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多媒体世界》教学设计

2024-08-09

《走进多媒体世界》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走进多媒体世界》教学设计

《走进多媒体世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我校地处广州市远郊,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基本以“零”为起点。

二、教学内容设计:

针对学生“零”起点的情况,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多媒体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并从图像和动画这两个大方向出发,介绍图象的类型和辨别方法;分析图像所表达的信息;播放几个奥运动画给学生欣赏,让学生对动画有个感性的认识(较深入的内容可在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中再讨论)。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逐渐走进多媒体世界,感受多媒体的特殊魅力所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领域:

(1)了解多媒体的概念,并对其组成元素有一定的理解;

(2)理解两种图像类型的概念,并能对其进行区别;能对给出的图像进行辨别;

(3)了解图像表达信息的独特之处,并能对给出的图像进行分析与思考;

(4)感受动画的闪动魅力,并能对动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操作领域:

(1)对给出的多媒体信息,能提炼其中所包含的元素;

(2)辨别图像的类型及分析图像所表达的信息;

3、情感领域:

(1)培养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多媒体信息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通过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的分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修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媒体概念的建立;矢量图像的理解;如何分析图像所表达的信息;

难点: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图像所蕴涵的信息;

五、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通过大屏幕,直接播放一个多媒体演示系统。

[教师活动]:

问:现在我播放的是一个多媒体演示系统,大家认真看大屏幕,充分发挥你们的观察能力,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边说边操作演示系统)

[学生活动]:

观察大屏幕所播放的演示系统,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答:视频、声音、图像、文字、动画。

[教师活动]:

针 本文来自教育资源库 http://edu.5151doc.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对刚才学生回答的结果做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演示系统分析各个元素的存在并做进一步的补充。从而,引出多媒体的概念。

2、新课内容

[概念一]什么是多媒体?

将视频、声音、图形、图像、文字、文本、动画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实现一定的功能,就称之为多媒体。

[教师活动]:

结合多媒体演示系统,分析多媒体的概念极其所包含的元素。针对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强调必修课主要是学习图像和动画方面的知识。至于更深入的问题,到选修课再讨论。首先我们来学习图像方面的知识。

图(1)位图图像

图(2)向量图像

问:看大屏幕,首先给大家看两幅图像:图(1)(2)。现在,我要把它们先后进行放大,大家仔细观察,在放大的过程中,图像会发生什么改变?两幅图像改变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

随着老师慢慢放大图像,思考提出的问题。

答:图(1)在放大的过程中,有锯齿形出现,而图(2)在放大的过程中,没有有锯齿形出现。

[教师活动]:

根据上面所进行的活动,从而提出图像的类型:点阵图像和向量图像。并再次结合图(1)(2)进一步分析两类图像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二]什么是点阵图像?

是由许多不同色彩的点组成的图像。

[概念三]什么是向量图像?

也称作为矢量图像,它以数学的向量方式来记录图像内容。

(由于高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学数学向量的概念,故此处在直角坐标系中简单地引入了向量的表示)

[课堂思考]对下面给出的两幅图像,辨别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图像?

图(3)位图图像

图(4)向量图像

(说明:随着老师慢慢放大图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并做出回答)

[教师活动]:

我们知道,人类可以用语言来进行交流。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交流方式呢?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我们来看一幅图像(如下图)。

北京奥运会会徽

[任务驱动一]解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点评刚才三位同学所做出的解析,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针对北京奥运会会徽,做出总体解析(可以借助网络查询有关资料)。通过过程分析,可以得出图像的独特魅力所在:

(1)信息丰富,形象直观。

(2)图像可以跨越语言障碍,增进人们思想交流。

(插曲:在此可以说说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这个节目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课堂思考]解析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

(说明: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并做出回答,只有2次机会)

[教师活动]:

上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了图像方面的一些知识,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们会讲一些图像加工方面的知识。那剩下的时间,我们就来欣赏几个动画,轻松轻松。(观看大屏幕)

[动画欣赏]

(1)奥运宣传篇——新北京新奥运.(2)真心英雄(MTV)——献给中国足球队的歌

(说明:在欣赏动画的同时,教师对动画进行要点点评)

六、对整堂课的反思

优点:

1、课堂效果分析:整堂课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的。课程主要通过教师积极引导,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并非采用传统“讲授”式进行教学,而是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法。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不足:

由于自身教学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时间把握不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不够好等。

2.您对参加此次培训有什么希望或想法,通过此次培训有什么收获?请大胆构想并写出您理想中的活动形式。

1)、我对本次培训有以下几点希望:

(1)希望以后能简化培训内容,列出培训的重难点。(2)最好下发一些文字性的资料,增加培训的实际效果。(3)应制作培训结业证书,证明该次培训合格结业。

(4)如果本次培训有学科未合格通过,应给一次补考机会,而不应该从新再次全部培训。

2)、本次培训收获:

(1)全面了解了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2)掌握了更加先进的体育教育教学手段。

(3)增加了对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知识。

(4)明白了新课改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3)、活动形式构想:

(1)组织起来面对面进行培训,以增加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进行专题讲座,培养教师业务教学能力和对新课改理论知识核心的掌握。

1)、我对本次培训有以下几点希望:

(1)希望以后能简化培训内容,列出培训的重难点。(2)最好下发一些文字性的资料,增加培训的实际效果。(3)应制作培训结业证书,证明该次培训合格结业。

(4)如果本次培训有学科未合格通过,应给一次补考机会,而不应该从新再次全部培训。

2)、本次培训收获:

(1)全面了解了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性。(2)掌握了更加先进的政治教育教学手段。

(3)增加了对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知识。

(4)明白了新课改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

3)、活动形式构想:

(1)组织起来面对面进行培训,以增加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进行专题讲座,培养教师业务教学能力和对新课改理论知识核心的掌握。

篇2:《走进多媒体世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设计:

针对学生“零”起点的情况,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多媒体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并从图像和动画这两个大方向出发,简单地介绍了图像的类型和辨别方法;简单地分析了图像所表达的信息;播放了几个奥运动画给学生欣赏,让学生对动画有个感性的认识(以后较深入的内容可留待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时再讨论)。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多媒体世界,感受多媒体的特殊魅力所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领域:

(1)了解多媒体的概念,并对其组成元素有一定的理解;

(2)理解两种图像类型的概念,并能对其进行区别;能对给出的图像进行辨别;

(3)了解图像表达信息的独特之处,并能对给出的图像进行分析与思考;

(4)感受动画的闪动魅力,并能对动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操作领域:

(1)对给出的多媒体信息,能提炼其中所包含的元素;

(2)辨别图像的类型及分析图像所表达的信息;

3、情感领域:

(1)培养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多媒体信息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通过对奥运会会徽和亚运会会徽的分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修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媒体概念的建立;矢量图像的理解;如何分析图像所表达的信息; 难点: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图像所蕴涵的信息;

四、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通过大屏幕,直接播放一个多媒体演示系统。[教师活动]

问:现在我播放的是一个多媒体演示系统,大家认真看大屏幕,充分发挥你们的观察能力,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边说边操作演示系统)[学生活动]

观察大屏幕所播放的演示系统,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答:声音、图像、文字、动画。[教师活动]

针对刚才学生回答的结果做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演示系统分析各个元素的存在并做进一步的补充。从而,引出多媒体的概念。

2、新课内容

[概念一]什么是多媒体?

将视频、声音、图形、图像、文字、文本、动画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实现一定的功能,就称之为多媒体。

[教师活动]

结合多媒体演示系统,分析多媒体的概念极其所包含的元素。针对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强调必修课主要是学习图像和动画方面的知识。至于更深入的问题,到选修课再讨论。首先我们来学习图像方面的知识。

问:看大屏幕,首先给大家看两幅图像(如上图)。现在,我要把它们先后进行放大,大家仔细观察,在放大的过程中,图像会发生什么改变?两幅图像改变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 随着老师慢慢放大图像,思考提出的问题。

答:图(1)在放大的过程中,有锯齿形出现,而图(2)在放大的过程中,没有有锯齿形出现。[教师活动]

根据上面所进行的活动,从而提出图像的类型:点阵图像和向量图像。并再次结合先前的图像进一步分析两类图像的概念及特征。[概念二]什么是点阵图像?

是由许多不同色彩的点组成的图像。[概念三]什么是向量图像?

也称作为矢量图像,它以数学的向量方式来记录图像内容。

(由于高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学数学向量的概念,故此处在直角坐标系中简单地引入了向量的表示)

[课堂思考]对下面给出的两幅图像,辨别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图像?

(说明:随着老师慢慢放大图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并做出回答)[教师活动]

问:我们知道,人类可以用语言来进行交流。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交流方式呢?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我们来看一幅图像(如下图)。

[任务驱动一]解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鼓励学生自高奋勇回答问题,只有3次机会。)[教师活动]

点评刚才三位同学所做出的解析,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针对北京奥运会会徽,做出总体解析(可以借助网络)。通过过程分析,可以得出图像的独特魅力所在:

(1)信息丰富,形象直观。

(2)图像可以跨越语言障碍,增进人们思想交流。

(插曲:在此可以说说今年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这个节目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课堂思考]解析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

[教师活动]

上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了图像方面的一些知识,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们会讲一些图像加工方面的知识。那剩下的时间,我们就来欣赏几个动画,轻松轻松。(观看大屏幕)[动画欣赏]

篇3:《走进多媒体世界》教学设计

整节课, 我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 把一节相对枯燥的复习课设计得具有趣味性、思考性, 将知识自然地融合于生活情景中,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的复习课, 主要是综合复习前面学过的方向与路线、生活中数值大的数、有余数除法、混合运算等知识。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 且对直观的事物有较强的感知欲, 我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 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其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综合复习前面学过的方向与路线、生活中数值大的数、有余数除法、混合运算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环境与准备

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每年的3月、4月是樱花盛开时期, 今天刚好是4月12日, 你想去看看那些美丽的樱花吗? (生:想) 那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教师播放一段樱花视频, 并板书课题:走进樱花世界)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 美丽的樱花配上优美的音乐,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为后面教学做铺垫。

2.合作交流, 解决实际问题

(1) 赏花人数

①读数。

出示一个星期内进入武大赏花的人数统计表:

师生互动, 读懂表格的意思及读法。

思考:读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我们在读数时, 要特别注意零的位置, 不管末尾有多少个零, 我们都不读出来;不管中间有多少个零也都只读一个零。

师:那从这个统计表上你发现了什么呢?

星期_____的赏花人数最多, 有_____人;星期_____的赏花人数最少, 有_____人。

师:要是你去赏花, 你会选择什么时候去呢? (或你有什么建议给去赏花的人们吗?)

②比数。

师:你能把这七天的赏花人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吗?

这里, 借助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 (如下页图1) , 通过师生互动, 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以及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数位的多少, 数位多的数就大;如果数位一样则从最高位开始比, 如此类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更自然的生活场景中, 学会读数和比数。

(2) 方向与路线

师: (课件出示武大的平面图) 仔细观察, 这张地图里面都有些什么?说说这些地方分别在樱园的什么方向?

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在这里, 要求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方向与路线的实际问题, 培养他们的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樱花地的数学问题

师: (课件播放樱花地) 大家猜一猜:这里到底有多少棵樱花吗?你能准确地算出这里有多少棵樱花吗?

生:这里的樱花每行有10株, 一共10行, 所以一共有100棵樱花。

师:那这里有几个10呢? (生:10个10) 10个10就是100。你的方法真不错。那如果5块这样的地会有多少棵樱花? (生:500棵) 。10块呢? (生:1000棵) 。

设计意图:在樱花地里, 首先估一估樱花的数量, 然后再根据实际的条件进行计算, 这样会让孩子在心里有一个想要验证自己想法正确与否, 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感。

(4) 樱花宣传册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将所搜集的樱花知识做成了小册子, 现在要将这些小册子运送到某所小学去, 发给同学们, 那我们要怎么运送才最快捷呢? (如图2)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交流汇报。

预设问题a:一共有多少本手册? 问题b:至少需要几辆车才能一次运完? (要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归纳:实际上都是求22里面有几个8?那该如何列式?问题c:一辆车至少几次才能运完?如何列式?

