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霞》课堂实录

2024-08-07

语文《霞》课堂实录(通用9篇)

篇1:语文《霞》课堂实录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欣赏冰心的一首小诗《墙角的花》(教师出示幻灯片)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师:这首小诗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说明人不能封闭自己,划地为牢,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笼中之鸟。

师:那么这首小诗采用了什么写法呢?

生:它通过写墙角的花,来说明一个道理,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师:你能仿照这首小诗的写法,另选某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吗?

活跃的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

师:有同学写好了吗?请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犹豫地站起来)水中的鱼,当你游进网中时,末日就近了。(大家大笑)

师:形式相似,但缺少意蕴。

生:水中的萍,你随波逐流时,根基就没了。(大家鼓掌)

生:空中的鸟,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掌声)

师:不错。想不到大家都成了小诗人了。下面我们言归正传,来学习冰心的一篇哲理散文――《霞》。

2.朗读课文

师:谁来朗读全文?(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学生诵读课文)

师:读得很流畅,发音较准。

师:这篇散文短小精悍,下面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请思考:课文前半部分写什么,作者由此感悟到了什么。

3.讨论探究

师:刚才大家朗读了课文,初步感受了这篇散文的美感。下面请大家讨论刚才老师提的两个问题。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都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发言?(有部分同学举手)

生:课文前半部分就是写霞,写作者童年时对朝霞和晚霞的感觉。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吗?

生(齐):同意。

师:课文写道“但我在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那么,文中的“云彩”“云翳”“霞光”有象征意义吗?

生:“云彩”“云翳”象征困难、困境。“霞光”象征成功。

生:“云彩”“云翳”还象征痛苦、挫折等。“霞光”象征快乐。

师:不错,大家把握得比较准。那么,刚才整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

生:只有经历了更多的困难,生命才会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生: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生:经历过痛苦,快乐才显得珍贵。

生:是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全班同学笑)

师:同学们太棒了!下面我们齐读课文后半部分(从“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到最后)。

师:这篇散文,作者借霞来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生命中,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经历过痛苦和磨难的人生才更有价值。这种写法,就是哲理散文常用的一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师:下面我们再朗读一遍课文,文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语句,希望同学们能背下来。

4.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习了本文,你懂得了今后应怎样对待困难与挫折,快乐与痛苦吗?如:考试失败,朋友失信,家庭变故,甚至理想破灭,你该怎样对待呢?

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生:我记得钱钟书有一本书叫《写在人生的边上》,里面有一篇论快乐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觉得这句话挺有道理的,人的一生之中,幸福是短暂的,而痛苦又过于漫长。有时我想,爱该是人生之中最美好的东西了吧?然而,她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全班同学笑)

师:不错。小小年纪,思想却这么复杂。(同学又笑)

生:我有一位很要好的女同学,我们经常一起跑步、聊天。想不到今年暑假她却发生了车祸,从此失去了记忆。我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天天去医院陪她,我不停地跟她说话,但她始终处于失忆状态。医院里的人都嘲笑我,但我没有放弃。我不知道,命运为何对她那么不公……

同学们凝神静听,全班一片静默。

生:请刚才那位同学不要过于伤心。其实,人生没有绝对的快乐与痛苦,只有一种情况与另一种情况的对比。只有经历过最深切的痛苦的人,才能体验到最无上的快乐。(同学鼓掌)

生:初三升中考试结束后,我走过了一段最彷徨无助的日子。因为我知道,这次考试我失败了。成绩出来后,我果然与省重点中学无缘。但后来我想通了,一生中,一两次的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从此一蹶不振。我现在在这里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我,我想我一样会学得很好。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谈得很深入。我现在要说的是,挫折也是一种无价之宝,它能加速人的意志成熟,让我们懂得如何面对人生。为什么挫折能使一些人成功,也能使一些人永远失败呢?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弱者不敢面对挫折,害怕再一次努力后的失败,所以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拨,放弃成功的希望。对他们而言,一次的挫折就可使他们失去再次胜利的可能。所以,一两次的挫折并不算失败,真正的失败是自己失去了信心,放弃为成功奋斗的信念。当你真正做到“愈挫愈奋”时,挫折即将过去,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齐):谢谢老师!

[语文《霞》课堂实录]

篇2:语文《霞》课堂实录

师:第一自然段概括成一个字:大,你不能再换一个词说明大?

众生:巨大,庞大,硕大,特别大,无比大„„

师:那作者是不是这样说,鲸真的很大,非常大,大大大大大?

