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2024-08-17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共15篇)

篇1: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二、正文

(一)、实验设计意图

1、该实验的设计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和理解什么是“撩排开的水量”。

2、能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所需器材

弹簧测力计、溢水杯、量筒(量杯)、圆柱体、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盛水容器、接水桶、红墨水。

(三)、实验创新之处

1、原教材中是以物体放入烧杯前后两次液面之差来理解物体“排开的水量”(见教材上一节),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太差,这样一方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就很难理解“排开”二字的含义;另一方面如果物体太小,或浸入水中太少,那么物体排开的水量就不是很明显,再加之烧杯底面较大,导致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就很小,不便于学生观察。这样实验的直观效果就会差一些,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有部分学生就会感到有难处。

2、制作的简易溢水杯,对于学生理解“排开的水量”以及与浮力大小的关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首先,该装置能让物体浸入水中时溢出(排开)的水缓缓地流入烧杯中,让学生直观亲历、形象感知,从而简单明白易懂,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动手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理解浮力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准备。其次是通过量筒(量杯)测出每次实验排

开的水量具体是多少毫升,而不是用“少”、“多”、“较多”等模糊语言,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不仅体现了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还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浮力秘“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步骤

1、组装实验器材:(1)溢水杯装满水;

(2)接水桶放在溢水管口下方;

2、测出圆柱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填入记录表格中。

3、将圆柱体分别以三分之一、三分之

二、全部(分两次,只是深度不同)浸入溢水杯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并用量筒测出每次排开的水量,填入记录表中。

4、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并讨论:

(1)圆柱体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减小是什么原因?怎样计算圆柱体受到的浮力?

(2)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吗?(3)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物体排开的水量与物体深入水中的深度到底是什么关系?

5、先测出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的重力,填入表格中;再将三个铁块分别浸没在水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再用量筒测出每个铁块排开的水量,填入表中。

6、求出三个铁块在水中各自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讨论:

(1)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相同吗?

(2)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大小不同的同一种铁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表

篇2: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学校名称:滦南县方各庄镇三甲庄完全小学实验题目:光的直线传播

参评教师姓名:杨香敬

光的直线传播

一、实验目的:

1.科学概念:知道光沿直线传播这一属性;2.过程与方法:能用实验方法研究光沿直线传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能知道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物体的特点,体会到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激光笔,直尺,打好孔的卡纸2张,卡纸1张,夹子,吸管2根。

三、实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1、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试验,寻找证据,整个实验过程充满新奇和挑战,漂亮的卡纸和吸管可以增强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同时综合了知识的运用。

2、笔直的空管管径能够形象地体现出光线的直线路径;

3、实验过程所需器材简单,制作方便,容易操作。从多个角度观察光的直线传播,学生理解更为透彻。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研究空间,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余。

四、实验原理:

1、实验

(一)设计思路:当空管未受力时,它的管径是笔直的,我们通过空管的管径能够看到蜡烛的火光,这表明蜡烛的火光能够沿着笔直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而被我们所看见。如果用手给空管施加一点力,使空管发生弯曲,那么我们就看不到蜡烛的火光,这是因为蜡烛的火光不能够通过弯曲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就看不见了。

2、实验

(二)设计思路:当我们将手电光正对着空管照射时,手电光可以沿直线管径穿过,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如果是斜对着空管照射,由于手电光没有与空管管径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会在光屏上形成明亮的光斑。

五、实验过程

第一个实验:点燃蚊香,用一支激光笔对着烟射过去,空中出现了笔直的红色光线。形象地说明了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二个实验:。另1张纸板用夹子夹住也横立在桌上。用手电筒正对第1张纸板的小孔照射空管,就会在卡纸屏上观察到红色的光斑。

把另1张带孔的卡纸让空管穿过这张卡纸板上的小孔,将卡纸打开一定角度,放在桌子上如果用手电筒斜对空管,则不能在白纸屏上形成明亮的光斑。由于手电光是直线传播的,光线不能转弯通过空管而照射到白纸屏上。老师又相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要学生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七、实验效果与自我评价

1、实验操作更顺利,学生能更清楚、直观的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2、学生更容易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3、实验器材简单易得,既节省了实验准备时间,又满足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

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两类物品各自的共同特点,最终得出结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是铁制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四、实验创新点:

五、实验步骤:

1、填写实验记录表“猜测”栏。

2、用磁铁靠近不同材料,观察现象,然后填写实验记录表“验证”栏。

3、利用实验记录表格,引导学生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根据实验结果,磁铁可以吸引什么样的物体?实验结果与我们原来的观点是一致的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一个个具体的测试结果中抽离出一个具有概括性的抽象的结论:磁铁可以吸铁,并且适时的告诉学生,磁铁的这一性质叫做磁性。

