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财政收入

2024-08-17

财政与金融财政收入(通用6篇)

篇1:财政与金融财政收入

2007年4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目前,我市经济发展也未能独善其身,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周期性行业产品市场急转直下,工业增长逐步放缓,外贸出口急剧下滑,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其对全市财政增收有什么影响?我们又如何积极应对?

一、文秘杂烩网调查与

分析

根据文秘杂烩网调查情况,总体判断是:上半年指标持续下行,形势不容乐观,下半年有望在宏观回暖拉动下趋向好转。

(一)指标持续下行,形势不容乐观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市财政收入方面的影响,尽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影响程度却是非常明显。一是收入增幅持续下行。以全市财政总收入增幅为例,1月份增长25.2%,2月份增长20.2%,3月份增长13.9%,为3年来首次低于20%,到4月仅增长13.5%。二是收入增幅与上年同期比较差距急剧拉大。去年,全年月度财政总收入增幅均保持在30%左右,而今年以来的增幅已降为10%左右。三是收入质量明显下降。1—4月份全市财政收入组成中,来自国税、地税的工商税收仅增长8.8%,低于同期财政收入增幅4.7个百分点,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1.6%,比上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

根据影响程度状况,将相关行业和企业分成影响很严重、影响严重、影响一般、影响不大四个档次。

●影响很严重:外贸、有色金属加工、化工

外贸出口型企业──份额不大,但影响首当其冲。基于历史基础和发展的原因,与全国、全省相比,我市对外贸的依存度仍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不到4%,但外向型经济仍首当其冲遭受了巨大冲击。在今年年初,全市149户2008年有出口业绩的外贸企业中,有21户停止了出口业务,90%以上的外贸企业反映金融危机影响很大。

有色金属加工──价格急剧波动,停产观望居多。受国际市场铜等有色金属价格剧烈波动影响,我市相关矿产开采和金属铜加工企业生产形势严峻,大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比如,奉新县有铜加工企业6户,2008年实现税收5207万元,受铜价下跌和政策调整双重影响,今年以来几乎全部处于停产状态。

化工──产品售价与成本倒挂严重。化工行业产品销售价格大幅度下降,而其主要成本电力价格并没有下调,导致企业生产销售越多,亏损就越多。樟树盐化基地工业用盐价格由去年最高400元/吨跌至目前不足200元/吨,烧碱价格由上年同期2350元/吨降至目前1650元/吨,液氯价格由上年同期1700元/吨降至目前350元/吨。1—4月份,江西盐矿、富达盐化、赣中氯碱、蓝恒达等4户盐化企业合计仅完成税收890万元,减收1100万元,下降44.7%。

●影响严重:房地产、机械设备、电力、交通运输

房地产──持续低迷,有价无市现象突出。受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土地流拍严重,房地产行业对财政增收的贡献日渐萎缩。一方面,开发企业资金缺乏,新项目难以开工;另一方面,居民购买力下降,商品房滞销严重。与此同时,开发商宁愿囤积也不愿降价销售,买卖双方呈胶着状态,观望气氛浓厚,房市有价无市现象十分明显。如樟树市商品房平均价格基本与上年持平,但交易量下降了近30%;高安市滞压商品房3284套,滞压面积426735平方米。1—4月份,全市房地产行业完成税收1.7亿元,仅增长2.2%。

电力生产和供应──成本上升,需求下降。目前,全市电力生产和供应两项指标完成情况均不理想。从电力生产情况看,受年初计划减少及企业需求不足影响,电力龙头企业丰电一期、二期一季度发电量和上网电量均较上年同期下降近20%,加上煤炭增值税进项抵扣税率提高3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全年上交税收将比上年减少1亿元。从电力供应情况看,全市11户供电企业有5户完成税收下降,1—4月份,全市电力增值税仅完成8325万元,下降22.2%。

机械设备制造──艰难度日,等待经济复苏。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机械设备制造业也呈现明显疲软态势,外在需求陡减,内在成本太高,产销价格倒挂严重。如江特电机销售订单下降较大,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下降28.9%,实现利润下降71.3%,全资子公司浙江江特电机有限公司5月1日起暂停生产;江特汽车公司受金融危机和母公司三九宜工资产重组双重因素影响,1—4月份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交通运输──物流量下滑,减收明显。今年以来,诸多货运企业普遍面临货源不足、运价下跌、运力闲置等问题。1—4月份,全市交通运输企业仅完成税收7884万元,减收581万元,下降6.9%。受金融危机和燃油税改革的影响,高安市运输行业实现财政收入大幅度缩水,前4个月完成税收下降26.4%。

●影响一般:煤炭、建材

煤炭──税率提高缓解减收压力

。煤炭行业今年主要受到一正一负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行业产销下降,进而影响财政收入减少;二是今年起国家将矿产资源增值税率恢复到17%,煤炭开采企业上交税收增加。预计全年煤炭税收不会有大的增加或减少。1—4月份,全市煤炭行业完成税收1.2亿元,下降3.5%。

