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2024-08-10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精选8篇)

篇1: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语言形态和创作模式,同时促进了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传播方式的产生,形成了世界艺术发展的新趋向,即新媒体艺术。它是在科技的基础上产生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依傍高科技而发展产生深刻变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已从经济和文化上深深地融入到国际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外艺术交流往来日益频繁直接催生了中国的新媒体艺术,而中国新媒体发展前景又如何。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发展 现状 前景 收藏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泛指利用电脑及网络传播及交换等新科技,对传统媒体之形式、内容及类型所产生的质变。新媒体一词可以从产业区分、人机接口、艺术运动、及其多媒体形式来诠释,不同的诠释是由于不同领域的观点(产业、科技、艺术、及传媒)的出发点之不同。

新媒体艺术是以重要观念为前提,结合计算机科学,高科技材料,生物,化学,物理,心理学,视觉,表演等众多领域的交叉学科。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

二、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史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始于八十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由吴美纯策划,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张培力,王功新、陈绍雄等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该展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各地传媒以极大幅面加以报道,更由《文艺报》评为当年中国美术十大新闻。展览期间印发的由邱志杰主编的两本展刊,对国内外录像艺术的状况进行了深入介绍,翻译大批重要文献,在艺术界造成了重大影响。该展被许多批评家定位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

九十年代末,随着IT产业的发展,个人电脑上的编辑设备廉价并得到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了繁荣,而且更多的艺术家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和网络作品,这正在成为中国艺术中新的重要的潮流。

 1997年在北京涌现了数个高质量的纯粹由录像艺术组成的个人展览,如《王功新个展》,宋冬的《看》录像艺术展,邱志杰的《罗辑:五个录像装置》个展,等等。这标志着中国录像艺术家不但作为创作群落成为焦点,也开始以更成熟的个体的方式改变着当代的文化地图。

更多的人受到影响投入录像艺术的创作,这方面的成果在吴美纯策划的《97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展》中得到了展现。全国各地的三十几位艺术家在北京展示了最新的创作。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编写中的《九十年代中国美术年鉴》特辟一章,叙述录像艺术的兴起。

与此同时,中国录像艺术的活跃引起了国际艺坛的瞩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上。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

三、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经历了从现象的跟踪到范畴的讨论再到理论的建构的过程,正在从自发分散的研究阶段向自觉整合的研究阶段发展。当前应将中国新媒体艺术及其理论研究的总体性特征作为研究重点,主要课题应集中于“对象方法”、“发展规律”、“艺术形态”、“民族特色”和“学科建设”等理论范畴,并强调学科整合、多向度比较和“创作-欣赏-批评-研究”互动的研究方法。以Video和网络艺术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自 1990年代后期以来,已逐步走出技术探索和观念实验的单一阶段,转而成为一种个人对社会的艺术反应方式。但针对新媒体“技术含量低”、“圈子化”、“先天发育不全――模仿电视电影(尤指单屏Video),缺乏独有语言模式”等问题的批评仍不绝于缕。新媒体在为身处数码时代的人类提供了另一种从内部观察自身的手段之同时,也加剧了人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迷失感。而且,新媒体艺术所赖以成立的技术依然面临再度形成统治意识形态的危险。

新媒体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类型基本上差别不是很大,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当代的艺术家可以用任何工具、任何方式去做艺术,不应该用太多的概念去区分艺术家。现在的艺术家在传统的创作方式中都在寻找新的方式、新的突破,现在是科技发展非常快的时代,艺术家把所有的东西都抓到了,运用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道路从艺术方法上的模仿到创新在艺术方法上,从模仿到原创完全符合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实践历程是一个从模仿到原创的过程。这种模仿包括两个层面:对传统艺术的模仿和对国外优秀新媒体艺术的模仿。中国新媒体艺术以模仿作为自身的起点。虽然它是新兴的艺术,但并不意味着对传统艺术的遗弃。中国新媒体艺术善于从电影、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传统艺术样式中汲取营养来建构自身的艺术语言。

