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讨论稿)6.10

2024-08-09

关于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讨论稿)6.10(共2篇)

篇1:关于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讨论稿)6.10

关于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讨论稿)

万企转型升级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打造天津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进我区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政协课题调研组深入园区、有关镇和部分重点企业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并结合先进地区的经验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积极争取国家和市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相关政策支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2011年到2013年,我区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66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284个,总投资152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21%,新增销售收入314亿元,新增利税41亿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归纳起来技术改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占用土地资源少。2013年天津市中重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和天津光明梦得乳品有限公司在未新增用地的情况下,分别投入5000万元和8000万元,通过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后,实现税收2445.18万元和1765万元,区留部分分别增长了62.27%和300.68%。

2、建设周期短。一个新项目从洽谈、落地、开工建设到实 1

现效益产出一般需要二至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技术改造是依托现有的资源,依靠增量投入和科技创新,通过设备改造、技术工艺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方式,建设周期短。天津耀皮工程玻璃有限公司技改项目,总投资4.25亿元,在原有建设用地新建厂房4.8万平米,2013年5月开工,10月就投产了,改造完成后产值由原来的5亿元增长到10亿元。

3、经济增长见效快。建科机械(天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出高效、节能、环保的数控钢筋加工设备,仅用数年的时间就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小巨人,产值规模2000万元增长到3亿元,从纳税百万发展到年税收总额近3000万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32项。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从最初在天穆镇租用一个厂房,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创新,迅速发展成为印后装备行业的国际领先企业。2013年实现产值7.3亿元,税收实现9000万元,并于2011年实现国内主板上市,首次融资10亿元,是天津市当年唯一在主板上市的企业。

二、存在问题

虽然技术改造给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从我区总体上看,依然存在一些制约着企业的技术改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意识亟待转变

从企业自身来看,部分企业经营者对技改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经营理念陈旧,满足于现有的利益,扩张欲不强,技改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不愿承担资金投入的风险,担心万一技改创新失败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困难。也有的企业经营者 2

对本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不了解,没有明确的技改创新方向。

从政府推动来看,政府对老企业技术改造重视不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引进新项目的外延式,二是老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式,在实践中明显一重一轻。近些年我区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方面投入的资金有下降的趋势。2004年以前每年区财政拿出2000万用于技改贷款贴息。之后因政策调整由各镇匹配出资贴息,造成积极性降低,实际用于贴息的资金很少了。

2、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融资难问题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区99.8%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大部分企业面临资金短缺。从银行融资又因商业银行的抵押、担保等机械、繁琐的审批手续令企业退却。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政府的担保机构也因有盈利的考核指标,基本也采用银行系统的抵押、担保机制,其服务方式并没有质的突破,企业同样很难获得融资担保。因此企业即使有技术改造的想法,也因资金因素而却步。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自主创新平台不强和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升级转型。我区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70家,仅占企业总数的1.1%;区级技术中心160家,仅占企业总数的3.2%。即使有创新平台的企业也普遍研发投入偏少,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同期销售收入的1%。这样的数据不可能支 3

撑我区企业创新活动的健康的发展。因此企业现有的技术创新活动多限于同行业的技术跟踪和模仿,形成技术改造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的状况,甚至发生知识产权的纠纷,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4、人才短缺制约企业创新

适用的技术人才是企业创新的第一要素,目前大部分企业恰恰缺乏适用人才。从主观上说,部分经营者不重视人才,习惯传统的生产工艺水平,认为企业能生存就不错了,没有创新的欲望,没有人才的需求。还有的企业因分配机制和用人机制不合理,造成人才的流失。从客观上说,现实的社会状况也影响人才的引进。许多企业急需的人才因户籍、住房、子女就学等政策因素不能落户天津而离开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没有通畅的联系渠道,不能充分的利用社会上的人才资源。

