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管护的几点建议

2024-08-06

对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管护的几点建议(通用9篇)

篇1:对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管护的几点建议

对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管护的几点建议

文章介绍了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的概况、功能,提示了近年来群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破坏林地环境的现象,并提出了7点管护对策.

作 者:周长威 ZHOU Chang-wei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8刊 名:防护林科技英文刊名: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S718关键词:东北林业大学 城市林业 城市森林

篇2:对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管护的几点建议

问题之一:产业培植差。从全县小康示范村的规划和建设情况来看,比较注重农民的生产生活设施及人居环境的改善。今年上半年,各示范村的主要人力、财力也用于建房、“三改”和生产设施的建设上,几乎无暇顾及产业培植,没有特色产业的支撑,农民富不起来,小康示范村就可能成为形象工程,无多大的示范价值。

问题之二:管理水平低。调研中,笔者发现各小康示范村重硬件建设轻管理,特别是新村建设上,建设体现了统一、美观、大方、实用,外装修一致,但管理水平极低,在制度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新村怎么管理,谁来监督,怎么维护公共设施缺乏必要的制度,普遍存在清洁卫生差、杂物乱堆、公共设施无人维护等问题,甚至出现个别重点示范村村民因泄私愤损毁国家投入建设的公益事业,这种低水平的管理难以起到示范效果。

问题之三:思想观念滞后。在小康示范村建设,无论是乡镇干部还是村社干部群众还存在两眼向上、两手向上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总是盼着县上能给一些政策,总盼着业务部门给一些扶持,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小康示范村建设进度普遍缓慢,特别是县上确定的四个重点村,除中坝村行动较快以外,其余行动十分退缓,甚至个别村迟迟未动,还等国家投入、等部门帮扶。

篇3:对集体林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集体林业是吉林省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绿化和植树造林的主体。如何健康有效地发展集体林业至关重要。

1 运用科学技术发展集体林业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林业科技也在不断进步。在林业发展上更需要运用科学技术对林业进行资源管理, 在林种培育、苗木培育、幼林培育、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 确保林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吉林地区属于浅山丘陵的半山区, 土地贫瘠、干旱, 植物生长期短。这样就需要建立科技人员队伍, 运用科技力量和技术手段来研究先进的造林技术, 选择和培育能够抗旱、耐寒、防止病虫害的、新的、优良的树种进行绿化, 来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 培育新品种的林木对于发展集体林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因地制宜, 科学分析、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确保集体林业的发展方向

避免没有运用科学技术, 没有准确的数据, 盲目地进行造林, 致使苗木的成活率低, 造成一定经济的损失。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林地选择不同的树种, 确保苗木的成活。同时还要既重视林木本身的直接经济价值, 又要注重保持水土改良的综合价值;既重视单一的树种, 又要重视搭配混交。这样既能有效地提高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 又能缓解林木品种的单一, 不但调整了林木的结构, 同时也提高了森林的覆盖率。例如: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 由于生长速度快, 这样不仅为林业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又能提高经济效益。为林木的采伐更新工程储备充足的资金, 促使林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3 运用有效机制, 加强管理

因为集体林地多与耕地相互交错, 管理难度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玉米价格的提高, 增加了集体林地的管理难度。很多农民看重了农作物带来的经济利益, 便毁林开荒, 蚕食林地, 加之近几年农村畜牧业的发展, 农民过度地放牧导致林地和新植幼林遭到严重破坏。按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精神要求, 可采取由林业部门监督, 林业站直接负责, 林地承包责任制的有效方式, 进行山林的抚育和管护, 加大宣传力度, 让每位农民了解森林的作用, 让农民们积极地参与育林、护林。同时还可以进行多种模式的立体经营, 在确保森林植被完整的情况下, 可利用林间的空地种植林药、林果、林草等,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这样, 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也保护了森林。而对于新幼林的管理要实行封山育林, 确保林木正常快速的生长。

4 处理好乡镇企业发展与林业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特别是乡镇企业也在不断扩大, 人口不断增加, 这就必然增加了对木材的需求。同时乡镇里工厂、矿山的建立也会占用林地。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乡镇企业的建设, 确保企业、林业、百姓生活的需要以及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5 防治病虫害, 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