汪建伟早期新媒体艺术家,1994年即已从事Video,擅于将区域经验和历史典故转化为当代问题的切入点,在2000年就率先尝试了多媒体戏剧,推进新媒体朝着多种技术综合的“总体艺术”方向发展。

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多媒体艺术只是在表达一种声音,它所针对的是垄断话语,垄断话语顽强地坚持二元对立,比如我们从五四开始,就是一个运动接着另一个运动,前后运动之间往往是一种绝对的对抗关系。其实这种前人活动决定后人命运的荒谬游戏,早就应该停止了:它制约了我们对问题的深度探讨。在我的观念当中,多媒体艺术所强调的是一种关系与关联,这也是它跟其他艺术不一样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态度,而且是一种方法论。

汪建伟还指出新媒体艺术同我们的社会仍然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严格地讲,新媒体概念来自于一种外部经验。但西方新媒体艺术家与赞助制度之间的关系比较良性,而在中国,政府或企业不可能同多媒体艺术家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也许有一两个展览或艺术节,但也多是一次性的。前一段,房地产企业好像是要跟当代艺术建立某种关系,但最后还是成为它的一种暖昧的宣传手段。新媒体创作目前的内部问题是:艺术家应当思考,你为什么要选择“多媒体”这种方式?你有没有个人强烈的意识形态?你的观念跟“多媒体”之间究竟有没有直接关系?毕竟每一种媒介的知识含量都有它自己的范围和限度。

但无论如何,仿佛以最新技术从事创作的艺术群体,才更有能力把握和触摸我们这个时代。

四、新媒体艺术潜在的收藏价值

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中,除了传统的艺术门类如油画、国画、版画、雕塑这几大门类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类艺术作品的诞生与发展则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尤其是除了摄影之外的动态影像作品近年来在国内发展得比较迅速。一批年轻的艺术家拿用手边的DV,运用这种新的方式来关注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感悟。虽然采用的媒介并非传统的笔墨纸砚,但同样制作出了不少优秀的数字作品。这些作品目前一般都是在画廊中进行销售,由于很少有藏家关注这部分新媒体作品,所以这些作品在市场上的交易量极其有限,在国内的拍卖市场上也基本没有拍卖过动态数字影像艺术品,所以新媒体艺术作品未来的市场行情目前的的确确是处于一个“原始股”的状态。但是更能显示它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李安姿,当代空间负责人曾说当下是新媒体艺术投资收藏的好时机。中国艺术家在近年已经比从前渐趋成熟,不论风格、技巧或是艺术语言都开始稳定下来。我相信亦同时亲睹他们现在都创作出有素质的作品。当下是中国新媒体艺术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所以也是一个开始投资收藏的好时机,特别是对比中国传统媒体的艺术甚至国外的新媒体艺术,绝对是要趁低吸纳的时候。

新媒体艺术在近20年已走在国外艺术界的最前线。就像从前,收藏焦点都是由西方慢慢才转移到其他地区,我想新媒体艺术的情况也会一样,只是时间性的问题,或迟或早都会发生。

当代主流艺术往往都有比较多的追随者。但是艺术就是创新,就是要突破旧日的限制,除去固有的既定框框。新媒体艺术的锐意革新就做到了这一点,是主流艺术这些年来比较欠缺的。

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收藏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新媒体艺术的魅力所在。德国、美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家都已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媒体艺术博物馆。事实上,新媒体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存在,与建筑、表演、商业、公共空间、科技等都有非常多的交集和联系,而且目前市场化的程度也非常高。参考文献:

1、新媒体艺术设计[G]百度文库;

2、新媒体艺术前景依然“扑朔迷离”[R]雅昌艺术网,2007.5.14;

3、新媒体艺术:数字时代的新趋势[J]李琼波,《画廊》 2010.09期;

4、浅析中国新媒体发展及趋势,张艳萍[J]《安徽文学》 2009年11期;

5、汪海波,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现状[J]《艺海》2010年第09期

篇2: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张弦1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杨雪倩2重庆市鱼嘴高中

