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

2024-08-13

安徽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精选7篇)

篇1:安徽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

安徽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

安徽理工大学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座谈会日前在地球与环境学院2楼会议室召开,校长颜事龙、副校长王其东,各研究生培养学院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颜事龙就安徽理工大学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求。他指出,当前是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要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高素质的导师队伍,优化课程设置以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王其东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三部委的文件精神,各研究生培养学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以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他要求在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的情况下,要加强招生宣传,以保证招生计划的顺利完成。

会议由研究生处处长高明中主持。他就今后研究生管理方面的打算向与会的代表作了简要的介绍。

会上,大家还就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 江苏省:八项举措力推大学生就业创业

★ 天津大学三名研究生荣获-百人会英才奖

★ 教育改革论文

★ 八项规定全文

★ 中国药科大学多举措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改革初探

★ 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监管工作整体水平

★ 推出的优美经典语录

★ 天津大学工商管理考研经验

★ 中央八项规定

篇2:安徽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第五届教学工作会议是在全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切实将高等教育工作重点转到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形势下召开的,是在我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教学工作会议。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教学工作报告,请同志们审议。一、三年来我校教学工作的回顾

三年来,学校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抓住时机,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2006年初启动迎评促建工作以来,学校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广大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兢兢业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促进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2007年12月,学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对我校教学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标志着学校教学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理清办学思路,凝练办学特色 通过迎评促建,学校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牢固地树立了以“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以及“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人才是发展关键”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佛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大胆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发展与佛山现代化建设的互动共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立足佛山,服务地方,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得到了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

(二)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和校容校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2007年学校争取到市政府1000万元拨款及政府贴息贷款4127万元,启动了实验设备、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双语教学和校园环境改造等十大建设项目,20072009年四项教学经费逐年增长,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需要。2008年,学校切实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研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方案,提出了本科教学工作总体整改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找准差距、明确整改责任和任务,分解指标,专项推进,层层落实,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学校实验室总面积达到34707平方米,生均面积2.7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869万元,学生总座位数18455个,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座位数分别达到1052个和12096个,基础教学使用的计算机近千台,图书馆藏书154.65万册,期刊2669种,中外文报纸170种,电子图书15.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2个,覆盖了中文全文学术期刊9000多种,外文全文学术期刊7000多种,体育场地和器材有了较大改善。

(三)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为巩固和完善“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2007年学校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以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通过优化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构,调整必修课、限选科和任选课的比例,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使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07年提出了在部分专业率先开设创业创新教育试点设想。经过调查研究和周密安排,2009年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两个专业开始了“创业创新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创业创新班”得到了2009级本科新生的积极响应,报名踊跃,引起了社会较大的反响和关注,对我校今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年来,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保持和发展传统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同时,积极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至2009年我校共有45个本科专业,目前,我校本科专业已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已基本构建了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一批与重点学科相匹配、在行业或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与特色专业,提升了办学的竞争力。

学校一直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和管理,推行专业负责人制度,结合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明确责任和权利。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专业发展方向的规划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评估和整改,2008年学校对已有的44个本科专业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评估,通过评估,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2008年,我校动物医学专业荣获第三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立项,这是我校专业建设的一大突破,为我校专业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研水平逐步提高近年来,我校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研究,获得的教研课题立项数和层次有明显提高,成效显著。20072009年,邹采荣校长主持的《准确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王林教授主持的《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等10个项目获得省级教改项目的立项资助,20个项目获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在近两次校级教研课题立项评审中,共有228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重大项目23项,重点项目68项,一般项目125项,另有39门课程获校级双语教学立项。在教材建设方面,学校共获得了国家级“十一五”教材规划课题立项4个。全校教师发表教研论文283篇,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135部,其中获国家级精品教材一部,资助教师出版教材20部,共计7.5万元。教学法研讨、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学公开课活动对我校教师探索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效果明显

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长期的实践教学基础上,学校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了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通过实验课、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培养方式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计划内实验与课外开放实验共同推进、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相互补充,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置比例,鼓励模块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不断加强实习与实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丰富,管理规范,基地完备。近年来,学校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建设经费,大力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同时,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取得到了较好成绩。目前,学校共建立了189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通过进一步推进实验室开放工作,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鼓励学生从事科研和创新活动,近三年共立项395项,投入经费23万元,参与学生人数达3000多人,并在全国和省内各类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七)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更趋规范

2007年以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认真研究“扩招”形势下的教学工作,不断规范教学管理,加大教学评估和检查的力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草案)》、《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籍管理规定》以及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共40多个。完善了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干部教师听课、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以及课程评估和专业评估等一系列制度,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年来,学校教学督导小组共听课2950节,学校各级领导共听课4986节。2009年5月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广东省评估专家的评估。

(八)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为适应我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20072009年,学校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5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硕士学位35人;晋升教授32人,副教授80人,讲师99人,先后派出22名教师出国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学位。