生(笑):不是。

师:第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都在写它的大,请同学们读读,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生默读,划句子,师巡视)

生:我喜欢这句话: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这里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写出了鲸特别大。

师:奇怪,怎不跟我们最熟悉的猫啊、狗啊去比?

生:因为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而鲸比象大多了,真让人惊叹!

师:是啊!象的确够大,但鲸竟比象大了50、60倍,最大的甚至达到100倍呢。(生连连惊叹)

师: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所以用——比较。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所以用——比较。【板书:作比较。】

生:我喜欢第一自然段中这句话: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师:(师请生做动作) 孩子们,我们来摸摸鲸的上腭,够得到吗?

生:够不到!

师:再高点,再高点!

(全班学生站起来,踩上凳子,兴致勃勃地摸)

师:好不容易够到啊!孩子们,如果让你们去鲸的嘴里看书,去吗?

生:(异口同声)去!

师:那鲸要是合上嘴了怎么办?那不就没命了吗?

(生大笑)

师:所以,林老师是不愿意让你们白白送命的,作者也不会同意的。这句话里啊有一个词说明这只是设想,而不是真的去,是哪个词啊?

生:“要是”。

师:对,从“要是”这个词看出作者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生:假设。

师:【板书:假设】这里用假设说明方法显得特别的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

生:我喜欢这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因为用了很多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鲸可大了。

师:这里,作者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板书:列数字】 诶,我发现在这么多的数字词中,只有“十几头大肥猪”中的“十几头”用得太模糊,太不准确了,若换成“十三头”或“十九头”什么的岂不更好?

生:不行!因为鲸的舌头有大有小,猪的重量也无法确定,所以这里只能用模糊的数字。 师:看来这模糊的数字也是为了准确的表达啊。像这样模糊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课文中还有很多,找出来体会体会。

师:下面,我要聘请一位小小解说员,用列数字的办法介绍鲸的“大”。为了更好地记忆这部分内容,大家是否发现这里的表达顺序?

生:课文先介绍世界上最大的鲸,再介绍世界上最小的鲸,最后介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鲸。

(小小解说员上台)

师:请问贵姓?

生:免贵姓游。

师:哦,游导,你好!为了你解说方便,你可以把大屏幕当作世界上最大的鲸、把一位同学当最小的鲸,把老师----哦!就是本人当作我国发现的那头鲸,游客们,解说员说得好,你们记得配上“哇----”的语气词。开始讲解吧。

生: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海洋博物馆,我是游浩,大家叫我游导„„ (“讲解员”生动地讲解,学生、听课教师笑声、掌声不断)

篇3:语文老师的英语课堂实录

还未开始上课, 就见一群人在讲台上忙活着, 有老师, 也有学生。黑板上写满了英文, 不对, 还是有几个汉字:“学习目标:……”是课前准备吧。忽然见到全体学生起立又坐下, 应该是开始上课了。只是, 老师却已不在讲台上。

三个女生戴着耳麦在台上说着什么, 大概是主持人吧。其中之一念了一长串英文, 便有一个接一个的学生上台, 或戴面具, 或演动作, 或摆造型, 有的学生口里还蹦出一串英文。在主持人的引导下, 下面的学生与上面的学生开始互动, 接着便是一串又一串的掌声。

上面的学生回位, 一个主持人开始点下面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说一连串的英文, 偶尔跳出一句或几个汉字, 另一个主持人在黑板上不时地写上一两个英文单词。其间掌声不断。忽然, 听到了老师的声音, 也是听不懂的英文, 估计是在补充。不知什么时候, 台上的主持人只剩下了两个, 老师也走到讲台前面来了。

老师打开单放机, 放了一通英文录音, 就又走到一边去了。依然是两个主持人在台上用英文忙活着, 只是这回下面的学生也似乎如我一样听天书了, 没有反应。老师的声音及时响起, 只是还是英文, 大概是在提示、启发吧, 因为终于有了同学们一致的“爷死”。老师又不见了, 主持人继续忙活, 下面却有了反应, 而且还是整齐一致的英文。

终于听到了一句久违的汉语:谁上来表演?便有4男1女上台, 说了一串英文后上位, 又是几个学生上台, 说英文的同时还伴随着一些夸张的动作, 下面的掌声也响亮多了。第三组也进行了表演。原以为还会有第四组, 主持人却开始点下面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回答了。似乎是卡了壳, 主持人让同学们“准备两分钟”, 老师也走到台前, 与主持人小声交流, 大概是面授机宜吧。果然, 几分钟后, 主持人便与下面的学生一应一和, 行云流水起来。老师想插一句话, 学生却继续回答着。老师走到台前, 强行插了一句汉语:“同学们听别人回答时, 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是担心没有“质疑”吧?学生却还是继续着他们的一应一和。

