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有感

2024-08-10

感动中国有感(精选14篇)

篇1:感动中国有感

身边的感动-----观2012感动中国有感

一个个平凡的身影,一段段感人的话语,平凡人的平凡爱,但在他们身后却隐藏了无数痛楚。他们就是感动中国,感动人物。那个瘦弱的身影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刘伟。多么熟悉的名字,他就是断臂钢琴师刘伟。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我佩服他那高超的琴艺,而一路支持,直到他成为了第一季的冠军。却又不曾了解在他身后的故事与辛酸。

23岁的花样年华,在这些年里历尽太多的磨难,当过游泳员,弹过钢琴,对于失去双臂的他来说,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比一个正常人付出多倍的努力。命运是残酷的,一心备战奥运会的游泳健将在赛前查出患有过敏性皮肤,不能下水。游泳之门阻挡了他前进的道路。他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放弃生命,他选择了微笑,尝试上帝为他开启的另一扇窗---钢琴。

也许在正常人眼中,用脚来演奏钢琴有些超出想象,但刘伟创造了这个奇迹,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创新,没有什么事是他完成不了的。即使脚趾的跨度不够,即使是因为过于疲劳引起了酸痛,这又算的了什么。现在钢琴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主旋律,成为他追梦的方向。相信他的努力会让他站在音乐的巅峰,让全球的人们都知道刘伟是个伟大的钢琴家。

在这里,我感触颇深,对于这样不幸的命运。如果是我,我如何走下去,因为别人的嘲笑而想不开,因为残疾而使生活异常艰难而闷闷不乐,又或者是接受不了压力而选择轻生。不言而喻,真正乐观的人会考虑如何让生命之花照亮整个世界。现在的我,遇到一点小事就闷闷不乐,认为世上没有比我再倒霉的人了,几次考试的失利,默写没有满分,想想又算的了什么呢,不过我要对自己大声说:“没关系的,如果再有下次,现在的我会更优秀!”因为在老师们的辛勤教导和我的努力下,我也可以像刘伟一样,在追逐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永不言败!也一定会站在成功的顶峰遥望远方。

刘伟,是你的精神照亮了我前进方向,让我有了坚强下去的勇气。

篇2:感动中国有感

五年级二班朱宁 2月5日晚上八点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

2008感动中国人物有:1.唐山十三位农民兄弟;2.李桂林 路建芬;3.武文斌。4.经大中;5李隆;6.韩惠民;7金晶;8.张艺谋;9.吉吉;10.神七航天员。他们是怎么感动中国了呢?他们又做了怎么不平凡的事情呢?下面我给你们介绍几位我印象最深的几位吧。

武文斌,男,26岁,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兵连士官学连,他和战友一起参加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活动,6月8日晚他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八车五十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才全部卸载完后,有连续参加了其他的救灾活动,累得瘫在水泥地上,就在这个晚上,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结束了他26岁年轻的生命!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树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让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平静。

金晶,女,27岁,残疾人击剑队员,29届奥运会境外火炬手。法国当地时间4月7日中午,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巴黎开始了环球传递第5站。当天,几名藏独分子试图从中国火炬手金晶手中抢走火炬,干扰北京奥运火炬圣火传递。她被威胁、被

殴打,但她手中的火炬始终没被抢走。她那柔弱的身躯挡住了残暴的力量,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了力量,她用微笑让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伟大。

看完感动中国,我的眼睛已经红了,我的脑海里满是那一面面感动人的画面!这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的是因为他们的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了我,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勇敢实践、因为他们的爱心、以及保卫家园的举动感动了我。总而言之,是他们的精神及所作所为感动了我,我打心底里佩服他们!

其实,在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篇3:感动中国有感

难忘之一:颁奖典礼气势恢宏, 不落俗套

原以为教师节的颁奖, 可能就是将各校的领导和老师召集来, 由邀请到的市领导公布一下获奖名单, 获奖者一一上台领奖, 然后由几名获奖代表汇报自己的突出做法和工作业绩, 让与会的老师们得到教育和启发。没想到这台颁奖典礼运用了现代传媒手段, 融声光影像等元素为一体, 打造出强烈的视听效果。整场风格, 气势恢宏, 庄重典雅。典礼的流程舒畅严谨, 设计细腻新颖。无论是舞台背景的设置、灯光音乐的安排, 还是主持人台词的构思、颁奖词的撰写;无论是颁奖嘉宾上下舞台的行走路线, 还是引导员的站位、手势以及与他人的距离, 都能看出策划者的良苦用心和巧妙安排。

我认为最具匠心、最感动人的是在几名获奖教师与主持人互动之后, 那一个个小小的花絮。这些小花絮作为点睛之笔, 将典礼的气氛推向高潮。四名聋哑女孩用手语“演唱”《感恩的心》, 用略显吃力的发音说出“老师, 我爱你!”让特级教师阚春芝激动不已;初二学生韩笑手捧鲜花, 献给了帮助自己多年的支教老师张晓辉, 让张老师惊喜而泪奔;三中林老师的爱人给妻子写来情真意切的信;双山胡校长对不善言辞带病工作的刘老师的真情介绍;那木张老师没想到自己资助多年的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发来了祝福的视频......一个个小花絮让我们的眼角湿润了, 让我们的心酸了又酸。在感动中, 谁能不深深地感受到为人师的幸福和骄傲?谁能不默默地体会着为人师的责任和使命?

