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甘政办发[2009]47号)

2024-08-18

甘肃省“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甘政办发[2009]47号)(共6篇)

篇1:甘肃省“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甘政办发[2009]47号)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9]47号 【发布日期】2009-03-04 【生效日期】2009-03-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

(甘政办发[2009]47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三月四日

甘肃省“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

2009年是国务院确定的“安全生产年”。根据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确保“安全生产年”活动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安全发展为目标,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政执法和隐患治理“三项行动”,切实加强法制体制机制、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队伍“三项建设”,深入落实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责任,扎实推进基层和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安全监管和安全管理水平,坚决遏制和减少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确保全省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二、活动主题

治理隐患,压减事故,保障安全。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降低事故总量和伤亡人数,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控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确保亿元GDP死亡率、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万车死亡率等相对指标比2008年有所下降;确保全省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

(二)具体目标。

煤矿:遏制煤矿瓦斯等较大以上事故,减少事故总量,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考核指标。

非煤矿山及相关行业:确保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继续下降,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

危险化学品:加强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监管,有效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力争事故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范围之内。

道路交通:确保全省道路通行秩序进一步好转,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万车死亡率继续降低,杜绝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减少3人以上死亡事故。

建筑施工:继续加大建筑施工场地检查力度,切实搞好重点环节整治,减少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力保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等指标在2008年基础上继续下降。

消防: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规章制度,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确保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特种设备:夯实基础,强化措施,严格检测检验,确保特种设备运行安全。

水利:加强水利设施和建设项目安全监管,确保公共安全和建设施工安全。

四、主要任务

(一)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1.严厉打击7类严重非法违法行为,重点是无证无照和证照不全、依法关闭取缔之后又继续组织生产经营的单位,瞒报事故、拒不执行安全监管执法指令、非法违法建设、违反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规定、超层越界和尾矿库违规排放等严重违法行为。

2.各市州要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执法和打击非法违法行为的责任,制定具体的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建立必要的工作机构和联动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强化协作配合。各部门要针对本行业存在的非法违法行为,采取措施予以坚决打击和集中治理。

(二)强化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治理。

煤矿:要打好煤矿瓦斯治理和小煤矿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重点抓好瓦斯治理、防透水和超能力开采。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严格检查监管、严肃查处违法生产,切实做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煤矿违规采掘作业、瓦斯、透水、火灾和煤尘爆炸等事故隐患治理工作。

非煤矿山及相关行业:开展尾矿库安全生产大检查“回头看”;开展地下矿山机械通风、防水、防火、防采空区地表塌陷专项检查;开展露天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开展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防井喷失控、防硫化氢中毒、防恶劣气象灾害专项检查。认真落实非煤矿山及相关行业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规定,严格非煤矿山企业行政许可。着力开展非煤矿山科技兴安,大力推广应用露天矿山中深孔爆破等安全技术。进一步强化石油、天然气开采(长输管道)、冶金、有色行业、建材等非煤矿山及相关行业的安全监管。

危险化学品: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进一步关闭和淘汰不符合产业规划、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能耗高、污染重和无安全生产保障的化工企业。进一步加大危险化学品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督促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及时整改隐患。提高安全准入门槛,提升企业安全水平。督促市州制定化工园区规划,确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专门区域。严把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关,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加强危险化学品经营运输安全监管,加大涉危、涉爆、涉毒等领域危险物品和重要设施的安全检查力度。

道路交通:加强道路交通运输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大道路交通运输和水上交通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切实做好“五整顿、三加强”工作,进一步整顿交通运输企业、机动车生产和改装企业、危险化学品运输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营运、非法载客,治理超限超载。加强危险路段的监控和整治,提高道路通行安全水平。建立排查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

建筑施工:加强起重机械、模板坍塌等危险性较大工程或部位隐患排查治理,开展针对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的专项整治。加大建筑施工场地安全检查力度。加强对全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管,落实建设单位、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施工安全。

消防:建立健全火灾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强化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以确保建国60周年庆典活动消防安全为重点,开展国庆消防安全保卫“百日专项行动”,下大气力整治人员密集场所特别是高层建筑、网吧、歌舞厅、地下空间等场所重大火灾隐患。制定防灭火和应急疏散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演练。

水利:认真落实小水电站建设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切实治理安全隐患。加强对大型水利设施、水利建设项目特别是跨流域引水工程、生态保护治理工程、大型灌溉水利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管,提高病险水库治理和监控水平,认真落实建设单位、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确保公共安全和建设施工安全。

农机: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广泛开展农机宣传教育,强化工作措施,努力提高农机监理工作水平,严厉打击黑车非驾、农用车载人等违法违规行为,扎实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铁路:扎实抓好铁路安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加强铁路运行和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努力遏制重特大事故。

电力:加强对电网主要输变电设施和发电厂设施设备安全的监督检查,强化水电、风电等电力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提高抵御恶劣气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电力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民航:严格落实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强化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提高飞机故障处理能力,加强机场建设项目安全监管,有效预防民航飞行事故。

其他行业及单位:紧密结合本行业、本单位实际,着力排查安全隐患、清除不安全因素,预防安全事故。

(三)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实施任期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把安全生产考核情况作为考察党政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企业要按照安全生产管理主体责任要求,认真落实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人员保障、资金投入、规章制度制定、技术及物质保障、教育培训及事故报告、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责任,把安全生产作为考核企业管理人员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四)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

1.深入开展机械制造企业、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督促各市州开展中小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进一步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

