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金融功能研究 夏庄花生合作社案例

2024-08-11

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金融功能研究 夏庄花生合作社案例(精选4篇)

篇1: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金融功能研究 夏庄花生合作社案例

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金融功能研究:

夏庄花生合作社案例

王德业

孔 磊

桑亮光

夏德东1

(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市中心支行,山东

日照

276800)

摘要:本文对日照市莒县夏庄镇花生专业合作社形成的以保本增值结算方式为基础、“融物融资”+“合作社 ?葑社员”的金融互助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金融功能拓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以及这种金融互助模式的比较优势,对破解当前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功能;信用;融资

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s a research on financial mutual aid model based by break-even value-added settlement, formed by peanut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of Xia Zhuang Town, Ju County, Rizhao City.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inner needs and motivation of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function of peanut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financial mutual aid model.The paper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solving the current plight of financing of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Key Words:specialized farmers cooperatives,financial functions,credit,financing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5-0038-05 一、引言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资金紧缺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003年初,日照市莒县夏庄汇丰花生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花生合作社”)探索建立了以保本增值结算方式为基础的“融物融资”+“合作社?葑社员”的金融互助模式(以下简称“夏庄模式”),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程度,搭建了助农增收的直通车。

二、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的三大理论基础。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农民组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所引致的自发性创新,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即通常是少数开拓创新者开始并由多数人效仿,变迁的程度和 1 作者简介:王德业(1953-),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市中心支行行长;孔磊(1978-),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市中心支行;桑亮光(1970-),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市中心支行;夏德东(1972-),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市中心支行。速度取决于多数人对少数先行者创新行为的效仿程度和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曹晔,2002)。而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导致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发生变迁的主要诱因是小规模经营农户无力承担高昂的交易费用。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制度创新,也是降低交易费用最有效制度安排。它并非主观臆造的,也不是政府强制实施的,而是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所推动和引致的制度变迁(张月辰,2006)。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交易成本包括交易当事人必须相互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双方必须搜集、传达和交换信息的成本;对交易的商品进行必要描述、检查和度量的成本;合同谈判、起草、签定以及履行的成本。他还说明了企业在信息处理上具有的规模效应,在应付产权界定不完全以及其他风险规避问题上能够进行制度适应,进而说明了纵向一体化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中的好处。另外,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是发生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的,伴随着交易活动而发生的一系列的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监督管理成本、制度结构成本(张五常,1999)。交易费用理论表明,当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太高,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无力承担时,自发地形成一种合作组织便有了其经济上的必然性。目前,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资源,在促进农民的经济发展,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方面,具有其他的组织形式所难以替代的作用,是整合农民的最佳选择。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弱势联合求生存的方式,其资本金基本上来源于社员,数额十分有限。金融服务与合作社发展对接较弱,金融已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个“短板”。为此,全国各地多数合作社在生产功能之外延伸发展了信用联保、资金互助等金融功能,为专业农户提供信用担保。它由合作社(行业协会)发起,对专业农户按照规模对等、行业相近的原则进行分类组合,组成互助信用担保“俱乐部”,相互无偿提供担保,共同承担风险连带责任和监督义务。在学术界,当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联保等拓展金融功能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方向。彭江波认为,农村中小企业因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成长历程、类似的产业基础和密切的沟通经历,具备了开展信用互助担保的基础、条件和成本、监督等技术性优势,是一种可持续的、能够实现对接银行信贷制度的制度安排(彭江波,2008)。管延友认为,商业化金融不能解决分散的小农经济金融需求,而合作制能解决小农户贷款不经济问题,信用合作要发展,必须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合作(生产与购销合作)相结合,不可能实现单独突破(管延友,2009)。但在其拓展模式方面,学术界还存在一定分歧。王学忠认为,生产合作与信用合作融为一体的日本模式不适合我国,因为不是所有的合作社都符合农村资金互助社设立条件,主张采取由多家金融机构共同支持合作社的印度模式(王学忠,2009)。韩俊等则对山东省供销社为农民提供合作融资服务、发展农合信用担保公司做法给予了肯定。本文以莒县夏庄模式为例,对花生合作社拓展金融功能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出融物有助于破解融资困境、资金互助有助打造新的融资平台的结论。

三、莒县夏庄花生合作社金融功能拓展进程

夏庄镇位于莒县最南端,是山东省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种植面积近4万亩,年均产量12000吨,花生企业年加工出口花生米1000吨,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

