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形象礼仪的重要性

2024-08-08

女性形象礼仪的重要性(精选8篇)

篇1:女性形象礼仪的重要性

女性形象礼仪的重要性

现如今,女性在社会当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优雅得体的女性形象能够潜移默化地展现个人的魅力,因为在这个修炼培养的过程当中,对于道德标准和各种文化的学习都能够提高整体的素质,使眼界开阔,营造和谐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今天,小编就为各位女性朋友整理了关于女性形象礼仪,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在这个“以貌取人”的时代,女性无论出现在怎样的场合,无论是穿着、妆容、言谈举止都透露着品位、修养、受教育程度、甚至你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等。

没有人愿意相信一个女性邋遢不加修饰的外表之下,内在涵养会有多么优秀,这也是当今比较流行的至理名言,当人们都在注重自身修饰的同时,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文明的阶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个人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流中表现出的形象仪容和礼数,反映出整个国家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程度,也在沟通过程中传达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内在价值,不同的形象和礼仪能够在无形中促成或破坏一次会面、一次合作甚至是一段友谊。在社会发展中女性形象礼仪逐渐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优雅的女性形象也无形的在一些重要场合中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平时的社交礼仪中,女子发型和面部的修饰是必不可少的,染、烫尽量以深色为主,头发保持干净整齐、否则会显得对对方的不尊重。化妆切勿浓妆艳抹,以淡妆为主。

首先,在与他人交谈时,尽量保持自然,柔和的微笑,给人一种谦逊、温柔、亲和的感觉。

第二,女性应训练优雅的站姿、坐姿、走姿,凸显自己的气质。通过不断训练之后,在任何场合中,你的气质都能够由内而外的表现出来,给在场的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自然而然的,成功就已经离你越来越近了。

第三,女性着装一定要端庄严肃,切不可穿低胸装、露背装,否则很容易破坏和谐的氛

Yanfeng Adient-INTERNAL 围。衣服的搭配可以采取同色搭配的原则,如同色深浅搭配;或对比搭配,着冷暖色系;现在的时尚搭配元素中流行呼应搭配,例如衬衫与鞋子颜色呼应,裤子与背包颜色相近,耳环与项链材质一致,同时身上不应佩戴过多的首饰,以免显得过于累赘,缺乏职场独有的干练,且全身的搭配颜色最好不要超过三种。

另外,对于职场女性来说,每天面对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在工作中可以接触不同的合作伙伴和同事,我们在生活中结交朋友,往往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而是因为对方一个得体的笑容或者一个优雅的肢体动作,给自己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由此在奠定了以后友好合作的基础同时,也增加了互为朋友的机会。

女性形象礼仪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每个职场女性都需要多了解一些,在平日的生活中多注意运用,慢慢的会发现自己变得大方得体,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重视女子形象礼仪不仅仅是为了他人,更是为了自己。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因为,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可见,礼仪学习对形成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Yanfeng Adient-INTERNAL

篇2:女性形象礼仪的重要性

职场女性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十分重要,而要保持良好的职业化外表则需十分注意形象礼仪,下面十二条职场女性日常形象礼仪项目作为职场女性的你请务必遵守:

1、服饰端庄,不太薄、不太透、不太露。

2、化淡妆:眼亮、粉薄、眉轻、唇浅红。

3、头发保持干净整洁,有自然光泽,不要太多使用发胶;发型大方、高雅、得体,干练,前发不要遮住眼睛为好。

4、指甲精心修理过,不太长,不太怪,不太艳。

5、衣服上没有脱落的头发和头皮屑,无灰尘污渍。

6、裙子不太短,不太长,不太紧,不太宽,不太松。拉链拉好,裙缝位正。衣服的表面无明显的内衣轮廓痕迹。

7、领口干净,衬衣款式色彩不太复杂、不太花俏。

8、鞋洁净,款式大方简洁,没有过多装饰与色彩,鞋跟不太高不太尖,走动时不发出大声音。

9、饰品不太夸张、不太突出,款式精致材质优良,耳环点状、项链细,走、动时饰品安静无声。

10、丝袜无钩丝、无破洞、无修补痕迹,手提包里有一双备用丝袜。

11、衣袋中只放小、薄物品,衣装轮廓不走样。

篇3:女性形象礼仪的重要性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婴宁》中的婴宁长的"容华绝代, 笑容可掬", 可见其十分美丽。以至于上元佳节, 王子服初次见到拈花一笑、容华绝代的婴宁, 便被其深深地吸引住了, 继而有了后来的故事。

但婴宁的美貌也引来了事端, 从而使情节跌宕起伏, 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个叫做婴宁的女性。爱花成癖的婴宁, 临近西墙搭建了一个用来摆放木香的花架, 而且经常爬上去照看她的花。这使得西邻子看到并迷上婴宁成为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婴宁的恶作剧却是出乎意料之外。西邻子看到婴宁"凝注倾倒", 又以为她的"不避而笑"是因为婴宁"意已属", "指墙底笑"是在"示约处"。到了傍晚, 他到婴宁所指的墙角, 果然见到"婴宁"在那儿。但等待他的并不是他所想的好事。他不仅被巨蟹蛰了, 而且半夜就死了。西邻子之死使得之前那种欢快的氛围一下荡然无存。有人甚至会怀疑婴宁并不是天真烂漫, 而是心机颇深, 而她之前天真的表现只不过是故作姿态。但换一种眼光, 从作者的思想意识以及所处时代来看, 这看似不和谐的一笔, 却是发人深省, 意味深长, 从而更加深刻地刻画了婴宁这个人物。从"异史氏曰"中的"我婴宁", 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蒲松龄对于婴宁的喜爱, 这一笔又怎么会是来诋毁婴宁的呢?西邻子见到婴宁时, 婴宁已经嫁做人妇, 而肖想他人之妻是违背明清道德观念的。而且, 婴宁的丈夫--王子服又是一名秀才, 而调戏读书人的妻子在蒲松龄的观念里更是不可饶恕的。蒲松龄也在最后评价:"而墙下恶作剧, 其黠孰甚焉!"。可见, 婴宁的墙下恶作剧, 在作者眼中是智慧的表现。可以说, 无论是外貌, 还是心灵, 婴宁都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女性形象。

