资有限公司和美国高盛有限合伙集团公司的投资;新华人寿在208月成功地向瑞士苏黎世保险公司等4家国外保险公司和金融集团增发了总股本24.9%的股份,在国内保险企业中率先实现了资本国际化;华泰和泰康也先后成功地实现对外融资;正在筹建中的民生人寿保险公司(合资)的中资股份开始了吸收民生银行、新希望集团等民营资本的尝试。可以看出,目前中资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是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正向既有内资又有外资,既有国有资本又有民营资本的多元化资本结构方向转变。

――经营地域、业务范围。中资保险公司一经成立,可以在核定的地域范围内全面提供保险业务服务,一般没有服务对象和范围的限制。根据有关规定以最低资本金额设立的中资保险公司设立时,全国性保险公司可以申请设立3家分公司,区域性保险公司可以申请设立两家分公司,增设分支机构需中国保监会审批。现有的19家中资保险公司中除新疆兵保、天安等5家产险公司为区域性以外,其余均为全国性保险公司。

――保险投资结构及投资收益。中国保险公司可用于保险投资的资金包括权益资产、保险准备金和短期负债等其他资金。为保证保险投资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中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其中“其他资金运用方式”目前已有短期拆借、购买AA+级企业债券和通过证券基金间接进入股市。保险公司购买中央企业债券和投资证券基金的比例和方式按《保险公司购买中央企业债券管理办法》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进行(以购买中央企业债券为例。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公司购买的各种企业债券余额不得超过保险公司总资产的10%,且同一期债券的持有量不得超过该期债券发行额的10%,保险公司总资产的2%,两者以低者为准。而对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则规定,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占总资产的比例由中国保监会核定。投资于单一基金按成本价格计算不得超过保险公司可投资基金资产的20%,且不得超过该基金份额的10%,保险公司进行该项业务可直接按有关规定向证券交易所申办投保席位或在具有证券委托代理资格的证券经营机构的席位上进行委托代理交易)。从2001年保险投资结构看,仍以银行存款为主,占保险资金运用额的一半以上(52.4%),其次是国债(21.6%),其余依次为证券投资基金(5.5%)、金融债券(4.38%)、企业债券(2.35%)等(见图5)。而从各保险投资品种的投资收益看,以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最好,2001年为16.29%,但所占投资比重不大,仅为保险资金运用额的5.5%;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2001年的资金运用平均余额收益率和可运用资金平均收益率分别仅为4.30%和3.89%;从各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收益情况看,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状况好于产险公司,股份制公司的投资收益状况普遍好于国有独资公司。以2001年为例,除华安2001年的可运用资金平均余额收益率低于中国人保外,其余股份制公司的收益状况皆好于国有独资公司(见表3、表4)。

图5 2001年保险投资结构

表3 、2001年主要投资品种收益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市场占有情况。中资保险公司中国有独资公司占主体地位,股份制保险公司快速成长,但内部发展并不平衡。1992年以前,作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中国人保一直占有中国保险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新的市场主体的进入和成长壮大,其所占市场份额开始下降。2001年,虽然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仍分别占有人身险和财产险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7.05%和73.91%,再保险市场也由中国再保险公司一家垄断经营,但以平安和太平洋为代表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发展迅速。2001年,平安寿险和太平洋寿险分别占到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28.13%和

表4 2000、2001年各中资保险公司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10.07%?;太平洋产险和平安产险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则分别上升至12.43%和9.71%,且这一比例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中国保险市场特别是人身保险市场已从由一家垄断发展成为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

表5 中国保险市场份额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二)外资保险公司的增长和构成

根据中国有关规定,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除了要具备中资保险公司相同的资金、技术等条件,还要符合其他谨慎性条件。例如,申请设立外资保险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具备: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所在国家或地区应有完善的保险业监管制度等条件(目前在华设立代表处的200余家外资保险公司无一例外地都符合上述条件)。在设立形式上,外资保险公司只能采取合资和分公司两种形式,其中外资寿险公司采取合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但投资比例不能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采取分公司的设立形式,在中国加入WTO两年内将取消对产险公司设立形式的限制。从1992年首家外资保险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开始,外资保险公司正加速进入中国市场(见图6)。截至2001年底,中国保险市场共有外资保险公司33家,其中外资寿险公司21家,外资产险公司12家;按设立形式分,19家外资寿险公司是合资公司;12家外资产险公司和1家寿险公司(美国友邦)是采取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形式(参见附录2)。

图6 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情况?