附:实验记录表格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学校:班第()组试验步骤:

1、猜测:用打“√”的方法表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

2、验证:领取一块条形磁铁,依次验证各种物体,记录实验结果。

3、观察、讨论:

(1)仔细观察这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2)结论:磁铁能吸引什么材料做的物体?()板书:磁铁能吸引铁制物品的性质叫做磁性。

(设计意图:这个试验的魅力就在于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去感悟,让学生切身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关键环节。在讨论过程中紧紧抓住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这个问题,促进

篇3: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要做好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用心教学”,“心”的含义很多,其有爱心、耐心、专心、细心、包容心等,这些“心”非常重要,是一堂课是否成功,一位教师是否成功的基础。在面对学生时,每一位教师都饱含爱心、耐心、专心、细心、包容心……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但在当今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创新心”,努力培养符合学生终生发展的学习能力。笔者就如何用创新之心促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一、用创新之心改造实验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居多。而由于实验器材的匮乏,造成许多实验无法进行,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提高学习兴趣,也给我们一线教师造成了困扰。如果教师放弃实验,照本宣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实验内容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课时,教材中所利用的材料过多,橡皮泥、空瓶、玻璃杯、吸管、针筒等等,为了变繁为简,笔者从生活出发,采用普通的纸杯、塑料袋等。这是大家常见材料,辅助水槽、橡皮筋,替代了书本实验中的较繁杂的实验器具,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引导他们进行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以水压将纸杯中的空气压进塑料袋的方式,得到空纸杯里面有空气这一科学现象。一点小小的创新,一点内容的改变,让学生在实验的乐趣中领悟科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和科学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创新之心改变实验教学模式

经过许多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从学生听、看到学生体验,最后发展到现在学生探究、应用的模式。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关注“人性化”,越来越注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模式的发展需要不断探索,笔者在实验中不断追求模式的创新,力求带给学生新奇的感觉。在科学实验中,笔者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学生主导、学生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猜测,自行设计实验并求证,通过讨论完成实验方法的总结,并推选代表进行组间指导和评价,让学生间相互评价并补充,最后自行总结实验结果并概述。整个实验过程教师尽量不参与,只在最后进行课程总结,并对知识点和操作点进行概括说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回味。新模式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特别是让优秀的学生有展示成绩的机会。虽然该模式没有得到系统的论证,但在实际中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给学生以尊重和重视的感觉,教学效果自然好了不少。

三、用创新之心丰富实验教学方法

“常教常新”是对教师的要求,实验教学手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尤为重要。一些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数年来一成不变,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影响。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的情况和差异,有些教学方法在某个班有用,放到另外班级就失效了,因此实验指导方法必须要创新,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整。例如:“让学生做小教师”的手法,许多教师都在使用,笔者也非常乐于运用,但不能经常使用,否则失去新鲜感。所以我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例如不光“让优秀学生做小教师”,还“让后进生做小教师,优秀学生做督学或校长”等,方式改变或角色转变只有一点点,但凸显的“椰壳效应”就很明显,学生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改变。虽然只是一点的创新,却使得教学方法绽放青春,发挥功效。

四、用创新之心激发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

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重点不是学会了多少操作,而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素养。为今后学习更高要求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让孩子学会“创新”,激起他们求知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让孩子在实验中创新,要求教师也要有创新之心。在设计实验时,笔者非常注重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探究,不仅比设计,更要比创意,而且要加大“创新”在评分中的权重,以自身带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授“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课时,本课难点是说明空气无处不在,充满在整个空间中。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点,笔者没有采取书上的方法,而是进行了创新:出示空纸杯,询问学生里面有没有空气,通过“抓空气”的实验游戏验证了纸杯里有空气。新的实验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教师乘机问他们:抓空气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你们还能从哪里抓空气?学生的答案之丰富也让笔者吃惊不小,一点的改变就衍射出孩子们惊人的想象。

篇4: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探析

一、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1、大部分学校和老师往往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践。目前大多数学校铺普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不重视实验教学。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一般都是灌输法,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股脑的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有时,有的学校甚至直接用其他科目来代替科学实验课,完全剥夺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权利,取而代之的却是老师让学生直接抄写一下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即可。当然,学生也常常因为作业量大,需要背的理论知识更是一大堆,基于此,学生有时会用上实验课的时间用来做作业或者背知识点。随着多媒体的引进课堂,相当一部分老师仅仅让学生观看一下模拟实验,学生严重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2、科学实验教学往往得不到有效普及。大部分农村学校在科学实验方面仍然还是一张白纸。由于缺少实验器材,根本没有办法上好实验科学课;另外,即使有实验器材,但由于老师的懒惰和不负责,使得实验没法顺利开展,更有些学校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实验器材只是个摆设。

