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三观教案

2024-08-11

高一政治三观教案(精选9篇)

篇1:高一政治三观教案

“三观”统整

政治课教学中的“三观”统整

(zsdhfj

原创专稿)

2003年,有关部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全国21省市范围内就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在间接提问“你在高中阶段最感兴趣的学科是什么”时,政治仅占被调查人数的6%;直接提问“在高中阶段你对政治课感兴趣吗”,认为自己感兴趣的仅有10%;认为高中政治课对于将来很有作用的学生仅有19%,没有作用的占17%;认为教材内容与实际差距较大的有55%;认为教师教学理念、方式和手段与现实要求相差很大的占65%;一系列调查反馈表明,政治课教学已经走入低谷。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这三个环节存在严重的问题。所以,结合正在进行的高中新课改,要想使政治课走出困境,必须在学习内容观,教学策略观,学习方式观上进行统整。

一、学习内容观:坚持政治理论与时代发展相统一,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传统的政治课课程设计,虽然可以保证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科学严密,很好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需要,但是政治学科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时代性强,有时教材的变迁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政治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是既定课程的执行者,他们只是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注重学生基本概念与原理的把握,以掌握知识为学习的基本目标,忽视学生现实生活的感受与学习内在的需求,这种理论教学一旦脱离了现实,就显得枯燥、乏味而无生命力,也使绝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

所以,当前我们必须解决政治课学习内容落后于实际,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的问题。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实际的变化适时调整教材的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特别是要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统整教学内容,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按照当前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大胆地开发校本资源,编制校本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让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走进课堂,统整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学习内容的真实性与应用性,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观:将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价值”的过程与学生经历

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相结合。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在教学的价值取向上,过于强调社会价值和国家需求,目标内容过于高、大、空,过于政治化、成人化,脱离了学生的现实需求。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下的教学策略,基本是采取传授模式,也就是政治教师将政治、思想、品德通过讲解、讲演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它只是强调认知性目标,认为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其他都是附属的,缺少与学生的合作与交往,不注重对学生尊重、赞赏、帮助、引导,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

新课改要求政治教师不仅要注重科学理论的讲解,也要重视学生掌握理论的过程与方法,注重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着眼于学生在政治课学习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讲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在支架式教学方式中,教师根据预先确立的目标,积极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活动的脚手架,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进行体验,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教师要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减少指导的成分,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最后撤去支架,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活动的价值。在整个教学策略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深度的交往,他们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实现了教学目标、策略与评价有机的结合。

三、学习方式观:将终身发展要求与原有知识结构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有机结合。

传授与接受模式中,一极是教师与他们的讲授,另一极是学生与他们的接受。长期以来,政治课学习,学生是作为理论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容器,往往被认为是如同白板一块,可以记录教师的任何知识,这种缺少联系实际,无视学生自身有意义建构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生畏,直接导致学习的低效性,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教学活动中,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而是不同学生主体根据终身发展要求通过探究、建构与发现等途径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同化或顺应。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先哲们经过探究发现所形成的知识,但要真正让这些间接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使这些理论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有效的影响,必须通过实践。而理论一旦与实践结合,就会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取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方式,在学习理论中注意从教科书扩展到他们所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中,与时事政策、班团活动等形成互补。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在社会参与中,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有了许多的选择空间与交流机会,经历了观察、操作、质疑、探究,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自主建构的能力,增强社会协作的意识,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这是政治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理想的境界。

时代的发展,课改的推进,为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了难得的走出困境的机遇,我们只有坚持以生为本,对学习内容观、教学策略观、学习方式观进行有效的统整,才能增强政治课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从而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思想政治基础。

篇2:高一政治三观教案

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意义重大。以来,习-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密集出访十余个周边国家,邻国领导人也频频应邀到访,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显示了我国政府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高度重视。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巴经济走廊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这一系列新举措都秉承了这样的理念:与周边国家携手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中国与东盟就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进程展开磋商,中国与越南决定成立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中国与印度签署边防合作协议。对于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和平解决。

设问:依据材料,请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对我国周边外交工作思路进行解读。

[审题指导]

命题立意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发展睦邻友好,与周边国家携手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解题思路应在仔细领会我国周边外交工作思路的基础上,从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正当性和正义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尝试解答]

