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二甲汇报材料

2024-08-19

信息科二甲汇报材料(精选5篇)

篇1:信息科二甲汇报材料

医院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监测

统计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授、领导:

您们好!

我是XXX,感谢各位前来我院指导工作,并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就信息科工作再向各位做个简单的汇报:

在各位专家、教授的关怀下,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院内各科室的积极配合支持下,信息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医院工作部署,我们医院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信息科全体工作人员按照医院的工作计划和信息科的工作安排这条主线,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信息工作科学化、标准化管理,以“十二五”规划为重点,开展了病案、中心档案、信息统计、计算机网络等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安全防患意识,具体落实防范措施,积极开展了“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有了一定的突破。总的看,信息科的各项工作任务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

利用人才优势,增进学科之间交流与协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我科积极参加院内外业务学术活动,刻苦专研业务知识;多人参加了“好医生”网络学习;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满足医院信息工作的需要,我科引进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人员

和重庆医科大学病案统计专业人员。

二、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工作

(一)、积极做好病案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病案管理制度,积极做好临床病历的收集、整理、登

记、归档、保管和查阅等各项管理工作,目前,室藏病历档案130504份。为维护医患双方的利益,不断改进管理办法,建立建全各种病案管理登记制度,建立各种工作台账,便于管理。在病案归档及查询方面实行大小流水排架方法,使用姓氏索引查阅个案病历,疾病分类法(ICD—10)查阅成批病历,计算机管理查阅病历基本情况等三种以上的查阅方法,严格执行病案回收制度,使病案回收率达到了100%;实现了病案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保证了随时抽查病历都能快速提取。

(二)、认真做好信息统计工作

牢记统计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家部颁标准和卫生统计报表制

度及医院统计工作细则执行工作操守,保障了医院统计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目编码、录入、统计、分析、保管和利用等工作的顺利运行。使用卫生统计报表软件完成医院住院工作报表;加强了信息统计、病案质量、中心档案等信息分析工作,撰写各种分析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合理法建议。

(三)、积极做好计算机管理和维护工作

按照医院的要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技术文档软件

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网络设备管理、和计算机事故的防范

与应急措施等制度。加强了计算机维护工作,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对机房及院内各计算机操作科室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制定了防病毒措施。网络人员实行24小时听班制,遇有故障能随叫随到,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保证了我院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认真落实《XX县人民数字化医院建设十二五规划》

为配合实施医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医院

数字化建设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积极地、有计划地稳步推进医院数字化建设,拟定出我院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XX县人民数字化医院建设十二五规划》。

四、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信息科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纳入了医疗信息自查整改

体系:定期检查网络线路、各资料室的防火、防鼠、防虫、防潮等情况。认真落实八防措施,定期坚持测量并记录库房温湿度,添置防鼠、防虫、防霉药剂,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信息科工作在医院的领导下,在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按照

信息科全年工作安排,较好的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肯定和病员同志的认可,但还存在不足,工作还有待于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建设,强化管理,来提高我院信息管理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医疗工作服务,为我院信息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我的汇报就到此,再次感谢各位专家、领导,希望你们能为

XX的卫生事业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也将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相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我院将有个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一方百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谢谢!

篇2:信息科二甲汇报材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2、《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

3、《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4、《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加入:医院规定的临床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

5、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6、应急用血院与预案。

7、用血申请流程。

8、用血流程。

9、输血管理流程。

10、采集血标本流程。

11、血液库存量的管理要求。

12、有急救用血的应急协调机制。

13、医院对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

14、医务人员掌握输血适应症相关规定。

15、用血申报登记制度。

16、血液入出库管理制度。

17、血液核对制度。

18、血液储存制度。

19、血液相容性监测制度。

20、输血前的检查核对制度。

21、紧急用血预案(具体保障措施)(A:有紧急用血的应对预案文件;B:有关键设备故障的应急预案)

22、血液储存质量检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23、血液储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24、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的血液管理制度。

25、使用输血器和辅助设备(如血液复温 和细胞过滤器)的操作规范与流程。

26、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

27、报废血液处理的制度与流程。

28、开展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制度。

29、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染性疾病时,要有通知血站并随访的制度与流程。

30、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

31、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2、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33、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34、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35、建立和实施与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36、医院对特殊情况下的紧急输血有相关规定与批准流程。

二、科内需要准备记录本:

1、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本

2、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记录本。

3、储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本。

4、储血冰箱定期细菌监测记录本。

5、血袋保存、销毁记录本。

6、一次性输血耗材无害化处理记录本。

7、(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临床输血记录?

