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评

2024-08-16

上海书评(精选6篇)

篇1:上海书评

书评分析及标准版书评

(一)小鸟撰写的书评:

按照本人看电影看书习惯,一般都是看过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因为里面的情节已经了然于心,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因提不起多少兴趣而感到索然无味。但这本《》却打破了这一惯例,相信看过的童鞋也有跟我一样的感觉,就是看过一遍以后你会停不下来思考,总是会翻来覆去地想着书中的某个情节或者感悟,在不确定的情况还会多看一遍、两遍、然后三遍四遍„„甚至连睡觉都对它念念不忘,直到彻底明白。

提醒对此书怀有好奇心并急切想改变现状的童鞋,请“慎入”此书!因为从你购买本书开始便中了它的毒,并会用从未有过的热切心情祈求自己的毒能中得更深!因为这样的话,或许能像作者一样,在无法赢在起跑线的情况下,通过书中那已经千锤百炼之后的各种方法直奔年薪百万或创业赚上千万,你会坚信即使自己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再不济也会过上“农妇(农夫)、山泉、有点田”的生活!由此看来,我认为,这本书不应该叫《》,直接叫毒药、罂粟之类的,相信大家也不会有异议!没读过的童鞋请不要奇怪,等读完了实践了你懂的。

点评:

写作很辛苦,这里就不表扬啦,只说毛病。嗯,跟以前撰写书评所犯毛病一样,整个书评缺乏细节描述,所以叫人印象不深。比如,说出一个小桥段,或者某件事情(可以自己编辑,也可以从帖子上摘录),这样才能叫读者记住点什么。

言语要么俏皮,要么犀利,要么深刻,要么抒情,这篇稿子言语个别地方有闪光之处,但大部分文字值得推敲和修改,欠缺冲击力。

你管小苏、小丁要俏皮话收集稿,想不出来就从里面找。撰写流程:

1、搭骨架;

2、添加细节;

3、为语言润色(前两个写好后,最后再来润色)。

多问一句,这个书评到底该归结到哪类书评?“一条龙”?“羡慕妒忌恨”?“比附对比”?“提问—共鸣”?

既然标准不明确,那就是三不沾式书评,所以特色不够鲜明。如果特色不够鲜明,冲击力在哪里?这个书评打算给谁看?销售员?创业者?打工者?普通读者?既然没有明确针对目标,那能彻底打动谁?显然,这则书评的败笔就是没找准目标读者群!

标准版书评:

看到大家对《》纷纷踊跃发言,不淡定了,也上来唠叨几句。我,26,非帅锅,原来是劳保用品销售,年薪5W上下,行业发展不温不火。当看到《》里关于行业选择与薪酬待遇的讨论,眼界开了。小说主人公雨浩择业时,面临一家外资啤酒集团和一家本土乳品集团,做了番精彩分析,天涯帖子是这样说的:

“啤酒业是靠资金收购和兼并,行业竞争充分,几大寡头垄断市场,个人发挥余地和销售提升空间有限,薪水不能随行业发展而提升,钱途般般。

乳制品业在国内蓬勃发展,每年以33%的增长率递增,全国有3000多家乳品公司在竞争,前途光明,容易形成新闻热点。目前,世界人均年消费乳制品100公斤,而我国不足8公斤,行业潜力巨大。现在A集团销量年年翻番,个人施展空间广阔,薪水也能随行业发展而水涨船高,钱途远大。

外资管理严格,总监级人物多被港台和外国人把持,仕途晋升艰辛。民营企业管理虽然松散,但金子在人堆里容易闪光。

雨浩决定加盟乳制品集团,事实证明他的分析正确。大河里有水,小河里自然有水,仅仅五年时间,他由分公司小部长发迹,凭业绩说话,每年新增一个总监头衔,曾统管企划、广告、工程和设计等四大总部,后升任董事长助理。”

看完书后,我恍然:“是啊,该找一个有前途的行业和公司,再也能像以前混了!”正巧杭州有一家销售50多个亿的小家电集团在网上招销售,我像雨浩那样分析了家电行业,等分析完决定抓机会去。第一轮面试顺利通过,第二轮安排在杭州面试,但我从深圳出发,万一杭州行不成功,真浪费感情和路费!