摘要:伴随高科技产物兴起,新媒体艺术也蓬勃发展起来,并成为时代艺术的特征,其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自己的特征和特点,也必然导致大众审美的变化。本文旨在讨论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对比情况下研究其发展及特征。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审美体验

每次在科学技术取得的突破,都会引领文化的进步。从传统文化到新媒体文化转变的过程这是媒体技术发展的过程。一.对传统艺术的初步理解

我国传统艺术的内涵极其博大并且辉煌。传统艺术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戏曲,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等,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都有推陈出新,都透露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伟大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地方性色彩,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二. 对新媒体艺术的概述 1.新媒体艺术产生的背景

艺术的更新是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而改变的。在今天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艺术工作者用互联网和科技数字手段取代了纸和笔,一种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的新型艺术形式应运而生。2.新媒体艺术的内涵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互联网信息化为基础的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化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包含有电影,音乐,动漫,实验性音响,影像艺术,虚拟现实,网络艺术,数字图像等许多方面。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内涵广泛的艺术形式,从横向上吸纳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的表现方式,很快演变出了网络艺术和数码艺术,从而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型的虚拟化的审美感受。3.新媒体艺术的首次出现

新媒体艺术起源于于 20上世纪 60 年代的欧美。随着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推广应用, 美国艺术家首次使用便携式摄像机拍摄作品。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模拟信号的录像

带,和摄像机, 所以这种艺术最初也被称为录像艺术。所以录像艺术可以说是新媒体艺术形成的真正标志。

三.从传统艺术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

1.诞生:在全球化逐步渗入到社会各个地方的领域的背景下,在欧美新媒体艺术和中国IT产业迅猛发展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可以说在被动的状态下起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一批质量较高的作品和较为成熟的艺术家。影像艺术追溯于1990年代,主要是指音频艺术。影像艺术的产生,是90年代艺术区别于1980年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2.早期:一直到90年代中前期,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装置,录像,摄影和音频等媒介上的广泛使用,90年代后期则表现为使用在90年代中期在媒介实验上的所有手段用于传达表现社会和社会现象批评的内容。装置艺术和表演在1980年代后期虽然也有实验,但真正在媒介上大规模地突破原有的绘画和雕塑的传统媒介还是在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的装置艺术和表演的盛行还有另一个特征,就是与观念艺术的结合。

3.中期:在90年代中期,真正的新媒体艺术的卓越性的实验是录像艺术的兴起。在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视觉技术的普及,网络技术,Flash动画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互动艺术,三维视觉技术,以及计算机数字编辑技术等开始进入音频艺术的制作。90年代末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音频艺术不再成为一种单纯的媒介,而是用音频艺术的表现方式对中国社会转型进行了文化层面上的反映,表达和社会各个群体息息相关的话题。

4.高潮期: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入,随着中国IT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大大推动了个人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新媒体艺术被引进中国后,影响时间还超不过十几年,但它们却和产生它们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光,声音,电能一样,以非常震惊人的速度发展和蓬勃壮大起来。四.新媒体艺术的艺术特征 1.综合性

新媒体艺术摆脱了传统艺术单一媒介的局限性,融合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综合媒介的特征,具备了传统艺术的所有特点。在包括传感器,音效,网络计算机,投影等许多工具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艺术将触觉,视觉,听觉甚至味觉一并合成进行综合性的展现,让大众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审美感受。

2.贴近性

新媒体艺术的取材大多是来自人民生活,或者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内容相对来说通俗易懂,但是它的与众不同是在于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了屏幕上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让观众过产生了共鸣,增加了新媒体艺术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社会的性质。3.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打破了往日传统艺术单向互动的模式,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互动。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加深了观众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对观众的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震撼,进而通过观众的人际传播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和思想,发挥了艺术“文以载道”的作用。4..迅速性

新媒体的特点就在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那么,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艺术也具备这样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由于其传播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让大家快速欣赏了它们的艺术特色,并且在社会上的反应也是快速巨大的。

