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作为生物的社会》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2024-08-12

高中高三《作为生物的社会》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1:高中高三《作为生物的社会》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窥见(kuī)匀称(yùn)河堤(dī)堵塞(sè)

B.老妪(ōu) 洨河(xiáo) 拱桥(ɡǒnɡ) 疏浚(jùn)

C.翌日(lì) 和谐(xié) 残损(sǔn) 鸟瞰(kàn)

D.惟妙惟肖(xiào) 并行不悖(bèi) 姹紫嫣红(yān)

解析:A项,“匀”应读“yún”;B项,“妪”应读“yù”;C项,“翌”应读“yì”。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簇拥彩虹别致巢臼

B.造形 栈桥 陡坡 驻足

C.婉如 桥墩 惬意 悠久

D.徜徉 古朴 迥异 椭圆

解析:A项,“巢臼”应为“窠臼”;B项,“造形”应为“造型”;C项,“婉如”应为“宛如”。

答案:D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驻足(停留)胜景(胜利)

B.窥见(从缝隙里看) 豁亮(亮)

C.鸟瞰(看) 惟妙惟肖(相似)

D.匝道(周) 巧妙绝伦(绝对)

解析:A项,胜景(美好);B项,窥见(暗中观察);D项,巧妙绝伦(极、最)。

答案:C

4.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顺序的一项是()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②这是为什么?③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④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⑤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A.①②④③⑤ B.①④②⑤③

C.⑤①④②③

D.⑤②③①④

解析:做顺序调整判断题,一般不要忙着找“第一句”,而要先寻找逻辑上结合最紧密的句子。以本题为例:①句讲“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下面就应该举例子来说明,也就是④句,所以①④两句肯定紧挨着,于是就排除了A项;再下面就该交代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了,那就是②③两句了,②③两句是一组设问句,②问③答,②前③后,于是我们就确定了①④②③的顺序,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C

篇2:高中高三《作为生物的社会》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群居性的文章,充满了理趣。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打破禁忌,将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指出蚂蚁、蜜蜂、黏菌、鱼类、鸟类等生物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似乎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这种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上认识生物的观点,颇具独创性。作者对“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作了有趣的分析,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他的见解并不是无端的空论,而是蕴含了深刻的科学思想。这里既有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批判,也有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的警示。本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文笔,幽默的语言,令人叹服。阅读时,可以画出一些精彩的语句(如说蚂蚁“是某种活的计算机”,“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细心体味。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鳟(zūn)鱼〕一种背部淡青略带褐色,侧线下部银白色,全身有黑点的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龙,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根据一个跳舞的小蜂给它的指令:“去南偏东南七百米,有苜蓿——注意根据太阳偏转调整方向”)仍然是如同有细丝系住一样属于蜂窠的一部分。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离远一点看,它们像是一个细胞内的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对称多边形晶体。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这时的景象就像蜂窠在进行有丝_。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就像细胞液里游动的颗粒。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_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_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黏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阿米巴〕即“变形虫”的音译。变形虫因虫体_、柔软,形体不定而得名。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鲱(fēi)鱼〕一种身体侧扁而长,背部灰黑色的鱼,生活在海洋中,是重要的经济类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纽芬兰〕北美洲东部岛屿,属加拿大。近海岛屿的山坡上作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的关键性事件”。他接着写道:

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

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篇3:高中高三《作为生物的社会》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素质教育的第一重点, 可见大力培养我国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极其重要。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社会责任感教育要素, 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生物学史的教育产生责任感

在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家的成就时, 还要讲一些他们的故事。例如, 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的发现者谈家桢, “童鱼”的创造者生物学家童第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美籍华人生物学家、“克隆牛之父”杨向中等等, 在他们身上, 集中体现了刻苦学习、立志报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听了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环境危机造就责任感

当今世界, 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威胁全人类生存最大的敌人。在全球, 臭氧层遭受破坏, 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 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 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地球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因为环境的恶化而受到严重的破环, 水污染、水资源短缺, 森林面积逐年锐减, 土地的沙漠化极其严峻, 导致食品危机、大气危机等等,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保护地球、保护家园的社会责任感, 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三、生物疾病危机强化生物理论责任感

