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2024-08-11

鄂尔多斯市工伤保险费率政策(通用14篇)

篇1:鄂尔多斯市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为更好地化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减轻企业负担,近日,市财政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文件规定,调整了全市工伤保险费率。据了解,工伤保险行业风险分类按照人社部、财政部《关于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通知》(人社部发〔〕71号)规定的工伤保险行业风险共分八大类。

一是全市执行统一的行业基准费率。一类至八类行业基准费率分别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2%、0.4%、0.7%、0.9%、1.1%、1.3%、1.6%、1.9%。

二是实行工伤保险费率浮动机制。按照工伤保险基金“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各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适时对工伤保险费费率进行浮动。

三是通过费率浮动的办法确定每个行业内的费率档次:一类行业分为三个档次,即基准费率、基准费率向上浮动至120%、基准费率向上浮动至150%;二类至八类行业分为五个档次,即基准费率向下浮动至50%、基准费率向下浮动至80%、基准费率、基准费率向上浮动至120%、基准费率向上浮动至 150%。

据测算,调整后的全市工伤保险平均费率会下降,每年将为企业减轻负担约800万元。

篇2:鄂尔多斯市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山东青岛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新政策

不同行业根据工伤风险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行业。《办法》实施后,参保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率将由现在的三个行业基准费率细化为三类九档。其中,用人单位属于一类行业的,仍按原行业基准费率缴费。用人单位属二、三类行业的,根据当年工伤发生情况和工伤保险支缴率不同,实行费率下降或上浮,一年浮动一次。

浮动费率的定义及档次

定义:所称的浮动费率,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用人单位按行业基准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即统筹地区社会保险年度,下同)的工伤发生和工伤保险费支付等因素,核定其在本年度应当浮动的工伤保险缴费比例。

档次:符合费率浮动条件的用人单位,在行业基准费率的基础上,费率上浮的分为两档:第一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20%,第二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50%;费率下浮的定为一档:下浮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80%。

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如何浮动?

一、上年度内没有新工伤发生的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执行以下标准:(1)支缴率小于等于120%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按所属行业基准费率标准的80%执行;(2)支缴率大于120%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执行所属行业基准费率。

二、上年度内有新工伤发生的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执行以下标准:(1)支缴率小于等于120%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执行所属行业基准费率;(2)支缴率大于120%、小于等于300%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按所属行业基准费率标准的120%执行;(3)支缴率大于300%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按所属行业基准费率标准的150%执行。

《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发挥工伤保险费率杠杆作用,提高用人单位工伤预防意识,降低工伤发生率,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篇3:鄂尔多斯市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一、鄂尔多斯市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起步于2007年初, 在伊金霍洛旗率先启动。伊旗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当地农牧民非常满意, 参保热情很高, 市内兄弟旗县也纷纷仿效。2008年3月, 鄂尔多斯市经过反复论证, 出台了《鄂尔多斯市农牧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 至此, 从制度上将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覆盖到所有应参保人群。截至2009年6月底, 全市农牧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61705人, 占应参保人数520600人的69.48%, 基金累计收缴95731万元, 累计支出61228万元, 享受待遇人员达到134208人。现在, “养儿防老不如参加社保”成为鄂尔多斯市农牧民热议的话题。

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内容:

(一) 参保范围

凡年满25周岁以上, 男性60周岁以下、女性55周岁以下的农村牧区居民, 包括保留地的农牧民、被征地农牧民、进城务工农牧民工和自愿放弃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的农牧民等。

(二) 缴费方法和缴费比例

农牧民以鄂尔多斯市2007年度农牧民人均年收入 (2007年为6123元;2008年为6200元) 为缴费基础。农牧民总缴费比例为18%, 其中个人缴纳8%, 财政补贴10%。农牧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缴费基数的12%划入。财政承担的比例按照各旗 (区) 经济发展状况, 市财政给予不同的补助标准;对经济发展好的东部旗区, 财政不予补贴;对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旗, 财政按10%的缴费比例分别给予70%或80%补助。养老金由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基本养老金 (政府补贴养老金) =到龄时鄂尔多斯市当期月缴费基数×实际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存储额/计发月数 (男139, 女170) 。

(三) 领取养老金条件和标准

参加农村牧区养老保险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的农牧民、其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或以上的, 即可按月领取养老金。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75周岁以下的人员可一次性缴纳15年, 且年龄每增1岁, 缴费年限减少1年, 最低不得少于5年, 75周岁以上人员不缴费, 直接从启动后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基金中按月领取养老金。

(四) 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和险种的转换

具有市户籍已参加养老保险的, 因正当理由在旗区之间迁移的, 其养老保险关系也可以随之转移, 迁入地社保局应准予转入。

为了防止社保移民, 凡正当理由从外盟市迁入本市的, 如其在原籍已参加农村牧区养老保险, 并将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金转入本市后, 允许其参加本市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如原未参加养老保险的, 需在本市常住满2年后方可参保。

农牧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流动, 原个人账户应转换为新险种的个人账户。

由低缴费险种向高缴费险种转换的, 按换算折抵的缴费年限和最低缴费标准, 从换算之日起前推补建个人账户。换算公式如下:应折低缴费年限=折算系数×原个人账户累计缴费月数÷12;折算系数=原个人账户本金累计金额÷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相同年限个人最低缴费本金。

由高缴费险种向低缴费险种转换的, 原个人账户与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退休时执行现行标准。

(五) 资金征缴与管理

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费的征缴由旗区社保局委托劳动保障事务所收缴, 由劳动保障事务所委托社保协管员 (主要由村支书、村主任、大学生村官等组成) 代征, 旗区社保局为参保人以个人身份证号码建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旗区社保局开设农牧民养老保险收入户、支出户, 各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基金暂存户, 按月定期将所收缴的养老保险费划入社保基金专户;旗财政开设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专户, 用于上解、下拨基金。

