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美术教学的思考

2024-08-10

对高校美术教学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对高校美术教学的思考

对高校钢琴教学现状的思考

摘要: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已经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人们已经开始转而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钢琴作为陶冶人们情操的乐器,被众多的人们喜爱,并且钢琴还作为一种教学的形式出现在高校中,本文就高校中钢琴教学的现状引发笔者的思考,做出如下总结。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思考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高校的钢琴教师有着先进的教学观念至关重要,将培养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事业,将心思全部投入到如何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如何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还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感染启发学生,使学生对钢琴形成全面的认识。钢琴在高校中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钢琴教师做好表率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将积极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对钢琴重视起来,从而在钢琴的学习中变得主动积极。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是会从事钢琴教学的,给他们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有利于钢琴教学快速地传播,从而使国民的钢琴素养得以提高,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那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果每一位高校钢琴教师都能够与时俱进地探寻先进的教学方法,对高校钢琴的教学工作将会产生巨大的助力,可以预见的是,高校钢琴教学的课堂将会是汇聚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地方。

二、完善钢琴教学的计划

钢琴课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掌握钢琴的演奏技巧,并且能够在教学中使学生学到琴键的基础理论,对钢琴演奏的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还要能够独立地分析钢琴作品,以及了解不同作曲家的不同风格。钢琴教学务必以将学生培养成文艺事业接本人为宗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和传授,还要制定有利于教学的完善的教学计划,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

三、充分认识到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钢琴课在高校的音乐专业中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怎样将这种重要的意义为人所知晓是高校钢琴教师需要面对,也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钢琴教师自身必须率先认识到这种重要性,然后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将这种影响带进全社会,学习钢琴能够使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提高,并且钢琴是一门含金量很大的课程,通过钢琴的演奏,简单的乐谱便化作音符给人以精神愉悦,每首动听的钢琴曲的演奏都离不开演奏者的高超技艺,而这种技艺也离不开一位优秀教师的指点。

高校的钢琴教师需要将钢琴教学的作用熟知于心,并且通过自己的授课传达给学生,这种传授主要是自己通过专业知识以及钢琴技巧等形式实现,让钢琴变成易于学生掌握的音乐演奏技巧和理论表述,高校教师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在钢琴实践中能够体会到钢琴的重要性。

四、促进钢琴教学方式的合理转移

钢琴教学中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势必使学生对其厌烦,当在钢琴教学的初期,主要是传授基本的钢琴弹奏方法以及钢琴的弹奏姿势,使学生对钢琴初步具有鉴赏能力,这可以采用比较集中的教学法。当学生基础知识已经掌握,还要设置一些学生在集体中单独表演的课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胆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众人面前自信满满,这是中期的培养目标。教师还要为学生争取一些在重要场合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切身感受一下在现场演奏的气氛,进而使他们的演奏技巧得以提高,五、促进钢琴教学内容的科学转变

高校中钢琴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钢琴充满着热爱,但是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扎实,有的则在实践上问题百出,这就需要钢琴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

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有后续的发展,基本功不牢固,在钢琴的后续学习上同样会遇到挫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导地位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第三,在课上的钢琴练习时间有限,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课下钢琴练习的时间。第四,钢琴自身就是传情达意的艺术,钢琴教师在授课时还需注意和学生情感的沟通,这样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授人以渔,钢琴教师不单单是要教学生弹奏多少曲子,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掌握关于钢琴教学中的基本原则,了解、掌握钢琴基木教材如何运用和选择,并且掌握到教授钢琴的基本方法,能够在钢琴实践中进行阐释。

【参考文献】 [1]司徒碧春,陈郎秋编著.钢琴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苏日娜.论钢琴教学之八大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

[3] 蔡森.浅谈钢琴教学[J].甘肃农业,2005,(11).[4] 汪珂成.钢琴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J].信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5] 方可著.教学原理与方法论[M].上海:海文艺出版社,2002.[6] 秦琴.钢琴教学应重视音乐感觉的培养[J].甘肃农业,2005.

篇2:对高校美术教学的思考

对高校逻辑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本文针对学术界对高等学校逻辑学课程改革的讨论提出了作者的看法.认为普通逻辑的教学总体上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作者不赞成以现代逻辑取代普通逻辑,认为这种改革过于简单草率.对“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逻辑学教程>作了粗略的评价.主张一定要从高校文科逻辑学教学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教材内容、体系上的改革,又要考虑学生和教师的实际状况,全方位多角度统揽性地来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 者:李玉梅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中文系,四川,宜宾,644007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年,卷(期):2(4)分类号:B81关键词:高校 逻辑学 教学改革

