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2024-08-16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单元备课(共13篇)

篇1: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复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较复杂的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掌握用比较复杂的条形、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

(三)情感目标:提高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用比较复杂的条形、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

难点: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增强统计意识。

四、课时分配:

条形统计图2课时

折线统计图3课时

复习2课时

篇2: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一、判断题(每道小题 2分 共 14分 )

1. 能被2除尽的数都是偶数.

2. 20的约数有2、4、5、10、20、. ()

3. 把75分解质因数是355=75. ()

4. 因为4和9是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36.()

5. 两个奇数的和一定能被2整除. ()

6. 几个质数连乘所得的积是质数. ()

7. 甲数和乙数都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的倍数. ()

二、填空题(1-10每题 2分, 11-12每题 3分, 第13小题 5分, 第14小题 8分, 共 39分)

1. 在3819=2 20.1=20这两个算式中.()能被()除尽,()能被()整

除.

2. 把40分解质因数是().

3. 6□0能被3和5整除,□里可以填().

4. 4、6和10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5. 在1、0.5、2、4、0、、10、11这几个数中,()是整数,()是自然数,()是奇

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6.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这三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7. 两个数有共同的质因数2和7,它们的公约数是().

8. 写出两个合数,并使它们互质,这两个数是()和().

9. 一个数千位是最小的奇数,万位是最小的合数,十位是最小的质数,其它数位上是0,这个数写作

(),它既是()又是()的倍数.

10. 10~20之间的质数有(),其中()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 交换位置后,仍是一个质数.

11. 分解质因数

12. 分解质因数.

13. 用一个数去除28,42,56正好都能整除,这个数最大是().

1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11与()的积是合数 ②97与()的积是质数

③23与()的积是偶数 ④17与()的积能被3整除

⑤13与()的积能被5整除⑥29与()的积能被2、3整除

⑦37与()的.积能被3、5整除 ⑧41与()的积能被2、3、5整除

三、应用题( 5分 )

12,15,20都能整除同一个自然数,这个数最小是多少?

四、其它题(1-2每题 5分, 3-6每题 8分, 共 42分)

1. 求42和63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2. 求12,30和9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5,20和30 24,42和72

4.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A.18和27 B.22和66

5.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7和11 30,45和90

6.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篇3: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一、求同

教材中的单元多以人文性主题建构, 也有部分能力性主题。每组课文的精神内涵、情感基调及价值取向趋于同质化。单元主题阅读应立足于主题, 了解编者的意图, 挖掘单元文本间的内在联系, 找准单元整体阅读的生长点, 纲举目张, 牵一发而动全身, 单元主题阅读方能真正体现整体性。基于此理念,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在备课时, 应遵循求同的原则, 即通盘考虑整组单元的共性特点, 通过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 寻找文本间的内在联系, 探求共同规律、共性学法, 并运用规律、学法指导学生学习同类文本, 由扶到放, 由他主到自主,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同目标

一组单元课文因其主题相同, 其文本所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也趋同。单元主题教学中, 不应像传统语文教学那样, 孤立看待每篇课文, 一篇篇独立备课。教学时应吃透整组教材, 不仅是单元内每篇文章, 还应涵盖语文园地里的积累、口语交际和写作, 在整组文本了然于心之后, 结合单元导读要求, 确定每篇文章都应达到的共性目标。

如第十册第八单元, 主题是“感受异域风情”, 单元导读中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本组课文, 要抓住主要内容,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 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 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依据这样的要求, 我们可以把本组单元的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识记生字词,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品味文章写法, 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定下单元目标后, 每篇课文都应在单元目标的基础上, 结合文本内容, 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可定为: (1) 认识3个生字, 会写7个生字, 正确读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3) 感受德国美景, 了解人情风俗特点, 体会文章写法并尝试仿写。

2. 同模块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 因目标趋同, 教学流程也可以是相同的模块建构。第八单元的教学模块可设定为识记字词、感悟美景、积累表达。

3. 同方法

单元主题教学要体现整体性, 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一以贯之的。如模块二感悟美景, 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文中所写风情美在哪?怎样写出美?这两个问题贯穿整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学生阅读思考时, 要求默读并批注, 找出表现美的语句, 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 感悟美景可这样设计:

读出美:哪些语句表现了美?细细体会, 怎样读出这种美?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想象美:教师范读或者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美景的重要片段, 让学生闭眼聆听, 用心想象美丽的画面。

再现美:教师给提示, 引导学生口头描述自己想象的美景画面:德国人那么爱花, 我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瞧, 这边……那边……远处……小巷的尽头……

学生的语感来自语言的品味、情感的体验、意境的构想,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涵泳、咀嚼, 在读中感受美, 想象美, 把文字读活, 把作者笔下的美景读成鲜活的画面, 浮现于脑海, 呈现于眼前, 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美景, 这美景是学生个性化感悟投射的映象, 每个学生想象的美景都是独特的, 绝不雷同。这样的美不仅是作者眼中的, 也是读者眼中的, 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用心对话感受到的美。