《阿绣》中的狐女阿绣也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女性形象。杂货铺少女阿绣"姣丽无双"。到舅舅家省亲的刘子固见到了阿绣后, 念念不忘。但是后来当他舅舅托人向阿绣家求婚时, 却得知阿绣已经订了亲。就在刘子固沮丧时, 阿绣又出现了。刘子固的仆人发现这个少女不是阿绣--"所遇当是鬼魅;焉有数年之衣尚未易者?且其面色过白, 两颊少瘦, 笑处无微涡, 不如阿绣美"。刘子固"大惧", 并让家人准备兵器伏击狐女阿绣。面对这样的刘子固, 狐女阿绣并没有报复他, 反而是救出了落入虎口的真正的阿绣, 并把她送到了刘子固的身边。刘子固和真正的阿绣完婚后, 狐女便经常在阿绣不在的时候, 扮成阿绣的样子来到刘子固的面前, 看看刘子固是否能分辨出来。

在《阿绣》里, "美"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狐女因上一世的遗憾, 在这一世里不断追求杂货铺少女阿绣的美, 以至于帮助刘子固得以与阿绣结婚, 并帮他们守护着这个家。狐女在追求外貌美的同时, 也获得了心灵美。

然而, 在《聊斋志异》中, 并不是所有外貌美丽的女性形象, 都能符合男人们的美好幻想。如《江城》里虐待丈夫的悍妇--樊江城。江城"艳美绝俗……明眸秀齿, 居然娟好", 她的美貌使得高蕃迷恋, 高母欢喜, 得以嫁入高家。然而江城的美貌却与其性格形成了极大地反差。

美丑是相对而言的。有外貌美丽的女子, 当然也就有外貌不美的女子。这类女子, 以乔女、吕无病为典型。

乔女很丑--"黑丑, 跛一脚, 壑一鼻, 面如锅底", 以至于二十五六岁了还是没能嫁得出去。后来她嫁给了丧偶的穆生, 可她为穆生生了一个儿子后, 穆生却去世了。乔女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然而外貌丑陋的乔女却是个心灵美丽的女子。同县的孟生在妻子去世后想要续弦, 可却因为他苛刻的要求而始终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一天, 孟生偶然间见到了乔女, 孟生"大悦"。他派人去说媒。但乔女坚决拒绝:"然残丑不如人, 所可自信者, 德耳, 又事二夫, 官人何取焉?"孟生听了, 对乔女更加欣赏, 再次让媒人求亲, 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乔女仍旧不同意。不久, 孟生得病去世了, 和孟生非亲非故的乔女到他坟前哀悼。孟生一死, 无赖便觊觎孟生的家产, 乔女挺身而出, 替孟生的遗孤保住了财产。然后, 乔女便为孟生抚养遗孤数年。这些对于一个寡妇来讲, 实属不易, 就算是女性地位有所提高的现在, 也是不易之事。所以, 乔女即是封建思想的守护者, 也是封建思想的叛逆者。她在精神上打破了"一女不事二夫"的封建桎梏, 在精神上与孟生恋爱, 用终生的辛劳回报孟生的知己之感。蒲松龄也在文章最后感叹:"知己之感, 许之以身, 此烈男子之所为也, 彼女子何知, 而奇伟如是?"

再如《吕无病》中的无病, 虽"衣服朴洁, 而微黑多麻, 类贫家女", 却也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女子。她因"慕公子世家名士, 愿为康成文婢", 在一个阴雨天来到孙麒休养的庄园, 并凭借自己的诚心与智慧让孙麒动了心, 并收她为妾。之后孙麒又娶了许氏为妻, 一年后生下儿子阿坚。吕无病对待阿坚如同亲生, 阿坚也对吕无病比亲生母亲还亲。在阿坚三岁时, 许小姐得重病, 临终前她叮嘱孙麒把吕无病立为妻。无奈无病拒绝, 家族不许, 孙麒便又娶了王天宫的女儿王氏为妻。王氏性格暴燥, 经常打骂无病和阿坚, 吵得全家不得安定。孙麒最后受不了, 选择了远离家乡。可是, 王氏依然不知悔改, 竟将阿坚打至休克, 无病就带上阿坚逃跑了。她请熟人帮忙照顾阿坚, 自己则去寻找孙麒。寻到孙麒后, 告诉阿坚住的地方, 又哭诉家中之事, 最后昏倒在地, 只剩下衣物。孙麒这才明白, 吕无病是鬼非人。为缅怀无病, 孙麒为她立了一块石碑, 上刻:鬼妻吕无病之墓。

刘熙载曾说:"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乔女和吕无病虽不是《聊斋志异》中的外貌美丽的女子, 却凭其美好的内在赢得了众多读者的称赞。其不美的外貌与其美丽的心灵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加凸显了她们的心灵之美。