总结:新媒体艺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在表现形式上取得了大的突破。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晶,它反过来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革新。它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2014年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科研《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比较研究》项目 YB2014-18)作者:张弦杨雪倩 参考文献:

篇3: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动画产业,独立动画

一、新媒体的特征以及传播优势

与传统媒的纸质媒体相比而言, 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 选择性增多, 表现形式多式多样, 信息发布实时更新等特点, 具有交互性, 全息化, 数字化, 网络化等优势。它利用数字技术, 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 宽带局域网等渠道, 以电视, 电脑, 手机作为终端, 向受众提供视频, 音频, 语音数据服务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它既可以通过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 也可以通过储存, 下载等方式。它的这种优势尤为明显, 都说时效性是新闻的第二生命, 而在这点上,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将这一特性做到了机智。它基本上市不受任何的时间限制, 无论在哪里, 每个人都可以在他认为适当的时候选择他自己喜爱的信息。当我们将自己的原创作品放到媒介平台上的时候, 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各个领域间进行传播。再者就是信息的内容多样, 传统媒体中的版面或者时间都是有局限性的, 而新媒体以它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主题化, 将每个人都变成了信息源, 这全面表明了它的信息没有止境, 可以满足个方面人士的需求。它在传播中, 受众享受主动权, 也可以主观的接受或者评判信息的内容, 这种互动性也是其传播的优势之一。

二、新媒体的传播给动画带来的影响

它的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成本低, 信息量大, 内容丰富等优势给小众的独立动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004年, 迪斯尼动画公司关闭了其最后一个传统手动画公司, 标志着美国已经全面进入三维动画时代。2015年前后, 世界将进入数字娱乐信息时代。对于传统的动画艺术来说, 在短片制作完成之后必须需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 这种方式不仅单一而且成本极高, 对于学院派的动画爱好者来说, 将自己或者团队制作的动画短片通过这种主流的传播方式方式进行普及是非常困难的, 换种说法, 在那个时代, 这甚至是不可能的。动画可以说就是这么一个不断生长变化, 又不断积累沉淀, 既新鲜又陈旧两种兼备的事物, 像一颗古老的树。拿创作于1914年的《恐龙葛蒂》来说, 片子现如今看来稚气十足, 不过就是一只叫做葛蒂的恐龙在字幕的提示下, 做出一个个动作, 期间她乐意有时不乐意。但这样的影片在当时却让美国观众大吃一惊, 当时动画已经是很新鲜的事物, 而真人与动画的结合构想更是超前, 而当时, 如果想观看到这样的影片, 是需要去影院, 由导演Winsor Mc Cay与动画片中的葛蒂进行互动, 才能共同完成。可想而知, 当时动画的传播形式是无比的单一。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 国外逐渐兴起了迪斯尼, 皮克斯, 梦工厂等动画公司, 由这些制片公司制作的影片在完成后会陆续在电影院上映, 人们可以去电影院选择自己想要观看的动画。商业的动画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 而小众的独立动画却并不为人广知。当然, 在科技发展如此之迅速的当下, 由于新媒体的入门门槛比较低, 广大独立动画人借助这个平台, 将自己的作品放在网上, 使之进行更加快速和广泛地传播, 以此来扩大动漫作品在大众中的影响力。通过这种形式, 现在在网上搜查自己喜爱的小众动画已经是非常便捷, 很多独立动画人的作品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三、独立动画在新媒体艺术下的发展趋势