二、存异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不仅应求同, 也要存异。这是因为尽管同一主题, 但不同文本在单元中的主次不同, 依编者意图, 文本阅读的要求也不同。此外每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不同, 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因此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时, 应在求同以保持整体性的基础上, 体现存异, 追求共性中的个性, 使单元主题阅读不因片面追求整体性而忽视个性化的解读。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的存异, 就是通过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 发现文本间有探究价值的差异, 发掘文本的独特内涵及能力生长点, 使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在横向整体阅读的基础上, 得到纵深的挖掘, 重点关注独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丰富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实现整体性基础上的多元化、立体化的阅读教学。

1. 层次不同

单元中的课文主次不同, 分精读课和略读课, 在教材处理上, 阅读的层次应有所不同。精读课相对略读课来说, 阅读要精, 钻研要深, 知识要实, 能力要活。略读课的学习可简单、浅显一些, 不必深究。如同样是模块二感悟美景, 略读课《与象共舞》在处理上可以浅一点, 放一点。不必抓住重要语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描述美景, 只需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批注表现美的语句, 能对文中描绘的美景有所理解、感悟, 读出美感即可。

2. 方式不同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 精读课和略读课教与学的方式也应不同。精读课侧重教师的主导,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习得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 迁移到单元主题的其他课文, 以致课外的阅读材料。而略读课更侧重学生的自学, 学生用精读课习得的阅读方法, 应用于略读文本。在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 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师只在疑难处点拨, 关键处引导。

3. 策略不同

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表现了不同国家独特的美景。同样是表现美, 因其美的内涵不一样, 其表现手法也不一样。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钻研, 吃透教材, 通过比较阅读, 发现不同文本的独特魅力, 找准不同的着眼点, 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单元阅读。

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不仅写了德国每家窗户上的花美, 更以花美在户外, 表现德国人民“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那么在感悟美丽时, 应着力品读写花美的句子, 想象行人眼中的美景, 理解尽管在家中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但只要走在外面, 所有的鲜花都为你绽放, 这就是“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理。文本的表达特色是线性的抽丝剥茧式的层层深入, 由感受花美到感悟人美, 由美景到哲理, 应侧重连接和推论的阅读策略, 引导学生由文本连接生活实际。

篇4: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迎(yinying) 趁(cen chen) 悠(you you) 唤(huan fan)

所(suo shuo) 裁(cai zai) 订(ding ding) 杆(gan gan)

二、我会拼读我会写

tai shan()huan xing()jiao’ao()zhuang jia()lin shi()

yin yue()huan rao()xian jin()sa shui()zhadan()

三、我会查字典

“趣”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 )画;组词()()。

四、我会填空写词语

夜()降()

名()古()

风光()()

()的空气

()的乌云

()的地毯

伤心地()

()地小了

悄悄地()

五、我会给词语分类

安徽立夏刘西安四川胡秋分杭州南京大雪钱王

节气:______

姓氏:______

地名:______

六、我会把句子补充完整

1小鱼在水里快活地______

2______长得多高啊

3______好像

4______见过这么高的楼房吗

()狼来了,扒倒了草房子,撞倒了木房子,就是进不了砖房子。

(老三盖了个砖房子,费工又费劲。

(三只小猪,想盖新房子。

()老大、老二学老三盖上了砖房子,再也不怕大灰狼了。

()老大盖了个草房子,又快又省力。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

花猫的一双小耳朵直竖着,还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嘴边的八根胡子又细又长又硬,我知道那是用来量老鼠洞口大小的。

小花猫全身长满了黄一道、黑一道的花纹。只有四只小爪子是白色的,上面长着五个像鱼钩一样的爪儿,走起路来没有一点声音。

它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总是来回不停地摆动。

白天,小花猫爱睡觉,嘴里还不停地打呼噜。一到晚上,它就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好像在侦察老鼠的活动。

我非常喜欢这只可爱的小花猫。

1小花猫的尾巴是______,眼睛是______。

2写小花猫颜色的词语有:____________

九、小练笔

你能模仿《可爱的小花猫》写一写你熟悉的哪一个小动物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小学第十册第三单元 语言的艺术

《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

寿光世纪学校毕英春

学习目标:

1.运用“想言外意,读内心情”,感受语言的巧妙,体会杨氏子的聪慧,晏子的能言善辩,伯诺德一家人的智勇双全。

2.初步学习两种文体:文言文、剧本(并练习运用)重点难点:

1.提高阅读能力,学习“想言外意体会语言巧妙”的方法。

2.认识剧本,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杨氏之子》《晏子使楚》

一、浏览导语,提取主题

快速浏览导语,从导语中,你看出这组文章的内容主题是什么?《语言的艺术》板书课题。(理解题目中的两个“子”。杨氏是姓杨的一个人,“子”指的是儿子。晏子的“子”,同老子、孔子的“子”一样,是古时候对有学问人的敬称)。

