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策略

2024-08-06

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策略(精选10篇)

篇1: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策略

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策略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图像符号,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儿童通过绘画完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表达着人之初最无邪的情感。邵大箴先生谈到:儿童美术中最重要的是真,即体现本能和个性方面,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美术创作中所缺少的。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幼儿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教师应如何引导幼儿大胆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如何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绘画活动呢?在这里,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经验,谈谈我是如何进行美术教育的。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幼儿创造性的基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激发幼儿的兴趣呢?教师要注重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并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运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活动,也可以使幼儿毫无思想负担,在自然、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候要大胆创新,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喜欢的美术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请幼儿参与和老师一起准备美术活动的材料

在美术活动中,特别是一些手工活动,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大量的活动材料,费时费力不少。而准备的材料有时幼儿不能理解,有时候不能全部利用起来,有时候不能满足幼儿的要求,有时候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怎样才能让幼儿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从而丰富活动内容呢?于是在某些活动之前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活动中需要什么材料,然后大家一起准备。如美术粘贴活动《美丽的树叶》。秋天到了的时候,户外活动时候孩子们看到许多的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这时我便拿了许多树叶粘贴的作品让幼儿欣赏,并提出活动主题,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需要什么材料及工具。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提出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工具。然后大家一起准备,结果粘贴活动打破了以往单纯的拼贴形式,孩子们运用自己准备的各种材料活动时兴致很高,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通过与幼儿一起讨论准备所需的材料,可以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让孩子们在想象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三、消弱教师示范的力度,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示范可以让幼儿尽快掌握一些技能技法。但是对于一些活动为了能充分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可以少示范,甚至可以不示范,而让幼儿自己去探索方法,给幼儿以充分想象的空间,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在进行美术活动剪纸《一枝花》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先欣赏老师的作品,然后提供彩色纸、剪刀等工具,让幼儿自己去动手探索剪出小花的形状。起先孩子们一个一个花瓣的剪,也有的孩子遇到困难请老师帮忙,慢慢的有的孩子能够试着折叠后再剪出对称的花瓣。这种成功比老师示范后幼儿模仿更能使幼儿感到兴奋,充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四、师幼互动,让孩子充当示范的老师

通常美术活动我们都是老师示范幼儿再进行活动。能不能教师与幼儿互换角色,让幼儿在教师未示范之前先当一当小老师那?于是,在每次活动之前我都让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发言教师是运用了哪些材料工具?运用哪些方式方法绘画或是制作出来的?让幼儿大胆讨论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在我出示范例后,幼儿便能很自觉的发表见解,大胆表述自己觉得教师是运用了那些材料工具,甚至能一步一步说出步骤。对于一些幼儿接触较少的活动,孩子们猜不出的时候很着急,不断猜测各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五、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去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动脑。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各自差异,可以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多张范画,允许幼儿在活动中自己选择内容,鼓励能力较差的幼儿选择最简单的内容并大胆下笔,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丰富画面内容,大胆想象,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孩子都能有成功的体验,并及时肯定孩子的成绩,帮助孩子一点点地肯定自己,树立自信。

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引导幼儿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的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也就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

七、在评价中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对于自己的作品,幼儿很在意老师与同伴的评价。鼓励性的评价可以保护孩子的创作热情,期待下一个活动的到来。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另外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应以成人的视觉方位、知识经验、审美情趣来评估幼儿的作品,应从儿童的绘画特点出发,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爱护他们的个性,注意幼儿的创作,努力从孩子的画中去体验孩子的特殊情趣,给其以更多的鼓励,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绘画兴趣。

总之,在绘画等美术活动过程中,老师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吸引幼儿,利用自身的积极情绪感染幼儿,创造一个优美轻松的美术活动环境,给予每个幼儿充分表现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积极思维,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创造过程带来的愉快体验,从而使他们的美术活动更具有创造性。

篇2: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策略

曹清瑜 电话: 巫溪县城厢幼儿园

论文内容:学科教学类 学段:幼儿教育 学科:美术

内容摘要:幼儿美术活动教学是培养幼儿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力的启蒙教学,工作策略是:培养兴趣,激发热情;精心组织,恰当指导;科学评价,及时肯定。笔者从教多年,对幼儿美术活动课的规律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幼儿 美术 教学 策略 探微

美术教学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活动,是人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启蒙教育,可谓决定人生图景美好与否的关键。幼儿往往是通过绘画完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表达着人生最纯真的情感。幼儿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的本真要素,培养个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幼儿都有绘画的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因此,美术教学值得教师高度重视并深入探究工作策略。

笔者从教多年,对幼儿美术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撰成拙文以就教方家。

一、培养兴趣,激发热情,为幼儿拳术教学奠定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自然有了热情。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生理条件,组织必要的活动刺激幼儿的可能兴奋点以此激发其潜能。游戏是激发幼儿画画的兴趣的最好教学方式。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如观察力培养活动、运动锻炼开活动、思维力培养活动、空间想象力培养活动、色彩认知力培养活动以及动手动脑协作能力培养活动等,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造宽松和谐而且自由的教学环境,使幼儿在自然、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活动内容和形式要敢于创新,精心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喜欢的美术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精心组织,恰当指导,给幼儿美术教学注入活力。

师生合作,精心准备,是美术教学成功的前提。

教学中,有些手工活动,教师准备大量的活动材料,既费时又费力,有些材料幼儿又不易理解,有的材料又不能全部利用起来,有些材料又不能充分满足幼儿的要求,有些材料又可能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培养。要解决这些困难,让幼儿参与准备材料的活动是一种最好方式。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活动中需要什么材料,然后大家都去准备或者师生一起准备。如美术粘贴活动《美丽的树叶》。秋天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看到许多叶子从树上飘落。这时教师就可以拿树叶粘贴优秀的作品让幼儿欣赏,提出活动主题,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需要什么材料及工具。然后大家一起准备,这样,幼儿对粘贴活动的兴致就很高,而且易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让孩子们在想象与现实的结合中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说画结合,以说导画,是美术教学成功的捷径。

幼儿年龄越小绘画水平往往越低,想画什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先让他们表达,把想画什么的心愿说出来。这样可以让老师充分了解幼儿绘画意图及其内心世界。必要时,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先说后画,边说边画,以说导画,从而把幼儿画画的潜能激发出来。笔者在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表明,重视“说”,用好“说”,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等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会轻而易举。