参考文献

篇4:女性意识下的女性形象

许鞍华用自己的女性视角与女性情怀给予女性深切的关注。将女性的命运、情感、生存状态搬到银幕上,为我们塑造了一批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许鞍华的女性意识探讨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一、许鞍华的女性意识

(一)女性的自我意识

“女性自我意识,是指女性意识到社会应该为女性提供一个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也是事实上的平等、公正、富有建设性的女性生存、发展空间;是指女性意识到须从几千年的边缘角色、次性定位、客体存在中解放出来,做一个不依附于他者,独立自主地主宰自己命运的精神主体。”[1]许鞍华对女性命运的思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爱情和婚姻并不是女性最终的归宿。因此,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则显得尤为可贵。观看许鞍华的电影的时候,你会找到女性所共同存在的一个意识,即女性的自我意识。如电影《男人四十》中的胡彩蓝,她拥有个性,爱憎分明,勇于为自己的未来担负起责任。她爱上了自己的国文老师林耀国,传统的观念并没阻止她追求爱情的步伐。她用直接的方式“示爱”,丝毫不介意外界对她的眼光。当胡彩蓝意识到爱情已经不是她唯一追求的时候,她毅然选择离开林耀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见胡彩蓝是一个自我意识强烈的现代女性。她清楚的了解自己,对于未来她想干就干,而不是依附于男人的力量,畏惧退缩。

(二)女性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源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宏观上来讲,生命意识涉及全人类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从微观上来讲生命意识是指一个人的自我肯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涵盖从精神生命到肉体生命的各种价值和意义。生命意识的苏醒是人类摆脱外界束缚获得自由的先决条件。“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2]这种无奈当中形成的自甘牺牲的精神是为了迎合男性社会的需要,逐渐的反倒成为女性的美德而被推崇。于是对传统女性美德的追求变为现实女性生命价值的目标,而超出这个传统美德范围的女性追求则被视为一种淫恶而遭到排斥。因此女性的生命意识遭遇了异化。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的生命意识是一种坚韧与勇敢,她没有放弃对女性生命理想的追求。无论是《客途秋恨》中为爱出走的葵子,还是《天水围的日与夜》中为了家庭默默打拼的贵姐,或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坚持个人理想的姨妈……在这些女性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可贵的生命意识在流动。

由此可见,许鞍华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书写了女性的生活。正是由于她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女性命运的描写,人们才会将许鞍华的电影称为女性意识电影。

二、女性意识下的挣扎与凄凉

青年时期的许鞍华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对女性的命运进行自由地书写,随着年岁的增长,她的作品风格逐渐稳定。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女性的挣扎与凄凉,不仅仅是为了塑造女性形象,更是透过这些女性形象来折射女性的命运。

《客途秋恨》这部电影影射了许鞍华的成长。影片中的葵子是许鞍华母亲的化身,在电影中,当葵子被问道自己的感情与过去时,她说:“我爱的,不爱我,爱我的,我不爱,这爱情是多么复杂啊。”葵子是一个日本女人,她的人生是挣扎的,如果她是一个依靠男性生活的女性,她完全可以委曲求全呆在日本来听候男性社会对她的安排,可是葵子没有这么做,她毅然选择出走,用一种几乎叛逆的方式离开束缚她的男性社会。葵子来到中国后遇到一个翻译官并成为这个翻译官的妻子,她养育着两个中国女儿,异国他乡,在来往的人群中她根本没有机会诉说自己往事。葵子是独立的,因为她敢于向限制自己的男性社会说不,而叛逆的选择离开;葵子又是孤独的,在电影中,葵子因为语言不通和中国的亲人们几乎没有交流,被知道自己的日本人的身份之后,葵子更是受到了家中人的孤立,在独立与无助的纠结之中葵子挣扎地生活。葵子试图用出走这种自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又以结婚作为自己人生的终结,在挣扎的过程中,她还是被男权所控制。许鞍华女性意识下的挣扎其实也是很多女性命运的写照。许鞍华的作品中不仅塑造了葵子这一个挣扎的女性,更是探讨了女性群体的命运。女性的独立意识是存在的,但是女性又无法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男权社会始终是对她们的囚禁,她开始思考女性争取独立的问题,因此便塑造了如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叶如棠这样一个女性形象。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为我们讲述的是姨妈叶如棠的故事。叶如棠退休后便抛弃丈夫和女儿独自到上海来生活。姨妈的内心是独立的,姨妈的独立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她不依赖家庭这一点上,更体现在她的潜意识中,姨妈遇到了一个农村女子金花,出于同情心姨妈收留了她,但是不久姨妈发现金花靠碰瓷去骗钱,姨妈很快就把金花赶走了,说明在潜意识中姨妈抗拒成为这种依赖社会且不诚信的人。姨妈有一个情人叫潘知常,为了他,姨妈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但得知潘知常是个骗子的时候,姨妈并没有责怪他而是选择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姨妈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她的意识里住着一个独立的个体。姨妈是失意的,被骗走了钱和感情,看着自己的邻居水太太的离世,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姨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命运。姨妈最终与这残酷的命运对抗无力而被迫回到老伴和女儿身边。在电影最后一个场景,导演运用长镜头为我们描写了回到鞍山后的姨妈的生活,姨妈裹着头巾和大棉袄在集市摆摊,收音机中放着的京剧再也没触动姨妈,姨妈在寒风中没落的吃着咸菜和馒头。电影中的姨妈对命运的抗争却落得最后如此凄凉的下场,其中也渗透着许鞍华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凄凉的无力挣扎仅仅是女性命运的唯一出路?许鞍华继续践行自己的思考,她的女性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女性意识下的独立灵魂