设计意图:在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中, 学生根据有限的条件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 并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它, 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与快乐, 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3.趣味思考, 综合应用

师:我们现在从樱花树下捡到好几根花枝, 现在这些樱花枝摆成一个四位数 (如图3) , 我们来看一下要求:

a.请你任意移动其中的一根小棒, 让它变成另一个 (比它大或小) 的四位数;

b.请你任意移动其中的二根小棒, 让它变成另一个 (比它大或小) 的四位数;

c.请你任意移动小棒, 使其变成三位数。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 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玩中学、学中玩,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4.深化理解, 小结知识

师生互动小结, 学生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印象中的复习课是枯燥的, 受人冷落的, 这不仅是学生的想法, 甚至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时常会有这样的想法。这节课在备课、上课时期刚好是樱花盛开时期, 我因此结合生活中的实际, 利用欣赏美丽的樱花为主线进行数学学习。本节课成功在于首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成功地实践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这一指导思想,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其次在课堂上能做到敢于放手, 重视学生的说理、上台操作、同桌讨论学习等, 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整节课注意抓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大难点, 从说理答题到倾听, 再到练习, 充分利用了电脑白板的功能, 使得孩子能自己动手在电子白板上画图、移动。

评委点评

在文本打开之前, 我确实没有猜中《走进樱花世界》会是一堂数学课。也正是这份猜不透, 给了我一个启示:小学数学已经不仅仅是几个阿拉伯数字和小明小红两个孩子之间的故事了!我们的数学课上, 已然有了生活的气息, 也有了孩子们自己的经验, 于是, 数学课也逐渐地开始变得有情趣了。

我们可以这样说:当数字遇见了生活, 关于数学的一切便都开始变得美好了起来。

再把目光聚焦到这堂数学课:教材内容源自北师大版的《走进乡村》, 想必设计者也是千思万想下了很大工夫, 才有了从“乡村风光”到“城市樱花”的重大转变。我也相信, 这种转变必然有设计者自己的一番考量, 用她自己的话说, 要把一节相对枯燥的复习课设计得有趣味性和思考性,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单从设计流程上看, 我想作者的意图已经基本达到了。

但在反复的审读过程中, 我也有一丝的疑惑:深圳的老师用北师大的教材让孩子们看武大的樱花, 到底为了什么?这种南、北、中三地的“千里大融通”难道仅仅是为了“有趣”?同时, 我还有下面三问:一是“乡村风貌”对城市孩子到底有没有吸引力?二是学校周边有没有樱花?三是“武大樱花”是老师还是孩子们眼中的赏花胜地?

当然, 提出这样的疑惑并不是为了全盘否定。如果我们仔细看教学设计的结构, 就“数学”而言, 读数、说理、操作、讨论、判断及评价, 每一个环节, 上课老师都是很下了一番工夫的。因此, 孩子们和老师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电子白板之间, 都有很好的关联和互动, 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从更高的要求看, 数学要上得有趣味、有意思、有人文内涵, 其实并不容易。这并不是一个“变”字就能概括的, 变化, 还需要“数学”之外更多的内容作基础。

篇4:《走进文件世界》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涉及文件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问题教学与自主学习,感性认识文件,掌握文件名的构成,认识文件的本质是信息的承载,知道文件的分类。(2)通过实践与讨论,知道文件夹是管理文件的“百宝箱”。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中探索计算机管理资源的方法策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信息技术确实能够提高学习、生活质量,激起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文件的概念、文件名、文件分类、文件夹的作用、文件位置。

教学难点:文件承载信息,文件夹管理信息。

四、学情分析

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和访问,了解到学生对文件以及文件夹的概念和操作颇感陌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困惑。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自学能力,能够熟练使用Word软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微机室里大家都在认真地做着电子小报,突然有一位女同学哭了起来,发生什么事情了?是挨批了,还是生病了……都不是,原来她好不容易做的电子小报找不着了,谁来帮帮她呢?

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都很想帮助这位同学,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令我感动,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计算机怎样存储和管理信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件世界,认识文件的各种属性。

师:这位同学找不到自己制作的小报,是因为不知道作品的名字和位置以及存放的形式。计算机能够将我们需要的信息存放起来,用时来取。这些信息以什么形式存放?长什么样子呢?请登录FTP服务器下载“走进文件世界”文件夹,并浏览其中的内容。

学生操作,举手发言。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非常准确。这些都是文件,文件的本质就是通过各种载体承载有用的信息。

设计意图:利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出文件的概念,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2.初识文件

师:如果你还是感到文件很神秘,就请认真完成导学案中“初识文件“中的问题。

学生实践,教师巡回帮助。

学生通过自学得出结论:扩展名相同的文件用相同的图标表示,在使用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为文件起见名知义的名字,提高使用效率。

设计意图:学生首先感性认识文件,再探索其中的奥妙。正所谓知例才能知理,知理才能创新。用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其获取知识的印象深刻。

3.我和文件面对面

师:如果把文件比做人的话,那么刚才我们只是认识了文件的长相,它的性格特点如何呢?要想深入了解文件,还需要大家手、眼、脑并用,完成学案中的文件属性表。

学生实践,教师巡回帮助。

师:刚才我听见了大家敲击键盘的声音,说明同学们学习很投入,相信大家现在对文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巡回帮助。

师:大家提出许多问题,这说明大家用心思考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知识点,进一步理清思路(屏幕展示文件知识思维导图)。

文件知识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文件、动手填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眼观、手动、脑思的最高境界。

4.我为文件找个“家”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计算机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信息的,每个文件都要命名,可以通过名字来查找文件,但是刚才我观察到,有许多同学在完成文件属性表时很费时间,为什么?