目前病虫害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对森林资源的危害极大, 要确定专人负责, 护林人员值班、巡逻, 特别是在春秋两季更要加大巡视力度, 防止火灾的发生, 对于病虫害要做到及时调查、及时发现、及时根治, 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6 普及教育及宣传, 保护森林资源

加强对《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以及对生态资源的普及教育, 让人们知道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自觉保护森林资源。

篇4:对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管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示范引领;资源建设;技术培训;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60-04

一、全面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有效性

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所有的中小学校创建普及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经费如何投资等问题。笔者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保持教育投资的连续性与不断增长,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因为投入的资金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比投资规模更为重要。所以,在投资创建数字示范校的过程中,投资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提高投资有效性具有普遍意义,不仅是对农村学校,对城市学校同样适用。其所反映的理念是“为效果而投资,不为建设而投资”。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科学的评估等多种办法实现。因此,笔者们认为要解决教育信息化投入普遍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财政部门应做好预决算逐年增加投入外,是否还要创新投资形式、融资渠道等都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考虑;再就是建设实施单位更需要规划好如何合理利用投入的资金,才能更好地提高投资创建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有效性。

1.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丽水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来自于学校自筹和上级划拨,而只有少部分学校靠其他形式的融资。这表明我市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还过于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必然会造成资金投入的短缺,致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无法正常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也可分为两种:一种类型是政府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的联合投资。由国家和地方按照一定比例共同作为投资主体,其优点是在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评估等办法,在政策、标准等各方面进行有力地监控。由于是政府参与,其可靠性得到肯定。第二种是民营学校的联合投资(民办股份制学校),事实证明也是现实可行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和倡导多渠道、多来源的投资方式,这不仅有助于获得及时、足量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而且多投资方参与监督管理也有助于达到理想的投资效果。最终,促成学校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局面。

2.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

投资规模及比例的合理化由多个方面组成。据了解,我市现在多数地区的实际投资情况还是硬件投入过高、软件投入不足、师资培训投入更少。因此,建议现阶段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培训与软件的投资比例以接近5:3:2较为合适。当然,这三者的比例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程度不同进行及时调整。其次,要根据财政状况和已有基础,引进“总拥有成本”的概念,即系统论证能确保设备和资源进入课堂、到达学生“手中”所需的各项成本,包括建设成本与营运成本,将这些成本相加计算总拥有成本,将预算均衡分配在各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

3.对投资效益作科学评估

科学评估对投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工程涉及的投资额较大、周期较长,而其对于教育系统的影响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显现。因而科学的评估对于指导教育信息化投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评估可以从背景、投入、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与“背景”(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及教育信息化现状、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相适应;“投入”应合理;实施“过程”应可控;“结果”应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并可持续性发展。

二、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

在资源建设方面,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投资了比较多的项目,企业和学校也积极参与,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且具有一定水平。比如: 具有浙江乡土特色的“浙江——我的家乡”百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浙江教育资源网”、“浙江职业教育资源网”等,大家引用公共教育资源已经比较方便。但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反映针对性、适用性强的优秀资源还不够丰富,而且有些优秀资源也未能实现共享。这说明数字化校园尤其是数字示范校,要示范和引领好本区域内其他学校,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需要建立和不断更新适合本区域教育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因此,在创建数字示范校中,应及时考虑本土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并着力解决本土优质资源的创新开发以及有效共享等问题。

1.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积极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如:我市丽水是依托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建立的“浙江省教育资源网”、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网等,利用各种形式和各级组织的评选竞赛活动,全方位开展教育资源的征集、引进、开发、研究、评价、竞赛、推荐、交流等工作,已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认为要在本区域内的下属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委托相应机构管理此项工作,以加强协调,统一资源建设的管理体制,尽早结束那种管理多头的局面。这样就容易形成强大的资源合力,对扎实推进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效果更加有利。

2.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

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来制定本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构建资源建设目录(覆盖学科、内容和课时),选择资源建设形式(购买、一次开发、重新开发)以及载体;以此满足农村各类规模学校的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网络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下教学应用方式的需要。

3.推广教育资源标准的应用endprint

纵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体系结构,涉及的标准有34项之多,其中一大部分是关于资源的。标准的制定使资源的编制与共享成为可能。只有制定标准、推行标准、使用标准、评估检测标准、修改完善标准等各个环节都有人开展工作,标准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为促使这些标准在学校与企业广泛地应用,形成共享的机制,就要进一步使之本土化,以满足和适应本区域内大中小学校实际的基本需求。同时有关教育部门还要以标准为准绳,去衡量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促进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广泛应用。

