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宝典:带有侯字的成语

2024-08-07

成语宝典:带有侯字的成语(精选14篇)

篇1:成语宝典:带有侯字的成语

成语宝典:带有侯字的成语汇总

以“侯”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侯门似海] 王公贵族的门庭像大海那样深遂。旧时豪门贵族、官府的门禁森严,一般人不能轻易进入。也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

[侯门如海] 侯门:旧指显贵人家;海:形容深。侯门象大海那样深邃。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隔绝。

[侯服玉食] 侯服:王侯之服;玉食:珍美食品。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侯”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五侯七贵] 泛指达官显贵。

[五侯蜡烛] 用以形容豪门权势的显赫景象。

[王侯将相] 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

[隋侯之珠] 隋:古国名。比喻珍贵的物品。

“侯”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狗续侯冠] 犹狗续金貂。比喻滥封的官吏。

“侯”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文房四侯] 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

[谈笑封侯] 说笑之间就封了侯爵。旧时形容获得功名十分容易。

[李广不侯] 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同“李广未封”。

[富埒王侯] 埒:同等。富有的程度与国王诸侯相当。形容非常富有。

[拜将封侯] 拜为将领,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

“侯”字在第七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侯”字在第八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篇2:成语宝典:带有侯字的成语

以“冒”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冒名接脚] 假冒别人的名,接替他。

[冒名顶替] 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假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窃取他的权力、地位。

[冒大不韪] 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同“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亲冒矢石] 指将帅亲临作战前线。同“亲当矢石”。

[火冒三丈] 形容愤怒到极点。

[火冒三尺] 形容愤怒到极点。同“火冒三丈”。

[躬冒矢石] 指将帅亲临前线,冒着敌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牺牲自己。同“躬蹈矢石”。

[甘冒虎口] 指甘愿冒着生命危险。

“冒”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失张冒势] 冒冒失失的样子。

[七窍冒火] 形容气愤到极点。同“七窍生烟”。

[击排冒没] 指攻击排斥,轻率而不顾一切。

[顶名冒姓] 指冒充他人。

[冲风冒雨] 指不避风雨之苦。

[不揣冒昧] 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

“冒”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篇3:从认知看带“虎”字的成语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均存在大量带有动物语素的成语, 这些成语大部分都不单纯用来描述或者形容动物本身, 如虎背熊腰、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狼心狗肺、马到成功等。这些词语大部分是人们以熟悉的动物原型来认知人的外貌、动作、行为或者其他事物, 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扩大认知域, 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描述新的事物。我整理了大量带“虎”字的成语, 从纵向看, 这些带“虎”字的成语, 以一个相同的动物形象, 从多角度比喻了不同的形象和感情色彩。我通过对此分析以阐释造成这种现象的认知机制和模型。

2. 带“虎”字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

1980年, Lakoff与Johnson出版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明确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是我们认识外在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并且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一事物。这里的另一事物是始源域, 一事物是目标域, 并且认为隐喻的核心是一般的跨域映射。人们在认识客观外界事物和关系时, 往往从具体到抽象。人类自身的许多特性、特征和行为往往无法或者很难直接观察, 这就得借助其他人类已知的事物和关系, 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隐喻是人类语言现象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许多人类行为可以借助动物行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 具有可直接观察性和直接感知性, 所以在人类的语言中存在许多用动物来隐喻人类的词汇。就以带“虎”字的成语为例, 很大一部分都已经不再用于形容虎这种动物本身, 而是用以指代人或者事物。

我一共收集了196个带“虎”字的成语, 经过分析整理, 把一些意义相同、只是语素或者语序稍有变动的虎字成语去掉, 共得到了108个虎字成语。并且, 我根据源域凸显特征的不同, 经过分析整理, 得到了如下结果:

我们发现, 带“虎”字的成语, 褒义一共有41个, 贬义一共有58个, 而表示中性义的只有9个。为什么同一种动物对其有爱憎两种极端的隐喻方向, 隐喻机制及影响人们对其认知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将在下文依次展开讨论。

2.1 褒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根据表一的统计结果, 我们发现, 用于褒义语境中的带虎字的成语大多是由虎的体态、力量等静态特征或者是在成语结构中虎作为施事者而形成的成语。根据隐喻凸显原则, 由虎这种动物域向其它域的映射通常只是凸显源域的不同特征, 具体如下。

2.1.1 凸显虎强而有力、充满生命力的外在形象。

虎的外在形象凶猛而威武, 动作迅猛而敏捷, 这些特征在人们的认知中得以凸显, 从而使得这一特征投射到人类域中, 用以指称某些具有此类特征的人或者活跃生动的气氛、行为等。常用的源域有: (1) 虎的某个身体部分, 如“虎背熊腰”意思是背宽厚如虎, 腰粗壮如熊, 用来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因为虎背一般而言是魁梧宽厚的, 在这里用虎的背喻指人的背, 生动而形象;“虎头虎脑”用虎威严勇猛可爱的头部做源域, 映射到人类的头部, 用来形容人的相貌生动可爱。这样的转喻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 激活人们对其表述的特征形象的联想。 (2) 虎的动作行为。由于虎的动作快而迅猛、敏捷矫健, 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它隐喻到人类的行为活动之中, 如用“龙腾虎跃”来比喻奋发有为。类似的还有“虎步龙行、龙吟虎啸、虎超龙骧”等。

2.1.2 凸显虎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虎威武凶猛的外在形象特征, 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它在百兽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此产生了许多借虎的地位来指代人的地位的虎字成语。如“人中龙虎”, 用来比喻人中豪杰;“卧虎藏龙”用来指隐藏不露的人才。还有其他成语, 如“将门虎子、猛虎出山、大贤虎变、众虎同心”等, 这些词均用虎来指代英雄豪杰、俊秀人才等, 把虎在百兽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作为始源域, 投射到人类中地位较高、有能力这一目标域。在这里, 我们发现, 这里的隐喻其实是一个双向隐喻, 即人类首先把人类社会里的等级制度映射到虎这种动物身上, 根据其凶猛威武的特征, 联想其在百兽中的地位, 然后又把虎在百兽中的地位这一凸显特征, 映射到某部分地位高、有才干的人身上, 如图所示:

2.2 贬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据表一的结果, “虎”在虎字成语中表示贬义的占了多一半。作为凸显项来隐喻的主要是虎凶残、贪婪的性格或者是令人恐惧的行为。

2.2.1 用来喻指残忍凶狠的敌人。

此种隐喻一般是以虎类的攻击行为或者人类对虎的强大而产生的畏惧以至厌恶憎恨为源域。 (1) 虎的攻击行为。由于虎善于出击, 捕食时凶猛无情, 人类就以此为其凸显特征, 创造了大量与此有关的成语, 如“虎荡羊群”, 意为老虎冲进羊群中, 比喻以强凌弱。这里的虎就用来指代横行霸道、以强凌弱之人, 还有“饿虎擒羊、饿虎扑食、虎视眈眈、鲸吞虎噬、狼顾虎视”等。在此类成语中“虎”常用来指代以强凌弱的恶人。 (2) 人类对虎的畏惧、厌恶。由于虎的凶猛敏捷, 人类一方面常用此为喻, 表示杰出人物之外, 另一方面也常常由于其过于凶猛而产生畏惧之情, 并且由于畏惧进一步产生厌恶之情。如用“虎党狐侪”比喻凶恶狡黠之辈;“放虎归山”中的“虎”表示强大危险的敌人, 类似的还有“官虎吏狼、引虎入室、为虎添翼、畏敌如虎”等。

2.2.2 用来隐喻危险境地、情况。

此种隐喻一般以虎的某个要害部位 (尾、屁股、口等) 或者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印象为源域。 (1) 虎的要害部位。由于虎这种动物性格残忍, 其身体部位就成为只可远观而不可碰触的东西。一旦接触, 后果则是非常可怕的, 如:“羊落虎口”表示弱者落入坏人的手里, “虎口逃生”比喻从危险的境况中逃生。类似的还有“虎尾春冰、虎口拔牙、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等。 (2) 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 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不好的印象。在人类与虎的较量中, 一般是虎占上风, 所以, 人们把虎归为危险动物, 由此引申出表示危险境况的含义, 如“骑虎难下、前狼后虎、除狼得虎、虎狼之势”等。

3. 从整体上把握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

通过对这些虎字成语的分析归类, 我发现, 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有着很强的规律性, 在此我们把其分为三类。

3.1 虎作受事一般表示贬义。

我发现, 虎为受事的成语几乎都用于贬义语境中, 而且施事者通常是人, 如“虎口拔牙、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以肉啖虎、放虎归山、除狼得虎、暴虎冯河”等。虽然从认知上来讲, 人的生命度要高于虎, 但是, 由于人的力量、速度、凶猛程度均比不上虎类, 因此, 在二者交锋时虎一般是处于上风的, 人类一般要避免和其正面交锋或者深入接触等。如果不幸发生了接触, 则一般被认为是危险的, 动作的发出者是愚蠢而鲁莽的。这实质上是一种实体和物质隐喻, 也就是把人类与虎接触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看做实体, 对此类经验作出总结概括, 通过此来理解危险的境况、艰难的处境等。

3.2 与龙连用时为褒义, 与狼连用时为贬义。

通过归纳虎字成语适用语境, 我发现大部分虎字成语都是和龙或者狼连用。一般而言, 当虎和龙连用时, 成语为褒义, 如“龙威虎震、龙跳虎伏、龙腾虎啸、龙腾虎踞、龙腾虎蹴、龙跧虎卧、龙盘虎拏、龙拏虎攫、龙虎风云、龙精虎猛”等等。当虎和狼连用时, 成语一般表达贬义色彩。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帝王的象征, 代表着尊贵荣华, 也是阳刚之美、杰出人物的象征。由此龙的一些行为也就具有了王者风范。而成语其实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材料。在此, 把龙和虎连在一起简约概括, 使得虎受龙的影响, 动作、行为都具有了褒义色彩。另一方面, 狼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奸诈狡黠、无恶不作, 汉语中有关狼的成语几乎全部为贬义, 所以当虎和狼连用时, 受接近原则的影响, 虎在褒义色彩里具有的凶猛形象变成了凶残, 从而具有了贬义色彩。

进一步来讲, D.Sperber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 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 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过程。而认知语境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 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在虎字成语中, 当有龙出现时, 由于龙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均是褒义色彩, 因此,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 把虎也定义为褒义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能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最准确的信息量。相应的, 当成语中有狼字出现时, 人们就会依照狼的形象顺接推理, 由此, 虎就具有了负面形象。但是, 我们注意到, 连用动物的感情色彩必须为典型范畴, 如龙, 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均为正面, 狼均为反面, 这样, 才能根据人类思维中的顺接思维, 自然而然的接受虎的正负两方面形象, 而不至于产生突兀感。如若和虎字连用的是其它一些动物, 如“九牛二虎、虎头蛇尾、断蛟刺虎”等, 就不能直接感知虎的褒贬之意, 此种情况必须通过其它认知经验来理解虎的形象。

4. 对虎字成语的进一步分析

一般而言, 某种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或者是正面或者是负面, 或者中性, 很少有动物兼具褒贬两种色彩。关英伟 (1995) 认为, 进入成语的动物大都有着强烈的褒贬色彩, 并且指出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也是相对稳定的, 有的常用于褒义, 有的常用于贬义, 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褒贬模式。并认为这是一种常规模式, 对这一规则的突破就当是偏离。而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却发现, 人们对虎有爱憎两种极端分明的感情。一方面, 虎是可爱、正义、勇猛、才俊的象征, 另一方面, 虎又代表了凶狠残忍及危险艰难的境况, 这种对虎褒贬参半的现象在成语中一直存在, 使得虎这个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了双面性。

