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人文主义

2024-08-06

全球化与人文主义(共8篇)

篇1:全球化与人文主义

全球化与人文主义

现代人文学科既扎根于欧洲的人文精神血脉之中,也关联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自治,要想让它们完全“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设想的事情.理智的全球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们视野的不断扩大,更大包容性东西的`传播,或文化多样性的坚持.必须知道,人文学科的全球化同样也置身于西方现代性的普适性与非西方民族国家的自身现代性诉求之两难处境之中.

作 者:文森特・皮科拉 徐汝庄 童中平刘梁剑 作者单位:洛杉矶加州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系,美国刊 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7(5)分类号:B1关键词:人文主义 个人 世俗化 西方现代性 非西方现代性

篇2:全球化与人文主义

院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姓名:

学号:

分数:

011090

目录

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的距离缩小,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整合与发展,赋予了经济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势,从而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对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做了深层次的解释,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从而,我们需要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经济全球化。面对世界经济竞争的加剧,我们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振兴我国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使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前列成为了我们的历史使命。在这里,我还将阐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竞争,影响,爱国主义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经济的全球化。关于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为:“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既给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以下是我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然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

国经济的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有: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经济体系,手里掌握着资金、技术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第二,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目前,24小时电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在为市场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时,也为金融界的不少投机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次,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有可能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国内产业,威胁其国内市场安全,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如何发样爱国主义精神,迎接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对我们造成的经济冲击和巨大影响,我们该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审时度势,迎接挑战,振兴我国经济,使我国迈向世界前列呢?首先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二,要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努力学习掌握党和政府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努力增长才干,为全面开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三,要增强国防观念。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会侵略别国。在当今时代,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发展,需要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

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学习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意识和素质; 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 ;参与国防教育活动,增进对国防的感性认识; 关注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强化忧患意识。

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②”。作为当代大学生,发扬爱国主义对我们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民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要顶住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走向和谐,走向繁荣,走向富强。

篇3:全球化与人文主义

20 世纪90 年代, 王晓明在《上海文学》第6 期上发表了《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危机》一文, 严厉批评了当时文学界现状, 认为当代文学发生了严重危机, 文学危机“不仅标志着公众文化素养的下降, 更标志着整整几代人人文精神的持续恶化, 文学危机实际暴露了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危机”。[1]这篇文章引发了关于人文危机以及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读书》《文汇报》等刊物开辟栏目, 发表《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等文章, 深入讨论何为人文精神、何为人文精神危机, 以及如何重建人文精神等问题, 陈思和、郜元宝、蔡翔、张汝伦、王蒙、王干等批评家纷纷加入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中。

在今天看来, 那场人文精神危机大讨论的背景和语境并不复杂。 20 世90 年代之后, 市场化和商业化在中国迅速扩展, 并从日常社会渗透到文化和文学领域, 这导致了文学和作家地位的变化, 文学被日益边缘化, 人文知识分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都讲述了商品世界和世俗生活对知识分子的冲击, 知识分子作为昔日的启蒙者, 现在甚至成为被嘲弄的对象。“五四运动”以来, 尽管知识分子不断被批判, 但是总体而言, 知识分子的启蒙者角色得到了确认和加强, 特别是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 知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知识分子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但是到了20 世纪90 年代, 情况忽然发生了变化, 物质财富在社会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 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都开始围绕经济而展开, 像南帆所说的那样:“90 年代的大众已经在小康理想的召唤下昂然崛起, 这时, 人文知识分子那一套启蒙话语再也没有市场了。 ”[2]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 知识分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不少知识分子心灰意冷乃至纷纷“下海”, 弃文从商, 投身商品大潮中, 从知识人转变为老板、商人和董事长, 而这正是王晓明等人所感到的人文精神危机。

今天看来, 发生于1994 年前后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主要围绕着文学危机展开, 人文危机主要表现为“文学危机”, 而不太涉及政治、哲学和美学等其他人文领域。 在王晓明等人眼中, 文学是20 世纪绝大部分时候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最主要形式。 但随着商业化和世俗化社会的来临, 文学不仅被边缘化, 而且日益低俗化, 文学不再像过去那样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资源, 相反, 它教人变坏。 所以, 王晓明呼吁通过文学熏陶, 重建丧失已久的人文精神:“改变目前一副不平衡的模样, 能够在对文学诗意的描述和阐发上, 也同样显示出充沛的活力和持久的魅力。 也许当一个人真正体会出文学的价值的时候, 他才有可能最终走出那不仅仅是文学的精神困境。 ”[3]而重建人文精神的前提, 就是要对整个20 世纪的文学和文化来一个认真清理。