3、师资力量不足。因为小学科学实验课刚开设不久,不少学校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有的老师兼任好几门学科,他们只注重理论课,对科学实验课都是敷衍了事。即使有老师来上科学实验课,但是他们自己根本不懂应该如何上好这门课,往往以错误的方法来教导学生,甚至有时传授给学生错误的知识。

4、学校在实验材料上缺乏投资。学校一般不具有完整齐全的实验材料,这就造成老师还得自己去找相关材料,而有些材料又不是很好找到,所以老师都不愿意自己找材料,也就导致实验课无法进行。加之,实验课是实践活动课,课堂纪律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老师也就更不愿意去自找麻烦事,也就取消了科学实验课。

二、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的切实可行措施

1、实验设计要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拥有跟多的自主机会。老师应该明确学生是主体,并在教学课程中,鼓励学生口、手、脑并用,亲身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而且老师在提高学科学及运用科学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其适应学习和探索的需要。此外,老师要充分放手,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这样不仅使得学生深刻理解及消化知识,真正的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东西,也养成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2、研究可行及合理的实验材料,保证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活动。一般取得适合学生使用的实验材料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要想取得实验的成功,材料是基础也是关键因素,精心准备设计的材料能使得实验事半功倍。学生上科学实验课,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前人的科学成果,更重要的是自己亲身运用材料的过程,总结科学道理及其规律。此外,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料来实现实验课的运行,诸如废旧的生活材料和玩具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知觉很好的集中,激发认知的激情和欲望。

3、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要适当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及评价,加强实验科学反馈工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缺点,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正确的指导及评价,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科学精神的欲望。科学实验的反馈工作直接反映了老师的教育情况,所以老师应搞好课堂氛围,使得课堂成为一个动态地过程。

此外,老师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还应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使得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探索。

4、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不仅缺乏理论知识,在实验方面更是一张白纸。所以在生活的诸多方面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在实验方面,学生急切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又因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小学生,动手能力甚是不行。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扶放结合”的方法,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有效辅助,保证其顺利完成实验,并真正意义上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是基础,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要给予财力、物力及人力的大量支持,让科学课的教学更加有意义、有活力、有实效,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地从中获得知识,真正的感受生活。

篇5:小学科学教师创新实验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

参赛单位:平昌县鹿鸣小学

参赛教师:孙晓兰

空气占据空间

——创新实验说明

篇6: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六年级上册《神奇的小电动机》

二、参加教师所在单位 珙县珙泉中心校

梁红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神奇的小电动机》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的第五节。他是在学习了电磁力的基础上,进而研究能量的转化。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该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它让学生从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探究得出结论。同时也为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用一只倒扣的杯子和两根橡皮筋作固定装置,将转子安放在铁丝支架和“v”形电线架上,连接电池开关,使转子转动起来。并通过改变电磁铁的远近和电流的大小来改变转速;通过改变电磁铁的电极来改变转子转动的方向。实验的不足之处:

A、装置图虽简单,但难操作。倒“v”字线头与铁丝支架高度仅靠两根橡皮筋难统一高度,从而导致转子转不起来或转动过程中掉落下来。

B、由于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手持磁铁,易造成遮挡,阻碍了学生对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的观察,不易达到实验目的。C、实验成功率低,很多教师都不易将实验成功演示。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改进固定支架,使转子无论怎样都不会掉落。B、增加了一个固定磁铁的支架,让学生便于观察。

C、增加一条有色毛线,更利于学生通过毛线的转动情况,得知转子的转动方向和转动快慢。

D、能更好与初中物理实验中的电机部分相衔接。

4、实验器材

转子、电池组、导线、开关、彩线、电板、磁铁、小电动机模型

5、实验原理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6、实验过程 A、安转支架和电路 B、安放转子

C、让小电动机转子转动起来。D、改变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

7、实验效果

成功率高,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效果好。

8、自我评价

通过对实验器材和组装的创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趣很浓,提高了可视度和实验的成功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其实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篇7: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一单元第四课《风向和风速》。实验的名称《风的形成》 桑梓镇中心小学——吴小兵 实验课题说明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现今的教材《科学》共有八册32个单元,与以前《自然》相比,《科学》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但本人认为与之前的《自然》相比科学虽然做到面面俱到,可在一些科学概论、知识、技能等方面深入太少,像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比如今天我所要讲的《风向和风速》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提到了空气可以流动,没有对风的形成做详细深入的讲解。学生对风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参考书给我们的建议是贴上大图画纸如下: 冷的

风是„„空气吹掉帽子 放风筝快的 吹气球 吹看不见的 树叶制造泡沫 野草叶子

接下来就是讲风向和风速。而我认为还是要简单的讲一讲“风”的形成,只有学生基本了解了风的成因,那风向、风速就迎刃而解了。

2、在以往教材中风的形成教学主要是观察树叶的摇动、香烟的流向、吹动空气、用扇子扇等等。这几种方法除了香的轻烟其他都不能看到空气的流动,而烟没有一个特殊的装置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它流动的路径。