主持人带领同学们齐读起来, 伴随着对黑板上句子的讲解, “齐读—讲解—齐读—讲解”延续了好几分钟。老师也插进来讲了几句, 估计是嫌主持人讲解得不够透彻。热闹的场面忽然安静下来了, 原来是主持人要大家“思考几分钟”, 却不料老师又插了一句“大家可以讨论讨论一下”, 场面又热烈起来。

主持人贴了一张印满英文的纸在黑板上, 喊了4个学生, 戴着老虎、猴子之类的帽子, 上台表演了一番。下面热闹起来, 纷纷举手要求上台。又是5个学生上台, 或演或说, 台上台下的学生都在笑, 一起快活。

又听到了老师的声音, 叽哩咕噜一长串, 应该是课堂小结了, 可惜还是英文, 台下的学生们却是一幅明白的样子, 纷纷点头。

终于, 铃声响起, “下课”, Oh, My God!

感慨之一:老师真悠闲。上这样大型比赛课的老师, 竟然悠闲到可以坐在听课老师中。整堂课, 老师放了一下录音, 面授一次机宜, 插了两句话语, 作了一下小结, 再就是宣布“下课”了。啊, 这样“悠闲”地当老师, 我也好想啊!

感慨之二:主持真能干。两个主持的学生, 整堂课中, 既是主持, 又是讲解;既在提问, 又在评价;既要领读, 又要板书……把平时老师干的事情全承包了。这样锻炼出来的学生, 今后想不“泼辣”都不行啊!

感慨之三:课堂真热闹。台上不停地表演, 不停地对话, 不停地提问;台下不停地回答, 不停地朗读, 不停地对话。台上台下连成一片, 当然, 还有贯穿整堂课的不停的笑声。没有一个学生不参与, 没有一个学生不欢笑, 整堂课就是一场热闹非凡的“联欢会”。想想语文课, 有多少时候是“追悼会”?

篇4:语文老师的英语课堂实录

还未开始上课,就见一群人在讲台上忙活着,有老师,也有学生。黑板上写满了英文,不对,还是有几个汉字:“学习目标:……”是课前准备吧。忽然见到全体学生起立又坐下,应该是开始上课了。只是,老师却已不在讲台上。

三个女生戴着耳麦在台上说着什么,大概是主持人吧。其中之一念了一长串英文,便有一个接一个的学生上台,或戴面具,或演动作,或摆造型,有的学生口里还蹦出一串英文。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下面的学生与上面的学生开始互动,接着便是一串又一串的掌声。

上面的学生回位,一个主持人开始点下面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说一连串的英文,偶尔跳出一句或几个汉字,另一个主持人在黑板上不时地写上一两个英文单词。其间掌声不断。忽然,听到了老师的声音,也是听不懂的英文,估计是在补充。不知什么时候,台上的主持人只剩下了两个,老师也走到讲台前面来了。

老师打开单放机,放了一通英文录音,就又走到一边去了。依然是两个主持人在台上用英文忙活着,只是这回下面的学生也似乎如我一样听天书了,没有反应。老师的声音及时响起,只是还是英文,大概是在提示、启发吧,因为终于有了同学们一致的“爷死”。老师又不见了,主持人继续忙活,下面却有了反应,而且还是整齐一致的英文。

终于听到了一句久违的汉语:谁上来表演?便有4男1女上台,说了一串英文后上位,又是几个学生上台,说英文的同时还伴随着一些夸张的动作,下面的掌声也响亮多了。第三组也进行了表演。原以为还会有第四组,主持人却开始点下面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回答了。似乎是卡了壳,主持人让同学们“准备两分钟”,老师也走到台前,与主持人小声交流,大概是面授机宜吧。果然,几分钟后,主持人便与下面的学生一应一和,行云流水起来。老师想插一句话,学生却继续回答着。老师走到台前,强行插了一句汉语:“同学们听别人回答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是担心没有“质疑”吧?学生却还是继续着他们的一应一和。