难忘之二:颁奖典礼凸显了草根英雄的朴素大爱

原以为上台获奖的会有一些学校的校长, 这些各单位的领头羊们走到颁奖台上镁光灯下似乎也无可厚非, 因为他们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承担了沉重的责任。后来发现最美教师均来自基层学校的第一线, 才意识到原来典礼表彰的视角更多地投向了教师团体, 关注着没有权势、没有等级、没有太多财富的普普通通的一群人。

获奖教师们走来了, 他们是:一直被学生们视为知心朋友的邢士江、具有科研精神记录学生点滴成长的苏磊、不离不弃帮助弱智学生的阚春芝、身体羸弱但下乡支教三次的张晓辉、每天都给四十个学生亲切拥抱的王静、对家庭愧疚而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的林金荣、身患胃癌但不舍三尺讲台的刘金华、舍身保护学生, 自己却摔成粉碎性骨折的陈月波、用人格塑造人格扎根农村教育的李笑言、无私资助失学儿童为爱坚守的张秀芬。这十名获奖者, 十多年或者几十年来一直用自己的青春和才智培育着学生, 用朴素的师爱造就着传奇!

我认为他们不单单代表自己, 而且还代表着无数辛勤耕耘任劳任怨的为人师者。正是这样的群体, 在职业的使命面前, 在生活的困难面前, 没有犹豫, 没有退缩, 昂然担负起一群孩子的未来, 担起社会和无数家庭的重托, 铸就着双辽教育的辉煌和不朽。这些人, 堪称草根英雄!他们的行为不正好印证了特蕾莎修女——这个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著名女性说过的一句话吗;“我们都不是最伟大的人, 但我们可以用最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的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难忘之三:颁奖典礼诠释了正向丰富的精神内涵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洪流中, 追求物质利益原则早已渗透到了文化教育的领域, 教育界早已不是一方净土。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 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的现象屡禁不止。信仰虚无、道德缺失、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取向滋生蔓延, 颓废惰怠、悲观消极的情绪正侵蚀着不少人的心灵。

基于这样的背景, 不能不说这台颁奖典礼推举出来的最美教师们更加散发出夺目的光芒。他们传递着温暖和质朴, 让我们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和价值。

也许这台颁奖典礼还有一些欠缺的地方, 有一些质疑声和批评声, 那也是正常的, 不过那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策划者通过典礼这个载体所诠释出的精神内涵——弘扬正能量、奏响主旋律, 宣扬着人类 (当然包括教师) 的美德——平等、诚信、奉献、无私、坚强、勤奋、爱心、进取、追求、梦想、信念、希望等, 让我们从中领悟、学习与思考, 更有信心地前行。相信策划者的内心正是想通过恢宏新颖的形式来表达朴素大爱, 为了触动更多教育者的心灵, 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触动。

写到这里, 不禁让我想起白岩松的一番话, 这位央视名嘴在2013届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典礼上曾说:“要让你自己成为中国正方向的推动者。中国这列车, 有的人从后往前推, 我希望是我们;有的从前面拦着, 不让它走;还有人从侧面推;最可气的是, 居然还有些人, 不管你从哪面推, 他都坐在车顶上去享受。不要去看别人, 让你成为车厢后面去推动中国向正前方向美好的未来去前进的那股力量。”

篇4: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

最近,我读了《感动中国人物》这本书,书中的有许多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意志坚强的张海迪,忠于职守的叶欣,人间天使邰丽华,执着的王顺友,栽树英雄马永顺……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残疾人邰丽华了。

邰丽华2岁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而意外失去了听力。5岁时,她爱上了舞蹈,被一位舞蹈老师看中,考查她跳《雀之灵》,对于没有专业舞蹈基础的她来讲,这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劈腿不到位,提腿不精确,手的姿势不协调,老师很不满意。邰丽华没有迷茫、气馁,对着镜子,不分昼夜,练了一遍又一遍,连她自己都记不清练了多少遍重复的动作。正因为她的执着和努力,她成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

说到邰丽华,我想到了自己。有一次,我无意间听到一位姐姐弹了一首古筝曲《渔舟唱晚》,那优美的旋律在我耳旁萦绕。我希望自己也能弹奏这样的曲子。就这样,我走上了漫漫学古筝之路。起初的我,带着浓厚的兴趣,坚持每天练习老师布置的曲子,两年下来,已通过了四级考试。可是,学的时间越长,曲子的难度也就越大,一首曲子一弹就是五分钟,有的甚至十分钟。慢慢地,我开始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接下来的日子,每天的练琴在妈妈的催促下才完成,弹了几分钟以后就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还经常找借口作业太多就不弹了。

与邰丽华相比,我真的很惭愧。有这样一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花时间,不勤奋练习,哪能取得成功。我以后一定要像邰丽华那样勤学苦练,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往直前,勇攀高峰。