王晓明等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影响深远。但是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并没有因为王晓明等知识分子的批判而终止, 今天的中国已经完全是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 经济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绝对中心的位置。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 王晓明等人当年猛烈批判的一些被认为是世俗化、 商业化产物的文学作品如《废都 》《过把瘾就死 》等小说, 在今天反而成为学术界不断研究的“文学经典”。 更让人诧异的是, 王晓明这位大声疾呼重建人文精神, 并将文学视为中国人精神生活“最主要的形式”的人文知识分子, 自己却选择离开文学和文学教育, 从事具有世俗化和市场化倾向的文化产业研究了, 他的转变有点不可思议。王晓明的变化或许并不奇怪, 20 世纪90 年代之后, 整个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市场化, 已经让文学彻底失去了崇高位置, 文学并不比其他学科显得更加高尚。

不知道王晓明现在是否会反思自己, 他当年赋予了文学和文学家过高的地位, 而其实, 从更长的历史范围来看,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 小说、戏曲乃至诗歌等文学体裁同今天的电影、电视一样, 都是市井社会的产物, 例如小说这种文学体裁, 就是随着报纸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供给市民大众阅读, 巴尔扎克的小说就大多首先刊登在报纸副刊上。 不过,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学的地位慢慢得到了提升, 甚至成为世俗社会的对立面。 而今天的文学不过是回到了其本来的位置而已。

二、从“人文精神”到“人文主义”

在今天, 中国的知识界仍然会有人时不时地提及1994 年那场“人文精神大讨论”, 并借思考和讨论批判当下的社会和文化现实。 不过, 与20 世纪90 年代相比, 今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 “人文精神”的内涵其实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全球化成为今天人们再思考人文精神的一个出发点。 在20 世纪90 年代的中国, 虽然市场开放, 整个社会迅速商业化, 但是全球化浪潮还没有今天这么明显, 王晓明等人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主要针对的是当时中国大陆的商业化和世俗化浪潮, 海外学者没有卷入这场大讨论中。 但在今天, 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因而必须站在全球化视角加以考察, 李欧梵的新书《人文六讲》便强调要在全球化语境下看待“人文精神”。 李欧梵强调他讨论“人文”并非是“老调重弹”, 而是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反思当今世界的人文现状。 他看到, 在全球商业主义浪潮下, 不仅在中国,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 人文学科均不被重视,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欧美的高等学府,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盛行, 法学、经济学、商学和工科等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早已取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原本强势的人文学科。 高等院校如此, 社会上更不必说, 唯利是图, 毫无人文考量。

显然, 立足于全球视野考察人文主义, 李欧梵所思考的人文问题比王晓明要广阔得多。 他也没有像王晓明等人那样拔高人文精神的价值, 将人文精神看成是知识分子的特权。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 王蒙、 南帆已经对王晓明等人拔高人文精神的功用表达了不满, 王蒙直接批评了人文精神失落一说, 他说:“如果现在是‘失落’了, 那么请问在失落之前, 我们的人文精神处于什么态势呢? ”[4]南帆更是意识到人文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文学危机的问题:“在我看来, 人们没有理由把启蒙运动视为束缚‘人文精神’的便捷。 ‘人文精神’的题旨和阐述的维面远为广阔。无论是信仰、终极关怀、人格理想还是道义境界、社会职责、存在的意义, 这些问题由来已久。 她将冲破启蒙语境的既定框架, 驱使人们进行一些更为基本的追问。 的确, 在更大范围内, ‘人文精神’ 的衰落———如同张汝伦分析的那样, 正在变成人类所共同面临的趋势, 尽管启蒙的任务在许多国别业已成为历史陈迹。 如果将收复权威看作人文知识分子的首要目的, 这无疑低估了这个话题的历史分量。 ”[2]

李欧梵更是强调“人文”这个东西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他用“人文主义”这样一个更加宽泛、温和的词语取代“人文精神”一词:“人文指的是和人有关的东西。 ‘文’的古意是‘纹理’, 也就是形式和规则, 儒家传统也一向以‘人’和‘文’为依归, 人文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5]在《人文六讲》中, 他仔细介绍了何为“人文”, 在李欧梵看来, 人文由人与学问两部分构成, 人文就是以人为本、与人有关的学问, 凡是与人有关的学问都可以看成是人文的范畴。 在这样的论述框架中, 人文的内涵要广阔得多。

