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08-15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49.57万人,农村劳动力33.4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1.8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3.95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21万吨,比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 1.3 亿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比增长10.1%。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13856.3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6.89元,比去年增加1.07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1.4万亩,比上年增长99.1%。收购干叶816.5吨,比上年增长276.6%,实现总产1192.09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的目标。

(三)大力发展以劳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新提高

以“百万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2008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6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642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254.4万元,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以建筑、现代物流为主的农民运输业发展,全年农村运输业收入达到13818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

在规范村庄和圩镇整治上重点突破。

一是确保村镇整治落实到位。2008年,全县完成18个圩镇和300个建设点的整治,其中省市县三级共建点210个,县乡自建点90个,完成改水1万户,改厕8000户,改路500公里,拆除“空心房”、破旧栏厕100万平方米。

二是确保规划修编完成到位。巩固村镇规划成果,大力推广新户型,在完善现有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18个乡镇的圩镇和2378个村庄规划修编。村庄整治建设点新建房屋推介户型采用率达80%以上。三是打造特色新村和精品示范点建设。根据各个建设点实际,着力建设特色新村。2008年,每个乡镇打造3个以上特色新村,全县着力建设10个综合性精品示范点。

全县共种植林木30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1.32万亩,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同时将村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同步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赣县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周边农业发达县(市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赣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赣县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且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种植业中以粮为主,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4%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平均亩产398公斤,平均亩收入630元,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反差很大,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虽然赣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而赣县农业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农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70%,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业部门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科技推广不够深入,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五)产后服务意识淡薄,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

特别是设施农业发展注重产前、产中服务,轻视产后服务,虽然成立了烟叶、甜叶菊、蔬菜、养殖等协会,但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市场竞争力不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少,标准化生产度不高。农产品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最后,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与资金投入缺乏。农业的市场化离不开信息化,农户信息不灵,导致生产趋同化。许多农户不熟悉市场,不能对未来市场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按照“依托城市、发展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思路,紧紧围绕“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外向化”的方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扎实赣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明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现代农业要求用崭新的现代发展理论、先进的管理理论指导农业。特别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趋势”的要求,站在统筹城乡发展高度,超越农业和农村工作层面,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赣县工业基础雄厚、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强化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和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互流、产业联运、市场对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将先进工业思维、发展理念、技术装备“内植”和“移植”于农业,让它变成农业的一部分,从而推进农业的工业化。要以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提高效益为中心,把搞活流通、开拓市场、建设商贸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核心环节抓紧抓好。

(二)优化农业结构,大搞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越高,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突出抓好甜叶菊、烟叶、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1]争资建立一个甜叶菊良种繁育基地,确保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化。[2]按照“一基四化”的模式要求,搞好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正确引导农户按照“烟农自愿、进退自由、管理民主”的原则组建合作社,新建一个烟叶复烤厂,对烟叶进行深加工。[3]加快培育无公害蔬菜生产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民致富。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通过争取国土整理项目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主干排水沟道的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渠节水改造工程、渠道砌护工程,试验引进利用脱硫废渣改良盐碱地的新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突出建设大村庄、逐步缩减分散的小村庄、重点规划建设中心村为方向,引导农民加快住房和居住环境改造步伐。继续加快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安全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所有村庄的人饮安全工程,实现组组通柏油路、通有线电视的目标,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9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户用沼气入户率达到30%,农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90%,农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8%。

(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化的重要支撑。针对赣区农产品龙头企业少,城市化水平高的实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利用“三资”开发农业,重点建设一批烟叶、蔬菜、畜禽等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走“龙头+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户,重点扶持升产品质量和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辐射带动力。加强产业链条的前后延伸,以一个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前后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和农户对接,通过企业实现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创出自己的品牌,提高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结合赣县农业发展实际,继续深入开展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扎实推广普及常规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温室蔬菜种植、植物病虫害防治、保护性耕作等实用技术,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提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水平。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科技服务组织进村、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着力解决乡镇农技人员服务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等推广到位率,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建立健全农业部门科技服务机构,配足配强农技人员,加强乡镇动物防疫站防检队建设,解决重大动物疫病防疫问题,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结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强有力的抓手。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壮大蔬菜、水产、果业、运输、劳务等协会,逐步完善协会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大协会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服务,吸引更多的加入合作组织,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开展包括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销售等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在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带来一些新信息和新技术,使农民能紧紧围绕市场的要求,有效调整种养殖品种,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力争到“十一五”末,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达到60%,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七)依托区位优势,开发建设“农家乐”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

