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的作文600字

2024-08-13

牵挂的作文600字(精选5篇)

篇1:牵挂的作文600字

爱是生命的真谛,牵挂是爱的源泉、爱的灵魂,每一个牵挂,都是情感的陶冶与升华。――题记

夜幕低垂,天空飘着雨丝,斜斜的从床边打了进来,远处是雾和雨交织成的一片朦胧。白色蜡烛的光摇摇曳曳,透过微亮的烛光,很想说些什么,往事历历浮在眼前……在《牵挂》中我明白了应该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我”出生在一个三口之家,有温柔的妈妈,有英勇的爸爸,还有聪明伶俐的我,一个看上去温暖而又和睦的家,但是因为“我”的任性,父母对我的牵挂掀起了。

在“我”上初三的时候,“我”变的刁蛮任性,不再是老师、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为此母亲天天为“我”流泪,开导“我”,对“我”来说丝毫没用,但是母亲的一场大病唤醒了我,我又做回了原来的我,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在中考的时候,“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了。赴学的那一刻,父母情深的望着“我”,在他们的眼中,“我”又看到了牵挂。

读完后,我深深的感动了。原来,我一直在牵挂中成长!

进入了初中,越来越多的学业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心情也是时常感到莫名地烦躁,总是关上自己书房的门,独自挑灯到深夜。

父亲总是会在我埋头苦读时轻轻地走进房间,我微微察觉,只是抬头看他一眼,便又将自己沉入数学繁多的公式之中。接着似乎感觉头顶的亮光一闪,我诧异地抬头,看到父亲正将落地灯的照明角度细细地调整着,直到灯光驱散作业本上的每一寸阴影,能令长时间看着作业本的眼睛少一些疲惫。看着明亮的作业本,心中突然涌起了一股温暖,我感动地抬头,看见父亲慈祥的微笑……才发觉,父亲对我的牵挂,正如那淡淡的灯光,不需要如阳光般的耀眼绚

篇2:牵挂的作文600字

还记不记得一句话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的你走了,只给我留下了无尽的空虚和寂寞。我的呼唤,我的呐喊早已飞过九天,却为何无人回应?

又想起你我走过的六年。六年的风雨,六年的欢笑,六年的无所顾忌,六年的`无忧无虑。只觉到一种心酸,一中无奈。孤寂时,失意时,你给了我温暖;失败时,跌倒时,你给了我力量!六年了,六年啊!这六年是如何度过的,没有你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这六年。

还记得吗?碧波边,我们嬉笑的身影;夕阳下,我们迟归的脚印;考场上,你我自信的笑容。你我互帮互助,共同度过了这永恒的六年!

我发现,我们已经分不开了。光阴荏苒,你却未老先衰,凭空有了几根少年不应有的白发。我的心也已经老了,他似乎是经历了五千年的人间沧桑,直到现在,我才可悲地发现,我们不得不分开了。桃花潭边还能依稀看到李白汪伦依依惜别的身影。那依依杨柳,多想绊倒你的脚,留住你的身啊。过去的日子,如同散落一地的杨花,任风吹透,吹透。

你看见了吗?云霞满天,便是我泪眼忧伤;漫天风雨,便是我心依旧彷徨;清清江水,任我上挥洒忧伤,氤氲在心底的泪水,喷涌而出,为你,也为我,在天地间肆意飞扬,落在泥土里,生下了深深的根。

篇3: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所牵挂

(1) 选材陈旧。“一个关于我的故事”, 原以为学生有话可说, 而且会“百花齐放”, 甚至不乏感人之作, 结果学生写的是一些老掉牙的故事, 什么第一次学炒菜, 爸爸教“我”学骑车, 深夜母亲送“我”就医, 等等, 让人读来, 味同嚼蜡。这些似曾相识的素材, 毫无新鲜之感, 使人倍感悲哀:我们学生的生活竟是如此单调且枯燥无味吗?

(2) 语言表达无个性。学生文中表达方式多采用记叙, 记帐式的讲述, 直接抑制人的阅读愿望;偶有几处抒情议论, 也是无关痛痒的“呻吟”, 或是干巴巴的“呐喊”。

以上两个问题归纳起来, 似乎也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这已经是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了。但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 我们语文老师在这些方面也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作为教育的一方, 老师是煞费苦心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受教育的一方也是这样对作文“满腔热情”吗?如果作文教学成了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 那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成功吗?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联系到自己的写作经历, 自己哪一次成功的写作少得了一番如妇女生产般的苦痛呢?而学生的作文练习会有如一个母亲十月怀胎般的期待吗?会体会到一位母亲听到婴儿啼哭时的那种幸福吗?没有!他们既没有等待中的付出, 也没有太多成功后的快乐。你看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基本就是面对文题, 根据老师的分析和指导, 当堂写就作文。