二、学习《杨氏之子》,悟法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杨氏之子”的语言有什么巧妙之处?(杨氏之子与我们以前学的课文语言一样吗?文言文,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1.正确读。这组课文大家已经预习了,谁先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注意断句。(预设: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家禽”中间学生可能没有停顿,出错时让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理解后再读。)

2.理解意思。文言文里有一些难理解的字,就像文章的眼睛一

样,我们叫它“字眼”,只要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文言文也就读懂了。请你能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意思,好吗?还有哪儿读不懂?(板书:抓字眼,明文意)

3.体会人物。

甚聪惠。你怎么看出杨氏子特别聪明呢?(小组交流)为了方便学生交谈,教师出示提示语:

如果孔雀是孔先生家的鸟,那么正因为没听说过孔雀是夫子家的鸟,所以。(用这种“想言外意”的方法,体会杨氏子的应对如流,甚聪惠。)板书:想言外之意

面对长辈的逗弄,孩子没有直接回答,“孔雀不是夫子家禽”,而是委婉作答,足见他的智慧。

4.积累背诵

这场对话真是精彩,非常经典,能不能把他背下来呢?

三、依法学习《晏子使楚》

九岁孩子的回答令人大吃一惊,我们再来看看齐国大夫晏子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1.晏子出使楚国,遭到了楚王的三次侮辱,谁能概括地说一说是哪三次?(板书:钻狗洞、没人才、做盗贼)

2.任选一处,划出晏子的话,想想他的言外之意,谈谈他的回答妙在哪儿?学生谈完一处,感情朗读一处。

(伶牙俐齿、铁齿铜牙)

本想侮辱晏子的楚王,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读。

晏子语言的巧妙,赢得了楚王对他人格的尊重,和对齐国的尊重。这真是: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3.同学们想不想看看《晏子使楚》文言文是什么样子?出示句

子“齐之临淄三百闾„„何谓无人?”“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怎么理解?

文言文版的语言更加凝练,同学们背诵积累下来。

板书:

杨氏之子晏子使楚

钻狗洞 甚聪惠无人才能言善辩(尊重)

做盗贼

第二课时:《半截蜡烛》《打电话》

一、围绕学案,学生自学

二、班内交流

在第二环节:最欣赏谁的语言时,让学生感情朗读。如“这盏灯亮些”,如果突出“这盏灯”怎么读?如果突出“亮”呢?

三、认识剧本,改写剧本

待学生交流后,小组内讨论: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简单总结出剧本的文体特点:

如果让我们把《晏子使楚》“钻狗洞”一段,改写成剧本,怎么改?

全班交流改写的剧本。

对于相声的学习,简介处理:相声啊,它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一个人说,叫单口相声,俩人儿说,叫对口相声,好几个人说,那叫群口相声。

四、总结整组教材

杨氏之子,语言风趣显聪惠;

齐国晏婴,伶牙俐齿赢尊重;

法国一家,巧妙机智救国家; 打电话

罗哩罗嗦事不成。

语言就是艺术,语言就是武器。练就妙语赢天下,拥有口才闯四方。

板书:

剧本特点:

1.2.

篇6: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其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求表面积的方法。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是极为有益的。

六、与新课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素材的选取注重现实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加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七、课时分配:本单元共16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3、知道体积的意义。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公式。

4、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化、聚。

5、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与“升、毫升”之间的换算,会计算物体的容积或容量。能力目标

1、建立有关体和正方体的正确概念,使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2、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之间的化聚,能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化聚,能进行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情感目标:

1、受到实践第一的观点的教育。

2、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来确定各个长方形面的长和宽。掌握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五、本单元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7: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10分)

1、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

2、角是从同一点引出两条()线组成的。

3、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

4、三点整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所夹的小角是()角。

5、平行四边形的()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6、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形。

7、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倍。

8、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长是4分米,它的周长是()

9、一个环形的外径是8厘米,内径是6厘米,这个环形的面积是()

10、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50平方厘米,上下底之和是25厘米,它的高

是()。

二、判断题。(12分)

1、通过圆心的直线,叫做圆的直径。()

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5、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半圆的周长就是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

三、选择。(12分)

1、直线是()。

1、可以度量○

2、无法度量○

3、有时可以度量

2、一个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1、相等○

2、体积大于表面积○

3、不能比较大小

3、圆的面积和它的()成正比例。

1、半径○

2、圆周率○

3、半径的平方

4、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圆()

1、正方形○

2、长方形○

3、圆

5、一条直线上有A、B二点(),那么在这条直线上可以找出()