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三(2)班

篇5:感动中国有感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节目观后有感

有什么能比坚定的信念震撼人,有什么能比无私的奉献更能感动人。十一个感人至深的事迹,十二个别样的精彩人生,为十三亿国人叙写了一腔满满的感动与沉甸甸的难忘的记忆。

“两弹”元勋朱光亚,在核科学领域克难攻坚,他一生不慕名利,是心系祖国安危的爱国信念支撑他;植根高原的并蒂雪莲,放弃城里优越的生活,十二年坚守藏区支教,是一心忘我,改变藏区孤儿人生的信念给他决择的力量;医学泰斗吴孟超,60年从医路,是他用医者仁心的信念谱写的华美篇章;无臂钢琴师刘伟、用生命诠释“为人民服务”的杨善洲、甘于贫困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用三轮车做慈善的白芳礼老人,透过他们感人的事迹,我们看到一颗颗大爱无疆的心,更看到深植每一个光辉形象内心的坚定信念和用生命来谱写的无悔奉献。

做为×××战线的普通一员,我深爱着自己的工作,她虽然看起来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不惹人注目,但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可以帮助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只要坚定心存百姓、为民办事的信念,甘于奉献,乐于付出,也一定能谱写出自己的——感动。

篇6:读感动中国有感

每次翻阅《教师感动中国》,都会被其中每一位教师的事迹所感动,一幕幕情景仿佛又出现在我的眼前。他们虽然是普通的人民教师,但是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毅然选择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正含义,彰显着大仁、大义、大爱的光辉足迹;他们在危难之时给我们留下无数感动,留给我们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人类。

聚源中学、北川一中、青川中学……在汶川大地震中,学校遭受灭顶之灾,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是这些平凡的人民教师,第一个站了出来,拯救了一个个宝贵的生命,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向世人展示着教师的良知。是他们用沉着、冷静、机智,甚至是鲜血和生命,挽救了无数个花朵般的生命,维护了师德,铸就了师魂,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颂歌。

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谭千秋;“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张米亚老师;身挡水泥板救下学生的瞿万容老师……用生命守护学生的老师,在地震中不断涌现。当我们获悉教师们的英雄壮举时,会感叹他们人生的最后一课是如此伟大,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如此感天动地。他们用勇敢无私的行动,诠释和升华了人民教师的不朽师魂,他们用青春的热血,筑起了一座大爱的丰碑,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凄美乐章。他们的故事是那么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在这场可怕的灾难中,无数师生倒下了,无数生命不在了,但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有一种东西,一种平凡日子里似乎感觉不到的东西,一种灵魂深处的东西,一种刻骨铭心的东西,正在人民教师的心中顽强地、蓬勃地生长着、展露着,那就是“师爱”,沉甸甸的师爱,在大灾中巍然挺立。

篇7:读《感动中国》有感

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英雄人物的感动事例,当人民群众受到危险的重要关头,他们不顾一切地去帮助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他们一心只想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减轻负担,却从没想过自己的安危;自己的疼痛;自己的家庭……使人民感受到了世界的温暖,党的关怀。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那舍己救人的孟祥斌。20xx年11月30日,孟祥斌带着妻子和女儿到金华市区购物。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多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跳水救人。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沉入水中,28岁的年轻生命陨落了。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

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位令我们敬佩的人物,她是我们班上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每当我们举行活动,地板都十分地脏,到处都是我们带来吃的零食包装袋,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扫,大家都在尽情地玩耍中,没有注意到教室的地板干不干净。就在这时,我们的小蜜蜂马上停了下来,独自拿着扫把、垃圾斗与垃圾大战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的垃圾被打败了,都乖乖地进了“监狱”—垃圾筒。直到活动结束后,大家才发现了她所做的事情,我们深受感动。在她的努力下,我们被评为了“文明模范班” ,我们十分感动,而她却一旁推辞说:“不用谢,这是我该做的。”……

红旗在阳光下自由的飘扬,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看着那迎风飘扬的红旗,我仿佛感觉我们我胸前的红领巾也在迎风招展,告诉我要在共产党如阳光般的照耀下快乐地成长。每一次升旗,我总是思绪万千,长辈们经常对我说没有先辈们的热血挥洒,哪有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哪有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篇8:感动中国有感

其实,早在去年年初,就看到过《山西市场导报·太原法院文化周刊》中多次报道太原中院开展法院管理文化的一系列活动,比如52名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的聘任、纪念“五四”青年节演讲比赛、法院系统首届运动会的举行等,在浙江诸暨举行的“贺龙杯”中国业余篮球总决赛上,中院篮球队作为全国法院系统唯一的参赛队伍一举打进了前10名。太原法院在阳光下量刑,破题“同罪不同刑”以及“矫正式审判”挽救未成年犯等成功探索,无不展现出极具创新理念的大手笔。

不过说实话,虽然觉得法院管理文化的提法很新颖、很阳光、有深度,但转念一想,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提倡用文化提升素质、实现自我管理,这是何其难啊。会不会是领导在作秀呢?直到前几天,我代理的一个案子在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才深深地体会到法院管理文化建设真的已经卓有成效了。