篇3:对高校装饰色彩教学的思考

随着艺术类专业报考的持续升温, 高校设计专业也是在逐年扩招, 而这种井喷式的扩招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办学规模激增与教学资源不完备之间的矛盾。装饰色彩课程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通过对于学生色彩能力的进一步训练, 继续升华其对于色彩的感知与认识能力, 锻炼其自觉、理性的归纳设计色彩的能力。装饰色彩可以不再是物体本身的自然颜色, 而是人们根据审美需要, 对色彩进行多种艺术处理和加工, 装饰色彩是人们对自然色彩的再创造, 是人们主观赋予物体的一种抽象色彩, 是人们对色彩欣赏的一种需要。[1]

当前的装饰色彩教学现状, 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高考美术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束缚

大部分的艺术类学生, 都是高考班填鸭式教学的产物, 长期色彩的默写与背诵, 使得对于色彩的认识只停留在惯性思维的能力。简单的写生工地, 也是最基本的写实与模仿, 被没有真正系统的开始主观设计色彩, 这是我们在教学中, 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使学生解决突破这一瓶颈, 才能真正走向创意设计的路子上去。高考突击班造成了学生们不自觉的进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装饰色彩教学中, 学生习惯性的养成一种对于教师的依赖, 还经常希望老师做类似高考色彩画一样的范画。机械的描摹, 使得学生暂时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只有大胆的鼓励同学们突破自我, 加强形式、构成的理念, 在把握艺术原则的基础上, 信马游缰的放飞自我的思维, 去创造, 去突破自我, 实现有机械、被动接收, 到主动、个性的进行思考, 完成前期设计思想的转变。

2. 传统色彩教学理念不能适应现代设计的需要

装饰色彩的教学, 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很多院校因为师资不足的原因, 经常是由美术学绘画专业老师代课。绘画专业的老师, 基础造型能力扎实, 技法熟练老道, 造型功底深厚。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很容易使得学生陷入纯绘画的领域, 使得几周的装饰色彩课程, 对于今后的设计, 没有直接的指导性作用。装饰色彩课程的开设, 还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转变角色, 在写生中, 假如构思与创意, 打破传统模仿写生的局限, 融入设计的意识。

二、色彩教学观念的逐步转变

1. 基础造型与装饰色彩

基础课程的设置, 应该更好的突出其专业性质。设计教学中, 装饰色彩也应该与时俱进, 作出相应的改革。长期以来, 色彩教学只是要求学生锻炼写实能力, 画出一张既有素描关系, 又有色彩关系的好的水粉画, 或者水彩画。很多学生的基础写生能力很强, 但是并不擅长进行设计;而一些设计能力很强的同学, 也许并不擅长传统的色彩画。甚至有时候很多时候引起了一种质疑, 就是“写实能力越强的同学, 思想从描摹客观转变为设计思维的过程越长”。设计类的学生一入校, 在解决了基础的造型能力之后, 学生如果选择设计专业, 就不应该再完全按照纯粹写实绘画的标准来要求, 要改变传统的衡量作品的标准与尺度。色彩教学中的写生色彩, 应该是认识色彩的第一步, 它是色彩教学系统中的一部分, 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装饰色彩的运用。事实上, 自然色彩到写生色彩, 再从写生色彩到装饰色彩, 这是一个对色彩的认识过程, 也是对色彩提炼升华的过程。

如何转变传统的色彩教学观念?怎样在加强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同时, 从机械写生描摹的色彩转变为装饰性的色彩。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很多同仁的关注与思考。与其让学生在进行写生的重复后, 在设计课中, 后知后觉的发现设计的规律, 不如直接从入校起, 就转变观念, 进行大胆的突破与创新。而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的装饰色彩, 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2. 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培养

装饰色彩的训练, 归根到底, 就是进一步突破传统定势思维的局限,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是现代设计的灵魂, 创新是设计作品的生命, 没有创新精神, 就没有现代艺术设计。我们现代设计教育, 更需要义无反顾的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装饰色彩就是创造性思维飞跃的一个基点, 只有立足于此, 突破于此, 才能围绕创造性思维来展开全面的现代设计教育。而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凸显不同方向的设计特色。艺术设计专业门类众多, 比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等等。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 对于装饰性色彩的学习, 也不尽相同。比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习, 就要多多研究传统中国民间美术设计中的装饰色彩, 熟悉各种不同的传统中国元素, 更好地继承创新为现代设计所用。

三、装饰色彩专项课题训练的探索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以课题形式, 进行不同的专题训练, 加强设计与装饰色彩的联系, 使得课程中既涵盖装饰色彩、构成色彩、抽象色彩的规律, 又具有典型的美学特征。课题的设置因人而宜, 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与基础, 有条件的局部展开, 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量身定做, 不论过程如何, 都是为了提高设计思维能力而进行的专题训练与探索。

