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的历史典故

2024-08-14

嫦娥奔月的历史典故(精选8篇)

篇1:嫦娥奔月的历史典故

1.据说中秋节的由来与嫦娥奔月有关

2.他是一个普通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为了实现嫦娥奔月的梦想;他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地战斗在自己岗位上。

3.嫦娥奔月那一刻,乡亲们都很怀念嫦娥

4.其中月饼模花样最多,大的直径2尺,小的仅3寸,中心图案一般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暗八仙、八宝等,外环也有各式图案花边。

5.例如,嫦娥奔月、景泰蓝、雕漆制品、苏州两面绣、雕刻的几十层象牙球等等,都是受欢迎的商品。

6.在中国古代,同样有过一个神话时代,《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等神话故事成为后世许多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土壤。

7.即使没有多么情节可言的《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三剧中的三位女角,那载歌载舞的场面,又是多么使人赏心悦目!

8.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在《山海经》、《帝王世纪》上,有“飞人”、“飞车”等传说。

9.你没有也不可能想到,我们是要做一个奇特的实验,要考察一下历史上有没有嫦娥奔月这件事?究竟是事实还是传说。

10.第一部短片是关于嫦娥奔月的历史考察,影片把人们视野带到了五千年前的中国大地。

篇2:嫦娥奔月的历史典故

最早纪录嫦娥事迹的是商代的巫卜书

秦代王家台秦简《归藏》,于1993年3月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其中的《归妹》卦辞为: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西汉初期的《淮南子》(公元前139年成书)。其中使用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作为典故引用:“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的注解中写道:“姮娥,羿妻也。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晋代干宝所著《搜神记》中的记述并认为是引自《灵宪》。

南朝齐国的刘勰在成书于公元501至5的《文心雕龙·诸子》篇中记载:“《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

南朝梁国萧统在《文选》中选入了王僧达的《祭颜光禄文》,其中有“凉阴掩轩,娥月寝辉”的句子。

南朝梁国刘昭编写的《后汉书·天文志上》补注引东汉张衡所著《灵宪》曰:“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唐朝的李善在注释时写道:“《周易》、《归藏》曰,昔日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同样提及《归藏》中嫦娥奔月的记录。

唐代《初学记》引用古本的《淮南子》,其中的版本则是:“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唐代李商隐在《常娥》一诗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间接提及嫦娥奔月。

二、嫦娥奔月历史历程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山海经》中古天帝——后羿的妻子、帝俊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恒娥(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嫦娥,又作常娥。也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

神话中因服用帝俊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在东汉之前,无资料明指嫦娥与俊是夫妻关系,《归藏》对照卦象解释可能为夫妻。直到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明嫦娥是帝俊之妻。在部分民间传说中,将嫦娥与道教神话的月神太阴星君合并,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

三、嫦娥奔月传说事迹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地直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有个叫逄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大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原名: 姮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大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逄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大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大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逄蒙周旋。逄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篇3:嫦娥奔月的历史典故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完成使命, 撞向月球预定地点。“嫦娥一号”奔月过程非常复杂, 但其中所涉及的物理原理并不太深奥, 其中的一些力学原理以及天体运动的知识值得我们探讨。

2 相关物理问题及概念

“嫦娥一号”奔月涉及的相关物理问题较多, 现在只能列举部分物理问题来分析说明。

(1) 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两个别称:航天器最小发射速度、航天器最大运行速度。在一些问题中说, 当某航天器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 则说明该航天器是沿着地球表面运行的。按照力学理论可以计算出V1=7.9公里/秒。航天器在距离地面表面数百公里以上的高空运行, 地面对航天器引力比在地面时要小, 故其速度也略小于V1。

(2) 向心运动。向心运动指物体做圆周运动时, 提供的向心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的做的运动。

(3) 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汞柱=76cm汞柱=1.01325×10^5Pa=10.336m水柱。1标准大气压=101325N/㎡。 (在计算中通常为1标准大气压=1.01×10^5)

(4) 绝对零度。绝对零度 (absolute zero) 是热力学的最低温度, 但此为仅存于理论的下限值。其热力学温标写成K, 等于摄氏温标零下273.15度 (-273.15℃) 。绝对零度, 是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在绝对零度下, 原子和分子拥有量子理论允许的最小能量。绝对零度就是开尔文温度标 (简称开氏温度标, 记为K) 定义的零点;0K等于—273.15℃, 而开氏温度标的一个单位与摄氏度的大小是一样的。

(5) 速度、加速度问题。要使卫星能顺利送进轨道, 火箭的发射速度加速度都是很重要的。在地表面发射卫星, 火箭的发射速度应该不低于宇宙第一速度7.9km/s, 如果低于此速度, 卫星是不能顺利到达指定轨道。而当卫星在指定轨道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时, 卫星的飞行速度又不能超过宇宙第一速度7.9km/s, 卫星在距离地面表面数百公里以上的高空运行, 地面对卫星的引力比在地面时要小, 因此, 卫星的速度应略小于宇宙第一速度。如果速度大于宇宙第一速度, 卫星将不在作圆周运动, 其轨道将变为椭圆轨道, 如果速度大小达到宇宙第二速度11.6km/s时, 卫星将不在绕地球运动, 而绕太阳运动。

