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指南艺术领域目标

2024-08-07

幼儿指南艺术领域目标(精选9篇)

篇1:幼儿指南艺术领域目标

艺术领域共有4个目标,教育建议7个。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一、《指南》艺术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

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指南中的目标所凸显的精神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指南》艺术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和培养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

艺术领域目标:一个是感受和欣赏,另一个就是表现和创造。强调的是审美教育。以幼儿对艺术的积极态度即艺术兴趣,和幼儿艺术能力即感受能力与表现和创造能力两个方面的发展为目标。其中,感受和表现是最主要的,因为欣赏是感受的进一步深入,创造也是表现是更独特的表现,所以他的本质是感受与表现。目标中连用了三个“喜欢”词语进行表述,可以看出来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明确了对幼儿艺术兴趣培养的重要性。现实误区是重技能,轻感受;重技能,轻表现。

“艺术感受”:幼儿是用感官和双手来探索世界的,是通过颜色、声音和形状、动作来接触外部世界,认识事物并激发情感,这时候如果我们注重培养他的感受,能培养感官的敏锐——觉察,心灵的敏感——移情。在幼儿时期正当用感官用双手用声音动作去感知外部世界的时候,我们能够很好的引导他感受,那是最容易培养他一双敏锐的眼睛的。

《指南》艺术领域关于引导幼儿感受与体验的要点有三个:

一是为幼儿提供审美感受与体验的机会;二是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三是支持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爱好。

“艺术表现”

感受与表现,特别强调艺术表现,表现能力中含有表现技能的要素,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在幼儿阶段,表现能力比表现技能更重要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艺术是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艺术的初级形式,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里,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我们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大量游戏化的表现机会中发展起来。他经常跳动作就灵巧了,经常画,系那条就流畅了。这些艺术行为就是一种游戏,幼儿在乎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幼儿只有在游戏过程中感受,慢慢走向艺术化。呵护幼儿艺术表现的天性,培养艺术表现的兴趣,是早期艺术教育的重点。

《指南》艺术领域——关于支持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要点:

1.尊重幼儿自发的表达和表现,对幼儿的自由涂画和随意唱跳的行为要给予认同。

2.创设让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要提供空间、时间、材料和艺术品,让幼儿有机会自发模仿、自由涂画和随意唱跳。让幼儿表达对事物的感受,用幼儿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成人不要干预。

3.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和表现

对幼儿个性化的绘画表达方式,我们要支持、鼓励,用幼儿的眼光去感受。对幼儿的作品不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

二、范画教学对幼儿艺术表现的影响

思考:1幼儿园的范画,2你是怎么教的?怎么画树?你们是怎么教的,全国各地应该都差不多,树都是这样的,蜻蜓,蝴蝶也都差不多。

反思: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会画?范画是要教会幼儿绘画的技能吗?思考:范画临摹之后,幼儿得到了什么?(画某一种东西的形象)失去了什么?

●范画临摹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模式化

●范画临摹使幼儿丧失信心和兴趣,说“我不会画”是丧失信心的表现 ●幼儿绘画时,尽量少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三、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与表现

理解:幼儿的画看不懂究竟意味什么?

幼儿的画看不懂,正表明他们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要理解幼儿怎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与表现,我们要了解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幼儿绘画一般分为这样的几个发展阶段:

涂鸦期1一4岁

一种手眼协调的动作练习

乱线涂鸦——手部运动的痕迹——无视觉控制的线条

有控制的涂鸦——手部运动的痕迹——出现起点和终点的线和封闭的圆

命名涂鸦——将涂鸦结果与事物联——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刚说是气球等等说是饼)

象征期3一6岁

用线条或图形的简单组合来表征物(表征是关键词,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会用替代物表征事物:如,用一木棒表征电话,通过动作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表征什么,在图画中他创造图形表征事物。

从罗列式——无序排列所表达的事物,到主题式——体现事物间的空间关系

所以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作品形象与事物原型相去甚远,很不像。

图式期5一7岁(写实性表达开始萌芽)