我认为, 从认知上讲, 对虎的这种极端的感情色彩必定有一个中间经验, 人们对虎的认知是通过此经验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引申。也就是会有类似桥梁的认知经验, 从此认知经验人们可以向相反的两方向认知虎类, 而不会显得太突兀。人们对虎的双重认知情绪其实是建立在虎的勇猛之上的。一方面, 由于虎勇猛、体形优美, 人们用它来形象地认知人类中同样勇猛敏捷的同类, 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力、勇猛的追求之情。另一方面, 也正是由于虎的勇猛, 人类通常无法制服它, 由此产生了对它的恐惧, 进而是厌恶之情, 使得虎又具有了残忍无情等贬义色彩。并且由于虎类不与人类密切接触, 而是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 所以所有有关虎的成语中的“虎”都不是其本意, 而是引申义, 这使得人类对它的褒贬评价具有相应的固定性, 所以人类对其极端的两种感情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关英伟.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褒贬对立和偏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5, (3) .

[2]卢英顺.比喻现象的认知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

[3]王永德.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J].修辞学习, 2000, (5) .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含有通假字的成语

存在通假字的成语很多,常见的有:

1. 信口开河

信口:随口;开河:“河”通“合”,说话时嘴唇张合。用作贬义。多指不加思索地随口乱说;或是随口乱吹;或是随便议论;或是漫无边际地乱扯;有时又用于自我解嘲。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在灵壁激战,刘邦败北,屯兵荥阳。项羽授英布为“当阳君”,率军40万进驻九江。刘邦派典谒官随何去劝说英布投降。英布说随何信口开河,然而还是投降刘邦。刘邦故意气他,后设宴款待,封“九江侯”。

2. 图穷匕见

图:地图;穷:尽;见:通“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这个成语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战国策·卷三十一燕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 博闻强识

博:广博。闻:见闻。识:通“志”,记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也可以写作“博闻强志”)

出自《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4. 拨乱反正

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这个成语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在古代小说中有用拨乱反正的,如: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拨乱反正。(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二)

5. 披沙拣金

又作“排沙简金”。“简”通“拣”,拨开沙子,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这个成语出自梁·钟嵘《诗品》卷上:“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例:其间商榷源流,扬扢风雅,如披沙拣金,正须明眼者抉择之。(清·吴骞《〈拜经楼诗话〉自序》)

6. 厉兵秣马

厉:通“砺”,“磨”的意思;兵:兵器、刀枪;秣:饲料、草料。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厉兵秣马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例: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厉兵秣马,以伺中国之变。(宋·陈亮《酌古论·吕蒙》)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

7. 自怨自艾

“艾”通“乂”,本意为割草,引申为治理、安定的意思。“自怨自艾”这个词出自《孟子·万章上》,其本意有改过自新的意思,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只剩下自我悔过的意思。

8. 一暴十寒

暴(pù):同“曝”,晒。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为“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不坚持、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放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9. 疾恶如仇

“疾”通“嫉”,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汉·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若仇。”西晋时期,御史中丞司录校尉傅咸为人正直无私,为官也是疾恶如仇。有一年因发生自然灾害而闹饥荒,百姓流落失所,饿死冻死无数,晋惠帝竟责怪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傅咸说明道理,力谏处理朝中奢侈浪费,救济灾民。

10. 受益匪浅

受益:得到好处,受到利益;匪通“非”,匪浅:不浅。“受益匪浅”指得到的好处很多(意即收获不小)。现在人们为方便有时也写成“受益非浅”。

11. 厝火积薪

厝:通“措”,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

出自《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汉书·汲黯传》:“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以“积薪”喻选用人才后来居上。

12. 被坚执锐

“被”通“披”;“坚”和“锐”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坚硬的甲胄”和“锐利的兵器”。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出自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

13. 捉襟见肘

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露出。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语出先秦·庄周《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14. 秀外惠中

“惠”通“慧”,聪明。容貌秀美,资质聪明。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丽人杂记》:“ 广汉营妓,小名僧儿,秀外惠中,善填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卿秀外惠中,令人爱而忘死。”亦作“秀外慧中”。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六回:“是时洪女年方十九,秀外慧中。”

15. 高屋建瓴

“建”是“瀽”的通假字,是倒水、泼水的意思。“瓴”有装水的瓶子和瓦沟两种说法。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高屋建瓴这个成语来自一个经典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刘邦和他的大夫田肯。

在刘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有人向他报告楚王韩信正暗地里准备造反。他赶快召集文武近臣商议对策。这时,谋士陈平对刘邦说:“陛下假说到云梦泽去巡视,并在陈地会见各个诸侯。陈是楚的西界,韩信得到陛下巡视的消息,一定会去陈地迎接的。当韩信拜见陛下的时候,只要有一位武士就可以把韩信捉住。”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果然轻易就捉住了韩信。刘邦非常高兴,于是在当天颁布了大赦令。大夫田肯乘着道贺的机会,对刘邦说:“您捉住了韩信,又在关中建都,这是我们应当庆贺的大事。(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成语高屋建瓴的意思即由此演变而来。这句话意思是说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胜于他国;土地广阔,有千里之远;兵员众多,占天下百分之二十。由于地势优越,如果派兵去攻打诸侯,真好比是站在高屋顶上往下倾倒瓶里的水,由上而下,势不可挡。

这个成语除了形容气势外,还可以形容人的观点或者论点十分透彻,着眼点高,论证得全面。比如“刘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对我厂的现状分析得非常透彻”。

16. 不过尔尔

篇5:成语宝典:带有圭字的成语

以“圭”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圭璋特达] 形容德才卓绝,与众不同。

[圭角不露] 圭角:圭之锋芒有棱角。指深沉不露锋芒。

[圭角岸然] 形容风操严峻。

“圭”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重圭叠组] 指世代连续做官。

[析圭分组] 谓任官受印。组,组绶。

[析圭儋爵] 指任官受爵。

[析圭担爵] 同“析圭儋爵”。指任官受爵。

[零圭断璧] 比喻残破不全的珍贵文物。

[断圭碎璧] 喻指片段而珍贵的文字。同“断珪缺璧”。

[传圭袭组] 指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组,古代官员系印的丝带,转指官印。

[残圭断璧] 残缺不全的圭璧。指虽然残缺却是很珍贵的东西。

[白圭之玷] 白玉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

“圭”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奉为圭臬] 奉:信奉;圭:测日影器;臬:射箭的`靶子;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不失圭撮] 圭撮:容量词,六栗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形容数量准确。