4.建立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共享的基础是有大批符合标准要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加快开发和制作资源依然是当前资源建设的工作重点。开发资源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要符合教育技术标准和信息化标准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使之切实可行并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各区域性的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要想发挥资源建设的中枢作用,不仅要运用好政府的影响力,采用行政运行的办法,在市级资金支持下规划资源、组织资源、收购资源、提供资源、评估资源,还要重点考虑农村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需要,去带动本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进步,为农村学校不断提供实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从我国的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和中小学资源建设长远发展目标考虑,本土教育资源中心的一部分工作要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根据澳大利亚等国解决国家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可用市级专款建立中小学资源建设专项发展基金。由基金出资支持开发,合格的产品市级收购。该项基金不同于县(市、区)级投资,因此必须保证其投入的回报,以保证专项基金的增值和事业的滚动发展。为管理好专项基金、应该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采取理事会决策,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操作,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重要的、急待开发的、有市场回报的资源需求项目要做社会公告,采取招投标制的办法,由企业或事业单位承担。

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鼓励政策,创造必要条件,促使软件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要引导企业发展,逐步使企业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形成良性资源建设的市场机制。

三、积极推动教育信息技术的多模式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真正深入有效地应用与融合,从丽水市存在的情况分析就可以看到。

1.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

目前,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广大农村家庭能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机会非常有限,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课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仍然让人担忧。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笔者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参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中提出的要求,增加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活动安排。

(2)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渠道,而信息技术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与品质。然而据调查显示,仍有少数学生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学习它是额外增加了负担。这些错误的认识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措施给以转变。

(3)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调查中发现,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占所有任课教师的比例少,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还不够深入,最常用的仍然是最简单的互联网资料查询以及课堂中的PPT演示文稿等一些基础性的操作应用。而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外,通常还需要承担学校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管理的工作,以及帮助其他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任务。因而,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需要从教学、管理、支助这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

(1)应提高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认识,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课件使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不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一种全新的既能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实现这种理想的教学结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刺激)的多样性及交互性,超文本的结构化信息组织与导航,人机交互及基于网络的人际交互,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效率、培训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等。

(2)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何克抗教授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整合;

2)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索与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探索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endprint

3.拓展校外信息技术应用空间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校园内,校园外的信息技术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网校是校外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过程。“101远程教育网”、“北京四中网校”等一批网校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些网校里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网校将优秀师资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缓解了地区差异所导致的教育差异。但从目前网校的内容来看,在结合学科做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笔者认为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家校互通互动,运用信息技术为社区服务等、作为信息技术校外应用新的模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教育在校外信息技术应用中也已开始流行。这些新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技术可以加强学校、家庭、相关社团之间的沟通与交互,同时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4.根据不同应用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需要适合不同的技术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者特征。从技术环境看,存在教师主导的多媒体演示环境、学生单机自主学习环境,以及基于Web的学习环境。分别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演示、学生基于课件或资源的自主性学习以及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

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下的不同学习内容也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需要具体分析这些教学(或学习)内容最有效的知识建构方式、媒体呈现方式、教学交互方式等,从而确定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另外,也需要考虑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与学习者相适应的问题,对于那些需要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者,丰富的媒体呈现、较强的交互反馈是比较合适的;而对于那些具有良好学习习惯、较强学习动机和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学习者,基于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则更为适宜。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比如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家校互通的应用模式,也需要在有条件的区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总之,只有最适合的应用模式,不存在任何条件下都最好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正确合理地采用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四、加大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三项最重要的工作:硬件、软件与教师培训。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根据教育部2013年10月25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2013〕13号)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教师队伍实际情况,重点工作应该是加大信息化教育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教育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师手里被娴熟地应用起来。

1.开展全员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在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不能搞重复性培训。要把重点放在解决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性地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新一轮教师培训的基本做法应该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提出的要求,去扎实开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我们的培训大纲和教材也要突出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这一指导思想,重视教学设计这一条主线,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以切实解决好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如何应用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尽量利用好远程网络学习等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教育设备、环境,全力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2.强化校本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最本质的目的是要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十分强调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培养。我们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学校中进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高于参加上级管理机构组织的培训。通过分析认为,开展校本培训可以节省经费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校本培训是比较适宜的方式之一。除了集中在培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统一授课内容外,可以发挥在学校内培训的优势和潜力,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学校内结合本校的课程实际进行。