动物传染病已悄然逼近人类, 一次又一次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危机。君不见人们“谈艾色变”的艾滋病, 自20世纪中后期被发现后, 这个原本只在猩猩猴子身上才有而且不会致命的病毒潜入人体后, 几经变异就成为人类之间广泛传播不断变异的可怕致命凶手, 至今依然和癌症并称为两大世纪难题!近年来, 又接连发生禽流感报告、猪链球菌感染人类和牛炭疽感染人类事件,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而且出现次数越来越频繁。由于抗生素长期滥用, 新的超级耐药细菌危机很可能卷土重来。当我们在课堂上讨论这些细菌、病毒的特点及遗传物质、传染途径时, 更要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 用他们的生物理论责任感去强化保护社会的责任感。

四、讨论会、辩论会形式激发责任感

这些形式类似于柯尔伯格提出的“课堂讨论法”。柯尔伯格说:“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 是以刺激学生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基础的。”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形式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往往需要学生分工合作, 因此, 这种形式本身就利于培养学生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的责任意识;另外, 学生在做准备、搜集资料、积极讨论、辩论、演讲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自身对相关问题的责任认知, 高中生的思维活跃, 但思想又相对不成熟, 而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往往会引起学生思想的碰撞, 情感上的共鸣, 在无形中接受责任认知, 形成责任情感和责任意识。

五、在特殊节日中践行社会责任感

每一年都有很多特殊的节日, 在这些特殊节日中提醒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感。如3月12日植树节, 鼓励学生多植树, 既美化环境, 又改善环境;3月22日, 世界水日, 节约用水, 人人有责, 不是一句空话;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保护地球, 保护家园, 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责任;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共建生态文明, 共享绿色未来……我们是地球的主人, 每一天, 我们都要爱护我们的家园, 把社会责任真正强化在每一天的生活当中。

篇4:高中高三《作为生物的社会》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中生物必修Ⅱ ; 社会主义 ; 核心价值观 ;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76-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未成年人教育任重道远。高中生物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一门自然科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为我们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是能够较好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利用教材中科学家的事迹,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感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生物新课程具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教师利用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中我国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及科学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来圆自已的科学梦。如在开展杂交育种的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重点讲述我国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以及我国近几年来在“太空育种”中所取得的成绩,使学生知道我国科学家在育种方面及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上所做的贡献,使学生具有自豪感。在组织学生学习基因工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应该介绍我国在基因工程中的成就,如1981年我国科学家第一次成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胚胎,创立了培育转基因动物的技术,让学生了解我国生物学家基因工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介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具体看法。通过教材中的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得到充分的认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基本上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初步学会一般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方法、和途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等科学素质的提高。

如在讲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的果蝇实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经典实验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学会简单的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学习中要做到全面发展,知道假设---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又如学习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实验时,使学生关注我国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倡导“历行节约”的生活习惯。再如在学习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重组DNA分子的模型操作、性状分离的模拟、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探究等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仪器的使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激发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利用生物学知识的特点,渗透爱护环境、珍惜生命的教育

新课程高中生物课程目标中指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重点是要对学生传授“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生物学就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高中生物必修II《遗传与进化》模块中渗透“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的内容较多,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我们可以从生命诞生的角度来讲生命,让学生了解生命产生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生命的价值就在生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利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人类遗传病、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知识,在学生中滲透环境的好坏能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影响到生物的生长,要求学生要树立保护环境,关心自身健康的意识,远离有污染的环境,了解遗传病产生的机理及对人类的危害。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在中学生物必修II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应当努力挖掘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中学生物必修II的教学,既实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价值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郑治.《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2年月11月

篇5:高中高三《作为生物的社会》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不止是个科学家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1),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该书收文二十九篇,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至今畅销不衰!

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

《水母与蜗牛》是刘易斯·托马斯的第二本文集。读过并仰慕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的人们,不由得会牵挂那种水母和蜗牛的命运。托马斯就是有这种魅力,能通过这种不可思议,然而又富有洞见的观察,来说明生和死这些永恒的课题。因为,刘易斯·托马斯一直关注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共生、依存和合作的现象。共生与合作是他第一本书的主题之一,也是这第二本书的主题之一。在这二十九篇文章里,托马斯谈生谈死,谈人间,谈地狱,谈民主和自由的社会设计,谈水獭、金鱼和疣子,谈疾病,谈思维,谈诗,谈语言学和标点符号。用他特有的托马斯方式讴歌生命,保卫生命,捍卫生命固有的谐调,捍卫不容侵犯的人性,干预社会机体和公众心理上的疾患——这时,他是超越了科学家的。但是,正因为他不止是一个科学家,他才是这样好的一个科学家。他关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关于科研的规划与管理、关于国家的科研政策、关于美国保健制度的困窘、关于生物—医学科研中的社会和伦理含义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述,值得每一个关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人认真研究。

看来,大家都不喜欢板着面孔故作高深的文章,刘易斯之所以受欢迎,绝不是偶然的。你能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种原本看上去枯燥乏味的事物吗?如果你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或者你愿意做一个有情趣的人,那么,就请你动手吧!