李欧梵也提到了商业化对于当代人思想和生活的影响。 不过, 与王晓明等人有所不同的是, 李欧梵立足于全球化, 他认为是全球商品化浪潮导致了人文危机, 让人坠入了享乐主义 (hedonism) 中, 使得日常生活显得庸俗无意义, 而他希望通过个人的“人文修炼”扭转此局面, 在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商业霸权面前保持个人的尊严。 而如何才能加强个人的“人文修炼”呢? 在李欧梵看来, 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读读文学、看看电影和听听音乐都行, 这都是提高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大学里也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王晓明等人当年大声疾呼重建人文精神, 他们将人文精神看作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 将人文与日常生活对立起来, 知识分子高高在上, 他们是启蒙者和布道者。 但是李欧梵打破了人们对于人文的一般看法, 强调人文不只是知识分子的专利, 每个社会大众都需要人文, 而且人文素养的提高亦非难事, 通过日常的学习便可以实现。

在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 李欧梵的人文观念受到了英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雷蒙·威廉斯思想的影响, 威廉斯强调文化是普通的,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李欧梵也试图重新联结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让文化的意义回到“个人日常生活的领域”, 阅读文学、欣赏电影和聆听音乐不仅是一种人文熏陶, 而且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 只要坚持, 并不是一件费力之事。李欧梵认为越是在全球化、 后现代这样快节奏的世界里, 整天忙碌、无暇顾及自身感受的现代人越需要人文熏陶, 而通过人文学习和人文体验, 方能领略生活的意义。

当然, 李欧梵也看到, 在全球化语境下, 人文精神其实还包含了全球与本土之间的冲突, 在《人文六讲》一书中, 他特别以建筑艺术为个案, 探讨了全球化来临之后那些本土建筑师们的反应。 《人文六讲》一书汇总所提到的王澍、张永和等中国建筑师, 不仅了解西方文化, 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认识, 他们通过建筑向西方传达了什么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精神, 比如王澍的建筑就被认为是 “一个17世纪的中国人整出来的现代建筑”, 王澍等人的建筑也可以看成是对那种高度现代性的西方建筑的人文批判。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人文精神”

我比较赞同李欧梵用“人文”“人文主义”的概念取代“人文精神”一说, 也赞同人文并非和日常生活对立, 并且在今日的全球化语境中, 虽然各国情况不同, 但是全球商业化浪潮的确对每个人都造成了冲击。 为了应付日益快节奏的生活, 人文教育在许多国家都不受重视, 在此情况下, 确实应该倡导人文教育。 像李欧梵先生所说的那样, “人文” 并非高高在上, 专属知识分子独享。 每个人离人文都不遥远,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 注重自我修养, 多接触文学、音乐、电影和建筑等各种艺术, 便都可以成为人文主义者。如果每个人都注重自我修行, 重视人文素养, 整个社会也将富有人文气息, 而变得不那么庸俗功利。

而且在今天, 讨论“人文”或“人文主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技术和媒体日新月异的时代, 媒体技术变革对文化发展影响巨大。 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曾考察了媒介技术变革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影响, 他认为在今天以互联网新媒介为代表的技术贯穿于人类的生活与心灵更胜于以往, “我们个人与集体存在的所有过程都直接受到新技术媒介的塑造”。 在20 世纪90 年代, 他甚至已经预测了微博、 博客等社交工具将会改变人类的交往和文化模式。 他指出 “通过 ‘超文本’ (Hypertext) 和‘后设语言’ (Meta-Language) 的形构, 历史上首度将人类沟通的书写、 口语和视听模态整合到一个系统里。 通过人脑两端, 也就是机械与社会脉络之间的崭新互动, 人类心灵的不同向度重新结合起来”。[6]

卡斯特对于新的文化抱有一种乐观态度, 但是媒介技术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新的媒介技术也对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让文化变化太快。 在新媒体时代, 似乎每天都有新的文化作品出现, 过去写一篇小说、拍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 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但是在媒体发达的今天, 这些变得容易了, 在网络上, 每天都有大量小说、微电影和电视剧被炮制生产出来, 让人应接不暇;其二, 在新媒介技术的支配下, 像本雅明所看到的那样, 文化变成了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 被不断地、大量地复制, 粗制滥造、 浅薄搞怪的东西充斥着整个社会, 粗俗甚至成为社会的一种流行风尚。 在新媒体时代, 悠久的传统文明和当代的经典作品不仅没有得到重视, 甚至还被随意肢解和胡乱改编。 在新媒体时代, 讲究文化品位、生活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人文教育不被重视, 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其实在不断下降。 波兹曼悲观地认为, 在新媒体技术取得了垄断和霸权地位的今天, 文化正向技术“投降”。 (1)

