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情教学设计

2024-08-09

三峡情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三峡情教学设计

《三峡情》教学设计 唐河一小 魏厚菓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积累词语。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精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三峡风光资料,准备歌曲《三峡情》;

学生:收集有关三峡的自然风景图片及建设中的三峡图片。课时安排 1~2课时。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2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精练,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思念之情。(二)教学流程

1、利用三峡风光导入。

师板书:“三峡”,(让生读一遍)问:同学们,对于三峡,你知道些什么?(生答)

(师出示课件:三峡风光)师解说:这就是神奇的长江三峡,它长190多公里,它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这雄伟壮丽、险峻的风光像一条迷人的画廊,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同学们,这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答后)师:是啊,三峡不但美丽,而且还孕育了许多的优秀儿女,他们有的虽然离开了家乡,(板书:情)但他们的情却永远留在了三峡,留在了家乡。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诗。(生读一遍:《三峡情》)

2、过渡。

师:从题目上看,这首诗围绕哪一个字在写?(生答:情)师:那是怎样的情呢?让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去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尽量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三、出示生字词。

师:同学们,会读了吗?那好,我们来会会这几个生字朋友。

师出示生字词。

1、指名读;

2、齐读;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记住生字;

4、抽生说“篙”和“驾”用什么方法记住;(师在学生介绍后,说:这种方法好,很多字都可以用这种加一加的方法)

5、师出示“痴”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1)不聪明;(2)极度迷恋某种事物;(3)呆。师:你觉得诗中的痴是什么意思?

6、“巫”的笔顺。

四、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1、师:同学们做到了字字读准,能否句句读通呢?老师来检查一下,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师抽4个人后再读)(师要及时给学生纠正读错的地方,如:喊一声号子/驾船行)

2、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课文,看看诗人想表达他的什么感情。

五、熟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什么感情吗?(生答:思乡情,师板书:思乡情)

出示课件:生读第二和第四小节。

自学提示一:

A、.哪些句子直接写了诗人的思乡情?(生答:“牵动儿女思乡情”“恰似儿女思乡情”)B、是什么牵动着他的思乡情呢?(生答:三峡的雨和三峡的云,如果生答不出,教师就引导生读第二和第四节)

C、诗人分别把雨和云比作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雨和云的什么特点呢?(生答)

(师这儿要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灵活处理)同学们,这景美吗?(生答:美),我相信你们读得更美,谁来给大家读读

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师:我明白了,原来让诗人思念三峡的原因是这里的景,(生答:太美了。师板书:风景美)难怪诗人说这景是如(生答:梦)的景。

过渡:同学们,难道诗人就只因为如梦的美景就如此地思念三峡吗?(生答:不是)

那还有什么让诗人恋恋不忘的呢?

出示课件: 生读第一小节。

自学提示二:

A、你知道儿时的诗人都做了些什么吗?(赶羊群、驾船行)你能联系诗句想像“赶羊群、驾船行”的美丽画面吗,并且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口述,师点拨“云里走”。(如果学生想象得好,就让他们继续想象儿时的诗人还做了些什么)

B、你感受到了诗人儿时怎样的生活?

(你们想象可真丰富,是的,诗人儿时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多么快乐、令人难忘呀!谁来读读?)

哦,我明白了,诗人思念三峡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特别地留恋儿时美好的(生答:生活),师板书:生活美

过渡:师指着板书说:同学们,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让诗人思念家乡,这儿时快乐自在的生活更让他眷恋家乡。可现在,诗人却远在他乡,他想念儿时的生活吗?你从诗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出示课件:抽生读:“几时再„„驾船行”

自学提示三:

A、从这节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好像看到了一位老人,身在异地他乡,日夜望着家乡的方向,想回而不能,急切的思乡之情催人泪下。难怪诗人说道,这情是如(生答:痴)的情。)

B、你从“痴”体会到什么?(体会出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六、歌曲欣赏。师:三峡雨,如丝如玉,三峡云,如锦如银,这优美的诗歌,曾打动着多少三峡游子之心,给它谱上曲之后,便成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想欣赏吗?