(1)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要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周边国家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3)国家间既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乃至对立,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必须正视矛盾和分歧,妥善管控分歧,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同时,努力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

(4)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1.习-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我们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出于一己之利或一己之见,采用非法手段-别国合法政权。这要求主权国家尊重别国的

①独立权②平等权③自卫权④管辖权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选A“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体现了主权国家拥有平等权,②当选;“我们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出于一己之利或一己之见,采用非法手段-别国合法政权”体现了独立权,可见①当选;③④与题意无关。

2.在现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及民间团体之间,通过签订正式条约或协议的方式,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国际组织,如欧盟、非盟、东盟、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奥委会等。其中联合国是()

A.参加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多的国际组织

B.代表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C.负责处理各国经济危机的国际组织

D.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政治纠纷的国际组织

解析:选B联合国是代表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选B;A错误,地区不能参加联合国;C错误,联合国是政治组织,不是处理经济危机的;D错误,联合国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政治纠纷。

3.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宗旨是()

A.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选C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C适合题意;A、B、D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4.邓小平曾指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同时也尊重双方的利益。”这段话表明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

A.国家性质B.国家力量

C.国家安全D.国家利益

解析:选D题干中的“自身的战略利益和双方的利益”,都体现了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不符。

5.欧盟与美国战略同盟关系的基本现状是政治上合作、军事上依赖、经济上竞争。“大欧洲”计划与美国继续加强对欧洲控制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必然导致欧美关系的重新定位。这表明()

①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力量②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③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④国际关系是变幻莫测的

A.②③B.③④

C.①②D.①④

解析:选A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①错误;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并非变幻莫测,④错误。②③正确切题。

6.205月9日,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出席,大多数西方国家元首则缺席。红场上是俄罗斯阅兵,看台上则是下着一盘看似随意实则深意的外交棋局。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两国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

B.共同利益促使中俄日益结为同盟

C.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D.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

解析:选B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A、C、D三项观点正确,排除;B项观点不正确,但符合考查指向,当选。

7.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公使夏敬源在维也纳说:“近年来,中国充分运用联合国粮农机构提供的平台推动南南合作,派出近1000名技术人员,涉及广泛的农业生产领域,帮助受援国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业经济效益。”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表明()

①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②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③联合国力促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④中国特别重视发展与联合国的关系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选B中国政府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并取得显著成效,表明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①当选。联合国解决粮食问题,表明联合国积极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③当选。②夸大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④与题意不符。

8.右面漫画《强盗逻辑》(作者:陈国义)()

①体现了国际关系实质上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②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体现了主权国家可以采取一切手段维护本国利益④启示中国政府应坚定地维护自己国家的正当利益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漫画反映了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无视市场正常波动,一再要求人民币只涨不跌的强盗逻辑。由此可见,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启示我国政府应坚定地维护自己国家的正当利益,②④符合题意。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①说法不正确。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③观点错误。

9.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不可逆转,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但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也在发展,全球性挑战更加突出,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日益明显。各国处理国际问题时,最主要的是()

A.根据国家利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B.按照国际条约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C.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D.根据大国一致原则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解析:选A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日益明显”,因此,各国处理国际问题时应根据国家利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故答案选A项。B、C、D三项观点错误,应排除。

10.在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是()

A.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B.集体协作解决国际争端

C.主权国家可以恰当行使自卫权

D.派遣维和部队调解争端双方

解析:选A在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A符合题意。B说法不对,联合国的原则是集体协作,不是集体协作解决国际争端。C与题意无关,不是联合国的原则。D不符合题意,维和部队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不是原则。

11.面对日本在诸多场合炒作南海问题、对中国南海岛礁建设妄加指责的做法,如果你是外交部发言人,对此应做出的正确回答是()

①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②中国在相关岛礁的建设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

③我国有能力采取措施维护国家领土安全和南海权益

④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A我们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并且主权国家具有管辖权,中国在相关岛礁的建设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所以我们可以充满理由而正义地指责日本的做法,选A;③④没有强调主权的重要性和主权国家的权利,不选。

12.漫画《口水仗》反映的政治生活道理是()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②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③国家对外活动旨在维护世界和平④世界和平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选A以色列、美国就伊核问题与伊朗发生口水仗,反映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也说明世界和平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故①②④正确。③说法错误,排除。

