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综合教案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2024-08-18

高三地理综合教案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精选9篇)

篇1:高三地理综合教案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综合教案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一)第一讲 中国的疆域及人口

一、知识要点归纳

1.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东半球 北半球

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

邻国位置:陆上邻国有利15个,隔海相望的有6个 2.疆域:

领土四端点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附近)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附近)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3.行政区划

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4.人口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2.9亿多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稠密,西北稀疏(以黑河市和腾冲县连线为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分别为452.3人/平方公里、262.2人/平方公里和51.3人/平方公里,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五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为东部4.9亿人、中部4.2亿人、西部3.6亿人,而东、中、西部地区面积大小排序恰好倒置,依次为108.6万平方公里、158.5万平方公里和692.7万平方公里。)

农村人口比重大占占总人口的63.91%,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36%以上。

人口增长过快,就业与老龄化问题突出(我国年平均净增人口仍在1000万以上据专家估计,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城乡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大约少生3亿多人口,为国家和社会节约社会抚养费7.4万亿元,节约物质技术装备费用6.99万亿元,同时还对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民族

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民族分布:

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二、检测题

1. 与我国新疆接界的邻国分别属于

A.西亚、中亚地区

B.西亚、中亚、东亚、南亚地区 C.西亚、东亚、北亚地区 D.西亚、东亚、北亚、中亚、南亚地区 2.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是 A.北京 B.天津 C.重庆 D.上海 3.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A.壮族

B.苗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4.有关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东半球,亚洲东部,东临大西洋 B. 领土最北端在漠河,最南在曾母暗沙 C. 我国领土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D.我国南部有北回归线穿过 5.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是: A.蒙古

B.朝鲜

C.越南

D.日本 6.下列省份与滨临的海的连线,正确的是

A.辽宁、河北--渤海

B.辽宁、山东--东海

C.江苏、安徽--黄海

D.浙江、广东--南海 7.下列各组国家中,与我国云南省相邻的一组是:

A.蒙古、俄罗斯

B.越南、老挝 C.尼泊尔、锡金

D.阿富汗、巴基斯坦 8.关于我国四至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最北端是漠河 B、最东端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 C、最南端是曾母暗沙 D、最西端是帕米尔高原 9.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A.南方人口多,北方人口少

B.北方人口多,南方人口少

C.西部人口多,东部人口少

D.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10.北回归线自东向西依次穿过我国的:

A.云、桂、粤、台

B.云、贵、桂、粤 C.台、粤、桂、滇

D.粤、桂、黔、滇 11. 有热带和亚热带的省区有:

A.琼、桂、川

B.闽、赣、湘 C.苏、皖、鄂

D.台、粤、滇 13.我国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有:

A 16个

B 17个

C 18个

D 19个 13.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并完成下列要求:

(1)图内四个省中临海的有

,临 海;纬度最高的是

。(2)几个省中,有热带分布的是:

、。(写省名)14.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别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5.读图填图题:(共 20 分)(1)下面的一些词语中涉及到一些地名,你知道指的是哪些省区吗?写出它们的名称,并用序号在图中标出它们的位置:(10分)晋冀鲁豫游击区

eq oac(○,1)1 晋()省

黔驴技穷 eq oac(○,6)6 黔()省

eq oac(○,2)2 冀()省

皖南事变 eq oac(○,7)7 皖()省

eq oac(○,3)3 鲁()省 闽粤赣边区 eq oac(○,8)8 闽()省

eq oac(○,4)4 豫()省

eq oac(○,9)9 粤()省

巴山蜀水 eq oac(○,5)5 蜀()省

篇2:高三地理综合教案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高考网 2010年高考地理小专题答题要点

等值线专题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

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12.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 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二、等温线专题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4.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三、等潜水位线专题

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5.潜水流速的大小:取决于潜水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6.确定引水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不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二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或湖泊,潜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潜水,则河流水或湖泊水补给潜水。