3.改革培训评价制度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效果如何评价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大问题,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因为有些能力是教师在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在与其他教师的协作研究、小组学习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建议要创新教育信息化培训考试评价的办法,重视过程性考核,引入信息化评价量规,改一次性评价为多次评价,将培训过程同时作为对教师的考核过程。培训结果可以是一次大作业:如一堂课、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等等。

总之,数字示范校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与区域内其他学校的结对帮扶、引领示范等方式方法,促进教育公平、共同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认为如何提高投资效益,怎样建设持续适用的教育资源;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积极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空间,使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四个问题,是制约数字示范校引领示范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始终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4,12.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路在何方(课件).2009,8.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2013〕13号),2013,10.

篇5:林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林业的发展, 我国林业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严格意义上来说, 林业技术具有商品性质, 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林业技术的供给者通常都是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相关的林业技术人员;林业技术的需求者通常是林业大户、育林企业等, 他们是林业技术的应用主体;林业技术的推广是指将林业技术从供给者手中送到需求者手中的媒介, 是连接林业技术供需之间的桥梁。目前, 我国的林业技术市场尚未完全成型, 很多林业技术都未得到全面的和应用, 同时很多技术交换工作都是通过技术推广完成的, 这也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出现, 比如技术产权问题、技术价值与技术产品使用价值实现的问题等。这就导致很多优秀的林业技术只在局部范围内使用或是林业技术的使用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对全国的林业发展毫无助益。

1 林业技术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人们已经有一个共识, 即我国必须优化生态环境, 只有做好恢复生态环境的工作, 我国的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为此, 我国政府提出了做好生态林业建设的经济发展方向。先进的林业技术能够推动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 为了达到推动生态林业建设发展的目标, 相关部门要做好林业技术工作。

2 当前我国林业技术供给不足的原因

2.1 技术的研发脱离实际

当前很多技术科研人员都是在技术先进性、成果高档次的观念下进行科研工作, 却很少有以一线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技术的实用性为指导思想进行技术研发的, 这就使得很多林业技术缺乏实用性, 与实际工作存在着出入。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供给者往往都是科研部门, 他们不是技术的需求主体, 无法全面了解技术需求的实际情况, 技术的研发环节相比于技术的使用, 较为封闭, 研发部门不必直接面对需求者的生产、经济等方面的压力。

2.2 功利性现象严重

林业技术的研发以及使用各阶段的要求不像工业技术那么严格, 往往很多林业技术的研发成果, 只是经过简单的鉴定之后, 就会投入使用, 研究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很容易就能得到名誉、经济的双重奖励。另一方面, 在技术环节, 主体往往不能直接从过程中获得物质上的奖励, 他们的工作动力主要源自于自身的事业心。

2.3 技术研发和的资金问题

当前我国在林业技术研发和中的资金, 主要来源于国家, 而非科研机构本身或是社会其他资金, 这就导致林业技术在交易过程中无法实现其商品价值, 国家重视的只是技术成果, 而非技术带来的利益, 这就使得资金无法在研发、使用等环节中形成循环体系, 科研资金仅是单向流动而已。因为上述原因, 很多社会资金不愿意投入到林业技术的研发和中, 而仅仅只是政府的资金, 很难保证林业技术的先进性和技术含量, 同时还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2.4 技术成果的管理体制问题

当前我国林业技术成果的管理职责多由政府部门承担, 而不是经营性实体组织。而政府部门在对林业技术的管理中往往只是重视其公益性, 而非技术能给政府带来的经济效益, 这种管理体制使得技术产权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 政府管理往往还会导致林业技术在开发过程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足, 使其实用性下降。

2.5 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存在不足

(1) 林业技术部门的职能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的林业技术推广机构, 往往承担着多重职能, 而多重职能并存极易导致技术推广的工作重心移位。技术推广的服务工作常常会因为政府计划的影响, 而不能以技术供需现状进行灵活调节。很多时候, 技术推广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行政工作上, 而不是林业技术的方面。