今年4月,我接手一个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一审判决驾驶人刘某赔偿伤者焦某4万多元,刘某不服“精神损害赔偿”,提起上诉。开庭前,我想这个案子情况简单,二审法官一定会从速从简处理。没想到在法庭上调解时,主审法官雷晨不厌其烦的态度、温和的语气和善解人意的询问,让刘某压抑了很久的情绪一下子控制不住,释放了出来,这个40多岁的汉子竟然在法官面前痛哭流涕,诉说自己的委屈。他告诉法官说:“我是一个老司机,实际并没有撞到伤者,可能是老太太看到汽车开到眼前,一紧张自己摔倒了,但交警队认定是我的全部责任。事故发生后,老太太家属不问青红皂白又打了我。我家里本来经济就紧张,现在又要拿出几万块钱,爱人每天生气,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认为自己得了抑郁症。”

听到当事人的真情诉说和法官细心的安抚,我突然深深地自责起来:一直以为自己是知性女律师,在沟通中非常注重倾听当的心里。很多时候,当事人产生民事纠纷并最终走到诉讼这一步,矛盾的关键不在于事情的是非曲直,而是心结没有打开。通常情况下,法官都是重证据、轻感情,很少和当事人沟通思想,所以,有些案子判决虽然结束,但双方的矛盾和心中的怨气并没有终结。

本案中雷晨法官的工作态度和方法着实让我既惊且喜。虽然知道太原中院法院管理文化的创新活动之一就是“重调息诉”,但真的能将这种理念耐心地应用在素昧平生的当事人身上,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确实让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当事人、代理人以及被上诉人都被深深打动了,案件在和谐的气氛中调解。

庭审后我久久沉思,虽然只是法官的几句话,我却看到了文化的尽善与和谐同司法的公正与威严相结合所产生的强大动力和耀眼魅力。心中感叹,用文化这种形而上的无形力量来推动和强化法院管理,用文化教育人、感染人、引导人,其效果不仅仅是法官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更重要的是法官也在以自己的审判行为传播着文化,将文化开明开放包容仁和的特质体现在了每一起案子中,如点滴雨露,滋养着一花一草,一枝一叶。

篇9:感动中国有感

一、车先生在文中称,二十多年接触的无数拳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不吹牛的,一般拳家多系得艺不全,抱残守缺,实不值与其论武也。

请问:你在二十年的武术历程中,取得了什么成就,打败过多少当今武林成名人物?执教过哪所院校?在正规散打赛场上取得了多少块金牌?也许你不屑参加散打赛,自认为你的功夫好、武艺高超,可在现实生活中,你做了几次见义勇为之事,抓获了多少名歹徒,你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把自己摆在了什么位置?李小龙、孙禄堂、董海川……再世?你不一般在什么地方?发表几篇文章就认为有资格在武林界指指点点,就有舍我其谁之气概?人要有自知之明,你在武林界有多大的影响力、号召力?

吹牛,朋友在一起侃大山,无所不说,活跃气氛,只要不是无中生有,信口雌黄,有事实依据,未尝不可。散打王比赛中,有的运动员绰号叫“草原雄鹰”,但他不会飞,有的绰号叫“无敌将军”,但他不一定天下无敌。

铁砂掌硬度不如铁,神腿不一定神,这些都是形容其速度快、硬。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厂家都说自己的产品好,要知道连国酒茅台、五粮液都在做广告了,你还在要求传统武术工作者做谦谦君子,说我练得不好、不行、狗屁不是,这样才心安理得?你既有“既得艺、必试敌”的思想,为什么不和文中当地那位“研究员、博士、教授、九段”的武术家小试身手呢?哪怕把他的得意弟子打败,也可让他收敛一下自己的言行,给他一个教训,何必在杂志上喋喋不休,浪费口舌呢?

要知道一个门派有桩功、套路、兵器、对练散手动作等,各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但它们的发力、功法等原理是相同的,就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全部学会,而是择其有代表性或适合自己的练习就可以了。车先生认为抱残守缺,得艺不全又从何谈起。

二、车文称。武术长期在社会下层与江湖市井间相传,所以保守互不交流,停滞不前。

因为社会下层和江湖市井是适合武术成长的土壤。陈式太极拳出自河南的一个叫陈家沟的村庄,八极拳出自孟村镇,迷踪拳出自静海县的一个村庄……你能说他们偏于一隅吗?他们现在都很有影响力,如不交流世人不可知,何来如此多的习练者。请问现在有几个市委书记、县委书记,哪怕是乡党委书记,或是哪个大款、企业家练习武术?谈到保守,在过去这就是饭碗,技击大成者可保镖、护院、授徒。如无德、知识浅薄,别说是学到真功,就是演示给你看都是不可能的。停滞不前,在目前不是哪个人、哪个组织的力量所左右的,这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是国家重视不重视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光靠几个人的呐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三、关于武术传承现状的问题。