二、鄂尔多斯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制度设计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在制度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参保范围的确定。鄂尔多斯市将农村牧区“五保”对象和年龄在75岁以内的农牧民纳入了参保范围。对年龄在60岁以上、75岁以下的到龄人员采取一次性补缴办法, 农牧民补缴数额多达7000多元, 对困难群体在没有政策倾斜下, 加重了农牧民负担。二是交费比例的确定。鄂尔多斯市实行18%的单一缴费比例, 农牧民参保缺乏选择性, 在没有激励政策的支持下, 年轻的农牧民参保积极性不高。三是当年缴费截止期为本年度的6月30日, 不利于工作开展。这段时间, 一方面青壮年外出打工, 另一方面农牧民因农牧业生产季节性手中没有钱, 不能按期完成缴费。四是自愿参保与完成扩面任务相矛盾。农村牧区养老保险是坚持自愿的原则, 而市政府下任务要求2009年参保率达到75%, 各旗区扩面工作难度很大。

(二) 财政补贴压力大

鄂尔多斯市将财政补贴主要用于缴费, 对调动农牧民参保缴费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补贴标准数额较大, 管理成本较高。随着参统率的逐步上升、退休人员的增加和缴费基数的不断提高, 以及面临发放标准提高、财政承担部分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地方财政补贴压力很大。如鄂尔多斯市不仅对缴费实行补贴, 还对享受待遇的人员补贴, 双重补贴持续下去, 进一步加大了财政未来补贴的压力。鄂尔多斯市本级财政对旗区补助2008年达5亿多元, 2009年估计达6亿多元。

(三) 农村牧区养老保险扩面难度大

一是农牧民的参保意识不高。虽然在启动初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 有的还是积极性不高, 没有充分认识到参加养老保险是老有所养的好政策。特别是25-45岁之间的年轻人, 一方面认为自己年龄还小, 离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时间还长, 过早地参加养老保险不划算;另一方面因子女年龄还小, 将后还得考虑负担孩子读书成家等费用, 无力缴费。二是养老保险应参保人数难以准确确定。农牧民参保以户籍所在地为准, 近年来由于农牧民流动性大, 外出打工、读书等因素, 苏木乡镇无法与其取得联系, 这部分人不能及时参保。

(四) 养老保险经办能力不能适应工作发展需要

农村牧区养老保险是一项庞大的民生工程, 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设施、必要的工作经费及管理信息系统的保障。而目前这些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没有稳定的养老保险征收机构和人员, 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发放工作以苏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为主, 苏木乡镇干部、村主任、大学生村官、社保协管员共同参与办理。旗区、乡镇新农保经办人员无编制, 业务经费不足, 计算机管理网络不健全, 缺乏交通工具、办公场所, 参保登记、征缴保费、建立个人账户和养老保险资金归集与发放等一系列工作受到制约。

经办农牧民养老保险金存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网点少, 工作人员不足, 养老保险业务代理量大。既要办理信贷业务, 又要收缴养老保险费, 同时还要发放养老金, 工作压力非常大。经常出现农牧民排长队现象。有的农牧民甚至跑了几十里路也领不到养老金, 还得在乡、镇住上一夜。同时, 办理养老保险的各种表格、票据和存折打印等工作也增加了信用社的费用支出。

(五)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营水平低且存在风险, 保值增值困难

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层次较低, 隐含一定风险。由于农村牧区养老保险金收缴支付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网点最低设在乡镇苏木一级, 各嘎查村社没有。而养老金征缴、支付面对广大分散居住的农牧民, 收缴人员收费后不能及时存入信用社, 放在自己包里, 存在资金安全隐患。也有在收缴过程中, 因验钞技术跟不上, 收到假钞而遭受损失。另外, 基金缺乏统一规范的投资运营管理办法, 主要是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 由于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率的波动, 基金难以保值增值。

(六) 资金账户设置与管理问题

目前, 鄂尔多斯市办理农村牧区养老保险金的收支方式是:鄂尔多斯市所属各旗、区社保局开设农牧民养老保险收入户、支出户, 各基层社保事务所在信用社开设基金暂存户, 按月逐级将养老保险金划入旗财政社保基金专户;市、旗财政按月应发放的养老金逐级划拨到社保部门的支出户, 社保部门再将资金划入信用社, 由信用社发放。这种账户设置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开办初期一样, 设置了过多的收、支过度户。另外, 没有农村牧区养老保险金收支管理财务、会计制度, 暂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财务会计制度来核算农村牧区养老保险金。

三、建立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要充分考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以全体农村牧区人口为对象, 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为核心、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建立起基本制度统一、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覆盖面广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由于我区多数地区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 鄂尔多斯市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状况好、农牧民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试点工作走在了全区前列。通过对鄂尔多斯市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分析, 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 新型农村牧区养老模式的确立

1. 明确政府责任, 建立财政投入机制。

新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应该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 建立缴费激励机制的原则。自治区、盟市、旗 (县区市) 三级财政都应给每位参保农牧民适当补助, 各级财政每年的补助额应按上年度农牧民平均纯收入的1%左右计算。以2008年为例, 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56元, 人均补助标准应在46元左右 (2008年, 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盟市巴彦淖尔市7152元、最低的兴安盟3029元) 。在新型农牧民养老保险试点启动时, 自治区财政应根据各盟市人均可用财力状况 (2008年, 最高的鄂尔多斯市154, 111元、最低的乌兰察布市46, 058元) , 对困难地区提高补助标准。为了鼓励农牧民参保缴费, 地方财政对于缴费年限长、选择缴费标准高的农牧民适当给予激励补贴, 并明确具体标准。

2. 实行个人缴费的“账户积累”管理。

新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要以个人账户为主、社会统筹为辅, 充分发挥个人账户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的作用。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资金进入个人账户成为个人财产。个人账户采取完全积累制, 可以随农牧民的流动而转移或退保,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可扩充的养老保险模式。

3. 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

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性大、收入低、与土地相联系等特点, 体现分层、分类、分步骤推进的制度取向, 逐步将农村牧区人口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失地人口中劳动年龄段人口所占比重较大, 并且素质普遍较低, 面临着就业和养老的双重压力。被征地农牧民应该以“土地换保障”为基础, 处理好一次性补贴和长期性保障的问题。劳动适龄人口要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牧民工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牧民养老保险为主, 并为被征地农牧民提供长期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未参加上述保险的农牧民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 旗县政府承担的费用可在土地出让纯收益中列支, 集体承担的费用可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