5、政府服务环境有待改善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政府的服务质量是很重要的。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个政策乃至小的审批环节都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在我们走访时发现,很多企业对国家、市和区技改扶持政策缺乏系统了解,有的甚至一无所知,暴露出政府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渠道的问题。在项目审批服务环节,也存在着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到位,审批手续繁杂周期长、各部门政策执行的口径不一以及朝令夕改等问题。我们在调研座谈会中还接触了一批生产工艺先进、市场良好并准备技改的企业,其中部分企业将因京津城际地区提升改造工程的实施而搬迁,虽然搬迁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他们还是表示服从全区的大局,4

但这些企业希望政府能统筹考虑这些企业的安置,真诚的想继续留在北辰做贡献,但他们还没有得到相关的信息。

三、几点建议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今年我区制定了北辰千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出台了《天津市北辰区工业技术改造扶持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实践证明,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推动企业技改创新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通过走访调研,我区的企业还具有很大的内涵式增长空间,因此我们要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动现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1、加强宣传引导,更新发展理念

一是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实施技术改造必要性的认识。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二是典型带动。挖掘示范企业,组织开展互学互看活动,借鉴成功经验,让企业充分感受到创新发展带来的巨大收益,充分认识技术改造重要性。三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家沙龙,更新企业家发展理念。当前,利用基本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继续打价格战等于自我消亡,使企业认识到生存、发展在于创新,鼓励企业加快科技研发、专业化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聚集提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2、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服务 5

一是完善金融超市融资功能,不断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多层次融资需求。打造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融资服务平台,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二是积极探索以企业互助和商业担保为主体,政府风险补偿为支撑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无形资产融资担保服务力度。由政府牵头,区内行业龙头企业拿出部分资金组成小的融资平台,与担保中心合作,以入股、联保和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进行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除成员共享融资平台资金外,重点支持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三是建议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政府为主,吸纳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以多种形式进行风险创业投资,由专业投资公司管理,本着容忍失败的经营原则,为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援助,扶持其创新发展壮大。政府的有限的投入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量。

3、完善创新机制,提升创新能力

一是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的建立和改造提升,引导企业科学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将自主创新与外部引进有效结合,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吸收消化转化能力,增强地区创新活力。二是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共享的科研平台。引导企业树立“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我所用”新的人才观,搭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系的桥梁,按照企业需求科学定制,充分发挥“产学研用”机制的作用,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指导,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的同时也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 6

度,达到双赢的目的。三是加快“两化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企业库、产品库、需求库和设备库,搭建技术对接平台,利用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

4、搭建服务平台,强化人才支撑

一是建立我区企业人才需求库和人才智库,搭建高端人才对接平台,根据具体项目寻求短期合作,分行业有针对性的对企业给予专家组模式的服务指导,提高人才使用效率,降低高昂的人才成本。二是建立人才服务平台,开展高端人才培训和测评服务,帮助企业提高选材的科学性。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校企人才合作,促进校企间全方位项目合作和智力对接,拓宽人才选配渠道,加快引进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急需人才。三是建议政府出台定向扶持政策,对企业急需的人才,在家属户口、子女入学、职称评定和购买住房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帮助解决高技术人才发展和生活问题,让引进人才最大限度的融入北辰,真正实现引进来、留得住、共发展、双受益。

5、整合载体资源,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提升载体功能,拓宽发展空间。结合京津城际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大力推进镇工业区提升改造,整合土地资源,加快中小企业基地建设,为搬迁企业和技改升级企业腾出发展空间。建议建立中小企业产业园,承接优势搬迁企业,最大限度的在区内消化,避免流失。二是结合北辰千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细化方案,积极引导环内现有的科技型企业向园区搬迁聚集;三是加快制定出台《北辰区工业技术改造扶持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7

降低政策门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四是严格项目准入,鼓励和支持企业把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结合起来,坚决杜绝“三高两低”项目的建设,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新配置资源,大力发展绿色节能产业,为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更大的环境资源空间。

201

4北辰区政协调研课题组:

课题组牵头人:骆守佶、李书秀、赵军屹 成员:王玉柱、庞铁强、金万秋、王学刚、季立春、魏雪山、高 静、刘泽江 执笔:刘泽江

年5月26日 8

篇2:关于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讨论稿)6.10

《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各市、县 ( 市、区 ) 人民政府, 省各委办厅局, 省各直属单位:

建筑产业是产业链长、带动力强、贡献度高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民安民基础产业。近年来, 我省建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但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 存在建设周期较长、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及生产效率、科技含量、标准化程度偏低等问题。我省作为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省份, 加快推进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特征的建筑产业现代化,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升建筑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有利于促进建筑产业绿色发业现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件大事, 为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明确了重点工作任务, 强化展、实现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 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助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 一 ) 指导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以发展绿色建筑为方向, 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重点, 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以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 着力调整建筑产业了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同时, 对全国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及住宅产业现代化亦具有较高地参考和借鉴意义。本刊全文刊登如下。结构, 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 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为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 二 ) 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强化政府规划、协调、引导职能。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完善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开发、设计、生产、施工、材料、科研等企业在建筑产业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

2.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坚持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与地方实际相适应, 依据多层次多样化建筑需求, 因地制宜明确建筑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区建设发展水平, 合理确定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 加快推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3.系统构建, 联动推进。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标准技术体系、生产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和监测评价体系。遵循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要求, 在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过程中, 实现装配式建筑与成品住房、绿色建筑联动发展。

4.示范先行, 重点突破。在重点城市、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中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 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基地和项目建设, 带动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稳步有序发展。

( 三 ) 发展目标。

1.试点示范期 (201 5—2017年 ) 。到201 7年年底, 建筑强市以及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市至少建成1个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 其他省辖市至少建成1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建筑强市以及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市每年提高3—5个百分点。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产业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的建筑行业龙头企业。初步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标准和质量等体系框架。

2.推广发展期 (2018—2020年 )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市场环境逐渐成熟, 体系逐步完善, 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联盟, 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产品和建造方式推广至所有省辖市。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

3.普及应用期 (2021—2025年 ) 。到2025年年末, 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方式成为主要建造方式。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新建建筑装配化率达到50%以上, 装饰装修装配化率达到60%以上, 新建成品住房比例达到50%以上,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与201 5年全省平均水平相比, 工程建设总体施工周 期缩短1 / 3以上, 施工机械装备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方式对全社会降低施工扬尘贡献率分别提高1倍。

二、重点任务

( 四 )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 并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地要结合实际, 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相关规划, 明确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 合理确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力布局, 统筹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强市以及创建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在2015年之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明确目标任务, 制定具体政策。

( 五 ) 构建现代化生产体系。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建设, 优化生产力布局, 整合各类生产要素, 形成规模化建筑产业链, 实现建筑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 按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 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先进高效工程技术和装备, 大幅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在建筑标准化基础上, 实现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工业化大生产, 推动建筑产业生产、经营方式走上专业化、规模化道路, 形成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要求的设计、生产、物流、施工、安装和建设管理体系。

加快转变传统开发方式, 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使建筑装修一体化、住宅部品标准化、运行维护智能化的成品住房成为主要开发模式。

( 六 )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施万企转型升级工程,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引导开发、设计、工程总承包、机械装备、部品构件生产、物流配送、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技术服务等行业企业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方式要求, 加快转型升级。发挥房地产开发企业集成作用, 发展一批利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开发建设的骨干企业, 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发挥设计企业技术引领作用, 培育一批熟练掌握建筑产业现代化核心技术的设计企业, 提升标准化设计水平。发挥部品生产企业支撑作用, 壮大一批规模合理、创新能力强、机械化水平高的部品生产企业, 鼓励大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传统建材企业向预制构件和住宅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发挥施工企业推动作用, 形成一批设计施工一体化、结构装修一体化以及预制装配式施工的工程总承包企业。