(6) 能量守恒问题。能量是不会凭空产生, 也不会凭空消失, 因此在此过程中, 由能量守恒可以知道, 卫星动能的减小或增大转化为其的势能。

3 奔月过程中运用到的物理学原理

3.1 牛顿运动定律及动量定理

无论是“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变轨, 近月制动过程都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F合=m×a;从公式中可得到, 下面以发射升空过程为例:在发射升空过程, 必须保证火箭有足够大的推力, 推力越大, 火箭质量可近似看成不变, 其加速度才越大才能保证火箭速度至少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但是如何增加飞船速度呢, 这时动量定理:

p=m箭v=m箭-推v1+m推v2 (v2<0) 就派上用场了:由于火箭采用的是捆绑式, 每当抛出一级火箭后, 整个运载火箭的质量就大大减小, 这样就能获得更大的加速度 (物体在一定力的作用下, 其的质量越小, 所能获得的加速度就越大———牛顿第二定理) , 直至将“嫦娥一号”的速度提升到发射速度。

3.2 万有引力定律 (圆周运动定律)

(1) 升空过程。由万有引力定律及圆周运动定律:

V即第一宇宙速度;只有火箭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火箭才能进行绕地球飞行, 否则火箭将被“抛回”地面。

(2) 变轨阶段。由上面公式可知, 要想进一步摆脱地球的控制, 其运行轨道半径必须进一步变大, 所以就要求增加卫星的速度, 这时卫星开启喷气装置, 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这样嫦娥一号就成功进行了变轨。

(3) 地月转移阶段。经受力分析可知, 只有月球对嫦娥一号的万有引力大于地球对嫦娥一号的万有引力时, 卫星才能成功进入环月轨道;通过计算:

可知其地月转移轨道;要使嫦娥一号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就必须不断加速, 使其不断变轨, 一步一步远离地球, 使地球对嫦娥一号的万有引力不断减小, 而月球对嫦娥一号的万有引力越来越大, 最终使月球对嫦娥一号的万有引力大于地球对嫦娥一号的万有引力。

3.3 开普勒第二定律

“嫦娥一号”在环绕地、月运行过程中, 分别以地球与月球所施加的万有吸引力为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飞行的高度不同, 其运行的速度不同。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 (即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 在近地、月点运行的速度快, 而在远地、月点运行的速度慢 (即卫星离地、月的距离越远其运行的速度就越小) 。在“嫦娥一号”数次变轨 (绕地、月) 的过程中, 由于其距离地、、月表面的高度不同, 其绕行的速度也就不一样。

4 结论

通过对“嫦娥一号”奔月过程中变轨和制动过程的简要分析, 得出了“嫦娥一号”以及各种卫星在发射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理原理,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公式能够简单的分析卫星变轨过程中相关物理量应如何变化。

摘要:本文以“嫦娥一号”奔月过程为例, 从动力学角度和能量角度对人造卫星变轨原理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卫星轨道变化过程中相关物理量是如何变动的。

关键词:人造卫星,变轨,物理学,原理

参考文献

篇4:“嫦娥奔月”:美丽的神话

嫦娥,后羿的原型都有两个

嫦娥的原型有两个。

一是帝喾(或者叫帝俊)的第四个妻子常仪(或者叫常羲),因古代“仪”、“羲”与“娥”同音,所以又叫常娥。据《山海经·大荒西经》、《世本》、《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常仪来自东夷地区的陬訾氏部落,为帝喾(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生了一个女儿叫帝女,生了一个儿子叫少昊。《山海经》记载常仪“生月十有二”,大概是说她的娘家部落主管观察月象,善于占月,并创造十二月太阴历法。据考证,常仪的陬訾氏部落图腾是白兔或蟾蜍(此为月亮中有玉兔捣药或蟾蜍的由来)。

另一个是羿的妻子恒娥。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谣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怅然有丧,无以继之。”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了长生不死的仙药,结果被妻子恒娥偷吃,最后在药力作用下,飞到了月亮上。《淮南子》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将恒娥的“恒”字改为女字旁的“姬”,再后来干脆改成与“恒”同意的“常”字,进而演变成“嫦”。

无独有偶,后羿的原型也有两个。

一个是帝喾或者尧帝时期箭射九日的后羿:一个是夏朝初年反抗暴政,一度夺取中央政权的东夷部族首领后羿。两者均是天下第一神箭手,前者似为后者先祖。

帝喾或者尧帝时期的神箭手后羿,一生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韩非子·说林》记载,他发明了弩;二是除害、射日。《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后羿先是为民除害,射死了害人妖孽凿齿、九婴、大风、禊输、修蛇、封稀等,后来又曾射落9个太阳,缓解了当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的旱灾。据考证,凿齿、九婴等动物以及太阳都是一些东夷部族的图腾,后羿除害、射目的传说,可能隐喻了帝喾或者尧帝时,后羿以善射威服东夷各部落,成为部落联盟总首领的兼并战争。

夏朝初年的神箭手后羿,是东夷有穷氏部落的首领。夏朝第二代国君儿子太康即位后,耽于田猎,荒废朝政,十分昏庸。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100天还没有回都。后羿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带领东夷各部族向夏王朝复仇,挥师西进,奇袭洛水,一举控制了夏朝的王都。等太康打猎回归至洛水边,看到北岸皆是东夷人的军队,只好落荒而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事件。后来,后羿被他的亲信——东夷伯明氏后寒之子寒浞(音zhu6)(寒国在潍坊市寒亭区)杀死。

嫦娥是山东人?