“农家乐”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要进一步拓展农业领域,根据赣区农村靠近城市的城郊型特点,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以“青青农庄”、“滴水山庄”“农家乐”为龙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不断探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几家集生产、生态、观光、就餐、娱乐、休闲、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庄,有效转移当地富余劳动力,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推动赣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精心打造中心城区农业观光旅游的新亮点。

(八)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形成持续推动的力量源泉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实施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只有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把农村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因此,要继续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落实培训资金,创新补贴形式,健全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坚持务农、务工两种培训一起抓,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二三产业务工技能。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使新一代回乡青年全部接受各类专业培训教育,提高就业和劳动技能;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结合形式多样的农村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远离封建迷信,弘扬新风正气,杜绝歪风邪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脱离愚昧无知,逐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九)突出新型机械的推广应用,强化社会化服务,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层次较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购置新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积极开展农机手培训、农机具维修和组织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等配套服务,大力推广水稻栽插机械化、化肥深施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械化、农产品机械化烘干、农产品机械化加工、机械化养畜(禽)等先进实用机械化生产技术。力争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各类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篇2: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宣威市地处滇黔结合部,最高海拔2868米,最低海拔920米,南北地理跨度大,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3.3℃,年均降水986毫米,拥有国土面积6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5.8万亩,森林覆盖率45.2%,总人口1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万人,是云南省最大的玉米、马铃薯和生猪生产大县,粮播面积、粮食总产量、肥猪出栏、肉类总产量均位居云南省首位,是云南省唯一年产粮食上10亿斤的县级市,是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市)。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为动力,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主线,切实转变作风、优化服务,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强化园区和农业产业建设,培育扶持农业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总结推广“园区+产业+合作社”互动模式,有效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1、宣威农业发展现状

2013年落实粮播面积283.3万亩,比上年增6750亩,增0.24%;粮食总产量8.81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44亿公斤,增19.54%,粮食总量、增量位居全省第一。建成年出栏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小区332个,万头以上11个,全市出栏肥猪370万头、肉牛9万头、肉羊24.3万只、肉禽410万羽,肉类总产45.4万吨,畜牧业产值45.2亿元、收入25.3亿元。特色经作66.6万亩,其中:蔬菜37.6万亩、中药材4万亩、花卉2.5万亩、水果9.4万亩、蚕桑4.2万亩、魔芋5.5万亩,产值14.4亿元,比上年增5%。全市拥有农机具11573 台,农机总动力达46.8万千瓦特,落实购机补贴1100万元,新增农机动力2.5万千瓦,完成机耕、机耙面积72万亩,农机检审率达96%。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4万人,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达40万人,预计全年可实现就业收入33亿元。全年农林牧渔业产业总收入86.9亿元,增15.6%,其中:农业收入40.76亿元,增长19.6%;牧业45.2亿元,增11.96%,渔业收入0.94亿元,增14.57%。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增19.1%。

1.1强化组织保障,严格绩效考核。宣威市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工作来抓,制定粮食产业发展意见,明确粮食发展方向,强化措施落实,从组织领导、种植面积、粮食产量、技术推广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责任考核制度,实行粮食生产领导挂片包保责任制,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市级领导包(乡、街道),机关干部包村,农科技术人员包片,严格绩效考核,扎实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确保面积、资金、技术、农资、节令落实到田间地块、到农户。

