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仪式活动观后感心得

2024-08-12

国家公祭仪式活动观后感心得(精选14篇)

篇1:国家公祭仪式活动观后感心得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侵占南京以后,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为正视历史,铭记教训,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同胞,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不是要延续仇恨,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历史告诉我们,有些伤痛不是能够愈合的。“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83年前,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在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中,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30万死难者,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他们有的是还未来得及体验生活、品味生命的孩童;有的是有家长里短、梦想追求的青年;有的是在村头巷尾闲聊、盼着儿孙满堂的老者……然而,欢声笑语在屠刀前瞬间哑然无声,纷繁世界在枪口下黯然落幕,鲜活生命却只有累累白骨空对江风。可以说,一切美好都在屠杀中瞬间陨灭。八十多年的时光过去,如今,登记在册仍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下了78人。历史在不断告诉我们,时间可能会冲淡一些证据,但永远不会让事实消失。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不是唾手可得的。1937年在南京发生的惨案告诉我们,和平永远不能指望他人给予,和平要靠自己争取。在《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中,张纯如写道:“历史并没有为这个故事写下一个适当的结局。”血凝的历史,就是勿忘的国耻。“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也终究是历史,不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平、守护和平。历史深刻地昭示着后来者,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真正反思,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有大国意识的重要参照。

历史也告诉了我们, 铭记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除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外,今天“世界和平法会”、“烛光祭”等活动同步开展。自从11月下旬开始,南京陆续开展了“紫金草”和平行动、“和平许愿墙”签名活动、“和平颂”音乐诗会和“和平之夜”接力诵读等活动。和平的主题更加凸显,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历史启示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当前,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太平,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战争阴霾挥之不去,零和博弈让国际局势不确定因素增加。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国家公祭日是一次回溯苦难的精神洗礼,更是我们汲取力量、奋勇前行的动力之源。当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相遇,幸福安稳替代了流离失所、自立自强替代了任人宰割、国力强盛替代了积贫积弱。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国家仍然在打着人权的幌子干涉中国内政,一些西方媒体依旧带着有色眼镜上下打量我们。在回首屈辱与苦难的时候,我们更应当深刻地意识到,国家强大才能不受他人之侮。正因此,唯有奋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是对遇难同胞最深切的哀思和最庄重的祭奠。

篇2:国家公祭仪式活动观后感心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大批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83年来,我们忍辱负重、黯然神伤;83年来,我们不曾忘记、卧薪尝胆;83年来,我们以史为鉴、坚定前行。在敌人肆意践踏我中华大地的铁蹄下,保卫南京、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空前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带领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英勇反抗、浴血奋战、舍小家为大家,打败了罪孽深重的侵略者和一切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新中国迈进新时代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从顶层设计层面提醒全党同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更强大的向心力凝聚起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在新中国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和我。抗日战争时期,泱泱中华狼烟四起、哀鸿遍野,一时间,国将不国、家将不家。83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备受欺凌、积贫积弱的中国,83年后的中国是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83年来,我们党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心民心始终没有背离过;83年来,全党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党民同心,接续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83年来,全国各族儿女将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全面融合,共同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国家公祭的名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家国之情、党民之情,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通过立法形式使国家公祭仪式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以此警醒全党全国人民,在全社会各领域破立并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新时代描绘新色彩谱写新篇章。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砥砺前行、开创未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悲剧深刻昭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强国才能安邦。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凭借亿万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告别了落后挨打的历史,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但每名党员仍要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全面改革深水区敢涉险滩、啃硬骨头,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斗争本领,坚定理想信念、维护和平正义,以更加铿锵有力的脚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正如习近平主席庄严宣誓: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设立公家公祭日,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让全党全国人民深刻铭记这段屈辱历史,用心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担当作为,用拼搏的双手和奋进的脚步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篇3:国家公祭仪式直播镜头设计评析

一、基调沉稳肃穆, 节奏舒缓从容

就像指挥之于乐团, 导播对整个新闻直播, 也有基调和节奏的把控。“庄严肃穆、哀而不伤, 牢记历史、奋发图强”, 是本次直播需要把握的基调。

从当日9:54镜头切进现场直播, 到10:34从现场切回演播室, 整个国家公祭仪式直播历时40分钟, 共用了155个镜头, 平均每个镜头长约15秒。全部镜头异常沉稳, 节奏舒缓。无论固定镜头还是运动镜头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没有一个镜头急推急拉, 或者时长稍短。导播从头至尾很好地把握了公祭仪式的节奏:轻声慢语、浅吟低唱、娓娓道来、如诉衷肠。