独立动画是是实验性较强的风格动画, 多数是表达了作者本身的世界观而被创作出来的。中国的独立动画虽然在近几年才逐渐被大众所知, 但却不是在这几年才有的。早期比如我国的动画先驱万氏兄弟, 也是名副其实的独立动画创作者。1927年, 由万氏兄弟创作的《大闹画室》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而这部动画开启了中国动画的历史进程。但是在传播方式受到局限的那个年代, 这部被独立制作的动画并没有很好的进行传播。由于制作完成后, 在战乱中很不幸的遗失, 现如今在网上能搜查到关于《大闹画室》的资料, 大多数都是文字和小量的图片介绍。可见, 独立动画要持久的成长下去, 起首的第一件事, 就是要解决媒介的制约。随着人类的发展, 网络平台逐渐在广大群众中被广泛的运用, 它给动画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由于它特有的传播性的特质, 在这期间涌出了很多的优秀独立动画人以及动画作品。并且逐渐将独立动画推向主流的市场。此中为代表人物的是皮三, 他的系列剧《泡芙小姐》最初的预告片通过优酷网这样的新媒体媒介放到网上的时候, 就得到了数十万网友的追捧, 此后便广泛的传播于各大新媒体中。近几年, 独立动画在互联网上获得了不亚于电视与电影媒介的话语权。如今它被快速的传播于广大群众中, 也有一大批优秀的独立动画甚至获得了专业机构的承认。例如陈曦的独立动画影片《冬至》就获得了2010广岛动画界国际评委会的特别奖。李阳创作的《李献计历险记》在2011年被改变为电影在国内上映, 这一举动使得独立动画从网络走向大银幕, 这恰好说明了独立动画这一往日约束重重的产业正在往主流的趋势上升。由皮三等人发起的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同时也正在慢慢的走进动画人, 它是中国内地首次非官方、非盈利、策划的动画电影艺术项目。2015年10月21日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第三站将举办点设置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为期近一个礼拜的活动, 尤其是开幕式以及展映和创作者与观众沟通的内容, 这些都让我本人深刻的感受到, 小众的独立动画,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大前景下, 得到了积极的影响, 并且也得到了广泛的好的回应。独立动画论坛包括竞赛单元, 展映单元, 论坛和工作坊三个部分。竞赛单元面向中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征集独立动画艺术作品, 也包括学生作品和商业类型创作和当代艺术动画等等。创世初期, 有双年展发展至今为每年展览一次, 由此可见, 从2011年的雏形发展至今, 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 正在被广大动画人以及庞大的观众推向主流市场。而在这其中, 新媒体的传播给予了雄厚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样的影响, 才使得独立动画论坛变得日益成熟。才让我们有机会感受到独立动画人的动画世界中, 也正是这样, 独立动画人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独立动画时代到来

篇4: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1 、新媒体艺术的特点

连接性

超越时空限制、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使用者随时份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找寻远方的信息档案,滲透到各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现在的艺术家在虛空中、网络中密切地合作联系。

互动性

无论是显示在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統、或环境式结构,使用者或关于经由作品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定义。艺术家不再是创作人的內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让关系能够参与其中。

2 、聚焦几种新媒体

(1)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杨春兰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对于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却认为,尽管新技术的狂热崇拜者及追随者们,坚信手机电视是新技术催生下的又一颗金蛋,但手机电视受到受众心理、内容和媒介繁荣的制约,因此“手机电视是辅助媒介的主流想像”。认为“现在也许还没有人认为手机报纸的用户会赶上或超过报纸网络版或印刷版的读者数量。但是,手机报纸确实是用一种21世纪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闻又忙于行路的公众提供了一种快乐阅读的享受”。

(2)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移动电视的发展迅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使得受众身在公交车上,没有选择电视频道的余地。这种受众被动接收状态,无疑会降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然而目前尚无良策改变这种状态”。

(3)博客,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

从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2005年对博客的研究依然方兴未艾,较之于以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考量的角度更加多样化。2005年8月,上海还举办了中国首届播客大赛对于“播客”的研究始终避免不了与“博客”的对比。有人认为,“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广播。”

3 、新媒体艺术对当代设计的变革

艺术和技术作为设计的两个重要属性都时刻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技术。当今的社会,人类对各种技术的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每一个新技术的产生可能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产生改变和影响。作为创造和完美人类生活的设计师,必须对整个时代的变化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同时,很多新技术为设计师带来了更多创造全新艺术形式的可能性。