当然, 通过新的媒介技术, 自由、平等和民主观念深入大众内心, 原来只属于少数人的作品, 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识;社会大众拥有了更多参与文化创造的权利、空间和途径, 也有了更多表达的自由, 不少新兴文化都是由青年人创造出来的。特别是在人文教育方面, 新媒体技术并非一无是处。戴维·莫利就提醒人们不要夸大新媒体对于人文传统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不要迷失在技术的神话中, 他认为“最新的技术也可被用于最传统的目的”。[7]新媒体技术其实可以用来推广传统文化和人文经典。 借助于各种新的媒介技术手段, 人文经典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更加多样化、立体化。 今天, 还有不少电信和媒体公司研发了一些新技术, 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 如笔者所在城市的一个移动公司就曾经利用手机传播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而目前在世界流行的“传统热”其实跟新媒介的积极传播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 只要整个社会合理使用, 新技术和新媒介都将有助于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接受各种传统文化, 增加他们的人文素养。

总之, 今天我们再次讨论人文精神, 不能像20世纪90 年代那样, 将人文精神与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大众对立起来, 要在全球化和新媒体这样的新语境中, 反思今天的人文危机, 并通过倡导人文教育和人文学习, 增强每个人的人文素养, 并借助于新兴的媒介技术, 加强人文知识的传播, 提高人文经典的影响力, 从而驱除日益功利化、快捷化的生活观, 恢复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 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有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危机[J].上海文学, 1993 (6) .

[2]南帆.人文精神:背景和框架[J].读书, 1996 (7) .

[3]王晓明.《批评空间的开创·序》[M]//王晓明, 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8:12.

[4]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J].东方, 1994 (5) .

[5]李欧梵.人文六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23.

[6]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 王志弘, 等,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406.

篇4: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

关键词:全球化;爱国主义;新含义;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交往将不断增多,国界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人服务于外资企业,越来越多的人出国。要使人们的行为不损害国家利益,有利于国家建设,知道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爱国,这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爱国主义的含义与实质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是对爱国主义的一个概括性的表达。对爱国主义的传统表达是,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爱国主义是一种民族感情。国家是具体的,因而,爱国主义也是具体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多的人为了一定的目的,穿梭于世界各国之间,频繁地与其他国家打交道,不可避免地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与世界各国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对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爱国主义必须被赋予新的含义:第一,爱国必须接受祖国的社会制度,接受祖国执政党的领导。第二,爱国必须树立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第三,爱国必须正确对待国货,维护民族品牌。第四,爱国必须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形象。爱国主义是人的一种感情,而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是在一定的社会集体中表现出来的。在氏族时期人们以氏族为集体,捍卫氏族的共同利益;在部落及部落联盟时期人们处于一种比较复杂的二元集体中,既要捍卫氏族或部落的利益,又要捍卫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利益;在民族国家时期,人们既要照顾本地区、本单位的利益,又要维护国家的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国家集团,人们既要考虑国家利益,又要考虑国家集团的利益。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国家集团都只不过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存在的一种足以保护或扩大一部分人的共同利益的集体。国家正是现阶段足以保护和扩大本国人民共同利益的一种利益共同体。

二、我们为什么要爱国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品在全球销售、资本在全球流动、信息为全球共享、人权为全球共谋——这的确是一幅美好的景象。事实上,的确有不少人离开自己的祖国,在其他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会习惯这个国家的生活,甚至会对这个国家产生一定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对爱国主义产生了怀疑,认为现在全世界都成了地球村了,还谈什么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呢?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个人利益与国家更是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更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更加凸显出来,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今天,国家不仅能够凝聚本民族的意志、动员本民族的力量,而且是本民族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尽管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某些方面的职能产生了挑战,但是,从总体上看,国家作为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未变,国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集中代表者的地位和功能未变。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最强大的独立主体。今天的国际社会架构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以民族国家为国际社会的互动主体。无论是区域经济联盟,还是跨国公司,都不具有民族国家的国际主体地位。再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的最具实力的保障力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事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大国的影响和控制,损害别国利益,特别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引起更加激烈的竞争,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整合民族资源,在一定的框架下保护民族经济利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然是抗衡大国控制、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无可替代的权威力量。最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西方国家更是肆无忌惮地向发展中国家推销他们的民主、人权,有时甚至不惜使用武力。西方某些大国更是把中国看作潜在的竞争对手,妄图西化和分化中国,不论他们对中国采取何种斗争策略,西化和分化(实质上是弱化)中国的战略始终未变。