13.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指出:“东亚许多国家都使用筷子,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被折断。每个峰会成员对地区的安全稳定都负有责任。”这段话表明()

A.东亚峰会在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B.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国际争端是主权国家的义务

C.国际交往要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D.通过合作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符合峰会各国的共同利益

解析:选D李克强总理的话说明通过合作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符合峰会各国的共同利益,故D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4.日本东京都赴-进行调查,日本东京都这种行为实属侵略行为,-是中国的领土,日本东京都擅自上岛勘察地形,并打算建造避难港,这是严重的侵略行为。中国外交部已就日本东京都赴-海域非法调查一事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表示,中方重申,日方对-采取任何单方面行动都是非法、无效的,都改变不了-及其附属岛屿为中国固有领土的事实。任何人妄图抢夺-主权,不仅中国政府不答应,中国人民更不会答应。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从根本上说,日本在“日本东京都赴-调查事件”中犯了什么严重错误?

(2)为何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均不答应任何人抢夺-主权?

解析:第(1)问主要从国家主权、国际义务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等角度说明。第(2)问,立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中国政府的角度主要涉及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从中国人民的角度主要涉及公民的义务知识。

答案:(1)侵犯了我国的独立权和管辖权,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没有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2)①-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抢夺-都侵犯了中国主权。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的内政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②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维护国家主权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③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紧紧相连,是我国公民的神圣职责,也是爱国主义和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1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1周年。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信息的汇入,互联网空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人们在互联网上享受信息自由流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一些有害信息和违法行为时常兴风作浪,成为阻碍网络健康发展的负能量。可见,加强互联网管理,维护互联网秩序已刻不容缓。

材料二:2015年6月30日,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大会协调委员会首次会议在巴西举行。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在会议上阐述的中国观点引起大会共鸣。鲁炜强调,在互联网治理模式方面,中国政府反对任何侵害他国信息主权的行为,赞成共管共治,推动多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建立多边、民主和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的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公民在享有互联网自由的同时又要维护互联网秩序。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主权国家”和“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的知识,分析中国观点的依据。

解析:第(1)问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首先,要明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其次,要依据材料有关信息,做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分析公民在享有互联网自由的同时又要维护互联网秩序的原因。第(2)问要求分析中国观点的依据,属于依据类主观试题。学生要仔细审读材料,提取有用信息,找到中国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与主权国家和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的知识相结合,结合材料阐述中国观点的依据。

答案:(1)①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公民维护互联网秩序是在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享有互联网自由。

②公民要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公民扰乱互联网秩序,在网络上传播有害信息和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会影响到自己享有互联网自由。

③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合法的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在享有互联网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利益。

(2)①主权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要素,主权作为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对外表现为国家权力的独立自主性。

②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同时也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主权的义务。

③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篇3:新一轮高一政治教学探索

1 从新教材本身上看

(1) 新教材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简缩本, 每个题目背后都包含了许多知识点, 课时比较紧张。如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教材有两个框题, 按新课标要求只有两个课时, 但实际内容却很多。如第一框, “消费及其类型”有三个目, 即“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 讲第一个目“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有居民的收入和物价的总体水平。影响居民收入的因素又有根本因素社会经济水平和其他因素当前可支配收入, 未来预期, 收入差距, 家庭人口数量, 社会福利等。”。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课堂上几句话是无法讲清楚的。同时包括与学生探究活动及知识的巩固, 老师们用1课时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特别是我们普通的农村三星级学校根本无法正常完成。教学课时非常紧张。我们只能强调重点, 让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慢慢体会。

(2) 新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了趣味性, 但是打破了原有理论体系, 增加了难度。如, 教材第七课的第一框题中“按劳分配为主体”,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提到前面第四课的第二框题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初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由于课时的紧张无法巩固前面的知识, 所以学生印象都没有, 教师讲起来难度很大。

(3) 课本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动 (情景导入、情景分析和情景回归) , 通过特殊的生活场景把理论知识呈现出来。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探求和发现知识, 并运用发现的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在讲“财政与税收”的作用时, 安排学生搞社会调查, 走访当地政府和税务部门, 了解当地当年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 了解当地财政的支出方向和各自的比例......我想这比坐在教室里大谈理论要有意义得多。但是我们有些探究活动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些框目探究活动的量太大。如果课堂上全用, 课时根本不允许, 而且学生活动太多容易冲淡对知识结构的总体把握, 只能有选择地解决一部分, 其余作为课后探究。