(一)花生入股:信用合作的前提

2002年以前,农户种植花生并没有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农户只是单纯地在自家田地种植花生,花生成熟后就在家坐等外地商人来收购。由于花生在外地的知名度不高,前来收购的外地商人非常少。在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户往往各自为战,相互压价,最低时仅有0.09元/斤。

随供销社采购站经营转型,以薛祥喜为首的6名供销社职工看到收购花生销售给外地花生加工企业蕴含着商机,就集资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于2002年7月成立了莒县夏庄供销社花生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花生收购及销售。

成立之初,花生合作社销售订单不断,收购量远小于订单量。由于花生加工企业多数延期付款,很快,花生合作社就因应收款项挤占资金过多而陷入了收购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为此,2003年初,薛祥喜等人决定吸收部分农民以2000-10000斤花生作价入股,成立了注册资本36万元的莒县夏庄汇丰花生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花生收购、深加工及销售。

(二)白条经济:商业信用的积累

靠着“花生入股”的方式,夏庄花生合作社积累了少量的流动资金。然而农产品贸易的利润来源于规模化经营,仅凭这有限的流动资金,远不足以承接大批量的订单。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薛祥喜等人想到了一个最笨拙的办法:打欠条。然而对于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而言,把辛辛苦苦种出的花生换成一张轻飘飘的欠条,无疑是不愿意的。怎样才能让农民接受这种方式呢?价格是买卖关系中的决定因素,农民都想把自己手中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市场上的花生价格瞬息万变,如果能够保证农民的产品卖出高价,这张欠条也就对农民具有了吸引力。

2003年1月20日,他们一致表决通过了花生合作社第一项重大决议,推出了一种全新的结账方式——保本增值贮存业务,吸引花生种植户入社,并辅之以其他优惠措施,此举受到了农户的普遍欢迎。具体运作机制是以赊购花生方式吸纳社员,并推出 “十大”社员优惠政策。只要种植户一年存放500斤花生,即可申请成为社员,由花生合作社向其发放社员证。作为花生合作社的社员能享受到“十大”优惠:①持证到花生合作社交售花生,每公斤 高于非社员0.04元;②花生合作社可为社员代储花生并折款贮存;③社员优先享受小额贷款担保;④优惠供应良种及种植技术指导;⑤到养猪合作社加工饲料每公斤优惠0.04元;⑥社员交售生猪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05元;⑦为社员优先供应良种仔猪及防疫技术指导;⑧到农资超市购买化肥每袋下浮2元;⑨农资超市免费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社员进行土壤化验、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及组织专家授课培训;⑩社员持证到供销社的超市购物享受超市会员待遇。

与社员进行结算时,采取保本增值结账方式。农户将花生卖给专业合作社后,如果当时不支取现金,专业合作社按当天的市场价给农户打好收条,农户可根据自己对市场价格的判断,认为价格较理想时随时结算货款。如果结算当天,市场价格已高于农户收条的价格时,以市场价格为准;如果农户收条上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结算时以收条上的价格为准。对于花生存放的期限,专业合作社规定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一年到期后,存放花生款项全部结清。如农户暂时不用现金,可以连本带利继续存放在专业合作社,利息一年结一次,贮存期间年利率6%,月息四厘。从2003年起,有的社员已经7年没有提款,最高的在专业社存了价值10多万元的花生米。

(三)资金互助:金融信用的萌芽

花生合作社以保本增值结算方式为基础的“实物融资”这一独特的赊购和结算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花生合作社早期资金短缺问题,使其得到快速发展,已由最初的代储代存发展到精细加工、外贸出口等业务。按花生合作社每年实现各类花生交易周转10-30次计算,自2003年至今,合作社赊购花生节省的资金累计达1.5亿元,合作社已积累沉淀资金逾400万元,加上社员存的花生款400万元,合作社可动用的资金达800万元,大大缩短了合作社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随着资本积累以及可利用的流动资金增加,2006年花生合作社开始尝试将闲余资金拆借,主要面向社员、加工厂、农资超市,开展资金融通互助,拓展合作社金融功能。一方面,对当地养猪专业合作社、农资超市等经济组织提供资金融通,由他们对花生合作社“社员”以及有“社员”担保的“非社员”购买猪饲料、地膜、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提供优惠,并对其发放低于同期银行利率的贷款。另一方面,扶持当地一些花生个体收购加工户和小型加工、贸易企业以及农资超市、村门市部,为其提供流动资金(见表1)。目前,全镇及周边已发展花生加工企业48家,这些企业如同花生专业社分散在全镇的加工点,借助这些小企业,花生合作社在成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达到了扩大经营的目的,每年出口花生约300万吨。

