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2024-08-08

关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精选8篇)

篇1:关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如何顺利推进

土地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建议先选取若干典型地区进行试点,再予以总结,上升到国家政策。与此同时,就改革进程和优先顺序进行全面部署。我的看法是,第一阶段,在总结现有土地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扩大土地制度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完成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等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存量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改革;实施以公平补偿为核心的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地方融资平台、扩大地方自主发债范围。第二阶段,重点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探索国有土地资本化经营模式;建立土地财产税制度,形成新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形成多渠道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第三阶段,基本确立两种土地所有制权利平等、市场统一的现代土地制度和已规划和用途管制为手段的现代土地管理体制。

篇2:关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在贯彻落实《纲要》和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过程中,市国土资源局从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一、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推进产权制度创新

1、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鼓励和支持各县(区)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可以开放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的土地和必须先征为国家所有后进入市场的土地进行明确界定。

2、加快对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下,按用地计划实行农用地转用,任何建设用地必须依法取得。实行“两种权利,一个市场”,按照“统一市场供应,统一市场管理”的原则,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纳入城乡建设用地流转统一大市场。

3、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内容和形式的突破。除国家非盈利性公益事业用地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先征为国有外,其他类型的土地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进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在地域上不作划分,无论是城市规划区内还是规划区外都可进行。可以因企业破产、兼并等原因流转,也可以直接转让、出租、抵押、以地入股和合作经营等。

4、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依财产权定价、依产权性质分配利益。保障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逐步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地同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同区域、同类别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基准地价的20%;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价格不低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评估底价的40%。确保土地流转的利益分配最终主要落实到农民手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出让、出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所取得的土地收益,归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农民集体所有,纳入农村集体财产统一管理。其中50%以上存入规定的银行专户,专项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支出,不得挪作他用。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收益中集体所有部分的使用方向、用途以及使用收益分配,由集体成员约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为国家土地所有权时,土地增值的一部分归集体土地所有者。

二、加快农村土地发证,强化城乡土地统一管理

1、加快农村土地发证工作。在基本完成土地更新外业调查和内业建库后启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进一步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提供基础和保障。计划在2010年底前,全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率达到80%以上,力争2011年全面完成全市180多万农民共45万套左右农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2、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做好农村宅基地的土地规划、建设规划布局,引导农村宅基地按规划建设,切实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坚持“一户一宅”原则。

三、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

1、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力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从土地出让收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开垦费中列出部分资金作为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基金,每年每亩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基金为50元,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积极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据统计,我市现有可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后备资源39.18万亩,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万亩耕地开发任务,确保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实现总量动态平衡。

2、大力鼓励和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效益农业转变。大力支持乡村风情观光旅游,在严格保护耕地和不改变土地性质前提下,允许农民按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发展规模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给予旅游观光生态

农业专项配套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土地保障。鼓励农村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在农民现有合法宅基地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村民住宅建设向旅游观光农家乐转向。

四、落实征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1、制定和完善征地政策,确保征地有法可依。健全和完善《惠州市土地征收管理暂行规定》、《惠城区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惠州市预存征地补偿款管理办法》等地方性、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征地体制,明确征地工作职责,确保征地工作有法可依。

篇3:关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一、土地承包制的形成及其制度框架

虽然中国一直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说法,但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土地私有却是土地制度的主流。新中国建立后,为了获得农民对新兴政权的支持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人民政府继续实行解放前的土地政策,使土地均分,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土地改革虽然使农民获得土地,但加剧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耕作模式,农村社会仍然呈现小农化发展趋势。为了遏制小农经济的蔓延,1952~1955年间,政府采取了领导农民组建农村合作社的方式,农民把土地拿出来入股,进行集中经营。

无论是建国初期的土地均分还是农村合作社运动,就土地的产权而言仍然属于个体农民私有。这种土地制度对于急需快速进入工业化,又将土地作为唯一重要资源的新政府来说,是存在巨大矛盾的。因为国家建设要求把土地资源纳入国家计划体系,但土地私有的合作社无法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在执政党看来,必须破除土地私有制,建立土地国家所有制才能解决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矛盾,但是国家又不能直接将土地从农民身上予以剥夺。于是,经过数次的合作社加速运动以后,在1955年前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得以建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私有制由此颠覆。