(2) 林业技术推广缺乏内部竞争

目前很多林业技术推广的性质都属事业单位, 技术人员的收入高低与其在林业技术中的贡献值没有多大关系, 这就导致林业技术推广内部缺乏竞争, 很多职员安于现状, 使林业技术工作徒有其形、不具其实, 不能将技术供给者和技术需求者联系起来, 无法促进新技术的进一步。

2.6 林业的产业化程度低

林业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技术的和使用, 同时和使用又可以反过来推动林业的产业化发展。但是, 目前我国林业的产业化程度低, 很多林业技术在上基本都是无偿的, 甚至某些应用主体关注的是政府在技术方面的配套经费, 而非技术本身。由此可见, 我国林业的产业化程度低, 生产力不足, 这是制约我国林业技术内在需求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2.7 林农的经济条件、技术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我国山区林农的比例不高, 而且其收入水平也较低, 缺乏技术投入的资金。这部分林农所关心的主要是与自身资金能力所能适应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而且国家资金对林业技术环节的支持, 还存在着很多操作方面的问题, 尤其是对林农应用技术的资金支持很难落实到位。同时, 林农在技术观念上也还存在着缺陷, 小农经济观念束缚了林农的思想意识, 很多林农会以安全风险最小的决策为首先, 对新技术的应用存在着质疑, 这也是导致我国林业技术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3 解决对策

3.1 政府部门重视生态林业建设

推进林业技术改革工作, 政府可联系相关的企业扶植林业项目技术, 将林业技术与商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大林业科学推术研究资金投入的力度, 政府部门可联合企业和个人共同投资林业科学技术的项目研究工作, 使林业科学研究能成为生态林业产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有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给予奖励, 政府部门只有愿意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科研人员奖励, 科学人员才会有积极研究林业科学技术的动力。

3.2 科研部门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研究

林业技术科研工作者必须时刻以生态林业建设的宏观角度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 要做到胸怀宏观的生态林业态度就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 不破坏目前的林业生态环境, 林业技术科研工作者要从水土保持、施肥灌溉、防病防害等多个角度研究生态环境的维持问题; (2) 优化林业水土, 林业科学技术人员要能从多个方面去研究生态林业问题, 比如说从化学、物理、生物科学技术等多个角度研究林业水土的问题, 使生态林业面积可以继续扩大; (3) 林产业转化, 所谓的林产业转化就是林业科学技术人员提出新的经济林业项目方案、新的林木应用方案等, 使生态林业建设产业化的步伐加快。

3.3 部门加强生态林业人员素质培养

必须要看到林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越高, 他们就越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解决林业技术的问题, 要招聘高素质的林业技术人员, 并且做好培训工作, 使林业技术人员能高效的以生态林业建设的角度做好林业技术工作。

4 结语

总之, 导致我国林业技术不足的因素众多, 不仅有来自技术研发主体和需求主体方面的原因, 同时还有来自技术推广方面的原因。我国政府要想加大林业技术的力度, 扩大供需双方面的需求, 就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和调节。

参考文献

[1]郑春艳, 阎立波.林业技术工作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林业科技管理, 2015 (01) :39~40.

[2]赵金翠.加强林业技术项目及补助经费的管理[J].农业经济, 2014 (07) :68~69.

篇6: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经过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讲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但是,也不可忽视当外界干扰(如人类采伐、垦殖、病虫害大发生、火灾、大气候变化)强度超过系统承载能力的时候,这个系统也会崩溃。

造林绿化工作,从生态学角度来谈,实际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它的全部内容应当是包括建造森林生物群落,同时恢复森林生态环境,在大多数森林破坏历史较长的土地上,也可以说是在非森林环境中建立森林生物群落。因此那种“刨坑栽树”,栽上树就是建造了森林的概念是不完整的。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1.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業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2.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凋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2.1结构的有序性

一个系统既然是一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子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2.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2.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出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业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3.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篇7:对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管护的几点建议

那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应该注重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 而不是等到学生到了工作单位后由单位组织培养, 因此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的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专业实习环节中, 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跟实际的用人岗位的联系, 加深感性认识, 这也是有些技能性的中专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本科院校的原因之一。但现今由于实习基地的资源匮乏, 很多专业实习变成了走过场, 正因如此, 高校如何尽快完善大学生实习基地, 为培养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点。