随着花生合作社知名度的扩大,周边乡镇不断有花生农户入社成为社员,截至2010年3月末,该社业务共有社员700户,业务已辐射本县及沂南县、莒南县等地的100余个自然村,惠及农户13000余户,已利用社员资金800余万元,形成自有资金360余万元,累计向社员、加工厂、农资超市累计提供资金达6600万元,被当地农户亲切地称为“花生银行”。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金融功能的必要性和比较优势

(一)花生作价入股:花生合作社与花生种植农户的博弈结果

假定花生种植农户只考虑将从单位花生中获得合同约定价格(p),享受的各种社会化服务收益和单位花生利润返还的总和(t)与市场价格的大小对比;假定专业合作社只考虑将支付的花生合同约定价格(p),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和利润返还的成本总和(t)与直接从市场购买的交易价格的大小对比;假定市场价格为M(这里M既可理解为花生价格上升时的市场价格,也可理解为花生价格下降时的市场价格),构建专业合作社期望成本与农户期望收益之间的博弈矩阵如表3。

由于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创建的组织,即使农户违约,合作组织通常也不会诉诸法律,且专业合作社利润返还比例也较大。此时农户应更多地从专业合作社加工增值中获得收益,p+t>M更容易满足,所以农户的最佳选择是合作,况且专业合作社与农户是松散的联合,封闭性差,农户入社、退社自由。当市场价格上下波动时,农户可以根据自己是受益还是受损决定是否进退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一般产生于同一个地区,文化及价值取向相同,履约成本减小,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易于形成合作。

花生合作社为什么要农户以花生作价入股?从自然情况看,夏庄镇是山东省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种植面积近4万亩,年均产量12000吨,具有天然优势。对于当地农户而言,他们以种植花生为主,收入有限,少有存款,财富来源主要是卖花生收入,但对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单个农户而言,花生变现困难;对于花生合作社而言,贩卖花生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且早期其花生收购资金不足。以上原因也是花生合作社做出成立后第一项重大的决议——以花生作价入股的保本增值贮存业务的主要动因。

(二)旺盛的内在资金需求和困窘的外部融资环境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金融功能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扩张需求刺激了金融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无论是合作社还是社员,所需资金规模均较小,如花生合作社启动资本金仅有10万元,主要用于加工厂及设施建设、基地建设、收购资金。但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市场开拓能力日益增强,专业合作社强劲的生产需求使其金融需求迅猛增长。专业合作社用于发展规模生产的前期投入和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呈现出几何型强劲增长。如花生合作社早期的启动资金随其业务的快速扩张远远不足,从而使其产生较强的融资需求。对于农户来说,达到规模种植以后,资金需求由开始的几百元、几千元,增加到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2.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融资环境较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制度创新,本应是鼓励和支持发展的重点,但无论是制订宏观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还是负责金融监管的银监会,都没有制订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宏观融资政策,或者是具体的融资政策操作指引,银行类金融机构也都没有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订相应的融资措施或者是具体的管理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融资环境较差。

(三)花生合作社金融功能拓展的运作模式分析

早期,夏庄花生合作社从花生赊购入手,以实物实现融资,推动合作社的快速成长。花生合作社通过赊购花生的方式实现低成本的融资,这种不以盈利为目的融资互助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其资金短缺问题,使其得到快速发展,由最初的代储代存发展到精细加工、外贸出口 等业务。后期,随着可利用的流动资金增加,夏庄花生合作社通过“金融互助”推动产业经济活动的全要素合作,尝试将闲余资金面向社员、加工厂、农资超市进行拆借,进一步拓展合作社金融功能。2006年以来,夏庄花生合作社向社员、加工厂、农资超市累计提供资金达6600万元。