――经营地域、业务范围。外资保险公司只能在中国保监会核定的业务范围、地域范围和对象范围内从事保险业务活动。目前外资公司主要是在已开放的广州和上海两地设立营业性的分支机构,基本业务范围为“除法定保险业务以外的下列的部分或全部:(1)境外企业的各项

保险、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的企业财产保险和与其有关的责任保险;(2)外国人和境内个人交纳的人寿保险业务;(3)上述两项业务的再保险业务;(4)经批准的其他业务”。根据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基本承诺,外资公司在入世两年内可以向中国和外国客户提供全面的非寿险业务,寿险业务也将逐步从个人寿险扩大到团体险、健康险和养老保险等方面;3年内逐步放开直至取消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地域范围限制,外资公司将逐步取得与中资保险公司相同的业务范围。事实上,中国地域开放的速度快于开放时间表的承诺,以北京、天津为例,根据时间表应在入世两年内开放,而美国友邦、光大永明分别于和1999年在两地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

――保险投资。由于1995年《保险法》颁布以后,外资保险公司的保险投资渠道与中资保险公司一样,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其总体投资收益与中资保险公司的收益水平大致相当,但各外资保险公司之间的收益水平有所不同(见表6)。

表6 2000、2001年各外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市场占有情况。外资保险公司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2001年全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2.82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1.55%。其中,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27.78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1.95%,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5.04亿元,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0.78%。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保险公司保费在总保费收入中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在外资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地区所占的市场份额比重远远高于其所占总市场份额比重。以上海和广州地区为例,2001年上海地区外资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2.84亿元,占地区保费的12.7%。其中,外资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20.21亿元,占地区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4.4%;外资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为2.63亿元,占地区财产险保费收入的6.65%。广州地区外资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7.01亿元,占地区保费收入的8.61%。其中,外资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6.63亿元,占地区人身险保费的11.82%;外资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0.38亿元,占地区财产险保费收入的1.5%。

以上分析表明,外资保险公司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在未来3~5年内,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从政策层面上看,通过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参股,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是中国深化保险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吸收外资保险公司参股、组建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将是利用外资的重要途径,中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在数量上的限制;第二,外资保险公司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内在动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之一,而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在资金实力、信用等级、保险产品开发创新和销售技术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和已进入中国的保险公司主要来自美国、日本、英国等世界经济和保险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经营历史悠久、保险技术高、人才丰富、资本规模大,有的单个公司的资产规模就超过了中国所有保险公司资产的总和;二是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以税收政策为例,中资保险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外资保险公司仅为15%;营业税方面,外资保险公司享受减免优惠,中资保险公司的营业税税率则在1997年由5%提高到8%(从2001年起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分3年从8%降低到5%,每年下调1个百分点)。此外,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中国自由寻找合作方,没有行业的限制;第三,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根据保险业开放时间表的承诺,在入世3~5年内,中国将逐步取消在外资保险公司在设立形式、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部分地域开放时间有所提前。

(三)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和组成

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个健全的保险市场对包括代理人、经纪人和公估人在内的市场中介机构的强烈依赖。在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已相对成熟、对保险产品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保险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保险中介的作用十分突出。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中介特别是保险代理人发展较快并在保险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40%以上的财产险保费收入和80%以上的人身险保费收入来自保险中介和个人代理,航空人身意外伤害险的100%来自兼业代理,目前由保险代理招揽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机构则分别到1992年和1993年开始恢复和设立。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中介机构170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127家,保险经纪公司17家,保险公估公司26家。在监管和法制建设方面,2000年颁布实施了《保险兼业代理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11月同时出台了《保险代理结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和《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由中国保监会依法对其进行监管,并开始对保险中介人的资格进行审定和培训。但相对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而言,保险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保险中介发展不平衡。中介主体除保险代理人外,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数量少,规模小;代理人以兼业代理和个人代理为主,专业代理人发展较少。二是对保险中介人的准入控制不严,保险中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普遍较低,导致保险代理人非法垄断保险市场、恶意代理、公估行为行政化等现象。以代理人为例,有的兼业代理人利用自身的行政权垄断本行业的保险业务,将所经手的保险业务变成强制保险,并向保险公司索要高额手续费。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产险公司的大量应收保费滞留在代理人手中,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四、中国保险业监管现状