2.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个人利益与国家更是息息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依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越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在争取本国公民的就业机会及其他权益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国家越强大,为本国公民争取的权益也就越大,本国公民的权益也就越有保障。2009年5月,在墨西哥大规模发生H1N1型流感期间,中国派包机接回滞留在墨西哥的中国公民,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人们更容易体会国家对个人的关照是多么重要。到墨西哥工作的南京姑娘冉向书说:“我觉得祖国就在身边!”一位从利比亚归来的荆州老乡在讲述从利比亚归国的经历时说:“当我们畅通无阻地上车、上船、上飞机时,我们看到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侨民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我们,我为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正因为此,越是远离祖国,“祖国——父母之邦”的感受愈深,人们就越是想念祖国,人们的爱国热情也就越高。

3.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无处不在。在现代国家,“以民为本”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当公民遇到困难时,就感觉到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温暖。在平时,国家通过法律,维持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人们在一个安定团结的环境下幸福生活——这就是国家的责任。如果国家面临分裂、战争等不幸,国家或许没有能力尽到自己的责任。但当公民遇到困难时,政府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或者通过其他多种途径帮助公民解决困难,这一点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共识和责任。当公民遇到灾难时,国家倾注全力投入抗灾,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帮助受灾人民重建家园。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国家领导人都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之中,倾注全国的人力物力,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通过组织灾区重建、对灾区民众进行心理辅导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抚慰着灾区人民的心灵,使灾区人民重拾信心,建设自己的家园。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坚强有力的后盾,人们难以想象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4.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冷战思维、种族歧视阴魂未散。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人们融入民族大家庭的喜悦之中,然而,西方国家的政客们却没有忘记冷战,也没有忘记“文明的冲突”。不管其他国家、民族、种族、宗教背景的人们如何归顺于西方的“普世价值”之下,不管西方人如何标榜自己如何地宽容,其实,在一些国家,种族主义阴魂仍然没有散去。国家、民族仍然是人们最基本的立足点。美籍华人麦大志、李文、李李·黄和陈跃强等人在西方国家的遭遇就说明了这一点。

篇5:全球化与人文主义

课程论文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给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加剧了本已存在的民族文化间及民族文化内部的冲突,同时也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全球化因素及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影响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取向。面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在文化建设上采取新的对策,形成新的发展思路,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立足国情,巩固和发展本土优秀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同时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全球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性,使中国先进文化始终引领我们民族向前进。

关键字:全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1.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和交通的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其最先是由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实现的,因此,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作经济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逐渐影响了诸多领域。全球化打破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分立,逐步走向三者的融合,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这一过程并非始于现在。资本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提供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推动了文明形式的更替,开启了文化发展的新领域。但资本文明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在商品经济形态下,资本加剧了物的增值和人的贬值,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形成了贫富两极分化,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是片面的。

20世纪末,人们基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贫富两极分化、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等全球性的问题,提出了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逐步从传统发展观转变到新的发展观,这使全球化在新的突破口上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全球化所包含的问题是全方位的,对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只是开始。文化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和内在规律,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民族性是沟通本民族全体成员的心灵纽带,其核心是主张本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爱国主义,从而强化着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开放性进一步推动了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加强了国际间科学技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工业空前繁荣,生产力快速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的自主创造能力不断提升,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然而,潜在的危机也随之而来,人类学术的交流与合作,加速了国际间的人才流动,拓宽了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推动了文化的共同发展,但也要看到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全球化时代文化成为国际竞争中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构成诸要素中具有先导性作用,教育在综合国力构成诸要素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维护民族独立和文化安全。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作用是广泛而重要的。文化体现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差异,比意识形态有着更深刻、更重要的内涵,它植根于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直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影响。只有充分认识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内在规律,并在实践中尊重和驾驭这些特点和规律,才能正确发挥文化的作用。

既然全球化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研究全球化问题,以趋利避害。

2.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到近代为止,这种变化仅仅是文化内部的构成因素和结构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在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小农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封建社会中,主要体现为量的积累,并未触及文化的根本,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脉相承的最大特色。但到了近代工业革命之后,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列强为开拓世界市场,到处发动殖民战争。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在对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掠夺的同时,西方文化也随之大量涌入,并构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促使中西文化在冲突、撞击中交流融合。尽管当时的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符合时代进步的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传播,对中国文化从旧向新的飞跃起到了催生的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指明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到建设先进文化理论,是中国文化因应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正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是相伴随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政治、经济领域的深刻变化,社会的巨大变化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文化,从世界文化的大格局来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建设以先进文化为主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其两面性。