3、因此我设计的“风”的形成这个实验能很清楚看到空气-“风”流动的路径,以及这样流动的原因。

4、本实验的器材非常简单,一个木夹子(带玻璃)、背景纸、香、打火机、蜡烛等。

5、6、实验过程:

把木匣带玻璃的那面对学生摆放,把蜡烛点燃放在木匣中(上部开口的一边)封上玻璃把点燃的香放在左边的洞口边,观察几分钟后香上的烟从口子进入匣内由蜡烛的上方开口处流出。

7、实验的效果

在这个实验中可以明显的看出烟的流经(空气流动的路径)。由于背景是黑色的,烟是白色的学生能清楚地看到。

8、评价

篇8: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氛围。我们在实验室的黑板上设计创新专栏, 可以是与创新有关的格言妙语、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奇思妙想, 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 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就在科学学习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不管是在课上的学习活动中, 还是在课下的自主探究中, 都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去发现、摸索、发明和创新;也可以是学生获奖的科技小论文和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科学实验等, 并且定期更换。这些创新专栏整体看上去图文并茂、和谐美观, 每一处都显示着设计者的巧妙用心, 孩子们在这些设计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激发了创新兴趣。使学生对环保、生活、科技和实验有了新的认识。

二、通过科学实验促进发展

实验教学是自然科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但是当前科学实验教学普遍都存在着只是注重简单的操作练习, 忽视了其实验的基本本质的教学工能的现象, 教师很少回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这样很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加强探索性的实验, 以便于拓宽学生的轰动空间和思维的空间, 从而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例如:在做实验中物体受到浮力大小, 从中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你是否能利用现有的装置对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进行测试呢?那么你还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呢?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使用不用的器材、不一样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并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 不仅能大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还是发展学生的个性, 并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教师还应该通过创设条件,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 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谁问题的同时, 还要将创新充分的渗透其中, 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 积极的引导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要有所创新的解决相关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性试验的基本环节, 并且还要在试验的各个环节中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 让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快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 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的为学生中标新立异的思维、方法、手段给予肯定和鼓励、支持以及帮助, 并且还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独立性的思考, 通过亲身实验否定其错误的假设或者是改正并完善相关合乎实际的猜想, 从而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信心、勇气、毅力和创造力。

三、促学生个性空间的发展

科学课就是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发展学生个性。实验室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 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我们可以设立学生自制标本展橱。在实验室将学生制作的各种动植物标本摆放进橱窗去, 让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尽情观察,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橱窗下面及实验室门前陈列一些文竹、君子兰等植物, 也可以喂养蚕、小金鱼等, 这些是学生们很喜欢做的事情, 它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机会, 而且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实验室设置工具箱, 放置实验和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活动纪录卡等。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利用, 如皮筋、气球、乒乓球、各种弹簧、石头、易拉罐、各种金属条、塑料瓶、吸管、各种纸、海绵、泡沫、木块、木炭、橡皮和硬纸板等都由学生自主筹备。发动学生不断为它“添砖加瓦”, 使它应有尽有, 充分施展学生自制学具的才华, 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

还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和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自己独立思考, 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去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 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并引导学生纪录实验数据、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出自己的发现和体会。从而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拓宽并延伸科学教学内容。

同时, 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 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 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经过思考之后得出结论, 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的阵地, 成为展示他们探究活动成果的舞台, 成为学生搞发明创造的乐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增长才干, 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理解科学的真谛。从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通过科学实验教学,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空间, 使其在空间中展现自我。本文主要是针对小学科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和影响。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占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22) 。

[2]王玉清:《小学科学课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上半月) , 2009, (08) 。

篇9:谈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一、增加创新实验 提高教学效果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在让学生体验静电现象时,我们先拿一个普通的薄塑料袋靠近这些标本时并不相吸。而用摩擦后的薄塑料袋去靠近这些轻小的物体时,刷的一下吸起了很多,使学生很感兴趣。然后,我们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塑料尺、塑料笔等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去接近碎纸屑、蒲公英种子的“小降落伞”、棉絮、杨花等轻小物体,学生的视野比只吸碎纸屑开阔多了,效果也明显,实验积极性也较高。

二、自制实验装置 突破教学重难点

《水结冰了》一课有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这一内容,课本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建议(如图1所示),先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再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并加入较多食盐以制造更低的温度,然后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观察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用温度计测出试管外的温度。