如前文所述,嫦娥来自于东夷地区的陬訾氏部落。我们知道,上古东夷地区主要包括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全部、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东北部,甚至包括河北省渤海湾沿岸部分、辽东半岛,乃至朝鲜和日本。据笔者考证,嫦娥所在的陬訾氏部落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1今天山东省境内,以“陬”、“訾”命名的古地名颇多。例如孔子的老家“陬”邑(曲阜附近)、“黔陬”(青岛胶州)、孟子的故里“邹”(邹城)、梁邹(邹平)、訾城(寿光)、訾家(临淄)等。

2“邹”、“訾”氏的起源地均在今天山东省境内。邹氏起源于鲁西南邹城市一带,訾氏起源于鲁北、鲁中的齐地。

3嫦娥亲属的出生地、活动地大都在山东省境内。嫦娥的丈夫帝喾虽建都于今河南商丘、濮阳一带,但出生在曲阜;嫦娥的儿子少昊定都在曲阜,至今曲阜还有他的陵墓。另一个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东夷有穷氏人,有穷氏在德州一带:杀死后羿的寒浞是寒国即潍坊寒亭区人。

4齐地很早就有月亮崇拜,齐地八神中的月主的祠庙在烟台莱山、龙口一带。

“嫦娥奔月”神话:隐喻了一次民族大迁移

“嫦娥奔月”神话的大体情节是,尧帝时,天上出现了10个太阳,大地干旱,很多怪兽趁机作乱,人民苦不堪言。于是,尧帝派神箭手后羿射死了9个太阳,只留下了1个太阳,使大地上的旱情得以根本缓解。后羿射日后,娶了嫦娥做妻子,向西王母要了长生不死药。结果嫦娥偷吃了神药,药力发作,飞向了月亮。很明显,这个神话是充满了想象力、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很大的夸张成分的。我们知道,任何神话都是历史真实事件的曲折反应,所谓“三分实,七分虚”、添枝加叶是也。从“嫦娥奔月”神话的“七分虚”、枝枝叶叶上,我们能否考证出那“三分实”和事实的主干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神话里人物原型的身份以及人物原型之间的关系。

1嫦娥(常仪)的亲生儿子少昊是尧帝的异母哥哥。据古史记载,嫦娥(常仪)在帝喾的4个老婆中排行第四,但所生儿子少昊在帝喾的儿子们中年龄最大(3个弟弟为姜媚所生的周的祖先弃、简狄所生的商的祖先契还有尧)。

2少昊与后羿都是东夷地区部族的首领。据古史记载,少吴长大后,去了母亲嫦娥(常仪)的老家——东夷(主要是山东境内),在那里做了东夷部落联盟的总首领,建立了以太阳或鸟为图腾的、初步具有国家形态的“鸟”国。“羿”的本意是鸟飞起的意思,夏朝初年的羿是东夷有穷氏(今山东德州一带)的首领,想来帝喾、少昊时的后羿也是东夷部落联盟中的一个分支部落的首领,似乎是少昊的臣属。

3少昊与尧帝之间存在过权力斗争。据古史记载,因为少昊是帝喾的大儿子,所以在帝喾死后继承了父亲全国部落联盟总首领的位置。继位后,他封自己的弟弟尧做了唐侯。少昊干了9年,因为“政微弱”、“诸侯不附”,被迫把帝位让给尧。尧接受禅让后,封给少吴一块叫高辛的地方。

4西王母的原型是居住在今泰山西部的一个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其部落生产肥桃,善于制作药品,似乎也属于东夷,而且和嫦娥(常仪)部落有一定关联。据考证,这个部落逐渐西迁,以月亮为图腾。有资料证明,张骞出使西域找寻的大月氏国似乎就是这个部落迁到西域、中亚建立的国家。

其次,对照神话和古史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嫦娥奔月”神话的背后,实际上隐喻了上古时期因为权力斗争而引起的一次民族大迁移。

所谓“后羿射日”实际上指的是少昊(以太阳为图腾)被迫把帝位禅让给尧帝后,引起了东夷部落的不满,东夷部落中少吴的嫡系部落(所谓10个太阳)和其他部落(以一些怪兽为图腾)纷纷起来反叛,对抗尧帝。尧帝联合东夷内部的后羿,打败了少昊的这些部落,并将后羿树为新的东夷部落的总首领,还将少吴的母亲嫦娥(常仪)部落的姑娘,赏赐给有功的后羿做妻子。

