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4-08-19

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共6篇)

篇1: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章》第五章第三十二条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 在社区中,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是服务群众,并且要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组织充分行使职权。社区党组织的职能定位不能仅局限于党务工作本身,而且要延伸、扩展到社区建设之中,以社区建设为平台,不断强化组织、协调、凝聚、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职能,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居委会等同级组织必须发挥领导核心功能,社区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作用。社区党组织要积极推荐社区自治组织换届选举的人选,并对当选者实行有效的监督。社区党组织通过对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领导实现对社区居委会的领导。对于特色社区的建设等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社区党组织首先要向社区内各个组织、广大居民了解情况、征求意见,通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决议,向居民委员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把党组织的意见变成居民自治组织的决定。同时,要了解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保证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是组织协调作用。社区建设是社区内各单位的共同事情,因此要发挥各单位的积极性和热情。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通过建立党建协调会等形式,整合社区资源,动员社区各单位积极参与,推进社区建设发展,党组织要积极支持居委会依法自治,积极开展争创文明社区的活动。

三是组织发动作用。社区党组织要在社区中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区建设、群众依法自治观念,保证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保证上级党组织有关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要把在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在职党员组织起来,要求其模范执行社区党组织的决议,做社区自治的模范、社区建设的模范。通过建立党员联络站、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责任岗、责任区等形式,发动党员积极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扶贫济困、文化体育等活动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社区党组织负责人

首先要提高政治素质,因政治觉悟,思想意识,党性修养,是党支部书记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党支部书记只有提高政治素质,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地理解和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知识素质:社区党组织书记,天天面对的是社区的党员,居民和各种各样的人,还有党建工作和党务工作,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业务知识。

3、品德素质:社区党组织书记要成为党员和群众的榜样,必须加强道德品格的修养和锻炼。工作中具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做到民主作风好,服务意识强,多倾听群众呼声,切忌主观独断,摆正同党员干部群众的关系。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秉公办事,谦让容人。

4、能力素质:提高社区党支部书记的能力很重要。首先要有开拓创新的能力,社区工作繁杂而平凡,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要在平凡的工作中,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十七大精神与自己社区现有的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束博,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能够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

社区党组织书记,还要有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社区工作天天都有各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界的挑战不断,突发事件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增多;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民内部矛盾出现新的特点,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复杂情况。作为社区党组织书记,在突发事件和各种不测事

件到来时,做到清醒判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5、作为社区的主要领导,抓好班子建设,带好干部队伍是首要的一件大事。为了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责任感,应积极组织干部队伍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保障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为群众服务。

6、作好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好班子的稳定和团结,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社区党组织书记,首先要支持和保证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积极维护社区居委会的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同时,要认真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团结,俗话说:团结能出战斗力,团结能出凝聚力,团结能出人才。为了搞好社区干部队伍的团结,根据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自己应有的放矢的找工作人员谈心,了解她们的思想、学习、工作、家庭情况,帮助她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并针对工作出现的问题和失误,提出相应的批评。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增强社区的整体合力和向心力。提高大家的工作热情。

7、自己要牢固树立全面意识,时刻把社区的工作放在心中,拿在手上,及时领导、协调,督促,以得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自己在以前的工作中常常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想到的是上级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肩负着人民群众的重托,惟恐工作出现失误,造成被动。

8、作为社区的一名主要领导,从搞好基层工作的客观要求来衡量,不光要工作认真,还应不断的摸索总结,提高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自己虚心向社区同志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工作经验,和在实际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坚持经常在工作中反思自查,总结经验教训,随时充实自已。

7、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明确班子成员分工,细化责任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严格社区管理、做到工作有领导、有安排、有检查、有效果、有总结,不断提高工作的条理性、程序化、规范化。

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做到自觉遵守社区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团结同志,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上级安排的工作有请示,有汇报,认真做好表率作用。

8、规范工作管理制度,是开展社区建设工作的根本保证,自己结合工作实际,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社区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学习、考勤管理制度》、《双评工作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制度,通过完善制度,明确职责,细化措施,夯实任务,使党政工作逐步走上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9、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管理中,以坚持教育为基础入手,全面提高党员干部队伍自身素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我们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扩大党在社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实现文明和谐社区的工作目标。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十七大报告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素养和工作责任感,通过学习教育活动,内聚精神、外树形象、齐抓共管、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顺利完成全年社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10、认真搞好群团组织,积极开展社区共青团、妇联、工会、统战等工作,使社区的群团工作取得一定的工作成绩。

11、积极加强社区的党风廉正建设,认真组织学习反腐教育的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涉及重大决策、重大开支等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制度的规定进行。

渭滨区金陵街道 新建路东社区

篇2: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社区建设出现了一种新气象、新话语、新境界——这就是“和谐社区建设”。“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衍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讨论“和谐社区建设”提出的话语环境和讨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话语环境是一致的。虽然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但是关于“社会和谐”和“和谐发展”的思想却是十六大以来我党的一贯思想。

一、搞好社区服务对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得党心、民心。胡锦涛总书记今年2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做了全面系统地阐述:“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我们做好社区服务工作的依据。

社区工作处在最基层,直接从事与社区居民有关的基础工作,也处在社会矛盾的前沿。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居民中发生的矛盾也层出不穷,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环境保护以及企业退休人员、下岗买断失业人员、劳教解教和刑满释放人员等等特殊群体都时常出现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些矛盾并合理、合法、合情地解决这些矛盾,必然会影响到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二、社区服务在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和谐社区建设除了需要公平正义的分配,团结友爱的邻里,整洁优美的环境,奋进和谐的关系,诚信文明的言行外,还离不开方便舒适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扮演关键的角色。