生:文件多、乱。

师:同学们分析的原因很准确,文件太多、太乱,查找和使用起来不方便,怎么办呢?

生:分类存放。

师:这位同学很会管理自己的资源。那么,用什么来存放分类的文件呢?

生:文件夹。

师:对,如果把文件比做衣服,文件夹就是“柜子”。赶快动手为文件找个合适的“家”吧。

学生展示结果,教师评价总结。

师:同学们都发挥了聪明才智,将这些凌乱的文件用这个“百宝箱”来管理,我们在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用时就能快速找到文件。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个人习惯和所学知识,对文件进行管理,这是对文件与文件夹的巩固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5.我为文件找条“路”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文件和文件夹等内容,为快速查找和使用信息提供了方便。你知道吗?我们在使用时,还要关心文件究竟是放在哪台计算机上的,也就是走哪条“路”能找到文件?为了搞清这个问题,请大家参照课本,完成导学案中的文件位置表。

学生操作。

师:大家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说明你们的操作又熟练了,对文件与文件夹有了进一步认识,请根据表中信息,互相讨论,举例说出对文件存放位置的理解。

学生讨论。

师:刚才的讨论很热烈,比喻也很形象。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计算机是文件的“大管家”,它利用文件夹来管理有价值的信息。计算机也很会为人处事,有自己的远亲近邻,微机室里的计算机相互间都是邻里,邻里之间都有丰富的信息,使用时需要通过“网上邻居”共享信息。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举例、比喻等方式,理解文件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位置,从而对下载有了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想象能力。

师:本节课,我们大胆动手,认真总结,与文件零距离接触,对文件和文件夹及其属性有了一定了解。当然,文件和文件夹的属性不止这些,要想真正驾驭,还要多接触、多观察。

六、教学反思

本案例可以灵活运用,既可以作为一堂课上,又可以针对学情,选取其中一部分内容,分散在其他如下载、文本、表格信息加工等内容中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学生之所以在搜索、下载时不能顺利进行,就是因为不知道文件承载信息和文件夹管理信息。

篇5:走进多媒体世界

1、初步了解多媒体的含义,认识多媒体电脑。

2、认识文本、图像、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文件。

3、学会媒体播放机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文件:图像和影像(配套光盘中的“图片”、“电影”文件夹)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媒体播放机。

教学难点 :

理解多媒体的含义,认识多媒体文件。

教学建议:

1、多媒体是一个比较抽象又时时刻刻伴随在人们左右的概念,要让学生去理解多媒体这一概念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信息就在我们身边,漂亮的广告画,悦耳的音乐,精彩纷骋的电视节目,情节感人的动画片,梦幻般的游戏世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并不是多么神秘,多么难以理解的东本,它就在我们身边,以激发进一步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电脑主要可以通过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把机房里现有的机器作为实例呈现给学生看,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把各部分配件拆下来供学生观看,学习。

3、介绍多媒体文件时,可以结合图标进行,以便于学生掌握。每种多媒体文件介绍以后要让学生去找一找自己电脑上的这类多媒体文件,并去打开它们,看看里面有些什么信息。

篇6:走进画图世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对画图软件进行了初步介绍,要求学生能够用铅笔工具进作画。

学情分析:由于教材的改用,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学习,对于好学生基本掌握了画图的技巧,零起点的学生正好有机会重新学习一下,所以应该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图软件的启动和退出的方法。

2、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和使用。

3、掌握运用铅笔进行绘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获得、掌握知识,在评价交流中不断提高技巧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人协作的过程中,体验团结的力量;在交流评价时,学会自我反思,懂得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运用铅笔工具进行作画。解决措施:让学生多次操作,重复练习。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铅笔工具的熟练应用,解决措施:让学生多次操作,重复练习。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任务驱动、分层教学、“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

集中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及求助(对象分别课件、教师、同组人员)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电脑图画,大家想欣赏一下吗?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些图画就是你们的同龄人利用电脑画的你会吃惊吗?其实利用电脑进行作画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你们高兴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画图世界。

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一)复习word程序的启动方法,根据书中提示小组合作进入windows画图窗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画图窗口的认识

因为同学们对于程序窗口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课将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指导的方式学习了解画图窗口中。在认识工具箱时,教给他们方法,学生自己了解。

最后同学们分组汇报自己对画图窗口的认识。

(三)深入探究,铅笔工具的使用方法

1、同学们我们在本上用什么来画图画?(铅笔)对,那么我们在电脑上也可以用铅笔工具来画画。

根据教科书第3页铅笔工具的内容,同学们分组来讨论、研究铅笔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当我们选择了铅笔工具后,光标移入绘图区会变成什么样?

(2)、怎样使用铅笔工具?

(3)、谈谈你使用铅笔工具的感受。

(由于用铅笔工具画画,对鼠标的控制能力要求较高,课后要求学生加强鼠标的练习。)

2、同学们,我们用铅笔工具画出的图画颜色单不单调?这不用急,我们在这里同样可以用彩色铅笔来画画。现在大家选择铅笔工具后,在窗口的左下角的颜料盒里点击红色,然后在绘图区画一条直线。怎么样,铅笔变成彩色笔了吧。这下好了,我们可以用彩色铅笔来画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画了。

3、小练习,用彩色铅笔画出书中第3页的图。

4、比一比,练一练。完成第4页的练习。

5、作品展示,学生自评,大家互评。提高学生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6、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各自习作,需要关闭“画图”窗口,谁能说说怎样关闭。

三、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用画图软件中的铅笔工具进行作画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用更多的画图工具进行作画,你们在以后可要用心学习呀!