所谓“嫦娥奔月”实际上指的是嫦娥(常仪)部落的姑娘嫁给后羿后,对后羿背叛东夷的行为十分不满,一直想找机会脱离后羿。后羿当上东夷部落联盟首领后,对西王母部落(以月亮为图腾)横征暴敛,索要肥桃和药品,引发后羿部落和西王母部落之间的战争。最后,西王母部落战败西迁。后羿的妻子、那个嫦娥(常仪)部落的姑娘趁机隐藏在这个部落里,一起去了西部。

篇5:嫦娥奔月的历史典故

有关嫦娥的神话传说,自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姮娥,演变为传说中的嫦娥(一作常娥)。

史上共有两位后羿,一位生于尧帝(伊放勋)时代。一位生于夏朝时代,属有穷部落。神话传说中的后裔是在尧帝时代。

被逼无奈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王母给他一颗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篇6:嫦娥奔月的故事

嫦娥和玉帝家的关系要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据茅十七考证,那时王母还没有和玉帝结婚,正与东王公两地分居。整天在昆仑山独守空房,等待帅哥上门。这也正应了那句“寡妇门前是非多”,上昆仑山去的男人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些故事,比如嫦娥的丈夫后羿求仙问道时曾经来过昆仑山,下山之后怀里就多了包不死药。这事可了不得,因为在整个人类和神仙的历史中,王母再没有把不死药送给第二个人。王母为什么希望后羿长生不老呢?除了她对后羿有意思外,很难找出第二个解释。

不过后羿当时拿了不死药却没有吃,也许还不太放心吧,就在回家之后把药给了嫦娥保管。后羿是个吕布式的人物,整天打这个杀那个,所向披靡,这种人一般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太明白女人心思。按一般女人的心理,如果别的女人不明不白送给自己老公贵重东西,一定是醋意大发,不搞个明白誓不罢休。嫦娥和后羿当时到底闹得怎么样,具体情况我们不知道,不过两人后来感情破裂却是事实,到最后嫦娥一气之下把不死药全部吃掉,立马飘飘摇摇地上了月亮,从此就定居在了广寒宫。而后羿则失去了变成刀枪不入的生化战士的机会,被自己的徒弟逢蒙杀死。

篇7:嫦娥奔月的诗句

(一)

传奇神话信为真,奔月嫦娥屡弋巡。

肌理勘查深又细,濒临实验软弥珍。

今朝着陆携丹凤,来日飞天聚亿民。

玉兔高歌云伴舞,吟虹赏桂醉良辰!

(二)

嫦娥奔月去,传说留人间。

今时多少强国,都欲揽九天。

看我中华崛起,嫦娥一号奔月,此事要争先。

我辈齐努力,瞬时换空间。

要图强、多创新、敢争先。

不惧艰险,各行各业谱新篇。

促进科学发展,营造社会和谐,诸事紧相连。

复兴为大业,强盛上峰巅。

(三)

明月远在九重天,新时如钩满时圆。

银光普洒神州地,亘古到今永不变。

欲知其中真奥妙,多少志士费钻研。

华夏造就探月器,知月美梦将实现。

(四)

一服灵丹立化仙,谁知却要独升天。

从前故事何堪断,此后恩情不再牵。

冷冷未能多顾恋,翩翩犹得几盘旋。

琼宫已是望将及,回看人间数抹烟。

(五)

宇宙奥秘无尽穷,月宫神奇多幻境。

望眼欲穿地球人,跃跃欲试勇攀登。

嫦娥一号奔月行,中华强盛世界惊。

科学探索扬国威,五星红旗插月宫。

(六)

一入仙宫寂寞长,凉风起处舞云裳。

锦山绣水千般美,琪苑琼楼万样祥。

玉兔年年酿丹桂,金蟾日日捣玄霜。

人间虽是多艰苦,夜夜巡天尽望乡。

(七)

五千载雷鸣,九万里乘风。

浩浩乎宇宙,皎皎兮月明。

霓霞多飞度,群星正纵横。

茫茫穹苍里,泱泱河汉平。

三山飘飘去,独上最高峰。

峰光无限好,遥闻听鹤笙。

奔腾越四海,世纪新征程。

征程同心德,携手月球登。

(八)

银汉献诗魂,敢与明月比天高。

苍穹盼嫦娥,欲说华夏露芳容。

万里沃土齐欢腾,无限江山竞风流。

高奏凯歌惊世殊,迎奥运、树文明,奔月同圆飞天梦。

(九)

月亮光光照地堂,儿时听有美姑娘。

身前玉兔频追梦,脑后桂花空蕴香。

游戏便能欢度日,长生不必苦忧粮。

盈盈又是团圆夜,一样清辉思别翔。

(十)

炎黄子孙代代梦,欲乘神龙探月瑶。

航天英豪苦励志,华人夙愿在今朝。

江河狂舞山水笑,九州欢腾五岳笑。

嫦娥舞袖冲云霄,明月览尽传捷报。

(十一)