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从农村破题,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户承包之后获得经营权和收益权,承包期限原则上15年。2003年底《农村土地承包法》通过并实施,土地承包期限在原来的基础上延长到至少30年,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土地经营权物权化以后,承包方有权自愿、依法处置其土地承包经营权。2005年至今,各地均有土地改革制度试点试验,对宅基地、林地和耕地的流转进行改革。2008年中央政府启动林权制度改革,目前林地已确权到户,可以流转,可以抵押。

现阶段,我国土地制度框架内的主要法律有《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从对象上看,既包括以耕地为代表的农用地,也包括建设用地;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用益物权以及征地等用途管制制度等方面。

有关具体规定如下:关于所有权。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集体土地,依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土地承包法》没有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而根据最高法院的解释,实际操作中是不能抵押的。关于“用途管制”。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关于“征地补偿”。

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关于“耕地保护”。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关于宅基地。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宅基地仅限集体内特定成员使用,本集体内特定村民申请取得的宅基地后只可自己建房,不可将其出卖转让,也不可以抵押。

二、现存土地制度的主要困境

第一是同地不同权造成用途管制无法顺利执行。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在用途管制制度之下,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应该在总体规划之下实现同地同权。然而,根据现有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只有由国家进行征用之后才能用于非农建设,而且其相应的补偿标准也不尽合理,无法使所征用土地通过对价实现平等权益,于是就造成了两种土地人为分隔、同地不同权的现象,导致用途管制制度无法最终顺利执行。

第二是农用地和宅基地的用益权不完全。对于农用地而言,《土地承包法》第二章专门用一节19项条款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的流转。在很多试点地区,早已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流转。但农用地制度仍然面临两个问题:第一,由于不能抵押,土地向专业和种植大户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会非常困难。因为不允许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则大规模经营所需大额资金无法筹集。第二,由于承包期限只有30年,对于大规模经营而言,仍显太短,而且这也不能保证经营者,尤其是外来经营者的权益。对于宅基地而言,主要问题是,不能向集体外流转,不能抵押,不能继承,不能有任何用途的改变。这些限制使得宅基地基本上没有市场价值,用益物权无法实现,宅基地不能变成农民的财富。回想一下,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让土地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显然,目前的土地制度做不到这一点。从改革程序上看,应该说宅基地改革并不困难,因为其过程并不比林地改革更复杂,困难之处在于各方利益协调,尤其是如何补偿地方政府的利益,因为巨额的土地出让金这块利益将不复存在。

第三是征地制度与补偿机制不合理。《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可以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有偿征收或征用,但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补偿方面,该法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但是,由于公共利益在法律界定上的模糊性和征地过程中的低成本和高收益之间的利差,使得政府垄断了整个建设供地市场,同时也获得了利用权力进行寻租获利的空间,结果在征地过程中,不仅农民利益没有得到充分补偿,而且土地的集约利用效率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利益分配的扭曲,也是造成当前许多土地纠纷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新政的分析

(一)土地制度改革原则创新

“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十六字原则充分体现了国家淡化所有权管理、强化用途管制和规划管理的改革方向。根据现有土地制度,除了宅基地,农民对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只有承包经营权,且承包经营权不能进行抵押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充分流转,集体土地也不能转入非农建设,转为非农建设,必须征为国有。从这一点上来说,现有集体土地所有权事实上是不完全的。而在现有条件下,渐进式的改革又要求集体土地所有制保持不变。因此,相对于所有权管理,用途管制则是相对科学的办法。

在“用途管制”的框架下,各级政府只能按照规划用途对土地进行管理,而不再享有超越规划的权力,也不能擅自修改规划。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如果规划为耕地,就不能随意变为建设用地。如果规划为建设用地,则可用于非农建设,享有与国有土地同样的权利。这对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的中国而言,有利于从严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有利于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从长远看,消除目前的“土地所有制歧视”将有利于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二)农用地制度创新

在农用地制度上,《决定》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土地承包的“长久化”、对于物权的进一步明确以及提高农用地市场运行效率等方面。

《决定》强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意味着将土地承包权由软变硬,以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收益权——这也是土地所有权的一种。稳定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意义重大,它是土地有效流转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际上已经向城镇转移了约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同时也带来了土地流转的要求和动力,只有让土地充分有效流转起来,才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的闲置和抛荒。