请问车先生在杂志上公开了哪些功法、技法?并不是你走的地方多,见的人多就可以学到真功夫,偏于一隅就学不到真东西。这需要缘分。需要学生尊师、有仁、有义、有德,老师才可能教你,给你演示,否则,你有什么资格让人家无私传授?不给你演示,并不一定代表不会。我作为一名传统武术爱好者,虽无大成,但门外汉让我演练一套拳,我也不会答应。因为我不是打把式卖艺的,凭什么练给你看?你懂武术吗?有欣赏水平吗?你在文中讲,倘若遇到心怀真功者教你,将“不胜感激”,而你在《精武》杂志中刊出的,收徒动辄收费上千元,你对别人授你真功就“不胜感激”,而你传授别人功夫就高额收费,口口声声为了整个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弘扬发展,平心而论,是否有些财迷心窍了?要看到广大传统武术习练者不计名利、默默无闻、无私传艺的精神,他们才是传统武术的基石、希望和中坚力量,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不要一味地讽刺、打击、挖苦,自以为是。所以作为一名传统武术习练者,要有平常心、谦虚心、包容心……勿生狂傲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篇10:读《感动中国》有感

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我认为这句名言完美地写出了一个生命的主人。

那就是张海迪,一个轮椅上的英雄,一个从痛苦走向坚强的姑娘。张海迪从小就患上脊髓血管瘤,只能在轮椅上生活。她曾用手亲自剜去身上带血的腐肉。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她难道就不嫌疼吗?但是,一个坚强,一个敢于命运抗争的人,是不会怕疼的。从那之后,她就开始拼命地读书。张海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自己不会也决不会向命运低头。她的坚强和斗志是国人的骄傲!

人间的天使——邰丽华,她曾埋怨过自己不是名门出身,也曾苦恼过自己命运中的波折。但是她在无声的世界里,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快乐和感恩的心面对身体的不圆满,以顽强的意志追求自己所热爱的舞蹈艺术,为世人奉献 着自己的美与爱。邰丽华将美的震撼奉献给了世界,而将美的声音留给了自己。她领舞的《千手观音》在雅典残奥会上震撼了世界,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感动了国人。她带领艺术团创造了人类特殊艺术经典《我的梦》,走遍祖国山山水水,出访五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她将爱传递给人间,带领艺术团开展大量工益慈善活动,并用节省下来的演出收入注资设立“我的梦”和谐基金。两年来,为四川地震灾区、左权革命老区等捐款543万元,为国际慈善项目捐款44万美元。

篇11:读《感动中国》有感

故事主要写了在三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几位幸存者带领自己村里的村民于2月16日上午10时在湖南抢修工地帮助抢修人员救灾。他们的行为使在场村民为之感动,他们也自发加入了这个抢险救灾的队伍中来。当记者采访这十三位农民时,他们说:当时唐山地震时,全国都在关注他们,现在南方遭了雪灾,他们也要帮助南方,以报答大家的恩情。啊,这十三位朴实的农民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好感动啊!我也要向那十三位农民学习。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知恩图报,完全可以向那十三位农民那样从小事做起。报答辛勤抚养我们的父母,报答在我们心田里播下知识种子的老师,报答在我们困难之时,帮助我们的人。伟大的海伦・凯勒就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在她还是一个一岁半的小娃娃时,就因患了重病而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甚至不能叫一声“妈妈”。正当她感到无助、脾气变得暴躁、对生活不耐烦的时候,育有方、有爱心的安妮・沙利文来到了海伦的身边。只会拼简单单词的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会摸读盲文了,会拼自己的名字了。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终于考进了全球著名的哈佛大学。在她取得重大成就后,她决心要像沙利文老师那样帮助像自己一样不幸的人。她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残疾人身上。多么伟大的海伦啊!

和十三位农民和海伦比起来,我可差远了。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我却不懂得知恩图报。

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的学习和身体他们会为了我而付出,且不求回报。从每天阳光明媚的早晨到繁星满天的夜晚,只要我在学习,父母就会关掉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只要我在休息,他们就会停止平时的吵闹;只要我在训练眼睛,他们就会坐下来监督我。家里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音乐,只有爸爸妈妈那一声声充满爱的唠叨声,而不懂得回报的我却对这些唠叨产生了厌倦。今后,我一定做到:不让父母再伤心!

篇12:读《感动中国》有感

看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我心中明白了:感动别人的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爱,有时也是琐碎平凡的小细节;感动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大举动,只需要一颗真正被爱充满的心。

其中有一个叫张丽莉的老师的事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20xx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到了,老师失去了双腿,学生安然无恙。

看完这个事迹,我被张老师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了。只要我们心中有大爱,这个世界一定会绽放出光芒。

篇13:《感动中国》人物身份变迁研究

一、《感动中国》人物身份的历时分析

(一)人物身份趋于草根化

从2002年到2013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出现了草根化现象,从社会名人占多数逐步变为基层人物占大部分, 2004年之前,社会名流人士获奖人数较多,在此之后,大都以基层劳动者为主流。

前两届的感动人物都是有稳定工作和干部身份的人群。从2004年,装修工人魏青刚登上颁奖典礼的舞台开始,感动人物的身份出现了多元化,朝着草根人群发展。在2009年以后,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以2013年为例,《感动中国》的10位获奖人物中,有6位普通的农民,1位村委会主任,1位烈士陵园管理员,只有两位干部身份。