主持人带领同学们齐读起来,伴随着对黑板上句子的讲解,“齐读—讲解—齐读—讲解”延续了好几分钟。老师也插进来讲了几句,估计是嫌主持人讲解得不够透彻。热闹的场面忽然安静下来了,原来是主持人要大家“思考几分钟”,却不料老师又插了一句“大家可以讨论讨论一下”,场面又热烈起来。

主持人贴了一张印满英文的纸在黑板上,喊了4个学生,戴着老虎、猴子之类的帽子,上台表演了一番。下面热闹起来,纷纷举手要求上台。又是5个学生上台,或演或说,台上台下的学生都在笑,一起快活。

又听到了老师的声音,叽哩咕噜一长串,应该是课堂小结了,可惜还是英文,台下的学生们却是一幅明白的样子,纷纷点头。

终于,铃声响起,“下课”,Oh,My God!

感慨之一:老师真悠闲。上这样大型比赛课的老师,竟然悠闲到可以坐在听课老师中。整堂课,老师放了一下录音,面授一次机宜,插了两句话语,作了一下小结,再就是宣布“下课”了。啊,这样“悠闲”地当老师,我也好想啊!

感慨之二:主持真能干。两个主持的学生,整堂课中,既是主持,又是讲解;既在提问,又在评价;既要领读,又要板书……把平时老师干的事情全承包了。这样锻炼出来的学生,今后想不“泼辣”都不行啊!

感慨之三:课堂真热闹。台上不停地表演,不停地对话,不停地提问;台下不停地回答,不停地朗读,不停地对话。台上台下连成一片,当然,还有贯穿整堂课的不停的笑声。没有一个学生不参与,没有一个学生不欢笑,整堂课就是一场热闹非凡的“联欢会”。想想语文课,有多少时候是“追悼会”?

其实,你也懂的,这才是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最好诠释。身为语文教师,可以从这堂“听不懂”的英语课中,领悟到多少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篇5:语文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学过李白的很多诗句,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蜀道难》。

师:课文大家已经课前预习了,预习之后,不懂的字音字义交流一下。(生没有出声交流)

师: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那老师检测一下

二、预习检测(10分钟)预习检测一 读准字音 一生说,另一生纠错,生齐读 Ppt出示:

1、不与秦塞通人烟

2、猿猱欲度愁攀援

3、砯崖转石万壑雷

4、飞湍瀑流争喧豗

5、胡为乎来哉?

6、但见悲鸟号古木

7、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8、侧身西望长咨嗟 预习检测二 解释词语 一生说,另一生纠错。

师提示积累方法:借助注释,圈点法。师生齐读 Ppt出示:

1、危乎高哉

2、畏途巉岩不可攀

3、扪参历井仰胁息

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三、出示教学目标:

1、借助诵读,明确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借助诵读,涵咏语言,体悟文本丰富的意蕴。生齐读目标

四、诵读(20分钟)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师评:字音准,语速稍快。《蜀道难》本为乐府旧题,应用“咏叹调”,读时要“咏叹”。

Ppt出示:大声诵读全文,试着圈画出本诗的主旨句和能够表现蜀道之难的关键词。生1读,师指导读:危乎高哉 上青天

生齐读,师打手势再次指导“上青天”的诵读。师:哪句是表现“高”的诗句? 生2读

师:非读不能明其志。有两种读书方法——把书读厚,把书读薄。现在我们用这两种方法,借助想象,再次诵读。

Ppt出示:把书读厚——大声诵读,找出具体表现蜀道其“高”和“险”的语句,然后选出你喜欢的一处,和大家分享一下喜欢的理由。

师提示:我喜欢: 喜欢的理由是: 共5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分析,老师指导诵读。(10分钟)

Ppt出示:把书读薄——请结合原文语句思考:作者反复吟咏蜀道之难,其写作目的是什么?

生1:对朋友的嘱托

生齐读“问君西游何时还”句 师:咏叹调该如何读?

生再读(师读上句,生齐读下句)

五、探究(5分钟)

师:是人反复强调蜀道之难,目的何在? 生:不如早还家。

师:整首诗348字,经过大家的梳理,变成简简单单2个字——还家。Ppt出示: 观点之一:

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当时李白身在长安,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观点之二: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 谗言毁谤,排挤出京。作者在写这首诗时融入了身世之感,故此诗是为自身而作。师:为什么为自身而作?交流讨论一下。生短暂交流讨论

生1:政治仕途凶险,想早日回家

师:蜀道之难,比不上政治凶险,《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他怎么说? 生:安能……

篇6:高一语文《雨巷》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上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伤感、惆怅同时也能让我们的内心为之一颤,那同样也是美的力量。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