师生互动,恰当指导,使课堂生动活泼是美术教学成功的法宝。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精心提问,内容要丰富多彩且具有开放性,以 2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不同答案,使学生更好地认知自然认识社会。同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随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教学《手指造型想象画》时,教师可以用手变化出不同造型,然后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想想象什么……轻松活泼、新颖有趣的问题,使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探究,教学便会事半功倍。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示范,也可以让幼儿替换,以使更多的幼儿在亲切轻松的氛围兴趣、学会技能而获得进步。教师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幼儿自己去探索方法,发挥想象,激活潜力。如教学剪纸《一枝花》的时候,可以先让孩子们欣赏老师的作品,然后让幼儿自己去动手探索剪出小花的形状。孩子们有的先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剪,有的遇到困难请老师帮忙,有的孩子能够试着折叠后再剪出对称的花瓣。学生示范或者试作,其成功的兴奋与喜悦会更强烈,孩子会始终在兴奋状态沉浸在角色当中。

三、科学评价,及时肯定,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关键。

人的天性是做事后得到肯定,幼儿率真的童心更在乎获得肯定和积极评价。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是自信心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去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动脑。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准备难易不同的多张范画,让幼儿自主选择。鼓励能力较差的幼儿选择简单的内容,大胆下笔;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丰富画面内容,大胆想象。尽量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及时肯定孩子的成绩,给孩子一点一滴的点地树立自信,从中获得成就感。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讲,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也是非常切实可行的,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天才,所谓天才,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因此,时刻肯定幼儿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

幼儿很在意老师与同伴的评价,鼓励性的评价可以保护孩子的创作热情。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利率地发展。同时,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尽可能避免从成人的视觉方位、知识经验、审美情趣来评估幼儿的作品;应当从儿童的绘画特点出发,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爱护他们的个性,注意幼儿的创造,努力从孩子的画中去体验孩子的特殊情趣,给其以更多的鼓励,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绘画兴趣。

教师还要正确面对儿童画中的偏差。

幼儿经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老鼠比猫大、鸭子是尖嘴巴、兔子尾巴细又长、雨天开出红太阳等。幼儿把画画的过程当作是一种游戏,边画边投入角色,仿佛自己就身在画中。有的幼儿受动画片《猫和老鼠》的影响,认为老鼠聪明可爱,而猫却特别愚蠢,总是被老鼠玩得团团转,因而它就把“猫捉老鼠”画成了“老鼠追猫”。

幼儿想到什么就画出什么,想象与现实融合,思维不受任何局限。这些被成人看来有些“出格”、“错位”的画面往往表现了幼儿自身情感的好恶。因此,在绘画活动中,如果幼儿真的出现了不正确的认知,教师不必大惊小怪而打断幼儿的绘画活动,可以在事后引导他去观察、了解相关事物的特征,让他们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学习积累起丰富的科学知识。所以,面对儿童画中的“出格”,老师应多加鼓励,耐心呵护。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多画意愿画,从而更好地培养其自信心和创造力。

总之,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只要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就能创造一个优美轻松的美术活动环境,让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自由创造,获得自 4 信心和成就感。苟能如此,幼儿美术教学工作必会事半功倍,轻松易行。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

2、《儿童教育学》

篇3: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策略

实施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组织策略要依据一定的原则, 把握好一定的组织环节, 使美术活动教学组织科学、有效、优化, 保证美术活动教学组织的成功率,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里从活动导入, 活动展开, 幼儿作业, 作品讲评前后相继的四个环节进行说明。

一、活动导入———引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内部需要

活动导入环节是活动进行的起始环节, 其功能和任务在于实现一个转变, 即将外在于幼儿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幼儿自身的自觉需要和追求, 也即实现从“要我画”到“我要画”的转变。当然要实现这个转变, 是需要老师进行一番思考的, 这里介绍几种方法和策略。

1. 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是幼儿园老师常用的方法, 也是十分有效和常用常新的方法。由于幼儿天生是喜好游戏的, 用做游戏的方式导入活动, 对引起幼儿注意, 激发幼儿兴趣, 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会有较好的效果。

在画“小白兔拔萝卜”的命题画时, 我先让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小白兔画片, 然后让幼儿戴上小白兔头饰做“小白兔拔萝卜”的游戏, 最后再让幼儿动手画, 由于有游戏作铺垫, 幼儿的画面都很生动丰富, 而且在绘画时不感到有任何压力和负担……

借助于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实现了从外在要求到内部需要的转变, 也只有使幼儿具有从事该次美术活动的需要, 渴望借此来表现自己的时候, 才能真正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2. 问题情境法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幼儿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对于调动和保持幼儿的兴趣, 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制作头饰

玩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但是, 头饰坏了“怎么办?”自己做, 要学做狼的头饰, 就必须知道老狼的头长得什么样子, 此时学技能便成为幼儿的一件乐事,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拿起画笔, 认真地听老师讲解……这样幼儿必然就在轻松愉快的情绪和氛围中积极学习, 不但提高了表现力, 也增强了自信心, 更激发了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3. 动作表演法

生动逼真的表演对引发幼儿兴趣, 产生创作动机也可以起到良好效果。

●画娃娃

开始上课时, 教师手抱娃娃, 伴着歌曲录音边唱边表演, 优美的乐曲和生动的表演, 把孩子们一下吸引住了, 在这种欢乐气氛中, 老师请孩子们也来画一个美丽的娃娃……

其实,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 只要能殊途同归, 即将活动内容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 就是可取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 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的冲动。

二、活动展开———积极的师幼互动

活动导入环节结束后, 幼儿已经有了进行创作的需要, 接下来的当然是告诉幼儿如何创作, 这一步往往成为区分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关键一环, 传统的教学更注重技能技巧的教授, 基本上是教师说、幼儿做。而现在我们更应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1. 观察是前提, 先观察后创作