《》书里曾讲过雨浩三次面试,百发百中。于是我又翻了一遍面试篇章,不就是那么几招嘛,学起来容易。

我事先下了点功夫:

1、准备15个题目,再找答案;

2、冒充消费者到超市做了详尽调查,包括竞品一手资料,还拍了照片;

3、自己做了模拟测试,争取回答问题带上感情色彩;

4、少谈过去经历,只谈加盟后,我能给集团带来什么,将如何在地级市操盘。对于这些准备工作,书里写得明明白白,我是一对一学,没难度,照方抓药呗。

书上还有这么一段:

“面试A集团广告总监„„出来后,我使劲擦擦额头上挂的冷汗,和这位老板说话,居然额头不住冒冷汗,开天辟地头一回啊,他身上的气场实在太过强烈,彻底罩住我了„„回忆刚才面试情形,想起曾说起的一句话:“老板,您现在已经成功,应该有些慈善举措,比如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为希望工程做点慈善事业。有两大好处,一是企业回报社会,二是万一咱们危机公关,咱们有目的曝光慈善基金会,起到转移、模糊大众视线的目的。”对,说这想法时,老板轻轻点头。嗯,真庆幸自己的表现。

后来,老板成立慈善基金会,前后秘密给希望工程捐款1000多万,但不为人所知。我在A集团刚做广告副总时,集团遇见一次严重危机公关,三年前我的一个建议,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对啊,面试要给考官准备点绝活才能打动对方!《》一直强调不走寻常路。我沉下心,再次通读,很快,思路来了。

帖子上讲过一个故事。十九世纪初,一个美国商人想从英国进口一批钢琴,但头次进货需要进多少才能保证利润最大化?进多了,占压资金有库存;进少了,运费不合算,旺销断货也是损失。于是他做了一个“匡算”调查。当时美国大概有2000万个家庭,他聘请调查公司,在各地拜访15000户家庭,发现大概有1%的家庭有购买钢琴的实力,那就有20万台市场,再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富裕家庭中有1%的家庭有购买欲望。有数据支撑,他在2000台基础上又打75折,首次进1500台钢琴。后来他批发到美国各地乐器代理商行,很快销售一空。案例说明,有数据调查的思维习惯,有数据匡算的方法,今后在工作上大有用场。

看到这里,启发来了。不就是数据匡算嘛,简单。第一轮面试得知,今年广东市场销售任务是2个亿。自己应聘某地级市的区域经理。我查到去年广东的GDP和某地级市的GDP,按两个亿任务换算成某地级市今年销售任务(GDP跟经济发展程度、消费量和人口密切相关,是个不错的参照物),最后计算结果大概是今年有1500万的销售任务。好,在面试时给考官抛出去。

我们一行三人从深圳出发,为一个名额而奋斗。其他两个人具有明显优势,有一个人还是从美的集团出来的,行业销售经验丰富。但无所畏,因为我相信自己准备的最充分。

果然,面试时,其他人准备工作和现场表达感觉一般,而我恨不得私下对着镜子朗声回答了过十次问题,当然是精神饱满地现场作答啦。面试顺利,如愿以偿。而那个某地级市今年有1500万销售任务的说法狠狠打动了考官一把!因为他们安排这个地级市的销售任务是1550万。我估计考官当时会想:“这位面试者是位有头脑的家伙!会算账。”

底薪涨了30%不说,关键是能跟随一家大集团一起发展,未来前景光明。所以,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和主人公雨浩的做事方法,他让我从此迈向了新生活。今后还会遇见各类销售难题,但相信,《》就是我的护法。

事后想起,这次面试成功,是运用了雨浩最擅长的“目标细分法”。把面试这个总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然后再把每件具体事彻底做透……呵呵,套用雨总口头禅:“不学习?洗洗睡吧。”

点评:

这是“羡慕妒忌恨”式的书评,借鉴了书里的桥段,解决了读者实际需求,刺激了其他有同样需求的读者群。目标群体:想找工作的打工者、大学毕业生。该条书评,还有改进余地,比如文字上还不够有特色,但我们要说的是基本骨架OK。还有,这是一篇2000字书评,我们写的时候,要有长有短,但必须要把一件事说清楚,彻底打动你的目标读者群。

篇2:上海书评

这张年度书单来自上海知名书评人顾文豪, 题目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寂寂寥寥扬子居, 年年岁岁一床书。

01《白鹭》

(沃尔科特广西人民出版社)

这薄薄的一册诗集, 却给了我今年最欣快的一次阅读体验。沃尔科特的诗丰盈多变, 厚重处仿若光耀满天, 镕金铸彩, 轻快处则好比飞鸟轻捷的掠视, 踏水无痕。老迈, 并没有磨损沃尔科特的洞察力, 相反, 它给了诗人另一种观察人生的视角, 一种从死亡那头返视过来的视角。

奈保尔曾经赞叹沃尔科特有本事让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圣化, 正如沃尔科特的《飞翔号帆船》所写道的:

我把每一行诗句勾划和连缀得

像船上的缆绳一样紧实;在简单的言辞中

我平凡的语言变成了风, 我的诗页犹如飞翔号帆船的风帆高耸。

是的, 让平凡的语言变成了风, 但这并不完全依赖诗人的语言功力, 在这背后, 是沃尔科特对平凡生活的真挚的爱:

在这些平庸中生活显然已被

虚度, 然而还有这样的日子

当每个街角将它自身转换成

一个阳光照耀的惊奇、一幅画或一个警句,

停靠在集市旁的独木舟, 港口的蔚蓝,

营房。仍然有这么多值得写, 都值得赞美。

——《没有还有》

02 《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 (奈保尔南海出版社)

奈保尔在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 讲到他从小就有“两个世界”的感觉:一个是高大的瓦楞铁门外的世界, 一个是家里的世界。作为特立尼达的新移民, 奈保尔家依靠与外部世界隔绝来自我保护, 如此可以继续“生活在我们那个衰落的印度”, “我们朝内看, 我们过我们的生活, 外面的世界以一种黑暗的形式存在着”。关起门来的里面的世界, 因为排外保守, 而暗淡无光;大铁门外的世界, 那个宗主国的世界, 则因为完全与奈保尔的成长经验格格不入, 同样暗淡无光, 这两个黑暗的世界围绕在奈保尔周围。但奈保尔的不凡, 就在于他敏锐地把握住了身边的“黑暗世界”, 并让它们成为自己的写作主题:土著、殖民者、宗主国、印度、英国、非洲以及伊斯兰世界。

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曾在一篇关于奈保尔《半生》的评论中指出, 在他看来, 奈保尔“成为作家纯粹是出于意志的努力”:“他没有幻想的才能;他只有一个在微不足道的西班牙港的童年可供利用, 没有什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记忆;他似乎没有题材。他要等到数十年辛苦写作之后, 才终于像普鲁斯特那样明白到他一直都是知道他的真正题材的, 而他的题材就是他自己——他自己和他作为一个在一种不属于他 (他被告知) 和没有历史 (他被告知) 的文化中成长的殖民地人想在世间找到一条出路所作的一切努力。”

就此而言, 《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一书不仅承续了《作家看人》的主题, 关于“视而不见”所带给写作者的诸多限制的讨论。同时, 它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作家如何从复杂的生存环境与文化身份的限制中开启自己的文学之旅, 也就是说, 这是一部展现奈保尔关于写作的“纯粹的意志力”的书。

03 《悲伤与理智》 (约瑟夫·布罗茨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脉搏》里头一句关于艺术家的特别漂亮的话:“只要通艺术的人都懂得, 艺术从来达不到其创造者所渴求的目标。艺术往往功亏一篑, 而艺术家呢, 远不能从人生的灾难中拯救出什么, 因而遭受了双重失败。”我不知道巴恩斯这句话是否能涵括大部分艺术家, 但至少我相信, 布罗茨基应该是个例外。某种意义上, 布罗茨基正是属于那种依赖艺术撑持渡过人生劫难, 同时也不曾辜负艺术的教养的那种人。

在这部文集中,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布罗茨基熠熠闪耀的的诗性与美学, 更重要的是, 透过他对弗罗斯特、奥登、哈代等人详细深透的评论, 我们会发现, 自始至终布罗茨基都让自己处于传统和经典的航道上。歌德在谈话录里说过, 作为一个诗人, 如果能为诗歌这棵巨树添加一两片叶子, 就死而无憾了。换句话说, 如果我们为布罗茨基的深刻、透辟, 言人之所未言而拍案叫绝, 那么这不仅意味着布罗茨基本人的天赋与智慧, 更在于他自觉地让自己成长在传统的大树巨干上。

04 《小说机杼》 (詹姆斯·伍德河南大学出版社)

在这部关于小说的评论之作中, 詹姆斯·伍德提到:诗人可以像骑兵一样飞奔, 但小说家必须慢下来, 学会“朴素和笨拙”, 必须“变成全部的无聊”。换言之, 小说家的任务是成为, 去扮演其所描述的, 即使那东西本身降格、粗鄙、无聊。

如果套用这句话, 那么我想说, 这部《小说机杼》也是一部教人学会如何在阅读时变得“朴素和笨拙”的作品, 但这绝不意味着这是一部粗鄙无聊之作。相反, 在将小说解构、拆卸的过程中, 伍德会带领读者凑近观察小说机器的运转细节, 聆听叙述者内心的声音, 一如侦探般发现小说写作的真相与魅力之源。