七、激情朗诵

同学们,诗歌优美,歌声感人,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声中,好好品诵这首诗吧!会背的最好背。

八、课堂延伸。

师:读得多投入呀!同学们,三峡电站的修建,让三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知道今天的三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吗?(师出示相关的图片,并介绍:这就是气势雄伟的三峡大坝,是呀,三峡的变化太大了,它让那些三峡游子更加思念,让那些为支持三峡工程而移居他乡的三峡移民更加留念。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他们的无限思乡之情读:(师引要低)

三峡雨 三峡云 细如丝 柔如锦 牵动儿女思乡情

三峡雨 三峡云 洁如玉 白如银 恰似儿女思乡情

九、课堂小测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来一个小测试吧!

小结: 这美丽的三峡,古往今来,不知得到了多少人的赞美,请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有关描写或赞美三峡的文章吧。

篇2:三峡情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利用三峡风光导入。

师板书:“三峡”,(让生读一遍)问:同学们,对于三峡,你知道些什么?(生答)

(师出示课件:三峡风光)师解说:这就是神奇的长江三峡,它长190多公里,它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这雄伟壮丽、险峻的风光像一条迷人的画廊,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同学们,这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答后)师:是啊,三峡不但美丽,而且还孕育了许多的优秀儿女,他们有的虽然离开了家乡,(板书:情)但他们的情却永远留在了三峡,留在了家乡。万州诗人湛明明、湛泉中就写下了这首优美的诗。(生读一遍:《三峡情》)

2、过渡。

师:从题目上看,这首诗围绕哪一个字在写?(生答:情)师:那是怎样的情呢?让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去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尽量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三、检查生字词。

师:同学们,会读了吗?那好,我们来会会这几个生字朋友。

师出示生字词。1、指名读;2、齐读;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记住生字;4、抽生说“篙”和“驾”用什么方法记住;(师在学生介绍后,说:这种方法好,很多字都可以用这种加一加的方法)5、师出示“痴”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1)不聪明;(2)极度迷恋某种事物;(3)呆。师:你觉得诗中的痴是什么意思?6、“巫”的笔顺。

四、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1、师:同学们做到了字字读准,能否句句读通呢?老师来检查一下,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师抽4个人后再读)(师要及时给学生纠正读错的地方,如:喊一声号子/驾船行)

2、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课文,看看诗人想表达他的什么感情。

五、熟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什么感情吗?(生答:思乡情,师板书:思乡情)

师:请同学们看看课文,哪些句子直接写了诗人的思乡情?(生答:“牵动儿女思乡情”“恰似儿女思乡情”)师:是什么牵动着他的思乡情呢?(生答:三峡的雨和三峡的云,如果生答不出,教师就引导生读第二和第四节)

六、歌曲欣赏。

师:三峡雨,如丝如玉,三峡云,如锦如银,这优美的诗歌,曾打动着多少三峡游子之心,给它谱上曲之后,便成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想欣赏吗?

七、激情朗诵。

同学们,诗歌优美,歌声感人,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声中,好好品诵这首诗吧!会背的最好背。

八、课堂延伸。

师:读得多投入呀!同学们,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都从旧城迁到了新城,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答)师:是的,就是因为三峡电站的修建,让三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知道今天的三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吗?(师出示相关的图片,并介绍:这就是气势雄伟的三峡大坝,是它,让高峡出平湖;这就是浩浩荡荡的三峡移民大军,他们为了三峡工程建设,舍小家,为国家,举家外迁;这位双手抱婴儿的父亲,他深情的回望着,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依依不舍之情,感受到了所有的三峡移民都和诗人一样,都有着(指着板书,师:如痴的思乡情,都有着浓浓的(生读:三峡情));是的.,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更加美丽富饶的三峡!)