二、诵读、整体感知。

师: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生: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师明确: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好,那就请同学们酝酿感情,发挥想象,你就是诗人,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乘着想象我们把本诗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表扬一下,同学们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师问: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答案示例: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除此之外《雨巷》用词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伤感的诗情。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师: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这首新诗表达了戴望舒对理想的追求,体现出作者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热切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师:《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生:①“雨巷”②“丁香般的姑娘”③“我”④“油纸伞”⑤“颓圮的篱墙”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师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师问: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生:丁香花给人忧伤的感觉,由歌曲《丁香花》了解到的。

师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师: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习题第四题。

师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师问: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参考: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篇7: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

不炫耀自己

落花生

许地山    默默奉献

教学过程:

师:通过上节课学习,孙老师非常喜欢你们。喜欢你们什么呢?1、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你看刚才有多少同学举手;2、会提问题;3、喜欢你们有自己的思想。这都是很好的品质,看来孙老师要向你们好好学习。刚才我们看了父亲的一段话,大家说父亲把落花生与苹果、石榴的对比当中,体会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

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

师:那么父亲仅仅是讲落花生吗?他们就是来吃吃落花生,来讲讲落花生的吗?

生:不是。

师:打开书,看看父亲接下去怎么说的?从落花生又讲到了什么?(范读: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设问:“我”对父亲的话,听懂了没有?)

生:懂了。

生:(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父亲从落花生讲到做人道德,“我”懂了父亲的话,所以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说的话同学们懂了没有,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体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作适当诱导。

生:“体面”是外表好看的意思。

师:“体面”就是外表的意思,那么“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呢?

生:讲究外表。

生:做表面文章。

师:“讲体面”通俗地说就是讲外表,那么我们要不要讲外表。(板书:“讲”)

生:要。

师:要讲外表,我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就要求仪表要整洁。

生:(齐读)只讲体面。(板书“只”)

师:只讲体面,什么意思?

生:只讲究外表,不讲究别的。

师: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有没有见过只讲体面,不讲别的人?

生:没有。

师:我们见到的都既讲体面,又讲行为的人。那么“我”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生:既讲外表,又要有真才实学,默默奉献的人。

师:“既……又……”用得好

生2:既讲体面,又要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生3:不但要讲外表,而且要有贡献的人。

师:再读“我”的话。

生:(齐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引读)“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常常地记在我的心上。”(稍停)读错了吗?

生:应该是“印”在我的心上。

师:记在我们心上不好吗?哪儿不好?

生:记,有时候也会忘记,印,就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生2:印,一般是永久的,用记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将这些东西忘掉的。

师:永久的。(赞赏地)

生3:记是短暂的,不永久的,印是永远也抹不去的。

师:把最后一段读一读。(读出印得很深的感觉)

生:齐读

师:再读,想一想,怎样体现“深”

师范读,生再读,师评点

师:语速要慢点,注意停顿,才能有味。你从哪儿看出父亲的话陪伴我走过一生的呢?

生:我是从“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看出来的。

生2:我是从“深深印在我的心上”看出来的。

生3:开头写了“落华生”这是许地山的笔名,这说明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了。

师:板书“华”

师:把名字都改了,说明印得很深。

师:同学们,下面孙老师搞一个栏目《实话实说》。怎么搞呢?首先要说真话,说实话,你说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你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现在我来了解一下,想做苹果、石榴的举手。我们欢迎他们上台。下面我们进行正方与反方的辩论,做花生的为正方,苹果、石榴为反方。下面四人随意组合,讨论的时候既要热烈也要注意纪律,上面的同学发言,下面的要认真倾听,认真思考,驳倒对方。

分三轮,第一轮:讲各自的好处。

正方先发言

生1:花生的好处是默默无闻,不求虚名,

生2:落花生不求名利,使别人快乐。

生3:做落花生就可以像雷锋一样,默默地奉献。

生4:落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反方发言。

生1:我们苹果色彩好看,还能吃。

生2:我们有许多营养,水份,价钱也比花生贵。

生3:我们有药用价值。

生4:我们可美容,吃后回味无穷。

师:现在进入第二轮,讲对方缺点。

反方发言

生1:中国生产的水果出口,可没有听说过花生出口。

生2:苹果洗洗就可以吃了。

生3:苹果可连皮一起吃,而花生却不行。

生4:花生与黄瓜一起吃,会中毒。

正方发言

生1:水果上有农药,多吃会中毒。

生2:爬树摘苹果,会掉下来的。

生3:苹果中有蛀虫。

师:现在进入第三轮。〔现场指导〕(对反方)当代社会我为什么做苹果这样的人?我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我不做这样的人呢?我在社会上会怎样?为什么?我做这样的人又是为什么呢?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会怎么样?(对正方)当代社会我为什么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给1分钟时间,四人小组讨论。

生讨论。

师:好,现在每一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刚才我们同学发言时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说,现在老师要求大家要讲一段话。好不好?