朱利安·格拉克曾说, “文艺评论就是文学错综复杂的交错”。现在, 在小说的交错地带, 我们看到詹姆斯·伍德早早地站在那里, 一旁, 则是他画下的记号。

05 《食物——味道的历史》 (保罗·弗里德曼浙江大学出版社)

在这部由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撰的著作中, 贯穿全书的主旨并非是通常的饕餮赏鉴, 而是思考食物在人类文明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编撰者相信,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采集、加工、买卖以及料理食物的方式, 既反映出不同族群的世界观与审美观, 也充分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变迁。正是基于上述讨论, 我们才真正认识到不能仅仅将饮食陷于口味的赏鉴, 更多时候, 它是文明史的重要构成, 是我们未尝明确意识到的另一种文化母语。正如本书所言, “人类在其发展历程中曾在消除日常饥饿和满足食欲时丧失其本能, 自那以后, 饮食就成为各个文化表达自己的主要方式, 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开始学习这种文化并代代相传。”

06 《迷人的材料》 (马克·米奥多尼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是一部迷人的科普著作。这种迷人, 既来源于本书所讲述的陌生世界, 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却潜藏不语的世界;更来源于作者讲述这个世界的方式, 亲切、直接、有趣以及体贴。一言蔽之, 它使原本带有冰冷的金属质感的材料世界, 忽然一下子具有了温润的感觉, 并且透过一个个材料世界的小谜语的破解, 提醒我们牢记卡尔维诺在《宇宙奇趣全集》里的箴言, “我一直生活过的世界, 也是我们谁都从未理解过的世界。”

07 《未来之书》 (布朗肖南京大学出版社)

布朗肖, 对我来说, 就像是一个迷人的谜语:重要的不是谜底, 而是谜面。他能以无比清澈的语言幻化出最缭绕的文学烟雾, 即便你一再地遭遇前所未有的阅读挫败, 布朗肖却仍旧有魅力诱引你去啜饮他文学的甘露。艺术家克利的著名说法“不是要表现可以被看见的东西, 而是要让东西可以被看见”, 或许可以移来形容布朗肖的创作。而这本《未来之书》, 也正是一次关于不见/看见的观察之旅。

08 《王安忆短篇小说系列》 (王安忆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八本安忆老师的短篇小说, 让我体味到了一种久违的上海味道——在今天这个“上海味道”通常用来形容上海菜的时代, 安忆老师笔下的上海味道, 显然更加深邃, 含蓄, 贴合上海人的生理与心理。尤其是在冬日暖阳里 (如果老天爷赏脸的话) 阅读这些短篇故事, 经由王安忆的笔触, 去游走和赏味。

那些似远似近的街道、人物、细琐事物, 将会充溢出一种暖心之感。这种感觉, 就像是王安忆的老友陈丹青对于上海街巷景色所作的典范描绘, “夕阳映在园外石库门弄堂墙阵上, 经年的乌青灰白中泛着极浅的蔷薇色, 有种时光的烂熟之美。”

09 《有天清晨》 (狄兰·托马斯漓江出版社)

我们来看书里的一段话:

一个人的一年就像一朵云的经历, 它划过天空, 不久化入湿漉漉的、注定的废物, 化入循环往复的规则, 化入光生成的黑暗。此时, 云朵飞过, 慢慢地, 消失了, 我还记得, 在那飞过的地块上, 没有宏伟的早晨的山丘, 也没有落日中壮丽的深谷;我忘了我是何等的振奋, 看见飞过的鸟, 快乐的神奇的草地, 荒凉的平原;我只记得, 离滑铁卢火车站不远的街上, 一个小男孩, 穿着卡其布九分裤, 戴着钢盔, 推着满满一车柴火, 对着每一个路人, 他都无精打采地喊道:“你打哪儿来?”

篇3:微博书评: 正在崛起的书评新秀

关键词:微博;书评;文体

微博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互联网应用产品,微博的强大辐射力,已深入到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微博运营商和传统媒体的合力推动下,传统文体纷纷衍生出140字版本的新文体:“微小说”“微书评”“微影评”“微情书”“微家书”“微科幻”“微推理”等各种“微文体”已经蔚为大观,成为网络文学界的流行趋势。

“微博书评”作为这些“微文体”中的一种,兴起已近两年,众多传统纸质媒体陆续开设微博书评栏目,“微博书评”已经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渐渐为大众所接受。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试图梳理微博书评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对于传统书评的意义。

一、微博书评的兴起及其表达形式

微博书评是以微博为载体发布的对图书的内容、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书评文体,其字数限定在140字以内,除了文字内容,还有附带的图片、链接等内容扩展形式。目前在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中,这种140字以内的书评也称作“微书评”或者“微型书评”。