8、用血的申请单、发血单、输血记录格式

三、1、设立临床输血管理组织(人员组成、职责、活动记录)

2、设立临床输血职能管理部门(有监管记录)

3、组织全院性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的培训记录。(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

4、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应急用血院与预案、用血申请流程、用血流程、输血管理流程、采集血标本流程。进行培训与教育,有记录。(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

5、科室开展输血质量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有改进措施并得到落实。

6、定期(至少每半年一次)评价临床医师对供血管理工作满意度。(有资料)

7、为临床医师、护士提供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每年至少一次。(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

8、输血科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有资料)

9、为患者输血的护士须经输血过程的全方位培训。(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

10、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

6、设置输血科(血库)(独立设置 A级)

(1)工作人员:具备输血、检验、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并接受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且无影响输血专业职责的疾病或者功能障碍。(C级); 输血科负责人具有副主任职称以上资格,从事临床输血治疗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的输血相关临床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B级)。

(2)房屋:远离污染源,靠近手术室和病区,采光明亮,空气流通。

(3)布局: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分开,至少设置入库前血液处置室、血液标本处理区、储血室、发血室、相容性检测实验室,有必要的消毒设施。

建筑与设施符合《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业务区域与行政区域分开,用房面积达到相关要求。(B级)

(4)必备基本设备:2℃~6℃,储血专用箱,-20℃以下储血浆专用低温冰箱,2℃-8℃试剂储存专用冰箱,2℃-8℃标本储存专用冰箱,血小板保存箱,专用血浆解冻箱(溶浆机),血型血清学离心机,专用取血箱,恒温水溶箱,标本离心机,显微镜,计算机,及信息管理系统。

(5)血液保存环境符合规定。

6、与制定供血单位签订供血协议。(检验科刘占平处)

7、血液库存量的管理要求,能24小时为临床提供供血服务。

8、有应急保障(通信、人员、交通)

9、无非法定渠道用血和自采、自供血的行为。

10、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11、医院对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的定期评价与分析用血趋势。

12、用血申报登记制度、血液入出库管理制度、血液核对制度、血液储存制度、血液相容性监测制度。

(1):血液的出入库记录完整率100%。(2):供、受血者血型复查率100%。(3):血液有效期内使用率为100%。(4):用血的申请单、发血单、输血记录格式规范、书写规范、信息记录完整。(5):临床用全血或红细胞超过10u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医师会诊,由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处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13、使用监测技术为核准可适用的检测技术。

14、科室对用血申报登记制度、血液入出库管理制度、血液核对制度、血液储存制度、血液相容性监测制度和流程、紧急用血预案、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15、输血前的检查核对制度,实施记录及时、规范,且保存。

(1):凡遇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告知患者,并建议筛选不规则抗体。

(2):按要求规范开展输血前检查项目:血型(包括RhD)交叉配血,输血感染性疾病免疫标志物等指标。

(3):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介质或实验方法。(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献血血标本于2℃~6℃保存至少7天。(5):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再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各项内容,执行双人、双核对、签字制度。

16、(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临床输血记录合格率和保存完整率为100%(C级)。

17、输血紧急预案的知晓率100%。(C级)

18、有血液储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1)有计算机管理设施用于血液管理

(2)有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制度(资料完整,有电子版文档有安全备份)

19、使用血液存放的环境符合规定,有监测记录:

(1)不同血型的全血、成分血型分层存放或在不同冰箱存放,标识明显。

(2)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与记录。

(3)血液保存温度和保存期符合要求。

(4)储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保存完整。

(5)储血冰箱定期进行细菌监测记录保存完整。20、输血器械符合国家标准,“三证”齐全。

21、血袋按规定保存销毁,有记录。

22、一次性输血耗材进行无害化处理,有记录。

23、医院有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的血液管理制度:

(1)医院要有明文规定流程确保患者在确认过程中、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的监测中的安全。

(2)输血前需准确核实受血者和所用血液,而且必须于输血前在在患者的床旁进行,必须有记录。有两名工作人员来核对。

(3)明确规定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间(红细胞取出后30分钟开始输注,4小时输完;血小板、血浆、冷沉淀溶化后30分钟内输注,以能耐受的速度输注)。

(4)制定使用输血器和辅助设备(如血液复温 和细胞过滤器)的操作规范与流程。

(5)若使用血液复温系统在温度超出允许范围内,要用报警来提醒使用者。

(6)明确规定只有法规明确可以加到血液中的药物或已有证据表明加到血液中是安全的,不会对血液成分造成不良影响的某种药物才可以加到血中,否则,一般只有0.9%的氯化钠可以加到血液或血液成分中。