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经验, 也开设了部分创意性的专项课题训练,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限色写生训练, 以往的色彩训练, 都是用丰富微妙的色彩去表现客观物象, 在课题进行之初, 就告诉同学们, 这是为了更加节约印刷成本, 从设计的源头开始限制。从色彩丰富的描绘对象, 提取出6-8套漂亮的色块, 概括的描绘整个色彩关系, 整体效果要达到和谐、统一、装饰。这样的训练结果, 最直接的效果就是, 之前写生丰富的感性分析环节, 直接转化为理性逻辑归纳的形式, 通过这样特殊的课题训练, 转化成一种主观把握的能力, 练就对于装饰色彩更好的掌控能力。

创意联想的课题训练, 则是类似与色彩构成中的命题设计, 但更加强调其趣味性。在创意联想装饰色彩课题中, 已经抛弃了之前的限色的写生阶段, 而进行的是一种直观的再生组合与创作。在此期间, 要注重个人主观的感受, 突出色彩的装饰;在形式上要有大胆的突破与组合, 结合之前进行的基础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课程, 进行提炼和组合。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事物, 可以再次组合罗列在一起。在进行色彩描绘时, 必须重新对色彩进行提炼、组合, 从色彩的基本要素及感情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从而设计出画面中所需要的色彩。在色彩认识和训练的基础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整合

李燕飞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50)

摘要:三大构成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作用, 但是课程设置相对出现了滞后性, 本文从课程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方面提出了三大构成课程整合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三大构成;整合

三大构成体系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平面构成是在二维空间里把形态、肌理等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进行分解、排列和组合, 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形象;色彩构成是利用多个色彩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重新搭配和塑造新的色彩形象;立体构成是用各种材料将基本构成要素如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等方面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重组成新立体形象。这三门课程是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的课程依存关系。

一、三大构成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意义

三大构成体系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 对世界现代设计产生了深渊影响。它开设了以图形、色彩和材料研究为主的三门课程, 也就是今天三大构成的雏形, 开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虽然三大构成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发展, 但是仍然坚持着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宗旨。三大构成作为设计教学基础课程体系, 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理性思维和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作为基础课程, 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修养, 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并且它的知识具有深度和较广的辐射面, 与多个设计领域有着紧密关系, 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等, 因此通过培养发散思维, 拓宽专业方向。此外, 三大构成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 达到眼、手、心的高度统一。随着人们对现代设计的享受度不断提升, 对现代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大构成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设置的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开设缺乏一定的经验, 主要还是模仿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 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不足性问题。

1. 脱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职能

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

上, 我们要注重由写实向写意转移, 绘画写生刻意写实, 追求真实;设计基础写生侧重于意象, 设计基础色彩在写生观察中, 应面对自然景物, 讲求感受和领悟, 并把这种感受传达于画面, 同时, 作为设计类专业色彩的训练, 不要只局限于面对景物的写生, 还应有自由想象的练习, 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色彩, 这才合乎设计基础色彩训练的重点要求。这种组织画面的方法, 既训练了学生对物象的观察与分析, 又可以使他们锻炼色彩创意和提炼色彩的能力。[3]

集体色彩训练课题, 是在装饰色彩课程中融入集体创作的一种尝试, 通过集体协作, 共同完成一张完全的装饰色彩作业。最初的训练是有第一名学生随机用色彩在空白画布进行一笔涂抹, 随后学生在这个基础上, 完成这张装饰色彩的创作, 全班依此类推。在这样去适应了解同伴之后, 下面的课题, 就开始画面的分割, 几位同学共同完成相应比例的作业, 但要求整张画面色彩统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可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服务对象应该是设计市场和社会, 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胜任设计市场所需, 具备独创设计思维和现代设计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设计型人才, 因此三大构成课程也必须是为市场服务的, 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及时调整, 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因时而变。但是从高职院校开设三大构成课程情况看, 开设的针对性不明确。另外艺术设计专业里的方向较多, 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等, 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各自的专业定位和特点的, 但是三大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表现出来的却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雷同, 甚至课时量也是雷同的, 放到任何一个专业方向里开设都是“放诸四海皆准”, 更别说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到底它的开设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之间应该如何接轨, 高职院校考虑得明显不够深入。

2. 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由于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模式, 本科院校一直都提出“宽口径, 厚基础”的教学思想, 自然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要求甚为严格, 在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也比较注重基础性理论, 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改革, 因此高职院校在模仿本科院校时就容易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 以传统的理论内容教学为主, 很少有理论知识的延伸, 即使学生同样做大量训练作业, 但是内容的设置上就没有和专业特色挂钩, 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目的性不清晰, 意义不明确, 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作业的完成是为了应付, 因此对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发散思维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对知识一知半解, 更无法把三大构成间的各知识点进行串联发展, 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到专业领域, 这种教学偏差比较普遍。

3. 课程开设时间过于分散

三大构成课程按照传统模式, 一般在大一大二期间单独安排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对于本科艺术院校来说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毕竟本科是四年制, 有利于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 但是搬到高职院校使用的话, 就显得跨度过大, 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就短, 其中至少有半年时间外出实习, 等三大构成课程上完了, 学生都差不多要毕业了, 知识还没来得

一, 装饰效果良好。这就使得同学们初步形成了以后的设计团队意识, 鼓励同学们相互配合, 各取所长, 还原装饰色彩教学于快乐的本真, 体现艺术源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的原则。通过这样的课题设计,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团队意识, 为以后恰如其分的转换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萍.谈装饰色彩的教学方法.[J]大理学院学报2006.07.P66.

