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

2024-08-07

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

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技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一般布置作业本着三条:抄写古诗,解释重点字义。如古今义有别的“妻子”;片段写作,结合古诗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写诗人的听到喜讯后的故事;进一步了解诗人,搜集有关诗歌一两首,要求抄写在摘抄本上并赏析,以备交流。

当然课堂中还有不足,如农村学生古诗积累少,读懂古诗的能力弱,在导入时扩充阅读几首诗篇中耗时较多,再如,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差,想象情景往往不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等等。如何做好铺垫,加强引导,使每个学生通过阅读真正走进去,需要我更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古诗以情动人,教学中用多种手段,可使学生顺利领悟诗人所传达的整体艺术氛围——意境,让美的思想、美的精神、美的情感真正流淌到每个学生心灵的深处。有效开展古诗教学,以情动人,让学生走近诗人,产生情感共鸣,逐步喜爱古诗这一传统文化瑰宝。

篇2: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

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重视打好基础

作者:

来源:《教师教育》2013年第05期

现在学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快地成长,许多学校专门对新教师进行培训,安排蓝青结对,组织外出学习,为他们的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青年教师的进步,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亦步亦趋,不断积累。

在工作实践中,青年教师会碰到许许多多实际问题,常常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为此必须勤奋学习,掌握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多读书,多动笔,不断丰富自己,拓宽视野,充实内涵。要持之以恒地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信息量,不虚度光阴,不自我满足,不安于现状,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心态,充满爱心、耐心、细心,使自己总是以崭新的面貌来面对孩子,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这份特殊的职业,要求每一位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在这方面青年教师必须从一开始就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岗位,一点一滴地去做。在工作中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对于刚从学校出来、对工作抱着美好憧憬的青年教师来说,会感到难过和迷惘。这时最需要的是树立正确的观念,保持好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青年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相对比较欠缺,即使教案设计得再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缺少教学经验的缘故。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课后进行反思、总结,搞清楚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原因何在,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堂。这种反思、总结的长期积累,就是成长的宝贵财富,有助于年轻教师不断成长。

当我们还没有学会巧干的时候,就得脚踏实地地苦干,多实践,从勤奋里吸取营养。以勤补拙,仍然是许多教师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青年教师虽然有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反思,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在专业化的道路上成长起来。

篇3:重视教学反思促进历史教师成才

一、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首先, 实践证明, 在课堂教学中效率高并取得成功的教师主要在于他们能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工作中的重要事情, 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教学手段、课堂氛围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并在这基础上, 不断地学习、探索, 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展开。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所以, 我们可以说, 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其次,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背景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历史教学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有效整合的能力以及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许多新的历史教学技能应运而生, 这些都对传统的教学产生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学习和形成新的教学技能的过程, 就是对原有传统的教学技能的反思。

第三,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 昭示着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它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 而且要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所以, 每一个历史教师都要对今天的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历史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教学技能?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将对教师的教学带来哪些新的挑战?等等。

二、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而我们平时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往往近乎“完美”, 因而有可能脱离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所以, 从每一节课来看, 我们都有必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比如重难点是否突破?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是否通过完成知识目标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没有通过学习过程的情境设置获得体验而得到发展?如我们在进行历史爱国主义教育时, 有时只给出一个结论, 某个历史人物是爱国的, 而学生则可能是一片茫然, 似懂非懂, 这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情境设置。因此, 我们教师要通过不断反思, 不断地调整教学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手段, 找到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 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2) 反思教学实施过程是否合理。要将《新课程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 我们教师就要对整个教学实施过程, 如课前的预设与准备、情境的设置与切入、重难点的突破、效果的生成等有周密的思考与部署。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策略是否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过程是否符合贴近学生的思维?等等。如在上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时, 我按照学生对于事物理解的一般思路来整合教材、设置问题, 完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首先, 探寻启蒙源头, 主要介绍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其次, 感受理性光芒, 主要学习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第三, 追寻启蒙成果, 介绍启蒙运动给法国及世界带来的影响;最后, 回味启蒙运动, 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点, 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 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目的就是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是否结合学生的特点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 彻底改变原来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焕发历史课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如我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结合地图画出新航路开辟的四条主要航线、表演历史课本剧慕尼黑阴谋、角色扮演并评判罗斯福等人物等。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 在平等交流学习氛围中, 学生们共同探讨, 发挥着自己的个性特长, 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4) 反思教学方式是否合理、科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强调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开放性,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而多媒体的应用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手段。通过演示课件进行教学活动, 一方面使讲课方式变得简便、快捷, 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带给学生, 使那些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从而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但我们教师还是要反思, 是否不管什么内容都需要利用课件来讲授呢?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必要的, 但要注意一个“度”, 不能过多、过滥, 否则教师成了课件的解说员, 而学生面对节奏快、信息量大、重点不突出的教学内容难免会无所适从,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要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深刻反思, 找出改进策略。