(7)为患者输血的护士须经输血过程的全方位培训。

(8)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要全程监测患者,以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征兆,记录在病例中。

(9)输血操作者的姓名、输血时间、输用的血液成分类型和数量、监测患者的证据、以及任何输血不良反应都要记录在病历中。

24、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

(1)有落实控制输血感染方案的执行记录

(2)报废血液处理的制度与流程,并记录。

(3)开展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和执行记录。

(4)有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等相关制度,登记记录规范、完整。

(5)受血者输血前按照相关规定对经血液传播病原体的检查达100%。

(6)对输血感染病例进行调查与处理,记录符合规定。

(7)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染性疾病时,要有通知血站并随访的制度与流程。还应说明是如何通知和随访输入了可能有传染性疾病血液的受血者。

25、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5)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查证:A: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B: 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C: 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6)实验室应制定加做其他实验的要求,以及做相关实验的标准。

(7)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实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8)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9)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100%。

26、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

27、由输血科主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28、按照规定的流程检查从血库领出血液,做到准确无误。

(1)按规定检查从血库领取的血液必须核对已和受血者作过交叉配血实验的血袋,并确认受血者是否正确。

(2)血液发出前,必须书面确认用于输血的血液,以及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无误。

(3)血浆发出前,还要检查全血和成分血是否发生溶血,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以及其他肉眼可见的任何异常现象。

(4)由输血科发出者和临床科室领血者共同按规定流程执行核对。

29、建立和实施与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1)质控品的技术规则定义

(2)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

(3)实施质控的频次。

(4)质控品检测数据的适当分析方法。

(5)质控规定的选定。

(6)试验有效性判断的标准。

(7)失控的判定标准、调查分析、处理和记录。

30、参加本地区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输血前相关血液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成绩合格。(B级)

31、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常规检测方法与常规检测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B级)

32、输血科对于室内失控项目和室间质量不合格项目,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B级)

33、参加省级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输血前相关血液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成绩合格(B级)。

34、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有对准备输血的患者进行检查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HCV、HIV、梅毒抗体)的相关规定。

35、医务人员熟悉并执行对准备输血的患者进行检查血型及感染性疾病筛查规定。(B级)

36、医务人员熟悉并执行对准备输血的患者进行检查血型及感染性疾病筛查规定,该规定的执行率100%。(A级)

37、医师向患者、家属或授权委托人充分说明使用血与血制品的必要性,使用风险和利弊及可选择的其办法。

(1)取得患者于法定代理人知情同意,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同意书中可明确同意输血次数。

(3)《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入病历保存。

(4)无近亲属、授权委托人签字,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以患者最大利益原则决定输血治疗,并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38、医务人员熟悉:患者或家属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对特殊情况下的紧急输血有相关规定与批准流程。(B级)

39、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率100%。(A级)

四、1、输血科和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相关制度知晓率100%。

2、合理用血相关评价指标(如输血申请、用血适应症合格率、成分输血比例、自体输血率等)均达到相关标准。

3、相关人员本岗位履职要求知晓率100%。

4、相关人员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管理制度与程序、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知晓率100%。

五、1、职能部门检查督导,对存在问题进行追踪与改进成效评价,有记录。

2、有全院输血管理工作的定期总结、分析、反馈和持改进输血工作的机制。

3、职能部门同输血科对临床科室(各手术科室、急诊科、血液科等主要用血部门)合理用血,落实输血适应症的规范要求进行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督导整改。

4、医院规定将临床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

5、各临床科室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临床科室将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各科医疗质量与安全学习内容)。

6、职能部门每季度对各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并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个人用血权限的认定。

7、职能部门对用血申报登记制度、血液入出库管理制度、血液核对制度、血液储存制度、血液相容性监测制度、输血前的检查核对制度、和流程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有改进成效。

8、通过访谈(急诊科、手术室、产房等部门),证实紧急用血的执行情况(重点夜间、节假日),与医院的规定保持一致。

9、职等部门对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本、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与记录本、储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本、储血冰箱定期细菌监测记录本、血袋保存、销毁记录本、一次性输血耗材无害化处理记录本落实监督检查,对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10、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100%。

11、职能部门对血库领取的血液检查核对制度进行监督。

六、1、医务处每季度对各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并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个人用血权限的认定。(一月、四月、七月、十月)

2、职能部门对用血申报登记制度、血液入出库管理制度、血液核对制度、血液储存制度、血液相容性监测制度、输血前的检查核对制度、和流程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有改进成效。

(1)用血申报登记制度记录本(2)血液入出库管理制度记录本(3)血液核对制度记录本(4)血液储存制度记录本

(5)血液相容性监测制度记录本

(6)输血前的检查核对制度和流程记录本(7)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本(8)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记录本(9)储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本