1、一条线段和2条直线○

2、一条线段和2条射线○

3、一条线段和4条射线

6、角的大小取决于()。

1、两边张开的角度○

2、两边画的角度○

3、顶点的位置

篇8: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哈特·米福林版社会科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有素养的公民,即帮助学生成为21世纪具备知识、技能和公民价值观并能积极参与世界的个体,并将这一目标分成三大内容范畴,即知识理解、公民理解和价值观与技能,且每个内容范畴又包含若干领域,各领域又细分为若干要素。这套教材希望能帮助学生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社会科学习,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探索知识、解决问题、锻炼技能,并将他们所学的知识与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联系起来,让他们用在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学习过程中所得的知识来建构自己对于新知识和世界的理解。

“我知道一个地方”(I know a place)是美国哈特·米福林版社会科教材的第一册,使用者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全书主要以地域为主线,共分为四个单元,教学内容的范围由近及远螺旋上升。就本册内容来看,单元主要由“课”组成,在“课”之外还设置了作用不同的栏目。如“思考”这个栏目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开设的,思考的内容大多为对课文中主要概念的深入理解;“你决定”栏目则主要让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之后,对一些重要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作出决策,当然他们需要对自己所作出的决策说出合理的理由,教师以此来评估学生是否对课中的概念和观点有了正确的认识;“文学作品”栏目贯穿整册教材,这些文学作品有些与课文内容有直接的联系,有些则起到衔接两课内容的作用,它们都以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呈现,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与抽象的概念相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概念;在每个单元的最后都有“复习”部分,“复习”中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问题的难度都不大,均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教材分析——以第一册第三单元“城市与城郊”为例

1. 全景式图片的运用

本册第三单元共五课,其中三课都采用了全景式的图片来展现教学内容,这里所谓的全景式图片是指占用了两个版面的整幅大图。这样的全景式图片不仅充分利用了教材的版面,而且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将社会生活的诸多元素都融入其中。在教学中,这些图片都可以作为内涵丰富的视觉教学材料。

本册书是全套教材的第一册,相应的学习者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教材中这样比较直观的图片,对低年级的学生很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我国相应教材中的图片往往呈现的内容比较单一,指向性较为明确。另外,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教材中较少使用这样的全景式图片,即使是占了一定篇幅的大图,所包涵的内容也相对简单,可利用性较低。

本册中的这三课的全景式图片都包涵了许多可利用的信息。这些图片也是对学生进行视觉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材料。该教材的教师用书中对教师的教学有部分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挖掘信息并对此展开思考。例如,第一课的内容由全景式图片和特写照片组成,全景式图片的主要内容有城市的街道、城市的人、城市的公共设施等,对于不同的公共机构,图片中都有文字标注,如银行、旅馆、学校、购物中心等;特写照片主要选择了一些放大的特定的人或事物的照片,课文的文字内容与这些照片有一定联系,文字内容中也包涵了几个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如有一张银行职员踩着滑轮上班的照片,教师据此引导学生找到全景图片中的银行位置,顺势让学生探讨银行的作用和意义。

从地理教学的角度看,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只有在有了对地域具体化的认识之后才能学习更为抽象的地理学知识,该单元第一课和第三课的全景式图片呈现了社会生活中较为具体的特定区域。例如,该单元第三课使用了三幅全景式图片来展现城镇变迁为城市的过程,同时在右上角附有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2. 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线索来引出并展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有一条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内容的主线,这样的主线能让学生迅速融入学习内容。

例如,第一课以公共汽车为线索,课题为“赶公车”,由课题已经可以体现出城市的一大特色,就是“赶”,即节奏快,点出城市的基调是忙碌的。通过公共汽车一路上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来展开课文内容,如赶公车的人、建造的医院、购物中心等,这些场所和人都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元素。公共汽车这一主线与全景式图片相结合,呈现出了完整且具体的街道和公共设施等。有了通过公共汽车来展现城市的全貌,所以全景式图片中的街道路线十分清晰,也为之后让学生更为抽象地学习地理做铺垫。从另一个角度说,公共汽车也是城市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又如,第三课以桥作为线索教学内容。首先,桥是社会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即使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也应该见过桥、认识桥。其次,桥本身是两岸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有着联系、交流的象征意义。过去的人们依赖河流,正因为有了桥才有了人与人之间更为广泛的联系,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换和交流,使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因此,河流和桥都是体现社会变化的重要方面。基于以上两点,用桥来说明城镇变迁成为城市的过程既合情又合理。

3. 教材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右上表1是单元内容的概括图,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来看,第一课和第二课主要从空间地理变化的角度介绍了城市和城郊。第一课介绍了城市的面貌和组成元素,接着通过文学作品“我去外婆家”引出了去不同的地方需要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人等内容。第二课通过对Kimi一家生活的介绍展现了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城郊面貌。第三课从时间和历史的变化的角度介绍了城市的变迁,第四课和第五课则通过对汽车工厂的运作和夜间工作者的特写刻画来呈现城市的特点,正因为有了城市里人们的工作才使城市能够更好地运作,体现了每个人都需要工作,各司其职,各自在社会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如前面所介绍,此套教材中,在每课之后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栏目,本单元的栏目主要包括“Think about”“You decide”“A moment in time”等。这些栏目看似分散在每篇课文之后,但是就本单元来看,栏目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下表2是笔者对这一单元中所设置的所有“Think about”栏目的总结,由群组概念出发,左列主要包含的是知识内容方面,而右列主要是方法与技能方面。从知识内容上来分析,教材首先介绍了群组的概念,人是社会的人,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4. 概念学习的具体化