同时,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于2009年9月召开了教风学风建设研讨会,开展了“教风学风建设月”活动,发起了“营造优良教风从我做起”的倡议,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努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刻苦磨练教书育人本领,热心关爱学生茁壮成长。活动期间,分别开展了师德建设大讨论、教学秩序大检查、教风建设学生问卷调查、第二届“我心中的名师”学生征文、教学公开课、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基于BB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大赛和教学先进集体评选等活动。通过开展教风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践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努力建设一支理念先进、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0072009年,我校教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国家和省三八红旗手2人次、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南粤优秀教学工作者2人、佛山市优秀教师3人、佛山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及先进教育工作者16人、学校三育人优秀奖80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5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人员33人。2009年动物医学系等七个教学单位被评为20072009学教学先进集体,6位教师分别获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164人次获20072009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

(九)形成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学建设与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果:近三年,学校获得了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门省级精品课程,4部教材获“十一五”国家级、部委级教材规划选题,建有6个校级名牌专业,18门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我校在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评选中取得良好成绩,其中一项成果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提名申报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第九届和第十届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共评出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6项。

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07年以来,我校共有266名学生考取研究生,每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均获全省高校先进单位,学生在各类科技文化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78个,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1个,二等奖34个,三等奖38个,省级特等奖1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53个,三等奖80个,优胜奖20个,优秀组织奖5个。在有全国多所名牌大学参与竞争的“计算机仿真大赛”中,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参赛队伍两次连获得一等奖,受到教育部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该学院邓炳铖等同学在香港举行的“华硕AOCC2008全球超频大赛”中获得冠军。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能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有创业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高的各类应用型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十)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明显提高 三年来,学校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经过三年的努力,我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由2007年的10511人上升到2009年的13282人,增长达26.4%,在实现连续七年不降分录取的基础上,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提升,为我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校坚持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互补的高等教育体系。近三年来,我校的成人教育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在校生达7631人,其中本科生2413人,专科生5218人。

此外,我校的体育工作、推普工作、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上成绩是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凝聚着广大教师辛勤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学校,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全体教师、教辅人员和机关行政以及后勤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在总结三年来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教学工作上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资源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与学校进一步发展、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不相适应,反映在学生宿舍紧缺,教学设备陈旧,实验室面积不足,实习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多校区办学管理成本较高等等。

(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深化

目前,我校本科专业共有45个,涵盖9大学科门类,但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仍有较大距离,产学研合作力度仍需加大,专业特色仍需进一步加强,部分专业规模效益较低,少数专业在招生和学生就业上面临一些困难。

(三)教风、学风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

教师在敬业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还需加强,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手段等仍需创新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等仍然是我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校推进教学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对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今后的教学工作改革思路与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新校园的建设为契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开展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思路

1.针对佛山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现有专业的特色和优势,采取“新建、优化、加强和淘汰”的措施,加快学科专业的调整和优化,重点发展理工科专业,着力建设与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夯实基础,加强应用,突出特色,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2.结合2010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和实施,进一步完善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以“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创业创新班”、“产业特色班”、“订单式”培养、“校企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设置主辅修专业等多样化、多途径、多形式和多平台的体系构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强化学生跨文化交流和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大与国外院校人才培养的合作力度,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

3.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共享平台建设,优化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勇于改革创新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学校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牢固树立质量立校意识,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体系。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由教学决策系统、教学组织管理系统、教学运行系统、教学监督与反馈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三)建设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引领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通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建立一整套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案体系。2.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平台的课程体系,国家、省、校、院四级精品课程体系,跨学科课程群,基于校园网的课程中心和教材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

3.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建立机械、电子、生物和医学等实训中心,建设200个左右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10个左右涵盖基础和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为理、工、农、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4.建立青年教师学术与教学成长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学考评与分流制度和教学名师培育等制度,完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长效机制。

5.形成稳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过程监控体系(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与督导),教学管理目标考核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体系等。

6.在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过程中,力争用58年的时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精品课程12门,精品教材23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8项,特色专业建设点46个,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示范专业12个,精品课程68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4个,大学生创新性实践基地35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省级教学名师34名。

(四)建设计划与措施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结合, 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实践,提出以下八大建设计划和措施。

1.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计划

采取“新建、优化、加强和淘汰”的措施,需求牵引,注重应用,凸显特色,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多学科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为了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更好地与佛山“3+9”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两转型,一再造”任务相衔接,学校将新建和改造一批专业,以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校提出的“理工为主,综合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学院,以工业设计为重点,建设设计艺术学院。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需求的特点,2010年全面推进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格局。例如:“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

3.课程体系优化计划

为实现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力求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科学分析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多种课程模块,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中心”和“课程数字化平台”,实现全方位、网络化、信息化、开放式课程管理;通过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课程资源的应用与管理;通过资助出版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的优秀教材,进一步提高我校教材建设水平。

4.实践教学改革计划

建立学校实训中心,采用“定时开放”、“预约开放”、“阶段开放”等形式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拓展校外实习空间,与各企事业单位,建立顶岗实习基地和一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锻炼机会。