用相对固定的图形符号表示特定的事物,用线条勾画形象整体,表现日益增多的细节,这时候,作品形象开始接近事物形象。

幼儿的画看不懂,正表明他们的作品形不似,但只要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立即会让人感到一种神似。这里的神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

著名美术家官其格评价幼儿画画——让幼儿像幼儿自己那样画画,我们应该尊重儿童,尊重儿童心理,尊重儿童自由和其自我价值。

指南——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四、如何支持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

毕加索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我们美术教学为什么要快速地把儿童训练得像成人一样画画呢?而不是去珍惜可贵的儿童本真呢?模式化的技能训练还将削弱儿童的创造力。

小班:

1、鼓励其涂鸦,并为涂鸦做好充分的准备,提供便利的条件。

2、尽可能多的为幼儿提供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再玩玩做做中掌握他们的用途和用法,体会不同工具所产生的线条和形状,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尝试用点(雨点、圆点等)、线条(直线、曲线、折线)和简单形态(圆形、方形等,)表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的物体特征。中班:

1、特别注意让幼儿接触和表现各种不同的事物,多积累形象。

2、绘画中,不仅表现事物的大轮廓,还要逐步将事物各部分的形象和细节特征表现出来。(依靠形状)(概括基本型)能用各种点、线条和形状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3、多以命题画为主

4、以拼摆、粘贴活动辅助幼儿进行造型和构图练习。大班:

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逐渐深入,意识到事物间曲折复杂的一些关系,因此在表现事物情节上有了大大进步,能够表现除空间以外的更复杂的关系,因此,对情节的表现成为大班的特点。

绘画活动具体指导方法

幼儿的绘画活动无论是在造型、构图或设色上都要经历“观察——思考——再现”的过程

造型

1、观察、理解物体的形体结构

幼儿美术创作中的形象来自于视觉经验,因此对事物外形特征的观察是造型的必要前提。但是幼儿在观察物体时,往往是注意了整体就忽略的局部,注意了局部就忽略的整体。观察时表现为琐碎,抓不住重点。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班给予准确的指导:小班——观察物体的大致轮廓外形,形成基本的视觉印象。中班——要看到物体的基本轮廓,还要看到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大班——能够比较全面、细致的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颜色和物体的动态与相互关系。

2、引导幼儿再现

很多时候,孩子们说的很好,但面对画纸时还是不知道如何下笔,或者直接告诉老师“我不会画”。原因是幼儿头脑中虽然有了事物的表象,但还不能将表象以图形、线条等美术的语言再现出来。所以,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感知之后不直接进入创作,而是由感知开始进入导入创作。具体方法如下:

1)边观察边抚摸。感知物体的整体形态。

2)以身体姿态模仿物体。如高高的树,宽阔的门。进一步感知物体的状态。3)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如:大熊猫的身体胖乎乎的,看上去想一个大皮球。大象有一个大大的身体,四条腿粗又粗,好像四根大柱子。大象的皮肤很粗糙,上面有一道一道的皱纹,两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

4)空书物体。空书的动作不可马虎,先从大轮廓开始,在深入细节让形象一点一点清晰起来。

5)拼摆图形。便于幼儿对物体结构的感知

3、通过系列活动掌握物体的造型

例如:几何图形是建筑物和交通工具造型的特点,可以让幼儿通过“建筑艺术欣赏”“我们的幼儿园”“住宅小区”“未来的家”等系列活动掌握建筑物的造型特点。

4、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积累丰富的形象素材。只有了解儿童,才会知道他们是怎样学会唱歌的、画画的。

《指南》中用了四个“不”,告诉我们如何支持幼儿自主表达和表现,那么幼儿美术教育“不”这样,“应该”怎样,这就是需要我们去探索。

我们可以提供以下五种方式支持幼儿美术表现。一是利用活动区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表达的机会;二是与其他领域教育结合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自由表达;三是通过写生提供真实的感知对象让幼儿模仿;四是提供艺术作品、绘本等方式给幼儿自发模仿的机会;五是通过陈列幼儿作品与展示听幼儿说画。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活动区——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有必要创设班级美工活动区;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置美术创意活动室;在各类活动区分上投放纸和笔。()案例