1、社区服务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的和谐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但在社区建设层面,社区居民的充分就业和生活方便是社区和谐的基础。在就业方面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 的健康稳定发展,但社区在就业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将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在就业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社区就业依赖于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开展得如何会直接影响到社区就业。居民的生活是否方便,在规划建设完善的基础上,许多差异性、遗漏性需求将会由社区服务填补。居民,特别是老人的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在社区得到满足的,精神生活方面的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社会团结的有力工具,社区服务在凝聚社区人心、增加居民认同、增强社区和谐方面能够发挥促进作用,虽然社区服务远不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全部,但可以说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基础。社区服务是在社区层面满足社区居民物质、精神需求的主要承担者。社区服务能否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是社区居民能否得到更加便捷、满意服务的基础。居民在社区的物质、精神生活能够得到满足,和谐社区就有了基础。因此,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对建设和谐社区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基础。作为社会福利的发送体系,社区服务在建设和谐社区中可以发挥基础作用。社区服务的发展最终必将促进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止痛药,是和谐社区关系的润滑剂,落实社会福利项目的社区服务必然会对和谐社区建设做出关键性贡献。作为社会互助的基本形式,社区服务在沟通和满足邻里之间、居民之间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方面能够发挥桥梁作用,“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体现了中国社区服务的社会互助理念。社会互助在缓解居民困难、构建和谐社区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3、社区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社区的需求会拉动社区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丰富的社区服务内容也会引导社区需求的增加。因此,满足社区各种需求就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任务,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容也就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任务。

4、社区服务的规范化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保障。社区服务在建设和谐社区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让服务对象满意。只有社区居民 满意,社区服务才能发展,才能产生和谐。要使社区居民对服务满意,就要提高服务水平,使服务物有所值。因此,必须不断规范社区服务,使社区服务不断适应社区需求,达到或接近居民对服务质量与价格的期望值,使社区服务成为居民信任和满意的服务。规范的服务、满意的服务才能使社区服务在和谐中开展,为社区和谐做出贡献。所以,不断规范社区服务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保障。

三、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创新社区服务的几点思考

1、改变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方向,恢复其社会福利发送体系的福利本性,为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服务的投入,使社区服务真正变成福泽社会公民、促进社会祥和的德政工程。

2、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的福利理念,使其成为社会的一面正义旗帜,促进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公平正义的社会情操,使敬老、恤贫、扶弱、济困的传统社会美德发扬光大。

3、使社区服务成为救助弱势群体的制度化渠道,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临时救济都应该纳入社区服务的专业化体系,以便节约管理成本,避免福利发放中的不公平和非规范现象发生。

4、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借鉴国际通则,由通晓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士(如: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社区服务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以保证社区服务的福利方向和规范运作,社会工作者同是社会福利的发送体系,在社会工作者的领导下,加上一定数量的义务工作者,社区服务一定能促进社区和谐。

5、适当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留住部分有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要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问题。目前的社区工作者(如区居委会)队伍中多数都是由企业退休和内退的、买断的人员组成,也就是说,这些人员做社区工作有很多优势,但也要看到他们的优势不是长期存在,而想要招聘同现在这样的比较年富力强又有综合工作经验的社区干部恐怕是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偏低。

6、要调研如何设立筹集支持社区服务的资金(资本),克服短期服务观点。目前,社区工作一般都缺乏资金来源,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 主要是靠国家、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拨款,社区服务只能依靠有限资金,开展社区服务工作。要更好地发挥社区服务的作用,支持社区服务长远、正常地开展,必须建立社区服务资金的稳定来源,而不是靠“化缘”。

7、要加强社区工作各有关部门的合作精神,克服各自为政的观点。目前社区服务已经不是社区居委会一家或靠政府指导能够解决的,需全社会各个有关部门的关注、重视、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搞好社区服务。如居民需物业和产权单位服务的项目,社区居委会协调一般比较困难,有时造成对为居民服务不到位。为了避免为居民服务出现推诿的现象,应有一个协调机构。

篇3: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创新社区文化内容

社区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社区文化绝非单纯指一些娱乐性的群众活动, 而是一种整体性的社区氛围, 其含义包括传统和现代, 包含精神和物质, 包含本社区的特色文化, 又不排斥外来文化, 如同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样, 对这个群体里的所有人均起着渲染和影响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人们对社区文化的理解往往仅局限于广场文化, 歌舞晚会, 以此类推, 红色文化进社区就是在社区搞一场红歌会、故事会等等。诚然, 红歌会等活动确实丰富了社区文化内容, 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繁荣, 但不能不看到, 由于人们理解的偏差, 在具体操作中表现出的某种倾向:“一是被有意作为一种政治秀来使用, 一是被作为一种消费符号来使用。前者常常不被认同, 流于形式;后者热热闹闹, 不过是把红色历史与故事, 当做当代城市人幻想浪漫和传奇的一种文化体验类商品来推销使用。”[2]要避免上述现象, 必须在“创新”上下工夫。只有把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功能扩展、特别是与改善市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红色文化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文物”才能真正成为“文化”, 文化遗产才能真正走进市民的内心, 真正成为市民观念意义上的文化, 成为现实的、活生生的文化。