5.教学方法改革计划

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缩小“学”与“用”之间的距离。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改革考核与评估办法。

6.创业创新能力拓展计划

为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通过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方面设立创新学分,激励学生发表论文、获取专利、参与竞赛和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7.教学团队培育计划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分层次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教学水平高、爱岗敬业的教学团队,在开展教学研究、改革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学校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8.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计划

进一步完善促强扶优机制、量化考核机制、成果激励机制、教授、名师从教机制和院系考评机制,完善思想保障体系、领导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经费保障体系,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同志们,今后几年是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加快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校教职员工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使命和职责,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积极投入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中,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篇3:安徽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性内涵机理和规范细则论述

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就是在全新职业教育理论控制范畴之下, 依照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改造要求, 进行一切相关专业教学内容和引导方式整合的行为, 当中涉及细化的人才培养指标、专业课程设置形式、教学引导模式等, 都存在着较为详细的规范要求。

1.1 创新人才培养指标方面

就是说培养的人才, 必须时刻保留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实践应用技能强、职业道德素质高尚等高级特性, 至于课堂上吸纳的任何教学辅助条件, 包括多媒体技术设备等, 核心存在意义, 都在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拓展能力。

1.2 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具体便是时刻贯彻基础厚实、专业范围宽阔等指标, 希望透过根本层面上遏制以往职业教育课程专业面过窄的弊端迹象。特别是关于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引导体系, 都要围绕学生实践、研究能力提升诉求入手, 同时开放一类跨越既定学科的课程, 令职业学校生源知识面和视野范畴瞬间扩张, 自觉在闲暇时间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渠道进行思维创新拓展。

1.3 教学引导模式方面

其主张在课堂之上深度确立职业院校学生主体地位, 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或是分配学生不同角色, 将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生动演绎, 真正地将学生学习积极和思维创造性欲望发挥到极致状态, 为该类群体今后个性健全发展, 提供保障。

2 职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细节内容解析

2.1 创新人才培养指标的进一步科学定位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几乎完全取决于其指标定位的清晰长远性, 透过宏观角度上理解, 就是精准化判定如今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人才需求特征, 随后结合学校实际状况做好人才规格和顶层设计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骤然提升, 关于结合经济、管理、工业、法学、文学专业的多元化职业院校广泛分布, 作为内部专业化领导, 都在长久化办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确立了人本服务、工管结合、地经渗透的综合式办学理念, 特别是对于毕业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等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如此一来, 学生才能在思维创新海洋中充满活力, 愿意吃苦、自我管理和创新, 为国土资源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 贡献应用的技术。

2.2 创新人才所需学科专业指导平台的系统化树立

职业院校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 第一要务便是主动进行既有学科资源有效整合, 争取在主干、非主干学科内部, 衍生出一类长效的合作互动关系架构, 全程凭借经济管理、当地生态人文环境特征, 进行不同类型学科相互支撑交融, 尽快搭建起富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归根结底, 学生创新型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需要专业这类最为直接、关键的载体予以支撑, 至此过后, 职业院校便可重复依托既有学科优势, 进行专业内涵、专业群平台布置舒展, 进一步打造出教学资源贡献、优势特色显著、品牌价值高昂的专业指导平台。单纯拿最新出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例, 其具体可细化出公益劳动、学年论文、专业课程内容设计、认知交流、生产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结构单元, 至于课文教学模块则集中锁定在第二课堂实践层面之上。当然, 为了更加自然地迎合社会市场变动规则, 为地方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 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措施, 职业院校在学科专业指导平台设置上, 要时刻强调人文、理工、经管专业之间课程渗透意义, 由此不断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对于相互知识的了解消化进度。

2.3 实践教学辅助能效的强化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完善

透过微观角度观察验证, 创新能力培养, 不单单依靠专业知识的获取, 同时对于个体实践操作经验累积数量依赖性强, 所以说职业院校今后有必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 进行实践教学结构修缮, 将学生实践能力改善视为第一要务。至于该类工序中的细化调试策略主要如下所示:

2.3.1 快速搭建起多元化实践教学引导体系

其主张结合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细则, 进行职业院校课堂理论、实践教学比例科学划分, 细致规范认证理工、经管、文法类专业的实验课程结构和学时分数,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自然地将上述学科学时分数设定为25%、20%和15%。教师有必要依照不同专业学科基础、必修、选修要求, 布置对应的课程指导体系, 自觉强化实验课设计的综合性, 保证面对各类教学内容时, 能够灵活选取沿用对应的实践环节, 将师生合作互动能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全数发挥。

需要加以强调的是, 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有必要事先和相关企业达成协议, 获取适当规模的实习基地, 令学生在集中实践流程中, 能够及时到真实企事业单位参观、调研和任职, 在第一生产线中拓宽视野并增加感性认知。再就是可以考虑聘请企事业机构高级技术和管理型人才, 到职业院校内进行讲座或是亲自授课指导, 如地学类专业, 单位年限中都会直接聘请本科毕业生, 直接负责特定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和设计指导事务。