[不露圭角] 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才干不外露。

[筚门圭窬] 同“筚门闺窦”。柴门小户。喻指穷人的住处。

[荜门圭窦] 筚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常用以喻指贫户居室。

“圭”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篇6:成语:带有酌字的成语

以“酌”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酌盈注虚] 指以有余调剂不足。

[酌盈剂虚] 拿多余的弥补不足的或亏损的。

[酌水知源] 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比喻不忘本。

[酌金馔玉] 喝酒的杯子是金的,盛菜肴的器皿是玉的。极言饮宴的`奢侈豪华。

[酌古准今] 择取古代之事,用来比照今天的情况。

[酌古斟今] 指斟酌古今之事,互相参照。

[酌古御今] 指择古之善者以为治今的借鉴。

[酌古沿今] 指斟酌古今沿革,以明源流。

[酌古参今] 指斟酌古今之事,互相参照。

“酌”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蠡酌管窥] 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酌”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衡情酌理] 估量情况,斟酌道理。

“酌”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字斟句酌] 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句斟字酌] 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篇7:成语:带有价字的成语

以“价”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价值连城] 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价增一顾] 原意是卖不出去的好马,被伯乐看中了,就增加了十倍的价钱。比喻本来默默无闻,遇到赏识的人而抬高了身价。

[价廉物美] 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价等连城] 指价值等于连成一片的许多城池。

“价”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要价还价] 买卖东西,卖主要价高,买主给价低,双方要反复争议。也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

[无价之宝] 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讨价还价] 讨:索取。买卖东西,卖主要价高,买主给价低,双方要反复争议。也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

[声价十倍]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增高。

[身价百倍] 身价:指社会地位。指名誉地位一下子大提高。

[黑价白日] 不分昼夜,整天整夜。同“黑家白日”。

[等价连城] 同样价值连城。比喻同样贵重。

[待价而沽] 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价”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物美价廉] 廉: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货真价实] 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价”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遗声余价]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言无二价] 货物的价钱说一不二。

[言不二价] 货物的价钱说一不二。同“言无二价”。

[市无二价] 买卖没有两种价钱,买卖公道,不欺骗人。形容社会风气好。亦作“市不二价”。

[市不二价] 指买卖公道,不相欺诈。形容社会风气好。同“市无二价”。

[齐名并价] 有同等的名望和身价。

[忙不择价] 匆忙中售货要不了好价钱。

[漫天要价] 无限度地乱要价。形容所提出的条件、要求过高。

[漫天开价] 无限度地乱开价码。

[漫天叫价] 犹漫天要价。形容所提出的条件、要求过高。

[瞒天要价] 指无限度地要高价。

[瞒天讨价] 瞒天:漫天,指无限度;讨价:指卖东西的人要价钱。没有限度的要高价。

篇8:莺的成语,带有莺字的成语

以“莺”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莺啼燕语]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莺声燕语]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莺歌燕舞] 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莺俦燕侣] 莺、燕:比喻女子;俦:伴侣。指男子的妻室或情侣。

“莺”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迁莺出谷] 比喻人的地位上升。同“迁乔出谷”。

[柳莺花燕] 指柳上莺歌,花间燕语。指美好的春景。

[歌莺舞燕] 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莺”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燕约莺期] 比喻相爱的男女约会的时日。

[燕语莺啼]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燕语莺声]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燕燕莺莺] 比喻娇妻美妾或年轻女子。

[燕舞莺啼] 莺:黄鹂。燕子在飞舞,黄莺在鸣叫。形容春光明媚。

[燕舞莺歌] 燕子在飞舞,黄莺在鸣叫。形容春光明媚。同“燕舞莺啼”。

[燕侣莺俦] 比喻年轻的女伴。也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

[燕妒莺惭] 形容女子貌美,燕见之生妒,莺对之自惭。

[燕俦莺侣] 比喻年轻的女伴。也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同“燕侣莺俦”。

[柳亸莺娇] 柳丝垂,莺声娇。形容春景之美。

[蜂识莺猜] 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同“蜂迷蝶猜”。

篇9:带有“紫”字的成语

带紫字的成语及其解释如下:

一、“紫”字在第一位置的成语及其解释

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

紫绶金章 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借指高官显爵。

紫芝眉宇 为称颂人德行高洁之词。

二、“紫”字在第二位置的成语及其解释

姹紫嫣红 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青紫被体 青紫:古时公卿服饰,借喻高官显爵;被:同“披”。指身居高官。

万紫千红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魏紫姚黄 魏紫:千叶肉红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姚黄: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

恶紫夺朱 紫:古人认为紫是杂色;夺:乱;朱:大红色,古人认为红是正色。原指厌恶以邪代正。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

以紫乱朱 比喻将奸佞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君子。

百紫千红 形容繁花似锦,色彩繁多。

红紫乱朱 古以朱为正色,紫为杂色。红紫乱朱指杂色混乱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

金紫银青 金紫:金印章,紫绶带。银青:银印章,青绶带。指高官配带的`印绶。借指达官显贵。

佩紫怀黄 腰间佩挂紫色印绶,怀里揣着黄金官印。汉代丞相、太尉等皆金印紫绶。指身居高官。

艳紫妖红 犹言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衣紫腰黄 身穿紫袍,腰佩金银鱼袋。大官装束,亦指做大官。

衣紫腰金 身穿紫袍,腰佩金银鱼袋。大官装束,亦指做大官。

衣紫腰银 身穿紫袍,腰佩金银鱼袋。大官装束,亦指做大官。

以紫为朱 比喻将奸邪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贤者。同“以紫乱朱”。

三、“紫”字在第三位置的成语及其解释

黄旗紫盖 天空中出现状如黄旗紫盖的云气。旧为皇帝出世的征兆。

金印紫绶 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古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及六宫后妃所掌...