2.切实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对各类事故的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机制,加强应急培训和队伍建设。依托现有应急救援资源和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金川集团和靖远煤业集团三家国家级应急救援基地,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增强实战能力。

3.推动各级政府和企业安全科技网络建设,加快组织实施国家安全生产科技规划。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督促指导企业改善作业环境,防范和减少职业危害事故。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1.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安全生产系统网络作用,运用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宣传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意义、要求和先进典型。

2.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安全发展社会氛围。

3.进一步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和安全操作技能;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机构专项评估检查。

4.开展各类安全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工地、进家庭活动。每个市州选择2―3个社区,开展城市安全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五、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阶段(3月底前)。各市州、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安全生产年”工作方案,围绕“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要召开各种会议动员发动,并通过媒体和简报、墙报、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4月―10月)。各市州、各部门按照各自“安全生产年”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政执法和隐患治理,切实加强法制体制机制、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第三阶段:督查阶段(11月―12月10日)。省政府组成督查组对各市州“安全生产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在此之前,各市州、各部门也要对本市州、本行业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12月10日―12月底)。各市州、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安全生产年”活动开展情况,并于12月底前将活动总结报省安委会办公室。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省政府成立以石军副省长为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甘肃省“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甘政办发[2009]47号)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9]51号 【发布日期】2009-03-06 【生效日期】2009-03-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2009年甘肃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实施方案

(甘政办发[2009]5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2009年甘肃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三月六日

2009年甘肃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18号)精神,为了全面查清全省库存的粮食数量和质量,确保粮食库存账实相符和真实可靠,按照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印发的《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实施方案》(发改经贸〔2008〕3676号),特制定本方案。

一、清仓查库的范围和内容

本次清仓查库的范围包括全省范围内所有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含最低收购价粮、国家临时储备和临时储存进口粮,下同)、省市县地方储备粮,国有及国有控股(以下简称“国有”)粮食企业储存商品粮。以上所称粮食包括大豆,不含食用植物油。具体内容如下:

(一)库存粮食数量检查

重点查清全省范围内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地方各级储备粮和国有粮食企业储存商品粮的数量、品种情况。对国有粮食企业代收、代储的商品粮,要查清粮权归属情况。

(二)库存粮食账务检查

重点检查粮食库存实物与粮食库存保管账、统计账、会计账、银行资金账的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情况,账务处理的合规情况,以及不同性质和品种的粮食按规定进行分账管理、分仓储存情况。对利用农发行粮食收购资金贷款收购的粮食,要重点检查粮食库存与贷款是否对应,资金占用是否合理。

(三)库存粮食质量检查

重点检查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地方储备粮的质量合格率和品质宜存率。其中地方储备成品粮只检查质量合格率。

(四)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管理情况检查

重点检查2008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计划执行情况,包括轮换的品种、数量、时间是否与计划一致,轮入粮食的生产年限和质量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存在擅自串换品种、变更轮换库点和数量以及未轮报轮、转圈轮换、超轮空期轮换等问题。

(五)成品粮库存检查

重点检查地方储备粮中成品粮的数量和质量情况。

(六)政策性粮食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检查

重点检查2007年和2008年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保管费和轮换费是否及时足额拨补到代储企业。

(七)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检查

重点检查纳入粮食流通统计范围的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统计制度情况。每个市州选择3―5家在当地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粮食库存情况的典型调查。

二、清仓查库的组织领导

(一)全省清仓查库的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组织领导,《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甘肃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甘政办发〔2009〕14号),已明确了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一是按照国务院通知要求和全国粮食清仓查库部际联席会议的统一部署,组织领导全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二是制定全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实施方案并指导各市州组织实施。三是组织参加企业自查、市州级普查及省级复查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四是组织省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对重点地区的粮食库存及清查工作情况进行复查。五是协助国务院抽查工作组开展抽查。六是向省政府和全国粮食清仓查库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全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情况。七是编制全省范围内2009年3月末粮食库存统计报表,按行政区域分解下达至市州。八是受理、核查举报,对重大案件进行核查。九是做好全国粮食清仓查库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交办案件的查处工作。

(二)各地清仓查库的组织领导

各市州政府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负责组织对本辖区内所有纳入检查范围的粮食库存进行检查。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都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同级发展改革、监察、财政、农业、审计、质监、统计、粮食、农发行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各成员单位要科学组织协调,落实职责分工,细化工作要求,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清仓查库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各市州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一是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领导本地区清仓查库工作。二是制定本地区的粮食库存普查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三是将具体承储库点的2009年3月末粮食库存统计报表下达到县。四是汇总本地区的粮食库存普查结果,并向省粮食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报告。五是协助开展复查、抽查工作。六是受理、核查举报,并配合对重大案件进行核查。

各县市区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一是按照省、市州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领导本辖区清仓查库工作。二是组织和督导辖区内纳入清仓查库范围的全部企业开展粮食库存自查。三是审核、汇总企业自查结果,向市州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工作报告。四是协助上级工作组开展粮食库存普查、复查、抽查和案件核查工作,并落实与粮食清仓查库有关的其他事项。

(三)直属企业清仓查库的组织

按照属地原则,由各级粮食清仓查库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对辖区内中央和地方直属企业不同性质粮食库存进行检查。从中储粮兰州分公司直属库抽调的人员,不得参与对本库及其所监管粮食的检查。从省直和市直企业抽调的人员,不得参与对本企业及其所监管粮食的检查。