2.3.2 适当补充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项目

关于第二课堂, 可以完全视为第一课堂的延伸结果, 其存在意义, 便是积极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团队、奉献、社会适应能力。为了顺利贯彻此类目标, 要求教师在课堂之上设置专题研讨、学科前沿讲座、科研合作研究等结构单元, 在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得到合理修缮过后, 鼓励该类群体积极到社会中参与各项科技竞赛和相关社团活动, 保证课内和课外学分的全面获取结果, 这样才能顺利毕业。

2.4 创新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全面搭建

职业院校主动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事务, 本身工程规模庞大, 需要领导人员时刻联合学校实际状况, 进行各项专业教学监管机制、师资团队、硬件设施等保障媒介革新。涉及细化的工序流程主要表现为:

2.4.1 监督管理机制改良层面

此类结构单元可细化出教学指挥、信息分析、绩效评估三个层次, 旨在为创新人才教学质量、教学资源调度、教学过程监控评估, 提供更为清晰的验证线索。另外, 更快速搭建起集合教学档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监督指导制度、听课评课规则、作业检查、考试质量解析等细致化评估单元, 相信长此以往, 必将能够系统化发挥该类制度体系的辅助功效。

2.4.2 师资团队建设层面

最近阶段, 职业院校普遍树立一类规模适中、结构优化, 创新能力水准较高的师资团队建设目标, 同步树立学历层次和学术能力提升并重的规范守则, 使得集合完善化评聘、考核、奖惩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瞬间衍生, 至此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开始趋近于合理形态, 更快速涌现出一系列全新的教学方式。

2.4.3 硬件环境规划层面

第一, 充分结合职业院校既有现代化教育设备, 开展信息技术支撑的多媒体教学指导体系搭建, 尤其是在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和数字化阅览室等设施辅助下, 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知识结构都得以适当改善, 甚至超出教育机构预设的规范要求。以上结果都为职业院校创新人才教育改革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 不断丰富图书文献资源。主要就是结合职业院校长久的经济和科技投入条件, 进行校园图书和数字资源完善, 及时依照不同专业教学和科研需求, 进行中外文数据库、人民日报电子版、国研网订购, 同时为研究生毕业论文建立独有的数据库, 逐渐衍生出保留鲜明特色又主动迎合学校发展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 经过我国职业教育学校不断改革构建, 关于内部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等, 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结果, 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适当的满足效用。日后, 该类院校要更加细致地审视社会一切变化细节, 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和科学发展观念, 开展适当规模的人才创新培养活动, 将该类学校综合竞争实力加以有效推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教育实力的接连提升, 有关职业教育机构开始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指标, 结合最新技术设施搭建完善化学学科专业交流平台, 确保学生在团队实践中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富的知识结构, 以及标准的价值发展观念, 为今后多类专业技能融合奠定基础。笔者联合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状况进行客观论述;同时融合自身实践经验制定实施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希望能够为日后职业教育改革深化, 提供些许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钱晓平.技工院校重点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学制技师培养为例[J].职业, 2013, 33 (30) :89-95.

[2]郑小艳.新疆三产园区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3, 11 (02) :124-135.

[3]陈汉城.面向未来的中职生成才教育探索[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4, 22 (12) :77-79.

[4]刘奇付.新形势下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 14 (12) :124-138.

篇4:安徽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

一、“国际石油合作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石油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多规格、多元化的“国际石油合作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把学校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的新途径。

1.学校主导的国际石油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深入调研合作开发项目需要的人才数量、规格基础上,与企业联合制定面向国际石油工程管理的外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计划和方案,采用校内外导师组的培养方式,为中国企业培养项目经理和技术骨干等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目前,学校已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20余家涉外用人单位建立了培养、就业沟通与用人渠道。在培养过程中,学校一是强化英语课程与应用能力的训练,扩充语言类课程教学实践性环节。二是增设经济、管理、法律类课程必修模块,要求基本知识传授与实际运用能力并重,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的一些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构建了跨学科或基于一级学科平台的综合性专业课程模块,这些课程全部由博士生导师和教授讲授,硕士论文也依托国内外的石油研发项目。

自2001年以来,学校面向校内18个硕士点,遴选具有实践经验的统招新生进行培养,已经累计招收185名国际石油工程管理型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多数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从事与海外石油项目相关的工作。2006年,学校联合中石油海外研究中心、中石化海外研究中心各招收40名应届硕士研究生进行单独组班培养。

2.学校、中外企业、外国政府“全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的合作开发油气资源项目为平台,与中外企业、外国政府或学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为中外企业、外国高校培养中高级雇员、石油技术骨干等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在“全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外方学员以留学生的身份到学校学习4年(本科)或3年(研究生);学员以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政府官员为主;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学校、企业为主,政府为辅;学生管理以学校为主;就业以企业、政府为主,学校推荐为辅;实行学生班长、班主任、企业委派协调员三级管理办法。