1 校企联手共建产学实习基地

学校与企业联手, 一同打造实习基地是大多数高校所普遍实施的实习方式。但企业与学校共建实习基地主要为生产实习基地, 且挂钩企业较少。大部分高校都是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色, 与学校特色专业或重点专业相挂钩的企业协商。由挂钩企业或单位所提供学生实习场所———生产地点, 且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生产实习, 而不是教学实习。再则, 单纯的生产实习有着涉及内容太多、综合性要求强、受企业生产环境影响大等条件制约, 只有大型企业才能保障学生进行较为完整的实习。为此学校应与企业加强沟通, 企业向学校提出需求人才所需的要求, 企业同学校分别委派相关人员携手培养学生, 并且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 将产学研相结合。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的三峡秭归实习基地就是一座学校同当地企业政府共同联手探索培养高素质实践型人才的基地。

2 高校合作增强基地开放交流

随着国家近几年对教育建设资金的不断投入以及各项政策的扶持, 普通高等院校在国家政策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下, 在学校的基础建设设施上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如何保证高校的实习基地能够高水平地建设却仍然是大多数高校所面临的具体困难。民办学校多依托企业创立, 因此拥有较强的企业基础, 可以提供场地独立进行对学生的生产实习培训, 但师资力量的缺乏是其不可否认的痛处。对于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院校, 没有大量固定的学生实习基地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之一。此外, 高校只注重强势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而忽略其他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也是一大弊端。因此加强各大高校, 特别是重点院校和民办学校以及不同专业的实习基地的开放与交流是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是学校、国家的共有资源, 高校的实习基地在保证教学科研等任务的条件下, 积极对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开放, 以达到资源共享, 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如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就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所高校一同使用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所属的北戴河实习基地, 一同培养地质学类人才。同时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还同西北大学开展学生暑期交换实习活动, 以期达到体验不同教学风格,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 网络支持促进基地信息流通

校企合作以及高校间的合作交流, 其支持的重心在于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 只有保证实习基地信息的双向流通甚至到多方位流通, 才可以保证实习基地在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同时高水平地发展。如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 各类信息传递的加快, 通过网络媒介建立高校实习基地的交流平台用于提高实习基地的实用性和发展性是当前实习基地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对于跨地区加强实习基地的交流建设更是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企业可以将自身所需的人才要求及时发布于网络以便高校联系企业一同制定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设计合理的实习内容。与此同时, 企业也可将企业本身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实习的生产岗位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给各大高校, 由校方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企业可以在提供岗位实习的同时, 加强企业的影响力, 还可以根据学生实习情况留住一些企业真正需要的高水平人才。而高校也可通过网络媒介更好地交流各自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 以及公布相互开放的条件等, 以便各大高校之间的相互借鉴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网络支持构建高校实习基地的设想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目前大部分企业和学校还是根据专业挂钩校、企, 或者兄弟院校的长期合作进行传统的实习基地建设办学。因此, 随着招生数目增多、实习基地数量较少和实习基地闲置浪费问题的出现, 必将突显学生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不符的矛盾。为此通过网络渠道来统筹规划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必要的举措, 且学生也能通过网络的交流平台进行自主的选择实习基地。

产、学、研结合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向这一方向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高校都清楚地意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教学共建实习基地, 参与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 可以极大限度地培养令企业满意的人才。同时企业也降低了人才流动的风险和职员培训的成本。对于加强学校间实习基地的资源共享, 能够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校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对学生培养方案的相互借鉴。建设网络实习基地平台, 则将有助于保证实习基地的信息流通, 更方便地使学校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 我们相信在学校应把建设高水平的产学研实习基地作为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政策, 加强学校同企业的沟通合作, 以及各高校间的合作培养,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合理的实习基地资源共享和建设等举措必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最终将形成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面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武杨.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5) .

篇8:对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管护的几点建议

1.要加大宣传力度,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宣传“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用量化的数字宣传森防工作与林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息息相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性、危害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防治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是发展的观念.明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另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2.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

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从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建立行政领导和业务部门双层责任制,把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责任,切实把森防责任落实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的肩上,促进由部门搞森防向政府有责任、社会齐关心、大家都参与的局面,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要严格实行考核制度、通报制度和奖惩制度。基层林业站要积极当好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及时报告防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建议将基层林业站参照公务员管理。在机构改革大潮中,要按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林业站的建没,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森防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林业标准站建没,逐步健全并规范测报、检疫、防治信息网络,实现森防工作网络化管理,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4.进一步完善测报点建设,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进一步完善测报点建设,逐步形成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省级测报点为骨干,基层林业站为最基础的测报网络。做到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定期发布趋势预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同时,建议省、市、县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测报队伍。