嫦娥奔月本乌有,自古骚人多望尘。

环状陨坑当桂树,圆形糙面作银轮。

巡游三十万公里,穿越无穷多死神。

今日安详宁静海,曾教猪戒堕沉沦。

(十二)

悟空筋斗十万八,李白醉酒在天边。

羡慕大圣与诗仙,都是梦想和虚幻。

谁知中华破万难,嫦娥一号要上天。

航天科技咱争先,月宫全面探索遍。

破解千年之神秘,世界赞声留人间。

(十三)

长征一箭起风雷,竞逐空间向月飞。

升势已经彰国力,潜能还可壮军威。

茫茫宇宙焉无锁,定定航程岂有违。

归妹翩翩千万里,神州科技紧相随。

(十四)

九天揽月万古奇,而今奇思成现实。

奔月本来神仙事,谁信人间先赏识。

嫦娥一号即登月,腾空玉宇觅天机。

寻天遥看一千河,捷传凡间八万里。

(十五)

曼都巡月可虚言,当日嫦娥真上天?

玉宇连云何处耸,青山流水几时妍?

桂香重返浮身后,兔影还回过目前?

篇8:孙家栋:笑送“嫦娥”奔月宫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履历是沉甸甸的、也是金灿灿的。他亲历、见证、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他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是惟一见证了中国卫星第一次和上百次发射的航天人。孙家栋对自己所获得的那些“荣誉”,看得很淡。他说:“荣誉属于国家,属于整个航天队伍!我个人只是具备了一点最基本的条件,主要是靠国家经济的发展,靠国家发展所创造的环境,对我个人来讲主要还是靠机遇。”

荣获斯大林金质奖章

2010年1月11日上午,人民大会堂暖意融融。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通过红地毯,走向领奖台,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给自己颁发的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

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孙家栋自己却觉得很不安。他说:“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协作的成果,我个人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

孙家栋的祖籍是山东牟平,孙家祖先是从清代道光初年从山东迁到辽宁省盖县的。1929年4月8日,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盖县。新中国成立后,孙家栋的老家被划分到复县(今为瓦房店市)的行政范围内。3岁那年,孙家栋就开始随父亲在辽宁和黑龙江两省之间颠沛流离。

据他家乡的老人回忆,孙家栋小时候学习特别刻苦,上小学的时候就捧着厚厚的古文书阅读到深夜,而且阅读广泛,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会拿来读。儿时的孙家栋喜欢挑老师的毛病,每当上课的时候,孙家栋都瞪着两只圆圆的小眼睛盯着讲台上的老师,一旦老师讲错了,孙家栋都会马上大声指出来,弄得老师特别难堪。

1942年,孙家栋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中途因二战“失学”。1946年9月,他考入国民政府举办的锦州大学。1947年冬,解放军逼近锦州等地,学校受到影响,孙家栋回到沈阳,然后打算回老家。

在去往沈阳时,孙家栋经济窘迫,决定去找一位在沈阳的同学。在同学家,他巧遇在哈尔滨工作、出差过来的三哥孙家楠。孙家楠告诉他,哈尔滨已经解放,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很快恢复。于是,孙家栋带着憧憬的心情去了哈尔滨。1948年9月,他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哈工大预科班专修俄文。

孙家栋最大的愿望不过是想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偏偏当时哈工大增设了汽车专业,于是孙家栋选择了汽车系。在哈工大读预科的时候,每逢十五满月,他都会在夜半时分仰望苍穹。他说:“我们的老祖宗很了不起,他们发明了阴历,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记录天时的变化。”如果命运顺从孙家栋的最初理想,那么中国无疑将少了一位出色的航天专家。

1950年元宵节,很多同学回家团圆,哈工大预科班安排学生晚餐吃红烧肉。孙家栋决定吃完难得的红烧肉就回家。但开饭后,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通知在场学生:留下会餐的同学,谁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请即刻报名,参加的必须赶上8点半从哈市开往北京的火车。从天而降的喜讯,让大家对那碗红烧肉已不再具有吸引力。孙家栋的第一个反应是:报名参军!能入伍已经无尚光荣,何况又是与蓝天白云为伍的“天兵”呢!来不及过多的思考,来不及与家人打招呼,更来不及吃完那碗红烧肉,8点30分,孙家栋和他的部分同学已坐在了哈尔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找到机会回老家看看。孙家栋回忆说:“到了部队才知道,因为毛主席和斯大林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答应帮助中国建立一支自己的空军,非常需要一批懂俄语的人,这样才找到了我们。”

1951年9月,孙家栋一行30人被国家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孙家栋说:“我的记忆力很好,一门功课的七八章内容,几天时间就能从头背到尾,考试时拿到试卷便能一气呵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最让孙家栋无比激动的是: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音乐堂亲切接见中国留苏学生。作为被毛泽东主席接见的留学生代表都是又红又专、德智双优者,孙家栋作为在苏联著名高等学府学习尖端专业的高材生,自然被选作代表去接受毛主席的检阅。他终身难忘的是毛主席在这次接见中讲出那一段语重心长的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孙家栋回忆说,当时莫斯科大学音乐堂沸腾了,掌声和欢呼声此伏彼起、经久不息,很多中国留学生激动得泪水涟涟。