一方面,全球化拓展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空间,使中国科技教育更容易接近世界前沿。全球化拓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空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我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政策,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条件。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了解的目的出发,中外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另外,全球化也拓展了我国教育的发展空间。全球化时代国家间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各国教育的相互联系普遍增强。首先是各国教育人员的交流,教育专家们通过多种渠道,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已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次是各个国家去国外留学的青年学生人数的增加。不仅发展中国家积极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而且发达国家去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留学的人数也逐年上升。第三是各种跨越国界的教育援助和合作项目也反映了这种教育国际化的特征。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积极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援助,或者与这些国家开展教育合作。近年来,尤其是世界银行的教育贷款和援助项目,对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大潮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球化时代的这些新特点拓展了我国教育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利用以求一切有利的条件和机会,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扩大我国的教育规模,多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造成震荡和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传统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的怀疑,也使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地位受到挑战。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信仰、节日、服饰、习俗、仪式、典礼甚至语言文字都存在被淡忘甚至消失的倾向。面对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也处于被动适应的处境。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洋节日比传统节日对青年人有更大的感召力;教育界对英语的重视甚至超过对汉语教学的重视,许多大学生中文水平退化;许多民间传统艺术散失。我们正面临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严肃而紧迫的问题。

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考

全球化所产生的影响,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既是良好的发展机遇,又是巨大的挑战。我国要正确地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学习借鉴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的丰富知识,尽早融入世界文化建设的潮流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在马列主义为指导推进文化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要问题就是方向性问题,这是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它理应成为指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否则,我国的文化建设就会陷入多元化的混乱之中,最终失去其中国特色。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来引领多元化文化,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发展多元的内在统一,在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才能更有底气地迎接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3.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核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有效应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挑战,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概括和提炼。通过在全体国民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念,能够使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实质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在我国形成一种属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核,这是在参与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证我国文化的特色和独立性的前提基础。

3.3.以传统文化为本,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岁月里积淀下来的,它具有其高度的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批判继承和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也应该进一步加强继承与借鉴,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永葆其先进性。全球化是我们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大好机遇。面对全球化带来的诸多挑战特别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冲击,一方面我们要保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在文化交流上也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体现时代精神,保持先进文化发展的旺盛活力。

最后,发展科教事业,提高综合国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科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石。”只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才能为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另外,在发展科教事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等各方面的建设,努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会有强大的后盾,才会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具备更强大的冲击力。

篇6:全球化与人文主义

孟子曾说过,益友有三,直、谅、多闻是益友。那么,余秋雨很直率地表示如果搭不起第四座桥,缺乏有终极关怀的生命体悟,那么中国文化的深层价值意义就没有办法公诸于世;陈瑞献的慨切陈词,一定要通过顶峰经验,有开悟的心灵,才能够创发文化的生机,达到真正的东西对话;高希均则从政治经济方面来考察传统文化价值的利弊,特别突出开放社会的重要性,不仅是要有储蓄,有危机意识,而且要特别重视教育,强调伦理价值和人文精神。他们的讲话使我获得很大的启发,因此我在考虑我的发言时,自觉颇有教益,也改动了一些我原要提出的观点。

公众智识分子须接受通识教育

去年,我曾到新加坡参加国立大学中文系所主办的儒学与世界文明的国际学术会议,我的报告环绕着《从儒家的人文精神来看文明对话和全球伦理》的课题而展开,并提出了一个观念,就是公众智识分子的观念。所谓公众智识分子,是指一群关切政治、参与社会,而且醉心文化,也就是对文化有兴趣,也有研究的读书人。我可以肯定地说,今天在场的1200多位朋友,都是公众智识分子。我希望也相信公众智识分子能够为文化中国――就是广义的中华文化――的精神资源注入养分,使它从薄到厚,同时使文化中国的价值领域,从稀少到多元。这要靠所有公众智识分子的共同努力,当然也要配合全社会,甚至散布在世界各个地方的华人。这些工作必须同时开展,才能够为“第四座桥”的建构创造条件。在我们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即使没有“顶峰经验”,我们亦可堂堂正正做人,也可以发展我们积极的作用。如果有“顶峰经验”,因有了宽广的价值基础,也不会走火入魔。