5.科研和技术推广并举,逐步增加无公害防治的比例和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要围绕当前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实行科研、生产、管理密切结合,集中力量解决好防治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同时重点推广应用仿生、生物防治技术和先进实用的防治手段,建立推广示范工程,以典型促推广,逐步增加无公害防治的比例和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二、经济规律管理营林生产

1.营林生产要以林木生长量作为主要衡量指标

因为林木生长量才是构成产品产量的因子(森林的间接效益也是如此),一切生产技术措施的效应完全反映在林木生长量上。目前营林生产只是把造林面积作为衡量指标,国家投资也是按照造林面积计算,完成多少造林而积就领取多少国家投资。至于能否成林,生长如何或能生产多少木材和其他产品就已经不和国家投资发生关系了,甚至连主管部门统计数字也只是每年完成造林面积多少,而不去统计成活率、保存率或林木生长量等更能说明营林成效的数据。这是造成造林保存面积少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2.要以省或地区(主要考虑自然区划)为单位,把宜林荒山(包括采伐迹地)划分为不同的营林类型,根据不同的营林类型确定相应的林木生长量指标。划分营林类型的依据是宜林程度和森林产品规格(例如用材林有大、中、小径材),比如说,在南方杉木、松木、桉树产区,把宜林荒山划分为若干个营林类型,分别确定林木生长量指标。一个地区造林树种很多,可以用几个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作为林木生长量指标的基数(南方可用杉木、马尾松、桉树等),其他各种树种可以根据其生长速度和经济价值定出和该几个树种中的其中一个相比的指数。这样,国家对林场的营林任务就可以下达造林面积、林木生长量、木材产量及规格、投资等经济指标。全面完成这些经济指标就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营林成效。在此基础上,制定超额完成经济指标和没有完成规定指标的奖罚制度。在不超过投资的前提下,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所得的经济利益可以全部由林场或个人所得。这和工业生产不同,因为国家虽然没得到超额部分森林的直接产品,但在森林间接效益方面仍然可以得利不少。

三、强化对森林抚育,实施综合经营措施

强化后备资源培育,森林抚育工作质量和成效稳步提高。从调查设计着手,强化对森林抚育的质量管理,对不合格的设计一律返工,不合格的地块退回后不得重复上报,同时本着全年作业,设计一块审批一块的原则,随时为林业局规划设计,为保证抚育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证。在森林经营上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经营要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和各项技术规程执行,对生态功能弱的禁伐区,以卫生抚育为主,防止森林病虫害发生,以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对限伐区可进行抚育,进行更新性采伐、更新造林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对商品林,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同时尽快转变森林单纯提供木材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和利用森林自身特有生态优势,实行立体开发,建立林农、林果、林药、休闲等复合经营模式。为加速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改正对天然中幼林的经营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急需抚育的林分实际情况,划分为抚育型、封护型、补植改造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四、采取有利措施不断提高更新造林质量

近年来,随着全国进行林改,林农得到实惠,尝到甜头,造林质量稳步提高。在强化管理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狠抓了造林质量,成活率、保存率大幅提高。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质量、效益上,一是转变思想,加强领导,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造林工作在林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地位。二是要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分清责任,党政工青齐抓共管,奖惩分明。三是制定措施、求真务实、保质保量完成造林生产任务。四是开展绿化植树活动,美化家园,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结论

篇9:推进城市工业节水工作的几点建议

【摘要】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水量越来越大。而全球的水资源本身就有限,加上人们毫无节制的消耗,工业用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本文针对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城市工业用水的现状,从浪费现象以及水污染情况对城市工业用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提高节约意识、发展污水处理技术及水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城市工业节水工作。

【关键词】城市工业节水;节约意识;水循环经济

前言

随着水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用水出现了危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尤其是在工业生产中,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工业企业的不断增多,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预示着工业对水的需求量仍会继续增大,产生的工业废水仍会不断增多。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在工业生产中节约用水,减少废水的排放量,成为人们的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我国城市工业用水现状