1. 需要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融入人群和社会的工作。

北京市域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革命纪念建筑物和建筑遗址遗存, 要充分发挥这些红色建筑的功能和作用, 实现居住在保护区内广大居民的发展, 满足他们的需求,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是开放式经营, 可以借鉴广州经验, 如:黄花岗起义烈士陵园, 地处广州中心区, 现在被打造成了开放式的主题公园, 成为集政治、经济、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场所。二是有关部门可以在有影响的革命地举办面向广大民众的展览等活动。如:北京李大钊故居在2006年腾退开放以后, 举办了“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回顾”、“李大钊与北京”、“文化名人与世界文化”、“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等巡回和临时展览;2007年与宋庆龄故居等八家名人故居举办“中华名人展”, 赴澳、新展出;2008年4月清明节期间8家名人故居在宋庆龄故居共同举办“漫步名人故居”展览;2009年开展“领袖风范廉洁楷模”、“光辉的历程青春的足迹———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解读”展览及“弘扬爱国情共谱和谐曲”主题活动等。三是那些位于老城区胡同或居民小区内的革命纪念建筑物和建筑遗址, 如革命者故居等可以结合社区文化建设, 将其建成针对不同层面读者的图书馆、阅览室等, 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 也可供游人参观、休息、阅读, 如位于西城区的原张自忠故居现在建成了张自忠小学, 已经被辟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 各类革命纪念设施要完善开放制度, 强化内部管理, 增强自身活力, 改善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 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1]为此, 一是要最大限度地扩展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宣传效果。最大化地利用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博物馆, 给人们提供瞻仰、参观和学习的场所;在陈列展览的同时、通过巡回展出等多种形式, 组织更多的群众参观学习, 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二是加强管理。北京市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量越来越多, 但不是一开了之, 应该做到免费不免责, 免费不降质。免费不免责就是说免费开放不等于免去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责任, 相反责任更加重大, 免费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免费不降质, 就是要求在免费开放同时, 把人性化服务落到实处, 不断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 让观众在互动中得到精神享受和思想启迪。

二、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

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 这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市民是社区的主体, 是社区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也是社区文化的载体。社区市民的素质如何, 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 关系到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品位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社会流动人口增快;国企改革的深化, 正在把企业的社会职能剥离出来, 相当一批下岗职工进入社区;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等制度的改革, 使大量的公共事务由政府转移到社区, 产生了许多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整体上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任务面临新的挑战。因此, 我们应立足于社区, 推动居民的认同意识、公德意识、互助意识、环保意识的建立与发展, 在舆论上多宣扬真善美, 在活动上积极拉动群众参与。《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强调指出:“要推进市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通过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提升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 培养和强化爱国情感与社会责任;同时, 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着力提升未成年人的文明素质,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不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等等”[3]。革命纪念建筑物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无数革命先烈在民族存亡之际用鲜血和生命铸造、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凝聚和积淀,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其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是新时期开展资政育人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而现在盛行的以众多的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为依托、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红色旅游”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 它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 使人们学习到了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 有效地推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 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需求;它实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有机结合, 寓教于游, 寓教于乐, 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宣传的是政治内容, 运用的是市场手段, 满足的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能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同时, 它也是培育“红色”下一代的重要课堂。旅游是青少年普遍喜欢参与的时尚型、文化性的高层次生活消费活动, 具有很强的学习、教育功能。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 可以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旅游的方式传输给广大青少年, 潜移默化, 行之有效。这样, 我们就能通过革命纪念建筑物这种鲜活的载体, 结合参观、讲解的生动的形式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大众化。总之, 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强了主流价值观的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 能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促进人们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北京既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 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由于近代革命史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北京发生, 使其拥有一大批反映不同革命历史时期的博物馆、纪念馆和著名革命者的历史遗存。

由此可见, 革命纪念建筑物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所蕴涵的教育功能可以促使广大市民以积极的思想、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崇高和真善美, 从而提升首都市民的文明素质。

三、发展繁荣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 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社区的文化品位。美国文化名城洛杉矶, 靠“迪斯尼乐园”和“好来坞城”, 形成了惊人的影视及音像制品业和文化旅游业。所以, 我们在城市社区建设中, 要努力探索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优先发展重点之路。目前, 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已经将文化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塑造国际形象的主要途径。北京市已将“积极倡导文化民生, 大力发展首都文化创新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全面建设市民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作为新形势下首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和宣武区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文化兴区”、“文化强区”的发展战略。以西城区的“文化兴区”为例, 所谓“文化兴区”就是突出强调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西城区是传统风貌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的重要地区,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承悠久、体系完整, 现代文化特色十分突出, 社会文明程度在国内各城区中处于领先水平。实施“文化兴区”战略, 就是要把文化全面融入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着力塑造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高水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打造更具文化渗透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服务品牌和城市品牌, 使西城文化在传承历史、引领当代的进程中始终繁荣兴旺。在这一战略实施过程中, 红色文化完全可以大有作为。革命纪念建筑物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开发利用革命纪念建筑物资源, 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现在,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样一来, 具有无限广阔发展前景的旅游产业就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大好契机。

1. 更好地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在空间上进行组合。

北京市内和郊区各县除了拥有众多的红色文物外, 还具有独特的资源、区位优势。作为古都, 北京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故宫、长城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 同时, 革命纪念建筑物和遗址周围风景宜人, 生态环境很好, 既为研究、考察革命历史, 缅怀革命先人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也是休闲旅游、风光旅游、风情旅游、生态旅游的最佳去处。发展红色旅游, 实行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互融, 区域旅游线路互连, 城乡旅游市场互动, 海内外客源互流, 实现地区间经济效益再分配, 符合科学发展, 能够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的协调。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即通过充分挖掘革命纪念建筑物特有的文化精神价值, 实施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工程, 不断提升旅游商品文化创意水平;通过打造北京红色旅游的品牌和特色, 充分体现革命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征, 形成了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2. 将红色旅游融入以城区为重点的都市旅游, 整合都市