只有让幼儿进行充分的观察, 才能保证作品的差异性和独创性, 为其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素材。因为每个孩子观察的角度、兴趣以及对事物的理解感受都是各不相同的, 是其个性的表现。如通过观察, 幼儿可以画出各种动态的小鸡, 千姿百态的树等。依据不同的活动类型, 选择的观察对象是不同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实际教学中, 我们较多的使用教师的范例和示范, 幼儿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模仿, 这对于幼儿美术技能的训练和速成的确有好的效果, 但对幼儿其他的美术能力尤其是其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却是不利的。所以范例的使用应该恰到好处。首先, 范例的来源不仅仅是教师的作品, 可以采用幼儿自己的作品, 应引导幼儿欣赏交流各自感受。其次,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感受。

2. 启发是条件, 改教师说为幼儿说

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告诉幼儿怎么画,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 幼儿的主动性是得不到发挥的。在幼儿进行观察时, 教师并不是无所作为的, 适当的启发对于提高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是必要的。如画熊猫, 教师启发孩子观察熊猫的基本特征, 圆圆的头, 胖胖的身体, 椭圆形的耳朵……此外, 还要启发幼儿观察熊猫的各种坐姿和动态。在观察与启发的同时, 教师应引导幼儿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表达出来, 而不像以往教师一人包办, 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大胆想象要表现什么, 如何表现。幼儿有了自己的思考, 就不会为画什么, 如何画犯难了。

3. 总结概括, 注意趣味性

词语的概括可以使观察的现象更加鲜明、典型、稳定, 容易把握本质, 因此引导幼儿边观察边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概括, 或教师用趣味化的语言对儿童的观察结果进行概括, 对于加强幼儿的视觉印象, 把主体由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将复杂事物简单化, 使幼儿成功地进行美术表现是有利的。例如画小鸡, 教师可这样进行概括:小鸡有圆圆的头, 尖尖的嘴, 树杈一样的脚……这样即使老师不示范幼儿也会画。

三、幼儿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在幼儿明白如何创作以后, 当然开始幼儿的作业环节, 在该环节, 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 及时地给予指导与帮助。

1. 注意良好的美术习惯的养成, 正确使用材料和工具

在幼儿作业之前, 常规的介绍, 要求的提出是必要的, 这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美术习惯, 也为活动的顺利展开和进行提供保障。

2. 采用新颖的作业形式, 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单一的作业形式幼儿会感到毫无新意, 应注意不断改变作业方式, 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如地点的选择上, 可以在户外或邻班进行作业;在组织形式上, 可以将桌子合并, 大家围成一圈, 也可以让幼儿站着画;在参与规模上, 可以个体作业, 也可以集体完成作业。

3. 创设有利于情感表达的氛围

美术活动是创作者对审美物体的感受和表现, 为使儿童的美术作品富有情感和灵性, 可在美术活动中穿插一些音乐、文学等活动, 提高幼儿的兴趣及对作品的情感。

●哈哈镜中的我

先让幼儿观察镜中的自己……最后让幼儿在听《哈哈镜中的我》轻松开心的氛围中绘画, 于是, 所有的情感都通过画画转移到画面上, 画面上的我是那么滑稽可爱。

4. 解决大多数幼儿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

在幼儿作业环节, 教师应仔细观察他们对作业要求是否明了, 如果发现大多数幼儿对某些要求还不明了, 则需要作进一步地说明。教师对多数幼儿存在的问题, 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及时解决:可用提示性的语言叮嘱一下, 也可展示实物或演示教具以加深认识, 也可以幼儿的作品为例引起注意, 但教师要讲的简明扼要, 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5. 解决个别幼儿存在的具体问题, 因材施教

要保证个别指导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从幼儿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出发,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及时了解幼儿的构思意图, 给予指导;及时发现幼儿表达上的困难, 给予帮助。教师还要尽可能地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 满腔热情地给予积极的鼓励。

四、作品讲评———以评价促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 作品讲评环节往往被忽略, 在幼儿作业完成后, 活动也就草草收场了。缺少了幼儿作业的评价, 不利于儿童美术能力的提高, 只会使其在原有水平上徘徊。评价幼儿作品既是对本次作业的总结, 也是对下次作业的指导。作品的集中讲评能使孩子们得到更多的交流和启发。需要注意的是, 该环节的开展并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 而应是师幼共同参与的。

1. 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创作过程

这样才能明白幼儿的创作意图及方式方法, 避免仅仅从一个角度进行评价的缺陷, 从而做到全面评价幼儿作品。

2. 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审视、评价, 找出优缺点, 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

3. 教师从“美育”和“术育”这两个维度评价学生

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 在肯定的前提下, 指出不足, 提出期望。

篇4: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策略探索

关键词:培养兴趣 激发创造 体验快乐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幼儿美术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造,并体验美术过程带来的快乐,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一、美术教学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1.教学活动的题材选择。新《纲要》中说: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具有美术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心理规律和生活规律,也应考虑美术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独创性,让幼儿在教育中培养兴趣。

2.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新《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的形式的采用中教师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恰当的将游戏的形式运用其中,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步骤,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活动中带来的直观和快乐的体验。例如:幼儿在玩耍自制的脸谱时不小心把它弄坏了。于是幼儿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开了。“我们做一个弄不坏的”“可以用塑料纸做”…… 幼儿们把想法告诉了老师。在餐前的安静活动中幼儿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最后有个幼儿居然说在脸上画。老师让幼儿们回家准备材料,第二天把材料带到幼儿园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带来了各自的材料,其中的一个幼儿带来了化妆品,同伴们都好奇的问她,她笑着神秘的说一会就知道了。教学活动开始了,幼儿们专心的进行着自己的创作,当活动结束作品展示时,幼儿们都开心地跳了起来,刚才拿化妆品的幼儿居然在自己脸上画了一张脸谱。从此,这个班的游戏材料就多了化妆品。

3.教学活动中适当的竞争形式。对于竞争可能我们都会想到比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竞争”,笔者认为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的活动。这里的“引导”就好比放风筝的线,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否则风筝都会飞不高。“引导”应该既给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又具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

二、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激发

在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应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