()各个领域的美术表达——组织集体活动或提供个别化表现的机会;科学认识活动后通过美术表达自己的发现;语言活动后通过美术进行故事再现;其他各类活动后通过美术再现印象深刻的事件案例

幼儿写生——当幼儿说某种东西不会画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将这样东西拿给她看,而不是直接教她如何画。

按照幼儿美术发展的阶段特征,安排写生的内容

静物写生——如蔬菜,水果,玩具,艺品等

活体写生——虫鸟,水果,兔羊,猫狗等

景观写生——树木花草,房子等

人物写生——镜中的自己,同伴,家人等 提供艺术作品、绘本等方式给幼儿自发模仿的机会——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男孩子喜欢画警察,女孩子喜欢画公主等,这些形象一般来源于故事。绘本作为一种范例,与教师在绘画教学中使用的范例有什么不同?提供绘本不是要求所有孩子照着绘本画,而是让幼儿自发地模仿,如绘本《小狗》。

通过陈列幼儿作品与展示听幼儿说画——幼儿自己的画是形不似而神似,所以,我们要听幼儿说画。观看幼儿陈列的作品,全是选择出来的好画。如果保留有写出几句话的幼儿作品,这才是幼儿的作品,这也才是真正的涂鸦墙。

总之,提供更多感受和欣赏的机会,在感受的基础上表现。为幼儿创造更多自发表现的机会,容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必要时才给予指导。教师预设的各类美术活动,是幼儿自主的,还是被动的,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支持性态度表现为:尊重幼儿表达的意愿,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充分理解幼儿美术的表征功能和叙事功能,倾听幼儿说画。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不按成人标准选择和陈列幼儿作品。

《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马克思“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没有感受到美时,它是客观存在。花就是花,树就是树,山就是山而已,感受到它时,我们的看法、认识就通过对象反映出来了。感受到美是一个人的高级情感的发展,培养人美感的形成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表现”是将人的高级情感——内在的思想情感外显出来,通过艺术表现自我,体现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篇2:幼儿指南艺术领域目标

1.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具有对美的敏感性。

2.积极投入艺术活动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发展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

3.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节奏、旋律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根据上述艺术教育的目标,我们分别制定了大班音乐教育目标与美术教育目标。

(一)大班音乐教育目标

1.根据不同的合作歌唱的要求,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学习领唱、齐唱以及简单的两声部轮唱、合唱;学习使用不同咬字、吐字及气息断连方法表现歌曲的不同意境;在集体歌Ⅱ昌活动中建立默契感,体验配合默契的快乐。

2.能比较准确地按照音乐的节奏,做各种稍复杂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进一步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丰富自己的动作表达语汇;能使用已经掌握的空间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独立动作表现和人际动作交流与配合;能为不同的舞蹈表演选择不同的道具和服装。

3.学习使用更多种类的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为求得新颖的音色而探索熟悉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学习制造简单的打击乐器,并按照音乐的性质提出配乐的建议;学习即兴指挥,并按照他人即兴指挥的手势迅速、准确、积极热情地作出演奏反应。

4.进一步学习使用其他各种非音乐的艺术手段,提高体验和表达音乐情趣的能力;更加细致地感知和体验音乐舞蹈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情趣,逐步养成比较自觉地从音乐舞蹈欣赏过程中获取认知满足和情感体验满足的习惯。

(二)大班美术教育目标

1.美术欣赏教育目标。

(1)学习欣赏感兴趣的绘画、工艺、雕塑、建筑等美术作品,并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具有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美的能力。

(2)学习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色调及其情感表现性,构图的对称、均衡、节奏与和谐美。了解作品的简单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和主题意义,知道美术作品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并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想像和情感。

(3)欣赏并学习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评价同伴的美术作品。

2.绘画教育目标。

(1)利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技法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体验创造的快乐。