三、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

(1) 撰写反思日记。这是教师提高课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最直接的方式,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记课堂的成功之举、不足之处, 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记教学机智、学生创新, 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记教案的再设计, 对原来的一些内容和方式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

(2) 观摩公开课。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是历史教师很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经常参加听课交流活动, 找出自己与优秀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差距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策略, 弥补自我思考的不足。

(3) 研究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采用谈话、问卷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 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 从而改进教学设计, 增强教学针对性。教师也可以从学生作业、试卷中反思为什么某个问题学生掌握得很好或者不好, 认真回顾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使课堂教学及时调整、补充和完善。

(4) 积极参与教科研。教师一方面要多研读一些历史学名著、历史学术论文、历史著作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 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另一方面, 要积极参与教科研, 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 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 主动探讨一些在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现象,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之, 教学反思是历史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效途径。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不仅可以为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 而且可以通过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日益成熟, 从而不断促进自己成才。

篇4: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实践

教师作为对下一代智慧的启迪者、引导者,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要经常性反思。通过教学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过程是否高效,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寻找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寻求教学的高招妙解,推陈纳新,将高效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进一步提升巩固,由此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普通意义的教学反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是针对某一课或某一阶段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诊断,就如同医生看病,根据病人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与服用药物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及用药等。教师的教学也应是一个不断调节和自我校正的过程。教师通过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之后,对自己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审视,分析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高效;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生收获知识的程度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怎样;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还有哪些方面不足与有待改进的地方,再次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环节,及时总结,不断改进完善自己,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加以应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学习教育教学文献,应用所学到的理论,对自己过去的某些固有观念、想法及教学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寻找原因,找出差距,拿出对策,再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写出来,为以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打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多听同行或专家的课,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别人的教学机智、艺术常体现于教学细节处理中,课后将听课中获得的重要收获、受到感悟启迪的方法及同行与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等梳理出来,将好的建议、意见及方法经过内化,吸收为自己的方法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魅力。

作为教师,怎样做好教学反思及反思什么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琢磨的问题。下面就以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及反思收获,就怎样做教学反思及反思写什么粗略的谈谈自己的想法观点,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二、怎样做教学反思

从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开始,教学反思应做好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方面的反思。

1.课前反思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前要反思自己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授课内容及知识点是否能很快地吸引学生,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授课内容的难易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如何高效的组织授课内容,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备课是否深入浅出,让学生浅显易懂的理解掌握抽象深奥的知识,并能熟练灵活应用。反思授课过程是否高效,教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具及多媒体的使用是否合理恰当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课前反思的问题。

2.教中反思

反思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新颖省时,新课导入是否自然流畅; 创设问题的情境是否恰当;课堂提问是否紧扣教学的要点,有没有针对性、连贯性。知识讲解是否是自然流畅,结构是否紧凑。教师是否认真钻研了教材,把握了知识体系间的严密逻辑关系。课堂上是否组织了有效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否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课堂知识是否达到了精讲;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双基"的培养;一堂课结束以后,是否进行了必要的回顾、反思、总结等等。对课堂上突发事件,教师的处理及应变能力如何。这都是需要教中反思的问题。

3.教后反思

在结束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之后,对已经上过的课或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与评价。通过学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反思课堂的教学效果;从一次教学小测验观察掌握一个阶段的成果。认真总结,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及时补救,做好反思总结等。

三、教学反思写什么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而及时的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完美的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再教学吸取经验教训,让教学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与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储备丰富的教学材料。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篇5: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

摘要: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打破以往技能与创作分离,过分强调基本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表现、创造性思维发展。本实验在美术课中积极导入创意教学,重视基础,强化创意,鼓励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探究学习,发掘创作潜能,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创造中突破基础教学中的难点,达到以创作带动基础的效果。

关键词:基础 创作  创造性思维 美感体验

一、问题的提出与实验假设:

传统的美术教学以训练学生基本技能为主,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使受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者被动接受,没有发挥想象的自由,没有随意性,没有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在中学阶段有限的教学课时中除去小部分学生受过一定的基础训练,大部分的学生对透视关系、形体结构、明暗造型等感觉难度较大,而缺少信心和兴趣,如果把基础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自身的.感受、想象、创作中,学生在兴趣盎然地创造中更容易突破基础教学中的难点,达到以创作带动基础的效果。

在中学美术课中导入创意教学,重视基础,强化创意,从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多方面引导学生美感体验与创作,有助于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创造设计能力,对发掘学生创作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实验的开展:

(一)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1. 基础的观念

以往一谈到基础,一般人往往会将写实作为唯一标准,而基础应更多是能较好地运用丰富的美术语言,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除了具象艺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与体验,关注以往教学所忽视的意象艺术、抽象艺术,关注造型要素(点、线、面、色、形体、结构、明暗、空间、肌理等)、组织原理(主次、对称、均衡齐一、重复、渐变、发射等)等美术语言,让学生了解艺术更广的内涵。

2. 创作的观念

以往中学美术课中技能与创作分离,过分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在我国美术院校里面都专门设有美术创作课,而在西方国家的美术院校就没有,无论是主体性创作还是习作,也无论是绘画大师的作品还是儿童的习作,都称为创作。本课题中的“创作”是广义上的创作,只要敢于打破常规,有创新意识,能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都称为创作。

(二)研究的内容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创意教学的实验,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包括教学内容的体系、原则和方法,构建中学美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有关创作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发掘学生创作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加强美术基础。设计了“赏析―

篇6: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

一、重视汉语拼音教学,提高拼读能力

汉语拼音是认读汉字字音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因此,学好汉语拼音有利于学生尽快识字,尽早阅读。我校每学年都要对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严格把关和监测。我们做到了“三个一”:负责低年级的领导每周要下去听一节汉语拼音的课堂教学;汉语拼音学完后学校要进行一次拼读检测;检测后还要进行一次评选,评出“拼读优秀班级”和“拼读小能手”,以此来促进汉语拼音教学扎实有序地进行,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拼读能力以后,我们就开始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进行独立识字和初浅的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从一年级的下学期开始,学生基本能依靠汉语拼音独立进行阅读、识字。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了。

二、重视发挥形象思维作用,激发识字兴趣

人的思维可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从思维发展的年龄段看,童年期,即小学和初中阶段,形象思维在儿童的思维中占据主要地位,抽象思维只得到了初步发展。而这个年龄段又恰恰是儿童学习汉字的“黄金时期”,如果教者不注意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急于加速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采取“填鸭式”的办法来教学生字,势必会使多数儿童在识字过程中感到困难,对自己的识字能力失去信心。所以,在识字教学中只有更好地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识字效率。我们的做法是:

1、情境识字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在识字教学中,单纯的识字会让学生感到比较乏味,这时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在识字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草原》一课时,通过生动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上,肥壮的牛儿和羊儿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鲜嫩的青草,一旁是清澈的泉水欢快地流过。蓝天、白云下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样一幅画面,学生从中感受到我的家乡──草原的美丽,使人难以忘记。教师随即出现了三个词“美丽、不会、忘记”,使学生把看到的`景物与心中想要表达的词语紧紧地连在一起。提高了记忆效果,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教学《十二 属相图》一课时,老师让孩子们带来了十二属相的玩具,让他们给自己喜欢的玩具贴上标签。孩子们通过看看、摸摸、读读、认认、写写,调动多种感官认字记字,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整个识字的过程,学生的情绪始终很高,这主要得益于教学情境的营造。

2、游戏识字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如:在教学中遇到合体字比较多的时候,教师经常采用“巧配对”或“碰碰车”的游戏;遇到形近字比较多的时候教师通常采用编“顺口溜”或“儿歌”来帮助区分字形。在一年级下册的“有趣的识字”中出现了“青、清、情、晴、请”一组生字,教师就编成了顺口溜“小草青青、河水清清、今日天晴、愉快心情、说话用请”。在区分“渴”和“喝”时,编成“渴了要喝水,加上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加上口字旁”;有的生字教师采用了“猜谜法”,来激发识字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字型。如:二小二小,头上长草(蒜);门儿大大开,一人跨进来(闪);一点一横梁,梁下开个窗,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高);一家十口住草房(苦);山下的石头(岩);夕阳下山(岁);树木长在门里头(闲);一人住山边(仙);十张嘴,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思),老王头和老张头同坐一块大石头(碧)等。字谜的趣味无穷,学生的智慧无限,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识字方法;有的教师还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运用“比赛法”。如组词比赛:教了生字以后,教师让学生口头组词,看谁组得多;又如说话比赛,让学生用当堂学的词语说话,看谁用的词多。这些比赛,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相得益彰。

3、生活识字法

篇7: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首位,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小学生的作文,大多是记叙文,包括记人、记事,还有写景状物。其实无论记什么,只要能抓住其特点来写即可。只有源于细心观察,冷静的思考,合理的联想或想象,才能让写作内容真实、理智而生动。

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怎样观察生活,对小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