(二) 新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模式选择

1.参保范围。确定参保范围时要统一参保人员的最低年龄, 依据法律规定应该确定为16岁, 但考虑到20岁以下农村牧区居民的户籍、居住、求学、从业的不确定性很大, 账户管理成本高, 未来关系转移难度大, 选择20岁以上60岁以下为参保对象比较合适, 农牧民可以自愿参保。60岁以上老年人口由各级财政直接给予相当于基础养老金的老年生活补贴。

2.缴费标准。个人缴费以当地上年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 以适应农牧民实际收入水平。费率确定在5%-20%之间, 有一定的幅度和弹性, 比较符合“保基本、可承受”的要求。缴费采取按年缴纳的方式, 适应农牧民收入不稳定的特点。缴费标准的制定要分层次、可选择, 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政策依据, 以供不同人群选择缴费标准。对于特殊困难群体 (重度残疾人、低保对象、计划生育对象等) , 政府在补贴上予以倾斜, 多渠道解决他们的缴费资金来源问题。

3.个人账户。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模式, 农保经办机构为每个参保人建立个人账户。个人缴费、相关补助和资助以及利息收入记入个人账户, 完全积累, 实行实账管理。个人账户资金按照不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息, 实行分段计息, 待国家有关政策明确后, 可进行基金运作, 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4.制度衔接。试点实施时, 已参加旧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 继续领取原个人账户养老金, 并享受基础养老金;已参加旧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 应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 旧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 按新农保标准核算, 并享受相应待遇;已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返乡农牧民工, 可将保险关系转入户籍地参加新农保, 并将农牧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转入新农保个人账户。符合领取条件的, 按新农保标准核算, 计发相应待遇;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牧区居民, 可将其新农保个人账户资金转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领取条件的, 享受相应待遇;未能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可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的部分资金转入新农保个人账户, 按新农保标准核算, 计发相应待遇。

5.关系转移。新农保参保人跨地区的关系转移, 可将其新农保关系及个人账户资金转入新参保地, 按新参保地有关标准核算, 并享受相应待遇;转入地尚未开展新农保试点的, 可将其新农保关系及个人账户资金暂存于原参保地, 待条件具备时转移。

6.征缴机构。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远远大于城镇企业职工人数, 且居住分散、地域广, 比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征缴任务重、难度大, 需要有一支素质高的征缴队伍来完成。借鉴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走过的历程, 不宜由一个部门既管收又管支。待条件成熟后, 同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征收一样, 仍由地税部门征收。

7.养老金计发。参保人员年满60周岁, 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 从次月起, 按月享受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基础养老金由各级财政补贴组成。因农村牧区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低于城镇人口, 个人账户养老金按原城镇养老保险办法计发, 标准为个人账户累计结存额除以120元计发, 可以确保新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三) 加强法制建设, 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1.加强法制建设。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长久的制度安排, 涉及劳动者生命周期或代际之间收入的再分配, 在制度设计上, 要以促进劳动力跨城乡、地区与部门的合理流动, 保证养老保险关系能在较大范围内转移为前提, 使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能有效衔接。完备的法律法规是工作的依据, 推行新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同样需要有法律和法规的保证。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要具有扩展性和兼容性, 具体缴费比例、待遇水平等可以有所不同, 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可实现转换, 循序渐进, 使两种制度逐步达到统一衔接, 尽快出台政策规定推动试点工作开展。

2.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建立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广大农牧民的切身利益, 政策性很强。各地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 加强对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的宣传, 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让更多的适龄农牧民参保。

3.规范管理服务。实行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 情况复杂、条件有限、难度较大, 必须切实加强对新农保工作的管理, 以保证农保工作的健康发展。明确规定农村牧区基本养老保险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和管理;明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政府主管新农保工作的职能部门, 负责农村牧区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就目前情况, 因开展试点工作都是以县为单位, 暂时实行旗县级管理, 有条件的盟市可以提高管理的层次, 这是必然趋势。旗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 具体负责本辖区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工作。并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 加强农村牧区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设。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到乡镇苏木一级, 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其人员、设备和基金征缴等所需的费用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解决。农村牧区养老经办机构负责农村牧区基本养老保险的结算和征缴、个人账户的管理、退休养老待遇的发放。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审计部门负责农村牧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为了保证管理到位, 要逐步建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统计和审计等管理制度, 每年编制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决算, 按实编制和报送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和统计报表。

篇4:关于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通知

一、关于行业工伤风险类别划分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对行业的划分,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由低到高,依次将行业工伤风险类别划分为一类至八类(见表1)。

二、关于行业差别费率及其档次确定

不同工伤风险类别的行业执行不同的工伤保险行业基准费率。按照工伤保险行业风险分类表,各行业工伤风险类别对应的全区工伤保险行业基准费率,一类至八类行业的工伤保险费率分别为该行业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2%、0.4%、0.7%、0.9%、1.1%、1.3%、1.6%、1.9%。

通过费率浮动的办法确定每个行业内的费率档次。一类行业分为三个档次,即在基准费率的基础上,可向上浮动至120%、150%,二类至八类行业分为五个档次,即在基准费率的基础上,可分别向上浮动至120%、150%或向下浮动至80%、50%。

三、关于用人单位费率的确定与浮动

用人单位参保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其工伤保险费率,并可依据上述因素变化情况,每一至三年确定其在所属行业不同费率档次间是否浮动。对符合浮动条件的用人单位,每次可上下浮动一档或两档,最低费率不低于一类风险行业基准费率。具体的费率浮动办法另行制定,出台前各市暂执行原有费率浮动政策。

四、高度重视工伤保险费率调整工作

各地应充分认识调整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重要性,加强对调整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基金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总体上降低工伤保险费率水平的目标。强化工伤保险基金管理,定期分析工伤保险费率对工伤保险制度运行的影响,发现重大问题,及时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

篇5:鄂尔多斯市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工伤保险实行差别费率和费率浮动的设想

工伤保险实行差别费率和费率浮动,对于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劳动者在遭受事故伤害和职业病后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康复和经济补偿,分散工伤风险,促进工伤预防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工伤保险工作的实践,提出工伤保险实行差别费率和费率浮动的`设想.