(一)监管模式

作为金融业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世界各国政府对保险业都实行监管。监管的基本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以英国为代表,它着眼于市场自发力量的作用和保险人的自主决策,强调竞争性,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这种模式主要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资产负债比例,目的在于保护投保人免受由于保险人不履行其财务义务而引发的风险;另一种以美国为代表,它在严格控制市场主体行为以保护投保人的同时,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也进行严格的监管。这种模式着眼于市场行为监管,力图保证保险价格、产品和交易行为的公正合理,强调对市场准入、保险条件和费率的预防性监督。这种模式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兼及市场行为监管的方向转化,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针对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上法律体系不健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弱、信息不充分、缺乏建立良好保险秩序的配套设施等现状,监管采用的是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监管模式,对保险业实行较为严格的监管。

(二)监管机构的演变

监管机构是监管体系的基本要素。在许多保险业发达的国家,通常设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监管机构,共同对保险业实施监管,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尽相同。以美

国为例,就是以州政府为主的州和联邦两级监管机构,各州保险部的经费从保险公司上缴的营业税中按不同比例提取;德国的保险监管工作也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承担,联邦政府对全国720家大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各州政府监管只在一州内进行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保险监管的预算来自联邦政府,其中的90%根据各公司的毛保费收入进行摊派。中国保险监管的机构演变主要是两个阶段,即19前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保险监管机构阶段和年后由中国保监会作为保险监管机构阶段。前一阶段对保险的监管是分割的,中资保险公司由央行保险司监管,外资保险公司及其在华代表处的监管由央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保险处负责,而对保险公司的稽核则由央行稽核局负责。随着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31个派出机构于2000年组建完毕,至此保险监管进入新的阶段。作为国务院直属的事业单位,中国保监会的事业经费由财政拨款,其经费主要来源是由中国保监会向各类商业保险公司和专门从事保险中介业务的机构征收的保险业务监管费(征收比例为:(1)财产险、人身意外险、短期健康险业务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2‰收取;(2)长期人寿险、长期健康险业务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1.2‰收取;(3)保险中介机构按当年代办保险业务营业收入的2‰收取。保险业务监管费的上缴采取按季预缴,年终清算的方法),实行收支两条线。

(三)监管的具体内容

中国目前采取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并重的监管模式,监管的具体内容也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机构的监管

实质上是对保险机构市场准入资格进行审定,对其应履行的义务及市场行为依照有关法规进行监管。目前中国对保险市场准入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在发放保险公司许可证方面的控制比较有力,对公司设立的资本金要求、管理人员资格审查都比较严格,但由于目前监管依靠非现场检查手段对各保险机构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管,很难保证保险机构的诚实度,因而对于成立后的保险公司市场行为的持续监管则显得乏力。

2.对保单格式和费率的监管

在严格的监管模式下,所有保单条件都必须经过审批。针对目前中国保险公司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保单设计能力有限,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等不成熟的现状,放宽对保单监管可能引致各家保险公司在费率上进行恶性竞争,导致保费价格失真,从而给保险市场带来隐患,因此对保单格式和费率监管实行事先批准制度,即主要险种的基本保险条款和基本保险费率由中国保监会制订,主要险种的非基本条款和保险费率和非主要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由保险公司拟定,并报中国保监会备案。