观光、休闲、购物、娱乐、教育等现代都市旅游资源, 要在重点开发一日、半日游都市观光系列产品中加大红色旅游的分量。目前, 100多处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遍布北京市内和郊区县, 这是一笔巨大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 作为首都, 独特的旅游条件势必为北京的红色旅游市场带来巨大的潜力。比如:东城区北京集聚了众多的中央党政军机关、各国驻华使馆和各类国际组织, 拥有良好的市场区位优势、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旺盛的旅游消费能力;国内旅游市场迅猛发展, 外地来京人数和本地市民旅游人数快速增长, 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环境不断优化,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为北京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持续动力。

3. 组织社区参与红色旅游。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管理的客体, 更作为社区管理的主体, 参加社区各种事务的行为。红色旅游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 尤其地处郊区的红色景点, 那里的居民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红色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社区居民对红色旅游地有着特殊感情, 同时他们了解很多革命圣地或者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这无疑都是构成红色旅游吸引力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社区居民特有的这一优势, 势必极大提高红色旅游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 开展红色文化是建设一个文明、和谐、安定、发展的社区的良好途径, 是培育城市精神, 进而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人民网.

[2]周志强.红色文化空壳化忧思[EB/OL].人民网—人民论坛, 2011-05-26.

篇4: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区党组织生态环境的变化

社区党组织生态环境的变化,给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社区党组织的生态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社区党组织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生态环境能够限制和影响社区党组织的功能及其功能的实现,但社区党组织也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和改造生态环境,实现党组织所期望的目标。

二、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

我国的社区治理是在全能政府失灵及“单位制 ”解体的背景下开展的。社区从单纯的生活居住区,逐步演变为具有多种功能、提供多种服务的社会共同体。人们逐步认识到,社区治理不再仅是政府治理的范畴,必须以多元的模式承担起对社区治理的责任。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开始出现,并逐步形成了社区治理结构。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制度和运作机制。其特征在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过程的协商化;治理组织体系的横向网络化。

三、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地位

在社区治理结构中,社区党组织处于核心地位,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自下而上的、基层民主的发展过程,而是中国政府和共产党为城市社区的稳定和有效的管理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党政强化统治的措施之一。党组织积极推动的社区建设和发展,其自身要求在建设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也是顺理成章的。同时,党组织把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加以明确规定。党组织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城市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许多新任务。大量下岗失业职工转入社区、大量新经济组织落户社区、社区党组织必须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再就业工作以及对这些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同时,社区多元治理主体需要有一个主导性的、有效的政治力量的支撑,而在中国社会,这个主导性的、有效的力量自然是党组织。这就是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中确立为领导核心力量的客观基础。就稳定而言,城市社区是各类矛盾反应比较敏感的汇聚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城市稳定的基础在社区,抓社区党的建设,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是抓城市稳定的基础。社区党组织通过执政党的组织系统对社区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能力和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为民服务和代表广大人民的根利益,获得社区其他治理主体的认同和授权,从而获得了社会合法性。

四、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具体表现

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之一,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功能的定位应该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功能过于宽泛或过于狭小都不利于党的建设的开展,也不利于社区各项事业的进步。当前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导功能、利益协调功能和文化导向功能。

1.政治领导功能

在社区治理中,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一是体现在对社区居委会通过的重大事项进行最终决策上。社区党组织站在居民区的全局立场,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维护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和共同利益有机 地结合起来,实现对社区重大问题的决策指导和把关职能。二是体现在对社区内各类组织以协调、对话为主的软控制上。三是体现在对社区自治组织开展自治活动的引导上。社区党组织从绝大多数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引导、推 进社区成员的民主决策,保证和监督社区自治组织开展自治活动,逐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利益协调功能

当前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经济结构、身份结构等的多元化,下岗失业问题、流动人口问题、社会救助问题、贫富分化问题、老龄化问题等等,无不引起人们之间利益的重大失衡,加剧了社区成员间的利益冲突。社区党组织在解决社区成员利益冲突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充分调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种手段,使不同的利益诉求得到合理的表达,不同的利益矛盾也能得以合理的协调。社区党组织还要总揽全局,依法协调处理社区各类组织的矛盾,整合各类组织资源,为这些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社区党组织通过利益协调,理顺不同主体的关系,能够促进社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社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可以使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来源,从而为社区建设和繁荣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援和经济保障。

3.文化导向功能

由于社区建设和管理起步较晚,现在的社区发育不充分,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混合在一个居民区,社区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其所带来的思想的复杂性将是长期的。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了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发挥导向作用。社区党组织应当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丰富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并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推动以职业道德建设为依托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形成爱岗敬业、服务奉献的良好风气。社区党组织通过文化引导,培养社区治理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公益意识、互助意识、奉献意识、参与意识,促进社区成员和睦相处。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应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导功能、利益协调功能和文化导向功能,但在社区发展的实践过程中,社区党组织管了很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导致社区党组织凝聚力下降,在社区居民中影响力降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的组织设置出现空缺;社区内各级各类党组织难以统一行动、形成合力;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难以适应社区党建发展的客观要求;社区党员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致使一部分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处理好与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关系等。

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各有特定的功能、作用和优势,任何一个治理主体在社区中都无法单独进行有效的治理,需要多元治理主体在职责分明而又相互依赖、合作的基础上促进社区的发展。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由于具体目标任务、运作机制、作用方式等不尽相同,因而难免会有矛盾。这就需要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社区党组织通过政治领导、利益协调和文化导向等服务,为其他治理主体健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社区党组织为其他治理主体提供了满意的服务,其获得的反馈是其他治理主体信任度与认同度的增加,其结果是提高了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合法性。因此,社区党组织功能的实现关键在于对其功能的科学定位和选择正确的实现路径。党组织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篇5: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邮区中心局 郝滨