在“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合法物权所具有的权能,即“占有、使用、收益”。这是在坚持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对于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强调,同时也是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物权性质的肯定。

在产权明晰,物权明确的前提下,《决定》提出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增加了农民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的自由,实现尊重农民意愿,“放权于民”。同时,《决定》强调了“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制度底线,并充分明确了“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目标”。

(三)建设用地制度创新

在建设用地制度上,此次改革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宅基地制度改革方向的明确、对于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冲突问题的处理原则、征地制度的改革以及通过完善补偿制度提升建设用地市场化程度等方面。

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主体,宅基地一直是土地制度改革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此次《决定》在强调了建设用地制度的总体原则之后,明确提出了未来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方向,即将其作为农户的用益物权加以保护和管理,并提出了下一步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解决宅基地问题的充分认识,未来相关制度可能会先行出台。

《决定》强调了在“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之下,国家要“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大方向,并指出了节约出的建设用地要优先复垦为耕地的原则,充分明确了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决定》也再次提出了“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的调剂方针,并强调国家对于“集体建设用地”的保护和重视。在制度上强调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对于有效改革征地制度、缓和征地问题中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征地制度方面,《决定》的最大突破在于提出“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并规定“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来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公益性征用,同时,《决定》还给予农村集体土地建设更多的自由,即在“土地利用规划”经批准后,就可以用于建设非公益性项目,而农民作为主体之一,也被赋予了“参与开发经营”的权利以及获得“合法权益”的保障。这一扩大的政策不仅直接将为农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参与非农和(或)非公益性建设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而且也将间接促进建设用地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补偿方面,《决定》提出了通过“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方法,使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在土地被征收时,可以根据“同地同权原则”获得相应的“市场化赔偿”,“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而不是现行的按照农地产值一定倍数计算的“产值补偿”。以上政策说明国家希望通过建立市场化的机制,以解决土地补偿问题和保证征地制度改革顺利进行。随着一部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工业或商业用地的供应也会得到增加,这将有利于降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本,减少集体建设土地使用中的不合理因素。

四、对未来的展望

土地改革在中国已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改革是必然的。中国土地改革问题实际上归结为,第一个是如何改,第二个是改了之后给中国带来何种后果。

土地改革的第一方面是:如何改?这里仅对改革推进路径和宅基地改革作一个简单的预测。

在未来具体的改革推进路径上,政府将继续逐步铺开试点改革范围,根据地方意愿实施多样化改革方案。

建设用地改革方面,完善、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几乎是未来的必然趋势。现存制度下宅基地作为一种集体公共产品和保障性产品,不具有商品属性。正因为宅基地有社会保障的性质,很多人担心一旦改革,可能会导致很多农户失去宅基地,导致社会不稳定。《决定》并没有能够在农民宅基地所有权问题上取得突破,也许与此种担心有关。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当年的国企改革何其没有这样的担心?我们相信,政府熟悉国企改革的历史,而农民自己也有其理性判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跟进,也有助于使建设用地的流转和宅基地制度的逐步完善。

土地改革问题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土地改革后中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久不变和流转,不仅会使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得到保障,还能得到更多的土地溢价。从目前的农民收入构成上看,人均财产性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土地作为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财产,并没有为其带来相应的财产性收入。很多地方打着集体所有的名义向农民征地,而土地补偿金的分配中,地方政府和村集体获得大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得到补偿却很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后,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可以充分自由流转将使得土地的价值由市场决定,相比于现阶段土地价值由产量决定(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决定一个补偿倍数,土地的价值等于补偿倍数乘以土地产量)将使农民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溢价,农民的正当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土地流转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土地流转不会导致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农民失地引发严重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不大可能出现。首先,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的必然结果。只有第二、三产业发达、大多数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并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有收入来源的地方,才有可能出现较大范围的土地流转。其次,《决定》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国家提倡的是土地适度兼并以益于规模经营,而对会引发严重社会问题的公司、企业进入农业实行过度土地兼并一定会明令禁止。