四、其它等值线专题 1.等温差线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b)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d)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e)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图3给出了不同纬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情况。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b)海陆 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c)距海远近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3)、等值线分析

(a)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b)经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3、等降水量线

(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锋面雨带的南北移动,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4)闭合曲线:越向内降水越少,是内陆盆地或山脉的背风坡;越向内降水越多,是山脉的迎风坡。

3、等盐度线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不同纬度地区盐度比较主要分析气候中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同纬度不同海区主要分析洋流流经状况,暖流流经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盐度较低;近海岸盐度还要分析陆地淡水注入的稀释作用;高纬度海区还要分析结冰与融冰的影响,结冰使盐度升高,融冰使盐度降低。

5、等地租线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距离远近不同的影响。一般城市中心地价最高,在交通十字路口形成地租的次高中心。

6、等压线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近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近地面气压一般要高于高空气压,两者名称相对,即低空为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等压线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线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4)判断鞍部: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5)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7、等震线:

①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②影响因子: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地质构造上断层分布,烈度大;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篇3:高三地理综合教案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一、关注时事热点, 设置问题情境

地理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形成对地理学科的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中, 穿插一些国际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解说, 是很有必要的, 一方面可以增加地理学科的教学吸引力, 另一方面可以增长同学们的学识修养和综合素质,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和考试命题方向一致, 因为根据历年考试命题的数据分析, 很多问题都是根据国际热点时事而设计的。

教学片段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的专题是中国的地形, 这一节内容在历年中考中均有命题。同学们脑海里还有印象吗?先来考考你。

【展示课件】巴布鲁的日记

中国与坦桑尼亚是友好邦交国家, 今年初坦桑尼亚国际部为了促进两国交流, 派出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来中国考察交流, 下面是学生巴布鲁写的游学日记片段, 但有部分污损, 请你来补充一下吧!

◆第一次来到中国, 感觉中国好大啊!这里有最高的_______高原, 有天府之国________盆地, 还有鱼米之乡________平原。

◆我们坐船从长江顺流而下, 不知不觉已经航行了上百公里, 船的速度怎么这么快呢, 问了同行的中国好友, 原来这与中国的________有关。

设计意图:摈弃传统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导入, 设置与时事热点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升了复习课的深度与广度, 同时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素质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关注学生参与和互动, 提高复习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其核心是“学生参与”。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有效”, 甚至“高效”, 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复述式的复习课让人觉得“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痛苦”。地图是地理的语言, 真正的地理课堂应该让学生做到眼会看图, 心里有图, 手会填图,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 在课堂中有叙说、有读图、有思考、有填图等活动, 才能巩固知识点, 才能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要舍不得把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 多让学生进行指指图、画画图、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等活动。

教学片断二:模拟导游, 介绍中国地势特征。

【展示课件】中国地形图

1. 导游词一:

地势特征。巴布鲁您好, 我是×××, 很高兴向您介绍我们国家的地势特征。请看这张中国地形图, 图面色彩斑斓。我们发现深色集中在_________地区, 浅色集中在_______地区, 图面大体上有______种颜色。说明我们国家的地势特征:_____高____低, 呈_______状分布, 自西向东分别是第________级阶梯, 第________级阶梯, 第________级阶梯。

2. 导游词二:

各个阶梯的特点。巴布鲁您好, 我是×××, 很高兴向您介绍我们国家各个阶梯的特点。第一级阶梯的颜色是深棕色的, 平均海拔在_______米以上, 地形类型以______为主;第二级阶梯颜色以浅黄色为主, 平均海拔_____米至_______米之间, 地形类型以_______、_______为主;第三级阶梯颜色以绿色为主, 平均海拔低于_______米, 地形类型以________、_______为主。

设计意图:教师把对地势特征的介绍转变为让学生当导游介绍,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参与进来,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外国有句俗语:告诉我的, 我忘了;表演给我看的, 我记住了;我亲手自己做过的, 我明白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 对复习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 记忆更长久。