全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3%,而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地表水又被大量消耗,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水资源逐渐增多,消耗了大部分的城市用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生产规模还会不断扩大,所需要的水资源仍然呈持续上升趋势。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严重的国家,受人类工业生产以及社会活动的影响,各个地区水资源快速减少[1]。

2.我国城市工业用水中存在的问题

2.1用水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据统计,我国城市大型用水器具中,有30%存在着漏水现象,也就是说,本身就不多的水资源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器具老化、损坏而大量流失,有些企业对此视而不见。有很多小型的工厂,因为设备落后,技术不成熟,仍然使用传统了粗放型生产模式,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工业产值却不高。大多数工业生产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利用水资源,工业产出依旧依靠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而且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水循环利用率很低,二次利用的情况很少,导致工业用水的水危机更加严重。日益枯竭的水资源和工业发展过程中需水量的不断增大,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工业生产中节约水资源。

2.2工业废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很多企业为了减小投入,不对污水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到就近的湖泊、河流里,严重污染了附近的水资源。有些工业废水即使经过处理,也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尤其是对一些含有大量硫化物、氮化物的废水,严重的破坏了附近的土质和水质,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当地的相关产业的发展[2]。

3.对推进城市工业節水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完善法律法规,提高企业节水意识

面对日益严重的水危机,国家必须从法律层面对工业用水当中出现的浪费、污染现象进行制约。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细致的排废标准并严格执行,不让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对耗水量大、产出低的小企业实施兼并、技术指导等措施。对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出工业废水的现象必须严格禁止,对处理不合格的污水坚决禁止排放。对于那些为了自身利益,仍然暗地排放未经过处理或者处理不合格废水的企业给予坚决打击,关闭工厂,并找到相关负责人,要求其负法律责任。

3.2加强宣传工作,全面提高节水意识

国家与相关的工业企业要加大对工业节水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有关部门定期给相关企业开会,企业向相关部门报告近期工业节水工作的新进展,并做到先进科技与工艺的共享。对于工业节水工作做得较好、进步较快的企业,要给与适当的奖励,鼓励该企业继续推进工业节水工作。企业也应该定期给员工召开节水工作宣传会议,加强对用水器具的检查,及时发现漏水点,采取补救措施,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通报表扬,给予奖励,全面提高每个员工的节水意识[3]。

3.3使用先进科技,全面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工业节水工作中,同样起着向导、技术支持的作用。国家要加大工业节水技术的投入,相关研究院要始终把工业节水作为重要课题,各个高校要注重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新的节水技术、使用新的节水材料、完善节水工艺,不忽视耗水的每一个环节,把科技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保证在工业生产在每个步骤中,都能够做到用最少的水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全面推进我国工业节水工作的进程。

3.4发展工业水循环系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面对资源枯竭、生态恶化所提出的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现状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已经逐渐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快,面对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大量水资源以及生态被严重破坏、可用水资源逐渐减少的现状,发展工业水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一个必然选择。我国工业生产中,用水量较多的典型产业有火电、冶金、造纸、石油、化工等。要发展水循环经济,就要从这些行业入手。例如冶金企业,在对钢板进行轧制之前,需要对钢板进行酸洗,酸洗后排出水的水质就遭到破坏,但是由于酸洗前钢的成分有所不同,所以产生废水的成分也有所不同。应该细致分析所产生废水的具体成分,判断其是否适合应用在其他工序上。钢板进行冷却时也需要大量的冷水,冷却钢板后的水快速升温,这些高温度的水能否作为热源用于其他产业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另外,对于许多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水,应该对其实施分类处理,根据水质的不同对其进行不同的处理,使其能够再次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实现二次利用。总之,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发展工业水的循环系统,节约水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

总结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严重的国家,在工业生产中,存在着用水效率低、浪费严重的现象。而且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对于工业生产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改善,全面推进节水工作的进行。首先,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对于耗水量大、产生废水不经过处理就排放的企业一定要给予严格制裁。其次,要加强工业节水的宣传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及员工的节水意识。第三,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最后,要发展工业水循环系统,实现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吉辉.天津市工业用水预测与节水潜力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09.

[2]席清海.工业节水项目评价及其技术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

[3]郑小华.城市工业节水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

[4]彭鹏.河北省实行工业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措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白庆伟(1972.12——),男,汉族,张家口市人,就职于张家口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研究方向:水资源管理,城市节水管理.

上一篇: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策划下一篇:剪彩仪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