(四)清仓查库信息资料的整合

4月3日前,中储粮兰州分公司负责向省粮食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全省范围内2009年3月末分市、县,分实际承储库点的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直属企业库存商品粮统计报表,各类政策性粮食管理的文件制度和规范,以及轮换、销售计划等资料。省粮食局负责向省粮食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2009年3月末地方储备粮和商品粮具体到实际承储库点的统计报表,以及地方轮换、销售计划等资料。农发行各级分支机构向同级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2009年3月末具体到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明细和台账资料(分品种、分性质)。各类分解、整合上报的资料,一律报Excel电子版和纸质两种格式报表。

省粮食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上述资料进行整合、分解,在4月5日市州普查开始前下达至各市州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粮食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分库点资料进行分析,对库存异常变化的地区和库点,应列为重点检查对象。

三、检查时点和方式

(一)检查时点

以2009年3月末粮食库存统计结报日为检查时点。

(二)检查方式

本次清仓查库由各县市区政府组织和督导企业自查,各市州政府全面普查,省政府重点复查的方式组织实施。

县级组织和督导企业自查是整个清仓查库的基础环节,各县市区政府要精心组织部署,按照全省粮食清仓查库的统一要求,督促本地纳入检查范围的所有企业,切实做好自查工作。企业在完成自查的同时,要为市州级普查、省级复查做好充分准备。

市州级普查是确保清仓查库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各市州政府要切实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的原则,对本地区纳入检查范围的粮食企业库存情况逐一进行全面普查,确保检查结果真实、准确。

省级复查由省领导小组采取随机抽样、突击检查和暗查等多种方式,对市州普查和县市区自查的工作质量进行复核。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环节的检查,并对市州普查和县市区自查工作质量情况和检查结果作出评估。

普查、复查均采取省内综合交叉的检查方式,对参与检查的人员按照“统一抽调、混合编组、集中培训、综合交叉、本地回避”的原则在辖区内择优选调和安排。从县市区抽调参加市州级普查的人员不得参与对本县市区的普查工作,从市州抽调参加省级复查的人员不得参与对本市州的复查工作。

自查、普查和复查的具体方法,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检查方法》(发改办经贸〔2009〕117号)的要求进行。

四、清仓查库进度安排(一)准备阶段

各市州、县市区要在3月下旬完成成立机构、制定和下发清仓查库实施方案、动员和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

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被查企业,应按照本实施方案和上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具体方案要求,备齐相关文件、账务和报表资料,提前准备工作底稿,对不规则货位进行形态整理,备齐经质监部门鉴定合格或校准的称重、计量和质量扦样等检查工具。粮堆形状难以规范的货位,需要采用称重法检查粮食数量,省上配置1―2台移动式散粮自动秤。

(二)自查阶段

4月5日前,县市区政府要督促和指导本地纳入检查范围的所有企业认真自查,完成情况汇总,并上报市州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因统计、账务等资料汇总分解任务重的,自查阶段可延至4月10日完成。被查企业要根据自查情况认真填写各类工作底稿和汇总表格,准备与检查当日粮食库存实际情况一致的货位平面图、货位明细表,以及分仓保管账、保管总账、统计报表、会计报表、辅助账表、原始凭证等账务资料,合同、运单、发票等反映粮食出入库业务的凭证,粮食测温、测湿、熏蒸等作业记录,为后续普查、复查、抽查做好准备。

(三)普查阶段

4月20日前,由市州政府按综合交叉的原则组织对本区域内粮食库存情况进行全面普查,确保不留死角。普查范围应严格与3月末国有粮食库存统计月报口径一致。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检查及粮食库存典型调查,结合各市州普查工作一并开展。典型调查可选择在当地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3―5家库存规模较大的企业。普查期间要保留完整的工作底稿、原始记录等资料。普查结果应汇总上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复查阶段

4月底前,省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复查工作组对省内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环节进行复查,复查比例为全省纳入检查范围粮食库存总量的20%―30%。质量复查的抽样代表数量为被复查企业所承储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地方储备粮库存量的25%左右,对上述三种性质粮食的抽样比例要大致均衡并考虑地区布局。复查样品实行跨省交叉检验,质量承检机构在5月25日前将所有样品的检验报告交送检省领导小组办公室。5月15日前,各复查小组向省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复查结果和工作报告。普查、复查需称重计量时应由质监部门进行现场监督。

(五)检查结果汇总上报和整改阶段

在全面检查粮食库存的基础上,对清仓查库工作进行认真总结,逐级汇总检查结果,编制相关报表和检查工作报告。各市州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库存检查结果层层把关,数据汇总中发现有错统、漏统、重复统计、虚报库存数量等问题,要及时纠正,对检查认定的账实差数要做出详细的书面说明。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由主管部门下发整改通知书,并督促企业限时报送整改结果,有关资料存档备案,并在检查报告中如实反映,视问题成因和严重程度进行问责。4月25日前,上报工作报告和结果汇总报表。

5月30日前,省领导小组向省政府和全国粮食清仓查库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清仓查库工作总结报告及相关汇总报表。省领导小组总结报告包括市州级普查工作汇总情况和省级复查工作情况。6月15日前,省、市、县级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办理完毕所接收的与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相关的举报案件,并向上一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核查报告。

五、清仓查库工作要求(一)逐级落实责任

本次清仓查库工作是国务院部署,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全省性粮食库存专项检查,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部门多,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一定要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机构到位,检查人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对本地区清仓查库结果的准确性负全责。要建立和完善明确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企业法人代表、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县市区以上政府主要负责人,都要逐级在清仓查库工作报告及相关报表上签字。各级清仓查库工作组负责人都要在检查报告上签字,对检查结果的真实性负责。要严格工作底稿制度,各环节检查的原始记录必须保证完整、准确、真实,并妥善保存、留底备查,不得擅自篡改、损毁。发现工作走过场,弄虚作假,妨碍清仓查库工作,造成检查结果失实的,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保证质量和进度