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对于幼儿来说,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信任幼儿,也就是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宽松的心理环境还要求减少僵硬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2.丰富幼儿的经验。丰富的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存储了丰富的经验的时候,教师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如:在组织出游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行人的服饰、建筑、环境布置、不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形状、颜色、人物、表情,通过这些方式,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行为去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幼儿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3.美术技能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就像小鸟借助风力自由地飞翔,并感觉风的阻力。幼儿好比小鸟,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现,那么技能就是幼儿要借助的风力和空气的阻力。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行,同样在没有风力、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小鸟也飞不高。

三、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快乐体验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眼、手、脑的配合,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创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并在教师及时给予的引导和鼓励下,获得克服困难的过程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使幼儿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幼儿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在幼儿美术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涂涂画画,不仅仅是因为需要一份作品,而是将这一过程作为幼儿表达情感、进行情感沟通的方式,使幼儿产生愉悦感。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比如将花儿、小草画的跟他们一样开心或难过,将作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快乐。

2.教师鼓励引导幼儿体验成就感。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根据自己构思与创作不断调整主题,以至于在创作中陷入什么都想画,但又不知到怎么画的情况。面对幼儿出现的困难教师應进行相应的指导,多了解幼儿创作的心态、意图,多给幼儿正面的回应。对幼儿成功的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及建议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现有结果与原有意图之间建立有机的连接。如:“看看旁边的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你想画什么?哪里不会画呢?”通过询问、建议,鼓励帮助幼儿最终成功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篇5: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策略

科研论文: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策略之浅谈

摘要:美术活动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如何给幼儿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一些促进幼儿美术活动中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发挥范例在美术活动中的灵活运用;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在评价中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 教学策略

《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形式。幼儿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通过美术操作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充分的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我在美术活动中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通过情境导入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导入活动,让幼儿的内心产生创作的冲动,配合丰富多彩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兴趣。如小班活动《淘气的线宝宝》,我将线条拟人化,向幼儿介绍“线宝宝”很调皮,它们喜欢到白纸上玩耍、跳舞,鼓励幼儿使用蜡笔在纸上涂鸦。我用提示的方式“线宝宝在平地上走呀走,遇到一个水塘跳过去,摔了一跤翻了好几个跟斗。”启发幼儿画出直线、曲线和螺旋线。还可以在活动中创设好玩有趣的游戏情境,比如在学习画螺旋线的时候,我请幼儿帮我“绕毛线”,我引导幼儿念儿歌:“绕、绕、绕毛线,我帮老师绕毛线,绕出一团大毛线”,从而引导幼儿从中心一点向外绕线条画出螺旋线。孩子们在绘画活动中玩得很尽兴。

二、发挥范例在美术活动中的灵活运用

范例教学是美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但是往往会因为范例的出示导致大部分幼儿进行临摹的现象。通过我园特色课题《米罗可儿》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范例在美术活动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关键是我们如何适当地运用。进入大班以来,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是我发现,能力强的孩子只需指点一二便能发挥想象,自己独立完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可是能力弱的孩子呢?往往不敢下笔,一动不敢动,渐渐地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于是我便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出示范例的方法:实物范例、幼儿作品范例和大师作品范例。在《秋天的水果》中,我请幼儿从家中带来不同的水果,选取了几样水果放在前面的桌子上,接着,我坐在四个不同孩子的座位上,将我看到的拍下来,通过电脑放大给幼儿欣赏,引导幼儿发现: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比如坐在涛涛的座位上,我只能看到一只完整的苹果和半只橘子还有菠萝的上半部分,其他部分被挡住了;而我坐在小宇位置上看到的确实一只完整的橘子和完整的菠萝,整个苹果都被挡住看不到了。通过水果的实物,幼儿也发现,苹果并不是我们传统思维中红通通的,而是黄中泛红、红中泛绿。通过实物范例,为幼儿提供了临摹对象,也让幼儿掌握了绘画对象的特征。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创新、体验、探究的空间。在开展美术活动前,我也会收集一些大师作品,在活动中让幼儿欣赏,提高幼儿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地去说教,而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放给孩子。引导幼儿大胆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在肯定大部分幼儿创作的基础上,重点观察指导能力弱的孩子。在《借形想象》的活动过程中,王刚小朋友用线条分割好画面以后就不知从何下手,我便走到他旁边去,轻轻地对他说:“你的线条画的真流畅,分出了这么多块画面!把纸转过来看看,这里藏着哪个小动物?你看,这儿像不像大老虎正张着大嘴巴,大嘴巴里还少了点什么?”他立马说:“老虎有尖尖的牙齿!”我立即表扬他:“你真棒!”其他孩子听到以后也赶紧开始把纸转一转看看能不能找到藏起来的小动物。通过对个别幼儿一定的表扬鼓励对其他幼儿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在评价中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通过评价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纲要》中也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在中班美术活动《冬天里的小动物》中吗,我提前准备一张画有雪人、雪花的背景图,开头用这张背景图导入:“雪人想找小动物一起做游戏”,等幼儿创作完成后,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贴在背景图上,并用语言引导幼儿“让你的小动物陪雪人做游戏吧!”并在最后集中评价的时候问一问幼儿:“你觉得雪人最想和谁一起做游戏?”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心目当中最可爱的小动物。这个评价环节与导入首尾呼应,并通过欣赏交流的形式保护孩子的创作热情,期待下一个美术活动的到来。

篇6: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指导策略论文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由此可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但要引导幼儿发现美,还要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作好指导。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通过欣赏环境的创设,来激发起幼儿的兴趣。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孩子的直觉感受。要教给幼儿欣赏的方法,并做好有效的引导,引导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教师应对幼儿的表达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对作品进行想象。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等。

【关键词】《指南》;幼儿;美术欣赏;指导策略

美术欣赏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儿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指南》中明确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由此可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但要引导幼儿发现美,还要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作好指导。今天,就结合平时的教育实践,谈谈在指南背景下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指导策略。

一、创设欣赏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人的行为一般都带有目的性,而其中的目的,常常被兴趣所驱使。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则更是如此。所以,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通过欣赏环境的创设,来激发起幼儿的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来说,他可能说不出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但他一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基于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平时的观察,去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引导。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要重视对幼儿兴趣的激发。为此,可以让幼儿在轻松的富有画面情趣的环境中,获取感性经验,从而激发其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激发其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的动机。