本册书是整套教材的第一册,适用对象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抽象的概念很难有具体的认识。因而,从单元结构来看,每课内容的最前面有几个关键词和一个有关课文的核心问题。这些关键词为整课的核心概念。核心问题的导入是概念学习的第一步,教材设计在每一课的开始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课文教学的进展中,教师利用教材中呈现的素材对概念进行解释和强化。在课后习题中,教材又重复课前问题中的一至两个关键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反复强化正是对概念学习的强化。教材接着提出了一些联系学生自身的问题,这让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地理解概念中所包含的事物本质的特征,促进了学生将日常概念的理解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在各个单元复习环节中,教材编写者再次将单元中所出现的核心概念提出,让学生进行归类、分析等练习,重复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由于前文已经分析的教材内容编排的逻辑性,使概念学习也遵循学生的知识经验来进行,例如,从上页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学习了“城镇”“农村”“城市”“城郊”这些概念之后,教材在“Think about”栏目中引入了这些概念的上层概念——“社区”,这对学生来说就不容易产生概念教学逻辑结构的混乱。

三、启示

通过对美国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教材对我们具有以下启示。

教材知识内涵丰富,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和逻辑性。“我知道一个地方”(I know a place)是此套社会科教材的第一册,适用对象为小学一年级学生,但其所包涵的知识和技能内容都十分丰富,其内容视野已经扩大至世界范畴,其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不同地区的同龄人的视角带领学生纵览不同地域的风采,这样的表现形式使得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而在技能方面,地图学习也是本册教材的特色之一,为学生之后更为复杂的地图学习提供了基础。而上海科教版一年级教材主要则是围绕着家庭、学校和社区展开,全套教科书根据年级的上升,将学习的范围逐渐扩大。人教版一年级教材则注重学校、家庭、国家及传统文化的教育。我国社会科低年级教材的内容核心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校、家庭和社区,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在学科知识量上相对美国较少。

版面利用率高,图片内涵丰富。正是这方面的特点使得哈特·米福林版社会科教材的知识内涵更为丰富。对比我国一年级社会科教材,可以明显地看到美国教材的页面内容更为充实,尤其在前面举例的单元中,全景式图片的运用使得教材可利用的材料变得丰富,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情境。教师可围绕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图片具体认识所学概念的特点。而我国小学低年级教材的版面较为简单,留白比较多,图片内容较为明确和单一,如果能够选择或者绘制一些更有内涵的照片或图片,多加入一些活泼生动的素材让教师所用,定能提升教材的整体利用率,让教师的教学更丰富多彩。

篇9: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1一个数的千位上是6,百位上是8,十位和个位上是5,这个数是(),读作()。

2写出7996后面连续5个数7996、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984前面连续5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984。

36705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410个十是(),()个一千是一万。

53905=()+()+()

6一个苹果重120(),小红的体重是26( )。

7,有顺序地排列下面各数。

8010800188018100

8()里最大能填几。

6×()<28

45>7×()

42>5×( )

二、判断

1最小的四位数比最大的三位数大。( )

2(25-5)÷5=25-5÷5。( )

3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

4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位,这个数一定是四位数。( )

54000-3000=想:4个百一3个百=1个百,就是100。( )

三、计算

1口算

13÷(2+2)=

5+3×6=

80-40÷5=

(3+3)×8=

2脱式计算

72-27÷9

6×(63-56)

49÷7×7

3列式计算

(1)被除数是65,除数是8,商几余几?

(2)14除以2再乘9,积是多少?

(3)减数是73,被减数是81,差是多少?再乘4得多少?

四、应用题

1学校举行健美操比赛,二年级二班男生18人,女生10人,每7人一行,要排几行?

2杨霞有27个苹果,每天吃4个,可以吃几天?还剩几个?