[2]万小寒.苏宇.严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3.9.P83

篇4:对高校瑜伽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瑜伽教学;健身;高校体育

1、对瑜伽课程的简单介绍

作为古代印度六大哲学体系之一的瑜伽,有着其独特而的意义。从狭义上来看:瑜伽是一项可以把肉体和精神相结合的,“动”“静”相融合的一项运动。“结合”、“融合”等的出现就充分体现出了瑜伽的连接、结合、融合、联系等意义。把人的精神和肉体巧妙的结合起来,体现出精神和肉体的“合二为一”,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似乎又与我国的养身气功里的“天人合一”有一定相似之处或联系。瑜伽,通过冥想来集中人的注意力和意识,进而静下心来,排除烦躁。这也是其宗旨和目的意义。从广义上来看:瑜伽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哲学。在印度,瑜伽是神圣的,是不可以抵触的。那里的人们深信通过修行瑜伽就可以可以消除轮回带来的痛苦,进而达到内心与宇宙的合体。通过修行瑜伽让人的心灵被征服,认为所有的障碍都是不存在的。随着人的意识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对瑜伽的认识逐渐上升为“身心合一”的生命哲理,主要强调的是“修身”、“养心”、“调息”,通过三合为一,达到疗养,调整的目的。打坐,对身体进行按摩、伸展等可以调节人的身体机能,达到体内的平衡状态,实现自然疗法的效果。

2、在高校体育中引进瑜伽教学的积极意义

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来看,瑜伽的运动特征以及其动作结构是完全符合高校体育发展的。瑜伽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开展,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带来了创新,提供了依据。对于高校体育来说,瑜伽的到来无疑是一个惊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进瑜伽可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增添趣味和色彩,让高校体育更加吸引学生,进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瑜伽具有明显的运动生理学价值,它的运动量是可以因人而异的,锻炼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惊人的。它是一项比较适合终身锻炼的运动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能为学生培养终身体育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其积极意义进行概括总结,如下:

2.1通过瑜伽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瑜伽运动中,通过不同体式的练习,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的机能水平,达到身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通过一些体式的练习,如拉伸和扭转等能够调节人的脊柱,增强肌肉的运动能力,长时间的坚持练习还可以通过肌肉的舒张来促进血液的循环。在瑜伽的练习中,呼吸是最受重视的,通过呼吸的练习提高练习者的心肺功能,进而提高身体素质,让学生的身体更加健康。

2.2瑜伽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姿态,提高自信心

很多学生出于种种原因,缺乏自信心,自卑的心态一直无法释怀,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总是低头缄默不语。在瑜伽的练习过程中,很多体式都是胸腔上提,抬头。这就提醒学生要养成挺胸抬头的习惯,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会不断地提醒练习者怎样的动作是正确的,并帮助纠正错误的动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知道正确的动作,并对生活中一些不正确的姿态进行纠正。对于一些放不开的学生,老师会告诉你:不要和别人攀比,做最好的自己。坚持这样的练习,学生不好的姿态就会慢慢改善,自信心也会逐渐提高。

2.3通过瑜伽的练习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

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不同,没有接触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的压力就会趁虚而入。尤其是内向和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压力犹如泰山般压得他们无法喘气。如果对于学生压力大的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极端的想法,引发不好的事情发生。瑜伽的练习一般都是在一个相对舒缓安静的环境下进行的,听着舒缓的音乐,老师那柔和的声音犹如天籁之音让学生很快的完全的释放自己,和老师一起进入到体式的练习当中,注意力不断的集中,压力就逐渐的得到缓解。再次面对这些问题时就会有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

3、瑜伽的教学方法在高校体育中的运用

3.1为了保证瑜伽的科学性,应该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在瑜伽的练习过程中,错误的动作会影响练习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所以,在高校开展瑜伽教学时就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瑜伽的动作,还要向学生讲授瑜伽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课的开展和学习,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瑜伽这项运动的特征、作用、每个体式的功效、什么样的运动量最合适等,以助于他们在练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体式和强度。此外,只有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特征,进而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得瑜伽水平得到更快的提升。

3.2瑜伽教学要循序渐进,依次进行

瑜伽这项运动主要是体式的练习,因此,在瑜伽的练习过程中体式是基础。但是,每个体式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功效,体式也有难易之分。这就要求瑜伽老师在进行瑜伽的教学时注意体式的变换和练习,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依次的进行教学。对于一些有难度动作的教授和练习时可以选择动作相接近的其他简单的体式先进行练习,然后再过渡到要练习的体式。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