师:是呀,三峡的变化太大了,它让那些三峡游子更加思念,让那些为支持三峡工程而移居他乡的三峡移民更加留念。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他们的无限思乡之情读:(师引要低)

三峡雨 三峡云 细如丝 柔如锦 牵动儿女思乡情

三峡雨 三峡云 洁如玉 白如银 恰似儿女思乡情

九、课外作业:

师:这美丽的三峡,古往今来,不知得到了多少人的赞美,请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有关描写或赞美三峡的文章吧。

十、教学反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是古往今来人们永远吟唱的主题。《三峡情》正是反映了这个永恒的主题。三峡雨,三峡云,故乡的景,故乡的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支旋律优美的歌曲,读一读,唱一唱,已让人热泪盈眶。三峡儿女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就寄托在那如丝的雨中,寄托在那如锦的云中。

诗歌共有四节,每一小节都以三峡雨,三峡云作为开头,这样反复出现,如同娓娓道来的故事,使情感表达更为真切、缠绵。第一节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口吹叶笛的孩子正行走在三峡的坡坡坎坎上,正出没于三峡的风风雨雨中。第三小节又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人正在异乡面朝着三峡的方向老泪纵横。而二、四小节借三峡的雨和云直抒胸臆。

今天反复吟唱这首诗,让人感触更深,三峡大移民工程中,不知有多少三峡儿女为了祖国建设离开了家乡,但他们的根却留在了三峡,三峡永远牵动着三峡儿女的思乡之情。

篇3:《三峡》教学设计

无意中看到张斗和老师的 《三峡 〈五问〉》一文, 对《三峡》有恍然大悟之感, 再次反复阅读文本, 并尝试着让学生对文本提出疑问, 结果发现学生对“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结尾引用民谣、春冬之时“清荣峻茂”、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等内容存在诸多不解, 故采用“以学定教”的方式, 在区教研员韩翔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设计了教学, 并进行了课堂实践。以下是实践后形成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主质疑理解, 完成对文本字面含义的理解。

2.通过探讨“本文写作是侧重于山还是水”这一问题, 掌握文本写作的重点及原著《水经注》“记录河道水系的地理著作”这一特征。

3.通过质疑, 分析第一及第四自然段的写作目的, 理解“因水记山”的创作出发点。

二、教学难点

理解“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提问:“三峡”的“峡”是一种怎样的地貌? (“两山夹着水道”)

引入:“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郦道元的文字走进这美丽了千年的水道。”

(二) 文言文字面意思理解过关

1.请一学生朗读,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其读错的字音。

听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跟读, 明确朗读节奏。

学生齐读。

2.请学生提出自己在理解课文字面意思时不懂的字词。

3. 给出示例:根据“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 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的意思, 可以知道三峡的山连绵高大

请学生根据示例, 理解全文字面意思, 并归纳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教师板书特点。 (同时解决学生“既然已是‘乘奔御风’, 为何又‘不以疾也’”这一问题)

4. 请学生归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写了三峡的山和水)

(三) 进一步分析文本, 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

1.提问:作者在写的时候是更侧重写山还是更侧重写水?

出示学生预习单中的答案:

①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那里的水急、水中的景色和水的奇特, 虽写了山, 但没有写水那么多。 (姚剑)

②作者在二、三自然段都描写了水, 特别是第三自然段。 (陈俊杰)

分析学生的答案。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文章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不是写水, 引出另一学生 (吴秋霞) 的提问:“为什么作者先写三峡的 (山) 高, 后写三峡的 (水) 美?”据此引出对课文第一段的解读分析。

首先, 分析写作的视角:是平视、仰视还是俯视?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作者应该是从坐船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 由此可引出“因为特殊的创作视角使得作者在描写时不仅写了山, 还写了行船的水道”。

接着提问:读作者写山这段, 同学们有没有疑问?

[设计意图]引出学生对“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是不是太夸张的质疑。

最后, 将前一问的分析和后一问的质疑结合起来, 可以发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突显三峡水道的狭窄。再出示学生 (姚剑) 的提问:“三峡的水有这么急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这个问题, 让学生发现三峡的水急除了因为水多,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道窄, 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因水记山。

2.提问:作者为何要如此侧重写水呢?