1.夏庄模式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融资交易成本较低,缩短了合作社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实现了社员、企业和合作社间的资金良性循环。从合作社层面上看,以2009年为例,花生合作社收购花生7500吨,收购资金37500万元。如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年利率在9%左右,再加上相关的费用,融资成本达11%-12%,而通过赊购融物的途径,花生合作社所支付给农户的年利率仅为6%,为此,合作社节约的融资成本约2250万元。从农户社员和花生加工企业层面看,一方面,通过合作组织进入市场,降低了他们的市场交易成本,也更加细化了专业分工,大幅度地提高了交易效率。另一方面,互助融资的产生为无担保抵押的农户发展规模经营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对花生加工、收购企业或个体户的互利合作提供启动资金、优先供货、订单转让等方式,提高了在资金、货源、销路上都存在不足的小企业和个体收购加工户承接订单能力。同时,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可以利用相互之间的信息对称予以更直接更有效的监督,而且合同数量还大大减少,这些都有利于节约签约、执行和监督契约的成本。

2.夏庄模式较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具有较大优越性。我们以日照德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日照市农村信用社为代表,把它们的信贷业务在利率、办理时限、资金来源以及运营成本与夏庄花生合作社的“金融互助”融资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从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花生合作社优势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优势应是花生合作社融资是依托实体经济,在合作经济框架内的民间借贷行为,不是单纯的框架外放贷,解决了小额贷款公司、信用社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花生经营的商业可持续使其放贷有了后续资金。从制度上看,在信用社迈向商业金融的形势下,花生合作社模式作为农村合作金融、弱势金融方面的创新,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生命力。

(四)合作社商业信用向金融信用拓展的可行性

现代信用形式中,商业信用和金融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始终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历史上商业信用产生在先,它直接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相关联,直接为生产和交换服务。企业在购销过程中,彼此之间如果能够通过商业信用直接融通所需资金,就不一定依赖于银行。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金融信用。金融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从夏庄花生合作社的发展看,起初,他们采取花生入股,保本增值结账的方式,使合作社与农户之间产生了商业信用,并按照银行信贷制度要求,把弱小、分散的农户信用资源量身定做可交易的信用产品,实现了信用自增强和自升级。这个阶段,通过商业信用直接融通所需资金,不依赖于金融信用。后期,随着可利用的流动资金增加,就是商业信用得到充分发展后,金融信用自然也随之产生,他们将闲余资金面向社员、加工厂、农资超市进行拆借,实现了商业信用向金融信用过渡,符合信用的历史发展规律。

五、结论

花生合作社的成功经验表明,在科学的赊购结算模式下,通过吸引对方主动赊销产品,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短缺问题,而且达到了“借鸡生蛋”的效果,对破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代表着农村专业合作社未来发展趋势。

(一)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具有深厚的信用基础

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是一对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单一的信用合作,是很难成功的;缺少信用合作的产业合作也是长久不了的。产业合作社会向信用合作发展,信用合作会向产业合作延伸,也就是说,无论产业合作社,还是信用合作社,均需两社一体化发展,不存在相互排斥的问题,也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在已有的实践中,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发地探索在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的路子,同时一些资金互助合作社也自发地逐步由信用合作向产业合作(即生产购销合作)的方向发展。深厚的信用基础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为开 展更深层次的信用合作提供了可能。

(二)解决农村金融困境需要在深度开发、利用和培育农村商业信用资源的基础上向金融信用拓展

目前,多数合作社在生产功能之外延伸发展了信用担保、信用联保等金融功能,把专业农户的商业信用整合成一种新型的信用关系——“俱乐部”信用。这种“俱乐部”信用集合了农村较高专业技能、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活动剩余的群体,信用联盟载体比较稳定,能够建立起重复博弈关系;支撑“俱乐部”信用的经济标的物,是经组合放大、并承担连带责任的相关群体的经济标的物,因此它不仅具有扎实的商业信用基础,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内部监督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度开发、利用和培育这些信用资源,全面开展资金互助、信用联保、资金结算等金融服务,能够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组织,破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难题。

(三)金融合作是专业合作社的未来发展方向

鉴于专业合作社具有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风险的天然优势,因此它可成为破解当前农村金融困境的一种有效组织载体,而赋予其金融功能,发展成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不仅可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而且可以更好地肩负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使命。而专业合作社要发展成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最大障碍是制度安排,这就迫切需要金融监管部门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给市场主体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大力发展以农户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户资金互助组织等准金融机构以及民间借贷等各种非正式金融机构,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