三、善用诗词, 感受地理课堂之美

地理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 美丽的地理课堂是地理教学的最高境界, 美的课堂是艺术的享受、魅力的释放。因此, 地理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 营造美的地理课堂, 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 感受地理学习之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教学片段三:山脉纵横交错

【展示课件】诗欣赏

东西走向有三横, 北天阴, 中昆秦, 南南岭。南北走向有三竖, 贺兰、六盘与横断。东北—西南有三撇, 兴安太行巫雪峰, 长白武夷夹当中, 台湾山脉东分布。西北—东南有两捺, 北尔泰, 南祁连。弧形山脉气势宏, 喜马拉雅似卧龙, 珠峰傲立中尼境, 八八四四第一峰。师小结:这首诗的主题有两个:山脉、走向。学生活动:熟读诗句, 并且指图解诗。

设计意图:山脉的识记枯燥而烦琐, 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诗句, 可以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与诗歌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 增进对地理学科的感情, 而且还能从诗歌中得到美的享受, 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四、设置竞猜活动, 课堂推向高潮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那么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充当导演,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 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是关键, 好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变成活动化的课堂, 可以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地理知识, 并且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力。

教学片段四:地形区竞猜

刚才在日记中提到我们有天府之国四川盆地、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 说明各个地形区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我们来个竞猜活动, 看谁能最先猜出地形区。

【展示课件】地形区竞猜

竞猜一:该地形区地势平坦开阔,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该地形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该地形区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民族以蒙古族为主。

竞猜二:该地形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 矿产资源丰富;该地形区位于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该地形区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 最长的内流河。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三条提示信息, 可以使学生在脑海里对各个地形区的信息进行筛选, 把范围逐步缩小, 最后确定一个地形区。学生在信息筛选的过程中, 不止学习了一个地形区的特征, 而是自然而然地学习了多个地形区的特征, 这样的设计加大了课堂容量, 加深了学生记忆, 活跃了课堂气氛。

篇4:高三地理“区位”专题复习策略

下面以“城市区位”为例,谈谈高三地理“区位”专题的复习策略。

一、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

首先从“区位”的两层含义入手(一是指人类活动所在的地理位置,二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回顾《必修1》、《必修2》和《必修3》三本教材罗列考查的内容;然后梳理各内容之间的关系绘制知识结构;再指明《考试说明》对考点的考查要求,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见下图)。

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模式掌握解题技巧

1挑选答卷展示,让学生依据思维模式评价答题的正确与否,并指出失分的原因,提出修正的方法。

如第27题有三小题共11分,班级学生平均得分为434分,其中第(1)和第(3)小题失分较多。所以从学生的失分点——“城市区位”入手。操作过程如下:

一模试题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两大著名三角洲图

材料三:甲乙两区域所处的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甲区域建立了许多新能源产业基地,一大批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这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美国,风力发电总产能占全球风力发电的五分之一,成为世界风力发电的首强。

(1)根据材料一,简述河流在两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两地区在风能领域合作的社会经济条件

篇5: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策略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纵观近几年地理高考试卷,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特点。要求高三地理后期复习应注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

基础知识的“基础”地位,不仅在于它是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还在于它是地理高考试卷组成的基础。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图和等值线的判读;大气运动中的天气和气候;水的运动中的洋流和径流等。人文地理中的五大区位因素;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环境问题等。这些知识又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某些区域为载体进行测查。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很大的操作性。

二、重视知识重组,加强针对性训练

二轮复习时要加强知识的联系和延伸。横向延伸主要体现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要抓住区域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区域特征的分析。以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为例。首先分析南方低山丘陵的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的相互联系,尤其是抓住气候和地形这两个关键性因素。其次要在分析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人文地理状况,如人口、城市、交通、工农业生产等。