众所周知,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 成并为全体职工所认可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经营理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及职工行为规范等因素的总和。它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一定企业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企业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随着邮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司化管理已势在必行。工会是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团结职工,反映群众心声,具体维护职工合法利益的机构。那么,如何引导职工在全面推进邮政发展的进程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职工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弘扬企业精神,维护职工具体利益中发挥作用呢?我认为,工会组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采取如下措施和对策。

一、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找准自己位臵。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企业各级组织和职能部门。我们深知,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党政工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不仅负有重要责任,而且各自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各自都必须发挥优势,主动参与,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就如同孕育一个人一样:搭建‘骨胳’、‘肌肉’和‘皮肤’,这样的人才能‘活’起来。换言之,成立了有精髓部分、机制与制度部分和外观表现部分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有活力,企业才能长期生存。

那么工会组织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工会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工作,既要积极参与,发挥作用,但又不能全盘包揽,需要党政工团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比如:中心局提出把加强工会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形成了‚党统一领导、行政支持、部门配合、工会运作‛的工会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汽运处党总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就注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时刻把握正确的方向(党政负责企业标识设计,丰富、提炼企业价值观念);行政领导在企业文化的倡导、设计和实施上负责(企业‚基本管理制度‛的订立、完善、充实、提高企业服务品牌);而工会负责具体工作,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和骨干队伍的培训(在评选劳模先进、开展‚创争‛活动、编辑出版画册、组织文艺节目演出、书法摄影比赛等工作中发挥作用)。中心局工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作为凝聚员工思想、增强团队活力和凝聚力,实施了‚以人为本‛工程。通过‚外塑形象,内聚人心‛职工的精神面貌、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有了新的提升,为邮政经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07年中心局被集团公司评为‚四保两提高‛先进单位,工会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党政工团有机的结合,做到了‚三个一同‛:工作一同研究部署、工作一同督促检查、工作一同考核表彰,有效调动了工会干部和各部门参与、支持工会工作的工作积极性。

2、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工会要善于把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发挥工会组织群众的优势,主动配合,工作到位,这样才能互相促进,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找出发挥作用的着力点,维护职工的最大利益。多年来的实现告诉我们,工会许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是一致的。如:中心局工会本着畅想环境、陶冶生活激情和职工亲情三部曲开展了大量工作,以大家庭的企业文化方式,不断提升了职工以基层工会为单位建家的幸福指数,寻找了‚趣‛的融合点,把塑造职工形象、打造邮政品牌等与评选劳模、业务标兵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找出二者的融合点,又没有割裂开来。先后开展了劳模访谈、劳动竟赛、技能大赛、职工书屋、绘画摄影展、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了工会的特色,又把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特别是在08年搭建劳模与职工互动的平台方面,中心局工会搞了一台主题为‚弘扬劳模精神,争当奥运先锋‛劳模先进访谈会,产生强有力的震撼作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更好地发挥劳模先进的榜样作用,为推进企业发展作出了贡献;这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中心局生存发展的巨大无形资产和重要条件。

3、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来开展,要从企业的中心工作来考虑安排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终身不变的,它是与企业的发展状况,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地建设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职工意识和观念的不断改变,职工不在那么在乎那点钱,但更多的是很在乎名誉,这一点是不言而遇的。中心局工会在注入‚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就尝试了‚激赏式管理‛的新方式,这种方法在不经意间已被更多的职工所认同,改变了传统的‚严刑重罚‛管理模式,渐渐被‚赏识管理‛所取代。奥运期间开展了‚奥运服务之星‛‚奥运文明之星‛‚奥运立功之星‛‚奥运安全之星‛的评比活动,我们四十多职工走上了领奖台,鼓舞和弘扬了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也激发了职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营造了和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一大政治优势,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工会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融合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两方面内容。

1、提高素质共同推进。企业的发展在于职工素质的提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一支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职工队伍。多年来中心局工会强调对人的管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在工作思路上求实,在工作方法上要求新,在工作成果上求效。汽运处是中心局下属的一个生产部门,拥有长途邮路38条,业务覆盖13个省、两个直辖市。市内运输横跨六大城区,日占用公路运营时间长达24小时。由于特殊性,职工长年吃住在外面,是个高峰险

团队(一个人、一辆车、一条路),为确保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注重日常学习正面引导的同时,为了让职工学深、学透、记牢,工会注重细节的管理,开展‚汲取知识力量 读一本好书‛活动,向干部职工推荐《责任胜于能力》、《没有任何借口》两本好书,并将‚奥运承诺服务书‛‚市公司十六条禁令‛‚亲情短信寄语‛等制成小册子发放给职工,人手一本便于职工携带和学习;生活上关心慰问职工,生日送短信祝福、‚两节‛送真情,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工作上积极解决职工难点、热点问题。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引导,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巧妙结合,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共同推进,有效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2、贴近职工尊重人格。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对职工人格的尊重,运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人文思想和寓教于乐等手段来团结稳定职工队伍,给人以施展才华的机会,造就职工的成就感,并使职工对自己、对企业充满信心。中心局工会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发挥职工特长,关心职工疾苦,维护职工权益等方法来增强职工与企业的凝聚力。先后开通了职工维权热线,职工可直接通过热线,表达自己对局、处、科务等公开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并做到及时回复,使职工的意见有人听,职工的要求有人管,职工的建议有人采纳,职工想知道的事有人通报,真正搭建了企业与职工和谐共赢的平台。这样既尊重了职工各种意见和建议,鼓励职工建言建策,又在公开的同时,探索企业与职工的利益互动机制,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