[1]王学忠.国外金融支持农村合作组织的经验与借鉴[J].农村金融研究.2009,(10).[2]管延友.重提三大合作——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青年论坛,2009,(8).[3]于志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金融功能拓展研究[J].华北金融,2009,(7).[4]关宏超.基于农村合作组织平台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探讨[J].北方经济,2008,(12).[5]郑有贵.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路径与政策研究[J].合作经济,2008,(3).[6]彭江波.以互助联保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8,(2).(特约编辑

勇)

篇2: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金融功能研究 夏庄花生合作社案例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

1. 内部资金有限。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来自农村信用社, 大部分的农户自己本身的经济能力不大, 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支持。即便他们有多余的存款, 他们也会选择存入银行, 因为他们除了生产农产品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保障, 投入到合作社也只有一小部分生产资金而已, 因此无法聚集到大量资金。显然通过合作社成员内部来筹集资金简直是不可能来满足合作社的发展需求的。

2. 信贷困难。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找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以外就是找外部的金融机构申请。如果以合作社的名义向金融机构申请的话, 只有5.2%的合作社才能通过。合作社如果想要贷款的话,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必须具备, 运作体系完善、有具体的生产场所, 资金有一定的流向。在我国大部分的合作社都是不够规范的, 它们并没有可以去抵押的土地与资产, 因此不可能通过合作社这个名义来申请贷款或者取得贷款。同时, 各种金融机构并没有针对合作社开发产品, 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没有担保可以抵押性的资产, 金融机构的风险较大。因此向金融机构贷款难。

3.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中, 政协委员谢德体提到:“根据普查, 中央以及地方政府财政的资金都不超过1.2万元, 并且每年能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扶持的合作社不到400个, 所占比例太小[1]。二是我国税收制度相当滞后。一些按照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面临着报税纳税的问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 因为有了政府的财政资金扶持, 使得全国各地的合作社在不断的增加。虽然有了政府的扶持, 但是政府给合作社的各种优惠政策与补贴都是有限的, 满足不了合作社的发展需要。随着合作社的发展, 增长规模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到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合作社的需求。政府财政划拨需要的环节多, 需要的时间多, 将导致资金发展不到位。使合作社不能及时得到财政支持, 这就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前进与发展。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的成因

1. 内部原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制度直接导致内部融资受到了限制, 筹集资金的能力低。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的是“入社自愿, 退社自由”的宗旨, 按照规定合作社的社员在退社时股金是属于自己所有的。这样就使内源融资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有着消极的影响。通常一个企业的股份在成员退出这个企业是不允许退出, 而是转让,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资金的稳定, 让一个企业持续经营下去。如果新老社员他们的优惠与索取权都是一样的, 同时付出的代价也是一样的。这类问题的出现会在未来存在一些潜在的冲突。当前的社员应该获得的利润减少, 而老社员不在对合作社进行投资。“退出社自由”原则会导致资金变化大, 假如资金转移到了一定的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的管理制度会慢慢的削弱, 导致贷款融资难。

农业是弱势行业, 自然环境与农业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 农业农产品有着一定的风险。这样高风险的投资与吸入大量投资者是离不开的。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的好坏, 也直接影响着农合社的融资。因为自然因素制约了它的生产能力, 也存在了很多的弊端, 也成了很多外界的商业投资和商业机构不愿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额的原因。

2. 外部原因。

任何的金融机构在放贷款的同时进行风险评估, 对于合作社的贷款主要是抵押固定资产或者担保主体。金融机构在放贷款的过程中有担保, 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风险, 减少借款人违约所引起的不必要的损害。据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对298家合作社进行调查, 发现不到20%的合作是符合抵押要求的。我国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的, 合作社对于土地只有使用权[2]。根据《担保法》、《物权法》规定, 农民所有拥有的承包土地、自己留的地和自己留的山等不能作为贷款的抵押物, 所以合作社就失去了抵押的凭证[3]。对于他们的机器设备和农产品都没有什么价值, 不能作为抵押的凭证。都不符合要求。

政府政策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导致融资困难的另一原因。《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的时候不需要资金, 由于这种放宽的政策导致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因为借款人的不真实性直接导致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程度, 从而影响了融资的困难。

二、互联网金融下农合社融资的可行性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4年我国农村收入达到了10589元, 我国农村网民的人数超过了1.87亿人, 较去年增加了2200万人 (如图1所示) 。我国“互联网+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农产品互联网金融模式在2014年就已达到1100亿元的规模 (如图2) 。现在我国“互联网+农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为农业与互联网金融。以前我们农产品的销售模式隐藏着许多的弊端, 农民收入低。而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是改变这一现象最有利的方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促进金融行业的国际现代化、市场化,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一个有利而正规的融资方向。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等在商业的模式上不断的创新与结合, 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互联网金融模式。2015年, 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 强调要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加强互联网与农村的相互发展, 这也体现了我国对互联网金融与农业的重视[4]。