(10)储血冰箱定期细菌监测记录本(11)血袋保存、销毁记录本

(12)一次性输血耗材无害化处理记录本

(13)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记录本

篇3:材料信息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

材料信息学属于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新兴学科,其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1999年在波士顿举行的“Materials Informatics——Effective Data Management for New Mate-rials Discovery”国际会议[1]。材料信息学在欧美发达国家颇受重视,美国已建立专门的组合材料科学及材料信息学实验室(COSMIC)进行研究,2003年该实验室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350万美元的资助,Krishna Rajan教授还在斯利尔理工大学材料科学系开设了世界上第一门材料信息学课程“Materials is IT”[2]。材料信息学在欧美发展较快,已经广泛应用于组合材料科学[3,4,5]和新材料设计[6,7,8,9],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Web of Science索引数据库使用关键词“Materials informatics”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08年1月9日),结果中相关研究论文有21篇。材料信息学在中国发展较慢,系统研究的开展才刚刚起步,材料信息学的研究成果更少。通过中国知网KNS5.0数据库平台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08年1月9日),检索途径为题名,检索词为“材料信息学”和“Materials informatics”,检索结果中相关论文只有7篇。为了加快材料信息学的发展和材料信息学人才的培养,促进材料信息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应尽快构建和完善材料信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设立材料信息学相关专业。

1 关于构建材料信息学学科的理论思考

1.1 材料信息学学科的形成动因

科技的日新月异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国防和航空航天行业的飞速发展,要求材料科学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高性能的新材料,这对材料科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材料科学研究面临4大难题[2]:海量的材料数据;信息难以共享;科研效率的提高;协同科研平台的建立。构建材料信息学学科,能够很好地利用前人的研究经验和数据开创材料科学研究、新材料设计和材料发现的新方法论,从而提高材料科研效率。构建材料信息学学科,能够开拓材料科学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充实传统材料科学的研究内容,为材料科学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统一指导。当今材料科学发展迅速,各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材料信息的数量和复杂性大大增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材料信息进行管理、研究与应用,更好地促进材料科研的发展,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高速发展的材料科学,理应顺应当代科技发展大趋势,融合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发展材料信息学。材料信息学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

1.2 材料信息学学科的应用前景

材料信息学学科的构建,将大大推动材料信息学在材料科学研究和材料工程中的应用。材料信息学目前主要应用于组合材料科学、材料设计等领域,相信“组合科学方法+高通量筛选+材料信息学”将成为未来新材料开发的新模式。随着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间交流合作项目越来越多,材料信息学倡导的材料信息表征标准化将有利于实现材料数据与信息的共建共享、协同研究工作平台的搭建。材料信息学科培养的人才不仅能满足材料科学研究的需要,还能满足材料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材料学科的有益补充,必将对材料科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推动材料科学研究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材料信息学的学科定位

2.1 材料信息学的定义

针对材料信息学,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定义[2]。宋庆功教授[10]提出,材料信息学是利用信息科学与技术对材料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检索、提取、交换、传输、分析、研究和应用的学科。李义春博士认为[11],材料信息学就是信息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应用的一门科学,通过材料信息学可以将看似没有关联的材料各分支有机地结合起来,发现新的现象、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创新点;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快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速度。笔者提出材料信息学[12]是一门新的材料科学分支,它利用信息论和系统论的方法,采用信息技术对材料信息进行表示、解析、存储、管理、分析,以实现材料信息的共享和有效的知识挖掘,揭示材料的内在本质,促进新材料的开发和设计。业界普遍认为,材料信息学是计算机科学在材料数据的解析、管理和分析上的应用,以加快和促进新材料开发和设计。Kim F F等[13]将材料信息学的认识推进了一个层次,认为材料信息学是材料科学的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是联系理论和实验以及加深理解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第三只手。

2.2 材料信息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并且按照自己的研究对象来建立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材料信息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材料信息。材料信息在材料科学研究和工程中的应用包括材料信息的产生、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存储与显示、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利用、信息的转化、知识的产生、新信息的产生等阶段,信息流示意图如图1所示。可以说,材料信息贯穿到材料信息学的整个研究体系中。对于材料信息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材料信息的获取、表征、解析和传递,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材料信息之间的关系,将材料信息上升为材料知识层次,并将材料信息和知识用于材料科研领域,如材料设计、材料成型模拟等。