二轮复习要加强对于“弱点”的针对性训练。所谓“弱点”大致有两种类型:知识性弱点和非知识性弱点。知识性弱点,就是学生学习中有缺陷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对这样的知识,尤其是每次考试学生必定失误的弱点知识,除加强相关的课本知识复习外,还必须针对弱点强化练习。非知识性弱点,主要指学生的考试习惯和考试素质。如书写不规范,审题不认真、粗心大意,表达不清楚,术语不规范,心理紧张等导致考试失误频频。这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考试,心理辅导才能得以解决。

三、重视文字、突出地理图表

篇6:高三地理综合教案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届广州市第一次模拟试题文综)造成浙江、四川两省农业种植结构差异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浙江、四川两省农业种植结构比较图

A.气候 B.经济 C.地形 D.技术

2.(2012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图5为太行山区的一次特大暴雨雨量与海拔关系示意图,图中

图5

A.降水最多的地区,海拔高度约300米 B.揭示的降水规律是海拔越高降水越少 C.交通运输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 D.标注“铁路”处的铁路线是陇海线

用心

爱心

专心(2012届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下图是我国四条河流各月平均流量图,阴影部分为径流量。读图完成16~18题。

3.位于东北山区的河流是()A.② B.① C.③ D.④ 【解析】②有春汛与夏汛两个汛期,因此位于东北地区。【答案】A

4.四条河流中纬度最低的河流是()A.① B.② C.④ D.③

【解析】③汛期最长,说明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可能位于华南一带; 【答案】D 5.①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A.冰川融水 B.大气降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

(2012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3月第二次质检)图8为我国甲、乙两地民居景观图。完成27~28题。

甲 图8 乙

6.甲地民居景观分布于我国

用心

爱心

专心 2 A.安徽皖南 B.东北平原 C.云贵地区 D.四川盆地

7.甲、乙两地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当,但地域差异显著。形成两地民居景观差异的自然因素是

A.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 B.气候、河流和植被 C.地理位置、植被和土壤 D.地形、±壤和河流 【答案】A 【解析】纬度大致相当,但地域差异显著,主要是受地形、海陆位置以及受此影响的气候等因素导致的。

(2012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3月第二次质检)读“我国1998—1999年棉花价格与棉花生产关系图”(图9)。完成29~30题。

图9 8.导致我同1998—1999年棉花播种面积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农业劳动力缺乏 C.市场需求减少 D.国家政策的变化

9.我国1998—1999年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条件适宜 B.交通条件改善

用心

爱心

专心 3 C.农业科技进步 D.土壤得到改良 【答案】C 【解析】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进步。

(2012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文科综合)截止到2011年6月24日,中国已有41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三位。图2中序号代表的世界遗产依次是布达拉宫历史区、云南石林、九寨沟风景区、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武夷山、泰山。读图文资料回答3、4题。

10.图2中世界遗产所在省区简称、地形区组合正确的是 ①藏、青藏高原 ②滇、云贵高原 ③川、成都平原

④秦、秦岭 ⑤闽、武夷山脉 ⑥鲁、华北平原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11.图2中标出的旅游景点

A.随地球自转,②的线速度比④小 B.日出时间①比③早

C.正午太阳高度角③比⑥小 D.从春分到夏至,④比⑤的昼长变化幅度大

(2012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测试)下图反映我国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况,回答25~27题。

12.1961年以来,该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水稻田 B.弃耕地 C.园艺业用地 D.鱼塘 【答案】A 13.图示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地区 B.长江三角洲 C.成都平原 D.香港郊区

14.从1961年至1991年,该地区弃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其原因可能是 A.农产品市场萎缩 B.水果及花卉生产利润大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D.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201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适应性练习海淀零模)据有关部门报道,我国粮食连续6年丰收,且近三年粮食产量均在1万亿斤以上。但是,为满足粮食需求,今后10年内每年至少要增产粮食80亿斤。回答第8、9题。

15.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生产与消费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B.粮食出口量大幅增加 C.人口增长数量大 D.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 【答案】C 【解析】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生产与消费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