生:好。

反方发言

生1:在当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稍微精明一点,如果全部都像落花生一样老实的话,迟早要给人骗的,像我们苹果比起来就稍稍精明一点,不会被欺骗。

生2:在当代社会过于诚恳的人去帮助人,会被人当作骗子误解你,如果稍微精明一点,在处理事情时会想得更周到一些。

生3: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的话,就不会被人发现,永远成不了才。

生4:花生你们承认不承认是为人民默默的奉献,那么你们既然默默地为人民奉献,怎么让人民发现呢?那么就要从地里面伸出来,那么在某些处事方面显得比较圆滑一些。

正方发言

生1:可以靠我们的真才实学让别人发现自己。如果当时一看你们是精明的,肯定有时候会拍马屁股对不对?但是,当你们得到学问后,肯定会骄傲,骄傲会使人落后。

生2:如果社会上都是你们这种精明的人,而且只讲体面,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肯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因为没有真才实学。

生3:当代社会上要凭实力做,像你们只想炫耀自己,那不是豆腐渣吗?

生4:做人应该做一半苹果人,做一半花生人,既不会被淘汰,又会精明一些。

师:(赞赏地)通过辩论,思想发生变化,认识得到提高,还是有可能的。

生:纪晓岚的故事中,纪晓岚打败了和坤,那么纪晓岚是靠什么来打败和坤的?

生:在坐听课的老师,你们到底想做苹果人还是花生人?

听课者:纪晓岚的做法是值得认同的。再如,你们站在那里,高高地挂在那里炫耀自己,而坐着的同学却是默默无闻,同样,你们与他们谁会被大家接受。

生:两者都有可能。

听课者:如果大家都是精明人,大家之间还会有信任吗?

生:大概没有了吧。

听课者:那么大家之间都不信任,社会还会进步吗?

生:不会。(不服地)

邀请的老师下台,学生归位。

师:照理说讨论到现在,孙老师应该给大家一个答复。但今天,孙老师不给大家答复,到底该做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问问你父母亲,希望大家搞一次社会调查,各行各业选一个代表去问一问,也希望大家把这个问题带到中学、大学,以至一生中去思考,相信你们最后会给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

★ 浅议藏区多媒体教学与打造趣味语文课堂

★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互动教学(网友来稿)

★ 趣味教学--拼音

★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总结

★ 中学语文课堂亮点教学论文

★ 初中英语趣味教学论文

★ 《趣味文字》教学反思

★ 《春》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 怎么做语文课堂笔记

篇8:语文《霞》课堂实录

一、课堂之源———链接师生的思想

语文课堂的开始, 笔者认为应该是师生之间思想的链接。 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 老师一进课室便是打开书籍, 进入课堂的教学内容, 长期如此, 这种教学行为会让学生的思想变得麻木, 甚至有点机械化。 很多学生就是在这种呆滞、麻木、机械的课堂中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因此, 笔者认为, 课堂伊始, 师生进行思想的链接是非常重要的。 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伊始进行思想链接, 是师生思想磨合的开始, 对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是王君老师的《老王》给我的深刻启示之一。

在王君老师的《老王》中, 课堂一开始, 首先, 王老师建立了课堂规则, 告诉孩子们, 在她的课堂中不会有被遗忘的学生。 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她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思想链接的第一步。 其次, 她叫学生回答问题, 并非像传统课堂那种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推进而进行号数、队伍的轮流, 而是随机的。通过几个学生的回答, 与学生建立了第二步的思想链接, 即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被叫到是随机的, 随时都有可能被叫起来回答问题。 为了回答好问题, 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要不断进行思考。 这种思想的链接保证了整个课堂不冷场, 也不会仅剩老师一个人的声音。 最后, 王老师在课堂上无时无刻地不在链接学生思想。 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 她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价, 再反问其他学生对这种回答的认同、看法, 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思维的不断碰撞。 以课堂开始前的热身为例, 让学生就“骷髅、愧怍、荒僻……”几个词语造句。 个别学生一开始有些腼腆, 王君老师立即落实了她课堂的规则, 随机让学生回答问题, 并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运用激将法、鼓励法、表扬法等让学生积极参与, 使得整个课堂由一开始学生的局促不安到渐渐热烈起来。