微博书评的兴起主要有两大推动因素,一是传统纸质媒体的青睐,二是各种微书评大赛的推动。

早在2010年3月,一部分传统媒体就开始将微博书评搬上自己的版面。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转载过微博书评的纸媒有《北京晨报》《晨报周刊》《新京报》《厦门商报》《南方都市报》《云南信息报》《钱江晚报》《都市晨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等。

《北京晨报》是最早刊发微博书评的一家都市类报纸,并以“微书评”的名称来命名其刊登微博书评的栏目。与此类似的是徐州的《都市晨报》及杭州的《钱江晚报》,都沿用了“微书评”这个栏目名称。《晨报周刊》是长沙一家城市生活类杂志,用的是“微博书评”这个栏目名,山东的《齐鲁晚报》和《山东商报》也是用“微博书评”作为栏目名。而其他媒体则往往用与之相近的词语来命名这类栏目,比如《云南信息报》和《南方都市报》是用“书·微博”,《新京报》用的则是“微博书情”。这些栏目刊发的内容大同小异——除了《南方都市报》的“书·微博”栏目偶尔会刊发一些与出版行业有关的微博,绝大部分都是微博书评。

2010年10月,“榕树下”网站举办了一次微书评大赛,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本次大赛无果而终,①但其在网络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微博书评”这一概念的兴起,同时为后来者起到了领路的作用。

2011年4月14日,当当网联合腾讯微博发起“2011年中国首届微书评大赛”。该活动声势浩大,邀请了李承鹏、罗永浩、沈浩波等知名人士全程参与并担任评委,得到了很多爱读书的微博用户的一致好评和热情参与,活动上线首日收到的微博书评就达到上万条。②

2011年8月4日至10月14日,广州日报联合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大洋网、广州购书中心、新浪微博举办了一次“微博书评大赛”。本活动历时十一周,通过大洋网、新浪、腾讯、网易、139说客等微博平台开设了专题页面,共有900多万人次点击,收到的微博书评作品达12万余件。③

传统媒体登载微博书评,使这个全新的概念为大众所认知;而各种微博书评大赛的举办则激发了网民写作微博书评的热情。两者的合力推动了微博书评走进大众视野,为其成为大众所熟知和认可的新文体作出了贡献。

2010年3月,读书网站“米说”( http://www.meshuo.com)正式上线,成为我国首家专门刊载微博书评的网站。该网站通过建立网络社区平台,试图对作者的微博书评进行内容聚合管理。这无疑也是微博书评兴起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微博书评作为传统书评与微博传播方式结合而生的一种新文体,引起了图书编辑、出版商和作者、读者的关注,一部分传统媒体阅读版编辑已在探索其写作及发展方向,并试图用自己的写作和选稿、编稿实践为之建立一种规范,但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总体来看,目前的微博书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自娱自乐型。读者阅读完一本图书之后,即兴发布微博书评,自然随性、不事雕琢,不在乎受众接受与否,纯粹是一种自我阅读感受的抒发。

二是有意为之型。这是作者有意识进行写作,并通过个人博客、电子杂志、社交网站等各种渠道发表,以期得到网友回应的微博书评。这类微博书评往往手法成熟、言简意赅、可读性强,因而质量颇高。

三是纸网互动型。传统纸媒开辟的微博书评栏目,一方面接受社会投稿,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搜罗质量较高的微博书评刊发,此外该栏目的编辑们往往也是微博书评的写作好手。这是目前质量最高、最具有阅读价值的微博书评形式。

二、微博书评的特点

微博书评由于是一种网络文体,又有140个字的发布限制,因此表现出与传统书评不同的独特风格。概括起来,目前的微博书评主要特点有:

1.语言网络化、口语化

与传统书评比较学术、正式和严谨的话语体系相比,微博书评呈现出网络化、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其趣味性也因此大大增强。例如《晨报周刊》第124期刊发的微博书评(评《1968——撞击世界的年代》):

我是在开始感怀青春已逝的时候拿起这本书的,我明白自己内心渴望一种冲击,朝气蓬勃的激情。麻木总是不对的吧?顺从是一种委屈求全吧?世界需要反叛精神。1968年就像一个莫名的巨大的磁场,激发了全世界的反叛激情,虽然不能说世界因此而改变,但彼时的叛逆的确值得我们为它致敬。

这则微博书评连用两个反问句“麻木总是不对的吧?”“顺从总是一种委曲求全吧?”以一种和读者商量的姿态诠释自己的观点,但口气却是不容置疑的,既强化了传播内容,亦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有种咄咄逼人的感觉。

再如刊发于《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8日的微博书评(评《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 :