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依据本实施方案和《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检查方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周密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内容和步骤,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检查方法,明确时限要求,确保所有检查工作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三)真实反映粮食库存状况

各类企业要积极配合清仓查库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粮食库存的真实情况。对已销售出库的粮食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核减当月统计账,未回笼的销售货款计入相应结算账户,不得以任何理由虚增库存,严禁以虚购虚销方式掩盖亏库。

(四)增强清仓查库透明度和公信力

各级领导小组要强化对清仓查库过程的监督,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清仓查库全过程进行监督。要加强新闻媒体正面宣传,向社会公布粮食库存检查的政策、内容、程序、方法和工作要求,防止负面炒作,正确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安定民心。省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在省监察厅、省审计厅设立举报电话(监察厅:0931―8873186;审计厅:0931―4609560),各市州、县市区也要在监察、审计部门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严肃查处违规违法案件并选择典型案件公开曝光。

(五)严明纪律,清正廉洁

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各部门要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参加清仓查库工作。要对检查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严明工作纪律。检查人员要坚持原则,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不准参加可能影响清仓查库工作的活动,不得吃请、受礼,对违反纪律的要严肃查处。

(六)加强保密工作

粮食库存的数量和布局属于国家秘密事项,对检查过程中涉及的中央政策性粮食库存及省级粮食库存的数量、布局要严格保密。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保密规定,所有粮食库存数字报表(包括自查、普查、复查各类报表),都要配备专门硬件设施单独管理,明确保密责任,特别是在数据传输、新闻宣传等环节要严格执行保密纪律,防止发生泄密事件。

六、清仓查库的经费保障

各地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经费开支。本次清仓查库工作所发生的必要开支,由省财政厅核实后专项列支,中央财政适当补助。

七、清仓查库文件资料的保存

全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资料,是清仓查库工作的真实记录,对于今后工作查考、经验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机构和检查小组要指定专人负责,做好每个阶段清仓查库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保证文件材料齐全完整。检查结束后,要将全部资料移交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需要整理归档的资料包括:清仓查库有关文件、通知、工作方案、领导讲话、会议纪录;自查、普查、复查、抽查工作原始纪录、工作底稿、汇总表格;各级粮食清仓查库工作报告;检查期间收到的举报材料、原始记录及相关处理材料;其他库存检查相关资料、文件、报表、凭证。资料形式包括纸质文件、电子文档、照片、音像材料等。资料归档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办理。

篇3:甘肃省“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甘政办发[2009]47号)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9]3号 【发布日期】2009-01-12 【生效日期】2009-01-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信访事项复查复核暂行办法

(甘政办发[2009]3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

现将《甘肃省信访事项复查复核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一月十二日

甘肃省信访事项复查复核暂行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规范信访事项的复查、复核工作,保护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根据国务院《 信访条例》和《 甘肃省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信访事项的复查、复核工作应当坚持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依法依政策办理的原则。

第三条第三条 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府应当设立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其他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复查复核机构或指定人员,承担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的日常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办理应由本级政府复查(复核)的信访事项。

(二)责成本级政府部门对有关信访事项进行复查(复核)。

(三)协调、指导、指定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处理的信访事项,以及其他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的办理。

(四)检查、监督和指导下级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工作,针对复查、复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完善政策、改进工作、行政处分等建议。

第五条第五条 信访事项的原处理(复查)意见由行政机关作出的,其复查、复核按下列方式处理:

(一)原信访事项的处理(复查)意见是市州和县市区政府作出的,由该级政府的上一级政府复查(复核)。

(二)原信访事项的处理(复查)意见是市州、县市区政府部门作出的,由收到复查(复核)请求的本级政府或其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复查(复核)。

(三)原信访事项的处理(复查)意见由省级政府工作部门作出的,由省政府复查(复核)。

(四)原信访事项的处理(复查)意见是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作出的,由原处理(复查)机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复查(复核)。

(五)对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信访事项,由该信访事项所涉及的地区、部门共同的上一级主管机关直接受理或指定受理机关。

第六条第六条 提出信访事项复查(复核)请求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必须是该信访事项的当事人或委托人。

(二)申请人对该信访事项的原办理(复查)机关作出的书面处理意见不服的。

(三)申请复查(复核)请求属于受理机关的职权范围的。

(四)申请复查(复核)的信访事项范围与其原请求处理(复查)的信访事项范围一致,且已由原办理机关(单位)作出书面处理(复查)意见的。

(五)申请复查(复核)的信访事项无法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其他法定途径得到解决的。

(六)申请复查(复核)的信访事项在法定受理期限内的。

第七条第七条 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处理(复查)意见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复查(复核)申请。申请人逾期提出复查(复核)申请的,视为自行放弃申请复查(复核)权利,原处理(复查)意见即为信访终结意见。

第八条第八条 申请人申请信访事项复查、复核时,应当按下列要求提交材料:

(一)应当提交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有效证件的名称及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请求时间、对原答复意见不服的理由依据、事实根据以及具体的复查(复核)要求。

(二)提出复查申请的应当提交原办理机关对该信访事项作出的书面处理意见的原件和复印件。提出复核申请的应当提交原办理机关对该信访事项作出的书面处理意见的原件和复印件,同时提交复查机关对该信访事项作出的书面复查意见的原件和复印件。