三、互联网金融下农合社融资模式分析

(一) P2P小额贷款融资模式

Peer to Peer是P2P的英文, 也叫作点对点信贷。P2P融资模式主要是指以P2P为平台,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P2P借贷平台的中介而解决的小额度贷款融资。对所有的互联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进行计算, 分析, 审核, 对最后符合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在P2P借贷平台可以找到有投资意愿或者是有投资能力的投资者,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投资者都可以在这个P2P平台了解对方所需要的资料, 合同和全部资金。这个模式给双方省下了时间, 交易便利, 比之前传统的金融模式要便利的多 (如图3所示) 。就比如我国的拍拍贷, 人人贷, 阿里小贷就是该融资模式的主要代表。P2P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来说, 它的贷款门槛较低, 方便便捷。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仅局限于银行与信用社, 比以前的金融模式的交易成本也比较低。对于投资者, 在P2P平台上融资的资金比银行的回报率要高很多, 不管是对农民合作社来说还是投资者来说, 都是有利的。

(二) 农合社众筹平台融资模式

众筹是指需要资金的一方利用互联网传播迅速的特点, 在互联网上寻求许多有意愿投资者, 然后把这些投资者投入的小份股份投资汇总到一起, 达到需要资金的一方需要的总量而完成的融资方式。总而言之就是以团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这种融资方式的好处就是融资的门槛低, 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问题, 而且不单以商业价值作为评判标准, 更加促进了农合社的发展, 为它开辟了另一条新的融资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众筹融资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生产的产品或准备建立的新项目, 以股权众筹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发动群众的力量, 把群众的资金集中在一起的新型的融资模式。因此利用众筹模式, 农合社可以在众筹平台把农合社的专门的项目向公众介绍, 让他们了解该项目的内容及可以得到的回报率。然后投资者可以通过众筹平台了解农合社这个专门项目的内容, 公众就在这个众筹平台选择有意向的项目进行投资或者提供资金支持。众筹融资不以拥有商业价值为标准, 而贷款给农合社, 不像以前传统方式的融资模式因风险高而拒绝贷款。众筹融资与其他融资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一般情况下是以非资金的物质来作为回报的 (图4所示) 。

(三) 电商大数据小额贷款融资模式

大数据是最近十分流行的词, 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 用常规软件处理复杂的数据集。而大数据小额贷款是指, 凭借着自身累积的信用, 在网上, 量化放贷的模式, 就好比我国的淘宝里面的蚂蚁借呗, 是基于网络数据的小额信用贷款。蚂蚁借呗, 是一种不需要任何抵押或担保纯信用的贷款模式。在淘宝, 天猫等阿里巴巴旗下都建立了信用评价体系, 蚂蚁借呗不需要有抵押的物品, 不需要担保的人或物, 方便快捷。通过大数据收集可以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可以弥补传统的金融机构所导致的不足。以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取得贷款, 要获取农合社的真实的经营情况与资金流向一般都是需要实地考察、联网调查等等。然而现在这些信息与数据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获取与分析, 直接取代了以前人工的调查获取。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业创新型的互助经济组织, 目前我国农合社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受资金困难, 内部体制不完善,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的制约。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合社的融资困境及成因, 引入互联网金融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渠道, 降低了融资成本等, 以望能解决农合社的融资困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互联网金融,融资

参考文献

[1]梁艳军, 转型期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10:12-13.

[2]石先钰, 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完善——以物权法草案为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 2006:5-7.

[3]陈丽琴, 王宝娜.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拓展[J].合作经济与科学, 2015 (2) :186-187.

篇3: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金融功能研究 夏庄花生合作社案例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刚刚进入起步阶段。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普遍实力不强,运作部规范,经营机制不健全,在发展中受到各方压力等。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供需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荆州市中心支行(2009)课题组通过对江汉平原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分析得出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性需求特征为:

(一)现实性需求与潜在性需求并存,以潜在性需求为主;

(二)融资性需求与保障性需求并存,以融资性需求为主;

(三)商业性需求与政策性需求并存,以政策性需求为主;

(四)集中性需求与分散性需求并存,以集中性需求为主;

(五)大额需求与小额需求并存,以大额需求为主.