(4) 课本设置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经济生活, 是社会生活最重要的方面, 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需要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参与经济生活离不开经济知识, 但是, 死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益处不大。参与经济生活需要的是从不同的经济角度进行审视和选择。比如, 大家都知道储蓄存款时, 存定期利率高, 存期长回报大, 可是为什么人们总要存些活期、短期的呢?有人种大棚菜致了富, 可有人跟着种却亏了本。有人在狐皮滞销时转产减少了损失, 又有人在此时购进良种扩大生产结果发了家, 这是为什么?参与经济生活, 实际是进行恰当的选择。人们作出选择要付出成本, 经济学上叫机会成本。你选择了这个, 就意味着放弃了那些别的选择, 被放弃的那些就是你的选择所付出的机会成本。进行利弊的权衡, 需要智慧, 需要知识, 需要能力。这些能力, 在书本上找不到, 书本上没有解决你的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 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提高选择能力, 只能在实践中锻炼, 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学内容的设计, 就要给学生自主探究、辨析、选择提供方便,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 例如:教材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现代信用工具的能力;比较不同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提高消费选择的能力;从不同角度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 正确把握经济趋势的能力;掌握就业技能, 提高选择职业的实际能力;运用法律武器, 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能力等。

2 从教师层面的情况看

现在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增加灵活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 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这就使课堂上不可预料的因素比以往大大增加, 可能导致课堂的“失控”即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由于目前的高考模式的影响, 学生根本不在乎思想政治这门课程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我们农村三星级学校的重点。

第一, 要结合新教材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 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 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 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自己于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 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黄金热”, “很多人为什么去购买黄金首饰?”, 我们可以在货币的职能考点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第二, 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贯彻新课标要求, 内容简单化,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 每课结束按照现有的高三考点给学生详细解释2—3个知识点。例如:《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本课的核心是价格, 学生只要抓住两个问题“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对生活和生产产生的影响有哪些?”老师把关键的词给学生即可。

第三, 教学方法灵活, 灵活对待每一框内容。古希腊大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强调在教学中用问答法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高一教材“征税和纳税”一框。按正常速度, 让学生看一遍就要20分钟。并且阅读时, 要么看上去似乎掌握了一些基本观点, 似乎懂了, 但又说不全面, 对整个知识的认识体系没有明确地把握。此时, 教师不妨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阅读: (1) 什么叫税收?它的特征是什么?特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哪些?哪两个税种影响比较大? (比较各自的征税对象、纳税人、记税方法、主要优点或意义) (3) 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 现实生活中违法税法的现象是什么?四道题既有对本节知识的考查, 又有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证明, 学生用8分钟就能完成阅读任务, 还能抓住本框题的重点。这种问题化教学既节省了学生和老师的时间, 又使学生抓住了要害, 排除了干扰, 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事半功倍。

第四, 在新教材使用中, 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班级当然又有其各自的特点, 每个学生也有其不同的特点, 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细心观察, 认真总结。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班级档案, 将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均记录在案, 并适时进行总结, 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 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做出反应:有进步的要及时表扬;退步的要及时找其了解情况, 帮其找到原因;情绪有波动的要找其谈心, 使其安心学习;刻苦学习而又学不得法的, 要帮其总结方法等。总之, 要最大可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和特点, 做到对症下药, 因才施教。

第五, 根据教材特点, 采用多媒体手段, 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充实课堂教学。我们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尽可能多地运用现代先进教学设备, 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和对知识进行综合重组, 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也克服了一些不必要的松散气氛, 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把所学习的知识紧凑有序地衔接起来, 尽可能多地完成本学期高容量的教学目标。

第六, 我们开放了课堂, 开展了丰富多采、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 通过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从而主动学习。

从整个社会来看, 人们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浮躁心理, 这不可避免地波及到这些孩子们。从家庭来看, 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一方面, 深受父母的溺爱, 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使他们的自我意识特别强, 总想以自我为中心, 在道德品质方面缺失了宽容和谦让;另一方面, 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 超出了他们的承载能力, 于是, 他们在心底里就滋生出自卑情绪, 进而转化为对老师、家长的抗拒。政治课教学的重心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心灵的对话, 灵魂的塑造, 是育人。我们一个信任的眼神, 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小小的暗示, 一脸温馨的笑容, 也许就能温暖一颗心灵。当然, 教育不是万能的, 每每想到这些, 我感到身为一名政治教师, 肩负的责任越来越沉重, 为此, 我经常引用当代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诗勉励自己:“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整个社会在变化, 我们的政治教学也在变化。作为政治教师的我们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教材实际, 提升自己的能力。