(2)学习完整地表现感受过的或想像中的物体的动态结构和简单情节。

(3)注意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

3.手工教育目标。

(1)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表现自己的意愿。

(2)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3)用多种技法将纸折成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4)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来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5)学习用伸、拉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主要特征和某些细节。

篇3:幼儿指南艺术领域目标

随想一:《指南》指明艺术教育的实施方向与方法

《指南》中艺术领域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感受与欣赏, 二是表现与创造。每一部分用两个要点来阐述。在每个要点里再根据幼儿的三个年龄段设定了“学习与发展目标”, 告诉我们三个年龄段幼儿艺术教育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而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详细、具体的内容, 为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指明了艺术教育具体的实施方向与方法。教师知道可以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哪些艺术方面的合理期望, 这样实施艺术教育活动时就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也能与家长进行更为科学的互动, 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随想二:在生活中萌发幼儿美的感受和体验

《指南》艺术领域“感受与欣赏”部分的目标提出, “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教育建议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 感受和欣赏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当今繁华奇妙的大千世界里, 美无处不在, 关键是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 教师和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参观、旅行、散步等方式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接触山水、田野、公园、校园、动物、商店、街道、展览馆、民间艺术、节日活动、民俗文化活动等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 以及体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引导幼儿寻找美的事物的特征, 并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 如颜色、形状、形态等, 学会用心灵去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

随想三:正确处理美术技能与自主创造的关系

《指南》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部分的教育建议中指出:“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平时我们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发现, 有些幼儿由于缺乏对事物的认识, 又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做基础, 他们内心丰富的想象难以用美术的语言进行表达, 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 审美表现力与创造力难以得到发展。实际上, 创造力是整体, 技能是这个整体的部分, 创造力与技能决不是互相排斥的。我们反对重技能轻创造, 不赞成简单地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的眼光来评判幼儿的作品, 把让幼儿创造力得到发展放在首位, 同时也要兼顾技能的训练, 使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潜在的能力。如:大班美术活动“创意沙画”, 幼儿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在幼儿初次自主探索和尝试用沙子作画后, 教师展示幼儿创作的沙画作品, 引导大家讨论、交流探索到的堆积、沙漏、撒、拨以及变化手指接触沙子的部位或变化手指多少造成线条粗细变化等作画方法及经验, 为幼儿第二次运用已知经验和技能进行高一层次的构思和创作奠定基础。接着, 幼儿在又一次的探索尝试中不再胆怯、观望, 胆子越来越大, 创作欲望越来越强, 创作的手法越来越多, 获得更加具体的操作经验, 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篇4:幼儿指南艺术领域目标

关键词:指南;幼儿;艺术领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37-01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这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于创造的萌芽。

一、艺术背景下如何提高幼儿感受与欣赏美

《指南》提出:让幼儿喜欢自然界于生活中美的事物;也让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不难看出其中的“喜欢”就是本目标关键词,而我们如何让幼儿做到“喜欢”,我想可以从培养幼儿的艺术感受出发。艺术是幼儿的一种语言,当幼儿还不能或不善于运用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的时候,他们天生就会用肢体语言、用声音和羽化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而艺术表现是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也是幼儿的游戏过程。依据《指南》精神,我们如何在艺术领域中引导幼儿感受美和欣赏美:

1、要为幼儿提供审美感受与体验的机会。陈鹤琴先生在《谈谈儿童绘画》中指出:“儿童绘画的动机是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所致。我们教儿童画画,首先要扩大儿童的眼界,丰富儿童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幼儿园的环境入手,幼儿园的物质设备、空间布置、墙饰的美化都应精心布置,和谐优美,体现出美的原则和规律。如园内陈列一些装饰作品,发展儿童的空间感觉,使幼儿随时随地都能观察、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受到艺术作品的熏陶;幼儿园还应当给幼儿提供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材料。儿童通过自己选择材料、工具,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粘贴、造型,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二是从家长入手,《指南》不仅仅是给老师看,也是给家长看的,而家长也是需要我们去引导的。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等这些地方参观,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艺术感受力。