@nico:某女给我的私信:“来,她姨,给我家皮皮,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推荐点儿童书吧,她偏喜欢海盗呀,鬼怪之类的,女巫啦,吸血鬼呀,最好有点图不是全文字的。故事性强的就好。嘻嘻。”我一看到此私信就浑身一振,立马回:《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她要的这些里面都有,也有大量插图,齐活。

这则微博书评非常巧妙地把图书的特点融入到友人对图书的要求中,既回应了友人的咨询,同时也给有相同要求的读者推荐了图书,无形中抓住了读者,产生了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2.偏重个人阅读感受,主体性更强

微博是一种自媒体,是个人用来记录自己每天的言行点滴并与他人分享的一个网络平台。和传统书评经过事先构思,反复思考,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主旨相比,微博书评更像是作者对图书的个人评判和读书时的心情实录,是一种阅读中瞬时感受的定格,其个人的阅读感受有时会凌驾于理性的分析之上。例如《新京报》2010年7月10日刊出的微博书评:

王东老师的新作《有些时候总是让我们怀念》,文字超乎我想象的安静准确,喜欢“我的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我在电脑前写着现在的字,一种是你现在在看我的文字。”许多年前去后海,下着大雪,有一家很小的CD店,一堵墙上有好多音乐制作人的名片,却看到一张歪着的大厨的名片。而现在看到的则是随笔界的大厨。

应该说,去后海是作者的个人经历,把王东比作随笔界的大厨,也只是作者的个人感受。作者在这里的表达,偏重的是个人阅读后的主观判断,也不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纯粹是一种“个人意见,仅供参考”的姿态。同样是《新京报》2010年10月30日的微博书评:

《蒋勋说红楼梦》确实说得像漫长的毒品,而且是精神毒品。他的平常道来却使我泪水频繁。以为是怀念已逝的青春,却哪里知道是在为自己过往的青春祭祀,为别人未来的青春提前哀悼。

这篇微博书评则更加主观,基本上称得上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以为是怀念已逝的青春,却哪里知道是在为自己过往的青春祭祀,为别人未来的青春提前哀悼。”我们很难区别,这种伤感是读了书之后的感受还是书评作者本身就带有的情感特质。不过,如果作者的情感特质和图书的情感特质恰好相吻合,书评主体与图书作者形成了一种情感的融汇,确属有感而发,也能在无形中打动读者。

3.只抓住书中一点进行评论而不及其余

由于微博140个字数的限制(网易微博为163个字),不可能像传统书评那样去很全面地概括一本书的内容并展开评论。因此微博书评往往抓住一本书最精彩、自己感受最深也最能打动读者、使得读者产生阅读冲动的地方来进行阐述。如发表在《晨报周刊》第124期的一篇评《图图传》的微博书评: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崩盘和转变,有几个关键人物,在抗争者中是曼德拉,在当权者中是德克勒克,民间宗教的人物是图图大主教。图图在期间居中调停,他的作用也无可替代。对于我们来说,最有启发的是,他主张建立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这两个关键词,都是我们所稀缺的东西。

作为一本传记,图图大主教的事迹当然会涉及很多。但是书评作者只抓住了其在废除种族隔离的斗争中居中调停这一点来进行阐述,而借此提出的“真相”与“和解”问题,也暗藏机锋,将批评的矛头转向了我们身边,更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又如《晨报周刊》第141期评《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的微博书评:

古代日本人为什么不吃肉?不是因为信佛,而是保证吃上饭先,消耗大量作物养殖牲畜不划算,吃肉是上流社会的奢侈行为,以至于后来日本人吃肉用隐语,猪肉叫山鲸,鹿肉叫枫。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当然不止“吃不吃肉”这一个方面,作者只抓住日本人“为什么不吃肉”这一点进行评论,其余的方面,就靠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发掘了。这种写法,不仅有利于作者从书中揪出一个点,增加微博书评的有效信息,还能间接地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吸引读者阅读的效果。

总而言之,微博书评作为一种网络新文体,带有网络语言的深深烙印,在具体的写作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随着这种新文体的成熟和影响日益扩大,其写法也就会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自身的特点。

三、微博书评对于传统书评的意义

传统书评由于其严谨的学术性,对写作者和阅读者的要求都很高。因此不仅书评作者日稀,书评的读者也越来越有小众化的趋势。④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书评的出现,也许是传统书评重新赢得大众的一个契机。

1.扩大书评的受众范围

众所周知,微博是一种互动性、分享性很强的传播媒介。通过互动和分享,微博可以实现一种裂变式的传播。通过在注册人数数以亿计的微博平台上的互动和分享,微博书评能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