建材──新增财源对冲影响,扩大内需是机遇。我市建材行业主要有水泥和陶瓷产品,就当前对财政贡献而言,水泥行业全线下降,陶瓷行业整体增收。1—4月份,红狮、兰丰、兰源、赣丰等几户行业龙头完成税收降幅均超过40%,而陶瓷行业实现大幅度增收,仅高安市陶瓷行业1—4月份就完成税收2413万元,增收2270万元,增长22.7倍。金融危机对水泥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泥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从最高的260元/吨跌至最低200元/吨;对陶瓷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市场需求减少导致产销下降;二是延缓了一些大型项目投产时间。高安市建陶基地目前投产30条生产线,远低于原预期。丰城斯米克陶瓷原预计今年投产6条生产线,目前只有1条线投入使用。我市陶瓷行业之所以实现整体税收增长,主要是高安市建陶基地和丰城市精品陶瓷基地企业去年底今年初才陆续建成投产,上年收入基数相对较小。

●影响不大:药品食品、金融

药品、食品──逆境中谋求发展。与其他行业比较,食品、药品等居民消费有关行业受冲击较小,相关企业仍实现了生产稳定、效益提升、利税增长的良好局面,成为今年以来财政增收的主要亮点。增收较好的企业有:江西润田(含恒泰塑料制品)增收2032万元,增长9.8倍;济民药业增收1570万元,增长57.2%;四特集团增收1458万元,增长11.8%;奉新赛纳特酒业净增收828万元;上高瑞麦食品增收453万元,增长1.27倍。

金融──好于预期,总体保持稳定增长。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与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我国金融行业在经营机制日趋完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及时有力等因素作用下,总体仍处于稳定健康的运行态势。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我市金融行业也呈现出平稳有序的良好发展态势。1—4月份,该行业实现税收7872万元,增收1408万元,增长21.8%。

(二)下半年有望在宏观回暖拉动下,逐步趋向好转

宏观经济呈现回暖走势 去年底以来,中央密集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内需、促增长”十大措施、结构性减税、五次降息、金融九条、出口七项措施、启动最终消费等,旨在减轻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其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近几个月来,经济的总体增长出现回升势头,工业生产启稳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加快,社会消费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外贸出口降幅趋缓,流动资金充裕,贷款增长较快,这些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意味着我国经济的总体形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低谷,形势好于原有预期。从我市情况看,衡量经济发展的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社会消费品等主要指标也呈现探底回升走势。

一些新的财政增收点值得期待 尽管金融危机对全市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但新的经济增长点仍不断涌现,将为财政增收带来坚实的基础。一是一些新企业投产或扩建项目竣工。高安陶瓷基地已有30条生产线,将成为高安市今年的主要增长点,预计陶瓷基地全年可完成税收8000万元,较上年增收超过7000万元。奉新金源纺织紧紧抓住国家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机遇,二期项目投产。二是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截止一季度,全市在建项目131个,到位资金22.6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9.24亿元;争取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共计 342个,总投资8.77亿元,截至3月底完成投资4.55亿元;明月山机场、洪屏电站、南铜高速、杭南长高速客运专线、高安和樟树铁路专用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引进了一批新项目。今年一季度,全市新批外资项目9个,合同外资6926万美元,实际进资5257万美元,同比增长16.9%;利用省外资金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0个,实际进资33.99亿元,同比增长4.26%,其中超亿元项目5个,在谈和新签约内资超1亿元、外资超1000万美元的重大项目58个。丰城市大力实施总部经济和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战略,预计各增收1亿元。

(三)全年收入预测

由于政策效应的滞后性,我市经济下行趋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将仍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低位。从当前影响情况看,减收压力非常之大。据各地财政部门对重点行业影响财政收入测算,预计今年全市影响减收因素超过5亿元。从增收因素看,除上所述的高安建陶基地、丰城总部经济与循环经济、奉新纺织项目及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呈现一些亮点外,其他增收因素并不是很明显。综合各因素来看,预计全年金融危机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会呈现前重后轻的格局,全年财政收入正常增幅大致在15%左右,略低于往年。

二、对策与建议

宏观经济目前已出现回暖迹象,但全球金融危机何时见底仍是个未知数。为有效应对危机,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大力实施全方位突围战略,即对内保企业,对外广招商,向上争项目。

(一)对内保企业、优环境

保企业就是保发展,保发展就是保财源,保财源就是保民生。面对经济危机,要充分认识到保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采取有效帮扶措施,与企业共度难关。保企业当务之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融资支持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积极协调银企关系,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一是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有效利用原有的财政担保融资平台,为企业融资贷款提供担保。去年,我市各级财政出资9900万元,与省担保公司组建了省市县联保融资平台,各地也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抓紧启动实施担保项目。二是探索建立企业政策性退税周转金。鉴于退税资金具有政策保障性,设立退税周转金一般不会对财政资金安全形成风险。可以参照丰城市和奉新县的做法,对出口创汇企业、再生资源企业、民政福利企业及其他享受政策性退税企业进行临时性资金支持,在企业纳税发生困难时予以帮助,退税资金到位时及时归还。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放贷力度。可参照奉新县、高安市等县市做法,政府出台激励政策,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金融机构放贷帮助企业发展进行奖励,既可有效激发金融部门的积极性,又能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四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除大力发挥财政资金优势帮助企业融资外,各级政府还要从扩大银行供给量方面作文章,既要着手建立本地的农村商业银行,又要加大外埠银行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他们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财税优惠 出于长远,可以考虑对国家鼓励发展、成长性好、财税贡献大的行业和企业实行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扶助发展。

减轻负担 进一步规范对各种收费、检查的管理,为企业创造透明、稳定和低成本的经营环境。最大限度为企业减负,继续清理和取消不符合改革发展、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各种收费、检查项目,做到该缓的缓、该减的减、该让的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完善配套 要抓住当前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大力加快工业园企业用地、道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对外广招商、调结构