当时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有一个传统:考试全部获得满5分的学生,照片会被挂在学校一进门的地方,1学年后如果能继续保持,便把照片往上挪,越往上人数越少,照片也越大。毕业时如果能在其上保留1张大照片,便可获得1枚50克重的正面有斯大林头像的纯金质奖章。1958年4月,孙家栋就带着同学梦寐以求的斯大林头像奖章,从苏联留学归来。

被“中国航天之父”点将

归国后不久,孙家栋没有去造飞机,而是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转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因为学的是飞行器发动机技术,他被安排到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孙家栋说,那时候,人们对导弹还很陌生,连翻译也不知道对这个外来物译个啥名词,有人译作“飞弹”,有人译作“可控制的弹”,最后还是钱学森拍板,译作“导弹”。

这年“五一”节前,孙家栋第一次见到了时任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当时钱学森经常到总部检查工作,并亲临设计现场和大家讨论问题,对快速进步的孙家栋青睐有加,两人的接触次数逐渐多了起来。

起初,五院的科研工作是仿制苏联“P-2”导弹。面对苏联提供的一堆图纸,除了钱学森以外,孙家栋他们谁也没见过真导弹。再一看周围的同志,有学力学的、数学的、化学的、纺织的、文史的,五花八门,就是没有一个学导弹理论的。孙家栋所学的航空理论还算与导弹专业离得最近。

1960年,正当中国导弹事业从仿制开始刚刚起步,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撤走了在中国工作的专家,停止供应“P-2”导弹的资料、数据和图纸,妄想把中国的导弹事业扼杀在摇篮中。面对困境,中国的科技人员跟着钱学森,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道路。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即这年9月10日,中国用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那时,孙家栋已经担任了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时隔不到两个月,这年11月5日,中国又成功发射了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准确击中目标。之后,孙家栋又升任为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从仿制苏联“P-2”导弹到国产东风导弹的研制工作,孙家栋把所有的智慧和精力都倾注其中,心想这辈子就情结导弹了。

人生之路有时也像江河一样,冷不丁就发生了大拐弯。1967年建军节前的一个下午,正满头大汗地趴在火箭图纸上搞设计的孙家栋,突然被通知:“为了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院长向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推荐你去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就这样,38岁的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当时,苏联、美国、法国已经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日本也在加快准备,孙家栋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很快他就展现出了自己的战略眼光。经过详细考察,他从不同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最终选定了戚发轫等18人,这就是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的“十八勇士”。

根据实际情况,孙家栋大胆对原来的卫星方案进行了简化,把卫星的工程任务概括为简单、明确的12个字“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说服一些老专家,去掉了原设计方案中的卫星探测功能,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此基础上,再发射有功能的卫星。攻克重重难关后,卫星初样在1969年10月基本告成。

1970年4月24日21时34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这一天,中国人被一种特殊的激情点燃了。《人民日报》出版套红的号外,所有的广播电台都在热线链接同一条消息,全国人民竞相奔走相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啦!

当晚,当“东方红一号”卫星高奏着悦耳的《东方红》乐曲从北京上空飞过时,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正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值班,他仰望星空,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般百感交集,泪水忍不住刷刷地滚落下来。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卫星总重量173千克相当于苏、美、法、日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钱学森曾对别人说:“看来,把孙家栋找来还是对的,他的确敢干事,会干事。”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这天下午1时多,孙家栋是通过电视新闻获悉噩耗的。他震惊不已,拿筷子的手僵持了好久才放下……

享有“卫星之父”之美称

2009年4月15日,刚刚过完80大寿的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指挥并见证了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颗航天飞行器,其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超过三分之一。为此,他有一个美名:“中国卫星之父”。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都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几大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设有总师。而孙家栋则被人们尊称为“总总师”。知情人说:“航天各系统太复杂了,都是牵一发动全身。搞这种大工程总是会有矛盾,矛盾无论多么错综复杂,孙总都能给出妥当的解决方案。”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携带着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喷射出巨大的烈焰,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离开发射台,发射获得圆满成功。然而,正当这颗卫星经变轨、远地点发动机点火进入地球准同步轨道,向预定工作位置漂移的时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遥测数据发现,装在卫星上的镉镍电池温度超过设计指标的上限值,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刚发射成功的卫星就危在旦夕了。

孙家栋果断地发出了打破常规的指令:“立即再调5度!”正常情况下,这道指令需要精准确认后,按程序审批签字后才能执行。但情况紧急,各种手续都已经来不及,尽管孙家栋的指令已经被录了音,但没有指挥部会商签字,这道命令很难执行。如果孙家栋没有很高的威望,操作人员也是不会执行他的命令的。要知道,孙家栋在这紧急关头果断处置是需要何等的胆识!将需要承担多么巨大的风险!