以提问引出《水经注》介绍, 给学生展示《水经注》的目录及相关介绍:

《水经注》是公元6 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 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明确, 这是一篇写水的文章。

3. 以“讲到这里, 有些同学更加疑惑了”过渡, 出示学生对第四自然段的疑惑:

①为什么文章结尾要写猿和它的叫声? (杨心怡、沈云、蒋海斌、柴颖琪、田丰)

②为什么生活在这么美丽的三峡的猿会哀伤? (杨颖、吴秋霞)

③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张思贤、温婷婷、徐易鸿)

以学生提问引出对文章第四自然段的理解。

首先, 提问:猿的叫声为何哀伤?是不是环境等客观原因, 使叫声听起来比较哀伤?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想到三峡的地形:山高又连绵且空旷的山谷, 使得猿声回音不断, 听起来令人哀伤。

然后, 读第二和第四自然段的民谣, 提问:巫峡到底长不长?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此时对巫峡长短的感受不是客观的实际距离, 而是人身处期间的主观感受, 由于夏季水流速度快, 所以巫峡很快通过, 而第四自然段描写的季节, 巫峡的水流速度不快, 所以感觉到巫峡比较长。

最后, 引用张斗和老师的论点加以论证:第一, 与峡谷的特征有关, 巫峡谷深峡长, 日照时短, 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快, 从而主观上感受巫峡长;第二, 因为此时三峡是枯水期, 所以舟行缓慢, 才会感到巫峡特别长。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借歌谣, 从另一个侧面使人进一步体会到此时的三峡山高岭连、水瘦峡空的特征。郦道元的这段文字, 并非着意写三峡的四季景色, 而是实实在在地围绕‘江水’来写的。”

4. 以提问“作者写水的顺序是什么呢? (学生一般认为是四季) ”引出学生的质疑:

①作者在文中刻画了四季, 这我们都可以感受到, 但作者并未提到一个“秋”字, 这该如何理解? (张圆圆)

②为什么到“晴初霜旦”, 树林和山涧里会一片清凉和寂静? (石佳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 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按四季的思路写水”这种观点还值得探讨。

出示《水经注》原文, 让学生发现原文是没有分段的, 提示学生换一个角度去看文章, 从写水的角度为全文再分分段。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 使学生发现文章是按照先写水路再写水势的顺序写的, 水势又分为水流湍急和水流平缓两部分。

5. 请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介绍了三峡的水道特点及不同时节的水势)

(四) 全面理解课文

首先, 引导学生得出:“前面的归纳‘写了三峡的山和水’是不是完全不对呢?其实也不是。”出示清代学者的观点:

清人刘献庭说: 郦道元博极群书, 识周天壤, 其注《水经》也, ……数千年之往迹故渎, 如观掌纹而数家宝, 更有余力辅写景物, 片语只字, 妙绝千古。

接着, 让学生“找找文中写景写得最好的一段, 一起读一读, 并简单说说写得好的地方”, 然后引出对《水经注》的全面评价:

《水经注》采撷了魏晋南北朝的地理著作中的精华, 承扬了谢灵运、谢月兆为代表的山水诗的优良传统, 自觉汲取了南朝骈文“谐音以成韵, 修辞以达远”的长处, 因此被称为综合性的地理著作。故而其作者郦道元被一些学者赞为“中世纪时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最后, 再读 (或者背诵) 全文。

【名师点评】

初中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有文字障碍;二是文章内容和学生生活有距离。所以,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理解课文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串讲弄懂课文, 同时积累词汇通常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程式, 但是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戴老师的教学方法避免了这种传统串讲方式, 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满堂串问做法。她的课堂设计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根据文章特点抓朗读。《三峡》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它带有六朝小赋的特点:文字优美骈散结合, 且多为短句, 读起来朗朗上口, 容易背诵。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多读有助于理解, 学生也容易感到有兴趣。

二是抓关键词语, 如“乘奔御风”“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把文章内的词语搞清楚了, 对文章也就理解了。

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结合现代化手段———利用课件印证自己的想象。

四是能够适当向课外延伸, 引入张斗和老师的论点以及清人对郦道元的评价, 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 为他们进一步阅读《水经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孟子说:教亦多术。所谓模式的好处是有一定程式, 但是如果凝固化了, 也就容易使学生厌烦。所以这一次使用的方法, 下次容或又有变动。关键要视学生情况而定。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赵志伟)

附:《三峡》预习单

一、熟读课文 (至少自读三遍)

二、字词理解

1.解释带横线词语。 (略)