作 者:王文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劳动 PKU英文刊名:CHINA LABOUR年,卷(期):“”(2)分类号:F8关键词:

篇6:佛山工伤保险费率

市社保局发布,从7月1日起,我市用人单位首次实施工伤保险浮动费率的基准费率为用人单位根据国家《工伤保险行业风险分类表》 所确定行业的基准费率,用人单位再次进行费率浮动时,仍以行业基准费率为基准进行浮动。

我市对7月1日首次适用浮动费率政策后,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升高(高于206月缴费费率)的用人单位,实施阶段性下调费率措施,即按其2017年6月的缴费费率征收,有效期至12月31日或有新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出台为止。

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查询工伤保险浮动档次及费率:佛山社保信息网、5S电子税务服务厅(仅限开通社保费网上申报的单位)、佛山社保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申报系统(仅限机关事业单位)。

篇7:工伤保险基金与费率

(1)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2)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3)其他资金。

由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专户。(P274上)

行业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风险较小行业(如银行、证券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如房地产、铁路运输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行业(如建筑业、煤炭开采、石油加工等),三类行业分别实行三种不同的工伤保险缴费率。各地区三类行业的基准费率要分别控制在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5%左右、1.0%左右、2.0%左右,平均为1%.

篇8:宁夏:适当降低生育保险费率

近日, 宁夏人社厅会同财政厅出台新规, 决定自2015年10月1日起, 对宁夏生育保险基金结余超过合理结存的地区适当降低生育保险费率, 促进扩面参保, 均衡用人单位负担, 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

宁夏规定, 各统筹市要根据测算数据, 分析计算生育保险基金可支付月数, 将基金结存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生育保险基金可支付月数在6~9个月之间的属于合理结存量。

宁夏要求各统筹市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 结合近3年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实际情况, 对基金可支付月数超过9个月的, 将生育保险费率降低到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5%以内;对生育保险基金可支付月数低于3个月的, 根据基金收支情况, 适当调增生育保险费率。

篇9:鄂尔多斯市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关键词:基金结余;待遇水平;费率调整;比较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1002206

一、研究现状

工伤保险基金作为社会保险基金的一种,其含义是国家通过强制性措施要求企业缴纳的,对所在公司从事劳动生产的职工以及职工亲属给于工伤补偿的一项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的顺利发展需要基金作为保障。我国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已达2.06亿人,参保人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使得工伤保险基金的保障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对工伤保险的基金结余、保险水平、以及费率调整的研究,对于维护基金安全、提高待遇水平、完善工伤保险的费率机制、以及实现基金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加,国内学者对工伤保险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且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工伤保险基金结余问题的研究

周慧文[1]、于新亮和王歆[2]认为,我国工伤保险基金结余的规模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工伤保险储备基金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给工伤保险基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工伤保险基金结余量和使用效率呈现反比例,工伤预防康复也难以实现,造成我国工伤保险的发展水平仍较低。徐乔华认为,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过多,加大了基金使用风险,通过开展工伤预防、降低费率、提高待遇水平则可以较好的解决基金结余过多问题[3]。王运柏等则认为,我国工伤保险基金结余的整体数量较多,但具体分摊到地方而言,基金则入不敷出[4]。

(二)关于工伤保险待遇水平的研究

孙树菡和朱丽敏[5]、李国璋和梁赛认为[6],我国工伤保险享受待遇人数、保障水平、基金支出和收入都是不断扩大的,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邱明月[7]、廖晨歌[8]、岑敏华[9]指出,工伤保险待遇水平主要体现对慢性病职工患者的保障程度,患有职业病的患者大多是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群体流动频率较大,做好工伤保险待遇的异地转移接续工作,已成为衡量我国工伤保险发展水平的标准。周慧文[10]、徐智华和邓娜[11]认为,我国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规模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工伤保险基金结余量较低的地区,其待遇水平则较低。

(三)关于工伤保险费率的研究

王增文认为,我国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较大,要求我国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伤保险费率体系,有效结合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满足各类型企业发展需求[12]。乔庆梅指出,我国目前的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都缺少量化指标,难以起到应有的费率调节作用[13]。温海红等[14]、蒋月和廖小行[15]、周芸芸[16]认为,我国工伤保险在费率制度的设计上尚存在显著缺陷,费率设计应与职业风险相适应,费率的档次设计较少,难以准确的反应各行业的风险状况,针对特殊行业可采用灵活地浮动费率机制。

已有文献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大多数文献都较多的研究工伤保险某一方面,而较少综合考察工伤保险基金收支、保障水平、以及费率调整的整体情况。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综合考察工伤保险基金收支、保障水平、及费率调整,提出促进工伤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工伤保险基金结余

(一)我国工伤保险发展现状

截止2014年年末,我国工伤保险基金支出560亿元,同比增长16.3%,基金收入695亿元,同比增长13%;我国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已达2.06亿人,同比增加722万人。其中,参保的农民工人数为7362万人,同比增加98万人。有114.7万人被认为视同工伤,相比较2013年,人数减少3.7万人;在参保人数中,有198万人享有工伤保险待遇,同比增加3万人。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取得了快速发展,参保人数、基金收入和支出都有了显著上升。

(二)基金收入和支出情况

1.基金收入。2014年基金收入达695亿元,同比增长13%,比2011年增加232亿元,每年增长幅度约23.7%。其中工伤保险基金收入构成中,主要来源于征缴收入,约占92%,其余收入仅占8%。具体见表1所示。