纵观许鞍华的所有电影,我们总能在她的电影中找到一种相似的女性意识,那就是——独立精神。“独立”是许鞍华一直探索的一个话题,这种独立精神萌芽于《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新型形象,实践于《客途秋恨》中背井离乡来到中国生活的葵子,再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叶如棠……这些女性也许命运各不相同,但是身上却有着一种相类似的气质,那就是“独立”。许鞍华的女性意识里的“独立”精神一直伴随着她的每一部电影,《女人四十》中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却依然把家庭照顾得很好的小职员阿娥,《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积极乐观的单亲妈妈贵姐,《天水围的夜与雾》中为了逃避家庭暴力出走的妻子王晓玲,《桃姐》中勤劳朴实却不依赖别人照顾的老太太桃姐。这些女性都明显具有独立的特质。从这些女性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出许鞍华的女性意识越来越稳定,即女性要拥有自己的独立精神。许鞍华的女性意识也在她接下来的电影中得到体现。我们不妨拿《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贵姐和《桃姐》中的桃姐来探讨女性意识的独立灵魂。

“在很多电影中许鞍华并非居于高高在上的高度流露贵族般的怜悯,换取一抹观众同情的眼泪,而是在平淡直白的叙述当中,特意捕捉着个人记忆中的点滴生活、细节感受、爱恨情仇,从而将距离感化解,将我们带入到一个本真同时充满鲜活气息的生命群体当中,与主人公共同体味人生中的酸甜苦辣。”[3]《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影片中主人公贵姐是一位单亲妈妈,贵姐从来不抱怨生活的不如意,而是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贵姐的两个弟弟和姐姐的关系不温不火,但得知大姐有困难的时候,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例如姐姐需要月饼卷的时候,他们立刻办好送来。但是贵姐性格是十分自立自强的,她不完全依赖弟弟们的帮忙过日子,单身的她用自己的努力扛起整个家的重担。贵姐不仅是独立的而且还是善良的,尽管生活很困难,但是遇到比自己生活还要困难的阿婆时,贵姐毅然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她。许鞍华在此流露出的女性意识是对女性善良本性的赞扬,女性应该具有这种独立的人格。即便是孤身一人,女人也应该用自己的努力去扛起生活的重担而不是做男人压迫下的寄生虫。在许鞍华温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传递出的柔和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讨。《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许鞍华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进一步书写,她传递出的这种女性意识更是在《桃姐》这部电影上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中的桃姐年轻的时候就在梁家做女仆,她照顾了全家几代人,当梁家移民海外的时候,桃姐继续留在梁家工作照顾小少爷Roger 的生活。桃姐是独立的,她不愿意拖累Roger 所以选择去老人院生活。Roger 对桃姐也很好,他定期的会去老人院看桃姐,给桃姐零用钱,带她出去吃饭。这种浓浓的主仆情融汇在了电影的每一个镜头中,春节的香港是一片欢乐的海洋,老人院却是异常的清冷与孤寂,老人院内与老人院外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Roger 打电话给桃姐拜年的时候,桃姐并没有向Roger 抱怨自己孤独,取而代之则是告诉Roger 她在香港过得很好,让他不要担心。透过桃姐这种独立精神,我们可以感受到许鞍华向我们所传递的一种宣扬女性自由与独立的女性意识。桃姐不光是具有独立的特质,她还具有一种母性的光辉。Roger 的同学到他家做客,他们无意间发现冰箱里桃姐做的牛舌,于是争先恐后的要打电话给桃姐,电话另一头的桃姐就像一个慈祥的母亲一样听着孩子们说话。许鞍华所塑造的桃姐这一女性形象拥有着女性特有的独立灵魂,她勤劳、坚强、独立、善良。这一系列的特质流露出的女性意识其实也是许鞍华对女性的终极探索。许鞍华在接受《新闻晨报》记者采访的时候曾说:“《桃姐》的故事里,我觉得自己既是李恩霖,也是桃姐。比如我要拍电影的时候,没有时间陪妈妈,老母亲是与我相依为命的,所以我很愧疚,我对李恩霖的经历感同身受。更不用说,我就是即将孤零零老去的女人,桃姐经历了我内心所有的恐惧。”[4]其实《桃姐》这部电影所传递出的女性意识也是许鞍华对女性生命状态的一种思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女人终究有一天会老去,而女性应当回归到一种独立且顽强的生命状态,这种灵魂才是值得尊敬的。

结语

在岁月的浸润之下,许鞍华个人的魅力越发的凸显,她以其独有的女性意识,塑造着普通的女性形象。观众总能在她的电影中看到自己,看到女性生存的艰难与勇敢。也正是因为许鞍华对女性主题电影的坚持与努力,她才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电影圈牢固树立起自己的地位。在商业片笼罩的电影产业下女性电影的发展道路维艰,但是许鞍华却坚持对女性主题进行着实践与书写。许鞍华的镜头下住着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她所传递出的不仅是对女性个体的思考,更是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1]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2.

[2]季红真.萧红落落[C]//聂绀弩.在西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1.