财产险费率和人身险费率监管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第一,财产险费率监管逐步放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监管的主要险种减少。财产险的主要险种由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39种减少到现在的4种,且由保监会制定费率的仅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一种险种;二是车险的费率改革。2000年10月1日起,保监会率先在广州放开车险费率,这标志着中国对保险费率的监管进一步向市场化迈进。第二,人身险费率监管趋向合理化。目前人身险中,只有航空意外伤害险一种沿用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20元/人次的保费规定,而对其他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的费率都采取事前备案制,通过制定各种精算规定,对各险种费率构成的主要指标进行控制,达到将费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目的。以对人寿保险的费率监管为例:《人寿保险精算规定》规定,“保险费应当根据预定利息率、预定死亡率、预定附加费率等事项采用换算表方法进行计算”,同时,又规定了预定利息率、预定死亡率、预定附加费率的范围等,保险公司据此规定精算出的保险费率报保监会备案。

3.对偿付能力的监管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的灵魂,也是中国保险监管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从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经或者正在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模式发展。中国目前对偿付能力的监管标准使用的是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对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的规定为:“财产保险、短期人身保险业务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述两项中较大的一项:(1)本会计年度自留保费减保费税收后人民币1亿元以下部分的18%和1亿元以上部分的16%。(2)最近3年年平均赔付金额人民币7000万元以下部分的26%和7000元以上部分的23%。对于经营期间不满3年的保险公司,采用第1项规定的标准。”“长期人身保险业务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述两项之和:(1)一般寿险业务会计年度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4%和投资连结类业务会计年度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1%。(2)保险期间小于3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保险期间为3~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5%,保险期间超过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和其他险种风险保额的0.3%。在统计中未对定期死亡保险区分保险期间的,统一按风险保额的0.3%计算。”)原则,中国保监会的干预界限是以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与此标准的比较来确定(根据《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当实际偿付能力小于最低偿付能力时,保险公司必须采取措施并向中国保监会说明;当实际偿付能力不足最低偿付能力的50%或连续3年低于最低偿付能力时,中国保监会将对其进行重点监管,监管期间,必须公司不得申请设立分支机构或支付红利、分红,保监会可责令其采取办理再保险业务、业务转让、停止接受新业务、增资扩股、调整资产结构等方式改善其偿付能力状况;当实际偿付能力不足最低偿付能力的30%或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财务继续恶化,可能或已危及被保险人和适合公众的利益时,中国保监会可以可以对该保险公司实行接管)。监管机构主要通过要求保险公司定期上报会计报表、现场检查或有针对性委托中介机构审计等手段对各保险公司的资本额、保证金和保险保障基金、准备金、保险投资以及其他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合规性监管,以达到对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

首先,保险公司开业之前对其最低资本加以规定(全国性公司5亿元人民币,区域性公司为2亿元人民币),这是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石;在公司成立后,必须将其注册资本的20%作为法定保证金存入中国保监会指定银行,专用于公司清算时清偿债务,同时规定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短期健康保险、再保险业务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1%提取保险保障基金,直至达到总资产的6%。保证金和保险保障基金是最基本的风险缓冲基金。

其次,准备金规定。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型企业,对保险公司保险准备金的真实性和充足性监管是保证偿付能力监管的又一道防线。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由各保险公司将其准备金的计算方法报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由于精算水平等技术力量方面的限制,中国准备金的提取比例由《保险法》统一规定,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按有效人寿保单的全部净值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经营非寿险业务的,从当年自留保费中按照相当于当年自留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中国对准备金的监管特别是寿险准备金的监管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没有合格的寿险精算师和未能建立起适

当公允的寿险准备金计算方法。

第三,投资监管。保险投资收益是增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途径。投资监管的目的是通过对保险资金来源和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与投资限额的监管,在确保投资收益的稳定和安全的基础上,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以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中国目前保险投资监管较为欠缺,保险投资收益低下,一旦保险业务出现亏损,很难依靠保险投资收益弥补亏损。其主要原因是投资渠道狭窄,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上,抗风险及抗利率变动能力低。以寿险业为例,寿险保单的保费主要由生命表、利率和经营费率3个因素决定,其中最大的可变因素是利率,在我国目前以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的情况下,1996年8月以来连续8次下调利率,而仅靠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增值收益很难弥补利率变动带来的巨大的利差损。