2、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幼儿是不成熟的,是由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决定的,是在不断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不同年龄的幼儿对艺术的感受也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感受是十分有必要的。《指南》中提出: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3、支持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爱好。每当我给女儿整理书桌、玩具的时候,我总会发现女儿藏着一些大人看是没有用的东西,如石子、树叶、玻璃弹珠等东西,但往往这些最不起眼的东西,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但有些资深的老师和专家就会夸赞地说:这是一片具有魔法的树叶、这是一块具有魔力的石子、这是一颗迄今为止最美的宝石。试想,当我们的孩子听到这样的话语时,心里会比吃了蜜还要甜。其实我们小时候也收藏过邮票、糖纸、卡片之类的经历,孩子的这些情趣、爱好和成人的收藏一样的高雅,值得我们的支持与尊重。

二、艺术背景下如何提高幼儿表现与创造美

《指南》中提出,我们要让幼儿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让幼儿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那如何让幼儿提高表现和创造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尊重幼儿自发的表达和表现。幼儿天生爱画画、爱唱爱跳,他们这种自发的表达和表现,只有在幼儿自由或送是或在家里没人关注的时候,才有充分的表现。在幼儿园有些孩子正在高兴地自由作画,老师过来了,孩子们就马上有压力,马上就不敢随心所欲地画画了,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给他们绝对的空间,我们要给他们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在幼儿有需要的时候再给予具体的帮助。我们老师不仅要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还要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的用“像不像”、“好不好”、“是不是”来评价、来判断。

2、创设幼儿自主表现和表达的机会。每个孩子都需要成功感来体现他们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要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收取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放置一些简单的操作示意图,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幸福感,孩子们的成功感、幸福感一旦得到满足,就会向伙伴们滔滔不绝的讲他们的操作过程、操作目的等,无形之中就给幼儿提供了自主表现和表达的机会。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说:“我能用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幼儿的艺术创作、艺术想象是无限的。看似简单的东西却“神似”难。同样,通过《指南》的学习,让我真正像幼儿那样学习与发展,从小学化的教育中解放出来;让我享受人生唯一的独特的幼儿期,从成人功利主义的教育中解放出来;也让幼儿快乐地游戏,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

篇5:《指南》大班领域目标

(一)身心状况

目标1 具有健康的体态:

1.身高和体重适宜。参考标准男孩:身高106.1——125.8厘米; 女孩:104.9——125.4厘米;体重15.9——27.1公斤;女孩:15.3——27.8公斤

2.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目标2情绪安定愉快:

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消极情绪的原因,能努力化解。2.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3.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较快的转换情绪和注意。目标3 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1.能在较冷或较热的户外环境中能连续活动不少于半小时。2.天气变化时能较少感冒,能适应车、船等交通工具的轻微颠簸。3.能较快融入新的人际关系环境,如换了新的幼儿园和班级能较快适应。

(二)动作发展

目标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1.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的行走。2.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的爬攀登架、网等。3.能连续跳绳。

4.能躲避他人滚过来的球和扔过来的沙包。5.能连续拍球。

目标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秒左右。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3.能单腿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4.能快跑25米左右。

5.能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中途可适当停歇)目标3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1.能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线条基本平滑。2.能熟练使用筷子。3.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4.能使用简单劳动工具或用具。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目标1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1.养成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的习惯。2.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3.吃东西时细嚼慢咽。

4.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5.主动保护眼。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不超过30分钟。6.每天早晚主动刷牙,饭前便后主动洗手,方法正确。目标2 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1.能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2.会自己系鞋带。

3.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目标3 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2.能自己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3.运动时能注意安全,不给他人造成危险。4.知道一些基本防灾知识。语言领域:

(一)倾听与表达

目标1 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1.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 话。2.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

3.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目标2 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1.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

2.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和普通话,发音正确清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幼儿会说普通话。

3.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4.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目标3 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1..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

2.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3.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

4.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如在别人难过时会用恰当的评议表示安慰。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目标1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1.专注地阅读图书。

2.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有关内容。

3.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目标2 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1.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

2.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3.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4.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