[3]杨玉杰.许鞍华的影像世界[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篇5:女性职场形象礼仪

1、服饰与颜色的搭配

一个人和颜色有特别大的关联,一个人穿得再名牌、东西堆饰得再多,如果颜色不对,搭配得乱了,人们就会评价“这个人好像挺有钱的,但挺土”。色彩是管理人的品位的,和谐了你身上的多色组合就漂亮了;不和谐就紊乱、不舒服、显得品位低下。

服装的风格和特征往往首先是通过色彩的视觉幻想形成的,合理而和谐的色彩组合常常能带来奇异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一般来说,颜色有深浅和冷暖之分。深色显得安定、沉着,浅色显得文雅、大方;冷色显得沉静、严肃,暖色显得热烈、奔放。各种颜色如果搭配得当,能够把你打扮得更加妩媚动人。

主色调服饰搭配:这种配色可采用各种对比色,但要确定一种起主导作用的主色。主色应与整套服饰及基调相一致,主色在整套服饰中应占大比例的面积或较重要的位置。辅色的选择也要符合服饰的全体基调。

同种色搭配:这是一种最简便、最基本的配色方法。同种色是指一系列的色相相同或相近,由明度变化而产生的浓淡深浅不同的色调。同种色搭配能够取得端庄、沉静、稳重的效果,适用于气质优雅的成熟女性。但必须留意同种色搭配时,色与色之间的明度差异要适当,相差太小,太接近的色调容易相互混淆,缺乏层次感;

类似色服饰搭配:所谓类似色系指色环大约在90度以内的邻近色。如红与橙黄、橙红与黄绿、黄绿与绿、绿与青紫等都是类似色。类似色服装搭配变化较多,且仍能获得协调统一的全体效果,颇受女性青睐。

2、服饰与体型的搭配

身材匀称的人穿各式服装都会有较好的效果,而对于体型不完美的人,在着装时,可借助服装不同的款型,弥补体型的不足之处。

人的体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o体型:o体型的人臀围较大,胸部与腹部明显突出,体内脂肪堆积,外观体型呈圆形。这种体型的人在搭配服装时,要穿着有延伸感的服装,以拉长体型。衣服的下半部不能膨大,不宜穿着紧身的服装;

h体型:h体型的人直腰臀高,缺乏女性凹凸的曲线美。在搭配服装时要强调衣服的比例,避免突出粗直的腰部;

a体型:a体型的人上身较瘦,臀部较大、腿粗。在搭配服装时要强调女性的成熟与典雅,不宜穿着短裙或短裤;

x体型:x体型的人胸部高、腰部细,宜穿软质料的服装,服装款式应简洁大方。

3、服饰与质地的选择

一个人皮肤长得特别嫩,一定感觉穿特别粗糙面料的衣服不好看,一个人皮肤不那么嫩,如果去挑战特别好的光滑的好料子,如绢、丝等特别细腻的料子会显得你的皮肤特别粗糙,这是质地关系。

职场女性购买服饰温馨提示:

买衣服之前要先打理衣服,不要先急着买。一个人因为社会角色的不同,在一生当中你的衣橱是不同的。真正科学的衣橱法则是东西并不多,但要和你现今阶段所要出现的场合吻合。

比如一个职业女性,5年之内没有换职业的打算,平均每个月在办公室、参加会议、来访、访问占60%都是职业装,参加活动占20%,有10%私密约会,那时候的衣服应当有女人味不能太职业,休闲时的衣服需要10%。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职业想好需要的衣饰列出来,列好后你就开始打理衣柜。

职业女性饰品佩戴礼仪

饰品不是多多益善的,要和场合有关,运动时戴一两个就行了,参加晚会可以增加饰品的点数。穿很朴素的颜色,可以增加饰品。点数如何数,凡是身上闪亮的东西包括指甲油、鞋上的装饰物都算饰品,离开3米远能看到的醒目的东西,戴着花、衣服扣子、鞋前面有特别醒目的装饰物也是点。

篇6:形象礼仪的重要性

个人整体形象包括一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也就是一个人的相貌、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私人聚会,只要你与人进行交往,你在装着打扮、言谈举止等外在形象就会出现在他人的眼里,并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说,一个人的外在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社交活动的成功与失败。

尽管得体的形象不一定是成功的保证,但不得体的形象注定要失败。

重才不重貌的时代早已过去,秀外与惠中同样重要!但我们却发现给人赏心悦目的良好印象,成为商务社交的焦点人物,想赢得每一次成功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实际上,只要真实生活着的人们都能感受到:心灵不美可以陶冶,形象成灾麻烦就大了!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不修边幅的人在社会上是没有影响力的。世界著名形象学家英格丽张也告诉人们:这是一个2分钟的世界,一分钟让别人认识你,而另一分钟就是让别人欣赏你!而机会往往就在这2分钟悄然而逝!

第二个方面:礼仪

“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礼仪必须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学习礼仪、传承礼仪,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民族和团体的一员。个人文明礼仪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①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心灵净化、身心愉悦、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

②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

③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社会是不同群体的集合,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汇合而成的,而个体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④礼仪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讲究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交往和竞争实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⑤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

⑥方便交往应酬。一个举止大方,着装得体肯定会比举止粗俗、衣着不整的人更受人欢迎,也就更方便交往与应酬;

⑦有助于维护企业形象。个人形象代表企业形象,活体广告。企业形象的好与坏实际就是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与低;

⑧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是熟人之间的奢侈品,会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⑨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以礼待人,那么就会使我们显得很有修养。古人有这样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⑩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

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1、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2、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3、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4、礼仪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等六大方面。