这个实验,主要是想让学生不仅观测到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还想让学生认识到是温度的变化(冰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的水结成了固态的冰)。可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一实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这样的实验设计无法观测到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开始结冰的。因为试管里的水一般是在底部开始结冰的(一般杯子底部保温的效果最好,所以试管里的水会先在底部结冰),而试管底部却是在包有毛巾的杯子内,这样学生是无法看见试管底部水结冰情况的,当然也就无法准确知道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的。

2.实验操作很麻烦。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毛巾包住杯子外壁,还得用手扶着试管和温度计,还要时刻关注试管内水的变化和温度计的变化,还要及时记录观测的实验结果,这么繁琐的实验操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

3.实验很费时。本实验为了学生能看到水结成冰,特意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以露在杯子上部。试管里的水加多了,结冰的速度自然慢了。再加上用毛巾包住杯子外壁保温效果不是很好,也影响了试管里的水的结冰速度,导致整个实验很费时,经常是一节课时间到了,学生还是很难看到试管里的水结冰,自然也就不会知道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开始结冰了。

为了解决以上实验存在的问题,笔者自制了以下教具(如下图):

三、通过亲身经历 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动物部分时,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蜗牛、蚂蚁、蚯蚓等动物,上课时带到教室里进行仔细观察、比较,既为学生深刻认识动物提供感性材料,又诱发了学生从小研究科学的兴趣。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学习研究,认识到这些动物的作用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珍爱动物的感情,并自觉地将这种感情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四、利用有利时机进行“实验”教学

篇10: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

活龙坪乡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目标在于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有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拟定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验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主线,坚持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先行,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加速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索和完善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努力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

二.实验目标

1、教材完善目标。验证《科学课程标准》及《科学》新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修改和完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提供实践依据及建设性意见,为广大科学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创造条件。

2、教师提升目标。探索培训科学教师的方法与途径,帮助教师转变课程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一批符合课程改革要求,胜任小学科学教学,具有一定教学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教师。

3、学生发展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科学教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评价制度目标。积极探索小学《科学》教学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开发与地方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有科学课程特色的评价体系。

三.实验内容

1、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学习《纲要》和《科学课程标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科学课堂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体验中学习,探索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体现差异、发展个性的课堂教学。

2、实施考试制度改革。遵循覆盖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试题的独立性与试卷整体性原则、以及信度、效度、难易度及区分度综合检测的原则,尝试推进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内容的综合化、命题方式的科学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全面地提高。

3、实施评价制度改革。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展对科学探究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科学动手实验及制作等方面的评价,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四.实验步骤

1、积极准备阶段(2006.9----2007.8)

(1)成立科学课程改革实验小组,制定实验方案;

(2)了解科学课程的开设情况;

(3)研究科学课程标准;

(4)开展学校骨干教师的通识培训、学科上岗培训;

(5)组织所有2006秋季进行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的上岗培训;

(6)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科学教材,开展集体备课;

(7)确定有关涉及科学课程实验的研究专题。

2、探索试验阶段(2006.9-----2007.8)

(1)开展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

(2)初步探索科学课程教育的规则和基本方法;

(3)初步探索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进行探究活动;

(4)初步在建立适合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学制度、教研制度;

(5)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评价考试改革,尝试开展符合科学课程标准、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

3、全面推进阶段(2007.9-----2008.7)

(1)开展《科学》第二学年和第一学年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

(2)探索科学课程师资的培训模式;

(3)培养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

(4)进行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的专题研究,力争建立科学课程教师的基本标准;

(5)开展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

(6)完善前两阶段工作。

4、总结推广阶段(2008.7-----2009.8)

(1)全面总结小学《科学》教材试教情况;

(2)撰写教改工作总结;

(3)完成课程改革课题研究报告;

(4)汇集或编辑《科学》课程改革成果;

(5)作好成果推广的各项具体工作。

五、保障措施

1、组建小学《科学》课程实验小组:

组长:罗烽(活龙坪乡中心小学校长)

副组长:田卫(活龙坪乡中心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成员:各年级科学课教师

2、充分发挥组内人员在课改工作中的骨干示范作用;

3、实施中当以实验带课题,以课题促实验,互为推进;

篇1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与创新

桑植县打鼓泉小学

张贤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

一、注重教学管理,细化实验指导。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被吸引的。科学实验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进入实验室就会无目的摆弄实验器材,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过程,很难取得实验效果,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教育,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索科学素养。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白今天实验的目的(实验名称),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讨论产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猜想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然后开始实验探究,并在试验中观察记载实验产生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汇报展示,教师在学生制定实验方案的同时,提醒强调试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有效控制了学生玩的情节,培养了像科学家那样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