黄麻紫书 皇帝的文告,用黄麻纸书写,用紫泥封缄,故称。同“黄麻紫泥”。

篇10:带有“游”字的成语

一:“游”字在第一位置的成语有

游必有方 要是出游,必须要告辞去处。

游辞巧饰 用没有根据的话多方掩饰。

游蜂浪蝶 比喻态度轻佻好挑逗女子的人。

游骑无归 游骑:离队的骑兵。离队的骑兵,无处可归。比喻离了根本,得不到归宿。

游目骋怀 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游刃有余 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游山玩水 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游手好闲 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

游戏人间 指把人生当作游戏的一种生活态度。

游戏三昧 原为佛家语,意思是排除杂念,使心神平静。也比喻事物的精义、决窍。后指用游戏的态度对待一切。

游闲公子 指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

游响停云 形容响亮的.歌声,高入云霄,能使流云受阻而停下来。

游云惊龙 形容书法精妙。

游荡不羁 游乐放荡,不受拘束。

游蜂戏蝶 飞舞游戏的蝴蝶和蜜蜂。后用以比喻浪荡子弟。

游光扬声 流传荣誉,播扬名声。

游回磨转 犹言团团转。形容不知道怎么办好。

游目骋观 纵目观望,尽览景物。

游山玩景 游览、玩赏山水景物。同“游山玩水”。

游手偷闲 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同“游手好闲”。

游思妄想 犹言胡思乱想。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

游谈无根 指没有根据信口乱说。

游戏笔墨 指以游戏态度所写的诗文。

游戏尘寰 犹言游戏人间。指把人生当作游戏的一种生活态度。

游戏翰墨 指以游戏态度所写的诗文。同“游戏笔墨”。

游戏人世 指把人生当作游戏的一种生活态度。同“游戏人间”。

游心骇耳 发人遐想,动人听闻。

游心寓目 指留心观看。

游移不定 游移:犹豫。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二:“游”字在第二位置的成语有

钓游之地 童年生活的地方,一般指故乡。

盘游无度 盘游:游乐;度:限度。耽于游乐,没有限度。

善游者溺 会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比喻人自以为有某种本领,因此而惹祸。

优游不断 指处世迟疑,没有决断。

优游卒岁 悠闲度日。

悠游自得 悠游: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鱼游釜中 釜:锅。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危险,快要灭亡。

东游西荡 无所事事,到处闲诳。

东游西逛 无所事事,到处闲诳。同“东游西荡”。

龙游曲沼 传说龙耀五彩,所以以游龙为喻。沼:池子。

鹏游蝶梦 指变幻夸诞之谈。

优游涵泳 指从容求索,深入体会,

优游岁月 悠闲舒适地过日子。

优游自得 指悠闲如意。

优游自如 ①悠闲适意,无拘无束。②犹言从容不迫。

优游自若 从容不迫,不变常态。

优游自适 悠闲适意。

优游自在 指悠闲舒适。

悠游自在 形容悠闲而舒适。同“悠游自得”。

鱼游沸鼎 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十分危险,有行将灭亡之虞。

鱼游沸釜 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十分危险,有行将灭亡之虞。

鱼游釜底 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十分危险,有行将灭亡之虞。

鱼游釜内 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十分危险,有行将灭亡之虞。

鱼游濠上 表示纵情山水、逍遥遨游。

鱼游鞲 比喻处境危险,快要灭亡。鳎同“灼”,火烧。同“鱼游釜中”。

周游列国 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

三:“游”字在第三位置的成语有

釜底游鱼 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釜中游鱼 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中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散兵游勇 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优哉游哉 指生活悠闲自在。

骋怀游目 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游目:远眺。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登界游方 登上天界,游历四方。指周游世界。

逢场游戏 犹言逢场作戏。偶尔凑凑热闹。

釜底游魂 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游魂,游荡的鬼魂。

戏蝶游蜂 飞舞游戏的蝴蝶和蜜蜂。后用以比喻浪荡子弟。

溃兵游勇 指逃散的士兵。

矫若游龙 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同“矫若惊龙”。

浪蝶游蜂 比喻态度轻佻好挑逗女子的男子。

流水游龙 比喻川流不息的车马。

马如游龙 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

马如游鱼 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同“马如游龙”。

丧胆游魂 形容惶恐无主的样子。

悠哉游哉 指悠闲自在。

四:“游”字在第四位置的成语有

息交绝游 屏绝交游活动。隐居。

衣锦夜游 穿了锦绣衣裳在夜间出行。比喻虽居官位,却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显贵。同“衣绣夜行”。

衣锦昼游 衣:穿。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衣绣夜游 比喻虽居官位,却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显贵。同“衣绣夜行”。

昼伏夜游 犹昼伏夜动。

秉烛夜游 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炳烛夜游 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旧地重游 再度来到曾经居住过或游览过的地方。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轻举远游 指避世隐居。

膏腴贵游 犹言富家贵族。

驾鹤西游 死的婉称。

篇11:带有“收”字的成语

一、“收”字在第一位的成语及其解释:

收回成命 取消已公布的.命令或决定。

收视反听 不视不听。指不为外物所惊扰。

收残缀轶 收集残缺,缀补漏失。

收成弃败 趋附得势的人,轻视遭贬黜的人。

收刀检卦 指停止胡作非为。

收离纠散 收集离散者。

收离聚散 收集离散者。同“收离纠散”。

收锣罢鼓 停止敲击锣鼓。比喻结束,结尾。

收旗卷伞 比喻停止活动。

收因结果 指了却前缘,得到结果。旧有因果报应之说,指前有因缘则必有相对的后果。

收因种果 指了却前缘,得到结果。旧有因果报应之说,指前有因缘则必有相对的后果。同“收因结果”。

收园结果 旧有因果报应之说,指前有因缘则必有相对的后果。同“收因结果”。

收缘结果 指了却前缘,得到结果。旧有因果报应之说,指前有因缘则必有相对的后果。同“收因结果”。

收之桑榆 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二、“收”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其解释:

兼收并蓄 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俱收并蓄 把各种不同的东西一同吸收进来,保存起来。

坐收渔利 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而从中获利。

多收并畜 指一律收罗藏蓄。

浮收勒索 用强迫手段额外征收。同“浮收勒折”。

浮收勒折 用强迫手段额外征收。

兼收并采 广泛收罗采用。

兼收并录 把不同的说法都一并载录下来,

兼收并畜 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同“兼收并蓄”。

兼收博采 犹兼收并采。广泛收罗采用。

旁收博采 广泛收集采纳。

秋收东藏 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秋收冬藏 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雨收云散 比喻某种现象已经消失。

云收雨散 喻欢会结束,彼此分离。

增收节支 增加收入,节约开支。

三、“收”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其解释:

不可收拾 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不可救药的地步。

草草收兵 马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负责任,不细致,不慎重。

草率收兵 比喻马马虎虎、急急忙忙地把事情结束了。

反听收视 不听不视。指不为外物所惊扰。

返辔收帆 比喻退归。

矜纠收缭 形容骄傲、急躁、暴戾。

鸣金收兵 用敲锣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

鸣金收军 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

神不收舍 神魂离开了身体,比喻丧魂失魄,心神不安定。同“神不守舍”。

四、“收”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其解释:

反水不收 水已泼出去,不能再收回。比喻不可挽回。

覆水难收 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广种薄收 薄:少。种植的面积很大,但单位产量却很低。比喻实行的很广泛,但收效甚微。

美不胜收 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名利双收 既得名声,又获利益。

颗粒无收 收:收成。连一粒米也没收获到。多指因灾祸造成绝收。

泼水难收 相传汉朱买臣因家贫,其妻离去,后买臣富贵,妻又求合。买臣取水泼洒于地,令妻收回,以示夫妻既已离异就不...

一揽包收 指总揽一切。

雨散云收 ①比喻亲朋离散。②指雨后转晴。

篇12:带有“弓”字的成语

[弓折刀尽] 比喻战斗力没有了,无法可想。

[弓影浮杯] 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弓影杯蛇] 见“弓影浮杯”。犹言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弓调马服] 比喻办任何事情,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弓”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鞋弓襪小] 指旧时妇女小脚。

[鞋弓襪浅] 指旧时妇女小脚。同“鞋弓襪小”。

[鞋弓袜小] 指旧时妇女小脚。

[鞋弓袜浅] 指旧时妇女小脚。同“鞋弓袜小”。

[弯弓饮羽] 形容勇猛善射。

[伤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怕的人。

[强弓劲弩] 强:强劲的,有力的。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

[良弓无改] 指继承父祖的优良传统和事业。

[开弓不放箭] 比喻故意做出一种要行动的姿态。

[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楚弓遗影] 比喻因某事造成的疑惧心理。

[楚弓复得] 比喻失物复得。

[楚弓楚得] 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

[藏弓烹狗] 飞鸟射尽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猎狗煮了吃肉。旧时比喻统治者得势后,废弃、杀害有功之臣。

[杯弓市虎] 指捕风捉影,疑虑重重,自相惊扰。参见“杯弓蛇影”、“三人成虎”。

[杯弓蛇影]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弓”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鸟尽弓藏] 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鸟得弓藏] 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同“鸟尽弓藏”。

[克传弓冶] 犹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

“弓”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左右开弓] 左右手都能射箭。比喻两只手轮流做同一动作或同时做几项工作。

[跃马弯弓] 驰马盘旋,张弓要射。形容摆开架势,准备作战。后比喻故做惊人的姿态,实际上并不立即行动。

[乌焦巴弓] 乌:黑色;焦:火力过猛,使东西烧成炭样。原是《百家姓》中的四个姓氏。比喻烧得墨黑。

[蛇影杯弓] 把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惊自怕。

[烹犬藏弓] 犹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后把效劳出力的人抛弃以至杀害。

[烹狗藏弓] 比喻事成之后把效劳出力的人抛弃以至杀害。

[盘马弯弓] 驰马盘旋,张弓要射。形容摆开架势,准备作战。后比喻故做惊人的姿态,实际上并不立即行动。

[楚得楚弓] 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比喻虽有所失,而利未外溢。

[杯影蛇弓]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同“杯弓蛇影”。

“弓”字在第五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篇13:带有马字的成语_动物成语精选

风吹马耳 比喻对别人的话无动于衷。

风牛马不相及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不接 犹言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 风:放逸,走失。指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云车 指神灵的车马。

二童一马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代马依风 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马:北方产的良马。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打马虎眼 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单枪匹马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东风吹马耳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短衣匹马 短衣:短装。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服装。穿着短衣,骑一匹骏马。形容士兵英姿矫健的样子。

大马金刀 ①形容豪爽,气派大。②形容说话直率锋利,不留情面。

代马望北 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丹书白马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得马折足 见“得马生灾”。

得马生灾 《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后以“得马生灾”谓因福而得祸。

得马失马 谓世事多变,得失无常。典出《淮南子人间训》。

东风马耳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斗鸡走马 斗鸡赛马。古代的赌博游戏。

东风射马耳 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车殆马烦 殆:通“怠”,疲乏;烦:烦躁。形容旅途劳顿。

车马盈门 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车水马龙 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车在马前 大马拖车在前,马驹系在车后,这样,可使小马慢慢地学拉车。比喻学习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导,就容易学会。

车尘马足 ①指车马奔波。亦喻人世俗事。②指代车骑。敬称对方时亦用之。

车驰马骤 形容车马奔驰迅猛。

车烦马毙 形容旅途劳顿困乏。

车填马隘 指车马填塞门庭道路。形容宾客众多。

车辙马迹 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车尘马迹 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持戈试马 比喻作好准备,跃跃欲试。