积极承接沿海梯度转移产业 不少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生产压力加大,出现由第二产业为主向发展第三产业为主的变化,二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寻找机会的苗头。在东部地区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对我市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今年我市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已引进5千万的项目39个,引进市外资金29亿元。今后,仍要按照产业化招商的思维,对那些有实力、有投资意向、项目符合产业发展方面的客商,紧盯不放,认真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创造条件上项目。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撤地设市尤其是近几年来,一系列的城市创建活动、“三大战役”、五年人口倍增计划、“13579”绿色工程等实施,宜春中心城区框架逐渐拉大,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人气、商气日渐旺盛,为我市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空间和环境基础。截止2008年底,全市服务业法人单位有17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实现税收近2亿元。与周边地区相比,中心城区差距仍明显,还没有形成亮点和增长极,缺少龙头企业、大型物流企业和现代商务中心,特别是缺少能吸引周边城市游客来宜享受、娱乐、休闲、健身等高端消费服务场所,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甚至出现在宜春生活、到外市消费的现象。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服务产业发展,正是应时之举,各部门要站在面向赣西、辐射“长株潭”城市群的高度,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拿出过硬举措,加快推进服务产业的发展,力争在短期内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向上争政策,跑项目

把争项目作为拓宽财政收入渠道重要手段来抓 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发展的举措,进一步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了政府投入,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各地、各部门要千方百计,抢抓机遇,多向上跑项目、争资金,同时注重为我市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争取政策扶助,如贷款贴息、技改资金、补助资金的支持,扶持企业发展壮大,迅速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企业,推动全市经济赶超发展。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 今年,我市总体工作思路中提到“一主攻”,即:主攻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固定资产较快增长。各地要抓住原材料价格下跌的机会,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对那些已开工在建的国家投资的重大项目和列入省计划的重点工程,要抓住时机,加力加速,赶抢进度,确保工程早日竣工验收、早日投入使用。近期,省财政将转贷我市2亿元地方政府债券,主要用于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等,各地财政部门要做好建设项目的沟通衔接工作,促进项目尽快开工,力争高质量、高效率完成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债券资金的使用效益。

篇2:财政与金融财政收入

一、知识回顾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是否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

答:不违背。相反,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

(1)共同富裕不能理解成所有的劳动者、所有的地区同时、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世界上从来没有同步富裕,即使在原始社会,差别也同样存在。我国今天的市场经济是以承认差别为前提,并为个人施展才能,为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公平的机会。要想社会全体成员同时、同等程度富裕,这不但做不到,反而会导致普遍贫穷。

(2)只有提倡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

(3)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能调动这部分人与地区的积极性,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自主学习

(一)财政及其作用、国家的______和________就是财政

2、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叫_________;上一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叫__________

3、国家财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保障。具体表现在: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

,促进,建立_____________

与,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

4、财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财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财政政策,通过

经济建设支出、税收,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财政政策,通过

财政支出、税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根据国家筹集资金的渠道,财政收入可以分为

、、以及

。其中,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

和。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的关系。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促进企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按照具体的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

支出、支出、支出、支出、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不外有三种情况: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师精讲

一、财政收入

、什么是财政

(1)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收入的渠道

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分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彼此消长的关系。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1)经济建设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占据财政支出的首位。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绝大多数,反映了国家财政参与经济建设的重点。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是指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国防科研方面的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

是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债务支出

用于偿还国家各种债务本息方面的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在财政预算、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状态,表明国家筹集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但收支平衡是在动态中实现的,由于具体条不断变化,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2)财政收支平衡

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3)财政赤字

是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有可能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发行国债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扩大政府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国债发行规模过大,会增加政府还债负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篇3:土地财政与地方财政收入模式研究

一、城市化进程增加土地需求

美国地理学家Northm (1979) 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轨迹, 发现城市化水平呈S型曲线, 将城市化进程以30%和70%作为拐点, 分为城市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城市化初期阶段, 城市发展水平速度较慢, 重工业尚未全面发展, 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较少, 但是由于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使人均建设用地规模呈逐渐下降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进入中期阶段以后, 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重型工业开始加速扩张, 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提高, 对工业、居住、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需求也相应的增加, 这一时期受经济扩张的驱动, 部分农业用地会转变为建设用地, 人均建设用地规模呈现出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超过70%以后进入到后期阶段, 城市人口接近饱和, 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一大批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 对工业用地需求逐步减少;之后,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 人们对公共服务、休闲娱乐、公园绿地等土地需求增加, 最终建设用地规模达到一个稳定、合理的水平。长期以来, 城市化S曲线是学界用来解释和研究城市化规律的重要工具。

1949年, 我国132个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仅有10个, 占比7.6%,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500万人。我国城镇人口的增加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城市数量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32个增加到2009年的655个, 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到2147人/平方公里。地级市283个, 县级城市367个, 市辖区855个, 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为124个。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需要相应的土地支撑, 直接导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1981~2009年全国共新增建成区面积29692.78平方公里, 其中1981~1999年全国建城区面积共增加13138.8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后不到10年的时间, 全国建成区面积就增加了16553.98平方公里, 比前20年增加的面积还要多。