鼓励成立包括开发、科研、设计、部品生产、物流配送、施工、运营维护等在内的产业联盟, 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优化整合各方资源, 实现融合互动发展。

( 七 )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 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 推动建筑行业企业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建具有技术转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育等多种功能的联合创新载体, 培育和组建一批工程研发中心、共性技术服务中心、行业协同创新中心。按照抗震设防和绿色节能要求, 加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结构等建筑结构体系研发力度, 尽快形成标准设计、部品生产制造、装配施工、成品住房集成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 八 )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编制《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发展导则》, 制定相关技术政策。积极引导建筑行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 定期发布推广应用、限期使用和强制淘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公告。推广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结构、复合竹木结构等建筑结构体系, 全面采用建筑预制内外墙板、预制楼梯、叠合楼板等部品构件。大力发展和应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结构保温装修一体化、门窗保温隔热遮阳新风一体化、成品房装修与整体厨卫一体化, 以及地源热泵、采暖与新风系统、建筑智能化、水资源再生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成套技术。

( 九 ) 建立完善标准体系。结合江苏现行标准体系和抗震设防、绿色节能等要求, 加快研究制定基础性通用标准、标准设计和计价定额, 构建部品与建筑结构相统一的模数协调系统, 研发相配套的计算软件, 实现建筑部品、住宅部品、构配件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鼓励企业确立适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产品和装配施工标准, 尽快形成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产品标准和施工工法, 经评审后优先推荐纳入省级或国家级标准体系。

( 十 )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完善新兴市场主体准入制度, 建立健全部品生产企业资质标准和审查制度。改革招投标制度, 给予具有建筑产业现代化施工能力的企业优先中标权。完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 定期公布贴近市场实际的工程造价指标。健全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严格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加强预制构件生产质量监管, 强化装配式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完善建筑项目设计、部品制造、施工和运营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 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建立建筑部品以及整体建筑性能评价体系, 明确评价主体、标准和程序。强化成品住房质量验收, 完善《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制度。推行工程质量、成品住房质量担保和保险制度, 鼓励多种形式购买保险产品与服务, 完善工程质量追偿机制, 提高质量监管效能。

( 十一 ) 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深入推进建筑产业和行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研发设计、开发经营、生产施工和管理维护水平。加快推广信息技术领域最新成果, 鼓励企业加大建筑信息模型 (BIM) 技术、智能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力度, 实现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运营智能化、商务电子化、服务定制化及全流程集成创新, 全面提高建筑行业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能力。

( 十二 ) 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按照我省“三个国际化”的战略部署, 提高建筑行业企业、市场和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鼓励建筑行业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提高国际竞争水平。通过“引进来 " 与“走出去”相结合, 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 并购国外先进建筑行业企业, 整合国际相关要素资源,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省内大型成套设备、建材、国际物流等建筑相关产业发展。

( 十三 ) 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通过“千入计划”“双创计划”“333工程”等, 引进和培养一批建筑产业现代化高端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 培养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开展多层次建筑产业现代化知识培训, 提高行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依托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培育紧缺技能人才。建立有利于现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 扶持建筑劳务企业发展, 着力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三、政策支持

( 十四 ) 加大财政支持。拓展省级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支持范围, 重点支持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设项目和成品住房。优化省级保障性住房建设引导资金使用结构, 加大对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标准设计、创意设计项目, 列入省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对象。符合条件的技术研发项目, 列入省级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等各类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对象。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以及协同创新中心享受省科技扶持资金补贴。对建筑产业现代化优质诚信企业, 参照省级规模骨干工业企业政策予以财政奖励。获得“鲁班奖”“扬子杯”的项目, 纳入省级质量奖奖补范围。对主导制定国家级或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的企业, 鼓励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对建筑产业现代化技能人才实训园区, 优先推荐申报省级重点产业专项公共实训基地, 符合条件的享受省级财政补贴。将符合现代化生产条件的建筑及住宅部品研发生产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 享受相关财政扶持政策。