用心

爱心

专心 原因是人口增长数量大。我国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人口增长速度已经变慢,接近现代型。16.关于保证我国粮食增产的措施及其具体做法对应正确的是 A.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停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B.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优良品种的研发推广 C.建设粮食优势产区——扩大新疆、内蒙古的粮食种植 D.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改善粮食的流通渠道

(2012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模拟)下表所示我国不同地区2010年粮食生产效率。读表回答2~3题。

17.表中所示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及其原因分别为 A.东南省份精耕细作 B.东北和新疆机械化水平高 C.东南省份科技水平高 D.东北和新疆劳动力廉价

18.自然资源效率最低地区与最高地区相比,其种植业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水热配合好④机械化水平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A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自然资源效率最低的是西北地区,最高的是东南地区。西北地区

用心

爱心

专心 6 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二、综合题

19.(2012届“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第三次月考)图7为我国东部地区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图,图8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绘制的甲地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气温、降水和地下水水位关系示意图,表1为该小组对乙地某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变化统计情况。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述东部地区年陆面蒸发量分布特点并分析成因。(5分)

(2)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绘制的地下水位曲线图,图8中曲线的一处出现错误,请指出来并说明判断的依据。(3分)

(3)分析乙地某城市蒸发量变化的原因。(2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7

(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甲地的地下水水位变化曲线(水位应该为下降)(1分),由于(自然原因)此时段该地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水源不足; 同时(人为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大,地下水开采量增大,所以地下水位逐渐下降。(答出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既可得3分)(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或被建筑物和各种硬化铺装所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或外流量增多);地表水和雨水下渗量(地下水补给量)减少。(2分

20.(2012届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13分)读我国南方地区等温线分布图和海南岛某地气候资料图回答:

(1)由材料看出昆明和台北纬度位置十分相近,但冬季温度差异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2)与山东省相比,海南岛更有利于蔬菜生产,其气候优势有哪些?海南岛成为我国冬季的“菜篮子”,其冬季蔬菜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什么?(4分)

(3)近50年来洞庭湖与青海湖水面面积都在大幅度减小,分别说明其减小的人为原因。(4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8

【答案】(1)地形:昆明地处(云贵)高原,台北地处平原(1分),地势高低差异导致气温差异(1分);位置:昆明位于内陆,台北位于沿海(1分),冬季两地受海陆影响差异明显(1分)(或昆明气候的大陆性强,台北气候海洋性强).洋流:台北冬季受日本暖流增温影响(1分).(2)纬度低,光照充足(1分);降水丰富(1分).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量少,干旱影响蔬菜生产(1分);冬季强寒潮天气带来的低温影响蔬菜生产(1分).(3)青海湖水面减小是因为湖区周围开荒,灌溉用水增加(1分)同时人口增加,生活用水也在增加导致入湖水量减少(1分);洞庭湖水面减小主要是因为围湖造田(1分),其次是上游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泥沙淤积(1分).21.(2012届衡阳市高三六校12月联考地理试题)2008年中国“十大新天府”评选中,“伊犁河谷”以独特的魅力名列第三。读新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图(单位:mm)及伊犁河谷地区山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指出图6中甲所在地形区的名称,并分析其降水量稀少的原因。(5分)

(2)结合图6简要分析伊犁河谷地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4分)

(3)简要说明地形对伊犁河谷地冬季气温的影响。(3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4)简述伊犁河谷地种植冬小麦的自然优势。(4分)

【答案】(1)准噶尔盆地。(2分)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1分)加之地形闭塞,(1分)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1分)因而降水稀少。