3、寓教于乐形式灵活。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形象,除了对职工正面引导教育外,更多的采取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劳动竞赛等形式吸引员工积极参与。每年生产淡季,工会组织职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体现工会特色,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为职工营造家的氛围;炎热的夏季,工会为一线驾驾驶员送清凉饮料、保温杯、水杯架、座椅套、药箱、送防暑降温用品;生产旺季,职工加班加点工会就送去可口的饭菜;奥运期间、工会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慰问涉澳服务人员;‚三八‛节,为女工购买节日礼品,组织女工进行观影、卡拉OK、羽毛球文体娱乐活动,向女会员发放节日礼物等。局工会从细微之处无不

体现对职工的关爱,活动贴近了职工,增加职工凝聚力,不仅活跃了企业文化生活,进而提高了职工的整体素质,构建了和谐企业的亲情文化。同时也将思想政治工作、人生观、价值观融于其中,职工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受到了教育,这样做比直接说教更有优势,职工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形式的一种补充。

三、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

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组织优势和广泛的号召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发动起来。工会组织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1、强化建会机制。工会是职工利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随着改革的深刻变化和新的社会群体的产生,职工队伍的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心局是个用工形式最多的单位,多年来把创新工会工作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工会从巩固群众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度出发,大胆探索工会组织建设和工会作用发挥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探索实施了‚组建、攻坚、规范‛三部曲,促进基层工会更好的发挥了作用。为此,我们各基层工会把工会建立与规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吸收同力达、信力强职工的入会,注重做好会员的档案管理,还把会员的档案增添一些劳动技能及工作履历的内容,这为我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提供很好的帮助;其次是始终坚持哪里有生产科、队,哪里就有班组,那里有职工哪里就在组建工会的组建原则,使工会基层组织更深入班组职工。

2、广泛发动造舆论。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注意广泛发动群众,配合行政做好工作。工会在中心局报刊、中心局网站等其他企业媒体上开办企业文化建设专栏,报道和刊登有关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信息文章,特别是在制定《职工手册》、《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奖惩规定》等规章制度时,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的多给予报道,以引起职工重视,听取职工意见;奥运前夕,市公司将邮政服务专用车全部更换为新型的环保车,车上悬挂的‚中国邮政‛标志,绿色的标志车、邮政标志服等都表达了邮政服务千家万户的企业理念,以及快捷、准确、安全的企业形象。

也让人对邮政服务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08年初南方突发性遭遇几十年未见的冰雪灾害时,邮区中心局北京发至武汉、新乡、郑州、徐州等多条汽车邮路出现严重路堵,有近30部长途车辆被堵在途中,工会得知后,从关心职工生活入手,领导多次慰问一线职工。一方面在合理安排邮运运输的同时,另一方面工会注重发挥语论导向作用,配合宣传中心做好信息报道工作,在第一时间进行跟踪采访,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其中一篇‚冰雪邮路显赤诚 ‛‚冰雪中的绿色信使‛等在全国刊物上多次发表,不仅鼓舞了职工势气,也在社会人们心目中树立了邮政人不畏艰险、视邮件如生命的忠诚职业形象,赢得人们对邮政职工的尊重。

3、组织职工学习严要求。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要负责组织职工学习,对职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教育,向职工灌输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理念,规范职工的行为、仪容仪表、文明用语等。中心局突出抓好职工学习力的提高,建立了职工思想教育新机制,制定‚职工五年教育培训计划‛;开展‚职工读书‛‚职工生日送书‛活动;特别是每年在职工生日之际,不间断的为每名职工送上一条读书求知的箴言,生日短信祝福、同时赠送购书卡,注重从小事抓起,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渗透到职工的工作与生活之中,得到了职工认同。通过班组学习会,多角度开展的‚拜师学艺‛‚巡回讲演‛‚老带新‛‚互相交流服务经验和工作心得‛等系列主题活动,把树立职工形象、宣传先进事迹、增强企业凝聚力与企业的发展巧妙的结合起来,得到了职工的好评,也扩大了企业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4、调动基层骨干积极性。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要组织发动基层宣传骨干,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调动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其所用,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如:中心局职工顾军的快板、郑继伟的长短跑、民乐队(二胡、中阮、柳琴、古筝)等,工会将这些有特长的人组织起来,定时进行汇演,不仅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也调动基层其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凝聚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工会是群众组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各项活动容易得到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1、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多年来,中心局工会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如职工文艺汇演、美术书法摄影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等,既促进了职工身心健康,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又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培育了团队精神,展示了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的精神风貌。

2、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工会工作也和其它工作一样,必须认清形势,审时度势,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使思想认识跟上发展的形势。多年来,中心局工会紧紧围绕深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本着向创新要效益,努力挖掘创新潜力的思路,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创新杯‛‚安康杯‛劳动竞赛活动。在‚四创新‛‚献计献策‛活动中得到了职工的广泛参与,职工参与率达到95%以上,有效推进了创新工作。特别是在扩大示范效应上,坚持典型示范,把‚文明示范岗‛‚争优创先个人‛‚奥模之星‛‚岗位明星‛‚劳模先进‛的考核评选作为推进建功立业的主体活动,积极引导司机驾驭人员立足岗位、积极进取、岗位争先、创立新业。大力宣传造势,放大了示范效应,大大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培养了职工的竞争意识,提高了职工的整体素质,形成了一个人人学先进,人人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3、开展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工会通过职代会组织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局务公开、处务公开等工作,能使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又能让职工维权议政,即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又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队伍相对稳定,企业内部相对和谐。工会每年至少召开二次职代会,遇有重大问题时随时召开;坚持党政工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局务、处务、科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签订《集体合同》;工会配合组织部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工作会议;层层设立了群众意见箱……通过不同途径反映职工意见、建议和要求,‚下情上递‛,拉近了干群关系,让职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发挥企业主人翁 的作用。