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观察生活,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特点。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要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就要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比较,找到不同之处。所谓全面观察,就是既要观察它的全貌,又要观察它的局部;既要观察它的外部,又要观察它的内部;既要观察它的正面,又要观察它的侧面;既要观察它的静态,又要观察它的动态。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听听它的声音,尝尝它的味道,甚至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手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还要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同类事物,找出事物的不同点。有的时候,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它所反映出来的特点也不相同。这同样需要分析比较,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

总之,重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就有效地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篇8: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

(一) 强调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培养举一反三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 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可见, 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前提, 只要有强烈的好奇心, 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传授知识也就水到渠成了。好奇心是兴趣产生的基础之一, 老师一旦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必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在讲述word文字处理软件应用时,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程度也各不相同。这一现状必然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具体而言就是先不急于讲述概念、作用等枯燥的理论知识, 而是先将准备好的用word制作的一张精美的明信片或一篇排版精致的散文诗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会一下子被优美的画面所吸引, 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进而产生求知的欲望。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 学生就会被引入新课, 慢慢学习到这些精美明信片的制作过程和精致散文诗的排版方式方法, 让学生将刚刚激发的兴趣保持下去, 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学习完新课的内容, 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要不时地设置疑问, 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 如果能恰当地设置疑问, 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从答疑解惑中尝到学习的乐趣。如在讲述Excel表格处理软件时, 将一张工作表上的数据复制到另一张工作表, 所有的长数字在单元格中显示不出来, 而是以“井”号所替代, 这时, 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 寻求原因, 并让学生相互之间探讨、议论、各抒己见。在这种互动式教学过程中, 老师必须及时对学生大胆发言的勇气给予肯定, 然后再仔细分析讲解, 在学生恍然大悟的同时, 求知的热情也得到激励, 既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 又能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收到良好效果。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比如教学光盘等,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教具能直接与学生的形象思维挂钩, 强化记忆, 对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 转变教学组织形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

计算机基础课是应用型的技能训练课, 教学目标重在技能训练, 应把学生放在整个教学的中心,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让学生去操作去形成技能, 老师的作用就变成了辅导而不是灌输。在西方国家计算机培训中较为流行的方式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即以明确的任务作为课堂主要教学目标, 在学生实践任务过程中, 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解决、总结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借鉴这一方式, 在每一阶段甚至是每节课的学习之前都要向学生明确本阶段、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并且将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 同时注意将任务简化为基础和技巧两部分, 便于让学生抓住重点, 保持最优的学习情绪。比如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 先将产品介绍、教学课件、成果展示等幻灯片样本给学生放映, 从而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课后再让学生完成一个联系实际的题目, 如用pwerpoint做一个幻灯片, 介绍本学校面貌、规模等概况, 而没有必要布置给他们过多过繁的练习任务, 否则, 教师布置的作业会像一堵高大的墙, 让学生摸不着边际, 无从下手。过于繁重的学习任务不仅可能堵塞学生学习的情绪, 有时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退缩的心理,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 教师以生动活泼、简洁明了、极具吸引力的“简单”任务进行激发, 往往会让学生兴趣盎然, 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 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完善,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这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 在教授计算机课时, 往往首选“机房教学”模式, 既把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安排在机房进行, 同时, 为了方便理论课教学, 还可以把机房的计算机进行联网, 并在服务器安装管理软件, 通过投影仪授课, 在上理论课时教师讲, 学生听, 在上实践课时, 学生可以直接跟着老师同步操作。通过这一教学模式, 既可以让学生心无旁骛, 又可实时看到授课内容的实践效果, 在讲解一段内容后, 当场让学生自己动手实习, 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操作机会, 做到人人过关、当场见效。与此同时, 在课堂上, 还可以考虑穿插一些趣味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比如绘制一幅图片, 练习使用一些小软件等。计算机教学应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 增加学生自由上机练习机会, 必须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实践来弥补理论课教学的不足, 从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四) 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多媒体课堂教学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 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能够有效地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比如, 在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章, 以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理论知识很多, 教师可将其内容制作成课件, 在其中插入相关的图片或图像, 配合内容由静态的文字变为动态效果, 以其声像并茂映入学生眼帘, 传入学生耳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大屏幕上,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便得到了有效强化。再次,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能灵活方便地调整教学信息, 可以达到控制教学节奏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还可以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 非常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创新能力的培养,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目前, 多媒体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中职教师的主要授课模式之一, 能否正确应用多媒体课常教学的优势, 是一名教师能否在课堂上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必备条件之一。