篇6:高中高三《作为生物的社会》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二、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4.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三、德育、美育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放映幻灯片:

生物

社会

“大雁南飞图”

“蚂蚁搬家图”

“狮群捕猎图”

2.作者情况

二、讨论合作,回答三个问题。

1.从结构看,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分别都说了什么。(结构把握)

2.阅读文章,说说本文写了除人类之外哪些生物的具有社会性的活动。

(信息筛选)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本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探究题)

三、布置作业,完成同步练习一、二题。

附1:板书

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论证方法

1、(1―3):人类活动与生物活动有共通之处。(观点)

比喻

2、(4―10):论述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似性。

对比

对照

3、(11―13):警示人类。指出生活活动具有社会性。

对照

附2:

《作为生物的社会》

一、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代表作品《细胞生命的礼赞》。

二、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三道问题。

1、从结构看,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分别都说了什么内容?

①(1―3):提出观点,人类活动与生物活动有共通之处。

②(4―10):论述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似性。

③(11―13):警告人类并指出人类与生物界都有社会生活。

2、阅读文章,说说本文写了除人类之外哪些生物的具有社会性的活动。

①蚂蚁:培育真菌,喂养家畜,使用军队,运用战术(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过着群体的生活;建造蚁丘,统筹安排(白蚁)。

②蜜蜂:蜜蜂离窠找花蜜,营建蜂窠(工蜂),分群自觉。

③黏菌细胞:

聚集,排列,融合。

④鲱鱼及其他鱼类:有时紧密挤在一起,动作协调。

⑤飞鸟:

互相依存

互相联系

同步活动。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本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①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生物应该尊重生物,要与生物应该和谐共处,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也汲取生物社会形态中最有价值的东西。②人类应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③我们学习科学知识,应该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我们不能闭门造车。

附3: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来独往,野心勃勃。

B.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C.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D.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答案:A

(A项“野心勃勃”含贬义,应用“雄心勃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诸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B.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C.现在刮着一股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甘于寂寞、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不多,他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D.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处理、贮存、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

答案:B(A.“公诸于世”重复赘余;C.“其中”指代不明;D.“处理、贮存”不合逻辑。)

二、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结合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课后第三题)

①.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讽刺怕遭到非难的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②.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事实与心理的矛盾让人为难,讽刺了人类的自大心理。

③.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④.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⑤.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附2:

《作为生物的社会》

一、作者简介:

二、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三道问题。

1、从结构看,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分别都说了什么内容?

2、阅读文章,说说本文写了除人类之外哪些生物的具有社会性的活动。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本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附3: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来独往,野心勃勃。

B.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C.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D.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诸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B.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C.现在刮着一股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甘于寂寞、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不多,他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D.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处理、贮存、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

二、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结合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课后第三题)

①.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②.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③.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④.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篇7:将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标”) 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与初中生物学课程相比, 体现了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的更高要求。社会热点的发生具有时效性且不可预测, 相关内容无法即刻体现在教科书中, 如果不将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对现有教材进行补充完善, 容易产生就书论书, 就内容论内容的现象, 甚至可能导致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节、无法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 能否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也是判定学生是否深层理解知识的标准之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因其脱离现实生活而备受诟病, 启发式教学因其从实际出发, 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广受好评。要做到启发式教学, 教师首先要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与课本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 找到启发的发力点, 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 把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中, 是贯彻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条路径。

二、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随着生物科学飞速发展, 生物领域已经不再是专业人士关注的焦点。试管婴儿技术的出现让社会不孕不育患者看到了曙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讨论;克隆羊“多莉”诞生之日始, 克隆动物、克隆性治疗、能否克隆人等争议层出不穷;禽流感、埃博拉、SARS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 、MERS (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 等爆发引起人们恐慌的同时又会带来大量的反思;生物学现象已经对经济发展、旅游甚至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与我们生活、医疗息息相关的、备受社会关注的生物学知识, 都属于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范畴。