(三)应当提交身份证明、相关证据、依据和其他材料。

第九条第九条 复查复核机关对申请人提供的有关材料和证件应当进行登记和初步审查,并按以下方式处理:

(一)对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七条规定的复查(复核)请求,不予受理,同时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理由。

(二)对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的,不予受理,同时应当告知申请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补齐材料,重新提出复查(复核)申请。

(三)对符合复查(复核)请求条件并在法定申请期限内的,应当出具受理告知单,该告知单签发之日为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申请受理日。

第十条第十条 对原办理机关在全面调查信访问题的基础上,完全依法依政策作出的处理意见,复查、复核可采取书面审查的方式;信访事项复杂有必要进行实地调查的,或者申请人提出实地调查要求且复查复核机关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启动调查程序。复查复核机关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原办理机关(单位)的意见,被调查的组织和人员应当如实反映所了解的情况。对于调查中所了解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有关情况,进行复查(复核)调查的工作人员应当保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在信访事项的复查、复核过程中,复查复核机关认为有必要听证的,按照《甘肃省信访听证办法(试行)》举行听证。经过听证的复核意见可以依法向社会公示。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凡与申请复查(复核)的信访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工作人员,不得参与该信访事项的复查(复核)工作,该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的机关应另行指定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复查(复核)。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复查复核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复查(复核)申请进行审查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复查(复核)意见:

(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正确,程序合法,处理恰当的,维持原处理(复查)意见。

(二)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责令原办理机关(单位)重新办理。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政策错误,程序违法,处理不恰当的,直接纠正原处理(复查)意见。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复查复核机关应当根据复查(复核)结果制作复查(复核)意见书,经复查复核机关的领导审批后,加盖本机关公章。复查(复核)意见书应当载明申请人请求复查(复核)的事项、要求,经复查(复核)核实的情况,复查(复核)意见及依据等。复查意见书应明确告知申请人如对复查意见不服,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向有关机关申请复核。复核意见书应当明确告知申请人该复核意见为信访终结意见。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责成本级政府有权处理的部门办理复查(复核)信访事项,承办的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理完毕,形成报告,经该部门的领导审核后,加盖本部门公章,报本级政府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审核。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复查(复核)意见应当自有权处理的复查复核机关收到复查(复核)请求起30日内作出;复查(复核)期间举行听证、鉴定或勘验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内。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复核意见为信访终结意见。申请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一律不再受理,只对申请人做教育引导和稳定工作,对违反法律规定,坚持无理缠访闹访,扰乱社会秩序的,严格依法处置。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复查(复核)意见书在送达复查(复核)申请人的同时,抄送承办单位、原办理(复查)机关、承办单位的上一级机关。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送达复查(复核)意见书,应当直接送交申请人。直接送达复查(复核)意见书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或委托责任单位、相关单位送达。直接送交申请人拒绝接收的,留置送达,并在复查(复核)办理卷宗中予以记录。邮寄送达应当采用挂号信或特快专递等方式送达。申请人下落不明或用本办法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通过本级媒体公告送达,期限为30日,30日后视为送达。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参照本办法执行。对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受理范围有争议的,由本级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指定受理。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各市州政府、省直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信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4:甘肃省“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甘政办发[2009]47号)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7]75号 【发布日期】2007-06-09 【生效日期】2007-06-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

(甘政办发[2007]7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省属各企事业单位:

现将《甘肃省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做好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05〕90号)等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级组织的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市州、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将应急防护知识普及到公众,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落实到基层。

二○○七年六月九日

甘肃省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

为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防护知识,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各级组织的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以下简称《预案》)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05〕90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力提高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素质,增强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主要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争取到2010年,初步在全省树立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普及基本的应急科普知识,使广大公众掌握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办法,提高各级组织的应急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

二、主要内容

(一)以宣传和解读《预案》为核心,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针对我省公共安全形势,宣传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在党委领导下,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并减少损失,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二是宣传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围绕预案编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三是宣传预案的主要内容和处置规程。重点宣传抓好《预案》和《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省总体应急预案》)的落实,要坚持防患于未然,加强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特别要抓好社区、学校、农村、重点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四是宣传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要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检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理技术及设备,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积极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以普及应急知识为重点,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其中,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告知公众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开展自救、互救;灾后教育以经历过突发公共事件的公众为重点,抚平心理创伤,帮助恢复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三)以宣讲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典型案例为抓手,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通过介绍国外和省内外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剖析公众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临危不乱、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救援,服从统一指挥和协调组织,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正确做法,增强公众“思危有备,有备无患”的忧患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通过总结分析案例中使用的处置手段、采用的应对措施等,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公众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与水平。

三、组织实施

(一)广泛开展预案的宣传报道。

1、深入开展《省总体应急预案》的宣传报道。《省总体应急预案》修订和简本公布后,《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要播发新闻,并刊播总体预案简本,配发预案框架图和评论员文章,介绍制定总体预案的背景、目的、意义、原则和主要内容。此后,要采用多种形式,报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预案的制定和落实,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通讯和述评,报道各市州、各部门贯彻《省总体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由省政府新闻办负责组织实施)

2、开展专项预案的解读宣传。要在《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陆续刊登和播放可对外公开的省级专项应急预案简本及其解读文章、背景材料等。稿件由省级各专项应急预案牵头部门负责提供。(由省政府新闻办会同省级各专项应急预案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在《省总体应急预案》简本公布后,陆续刊发和播放)(二)大力普及科普知识。