(五) 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 体现了与其他学科不同教法, 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 必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得到掌握。对于发给学生的每一个任务, 最关注的应该是完成后老师的评价,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如果不进行评价和反馈, 那么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往往达不到最佳效果, 甚至对于一些学生来说, 只能学到了“一鳞半爪”的部分知识。而在这个评价过程中, 可以发现许多好的东西, 老师教学的前提是要多鼓励学生, 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树立了充足的信心。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二章操作系统基础为例, 这一章的重点在于文件、文件目录、资源管理器, 可以说知识点非常多, 而且题目的陷阱很多, 比如有将home文件夹中的子文件夹删除, 不细心的同学就会将home文件夹中所有的内容或home整个文件夹删除, 这些问题可能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认为自己没错, 但结果是错误的。如果教师不进行评价和反馈, 学生可能同样的错误再犯一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每个任务发给学生, 让其完成后通过网上邻居放到指定的文件夹中, 然后在课后进行手工阅卷。此外, 对于每个学生在做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载, 并且对照上一次指出进步的方面, 然后将这些内容打印出来以反馈单的形式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 使学生厂解到自己在做题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在今后操作中应注意哪些知识点, 并且对有进步的学生适当地进行表扬加以鼓励。通过这种方式, 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触动。

总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根据学生的不同, 专业的不同, 以及教学环境的不同, 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 力求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J].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们[M].教育发展研究, 2003, (2) .

[3]艾明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田[J].计算机教育, 2005, (2) .

篇9: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类型方法;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进行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它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是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学反思有哪些类型和方法,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反思有哪些积极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初步认识。

一、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

反思类型有个体反思、集体反思、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反思方法有对话法、录像法、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

1.撰写总结进行个体反思

一位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可“课后思”“周后思”“单元思”,一节课下来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有效突破,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每篇教案后面都保留一定的空白处,让教师课后进行补充总结;周后思对一周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可通过周练对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小结反思。单元思,通过单元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2.开展对话进行集体反思

集体反思是指与教学同事互相观察、积极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实践,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借助于教师的合作讨论以达到成功共享。可以充分利用集体备课之前的一段时间,对前面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小结反思,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这是反思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反思不仅仅是一种“自我检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广开言路、敞开心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智慧碰撞和切磋进步的过程,当然在这一环节我们还可以请教学专家进行指导,提高反思质量,从而获得更全面、更高的认识。

3.相互比较进行横向反思

校内、校外经常开展听课交流活动,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通过学习找出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的差距,从而提升自己,这就是跳出自我、横向学习反思自我。

4.行动研究进行纵向反思

教师要思考、对自己阶段性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总结得失,同时不断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形成一整套有自身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风格,从这一过程中可以获得自身教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1.在教学反思中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教学反思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审视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反思的过程可进一步激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的创造力。

2.在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应反思“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在“教”方面:教师要反思工作热情一如既往吗?教学理念先进吗?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吗?教学任务完成了吗?教学步骤流畅吗?“学”方面:反思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吗?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吗?学生有所收获吗?学生能力得到培养了吗?在反思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必然带来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

3.在教学反思中改进教学手段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面貌,同样也引发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从过去“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注入式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互动课堂,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思品教学将声音、图画、文字相结合更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大幅提高课堂效率,所以说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才能成长为一名业务熟练的教师。

4.在教学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努力更新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教育的要求,教师不应当是知识的拥有者、传递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将学习的方法、策略教授给学生,为他们的学习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在不断教学反思中,教师才能解放思想,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乐学探究的学习习惯。

5.在教学反思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已经获得的经验,而应该对经验进行理性深刻的思考,以对今后的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使教学的专业水平不断成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不断拓展教学反思领域,逐步形成理性、系统的认知结构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者、探索者自身专业化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必然。因此“好的教师,不仅是那些上出成功课或教出得分最高班级的教师,更是那些有能力去反思一堂课,寻找策略和措施,让下次课上得更好的教师”。

篇10: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新课改下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教学反思谈些认识与体会.一、教学反思的意义与再认识

传统教学反思的理解就是教师在教授一节课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将经验与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的依据,也就是教学后记.这是狭隘的定义,至少是对教学反思的一种肤浅认识.随着新课标理念的确立,教师应重新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又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查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科学性、合理性和艺术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可见,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二、重视数学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中的成败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或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或许是教学方法新颖独到、教学观念超前先进等.凡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及时详实记载下来,供以后教学参考,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推陈出新.同样,不管一堂课有多么成功,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课后要进行冷静思考、回顾、梳理,做出深刻的反思:剖析失败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的经验教训.教学中的成败之处及时反思并记载便形成教学后记,把教学后记整理加工完善后便成为教学日记.教师应对自己一天的教学效果、成败的地方、课堂感受以及存在问题和反思后得出解决办法与设想,作出真实的记载.2.捕捉瞬间灵感,珍视学生见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师生之间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不断融洽.此时师生之间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捕捉住这些智慧和思维火花,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突然而至,转瞬即逝,不及时记录下来,以后的教学就失去好的教学资源.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也是展示其思维品质的过程.在学习、探求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产生一些高见,给课堂添增色彩“师不必贤于弟子”..只要将学生见解及时记载,便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机会.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相长的过程.灵感也是师生思维相互碰撞时产生的精彩火花.数学课堂上会经常碰到此类问题,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些好素材,进行认真全面的教学反思.3.关注教学案例研究