2.用现代汉语写出课文全文的意思。

3. 在完成第2 小题的过程中, 你发现哪些字词是你无法理解的, 请写下来。

三、内容理解

1.老师的疑惑: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三峡的______和______, 你觉得课文更侧重对______的描写, 理由是__________。

篇4:《长江三峡》教学设计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三、学习重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四、学习难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五、学具准备:电脑、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等。

六、教学方法:观、读、说、写四结合。

七、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八、教学过程

(一)展示录像,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电视纪录片《长江三峡》

画外音导入:同学们,对于长江,我们应该不陌生。她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母亲河。它那壮丽的景观,令多少神州赤子心驰神往,豪情万丈!今天,在作家刘白羽先生的指引下,我们就来“游览”长江著名的景致——三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提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出示的以下问题:

①三峡江流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②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

③作者说,他“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雄伟”表现在哪些方面,“瑰丽”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④你觉得,在文中,作者试图表现自己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明确:

①长江三峡,给人总的印象是山陡、流急、滩险。

②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③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作品写山势、写水势、写激流、写险滩,都突出了“雄伟”二字,写云霞、写浓雾、写野草、写传说,皆紧扣“瑰丽”一词,创造出奇美的意境。

④作者试图表现的主题思想:课文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记叙了作者航行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描写了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的哲理。

(学生可以各言其志,语言文字可以不尽相同)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①课文中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或: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②划出课文中描写山水云雾的句子。

③课文四个部分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④三峡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

(1)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时间:日出前——日出后(八点二十,八点五十,十点)——上午(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中午。

(2)作品从山形水势、山光水色、云涛雾海等各方面,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描绘景色,使作品写景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作品概括“江津号”的不同航程与不同江段,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写穿过巫峡时所见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写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行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4)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瑰丽,像交响曲,可概括为: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

2.读第一部分并分析。

提问:

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明确:

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提起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下文的具体描写,都是围绕着这特点进行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通感表现作者的新奇。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寻兴奋、激动、神采飞扬的心情。

3.读第二部分并分析。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明确: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4.读第三部分并分析。

提问: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作者在这一段,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作者在这一段引进了美女峰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丰富了作品内容,并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象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5.读第四部分并分析。

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

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青、崆岭。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急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四)小结:三峡特点

(五)自主探究作业(研究性学习作业)

请你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说说文本对你写作的指导意义。(学生仔细探究,得出部分“写作特色”即可)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作品是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势的激情。他用满含情感的语句,摹山状水,绘云画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逼真的山水画廊,而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那就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看到,作者所乘的“江津号”在滚滚的江水之上,巍巍群山之中,破浪前进,百折不回,长江是险恶的,但人类能够战而胜之,这不正是人类的伟大力量的明证么?课文的第8自然段结尾,作者又用点睛之笔,揭示了革命就要冲破险阻,百折不挠的哲理。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作品在写景过程中,信手拈来地引用了古诗、古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联想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可谓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而且对表达主题思想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又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以广泛的审美空间。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1)比喻:比比皆是,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前面天空上露出一金色阳光,象横着一条金带”,有暗喻“我们简直不象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拟人:“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等句子,运用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3)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比喻、拟物、也是通感,把视觉形象三峡江流,写成听觉音响交响乐,而又用视觉词语“雄伟”“瑰丽”修饰听觉音乐交响乐,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绿茸茸的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也同样是视听的沟通。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附:三峡的相关资料小卡片】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

2.《辞海》注解。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3.教师参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资源宝库之一。周恩来总理1957年12月3日就提出“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口号。多年来,经过反复的论证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讨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坝址已选定于西陵峡的三斗坪。这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峡工程建成后,它的本身就是世界奇观。巍巍大坝,横跨在峡江之上,像一道水上长城,“截断巫山云雨”;巨大的船闸能通过万吨级船队;水晶宫般的电站发出的强大电流,通过钢塔如林的变电站送到四面八方。这些现代化的建筑群体及坝下不远处的黄陵庙胜地,必将成为吸引五洲四海游人踊跃游览的胜境。

——摘自《北京周报》社编印的《三峡水利枢纽》

篇5:西师版三峡情教学实录

1、播放长江三峡的录像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的美景数不胜数,“桂林山水甲天下,峨眉天下秀,泰山会当凌绝顶,万里长城第一关,大漠孤烟直……现在请同学看看这段录像。

2、学生汇报。

都看到了什么?知道这是哪里的风景吗?