五、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主导的市场主体结构不利于有效竞争市场格局的形成

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仅有52家商业保险公司,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数以千计的保险公司数量相去甚远;而4591亿元(2001年)的总资产规模还不及世界排名前50位的保险公司单个资产总额。在市场主体数量和资产规模偏小情况下,4家国有独资公司的资产总额占到总资产的60%以上,占有的市场分额也在60%以上,而其资金运用收益率却普遍低于股份制保险公司。这种由于非市场竞争因素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垄断竞争市场,有效竞争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80年代以前保险业长期由国家垄断,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在市场中的位置在短期内难以动摇;二是目前保险市场准入受到严格管制,使许多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保险市场受到限制;缺乏市场退出机制又使已获取保险执照的公司事实上受到保护,特别是在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基本为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三是保险市场已有的公司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实现扩张,融资途径有限,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规模上的快速扩张。

(二)保险投资渠道过窄,投资收益较低,不利于保险公司的发展

从国外保险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保险业经营活动已经从单纯经营负债业务发展到同时经营资产业务阶段。依靠多渠道的投资(国外保险资金通常可投资债券、抵押贷款、股票、不动产及保险贷款等。不同国家投资重点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股票和不动产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途径,而日本则以保险贷款为主)所获收益不仅使保险公司能弥补保险业务经营的亏损(美国和日本2000年的综合赔付率都超过100%,美国的综合赔付率更高达110%),得以发展壮大,而且保险投资也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保险投资范围极其狭窄,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国债等固定收益类的金融产品上,投资收益低下,抗利率变动能力低。在目前赔付水平较低(以2001年为例,全年综合赔付率仅为50%左右),保险业务经营还有较大盈利空间的情况下,依靠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收益稳定,矛盾还不突出(事实上,1996年8月以来连续8次下调利率给寿险业带来的数百亿的巨额利差损,仅靠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增值收益已很难奏效)。随着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保险业务经营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亏损时,保险公司通过合法的保险投资不能有效增强其偿付能力,一旦面临投资收益不足以弥补保单亏损时,可能进行地下非法投资活动,以期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使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加大,造成金融市场混乱,也加大了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造成中国保险投资渠道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两点:一是投资环境远未成熟客观上限制了保险投资渠道拓宽。以证券市场为例,1999年10月起,保险投资渠道增加了证券投资基金,但受制于中国证券市场较低的发展水平和证券基金吸纳保险投资的有限能力,导致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不稳定,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在保险投资中的比例有限。无论从投资比例和投资收益角度,证券投资基金还只是一种尝试;二是保险公司面对投资风险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保险监管机构不得不对保险投资渠道进行谨慎限制,实行严格监管。比如:在《保险法》颁布实施之前,对保险投资监管较松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大量投资于不动产,企业贷款,不计风险,结果形成巨额的呆账和坏账至今未能消除。

(三)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影响其监管的有效性

要保证任何一项监管的有效性,首先监管机构和监管对象必须是独立的,尤其经济上必须相互独立。而作为中国主要监管机构的中国保监会在经财政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后,从起向作为监管对象的各商业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征收保险业务监管费,虽然实行收支两条线,但中国保监会(包括派出机构,下同)的开办费和必要的业务经费开支,中国保监会工作人员经费开支,全国保险市场的信息网络系统购置安装费以及与境外保险公司及监管部门的业务往来、信息交流费用(国外保险资金通常可投资债券、抵押贷款、股票、不动产及保险贷款等。不同国家投资重点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股票和不动产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途径,而日本则以保险贷款为主)等都来源于此,这在客观上已使监管部门与作为被监管对象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等在利益上挂钩,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其次,保险监管机构的权威性是实现有效监管的另一保证,其重要表现就是是否具有处置权,中国保监会缺乏权威性也表现在此。以市场准入为例,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市场准入并没有实际的处置权力。加上中国保监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对监管对象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和法律制裁往往也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行政干预过多。

此外,在中国目前实行的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并重的监管模式下,比较偏向于对市场行为合规性的静态监管,而忽视了真正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特别缺少对保险机构的动态跟踪分析,使得监管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机构很难通过对保险机构市场行为监管实现其监管的目的;在偿付能力监管中,对准备金提取、保险投资、保单形式等都由中国保监会制定或审批,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险公司的竞争空间,同时也增大了监管难度。

市场经济研究所 漆云兰

附录1

中资商业保险公司构成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险》等资料整理。

附录2?