教学案例研究是以某一教学现象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反复地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因此,数学教师要了解当前数学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途径收集典型教学案例(个案)后,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进行研讨,还可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这样,教师将自身教学行为与典型案例相比较,找出差距,进行反思,以提高自身对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的把握.作为教师,上课后要及时反思,备好“心案”.所谓“心案”是指教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教案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教学方案的弹性设计的总和.它把物化的、静态的“形案”(即写在本上的教案)变成一个有生命的、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应备好“形案”,更应备好“心案”.数学课堂变化多端,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教师应该有所预设,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控制信息,并作出合理解释,才能将课堂引向精彩.备好“心案”是教师教学睿智的体现,可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焕发出创造性的光彩.4.重视行动研究

篇11: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

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这就导致在课堂上出现教师无法估计的情景,此时,教师应该怎样进行组织,扮演好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本文以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平行线的特征》的教学为例,浅谈课堂教学组织中重视营造探究氛围的做法与感受,供同行评析、借鉴、指正。

情景描述:

师生问好后,首先欣赏一组航模,动画显示机翼抽象成四边形,已知AB∥DC要制作成∠B=60°的一架飞机模型,请你猜一猜,∠A与∠C应制作成几度的角?学生纷纷回答:“我估计∠A=100°,∠C=100°吧!”、“∠C=110°,∠A=105°”、“∠C=120°,猜∠A=100°”……我随即抛问“想知道谁猜对了吗?”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猜角度的形式设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大胆猜想,主动参与思维,营造了师生平等的对话和良好的学习情境。

接着让学生辨别三线八角;之后展开平行线特征的探索活动。

师:当a∥b时,被任意的第三条直线c所截时,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有怎样的关系?利用量角器等工具,小组活动,5分钟后小组交流汇报。

生1:(上台展示)我们小组通过量角再比较,量得∠1与∠5都为50°,∠4与∠8都为130°,∠2与∠6都为130°,∠3与∠7都为50°,同时发现∠3=∠5=50°,∠4=∠6=130°,∠3+∠6=180°,∠4+∠5=180°得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师:发现的很不错!其他小组还有别的补充吗?

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评价,激发学生成功、自信的情绪,同时激励其他同学积极思维。

生2:我们小组任意画了一条直线c,量得的角度与前组有所不同,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师:别的小组认同这两组的.观点吗?

生:认同(齐声)。

师:板书平行线的特征,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很有用的结论,但老师还是想问有没有小组用别的方法得出这个特征?

生3:(喜悦)有!我们组只量∠1=55°,就可以得到∠2=125°、∠3=55°、∠4=125°、∠5=55°、∠6=125°,∠7=55°,∠8=125°就得那个结论。

师:不错!把本组的实验情况讲述得很清楚,不知同学们是否认同?

此同学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直接否定他,很快调控课堂,按计划进行,但在新课程理念下是不能这样教的,直觉告诉我有些慌乱了。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还课堂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思维的机会,说不定能捕捉到数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点滴火花,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自觉进入主体地位,也许会出现转机。心意已决,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个疑问。果不出所料:

生4:不对,你们怎么去得到∠5=55°的呢?

生3:(坚定地)同位角相等嘛!∠5=∠1=55°。

众生:愕然!

生5:(上台指正),我们现在探索平行线的特征,∠1与∠5关系还未明确!

生3:(裂嘴咋舌)。

师:应该表扬刚才那位同学在探索过程中立场坚定,勇敢面对错误的做法,在探索道路上也难免走错道的时候。他提醒我们只量一个角,探究不能成功。

生6:只需量出∠1与∠5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邻角互补,可求其他的角,即可比较大小,找出关系了。

生:鼓掌。

鼓掌肯定无疑是对发言学生的“最高奖赏”,教师要带头学会欣赏学生,同时也会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价同伴,在师生之间创造一种既有良师又有益友的、心情舒畅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平等的,互相激励的学习氛围。随着学习气氛的浓烈,我的心情也随之舒畅,正准备收场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

篇12: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

发展的伦理反思-试探发展伦理的生成基础与学理依据

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展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型伦理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它是批判传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的缺陷以及重视人类生存需要基础上生成的.发展伦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解决发展实践困惑的新兴伦理,就在于它有深刻的哲学依据、政治依据、经济依据和生存依据.研究发展的伦理问题,对于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积极的意义.