在培养过程中,学校通过增设“科技汉语”等课程、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选用外文参考资料、针对所派国油田情况设计研究课题等途径,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培养质量。自2000年以来,学校与国有石油集团公司、苏丹能矿部、苏丹教育部、苏丹科技大学、喀土穆大学等中外石油企业、外国政府或大学携手,成功实施了9个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累计招收学员261人,目前已经毕业74人。毕业生有的在国外大学石油工程类专业任教,有的在国外石油公司任职或在继续攻读学位。

3.学校、中外企业“全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中,外方学员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及政府官员,他们以短期进修生身份到学校学习。培养过程中,一是学校、中外企业、外国政府各负其责,实行“企业组织生源、双方沟通协调、内部分工合作、教学组织严密、及时交流反馈”的运行机制。二是坚持课程模块与实践模块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新理论新技术的传授,同时通过考察、参观提高外国短期培训生对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传统文化的认识。自1998年以来,学校已与苏丹、哈萨克斯坦国、伊拉克、也门和尼日尔等国家政府或石油公司合作,累计培养学生251人,他们全部回到这些国家的石油公司或政府部门工作。此模式强化了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与外国石油企业、政府之间的战略利益纽带和文化情感纽带的关系,促进了中国海外石油项目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顺应国家“稳定东部、开发西部、开拓海外”的石油战略,满足石油石化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利用石油石化企业丰富的优质资源,与企业协商共同组建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并以此为平台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自2000年以来,学校在承担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人才培养基础条件良好的石油石化企业,如塔里木油田、长庆油田、新疆油田、大庆油田、独山子石化、兰州炼化、管道分公司等44家石油石化企业组建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进站研究生达到近400人,仅2007年就达到156人。

1.建立开放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校研究生教育紧密围绕石油企业发展需求,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了开放式的“1+2”培养模式,即:研究生在校内学习理论课程1年,在企业工作站开展科研与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两年。这种培养模式,既提高了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又充实了企业的科研队伍。目前,进站研究生主要以石油主干学科为主,兼顾石油石化企业需要的其他学科专业。学校规定,拟进入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必须在第一学年内修完培养计划制定的全部课程,在第二学年的7月~9月进入工作站。研究生进站后,根据企业安排,承担企业的科研工作,并开展其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学校还根据工作站单位的工作性质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生国际工程相关知识和语言的培养,在企业完成与涉外工程相关的论文工作。目前,已完成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海外开发项目研究生工作站学生培养模式的框架设计,在2007级学生中招收30名进站学生进行培养。

为了规范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的管理,切实保证研究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协商成立了企业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工作站的管理工作,管理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分别由企业和学校人员担任。

2.注重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为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提供了重要平台。一是对在站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导师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学校聘请工作站所在企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并由学校颁发企业导师聘书。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初审等。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根据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在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论文实际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二是为研究生提供非常广泛的选题内容,其中很多研究课题都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急、重、难、新”问题,这为研究生提供了大量前沿性、实用性、系统性的论文选题,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保证。三是为进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工作站所在企业不仅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而且为研究生提供大量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机会,如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建站以来,举办了石油地质学、储层沉积学等专业技术培训75期,地震解释和地质制图等计算机专业软件的培训18期。

3.企业工作站的多重作用

一是有助于研究生的快速成长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由于在企业完成学位论文直接面向油田生产实际,使进站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技术创新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他们接受建站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导师的指导,受到所在企业的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为他们了解企业以及完成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有重要作用。二是进站研究生将在学校学到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时引入企业科研及生产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科研水平的提升。三是进入工作站的研究生一般在现场工作已近两年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力量。由于许多企业都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研究生参与有关项目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四是研究生工作站所在企业可以在培养过程中尽早发现人才、选择人才,避免了人才招聘的盲目性。五是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优质资源,拓展了办学空间,与企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校企长期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篇5:安徽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

“三赢”模式学以致用

――记安徽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研究生培养创新

在教室里学知识、在图书馆里做学问、在实验室里做研究……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一直立足于校园这个象牙塔之中。

而从年初开始,在安徽大学,研究生们的培养周期中有将近一年时间要离开青草茵茵的校园,在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的联合培养基地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在学校和基地“双导师”的带领下,发现问题并提出解

决问题的对策,并由此完成毕业论文。

这种被誉为“安大模式”的研究生培养探索,在将近两年的实践中,增强了学生能力,支撑了地方工作,提高了培养质量,收到了学生、地方、高校“三赢”的良好效果。

学生长见识 研究上水平

“三个月调研了13个乡镇和12家企业,心情从开始的忐忑慢慢变得有数了。”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08级研究生吴金和

吴金和的专业方向是区域经济学,今年3月进入学校与太湖县共建的基地后,被安排到县委政研室,专门开展县域经济特色及对策研究。“县域经济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政策性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吴金和告诉记者,基地里的经历让自己大长见识。