3、三峡的简介。你了解三峡吗?(课件)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作者方纪眼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11课三峡之秋。

5、学生质疑。

师: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不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自由说。

师:你们不但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你们还能发现问题,你们都很会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之间问一问,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放在句子中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

2、读词语。(课件:词语) 师:课文读了一遍,你读到了什么? 生: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的好词。 师:说说你注意了到哪些好词? 生:说。

师:老师也从课文中找出了几个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生:读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你又会对课文有哪些了解?拿出笔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生:默读,圈画。

师:说说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了作者是按时间的顺序描写了不同时间段的三峡。 师:具体说一说。 生:说。 师:板书。

师:谁能把板书穿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通过描写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告诉我们三峡已经到了秋天。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的不错。 师:除了这些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是大江两岸的橘柚树给三峡来了了浓浓的秋意。 师:你可真会读书,说说你的想法。 生:从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中可以看出来。

师:是的,当橘柚树的叶子绿得,果实由()变(),同时散发着(),三峡就充满了()。 生:老师我还想说。 师:说。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也告诉了我们三峡到了秋天。 师:说的好,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早晨部分。

师:这一天,正是中秋。中秋的三峡,绚丽多彩,每当早晨——(课件)请你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用一个词概括早晨的三峡。 生:快速阅读。 师:你喜欢早晨三峡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三峡的早晨是“明丽”的。 师:(板书)。

(二)、学习中午的部分。

师:到了中午——(课件)请大家朗读第三自然段,你又会有怎样的

感觉呢? 生:大声地朗读。

师:谁能把你的感觉用自己的语言读出来? 生:读。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感觉到了中午的三峡怎样? 生:热烈。 师:(板书)。

师:谁还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

师:老师也从你的朗读中真真切切的感觉到了三峡的热烈。 师:是哪句话让我们感觉到三峡的热烈呢? 生:中午……流去。

师:对,这个句子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呢?

生: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写动了,写活了。 师:哪是是拟人?哪是是比喻? 生:说。

师:还有谁能把你内心的赞叹再读一遍。 生:读。

师:你的朗读,让所有的人看见了长江的气势,现在我们共同来朗读,让中午的三峡更加热烈。

师生:共同朗读。

师:这样的慷慨激昂的语言你记住了吗? 生:是的。 师:出示(课件)。 生:看题填空。

师:关掉课件,你还能背下来吗? 生:背。

(三)、学习下午的部分。

师:如此热烈的气息没持续多久,因为峡里的黄昏来的早去的迟……请同学们轻声的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生:轻声读。

师:和中午的三峡比起来,下午的三峡变得—— 生:平静了。 师:(板书)。

师:同桌之间试试读出三峡的平静。 生:互相读。

师:那个同桌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同桌读。

(四)、学习夜晚的部分。

师:配乐朗读。(学生读完上个自然段教师紧接着就读)

师:为什么说“夜,终于来了?”把“终于”去掉行吗?为什么?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

生:不能去掉“终于”,因为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期待夜的到来。 师:为什么会期待夜的到来? 生:三峡的夜晚更美。

师:夜晚的三峡哪里给你印象最深,拿出笔画出来,并且反复的读一读。

生:(多个学生读,并且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读) 师:(板书)宁静,神秘……

四、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心中的三峡是如此的绚丽多彩,那此时此刻你心中的三峡是怎样的?用一两句话写出来吧。 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师: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听。 生:汇报读。

五、落实知识点。

师:这一天,过得真快。手指板书——早晨的…… 生:接着说。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2—5自然段,作者在进行描写不同时间段的三峡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相同的地方是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词,写作的顺序和清晰。

生:不同的是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是“动”的描写,第四自然段是“静”的描写,而第五自然段既有动又有静。