篇7:教师形象礼仪的重要性

教师的形象礼仪。形象对一个人来说是其综合素质的最初展示。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师形象,必须讲究美的仪表、美的仪态、美的语言。教师形象的好坏,对于学生的价值标准、美标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影响。塑造教师形象有四个效应,首轮效应就是仪表整洁。第二就是近因效应。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教师形象的事,时刻保持自己的教师尊严,公平对待学生,友善对待学生,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堂。第三要有亲和效应。“亲其师,信其道”,我们教师不能将自己塑造成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远离学生,冷漠情感,让学生认为教师不友善、不亲近,没有共同语言,这样很容易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容易产生矛盾。要使自己的课堂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要努力将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要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知道老师与自己没有距离,可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可以将老师当作可以信任的大朋友,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产生师生情,使课堂教学互动互助。第四就是定型效应。作为教师,我们不可以有过激行为,不可以有鲁莽行为,不可以出现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一旦出现就很难从学生心目中抹去不良的印象。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问题,但我认为也是教师的礼仪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通过金教授的讲解,我更深一部地感受到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如果一位教师在讲台是教育学生应当诚实,但某天为应付检查,为了听领导的话,居然教唆学生如何去说谎,这样就会在学生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教师礼仪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它具有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和深远性。具体说来,教师的礼仪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日常工作中,我对自身的着装及修饰等方面还是比较注重的。首先是发型,简洁而利落。其次是衣着,我总会保持得又干净又整齐,衣服上没有较为明显的污渍,隔两三天便会及时更换清洗;另外,服装的式样也能做到朴素大方,协调得体。由于自己学过美术,所以在色彩的搭配上有时也会考虑的多一些,就向金教授说的全身的颜色一般不超过三种。以前我对教师穿无袖无领的衣服一直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夏天都捂着,多热呀。现在通过金教授的讲解,我对这一点有了新的认识。最后一点是在化妆和佩戴饰品方面,每天我都要化妆,但从不把妆化得很浓,首饰也是稍作点缀即可,而且能考虑到各种首饰的材质,其它的饰物与服装的搭配也注意要使之相互协调。总之,今后的着装和修饰自己还要特别注重,特别是在校园里,要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

二、举止。它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它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在我看来,教师注重了自己的着装,但在坐立行方面却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也是非常难看的。所以每当穿正装的时候,我绝不随意坐,走起路来也是稳稳当当的;而穿正装时间长了总觉得有些累,所以间隔一段时间我就会穿两天休闲一点的衣服,在穿休闲服的时候,适时放松一下,有点随意感,但也绝非肆无忌惮的去说、去坐。

三、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还要情理结合。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四、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开学初,我便在学生中同时开展了“四个一”工程,即:一张笑脸、一声致谢、一声问候、一句道歉。既然是教师与学生同时进行的,我想教师必定就要起好带头用,给学生做出表率,从而体现教师的示范性和率先性。其实这里提出的“四个一”都是待人接物非常基本的礼仪常规,就说不是在学校里,对于一个一般的人来说也是应该具备的。做教师的人,他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师应当使自己尽可能的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德与才的分离,言与行的相悖,大节谨慎而小节不拘,聪敏过人而举止轻浮等。对于一名希望成为优秀教师的人来说,都是应当尽量加以避免的。总之从事了教师的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义无返顾的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而对与一个社会来说,礼仪就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所以我认为学习文明礼仪,使我们每个人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通过学习《教师礼仪》我认为: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形象礼仪,做到仪表衣着文明。教师的衣着整洁、典雅、合群,则具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如果衣着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显然不雅。而超时髦,超前卫的着装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为我们是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模仿能力很强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其次教师要注重教学礼仪。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度过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与学生互动时要使用文明语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使用文明语言,不仅有助于思维、情绪的完善表达,还能使学生产生美感、亲切感,从而增师生之间的感情。

好的教师不仅通过在课堂上讲课实施教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实施教育,通过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人格,对学生发挥影响。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学生相信的,自己必须坚信不移;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学生面前做到的,在学生不在时也必须做到。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语言,行为,学生时刻在模仿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比如我们老师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那么我们教师是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做到这一点呢?这个问题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它是一个很能体现人的素质的实例。教师的礼仪有很多,我们教师应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因为我们的职业是个教育人的行业。正如《荀子?修养》中所说的那样:“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自古以来,礼仪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当今世界,国家有大小之分,人口有多寡之别,社会形态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文明民族都很注重礼仪。我们也往往把讲礼仪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对个人而言,礼仪则是衡量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党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礼仪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

对于教师来说,礼仪更有它的特殊意义。所谓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的尊敬他人、讲究礼节的程序,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并娴熟运用的人际传播技能。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他不仅是学生处理人世疑难的导师,也是学生为人处世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礼仪,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品质修养,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文明公民必须自觉讲究礼仪。人与动物的区别除了会说话能劳动以外,就是人是讲究礼仪的,是脱离了野蛮和愚昧的。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其表现首先就是对别人要有礼貌。人人都有自尊心,并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然而如果教师不注重讲礼仪,甚至庸俗粗鲁、举止野蛮,就自然会导至被别人瞧不起,就更说不上让别人尊重自己。所以,要成为一个受人欢迎和尊重的人,必须调节自己的言行,养成讲究礼仪的良好习惯。教师礼仪不仅能够对教师的社会交际活动有调节作用,而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有调节作用。我们常听人评价“某教师有涵养”,其实是他能在一些场合很注意分寸,注意用教师礼仪来调节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说,教师礼仪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起着一定作用。