1.2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强化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项目申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2013年,争取农业生产扶持资金防灾减灾、灾害保险、种薯补助等资金1495万元,加快了农业发展。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兑付种粮农民补贴资金2.38508亿元,比上年增0.985亿元,同比增70%,惠及31.8万户133万农民,户均获补741元,农民人均获补179元,同比人均增加74元,极大地提高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1.3加强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树立上项目就是求发展的理念,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加强沟通协调,抓好项目组织实施。现已争取旱涝保收、旱作农业、设施蔬菜、中低改、现代种业、基本品粮田、基层推广体系建设等项目11个,分别布局在务德、热水、西宁等16个乡镇实施,投入资金4862万元,较上年增37%;与烟草部门协作,争取绿肥种植资金240万元,举办样板5万亩,购入种子140吨,免费供给农户种植,带动推广绿肥种植40万亩,提升土壤有机质,为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1.4搞好规划布局,推进规模化种植。围绕建设120万亩玉米、95万亩马铃薯、10万亩水稻、57万亩杂粮杂豆、66.7万亩特色经作种植基地建设规划,根据不同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分产业、分区域、分地块、分品种进行科学规划,规划结果图表入册,标牌核定四界,专人入户通知,形成布局合理、区域连片、同片同品的良好格局,推进粮食生产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

1.5实施科技增粮行动,确保增产增效。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落实部省市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样板41片,推广地膜覆盖120万亩,推广间套种22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50万亩,马铃薯高垄双行55万亩;推广水稻钵盘育秧及抛摆秧栽培技术1万亩,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30万亩,农业灾害保险承保面积30万亩。

2困难和问题

1.1农业基础设施差。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变,由于地理环境原因,山区面积大、山地多,水利化程度不高,雨养农业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全市还有100多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改造任务繁重。

1.2农业投入不足。财政省直管后,曲靖市级财政对行打包扶持,宣威市级财政困难,投入下降,省市下发推进高原农业决定补助资金基本未落实,影响了推进进程。特别是今年部省取消地膜补贴,使宣威科技投入减少补贴2000多万元,影响了集成技术的推广。

1.3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宣威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于火腿加工、生猪养殖、马铃薯淀粉加工,具有百年品牌的宣威火腿经营企业多、联合经营、包团经营难,造成加工产值超1亿元的企业少,其它农产品加工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弱、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1.4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由于历史原因,人员超编与结构不合理并存,年龄结构老化,在职干部职工平均年龄45岁以上的占70%;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虽然干部职工总体学历层次较高,但部分人员所学专业与从事业务并不一致,创新型人才不多;评聘矛盾突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受结构比例影响,副高级职称指标偏少,占10%,无正高指标,与宣威在全省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不符。

3对策及措施 3.1工作思路

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调结构、重民生”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原特色农业、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为方向,以产业优、生态好、质量高、农民富为目标,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做大做强玉米、马铃薯、生猪主导产业,做优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发展庄园经济,搞好劳务输出,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2工作目标

立足资源禀赋,彰显自然属性,突出生态引领,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重点建设现代种业、优质粮食增收、菜篮子、新型农产品加工、农村能源、农机装备、科技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田基础设施、植保“十大”工程,着力推进100万亩高稳产农田、120万亩优质玉米基地、100万亩优质马铃薯基地、30万亩优质烤烟基地、70万亩特色经作基地和150万亩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基地、400万头以生猪为主的养殖基地和5万吨宣威火腿加工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实现“六增、七提高”,即:粮食产量由6.25亿公斤增加到10亿公斤,农业增加值由32亿元增加到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735元增加到10000元,肉类总产量由35万吨增加到47万吨,生猪产值由25.48亿元增加到38亿元,火腿产值由6.2亿元增加到12亿元;农田水利化程度由38%提高到43%,农业科技贡献率由50%提高到60%,综合机械化率由25%提高到5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50%提高到70%,农产品商品率由52%提高到80%,农业信息化覆盖率由33%提高到60%,生猪规模养殖比重由27.8%提高到45%。

3.3主要措施

3.3.1抓自身建设,实施服务提升行动。一是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着力转变农业部门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重点在提高领导服务“三农”的能力上下功夫,以敢于开拓的精神,勇于创新的魄力,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对全体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综合培训。四是认真落实限时办结制、首问首办负责制、行政问责制,服务承诺制以及“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推动系统工作高效运行。五是按照市委关于改进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要求,从农业工作的实际出发,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同广大党员干部的岗位职责结合起来,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切实增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六是在全局树立“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机关科室之间、站所之间、科室与站所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促进全局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切实维护好农业系统“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良好形象,切实推进全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3.2改善条件,实施农业基础提升行动。一是抓好项目的实施监管。加强对项目监管,严格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实施。二是积极做好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认真研究国家农业产业政策,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搞好项目对接,编制一批重点项目,加大申报争取力度。三是全力做好以中低产田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沃土工程、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和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项目建设。切实开展秸秆还田、绿肥种植、节水栽培等农艺措施,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