因为这原因,我觉得公众智识分子和人文学,就是传统所谓的文史哲,现代学术分工较细,应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宗教及文化研究等项目。虽然不是从事人文学专业,我们可以研究科学、研究企管、研究建筑、研究心理,也应该和人文学有关。人文学是认识和了解人本身(包括个人和群体)最贴切,而且最直接的学问。其实不必是人文学者,所有智识分子都应有人文关怀。正因如此,从公众智识分子的角度,我们必须强调接受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发展成人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应该是继续的、持久的,而且是永远向前推进的,因为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方面的训练,还要关注怎样做人,要设法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心与天道的关系。如何把“学做人”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又无法一窥全豹的课题摆在跨世纪的文化脉络中来作进一步的讨论,是我今天的主要议题。

文化也可以是一种“添加价值”

首先,让我厘清一个观念,就是文化对话中的文化,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文化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根据一位文化人类学者的统计,至少有一百三十多种定义,因此文化是个不能一目了然的观念,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了两个层次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观念,我们有时不加以分疏,混为一谈。一个是通义,就是文化代表各种不同的价值,这是综合的理解;另外一种是专义,就是集中讨论,可和其他领域区分开来的文化。何谓通义呢?如果说中国文化,说新加坡文化,说《联合早报》文化,或《联合早报》编辑部的文化,从这方面来讲,是一种综合的,是要了解某一社团的总体气质或风貌。这里所指的文化不仅无法精确定义而且必有模糊性,但是我们对这类文化确有感知,有体知,能够综合理解。所以提美国文化,儒家文化,东方文化时,我们总有心知其意的熟悉感。

文化也有专义,专义就是我今天要讨论的课题比较集中文化层面,而不是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层面。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哲学之类,也就是中国大陆通常所说的上层结构,

篇7:全球化与人文主义

一、选择题

1.作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降低进口关税能()A.改善国际收支结构 B.鼓励企业海外投资 C.增加我国财政收入 D.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解析:设问中讲的是降低进口关税,而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C项错误;降低进口关税,有利于商品进口,有利于外国企业对华投资,B项与题意不符;降低进口商品关税与缩小收入差距无关,故D项排除。降低进口关税,这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这有利于我国进口更多外国商品,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结构,A项正确。答案:A 2.近年来,我国高铁全方位拓展海外市场,其影响力和发展力不断提升。中国高铁“走出去”()①有助于逐步垄断海外的高铁市场 ②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竞争优势 ③能够不断地深化国际分工与协作 ④不利于国内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A.①②

C.①④

误。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B 3.一个“雪碧”饮料瓶上印有以下文字:由“雪碧”及“SPRITE”商标持有人可口可乐公司授权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灌装及在指定区域内销售,下面标的地址是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文井路251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从上述材料中能比较明显看出的有()①生产的全球化 ②贸易的全球化 ③资本的全球化 ④信息传播的国际化 A.①② C.①③ 答案:A 4.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全球化,就要遵守发达国家已制定好的“游戏规则”,经济主权因而受到损害。这说明()①不公平的国际经济规则仍然存在 ②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注意经济安全 ③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中最大的受益者 ④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反对全球化 A.①③④

B.②③④ B.③④ D.②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①中“垄断”一词运用不恰当。“走出去”有利于国内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故④错解析:题目中并没有资本流动和信息传播的内容,③④应排除。①②正确且切题,故选A。

C.①②④

身的发展。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故选D。答案:D

D.①②③

解析:④说法错误,发展中国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而是要积极参与、有效应对,以加快自5.在“苹果”产品的背后,印有这样一行英文——“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翻译过来就是“加利福尼亚苹果公司设计,中国组装”。“苹果背后那行字,应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这警示我国必须()A.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B.推动服务贸易加快转型升级 C.由“引进来”到“走出去” D.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解析:“加利福尼亚苹果公司设计,中国组装”“苹果背后那行字,应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警示我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D 6.近年来,受全球总需求不振以及我国原有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外需增长放缓。然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不断强化,我国外贸适度稳定增长将会成为“新常态”。为有效适应新变化,我国应该()A.发挥价格比较优势,抢占国际市场 B.适度收缩外贸规模,深化国际合作 C.制定国际贸易基本规则,引领发展 D.基于开放型经济寻求发展新优势

解析:随着新常态的到来,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将逐渐失去,A项不是正确应对新常态的举措;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不断强化,我国应适度扩大外贸规模深化国际合作,B项错误;我国无权制定国际贸易基本规则,C项错误;为有效适应新变化,我国应该基于开放型经济寻求发展新优势,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D 7.驼铃已消散于历史深处。能源流、产品流、资本流层层涌动而来,一个东起西太平洋、西抵波罗的海的经济合作大区正呼之欲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①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②推动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 ③促进沿线国家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④表明沿线国家间经济合作取代竞争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①③正确。但不能体现经济政治一体化,②不选。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为竞争、合作与冲突,不能相互取代,④错误。答案:B 8.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坚持“走出去”的战略,成绩斐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现在,随着企业跨国经营意愿和能力不断上升,“走出去”进入了加快发展 的新阶段。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意义在于()①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②加快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国技术和资源优势 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④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A.①② C.②③