目标3 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1.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2.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3.写画时姿势正确。社会领域:

(一)人际交往 目标1 愿意与人交往:

1.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2.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3.又高兴的或有兴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

2.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3.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解决。4.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

5.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目标3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1. 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2.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

4.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5.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目标4 关心尊重他人: 1.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2.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3.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4.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

(二)社会适应

目标1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1.在群体活动中积极、快乐。2.对小学生活有好奇和向往。目标2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1.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盒活动规则。2.爱惜物品,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护。3.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4.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5.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目标3 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1.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2.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

3.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团结友爱。

4.知道国家一些重大成就,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科学领域:

(一)科学探究

目标1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1.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2. 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3.探究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目标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1.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2.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4.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5.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目标3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1.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2.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3.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影子、沉浮等。4.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

5.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二)数学认知

目标1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1.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

2.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目标2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1.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2.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3.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4.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表表示简单数量关系。目标3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1.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2.能按语言指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3.能辨别自己的左右。艺术领域:

(一)感受与欣赏

目标1 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1.乐于收集美的物品或向别人介绍所发现的美的事物。

2.乐于模仿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有特点的声音,并产生相应的联想。目标2 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1.艺术欣赏时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2.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

(二)表现与创造

目标1 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1.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

2.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3.艺术活动中能与别人相互配合,也能独立表现。目标2 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1.能用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

篇6:《指南》艺术领域的理解与实施

2013年2月19日,开学的第一天就有幸能与所有示范园园长、区县教研员欢聚一起,共同聆听专家华老师的讲座,能与专家亲密接触,能第一时间亲身沉浸在现场讲座中,感受最新的教育研究动向,成为名师基地学员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指南》中目标所凸显的精神和指导性是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是五大领域目标的核心价值,教师结合《指南》对照现实中的各种教育行为开展反思。华老师围绕艺术领域目标做了细致的解读,围绕实践研究案例做了辨证的分析。感受最深的几点体会是:

1.艺术领域目标强调培养兴趣。华老师就美术活动中现实的误区,“重技能

轻感受,重技能轻表现”做了批判性的阐述,直击目前可能很多活动只教幼儿如何画画,而没有教幼儿喜欢画画。的确,走进教室环境,幼儿统一的表现画面、看似漂亮的画面找不到幼儿稚嫩的笔触,失去了儿童独有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华老师举了许多例子,如“长城”、“蝴蝶”、“饺子馅”、“蝴蝶”等,每个例子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儿童画,什么是模式画,感受颇深。

2.艺术领域目标强调引导幼儿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审美

感受与体验的机会,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支持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爱好。反思自我,日常美术活动只重视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而忽视了前期在区角活动、日常活动中对美的感受和鉴赏。教师要有寻找自然界、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意识,才能丰富幼儿的阅历。

篇7:幼儿指南艺术领域目标

《指南》是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从而全面提高科学保教水平。《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艺术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幼儿“感受和发现美”,以及“表现和创造美”。那么,教师如何创设?创设怎样的条件和机会?这是教师需要着重从自身方面来思考的。幼儿感受、体验和发现美了吗?是怎样表现和创造的?这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有时往往关注更多的是结果,也就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不是学会一首歌了?忽视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不喜欢或者学不好。