(一)以幼儿的参与激发兴趣

幼儿时期正处于好动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看到物品都想伸手去摸一摸、碰一碰、靠一靠等。其实,这些行为也是幼儿学习与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作为老师,就要了解幼儿发展中的这一规律,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让他们多动动手,幼儿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例如,在《美丽秋天》的这一主题美术欣赏活动中,我就让幼儿参与布置“秋天落叶纷飞”的墙饰。在布置墙饰的过程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从幼儿的一张张笑脸就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欢乐”。然后趁着幼儿的兴趣,带领他们到户外散步,让他们置身于秋天的美景中。

(二)以轻松的音乐营造环境

音乐能够使人感觉到轻松愉快,舒缓压力。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恰当地利用音乐有助于使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例如,在《秋风吹下红雨来》这一主题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我先让幼儿欣赏画面,然后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在轻松的音乐中感受到秋天的美景。幼儿在美术欣赏中,不断地发出感叹:“看到天空中飘着很多红色的花瓣,好美”“这些叶子像蝴蝶在飞舞”……通过幼儿的积极表达,能够感受到他们在欣赏活动中的热情。在美术欣赏活动中,以轻松的音乐营造环境,能够调动幼儿的审美积极性、主动性。

二、打下欣赏基础,提供必要经验

《指南》中强调,要鼓励幼儿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来积累艺术活动经验。由此可见,经验对于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性。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经验对幼儿的欣赏非常关键,它将影响到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关注程度。如果幼儿对自己所欣赏的画或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内容或表现形式没有一点经验,那么,这样的欣赏活动将变得索然无味。要使幼儿能够从对一幅画、一件艺术品的欣赏中,有所收获、感情和体验,就需要在欣赏活动开始之前,为幼儿打下欣赏基础,提供必要的经验。为此,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孩子的直觉感受。

(一)提供丰富材料

幼儿欣赏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是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所以,可以让幼儿搜集一些与作品有关的实物、资料、图片等。通过材料的收集,幼儿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这些材料,为他们的欣赏打下基础。例如,在美术欣赏活动《向日葵》开始之前,我就在前一天让幼儿们回家收集有关向日葵的实物、图片等材料。第二天,幼儿们果然带来了很多有关向日葵的实物、图片、玩偶等。我把向日葵实物插在花瓶里,把图片挂在墙上,把玩偶摆放在桌子上。通过这些丰富材料的提供,幼儿们已经知道和认识了向日葵,为接下来的欣赏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顺应直觉感受

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有时候并不需要教师费多少周折去创设情境,而只需要顺应幼儿的直觉感受,就能自然地把幼儿带入欣赏的情境中。例如,在《向日葵》这一欣赏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很多幼儿就已经对漂亮向日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一些幼儿主动向我询问:这些是什么花?为什么开得这么大?在创设的环境中,幼儿主动对向日葵产生了兴趣,这与我在活动之前预设的目标相一致。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欣赏《向日葵》的内容。

三、教给欣赏方法,做好有效引导

《指南》提出,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这说明,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要教给幼儿欣赏的方法,并做好有效的引导,引导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由于幼儿园孩子年龄比较小,他们对画画欣赏的内容一般是以画面特点、色彩等主。在这里就以《戏剧脸谱》为例,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欣赏这些脸谱的精致、绚丽和艺术魅力。

(一)欣赏画面特点

在《戏剧脸谱》的欣赏活动中,我引导首先引导幼儿对画面中脸谱的特点进行欣赏。在引导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发幼儿的思考,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欣赏。在此过程中,我设计的问题有:“你能说说这些脸谱的特点么?”“这些线条都用到了哪些地方?”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把幼儿引到构图和线条的欣赏中来。通过欣赏,幼儿们感受到:脸谱大多是对称的,线条是弧线形的,而且大多是有粗有细的。

(二)欣赏画面色彩

有人说,颜色是情感的语言。幼儿最初的美术活动也是从色彩开始的。但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普遍注重幼儿使用色彩的技能,而忽视了幼儿对画面色彩的欣赏。所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除了引导幼儿欣赏画面特点以外,还应引导他们欣赏画面的色彩。在《戏剧脸谱》的欣赏活动中,我先提出问题:这些脸谱的颜色好看吗?然后让幼儿孩子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幼儿非常喜欢这些颜色,红色的脸谱很亮眼,眉毛向上画,让人觉得这个脸谱很正直。也有的幼儿觉得这些脸谱像是生气的样子。通过对脸谱色彩的欣赏,学会了欣赏的.方法,也提高了幼儿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注重欣赏表达,理解作品情感

艺术是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和表达的良好手段。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的表达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对作品进行想象,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等。

(一)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都可看作是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幼儿可以通过与作品对话,实现对作品的自由解读,并通过欣赏表达自我。例如,在欣赏《向日葵》活动中,我先让幼儿看大屏幕,自己独立欣赏。然后我走到幼儿中间,听听他们在说什么、欣赏些什么。有的幼儿在欣赏画面中所用的色彩,有的在欣赏花朵的姿态,还有的在看画中用到的材料等。在表达欣赏内容时,幼儿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说“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向日葵”“我看见一个马上就要开的花苞”、有的说“有一瓶向日葵就跟真的一样”。这些都是幼儿本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欣赏表达,激发了孩子挖掘作品内涵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想象

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形成的基础,而幼儿园时期又是人的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应结合具体的美术欣赏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大胆的想象,以发展其想象力。例如,在欣赏徐悲鸿的作品《奔马》时,我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从画面上看出马在什么地方吗?有的幼儿说:马在大草原上,因为草原是马的家。有的幼儿说:马在河边,因为马跑累了想喝水。还有的幼儿说:马在赛跑……对于幼儿的这些奇特的想象,我都给予了肯定。这样就给幼儿打开了欣赏想象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总之,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应当以《指南》为理念指引,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孩子的直觉感受。教给幼儿欣赏的方法,并做好有效的引导,引导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同时,应对幼儿的表达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对作品进行想象。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等。这样,就能让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获得快乐,激发其兴趣,培养其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景清华.试论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J].教育观察,2016,(05).

[2]曹雯.论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J].小作家选刊,2017,(8).