现场的操作人员为了慎重,临时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草草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的字据,要孙家栋签名,孙家栋毅然拿起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3个字的分量和风险,犹如战场上的“生死置之度外”,需要把个人的一切顾虑抛到脑后,孙家栋的选择没有一丝迟疑……

天上的卫星执行了地面的指令后停止了温度上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热失控被制服了,卫星终于化险为夷。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验证了降温决策的正确性,这一绝招也引起了同行们的惊叹。

航天事业充满了高风险,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孙家栋从来没有被挫折吓倒过。有一件事情他至今难以忘怀。1974年11月5日,孙家栋带领他的团队研制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运载火箭,矗立在一望无垠茫茫戈壁的发射台上。就在运载这颗卫星的火箭点火之后,出现意外,大家都懵了。孙家栋带着大伙把眼泪一抹,直奔发射现场,决心一定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这次惨痛的失败,孙家栋至今记忆犹新:现场一片火海,数年的心血化为灰烬。在西北寒冬夕阳余辉下,茫茫大漠中,人们用手抠,拿筛子筛,边掉泪边寻找卫星残骸的碎块,哪怕一点碎片都要把它收集起来。最后查清原因,竟然是一个非常小的产品故障——火箭中一根导线的铜丝断了,但是外头胶皮套没断。“火箭发射的时候,一震,它就有时候离开,有时候接上,就这么简单一件事。”

他回忆说:“在航天工作中,质量是第一位的,哪怕一个极细微的问题,也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结果。在现场看,一片火海,半个天是红的。那阵子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确实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跑到一个单独的小房子里嚎啕大哭。随后,我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不能丧气,不能被失败吓倒。”此后,孙家栋更加精益求精地要求自己、要求身边的人。1年后,新的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终于冲出大气层,又平安返回预定的着陆点……

在关键时刻,平时严谨沉稳的孙家栋一次次挺身而出,不仅在他熟悉的高风险的航天科技领域,就是在当年国人都陌生的承揽卫星发射服务方面,同样义无反顾。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世界正式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业务。这一消息震动了国际航天界——要知道,美国和欧洲在当时垄断着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发射外星,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懂得研制火箭发射卫星,也必须学会与国外商家打交道。孙家栋这个“造卫星”的专家又担当起“生意人”的角色。

1988年,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生产的通信卫星,起名“亚洲一号”卫星,并准备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将其送入太空。但卫星要从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证,争取许可证的使命便落到了孙家栋的肩上。整个谈判期间,作为谈判代表团团长的他,面对种种谬论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句句中的。艰苦谈判之后,签署备忘录之前,他晕倒在谈判间里。

1990年4月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内,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在现场经历多少次发射,那次发射特别激动、最紧张。”孙家栋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不只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旁边人的心跳也能感觉到,就是那种心情。有人告诉我,卫星发射成功,美国华侨流着泪激动地说‘中国的卫星能飞多高,国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这种跳动着的爱国情怀促使航天人更加把航天精神浸润到每一个航天产品上去。

21点30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雷霆般呼啸着拔地而起;21分钟后,精确地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亚星”的入轨精度是休斯公司31颗同类卫星中入轨精度最高的。听到现场的美方专家由衷地说“没想到中国的运载火箭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时,孙家栋自豪地笑了。

如今回想起当年向美国人“叫板”的情景,孙家栋依旧百感交集:“我突然想到小时候,老人常说‘洋火、洋油、洋车’,身边到处是外国产品。终于,我们的火箭能发射美国卫星了,那种激动与自豪,难以用语言形容。”他还深有感触地说:“谈判实质上是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的实力增强了,我们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

出任“嫦娥工程”领军人物

2004年2月25日,中国各大报纸以醒目标题发出人们关注的消息:“嫦娥工程”领军人物确定。时年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出任总设计师。

有人劝说,“都到了这个年纪,取得了那么多荣誉,还是‘保持晚节’为好,要是我,我看没有必要承担风险挑重担。”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但孙家栋没有一丝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说,“这是一个航天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在孙家栋看来,探测月球有两个目的,一是探索宇宙奥秘,二是开发空间资源。其中开发资源就看我们将来对月球认识到什么程度,这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但如果你不起步,你不去,将来这个领域就不是你的。”

嫦娥舒袖神话浪漫,但卫星探月道路艰辛。不知经过多少个昼夜,攻克了许多个难关,孙家栋和他带领的团队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嫦娥一号”卫星终于研制成功了。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随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指挥员气壮山河的“点火”口令,“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运载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喷射着烈焰腾空而起,冲出地球,飞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11月5日11时37分,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卫星成功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

那一刻,现场直播的电视镜头捕捉到了这么一个场景: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跳跃,拥抱握手。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去擦眼泪。这时,“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走过去和孙家栋紧紧拥抱在一起。这个镜头令许多人动容。欧阳自远回忆说:“激动得手都是冰凉的,我们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一样,胜利那一刻的激动无以言表!”