作文伊始, 如果我不横加阻拦, 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很多前后左右的同学会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他们在互相倾诉不知该写什么的苦恼──真是其情也哀;还有一些同学在忙着翻各种“作文选”———倒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不管怎样, 在一番搜索枯肠之后, 大家都“有话”可写了, 一篇“大作”就此诞生。写的是什么呢?前文已有描述, 这个“馍”不管是别人嚼过的, 还是自己嚼过的, 反正一次作文结束了, 万事大吉。等到下一次作文, 看看分数和评语, 再受一次“煎熬”, 又一次作文过了, 又解放了。学生对上一次的作文牵挂了吗?没有!学生会牵挂下一次作文吗?也没有。这是理所当然的, 对这一次作文都唯恐避之不及, 谁又会期待下一次写作的到来呢!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不热心于作文, 对作文当然也就无所“牵挂”。我想这正是学生作文水平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一个写作的人应该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写作。对写作“心事重重”的人, 他会有写不完的事, 说不尽的话。即使日子平常单调, 好像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他也会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与差异, 甚至在似曾相识的时空里有所感悟。

牵挂作文, 其实就是牵挂生活。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从作文角度讲, 我相信这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学生总是琢磨着今天有什么值得我写作, 有什么去作为我的笔底收藏, 那么他就会留心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譬如路边的一草一木, 譬如身边那个人的一颦一蹙。他也就会主动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会及时捕捉自己哪怕是一瞬间的想法。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他就会拥有一颗敏感的心, 一双明察秋毫的眼, 也就有了洞悉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把世间的一切都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不经意间他也会“妙手偶得”, 见别人之所未见。如果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那么这种积极的对生活的牵挂就是对写作最好的准备。这是一种思维的准备, 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相反, 一个对生活没有牵挂的人, 即使是再美好的事物, 看在眼里, 也会视而不见;再美妙的天籁, 听在耳边, 也会充耳不闻。如果学生听凭好事物悄悄在眼前溜走, 久而久之, 面对再好的东西, 他不会也不懂得珍惜。他的心早已裹上一层厚厚的茧, 思维也僵化得没有一丝缝隙, 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我们有的家长, 一片苦心, 带着孩子满世界找“生活”, 以为孩子的生活不够丰富, 天南海北领着孩子“长见识”, 结果长城也攀了, 沙漠也去了, 回到家一写作文, 还是没得写, 还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说作文离不开生活, 不是说要刻意摆弄出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样式, 也不是说外面的世界才精彩, 应该说生活就在身边, 我们就在生活之中, 只是需要你一颗关注的心。如果我们漠然地看着世界, 把作文看作是游离于生活圈之外的事, 那么就是走遍地球, 又有什么话好写呢?

写作会使人目光敏锐起来, 认识清醒, 对生活更亲近, 更洒脱。我们一些学生看到别人的好作文, 说人家写得好, 文中这个事儿, 自己也经历过, 就是这个样子的, 但自己怎么就没写出来呢?你让他也学着写一篇, 他又会说好像除了这些事儿, 也没什么好写的了。这就是虽在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之外的人。天天生活, 偏偏又没有生活。

如何让学生“记住”生活呢?很多语文老师有一种成功的做法, 那就是让学生写日记。这里需要提醒的是, 不能让学生的日记成为一种“苦记”, 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尤其是在有升学压力的情形之下。日记可以写成“一句话记事”, 或是冰心小诗式的“零碎的思想”, 这样做表面看是让学生积累一些材料, 实则让学生“牵挂”着生活, 保持着一种写作状态。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 有的学生明明有表达的欲望, 却表达不好, 又是怎么回事呢?我说这还是“牵挂”的问题, 只不过“牵挂”的方向不一样罢了。一个牵挂写好作文的人, 一定会揣摩如何去表达。就像一个孩子如果想要得到心爱的玩具, 他会想如何向家长开口呢?怎样的措词怎样的句式才会让他如愿以偿呢?他会充分考虑表达的效果, 哪怕他失败了。同样, 我们的学生如果在意他的写作, 他就会留心语言的积累, 语言的表达技巧, 并且在习作中运用它。有一次我带学生欣赏《母亲的诗》一文,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这几句很美, 学生也很喜欢, 我激发学生说, 把诗中的意象换了, 重写这首诗怎么样?在我的示范和指导之下, 大家当堂写出了以下几句:“燕儿呢喃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知了声声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枫叶飘零把秋天的门推开了/寒梅绽放把冬天的门推开了……”同学们乐了, 说大家都是诗人了, 作诗就这么简单呢。我想学生如能把这样的尝试坚持下来该多好啊!