二、我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效

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土地资源, 土地产权明晰化和使用的有偿化。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 符合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 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为增强地方政府财力和加快城市经济建设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 初步建立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土地资源历来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只有在充分自由流动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政府在坚持城市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 建立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和招、拍、挂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土地资源的市场化促进了城市开发建设, 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为住房的商品化创造了条件。

2. 为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土地无偿使用, 使得各地城市建设资金匮乏。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后, 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土地资产价值逐步得到显现。通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和转让, 极大地增加了地方政府财力。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尚不完善, 其融资渠道有限, 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成为房地产企业开发融资的重要手段。土地使用权的有偿使用, 促进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

3. 土地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土地价格、建安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利润、税金等是构成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内容。房地产价格同其他商品类似, 其价格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 在一定时期内, 其他因素不会发生大幅度的波动, 但土地作为房地产的主要生产要素, 土地价格的变化对房地产价格有着重要影响。

三、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土地一级市场是政府代表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 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将城市原有土地或征用的农村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后的使用权, 有偿、有限期地投放市场。《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国土资发[2007]277号) 第二十二条规定:“储备土地完成前期开发整理后, 纳入当地市、县土地供应计划, 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供地。”政府作为土地唯一的所有者, 具有垄断性, 表现为政府与土地使用者的纵向交易行为。土地一级市场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土地使用权的租赁。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我国通业结构不断升级,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不断加大。地方政府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代理人, 同时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主要提供者必然面临财政资金问题, 而制度性原因是造成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

从分配的角度看, 财政分配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阶段, 涉及到政府投融资行为。财政收入一般都要在财政支出之前进行筹集, 是实现政府各项职能的物质保证。OECD (1999) 确定了地方政府的三种收入来源, 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政府间的补助。对于税收收入和政府间的补助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组:如果本地区所获得的全部税收是由该地区政府所控制税率和税基所决定的, 那么该收入被列为自有税收;过编制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 改变土地供应规模、结构, 从土地的总量供给、房地产开发用地需求、土地价格管理等方面, 逐步建立了土地市场监管体系, 对于遏制房地产投资过热, 防止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起到了关键作用。推行招标、拍卖或挂牌的土地公开出让制度, 规范土地交易行为, 构建起公开、公正和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些管理制度的实施有效地强化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 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产如果地方政府对税率或税基的决定权利有限, 以及由中央政府决定如何分享收入, 那么该收入被列为共享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包括业务经营和财产收入, 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款收入等。

政府间的补助可以进一步分为一般或特定目的补助, 这类似于我国的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用途补助金可以像地方政府的自有收入那样使用, 但补助金的分配要依据客观标准或依据中央政府的决定;特定目的补助是专门用于特定目的的资金, 并且在地方政府的分配使用可能存在条件性制约。这些特点都暗含着一个特定国家的分权程度。一般来说, 在发展中国家, 地方政府收入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税收共享。而在发达国家, 地方政府既能决定本地区的税率和税基, 又能控制划分共享收入的比例。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财政体制发展历程, 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前一段时期实行过“总额分成”, 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分灶吃饭”、“财政包干制”等财政体制, 但基本上属于行政性的集权与分权调整, “分灶吃饭”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统支”问题。也就是在刚刚改革开放后, 我国开始建立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 但直到90年代初, 土地出让方式仍以划拨为主, 土地没有发挥出对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

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与地方收入自行支配使用, 自求平衡, 彻底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 增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但是, 由于各地财政收入差异巨大,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一定难度。目前我国实行中央、省、地级市、县和乡镇五级行政规划, 各级政府由上一级政府直接领导。分税制改革以后, 各地省以下的财政体制出现财权上移、事权下移、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现象。加之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界定不清晰, 一般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结构尚不合理, 分税制改革至今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 还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

从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的独立程度看, 各地方政府替中央政府承担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 但地方政府在财政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上并不具有充分的自主权, 税率、税收分享比例等是由中央政府决定, 因此我国目前的分税制并非财政分权理论中的权利下放;此外, 拉弗曲线也证明了如果政府采取提高税率的方式增加税收, 当税率超过一定水平时, 反而会影响税基规模, 最终导致税收减少。

因此, 当地方政府遇到财政困难时, 必然寻求其他融资渠道以弥补资金不足, 避免在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进入21世纪以后, 国家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此后, 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 投融资平台以土地为抵押获得的银行贷款规模也不断扩大。

四、土地财政发展模式不能持续

规范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是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目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一系列土地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进一步深化了土地在市场机制中的资源配置作用, 招、拍、挂出让国有土地占出让总宗数、总面积的比例逐渐提高, 土地出让收入为国家财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

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

人类可以通过劳动提高土地的质量, 改变其形态, 但总体而言,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人类不能创造土地扩大其面积, 具有不可再生性。虽然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人工填海造地的手段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 但对全世界而言只占很小的比例, 土地面积增长率趋近于零。

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但山地多, 平地少, 约60%的陆地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有180余万平方公里, 但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 今后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及其他方面建设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左右, 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

我国高质量的耕地面积有限, 可开发后备资源少,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历时近三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总面积的36.8%, 荒漠化土地高达267.4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27.9%。 (见图1)

然而在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下, 同时还存在着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粗放、浪费、闲置等行为, 甚至违法用地的严重现象也不断发生。

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发布的2010年度国家土地督察公告显示, 2010年我国违法违规用地总量仍然较大, 部分地区和行业的违法用地还比较严重。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违法用地33万亩, 其中耕地15万亩, 分别占全国违法用地面积和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的45%和54.7%。