五、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市场经济是辆双轮车,如果工会缺位,或‚不作为‛,车子就缺了一个轮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工会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会更多的使命是在劳动关系中扮演劳动者的代言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不仅包括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力,也包括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不断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能力。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通过企业文化这种导向作用激励职工坚持正确的企业价值不动摇,以优秀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在提高素质上,中心局推出“首席职工制”‚技能人才库‛,搭建了职工中级工、高级工、主任业务师等信息资料库,并与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培训、拜师学艺和传承绝招绝技活动结合起来,不仅为职工搭建了岗位建功成才平台,也确立和完善了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为职工提供施展才能、成就个人理想的舞台。

2、坚持以人为本,发挥维护职能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已成为了工会的最首要、最基本的职能。工会各项工作必须围绕职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开展落实。为此,中心局工会始终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竭诚为职工服务放在首要位臵,只要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会努力办好。工会始终把职工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职工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职工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先后建立了‚特困档案‛和‚劳模档案‛‚爱心基金‛实行跟踪管理;职工健康体检、送温暖工程等都是抓紧抓实,工会‚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形式多样有声有色。

3、突出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中心局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的走势,把企业文化建设溶于各项活动之中,使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能汲取企业文化所带来的营养,为构筑一流的中心局,雕塑凝聚力极强的战斗群。多年来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

靠全体职工创造和建设我们中心局的文化,同时使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在建设中心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增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工会坚持做到惟才是举,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一个人才成长的平台。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成就人,提出为职工设计职业生涯的设想。并根据市公司发展需要,抓好人员结构调整,实行分类分级的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了符合管理新要求的绩效考评体系,完善分配制度和职工培训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人;开展‚优秀驾驶员‛‚十万公里特殊贡献奖‛活动;为优秀职工和特殊贡献人员提供奖励、休假、疗休机会;招贤纳士,采取科长助理以上干部竟争上岗;提练企业精神,将其精炼成口号形式鼓励全体职工遵从、实践,树立企业良好声誉和形象;特别是每年‚金点子‛征集建议活动,都形成警句格言,并将形象语句制成手册,征集活动鼓舞了人心,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每位职工的创造活力,营造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良好环境。

篇6: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妇女法是我国第一部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基本法律,它标志着我国妇女权益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该法的实施使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妇联组织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一种社会团体。也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妇联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是落实党的宗旨任务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妇联履行职能任务的需要。妇联的基本职责是“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妇女权益维护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全国社会的力量,多方合作,共同维权。妇联组织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党的妇女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积极推动立法和政策出台,加强监督力度。妇联组织必须坚持工作特色,求真务实,不懈奋斗。

妇女是创造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妇女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重视妇女工作、维护妇女权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自1992年10月1日起施行。妇女法是我国第一部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基本法律,它标志着我国妇女权益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该法的实施使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妇女法授权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和各级妇女联合会代表和维护各族各界妇女的利益,做好保障妇女权益的工作。在妇女权益受到侵害时,接受被侵害人的投诉,并要求有关部门或单位查处。从法律上赋予了妇联组织贯彻实施妇女法的责任。在制定与完善妇女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过程中,妇联是妇女合法权益的

代表者;在以政府为主体贯彻实施妇女法的过程中,妇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妇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妇联是坚定的维护者。

一、妇联组织在妇女法实施中的地位

(一)妇联组织的性质

妇联组织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一种社会团体。也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首先,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非国家机关的组织。它们不同于行政机关,不具有国家机关的地位。它们只有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行政职能时,才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和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非行使法律、法规授权时,它们只是一般的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其次,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的是特定行政职能而非一般行政职能。所谓“特定职能”,即限于相应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某项具体职能或某种具体事项,其范围通常是很窄的、有限的。正式行政机关则行使国家的一般行政职能,不限于某种具体领域或某种具体事项。第三,法律、法规的组织行使的职能为具体法律、法规所授,而非行政组织法所授,而具体法律、法规对相应组织的授权通常是有期限的,通常限于输某一具体行政事务,该行政事务完成,相应授权即结束。而行政组织法对行政机关的授权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要该行政机关存在,它就一直行使所授职能。

(二)妇联组织的法律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行政职能时,是行政主体,具有与行政机关基本相同的法律地位。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与行政机关同属行政主体,在行使被授职能时,具有与行政机关基本相同的法律地位,可以依授权法发布行政命令,采取行政措施,实施行政行为,对违法不履行其义务或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相对人采取行政措施或实施行政处罚。但被 授权组织和行政机关的地位仍有一定区别:行政机关是一般行政主体,被授权组织只有在行使被授职能时,才成为行政主体;行政机关享有的被授权

组织某些职权和管理手段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不能享有的,如行政立法权、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拘留权及行政复议受理、裁决权等。

第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自己名义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能,并由其本身就行使所授职能的行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独立的行政机关,其行使行政职能直接以授权法为根据,故其行为以自己名义作出。正因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自己名义作出行政行为,从而对其行为的责任也只能由它自己承担。此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通常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或企事业组织,其本身也具有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第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非行使行政职能的场合,不享有行政权,不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基本性质是非法人组织,其只有在行使 行政职能时才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其在执行它作为社会团体的职能时,与其他法人或其他组织一样,享有民事主体或行政相对人的地位,而不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

二、妇联组织在妇女法实施中的作用

(一)妇联发挥群团组织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的意义。

妇女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反映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的程度。广大妇女对国家的政治管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稳定、文明进步、公民权益等重大事务的意见、意愿、呼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妇联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是落实党的宗旨任务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妇联履行职能任务的需要。妇女法第二章政治权利第十二条规定,各级妇女联合会及其团体会员,可以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推荐女干部。这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使其成为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反映妇女群众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妇联组织在培养选拔妇