(二)人物民族多元化

从2003年开始,获奖人物出现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感动中国》人物逐渐开始民族多元化、国际化。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公民,也包括在中国的外国人。

民族,是在共同的地域环境、文化、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的群体。在2002- 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获奖人物中,大多为汉族, 但也有一定的少数民族。其中有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获奖的少数民族人物的事迹令人感动,在巴楚地震中隐忍着失去5位亲人的悲痛带领群众抗震救灾并取得胜利的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汶川地震中指挥从废墟中救出1千多人的北川羌族县长经大忠,乡村医生李春燕,在玉树地震中忍受着失去3位亲人的痛苦带领大家救人的康巴汉子才哇,不怕苦不怕累收养13个孤儿的阿里帕·阿力马洪等。

(三)人物所处领域的多样化

2002年至2013年的获奖人物涵盖了社会各行各业,政府官员、军人、教师、医生、科学家、农民等,都在评选范围之内。

根据下面职业分布比值表的数据来看,2002到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笔者将感动人物归纳为七个领域, 其中科教界的人数占的比例最多,是总人数的23.3% ;其次是军人、武警和警察,占总人数的18.8% ;第三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占总人数的13.8% 。还有其他行业的人数相对比较少。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范围内为祖国做贡献,取得了不同成就,为祖国的建设添砖添瓦,他们彰显社会正能量、引导了社会新的风尚。

(四)女性获奖人物比例增高

2005年开始,《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中女性比例逐步升高。在《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中,男性占大多数,但女性比例在逐渐递增,其中2009年当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女性最多,有5人,反映出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感动中国》女性人物,是中国女性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她们无私奉献且备受瞩目,她们的事迹让人肃然起敬,并完美诠释了善良、勇敢、勤俭、奉献和坚强等传统美德,如被誉为“警界女神警”的任长霞、追求真理的刘姝威、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香港教育的创奇女性钟期荣、顽强拼搏的吉吉, 等。还有如母爱齐天的“暴走妈妈”陈玉蓉、爱心妈妈阿里帕·阿力马洪,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高淑珍、张平宜、林秀贞、刘丽,扎根乡村、默默奉献的陆建芬、谢晓君、周月华;舍己救人的吴菊萍,“最美女孩”00后何玥。

(五)地域广泛化

从2002- 2013年获奖人物地域来看,涵盖了全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从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所在省份情况来看,分布于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个城市。感动人物有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市区的人物,如北京的巴金、上海的姚明、广东的钟南山,西藏不知名山区的人民教师格桑德吉 ,还有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同胞,更有异国他乡的日本的尾山宏和德国的卢安克先生。

从地域分布的广泛程度来看,获奖人物的感人事迹彰显了“感动”的内涵,大爱无疆、真情永恒。

(六)人物年龄跨度大

从2002- 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获奖人物当选时的年龄来看,70岁以上有28人,且90岁以上有5人;20- 69岁年龄段入选人物最多,有84人;20岁以下的有2人。从数据可以看出感动中国获奖人物年龄跨度很大,年龄最小者是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得者因病去世并捐献器官而被称为“最美零零后女孩”何玥,年龄最长者是200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得者、一生用一支笔点亮许多青年灵魂的99岁著名作家巴金。

二、社会语境下人物身份分析

(一)节目宗旨下的人物身份的取舍

中央电视台做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国家对内和对外宣传的阵地。感动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大型的评选活动,本着“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要宗旨,挑选出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体现中国传统道德和具有时代精神的个人和社会团体。通过“感动人物”这么一个身份标签,一方面也是党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规训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个人人生价值以及人身素质向党的政策方针靠拢,无形中提高了国民素质。这样把不符合评选条件的人物自然地遴选在“感动人物”身份之外,人物身份被自然地界定出来。

(二)传统道德下的人物身份变迁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传统道德的四维 (礼仪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四字(忠孝节义)、八得(八德、仁爱、信义、和平)等方面在规训人们行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社会道德作为法律之外的另一个约束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只隐形的手,是我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法律制度规定着人们日常生活中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而道德是在法律规定的可为的事中怎样做才能更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才能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中华民族继承了传统的孔孟之道、“尊老爱幼”、“仁义礼让”、“舍己为人”等。新社会中我们推崇“雷锋精神”,要求党员干部提倡“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宗旨。在道德这个层面上,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感动中国》的人物,已经跳出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对社会没有危害的那一类身份人物的层面上,而是在道德这个更细致层面上去遴选那些社会服务性的身份的人物。已经跳出了人物具有社会官员身份这样层面中挑选感动人物,而是在各个行业中去寻找对促进和谐社会贡献较大的人物。