与传统研究生教育课本学知识、案例做论据和资料“凑”论文截然不同,“安大模式”是让学习了专业基本理论的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通过参与调研、列席会议等途径,从专业角度发现问题,应用专业知识研究问题,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提高水平。“现在想起在基地的一年,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已经顺利进行论文答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07级研究生金伟和他的9名“同年”是安徽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第一批学生。2009年3月,他们来到安徽大学与怀宁县共建的基地里,不仅自己,甚至连校友、亲朋都心中无底:一年的基地生活到底会是什么样?一年后,10位同学都拿出了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并收获了走向社会必需的多种能力。在县财政局实习的金伟说:“除了实际工作能力,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行政管理研究生吴伟升、财政学研究生夏亮、经济管理研究生张永智……记者在安徽大学与地方共建的基地采访,遇到的每一名同学都觉得自己是创新培养模式的“最大受益者。”

地方得支持 工作受促进

“我案头就放着学生们的论文,牵扯到相关工作,都会翻一翻,看一看。”

――安徽怀宁县县委书记范先汉

怀宁,是第一家与安徽大学签约共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地方。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和随之而来的社会事业新变化,是怀宁县委、县政府与安徽大学“一拍即合”的直接原因。作为共建工作的“首倡者”之一,怀宁县委书记范先汉认为:与高校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不失为争取智力支持、促进县里工作的一条途径。

两人一间标准配置的住宿条件、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贴、列席各种重要会议和参加重要调研活动的工作便利……怀宁,为来县里的研究生们付出的有形“成本”就不是个小数字,而为之付出的无形成本就更多。“但我们得到的更多”――面对着研究生们拿出的《怀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财政政策与就业问题思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研究》等调研报告,品味着研究生们给当地工作带来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等“活力冲击”,怀宁人觉得“共建”物有所值!

“县域经济发展到今天,各项工作都需要提高知识含量,共建是一个机遇。”太湖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赵福南告诉记者。位于皖西南的太湖,今年接收了7名研究生进入基地,按照专业分别到县经委、发改委、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委、县政府“两办”的研究室,承担的是编制“十二五”规划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调研。赵福南说:“这些都是县里今后发展要理清楚的大事。”

从2009年3月安徽大学与怀宁县共建研究生培养创新的第一个基地开始,一年多时间,又先后有太湖、舒城、和县、来安、怀远、庐江等6个县签约共建,地方参与共建的积极性可见一斑。

育人新模式领域在拓展

“共建基地是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模式,需要不断深化内涵、拓展领域。”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

合作方满意、学生满意,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做法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对此,黄德宽认为,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开了个好头,下一步不断完善、不断拓展的路还很长。

“研究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工作、研究,这种经历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也必将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黄德宽眼里,培养模式的创新之一在于让学生从传统的“一个课堂”走进了大学、社会“两个课堂”,提升了能力。同时,新模式最大的创新在于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安徽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合作主体是地方政府,研究课题是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科技、产业等方面的需求提出,安徽大学选拔相同或相近学科专业研究生赴地方围绕课题开展研究。“这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针对性。”

“新模式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徽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毛德权向记者介绍。与传统模式不同,现在研究生的管理空间与内涵都从校园拓展到社会,从共建基地课题的提出、研究生的选派、地方导师的遴选、基地工作与生活的管理、论文的评价……新模式带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挑战。“比如,为了激励入住基地的研究生,学校就单独为参与基地培养的学生设置奖学金。”毛德权说。

篇6:安徽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

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 指导下, 全国500多个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运而生, 均进入了以实践为先导的研究阶段极大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并形成专业特色。

(一) 基本内涵

1、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 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有的要求。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一种以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其目标在于创新教育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其重点在于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愿景,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实践能力培养, 搭建集成性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依托学科建设, 夯实创新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基础;探索相关制度与政策, 建立实验区的支持保障体系。

(二) 分专业模式目标与特征总结

1、医学专业实验区:

探索专业课程交叉、师资兼容、创业活动并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立足专业教育开发创业能力, 拓宽就业路径。

2、乳品工程专业实验区:

突出人才培养的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突出以就业为导向, 强调社会和市场需求和适应性;强调岗位的针对性;突出专业实践能力指标体系, 确立专业应用能力指标体系及实践技能指标体系。

3、理工类专业实验区:

培育具有健全的理科知识结构、突出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4、艺术类专业实验区:

形成一套专业办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 构建一个全新的立体化结构的产学研互补系统。

5、工程专业实验区:

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介于研究型与技能型之间的人才, 高度重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重视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各专业的基本特征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 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以实践平台与教学平台相结合为手段。社会需求导向是各实验区的共识, 就业导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也因此各类专业的目标中对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基本上都是应用能力占主体, 复合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的提法较少, 仍以应用型人才为绝对根本。这种理解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十一五”期间, 各实验区对社会需求导向的认识有所不足, 人才能力定位有所缺失。