篇4:高三政治复习要把握“三观”

一、宏观把握,把握教材基本结构

宏观把握是指以教材主干知识为框架,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打破教材章节限制,围绕中心和主线构建知识网络,做到内容简洁,脉络清晰。宏观把握教材基本结构要明确两点:一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线;二是对能提高理解、运用等能力的知识的把握,建立以知识专题为形式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宏观把握教材基本结构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线分析法。

主线分析法是指用一个主线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知识结构网,以便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以文化的作用为主线,围绕“文化的含义—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方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展开论述。只要我们把握了这一主线,在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时就能做到重点突出、多角度思考。

2.构建知识框架结构图表。

构建知识框架结构图表的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思路和结构,以便快速调动和运用知识,避免出现逻辑混乱。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图,从宏观上把握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3.知识重组法。

在复习时,我们可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限制,对主干知识进行重组,构建宏观知识体系。例如,对于人教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中“生产”的相关知识,我们就可以按照以下知识点对其进行重组:①为什么要发展生产?(生产决定消费、大力发展生产力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②发展生产的主体是什么?(企业和劳动者)③如何发展生产?(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贯彻和落实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④如何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二、中观构建,构建单元知识

中观构建是指在把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单元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条理化、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以便从整体上掌握单元知识。例如,对于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的知识就可以这样构建:本单元围绕两大问题展开论述,第一个问题论证世界的本质,首先证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接着分析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最后得出结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个问题说明意识的本质和作用,首先说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接着分析意识的作用,强调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意识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微观整合,整合主干知识点

篇5:高一政治货币教案

2. 2只羊=1把石斧,石斧是羊的等价物,等号后的物品是等号前的物品的等价物。1把斧头=15千克大米:1把斧头的价值通过15千克大米表现出来,15千克大米是一把斧头的交换价值。

3. 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 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金银天然非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5.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另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需要实实在在的货币。执行贮藏手段时,也必须是实在实在的货币和足值的货币。支付手段用于支付赋税、租金、工资、债务、利息、地租。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的共同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6.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纸币只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纪念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由金银等合金做成,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是商品。镍币是金属货币,起纸币作用,不能和金币和银币相比。

7.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因此,资金周转越快,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所需货币越少。

8.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纸币贬值,存款代表的实物量减少,危害是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都由通货膨胀引起。若出现通货膨胀,应采取的对策有:控制货币发行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商品数量,减小价值,降低价格,提高存贷款利率,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若出现通货紧缩,采取的对策有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扩大出口。

篇6:高一政治教案

作为政府权力行使的三个环节之一的执行环节——依法行政,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本节设计主线是让学生通过两段情景材料谈谈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这种做法的认识,探究对政府的这种不作为对人民群众、对政府自身、对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加深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提出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管理水平以及政府如何做到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主要内容是学习依法行政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政府如何科学民主决策等。

二、研讨主题:

新授课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运用。

三、课堂评价:

1、学生参与度:由于学生已在前一天晚上对本课的自主探究学案做了预习,因此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

2、问题设计:设计编排合理,在课本基础上对梯度思考有所改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所提高。

3、教师引导:新课导入自然顺畅,但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缺乏向纵深发展。

4、课堂对话:教师富有亲和力,注重师生互动,课堂气氛融洽。

5、知识落实:梯度思考回答问题合理,正确性高。注重知识的落实与巩固。学生记忆较快。

6、总体评价: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较好,识记熟练,探究问题的意识较强,但学生探究时的问题引导有偏离主题的现象。

四、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通过情景导入,课堂自然顺畅,学生巩固落实较好。最后知识体系构建符合本课的主旨。

2、个人特色:自主学案编排合理,导入自然。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课堂互动效果好。

3、存在问题:课堂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虽有探究意识,但学生小组在探究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探究过程中,探究任务没有想纵深发展,不能很好地体现难点突破。