二、叙事逻辑缜密, 镜头层次清晰

为了给出逻辑缜密的叙事结构, 公祭仪式直播导播构思了绝佳的镜头设计:为了完美呈现, 他们动用一部消防云梯车紧贴着船形纪念馆的船尖外面设置了一个全景;在船尖里面设置了一个摇控机器人摄像机;在纪念馆的入口处有一座“冤魂的呐喊”雕塑, 形似被劈开的小山, 在“小山”入口路径上设置了一台带轨道的摇臂……直播中, 消防云梯车车斗向前伸举, 镜头从船尖掠过, 展现出仪式现场全景;机器人摄像机跟上从会场后部向前部推进;摇臂从小山向前滑过劈开路径的通道来到会场前半部;镜头从硕大的标志碑推上, 推到上面的数字“1937.12.13-1938.1”;接镜头从主席台大横幅局部的五个字“南京大屠杀”一直推到“南京”两个字;再接“古城的灾难”组合雕塑, 从残破的城墙、血红的刺刀、跌落的头颅一直推到头颅上怒睁的双目;然后重新回到会场的一群幸存者……

这组镜头, 按照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由现实到历史, 又由历史拉回现实的逻辑顺序, 充分调动各机位, 全部镜头一律为动接动的缓推镜头, 为观众呈上了层层递进的视觉冲击波, 配以一万名排列整齐的社会各界代表, 肃穆庄严的现场氛围, 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震撼。

公祭仪式结尾时, 从主席台前半部党和国家领导人缓步走出会场, 接会场前半部全景, 接摇臂, 重新从“冤魂的呐喊”雕塑形成的“小山”路径上退出, 再接纪念馆大全景, 首尾呼应, 善始善终地完成了对公祭仪式的完整诉说。

▲1.“冤魂的呐喊”雕塑, 形似一座被劈开的小山, 形成纪念馆的入口;2.“古城的灾难”组合雕塑, 掩映在绿树中;3.标志碑, 十字架造型, 上书“1937.12.13-1938.1”;4.现场国旗下半旗。

三、兼顾场内场外, 点面相得益彰

国家公祭仪式是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 同一时刻, 在南京全市, 还有中山码头、北极阁、燕子矶、挹江门、清凉山等17处遇难同胞丛葬地也同步进行公祭活动。只有兼顾到这些丛葬地的公祭活动, 才能充分反映出当年侵华日军长达40天疯狂屠杀的暴行史实, 以及当天南京人民全城同祭的全景。

为此, 导播在设计镜头时采用了二级切换:主会场直播镜头调度主要由央视团队在纪念馆内完成;全市的外景部分, 包括最后选择的三处丛葬地代表——中山码头、北极阁、清凉山, 事先铺设光缆, 由江苏广电团队调度切换完成后, 送到央视转播车再切换传送播出。

于是, 观众看到主会场警报鸣响、全场默哀时, 同一时间, 镜头切换到南京全市车辆停驶、行人伫立, 各丛葬地公祭民众默哀……国家公祭的直播由此显得立体、丰满了许多, 也显得更加宏观大气、厚重有力。

四、深挖相关要素, 讽喻有据有情

新闻直播必须忠实地直播正在发生的新闻。新闻进程中会有一些相对单调的内容或程序, 如果很长时间只有一个场景、相似的画面, 不利于电视表达, 影响传播效果。在国家公祭仪式中, 青年学生朗诵《和平颂》用时5分钟, 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用时20分钟, 过程都比较长。这时就需要导播运动脑筋, 为单调的过程加些“调料”。直播中, 导播切入馆外雕塑广场一组雕塑的大量镜头, 以大特写为主, 令人触目惊心, 适当地穿插在《和平颂》回顾侵华日军暴行历史的章节;在习近平主席讲到远东军事法庭审判、历史真相铁证如山不容篡改时, 导播以缓慢的节奏一个一个地推出了在现场出席仪式的幸存者, 并一一对应打上了他们的姓名、年龄。在16名礼兵敬献花圈时, 导播将事先拍摄的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的特写名单, 缓缓地与之软叠。每一个名字, 当年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平民, 花圈与名单交替呈现, 渐隐渐显, 循环往复, 一唱三叹, 仿佛是后辈在告慰先人。