篇7:浅谈小班幼儿美术活动的引导策略

美是一切的开始,绘画,是以感受美和表现美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是幼儿用来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班的幼儿还处在涂鸦阶段,在这一时期有计划的开展美术活动,不仅对幼儿的审美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创造力和注意力,以及良好的情绪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小班开展美术活动是完全有必要且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活动。由于幼儿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我本着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出发,积极准备教学资料。我通过绘画、折纸、粘贴、泥工等多种操作形式锻炼幼儿的动手操纵能力,幼儿收效较好。在本期教学活动中,我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培养孩子的兴趣为目标,让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这样幼儿才能有绘画的愿望,才能提高绘画的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绘画过程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无论是对绘画能力强还是弱的孩子,教师都应做到因势利导,充分尊重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善意地接纳每个孩子的作品,对于孩子点滴的进步、闪光点加以表扬、鼓励。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在绘画中很多幼儿都出现不敢画、一不会画就不画的

现象、会出现边画边说话的现象,我采用不制止的方法,给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绘画环境进行创作。在经过这样一学期的培养,大多数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引起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没有好奇产生不了兴趣。因此,我在选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及绘画的特点,来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吸引力的题材。如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的水果中的苹果、梨、菠萝等,我会设计成涂画;喜欢的交通工具,如:汽车、轮船、火车等,设计成图形的组合,还在美术活动中手指印画《好吃的樱桃》,让幼儿通过用自己的小手指来进行绘画,幼儿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类的绘画形式,所以再绘画过程中比较认真,并且我把绘画的内容编成了小故事,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来教幼儿绘画,这样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作画的兴趣,而且幼儿乐于接受。

三、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幼儿美术教学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如果是依照画葫芦的临摹教学方法,让幼儿简单地服从老师的命令,象木偶一样,幼儿就会觉得绘画肃然无味,要使幼儿对绘画有很高的积极性,教师的教育内容、方法应该多样化,应在看、说、玩的过程中,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用鼓励的口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起幼儿进行绘画的兴趣,让幼儿在玩耍中不

知不觉、很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因此,在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我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如:在进行棉签画“滚动的轮子”活动时,通过游戏“轮子哪去了?”,让幼儿在活动室内寻找藏起来的轮子,让幼儿在边玩的过程中边观察轮子的特征,从而在进行绘画时幼儿会画的很好,通过让幼儿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画中找到乐趣,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四、绘画材料的提供刺激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小肌肉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重复单一的操作材料不易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这样不仅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而且让幼儿觉得绘画是游戏,并在游戏绘画中充分挖掘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教师则用生活中幼儿比较熟悉、喜欢的材料作为绘画的工具。例如:为幼儿提供各色的剪成条状的皱纹纸,让幼儿揉成团进行粘贴、装饰绘画作品。为幼儿提供各种颜色的颜料、不同形状的绘画工具,让幼儿在纸上进行印画。在教学中,我给幼儿尝试新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探索欲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每一种的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画法的效果,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师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

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直线活动“我帮妈妈挂窗帘”中,哲哲小朋友画了几笔便拿着画纸跑上来说:“老师,我不画了!” 对此我没有用强硬的口气让她下去继续作画,而是对她说:“哲哲,你看你画的窗帘之间有这么大的缝隙,别人会从外面看进来的,那你的窗帘不是就白挂了吗,赶快去把窗帘挂好,把它们缝隙之间的距离画的小些。”哲哲听了赶紧下去又认真地画了起来。还有一次在涂色活动“给水果宝宝穿衣服”中,路帅拿到是的苹果宝宝,然后他随手拿起一支黑笔涂了起来,我走过去对她说:“你的苹果不是坏了呀?坏苹果吃了可会肚子痛的哦。”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连忙又发了一张纸给她:“画个健康的苹果宝宝好吗?”他又立即跑到座位上带劲地涂了起来。有趣的美术游戏,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愿意进行着美术创作活动,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与美术教学的优化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学要有法,教时无定法,贵在能得法。”让小朋友感受被肯定的快乐,并由此倍添信心,从而更加主动地参加美术活动。

五、表扬和鼓励也是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有效手段。

幼儿“胡乱涂抹”一阵后,即使这张画在成人看来很难看,但在孩子的心中。这仍是世间最美妙的作品。幼儿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们布置在走廊里,只要是幼儿能够解释的作品,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因而教师要用肯定的、鼓励的来方式评价幼儿的美术活动,多鼓励、多表扬而没有否定和批评。教师要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评价,充分挖掘幼儿美术作品中成功的东西而给予积极肯定,如对小班小孩子说“你真棒”、“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或者说“如果怎么怎么样就更好了。”千万不能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篇8: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策略

一、培养孩子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们对美术产生兴趣, 才能调动他们思维的活跃性, 才能激活他们的发散思维。因此, 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 培养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学龄前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呢?

受每个不同家庭的影响和熏陶, 孩子们在美术认知方面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兴趣。教师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 应有一定的准备和接受能力。在活动中, 教师要建立起孩子们能接受的美学概念, 培养孩子们的美感。比如, 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些当下流行的动画片的人物, 让孩子们进行讨论, 说说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 并对老师进行关于画画方面的提问。老师通过循循善诱, 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培养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积极寻找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

幼儿还处在懵懂阶段, 对什么都好奇, 但是好奇心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幼儿园老师要结合孩子们这个时期的好奇心和他们这一时期思维活跃的特点, 完成对孩子的美术教学。比如, 在进行幼儿园小班的美术粘贴活动时, 首先要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各种图形, 包括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孩子们说出它们的名称, 并说出这些图形的主要特征。要让孩子们针对身边的物品举例, 看看什么东西是圆形的, 什么东西又是三角形的。把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相融合, 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 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再比如我们可以在冬天时, 完成美术活动———我们来画雪。把课程安排在冬季进行, 主要是因为冬天会下雪, 可以让孩子们亲眼看看雪花的样子, 而不是抽象的想象。让孩子们在认真欣赏过雪后, 通过自己对雪花形状的记忆, 把雪画出来, 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更能进一步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幼儿爱上美术, 更爱上生活。

三、在活动中建立和谐的关系

处于对世界认知期的孩子们是活泼好动的, 因此这里所说的关系, 不仅仅是“师生关系”, 更趋近于一种“朋友关系”。和谐的关系直接影响美术活动的教学效果, 也影响孩子们内心的认知。当今社会, 教师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更是灵魂的塑造者。教师与幼儿的和谐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美术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 如何建立与孩子们的和谐关系呢?