(2)伊犁河谷虽然远离海洋,但其向西(呈喇叭口形)敞开的地形,(2分)有利于接纳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形成山地降水,(2分)从而成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湿岛”。(3)因地处谷地,(1分)冬季天山阻挡和削弱了南下的北方冷空气,(1分)使得气温较周边地区高。(1分)(4)冬暖利于小麦安全越冬(1分),较丰富的降水(1分)和地表水为小麦生长提供了较充足的水源,(1分)谷地(盆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1 22.(2012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卷三)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黄土高原深处的两省交界处。读中国部分区域图,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图中阴影部分东西狭长,南北窄小,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部,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该地地形破碎,起伏大,属于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材料二:葡萄是喜光作物,适宜在坡地上栽培。水热系数(K值)是影响葡萄品质的重要因素。

(1)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河段,瀑布流向与此河段的整体流向一致,图中照片的拍摄者此时正位于 省(简称)境内。(2分)(2)简述黄河中游河段的水文特征。(4分)

(3)试分析“旱腰带”旱灾灾情严重的原因。(4分)

(4)试分析渭北“旱腰带”地区葡萄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3分)(5)黄河中游地区是“西电东送”的主要基地。长期以来,对河流上中游水电的大力开发,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你持何种意见?请简述理由。

【答案】(1)晋(1分)

用心

爱心

专心(2)径流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含沙量显著增大);有结冰期(答对4条给4分)(3)a.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存留时间短;降水量较少,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蒸发量大;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储水能力差;人口密集生产生活需水量大(答对任意4点给4分)(4)水热匹配良好(1分),光照条件好(1分),低山丘陵地形(1分),雨热同期(1分)有利于葡萄种植。

(5)赞成(1分)水电开发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1分)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局面,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1分

反对(1分)水电开发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移民安置难度大(答对任意2点给2分

23.(2012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文科综合)(36分)读图11,回答下列问题。

图11(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

(2)陕西洛川是我国苹果主产区之一,分析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并说出该区发展苹果种植业的环境效益。(7分)

(3)甲区煤炭资源丰富,指出其运往上海最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8分)

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化工基地,近年来在传统化工的基础上逐渐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4)指出天津化工产业结构的变化,并简述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7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5)水资源短缺是京津区工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8分)

【答案】(1)(共6分)东部是华北平原,地势较平坦;中部是太行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部是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每点2分,共6分)(2)(共7分)气候优势:洛川产区地处黄土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利于营养物质的合成;距海较远,气候大陆性强,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地处暖温带(中纬度),适合苹果生长。(5分)环境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2分)(3)(共8分)方式:铁路—海运联运。(1分)理由:甲区地处内陆;上海临海;运距较远;煤炭运输量大;对时间要求不高; 铁路-海运联运,运量较大,运费较低,适宜远距离运输大宗货物。(7分)(4)(共7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升级)(2分)产业基础更加雄厚、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交通条件的改善、优惠的政策支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5分)(5)(共8分)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小且集中在夏季,水资源总量少且时间分布不均;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浪费)(共4分)措施:节约用水;改进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工农业(种植耐旱作物);治理水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修建水库;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提高水价。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合理即得分,每点1分,共4分)的精细化工方向发展,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升级的社会条件有:产业基础更加雄厚、科

用心

爱心

专心 13 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交通条件的改善、优惠的政策支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水资源短缺是京津区工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解决措施应从开源节流、治污等方面分析。24.(2012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文科综合)(30分)2011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百年回眸,辛亥革命对今天仍然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图15 长江流域局部图

(3)据图15分析长江在A—B段河水易泛滥的自然原因。(7分

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商业中心。(4)依据图15和文字材料分析武汉成为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优势条件。(6分)

【答案】(3)(7分)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其上游河段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河流径流量大且集中在夏季。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发洪水。(共7分)(4)(8分)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特大城市,消费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强);长江、汉江与京广铁路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该市及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有充足、稳定的商品来源。(共6分)【解析】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A—B段为长江荆江段。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二是便利的交通。作答时应根据上述知识进行分析。25.(2012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读图16,回答下列问题。(11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图16(1)说出该流域内的地势特征及AB河段河流水文特征。(5分)