2.3 材料信息学的学科性质

作为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其母体学科固有的本质及材料信息学的研究对象构成和决定了材料信息学学科的基本特点。材料信息学首先具有学科交叉性,它融合了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是两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交叉学科;其次,材料信息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研究成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的各项研究中,促进材料信息表征标准化、材料知识库的共建共享和协同科研平台搭建,提高科研效率;最后,材料信息学学科具有层次性,应包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3个层次。通过上述对材料信息学学科特点的分析可知,材料信息学是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的交叉学科,是一门能够促进材料科学研究和材料行业发展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4 材料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材料信息学的研究对象是材料信息,以材料信息为线索,材料信息流从产生、传递、控制到应用等每一个环节的理论、方法、技术等问题都是材料信息学的研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8个部分:材料信息的形成机理与获取,材料信息的表征,标准化和共享,材料信息的存储,管理和利用,材料信息的关联性理论,材料信息的可视化,材料信息的知识挖掘,材料信息学应用研究和材料数字化科研协作环境的搭建。

3 材料信息学的学科体系结构研究

材料信息学属于新兴学科,到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材料信息学学科体系。材料信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材料信息的产生、传递、转换、加工、存储、开发和应用的科学,以材料信息流为线索,划分材料信息的学科体系结构。因此,可将材料信息学的学科体系划分成如图2所示的4大部分:基础理论、方法论、技术体系和工程应用体系。

3.1 材料信息学的基础理论

以材料信息流为线索,深入探索材料信息产生的机理,材料信息流的形成,材料信息的表征、传送、组织、管理、分析的理论,材料信息的关联理论,材料知识表达模型。这些基础理论是材料信息学发展的基础,随着材料信息学的发展,基础理论体系可能还需要增加部分理论。

3.2 材料信息学的方法论

信息科学方法在材料信息学中的应用,产生了材料信息学的方法论体系。它以材料信息流为线索,把复杂的材料研究和材料工程应用过程抽象为信息的产生、表征、传输、转换和反馈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动过程的分析,达到对复杂系统过程的规律性认识,从而为人们全方位了解材料提供方法,为材料科学研究和材料工程应用提供有效的方法论基础。材料信息学的方法论体系包含信息综合分析法、行为功能模拟法、系统整体优化法、描述方法、推断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材料信息模拟法。

3.3 材料信息学的技术体系

材料信息的产生、检测、存储、处理、传递、显示、识别、利用和控制等活动的有关技术统称为材料信息技术。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材料信息检测技术、材料信息存储技术、材料信息管理技术、材料信息检索技术、材料信息可视化技术、材料信息挖掘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材料信息模拟技术。材料信息技术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将与信息学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及其在材料信息学中获得的应用有关。

3.4 材料信息学的工程应用体系

材料信息学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应用范围包括组合材料设计、新材料设计、材料信息学平台、材料知识共享工程、材料数字化科研协作环境和平台、材料科学知识创新。材料信息学的工程应用体系是指利用材料信息学的理论,采用材料信息技术体系,达到材料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可视化、开发、利用、分析等目的,所构成的信息工程系统包含了材料工程应用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材料知识管理系统、材料信息管理系统、材料设计系统、材料选择系统、材料成型模拟系统、材料失效分析系统、材料信息学平台系统、材料知识共享工程、材料数字化科研协作环境和平台等。材料信息学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材料科学研究方法的现代化,推动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促进实现数字化科研协作环境和平台的构建。

4 材料信息学学科建设思路研究

材料信息学的发展对中国的材料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门新学科的建立是一项艰巨而又进程缓慢的任务,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此针对学科建设思路提出3点建议。

(1) 充分利用现有研究基础

我国的材料信息学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建立了一批优秀的材料专业数据库,在材料数据挖掘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已经建立了专门的组合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大组合材料学及应用研究室。这将是发展材料信息学科的良好基础,特别是组合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将为材料信息学科的应用和实践提供广阔的舞台。应鼓励有研究基础和条件的研究所增设材料信息学研究方向,开展系统的材料信息学研究。另外,材料信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队伍,应该发挥实验室和研究所在材料信息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学科建设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2) 考虑学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特点

材料信息学是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具有交叉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性。在进行学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这2个特点,材料信息学属于材料科学的分支,但也不能过于偏向材料学科,更不能偏向信息科学。进行本科学科课程设计时,一二年级应特别注重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学习,辅助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学习,三四年级侧重进行材料信息学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研究生培养阶段,应对生源的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质有适当要求,鼓励招收计算机基础较好的材料类专业学生。另外,应注重材料信息学学科的应用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材料信息学的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鼓励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的材料科学研究。