二、十二五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内涵深化

(一) “十二五”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 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 着力加强质量标准建设”, “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充分发挥国家级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二)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内涵深化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内涵需要在实践中深化, 以人才能力科学定位、分流培养为核心价值观, 以需求为导向, 以教学体系为基底, 以实践体系为提升, 以体制设计、组织和管理创新为手段。

首先,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本意是选拔基础雄厚、经验丰富的特色专业院校, 立足于优势专业的固有基础, 通过国家丰富资源的支持, 创新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 “人才能力”的价值观念就变得尤其重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社会, 人才的能力也要相应地进行多元化能力分流培养, 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其次, 作为基底的教学体系, 转变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开发、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 优化专业结构, 结合专业特色, 在满足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对三种人才进行能力定位、分流培养与考核体系。

第三, 我国“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指导思想中明确要求三种人才培养目标, 但其中应用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 这也决定了, 实践体系是培养和检验实验区人才基本能力培养体系成功程度的关键。

第四,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打造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能力定位、策略体系与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方式的综合系统。因此,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必须创新自身体制机制的设计、组织和管理, 以实现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真正提升。

三、十二五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发展策略

第一, 结合专业特色对三种人才进行能力定位、分流培养与质量评价体系。

第二, 打造教学基础平台和跨学科模块平台建设,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不同方向的探索。使学生所学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特色明显。

第三, 构建分层次实践体系, 为三种人才的能力培养进行不同的实践内容设计, 提供不同层次的实践平台。

第四, 创新自身体制机制的设计、组织和管理。如人才培养体制设计方面, 重点围绕跨学科门类、跨培养阶段和跨单位合作培养开展实验;教学机制与组织改革方面, 重点围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开展实验;管理方面, 重点围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整合实验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开放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实验。

第五, 总结发展规律和成果, 以点带面, 充分发挥实验区对全国同专业发展和本校其他专业发展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平祥, 唐铁军, 刘薇, 申沛.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 2010 (5)

[2]申彩芬, 陈娜.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6)

[3]杨菊仙.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路径与发展策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3)

[4]丁淑琴, 汤建中, 张爱君, 王秀青, 等.“多学科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5)

[5]孔保华, 徐建成, 姜瞻梅, 李晓东, 等.“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3)

[6]陈瑞, 秦新强.地方性工科院校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J].探索研究, 2011 (27)

[7]王怀坚.“院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 , 2010 (2)

[8]左晓明, 许兆美, 郑晓虎, 周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0, (23)

[9]龙春阳, 赵阿勇, 周圻.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J].教育探索, 2009 (2)

篇7:安徽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透过实际调查结果论证,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家庭收入不是很高,希望透过职业教育获得社会认可,为今后美好生活赢取提供不竭的支撑引导动力。尤其是在各类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实施全新的人才培养方针过后,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被全面认可,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自觉跟随经济、产业格局作出灵活变动,进一步在鲜活实践经验中树立起更加新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性内涵机理和规范细则论述

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就是在全新职业教育理论控制范畴之下,依照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改造要求,进行一切相关专业教学内容和引导方式整合的行为,当中涉及细化的人才培养指标、专业课程设置形式、教学引导模式等,都存在着较为详细的规范要求。

1.1 创新人才培养指标方面

就是说培养的人才,必须时刻保留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实践应用技能强、职业道德素质高尚等高级特性,至于课堂上吸纳的任何教学辅助条件,包括多媒体技术设备等,核心存在意义,都在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拓展能力。

1.2 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具体便是时刻贯彻基础厚实、专业范围宽阔等指标,希望透过根本层面上遏制以往职业教育课程专业面过窄的弊端迹象。特别是关于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引导体系,都要围绕学生实践、研究能力提升诉求入手,同时开放一类跨越既定学科的课程,令职业学校生源知识面和视野范畴瞬间扩张,自觉在闲暇时间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渠道进行思维创新拓展。

1.3 教学引导模式方面

其主张在课堂之上深度确立职业院校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或是分配学生不同角色,将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生动演绎,真正地将学生学习积极和思维创造性欲望发挥到极致状态,为该类群体今后个性健全发展,提供保障。

2 职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细节内容解析

2.1 创新人才培养指标的进一步科学定位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几乎完全取决于其指标定位的清晰长远性,透过宏观角度上理解,就是精准化判定如今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人才需求特征,随后结合学校实际状况做好人才规格和顶层设计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骤然提升,关于结合经济、管理、工业、法学、文学专业的多元化职业院校广泛分布,作为内部专业化领导,都在长久化办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确立了人本服务、工管结合、地经渗透的综合式办学理念,特别是对于毕业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等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在思维创新海洋中充满活力,愿意吃苦、自我管理和创新,为国土资源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应用的技术。