2.基金支出。2014年基金支出达590亿元,同比增长16.3%。在工伤保险的各项支出中,工伤保险待遇支出549亿元,其中医疗待遇支出235亿元,占工伤保险基金总支出的42.8%;伤残待遇支出161亿元,占比29.3%,同比增长15.3%。劳动能力鉴定支出2亿元,同比减少0.2亿元,工伤预防费用支出3亿元,同比增长0.7亿元,转移支出3亿元,其他支出3亿元。

(三)基金结余情况

2014年,全国基金当期结存135亿元,比上年增加2亿元。截止到2014年年底,基金累计结存938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09亿元,增长13.2%。基金累计结余年平均增长率18.3%。工伤保险储备金19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22亿元,增长13.1%。

工伤保险基金在运行的过程中坚持“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存在不平衡,且收入和支出增长速度也与现实期望相违背。从工伤保险基金增长的整体趋势看,基金收入的增速慢于基金支出的增速,不利于基金安全和发展。此外从2014年工伤保险基金支出情况看,2014年工伤保险基金支出560亿元,当年参保人数2.06亿人,若抛开其他支出项目,按人均项目支出费用算,则人均仅有工伤保险费用支出271.84元。若从2014年工伤保险累计结余情况来看,2014年工伤保险累计结余1129亿元,则人均工伤保险费用仅为548.06元。我国工伤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的基数虽然较为庞大,但由于参保人数基数也庞大,因此人均分摊的工伤保险费用则较低,这表明我国工伤保险整体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三、工伤保险待遇情况

(一)我国工伤保险待遇现状

工伤保险待遇指的是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职工其工伤待遇的水平大小。2014年度,有198.2万人享有工伤保险待遇,年增幅1.5%。相比较2010年,人数增加了51万人,年均增幅8.8%。其中,享有工伤保险待遇人员构成结构中,因工死亡2.3万人,年增幅3.3%;有167.7万人享有伤残待遇,比上年增幅1.3%;亲属供养28.1万人,年均增幅10.4%。供养亲属人数28.1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年平均增长10.4%。

从工伤保险具体待遇情况看,2014年,全国共有43.7万人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年均增长11.8%;有162.1万人次领取伤残津贴,年均增长15.1%;有84.5万人次领取到生活护理费,年均增长16.9%;全国一至十级伤残职工中配置辅助器具的有3.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0.8万人次,年均增长20.9%。工亡待遇的补助标准上,全国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53.91万元,全国平均丧葬补助金2.16万元,年均增长10.4%;人均供养亲属1059元,年均增长6.5%。

(二)各阶段工伤保险待遇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工伤保险待遇政策进行梳理,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我国各阶段工伤保险待遇做了比较。工伤保险待遇的政策变迁可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一是1978年到1996年,初步改革阶段;二是1996年至2004年,全面改革阶段;三是2004年至今,全面完善时期[5]59-61。

1.1978年至1996年:初步改革阶段。首先,无一次性补偿待遇。工伤保险待遇在制度设计上没有考虑职工家属的精神损失和经济补偿,无一次性补偿待遇反映出这一时期国家对各行业的风险估计和认识严重不足。其次,对于残疾的等级划分只确定了三个等级。难以满足因不同工伤类型造成的工伤伤残的需求补助。再者,对工伤的划分及其鉴定的标准较为简单,程序缺失和纰漏面临严重问题。最后,工伤保险的待遇水平低。这一时间生活较为困难,工伤保险的制度设计也没有考虑工伤职工的现实困难。

2.1996年至2004年:全面改革阶段。首先,建立了一次性补偿待遇制度,合理划分伤残等级。分期制定和发放一次性补偿待遇,根据伤残的具体标准,划分为10个等级,伤残等级的鉴定由专业的劳动鉴定委员会负责。其次,细分了护理区。将护理区细分为部分不能自理、不能完全自理、大部分不能自理。再者,适度提高了工伤保险的待遇水平,依据经济的发展水平实行工伤保险待遇保值增值的措施。

3.2004年以后,调整和完善的新时期。首先,缩短了工伤医疗的期限,由原先的36个月缩短至24个月,提高了工伤医疗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工伤医疗期间的福利待遇保持不变。其次,提高的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对于职工停工留薪期内工伤保险的待遇水平,改为由原单位按照原有的工资水平发放福利待遇,有利于直接对工伤职工本人进行补偿。最后,合理完善工伤保险待遇保值机制。确立了“适时调整”的工伤保险待遇保值机制,改变了以往的固定的每年调整一次的作法,同时将工伤伤残抚恤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扩大至生活护理费。

(三)工伤保险待遇政策演变的效果

我国工伤保险待遇政策发展的效果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逐年增长。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规模的扩大有效保障了工伤保险的待遇水平,增强了工伤保险应对风险的能力。二是覆盖人群扩大。我国工伤保险的覆盖人群由原来的国有企业职工、集体企业职工,扩大到非国有企业、个体工伤户、流动人口等。三是享有工伤保险待遇人数增加。工伤保险基金规模的增加,提高了工伤保险的待遇水平,享有工伤保险的待遇人数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四、费率调整

(一)我国工伤保险费率的确定现行的工伤保险费率构成有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差别费率就是针对不同单位和企业的用工特点和工伤发生的概率确立工伤的缴费标准。我国目前整体上实行的都是差别费率,工二类、三类企业的费率标准都有各自区分,具体的见表6。

篇10:枣庄工伤保险费率开始调整

据了解,此次工伤保险浮动费率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用人单位上年度工伤保险费支缴率为主要指标,以工伤事故发生率、因工死亡人数等因素为辅助指标,在行业基准费率基础上,核定单位在本年度内应当适用的工伤保险费缴费比例。据悉,此次调整,一类行业只可向上浮动两个档次,即在本行业基准费率的基础上向上浮动120%、150%,不可向下浮动;二类至八类行业浮动范围为上、下各两档,即在本行业基准费率基础上,向上浮动至120%、150%或向下浮动至80%、50%。

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在现行基准费率基础上,随用人单位每一年度工伤保险支缴率、工伤事故发生率、因工死亡人数等因素上下浮动。除此之外,明确了工伤保险浮动费率调整机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一至三年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工伤保险费支缴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情况,在确保工伤保险基金运行平稳的前提下,核定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

◇1.什么是工伤事故快报制度?