篇10: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单元教案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

(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2.探究结果汇报。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方体,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三)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反思:从习题解答可以感受到,五年级的孩子,空间想象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

1、例2及练习一第、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作业:教辅相关练习。

篇11: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简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 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在以往的数学教材中,也一直把“数的整除”概念编排在这一单元的起始位置,这样编排,虽然突显了以上这些概念的紧密逻辑关系,但也形成了同一单元内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因此,与以往教材相比,本套实验教材在编写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教材不再把它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是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建立是以因数、倍数的概念为基础的,也是为后面学习约分(需要尽快找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通分(需要尽快找出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做准备的,在整个知识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时间:6课时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强调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附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 12的因数:1、2、3、4、6、12(一对一的找,个数有限,最大。。。。。最小。。。。。。。) 2的倍数:2、4、6、8、10、12、14。。。。。。。。(依次乘以1、2、3,无限,最小。。。。。。) 一个数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它本身。 教学反思2:《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特别是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学生的理解上。课前我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效的突破了这一难点。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今天孔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不过我先不给你们看,先让你们来猜猜。照片有两个妈妈两个女儿。请你猜猜照片上至少几个人?有学生说5人,有学生说3人,说3人的学生还特别解释了一番。当时我还真为有这样的学生激动不己 师:正像同学所说的,妈妈或女子是不能随便叫的,是相对与另一个人而言的.。得说清楚谁是谁的妈妈,谁是谁的女儿。看来人和人之间是具有一定关系的。我们学的数学,那数和数之间是否也具有一定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数和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二课时 练习内容:因数和倍数 练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2、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一、基练: 1、你是怎样理解倍数和因数的?能举例说说么? 2、下面这些数哪些是24的因数哪些24的倍数,你是怎么找的? 1、6 、24、48、8、96、3 方法:较小数是24的因数。较大数是24的倍数,24既是。。。。。。。。又是。。。。。。。(整除) 你还能找出它的其它因数或倍数么?有哪些,你还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理解相互依存关系。 2、21的最大因数、最小倍数是多少? 3、它是42的因数又是7的倍数?(它还是2和3的倍数) 7的倍数:7、14、21、28、35、42。。。。。。(还找么为什么) 42的因数:1、42、2、21、3、14、6、7 它们可能是:7、14、21、42 接着想:这四个数中2的倍数(14、42)3的倍数(42) 共同倍数:42通过解这道题有什么时候启示? 三、综合练习: 1、56÷7=8 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2、15的因数有哪些?15是哪些数的倍数?15的倍数有哪些? 3、一个数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18,这个数是() 4、完成优质课堂。 附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 因数、倍数是相互依存关系 15是哪些数的倍数?(实求15的因数) 第三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1、掌握 2 、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

篇12:五年级语文十册第三单元思路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安排了《木笛》《圆明园的毁灭》《半截蜡烛》《郑和远航》4篇课文以及“语文实践活动3”。

二、简单的教学设想: 《木笛》

作者是通过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读者是通过语言感受去认识文学形象并受到感染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本文故事情节巧妙曲折,语言叙述精炼生动,人物刻画细致真切,读中令人心灵震撼。紧扣文本语言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入故事的情境,在情节中进行角色互动与对话,读与品、悟与想,让心灵在情境中张开,让体验在情境中升华,有效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生成,充分发展。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重视朗读,以读为本。文章篇幅比较短,在分部分感悟之后,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描画、想象圆明园精美绝伦的建筑、景观等手段,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入境入画,置身仙境,漫步园林,让学生亲历浩动,感受野蛮。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收集到的材料理解重点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用体会带点字或者是比较的方法,从中感受英法联军的野蛮。尽可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时而欣赏、时而自豪、时而悲愤的情感。

另外东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指出:“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学科内容有机结合,是共同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形象感知圆明园中的艺术建筑与奇珍异宝,熊熊大火无情的焚烧,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在本节课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突出了学生主体,有效地实现情感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生成,获得学习上的积极发展、充分发展。

《半截蜡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本篇课文,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以课后题目为自学指导,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根据课后第一题是“说说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进行周旋的。”放手让学生根据课后习题的要求自学。

《郑和远航》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空间,开放的教学时间等等,合理运用语文课外资源,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本篇课文,内容很好理解,开放课堂使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文内容比较好理解,要引导学生依据课后习题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提倡一边阅读一边做简要的批注,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不懂的问题。

篇13: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1.计算2.88?.6时,应先把3.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变成( );把2.88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 )位,变成( ),再除。这样算的依据是( )。

2.9.6?.53的商的最高位是( )位;1.23?.5的积是( )位小数。

3.两个因数的积是10.15,其中一个因数是2.9,另一个因数是( )。

4.从54.3里连续减去2.1,减( )次后还剩1.8。

5.一辆汽车每分钟行驶1.2千米,行驶3千米需要( )分钟,0.8分钟可以行驶( )千米。

6.1.96262…可以写成( ),循环节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

7.在里填上“>”“<”或“=”。

2.17?.32.17 0.35?.920.35

0.4?0.04 0.12?.50.12?.4

8.在0.777、0.888…、0.59、3.0808中,有限小数是( ),循环小数有( )个。

9.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6.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成( )个这样的蛋糕。

10.找规律填数:12.8,3.2,0.8,( ),( )。

二、对错辨别庭(5分)

1.7.6?.02=76?.2。 ( )

2.5.3?.6,商是2时,余数是1。 ( )

3.9.6保留两位小数是9.64。 ( )