3.3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上课环境

在瑜伽的练习中,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是很重要的。这样的一个环境能够更快的把学生带入到瑜伽中。安静舒适的环境会让学生刚踏入瑜伽课堂,就能够感受到轻松祥和的氛围,顿时觉得练习瑜伽是一件很轻松,惬意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这样一来,他们的练习效果就会不同凡响。

3.4将层次化和个性化教学运用到学生身上

每个学生对不同动作的掌握和发展都不同,他们的身体素质都不尽相同。所以,教授瑜伽课程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编制一套相对最适合所有学生的瑜伽套路。同时,在进行瑜伽的教学时,也要分层次进行,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授不同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练习的能力和习惯,以提升学生的瑜伽水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4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授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应该是占据主体地位的,瑜伽的教学也应该如此。所以,在瑜伽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的体现出来,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也要要注重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和探究式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瑜伽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瑜伽水平。

4、小结

瑜伽的兴起带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瑜伽流入高校,势必是学校体育教学中重点推行的项目。实践证明:坚持进行瑜伽的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矫正学生的身体姿态,能够帮助学生戒骄戒躁等等。在高校推广瑜伽教学的同时也要提供优良的瑜伽教学环境,重视学生学习后的感受,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瑜伽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我国瑜伽事业健康蓬勃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陈素玲:《普通高校瑜伽教学的研究》,《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江凤:《普通高校瑜伽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搏击(体育论坛)》,2011(04).

[3]陈燕:《普通高校瑜伽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内江科技》,2010(04).

[4]沈震.高校体育课瑜伽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8).

[5]王延奇,王丽.浅谈高校瑜伽教学模式的改革[J].运动,2010,(9).

篇5:对高校美术教学的思考

作者/蒲小燕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生物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高校生物专业在实践教学组织、制度建设、监控与考核、基础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从以上各方面强化高校生物专业的实践教学。首先,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提;其次,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保证;再次,强化实践教学的监控和考核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第四,加大投入,完善实践教学基础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篇6:对高校美术教学的思考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传统观念,阻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人进行。因此,只有首先在体育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和革新,才能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使高校体育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在人的全面发展中,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身体素质,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应朝着体育终身化、体育目标长远化和体育活动社会化,以终身体育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满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一、由阶段体育教育观向终身体育教育观转化

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体质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高校把体育教学仅归结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只追求体育锻炼的一时效果(如每年一次的达标),而忽视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这种只强调体育教育阶段性和近期效果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身体、精神提出的综合要求,难以达到更高的自我充实、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有效生存能力的最终目的。而终身体育是把体育教学活动与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形式和方法上为不同身心特点的学生提供最大选择,奠定他们未来从事身体锻炼和身心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打下良好的身体和技能基础,以利于他们向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它不仅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而且期望他们在毕业后的各种环境里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作为高校体育的主体那分—体育课堂教学,理所当然成为终身体育的培养期,为终身体育教育奠定基础。在体育教学中要从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目标出发,破除传统的近期效果观,树立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意识到终身体育的意义与价值,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掌握一些适合于自己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以便走出校门后能自觉地从事适台于自己身体条件的体育活动。

二、由被动教学观向主动教学观转化

在传统体育教学观的导向下,教师严格地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巩固提高”的程序,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以学生掌握“三基”的程度来评价体育教学效果。同时,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要求学生的一切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指令,学生的学习必须从属于教师的教,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忽视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训练和锻炼习惯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创造力、智力的开发。因此.必须实现体育教学重心的转变,从偏重于教向以学生主动学为主的转变。

(一)教学由注入式转向启发式

教学中,改变单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统方法,努力营造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将“启发式”、“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修能力,使他们理解教学过程,对所学内容“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从而开发智力,培养其创造能力。如:可由学生自定游戏规则,并可促使学生了解、掌握原有的游戏规则,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规则又提高了兴趣。

(二)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体育专项课可作为一项过渡性的目标。在专项课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的专项运动兴趣逐步转移到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上来,这种转移可以说是体育意识的一个升华。只有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开设专项体育课,才能起到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作用,才能由被动教学向主动教学转化。如乒乓球课,可讲解乒乓球运动与排球等运动的异同,使学生广泛了解体育运动项目。

(三)教学方法由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局限于固定程序的单向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缺乏对教学互动信息和反馈。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是第一性的,教师的教是第二性的,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教法应来自于学法,不能千篇一律总是一个方法、一种形式、一个标准一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效果为评价标准.如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核等。