据青海省气象部门监测,青海湖面积自2005年以来持续增大,2011年达到近11年来的最大值。而2004年之前的近30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面积曾不断萎缩。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2004年前青海湖湖面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分)

(3)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推断2005年以来青海湖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3分)

【答案】(11分)(1)(5分)地势特征:四周高中部低(或地势自四周向中部降低)。(1分)水文特征: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有夏汛;有冰期(或流速较快,含沙量较大)(4分)

用心

爱心

专心(2)(3分)导致局地气候更趋干旱(1分);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展(1分);生物多样性锐减(1分)(3)(3分)自然: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1分),造成冰川退缩、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增加(1分);

人类活动:政府支持下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实施(1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26.(2012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18分)读西南地区局部图,回答问题。

(1)2011年3月21日,上海某游客乘飞机到九寨沟旅游,当飞机飞到10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日出。这时北京时间可能是()(2分)A.接近7时

B.5时多

C.不到5时

D.7时多

(2)云南具有“自然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两大区域优势,这种优势形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3)根据“十二五”规划,西部地区将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西南地区有哪些特色优势产业。(4分)

(4)云南是我国著名的甘蔗产区,试分析云南成为我国重要甘蔗产区的自然原因(4分)

【答案】(1)A(2分)(2)云南地跨热带、亚热带,北部是横断山区,有多种自然带,物种丰富,所以具有自然多样性的优势;云南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少数民族众多,有不同的民俗和民族风情,所以具

用心

爱心

专心 有文化多样性的优势。(8分)(3)水能开发;天然气开发;特色旅游;有色金属开发和利用。(4分,答出两点即可)(4)云南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充足;土壤肥沃,甘蔗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4分)

用心

爱心

篇7:高三地理综合教案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典型2 [解题思路]该题涉及到气压系统图(高压)的判读,并要把握该气压中心的活动对我国天气的影响.1)据该高压中心最高值仅1024百帕判断:其为位于太平洋低纬的副高(夏威夷高压)2)在其北侧与来自北方的冷气团形成锋面 3)夏威夷高压的西移北进或其他不稳定活动导致了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 4)受高压中心或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干燥

典型3 [分析]本题组考查锋面及锋面天气。[解答](1)由图中锋面示意图可判断此锋面为暖锋,而此区位于北半球,根据图示方向可判断m 地风向应为西南风,即选项 A 正确。(2)暖锋降水在锋前,锋后被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图中 m 地处于锋后,n地在锋前,故 m地晴,n地有雨。故 D 选项正确。(3)暖锋过境时往往带来阴雨天气,过境后则 n地被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故图中 B 选项正确。[注意]要把握锋面系统及其移动影响下的天气变化。

[参考答案]

典例1:(1)D

(2)C 典例2:(1)C

(2)D

(3)B 典例3:(1)A

(2)D

(3)B

[参考答案]

1.A

2.B

3.B

4.A

5.C

6.B

7.C

8.C

9.AB

10.BD

11.CD

12.AD 13.(1).气温较高(受暖气团控制)

气压较低

气温聚降,风力加大(伴有雨雪)

气温较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西伯利亚 蒙古

(3).B

(4).ABDE 14.(1)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使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而成西南季风;(2)长江中下游地区

伏旱

篇8: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一、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不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 而是使用新材料, 营造新情境, 设计新问题。尽管这些材料涉及了区域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但其知识和原理仍源于课本, 且要求考生解答的专业术语也要依据课本。所考查的知识点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 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素材, 形成新的问题情境, 构成新的设问角度。因此, 在学习中熟悉教材、夯实基础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精读教材, 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梳理知识, 掌握基本概念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 避免出现知识盲点。要全面复习基础知识, 不留死角。对已考过的知识点, 不能麻痹大意, 在复习时可以转换角度进行思考。