2010年开展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发现违法违规用地3.42万宗, 涉及土地面积73.35万亩, 其中耕地27.45万亩。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违法用地33.04万亩, 其中耕地15.02万亩, 分别占全国违法用地面积和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的45.05%和54.72%。交通运输项目违法用地面积33.93万亩, 其中耕地15.62万亩, 分别占全国违法用地面积和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的46.27%和56.89%, 主要集中在公路、铁路两个行业。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 严守18亿亩耕地粮食安全警戒线, 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应保持在18.05亿亩。违法违规用地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 如何协调好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关系是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政策建议

1.形成以房产税为主的地方财政收入模式

流转税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贫富差距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一般是以收入税作为主要的税收来源, 旨在调节收入分配, 以房地产税为主的财产税是许多国家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对房屋课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周代, 称为廛布。廛是指古代一户平民房地, 布是指古代货币。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廛人掌敛市絘布、布、质布、罚布廛布而入于泉府。”商税收入是当时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房产税作为一种财产税, 由于土地位置固定性的特征, 其税收负担不能转移至其他区域, 可以使各地区的地方政府拥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另外, 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 会使本区域内的不动产增值, 那么房产税就成为地方政府以税收形式取得的部分不动产增值, 对于抑制房价大幅波动也能起到一定效果。通过逐步完善税收体系, 房产税不仅可以成为地方政府较为稳定的税收来源, 同时对调节贫富差距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改变目前的政绩考核体系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博弈关系, 中央政府既希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福利水平, 又要避免地方官员为了个人政绩寻求短期利益, 这就需要构建相应的激励约束相容机制的监管模式。

发达国家对官员政绩的评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并非以经济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例如, 在亚洲金融危机后, 新加坡组屋出现大量空置的情况, 政府推出“预购组屋”政策, 组屋预订超过七成以后才开始招标建设。然而, 随着新加坡房地产价格大涨, 很多人无法申请到组屋。即使申请到组屋, 也由于需要等好几年才能入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预购组屋”政策使民众对负责建屋局的国家发展部部长马宝山强烈不满, 最终丢掉了部长职务。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发[2010]46号) 的要求, 为了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规划》不仅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 按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科学地确定各类用地规模。《规划》同时还提出了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根据《规划》要求, 增加开发强度、耕地保有量、环境质量、社会保障覆盖面等评价指标, 与《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考核办法有机结合, 把推进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对地方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结果, 作为选拔任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3.加强地方债务管理

国家审计署统计, 截至2010年底, 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约10万亿元, 其中银行贷款为84679.99亿元;而按照央行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年末, 地方投融资平台贷款规模的上限为14.4万亿元左右;另外, 来自银监会的数据,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规模约为9.1万亿元。

由于对地方投融资平台没有清晰的定义, 对政府担保是否应该包括在政府性债务中尚不一致, 以及乡、村一级政府债务是否纳入统计范围等原因都造成了统计口径上的差异。

审计署即强调, 各地举债融资渠道和方式不一, 且多头举债、举债程序不透明, 一些地方长期存在债务规模底数不清、偿债责任未落实等问题。据其披露, 至2010年底, 在36个省级政府中, 有7个未出台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规定, 8个未明确债务归口管理部门, 14个未建立政府性债务还贷准备金制度, 24个未建立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

篇4:财政与金融财政收入

关键词 农民收入;空间相关性;空间计量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及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应当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仅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而且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地方财政支持和投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手段,地方财政应该解决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调的问题,调整公共财政配置格局,逐步在政策上和投入上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为农民增收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从空间计量的角度来考察正规农村金融支持以及地方财政支持等多种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个因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国外,研究者一般是考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Greenwood and Jovan(1990)[1]、Galor and Zeira(1993)[2]、Banerjee and Newman(1993) [3]通过对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研究,间接地揭示了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但鲜有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直接研究(温涛等,2005)[4].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诸多富有成效的研究.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对我国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王丹、张懿(2006)应用ECM误差模型实证检验了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引起农村经济增长,支持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概念[5].刘忠群、黄金、梁彭勇(2008)利用我国1978—2008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金融发展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发展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但金融中介的低效率阻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6].余新平、熊皛白、熊德平(2010)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农村存款、农业保险赔付与农民收入增长呈正向关系,而农村贷款、农业保险收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呈负向关系[7].李俊峰、伍艳(2011)运用2007—2009年重庆个区县相关数据,探寻农民收入增长与地方财政及金融支持的联动关系,结果表明财政支持与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8].本文将空间计量方法运用到分析农民收入增长模型中来,考虑了邻接省份之间经济因素的相互影响,更加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2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本文拟选取LnFINC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中FINC为去除价格影响因素(各地区个时期农村CPI)的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选取各地区农村金融相关率对数值LnFIR、人均农业财政支持LnFISC、地区农村劳动力占总农村总人口比重LnLABR、各地区城市化率对数值LnCTLZ、各地区农业产值占农林渔牧产值的比重的对数值LnAGRZ以及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对数值LnPAI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农村金融相关率为各地区农业贷款与农林渔牧总产值的比率,人均农业财政支持为地方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村总人口比率,城市化率为各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农村年投资总量与农村人数的比重.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原因,本文采用1998年和2008年我国31个省市的横截面数据,各个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

依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原理,分别设计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在空间滞后模型中,变量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由因变量的空间滞后项反映,用于反映影响农民收入的空间因素的空间滞后模型为:

其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ε代表区位影响因素,λ为空间自相关系数,ξ为服从经典假设的随机误差项.