三、传授体育知识与发展人的智能相结合体育基本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反映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技巧:传统的体育教学观认为,掌握知识就是发展智能,片面强调以传授运动技艺为中心、井以掌握技艺的多少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使体育课成为单纯的运动技术教学课一教师教,学生机械地模仿、为完成技术动作要领.就无暇顾及思维活动并影响智能发展。现代教育思想认为,人的创造素质突出反映在讨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上,只有以智能为中心的个体发展才是学生自觉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的可靠保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在传授运动技艺的同时、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即实际操作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组织群体活动和体育竟赛能力,以及体育知识迁移能力等二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发展智能,除了教师有效的指导外,还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教学运动技艺上,更应体现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对一些较难的技术或有争议性问题,可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使整个教学活动处于边听边练,边看边思之中、让学生思维活动呈现积极态势。

(二)培养学生自觉性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以课堂为中心,教学进度和方法依同一模式,使教学活动拘于狭小的空间,学用脱节,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形成。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理解的,让他们自己学习和思考,提高其兴趣和综合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提倡这样一种教学,即给学生留下发表见解的时空、给学生提出质疑和操作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的积极性;这是高校体育教育从传统的“填鸭式”转向素质教育的“探素式”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体育教学从“传习式”向“探索式”转变的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及特长:同时扩大教学领域,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各种形式的锻炼小组,开展各种课外竞赛活动,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此应强调学生自愿参加,自行组织,自己进行活动,促使其能力得以施展和发挥。

(三)少加强理论知识教育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对理论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因此存有“重实践轻理论”的偏见、这是不符合现代体育要求的。当今,将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已取得共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理论知识教育、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来指导体育锻炼,并达到终生受益的效果。例如,它可以使学生懂得,在参加运动前及运动后为什么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常见的运动按摩方法;运动中应注意哪些营养卫生等等。可见,体育理论知识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是密切相关的。当然,体育理论知识内容极其广泛,而理论课教学时数有限,在教学内容上应精选一些实用、易懂、易学并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内容,在不失原有功能特点的前提下,做到简单实用,使学生易于学习掌握,并指导运动实践。

四、结束语

篇7:对高校美术教学的思考

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一、学分制下教学秘书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教学秘书本身的问题。①人员构成复杂。从目前教务秘书人员构成上看,来源极为复杂: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有转岗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有专职的行政人员,也有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随调人员等。②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有些教学秘书对所在学院的各专业教育规律和教学管理理论知之甚少,无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实践证明,既有教育学专业背景又有一定教学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务秘书其业务能力相对较高,往往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际上,这样的教务秘书亟缺。③待遇低,发展空间窄。目前各高校普遍实行岗位津贴制,主导精神是向教学科研一线、优秀骨干教师、拔尖人才、管理骨干倾斜,这种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有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但在身份认定的标准上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务秘书的教学管理一线作用。教务秘书工作任务重,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足,不能评职称,个人发展空间一定程度受限。

2.教学秘书工作面临的新问题。①面临新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运行机制的问题。学分制下,教学秘书将面临的是不熟悉的新的教学文件(具有一定弹性和灵活度的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简介、选课指南等),新的基本制度(选课制、导师制),新的运行机制(选课运行体制、学籍管理运行体制)以及新的教学环节。教学秘书不仅需要面对每一位学生,每一位任课教师,以及教务处和相关职能部门,而且还需要了解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进行协调工作。教学秘书如何采用有效的操作方法使各环节得以正常、有序的进行,对学分制的有效实施起着重要作用。②面临复杂的课程安排问题。学分制管理的主要模式有很多类型,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学分制,其核心是选课制。学年制下的学生,从一进校门起,只能按照一个事先制定好的统一的严格的课程教学计划进行学习。教学秘书按此教学计划工作相对容易,相同专业,相同年级每班均执行同一种课表。从管理角度来讲较单纯,透明度较高。改制后,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跨年级、跨专业、甚至跨系、跨校选修课程。数千人按照自己设计的课表选课,而且有的学生缺乏自我设计能力,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盲目选课或趋易避难,或者对自己的选择把握不定。这就给排课、选择教师、组织考核、学分统计等带来一定难度,极易产生管理上的某些混乱。③面临复杂的学生学籍管理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籍管理体制都是根据国家大学生管理条例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的学年制《学生手册》,对学生奖励、授予学位、学业警告等都做了明确规定。管理和操作起来相对容易。改制后,新的学分制《学生手册》规定在学籍管理上实行学分绩点制。即在学生成绩总表中要将学分绩点记载清楚,取消留降级,但在学期或学年中对于达不到规定的最低学分者,则应退学,以确保优胜劣汰。由于选课制的产生,使每一位学生会有不同的成绩总表,使得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的过程繁杂化,这给教学秘书在操作时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二、教学秘书的特点和工作职责

1.教学秘书的特点。①辅助性。教学秘书是学院、系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所以,辅助性是教学秘书工作的基本特征。所以教学秘书应兼有咨询和补偿功能。②服务性。教学秘书工作就是为学院、系领导和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要为领导的决策性工作创造方便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教学秘书要为院、系各部门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只有全心全意为这三方面服务,才能保证学院、系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③政策性。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领导都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助手的教学秘书,工作内容都与政策紧密相连,要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政策和规定。