3.1 新媒体艺术对广告的影响

以广告为例,广告图形语言的演变与媒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媒介技术的发展又同科技的变革同根而生,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媒介的发展过程中,文字的出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印刷广告迅速成为那个时代广告的主流。而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广播、电视等电波媒体的出现和其他各种新媒体的涌现,广告的繁荣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广告中的视觉语言的运用也日益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技术又带来了一场新的传媒革命,这场传媒革命也给广告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为图形语言也提供新的视觉传达方式。

3.2 新媒体艺术对艺术媒体的影响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时期之后,现在又迎来了一个依靠全新技术的信息经济时期。数字化时代促进了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产生了包括数字化印刷出版媒体、数字声音媒体、数字影像媒体、网络数字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传播媒介形式,这种变革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带来极大的促进,使之成为了科学与艺术、媒体与设计、各媒体形式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的创新教育,打破了传统学科专业的划分。数码媒体设计是随着20世纪末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而引发的一个崭新的交叉课题,它同时兼备工科和文科两种学科性质,跨越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国家一级学科。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码媒体设计”的诸多称谓及学科内容的设定来看,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人机界面、多媒体、网络、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方面,它基本涵盖了21世纪数字化设计的科学范畴。

4 、新媒体艺术的展望

在我国,新媒体艺术经历了从模仿到原创、从局部到整体、从单媒到多媒以及从技术的跟踪到观念的升华的探索。1996年在杭州美院举办了名为《现实与影像》的国内第一个录像艺术展,1997 年北京出现了纯粹的个人录像艺术展。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

90年代末,随着IT产业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编辑设备的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繁荣,更多的艺术家开始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和网络作品。在各种大型艺术展览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新媒体艺术的身影。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 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连结并融入其中, 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 关系, 思维与经验。

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新媒体艺术也是将本土化与全球化进行融合的渠道。21世纪,影像与媒体必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和理解方式。没有媒体艺术家的存在,中国的艺术就无法真正进入世界,无法为世界艺术带来新鲜血液。

结语

虽然新媒体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我们要建设自己的新媒体设计专业。它已成为国际热门专业。各设计艺术学院都有数字媒体和新媒体专业,新技术还将迅猛的发展下去,对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和参与,也会越来越深入,艺术与科学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或者说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这可能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把艺术与科学等同起来,认为新技术将使艺术变成科学,或者科学成为艺术。技术追求统一性、标准化、定型化,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我们可以把一种新技术作为创造艺术的手段,我们却不能把一种新艺术当成技术发明的方法。我们应该欢迎新媒体艺术的到来。

[1]钟以谦.《媒体与广告》,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

篇5:新媒体艺术的进展研究论文

要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首先要了解与媒体艺术有关的几个概念。媒体即媒介。媒介的意义在于传播。视觉媒介作为思想的载体,包括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与当代的行为、装置、公共艺术等。它是中介、载体,是连接艺术家与观众的桥梁。公共媒体作为传播的媒介,包括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电影、网络、广告、手机等。多媒体作为技术的媒介,包括语音、文本、声音、图像、视频、交互式等。媒介、媒体形式的综合运用才是多媒体。作为媒介的艺术,声音与声音装置、摄影与摄影装置、电影、录像与录像装置、数字艺术(CG)、实验动画、网络艺术、互动媒体等,以及光、电与其他媒介的混合运用都可称为新媒体艺术。图像的获取方式有虚拟图片(3D)、扫描仪、照相、复印机、胶片的后期处理。在了解了新媒体的基本概念之后,我们要来谈谈当代新媒体的发展。为什么称之为“新”媒体?一方面,这个“新”是相对于旧来说的,也就是区别于传统的、老的媒介;另一方面,从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的发明到现在,新媒体也只有170多年的历史,相对于油画、雕塑来说,它还是相当“新”的。

在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时间并不很长,最早开设这个专业也是为了跟国际接轨,现在很多艺术院校开设了相应的多媒体与数字艺术专业。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家如邱志杰、张培力、王劲松、王功新、李巨川等,他们都是中国最早关注新媒体艺术的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解读新媒体的,是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去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其实,新媒体艺术是观念艺术的一个分支。当他们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去辅助作品,去创造现实中的虚拟时,他们的行动则更为直接、深刻地引发人们的思考。