( 十五 ) 落实税费优惠。对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的企业, 符合条件的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按规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按规定落实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购置机器设备抵扣增值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免征或减半征收所得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建筑企业开拓境外市场, 享受相关免抵税收政策。积极研究落实建筑产业营改增税收优惠政策。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成品住房发生的实际装修成本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对于购买成品住房且属于首套住房的家庭, 由当地政府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修订全省扬尘排污费征收和使用办法, 将扬尘排污费征收范围扩大至全省, 征收的扬尘排污费主要用于治理工地扬尘, 对装配式施工建造项目核定相应的达标削减系数。装配式复合节能墙体符合现行要求的, 对征收的墙改基金、散装水泥基金即征即退。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可参照省“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项目政策, 免征相关建设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将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 园区 ) 纳入省重点产业示范园区范围, 享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相关政策。对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的优质诚信企业, 在收取国家规定的建设领域各类保证金时, 各地可施行相应的减免政策。

( 十六 ) 加大金融支持。对纳入建筑产业现代化优质诚信企业名录的企业,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通过组织银企对接会、提供企业名录等多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推介, 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金融机构对购买装配式商品住房和成品住房的, 按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积极给予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发起组建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 引导各类风险资本参与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

大力发展工程质量保险和工程融资担保。鼓励符合条件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优质诚信企业通过发行各类债券融资, 积极拓宽融资渠迫。

( 十七 ) 提供用地支持。加强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用地保障, 对列入省级年度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符合点供条件的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各地应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要求, 加强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建设的用地保障。以招拍挂方式供地的建设项目, 各地应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在规划条件中明确项目的预制装配率、成品住房比例, 并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内容。对以划拨方式供地的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项目, 各地应提高项目的预制装配率和成品住房比例。

( 十八 ) 提供行政许可支持。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 依法依规规范行政许可事项, 优化建筑行业企业发展环境。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前提下, 对实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研究制定容积率奖励政策, 具体奖励事项在地块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土地出让时未明确但开发建设单位主动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建设的房地产项目, 在办理规划审批时, 其外墙预制部分建筑面积 ( 不超过规划总建筑面积的3% ) 可不计入成交地块的容积率核算。对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商品房项目, 在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 允许将装配式预制构件投资计入工程建设总投资额, 纳入进度衡量。

( 十九 ) 加强行业引导。将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情况和成效作为“人居环境奖”“优秀管理城市”评选的重要考核内容。评选优质工程、优秀工程设计和考核文明工地, 优先考虑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项目。在建设领域企业综合实力排序中, 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建立并定期发布《江苏省建筑产业优质诚信企业名录》, 对建筑产业现代化优质诚信企业在资质评定、市场准入、工程招投标中予以倾斜。

四、保障措施

( 二十 ) 强化组织领导。省人民政府建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统筹协调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工作。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县 ( 市 ) 人民政府要将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成立由政府负责人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 强化对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的统筹协调。

( 二十一 ) 强化技术指导。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成立由管理部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家组成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委员会, 并分行业设立设计、部品、施工等专家小组, 负责标准编制、项目评审、技术论证、性能认定等方面的技术把关和服务指导。各地要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 在试点示范阶段, 负责对本地区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建设方案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证, 并为施工图审查提供参考。

( 二十二 ) 强化示范引导。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建筑强市、人居环境城市、绿色建筑示范市和优秀管理城市要率先建成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各地要有计划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统筹规划布局, 落实政策措施,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三类新建项目应率先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和产品, 切实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应用。

( 二十三 ) 强化社会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报纸、电视、电台与网络等媒体, 大力宣传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让公众更全面了解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提升建筑品质、宜居水平、环境质量的作用, 提高建筑产业现代化在社会中的认知度、认同度。通过举办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系列年度博览会, 向社会推介优质、诚信、放心的技术、产品、企业。

上一篇:防灾减灾教案1下一篇:机械专业暑假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