这些设计大大丰富了屏幕效果, 丰富了新闻的佐证、评析和注解, 扩大了直播的信息量, 增强了直播的感染力。

五、白璧尚存微瑕, 努力更上层楼

国家公祭仪式的直播存在瑕疵。比如, 费了很大气力设置的两个外景地 (南京长江大桥和台城) 以及五个丛葬地 (中山码头、北极阁、燕子矶、挹江门、清凉山) 镜头使用太少, 只用了两个外景地和三个丛葬地 (中山码头、北极阁、清凉山) 的镜头, 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不够宏大厚重。习近平主席讲话时, 20分钟的时间, 只是反复使用场内各界群众镜头, 并且都以几十人的群体中景为主, 略嫌单调乏味。此时, 如果把场外几个丛葬地的公祭相关活动依次呈现, 相信感染力会大大增强。在纪念馆内, 还立有十多个不同丛葬地的纪念碑, 镌刻着当年日军屠杀国人暴行的史实, 如果也作一个类似名单墙的处理, 直播效果会进一步提升。

还有直播开头阶段, 一组起始镜头结束后, 等待仪式正式开始时, 一个大半场的全景镜头居然固定不动地持续了近两分钟, 安全则安全矣, 沉闷亦沉闷至极。这时完全有足够的时间, 先给一个下半旗的镜头过渡, 然后从主席台上悬挂的大横幅中间“公祭仪式”四字缓缓拉开, 缓缓出全横幅“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再拉开到全景。如此设计, 绝不会有安全之虞, 而信息量与镜头丰富程度则更进一步。导播把仪式后场的全景机位设置在四列纵队的正中过道上, 视觉效果让人很不舒服, 如果稍稍偏置三五米, 就不会直接冲着一条空空荡荡的大通道, 镜头当会丰满不少。

此外, 当场外解说“化剑为犁”的设计理念时 (见图2) , 导播的镜头时长不够, 节奏错位, 只有全景, 表达模糊。如果导播先给一个全景, 缓推到“断剑”造型的外墙立面, 再软叠一个“铁犁”造型的纪念馆内的史料陈列馆特写, 拉开到全景, 观众就会直观地懂得什么叫作“化剑为犁”;当习近平主席讲到“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 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时, 点了好几位国际友人的具体国籍、姓名, 导播给出的现场国际友人的镜头和人数都太少, 没能充分展现;讲到“我们设置这尊鼎, 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 惕惕后人’、‘永矢弗谖, 祈愿和平’的心愿”时, 缺少公祭鼎的特写画面, 稍后补出的特写镜头也只是单个鼎的全景, 没有能够给到铭文相应文字的大特写, 让人觉得不够明晰, 观众的求知欲未能即时得到满足。

篇4:中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

2014年12月13日,中国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显示出大国胸怀,以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命题视角】

1.《政治生活》中的《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人可能会结合国家公祭仪式和习近平讲话的相关材料,考查国家利益与国家主权的相关知识,考生要特别关注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相关知识。

2.《文化生活》中的文化的作用和民族精神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人可能会以文化的作用或民族精神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国家举办公祭日纪念仪式活动的意义。

【试题猜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为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2014年12月13日10时,我国举行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主席出席公祭仪式并指出:和平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

国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为表达“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是要更好地激发起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国家设立公祭日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办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活动的意义。

(3)依据材料,说明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

【解题点拨】第(2)问可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是文化的作用,二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回答第(3)问,首先要明确设问角度,其次说明其价值。

【参考答案】(1)①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领导人出席公祭仪式是对逝去生命的尊重,体现了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②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也体现出我国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③体现了我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履行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反对战争,崇尚和平,符合当今世界时代主题。④体现了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举办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活动,有利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举办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活动,有利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自身的素质。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举办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活动,有利于帮助人们塑造人生。