如教《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时,面对小车、条形磁铁、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等,学生进入实验室就会的休止去玩磁铁,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可能难以取得实效。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先让每组学生各自进行实验(玩),然后要求学生按要求(实验报告表格)实验,最后汇报操作演示过程。最后归结到磁极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这是重点,必须强化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会通过装有磁铁的小车运动、环形磁铁等相互作用中找到答案,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道理。学生玩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学习开放性的特点,实验报告的制定为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二、注重合作学习,有效组织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对未来人才在善于合作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所以现在就在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开展了合作学习的尝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是以组为单位,分组实验是最多采用的学习方式。因为考虑到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不强,小学阶段一般2-4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的目的是在实验时互相交流,互补长短,互相监督,共同发展。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实验活动时很难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有序操作。有的组突出的是个人中心主义,实验由某些外向型性格的同学包办;有的组学生都争着做,学生把能“玩”到这个实验为目标,而忘记了实验的目的,看似一派热闹的合作景象,实际收效甚微。教师要求小组要分工明确、轮流操作、观察记载、汇报展示等,有效组织分组实验,达到人人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注重实验创新,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小学科学实验是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效果的好坏,决定对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和结论的准确性,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我对教材中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实验器材或方案进行实验创新,改装或更换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成功率。如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中,热在金属条的传递实验中,“在一段铁丝上用蜡沾火柴,然后加热。观察那端的火柴先掉下来。”由于蜡冷却块,很难固定火柴棍,改用黄油就方便多了,效果又很明显。又如在 《沉和浮》第8课——《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课中,教材在第一个实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四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师用书建议用的钩码因为密度比较大,在四种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差异并不明显,再加上实验室的测力计不是很灵敏,所以实验数据不能对结论形成起到准确支撑作用。如果将钩码改为橡皮泥,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橡皮泥的密度比较低,在不同液体中测定的数据,变化非常明显,学生在本课中能更好地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有差异的”这一科学概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篇12:小学科学实验室布置方案剖析

小学科学专用教室既是实验室,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学校决定开展了以“营造教室文化,共建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教室文化布置设计活动。现将实验室布置如下:

一,前墙: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 二,后墙:用手触摸自然,用心感受科学 三,北墙:

四.南墙:

科学实验室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1、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实验室设备及人身的安全。

2、加强四防(防火、防盗、防水、防事故)。

3、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场或经过上机操作培训与考核。

4、实验前要全面检查安全,实验要有安全措施。若仪器设备在运行中,实验人员不得离开现场。

5、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存放在安全处,严禁带电作业。

6、如遇火警,除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消防措施灭火外,应马上报警,并及时向上级报告。火警解除后要注意保护现场。

7、如有盗窃和事故发生,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处理,不得隐瞒,应及时报告主管和保卫部门,并保护好现场。

8、实验工作人员在检测前必须熟悉检测内容、操作步骤及各类仪器的性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作好必要的安全防护。

9、进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物质或有腐蚀性物质操作时,应戴好防护手套、防护镜。

10、实验室内使用的多媒体设备、电热设备等的电源线,必须经常检查有否损坏,移动电气设备,必须先切断电源。电路或用电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后,方可进行检查。

11、实验室应配有各类灭火器,按保卫部门要求定期检查,实验室人员必须熟悉常用灭火器材的使用。

12、下班前,实验室人员必须检查操作的仪器及整个实验室的门、窗和不用的水、电、气路,并确保关好。

13、与实验室无关的易燃、易爆物品不得随意带入实验室。

科学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

一、做好实验器材的安全维护和分类管理工作,确保器材完好可用。

二、熟悉本实验室常规实验项目及其所用器材,负责实验器材、试剂的正常供给,确保现有条件下的实验开出率。

三、负责实验室常规管理、安全工作,确保实验台等固定设施的正常使用。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过道畅通。

四、负责按有关规章做好实验器材的使用、借用、损坏报赔、送外检修、报废注销以及出入库(帐)等管理登记工作,并做好有关登记、审批手续的存档。

五、负责制订实验器材的购置计划提交,确保日常低值易耗品的供给。

六、负责新购、调拨实验器材的验收。

七、负责实验室档案资料的建设、管理工作。

八、负责实验教学安排,协助教师准备实验和实验完毕整理回收实验用品,保证实验教学和教科研实验的正常进行。

九、做好实验室器材统计等工作任务,总结汇报实验室管理工作。

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1、小学科学实验室是小学科学教学必备的教学场所,应有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管理。

2、按实验教学要求配备足量的实验教学仪器和专用教师,确保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各类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顺利开展。

3、实验室应建立《教学仪器总账》、《教学仪器记账》和《低值易耗品明细账》。做到“记账即使、流程规范、准确无误”,要求账目清楚,帐物相符。

4、按仪器、药品的性质做到不同学科的仪器、仪器与药品分柜存放,同学科仪器分类存放。仪器设备入柜存放,做到分类正确、科学有序、排列整齐、定柜定位。柜有编号,柜窗设卡,(柜窗卡),物卡一直,帐卡相符。仪器设备应常处于可使用状态。