3实证分析

3.1经济指标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3.1.1空间自相关检验

根据空间计量学的的原理,影响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有必要先对各个变量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如果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就必须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民收入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扩大,一般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各地农民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农民收入来源迥异.因此,必须对各区域农民收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依赖性进行检验.本文沿用空间计量学中常用的Moran’s I指数来衡量各个要素之间的全域空间自相关性,采用Moran’s I散点图来检验区域空间自相关性.

首先对我国31个省市的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由表1数据统计结果可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Moran’s I指数从1998年到2008年一直在0.55的水平上下波动,其正态统计量Z(d)值均大于正态分布函数在1%水平下的临界值(1.96),该结论表明我国个省市农村居民收入在空间上并不是随机分布的,区域农民收入之间在地理空间上存在较高的空间依赖性;同时,我国各省市人均固定投资水平的Moran’s I指数从1998到2008年在0.4的上下波动,其Z(d)值均大于正态分布函数在1%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各省市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之间也存在十分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同理,农村劳动比率和城市化率之间的空间自相关也较为明显,其P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拒绝了空间随机分布的假设;但是,各区域农业金融相关率和地方农村财政投入的空间自相关性比较弱,其P值一般都处于接受原假设(变量不存在空间依赖性)的范围之内.

nlc202309032002

3.1.2Moran’I散点图检验

通过分析观察Moran’s I散点图更能清楚的分析省市农民收入水平与其临近省市的农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制空间自相关系数的Moran’s I散点图可以将各个区域农民收入分为四个区域的集群模式,分别识别各个区域的农民收入水平与临近省市的关系:图的右上方为第一象限,表示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区域被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其他区域包围(HH);左上方为第二象限,表示低农民收入水平的区域被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其他省市包围(LH);左下方的第三象限,表示低农民收入水平的区域被低农民收入水平的其他区域包围;右下方的第四象限,表示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区域被低农民收入水平的其他区域包围.第一、三象限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表示相似观测值之间的空间关联;第二、四象限负的空间自相关关系表示不同观测值之间的空间关联;若观测值均匀的分布于四个象限,表明各地区变量之间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图1 表明,在1998年,位于Moran’s I散点图第一象限的省市有:上海、浙江、北京、天津、福建、河北、山东七个省市,这是高农民收入水平—高空间滞后的自相关集群;位于Moran’s I散点图第二象限的省市有:江西、安徽、海南三省,这是低农民收入水平—高空间滞后的自相关集群;位于Moran’s I散点图第三象限的省市有:湖南、陕西、黑龙江、湖北、四川、新疆、内蒙古、甘肃、山西、山西、宁夏、广西、云南、贵州、重庆、西藏、河南、青海十八省市,这是一种低农民收入水平—低空间滞后的自相关关系集群;位于Moran’s I散点图第四象限的省市有:广东、吉林、辽宁三省市,这代表高农民收入水平—低空间滞后的自相关关系集群.2008年的情况与1998年基本保持一致,只是位于第四象限的广东、吉林、辽宁三省市移到低三象限,河北、山东、由第一象限移到第二象限.

3.1.3Liza图检验

在图2 中可以看出,2008年农民收入水平位于第1级排列只有上海,表示农民收入水平很高;位于第二级排列的省市有三个:江苏、北京和天津,较低与上海市农民的收入水平;位于第三级排列的省份有12个,代表中上水平的农民收入;位于第四季级列的省份有12个,代表农民收入处在中下水平;位于第第五级排列的省份是青海和贵州,该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下;宁夏农民的收入水平处在全国的最低水平.从LIZA图的整体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收入呈现出以江沪为核心和以京津为核心的高收入板块,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最低.

3.2参数估计结果及说明

由于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因此考察金融支持和地方财政支持等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需要引入空间自相关因素进行空间分析.为了考察各个因素引起农民收入增长的动态演进特征,选取了1998年和2008年两个截面进行分析. 3.2.1基于1998年统计数据的实证结果

根据Aselin等提出的判别准则,参照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农民收入的空间误差模型的AIC值和SC均分别小于空间滞后模型的SIC值和SC值;但是,空间滞后模型的拟合优度系数R_squared和对数似然值LogL均分别略大于空间误差模型的R_squared和LogL.认为空间滞后模型要略好于空间误差模型.表3的结果表明,无论是SLM模型还是SEM模型,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

从表3中空间滞后模型的参数结果来看,LnFIR的系数为0.096 8,说明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存在较弱的正向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并没有发挥其在促进农民收入所应有的作用;LnFISC的系数为-0.106 7,表明地方财政不仅没有促进本地区农民增收,反而成为阻碍其收入增长的力量,可能是因为在1998我国还未取消农业税收,地方农业财政支出越多,可能会征收更多的农业税,反而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下降;LnLABR的系数为-0.287 1,表明从事农业劳动的比重越多,农民收入反而降低,LnAGRZ的系数为-0.374 8,表明各省市农业占农林渔牧的比重越大,农民收入水平越低,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对农民收入影响巨大,单独依靠农业的省市的农村居民收入比依靠渔牧林业的农民收入低;LnPAI的系数为0.358 1,表明农村投资可以明显的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符合客观实际.