教学反思:

篇7:《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走进分子世界》这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物质结构问题的研究,因此本课教学旨在带领学生沿科学家探究物质结构的路径进行微观世界的研究,在建立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的过程中学习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并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分子的物理属性.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微观世界的强烈愿望.通过小组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出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能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应用这种方法去研究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并能利用工具进行观察想象和收集证据.密切联系生活,展望未来,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分子概念,对分子大小有感性认识,会用语言描述分子模型.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3.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方法.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及逻辑推理的能力.3.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交流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微观世界的美妙与和谐,激发学生探究更小微粒的兴趣.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3.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建立分子模型.【教学资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白纸、6B铅笔、放大镜;烧杯、温水、高锰酸钾颗粒、药匙;冷水、酒精、玻璃管;铁丝圈、肥皂水;注射器、冷水、金属块.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氨水、酚酞试液、千纸鹤、钟罩;量筒、黄豆、菜籽;烧杯、滴管、水;香水;铁丝圈、肥皂水.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演示:千纸鹤变红

(创设情境,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

(一)建立分子模型

学生活动:观察笔迹和放入高锰酸钾的温水.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选择模型).学生活动:将水和酒精混合,观察现象.教师演示:用黄豆和菜籽混合.学生类比活动和演示现象,收集证据检验猜想,得出结论.学生归纳自己经历的研究过程,得出研究方法.学生阅读:知道分子的概念及特点.(视频)模拟分子―― 一滴水,巩固分子的概念.(视频)展示研究的工具,同时也是收集证据检验猜想(模型).师生讨论建立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二)研究分子的物理属性

1.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水味?

学生活动:模拟科学家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进行探究.小组汇报探究过程,得出结论.2.探究分子间的吸引力

小红的困惑: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检验猜想.小组展示探究过程,得出结论.3.探究分子间的排斥力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既然分子间有空隙,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压缩任何物体.)

学生活动:压缩水和金属块.学生交流活动感受,体验排斥力的存在.4.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学生活动:压缩空气.(置疑:学生思考压缩空气为什么与压缩固体、液体不同?)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读一读”.学生交流自学的成果,归纳得出结论.(三)了解纳米材料的奇特性质及应用

(视频)神奇的纳米材料.三、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收获、提出新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解释千纸鹤变红的原因,将氨水滴入酚酞试液中,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

四、反馈练习

五、课后拓展

上网查阅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构成物质的更小微粒.【设计反思】

篇8:《走进文件世界》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三节, 内容涉及文件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问题教学与自主学习, 感性认识文件, 掌握文件名的构成, 认识文件的本质是信息的承载, 知道文件的分类。 (2) 通过实践与讨论, 知道文件夹是管理文件的“百宝箱”。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中探索计算机管理资源的方法策略,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信息技术确实能够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激起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 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文件的概念、文件名、文件分类、文件夹的作用、文件位置。

教学难点:文件承载信息, 文件夹管理信息。

四、学情分析

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和访问, 了解到学生对文件以及文件夹的概念和操作颇感陌生, 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困惑。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自学能力, 能够熟练使用W o r d软件。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微机室里大家都在认真地做着电子小报, 突然有一位女同学哭了起来, 发生什么事情了?是挨批了, 还是生病了……都不是, 原来她好不容易做的电子小报找不着了, 谁来帮帮她呢?

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都很想帮助这位同学, 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令我感动, 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计算机怎样存储和管理信息,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件世界, 认识文件的各种属性。

师:这位同学找不到自己制作的小报, 是因为不知道作品的名字和位置以及存放的形式。计算机能够将我们需要的信息存放起来, 用时来取。这些信息以什么形式存放?长什么样子呢?请登录F T P服务器下载“走进文件世界”文件夹, 并浏览其中的内容。

学生操作, 举手发言。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说得非常准确。这些都是文件, 文件的本质就是通过各种载体承载有用的信息。

设计意图:利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 引出文件的概念, 消除学生的恐惧感, 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2. 初识文件

师:如果你还是感到文件很神秘, 就请认真完成导学案中“初识文件“中的问题。

学生实践, 教师巡回帮助。

学生通过自学得出结论:扩展名相同的文件用相同的图标表示, 在使用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为文件起见名知义的名字, 提高使用效率。

设计意图:学生首先感性认识文件, 再探索其中的奥妙。正所谓知例才能知理, 知理才能创新。用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使其获取知识的印象深刻。

3. 我和文件面对面

师:如果把文件比做人的话, 那么刚才我们只是认识了文件的长相, 它的性格特点如何呢?要想深入了解文件, 还需要大家手、眼、脑并用, 完成学案中的文件属性表。

学生实践, 教师巡回帮助。

师:刚才我听见了大家敲击键盘的声音, 说明同学们学习很投入, 相信大家现在对文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根据表中信息, 回答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巡回帮助。

师:大家提出许多问题, 这说明大家用心思考了,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知识点, 进一步理清思路 (屏幕展示文件知识思维导图) 。

设计意图:以问题驱动的方式, 让学生自己观察文件、动手填表, 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达到眼观、手动、脑思的最高境界。

4. 我为文件找个“家”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计算机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信息的, 每个文件都要命名, 可以通过名字来查找文件, 但是刚才我观察到, 有许多同学在完成文件属性表时很费时间, 为什么?

生:文件多、乱。

师:同学们分析的原因很准确, 文件太多、太乱, 查找和使用起来不方便, 怎么办呢?

生:分类存放。

师:这位同学很会管理自己的资源。那么, 用什么来存放分类的文件呢?