生物学知识是健康、医疗、知识的基础, 除上述内容以外, 人们对社会生物学相关现象的错误认知, 例如微信朋友圈疯传的“孩子打吊针一天, 脑子停止发育7天”“地暖会导致儿童患白血病、诱发癌症、影响生殖系统等危害”“柿子+酸奶致死”等“有图有真相”的“信息”, 也属于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的范畴, 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以上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 都是高中生物应该拓展的领域, 只有不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把握, 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 为高等教育输送逻辑性强、知识面全的人才, 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如何将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中

将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首先要做到用高中所学知识去解释社会关注热点, 其次在深化知识的同时, 不断启发诱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结果, 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禽流感为例。

1. 根据高中知识解释禽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

禽流感的致病原是RNA病毒,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 其基本结构是核酸 (作为遗传物质) 以及包裹在外的蛋白质外壳。

RNA病毒具有哪些特点呢?首先, RNA一般呈单链, 单链与双链相比不稳定, 易发生变异。禽流感病毒基因由8个负链的单链RNA片段组成, 根据中心法则, 禽流感病毒的性状由它的RNA决定, 由RNA翻译的蛋白质体现。由于RNA易发生突变, 当RNA发生突变后, 其所翻译的蛋白质也可能发生改变, 这也就能解释, 为什么禽流感病毒有H5N1、H5N7、H7N7、H9N2等诸多亚型。在此过程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 为什么RNA发生突变, 翻译的蛋白质是可能发生改变而不是一定发生改变, 因为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 当密码子变化时, 其对应的氨基酸不一定会变化。

2. 禽流感如何感染禽类?

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中, 噬菌体浸染细胞需要经过吸附→注入→合成→装配→释放的过程, 动物病毒的浸染过程虽复杂一些, 但也类似, 可以进行类比。具体过程如下:

吸附:病毒需要与宿主细胞质膜表面的蛋白质结合, 才能完成吸附, 而这类蛋白质, 必修一质膜结构中学过, 细胞膜有识别和接收信息作用的蛋白质, 称为膜受体, 如激素受体、与抗原结合的受体或其他特殊信息分子的受体等。

注入:即病毒将自己的遗传信息注入到宿主细胞内。动物病毒是通过侵入、脱壳进入宿主细胞。

合成:病毒要以自己的DNA或RNA为模版, 合成更多的DNA或RNA, 并且转录、翻译出相应的蛋白质外壳。

装配:病毒把核酸与蛋白质装配起来, 形成新的病毒

释放:当病毒自我复制达到一定数量时, 就会使宿主细胞破裂, 释放到宿主细胞外 (知识迁移: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人类血液中以红细胞为主, HIV病毒并不浸染红细胞, 但血液中依然有高浓度的HIV病毒存在。当HIV病毒大量繁殖后, T细胞破裂, HIV病毒被释放到血液中)

通过如上5步, 禽流感病毒成功感染禽类细胞, 并不断完成自我复制, 再去浸染更多的细胞。

当禽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时, 宿主细胞死亡, 宿主细胞的死亡也必然伴随宿主机体功能的改变, 导致宿主患病。这也是病毒病普遍的致病原因之一、禽流感主要导致禽类患呼吸系统疾病和败血症等。

3. 关于禽流感的致病能力。

由于人类和禽类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存在差异, 所以禽流感病毒不易感染人类。但为何会出现H5N1、H7N9等感染人的案例?这种变异可能性一是两种以上的病毒进入同一细胞进行重组 (这与我们必修二所学的真核生物基因重组类似但略有不同) ;二是病毒基因位点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 由低致病性突变为高致病性, 这样的案例在其他病毒中层出不穷。因此, 禽流感不易感染人类, 毋须过度恐慌。

4. 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侵入人的机体后, 机体如何进行免疫防御

当人接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后, 病毒首先进入到人体的内环境 (组织液、血浆、淋巴) , 对于内环境中的病毒, 吞噬细胞会进行非特异性的识别和吞噬, 吞噬后, 如果能够消化分解病毒, 那么病毒不会再造成进一步的危害, 如果吞噬细胞无法消灭病毒, 就会将抗原呈递给Th细胞, 启动体液免疫, Th细胞一方面分泌淋巴因子, 另一方面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 B细胞接收到Th细胞呈递的抗原后, 在淋巴因子的激活作用下, 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产生抗体, 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 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下来, 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当相同的感病毒再次入侵时, 记忆细胞能够快速分裂分化为产抗体的浆细胞, 循环往复进行这个过程。那么, 对于已经进入到宿主细胞内的病毒, 由于抗体无法深入到细胞内部, 此时, 便启动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中, 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T细胞分裂分化为Tc细胞和记忆细胞, Tc细胞的功能是摧毁接触的靶细胞 (即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 , 导致靶细胞裂解, 病毒释放到内环境, 这时再通过体液免疫, 消灭病毒。

5. 对于禽流感, 怎样防患于未然呢?