3.3.3突出重点,实施粮食产量、质量提升行动。一是把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作为重要举措来抓。通过推广粮食间套种、生物多样性栽培以及利用空闲地、果园、田边地角等扩大薯类、豆类、杂粮种植面积,调整茬口衔接,扩大复种指数,充分挖掘面积潜力,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满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面积同步增长的需要。二是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大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三是继续增加粮食生产的投入,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建设,推进粮食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四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五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计划推广脱毒薯及新品种100万亩、微型薯3000万粒、优质专用玉米120万亩、优质稻及新品种10万亩、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150万亩、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30万亩。六是开展高产创建,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举办地膜玉米及间套种高产样板40万亩、马铃薯样板10万亩、优质稻样板1万亩。主要布局在国道、省道、市乡公路沿线和及粮食主产区域,着力打造板桥、落水、热水、虹桥片区和宣天线、鸡田线、虹热线、清务线、宣可线、宣会线、龙宝线等农业优势产业带。

3.3.4调整结构,实施农民持续增收提升行动。一是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结合省实施“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和“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围绕把宣威建成全省最大的马铃薯、玉米生产基地的目标,着力抓好100万亩优质马铃薯基地和120万亩的优质玉米基地建设。二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走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路子,狠抓试验示范,发展订单生产,保护和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降低产业风险,建立集中连片、适销对路的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发展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魔芋、蚕桑、水产等特色产业,确保全年种植面积70万亩,产值达18.69亿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劳务产业。按照“政府引导、部门主抓、中介联动、能人带动、市乡村三级联动”的原则,坚持市内转移与市外输出、季节性转移与长期转移、有序转移与自发转移相结合,主抓技能培训和有序转移输出,努力提高农民工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劳务产业队伍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3.3.5建机构,实施土地流转提升行动。一是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做好流转土地确权发证。建立1个市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6个乡级土地流转服务站、356个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点。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庄园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围绕玉米、马铃薯、生猪、蔬菜等产业每个乡(镇、街道)每年组建3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3个以上家庭农场、10户种养大户,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年提高5个百分点。三是鼓励支持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采取多种方式(转包、租用、互换、转让等)流转土地,对规模经营面积达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给予适度扶持。四是推进规模化经营。举办50片万亩连片样板,发展大户种植和连户种植,推进规模化经营,力争粮食总产年增长7000万公斤。

3.3.6活流通、拓市场、抓质量、提效益,实施产业化提升行动。一是坚持扶持龙头就是发展产业的理念,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协调信贷资金,搭建融资操作平台和担保平台,积极争取金融资金对现代农业的信贷支持,重点扶持“30”个产值超3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2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10个”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二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服务好现有企业,围绕产业资源,形成企业引企业良好局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四是建立健全生产基地和市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落实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制度,确保质量安全,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五是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集镇农贸市场和粮食、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宽农产品流通销售领域,力争使马铃薯商品率达65%以上,其它农产品商品率平均达55%以上。

3.3.7加快庄园建设,实施庄园经济提升行动。按照六有标准,围绕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示范效果显著的园区进行进一步规划,打造省、市、县级不同档次、不同类别的庄园,引领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发展。力争建成2个省级庄园、2个曲靖市级庄园、5个宣威市级庄园。

3.3.8优化服务,实施保障能力提升行动。一是紧扣农事需求,认真抓好农用物资的储备、调供工作。二是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行动,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三是加大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打假力度,整顿和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四是加强“数字乡村”工程的建设管理及时更新,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宣威市农业信息网等网站,收集和发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产品供求、价格等信息,促进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五是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争创农产品知名品牌。

3.3.9落实政策,实施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升行动。一是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强农政策,全面实行 “一折通”兑付,确保补贴发放的公开、公正,政策落实不缩水、不走样。二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认真调处化解土地承包矛盾纠纷,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三是搞好土地依法合理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加快土地有序流转步伐,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四是强化农村集体资产与村级财务管理,着力减少乡村两级债务,严格执行“五项”制度,规范村民“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篇3:东方红村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1农民文化程度低