W_LnFINC的系数为0.107 7,表明临近省市农民收入对本地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不明显.

城市化率LnCTLZ的影响也较为明显,表明各地区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可以显著的提高其收入水平.

3.2.2基于2008年统计数据的实证结果

由表3的参数结果可以看出,空间滞后模型的拟合优度系数R_squared和对数似然值LogL都要分别高于空间误差模型的R_squared和LogL,空间滞后模型的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都要分别低于空间误差模型的AIC和SC,按照判别准则,空间滞后模型要优于空间误差模型.

从空间滞后模型的参数统计指标可以看出,W_LnFINC的系数为0.418 7,P值很低,表明临近省市农民的收入对本地区农民收入产生极其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周边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周边农民收入增加能带动本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农村金融相关率、农村劳动力比重、 农业占比地方农业财政支持的影响不显著,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农村金融仍然未能在促进农民收入收入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地方财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由负变正,说明取消农业税后的地方财政虽然未能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但是改变了以往明显的负作用.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普及,农村劳动力的影响逐渐减弱.LnPAI的系数为0.240 7,表明农村投资仍然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nlc202309032002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我国各地区农民收入的因素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农村金融和地方财政支持一直都未能在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财政支持薄弱等诸多因素都制约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人进一步增加.这为在下一阶段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消除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思路.

3.2.3基于1998—2008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

利用MATALAB的空间计量软件包,运用1998—2008年的相关面板数据可以得出相关结果如表4所示.从回归结果可知,空间自回归系数ρ和空间误差回归系数λ均满足5%的显著性水平,这又一次证明了空间因素在区域农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若忽略空间因素的影响而建立包含经典假设的计量模型,则会使估计结果出现明显的设置误差.从各个模型的具体情况来看,面板SLM模型的调整拟合优度系数和对数似然值均大于SEM模型的相应值,因此选择SLM模型更具有合理性.在SLM模型中,通过Hausman 检验值可以看出,其在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同时,固定效应模型的对数似然值、调整的拟合优度系数和LR-test值均优于随机效应模型的相应值.因此,选择固定效应的SLM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的调整拟合优度系数为0.925 8,表明该模型可以解释变量大部分信息,模型拟合良好.农村金融相关率、农村劳动力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这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既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也没有在促进区域农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幅涌向城市,使得农村劳动力在长期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此同时,在长期来看,区域城市化水平也未能在农民增收的过程中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人均农业财政支持、

农业产值占农林渔牧产值的比重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农业财政投入虽然在短期效果不明显,但是在长期内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农业产值占农林鱼牧产值的比重越大,农民收入水平就倾向于更低.因此,农民拓宽收入来源口径,发展畜牧水产等副业,能够更加有利地促进收入增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力,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引入对我国31个省市农民收入增长研究中,结果表明我国省域农民收入及其影响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影响各地区农民收入的因素更加多元化,空间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明显,但是农村金融支持在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影响一直不显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各区域城市化进程一直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比重与农业产值比重的影响进一步弱化.虽然农村财政投入在短期内对农民增收影响不明显,但是在长期内却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高低聚集区域,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农民的收入水平,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处在中间水平.本文得出的结论为我国政府制定政策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平衡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及有效帮助落后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依据.基于本文分析结果,现提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建议如下:首先,积极有序的加快促进城市化进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农村居民进城谋职可以促进其收入增长.其次,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促进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加大农村投资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本地就业,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动力.最后,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各地区地方政府应该针对本地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快地方财政反哺农业的进程,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时金融机构应该针对农业项目的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制定符合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应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J GREENWOOD, B 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 98(5): 1076-1107.

[2]O GALOR,J ZIERA.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3,60(1):35-52.

[3]A V BANERJEE, A F NEWMAN.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101(2):274–298.

[4]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 .经济研究,2005,40(9):30-43.

[5]王丹,张懿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11):177-182

[6]余新平,熊皛白,熊德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 .中国农村经济,2010(6):77-86.

[7]李俊峰,伍艳. 农民收入与地方财政扶持及金融联动分析——来自重庆区县的证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 49-53.

篇5:高中政治 财政收入与支出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种类。

2、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3、运用财政图表、数字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教学重点、难点 财政支出问题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收支平衡 ★教学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鸟瞰三峡大坝壮美景色”等大工程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提出问题,如此庞大的资金从哪里来呢? 生:国家投资。

师:那么国家的资金又从哪里来呢?由此引出本框题内容。

(二)进行新课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1)财政

○定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探究:

●小李在利源公司上班,11月20日,从公司领取工资5000元

●高一1班两位同学,在上周因忘带钱借老师300元参加了去中山的社会实践 ●顺达出租车公司2004年上半年,共盈利1800万圆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不是财政?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财政的主体是国家。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都不属于财政!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计划在批准前称预算草案。)上一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也就是说,上一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称作国家决算。)

预算的主体:各级人民政府

预算的监督和审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生效后的预算方案:具有法律效力,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中央预算和各级地方预算就构成了国家预算的体系。