1、开辟应急管理科普知识专栏。在《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和“中国・甘肃”网站开辟专栏、专题等,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管理常识。(由省政府办公厅会同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政府新闻办等部门组织实施)

2、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分类整理有关应急知识,分步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及音像制品,拍摄公益广告和应急知识短片,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中刊登和播出,并在公共汽车、火车、民航班机上进行广泛宣传。(由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厅、省广电局、省安监局、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省政府新闻办等部门负责组织,分步实施)

3、开展公共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等活动。编印发放公共安全手册,制作张贴宣传海报、发布公益广告,在社区、高危行业、建筑群和车站、机场、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设置应急标识。同时把应急管理进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宣传和普及应急知识,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由各市州政府和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建设厅、省农牧厅、省卫生厅、省旅游局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三)加大典型案例宣传力度。

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各市州、各有关部门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工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在应急处置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宣传群众参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自救、互救的成功典型。(由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交通厅、省农牧厅、省卫生厅、省环保局、省安监局、省气象局等部门提供稿件,省政府新闻办协调新闻单位在专项预案宣传解读期间安排)(四)开展专题宣传活动。

1、举办论坛、讲座等活动。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科普展览和专题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研讨、交流和宣传力度。(由省政府办公厅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2、宣传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结合普法、依法行政等宣传活动,宣传普及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由省政府法制办、省司法厅组织实施)

3、开展节假日公共安全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春节、“五一”、国庆长假期间人流集中的特点,在车站、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制作和摆放重大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卫生防病、安全生产事故图片展板,教育群众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由省公安厅、省卫生厅、省安监局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4、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在每年举办的“全国科普活动周”、“全国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日”、“全国法制宣传日”、“世界气象日”、“国际减灾日”、“世界卫生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声势浩大的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使社区、乡村基层群众了解公共安全知识。(由省政府办公厅协调,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安监局等部门组织实施)

5、结合政府应急能力建设规划进行宣传。结合我省“十一五”规划中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内容和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中的公共安全专题等内容,宣传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以及加强公共安全科技研究对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重要作用。(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分别负责实施)

(五)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训。

1、开展公共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将公共安全知识纳入大、中、小学及幼儿园相关教育宣传教材,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对基层单位进行普及教育。(由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实施)

2、加强公务员培训。制订培训计划,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各市州政府、省直有关部门、中央在甘单位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新闻发言人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和省政府新闻办负责,省政府办公厅配合)

3、开展志愿者培训。(由省级各专项预案牵头部门负责实施)

4、加强职业培训。采取办班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对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并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由省劳动保障厅、省建设厅、省安监局、省煤管局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六)加大市州应急科普宣教工作力度。各市州政府要结合实际,一是编写和发放公共安全知识手册,范围要涉及区域内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街道社区、广大农村地区。二是制作宣传海报,在社区、农村、企业、学校以及工地、机场、市场、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广泛张贴。三是拍摄公益广告和应急知识短片,在市州、县区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播出,在公共汽车、火车、民航班机等运输工具上广泛宣传。四是在主要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栏,摆放展板,悬挂标语,发放宣传提纲。五是围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日(周、月)开展宣传活动,并组织青年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六是不定期开展应急知识和应急救援技术展览等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迅速制定工作计划,年内启动各项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其中,市州政府要制定以公共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等为重点的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并认真组织实施;省直有关部门要成立由部门负责人牵头的宣教工作小组,细化方案,分步实施并主动配合新闻单位和相关部门搞好宣教工作。

(二)各市州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将日常宣传与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经验教训工作总结结合起来,利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时机,结合救援和调查工作的开展,及时、动态地进行科普宣教,扩大宣传效果。同时,要结合应急演练进行科普宣教。

(三)各新闻单位要把应急管理科普宣传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宣传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制定工作计划,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主动做好宣传活动。要尽快研究设置相关专栏、专刊等,并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尽可能使用通俗的语言,简明扼要、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报道,将科普宣教工作延伸到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和家庭。

(四)各市州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给予支持。省直有关部门开展科普宣教工作所需经费,原则上在各部门相关预算中优先安排,需增加的经费在预算中申请。同时,要组织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发挥其在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各市州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开展科普宣教工作情况要于每年12月底前向省政府写出专题报告。省政府办公厅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对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落实本实施方案、开展科普宣教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篇5:甘肃省“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甘政办发[2009]47号)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8]26号 【发布日期】2008-03-18 【生效日期】2008-03-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工作要点

(甘政办发[2008]2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甘肃矿区办事处:

现将《甘肃省人民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各市州、各部门和相关牵头单位要按照要点分解的任务明确责任、制定计划、加强指导、狠抓落实,并将要点任务落实完成情况于今年11月底报告省政府。

二○○八年三月十八日

甘肃省人民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工作要点

2008年全省依法行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5―2009)》为主线,大力加强基层依法行政工作,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使依法行政工作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更好地服务于甘肃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加强组织协调。依法行政工作要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充分发挥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创新工作思路,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协调指导,强化监督检查,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部门向本级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向同级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的制度。(省政府各部门)

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及政府网站,采取开设依法行政专栏、举行县域依法行政论坛会等形式,深入开展依法行政专题宣传活动,选择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宣传报道。定期或不定期宣传通报各市州、各部门推进依法行政的工作部署、工作成效、创新做法、典型经验、先进事迹和重大涉法事项的处理情况。加强政府法制信息报送工作,建立政府法制信息直报网点。(省政府各部门)