驰马试剑 跑马舞剑。指讲习武事。驰:快跑。

吹牛拍马 吹嘘奉承。

策马飞舆 指驾马车疾行。

车怠马烦 车危且马疲。形容旅途困乏。怠:通“殆”。同“车殆马烦”。

车马辐辏 辐辏:形容人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车毂上一样。指车马集聚拥挤。

车马骈阗 车马聚集很多。形容非常热闹。

篇14:带有海字的成语

以“海”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海中捞月] 比喻劳而无功,白费气力。

[海约山盟] 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同“海誓山盟”。

[海晏河清] 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海涯天角] 犹言天涯海角。指僻远的地方。

[海啸山崩] 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形容来势凶猛急速。

[海屋添筹] 海屋:寓言中堆存记录沧桑变化筹码的房间;筹:筹码。旧时用于祝人长寿。

[海屋筹添] 原指长寿,后为祝寿之词。

[海外奇谈] 海外: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海水桑田] 犹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

[海水群飞] 比喻国家不安宁。

[海水难量] 海水是不可以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

[海水不可斗量] 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

[海誓山盟] 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海市蜃楼] 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海桑陵谷] 沧海变桑田,山陵变深谷,比喻世事变迁极大。

[海纳百川]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海内无双] 海内:四海之内,旧指中国,现亦指世界各地。四海之内独一无二。

[海内鼎沸] 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海盟山咒] 犹言海誓山盟。

[海立云垂] 形容文辞气魄极大。

[海阔天空] 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海阔天高] 比喻天地广阔,征程遥远。

[海枯石烂] 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海枯见底] 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

[海角天隅]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同“海角天涯”。

[海角天涯]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

[海怀霞想] 本托意仙游。后指远游隐居之思。

[海涸石烂] 犹海枯石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海涵地负] 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

[海沸山摇]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山裂”。

[海沸山裂] 海水沸腾,山石崩裂。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亦作“海沸山摇”。

[海沸山崩]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山裂”。

[海沸江翻] 大海沸腾,江河翻滚。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

[海沸河翻]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

[海沸波翻]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

[海底捞针]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海底捞月] 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海不扬波] 比喻太平无事。

[海不波溢] 海上风平浪静,没有波浪。比喻平安无事。

[海北天南] 形容万里之遥,相距极远。亦形容地区各异。

“海”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转海回天] 形容力量大,能扭转很难挽回的局面。同“转日回天”。

[渔海樵山] 入海打鱼,上山砍柴。借指隐居生活。

[义海恩山]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

[血海深仇] 血海:形容杀人流血很多。形容仇恨极大、极深。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

[学海无涯] 学海:知识。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苏海韩潮]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四海一家]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四海为家] 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四海他人] 指没有亲戚关系。

[四海昇平] 指天下太平。

[四海升平] 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四海飘零]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四海九州] 指全中国。

[四海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同“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四海波静] 比喻天下太平。

[誓海盟山] 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同“山盟海誓”。

[涉海登山] 渡过大海,攀登高山。形容旅程的艰苦,也形容行程连绵不断。亦作“涉水登山”。

[入海算沙] ①到海底数沙子。比喻白费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

[闷海愁山] 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陆海潘江] 比喻文才很大。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苦海无边] 原为佛家语,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常和“回头是岸”连用。

[苦海茫茫] 苦海:苦难深重如海;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无穷无尽的苦难。

[搅海翻江] 搅:搅拌;翻:翻腾。江海翻腾。比喻声势或力量很大。

[江海不逆小流] 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纳细流的缘故。比喻人气度大才能担当大事。

[架海金梁] 梁:桥梁。架在海上的金桥。比喻能够身肩重任的栋梁之才。

[火海刀山]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宦海浮沉] 指官场生涯曲折复杂,变化不定。

[宦海**] 宦海:旧指官场。旧指官场沉浮,像海洋中的浪涛和大风,变化莫测;亦指官场中出现的风险和波折。

[后海先河] 比喻做事要先本后末。

[恨海难填] 恨海:怨恨如海;难填:难于填塞。比喻怨气难平。

[河海清宴] 比喻天下太平。同“河清海晏”。

[河海不择细流] 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

[航海梯山] 渡过大海,攀越高山。指经历艰远的路程。

[韩海苏潮]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覆海移山] 翻转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力量巨大。

[法海无边]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东海扬尘] 大海变陆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东海逝波] 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东海捞针] 从大海底下捞取一根针,形容非常难达到目的。

[东海鲸波] 东海上的汹涌波涛。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

[倒海翻江] 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荡海拔山] 摇动大海,拔起高山。形容人的力气非常大。

[大海捞针]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比喻极难找到。

[醋海翻波] 醋:比喻嫉妒。比喻男女间因爱情而引起的纠葛。

[沧海遗珠] 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沧海一粟] 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沧海一鳞] 大海中的一片鱼鳞。比喻非常渺小。

[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沧海横流] 沧海:指大海;横流:水往四处奔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碧海青天] 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海”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天涯海角]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天南海北] 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亦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天空海阔] ①指天地广阔。②常用以形容宏大宽阔。

[时清海宴] 时世清平,四方安定。

[石泐海枯] 直到石头碎裂,海水干涸。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石烂海枯] 直到石头变土,海水干涸。比喻永久。

[蜃楼海市] 旧时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

[山陬海澨] 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山陬海噬?] 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

[山陬海噬] 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

[山珍海味] 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山珍海错] 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山肴海错] 犹言山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山行海宿] 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指行旅艰险。

[山容海纳] 形容胸怀宽广,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

[山南海北] 指遥远的地方。

[山盟海誓] 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山呼海啸] 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形容气势盛大。也形容极为恶劣的自然境况。