从远景来看,如果土地改革不断推进,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农村土地私有以及土地自由流转,不仅将会出现土地规模经营上的巨大变化,而且随着具有“永久使用权”的土地的集中,有极大的可能在中国出现一个大农场主阶层。这是一个值得担心的问题:如果这个阶层出现,是否会造成社会冲突?答案是:不一定。从国际经验看,在西方国家(北欧和美国)有不少的大农场主和大农场主阶层,但那里的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引发剧烈的社会冲突。相反由于产权清晰和规模化经营,大农场主对国家农业和经济还有很大的贡献,在政治上也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

我们应该看到,土地改革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对产权的尊重,农村土地改革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对农民土地权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

①陈锡文:“总结实践经验深化农村改革”[J],《农村工作通讯》2008年第8期。

②李敏:“农地制度改革的一种选择——新型永佃权制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8期。

③袁铖:“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个产权的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④孙圣民:“游说、权力分配与制度变迁——以1978年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为例”[J],《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篇4: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报告】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解读】全国人大代表高春艳介绍,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高春艳表示,土地确权意义重大,实施难度更大,可以因地制宜,适度推进,试点探索。

新型城镇化: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

【报告】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解读】全国政协委员、中农办主任陈锡文称,城镇化进程中,“人”不能掉队。城镇化是稳增长的潜力、调结构的支撑、促改革的方向和惠民生的手段,最大的阻力在城乡二元结构。“三个1亿人”目标,就是创造公平制度环境,比如,剥离户籍背后的隐形福利,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并轨”,让更多人通过改革分享“福利蛋糕”,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户籍改革:城市间差别化落户

【报告】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

【解读】全国人大代表蔡继明称,要有序推进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必须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消除阻碍农民进城落户、人口迁徙定居的户籍制度障碍。同时,要遏止“大城市病”,也确实需要差别化对待“北上广”特大城市的落户政策。

粮食安全:中国碗要装中国粮

【报告】发挥深松整地对增产的促进作用,今年启动1亿亩试点。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解读】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称,尽管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但背后隐忧不少。一是有相当数量耕地污染严重不宜耕种,二是土地“非粮化”倾向加剧。种植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低,必将危及粮食安全。要改善土壤质量,就要在农村改革上做文章:抓紧土地确权,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改革就是要让农民获得更多“土地红利”。

水污染问题:让水资源管理红线硬起来

【报告】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解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称,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达到50%之后,是水污染危机的高发期,也是修复水生态的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将会付出极为高昂的治理代价。还有代表建议,必须切实调整官员考核的指挥棒,让水资源管理“红线”硬起来。

扶贫开发:精准扶贫体现了底线思维

【报告】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篇5:关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2014-4-4信息来源:凤凰财经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组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同时明确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高房价,而政府过分依赖卖地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房价,阻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

现有土地制度方面的掣肘,导致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农村土地闲置状况比较严重,农地质量下降,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土地财政问题突出,大量征地与被征地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越来越困难。新型城镇化形势下需要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解决城镇化融资问题。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大幅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从保证实物耕地总量红线转向保证以产量加权的土地当量红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占补平衡。建立土地“当量”制度,包括土地“当量”评估、交易和投融资体系是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改革建设用地供地方式。在当前建设用地供给模式下,政府直接参与征地、卖地,一方面导致土地价格高企,房地产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政府财政过度依赖土地收入,政府行为被土地“绑架”。本报告提出三个改变供地方式的方案,一是改革土地招投标拍卖制度为零地价或低成本价供地;二是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归中央;三是政府退出征地过程,实现建设用地供给的市场化。初期可以考虑允许不同地区选择不同方案进行试点,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优化趋同。

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在城市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购置和开发土地的支出可以通过发行市政债筹集,其偿付能力即土地开发项目未来所带来的现金流。从长远看,应尽快修订《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

征收房地产税。从国际经验看,市政债的还款来源是使用者付费和财产税等专项税收,以房产税为主的财产税是相对适宜的地方主体税种。在房地产税具体设计上,可采取新老划断方式,也可对存量、增量房产统一征收房产税,可以允许不同地区选择不同方案进行试点。从更深层次考虑,我国应尽快研究建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地方税收制度体系,启动新一轮分税制改革。

提高农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效率。鼓励耕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展农业科技和农业金融产品,加大水利工程等农田整治力度,更加集约利用农业土地,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地产出。通过转变政府观念、提高管理高密度人口能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技术水平等提高建设用地容积率。同时,推动盘活城镇低效用地和农村闲置建设用地。