作 者:王玲玲 周付林 Wang Lingling Zhou Fulin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IRECT BRANCH UNDER THE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年,卷(期):“”(5)分类号:B82-069关键词:发展伦理 生成基础 学理依据

篇13:重视基础,促进发展的教学反思

一、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1. 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的概念。

化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是一项需要人们不断观察现象变化的科学。因此, 化学的基本现象就是化学基础知识的具体表现。化学变化往往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 在很多方面, 对于化学反应的现象的观察研究也渗透着其物理现象的相应变化。比如, 在蜡烛的燃烧中, 蜡烛先是在高温受热下进行融化, 即发生固态向液态的状态变化, 然后以固相、液相两相混合体系的形式发生氧化反应。同时, 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其反应实质进行了解, 即弄清楚其化学反应的概念。再说蜡烛燃烧的过程中, 我们把蜡烛点燃后将一个烧杯倒置于蜡烛上, 然后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可以明显观察到不久后蜡烛熄灭, 并且烧杯壁上充满水珠, 这是因为反应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2. 化学原理和化学一般规律。

所谓化学原理, 指的是将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最后得出的总结性规律。比如, 高中化学中作为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勒夏特列原理, 该原理是说, 如果在一个反应平衡中, 改变影响平衡的任一条件 (c、P或T) , 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的反应方向进行移动。该原理就解释了化学反应平衡移动、化学反应速率等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化学原理不同, 化学的一般规律则是一个经过漫长的科学实践和验证得出并且沿用至今的定理。比较典型的就是元素周期律以及元素周期表, 这两大化学基础知识我相信大多数师生都不会感到陌生。

二、高三化学基础知识的强化及应用

1. 合理编选习题, 专注方法运用。

一般而言, 基础知识都是出自于课本教材的, 不管考试所出的题是难是易, 其根本都应该立足于已学的知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是平时试题还是高考真题, 命题人都需要通过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找到出题的依据。因此相对而言, 教师可以抓住教材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最好是开展专题专栏对比较关键的基础知识结构和应用进行辅导。高三在进行复习时, 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 那对高考毫无意义, 应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高考化学中, 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居多, 其中在化学元素方面, 对复习资料进行整理时, 应把握“结构、性质、用途、分布与获取途径”的主要思路。比如碳族元素中的C (碳) , C为第四主族元素, 原子序数为6, 在单质的情况下有金刚石、石墨、C60等形态, 而其物理性质和分子结构截然不同;C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拥有十分广泛而强大的用途, 如木炭可以作为燃料、活性炭可以作为吸附剂等;C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矿藏形式分布, 其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高 (地壳中各元素含量见图1) , 但是C组成的化合物广布全球。在进行一种元素的专题详解后, 还要对该元素的化合物进行一定的拓展讨论, 使学生充分理解元素的各种性质。比如C所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可以说是成千上万, 因此在高三这个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的时期, 应该首先了解C的原子结构与形成化学键的情况分析, 为今后有机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科学安排考核, 检验掌握程度。

教师自身要重视对学生平时的基础知识考核训练, 积极开设周考、月考等平时小考, 最重要的是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对习题的编选进行合理的改良。在对学生课后任务或考试试题的安排中, 教师应该注意课本基础知识的拓展, 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加以归纳, 并且在试题中必须有70%以上比例的基础知识考点。下面从高中化学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3中举出一个例题:某烃A 0.2mol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之后, 生成化合物B、C各1.2mol, 试回答: (1) 烃A的分子式为______。 (2) 若取一定量的烃A完全燃烧后, 生成B、C各3 mol, 则有_______g烃A参加了反应, 燃烧时消耗标准状况下的氧气_______L。 (3) 若烃A不能使溴水褪色, 但在一定条件下, 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 则烃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其解析如下:烃A中n (A) ∶n (C) ∶n (H) =0.2∶1.2∶ (1.2×2) =1∶6∶12, 则分子式为C6H12;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各3mol, 则A消耗了0.5mol, 合42g, 消耗氧气之体积VO2=4.5mol×22.4L/mol=100.8L。因为题目中说到A不能使溴水褪色, 则不含C=C, 因此只能是环状结构, 考虑到一氯代物只存在一种, 说明结构对称且不含侧链。我们可以看到, 这是一道带有计算的有机化合物推断题, 往往出现在填空题中。通过这样一个比较简短的题设, 很好地向学生展示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等, 当学生面对这种基础的题目或者是更难的题目时, 就会进行反思, 主动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强化专题解析, 对点对面辅导。