师:由动到静,动静结合。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

2、

3、4段是略写,第五自然段是详写。 师:详略结合了。

生:第三和第五自然段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 生:我们要牢记这些写作的要点,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

师:你真会学习啊,相信你们都能做到。

五、总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同时更是美丽的,你愿意为祖国做些什么吗?(生说)是的,我相信你们会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更相信你们能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让祖国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11、三峡之秋

——方纪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明亮

夜晚

篇6:《三峡》学情分析(模版)

教材的地位:《三峡》是人教社义教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材,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领会作者精妙之笔法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学生欣赏三峡美丽风光的同时感知作者意境,引导学生探究、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峡的特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成诵,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和对三峡的欣赏。

(2)难点: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三峡》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作者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感,我们应通过反复诵读来整体感知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二、学情分析:

古文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乐感极强,学生非常喜爱。对于国语的教学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可农村学生的古文基础薄弱,阅历不多,平时体会较少,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多加引导。

三、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

篇7:三峡情教学设计

1. 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3. 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精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山河壮美。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长江三峡就是其中的风景名胜之一。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三峡美丽的风光图片。(出示多媒体图片)看后讲解,雄伟壮丽的三峡全长600千米,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雄伟的长江三峡白浪滚滚,波涛汹涌,两岸青山叠翠,风光秀丽。大家看了图片觉得三峡美不美啊?这美丽的三峡孕育了无数的优秀儿女,他们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他们的情却永远留在了三峡,他们的根也永远扎在了家乡,难怪诗人要写下如此优美的诗——《三峡情》。(出示多媒体带课题图片)

2. 板书课题(25 三峡情)

3. 让我们带着对三峡的喜爱之情,齐读课题。

二、我会读,我理解

1.复习生字词语

2.出示“叶笛 竹篙 巫山 痴迷 锦绣 夔峡门”

3.抽生认读、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和认识。

4.抽生演示叶笛。

5.生齐读词语。

三、学习课文,初步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了解主要内容及体会感情。

2.集体读,指名读,师纠正字音及指导读出感情。

3.读了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主要写了三峡的美丽风景,以及三峡的儿女对三峡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作者思念三峡的思想感情。)

四、美读美诵,理解感悟。

1.这首诗歌共几小节?分组朗诵诗歌。

2.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习第一小节。

1、诵读第一诗节,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三峡云雾缭绕、细雨蒙蒙的美景,感受在云雾中一个口吹叶笛的儿童在云雾中放羊,在细雨中撑船的无限乐趣,并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三峡雨量充沛,常常阴雨绵绵,云雾缭绕。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学习第三小节。

1、“几时......几时......”想象一位头发花白,饱经沧桑的老人或已移民到祖国各地的三峡儿女正站在遥远的地方,向着三峡的方向极目眺望的情景。此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体会诗人回乡的迫切心情,思乡的强烈心情。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习第二四小节

1、指导读好“细如丝、柔如锦”,宜读得慢而轻,边读边想象三峡连绵起伏的群山在蒙蒙细雨中,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的美。

2、找出比喻句,出示题(把三峡雨比作-------和--------,把三峡云比作------和--------)

3、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昔日的三峡风光秀美,曾经吸引了多少中外游客,龄期流连忘返,今日的三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以它崭新的面貌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客。你知道今天的三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生自由发言,出示图片)

六、播放MTV《三峡情》。

七、生自由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

三峡情

三峡雨 回忆童年趣事

三峡云 渴望再回故乡

篇8:《三峡》教学实录

关键词:《三峡》,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同学们齐读《三峡》导读中的文字。

生:三峡风光, 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 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 令人不禁也想做一次三峡之旅。

师:既然我们要去旅行, 那么让我们先看一看《三峡》在不同季节中都有哪些景色。

生:朗读全文。

师:人们常说:“择日不如撞日”。我们就择季不如撞季, 我们就去看看, 冬天到三峡是怎样的景象。

生:朗读第三段。

师:哪位热心的同学帮忙翻译一下, 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个季节的景象。

生:在春、冬两个季节, 雪白的急流, 碧绿的深潭, 回旋着清波,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 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在山峰之间, 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 树荣, 山高, 草盛, 趣味无穷。

师:文段中有一句话概括说明了春冬的景象, 是哪一句话?