首先, 要一视同仁。在面对孩子们时不应该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对有美术特长的幼儿加以肯定的同时, 还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对待美术基础稍差的孩子。只有主动接近他们, 倾听他们的心声, 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通过这些就能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培养孩子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其次, 通过引导, 让孩子们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教师主动给孩子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美术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 并及时给予鼓励, 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 并积极肯定, 满足孩子们内心对表扬的渴望。建立一种幼儿相信老师的关系, 让孩子们依赖老师, 相信老师, 让孩子们从心里真正地接受老师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 能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 从而有效强化美术教学活动的效果。

四、重视美术延伸活动, 进行多样性评价

一次优秀的美术活动不仅仅指活动时间内达成的有效性, 活动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影响本次美术活动的有效性。延伸活动中的作业是对幼儿本次美术活动效果的检查, 也是对上次活动知识的巩固, 更是对教师授课结果的检验。因此, 延伸活动中的作业同样很重要。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 这是人的本性, 幼儿更是如此。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可能会使本不喜欢美术的孩子逐渐爱上美术。幼儿抽象思维非常幼稚, 他们的美术作品充满天真的想象和丰富的色彩, 他们非常渴望老师能肯定自己的作品, 得到老师的好评。老师要用积极和善良的心面对孩子们的作业, 认真观察孩子们美术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思想, 要积极寻找作品中的闪光点, 评价的语言要尽量多样性, 不要重复。比如, 你的作业色彩很丰富, 他的作业画面很干净等, 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优点, 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提高幼儿园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幼儿看问题的角度出发, 建立有效的教学理念, 并紧紧围绕孩子们思维发展时期的特点,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把美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 培养孩子们的美感, 并不断建立师生关系, 提高对作业的重视程度,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斐乐.课堂有效性教学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4) .

[2]赵玉红.谈美术课堂有效教学[J].吉林教育.

篇9: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有效策略探究

关键词: 幼儿园美术 实践活动 多媒体技术 教学评价 幼儿主体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以各种艺术语言形式表达幼儿内心色彩的活动,是培养幼儿各种绘画能力、欣赏能力、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美术是素质教育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幼儿成长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需要。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幼儿认知世界、感知世界的一架桥梁,是幼儿形象感悟生活的一种纽带。关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实效性,就要充分关注幼儿主体的发展状况,以各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改变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势,让幼儿主体的参与兴趣变得更直接、具体。

一、以兴趣为基础,激发幼儿主体的广泛参与

兴趣是幼儿思维认识与行为活动产生的根本,是对幼儿情绪、情感的一种深刻影响。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是幼儿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一种无形动力。兴趣是最直接、最根本的老师。要实现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要从根本上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以兴趣为幼儿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动力基础,以兴趣调动幼儿参与美术教学的执行力,以兴趣激发幼儿乐于参与美术课程而不知疲倦的饱满情绪。在实际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注重幼儿内心需求的实际满足,注重幼儿精神世界的充分挖掘。激发幼儿对美术课程的感知兴趣,不断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形式,不但丰富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内容,而且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与自豪感。在实际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美术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的营造,可以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吸引幼儿专心致志,将幼儿美术画室布置为生动形象的活动乐园,可以趣味性、形象性的画作进行展示激发,为幼儿构建宽松愉悦的美术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以此逐渐培养其探究美术知识的兴趣与习惯。

二、以活动为根本,培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幼儿时期正是对世界、生活的一种基础认知时期。实现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单纯依靠教师语言讲解是难以实现的,还要依靠一定教学活动的奠基。实际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的丰富性、生活性、趣味性,注重幼儿生活与美术知识之间的连带关系,注重挖掘幼儿生活中的各类艺术元素,将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为一体。教师将美术教学课堂延伸至大自然之中、社会实际之中,让幼儿在大自然真实的环境中开阔眼界,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之中启发思维。构建形象、生动的生活性教学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美术艺术的魅力,让幼儿在美术教学中感悟生活的美好。以生活性美术教学活动为教学基础,以活动为根本搭建与塑造师生和谐关系,让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变得事半功倍。在实际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相同视角对待差异性学生,要以足够耐心与信心指导幼儿的美术学习行为,充分肯定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好奇心理与探索行为,给予幼儿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幼儿用艺术的眼光观察世界,鼓励幼儿用开放性的思维探究美术知识,以此深化幼儿的美术功底、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

三、以技术为支撑,开发幼儿主体的智力发展

技术不仅是科技的一种展现形式,更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外在支撑。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选择适宜幼儿发展的技术形式,以技术的内在形式转化美术课堂的多样化,以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令幼儿美术教学更别致有特色。以多媒体技术优化幼儿美术教学,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手段,将美术知识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让美术知识在技术转化形势下变得可听、可视、可观,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与感知美术知识的本质内涵。在实际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资源搜索,搜索满足幼儿发展特点的相关美术内容,让幼儿在多媒体技术的丰富展现形式下对美术知识产生强烈探知兴趣,进而培养幼儿欣赏、审美、绘画等能力。以技术形式丰富幼儿美术教学课堂,以技术冲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提升幼儿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开发幼儿的艺术脑洞,达成美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例如,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设定以猪八戒为核心的绘画主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幼儿展示猪八戒不同形象,以多媒体技术将猪八戒具体表情、肢体动作等进行细节放大,让幼儿深入观察猪八戒的本质特点,以此进行猪八戒的自我形象描绘。

四、以评价为辅助,促进幼儿主体实效进步

幼儿是弱体,是更需要关爱与鼓励的群体。俗话说: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落后。在幼儿美术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多元性与鼓励性评价为教学辅助,以激励性评价方式激发幼儿主体的正确认识。教师要对幼儿进行由衷的夸奖,要将鼓励作为激发幼儿参与美术学习的动力源泉,让幼儿在肯定与表扬中获取自信、唤起激情。幼儿正处于思维与思想奇特时期,正处于好奇心泛滥时期,教师要充分认知幼儿的这一特点,对幼儿各种奇特性、怪异性美术作品进行肯定与表扬,认真体会其中幼儿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认真挖掘幼儿本质中的差异闪光点,以此滋润幼儿脆弱的心田、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总之,实现幼儿美术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孜孜不懈地探索,疲劳不倦地探求,以幼儿为教学主体,充分挖掘和满足幼儿实际的本质特点,充分发掘美术与生活的联系特性,并以各种现代化、全面化方式进行支撑与引导,以此推进幼儿美术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陆旭颖.幼儿美术教育中兴趣的培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7).