春种时, 农民在选择种子、化肥上具有盲目性, 在化肥、农药的用量上, 有时也把握不准, 从而造成“烧苗”现象。农民自身不懂文化知识, 就一味地听农资销售人员的推荐, 没有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所以在种子、育苗、除草任一环节出现错误, 就有可能造成粮食减产。

2玉米出售成问题

因为玉米比较多, 农民们都把玉米堆放在院子里, 没有东西遮盖。冬季下雪后, 若气温很低还可以, 若气温回升, 雪便融化, 玉米就会烂掉。除存放问题, 玉米的价格一直不稳定, 时高时低, 农民把握不好价格的起伏, 纵有好玉米也买不上好价钱。

3农用机械昂贵

一个悬挂犁2000元左右, 一台播种机3000元左右, 一台普通的四轮车1.4万元左右, “玉米收”更贵, 一般的也要20多万。这对于普通农民来说, 实在是太贵了, 他们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费时费力的人工收割, 要么花钱雇佣别人家的机器。

4农民掌握国家政策的能力差

农民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 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 几乎没有了解国家政策的途径, 也不知道国家经济的引导方向, 抓不住致富的机会。农民的视野小, 创新能力较低。

篇4: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永仁县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永仁县在广泛调研、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全县87.98万亩的可用土地”的目标,实现年出栏肉牛2.5万头、黑山羊15万只、肉猪20万头、家禽50万只养殖规模,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以上。

围绕这一目标,永仁县规划了高原特色农业“一园十片区”产业示范区建设。

“一园”是指永仁县高原特色高效节水农业种植园。按照因地制宜、分片布局、适度集中的原则,依托现有产业规模,选择优势特色品种,建设高原特色高效节水农业种植园。

“十片区”包括:

莲宜(莲池、宜就)油橄榄种植示范片区。依托现有林地、土地资源,在莲池、宜就开发种植2万亩高标准油橄榄示范基地,建设莲池油橄榄种植示范片区。

小哨高原晚熟芒果和万永(万马、永兴)早熟芒果种植示范片区。依托国有林场、集体林地招商引资和万马、永兴干热河谷气候,大力发展高标准芒果示范基地,建设小哨高原晚熟芒果和万永(万马、永兴)早熟芒果种植示范片区。

莲猛(莲池、猛虎)葡萄种植示范片区。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建设莲池、猛虎低丘平坝葡萄种植示范片区。

高海拔干果水果种植示范片区。依托高海拔山区自然气候,大力种植发展核桃、樱桃、冬桃等干果水果,建设高海拔干果水果种植示范片区。

维的板栗种植示范片区。依托现有板栗规模,辐射带动更多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建设维的板栗种植示范片区。

沿河蔬菜及繁制种种植示范片区。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在永定河、羊旧乍河、万马河沿岸大力发展蔬菜及繁制种种植示范片区。

云龙生猪养殖循环经济示范片区。依托现有生猪养殖循环经济,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建设云龙生猪养殖循环经济示范片区。

黑山羊、生态畜禽养殖加工示范片区。依托草场资源和养殖习惯,在全县建设20个以上黑山羊标准化养殖场和生态畜禽养殖示范片区。

蚕桑生产示范片区。依托羊旧乍、格红、麦拉山蚕桑专业示范村基地,建设蚕桑生产片区。

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片区。依托高寒山区气候优势,大力种植发展青笋、马铃薯等高山反季节蔬菜,建设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片区。

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财政支持现状

(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现状。

一是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至2013年底,全县共有农民合作社141个,成员4752户。专业大户茁壮成长,2013年末,全县各类种养大户达189户。家庭农场悄然兴起,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家庭农场45个。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共有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个,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2家。

二是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永仁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合作社+经纪人”、“好品种+订单”、“农村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做好州级、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和评审认定工作,争取产业化项目扶持;采取项目和资金扶持等措施,对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有品牌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和培育,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二)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制定政策及规划。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永仁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并制发了考核量化方案,在资金、税收、水电、土地、登记管理等方面,对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定了优惠政策。