总之, 通过对王君老师的《老王》教学录像的观察, 结合传统语文课堂的缺陷, 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要让课堂成为全体总动员的课堂, 首要的便是链接师生思想。 要明白理解了学生之需、让学生理解语文课堂之需, 建立在这两个基本点上, 课堂才能动员全体学生。

二、课堂之根———倾听心灵的声音

传统的语文课堂, 多是语文老师自导自演, 加之受语文应试影响, 一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 总被应试答案的思想牢牢捆绑住, 在问题的回答上总是追求一个完美答案。 渐渐地, 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失去了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这种现象导致语文素养与人文气息的培养迟迟无法落实, 甚至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对此, 基于对语文素养和人文气息培养的理解, 我觉得一个语文课堂, 应该创设情境, 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心灵, 说出自己的心声。 在这种观点上, 王君老师的《老王》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 让我更加坚信这种教学方法的正确性。

王老师在未进入《老王》的教学时, 就用辩证事实的方法告诉学生要说出自己心灵的声音。 她将全中国的孩子在课堂开始时便借助教参书的现象抛给学生, 循循善诱, 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不好甚至毒害学生的现象, 让学生收起教参书, 试着独立思考, 并对其中发出与众不同声音的学生予以表扬。 这其实是王老师引导学生发出自己心灵声音的开始, 也是王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第一步。 在接下来的《老王》学习中, 王老师不断创设不同的情境, 比方说她自己是老王, 学生是杨绛, 或者学生是老王, 而她是杨绛, 甚至联系社会病态, 以“小悦悦事件”、鲁迅对看客的评价等, 将普遍存在的看客现象抛给学生, 让学生思考站在看客角度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老王、看待杨绛的不安、看待社会的冷漠的。 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自己读课文, 自己表达自己的感悟, 自己深挖对文本的理解。 另一方面, 将开拓的探讨与文本内容联系, 就像在探讨杨绛该不该心安的时候, 要求学生从文本找, 而不是单纯联系实际泛泛而谈。 此外, 她的教学还普及了杨绛的遭遇, 让学生在了解杨绛的一生后, 再次探讨这个问题。 并且, 在课堂情境教学中, 王老师都在用行动告诉我们, 老师的任务是负责提问题给学生思考, 而非告诉学生答案。 这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思考, 教学目标在无形中得到了真正落实。

综上所述, 王君老师的《老王》教学使我意识到一个符合新课标的课堂, 应该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的课堂、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这引导着我在今后的语文实践教学中, 课堂要始于链接学生的思想, 重于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心灵声音, 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全体总动员。

摘要:语文课堂在很多学生看来一直索然无味。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教学的目标, 迟迟未实现。本文通过观看王君老师的《老王》教学实录进行分析, 深刻意识到一个好的课堂、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应该是师生全体总动员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素养,人文教学,全体总动员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12) .

篇9:语文《霞》课堂实录

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界,有很多名师对“语文味”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

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文味都有自己真切独特的感悟,如“透明的蓝老师”在网上说:“愚以为,跳出语文课程来观照,或许更能分辨出什么是‘语文味,……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味,其实是‘言语形式的‘味。我们说,只要人心有灵性,诗意无处不在。……只有用语言(言语形式)来表达诗意的时候,诗意才具有语文味。”

二、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儿”

程少堂先生是“语文味儿”理论的创立者,是一个敢于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界标新立异的教学理论家,是一个坚持要上出有争议的语文课的教研员,也是一个信心十足地要把自己所提倡的“语文味儿”发展成为一个教学流派的倡导者。

程少堂先生是学教育理论出身的硕士,立足点较高,他从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的综合高度出发,集半生之心血,创立了别具一格的“语文味儿”理论。程先生经过不断修订,给“语文味儿”下了新的定义: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这可是一个很高的教学境界。

三、从程先生的几个课堂实录中搜寻“语文味儿”

这样充满美感和高度的教学境界,让很多如我等感觉“虽不能至,但心向往焉”的老师,试图通过赏析程先生的几个著名课堂实录得到有益的启发。

好在程先生不但创立了系统的“语文味儿”理论,而且积极地为全国广大语文教研员作出了表率——上了好几节公开课,为其理论做了较好的课堂诠释,也给广大的语文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语文味儿”的课堂范例。