(3)分步实施,以点带面

篇4:医学影像科二甲复审准备材料

一、规章制度

1、有《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2、各种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各种医疗设备操作程序、专业技术操作规程、环境与防护措施、环境与防护标准)

2、有紧急意外抢救预案流程,3、有与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救援的机制与流程。

4、科室有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诊断报告审核制度与流程。

5、有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相关制度。

6、有放射安全管理制度与落实措施。

7、有医学影像设备、场所定期检测制度与落实措施。

8、有定期放射设备、场所检测报告,并对超过标准的设备或场所及时处理的完整资料。

9、有放射废物处理的相关规定。

10、医学影像科通过环境评估。

11、有医学影像科通过环境评估的环评报告

12、有受检者的防护措施。(对受检者敏感器官和组织屏蔽防护)

13、有完整的放射人员放射防护档案与健康档案。

14、有放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15、有辐射损伤的具体处置流程和规范。

16、医疗差错事故的防范措施;医疗差错事故的报告、检查、处置规范和流程。

二、科内准备资料

1、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1)科主任为组长

(2)质控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常规

(3)科室质量管理员负责具体工作

(4)有工作方案,教育培训计划,质量与安全指标

(5)有完整的工作资料。

2、根据医院功能与设备种类设若干专业小组:(1)神内(2)胸部(3)腹部(4)四肢。

3、成立应急小组:

(1)专人负责()(2)有演练培训,有资料,所有成员熟悉应急流程(3)急救药品器材具有可及性和质量保证(4)对抢救过程有记录,分析,改进措施。

4、定期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定期校正和维护:

(1)专人负责设备定期校正和维护(2)有记录(3)设备完好率在95%以上。

5、有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活动时间)

(1)与相关人员技术能力评价挂钩(2)有评分结果(3)改进措施。

6、有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相关记录。

(1)重点病例随访分析评价(2)有改进措施,提高质量(3)有完整的资料。

7、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记录:

(1)有放射科主任主持(2)临床医师参加人员覆盖科室80%人员(3)有完整的资料

8、安全管理工作记录:

(1)负责人:

(2)每季度常规安全检查,检查有结果(3)有改进措施。

9、有放射废物处理登记和监管记录。(负责人:)

10、放射剂量计(记录):(器械科 张建民)

(1)专人收集、发放和监测结果反馈、登记工作();(2)有员工放射剂量监测数据分析、超标原因分析、改进措施。

11、科室每月对诊断报告进行检查,总结分析,落实改进措施。(诊断报告评审记录本)

12、对放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综合演练

(1)有演练,有资料

(2)有总结,有分析,有改进措施。

13、放射安全(不良)事件

(无)

14、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

15、由定期进行放射安全防护培训证书或资料。(三人有证)

16、对新员工进行放射防护器材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培训。

17、科室学习(记录本)

18、“三”基考核(记录本)

19、危急值登记本

三、科室内部分需要达到指标

1、提供医学影像服务项目、时限规定公示,普通项目当日完成检查并出具报告。

2、提供24*7天的急诊。

3、各类影像统一编码,实现一人唯一编码管理。

4、医院设有PACS系统,运行良好,图像清晰,3年以上离线存储功能。医生工作站调阅,至少具备3年在线查询。

5、各级各类人员具有相应资质和执业资格。

6、科主任为副主任医师或以上人员。

7、各级人员岗位职责。

8、有质量控制指标。

(1)大型X线设备检查阳性率≥50%,CT检查阳性率≥60%,MRI检查阳性率≥70%。

(2)有医学影像诊断与手术后符合率统计与分析,符合率≥90%。

(3)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48小时。

(4)检查心电图、影像常规检查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

(5)

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90%。

9、员工对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知晓率100%。

10、影像报告:

(1)有具备资质的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医师出具

(2)有时限要求 普通报告精确到“时”,急诊报告精确到“分”

(3)报告按流程审核,有审核医师签字

11、医学影像学门口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12、有完整的放射防护器材与个人防护用品。