篇5: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个人心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是事实,更是警示和启示。1937年12月13日,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伤痛,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83年来,我们以无数方式祭奠、悼念、追思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设立国家公祭日,以“国家之名”祀我国殇,凝聚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唤醒最真挚、最澎湃的记忆。我们从悲壮的历史中汲取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前行力量,在时代新征程上展现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坚强姿态,用历史的笔触不断书写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光明新篇章。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书写国家繁荣富强、长治久安的和平篇章。国泰民安、太平盛世,是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是人民长期奋斗的理想。向往和平,所以珍视和平,捍卫和平。那段山河破碎的血泪过往,犹如中华门城墙上留下的弹孔,深深印刻在每一位中国人民心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儿女从来不是悲观主义者,痛定思痛、凝心聚力,激荡起磅礴的爱国主义豪情壮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国家公祭日,我们要在铭记国殇、深切缅怀中传递和平发展信念、坚定和平发展步伐。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汇聚爱国伟力,赋能国家和平治理。

从苦难走向辉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和平篇章。各民族安定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83年前,生灵涂炭的悲剧、满目疮痍的痛楚,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增进了中华民族和平的共识,燃起了中华民族奋进的壮志。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成为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粘着剂”“催化剂”,迸发出追求团结统一的强大内生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国家公祭日,勿忘来时路,积淀民族记忆,记取灾难教训,用心守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扛起矢志复兴、捍卫和平的永续责任和使命。

从星光走向薪火,书写世界和平发展、共享美好的和平篇章。自古以来,和平是人类永恒的期盼。巴黎和平墙、美国9——11遗址纪念碑、联合国总部“打结的枪”……世界各地的战争纪念碑与和平雕塑,如同星罗棋布的和平之光,闪耀着全球人民“反对暴力、勿忘和平”的最大心声。南京,作为全球第169座,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国际和平城市,透过国家公祭日,让世界感知和平基因,向全球传递“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中国声音。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共建“一带一路”、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中国力量拾柴世界和平的薪火。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要与世界各国共同谴责反人类暴行,不断壮大守护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记忆、坚决捍卫世界和平的队伍,努力构建起经济、能源、文明、生态等共同繁荣发展的人类和平命运共同体。

篇6: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心得体会

1938年的南京处在新旧交替的格局中,尽管内忧外患,但其好像还是保存着帝王乡的稳重与大气。书中对于这时候南京的描写是让我感觉比较温暖的片段:

可是,这样的南京在日寇的大举入侵下,“樯橹间灰飞烟灭”。黑色覆盖了记忆,风停止了呼吸,夕阳用余晖为死去的人举行葬礼。日军把他们的愤怒无情地发泄在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身上,士兵、百姓、老人、儿童、妇女,凡目之所见,均血流成河。神只会创造天堂,人才建立地狱。这场惨绝人寰的杀人竞赛持续了6周,南京城一半的人逃亡,剩下的一半人中又有一半人被杀,被杀的总人数粗略估计是30万余。杀害的手段极其残忍:砍头、活埋、强奸、枪杀、活人实验......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日寇对于妇女和儿童的令人发指的行为,在蹂躏她们的时候,尚且把她们当做人看待,可是蹂躏过后,便是杀人灭口和各种残暴的折磨手段。她们承受着身心双重的熬煎,却只能发出绝望的呐喊。

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二十二》,讲的是慰安妇的故事。故事很平淡,可越平淡,越有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窒息感。

这些慰安妇承受着来自世人的偏见,明明自身是受害者却只能选择沉默。作者这样解释道:不得不承认,彼时国人的思想很褊狭,或者,在战争中本就无理性可言。一方做嗜血者,另一方却只能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战争中,哪来的人道主义与公平?战后日本投降,接受了国际法庭的制裁,可是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浓墨重彩的一章的关注却云淡风轻。直到今日日本一些分子仍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选择集体性失忆,并妄想复辟军国主义。这与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有关。

在这样一种思想的荼毒下,服从被视为最高美德,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人理想被甘当体制螺丝钉的价值观取代。既然自身的生命都无足轻重,那么敌人的生命必定更无价值。这样一种变态的逻辑使他们成为了杀人机器,在背后也是一种拥有权力的膨胀。权力导致杀戮,绝对的权力导致权力的杀戮。

这就是一种“吾国与吾民”的关系。反观德国,在二战结束后,德国就像一个做错事以后及时改正错误的人,而日本政府却仍然选择厚脸皮,死不悔改。因为战争,人们对于人性有了更为切身的体会:

这是人性之恶,但恶也会让善显得更加珍贵。那些由外国人组成的国际安全委员会在这场暴行中挽救了数万南京人的性命,这是人道主义对于法西斯主义的胜利。

南京大屠杀是一段惨痛的历史,长歌当哭,但痛定思痛。南京大屠杀给了我们这样的历史教训:这也是作者张纯如写作此书的原因。南京大屠杀如果不被提及,只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成千上万的生命由于他人的恶念闪现而陨落,第二天他们的死亡就变得毫无意义。