三、推进基层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各部门职能职责,加强对市县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帮助。省市两级政府要组织开展依法行政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制定下发《甘肃省依法行政示范市县标准》,发挥典型引路、整体推进作用。(省政府各部门)

四、完善评议考核机制。科学制定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把依法行政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和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的内容。完善依法行政考核办法,考核标准要量化、程序要透明、结果要公开,并逐步实现与干部奖惩、任用挂钩,发挥评议考核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的督促引导作用。(省政府办公厅、省监察厅、省人事厅、省政府法制办)

五、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明确界定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决策规则、程序、监督等相关办法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的工作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的听证、公布制度和决策跟踪评估制度。(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相关部门)

六、提高制度建设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着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协调改革发展中的各方利益,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把制度建设的重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完成14件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的起草制定工作,适时召开全省政府立法工作研讨会。(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相关部门)

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有关法律和中央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的精神和具体要求,认真做好政府机构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科学合理设置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实现职能、机构和编制法定化。省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要从注重具体事务管理、具体项目审批转移到宏观调控、研究制定政策和监督管理上来,合理划分市县之间、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逐步解决职能交叉问题。(省编办、省人事厅)

八、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紧急状态预警制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构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预测与信息发布、控制与处理、物资保障方面的制度体系,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市场价格秩序,加大行政执法和监管力度,完善政府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相关办法,明确服务标准,简化服务程序,降低服务成本。(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相关部门)

九、健全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政监管,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坚决取消违规的收费项目,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制定出台《甘肃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保障行政执法所需经费,规范公务员职务消费,坚决杜绝“以罚没养执法”和私设“小金库”的现象,确保行政机关权力和利益脱钩。严格实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省财政厅、省物价局)

十、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依法规范劳动管理和就业培训,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省劳动保障厅、省人事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厅)

十一、深入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规范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和投诉中心运行,逐步建立省市县网络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健全完善违法行政行为投诉处理制度,自觉接受监督。实施行政权力“阳光操作”工程,增加管理透明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省政府办公厅、省监察厅组织相关部门)

十二、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深入宣传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事项外,各级行政机关都应当依法公开信息,并为公众查阅提供便利条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公告和新闻发布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网络工程建设,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相关部门)

十三、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结合全省第三轮持证执法工作,清理确认行政执法主体,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证件管理和培训考核制度。要把依法行政知识的学习培训作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甘肃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知识、业务知识、执法技能等教育。(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相关部门)

十四、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继续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相关制度,解决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和执法扰民等问题。力争完成庆阳、酒泉等市州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任务。探索综合执法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不断扩大试点的范围和领域。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按照“减少执法层次、适当下移行政执法重心”的要求,主要由市、县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

十五、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落实《甘肃省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依据,界定执法权限,细化执法标准,逐级签订行政执法责任书,并纳入目标管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制定出台《甘肃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相关部门)

十六、推进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和网络查询平台,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定期清理,实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落实“四级政府、三级监督”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畅通渠道,积极受理社会公众对规范性文件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台《甘肃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切实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究。(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相关部门)

十七、发挥复议层级监督职能。宣传贯彻《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保证行政复议渠道畅通,强化行政复议监督指导,保障行政复议工作经费和必须的办公条件,加快行政复议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推进行政复议配套制度建设,落实行政复议工作人员资格管理和培训制度、行政复议责令受理和处理制度、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统计软件报备系统,完善行政应诉相关制度,推行行政诉讼案件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加大依法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力度。(省政府各部门)

十八、建立高效便捷的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通过完善人民调解相关制度,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城市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他组织建设,积极探索解决各类纠纷的新机制,把纠纷妥善化解在基层。推行法律援助制度,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机构。(省司法厅)

十九、完善信访制度。充分发挥信访机构的作用,搭建政府与群众直接对话的平台。妥善处理人民群众通过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健全完善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权益保障、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有效防止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对可以通过复议、诉讼等法律程序解决的信访事项,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省信访局)

篇6:甘肃省“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甘政办发[2009]47号)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74号 【发布日期】2005-06-13 【生效日期】2005-06-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

(甘政办发〔2005〕7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甘肃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六月十三日

甘肃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粮食收购资格的审核管理和监督检查,规范粮食收购市场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凡在甘肃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直接向粮食生产者收购粮食的活动,以及与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监督相关的行为,适用本办法。

本条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杂粮等原粮。

第三条第三条 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直接向粮食生产者收购粮食,必须经县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称“审核机关”)审核,取得粮食收购资格,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称“登记机关”)登记。

第四条第四条 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省粮食收购资格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市州、县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粮食收购资格的审核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便民、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 资格条件

第六条第六条 在甘肃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取得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2、具有30万元以上的经营资金,其中自有资金5万元以上;

3、自有或通过租借具有20万公斤以上的粮食仓储设施及相应的保管能力,自有或聘用有粮食保管资格的专业人员;

4、具备相应的粮食检验化验仪器设备或取得具有粮食检验化验机构委托检验的证明,自有或聘用具有粮食质量检验化验资格的专业人员;

5、建立粮食收购台账及统计制度。

第七条第七条 从事粮食收购的个体工商户,必须具备筹措经营资金3万元以上的能力,建立粮食收购台账。

第八条第八条 从事季节性临时粮食收购的经营者,应与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签订合同,实行委托代理收购。

第九条第九条 粮食收购资格在全国范围内有效。从事跨地区粮食收购的,只需持粮食收购资格证明副本和营业执照副本,到收购地与原审核机关和登记机关同级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即可从事粮食收购活动,收购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再进行审核,不得有任何歧视行为。