凡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用人单位应填写《工伤(亡)事故快报表》,并于事故发生后3个工作日内,报属地社保中心工伤科,领取《工伤职工就医须知》。

◇2.工伤参保人发生工伤后如何就医?

职工发生工伤后,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当病情稳定进行治疗的,应当在签订工伤医疗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治疗,伤者入住工伤协议医院后不得自行转院。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此外,住院期间单项收费超过4000元(含4000元)的诊疗项目、手术材料等,院方需填报《潍坊市工伤保险特检特查审批表》到社保中心审批。

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需康复治疗的,到指定康复协议医院进行。目前我市康复协议医院:潍坊市市直机关医院、潍坊市中医院。

◇3.工伤参保人员如何办理工伤转诊、转院?

因医疗条件所限需要转院的,事前必须由签订工伤医疗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提出,请属地中心审批同意、紧急抢救的3个工作日内补办转院审批手续。

提交资料:(1)《潍坊市工伤职工转诊转院审批表》,需异地治疗的填报《潍坊市工伤职工异地转诊转院审批表》,在市社保中心网站下载,由转出医院填写相关内容;(2)《工伤认定书》。

自行转诊、转院的后果:工伤医疗费用自付。

◇4.如何办理工伤保险医疗费用垫付报销?

(一)医疗费用垫付的情形:

①工伤认定前的工伤医疗费用先由用人单位垫付;

②工伤认定后,本次治疗未终结的医疗费,医疗终结后到当地社保机构报销;

③旧伤复发门诊治疗的;

(二)提供资料:

①《潍坊市工伤保险待遇核定表》,由用人单位填写并加盖单位公章,一式两份;

②《认定工伤决定书》原件及复印件。

③门诊治疗的:门诊发票原件、门诊病历(原件及复印件)、费用清单、辅助检查报告单、工伤职工就医须知;

④住院治疗的:住院发票原件、住院病历、住院费用汇总清单、工伤职工就医须知;

⑤转诊、转院治疗的:还需提供《工伤职工转诊、转院申批表》;

⑥旧伤复发的:还需提供《工伤职工旧伤复发治疗申请表》;

篇11:对我国工伤保险费率的思考

实行“行业费率”和“差别费率”确定企业工伤保险缴费率的初衷,主要目的是利用费率杠杆促进企业的工伤预防和安全生产。原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原国家安全监管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中,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参照 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行业划分为 3 个类别 :1. 风险较小行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服务、餐饮仓储、邮政电信、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教育科研等行业 ;2. 中等风险行业,包括房地产业、体育娱乐、水利管理、轻工制造、建筑安装等 ;3. 风险较大行业,包括石油加工、化工制造、煤炭开采等。按照《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规定,这 3 类行业的基准费率分别要控制在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 0.5% 左右、1.0% 左右、2.0%左右。用人单位属一类行业的,按行业基准费率缴费,不实行费率浮动。用人单位属于二、三类行业的,用人单位初次缴费费率按行业基准费率确定,以后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1   3 年浮动 1 次。具体办法是,在行业基准费率的基础上,可上下各浮动两档 :上浮一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20%,上浮二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 150% ;下浮一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 80%,下浮二档到本行业的 50%。

我国工伤保险实行“行业费率”和“差别费率”主要是学习和借鉴了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工伤保险的费率制度。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工伤保险现在有 50 多个费率,最高为工资的 14.5%,最低为 0.5%,每 3 年由厚生劳动省调整一次 ;加拿大对企业的费率可以上下浮动 20% 左右,最高可达30%,对事故率高的企业给予惩罚,对事故率低的企业予以奖励,鼓励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减少事故与职业病。在实际操作中,我国“行业费率”和“差别费率”的划分还不够科学,作用还不甚明显。相反,苏州、上海等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实行大体统一的费率,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实践表明,如何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伤保险费率制度?我国工伤保险费率应该像日本、德国那样“细化”,还是应该考虑社会保险的共济功能,实行“粗线条化”的费率制度?这些还需要深入实际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推敲商榷。由于工伤保险理论、管理手段和水平乃至管理队伍还远未完善,我国工伤保险“行业费率”和“差别费率”费率制度的完善成熟还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除了上述确定费率方式,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就业形式和具体情况,还可以采取其他确定工伤保险费率的方法。新《工伤保险条例》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据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部长令第 10 号发布了《关于部分行业企业工伤保险费缴纳办法》,对难以直接按照工资总额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企业,如建筑、服务、矿山等行业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小型服务业、小型矿山等用人单位的缴费办法作出了规定。

按照《部分行业企业工伤保险费缴纳办法》的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实行以建筑施工项目为单位,按照项目工程总造价的一定比例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 ;商贸、餐饮、住宿、美容美发、洗浴以及文体娱乐等小型服务企业以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可以按照营业面积的大小核定应参保人数,按照所在统筹地区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和相应的费率,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 ;也可以按照营业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小型矿山企业可以按照总产量、吨矿工资含量和相应的费率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

上述方法中,“按工程造价比例提取”和“吨矿工资含量提取”等方式具有一定代表性。日本、韩国等国家就针对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征缴方式。对工厂、商店等“连续事业”确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征缴工伤保险费,对建筑施工企业等“有期限事业”则实行“按工程造价比例”预先提取工伤保险费的方式,即按照建筑工程造价的一定比例(一般为 20% 左右)确定工资基数,再按照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提取工伤保险费。目前,这种确定费率的办法已被我国的湖南岳阳、福建厦门等地学习使用。湖南岳阳、福建厦门两地与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发文,在建筑项目立项之初就从工程预算中按比例提取工伤保险费。岳阳的提取比例是工程造价的 20% 的 1.4%,厦门为工程造价的 20% 的 1%,然后按照“实名制”,从制度上实现了建筑企业流动工人工伤保险制度的“全覆盖”,解决了建筑施工企业工人流动性大、参保工资基数确定难等实际问题,实现了建筑施工企业工伤保险的“应保尽保”,为这一高危行业织起了“无形”有效的保护网,较好地保障了建筑施工企业工人的工伤保险权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吨矿工资含量提取”方式的原理与“按工程造价比例提取”基本一致。