二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按照成熟型、成长型、培植型专业村组三种类型,分类制定财政补助标准。例如,对培植型专业村组新增的特色种植经县级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资金500元,同时积极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采取直接补助或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三)当前政策的主要成效。

一是特色农业种植规模明显扩大。2013年,全县新增板栗、芒果、油橄榄等果蔬和畜牧特色优势产业种养殖面积25415亩,农产品产量14027吨,产值9372万元。

二是特色农业招商明显见效。到成都、海南、广西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入成都恩威等知名企业落户永仁开发农业产业,促进了永仁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猛虎乡为了解决观音岩水电站建设部分搬迁移民后续发展的问题,引进浙江台州客商到猛虎坪子采取租赁土地的方式发展人工食用菌种植等,对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工作进行了尝试。

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必须以成片上规模的土地供应为前提。但相当一部分农民抱着“宁可抛荒不可失地”的思想,害怕失地失权,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在流转过程中也存在“四难”问题:农村人口频繁流动导致空巢农户增多,流转找人难;农户情况千差万别、众口难调,成片流转难;部分农民法制意识淡漠,规范流转难;田块面积账实不符、四至不清,流转面积确认难。

篇5: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盛夏骄阳如火,xx县金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小阳春”却提早到来,几十名“专业农民”在地里翻地、整畦、下种、育苗,各司其职。

上盖棚,下围网,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黄瓜苗在湿润的泥土里舒枝展叶,茁壮成长,碧绿的桑园生机盎然。

篇6: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黄际来)

一、基本情况

长兴县地处浙苏皖三省交界,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交通发达,气候宜人。全县共有区域面积143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43%,丘陵坡地占53.2%,水域占3.8%。全县有耕地面积69.5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0.67万亩,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0.62万。长兴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浙江省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县、浙江省产油大县和全国百个商品鱼养殖基地县之一。常年粮食面积59.39万亩,总产值26.19万吨左右;油菜面积32.38万亩,产量4.27万吨左右,居浙江首位;淡水养殖面积12.2045万亩,鱼种养殖面积3317亩,水产总产量32485吨。

二、农业发展现状

过去粮食油菜一直是长兴县种植业中的主要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粮油价格波动不定,粮油生产的效益日益下降。如果继续以粮油为农业主打产品,农民很难从务农中增加收入:一方面,由于种粮效益太低,众多农民已把种田作为兼业,采取粗放型经营方式,既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又加重了水体污染,使我县水网密布的农村也要买桶装水喝,大量农田被季节性撂荒,宝贵的耕地资源被浪费;另一方面,粮油以外的种养业规模很小,而且分布零散,即使是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的种养业,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支持而未能形成规模。

因此自2003年以来,长兴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大力发展蔬菜、花木、瓜果、畜禽、特种水产五大具有市场发展前景又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从而使长兴农业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也让全县经济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长兴物产丰富,盛产多种名特优新农产品。白果、青梅、吊瓜为“长兴三宝”。2005年青梅面积5万亩,产量4700吨以上;银杏60多万株,年产量727吨;2005 1

年全县吊瓜面积8.56万亩,产量1750吨。吊瓜籽已成为消费者青睐的休闲食品,2004年长兴县被授予中国吊瓜之乡,2005年批准为国家原产地保护称号。紫笋茶为唐代贡品,与紫砂壶、金沙泉一起被称“品茗三绝”。紫笋茶被评为全国名茶,2005年全县茶叶面积5.24万亩,其中当年新增12990亩,年产茶叶2558吨,产值