(三)社会情境下的人物身份的取舍

中国有一句古话“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社会在不断地前进,人们的思想也跟着不断地前进,跟着时代的步伐,才能永葆活力。但并不是说旧的东西就被遗忘了,精华的东西始终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媒体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们感知世界的窗口,获取社会动态最便捷的方式。《感动中国》每年的评选人物都与当年社会实事有很大的关联,在社会倡导的主旋律之下,取之于媒体中报道突出的人物。在当选2002- 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如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是新闻报道的热点话题,唐山十三农民兄弟、救灾火线上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奇迹的尖兵李隆、从容指挥救灾3天3夜没有合眼的北川县长经大忠、为救灾活活累死的小战士武文斌 ;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行,在获奖的10位人物中,有用身体保护奥运火炬的残疾火炬选手金晶,也有把圣火送上最高的地方、书写奥运史上奇迹的火炬手的吉吉,还有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让中国惊艳世界的奥运开幕制作的张艺谋团队。同样在2010年的舟曲地震中,一趟一趟用自己的车载着人们脱离险境却失去6位亲人的康巴铁汉才哇、在妻子最需要的时候为了救人没能回家也没能接起妻子电话以致失去妻子和未出生孩子的曲周之子王伟等感动人物。这些都是在社会情境下造就的“英雄人物”在关键的时刻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教育程度下的人物身份的变迁

教育作为振兴国家的一个主要的途径,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方针加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教育制度的大力改革下,素质教育作为现代的教育方式,义务教育的大力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的扩招等方针政策,维系着中国教育的顺利进行 , 在这样的 情境下国 民的教育 程度不断 提高。从2002- 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获奖人物的学历来看,获奖中人物受过高等教育的占一半以上,高校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2008年开始,获奖人物已经不只是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而是向草根的农民、低年龄的孩子与青年趋势发展, 如河南的妇女高淑珍,14年之间收留孤残儿童,虽负债累累, 但她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孩子过得更好一些。如今在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帮助下为孤残儿童提供了安身和学习的地方,受到了媒体和社会人士的关注。还有00后的何玥,得知自己的生命即将到尽头,留遗嘱将自己的身体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全国各地共五人因为何玥的器官得到了治疗,这是人生价值观的最高体现。

三、身份变迁表现的价值导向

历年感动人物评选工作及其人物身份的变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导向:

(一)真实、平民和人文的视角

获奖人物的事迹短片以平民的视角,取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真实的事件,用朴素的情愫讲述每个获奖人物的故事以达到与观众的共鸣,使观众在这种感动的驱使下,情不自禁地对人物产生崇拜感并为自己树立起榜样,从而使观众不断地完善自己。通过节目的力量,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表达了人文关怀。

1. 表现社会的进步与时代发展

能表现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这两种优秀人物是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社会的进步标准“生产力尺度是根本标准,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是重要标准,人的发展是最高的标准,社会的进步就是生产力和人发展的有机统一”。个人的道德和素质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感动中国》人物从高级知识分子到普通的农民百姓身份的转变中,每个公民都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如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笔杆子打动人心的作家巴金,国学大师季羡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用自己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郑培民;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还有维护社会正义与安全的任长霞,更有收留残障儿童的农民高淑珍,见义勇为的好市民方俊明,还有00后何玥等。

2. 彰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是在长期的文化中沉淀下来的,把传统美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是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公民。《感动中国》通过挖掘感动人物的事迹,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舍己救人的消防官兵,亲情至上的洪战辉,无私母爱的阿里帕·阿力马洪,以孝为先的孟佩杰等;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刘伟;爱岗敬业的孔祥瑞;治病救人的王万青、李春燕;长期义务支教的徐本禹、李桂林、陆建芬;热衷慈善的霍英东等。

3.弘扬主旋律,倡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央电视台以其品牌化和广大的收视率,向社会弘扬着主旋律和正能量。从节目形态发挥着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其节目的主要宗旨。从《感动中国》获奖人物身份的变迁情况来看, 人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获奖人物是各个行业内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模范人物,他们的事迹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代表了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的优秀价值品质,引领了时代潮流,代表了时代精神,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引领了世界的“中国梦”。

四、结语

篇14:张杰:从感动绍兴到感动中国

茶叶蛋里的希望

在成为爱乡楷模的道路上,张杰从未考虑过将来会有谁认识他,未曾想过能得到什么回报。

张杰是绍兴上虞人,1928年出生,家境贫困。他小学尚未毕业就外出谋生,经历过流浪奔波,做过各类小工。磨难磨砺了他的个性,也打造出他坚韧的品格和高洁的灵魂。

到而立之年,张杰开始了香港的“淘金”生活。他在香港九龙租了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零售铺,做起了卖茶叶蛋、卖粽子、卖蟹的小本生意。生意不大,忙忙碌碌,买进卖出,但也慢慢有了起色。

打拼积攒的一些辛苦钱,张杰并不想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他保持吃粗茶淡饭、穿廉价衣衫的习惯。张杰说,他没有喝过咖啡,没有出去旅游,只是希望用省下来的钱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添一份力。

我见到张老先生是在当地“最美人物”表彰晚会上,他着一身灰色布衣,脸上笑容质朴。主持人将张老先生留在舞台上,面对摄像机镜头,他说:自己只要身体健康,就会想到家乡的教育事业。