篇12:宁夏工伤保险费率实行浮动制度

7月30日,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调整工伤保险费率的通知》,自月1日起,调整现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记者从宁夏人社厅获悉,我区的工伤保险费率实行浮动制度。

据介绍,宁夏工伤保险基金实行自治区级统筹,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缴费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难以直接按照工资总额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建筑施工企业、小型服务业、小型矿山企业等,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部分行业企业工伤保险费缴纳办法》执行,具体计算办法由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由自治区经办机构根据国家规定的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以及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确定。

记者了解到,截至底,宁夏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82.19万人,当年基金收入3.45亿元,基金支出3.3亿元,当期结余0.15亿元。

篇13:鄂尔多斯市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在大型建设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目前针对其中的部分风险, 保险部门开展了部分工程保险业务, 但这些工程保险的业务范围的承保期限主要设定在施工期间, 而地震风险是存在于工程的施工及整个运营期间的。因此, 有必要对建设项目在其施工及运营阶段的地震保险展开系统的研究, 从而补充和完善包括地震保险及其他自然灾害保险在内的工程保险体系。

对土石坝工程而言, 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坝体出现大量的裂缝、漏水、滑坡, 对碾压不是很密实的地基和坝体砂土而言, 会出现液化、喷砂冒水, 从而导致滑坡等。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土石坝工程在地震中失事或产生严重破坏, 造成大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如美国的谢菲尔德坝、科尔曼坝等都因地震而溃坝;美国下圣弗南多坝也因地震而产生严重破坏。在国内, 北京密云白河土坝、唐山陡河土坝、辽宁石门土坝等都因地震而发生滑坡、震陷、裂缝等震害。我国是地震多发地区, 近几年又是水利大投资年, 高土石坝工程建设发展较快, 所以土石坝工程的全过程灾害保险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

1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概述

1.1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的定义

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是为了应付土石坝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出现的地震灾害, 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 收取费用, 建立专项地震基金, 实现土石坝工程地震灾损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

由于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属于灾害保险, 一旦发生地震灾害由保险公司负责理赔, 可以按财产保险收取一定的保险费。地震作为财产保险的一种基本责任险进行承保, 国际通行的做法是预先规定一个最大承保限额, 以其为标准, 在这个限额内损失多少赔多少, 超过该标准的数额免除赔偿。

1.2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的作用

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以承保土石坝工程地震及其危险性为目标, 对施工期和运营期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进行经济补偿, 以减轻地震灾害为根本目的。

参与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 将在土石坝工程地震灾害中发挥积极作用。

(1) 平息地震谣言的心理作用。

地震保险以合理的保险费负担向可能处于地震危险之中的土石坝工程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可消除土石坝工程承担地震风险的主体对地震谣言造成的恐震心理。

(2) 地震后经济补偿和救灾作用。

地震保险基金可在土石坝工程震害发生后起到及时、充分的补偿作用, 有效地支援救灾和建筑物恢复、重建工作, 并对维护震后的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3) 有效地缓冲地震后政府的财政负担。

地震损失主要通过平时积累的地震保险基金来实现及时补偿, 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业务的大量开展, 将会大大减轻地震后政府的财政压力, 并保障地震发生后国家的信贷计划不致受到大的冲击, 有效地缓冲政府的财政负担。

(4) 防震减灾作用。

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业务的开展, 有利于促进土石坝工程防震减灾对策的研究, 宣传和普及防震知识。同时扩大土石坝工程的“地震保险”覆盖面, 反过来又促进了土石坝工程的防震减灾工作[1]。

2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费率的厘定

通常地, 在计算地震保险费率时, 尤其对于重要的生命线工程, 如该工程没有按照规范要求的设防烈度进行设计, 保险公司将拒绝承保该项工程的地震保险。如此, 一则可从保险的角度来强化工程方的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视程度, 从而保证工程在其使用期限内的使用质量和安全性;二则可使保险公司避免承担过大的地震风险, 以确保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

本文的主要研究范围是土石坝工程在其施工和运营期限内, 因地震造成的物质损失的保险净费率, 所以在计算地震损失时不包含其他的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和人员伤亡。作为防震减灾的重要金融手段, 地震保险是使投保人分担地震风险和获得地震损失赔偿的最有效和最公平的方式[2]。推进的难点是如何合理、恰当地厘定费率:国内外有些研究者试图直接根据损失统计建立模型, 受震害经验数据的限制, 也不可能详细地给出各类工程结构的损失模型。根据土石坝工程地震灾害危险度和土石坝工程地震易损度得出的土石坝工程地震风险来确定其地震保险费率, 是一个合理可行的思路, 如图1所示。

2.1土石坝工程地震灾害危险度

土石坝工程地震灾害危险度分析是指计算土石坝工程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地震后各种地震灾害发生的风险概率, 参照自然灾害危险性等级标准, 判断土石坝工程地震灾害发生的危险等级。

通过土石坝工程地震震害调查可以看出, 最常见的土石坝工程震害模式为滑坡、沉降、裂缝、地基液化, 少数发生溃决。针对这几种震害模式, 分别建立相应的风险模型, 采用动力可靠度分析方法, 分别计算各种震害发生的概率, 根据该结果参照表1所列标准, 可得到土石坝工程各种震害模式的地震危险等级。

2.2土石坝工程地震易损度

土石坝工程地震易损度是确定土石坝工程遭遇地震损失的破坏等级, 参照历次震害调查将土石坝地震灾害破坏等级分成4级:基本完好、轻微破坏、较重破坏、严重破坏。根据土石坝工程震害模式, 分别进行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 将数值计算结果参照表2标准进行破坏等级划分。

2.3土石坝工程地震风险度量

在确定了土石坝工程地震灾害危险度和地震易损度的基础上, 参照土石坝工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矩阵 (见表3) , 可以得到土石坝工程的地震风险等级, 进行风险决策。