4.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 ( )

5.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 )

三、答案选择厅(5分)

1.与算式0.648?.18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

A.6.48?8 B.64.8?8 C.64.8?.8

2.下列算式中,得数最小的是( )。

A.7.9?.3 B.7.9? C.7.9?.6

3.下列算式中,商是循环小数的是( )。

A.1.998? B.1.35?.9 C.1.3?.5

4.9.5?1的精确商是( )。

A.0.863… B.0.863 C.0.864

5.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就比原数多2.43,原数是( )。

A.0.243 B.0.27 C.2.7

四、计算小能手(25分)

1.直接写出得数。(9分)

0.28?= 3.2?.4= 0?.5?.2=

1.2?.4= 2.7?.1= 0.72??=

2.49?= 2 0.05= 2.5?.1?.4=

2.用竖式计算。(4分)

16.45?.5(用乘法验算) 0.37?.18(商保留两位小数)

3.计算下面各题。(12分)

90?5.2 3.4) 7.2?.8 0.15? 2.9?.6?.8

1.17?.3?.15 3.9?.65 5.2 0.42鱗(6.7+2.05)?.4]

五、数学万花筒(12分)

1.小小诊所。(把错的改正过来。2分)

2.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4分)

7.2 0.4=18 7.2 0.24=7.44

7.2 0.4=6.8 7.2 0.24=1.728

3.先用计算器计算前四题,再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6分)

(1)1.2?+0.2= (2)1.23?+0.03=

(3)1.234?+0.004= (4)1.2345?+0.0005=

(5)1.23456?+0.00006= (6)1.234567?+0.000007=

六、生活应用场(4+8+6+4+8=30分)

1.

兔子的奔跑速度是猴子的多少倍?

2.

(1)妈妈去香港,将2500元人民币兑换成港币,可以换港币多少元?

(2)妈妈给淘淘买了一件上衣,付港币138元;买了一条裤子,付港币68元。这套衣服折合人民币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3.一箱12盒装的牛奶,售价62元;一瓶酸奶售价5.5元。妈妈带了100元,先买了一箱牛奶,剩下的钱买酸奶。

(1)平均每盒牛奶多少钱?

(2)妈妈可以买几瓶酸奶?

4.一间客厅的面积是25.5平方米,用边长0.3米的方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5.做水果生意的王阿姨批了一种苹果,净重55千克,付了264元。她发现该批发处有一则消息:购满200元送5元车费,购满300元送10元车费。请你帮她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苹果的批发价是每千克多少元?

(2)要想得到10元车费,至少还要买多少千克苹果?

4.3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_________,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5.一个正方体,其中一个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它的棱长和是__________。

6.铁丝围成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至少要用铁丝_______________。

7.一个正方体油桶的棱长是0.3米,做这个油桶至少用铁皮_________平方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安徽 万 斌

一、请你认真读拼音,将字词端正工整地写在括号里。(8分,其中书写规范2分)

p? qi f鄋 w閕 j q? l? sh

( ) ( ) ( ) ( )

t鄆 ch m x

( )山 ( )辱 ( )头 无( )

二、请你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3分)

哭泣(qi q?) 抒发(s sh ) 吮吸(y n sh n)

浪(费 废) 悲(奋 愤)交加 (嘱 瞩)托

三、请你查字典填空。(2分)

“降临”的“临”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字典中,“临”的解释有: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④摹仿。上词中的“临”应选第 种解释。用①种解释分别组词为 。

四、请你用“\”划去下列句中括号里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4分)

1.司马迁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 资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史料 资料)。

2.他还四处(游览 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3.老大爷把(积累 积聚)起来的钱存入银行。

五、请你根据要求写词语。(4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2分)

扶老( )幼 名( )海外 不屈不( ) 如饥似( )

2.根据提示写词语。(2分)

①赞美海伦·凯勒的成语有 、 。

②我能用 、 等四字词语来介绍郑和远航。

六、请你说说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填序号)(2分)

引号的用法:①表示引用。②表示特别强调。③表示特殊的意思。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一直贴在我书房的墙上。

( )

2.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 )

3.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 )

4.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 ( )

七、请你按要求写句子。(6分)

1.阿炳双目失明。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并没有泯灭。(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个句子)(1分)

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1分)

3.月光照在水面上。(改为打比方的句子)(2分)

4.请注意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2分)

八、请你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 ,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 ,在怀念 ,在思索 。(选自《二泉映月》)

2.《史记》是 代的文学家、史学家 用了 年完成的一部 万字的辉煌的巨著。我知道《史记》中有《 》《 》等故事。

3.郑和远航, 之大, 之大, 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选自《郑和远航》)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认识了海伦·凯勒、阿炳和 的郑和、 的司马迁,从他们身上,我得到这样的启示: 。

九、阅读感悟。(20分)

(一)请你阅读课文片断,细心回答问题。(7分)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节选《郑和远航》)