13、影像科人员按规定佩戴个人放射剂量计

14、影像科人员按规定每年进行健康检查。

篇5:二甲复审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您们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迎来了自治区等级中医医院评审组的领导及专家们对我院进行 “二甲”医院复评验收!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一次检阅,也是各级领导对我院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更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一次好机会。在此,我代表蒙山县中医医院全体职工向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根据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对医院等级评审和复审工作的文件精神,我院严格对照《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3年版),认真进行了自查自纠,自评得分928分,符合复审条件,现就医院近年来的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医院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蒙山县中医医院始建于1985年6月,医院位于321国道旁边,蒙山县城中心地带;医院占地面积5,417.94m2,建筑面积9,781m2,业务用房建筑面积8,201平方米,固定资产2,663万元。编制床位100张,实际可开放床位128张。现有职工总人数176人:其中在编职工105人,聘用71人。有卫生专技人员138 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70人。荣获“广西中(壮)医优秀临床人才”称号2人。临床执业医师38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24人,占执业医师总数63%。药剂人员12人,中药专业8人,占药剂人员总数67%。建院近30年来,通过历届领导班子及几代中医人的不懈努力,医院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集医疗、康复、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具有较强实力的县级中医医院。承担着蒙山县及毗邻金秀、藤县、平南、昭平、荔浦等县约30万人的医疗、急救和中医药服务。医院于1998年12月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 2000年8月被评为国家“爱婴医院”;2000年12月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2012年9月被评为自治区“和谐单位”。

(二)管理机构与科室设置

医院设院长1人、党支部书记1人(院长兼)、副院长2人、工会主席1人(副院长兼)、副书记1人、院长助理1人。党、团、工会、妇委会等组织健全。

医院共设臵职能部门12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6个。职能科室设院办公室、党办、人事科、医务科、质控科、财务科、科教科、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信息管理科、总务后勤科、设备科。

医技科室有药剂科、手术麻醉科、放射科、检验科、功能科、消毒供应室。门诊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皮肤科、推拿科。

住院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康复科、眼耳鼻咽喉科五个临床科室;其中妇科为自治区第一批基层中医重点专科,今年骨伤科、康复科也获得第二批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三)设备配套

拥有GE全身CT、DR,500mAX线机、奥林巴斯电子胃镜、肠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西门子及日立彩色多普勒B超诊断仪、B超定位水囊式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牙科综合治疗机、急救器材、中医药设备等大中型医疗设备 50多台,中医特色诊疗设备9类20种近100件。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

目前我院医院规模、科室设臵、人员结构、设备设施等相关指标均已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要求。

(四)业务指标

1.2013年全年医疗门诊107,198人次(其中急诊8,061人次),较2012年增加10.9%。住院4,841人次,较2012增加3.5%。开展手术925例,较上年增加9.7%。床位病床使用率为76%。业务总收入3,435万元,较2012增加8.56%;药品比例占35%,较2012年下降了4.3%。

二、工作举措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梧州市卫生局、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县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蒙山中医药事业发展与我院等级医院复评审工作,各级领导多次亲临我院指导工作,同时将我院“二甲”医院复评审工作纳入了全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的重要工作来抓。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及加快推进我院“二甲”医院复评审工作,县卫生局开设培训班2期,专门安排我院中医技术骨干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培训中医药人员。我院更是高度重视,成立了“二甲”复评审工作

领导小组及“二甲”办公室。分为管理组、医疗组、护理院感组、医技设备组、药剂组五个工作组。形成“多管齐下、统筹兼顾、分级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与工作格局。

(二)宣传发动,全员参与

召开了全院“二甲”复评审动员大会,定期召开工作专题会,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自启动以来,职工热情高涨,上下联动、人人支持、个个参与,确保了“二甲”复评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制定方案,把握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3年版)要求,制定了《蒙山县中医医院“二甲”复评审工作实施方案》,由“二甲”复评审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具体布臵,层层分解,落实责任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员,做到内容明确、标准统一、目标一致。

(四)立足实际,齐抓并举

结合医院实际,与开展“三好一满意”和“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相结合,在抓好医疗质量的同时,狠抓“医德医风”和“行风建设”。注重齐抓并举、促进发展。

(五)全程跟踪,限期整改

院领导班子将日常督导和持续改进作为“二甲”复评审工作的重要手段并贯穿于始终。对专科建设、医疗护理质量、病历处方书写质量、院感流程改造、中医药文化建设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等进行全程跟踪督导。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措施与要求,限期整改,重点加强对软件资料、运行病历、三基培训、科室管理、核心医疗制度以及急救演练等方面的整改。保证我院“二甲”复评审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三、重点任务

(一)积极采取措施,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作用

1、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医院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体现中医药特色发展方向。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将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处方书写合格率、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使用率纳入科室医疗质量考核范畴。并体现在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同时与绩效工资挂钩。

2、开展的中医诊疗技术项目53项。

3、以创新“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多次组织名老中医、技术骨干、专科医师等

医务人员共30余人,深入乡镇、对口支援单位、社区、村屯等开展义诊服务,三年来共义诊约5000余人次,发放中医药宣传资料20000余份,免费发放药品价值约3万多元。

4、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和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三年来,培训乡村医生60多人次,讲课10多次,推广适宜技术4项。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各项工作