5、仪器设备的保管要做到防尘、防潮、防霉、防腐蚀、防变形、防

碎裂、防火等。化学药品应放入专柜。

6、仪器设备借用、使用、维修。损坏报损以及危险品领用必须按有关制度执行,即使规范记录。凡损坏而又不能维修或失去维修价值的仪器设备,应按规定手续进行报废处理,并保存原始凭证,在有关账册上注销。

7、加强实验室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实验室档案分为实验室技术资料。实验室管理资料和实验教学资料。平时注意积累各类资料,学期结束进行归类整理。

8、实验室要注重营造科学、文明、美化的环境和良好的实验氛围。做好防火。防盗和安全用电工作。定期检查消防。给排水设备和电气线路,确保人、财、物的安全。

实验室危险品安全保管和使用制度

一、实验教学用化学危险药品必须贮藏在专用室、柜内,并按各自的危险特性,分类存放,不得和普通试剂混存或随意乱放。

二、化学危险药品,必须有专人专柜管理。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懂得各种化学药品的危险特性,具有一定的防护知识。

三、化学危险品要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桶、黄沙等,学校主管领导和专管人员要定期检查,节假日安排值班时,要把化学危险品室列为重点防范区。

四、定期对化学危险品的包装、标签、状态进行认真检查,并核对库存量。

五、使用危险试剂进行实验前,必须向学生提出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教师领用危险品时,必须提前计算用量,填写《危险试剂领用

单》由专管人员和教师送取,不得让学生代替。

六、对实验中危险品的遗弃及废液、废渣要及时收集,妥善处理,不得在实验室存留,更不可随意倒入下水道。

七、危险试剂的管理和使用方面如出现问题,除采取措施迅速排除外,必须及时向学校领导如实报告不得隐瞒。

八、专管人员对化学危险品的保管和使用中的安全性负有全部责任。

科学实验室规则

1.实验课前,教师应准备好实验仪器和材料。学生按要求入座后,不准随意走动或乱动桌上的一切实验器材和材料。教师要向学生宣布课堂纪律,讲清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示范操作程序。

2.学生进行实验时,要按教师要求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注意安全,一切实验材料不能入口。在实验中若发生意外事故立即报告教师处理。

4.爱护仪器和实验材料,节约用水和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材料未经教师许可不能带出实验室。

5.实验完毕,在教师的指导下清点好实验仪器,归还原位,妥善处理废物并做好清洁,经教师许可才能离开实验室。

6.实验课完成后,教师应做好实验登记工作。

小学生实验守则

一、实验室必须保持安静、整洁,进入实验室后应按指定位置就坐。不得大声喧哗及自行摆弄仪器装置。

二、学生在实验课前,应认真预习实验内容,上课时认真听取教师讲解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前应对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器材进行认真清点,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教师。

四、公共仪器,用后立即放回原处,各组仪器未经教师许可,不得随意移动。

五、实验时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要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如实做好实验记录、积极思考、分析实验结果,按规定填写好实验报告。

六、爱护仪器设备,爱惜药品和实验材料。实验中损坏仪器应主动向教师报告,凡因不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而造成的仪器损坏和药品浪费,应照价赔偿。

七、废纸、废液、火柴梗及玻璃片等杂物不得倒入水槽中或随地乱抛,应倒入废液缸或垃圾箱中。

篇13: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的保护》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

【理论指导】

本课是学生在了解了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的种类,知道土壤是许多生物的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什么危害,并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土壤的伟大,从而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

【设计特色】

流程设计科学规范,实验具有易操作性。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积极倡导学生去查阅各种资料,了解有关土壤的知识,从多方面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设计实验及动手操作,同时使学生明白“喷洒农药”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抛撒垃圾”会使垃圾中的有毒物质侵蚀土壤;“开山毁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这些都是对土壤的极度破坏,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

(2)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的不良行为对土壤的破坏,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

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过程】

1. 亲身感受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

(1)引入:同学们,经过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你能说说对土壤的认识吗?(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3)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并填写好课本第65页的记录表。全班交流讨论的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4)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 了解破坏土壤的行为及其危害

(1)提问:土壤为我们付出了许多,那我们又为保护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及实验,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加以讲解或进行对比实验。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

(5)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6)小结:人类这样无止境地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些都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实验感知一切植物对土壤的需求

(1)课件出示课本13页上边的两幅图。同学们,请来看看这两幅图,请将每幅图的内容用四个字说明。(草木繁茂、寸草不生)(图略)

(2)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草木繁茂,而有的地方却寸草不生呢?

(3)对比模拟实验:有植被土壤和无植被土壤。现在我们来做对比实验。实验要求:仔细观察水流冲过以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冲过的痕迹。

(4)交流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5)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 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1)谈话: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土壤?