[2]曹姗姗.浅谈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创新教育[J].现代农村科技,2010(18).

篇10: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策略

【摘要】目前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存在着评价标准划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评价主体缺失,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评价语言不艺术,缺少激励性等问题。改进教师美术评价行为可采取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把握幼儿美术活动的年龄特点,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与教学相融合,评价语言生动恰当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师评价行为评价改革

剖析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对于将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实现美术教育对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现状分析

1、评价标准划一,评价目的有所偏差

美术活动中,一些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成人化的,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等,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如评价时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同的实际情况,硬要部分幼儿放下画笔听教师讲评,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和课程发展”落了空,“评价偏离了‘发展’的轨道”,“教育评价事实上只成为了教育的终点而非起点”。

2、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片面

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多采用现场即时评价,幼儿之间横向比较多,而且评价内容偏重幼儿“学”的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却不重视,同时缺少针对教师自身“教”的艺术和实践内容的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只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

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评价主体是幼儿园教师,幼儿是被评价者,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家长等其他人员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同时,教师的评价行为更多的发生在教学活动的结束环节,体现在对幼儿已完成作品的评价上。很少有教师进行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及过程性评价。

4、评价语言不艺术,缺少激励性

美术活动中,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语言往往不具体,缺少针对性。如“画得不错”“有进步”“真漂亮”等,这类语言幼儿听后并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了哪些进步。对

幼儿创作过程的评价语言也不够深入,缺少启发性。如“你画的是什么”“想想春游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照顾妈妈的”等。这类语言对幼儿来说过于抽象,不易操作,基本上是无效指导。有的教师指导语言虽很具体,但表现出明显的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如在幼儿画完一只猫后,老师启发说:“猫饿了得吃饭,给它添上一个食盆吧”。还有的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和体验,采用否定性的语言说:“你怎么画了个黑太阳?”“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重画!”以上这些语言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改进教师美术评价行为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把整体性的教育肢解为某些技能的培训和操练,以至于忽视整体性的教育目的和意义,这不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评价所追求的不应是给幼儿的作品下一个结论,或评定绘画技能的高低,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幼儿的关注和关怀,对幼儿艺术天性的保护,同时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成长。

为此,教师应认识到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已有的基础及兴趣爱好,再提出知识、技法及想像、创造等方面的要求,并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与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的判断指标。

2、把握幼儿美术活动的年龄特点

虽然幼儿尚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表达自我,但他们有自己的“百种语言”,其中美术就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儿童用以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想像和创造自己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伴随着艺术与各领域的连接和沟通,美术活动可以成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手段,促使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愿望,并不断加深对外界事物的认识。

与此同时,童年期也是游戏期,获得快乐和自我满足是幼儿游戏的直接目的。儿童具有天赋的直觉和敏锐的感受力,画笔、颜料、纸张也是他们的玩具。幼儿从事美术活动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只是因为“创作”的过程或形象、色彩的变化结果能让他们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由此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成功的自信。

3、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关注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和人才,还应是一个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幼儿美术教育同样如此。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与多元化,不仅应包括粗浅的美术知识技能,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说来,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应包括构思、造型、艺术材料运用、构图、表现、着色等维度。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应注重对幼儿兴趣、主动性及自信心等的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方面的评价应包括对幼儿活动的持久性、习惯、表现方式、创作偏好等的评价。

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能帮助教师从多个角度评价幼儿。发现幼儿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只有这样,‘欣赏“乐观’的态度才是真实而非虚伪的,也才能帮助被评价者‘自我发现’,进而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当然,具体到某一次美术活动的评价,评价内容不一定每次面面俱到,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活动进程、幼儿整体水平或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重点评价其中某些方面,或就某个题材、技法进行单项评价,但在一段时间内对全体或某个儿童的评价要能体现出评价的均衡与全面性。

4、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评价时,应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及教师与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教师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还应关注评价获取信息的信度、效度及评价的实际作用,包括评价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评价结果做出的推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及评价是否真正起到了促进幼儿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实际作用,以克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现象。

5、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倡导发挥被评价者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幼儿虽然年龄小,经验少,但“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幼儿被动接受评价的状况,充分发挥家长、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评价成为幼儿、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过程

在“征服与被征服、主宰与被主宰的对抗关系中是形成不了真正的主体性的。真正的主体性只能存在于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和谐统一关系中。”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让参与评价的多主体明确评价的标准、内容与要求。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和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例如,家长对幼儿的评价应主要集中在对孩子在家的美术活动兴趣、习惯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观察和评价上;幼儿之间互评也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着重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行为。

6、评价与教学融合,实现评价的动态化

“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评价即是对课程与教学的反思过程,它本身就是课程’与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对儿童美术发展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求教师首先认真实施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客观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准备状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引导幼儿自由讨论,确定所要表现的内容与对象,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将美术活动指导与评价结合起来。当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但又缺少一定知识与技法时,教师的指导和介入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指导以评价为基础,又是评价的深化和升华,能针对幼儿的问题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并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实现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7、评价语言生动恰当,体现激励性

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具体来说,评价首先要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对话,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及作品想表达的思想和感受,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和表达形式,特别当幼儿的作品“离谱”时,更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努力理解其意图;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时,教师应能善意地给予诠释。而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注意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小班幼儿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应尽量采用拟人化和情景化的语言;中班幼儿有初步的审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评价可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你为什么要这样画?”“还可以怎样表现?”引导幼儿边画边思考,完善自己的构思;大班幼儿能力较强,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应更多采用协商和引导的语言,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

总而言之,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与不同点,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因为艺术是无错的。

【参考资料】: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美术活动中内容和方法的整合》李慰宜

3、《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以儿童发展为本》姚伟

上一篇:在全省上的典型发言下一篇:2017年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