2010年10月1日傍晚,中国“嫦娥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孙家栋介绍,“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给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正式落月前再进一步进行一些科学项目的验证。首先就是发射的轨道,“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后,卫星先是围绕着近地飞行一段时间,然后再按照严格的奔月时间奔月。而“嫦娥二号”发射是由火箭直接发送进入奔月轨道,所以为了可靠,“嫦娥二号”先做一次验证。第二个是在落月过程中逐步降低绕月轨道,“嫦娥一号”围绕着月球飞行时的轨道高度是200公里,“嫦娥二号”的绕月轨道降低到了150公里,然后再继续降低,一步步地实验,来验证我们轨道计算测控等等的技术符合不符合将来卫星“落月”实际情况。第三个任务就是探测落月点。载人这方面也有一个比较长远的计划,从载人的发展来讲,登月是必然的,但是什么时候上要根据我们国家技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现在正在探讨这个问题。

熟悉孙家栋的人都说他的心目中有两个“嫦娥”:一个是绕月飞行的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一个是与他相守一生的爱妻魏素萍。

当年,魏素萍是哈尔滨市立医院的内科医生。孙家栋与魏素萍是通过战友的照片介绍而“认识”的。当时,孙家栋对着照片左右端详,越看越心仪,立即提笔写了一封信,一支丘比特之箭就这样由北京飞向了哈尔滨……

25天之后,孙家栋利用“五一”放假踏上了驶往哈尔滨的火车。在哈尔滨秋林百货公司大门口会面时,两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在目光相遇的瞬间,不约而同地认出了对方……当年,孙家栋的母亲说起这件事,笑眯眯地乐开了:“这实际是月下老人早就用红线把他俩拴在了一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啊!”

第一次见面后的100天,即1959年8月9日,孙家栋和魏素萍在北京南苑举行了简朴、热闹的婚礼。虽然此时魏素萍不知道孙家栋具体做什么工作,但100天的书信往来已经让她深深地爱上了学识渊博的孙家栋,感觉自己喜欢的这个人可信赖、可依靠。不久,魏素萍由哈尔滨调到北京,成为航天系统某医院的心血管科医生。

婚后的日子里,魏素萍终于领会了丈夫工作的忙碌感和神秘感:孙家栋不是加班就是开会,否则就是一去几个月的出差,即使回到家中,也没闲过。两人相濡以沫,相亲相爱,一晃就是几十年。

奉献是孙家栋生活的主旋律,即使在年届八旬之后,孙家栋仍然在超负荷地工作着。他的老母亲去世时,孙家栋也只是深夜赶回来,站站脚又连夜返回。魏素萍自打和孙家栋结婚就没见他空闲过,丈夫对祖国的贡献和辉煌的事业让她自豪。可孙家栋却觉得欠着妻子许多情,家里的事全靠妻子。

从一见钟情到相伴变老,但他们的感情依旧甜蜜、浓烈。当年,孙家栋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后回到家里,亲手给妻子戴上这枚纯金奖章。他动情地对妻子说:“这枚功勋奖章,也有你的一半!”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闲下来后,打算多花点时间陪陪她。”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每当听到这首历久而弥新的老歌,孙家栋都会联想到当年那首从“东方红一号”卫星上传来的铝板琴奏出的美妙乐曲。近40年飞逝如电,那音乐至今仍那么清晰悦耳地回荡在他的耳畔。孙家栋业余爱好很多,但后来因忙于工作,每天清晨在老伴的陪同和“督促”下才去打打太极,爱好只保留了欣赏音乐这一项。对于流行音乐,孙家栋自嘲道:“我对流行音乐接受得较慢,开始听不进去,等我感觉有点喜欢了,人家都早已流行过去了。”

孙家栋有个爱好,喜欢看天。其实,他更喜欢看火箭腾空而去,将颗颗卫星送上太空的壮丽情景。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脑子里只要装了问题,就会觉得茶无味、饭不香,他会沉默寡言,日思夜想。有好几次,有时是半夜,有时是凌晨,魏素萍醒来发现床上的老头不见了,细听房间没有一丝动静,吓得她大喊。孙家栋却很沉稳地说:“你睡你的觉,不要大惊小怪。”原来,孙家栋夜里起来看到窗外挂在空中的那轮明亮的月亮,他总会身不由己地到凉台上看上几眼,他仔细看着月亮在慢慢地移动,心里在默默琢磨月亮与“嫦娥工程”总体的一些技术方案的联系。

大智慧需要好记性。据说,孙家栋工作一生竟没有一本笔记本。即便到了七八十岁的高龄,开两天大会,总结时仍然凭记忆就能游刃有余。他的侄儿孙忠胜说:“对于四叔,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乡里的老人们经常夸他是‘神童’。四叔6岁刚上学的时候就能够过目不忘,不管多难记的东西,只要老师讲上一遍,或者在黑板上写上一遍,四叔都能牢牢记住。”而今,他每天翻阅的是有关各国的大量航天资料和航天专业书籍。孙家栋说:“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就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上一篇:端午节趣事作文下一篇:身体素质锻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