篇8:女性形象构建的女性主义问题

从以往对传媒的女性形象构建的研究中发现, 传媒存在着对女性形象构建失衡的问题。在当今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和社会性别观念发展得到长足进步的情况下, 传媒产业是否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 大众传媒是否仍然存在着女性形象构建的失衡和性别歧视, 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在现代社会, 性别形象的构建和认知有赖于大众传播。大众传媒往往会通过选择性报道和对某些议题的反复强调来构建一种文化规范, 而这种文化规范的传播对受众的个人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媒介中女性形象构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媒介内容中女性形象构建存在的女性主义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 造成女性自我认识的困境和女性地位的相对低下。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本课题主要采取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 以2009年院线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样本进行分析, 分析其女性形象构建和性别描述。

媒体选择:2009年度上海地区放映的包括中国 (大陆、台湾、香港) 和美国在内的院线电影。

时段界定:从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样本筛选标准:电影中的一号、二号女主人公, 且累计出镜时间不少于10分钟, 若累计出镜时间少于10分钟则视为无效样本。

分析单位界定: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以影片为单位的研究, 一是以电影中出现的女性角色为单位的研究。

影片筛选标准是包括除了动画电影之外的全部电影, 影片共计90部, 其中中国内地45部、美国20部、香港22部、台湾3部, 在影片女性角色的筛选中, 根据按重要程度排序的影片的演员表顺序选取。

院线电影中折射出的女性主义问题透析

男权视角下的美女经济批判与审美偏颇。在抽样的90部院线电影中, 仅有2部为女性导演执导, 而其中的88部皆为男性导演执导, 男性导演比例高达97.78%, 可以说院线电影是男性叙事和符号构建的天下。

从对女性角色塑造的4个维度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 院线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整体描述可以定义为近现代的城市职业的美貌年轻女性。可以看出院线电影中男性的审美标准是美貌的、年轻的、城市的, 这种暗含着的价值评判和宣扬, 一方面造成了女性对美的追求, 另一方面其角色塑造的偏颇造成了审美价值的扭曲, 因为这种有意选择的叙事的同时就意味着容貌不好的、年老的或未成年的、非城市的就是不值得受到重视的。

院线电影中的女性角色美貌程度比例中, 塑造的女性美貌的角色比例高达73%, 而这点在中国大陆和中国港台、美国的电影角色的塑造中无显著差异, 即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地区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均首选美女角色作为院线电影中的票房保障, 其次的比例为普通24.6%、丑陋2.5%。院线电影在对女性美貌程度的苛刻要求的同时还存在着对女性内涵赋予的不足, 这将导致女性对自我价值判断的迷失和扭曲。

院线电影中女性角色归属与性别气质刻板印象的延续。中国学者卜卫认为:“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媒介从业人员既是刻板印象的持有者, 同时又是刻板印象的制造者。在以往的媒介性别研究中发现, 与男性角色比起来, 大多数的女性形象在媒介中的角色构建和选择十分有限, 女性常常被塑造和表现为母亲、家庭妇女等形象。媒介所表现的女性形象未能反映出多样化的社会现实, 而是夸大了社会中的某一种生存状态, 表明了媒体仍存在着忽视女性对社会贡献的倾向。院线电影媒介中, 男性导演占据了相当的数量, 而男性大多本身就是自身男权的维护者和刻板印象的持有者, 这种主导的男权文化将使得电影媒介女性话语权缺乏甚至丧失。在角色归属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大陆、中国港台、美国院线电影塑造的女性角色倾向家庭的角色比例分别为52.8%、52.6%、29.0%, 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对女性的家庭属性是非常强调和重视的, 而美国在角色归属上则比较突出女性的社会功能, 是民族意识和文化相对先进和开放的体现。

角色理论与地位期望理论在角色塑造上的验证。角色理论涉及女性的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冲突问题, 传媒的传统教条认为当这两种角色发生冲突的时候, 女性需要舍弃工作角色而服从于家庭角色。在本课题的研究中, 院线电影中塑造的倾向家庭的女性角色总体比例高达46.7%, 她们以追求家庭的美满和谐为人生的唯一诉求, 在角色的表现上缺乏对女性职业的体现, 在电影故事的脚本中不乏在家庭和社会角色面临冲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社会角色来满足家庭需要的女性角色。院线电影在女性角色塑造的信息上传达了这样的观点, 即女性的角色扮演是囿于家庭领域的角色扮演, 而社会和工作这一领域是属于男性的, 这种观念的传达直接削弱了女性的自我社会意识。

地位期望理论认为, 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群体时, 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 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在本项目的研究中, 对女性的功能性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总体上看女性角色具有主动性的角色比例占56.2%、被动的比例占43.0%、功能性非常弱的比例占0.8%。可以看出院线电影中缺乏主动性的女性角色比例仍比较高, 在电影故事的叙事中也可以看出男性角色一般都设定为英雄式的人物, 他们往往带领女性脱离困境、解决问题, 而女性在其中的角色往往被设定为需要保护、需要拯救的依赖者。在对2009年院线电影中女性被救助的影片数量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影片出现女性被救助的镜头的比例为37.78%, 中国港台电影的比例为40%, 美国电影的比例为60%, 这样的影片叙事给了女性观影群体一种非常不利的文化暗示, 说明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就是她们是被拯救和被保护的弱者, 这种性别期望模式的固化是一个削弱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的过程。在以往的研究中也证明在男孩女孩从小的教育中, 女孩的地位期待相对弱于男孩, 这是造就性别差异鸿沟的又一因素。