(3)财政收入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形式(根据国家取得收入的具体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简而言之即税、利、债、费。在谈论财政收入的来源时,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说财政收入有税、利、债、费四种来源,是从学术理论规范上讲的;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说的财政收入不包括债务收放。我们平时看到的政府工作报告及许多统计公报,所说的财政收入都是指非债务收入;大家平时喜欢说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90%,是针对非债务收入而言的。在财政学中,一般把税、利、费称作经常收入。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财政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即增加资金的总量。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正所谓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因而,要保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财政规模的大小,归根到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经济发展水平只是形成财政收入的基础,是一种可能性。在社会财富中,最终有多少能成为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要通过现实的分配过程,所以,财政收入要受到分配政策的制约。(分配政策主要指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的财政分配政策)

分配政策的影响(课件展示)

那么,什么样财政分配才是合理的?这就必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综合考虑。必须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的含义: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2)财政支出的种类: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而从课本P74下方的图表又可以看出,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又占其绝大部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例如,财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就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

试一试:从温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看我国的财政支出

2005中央安排150亿元,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的转移支付。——推进相关改革。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新开工10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总投资800亿元。(经济建设支出)

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资金144亿元;中央财政用于养老保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524亿元;中央财政再就业支出安排109亿元。(社会保障支出)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教、科、卫、文、计生、公检法司等支出1297.09亿元;(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支出与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3)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①财政收支关系:

显然,财政收支状况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有赤字;收支相等。如何准确理解财政收支状况。这里要注意的是财政收支的度量问题。这个问题由于受前面讲的“财政收入包括税、利、债、费”的影响,不少人认为度量财政收支是否平衡时也包括债务收入及债务还本支出。其实,财政收支是否平衡是就经常收入与经常支出而言的。

思考:

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什么是最理想的状态?为什么?它可能实现吗?

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反过来讲,如果财政收入年年有节余,则意味着社会有一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年年赤字则政府要为钱而伤脑筋,影响政府功能的正常发挥。

由于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在动态过程中实现的,具体情况不断发生变化,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②财政收支平衡

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财政收支平衡中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财政支出不含债务还本。

③财政赤字

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要正确认识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说有害还是无害。一般来说,出现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但在一定条件下,国家通过一定的财政赤字对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幻灯片放映举例说明:近几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当前的经济增长,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加快了经济调整步伐,增强了经济增长后劲。

篇6:财政与金融财政收入

2011级经济学基地班 魏雪

摘要: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均实现了较快增长。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20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并导向良性循环。财政收入是政府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提高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2011年历年财政收入数据与GDP数据,分析现状及两者之间数据增长的关系与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提出促进财政收入及GDP合理增长的对策。

关键词:财政收入增长 GDP增长 对比分析 合理增长

财政收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担负着保障国家具有全局意义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国防、行政、外交等各项经费的供给,对支援少数民族地区、调节各级地方预算和救济地方重大自然灾害等,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从财政收入与GDP的相互关系来看,经济决定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有反作用于经济。这样的关系决定了财政收入必须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而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对财政收入与GDP增长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明确近些年来财政收入增长的合理性,以实施合理的财政政策,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促进GDP的合理、有效、快速发展。

自1996年以来,我国相继实行了以下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20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现状分析

财政收入与GDP对比***0000财政收入GDP************年份2011 通过1996年-2011年的数据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和GDP收入均有加快增长趋势,且财政增脏速度明显快于GDP增长速度。这与经济决定财政收入 及政府实施的有效财政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呈现显著正相关。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的总和,财政收入是GDP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结果。从初次分配看,各部门创造出增加值后,一部分以税收等形式上缴财政,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一部分以折旧、利润等留在企业,形成企业收入;一部分以报酬、津贴、福利等形式支付给劳动者形成劳动者个人收入。从再分配看,初次分配中的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又通过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因此,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自GDP,GDP增长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5.00%20.00%比重15.00%10.00%5.00%0.00%******10年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1996年-2002年,2009年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加最快。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经济恢复发展,2009年经济增长持续回升,政府开始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增加。由此也可以看出GDP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因素。同时,财政收入的调节也会对GDP的增加产生重要影响。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以往积累的财政收入为基础,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政府投资主要依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效应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以财政收入为基础的政府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09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09年第一季度便开始了大规模投资计划,这些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增加财政收入,是政府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对比30.00%比率20.00%10.00%0.00%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年份从上图可以看出,1996年-2011年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GDP增长率,受08年金融危机影响,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加支出,从而导致09年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下降,但仍高于GDP增长率。GDP

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差异性

财政收入主要源于税收,税收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经济税源的规模应与GDP规模相匹配,财政收入增长也应与GDP保持基本同步。但我国财政收入影响与GDP增长并不完全同步。

一是税收政策因素。财政体现了政府意志,不仅有组织收入的职能,还有调剂社会资源、营造社会和谐的职能。因此,财政收入深受国家分配政策的影响。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二是产业结构因素。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而经济结构决定着税源分布,进而影响财政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了一产低税或免税、二产税负适中、三产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三次产业间、不同行业间的税赋相差较大,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对GDP的宏观税赋影响较为明显。从税收结构看,由于“十一五”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并逐步减免了农业税,致使第一产业税收占比重明显降低,二三产业占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全国税收的主要来源。“十一五”以来,全国工业增加孩子明显高于一三产业,导致其对应的经济税源增幅必然高于GDP,由此产生的税收也明显高于GDP增幅。可见,第一产业增加值偏高,是我国财政收入相当于GDP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产业增长较快密切相关。

因此,我国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因素。GDP核算采取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在经济活动

上一篇:新乐市文明单位申报表西长寿小学下一篇:计算机英文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