疫苗对于人类来讲, 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免疫预防方式。当人类未接触某种病毒, 主动采取的接种一定形式抗原 (疫苗或类毒素) 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 注射疫苗后, 能够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 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通过禽流感的案例可知, 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与高中生物课本内容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很容易在高中课本中找到对应的落脚点。当把社会关注热点事件按逻辑顺序一点点剖析出来, 用高中课本中已有知识去解释, 能够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如此一来, 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 不仅不是负担, 反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复习资源。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热点知识, 有利于为学生传递正确、先进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理性科学思考、葆有对科学知识的好奇, 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直观感受结合起来, 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视野, 丰富教材内容, 也有利于深化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生物新课标将“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作为基本理念, 将社会关注热点内容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学中, 使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直观感受结合起来, 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视野, 丰富教材内容, 也利于深化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中生物教学,禽流感病毒

参考文献

[1]朱正威, 赵占良.高中生物图解与练习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朱正威, 赵占良.高中生物图解与练习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课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篇8: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社会化探究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718.2

在职业高中中所实施的教学与普通的高中教学之间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职业高中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更能够体现出社会性的特点。职业高中所具有的主要的教育职能是培养管理人才、技术工人以及其他行业中的从业人员。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将来的趋势来看,职业高中的毕业生要在激烈异常的市场竞争中来进行自主的择业,所以,在在校期间中,学生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夯实自身的文化功底,使自己能够具有十分扎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使自身的适应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丰富自身的知识面。在职业高中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能够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培养。

一、职业高中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的社会化内涵

这里所说的社会化指的是职业高中的教学内容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之间实现同步。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职业高中就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教学,与此同时,职业高中还应该努力争取社会中多方面的认同与支持,借助整个社会的力量使职业高中的教育形式能够丰富起来。在市场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就读于职业高中中的学生是社会中具有极大的实用性的一类非常重要的群体,是从事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1],所以,职业高中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市场的特征进行准确地把握,明确自身的就业目标以及在将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职业高中中的语文教学过程需要对自身专业中的需要进行明确,同时也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所要教授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对专业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打造出不同学科之间能够实现有效融合的具有性的语文教学系统,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的具体时间技能方面的多元化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后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与社会中的事物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从本质上来说,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将社会的实用性特征完全的体现了出来[2]。

二、现阶段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的社会化现状

从现阶段中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看,它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十分严重,在教学中更重视的是对学生的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的必要的理论教学,在职业高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包括学生都没有对语文课程教学给予过多的关注,这门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的职业高中的教师对于新课程理论的了解并不多,一部分教师甚至不清楚新课标对教育和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无法做到利用新课程中的理念来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进行引导[3]。一部分比较极端的学校甚至没有在自身的教育过程中设置语文课程,选择漠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以及重要作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课程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以及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无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仅仅是对知识进行灌输,让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实际的社会现实之间产生脱节。在当下,在一部分职业学校中所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对社会中的主要思潮意识、实际的经济状况、大众的思想以及行为等展开合理的、科学的分析研究,没有对社会科恩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过滤,所以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发展[4]。

三、职业高中教学中语文教学的社会化科学策略

1、应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作用以及重要地位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职业高中的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职业技能训练以及专业的技术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此基础上,需要在结构层面上将语文教学的基础作用以及重要地位凸现出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语文教学的基础文化课的作用进行肯定,在潜移默化中把它渗透到学生的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将语文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特点发挥出来。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其他的专业课之间不存在对立性,它与专业课之间可以呈现出相辅相成的特点,学生如果可以掌握语言文字的具体使用技能,使自身的阅读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对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相应的锻炼,对于技术的更深一步掌握以及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能够起到十分有效的促进作用[5]。

2、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使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得到一定的强化。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所体现出的鲜明的特征进行有效的把握,将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改变,做好相应的教学研习工作,使用行之有效的、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构建出社会化的、整体化的教学系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使自身的教学工作与现代社会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6]。

结束语

脱离了社会而进行的“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语文教学是人们用来表达意愿以及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符合科学规律的表达能够使教师的工作效率得到一定的提升,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和谐发展。所以,职业高中中的语文教学需要将自己的社会化的特色展现出来,制定出有效的、合理的实践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使他们能够获得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延江. 略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社会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黃平川.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1]黄玲. 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职业高中语文活动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究[J]. 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3:67-69.