2.2 创新人才所需学科专业指导平台的系统化树立

职业院校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第一要务便是主动进行既有学科资源有效整合,争取在主干、非主干学科内部,衍生出一类长效的合作互动关系架构,全程凭借经济管理、当地生态人文环境特征,进行不同类型学科相互支撑交融,尽快搭建起富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归根结底,学生创新型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专业这类最为直接、关键的载体予以支撑,至此过后,职业院校便可重复依托既有学科优势,进行专业内涵、专业群平台布置舒展,进一步打造出教学资源贡献、优势特色显著、品牌价值高昂的专业指导平台。单纯拿最新出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其具体可细化出公益劳动、学年论文、专业课程内容设计、认知交流、生产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结构单元,至于课文教学模块则集中锁定在第二课堂实践层面之上。当然,为了更加自然地迎合社会市场变动规则,为地方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措施,职业院校在学科专业指导平台设置上,要时刻强调人文、理工、经管专业之间课程渗透意义,由此不断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对于相互知识的了解消化进度。

2.3 实践教学辅助能效的强化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完善

透过微观角度观察验证,创新能力培养,不单单依靠专业知识的获取,同时对于个体实践操作经验累积数量依赖性强,所以说职业院校今后有必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进行实践教学结构修缮,将学生实践能力改善视为第一要务。至于该类工序中的细化调试策略主要如下所示:

2.3.1 快速搭建起多元化实践教学引导体系

其主张结合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细则,进行职业院校课堂理论、实践教学比例科学划分,细致规范认证理工、经管、文法类专业的实验课程结构和学时分数,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自然地将上述学科学时分数设定为25%、20%和15%。教师有必要依照不同专业学科基础、必修、选修要求,布置对应的课程指导体系,自觉强化实验课设计的综合性,保证面对各类教学内容时,能够灵活选取沿用对应的实践环节,将师生合作互动能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全数发挥。

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有必要事先和相关企业达成协议,获取适当规模的实习基地,令学生在集中实践流程中,能够及时到真实企事业单位参观、调研和任职,在第一生产线中拓宽视野并增加感性认知。再就是可以考虑聘请企事业机构高级技术和管理型人才,到职业院校内进行讲座或是亲自授课指导,如地学类专业,单位年限中都会直接聘请本科毕业生,直接负责特定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和设计指导事务。

2.3.2 适当补充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项目

关于第二课堂,可以完全视为第一课堂的延伸结果,其存在意义,便是积极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团队、奉献、社会适应能力。为了顺利贯彻此类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之上设置专题研讨、学科前沿讲座、科研合作研究等结构单元,在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得到合理修缮过后,鼓励该类群体积极到社会中参与各项科技竞赛和相关社团活动,保证课内和课外学分的全面获取结果,这样才能顺利毕业。

2.4 创新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全面搭建

职业院校主动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事务,本身工程规模庞大,需要领导人员时刻联合学校实际状况,进行各项专业教学监管机制、师资团队、硬件设施等保障媒介革新。涉及细化的工序流程主要表现为:

2.4.1 监督管理机制改良层面

此类结构单元可细化出教学指挥、信息分析、绩效评估三个层次,旨在为创新人才教学质量、教学资源调度、教学过程监控评估,提供更为清晰的验证线索。另外,更快速搭建起集合教学档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监督指导制度、听课评课规则、作业检查、考试质量解析等细致化评估单元,相信长此以往,必将能够系统化发挥该类制度体系的辅助功效。

2.4.2 师资团队建设层面

最近阶段,职业院校普遍树立一类规模适中、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水准较高的师资团队建设目标,同步树立学历层次和学术能力提升并重的规范守则,使得集合完善化评聘、考核、奖惩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瞬间衍生,至此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开始趋近于合理形态,更快速涌现出一系列全新的教学方式。

2.4.3 硬件环境规划层面

第一,充分结合职业院校既有现代化教育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支撑的多媒体教学指导体系搭建,尤其是在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和数字化阅览室等设施辅助下,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知识结构都得以适当改善,甚至超出教育机构预设的规范要求。以上结果都为职业院校创新人才教育改革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不断丰富图书文献资源。主要就是结合职业院校长久的经济和科技投入条件,进行校园图书和数字资源完善,及时依照不同专业教学和科研需求,进行中外文数据库、人民日报电子版、国研网订购,同时为研究生毕业论文建立独有的数据库,逐渐衍生出保留鲜明特色又主动迎合学校发展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我国职业教育学校不断改革构建,关于内部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等,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结果,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适当的满足效用。日后,该类院校要更加细致地审视社会一切变化细节,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和科学发展观念,开展适当规模的人才创新培养活动,将该类学校综合竞争实力加以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钱晓平.技工院校重点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学制技师培养为例[J].职业,2013,33(30):89-95.

[2]郑小艳.新疆三产园区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11(02):124-135.

[3]陈汉城.面向未来的中职生成才教育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22(12):77-79.

[4]刘奇付.新形势下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4(12):124-138.

上一篇:校舍倒塌事故应急预案下一篇:强化基础 狠抓制度 公司安全管理工作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