我总认为, 牵挂写作的学生, 会有意无意地吸收别人的语言, 把别人的话“据为己有”, 哪怕开始是依葫芦画瓢。坚持阅读, 寻章摘句, 模仿借鉴, 丰富语汇, 提高认识, 进而有自己独特的表达, 这正是许多学生的作文成功之路。梁启超先生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问学习方法, 我想向诸君上陈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是极陈旧, 极笨, 极麻烦的, 然而却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就是抄录或笔记……这种工作, 笨是笨极了, 苦是苦极了, 但真正做学问的人, 总离不开这条路。”我想在读书中养成积累的习惯, 集腋成裘, 写文章时就会信手拈来, 不会有语言表达之尴尬。学生能否坚持阅读和积累, 会做到什么程度, 说到底还在于他牵挂到什么样儿了。

事实上, “会”作文的学生, 往住对以上两方面都时刻“牵肠挂肚”, 并能巧妙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为什么有的学生脑中有佳句, 笔下无妙文呢?因为摘录、诵读是吸收, 是静态的积累, 作文是释放, 是动态的组合, 这不是简单的“一进一出”的问题。作文说到底就是用个人所掌握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来传递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并遵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将之联缀成篇。它的实质就是在语言和生活 (思想) 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结合如果贴切自然, 那么文章就文从字顺, 摇曳生姿;结合得勉强、生硬、粗糙, 则言不由衷, 辞不达意。作文“讲究”的学生, 总是很注重用恰当的语言来再现生活。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 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 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 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它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惟一的句子、惟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种寻求注定了是一种艰辛的过程, 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的学生肯为找到这样的“惟一”而“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而另一些学生却不愿为此劳神费心。结果同叙一事, 共写一景, 有的学生语言鲜活如生活, 充盈着灵气, 有的则文句不通, 如清汤寡水, 淡而无味。语言与生活的结合是一个于他人难以察觉的隐性过程, 至今好像还没有人能够指出这其中的普遍规律来。但一个肯为作文倾心的学生, 他的丰富积累在特定情境的激发下会与相应的生活不期而遇, 成就佳作。相反, 一篇不如人意的学生作文, 做老师的可以指出修改方向, 但能帮他跳出原来的窠臼吗?往往不能, 因为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最好还是用他自身的语言储备去完成, 如果硬是这么做了, 也是越俎代庖, 于事无补。作文精批细改了, 为什么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在原地踏步呢?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牵挂”着寻求语言与生活的结合, 又当引起我们语文老师足够的重视。

虽然如何让学生“牵挂”作文, 还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我们探索, 但如果我们从写作教育 (而非写作教学) 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去研究对策, 必定会有较大的收获。

篇4:品味人生的牵挂600字作文

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拥有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慈母手中线”是充满了亲情的牵挂,“少小离家老大回“是溢满乡情的牵挂,“但愿人长久”是徜徉恋情的牵挂,“遥知兄弟登高处”是牵挂的缺憾,“愿君多采撷”是牵挂的寄托,“劝君更饮一杯酒”是牵挂的蕴涵。

牵挂是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儿女的牵挂就象一片云,随飞鸟四处飘,千山万水萦绕在心头,兄弟姐妹的牵挂就象山间潺潺的小溪,清澈透明,只要青山不老,它就会流淌不息,撒一路欢歌,朋友的那份牵挂,不含血缘,不掺和私欲,只有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牵挂——人与人之间一种最珍贵的.情感,没有虚伪,没有功利,只是慷慨的给予和无私的奉献,是深深的祝福和默默的祈祷,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篇5:描写牵挂的初一作文600字

这年冬天非同寻常,它如同一场积攒了千年的大火,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熊熊燃烧喜欢着。当我们惊恐的发现它,并好不容易从新年的欢乐中走出来时,已经有一群英雄,走向了那个长江边的城市,武汉。

可曾想过,他们也是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并没有神的翅膀,却有着神灵一般圣洁的心。没有任何犹豫,便在请战书上按下了那沉重的指印。是生是死,他们自己也无从知晓,甚至来不及与家人告别,更来不及儿女情长,心里想的是前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们,在焦急地呼唤着英雄们。这一去,竟成为许多人生命的终点。只为了他们还年少时,坚定的那句誓言,在心里默默的承诺。

他们,牵挂着人民。

或许我们并不知道,与病毒的战争是如_何壮烈,但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在心里为英雄们祈祷,祈祷他们可以早日归来得以与家人团聚,共话月下。他们此刻,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中国抗疫的钢铁长城,带着人民的意志,以凡人之躯,与死神搏斗,正如一位“小医生”那句承诺:只要我们还没有倒下,就绝不会退后一步,我们的身后是祖国啊!这句话,令无数人潸然泪下。

我们,也牵挂着英雄。

犹记得那位年仅十八岁的女护士,因为无数个日夜在岗位上的坚守,脸上留下了一道道不可磨灭的印记,可她却没有丝毫抱怨,仍旧坚持着工作,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股力量,这千千万万的力量,支持着中华民族,度过了一个个难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从五千年前走到今天,也从青藏的雪山之巅走到松花江畔,这中国人的足迹,谱出了一首铿锵有力的英雄史诗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风采。

上一篇:沙漠壮鼠训练营读后感下一篇:伯牙绝弦名师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