2.教学秘书的工作角色。①称职的参谋和助手。教学秘书队伍是教学工作的最基层管理团队,是面向师生的服务者,这就要求教学秘书明确角色、正确定位,协助部门领导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秘书要切实做好有关文件的贯彻执行,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为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在必要的情况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当好参谋助手。②求真务实的信息员。教学秘书是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与具体教学单位间的桥梁,是师生沟通的纽带,起着上令下达、下情上报,联络师生的重要作用。教学秘书是学校教务部门与具体教学单位的桥梁。同时,教师调(代)课和停课、教学安排、学生对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等,也通过教学秘书联系和传递,是师生联系的纽带。③热情周到的服务员。全面地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是教学秘书的中心任务和本职工作。教学秘书从事的工作是教学行政管理即教学管理,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管理,其主要目的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真正把服务落实于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中,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④严谨的档案管理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针对学校教学工作中发生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图表、影像以及数据资料,教学秘书要有计划地将其按一定顺序或规则进行收集、整理、补充、存档。比如,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工作量、教学日历、教学进度表、教学课表、学生档案、学生成绩表、过往试卷、实习材料、毕业论文等,这些作为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证据资料,因此必须做好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存档,确保档案的条理性、完整性和正确性。

三、做好教学秘书工作的.路径

实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牵动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除以上列举的诸多问题之外,还会有主辅修制、导师制、双学位制等其他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学秘书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特点和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积极的态度,提高自己的水平,切实做好教学秘书的工作。

1.理论上要理解熟悉学分制。教学秘书首先要通过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学分制,提高理论水平。弄懂高校改革为什么要实行学分制,学分制与旧的学年制比较有什么优势。只有从理论上明白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方向明确,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熟悉学分制下的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以及选课原则,熟悉各专业的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这有利于配合教师教学,指导学生选课。

2.思想上要明白管理就是服务。教学秘书要协助教学主任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既要协调好与上级主管部门教务处的关系,又要协调好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各方面工作都应做到热情服务,尽量避免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工作损失。在与上级主管部门教务处联系方面,做好教务处布置下来的工作。在与教师联系方面,学生选课需要了解任课教师,因此,教学秘书必须了解每位任课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特长、学术成果、教学水平等基本情况,选课前对学生进行介绍,最好建立计算机库,以便查寻。在与学生联系方面,由于选课有一定的自由度,更容易造成工作混乱,因此,与学生的联络畅通显得相当重要。可通过团学联、学生干部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顺畅无阻。通过这个网络向学生发布选课情况、课程变化、考试安排、学习成绩等各种信息,同时,学生反馈的信息,也可通过这个网络很快反应到系里来。

3.工作中要提高管理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要熟悉学院或系里整套的教学管理文件,了解各管理环节的工作程序。其次,整个管理要靠手工操作是难以办到的,因此,必须应用计算机来展开工作。教学秘书应尽可能参与开发学分制的教务管理软件。教学秘书熟悉教务管理的实际流程,以便用软件能自动处理每个学生的选课单、各门课程的学时数等各种统计信息,自动统计形成各种标准报表,简化教务管理中诸多烦琐的工作。在学生成绩管理模块中应提供多种灵活的数据录入浏览方式,特别是提供学生选课信息,并能自动生成学生补考、重修清单,以及进行成绩绩点、学分绩点计算。在学籍管理模块中应提供各种查询统计方式,并快速组表输出,自动筛选符合条件的学生,对不符合条件的学生自动生成未授学位、证书原因。

4.管理上建立目标竞争激励机制。奖优罚劣,优上劣下,开展教学秘书之间的岗位竞优活动,对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工作中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管理能力差、不适合教学秘书这一岗位的应给予处分或调离。这能有效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事业的发展。

篇8: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英语正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强势语言。据统计, 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80%的科技信息由英语传播, 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多为英语撰写。教育部在2001~2007年先后出台的有关双语教学的文件中强调要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 要求高校20%的本科课程要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是推动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双语教学课程。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 双语教学必将对我们高等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2 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 顾名思义, 就是指两种语言,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 一般指汉语与英语[1]。根据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 双语教学是利用第二种语言或者外语进行教学的活动。随着双语教学的不断发展, 双语教学被赋予了更加广阔的内涵, 形成了狭义的双语教学与广义的双语教学, 广义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学, 这就要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使用两种语言, 而不是在某一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狭义的双语教学主要指用外语传授某一学科内容的教学, 可见, 狭义的双语教学定义与《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比较一致, 我国的双语教学多指狭义双语教学。因此, 在我国, 所谓双语教学, 就是在课堂上, 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汉语与外语 (目前只要指英语) 两门语言进行学科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汉语与英语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与研究[2]。双语教学不是语言教学, 也不是翻译教学, 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思维的教学。