篇7:高一政治纸币教案

这是经济学常识的第一个知识点,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常识的兴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经济现象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识记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

能够准确的识别判断商品和非商品。

理解并能够独自讲述商品产生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品的概念

难点商品的产生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前言部分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经济就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板书)我们说一个活动过程都必然有它的载体,经济既然是一个活动过程,那么它的各个环节都必然有着他的载体。我们学习经济常识就从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始,这就是——交换。那么交换环节的载体就是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内容——商品。

板书课题

提到商品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那么在讲课之前,我想让大家来做一个选择,在下面我要列举的这些东西中,大家认为哪些是商品?听好了,太阳光、床单、粮食、花。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他的回答对不对呢,我们先不急着判断。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商品?商品的科学概念到底是怎么界定的。大家把课本翻倒第六页看黑体字部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我们来看这个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我们可以运用一下初中的语文知识,划分一下句子成分啊。看句子的主干部分,商品是劳动产品,也就是说商品首先应该是劳动产品。同时再看状语部分,用于交换。这就是说我们判断一件东西是不是商品必须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第二,看它是不是用于交换。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把握商品的概念,大家跟着我来看这样一个过程。比如说同学的爸爸对根雕很在行,星期天他去郊外的山上寻根,找适合根雕的材料。他发现了一截造型很好的树根,板书那么爸爸找到的这截适合根雕的树根是不是商品呢?

篇8: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高一作文

小说开头便给我极大地震撼,“爷爷说‘你没有卖血,你还说身子骨结实?我儿,你是在骗我。’”这句话从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嘴中说出,更有震撼力。难道能卖血等价于身体好吗?不只是许三观神经不正常的爷爷,还有村里的桂花,桂花的母亲,以及四叔,甚至全村人都有这种思想,催生出这种思想的,只能是生活的重压和思想的愚昧,这就使我在刚读完第一页就感受到一种沉抑的气氛。

这本书中包括许三观都是一个个小人物甚至小人,各种缺点在他们身上暴露无遗,但在这种缺点之下有着光辉的爱情亲情,对生活的执著还有那份善良,正是这些让这些小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有了灵魂。书中许三观在荒年卖血只是为了让家人吃上一碗面,但他又不肯让一乐吃,用他的话来说是卖血的钱不舍得花在别人的孩子上,我们看到了许三观的自私,逼一乐在大街上认爹要面条,但许三观又觉得良心过不去,到处找一乐,最终把哭的稀里哗啦的一乐背在肩上,温暖的街灯打在父子二人身上“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是的”这温情的对话让我鼻子一酸。

在许三观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不统一的地方,除了对一乐的言行,还有对何小勇态度的变化。当何小勇被车撞了,“许三观光着膀子,穿着短裤从邻居家中进进出出,他见了人就说‘这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此时的许三观身心舒畅。但何小勇的女人需要一乐去喊魂时,许三观又对一乐说“何小勇性命难保,救命要紧,怎么说何小勇也是个人,只要是人的命都要去救…….”此时,我们在这位生活的巨人许三观的性格中,看到了那份善良,那份不能说是无私,但足以称之为伟大的善良。

篇9:高一政治必修二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多极化不可逆转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中国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判断和分析国际政治现象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分析当代国际形势、我国对外活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感受我国为民族复兴付出的努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把握当代国际竞争的表现及其实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六大门派,华山论剑”

(二)“六大门派”,齐聚杭州

1、以武侠戏说的形式,结合国家特色以及经济、军事等数据,简单介绍当今世界若干有影响力的国家、地区或集团。

2、简单回顾多极化演变过程。(因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专题《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对此过程有约15页的详细的介绍。)

(三)“华山论剑”,纵论天下(新闻背景:G20峰会落户杭州)

l课堂探究:世界很复杂,各国在行动

布置课堂探究:要求阅读“时政新闻”,了解各国过去半年的部分国际活动。根据要求对时政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并思考相应问题。结合学生回答,总结多极化特点、影响,国际竞争的实质等知识点

时政新闻

关键词一:APEC

(1)11月,APEC在京举行,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重申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继续加深在经贸、教育、网络、人才交流等领域合作,期待国防关系新发展。