[山崩海啸] 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

[山包海容] 比喻器量宏大,胸襟开阔。

[宽洪海量] 形容度量大,能容人。同“宽宏大量”。

[江南海北] 大江之南,大海之北。形容地域广阔,

[江翻海扰] 犹江翻海沸。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江翻海搅] 犹江翻海沸。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江翻海沸] 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江翻海倒] 犹江翻海沸。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胡打海摔] 比喻经得起磕碰,不娇贵。

[河清海晏] 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河清海宴] 比喻天下太平。同“河清海晏”。

[河清海竭] 黄河水清,大海干涸。比喻难得遇到的事情。

[河目海口]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河门海口] 比喻说大话。

[河落海干] 比喻一点不剩。

[河溓海夷] 犹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河溓海晏] 犹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河涸海干] 河流干涸,大海枯竭。比喻穷尽、彻底,不留余地。

[河奔海聚] 比喻思路开阔,文辞畅达。

[地负海涵] 指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

“海”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钻山塞海] 比喻做极为困难的事。

[铸山煮海] 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

[珠沉沧海] 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

[众流归海] 大小河流同归于海。比喻众多分散的事物汇集于一处。

[众川赴海] 众多的河流都奔赴大海。比喻众多的力量汇集在一起。

[志在四海] 犹志在四方。

[枕山襟海] 靠山依海。

[枕山负海] 靠山依海。同“枕山襟海”。

[栈山航海] 指跋山涉水,逾越险阻。

[曾经沧海] 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逾山越海] 越过山海。指长途跋涉。

[以蠡测海] 蠡:贝壳做的瓢。用贝壳来量海。比喻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移山造海] 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移山填海] 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移山跨海] 移动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

[移山竭海] 移动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

[移山回海] 移动山岳,旋转大海。比喻竭尽全力,克服巨大困难。

[移山倒海] 搬动大山,翻倒大海。比喻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

[移山拔海] 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扬名四海] 扬名:传播名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

[眼空四海]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挟山超海] 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衔石填海] 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

[衔沙填海] 犹言衔石填海。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

[先河后海] 先祭河神,后祭海神。比喻治学要弄清源流。

[五洲四海] 泛指世界各地。

[五湖四海] 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瓮天蠡海] 自瓮窥天,以瓢测海。比喻识见短浅。

[文山会海]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

[文江学海] 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汪洋大海] 汪洋:形容大水宽广无边。水势极其浩大。也比喻声势极其浩大。

[投山窜海] 山、海,荒凉边远之地。指有罪而被放逐到荒凉边远的地区。

[梯山航海] 登山航海。比喻长途跋涉,经历险远的旅程。

[寿山福海] 寿象山那样久,福象海那样大。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多福。

[誓山盟海] 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同“山盟海誓”。

[石沉大海] 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

[尸山血海] 形容杀人之多。

[桑田沧海]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桑田碧海]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同“桑田沧海”。

[如堕烟海] 堕:落。好象掉在茫茫无边的烟雾里。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

[肉山酒海] 极言酒肉饮食之丰。

[人山人海] 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群鸿戏海] 鸿:鸿雁;海:指大湖。象许多飞鸿在大湖里游戏一样。形容书法遒劲灵活。

[擎天架海] 比喻大材干,大本领。元杂剧常喻将帅为“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故云。

[情天孽海] 孽:罪恶。天大的情欲,罪孽的深渊。旧指男女深深地陷入情海。

[情深似海] 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气吞湖海] 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飘洋航海] 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同“飘洋过海”。

[飘洋过海] 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

[潘江陆海] 形容人诗文方面的才华横溢。

[排山倒海] 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泥牛入海] 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囊括四海] 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

[名扬四海] 四海:天下。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

[盟山誓海] 犹海誓山盟。对着山海盟誓。极言男女相爱,坚贞不渝。

[茫茫苦海] 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苦海:苦难深重如海。无穷无尽的苦难。

[芒芒苦海]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漫天过海] 形容没有边际。

[瞒天过海] 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鲁连蹈海] 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之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

[量如江海] 比喻度量非常大。

[连山排海] 形容数量多、规模大。

[跨山压海] 跨过高山,接近大海。喻势力扩展。

[九洲四海] 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九州四海]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精卫填海]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金鳷擘海] 比喻诗文雄健有力,精深透彻。

[金翅擘海] 金翅:佛经中所说鸟名;擘: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比喻文辞笔力雄壮。

[火山汤海] 比喻艰难危险。

[回山转海] 转动山海。比喻力量巨大。

[回山倒海] 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

[侯门似海] 王公贵族的门庭像大海那样深遂。旧时豪门贵族、官府的门禁森严,一般人不能轻易进入。也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

[侯门如海] 侯门:旧指显贵人家;海:形容深。侯门象大海那样深邃。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隔绝。

[黑风孽海] 比喻环境、遭遇的险恶。

[浩如烟海] 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福如东海] 福气象东海那样大。旧时祝颂语。

[放诸四海而皆准]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放之四海而皆准]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放鱼入海]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

[放龙入海]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翻江搅海] 形容水势浩大。多喻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也形容吵闹得很凶或事情搞得乱七八糟。

[翻江倒海] 原形容雨势大,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恩山义海] 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堆山积海] 堆积的如山似海。原形容占有的财富非常多。也比喻东西极多。

[东洋大海] 东洋:东边的大海。泛指无边无际的大海。

[道山学海]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倒山倾海] 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

[刀山火海]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辞金蹈海]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春深似海] 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愁山闷海] 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持蠡测海] 蠡:瓠瓢,古代舀水用具。指用瓢来测量海水的深浅多少。比喻用浅薄的眼光去看待高深的事物。

[才大如海] 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百川归海]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百川赴海] 百:表示多。川:江河。所有江河都流归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

[百川朝海] 众水奔流趋向大海。多比喻无数分散的事物都汇集到一处。

[拔山超海] 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八仙过海] 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挨山塞海] 形容人极多而拥挤不堪。

“海”字在第八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上一篇:物业公司表扬信范文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美术优质课教案《春天的花草》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