(2)课件出示课本第14页的彩图,辨别是非。请同学们看这六幅图,你能说说人们的这些做法是对还是错呢?(图略)学生看图,小组讨论,汇报自己的判断结果。

(3)出示黄河的录像。先让同学们进行猜想,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

(4)继续组织学生观看图片:植物可以保护土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片。组织学生说出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讨论:人们的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吗?怎么做才对?

5. 共同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课件出示:你知道吗?1目前全球平均有5—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荒漠化。2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2)请大家想一想,假如失去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学生发挥想象,在小组里讨论汇报。并交流预测结果。

(3)现在,你想对土壤“母亲”说什么?(说说自己的看法)

篇14: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关键词: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我国九年义务教学制度颁布后,小学的课程逐渐发生了变化,小学科学的教学的工作也在受到重视。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虽然不想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重要,但仍然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和知识学习,小学生本身年龄较小,好奇心重,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会投入更多的兴趣和精力。因此,教学方法更加要注意完善。有学者提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当代社会,许多学生喜欢通过玩游戏、做实验等方式来学习。因此,在本次讨论中,对如何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展开分析,力求找到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年底,我国的公办小学约有21万所,民办小学也有12万所左右。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方面,已经有所发展,但还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整体还处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师资力量、教育效果、家长配合度等都有了较好的提升,科学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教学中还存在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其中的不足主要有:

1.教学教学的理念陈旧

许多小学在开展科学教学教学工作时,多是以“项目式”“课题式”的教学教学方法,但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稳定性,在小学学校中,较难实现对项目的长久执行,由于现代生活的节奏十分快速,科学教育中也更加追求快速、高效,教学过程中也开始关注一些“特殊技巧”来进行学习,完全忽略的科学创作的的传统内涵,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真正体现学习科学的核心理念,造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对这种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是,也要以进步的眼光来看待,尤其是在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更要从科学课堂的特征出发,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的启发方式来进行教学,科学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能够通过考试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小学科学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创造力、学习技术的了解,这便需要教学者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教学理念,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学者由于对科学教学的定位还不够准确,教学的理念也较为陈旧,不能很好的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教学。

2.专业人才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许多小学学校,教学教学的问题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首先从小学科学的教学来分析,传统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引导为主,这也是我国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学生不一定能够真正体会到教师所要表达的含义,对于课堂的知识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即使有老师在不断演示具体的创造方法、学习技巧等等,但仍然有学生表示无法理解。比如教师在课堂中对构图的设计与创新理念进行反复的演练和指导,但仍然有学生表示无法理解和运用。但这并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问题,在对这种情况进行教学时,需要有专业的科学教学人才来对其进行分析,从客观的角度来对科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而从这个方面分析来看,我国目前能够做好科学教学教学的专业人才并不多,大多数教学者还只是以自身感受等来进行教学,相关的素质不到位,教学的结果也并不准确。

二、创新策略

1.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为教学标准

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科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互相之间的配合和学生不断的努力钻研。通过科学的学习来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和品德,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因此,在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教学时,也是要从学生的个人成长方面来进行教学,有学者认为,教学教学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教学--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 --即考试与测验。 但是在科学课程中,考试与测验的标准并不能统一划定,这也就意味着在对科学课程进行教学教学时,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要准确对科学教学进行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对科学的学习情况。个人心理成长情况等)来进行分析,在进行教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科学知识、实验技巧有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心智和品德也有所进展,身心的发育逐渐成熟。

2.明确教学的内容、对象、目标、条件

从当前师范学校科学教育专业的大纲中来看,科学教学是师范专业学子的一门重要课程,要求学生要有专业的科学欣赏能力和关于科学基础知识的了解。其中还有要求学生通过对中外优秀科学作品进行初步的了解,来形成系统、扎实的学习能力。在对小学科学进行教学时,也可以将教学活动当成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明确教学教学的内容、目标、条件。首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和对象主要是教学的进展情况和教师、学生的个人身心发展情况,在这一点要注意,教学教学并不是只针对学生来开展的,教师的学习情况也需要加以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看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而教学教学目标则是通过教学教学来了解在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学教学的条件是针对教学内容收集的资料信息等,得到更加客观综合的教学,保障教学教学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张芳菲.体验探究快乐,提高创新能力--浅谈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5,(5):69-69,70.

[2] 窦宏宇.如何建构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3):148.

[3] 王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乐趣”[J].小学科学:教师,2011,(9):158-158.

篇15: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摘 要: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探究;创新;科学实验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空气的热胀冷缩”“水珠从哪里来”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虚实互补,优势互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参考文献

[1]严闯.对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初探[J].学周刊,2014(10)

上一篇:上帝的另一种馈赠美文下一篇:机关规章制度汇编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