1.33亿元。蔬菜、西瓜是长兴的又一特色产业,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19.92万吨,年产各类蔬菜28.69万吨以上,西瓜种植面积6.62万亩,产量11.74万吨,销往上海等大中城市。畜牧业发展迅猛,2005生猪饲养量45.57万头,其中年出栏26.97万头;牛年饲养量4155头,其中年出栏792头;羊年饲养量19.02万头,其中年出栏10.11万头;家禽年饲养量949.39万羽,其中年出栏达708.02万羽。此外,至2004年长兴已发展苗木花卉5.2万亩,特种水产8.26万亩。全县形成了千亩以上农产品基地60多个,万亩以上基地5个。至2004年,全县已认定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30个,面积17.1万亩,认定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7只,省级绿色农产品20只,省级森林食品3只,3只农产品被认定为省名牌农产品,8只农产品被认定为市名牌农产品。全县已有“紫笋”茶叶、“金巴开”麦绿素、“优尔”蛋白胶囊、“长明牌”吊瓜、“一尺红”茄子、“显圣牌”稻米、“银梅牌”白果和“银梅牌”青梅等42只农产品分别进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行列。长兴优越的农工业生产环境和丰富的农该产品资源,加快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县共引进英特茶叶、梅源食品、金巴开、艾格生物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

三、存在的问题

长兴从一个农业大县一跃成为农业强县,让人们看到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果。除了政府贯彻实施相关政策措施,长兴县各乡镇领导与农户的强力支持和落实也是长兴县农业发展迅速的一大关键。但是,在回顾我们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总结在农业发展道路上存在的不足。

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和带动力较弱

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农业龙头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目前,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加工型龙头企业还没有,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只有6家、超亿元的一家也没有。全县龙头企业收购县内农副产品原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5,4%,对农业和农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势头和带动作用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慢,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大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已建立的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数最不少,但规模小、稳定性差,影响不大。全县参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只有21% 左右,大多数农民仍游离在合作组织之外。已成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也存在章程制度不规范,工作程序、服务范围和合作方式等还很不明了的情况。农民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市场的联结度还很低。

3.农产品基地虽扩张很快,但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还不高

目前长兴万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5个,连片千亩的基地较少。由于基地的基础设施薄弱,设施化基地面积不到总面积的5%,又因主导产业的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导致产业链不长、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长兴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这也制约着长兴现代农业的发展力度。因此我们应重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即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高效”和“生态”为目标,以增强科技支撑、人才支撑、体制支撑、财力支持为保障,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资源永续利用要求、持续致富农民的现代产业。

四、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历史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而发展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

1.深化农产品加工,扩大产业链

农产品加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延长农业产业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特别是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近年来,长兴梅源食品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科技与科技创新工作,为增强自主开发和引进开发能力,与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单位建立了较为紧密的技术

合作关系,并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2004年成为全省第一批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2005年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出口青梅果低盐腌渍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列入国家星火项目计划,2006年4月又成为全省第4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梅源公司”通过与梅农签订收购协议,以较好的价格向农民收购,使全县4500户梅农年增收入300万元以上,同时还解决了农村妇女劳动力200余名,走出了一条“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近年来,长兴县通过各项举措,加快农业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将原来劳动生产率低、效益低的农产品,用劳动生产率高、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的农产品取代。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政府引导、技术扶持”的基本原则,大力提倡农民运用科学技术,改造原有落后低效的农产品生产现状,而发展新兴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长兴素有梅乡之称,已有14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前些年仅产果的青梅在长兴县的栽培面积就超过了3000多万平方米。但到了2002年,曾为梅农带来可观经济收入的老梅品种市场需求萎缩,长兴果梅价格从原来的1.2元/公斤下降到0.2元/公斤。大批梅农把生长了几十年的老梅树砍了当柴烧。于是以吴晓虹为首的一批梅农,采取老树嫁接、引进新品种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以老、残、次梅嫁接成观赏梅的新路。

3.农业产业化发展

总体说来,农业产业化就是指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约经营,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格局。其优点主要有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改善了农村环境,促进了生态平衡发展;带动农业多元化投资,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在产业化进程中首先应履行好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扶农支农的机制,如完善相应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在财政方面注意调控。其次继续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 立体种养业,着力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资本含量,做大做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现代营销业,从而使特色优势产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另一重要方面就是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

小,直接决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一方面可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资,催生龙头。新建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县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项目建设,并尽可能做到规模大,起点高,机制活,辐射而广,带动能力强。另一方面对有一定规模和基础,资产存量较大的龙头企业,通过增资、改造等办法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此外还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经营的科技含量,加强与各相关产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共同体,加快农业技术和经营人才培养步伐,从而为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4、打造“魅力新农村示范区”。

上一篇:学校统计数据责任书下一篇:2017年会计继续教育-小企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