这是集体性的失忆和选择性忘记。张纯如没有选择忘记,因为忘记屠杀就是二次屠杀,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她选择正视这段历史,而真实的历史总是那么残酷,张纯如最后也不堪精神压力而自杀。

篇7:国家公祭仪式活动观后感心得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以上,多则10多万人。

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意义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影响

篇8:国家公祭仪式活动观后感心得

1937年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全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屠杀,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回望历史,不是为了铭记仇恨,是为了更好前行。82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40多天的血腥屠杀,30多万同胞惨遭杀害……又一年公祭日来临,我们去到孩子们中间。这些可爱的、生于和平中国的孩子们告诉我们的,也想转达给每一个人:和平,即是当下一切美好。南京,我喜欢你和平的样子;世界,我喜欢你和平的样子

现在是12日13日,今天的“南京”城将有30万人回家。我想,今天的南京是痛苦的。

曾经我来到过南京,当时我就爱上了这座城市,她的美丽、她的温厚、她的低调、她的博仁,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说起来可能矛盾,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就好像一位历经沧桑风雨的青年人。有着历经风雨后的低调与内敛,也有着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见过炙热的夏天、多彩的秋天,或会爱上这座城市的美丽,也是到今天,我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她的悲痛。各大高校官博、江苏各媒体官博变暗的头像,公祭日前夕的各种铭记历史的活动,在十点一分拉响的警报声等等,无声又有声地倾诉着她的悲痛。所幸,战争已去。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整装继续前行,这才会是历史给我们最好的赠予。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篇9:国家公祭仪式活动观后感心得

可是,你们谁又能想起这段让人无比愤怒的历史,也许,你们在欢笑中、快乐中,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死亡在这些屈辱中的”中国人“!

你们很幸运,躲过了一场空前的浩劫,那你们有没有向那些死去的中国人默哀。有些人,没有上进心,嘴里说的好听,而事后,却烟消云散,忘记了这一切,你们有没有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用什么为代价换取来的,是鲜血!中国人自己的鲜血!

圆明园的遗址仍然屹立在中国,为什么没有拆?是为了警惕你们,告诉你们”落后就要挨打“。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你们有良好的环境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谁没有在作文上说”要报销祖国“,你们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说,你们照做了么,你们这是在自欺欺人,也许我说的过了,可是有什么词语才能来修饰呢?

难道你们还想重蹈清政府的时代,被屠杀?当我看完”南京大屠杀“后,心灵深深的被触动;当看到我们的同胞被屠杀,鲜血染红了场景,而有些人却笑,你还有什么脸面去笑呢?外国侵略者禽兽般践踏着中国人民,而荒淫无道的政府却一再退缩,让中国彻底垮了!

我们能做的还有什么呢?等死?不,我们要反抗,我们也是人,我们也有人的尊严,谁欺负我们,我们也要让他尝尝被欺辱的滋味。从清朝到现代,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沧桑,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少中国领土被割舍,被掠夺,多少中国人民被残杀,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哭?默默落泪?为死去者哀悼?不,我们要走出悲痛,让祖国强大起来,这一血债,我们要永远烙在侵略者身上!!

不要轻易忘记耻辱,不要轻易说放弃,不要轻易退缩,当你懦弱的时候,想想国家,想想人民!

篇10: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

国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总兵力达到了15万人,其中就有刚刚经历淞沪战役的德械师87师、88师,还有从其他地方抽调过来的师和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其中多数都是淞沪战役溃败的残兵败将,建制都不完善.而日本参战部队主要是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兵力在20万人左右.

当时日军兵分三路攻占南京,因为敌我力量悬殊,所以唐生智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守军各部都开始突围撤退,但是还是有一些部队坚守南京,誓与南京同存亡.国军王牌主力没有一支部队撤退,87师、88师,中央教导总队都在坚守南京.南京战役中军人死伤五万多人,平民战俘超过三十多万人丧生,整个南京战役中国军民死伤将近四十万人,殉难军官47人.

军人义务就是征战沙场,所以军人殉国也是其觉悟,但是南京城内的平民却成了无辜的炮灰.《日内瓦公约》规定作战双方战斗人员不应对平民下手,但丧心病狂的日军不仅没有善待平民恢复和平时期的秩序,反而进行惨绝人寰长达六周的大屠杀.