生:文件夹。

师:对, 如果把文件比做衣服, 文件夹就是“柜子”。赶快动手为文件找个合适的“家”吧。

学生展示结果, 教师评价总结。

师:同学们都发挥了聪明才智, 将这些凌乱的文件用这个“百宝箱”来管理, 我们在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使用时就能快速找到文件。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个人习惯和所学知识, 对文件进行管理, 这是对文件与文件夹的巩固运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5. 我为文件找条“路”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文件和文件夹等内容, 为快速查找和使用信息提供了方便。你知道吗?我们在使用时, 还要关心文件究竟是放在哪台计算机上的, 也就是走哪条“路”能找到文件?为了搞清这个问题, 请大家参照课本, 完成导学案中的文件位置表。

学生操作。

师:大家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说明你们的操作又熟练了, 对文件与文件夹有了进一步认识, 请根据表中信息, 互相讨论, 举例说出对文件存放位置的理解。

学生讨论。

师:刚才的讨论很热烈, 比喻也很形象。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计算机是文件的“大管家”, 它利用文件夹来管理有价值的信息。计算机也很会为人处事, 有自己的远亲近邻, 微机室里的计算机相互间都是邻里, 邻里之间都有丰富的信息, 使用时需要通过“网上邻居”共享信息。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举例、比喻等方式, 理解文件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位置, 从而对下载有了本质的认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锻炼想象能力。

师:本节课, 我们大胆动手, 认真总结, 与文件零距离接触, 对文件和文件夹及其属性有了一定了解。当然, 文件和文件夹的属性不止这些, 要想真正驾驭, 还要多接触、多观察。

六、教学反思

本案例可以灵活运用, 既可以作为一堂课上, 又可以针对学情, 选取其中一部分内容, 分散在其他如下载、文本、表格信息加工等内容中学习。

篇9:《走进图形世界》的教案设计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脱离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苏科版第七册(上)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第一节,原课程中引用的是,体现了时代气息,却远离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此教案中,本人借助《丰富的图形世界》的教学设计来阐述自己的几点见解:1.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脑来制作模型;3.借助计算机制作动画图片,便于突破重难点;4.课堂上的巩固练习数量要少而精;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体现数学的实效性;6.借助课堂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柱体、锥体、球体)。

2.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并能用语言描述几何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制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提高兴趣,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常见的基本几何体,并能进行比较分类。

【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基本几何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制作具有圆柱、棱柱、棱锥、圆锥、球的几何体的实物

【教学方法】

1.情感体验:通过生活图片或实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不同的几何体。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学生群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情感和经验。

【教学过程】

一、选择身边的事物,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知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各种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先让我们来共同欣赏我们美丽的家园。

(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

①吕梁风景区“凤冠山上的凤冠亭”图片;②吕梁风景区“吕梁湖上的风光亭”图片。

然后涉及到两个问题:

1.通过对这些图片的欣赏,你有什么感受?

2.在此图片中,你发现有哪些几何体?

备注:课本中的内容是几张陌生的建筑物的图片,比较适合城市学生,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因此选择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家乡图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二、应用实物模型辅助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让学生们出示课前搜集或自己制作的酒盒和建筑工人用的线坠、易拉罐、地球仪等实物。

1.学生在实物中能找到圆柱、棱柱、棱锥、圆锥、球体的实物,把实物与下列图形对应起来。

2.点、线、面得认识

(1)学生观察不同的几何体,他们分别由哪些面组成?

(2)由通过对易拉罐的触摸,感知平面与曲面,并能按含曲面和不含曲面的特点进行分类。

(3)通过触摸感知点、线、面并说出其特征(老师适时地用多媒体制作动态的画面作引导,得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4)知识升华: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棱柱与棱锥有什么区别于联系?二、棱柱与圆柱有什么区别于联系?思考后分组讨论并相互交流。

3.棱柱的认识:

4.棱锥的认识: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请你做一做

1..按组成面的平或曲划分,与圆柱为同一类的几何体是( )

A.圆锥 B.长方体

C.正方体 D.棱柱

2.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

B.棱锥的侧面是三角形

C.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

D.圆锥的底面是多边形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1)圆锥和圆柱的底面都是圆

(2)棱锥底面边数与侧棱数相等

(3)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形状、大小相同的多边形

(4)正方体是四棱柱, 四棱柱是正方体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四、拓展提高

1.一个正方体的每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6。根据下图中该正方体三种状态所显的数字,可以推出“?”处的数字是______。

2.将一个立方体切去一个角,不同的切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几何体,他们各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

此题操作方案有两个步骤:

(1)每组准备几个立方体的萝卜或土豆,现场切去一个角,动手操作,观察各种不同情况。

(2)小组分析、交流讨论,要求学生们用实物与图形相互比较。

五、本课小结

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可以从三個方面总结,1.知识方面。2.方法方面。3.情感方面。

六、学生质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有哪些疑问?

七、情感升华

本课最后,制作一段吕梁风光的录像,展现了吕梁的山、水,学生们与之产生共鸣,兴奋地说出这些画面的具体方位,教师借此机会顺势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鼓励学生好好学习,长大后用所学知识设计家乡,美化家乡,发展家乡的旅游事业。

篇10:《走进寓言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寓言故事,了解故事内容,领会故事中蕴藏的道理。2.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训练。3.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寓言故事,了解故事内容,领会故事中蕴藏的道理。

2.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并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训练。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文本。2.整理文本。3.制作读书卡。4.制作课件。5.认真备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寓言”。

2.借助“看图猜寓言”小游戏,导入课题——“走进寓言世界”。3.板书课题。

二、学习寓言故事《寡妇与母鸡》 1.出示学习要求。2.播放寓言故事。

3.学生快速阅读寓言故事,回顾故事内容。4.师生共同完成读书卡。5.归纳学习方法并板书。

三、自主阅读

1.出示阅读文本。2.出示阅读要求。

3.学生自主阅读,并小组合作完成读书卡。4.阅读成果交流汇报。

5.师生共同回顾思考,三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总结: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还有人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多读寓言故事,会让我们明白更多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利用空闲时间多读寓言故事。

篇11:《走进童话世界》教学设计

《木偶奇遇记》导读课教学设计

读物分析: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意大利著名童话,它讲的是一个由老木匠雕塑的小木偶皮诺乔如何去学会诚实、勇敢、不自私而成为一个真正男孩的成长过程。文章通过一系列曲折离奇、扣人心弦的情节:皮诺乔的鼻子一说谎就会变长;孩子会因为好吃懒做变成驴子;还有那位永远不放弃对孩子的希望,有着天蓝色头发的仙女„„教育孩子们要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知错就改,并能帮助、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木偶奇遇记》想象大胆、情节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吸引学生去认真品读故事内容,感受皮诺乔的成长变化历程,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需要做的是给予适当的引导,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读书过程中体验读书的快乐,感悟文字的优美,并在活动中渗透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读书的快乐,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