图片媒介经历了从照相到造相的发展。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布勒松都是直接摄影,也就是没有对底片进行修饰,布勒松的“决定性的瞬间”更是用一种自然而然的抓拍方式获得影像。而新一代摄影家杰夫沃尔、纽顿、大卫霍克尼、布拉德弗孔、斯科兰德都是“制造决定性瞬间”,通过摆拍或者拼贴的手法来制造图片,这种照相是用抓拍的方式寻找决定性的瞬间,是一种基于视觉美学的纯粹摄影。而造相是用摆拍的方式制造决定性的瞬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实验摄影。现在的年轻艺术家普遍采取的是造相的方式,并且他们的摄影观更为开放。摄影带给我们一种新的视野,一张图片可以是艺术的,做图片的过程也可以是艺术的,展示图片的方式可以是艺术的,传播图片的方式也可以是艺术的。这种拓展了的摄影方式,也暗示着有修正的可能,新的摄影活动正是从这些可能性出发的。这种摄影之后的摄影是把摄影当做了一种文化生产,而这种文化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个人意志与社会浅谈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及问题文/段舜婕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完美结合,通过数字化合成技术虚拟现实并重构世界,强调交互感应。现在有很多介入虚拟艺术的沉浸式作品,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剧院、电影、摄影,甚至全景图或幻景这类历史性图像媒体。数字艺术能够深入地发掘和延伸图像潜在的美学价值。虽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也正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才使艺术创作有了更为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影视传播心理的共同作用。从媒介形态的角度看,当代摄影活动的分布还是很广的,它分布在传统的图片印刷品上,也分布在美术馆空间中,既成为了图片装置,又与行为艺术结合而成为摄影行为,进入社会空间。虚拟空间中的摄影活动,则成为摄影的最新游戏场所。

录像媒介是时间、运动与叙述的统一体。早期录像艺术的最重要形式之一是行为记录,如阿孔奇与他的作品。录像媒介作为非集权性的工具,作为艺术、社区、个人表达和大众传播最前沿的工具,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保持着原有的批判性。比尔维奥拉的《千禧年的五个天使》以现代录像技术、手段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绘画语言。加里希尔认为影像装置是录像的一部分。

网络媒介是一个不断开放的空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它颇符合中国古典文化中“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这首绝对无声的有声作品令艺术家和观众必须绝对“洗耳恭听”。它就像禅宗的冥想,禅师们把自然界的许多声响视为纯粹的现象以启迪学禅者的觉悟。俗世万境扰人,须以心的闲、静、净来洗涤之。作品在网络上传播让演艺厅无限扩展,观众看到这个作品时的反应也是作品的一部分,真正地让观众也参与到作品中来。网络上红极一时的“贾鹏君,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作为网络的效应,可以让一个作品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话题,引发观者参与到作品中来。作品也许是虚拟的,但这种交互式的可能性却是真实的。从现实的提取到虚拟形象的反馈,再回到现实问题的回应,网络媒介所能达到的深度更为广远。

篇6: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

尤其是现代信息社会,平板电脑和手机功能的一步步丰富,已经彻底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改变。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艺术走在时代前沿,利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教学中广泛引入数字媒体让艺术教学的过程更加丰满。

篇7: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上最常被提起的就是:云、数据、信息时代、智能移动设备、网络等,这些新潮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数字媒体。

它区别于传统的大众媒体,不再存在于报纸、印刷书刊、广播电视中,而是以数字技术的方式存在且飞速传播,更多的呈现在手机、平板等移动智能设备上。

它以网络为载体,更高速、更有时效性,从而极大地打破了传统的艺术教学所带来的局限性,也降低了对空间、时间的要求,使得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不再限制传统课堂上的教学模式,求知者甚至可以在任意时间通过数字媒体寻找自己渴望获得的知识,这样就具有更多的选择性。