转变粮食自给观。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从国际经验看,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0%以上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可将扣除大豆进口后的粮食进口量与国内粮食总产量的比例控制在10%以下作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扩大农业国际贸易与投资。

加强环境保护。可考虑拿出城镇化收益的一部分用于环境保护。一是加快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建设。二是积极发展绿色资本市场,建立改善环境的投融资体系。三是逐步开征环境保护税。

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改变现有土地征用收益分配格局,使土地增值充分反哺失地农民和土地综合占补平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社会保障制度配套安排的重要性,把促进“农转非”人口的社会保障、就业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予以整体考虑。

上述措施要相互配套,允许和鼓励地方选择配套改革,而不能只选其中一项或两项,把地方政府有积极性的改革与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的改革结合起来,配套推进。例如,如果地方政府想尝试市政债,就可要求其同时推动房地产税、供地方式改革、土地当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整体推进,形成合力,推动实现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我们应充分吸取国际经验,实现有动能、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尊重特大型城市和功能性城市的自身发展规律,对城镇化不搞一刀切。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

篇6:关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摘要:土地制度本身的系统关联性决定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系统推进,现阶段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同样是相互渗透,互为条件,只有将三项改革协同推进,才能取得成功的制度创新绩效。为此,应强化顶层设计,厘清相关土地制度改革之间的系统关联性;注重统筹试验,开展土地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开展核心问题的理论研究,为改革的协同推进提供指导。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验;系统思维;政策建议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已到了重要的攻关期,特别是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块地”改革试点的开展,标志着我国几项关键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近年来,我们对江西、贵州等省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情况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研。调研发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以及财税、金融等相关领域,只有对各项改革系统设计、统筹试验、协同推进,才能取得较好的制度创新绩效。本文暂且不论财税、金融等相关领域,仅就各项土地制度改革的系统性作如下分析。

1 土地制度本身的系统关联性决定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系统推进

作为规范经济社会行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围绕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满足实际管理需求,土地制度本身也在发展演化,逐步分解出各种各样的具体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共同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土地要素保障。各项具体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机械地截断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孤立地试验某一项制度改革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为例,据贵州湄潭和铜仁的改革实践,两地都是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来撬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系统改革。一方面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工商业主直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从事经营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征地格局,缩小了征地范围;另一方面,大量的闲置宅基地在转变为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显化和高效利用,打通了宅基地分配、使用、退出等各个环节的死结。因此,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必然涉及到征地制度和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三项制度相互渗透,互为条件,只有将三项改革协同推进,才能取得较好的制度创新绩效。

1.1 没有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同步推进,难以实现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目标

一方面,如果不改革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不把经营性用地排斥在土地征收的适用范围外,在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情况下,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用地企业,都会选择走土地征收之路,从而导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缺乏生存空间。这是因为,在“土地财政”现状尚未得到彻底改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得不担忧“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中能获取多少经济收益”的问题,而土地征收则能获取稳定的收益,可继续扩充土地财政;对于用地企业而言,土地征收能确保抵押、租赁、入股等各项权利的实现,不必担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否拥有长期稳定的收益和处分权利。另一方面,单纯地试验征地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征收范围,如果不放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则缺乏非“公共利益”建设用地的供地途径。

土地征收改革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是一个因果互动的关系,必须同步推进,才能朝着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目标前进。

1.2 没有农村宅基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同步推进,难以构建有效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土地资源配置机制

人口聚集是形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市场需求的基本前提,然而目前缺乏流转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已成为了制约人口聚集的最主要因素。一方面,位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区的闲置、低效利用农村宅基地难以盘活,不仅影响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规模的形成,而且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制约着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甚至还可能产生新的“城中村”,给社会管理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区之外零星分散的农村宅基地,由于子女上学和外出务工,一些农户纷纷搬往小城镇居住,导致这些村庄的空置率很高。由于不能有偿流转或村集体有偿回收,这些宅基地难以为农户向小城镇聚集提供任何资金帮助,无偿放弃又心不甘,最终成为了农户的“鸡肋骨”.因此,在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同时,创新宅基地管理制度,打通低效、闲置宅基地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化通道,实现农村宅基地有偿流转或村集体的有偿回收,一方面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区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形成规模创造条件,激活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盘活了闲置、低效利用的农村宅基地资产,提升了农户向小城镇聚集的财力支撑,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就地城镇化。