干部、妇女参政义政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应当受到重视,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宣传和推荐女性人才的优势,使妇联组织成为培养、选拔女干部的摇篮和基地。

(二)妇联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难点

第一,妇联进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难以进入决策主流。这主要是妇联负责人大多数没有进入决策层,反映的问题和意见不受重视,打击了妇联组织的积极性。真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得说,说多了也不白说”。

第二,机制的制约直接影响了妇联民主参与的实际效果。如为提高女性参政比例,妇联开展的推荐女干部活动,从社会宣传到大小会呼吁,从选才培养到建档立卡,从层层筛选到组织力荐,环环紧扣,千方百计。但由于只有建议权而无参与决策权,其结果是,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任用率却不尽人意。又如,有些地方妇联组织的代表在人大、政协会议上,针对妇联力不能及的妇女群众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议案,呼吁社会力量帮助解决,但最终提案又游戏般地回到“娘家”,有关部门责成妇联,限期办理,并要答复,使人啼笑皆非。也有的提案,办理部门“虚心接受”,结果却是改进不大。

第三,妇联民主参与、监督的地位和自身素质不相适应。一是妇联民主参与、监督的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二是高层或决策层女性干部少,且大多是一人兼几重代表性的非党人士;三是部分妇联干部参政议政能力与任务、要求差距较大。

第四,有价值的社情民意、重要信息反馈滞后。一些妇联干部工作作风不深入,妇女群众中的真实情况摸不准,群众团体群众化问题解决的不够好,致使参与不力,监督无的放矢。

(三)妇联组织应当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一,提高妇联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层次和质量。为提高妇联民主参与水平和监督质量,应从参与效果等方面,制定奖励约束机制,以增强参与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引起党委、政府领导重视,并被决策采纳的提案、议题、发言、信息、建议、报告等,要对参与者给予重奖。对参政不议政、敷衍搪塞者及

时亮牌警示。各级妇联要层层制定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工作管理办法或工作制度。在实施重大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行动之前,要如开专题研讨会,提高参与的整体水平和社会效果。

第二,开发妇联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活动的主干渠道,并努力使其保持畅通。一是主动要求列席参加有关妇女儿童发展或权益问题决策的工作会议。二是争取向同级党委汇报妇女儿童工作.在政策上得到支持和物质上的扶持。三是定期请党政、人大、政协、纪检部门的女领导干部了解有关妇女儿童发展参与发展或涉及全局性、普遍性的权益问题,并给予其支持和帮助。

第三,开掘妇联组织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源头活水。妇联作为广大妇女的代言人和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妇女法的第八章第四十八条规定,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可以向妇女组织投诉,妇女组织应当要求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处,保护被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妇联组织采取一定的办法,妇联干部要多下基层,掌握妇女群众的思想情绪、心态、追求、意愿、困难和问题,只有知晓群众疾苦和实情,群众工作才有生命力和活力,这是妇联发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的最直接的源头。

近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价值趋向和道德观念急剧嬗变,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劳动争议、家庭暴力、重婚纳妾等侵权案件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妇联是群众组织,维权工作既没有强制性,更没有裁判性,只能运用伦理道德、法律条文等有关规范做工作,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督促问题尽快解决。我市法院采取了与妇联结合,形成强大的维权合力。妇联干部被聘为“特邀陪审员”,直接参与审判。第一,与法庭一起调查、取证、开庭审理,实现了审判维权与妇联维权的有机衔接,赋予了维权工作一定的权威性,开辟了依法维权的新路子。第二,对一些社会反响大、妇女受害深、当事人又有社会背景的案子备加关注,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或者自己又有新见解时,可以及时发表,便于与法院形成一致的处理意见,更有利于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第三,进一步增强了法官和妇联干部的工作责任感,都唯恐自己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和失误,经常互访、请教,征求对方的指导意见,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密切了双方的关系,形成了强有力的维权合力。

第四,协助法院多息诉、少缠诉,实现了优势互补、责任同担,缩短了办案时间,提高了办案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妇联组织在妇女法实施中的职责

(一)妇联的职责

妇联的基本职责是“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体现了妇联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众团体的本质特征。妇女是改革开放及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身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到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的特殊群体。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带领广大妇女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谋求男女共同进步与发展,是妇联组织的重要课题。

妇女权益,具有较宽泛的内涵,它包括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领域中应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直接体现为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其核心内容是妇女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即妇女的基本人权。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反对歧视妇女的现象,切实维护妇女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及各项权益。在我国妇女法实施中,妇女参与权力和决策程度提高,范围扩大。妇女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男女两性受教育水平差距缩小,女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改善了妇女的健康状况。保护妇女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和完善,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机制初步建立。中国妇女权益的维护与保障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我国妇女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维护妇女权益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主要问题

第一,在多层次生产力并存的状况下,妇女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较少数的女性劳动者能够进入先进生产力的行列,大量的妇女处于欠发达甚至落后的生产和发展状态。如果生存状况不改变,就很难谈到妇女权益的维护与发展。

第二,在知识经济时代,妇女的科技进步与创新状况相对处于较低水平。女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与女性占总人口的比例远远不相适应,女性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问题就在眼前,教育问题已成为阻碍妇女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第三,在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监督的程度相对处于较低状况。我国虽制定了大力培养选拔女干部的政策措施,但实践中各级女干部的选拔作用,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决策层女干部的状况并不尽人意。妇女参政的目标、渠道和参与管理方式还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

上一篇:八一建军节庆典晚会主持词下一篇:抗疫情况工作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