郑有贵 (2008)认为合作社生产的经营模式,一般分两种,一种为合作社统一生产经营模式,另一种是农户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在生产经营模式下,合作社信贷的需求也分为两种,一为针对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的经营信贷,二为针对农户分散生产的经营信贷。

贾楠(2009)认为合作社所需求的经营资金主要是解决周转性资金短缺。农民在自身发展上有需求增长,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市场也增强开拓能力,合作社扩张规模和提高水平要求也会使得信贷需求更加旺盛。由于合作社正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信贷需求很少能得到满足。

二、金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的存在问题

康金莉、刘莹(2010 )提出虽然现在合作社面临各方面金融的需求,但无论是社内还是社外,都不能提供与其需求相对应的支持,会极大影响合作社经营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自有资金严重不足. 2.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不理想. 3.财政资金补贴覆盖面小,监督难度大. 4.保险服务基本无着落. 5.内部互助金融缺乏制度保障.

郑有贵 (2008)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金融供给的障碍因素表现在: 一是金融支持政策不足。二是信息不对称。三是信用体系不健全。四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商业金融机构的网点减少,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服务半径较大引起难以触及到农村基础,合作金融也还处于试点阶段。

陈刚、荣长芸(2005)提出主要问题:一为政府缺少鼓励措施和宏观规划方面的研究与指导,协会对开展综合服务或兴办经济实体的工作中,财政、税务、工商、信贷等部门的扶持政策也不明朗,二是协会组织的松散,法律不明确的地位,不规范的内部管理等,都导致了金融对信贷支持无法落实。

三、 金融支持合作社发展的阻碍原因

针对金融支持合作社的问题,国内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康金莉 、刘莹(2010)认为农业风险大,业务分散,是商业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根本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社运营规范性差;

(二)缺乏有效担保。

(三)信息不对称。

(四)国家金融政策缺乏可行性。

(五)纯商业运作模式不适应农业金融需求。

贾楠(2009)认为中国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处于初阶,面临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制约,信贷支持合作社适应性与主动性的较低,还有很多问题与困难。一为合作社获取银行支持的自身条件不足,二是行业机构对合作社的金融支持不适应,三则政府力度不够,不利合作社与银行对接,四是风险补偿政策不完善,外部环境还需要很大的改善。

顾海峰、蔡四平(2004)剖析了我国金融发展现状与缺陷,农村金融支持不足在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组织不完善,无法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引起农村金融资产的规模小,不仅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给农村经济,而且成为了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

四、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和路径

郑有贵 (2008)认为要解决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平台的构建。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平台,依托两个组织:1.一般农户、大户、公司、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构建的农业行业歇会。2.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的有关部门及其相关组织可以依托,从而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的平台构建起来。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建立起为成员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或者承贷承还业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或者承贷承还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在财政政策上为成员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或者提供承贷承还实行以奖代补,即根据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或者承贷承还业务的规模,给予奖励,来弥补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或者承贷承还业务中所产生的成本费用与部分风险金。(可处理农民信贷难的问题)三支持合作社兴办村镇上的银行和资金互助组织。政府部门不仅仅需要从政策上支持,还需要将合作社纳入兴办村镇上的银行与资金互助组织力量主导,公平的实行财政资金注入和税收减免等政策。

篇4: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金融功能研究 夏庄花生合作社案例

一、金融保险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现状

几年来,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以及“三农”问题的提出,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 对其贷款的额度也不断地增加。

1. 金融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现状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通过表一, 我们虽然不能直接的看出金融保险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情况, 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 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占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额的比重很低, 并且呈下降的趋势, 由2005年的5.92%到2009年的5.41。保险机构的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也是很低的, 但是与金融机构对农业放贷情况不同的是, 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是逐渐的上升的, 由2005年的0.14%到2009年的1.20%。这些数据表明, 我国的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还是处于很低是水平, 进而我们也可以得到,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相应的也是相当低的水平。保险机构的农业保费收入的数据表明, 农民的风险意识并不强烈, 虽然一直在增加, 但是还很低, 并没有充分发挥保险在农业生产中风险抵御功能以及对农民的利益保障作用。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通过表二, 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农村金融机构对合作组织的支持状况。从表可以看出, 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占农村信用社贷款和农村信用社存款的比重都比较低, 尽管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总额及对各类农业经济组织的信贷投入均有所增加, 但是, 总体上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占贷款总额和农信社存款总额的比重却呈递减趋势, 两者分别从2002年的9.57%下降到2007年的7.44%, 7.09%下降到5.44%。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已相当不容易, 而获得其他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更是难上加难。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金融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资金来源单一。