农村宅基地流转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是一对互为促进的关系,必须同步推进,才能构建有效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推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同步协调,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1.3 没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同步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项制度改革将缺乏科学的试验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与管理的龙头,是土地制度实施的基础,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难以满足农村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三项改革的需求。

一是“公共利益”的征收范围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对象难以明晰。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区域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并不衔接,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用途管制中也没有区分是集体经营性还是宅基地用地或公益性建设用地,既无法在空间上界定“公共利益”的征收范围,也难以评判“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这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前提条件。二是如果以现状用途确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由于潜力较小将使改革缺乏现实意义。从工矿仓储、商服等经营性用途的集体土地现状存量看,潜力很小,特别是没有经历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时期的内陆经济欠发达省份,又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产权调整政策中,对位于城镇规划范围内的供销社、食品厂、粮站等集体商业性建设用地都转为了国有土地,剩下保留集体性质的建设用地,基本上都是规划建设用地之外的土地。以江西省赣县为例,据全面的摸底调查,目前全县共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116宗1057.42亩,用途杂乱,涉及砖厂、采石(沙)厂、养猪场、建材加工厂、搅拌站、沥青库、榨油厂、机米厂、碾米厂等40多种。其中规模小于1亩的宗地为50宗,占总宗数43.1%,宗地规模小限制了规模化流转。另外,80%存量经营性集体土地分布在城乡建设规划范围之外,入市缺乏规划依据。三是宅基地流转缺乏规划依据。目前广大农村的居民点体系规划普遍缺失,更没有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到体现,哪些宅基地属于建设规划范围允许进一步流转,而哪些宅基地不在建设规划范围之内,必须进行复垦而不允许流转,没有判断的依据。

要以“多规合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为契机,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城乡体系建设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突出农村居民点体系布局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明确区分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公益性建设用地,并体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途管制之中,从而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流转三项改革提供规划依据。

2 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系统试验的建议

2.1 强化顶层设计,厘清相关土地制度改革之间的系统关联性

充分尊重土地制度系统关联性的客观规律,对当前迫切需要推进改革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等多项土地使用制度,从理论上阐述清楚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绘制出清晰的制度系统关联性脉络图。在顶层设计阶段,就要加强制度之间的协调,在分别制定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改革试点实施细则时,除了突出不同制度改革的自身需求外,还必须对不同实施细则之间的协同性和耦合性进行科学论证。

2.2 注重统筹试验,开展土地制度综合改革试点

综合改革试点是验证土地制度系统关联性的最好实践,也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改革成果的最好途径。建议国家在选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时,要注重统筹试验,确立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等四项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只有通过综合改革试点,才能提高改革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改革合力。

2.3 开展核心问题的理论研究,为改革的协同推进提供指导

篇7:关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论 文 题 目 关于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报告

专 业 班 级

姓名(学号)

实 践 时 间2013年2月15日—2013年2月20日

2013年 2月22日

关于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的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

法规和相关政策,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搞好农村土地确

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

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正文:

近年来,洙边镇坚持“群众自愿、依法实施、集约经营、利益保障”的原则,在保证农村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土地农业用途不变的前提下

实施了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镇共发展土地合作社8

家,其中市级试点合作社3家,区级试点合作社5家,入社土地9783亩,有效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洙边镇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模式

(一)、创新实施了“一证、一所、一社”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农村土地使用产

权制度改革模式。

一是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对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进行确认,发放具

有抵押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赋予了农村土地资本运作的功能。目前全镇

发放了产权证3384本。

二是成立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服务所。开展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服务、指