其次,传统书评主要依靠的是传统媒介的传播渠道,由于其内容的专业性和表现形式的严谨性,和一般受众拉开了距离。而简明易读的微博书评的受众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其受众范围比传统书评更广泛。

再次,有了微博这个渠道,出版机构和图书公司以及出版从业人员都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建立自己的粉丝团体,与大家互动,通过发布微博书评和举办微博书评大赛等形式吸引大众对图书的关注,这对于扩大书评传播的受众范围、提高图书影响力是很有帮助的。

2.丰富书评的传播内容

微博书评作为书评家族的新成员,其形式短小精悍,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这无疑给书评传播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容选择。书评作者可以在写好一篇书评后,对应地再写作一条微博书评,发表在微博(可以是作者自己的微博,也可以是图书出版社官方微博或为某本图书专门开通的微博、书评杂志的微博等)上。通过这种形式,将微博书评和传统书评的优势结合在一起。

另外,微博的兴盛使得越来越多的纸媒开始以微博书评的形式向读者推介图书。因此对微博书评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这无疑会促使作者创作更多的微博书评,为书评传播活动提供更多的内容产品。

3.强化书评的传播效果

首先,书评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导读功能和教育的功能。⑤微博书评,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书评,由于其本身具有可读性强、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传播特点,使得书评的导读功能和教育功能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其次,书评传播活动往往又被当作是一种图书营销的重要方式。微博书评附带的图片、链接等扩展形式可以有效传达营销信息,有利于读者对图书更形象化的了解,强化其营销效果。此外,微博书评里面可以直接插入图书的在线购买链接,指引读者完成购买行为。可见,微博书评对于强化传统书评的传播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微博书评作为一种新兴文体,越来越受到一些纸质媒体和书评人的关注,其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但其成熟还有一个过程。微博书评与传统书评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实现书评的社会文化功能。通过书评学术界的研究和书评人及媒体人的共同认可和写作示范,微博书评最终将会慢慢为大众所认知、接受,成为一种为大众所熟知的新文体。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 榕树下.关于“微书评”大赛终止的声明[EB/OL].http://www. rongshuxia.com/c/2010/11/16/1505291161.html,2010-11-16.

② 新颖.微书评”悄然兴起 [N].长沙晚报,2011-04-20.

③ 李婧.书香羊城微书评大赛揭晓 获奖者称不再孤独阅读[EB/ OL].http://news.dayoo.com/news/201112/09/85080_20884815. html,2011-12-09.

④ 孙宝瑞.中国书评发展之管见[J].出版发行研究,2005(12).

篇4:书评

作者:潘家华李景国主编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 总报告侧重于分析和展望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的总体发展, 专题报告重点研究了房地产的主要次级市场发展和热点问题。为克服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促进未来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本书也力荐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应加强以下制度建设:制定基本住房保障法, 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制定房地产市场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全面加强房地产供求市场与中介市场监管;完善房地产税费机制。

房地产真相

作者:苏东

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房地产问题, 不仅关系房地产本身, 更是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资源调配等综合要素作用所致, 这才是中国特有的独具特色的问题, 而讨论房价问题, 已然不能只从房地产业本身讨论起, 需要将视野拓宽, 才能把握房地产业发展背后的真相。

与诸多泛泛而谈房地产问题的人大不一样, 本书作者苏东更注重“实证”, 用十余年时间走访了广东、浙江、河北、山东等十数个地区, 在了解房价的同时亦关注每一地的经济形态。他从诸多“亲见”的事实和现象上溯本清源, 查询经济现象背后的内在力量, 穿透“房价上涨”的表面事实背后, 找寻适合普通人的房地产善政。

楼市大趋势

作者:黄罗维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楼市大趋势》作者为知名财经记者, 该书凝结了他十年来在房地产市场的采写心得。通读全书, 不仅让读者对近十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更能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技巧。“市况实录”版块详细分析这十多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变化, 让读者再次回顾潮起潮落的楼市;“评楼论市”则针对当时的房地产热点问题进行点评, 笔调犀利, 一语道破楼市玄机;“实战攻略”总结出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楼市实战经验, 给读者许多操作性的建议;“风云人物”则讲述楼市投资者的传奇故事, 大大增强《楼市大趋势》的可读性。

失算的市场先生

作者: (美) 格兰格著, 徐伟民刘雁译

出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失算的市场先生 (引进版) 》妙语连珠、智慧洋溢, 深刻透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金融风暴。作者以智慧、幽默的语言,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各种金融体制的弊端和市场失灵所在, 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失算的市场先生 (引进版) 》的主角“市场先生”是一个非英雄式的主角。这个性格反复无常的拟人化市场形象是由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创造的。这位“市场先生”和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截然不同, 后者理性平和、深谋远虑。“经济人”体系中绝对容不下金融泡沫这样不理性的事物, 市场先生却好像经常会情绪失控。格雷厄姆的这个创造物究竟在想些什么, 他为何常常失算?这正是本书讨论的主题。