文化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在价值传达中的光芒。不是所有女性主义都是站在女权角度上的一味批判, 如文化女性主义主张重估与女性有关的价值, 弘扬女性的精神价值。文化女性主义者致力于认同、培育、复兴女性品质。代表人物吉利根认为要重估女性的关爱价值, 认为男性看重公平和个人权利, 而关爱并不比公平低下。在女性角色气质体现中总体比例超过50%的女性性别气质分别为“有感情的”81.3%、“对他人需要敏感的”56.9%、“善解人意的”54.5%, 其次为温柔的47.2%, 这些女性性别气质都是女性关爱价值的体现, 都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和平稳定发展的女性性别特质, 是值得媒体弘扬和体现的女性精神, 这种关爱文化的女性特质的体现是有利于女性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认知的。媒体对性别气质模式的教育和构建并非要完全消除性别气质差异, 而是要做到弘扬那些值得倡导的女性特质和女性性别气质, 这才是真正有利于文明进步的正确性别文化导向。

在2009年院线电影上映的美国大片《阿凡达》中, 我们看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光芒。“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然不是与人对立的, 而是与人是有机的整体, 在这种关系中并不以人为中心, 他们不声讨是由男性还是女性统治世界, 而是主要声讨社会的非正义的统治秩序和支配结构、二元论的价值立场。”纵观《阿凡达》整部影片实际上不是女性与男性的对抗, 而是被压迫与压迫的对抗、被统治与统治的对抗。这里的女性尤指其社会性别, 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具备“女性气质”。影片以人类的溃败为结局, 宣告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纳美人”的胜利, 瓦解和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 影片处处闪烁着生态女性主义的光芒。

院线电影中女性形象构建评述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影片的性别统计来看, 中国大陆地区和中国港台地区表现女性的性别比例相对比较平衡, 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男女均有体现的比例为中国大陆57.8%、中国港台36%, 而美国只有15%, 这是与美国的男性英雄主义情结分不开的。从影片的总体比例上来看表现女性的比例也达到了42.2%, 这说明院线电影的角色塑造已经越来越重视女性的审美价值, 开始在媒体的人物塑造中给予女性角色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从角色的塑造来看媒体仍然存在女性角色相对单一和刻板印象的因素, 女性角色6个最突出的维度分别为:美貌比例73%、青年86.9%、近现代77.9%、城市职业女性86.3%、角色设定女友50.4%, 在职业体现上排名前三的为白领、家庭妇女、特工。由此看出院线电影媒体的角色塑造有着明显的偏向性和片面性, 造成了传媒价值传递上的误导和偏颇, 向社会传达的是不真实的女性群体印象。

从角色的功能倾向来看, 媒体塑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女性角色的比例比较相近, 为56.2%和43%;在角色归属倾向上, 偏向家庭的女性角色比例为46.7%, 偏向社会的女性角色比例为41.8%, 均有体现的女性角色比例为11.5%, 虽然还是偏重女性的家庭属性, 但是女性的社会属性也有相对的体现, 是传媒尊重女性和培养女性自我意识的良好开端。

在女性角色气质的体现上可以看出, 由于文化的开放和融合, 院线电影中女性角色对爱情表现得更加主动, 比例为55.8%, 相对保守的比例为12.5%, 塑造的女性角色对性的态度也都相对开放, 比例为39.2%。另外, 媒体评论者常常归纳的女性三种偏离行为也很少表现, 影片中未表现出以上3种偏离行为的占76.4%。

总体看来, 影片的女性形象构建上遗留的女性主义问题仍然存在, 但是影片的角色的性别也表现得相对多元化和平衡。媒体工作者有意识地平衡性别差距, 在褒扬传统女性特质的基础上也凸显了一些值得表现的男性性别气质, 给予了女性群体一定程度上的正确的文化引导, 但传统的性别规范仍然存在, 这种性别规范的存在对社会的功用性仍是需要探讨的。对优良的女性气质的宣传确实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好更和谐的文化氛围, 但对这种女性气质错误的规范和运用往往又是造成女性囿于家庭范围的原因。女性的解放是一条曲折和漫长的道路, 媒体在其中需要扮演怎样的角色和怎样正确地传递性别规范的信息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 从角色塑造描述、角色功能性倾向、角色性别气质三个方面, 对2009年院线电影塑造的女性形象构建进行研究和分析, 探讨当今电影媒介对女性的性别规范以及身份认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将进一步丰富媒介与性别理论这一传播学研究领域, 挖掘媒体背后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指导媒体提升媒介素养。

关键词:院线电影,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参考文献

[1].卜卫:《媒介与性别》,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刘利群:《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 (2005-2006) 》, 金循出版社, 2007年版。

[3].赵慧娟、郭永玉:《性别差异研究的四种取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9) 。

[4].李静、赵伟:《社会性别角色获得与民族文化系统》,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5].西蒙娜·德·波伏娃[法]著, 陶铁柱译:《第二性》,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年版。

[6].鲍晓兰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年版。

[7].凌青、黎小燕:《论我国电影中女性话语的变迁——以获华表奖的影片为研究样本》,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8].程晓萱:《女性形象自我呈现与媒介呈现——关于整容真人秀节目〈花落谁家〉个案的定量分析及思考》, 《新闻知识》, 2009 (2) 。

[9].卢勤、苏彦捷:《对Bem性别角色量表的考察与修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8) 。

上一篇:随笔对教学设计的看法下一篇:学校难忘的一件事400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