3、通过对封面、目录、内容提要等内容的了解,潜移默化地渗透读整本书的方法。并使学生大致地了解故事的脉络和内容,初步了解主人公的形象。

4、通过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活动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读童话的简单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活动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木偶奇遇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童话书《木偶奇遇记》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猜谜:一页一页翻开来,有图有字真精彩,如果和它做朋友,你会聪明又可爱。(书)相机鼓励。

二、谈话激趣、感知书籍、渗透方法。

(一)、谈话激趣

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孩子想和大家交朋友,不过他很调皮藏在了一本神奇的书里。很多看过这本书的人,小的时候,从不敢撒谎。因为害怕一撒谎鼻子就会长长。

(二)、指导观察封面,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1、出示童话书《木偶奇遇记》,齐读书名,并观察封面,感知故事内容。

2、介绍作者,品味价值

这本神奇的书是谁写的呢?下面请听老师介绍:

这本书的作者是卡洛·科洛迪,1826年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乡下一个厨师家庭,在教会学校毕业后,开始写作。科洛迪以儿童文学作家闻名于世,他先后写过《小手杖游意大利》、《小手杖地理》等童话,他最著名的作品当然是《木偶奇遇记》。木偶皮诺乔的故事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轰动。这部童话出版以来,受到了各国儿童的喜爱,并多次被拍成动画片和故事片,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被誉为“意大利儿童读物的杰作”、“意大利儿童读物中最美的书”。

(三)、阅读概览

1、听录音初识主人公,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现在你知道他是谁了吗?请看大屏幕,小木偶要来自我介绍了:

大家好,我是用一段木头雕刻成的木偶人,名叫皮诺乔。我能走能跑能跳,会说会哭会笑,你们一定觉得我很神奇吧,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那就更稀奇了,你们想知道吗?

听了这一章节后,小木偶给你的初次印象怎么样?

2、借助目录猜想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你们想知道小木偶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吗?小木偶说要考考你们,来看看目录吧,看谁猜得着。

课件演示目录

学生读目录,挑选自己喜欢的目录假想情节内容,并简单汇报自己推测的故事情节。比一比谁假想的更接近本书。

3、走进故事,读内容提要,进一步解读故事内容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封面,看目录,读提要,初步感知了故事内容。幻灯出示:看封面——看目录——读提要感知内容

(四)分享经典情节,激发读书热望

1、看大家学得这么认真,小木偶决定给你们讲故事啦!你们最想知道小木偶的什么事呢?

教师预设:

 小木偶是怎么来的?  他平时上学、玩耍的情况?  他的鼻子怎么会长长,后来怎么样了?  小木偶为什么会变成驴?

 小木偶还遇到了什么麻烦,得到哪些人的帮助?

2、动画激趣,再识小木偶皮诺乔 看动画片《说谎鼻子变长了》

学生交流:木偶的鼻子为什么变长了?皮诺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看完动画片你想说什么?

3、精读皮诺乔的奇遇,强化读书习惯

他不去上学,却整天东游西荡。在游荡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人和事。后来在小仙女的帮助下他改掉了很多缺点,马上就要变成一个真正的小男孩了,为了庆祝这件高兴的事情,皮诺乔去请他的好朋友“小灯芯”,后来却反被小灯芯带走了,他们到底去了一个什么地方呢?打开书,从目录中找到《被小灯芯带走了》。

(1)读前指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教师预设:

粗读故事,概括大意;划出自己喜欢的感受深刻的好词、好句、好段;读文章,想画面;找一找这个童话的主人公是谁,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品质;把自己读了这个童话后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2)课件出示《被小灯芯带走了》中的精彩片段,师生自由阅读,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伴读。

教师边与学生共读故事边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了解学情。相机表扬读书专注的孩子,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

4、交流读后感受,品析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1)读完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的朋友“小灯芯”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抓住“小灯芯”的外貌描写品析语言,指导朗读,感受人物特点。

(2)你喜欢他这样的朋友吗?应该如何交朋友?

(3)“皮诺乔”是怎样被小灯芯说动去“玩儿国”的?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4)创设情境,感受“皮诺乔”的性格特点。

如果有辆马车,你会去吗?皮诺乔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5)表演读。(6)谈谈你的体会。

三、小结方法,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

(一)、到了现在,我发现同学们已经真正的把这篇童话读懂了,那现在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到底是怎么读童话的?

幻灯出示:读文字 想画面 抓词句 谈人物 悟感受

(二)、教师出示自制的读书卡,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老师读了这本书,感悟也很深。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愿意吗?

课件出示教师自己书写的读书卡,指导写读书卡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鼓励读书。

(一)、小木偶接下来的命运会如何,你们想知道吗?其实在这本书里,像《说谎鼻子变长了》、《被小灯芯带走了》这么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课余的时间同学们也可以用今天我们学的方法去读读,写好读书笔记。记住,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

(二)、送名言,谈希望: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舒展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让我们拿起书,以书为伴,畅游在多姿多彩的课外阅读中,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板书设计:

看封面——看目录——读提要感知内容

篇12:走进信息世界教案设计

1.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上呼救》《把握自己》,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络的危害,坚定把握自己,告别吧的决心。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五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上呼救》

……

(5)认识沉湎络的危害──《把握自己》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上呼救》。

(1)默读课文,思考: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离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如果没有络,结果会怎么样?

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

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学校

(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回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使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

(2)教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3.重点阅读《把握自己》。

(1)想一想:从这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

①沉迷于的危害: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犯罪……

②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它所控制、所奴役。

(2)课堂讨论。

怎样理解“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①师生共同历数“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络的危险。

③:络中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

(3)面对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①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②教师宣读“青少年络文明公约”。

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1.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等,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

2.谈谈电脑和络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

教后记

优点: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篇13:《走进多媒体世界》教学设计

一、介绍恐龙

课前一星期, 我找学生们聊聊天。

师:你们喜欢恐龙吗?