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较多, 知识网络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全面理解教材内涵, 将教材分为多个不同的专题来逐一对学生进行解析。例如, 在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6中, 教师把讲解电化学能的一个章节专门划分为一个专栏, 作为原电池的专题。在此专题中, 由于电化学涉及到之前学过的许多知识, 教师要首先向学生介绍电化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包括化学腐蚀、氧化还原反应等。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又包括原电池的组成结构、原电池的反应过程和原电池的能量转换等, 这些都是必须熟练掌握的。一个简单的Zn-Cu原电池, 由金属锌、金属铜、导线、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以及连接两溶液间的盐桥组成。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 其电极发生的反应为:负极:Zn-2e-=Zn2+, 正极:Cu2++2e-=Cu, 电池总反应:Zn+Cu2+=Zn2++Cu。由此还可以复习高中阶段常考的各类金属活性的排列顺序, 从强到弱依次为钾、钠、钙、镁、铝、锌、铁、锡、铅、 (氢) 、铜、汞、银、铂、金。而讲到原电池, 还可以从中扩展出燃料电池的引申知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在知识点的拓展、知识面的延伸上, 就做到了对学生有效的辅导。

三、重视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1. 重视基础化学理论的教学。

化学理论是对自然界中大量化学事实所进行的阶段性解释, 每一种化学理论都可以作为一种有机的模型, 在不同的模型下, 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对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过怎样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结果。比如门捷列夫在对元素周期律进行完善时, 就发现了前人对基本元素的变化规律总结不够充分, 于是他自己通过许多实验、理论的结合, 最终得出了更为完整的元素周期律, 补充了许多之前都不被认可的物质。由此可见, 基础化学理论的教学应该被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些特色的教学方式对化学理论知识和体系进行讲解, 比如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原子或分子的结构模型与电子的运动, 并且通过动态图、动画等揭示化学反应的动向, 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 重视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

在化学实验复习时, 应从实验仪器的使用及连接、药品的选择、溶液的配制、装置的搭配与基本的操作手法出发。同时还要注意操作的细节问题, 比如, 胶头滴管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p H试纸的读数等, 都是十分基础的实验操作。高中化学一般多以制备常见物质为主, 尽管难度不大, 但却为熟悉化学实验常用方法以及从事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未来参加研究生面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因此, 重视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 就必须回归并整合教材中的实验, 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高三这个特殊的教育阶段, 理科生中化学教学也尤其重要。教师要做到抓重点、抓难点和合理安排考核测试等必要工作, 扎实打牢基础, 结合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考虑, 努力做好高三化学的学习和复习这两项工作。

摘要: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特点是多而散乱、散乱而复杂、复杂而烦琐, 学好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却是解决高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作为高考前的重要阶段, 高三化学的教学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重视基础知识巩固的角度出发, 展开对高三化学教学的一系列探讨, 简要介绍了几种在高考化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三化学,高考,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林梦涛.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J].新课程·实践智慧, 2015, (1) .

[2]赵连利.高三化学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 2014, (97) .

篇14:重视课后反思 促进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B)—0015—01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批判性地审视,即审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肯定成功之处,否定、修正和完善不足之处。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自身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文字陈述能力和交往能力将得到不断的培养和训练,教师的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也将得到增强。因此,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笔者认为在课后反思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一、正确领悟课后反思的意义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是教师对教学价值进行沉淀、过滤、剔除、保留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因为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经验总是不断变化,有些问题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很难预料,尤其对于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课后反思能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课堂教学的及时效果和可持续的教学效应等,并将之补充、修正和完善在以后的教案中。教师既可以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又可为下一轮的教学提供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资料,还可防止某些教学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现。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学与探究相结合,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专业素养。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只能依赖于不间断的课后反思,要学会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前行。

二、课后反思的内容

1.成功的经验。成功的教学经验既能体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又能体现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教材的能力、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因此,对成功的案例在课后要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和提升并发扬光大,为今后的教学储备能量。

2.教学中的失误。教学是一门活的艺术,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内容的完成往往由学生身心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决定,教师很难把握好每一节课。所以,教学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拙作”,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记录下来,进行认真地剖析、思考、修正,开辟新的教学途径,以增强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实效性。通过对教学不足的反思才能使教师吃一堑,长一智,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3.教学中的突发灵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然想起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课后应及时记录下来,加以定格,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之成为新的教学资源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4.学生的学习困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教师如能及时甚至提前了解学生的困惑,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就突破了教学难点。课后,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广泛的反思,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和策略调整。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方法需求、认知方式、学习策略等,以探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有效。

三、反思的形式

课后,教师要在自己的心中清理出一块静心的反思空间,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1.记教学后记。教学后记可记录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教师突发的想法、精彩的插曲或一时令人拍案叫绝的灵感以及学生智慧的火花等。为教师提供反思的资料,使教师从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修正完善、提升自我。

上一篇:通风部岗位职责下一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海水中氯霉素残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