源,②表述不当。③④符合题意。答案:D 9.2016年8月12日,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7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 915.1亿元人民币(折771.3亿美元),同比增长4.3%。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 80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8%,双向投资表现均明显优于全球水平。这表明()A.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B.我国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的作用 C.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D.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解析:“双向投资表现均明显优于全球水平”,表明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A项错误,我国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B项只强调了“引进来”,C项只强调了“走出去”,与题意不符。故选D。答案:D 10.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出口贸易上不仅强调继续稳定一般性产品出口,还全力支持中国装备、中国技术走出国门。目前,中国企业在能源、基建等方面的“走出去”步伐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①助推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升级 ②提升了中国高端装备的技术水平③改变了中国对外开放总格局 ④促进了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扩大出口规模不是“走出去”的意义,①不选;“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国际资解析:高端装备具有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特点,所以高端装备出口有利于推动出口产品的升级、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①④正确;高端装备出口增加是高端装备技术提升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排除②;③夸大了高端装备出口的作用。答案:D 11.从世界范围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多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多保持在30%以下。他们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比较突出的竞争优势。这启示我们,在对外贸易中,必须()A.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B.大量引进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C.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D.重视科技创新,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科技对经济的重要性,因此A、C两项与题意不符; B项做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答案:D 12.在2016年7月,国有公司——中石油企业在美国开始发行股票,而在2015年,这场出国热却陷入了最低的境界。但海外上市仍然是许多企业梦寐以求的选择。海外上市()①是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具体战略 ②关键在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③有利于我国对外发展方式的转变 ④有利于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筹集资金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筹集资金,④正确;能否在海外上市融资关键在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②正确。①③观点材料未体现,排除。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特征,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基本形成了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设》中指出,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结合材料,运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如何才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解析: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如何才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结合材料和我国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回答即可。答题时注意层次清晰、要点全面、用词准确。

答案:①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完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可用“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代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开放型经济体系”与“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答任意一个即可;“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答任意一个即可)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可用“推动外贸结构转型升级”代替“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如果用课本的内容也可)③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如果答出如何“走出去”也可)④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建设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6年7月21日,商务部合作司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至6月份,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 802.8亿元人民币;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4 313.3亿元人民币,新签合同额6 510.1亿元人民币;截至6月底,我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99.1万人。商务部 合作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4 79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投资额累计888.6亿美元,同比增长58.7%;6月份当月对外直接投资153.4亿美元,同比增长44.9%。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996.9亿美元,同比增长15%;6月份当月新签合同额242亿美元,同比增长26.8%。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但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对东道国市场缺乏全面了解,投资目标不清晰,随机性较强;在大型投资管理、资本运作、创新模式等方面缺乏相关经验;在品牌、环境保护等方面重视不够;遭遇贸易壁垒层出不穷,投资风险增加。(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企业应如何解决材料二所示问题。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对外投资的意义,要注意挖掘材料有价值的信息并结合教材中有关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知识进行回答。第(2)问,首先注意设问的主体是我国企业,然后针对材料中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从企业加强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增强规则意识,善于利用国际规则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等角度展开分析即可。

答案:(1)①有利于完善我国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②有利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③有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促进国内经济发展。④有利于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方法。⑤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带动国内商品的出口。

篇8: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爱国,爱国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 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 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 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 投资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二、爱国与爱国主义

爱国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的一种高尚情感。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 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和一定区域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爱国就是爱故土、爱人民和爱国家的统一。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公民个人而言, 爱国主义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内涵。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 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 只要国家存在, 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1. 正确认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 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 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 维护国家的安全, 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为一个国民, 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 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 在竞争中, 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 也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 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 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 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 捍卫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民族尊严, 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 在历史上, 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 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 心系祖国,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 只有祖国繁荣, 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 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

2. 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 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 资源能源问题, 粮食耕地问题, 水资源供应问题, 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 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 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 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 处理好爱国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 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 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 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建设初期, 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 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 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 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 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当代公民, 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履行自己的责任, 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 刻苦钻研, 不断创新, 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

总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要认真理解, 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 处理好各种关系, 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

参考文献

[1]杨学兵主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2]《思想道德修养》高教出版社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教出版社

[4]卢黎歌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

上一篇:幼儿教师面试说课技巧下一篇:传统艺术进校园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