通过调查我们把合作组织的资金来源分为合作组织成员入社的会费、政府扶持资金、银行贷款三种类型。调查的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有政府的资金扶持以及农民入社时的资金投入, 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所占比例很少。以我国学者 (韩冰、刘现武) 对9省107个合作社的调查为例,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营运资金的28.02%来自社员股金和会费, 27.42%来自合作社营销利润19.48%来自财政补助, 企业和个人借款占14 76%, 金融机构贷款占9.25%, 外部捐助占1.07%。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大部分的农民合作组织的资金主要有农民入组织时缴纳的资金,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是依靠自己的资金以及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来发展的, 很少能从当地金融机构获取贷款。

2.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金融机构较少, 支持力度小。

据统计, 1998年到2006年, 农村信用社所发放的农业贷款额度从2659亿元增加到了10853亿元, 增加了3.08倍, 其所发放的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比重平均为71.6%。在这种情况下, 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资金的主要供给渠道, 近年来, 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争取和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取得联系, 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对全国11个省、自治区的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显示, 这些合作社中获得过金融机构贷款的9家中有5家都是从农村信用社得到的 (见表四)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对9省107个获得财政部支持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表明, 合作组织营运资金中, 仅有9.25%为金融机构贷款, 其余全部需要自己想办法。由于很难获得金融支持, 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做大做强。

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发展限制其融资效果。

第一, 虽然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工商机构或是农业部门注册登记, 但是也有一部门的合作组织是没有经过登记注册的。调查统计结果见表五。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调查统计中, 有30%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30%在农业部门、还有40%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没有经过注册登记的。显然, 这一部门没有经过注册登记的组织的市场法律主体地位是未经过认可的。

第二, 合作社的盈利能力较弱。银行或是非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是以盈利为目的, 他们在发放贷款时必然要考虑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等因素。而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是发展时间比较短, 注册资金少, 财务状况基本上都不规范, 并且都是非营利的, 这些都是导致大部门金融机构不愿贷款的原因。

第三, 保险体系建设滞后。首先, 农业生产受自然天气的影响很大, 相对应的风险也很大。但是由于农业保险的风险高, 保险公司又是以盈利为目的, 再加上农民的保险意识比较薄弱, 所以开展农业保险的难度也很大。在我们调查统计中, 重庆市周边区域的七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没有一家参加任何形式的农业保险的险种。其次,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落户, 政策性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如浙江省椒江农信担保公司注册资金为200万元, 按照担保公司与农村合作银行的协议, 农村信用合作银行提供的支农贷款总额可达到2000万元。从2007年8月成立以来, 农信担保公司已经为229家农村经济组织担保支农贷款249笔1609万元, 占可贷款总额的80.5%, 贷款总额中大部分贷款期限为1年, 而全区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种养殖大户对农业贷款的需求大, 担保难以满足。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金融保险支持的对策

1.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支持。

一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财政扶持。中央和地方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项资金规模,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倾斜。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 销售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中心, 积极为合作组织提供市场信息以及农产品的市场前景预测, 为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 加大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农发行应根据政府确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 及时调整信贷投向, 扩大商业性信贷业务范围, 将支持重点调整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客户上来,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整体产业链进行“打包”支持。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额度。

3.

鼓励商业银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惠贷款, 如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贷款,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增加设施投资提供贷款等。

4. 支持农村保险业加快发展, 全方位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 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 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 对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给予政策优惠, 以调动其积极性。

5. 尽快完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抵押担保和保险机制。

一方面, 尽快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当前,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一部分农户特别是农业大户存在贷款抵押担保难落实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在没有担保公司的地方, 可以县、乡两级政府出资为主, 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为辅, 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 建立信用担保公司, 合理分担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另一方面, 在有担保公司的地方, 则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鼓励担保机构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贷担保业务。

参考文献

[1]曹鸣峰.试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J].浙江金融, 2007, (3) .

[2]韩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研究[J].万方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胡卓红.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 (8) .

上一篇:小学夏天的花园作文下一篇:信用报告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