而且,网络的发达让我们面对的社会信息资源比以往有了质的飞越,选择性更广,获得方式也更加便捷。

通过新媒体,高度集成了网络的资源,使数字媒体也具备网络资源的特性,如具备丰富性、可复制存储性、便捷性、高速性等特点。

基于这些优点,数字媒体已经是现在最流行的媒体技术。

随着体验的不断提高,数字媒体势必会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自由度得到空前的提升,甚至改变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引入数字媒体,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改变传统的教授变为大众的交流,互相分享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时至今日,数字媒体早已深入追赶时尚的年轻人的生活中,成为了互动、求知的首选方式。

篇8: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媒体也叫媒介, 是指用以交流与传播信息的材料与工具。一般说来, 媒体有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媒体相当于英文的media, 特指负载信息的介质, 即记录、存储信息的物质材料, 例如刻字的竹简、石碑、甲骨, 用于书写的丝帛、羊皮、贝叶, 以及用于印刷的纸张, 用于录音录像的磁带、数字化的光盘等;而广义的媒体则相当于英文的communication, 泛指一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设施和机构, 例如书籍、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

“我们把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价称为新媒体, 而将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 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推陈出新, 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称为新媒体艺术。”

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体现

1、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人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怀疑一些自己没有察觉到的、隐秘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思想和冲动。这些都属于无意识。弗洛伊德最早系统地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无意识理论, 他把人类精神分为三个层次:最下层为无意识 (即潜意识) , 是人的生命活力被诸多外部压力遏制住而不能实现的部分;中间层次为前意识, 也就是经验系统;最上层次为意识, 也就是理性的认识部分。

2、新媒体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西方的审美意向就是要围绕对空间和时间的理性组织建立起某种正式的艺术原则。和谐一致的审美理想, 作为一项调整原则而起作用, 它的焦点就集中在相关的整体和形式的统一上。”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从激浪艺术、前卫电影、视频艺术到数码艺术和网络艺术, 在其发展中还不断吸纳了如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等表现方式, 加入了诸如身体、电视机等新的媒介材质。随着信息社会中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又吸纳了像数码和网络等艺术模式, 从而创造出人类的一种新型的虚拟体验。另外, 新媒体艺术还在形态上还呈现出对现有图像资源的移借和拼贴的特点, 并且通过这种特殊的艺术创作手段形成一种混同的文本形态。“拼贴, 像戏仿一样, 是对一种特殊或独特风格的模仿, 带着文体的面具, 说着已死的语言;但是它是一种中性的模仿方式, 没有戏仿的隐秘动机, 没有讽刺的冲动……拼贴是空洞的戏仿, 是失去了幽默感的戏仿:拼贴就是戏仿那些古怪的东西, 一种空洞反讽的现代实践”。

3、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体现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内的冲动是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他说, 在现代文明里, 尚能保留思想的全能观念的只剩下艺术。“艺术是无意识升华的结果。艺术作品代表着艺术家的整个人格, 他的现在与过去、快乐与痛苦都被带进了创作过程。艺术家的灵感基本都可以追溯到无意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与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主题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许多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心灵深处的被压抑的欲望的伪装、变形的表现。弗洛伊德把这些未能满足的欲望看作艺术创作的动因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是在研究分析了很多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后得出的结论, 是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的。

三、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前景

弗洛伊德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深层次心理问题, 揭示了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 扩大了对自身精神状态的了解。20世纪, 艺术的定义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媒体、背景和目的。艺术和其他的学科相比, 更加注重个人独特的观点和视角, 注重个人的创造力。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艺术舞台上, 新媒体艺术必将以它独有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尽管新媒体艺术还是成长中的艺术形态, 但它必将在探索中逐渐完善。新媒体艺术中所充满着的这种无限的生命力, 也正是一切艺术形式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许鹏主编:《新媒体艺术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三联书店出版, 1989年。

上一篇:护理部轮岗心得下一篇:小兵张嘎的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