3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

在我国开展双语教学, 无疑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性人才。我国加入WTO以后, 对培养外向型的专业复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语教学无疑是适应这一要求的重要改革举措, 但由于我国双语教学起步晚, 教学实践与改革经验不足, 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3.1 师资

在双语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 因此, 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对双语教学的效果都具有最重要的影响。我国普通高校能够真正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比例偏低, 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英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效果。据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 某“211”高校中能够完全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仅占15%, 仅9.5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英文水平很好, 可见, 双语教学老师的水平亟待提高;另外, 从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普遍较低, 仅28.33%的学生感到满意[3]。因此, 发展双语教学, 首先要提高双语教学师资水平。

(1) 大力引进国外人才, 要努力引进一些英语水平高以及学科知识强的留学归国人员作为双语教师。

(2) 加强高校双语师资培训, 可在全国各高校之间可以开展交流与互访, 学校内部也要加强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尤其是英语能力的培训, 或者将骨干教师送到国外进行双语教学培训。

(3) 科学管理, 对双语教师要进行科学的管理, 采取多种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探索改革双语教学模式与方法, 真正调动双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2 学生

如果说教师是双语教学中教的主体, 那么学生就是双语教学中学的主体。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外语能力对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专业背景知识储备不足以及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将难以理解老师课堂的教授内容, 在大多数高校中, 双语教学课程一般安排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 因为此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外语能力。调查研究表明, 低年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低于高年级学生的满意度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4]。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 学生虽然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对双语教学的欢迎程度并不高,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普遍感觉很难听懂课堂教学内容。因此, 双语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切忌盲目开展。在实际的双语教学中, 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 要营造双语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效果;另外, 加强学生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是提高双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3.3 双语教学模式与教学层次

双语教学最先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其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相对成熟, 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 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最常涉及到的一些模式有沉浸型教学模式、保持型教学模式以及过渡型教学模式。我国双语教学起步较晚, 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独有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双语教学不能照搬外国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理论研究还很不足, 从出版的双语教学专著与学术论文来看, 双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与经验, 但完全还没有形成我国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与理论, 而有关高校双语教学的专著还没有, 反映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不足。我国双语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5], 第一层次为简单渗透层次, 教师可以用英语讲述重要定理与关键词, 第二层次为整合层次, 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 第三层次为双语思维层次, 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思考解答问题, 很显然, 第一层次并不难, 而要达到第二第三层次确有很多工作要做。

(1) 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理论研究, 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升华, 形成我国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2) 高校可设立双语教学委员会, 对双语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与指导。

(3) 鼓励教师大胆进行双语教学改革, 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4) 逐步提高现有双语教学层次, 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思考解决问题。

(5)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探索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3.4 政策

从2001年到2007年, 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 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各大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从实践教学效果来看, 并不是很理想。我们的研究表明,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很低, 尽管他们大多数持欢迎态度。究其主要原因, 除了教师与学生的因素因外, 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与支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目前, 高校对双语教学的认识程度还不是很高, 因此, 国家应该积极出台一些鼓励双语教学的政策, 在财政方面给予支持, 各个高校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双语教学鼓励政策, 对进行双语教学的老师在职称评定, 工资晋升等方面给予照顾与倾斜。

3.5 软硬件投入

双语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环境, 需要对双语教学的软硬件进行大量的投入, 目前, 我国高校对双语教学的投入力度不够, 国家财政应该给予双语教学软硬件环境的建设的经费支持, 比如, 要加强双语教学教材的建设, 积极引进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相适应的外文原版教材, 同时也要在国内加强教材建设;要努力营造一种双语教学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建立起双语教学体系, 使学生在各个年级接受不同层次的双语教育;加强硬件建设, 包括多媒体教室的建设等。

3.6 评价机制

由于我国双语教学起步较晚, 各个高校的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起, 这就导致各个高校的情况不尽相同, 尽管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鼓励双语教学, 但是各个学校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这就使得目前的双语教学缺少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 导致双语教学的质量很难保证, 因此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是各个高校双语教学顺利开展并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要实现真正的双语素质教育, 就必须建立起正确反映教学双边活动的评价体系。

(1) 构建科学的评价制度, 坚持以学生为本, 构建能够实际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采取多元的科学的评价方式, 选择合适的考试以及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并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与语言能力

4 结语

开展双语教学是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培养具有良好语言应用能力的外向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与国外的成功双语教育相比较,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 进行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及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在目前就显得特别重要。高校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实践行为, 需要教师、学生以及整个教育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配合, 只有通过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以及教学实践者的不断努力,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才能不断完善。

摘要: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语教学是培养外向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师资、学生、教学模式与层次、政策、软硬件投入以及评价机制等六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徐登科.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3, 17 (6) :117-118.

[2]沈行华, 何剑波.双语教学改革探索[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118-120.

[3]莫海霞.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王丽萍.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4, 8 (1) :77-80.

上一篇:集体合同1下一篇:江南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