篇8:浅谈检测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检测市场存在的问题

1、当前的检测市场有三种不同类

型的检测单位:建材检测, 桩基检测和环境检测, 三种类型的检测单位, 普遍规模较小, 导致无序竞争, 竞相压价, 从而造成检测水平的下降。

2、当前的检测市场存在着几种不

同性质的检测单位:隶属于当地监督部门或仍与当地建设主管部门或监督部门有千丝万缕的检测单位, 这些单位在当地搞垄断, 价格高, 服务质量低, 人员素质差, 存在敲诈勒索现象或故意将合格书籍改为不合格数据, 或故弄玄虚诱惑委托单位施以小恩小惠;隶属于大专院校的检测单位, 检测收入只是额外收入, 所以压价, 老师无暇顾及试验同时认为试验为体力劳动, 无心认真, 踏实去做, 所以存在不做试验, 伪造数据的情况, 况且这种伪造并不是少见的;私人投资的检测单位, 在目前检测的现状--委托单位绝大多数不是为例获取真正准确数据的情况下, 私人检测单位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 有些单位的仪器几乎成了摆设, 根本不做试验, 只是出报告而已。

3、委托单位委托试验的目的是为

了要份合格的报告, 而不是要真正的数据, 这是我国检测试验市场所特有的不正常现象。试想在一个不正常的环境中, 谁愿意出钱买一个假的东西。

4、试验检测单位的原因, 为了能

够生存, 为了能够有更大的利润, 毫无原则的满足委托单位的要求, 出具虚假报告, 更有甚者为了索要贿赂, 故意给委托单位弄出来不合格的数据, 当然这属于道德的范畴了。

5、检测人员素质不高, 这里包括

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其他综合素质。检测技术这几年一直没有提高, 造成什么人员都可以试验, 对试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将试验数据视为儿戏。

6、检测标准、规范的不科学性。

严格按照标准规范, 一个砼配合比需要一个月才能出来, 水泥的初、终凝时间试验费时长且试验费很少, 该参数的试验有一定的意义, 但不合格的情况比较少见, 砼是一种不均匀材料, 出现个别不合格的情况, 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结构检测, 使施工单位无法承受经济负担。回弹、取芯因砼的不均匀性误差相当大, 而这两种规范只是在砼试块缺乏代表性的时候才使用, 而目前几乎所有的工程都要进行这些项目的检测, 从而导致有些单位在认为不会造成工程事故的情况下随意更改检测数据。

7、试验检测价格和检测质量有一定的关系, 价格较低, 无法保证试验检测质量, 这主要在桩基检测上比较突出。

二、如何加强对检测试验单位的监

1、应控制检测单位数量的过度发展, 但同时又要反对垄断。

2、严格执行见证制度, 让见证取

样制度落实到实处。或改变委托模式, 能否做到双方委托, 能否委托方只管委托, 而试验报告发给监督局站或者监理公司或利用网络将检测结果直接传到数据中心。

3、严格检测参数, 将不该检的参

数减下来, 不该扩大的数量不扩大, 尽量不增加新的检测项目。向目前存在的打桩的费用还没有检测费用高的现象不要发生, 检测数量要降下来, 价格才成上去。

4、在资质考核时要注意检测单位

的规模, 规模太小的德单位可能无法保证检测质量, 要注重单位的信誉和人员的素质, 要注意单位的性质, 检测应该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 不能完全以经济为目标。

5、成立协会, 加强行业内的自律, 制定行业的管理办法或标准。

6、突击检查, 严格检查, 加大处罚力度, 建立正常的清除机制, 可以监督检测的全过程。

7、提高检测到位的技术水平, 提

高检测单位的技术装备水平以及人员的水平, 开展新的对工程质量有严重影响的新的检测项目。

8、加强人员的培训, 包括人员业

务和职业资格的培训, 未取得职业资格的不得从事检测工作, 人员培训课分专业进行。

摘要:建设工程质量检查在工程质量控制及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由于检测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规范的力度欠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无力及对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监管政策脱离检测市场实际等原因, 造成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检测市场的调查分析, 提出了治理检测市场混乱的对策。

上一篇:劳动等级鉴定下一篇:物业限期整改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