《失算的市场先生 (引进版) 》所述, 涉及了严重程度远甚于1984年债券市场的种种金融误算和误判。书中市场失算的大幕开启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科技股泡沫时代, 谢幕于2007~2009年世界范围内的房贷与信用崩溃。

篇5:书评

《核知识读本》

因为陌生才恐惧, 因为神秘才抗拒

揭开核真相面纱, 认识从阅读开始

日本的地震和海啸造成的核泄漏事故让全世界绷紧了神经, 也让本来很少有人关心的核知识由“冷”转“热”。经济日报出版社4月份推出的《核知识读本》一书, 为我们讲述了关于辐射、核电以及核安全等的各种知识。

辐射是这个世界上的基本物理现象, 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核”一直与我们同在, 只是我们并未留意或者知晓。

物理学上一个伟大的“意外”实验, 使得贝克勒尔通过铀的氧化物研究, 发现了元素的放射性。贝克勒尔惊奇地见到的实验结果, 最终打开了人类通向原子内部的大门。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得到应用后, 原子所能释放的巨大能量, 让无数人或为此欣喜神迷, 或为此恐惧战栗、纠结不已。核物理学和核技术的发展, 使人类能够驾驭原子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从这本书里, 我们可以了解到辐射每天与我们同在, 辐射的各种好处”, 辐射的防护, 核电站的前世今生, 核是如何变成电的, 以及如何处理核废料等大家关心的知识。正如图书的前言所说:“恐惧往往来自未知, 阅读改变的可能只是你的看法。”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这本书的作者就叫“何能”。

篇6:书评

大革命失败的责任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为什么有人说“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 嘲笑毛泽东只懂《孙子兵法》?“文化大革命”是怎么发动起来的?改革开放初期, 为什么有人把经济特区比作旧中国的“租界”……《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将为您揭开谜团。

《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

罗平汉 等著

人民出版社

定价:58.00元

坎坷辉煌, 90年风雨兼程

《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 记录中国共产党鲜为人知的坎坷经历

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 1914年就读日本早稻田大学后, 经常不上课而是去参加留日学生的反袁斗争, 1916年被校方以“长期缺席”为由除名。另一位创始人陈独秀, 为自己兼任校长的预科大学争取到一笔拨款以修建校舍, 担心自己一旦离开广州, 拨款就可能泡汤, 因此放弃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陈公博倒是参加了一大, 而且还带去了新婚妻子, 后因旅社隔壁房间发生枪杀案, 竟不待大会闭幕便落荒而走……

《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为读者揭示出的这些生动细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不同表现, 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初生的中国共产党遭遇种种坎坷的原因。人民出版社编审马长虹认为:“这些细微之处生动地再现了这些党史人物的性格, 并或多或少地预示了其未来的人生轨迹。”

《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一书, 真实展示了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并对一些关键细节进行了翔实的介绍, 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坎坷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并对9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沧桑巨变做了全景式描述。

《自然史》

[法]布 封 著 陈焕文 编译

人民日报出版社

定价:68.00元

这是一部传世的博物志, 全书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等几大部分。作者综合大量事实材料, 对自然界做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特别是在物种起源方面的贡献尤其突出。作者倡导生物转变论, 指出物种会因环境、气候和营养等的影响而变异, 这些观点对后来的进化论有直接影响, 达尔文曾称其是“以科学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的第一人”。

《激光的前世今生》

王颖 唐 南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定价:18.00元

“绝地武士的激光剑, 剑芒所到之处, 皆成废墟……”这是电影《星战前传》中的精彩片段。由激光剑引出激光的诞生、发展历史, 从历史中慢慢走来, 让我们看清激光器的原理和发展历程。从第一台激光器诞生, 到先进的激光制导导弹应用, 本书翔实介绍了激光无比的魅力和神秘的身世。想知道激光能干些什么?来吧, 翻翻这本小册子, 也许您会明白很多。

《山海经密码》

阿 菩 著

凤凰出版社

定价:29.90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海书评】相关文章:

上海书评范文05-17

简爱书评05-23

书评范文05-15

《年轮》书评04-25

参考书评05-15

书评英语06-12

香水书评06-14

教材书评07-30

红字书评专题05-26

文化苦旅书评05-26

上一篇:扬州市市区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下一篇:药剂专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