生:喜欢!喜欢!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喊起来)

一句问话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生:老师, 以前世上真有恐龙吗?

老师, 恐龙怎么会灭绝的?太可惜了!

老师, 恐龙还能复活吗?

……

如今的学生很善问, 教师的“内存”已不能满足他们, 所以, 当今教学绝不能只是“授鱼”, 必须是“授之以渔”。

二、引导学生建立小组进行探索研究

“这样吧!我们来搞课题研究, 一齐想办法解决!”我试探着说。没想到, 他们的兴致真高, 一个个连声喊“好”。

虽然学生对自己提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但究竟怎样去研究它、解决它, 他们心里就没有底了。我想, 这时不能急于抛出建议, 应该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学生有一个思维的过程。

一天后的交流会上,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 慢慢地开始了研究方法的确定。

生:我家的电脑上网了, 我可以上网去找找恐龙的资料。 (真是一个不错的点子)

生:我想到图书馆去, 那里肯定有这方面的书。

生:我听说常州有中华恐龙园, 那里有许多恐龙模型, 这次放假, 我去拍些照片回来!

……

七嘴八舌, 方法真多, 看来, 学生的智慧真是不可低估。

在我的建议下, 大家推选毛家炜当研究组组长, 他们还给自己的小组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新世纪网络恐龙科探小组”。

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在细致的分工后, 研究小组开始行动, 不过是一两天, 他们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生:老师, 我登上了中华恐龙网站, 网上那么多介绍恐龙的内容, 我都要下载吗?

生:老师, 恐龙的种类太多了, 我们该摘录哪些呢?

师:当然不需要, 收集资料, 要有选择, 要选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 同学们最感兴趣的。

在我的细心指导下, 原先愁眉苦脸的学生又兴高采烈地开始了他们的调查之旅。经过几天的调查, 学生对恐龙越来越了解, 兴趣越来越浓厚, 搜集到的资料图片一大堆。

四、研究成果展览

师:怎样才能让别的同学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呢? (生议论纷纷)

生:我们为恐龙做个展牌, 举行一次展览。

这个建议马上得到大家的认可。想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就要公布了, 学生们都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 积极行动起来。我引导他们对这些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捕食特点、灭绝原因等进行分类、整理、粘贴。

当一块块展牌出现在其他同学们面前, 大家都睁大了眼睛, 不断地发出了“哇哇”的惊叹声, 这着实让研究小组的成员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当然, 对这些孩子来说, 重要的并不是这些研究成果, 而是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学会了提出研究问题, 运用研究方法收集资料, 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自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五、学以致用, 让学生做小老师

展览结束了, 我们的语文课也开始了, 黑板四周贴满了恐龙的图片, 这里简直成了恐龙的世界。由于有了展览的铺垫, 学生们兴趣盎然, 在“读读找找”的游戏中, 学生们轻轻松松读懂了课文。

学课文, 应学以致用。我刚想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下其他恐龙, 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老师, 下面的时间让我们自己来讲吧!”“让我们来讲, 让我们来讲!”呵, 他们居然把我“赶”下讲台。

精心准备后, 一位戴着“长江旅行社”帽子的男生, 走上讲台, 卷了一本书当喇叭, 有声有色地讲了起来:

“各位游客, 欢迎来到常州中华恐龙园,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的是李氏蜀龙。它生于侏罗纪中期, 属蜥脚类恐龙, 体长9至12米, 高约3.5米。头中等大小, 牙齿呈钉耙状, 尾部的最后四个尾椎愈合成棒状的“尾锤”, 这是它的武器。李氏蜀龙以低矮树上的嫩食物为食, 进食时还会将带有锤子的尾巴摇来晃去, 仿佛在警告食肉龙:千万别惹我。” (说完还做了个摇尾巴的动作, 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又一位头戴恐龙头饰的学生上场了。

“我叫太白华阳龙, 是剑龙的老前宗了。我身长5米, 头很小, 用四只脚行走, 看, 我的背上有两排骨板, 肩部有尖锐的棘板, 尾巴末端有两对骨刺。我的牙齿细小, 专吃地表的细软树叶。我是谦谦君子, 虽然天天带剑行走, 却从不惹事生非, 我的格言是‘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

这场恐龙的介绍会一直持续了两节课, 还不能结束。于是, 我建议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自己所了解的恐龙知识写下来, 汇编成一个小册子, 大家轮流阅读, 学生们欣然答应了。

下课了, 学生们还在不停地议论着。

生:老师, 我长大了, 一定当科学家, 好好地研究一下恐龙。

老师, 恐龙什么时候能复活呢?要是它能和人类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

……

篇14: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语文教学

当今的教育更加注重心与心之间的沟通,思想火花的碰撞会激发无穷的能量,所以和学生相处的每个时刻,我明白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潜力股,如何挖掘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的能力,老师应该多反思,认真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一切。

知识的更新要求我们老师随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更高的素质去驾驭课堂和教授知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只有知识的丰富以及水平的提高,我们教师才能搭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才能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游刃有余。

新时代的高中生有着更高的要求,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他们对知识的认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沟通,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周记这样说,“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我们的理解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有些文本知识离我们太遥远了吗?怎样让我们和那些遥远的事件拉近距离是关键所在,望老师考虑。”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更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

有些文本类的阅读专题,它同样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他们很难想象和体会战争对人类的戕害。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搜集了与阅读文本有关的图片和素材,将它与我的教学结合起来,课堂上我们一起品味语言、看图片,当同学们看到之后,被深深震动了,他们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当时的情景。最后我让同学们诵读全篇,整理答案,将课堂推向高潮。

在语文方面,学生的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差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实践形式。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本班全体学生,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为差异教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语文教育离不开谈心教育,每周利用课余辅导时间与学生谈心成为教师的必修课,了解学生的内心,知道他们的想法,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本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加强引导。教育是每位学生应该享受的权利,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合适的发展。

上一篇:国际大学生辩论赛规则下一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小货郎》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