1、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把医疗质量管理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各级组织,明确职责,认真落实。发挥院、科、二级质控作用,落实医疗质量定期检查考评制度,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方式进行检查考评,针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

2、坚持强化首诊负责制、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制、三查七对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实行月考核制度。

3、强化三级查房制度。坚持院长行政、业务查房制,每月不定期、有重点、有计划地检查各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4、加强对病历质量管理,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规范》。科主任对全科出院病历做终末质量检查,做到不合格病历不出科。

5、加强检验科质量控制工作,规范实验室制度,做好室内质控工作。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严格执行临床输血各项制度。

6、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行护士长值日班制,对每日新入、危重、抢救、手术病人等实行严格床头交接班制度,加强晨晚间护理工作;加大护理查房和督导、检查的力度,坚持每月召开护士长例会,对查出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加以整改。

7、严格执行院感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重点科室、部门的监测工作,对各科医疗废物终末消毒、毁形、回收工作设专人负责。定期组织院内感染知识讲座,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及新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有效地防止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8、规范药事管理,确保临床合理用药。成立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将临床科室用药情况纳入医疗质量管理指标进行考核。

9、有计划进行“三基”考试训练,所有医、技、药、护人员参加,并将考试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不定期举办院内各类知识讲座、护理专题讲座等;积极参加区、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学术活动及培训班,强化素质,提高业务能力。

(三)加强临床科室和重点专科建设

1、按照国家中管局《关于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要求,重新规范全院科室名称,制作更换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导向标识标牌。

2、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根据实际确定了妇科、骨伤科、康复科为我院重点专科。这些科室除了得到上级专项建设资金外,医院在人员、设备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以促使、保证这些专科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康复科主要采用针剌、艾灸、推拿、火罐、小针刀、理疗、膏药穴位贴敷、中药熏蒸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结合牵引、康复训练等,在治疗脑外伤后遗症、中风偏瘫、颈肩腰腿痛综合症等病症上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充分体现了中药“简、便、验、廉、效”的优势,受到患者的普遍赞誉。

3、各临床科室确定了本专科中医优势病种2-3个,并分别制定了相应的中医诊疗(护理)方案,共开展中医诊疗服务项目53项。

4、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以康复理疗科为龙头,对每位体检对象提出相应的医疗和饮食调理的建议;结合专科优势,推行“冬病夏治”理念,针对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以及冬季、冷天发作或加重的疾病,都达到良好的“治未病”效果。

四、管理措施

1、依法执业,根据《医疗机构执业许》登记范围开展诊疗活动,医师、护士没有无证执业和超专业范围执业现象。严格执行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审核与执业准入相关规定。

2、积极推进行风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德医风、反腐倡廉教育及行风评议活动。近年来医院无违法乱纪行为现象出现。

3、实行院务公开制度,认真落实“三重一大”执行制度,医院重大项目投资、重大决策、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交由职代会讨论决定。

4、积极开展“三好一满意”及“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加强医患沟通,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发生。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得到较大提高,患者满意度调查满意率大于90%。

5、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和财务管理,依法规范医院经济活动。成立了信息科和信

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完善经济核算办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努力减轻病人负担,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增强医疗费用和服务透明度,自觉接受患者及社会公众监督。

6、加强急诊、急救管理,完善急诊科各项工作制度,保持应急通道通畅和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设备处在待用状态。

7、加大对人才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积极培训人才。近几年连续每年投入3—5万元专项人才培养经费,先后派出10余名技术骨干赴区内外上级医院等进修学习和请上级专家到院进行指导。各科专业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和新业务。

8、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积极倡导“中医为本、质量至优、精诚服务、惠予民众”的医院宗旨和“厚德、奉献、传承、创新”的医院院训。对主要就诊场所进行了精心装饰,悬挂体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诊疗行为规范、中医药文化知识、中华名医、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名言警句、格言等字画牌匾,竭力彰显传统中医内涵,提升医院整体形象。创作了“悬壶济世,我们是中医人”的院歌,正在酝酿“院徽”。

9、组织职工开展游园活动、气排球比赛、中医护理技能及中医药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增强了医院集体凝聚力。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上就是我们的工作汇报,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位专家的大力指导以及全院职工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在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困难也很多。我们深信通过这次医院等级复审,经过专家们的认真指导,必将对我院今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将以此为今后工作的新起点和新动力,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不断持续改进,完善自己,把我院建设成为中医特色明显、人民群众满意、政府放心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谢谢大家!

蒙山县中医医院

上一篇:扎根基层,做一名为民服务的螺丝钉(演讲稿)下一篇:金川区双湾中学基础教育五项督查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