生: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师:看来, 这个季节我就特别想去三峡, 就因为一个字。你们猜一猜是哪个字?

生:“趣”字

师:对了, 春冬季节的“趣味”体现在哪里呢?你能读出“趣味”吗?

生:“回清倒影”, 因为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水又很清, 水一动, 倒影就动, 所以有趣。

生:“绝巘多生怪柏”, 柏树是奇怪的形状, 有许多, 并且是在极高的山峰上长着柏树, 所以有趣。

生:“悬泉瀑布”, 泉是悬着的, 所以有趣。

生:“飞漱其间”, 景色很壮观, 因为是“飞”下来的, 并且在山峰之间, 所以有趣。

师:还有吗?还有有趣的地方?

生:没有了。

师:不对, 趣味前是“多”, 郦道元明明告诉我们的很多趣味, 这还不多。

师:提示:“清荣峻茂”还有一个那么有趣的事物我们还没有找到啊!

生:“绿潭”, 水里面有水草。水草很盛, 所以把潭映绿了, 所以是绿潭。草盛有趣。

生:绝巘多生怪柏, 怪柏很多, 树下的草肯定很盛。很有趣啊!

生:悬泉瀑布旁边也有草。

生:春天让我想到了朱自清的《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让我感觉到了草在生长的一种动感。“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草多且盛, 很有趣。

师:所以, 最后一句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草盛放在最后, 虽然没有直接写草, 但写草盛是最有趣。

师:这句话我有个疑问, 你们能帮助我吗?“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中“良”的意思是的确, 很的意思, 说成“清荣峻茂, 很多趣味。”“极多趣味”“颇多趣味”, 是不是也可以呢?

生:“很”太俗了, “极”过于绝对, “颇”程度不够。所以“良”恰到好处。

师:我感觉这位地理学家有点文学家的气质, 很讲究品词啊, 所以这个趣, 我们可以概括为什么趣啊?

生:雅趣。

师:“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是什么让作者产生了雅趣?

生:美丽的景色

师:用四个字概括这段景物的特点:___?美雅趣。

生:“秀”字最好。

师:“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我想改一改郦道元的文字, 改成“清荣峻茂, 趣味良多。”行不行?

生:不行, 此句强调的是情感:趣味。

师:明明是在写景, 却强调趣味, 我明白了, 原来是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写水、树、山、草都是融入了作者的一种雅趣。

师:请一位同学根据你的理解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夏季和秋季这两个段落, 通过对比, 感知内容, 根据理解来填空。写在语文书上。

师:夏季:___?春冬:秀美雅趣;秋季:___?

生:夏季:壮美豪情;秋季:凄美悲凉。

师:找3 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二、三和四段。

师:四季的美景我们都欣赏过了, 我感觉郦道元写的第一段是“画蛇添足”, 删去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 没有山, 就没有夏季的水大、水急。

生:没有山, 就没有“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更没有“悬泉瀑布”。

生:没有山, 就没有在极高的山峰上, 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生:没有山, 就没有“林寒涧肃”, 没有猿, 更没有凄异、哀转和久绝的猿啸声。

师:两山夹水, 郦道元为水作注, 水大、水疾离不开山的高峻、连绵、狭窄, 柏树因山高、峡窄、风大才能称其怪, 瀑布只有在高山中间才能为悬而飞漱, 最后猿啼因山高、岭连、狭窄才能为悲, 故渔民闻凄声落泪。都要以山为依托, 所以第一自然段才写山的高峻、连绵和岭连啊。

师:我们就来一次心灵上说走就走的旅行, 体验一次三峡之旅。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重读课文, 推荐一名读的最好的同学, 让他带我们去。

(课件呈现图片和音乐, 学生朗读全文。)

师: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三峡》中说道:“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 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这惊吓, 不仅是三峡, 还有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承天寺的夜景、浙江的潮水、湖心亭的白雪, 更有那陶渊明的南山荒地、王维的大漠圆日、李白的荆门怜水和陈与义的老木沧波。

唯四字可替:山河锦绣。下课!

生:老师再见!

上一篇:高三期末物理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如何预防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