2.4土石坝工程地震商业保险费率的厘定

根据国际上日本、美国、墨西哥等各个国家的通用做法, 地震保险的基准费率值在0.02%~0.53%之间浮动[2,3], 据此, 本文将0.05%~0.5%的值分配给4个风险等级。如表4所示, 通过对土石坝工程的地震风险分析和度量, 得到其地震风险评价结果, 根据此结果参照表4选取适当费率作为保险基准费率。

费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投保人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其相应地震风险等级的费率。土石坝工程地震风险等级不同, 其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的数值差异较大, 土石坝工程的破坏越严重, 损失比增大, 保险费用也就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表4中给出的仅是地震保险中土石坝工程的基准费率值,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考虑土石坝工程的修建年代以及有无抗震设计等因素, 利用这些因素对表1给出的基准费率值进行修正[5], 即可得到土石坝工程的保险费率。设各项因素的修正系数为δj, 它的取值范围为0.9~1.1, 那么土石坝工程保险费率为:

r=rij=12δj (1)

式中:r为土石坝工程保险费率;rj为土石坝工程震害基准费率;可从表5查得δj为考虑土石坝工程修建年代、有无抗震设计的修正系数, 修正系数的值可参照表5。

2.5土石坝工程地震国家强制保险费率的厘定

提议国家对土石坝工程项目采取强制性收取地震保险费用, 可以制定低费率, 争取宽保面, 作为地震基金储备。收费标准通过土石坝工程震风险分析和度量得到的地震风险评价结果, 参照表6费率收取费用。

3对我国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模式的建议

结合其他国家的地震保险模式, 在此建议我国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模式采用国家强制性地震保险与自愿性商业地震保险相结合的模式, 将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认为既是政策性业务又是商业性业务。先由国家强制性收取低额保费, 再由投保人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商业保险。

对于国家强制性地震保险, 实行低保费宽保面的费率政策, 是我国政府推进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的最佳模式选择。国家制定相应的地震保险法律法规, 从土石坝工程项目立项建设施工开始, 就强制风险主体参照表6所提议的费率交纳低额保险费。国家一方面鼓励土石坝工参加地震灾害保险;另一方面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巨灾保险。一旦发生灾难, 风险主体就可以得到保险理赔, 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和飞.工程地震保险模式及其费率计算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3.

[2]肖光先.确定地震保险费率的基础研究[J].地震学刊, 1991, (1) :108-115.

[3]陈保华, 叶民权.地震保险费率厘定和保险理赔设计的研究[J].地震科技情报, 1998, (4) :1-7.

[4]三上康夫.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和保险费率的确定方法[J].国际地震动态, 1988, (5) :31-35.

篇14:提高国民消费率的税收政策研究

经济增长;国民消费;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224;F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18-02

一、目前我国国民消费的现状

首先应了解我国目前国民消费状况。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主要的,同时也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在我国消费占GDP的贡献率为50%-60%左右,而国外消费占GDP的贡献率一般高达70%-75%左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

二、我国国民消费率低下的原因

税收不是用作均贫的工具。税收的目的不是让政府更加富有,而是让所有国民的生活更加幸福,而现行税收政策在刺激消费存在几点不足:

1.居民购建住房支出乏力

在居民购建住房上,我国税收制度不合理,难以抑制购房的投机活动而且在扣除上不予考虑其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在我国居民住房支出作为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一部分,房价上涨过快对居民预期消费支出具有挤兑效应。而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在税种结构、计税依据、税费负担、和税收成本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利于优化房地产资源配置的问题,使得房地产税制应有的效率原则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对富人购买多套房产行为没有多大的约束力。税收制度在调节房价上的缺陷使得高房价影响到居民其他方面消费。

2.居民教育、医疗支出挤压其他消费

与住房比起来,教育和医疗问题其实具有更强的普遍性,住房具有“一次性”的特点,但子女的教育却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而居民日常生活中也难免生病。沉重的教育、医疗等经济负担,挤压了其他方面消费的增长,改变了居民的消费结构,使其他消费出现了下降趋势。

三、税收政策是影响国民消费的重要变量

1.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来影响消费

税收政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调节收入分配。如政府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实行累进税率,它直接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缩小个人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而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依其累进程度而定。

2.减轻纳税人税负

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扩大国内外投资、调节产业结构和开发高新技术行业的一种有效形式。

3.直接刺激消费

政府出台一项税收政策,是会影响人们预期消费的,人们会分析政府出台的目的,是鼓励消费还是限制消费。例如我国最近出台的对车辆购置税的优惠规定,这一优惠政策使得我国汽车销量在一度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这样的税收政策在刺激当前经济增长方面作用非常明显。

四、提升我国国民消费水平的税收政策

我国通过税收政策来提高国民消费率是可能的,这就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完善和出台相关税收政策来刺激消费。

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

居民的收入水平将对其消费起决定作用,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更加直接,个人所得税的完善对于提高国民消费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取消不当减免税政策,除抚恤金、救济金、离退休工资、见义勇为奖励金等少数列举的收入给予免税外,其余各种收入如各类奖金、补贴等都应列入征收范围。这样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对提高国民消费起到刺激作用。

2.刺激中小企业投资

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允许一般纳税人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消除我国当前生产型增值税制产生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在维持现行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增值税转型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开征社会保障税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

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从国外经验看,社会保障税是筹集保障资金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我国也应适时开征,开征社会保障税对完善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征这会保障税,居民的医疗,养老等得到保障,这样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必将增加基期的消费,这样源源不断的个人消费无疑将对拉动内需起到推动作用。

以上一系列的税收政策都可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通过以上税收政策的运用,可以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居民收入,引导消费方向,从而促进全体居民的消费增长,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利的支持。

[1]张秀敏.“消费型”税制设计[J].经济体制改革,2004(3).

[2]林江鹏,刘旺霞,黄永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4).

上一篇:国庆贺词下一篇:农村重阳节八年级经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