(2)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工艺创新水平日趋提高。APEC期间,结合传统与时尚的“新中装”、景泰蓝赏瓶等文化要素亮相APEC向世界传递了文化自信,展示了综合国力。12月,媒体称,继端午、泡菜申遗成功,韩国拟将盘发、茶道等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键词二:“陌生字母”(TPP、TTIP、OBAOR)

(3)2月,“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部长级会议结束,美、日、澳等国(该协定不包括中国)因关键性利益的分歧没有达成具体成果。美_方人士表示,白宫应施加必要的压力,推动TPP进程,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力。

(4)20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OBAOR)的愿景与行动》,旨在加强沿线国家经济合作。5月,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将对“一带一路”多个方面进行沟通。

(5)年4月,美国与欧盟结束了“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第九轮谈判,白宫称在减少贸易成本、壁垒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关键词三:军演

(6)2015年2月总参谋部披露年度重大军演,多位将领向媒体证实,中国已在建设第二艘国产航母,多年研发积累的一批自主航母技术将其更加先进。某海军上将表示,航母多多益善,但关键看费用多少。

(7)2月俄同美、英、德等北约军队在爱沙尼亚边境两侧举行对抗性军演,造成边境紧张局势。2015年4月俄称将举行二战胜利70周年阅兵,并展示其最新最先进的武器系统。

关键词四:互联网

(8)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称,应站在“互联网+”(互联网和多产业的结合)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助推中国发展。

(9)谷歌、Facebook等美国科技巨头正在主导欧洲数字市场,并冲击欧洲制造业。2015年4月,欧盟“欧洲战略”提出构建统一数字市场,在移动互联时代巩固传统优势。

1、结合表格归纳时政新闻:

2、利用探究成果,思考以下问题

(1)“时政新闻”中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哪些形式?

(2)这会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3)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你觉得其中哪两项起到基础性作用?并例举时政新闻。

(4)请判断:只要经济发展,国家就一定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l知识拓展:

对TPP、TTIP、“一带一路”等名词进行简单补充。通过介绍美国“一体两翼”部署,让学生感受到国际竞争的紧迫感。动画绘制“一带一路”路线图,感受我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努力。

(三)武林札记,笔录点滴:

通过自主知识梳理,构建知识体系。

(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通过自己能为G20峰会做什么,回归新闻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注生活。

课后习题

课堂探究:时政新闻

关键词一:APEC(1)月,APEC在京举行,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重申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继续加深在经贸、教育、网络、人才交流等领域合作,期待国防关系新发展。

(2)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工艺创新水平日趋提高。APEC期间,结合传统与时尚的“新中装”、景泰蓝赏瓶等文化要素亮相APEC向世界传递了文化自信,展示了综合国力。12月,媒体称,继端午、泡菜申遗成功,韩国拟将盘发、茶道等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键词二:“陌生字母”(TPP、TTIP、OBAOR)

(3)2015年2月,“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部长级会议结束,美、日、澳等国(该协定不包括中国)因关键性利益的分歧没有达成具体成果。美_方人士表示,白宫应施加必要的压力,推动TPP进程,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力。

(4)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OBAOR)的愿景与行动》,旨在加强沿线国家经济合作。5月,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将对“一带一路”多个方面进行沟通。

(5)2015年4月,美国与欧盟结束了“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第九轮谈判,白宫称在减少贸易成本、壁垒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关键词三:军演

(6)2015年2月总参谋部披露年度重大军演,多位将领向媒体证实,中国已在建设第二艘国产航母,多年研发积累的一批自主航母技术将其更加先进。某海军上将表示,航母多多益善,但关键看费用多少。

(7)2月俄同美、英、德等北约军队在爱沙尼亚边境两侧举行对抗性军演,造成边境紧张局势。2015年4月俄称将举行二战胜利70周年阅兵,并展示其最新最先进的武器系统。

关键词四:互联网

(8)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称,应站在“互联网+”(互联网和多产业的结合)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助推中国发展。

(9)谷歌、Facebook等美国科技巨头正在主导欧洲数字市场,并冲击欧洲制造业。2015年4月,欧盟“欧洲2020战略”提出构建统一数字市场,在移动互联时代巩固传统优势。

2、利用探究成果,思考以下问题

(1)“时政新闻”中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哪些形式?

(2)这会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3)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你觉得其中哪两项起到基础性作用?并例举1条相关时政新闻。

上一篇:幼儿园美丽的劳动者下一篇:关于啃老族的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