1.联系上下文理解“化险为夷”的意思,并试着用这个词写一句话。(2分)

化险为夷:

2.请用横线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1分)

3.短文是从 、 两方面写出航行凶险的。通过“镇定自若”“化险为夷”等词,表现了郑和的 。(3分)

4.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分)

(二)请你认真阅读短文,轻松回答问题。(13分)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嘛?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孕育——( ) 施舍——( ) 捷径——( )

2.短文列举了哪些人物的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分别用一句话作简要的概括。(4分)

3.“水滴石穿”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用一两句话写下来。(2分)

4.“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5.写一句关于勤奋刻苦的名言或警句。(1分)

十、语言实践。(5分)

有人说:“现在可以从网上搜索到大量的资料,还要做什么读书笔记?”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十一、习作。(30分)

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那么,在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坚强的过程中,你一定有着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实践。请选取你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或听到、看到的一件事,以“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习作时要有一定的速度!请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一、脾气、范围、机器、隶书、泰、耻、码、锡。二、q欤瑂h ,y n,费,愤,嘱。三、丨,八 。②临街。四、1. 资料,史料,2.游览,3. 积累。五、1.携,扬, 挠,渴。2.①如:不屈不挠,坚持不懈。②如:讲和通好,互通有无。六、①,③,③,②。七、1.虽然阿炳双目失明,但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并没有泯灭。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难道不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吗? 3.月光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照在水面上。4.略。八、1.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 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2.汉,司马迁,13,52,《破釜沉舟》,《孔子世家》。3.规模,时间,范围。4.顽强探索,忍辱负重,略。九、(一)1.比喻转危为安,略。2.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3.风浪、海盗、勇敢机智。4.写出海面风大浪急,十分可怕。(二)1.养育、救济、窍门。2.王羲之经过艰苦的奋斗取得了成功。李时珍跋山涉水,笔根不息 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司马迁忍辱负重,笔根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3.要点:凡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可以成功。(可列举事例,如:写字、画画等)4.要点:每一个人获得成功,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十、略。十一、略。

(1)有几种串法?分别能串多少串?

(2)如果有14个果子呢?

4.选两个不同的数字,按要求分别组2个两位数。

(1)奇数: 偶数:

(2)3的倍数:5的倍数:

(3)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和3的倍数:

(5)同时是3和5的倍数:

六、智慧加油站。(做对一题加5分)

1.有一列数:1、1、2、3、5、8、13、21、34、……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请问:在前2015个数中,奇数有多少个?

2.有四个互不相同的自然数,最大数与最小数之积是奇数,而这四个数的和是最小的两位奇数。问:这四个数的乘积是多少?

(1)有几种串法?分别能串多少串?

1.这7天中,游客最多的是( )日,最少的是( )日,相差( )万人。

2.如果最多一天有游客3万人,那么9月30日游客有( )万人。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5.某粮店出售三种品牌的大米若干,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1)kg、(25?.2)kg、(25?.3)kg的字样。

(1)质量为(25?.2)kg表示质量在( )到( )之间。

(2)任意拿出其中的两袋,它们最多相差多少千克?

六、巧妙试一试(做对加10分)

“十一”黄金周中,某景区在7天假期中每天游客人数变化如下表(正数表示比前一天多的人数,负数表示比前一天少的人数)。

1.这7天中,游客最多的是( )日,最少的是( )日,相差( )万人。

2.如果最多一天有游客3万人,那么9月30日游客有( )万人。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某地12月份一周(7~13日)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14℃、15℃、11℃、6℃、9℃、10℃、12℃。这一周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 )。

(1)把平均温度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天的最高温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五、仔细解一解。(38分)

1.下面是乐乐家12月份的收支情况。请你将表格填完整。

12月8日:爸爸工资收入5300元;12月10日:水、电等费支出230元;

12月12日:妈妈工资收入4800元;12月15日:购物用去780元;

12月26日:卖废旧物收入140元;12月30日:本月伙食费共用去2150元。

2.某地12月份一周(7~13日)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14℃、15℃、11℃、6℃、9℃、10℃、12℃。这一周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 )。

(1)把平均温度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天的最高温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这三个温度中,最低的是( ),最高的是( )。

3.写一写,标一标。

(1)写出下面数轴上四个点表示的数,再标出-3.5、12 这两个数。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2.连一连,填一填。

这三个温度中,最低的是( ),最高的是( )。

3.写一写,标一标。

(1)写出下面数轴上四个点表示的数,再标出-3.5、12 这两个数。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答案:一、1. 负十五 正二点八 2. +5,17,+ -3,-60 3.零上4℃ 零下7℃ -7℃ +4℃ 4. +10m 5. -10分 0分 6. -100m 7. 正数 大 负数 小 8. -6 -2 2 5 9. < > < > < =

上一篇:儿科专科护士下一篇:突出重点狠抓管理加快村新农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