于是我们拜读了程先生的《荷花淀》、《世说新语·咏雪》、《诗经·子衿》、《听陈蕾士的琴筝》、《你是我的同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课堂实录。

我从中也确实搜寻到了程先生所津津乐道的“语文味儿”。

请看在《荷花淀》一课中搜寻到的“语文味儿”:

1.程先生在让学生自由朗读了课文第1—3段以后,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像诗一样美的韵味,程先生把小说的第一段编排成了诗的样子,然后让学生读出诗情和诗味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确实高明,确实让我等耳目一新。学生读出了小说开头的诗味,教师也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

2.程先生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将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一句对话“怎么了,你?”通过改词、换序等方式品味其表达效果的不同,细腻柔美,“语文味儿”很浓。

3.对“你总是很积极的”这一句水生妻子的话的两种改写方法的比较,也很好地表现了小说题旨及人物形象的特点。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人对惜别的丈夫临别时所说的一句包含着复杂感情的话。

程先生在香港的公开课《听陈蕾士的琴筝》的课堂实录中,也有三处表现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

1.教学之初,教师进行了一般老师常规的朗读指导,虽然细碎,但很朴实,很有用。插入了对读音的辨正,词义的解说,是很本真的“语文味儿”。

2.此课堂中,程先生按照标点的使用将此诗改写了一遍,然后和原诗对比。意在让学生明白原诗有更强的节奏感,突出了某些意象,这种技法有很浓的“语文味儿”。

3.程先生又在不改变原诗词句的情况下,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然后让学生读一读,和原诗比较,意在突出原诗的排列方式更美,节奏更鲜明,更能强调某一种意象,突出某种事物,突出某个字眼或某个词,这也是达到了较好效果的“语文味儿”。

然而,说实在的,如这等洋溢着美感和浓浓的语文氛围的“语文味儿”在程先生的几个课例中实在是不是太多。

四、“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要浓郁,要纯正,要清新,要持久”

程先生在几节样板课上所展示出来的“语文味儿”确实很浓郁、很地道,有很高的含金量,较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然而放在一节课中看,放在一篇文本的教学中看,就显得很单薄、很苍白、很局部。常常是顾到了“读味”、“品味”而漏掉了“写味”。在一节课中,具有浓郁的“语文味儿”的设计所占比例太低,常常不足三分之一。对一篇文本来说,也是挂一漏万,顾到了“换词品味”却漏失了“整体感知”和“形象理解”等。如被程先生视为经典的《荷花淀》一课中仅有对课文前三段的细读,而其余部分则是浮光掠影,一语带过了。

以至于有很多老师认为,从程先生的几个课堂实录中看不到“语文味儿”的精彩之处。

其实,细读细品其几个课堂实录则可以发现,其精彩的“语文味儿”仿佛漂浮于水上或沉入水底的几滴油,很晶亮也很浓香,只是被大半桶水给剥夺了立身之地。因为他的一节课中,废话太多,无用的环节太多,常常淹没了这宝贵的“语文味儿”珠玉的光芒。因此,要观赏到“语文味儿”独特的异彩和锋芒,就必须善于做去粗取精、沙里淘金的工作,要学会在纷乱和芜杂中吸取有益的养分。

千古一爱老师在网上评价程先生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的教学中的注音、释词、联词造句等教学安排时说:“程先生终于学会了紧扣课文、细读课文、上一点货真价实的课了。与以前的不着边际、天马行空相比较,大有进步。只能颁发进步奖。但是离千古一爱的要求还差很远,很远。”

看来,这千古一爱的要求真不低呢!该不会是就照着程先生自己创立的“语文味儿”的标准定的要求吧?怪不得这么高呢!

程先生在《“千古文人〈世说〉梦——关于〈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一课的几点想法》一文中有一个标题拟得非常精彩:“淡淡妆,天然样: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语言”。程先生还特意引用了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给“语文味”网站的题词:“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要浓郁,要纯正,要清新,要持久。”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它是思想的花朵,是情感的枝叶,是盛载智慧的容器,是人的语文素养得以飞翔的翅膀。我们应以语言为抓手,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真的希望程先生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能极大地提高“语文味儿”的比例,让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弥散“语文味儿”浓郁的芳香,如余映潮老师所言,让每一节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更浓郁、更纯正、更清新、更持久。

是为我等关注“语文味儿”的全国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之所企盼。

上一篇:新合同法新下一篇:《熊皮人》经典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