二、正确解析读图题,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像中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要正确解答读图题,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扣准图名和图例, 不放过图中任何信息 (如经纬度、箭头、注记等) 。坐标图注意纵坐标、横坐标, 最高点、最低点, 转折点、交叉点, 并通过描点来理解其地理含义, 多轴坐标图要准确寻找与变化曲线相对应的横、纵轴;等值线图从形态、疏密、弯曲方向、极值等方面入手;区域图、地形剖面图要根据经纬度、海拔高度、参照物、比例尺等判断地理位置;无图考图题, 先将文字转换成图形;若是区域图, 要确定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 要弄清楚它所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第二, 观察图像内容, 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 解决问题。第三, 图文转换, 这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 思维能力的反映, 也就是学生根据图中的地理信息, 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论证和陈述的过程, 即答题过程。应做到多见多看、多画多练、多思考, 在自己的大脑内多罗列储存大量的图像信息, 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对练习题精心取舍, 不搞题海战术

我们平时做的地理试题, 充斥着大量的怪题、旧题、偏题和难题, 对同学们“毒害”很深, 甚至也“毒害”了一些地理教师。我们要擦亮眼睛, 看清这些地理试题的真面目, 对学生进行“双基”培养, 做到精讲精练。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做到讲解少而精, 有重点、有难点, 各个击破, 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练习题处理要有的放矢, 不搞题海战术。要有选择地征订复习资料, 精选习题。针对地理既文又理的特点, 同学们一定要在理性思维分析上下工夫, 突破文科学生的薄弱环节, 诸如在地图的延伸和经纬网地图与区域的全面结合、等值线系列图整体训练、文字材料中的隐含条件上挖掘等, 并在试题的精选上巧安排, 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进而开拓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限时训练, 提升应试能力

地理学科的训练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 要学会把地理学科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 巩固积累地理知识, 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 厚积薄发”。学生在复习时要联系实际回归课本, 对过去的错题进行温习和重作, 做到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 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 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 融会贯通, 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练习量, 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五、规范答题训练,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 地理学科考试中的语言表达应符合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有序性等要求。科学性要求对问题的回答要正确, 达到准确无误, 不能进行错误判断或错误定位。全面性要求回答问题要完整, 不能有要点的缺漏。针对性指在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 不是写得越多越好。因为, 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 考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 如果抓不住重点, 将不相干的答案写得过多, 就会影响整个试卷的完成速度与质量。有序性要求考生要对答案内容进行梳理, 使其规范、整洁、清晰。同时, 还要注意减少错别字。“眼到、心到、手到”, 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形成过程, 概括基本原理, 提高理解能力和文字说明能力, 紧扣课本,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否则在答题过程中就会出现“眼高手低”或“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的情况。

六、聚焦地理重点问题和时事热点问题, 突出综合能力训练

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 以及国内、国际正在或已发生的重大事件,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 平时注意阅读如《半月谈》、《人民日报》等报刊, 注意收看新闻, 同时随时查阅地图, 弄清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 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联系, 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 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对于地理时事和热点问题, 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采取不回避、不喧宾夺主的态度, 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收集地理时事与信息的习惯, 引导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分析、解释地理时事。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觉得“地理有用”而兴趣大增, 又可对相应的地理知识起到强化作用。如:能源问题与能源问题安全, 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人口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 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宇宙探测和极地考察, 等等。注意宏观把握, 微观切入, 从不同层次、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又要注意与政史等学科进行横向联系, 突出综合能力训练。

篇9:高三地理气候专题复习探讨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复习中还应注意气候知识的外延,多关注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加强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全面性,发展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活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高三地理进入二轮复习后,教学活动对高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凸显,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气候部分历来考查点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一直是地理高考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关于气候部分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复习中还应注意气候知识的外延,多关注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加强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全面性,发展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活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高三地理进入二轮复习后,教学活动对高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凸显,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气候部分历来考查点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一直是地理高考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关于气候部分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上一篇:升级晋档中心工作自资料下一篇: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习题课上的应用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