第十条第十条 本办法出台前批准的粮食收购资格须在本办法出台后3个月内,由审核机关重新审核。

第三章 资格申请与审核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尚未登记的新设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申请粮食收购资格时,应先向登记机关申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凭《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向与登记机关同级的审核机关提出申请,审核合格取得收购资格后,再办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并在经营范围中注明粮食收购。

已登记的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申请粮食收购资格时应向与其登记机关同级的审核机关提出申请,审核合格取得收购资格后,到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在经营范围中注明粮食收购。

驻甘的中央直属企业收购粮食,应向其登记机关同级的审核机关申请收购资格。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审核机关应在办公场地或其他相关场所公布申请粮食收购资格所需的材料和办理程序,并提供填写申请材料的示范文本。

审核机关不得要求申请者提供与收购资格审核无关的材料,对申请者提供的涉及商业秘密的材料,审核机关有责任依法予以保密。

申请者对审核机关公示的有关资格审核的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及需要提交材料的目录和资格审核示范文本内容有疑义的,有权要求审核机关予以说明、解释,审核机关有义务进行相关说明、解释。

申请人所提交材料存在错误、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允许申请人当场修改和完善;对当场不能修改和完善的,应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修改完善的内容。

无论受理与否,审核机关都必须向申请人出具加盖本机关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证明。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申请粮食收购资格,须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1、加盖单位印章及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印鉴的《甘肃省粮食收购资格认定申请表》;

2、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3、有效资信证明;

4、经营场所产权证明或有效租赁证明;

5、有关机构认定的检验化验仪器和设施证明,专业人员从业资格证明,或委托粮食检验化验机构检验的证明;

6、《营业执照》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仅限新设企业)复印件;

7、个体工商户申请粮食收购资格,应当向审核机关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及资金证明等材料;

8、审核机关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申请粮食收购资格,申请者可以亲自到审核机关办理,也可委托有关组织和个人代为申请;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电子政务方式进行申请和审核。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对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内的审核事项,审核机关应及时对申请者提交的材料科目及材料格式进行形式审查。

对于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审核机关能当场作出受理决定的,应当场作出决定;不能当场作出受理决定的,必须在自接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逾期不作出决定的,视为受理。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审核机关应根据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之规定,对申请者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如有必要,审核机关可以对申请者的经营场所、仓储设施、检验仪器和设施进行实地核查,也可以对申请人提供的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询问。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审核机关自受理之日起,须在1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者作出答复。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发给《粮食收购许可证》;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向申请者作出书面说明;逾期不向申请者提供书面通知的,视为授予资格。申请者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出行政诉讼的权利。

审核机关应定期公示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者名单。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审核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时,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牟取其他利益。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粮食收购许可证》由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统一规定的文本格式印制。

有关粮食收购资格申请、受理等材料的式样文本由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取得审核机关核发的《粮食收购许可证》的经营者,应在取得之日起30日内到原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或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者,必须依法从事粮食收购活动,认真履行下列义务:

1、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不得损害粮食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2、接受粮食、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3、在收购场所公示或告知售粮者现行收购粮食的品种、质量标准和收购价格;

4、认真执行有关粮食收购政策,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不得为任何单位或个人代扣代缴任何款项;

5、储存粮食应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得发生污染,不得超量使用化学药剂;

6、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不得短斤少两、以次充好,不得囤积居奇、欺行霸市;

7、有法人资格的粮食经营主体,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合理库存。必要时,由县以上人民政府规定最高或最低库存数量,并服从政府部门的统一调配;

8、按期、如实向收购地审核机关上报收购粮食的品种、数量、库存和价格等经营情况。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上级审核机关应加强对下级审核机关实施粮食收购资格审核行为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粮食收购资格审核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各级审核机关应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将本辖区内上一季度的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情况报上一级审核机关备案。同时,应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情况汇总报上级审核机关。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审核机关应当根据有关要求,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对下列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1、粮食收购者是否具有粮食收购资格;

2、粮食收购者《粮食收购许可证》所登记的内容有无重大变化;

3、粮食收购者有无伪造、倒卖、涂改、出租、转借《粮食收购许可证》的行为;

4、粮食收购者是否对粮食的收购价格、质量标准等进行公示;

5、粮食收购者是否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粮食收购价格等政策情况。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粮食收购者有下列行为之一,且情节严重的,审核机关可暂停或取消其收购资格。

1、《粮食收购许可证》所登记的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已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条件的;

2、未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而被举报,并经查实的;

3、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代扣代缴税费及其他款项的;

4、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未按规定报送粮食收购、销售和库存数据的;

5、未设立完整准确的经营台账的。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粮食收购者对审核机关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法向同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审核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粮食收购者在其资格授予机关辖区外从事粮食收购活动时,应接受收购活动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收购活动所在地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及处理结果抄送该收购者的资格审核机关。

粮食收购者违法经营,按规定需要取消粮食收购资格的,应由其资格审核机关作出决定。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粮食收购者从事粮食收购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各级审核机关和登记机关应当建立粮食收购监督检查通报机制。审核机关应当及时把取消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的相关情况告知同级登记机关,由登记机关进行变更或注销登记。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粮食收购者违法从事粮食收购活动,有权向收购活动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举报。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对举报人要求保密的,有关部门必须为举报人保密,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有关法律责任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中“以上”包含本数。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粮食局、省工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建筑门窗购销合同下一篇:社会工作概论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