导群众建立农土地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各方面利益保障机制,服务农村土地使用

产权改革工作开展。

三是发展农村土地合作社。合作社在保证土地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接受

群众以土地使用产权入股,实行产业化经营。

(二)、确立了“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社运作模式。农户以土地为资

本入股土地合作社,享受保底金和盈余分红,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为企业建

立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企业为合作社提供产品订

单,实行护假回收,提高合作社抗风险能力。

二、洙边镇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主要做法

在推进农村使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我们主要坚持了四项保证,五项扶持,一深入。

(一)四项保证,即利益分配保障、风险防范保障、矛盾调处保障和党建保障。

一是“分配分配保障”。二是“风险防范保障”。三是“矛盾调处保障’。四

是“党建保障

(二)五项扶持,即“贷“、“贴”、“保”、“扶”、“奖”。

一是“贷”。积极帮助合作社办理土地使用产权抵押贷款,满足经营者的资

金需求。目前,全镇合作社已累计贷款880万元,还有280万贷款正在审批中。

二是“贴”。对土地使用产权抵押贷款,由财政给予全额保贴。四是“扶”。在技

术,资金、政策方面面对农村土地合作社进行全面扶持。目前,全镇已落实农业

综合开发项目资金12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25万元及农田水利工程、农机具补

贴、良种补贴、阳光培训等各类扶持资金180万元用于合作社发展。五是“奖”。

对运作好的合作社,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扶持,镇财政先后发放资金

80余万元,仅2011年,民生合作社就获得上级及镇奖金60余万元。

(三)一项深入,即深入突进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是适时探索新“三万一体”制度改革模式。合作社的发展,让从土地上解

放出来的农民渴望过上城里人生活。我们积极探索实施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

革、农村社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新“三位一体”改革‘以农村土地建设提高农民

生活质量,以小城镇开发拓展创业就业载体,实现农业、农村、城镇良性循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搭建城镇开发融资平台,推进城乡快速发展。注册成立了“贵禾伟业投

资有限公司”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主体,吸引农村土地合作社社员分红资金、社会资金入股,建设农村社区、城镇基础设施等项目。目前公司投资经营的项目

已有十几个,民康庄园和文化社区已建成交付使用,总投入3.84亿元的田园社

区正在建设;实施了总投资1982万元的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4200万元的郭河湿地治理等3个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公司计划近期开发建设总投

资3188.6万元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建筑面积140000平方米的城镇新

商业区等项目。

三是提高社员社会保障,推进农民变市民。在入社社员入股保底资金不变的情况下交出分红权的社员的医疗保险由合作社支付。对到小城镇购置公司开发的住房的合作社社员每平方米给予100元政府补贴。同时社员在镇域范围内的公司

就业优先安排录用。社员在创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资金困难的,公司根据

贷款人的实际偿还能力。为其提供一定数额的银行担保贷款。这样让更多的农民

愿意入股,交出分红权,到城镇生活,实现农民变股民、股民变市民‘真正过上

城里人生活。

三、洙边镇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效

一是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合作社对入社土地实行统一集中种植、劳务安排、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收购销售的“五统一”规范管理,标准化生产。同时,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民生合作社注册的“久红”牌红椒、“久红”牌马铃薯获绿色食品认证,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二是破解了农业规模发展资金难题。合作社可以利用土地使用产权证向银行

抵押贷款,解决了资金制约。

三是提高了土地的产出值。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化肥、良种、农药及各种生

产资料,每亩降低生产成本280元,统一机械化作业,每亩降低劳务成本300

元,统一种植高产高效作物每亩增收3000多元,免费办理农业保险,又提高了

农业抗风险能力。

四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改革在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同时,有效增

加了农民收入。2011年全镇合作社入社群众户均增加6900元。

五是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农民土地入社后要到城镇居住,城镇投资开

发公司的成立又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进而加快了城乡统筹步伐。

四、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一)土地权属不清、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流转

(二)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存在非粮化

(三)流转期限短期化不利于经营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政府职能定位不准影响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五、引导土地流转规范推进的合理化建议

(一)切实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

(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长期化和规范化

(三)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

(四)强化对规模经营从事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

(五)加强政府部门对土地流转的服务与管理

六、结束语

在莒南县洙边镇的社会实践中切实看到了土地流转带给当地百姓的好处,同时也有些不规范的地方。但是我们相信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将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工作做得更好。在此也非常感谢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莒南县洙边镇党委《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8:土地制度改革期待统筹推进

2015年2月, 长垣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33个试点之一, 代表河南省承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

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 包括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宅基地制度改革。经过一年多探索, 长垣县初步构建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有效保障了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与金融机构对接, 实现农村集体土地的抵押融资, 建立起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会上, 有关负责人认为, 三项土地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需要国土资源和其他相关部门同时发力, 也需要相关土地制度改革在试点地区同时跟进, 统筹协调推动改革。

上一篇:经济专业自荐信下一篇:工商局经济区建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