张杰每次回上虞,总不忘大包小包地将一些土特产带到香港卖。1996年是上虞中学40周年校庆,张杰受邀参加活动。活动间隙,他背着一只大蛇皮袋去街上采购。平凡的小本生意中也有深刻的人生大义。张杰的人生大义就是报国爱乡、捐资兴学。有人称他为老板,他对之回应:自己依然睡地板,因为“商住楼”总共只有30平方米。他说,香港天气湿热,但家里很少开空调。对自己节约得近乎“吝啬”的他,却将所有财富都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几十年来,小钱汇成大钱,张杰捐资逾千万元人民币,建起乡间一幢幢教学楼。他千金散尽,留给孩子们知识文化。

如今,张杰告别了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小店,开始在家安度晚年。他的生活来源依靠子女的供养,日子过得并不阔绰富裕。然而,张杰对家乡的关爱依旧不改。八十大寿那年,子女一一拿来祝寿金,他不多想便将这些钱捐往上虞21个乡镇(街道)的敬老院,给每位老人100元慰问金,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春节。

每个人活在世间都是有限的,但“最美”的精神是无限的。张杰作为一个普通商贩,在节衣缩食的背后,表现出人性大爱,铸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故乡的风故乡的云

在上虞的悠久历史中,曾有过许多像杜亚泉、陈春澜等捐资办学的乡贤。张杰几十年的付出与坚持,说到底都是出自他对故乡无法忘却的爱,他愿为那里的一草一木增添更美丽的色彩。

早些年,张杰被上虞旅港同乡会推为永远名誉会长。一介平民的他心中一直怀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准则,从故乡到祖国,从小家到大家,他时刻不忘的是祖国的繁荣与昌盛。

经历了旧社会生活的艰苦,饱尝了移居香港后的风霜雨雪,张杰深刻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深知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提高教育水平。对家乡学子的关爱,令他年迈的身躯变得伟岸和高大。惠泽乡里,功在千秋。自1979年以来,张杰共向家乡捐资1500多万元人民币,助建过38所学校,直接受益学生1.5万多人,在这些学生身上,都带着张杰爱乡爱国的美好心愿。

以前,梁湖江山中学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资源也十分缺乏。工作学习在此的师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环境的不理想,很难吸引好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影响到当地的文化教育。得知这一消息,远在香港的张杰深感不安。1995年暑假,他特意回乡,顾不得旅途疲劳,第二天就冒雨去了江山中学,和大家商量出了一个方案—将江山中学并入梁湖镇中。次年,张杰慷慨出资,新建了梁湖镇中教学大楼,两校合并顺利完成。为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他还捐资设立了“张杰奖学金”。

这些年来,从城区到偏僻的山沟沟,张杰一共资助建造了21幢教学楼,包括上虞中学的教学大楼、图书馆、宿舍楼,还有皂湖中学、皂湖小学、覆卮中学、湖西小学等的“张杰教学楼”,并为这些学校增添了许多教学设备。一幢幢大楼,一张张课桌椅,都浸满了他对家乡学子的爱和期望。他说:“看到故乡的土地上建起的新教学大楼,我感觉自己活得很充实。自己好,不算好;家乡好,才算好!”

2007年,梁湖镇中改名“张杰中学”,并聘请张杰为名誉校长。该校特设了一个永久性的张杰事迹陈列室,将他的“最美”事迹展示给众人,教育学生学习“张杰精神”,不忘家乡,不忘报国。如今的张杰中学,校园里干净整洁,朗朗读书声回荡在走廊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下一代的新希望。

永恒的浙江骄傲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投资慈善仿佛向来是富商之为。一个卖茶叶蛋的小贩,坚持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奉献一生,这是最让人们感动和深思的,这也是“张杰精神”中最珍贵的地方。

张杰的故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也有不少人产生怀疑。有人去香港,专门到他的小店铺察看。当看到他的小小店铺、看到他在辛苦地干活时,人们明白了支撑他的力量是一种美好的信念,而不是金钱和财富。张杰并不是一个存于新闻中的“遥远”人物,而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

2005年,张杰当选为“浙江骄傲”和“感动绍兴”十大人物,2006年他被列为“感动中国”候选人。他向故乡人民展示的是小人物的伟大,他的不朽义举让生命的意义更加厚重。

在上虞,像张杰这样的人物层出不穷,他们是这片文化热土的传承者。这里的人们一直保持着质朴纯善的本真,并把美好的精神播扬开去。这里各种各样不同事迹的“最美人物”用他们自己真实的故事,向更多的人传播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社会正能量:不论个体的力量多么微小,只要有坚持的勇气,只要能够团结一心,就能汇聚成一条大河。

上虞“最美人物”表彰晚会令我们十分感动。夜幕下晚会散场,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很多感慨,人们对生活的领悟更加深刻: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当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同时,个人的精神也将得到提升,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美好。“最美人物”的“最美现象”不只是一时的,它激发的正能量是永恒的,它始终为和谐浙江的建设提供着精神支柱。

张杰是我们时代的骄傲。他不仅感动了绍兴,也感动了全中国。“张杰精神”将会永远保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励后代。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工程预付款银行保函下一篇:支部发展及转正会议流程和相关材料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