[2]郑传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特点与重点的思考[J].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06:29-30.

[3]牛延青. 浅析情境教学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才智,2014,08:131.

篇9:高中高三《作为生物的社会》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中语文  社会实践能力  提高

从高中的整体教学氛围来看,教学重心仍然是高考,在高考的重压下,适当减少一些实践活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应保证学生有一定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笔者看来,高中语文是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语文的教学相对灵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教师应该改变对社会实践的固有看法,在保证高考复习质量的同时,为学生制定丰富的社会实践计划。

一、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作用,合理分配语文课堂时间

对高中生而言,主要任务仍然是备战高考,努力复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足准备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持有主观且片面的观点,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复习计划,让学生无法专心复习。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实践活动占用了学生的部分学习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但这不是教师减少学生社会实践机会的理由。在繁重的备考环境中,学生承担着过重的压力,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缓解复习压力的渠道。

对教师来说,应该正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合理课堂时间。以劳逸结合的复习方式,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全面的计划,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足够发展。为使计划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也可以适当采纳学生的建议。学生的建议往往反映了学生最迫切的需求,教师应该多听取学生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计划应有一定的原则,在教师听取建议时切忌为学生左右,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复习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的学习仍然以备战高考为主,教师应该分清主次,在保证学生复习计划的同时,开拓社会实践活动。而对学生来说,也应该改变对语文学习的传统认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丰富高中生活,在实践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锻炼的绝佳机会,学生应该把握住机会,为高校学习做准备。

二、根据语文课堂内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适合开展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和个人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活动的注意事项。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校园中的学习,有许多潜在影响因素,这些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在教师的考虑范围之内。为了贴近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活动方案,以活动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这样的好处是既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例如,《发现幸福》这一开拓性的活动课题,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用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幸福”的范围十分广泛,一次理想的成绩、朋友之间的友谊、夫妻之间的感情,都是对幸福的定义。实践活动可以“发现”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发现校园内的“幸福”。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发现幸福。学生可以采访的形式随机采访学生,寻找学生的幸福,也可以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普遍调查。这都是此类实践活动中十分有效的调查方法,在实践结束后,应该做好总结工作。

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活动后的总结则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要做好实践互动的总结工作。总结是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叙述,以及在活动中的感悟,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

三、社会实践中应避免的问题

学生接触社会实践的时间尚短,活动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在做一些调查类的实践活动时,学生应该注意调查群体的普遍性,能够反映调查问题所反映的问题。除调查人群外,学生也要做好记录和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普遍性结论。为了促进自身的升华,学生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身的收获,促进自身的进步。

在进行校外实践活动时,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注意安全问题。高中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为了做好安全问题,教师应在活动开始前做好安全防患工作。对学生来说,应该有自我保护意识,在遇到超出自身能力的问题时,要及时和教师联系,避免受到伤害。对教师来说,应该选择安全的实践场所,尽量降低来自外界的安全威胁。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也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动向,确保学生的安全。

结语

社会实践是高中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高中语文教学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知识,延伸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则,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能产生一定的亲切感。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正视实践活动的作用,合理分配语文课堂的时间。最后,教师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在实践中,教师要教导学生正确且安全地开展活动,善于总结经验,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喜文、董桂军. 开拓社会实践课堂增强理论教学效果[J]. 高教文萃,2009(12).

[2] 仇志海、赵雷、凌月莲. 浅谈如何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J].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15.

篇10:高中高三《作为生物的社会》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关键词:语文教学;社会生活;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24-0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这种“半截子”人才,怎能在改革开放中参与国际竟争?怎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剧烈、深刻变革之中的社会之需求?又怎能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找准切入点,建立与社会的联系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明确地说明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课文就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既能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给予相应的肯定。

文章即艺术。如果我们把生活当作文章的源头,不断的去发现,艺术的去表现,才能够写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的文章,才能达到“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四、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请进课堂

1、利用好生活中的网络资源

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品的了解;课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拓展学生对生活接触、了解的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2、利用好生活中的电视资源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流和沟通。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栏目。

3、利用好生活中的街头资源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看街头招牌,看广告语。各大型考试卷中不就常常出现广告题吗?让学生放宽视野,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课堂上的语文是有限的,可是生活中的语文是无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睁大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学习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语文。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完美的人格,从而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上一篇: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励志文章下一篇:九里坪中心小学关于安全生产大检查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