篇11: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

晚上,我在新闻联播中观看了国家公祭仪式,心中波澜起伏。

12月13日的南京是黑白的,庄严肃穆的黑色令人揪心,人们身着黑色外衣,前挂着戴一朵朵白菊,颔首低眉,神色凝重,默默地追忆着那段苦难而悲惨的日子。

蚀骨之痛,民族之殇,当祭之以国!仪式开始,我仿佛置身于现场。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仿佛在引导亡灵回家,我内心深处在默念着:“三十万亡灵,魂兮归来!”

军人们迈着铿锵的步伐,走上主席台,为死难同胞献上花圈,寄托着全国人民无尽的哀思。

请留一分钟,给我们的民族,给这份民族的伤痛!“呜――”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南京城在呜咽,全中国在呜咽,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在呜咽!全场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八十二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仪式上,青年代表朗诵和平宣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国耻是一道伤疤,血肉飞溅的伤痛,历久弥新,鞭策着人们时时反顾,奋发图强。

“当……当……当……”和平钟声响彻四方,和平鸽羽飞向长空,我的心再也难以安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永远结束了那段苦难的`岁月,再也不是积贫积弱,我们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人类和平的捍卫者和建设者!

作为接班人的一代,我们有义务去捍卫和平、建设和平,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着人类的家园,为此我们应当时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富强!我们有志气,国家才会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砥砺奋进,一往无前!我们别无选择!

篇12:国家公祭日仪式观后感感悟

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了。那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日本人的手段残酷,30多万的中国同胞被无辜杀死,那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日本人却否认历史,篡改历史,扭曲了史实,这是多么可耻啊!可是我们中国人呢?可多少中国人记住了这段历史?

第一次在看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时,我的心里悬了块石头。那一幕幕残忍的片段,那一个个血腥的场景,那一声声悲痛的惨叫,无时无刻对我不让我战栗。我痛恨那无情无意的日本侵略者,我痛恨那些歪曲史实的日本人,我更痛恨我自己那样的无能为力。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愿我能带领着南京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哪怕是牺牲了,哪怕我此生不再有,我也无憾。可我知道没有如果,而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是珍惜现在?,不让历史重现,要好好的铭记历史。

还记得那个《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吗?那是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也唤醒了华人世界对这段历史的记忆。。而她却因此患上抑郁症而自杀生亡,可她却未后悔过。一个柔弱女子愿意站出来,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我也敬佩这位伟大的女作家,她的举动不但震撼了一个人,而是整个世界。

篇13:国家公祭仪式活动观后感心得

1937年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短短6周内,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死于日军屠刀。南京,这座十朝古都遭受了灭顶之灾,生灵涂炭,三分之一的建筑遭到了破坏,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77年的历史过去,掩盖不了侵华日军的罪恶,掩盖不了历史的真相,遭难者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名字,只有一小部分人名被记录在遭难者名单墙上。

在公祭仪式上,向遭难者进献了花圈,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之后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共同揭幕了国家公祭鼎,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血与泪的记忆,更是民族心灵深处难以消弭的伤疤。缅怀先烈,悼念同胞。祭奠,以国家的名义!我们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和平是人类持久的愿望,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和平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我们才能茁壮成长。

之后,放飞了3000多只和平鸽,以此表达我们对死难者的悼念,对和平的向往。

篇14:国家公祭仪式活动观后感心得

12月13日,想必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今天吧!这天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日军攻击南京城。12月13日,日军攻进南京城,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他们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不忍睹的大规模屠杀,还将南京民众以铅丝捆绑,先用机枪扫射,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看完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心几乎走向崩溃的边缘,胸中热血沸腾,掀起阵阵心潮,似乎有千言万语,却一言难尽。我仿佛身在那个世界里,眼睁睁地看着南京青年被杀害,小孩被无情的日军用炸弹炸死,而我却无能为力。

南京大屠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当时举起屠刀这些恶魔已经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今我们可以告慰那些死难的同胞:中国人民从血与火中站起来了!东方的巨龙已经飞起来了,我们的民族正在实现复兴的理想,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富强!但是这场血的教训,会永远铭记心上,以史为鉴,照亮未来!

上一篇:创新驱动的互联网黄金时代观后感下一篇:电影鉴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