幼儿天生喜欢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如果单纯的模仿学习,会导致幼儿对艺术显示呆板、僵化,而不顾幼儿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盲目的让幼儿探索创造也只能使幼儿无所适从,得不到真正的发展。那么作为老师就需要把握幼儿爱玩的天性,使之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可谓“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通过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只有在活动中直接地亲身地体验游戏,幼儿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利用幼儿好探索的心理,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发现,探索音乐的内在规律;引导幼儿自己开动脑筋,动手操作,从中发现问题,并且寻找答案,学会学习。当然在音乐活动中老师除了音乐形式的游戏化,还可以在教学具准备上体现游戏的特点。在歌曲的新授中我们常常为幼儿准备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教具等引起幼儿的学习欲望。当幼儿在学习中又加入了各种的动作表演帮助记忆学习歌词歌曲。戴上胸饰头饰融入角色之中,幼儿的歌曲表演和游戏活动更是幼儿所感兴趣的,让幼儿在整个以游戏的形式贯穿的环境中愉快的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快乐。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将音乐教育的重点还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们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篇8:幼儿指南艺术领域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关于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 并且取得很大进展, 要不断完善幼儿园教育体制, 给幼儿提供比较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的研究很多, 在这些研究中看到我国幼儿语言渗透教育的缺陷, 针对这种缺陷提出对策, 以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艺术水平。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是幼儿园。 不同的国家对其有不同的名称, 比如蒙养园、幼稚园及托儿所, 其实就是孩子在学前教育学习的教育机构。 二是语言艺术。 一般语言艺术是划归到艺术门类当中, 就是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语言这种手段, 有意识地塑造一种审美形象, 它是一种艺术形式。 三是渗透教育。 幼儿教育具有渗透性, 这是大家公认的, 所谓语言渗透教育, 就是在语言教学中, 受教幼儿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就能在平时活动或者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一定语言词汇与表达能力。

三、幼儿园语言艺术领域渗透教育的不足

每一件事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 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也是这样。 就幼儿语言学习看, 在学习前首先要做好准备。 我国大部分幼儿园都很重视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但目前在幼儿园语言艺术领域渗透教育上还存在几个问题:

(一) 高压、高控制。

第一就是这种教育是一种高压、高控制教育。 一节课当中有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发言, 幼儿们基本上只是在听老师讲, 没有太多的发言机会, 这样的语言课堂可以说是不成功的。 在课堂上, 如果老师一个人讲, 幼儿们都是跟着老师的步伐走, 则不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也不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 低效、低关注。

上完一节语言课, 最基本的要求是让所有幼儿有所收获, 不管收获大小, 让他们的语言水平有所提高。 这是幼儿语言课的目标, 同时是要求。 在一些课堂上, 老师会通过提问, 然后幼儿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 但是一些幼儿不愿意回答问题, 不举手, 也不发言, 进而被老师忽视点, 没有得到关注, 这是因老师设计的问题没有广泛性及提问的方式不科学造成的, 带来的后果是课堂整体取得效果不明显。

四、幼儿园语言艺术领域渗透教育的策略

(一) 营造氛围, 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 要营造一种平等教学氛围。 《纲要》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为此, 老师要在平时的课堂上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教育氛围, 这种良好的教育氛围能够很好地促进老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吃掉黑暗的怪兽”, 在这个教育活动中, 老师一次设计了六个问题, 通过这几个问题, 达到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第一个问题是:黑夜和白天有什么区别? 这是一个开头引发幼儿兴趣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你觉得白天与黑夜哪一个好? 这个问题需要幼儿自己动脑筋去思考。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那个地方有黑暗?这个是让幼儿去理解暗黑的含义。 第四个问题是:你认为黑暗到底好不好? 这个问题就需要幼儿质疑, 假如没有黑暗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就要学会判断。 第五个问题是:你一个人敢睡吗?这个问题就是带有鼓励性质的。 第六个问题是:你们需要黑暗吗? 这个问题比前面的问题都要深奥, 是一个能力提升的问题, 可以促进幼儿经验的提升。 老师创造这样一个学习环境, 六个连续性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会引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让幼儿们都参加, 与老师、同学讨论并积极发言, 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在活动中产生精彩纷呈的师幼互动。

(二) 给予鼓励, 让幼儿乐读、悦听、乐意学。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 … …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 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在幼儿语言艺术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性。 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 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能力及个性等。 要深刻保持对幼儿的尊重, 给予鼓励, 而不是在幼儿上课不愿意听课或者吵闹时给予严厉的批评。 在幼儿今后发展过程中, 倾听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在幼儿园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幼儿乐读、悦听、乐意学, 而不是用压迫的方式。 比如在老师讲故事时, 故事如果内容比较多, 就要分开讲, 在讲到一部分时, 停下来问他们:“故事主人公为什么这么做? ”这时幼儿就会认真听, 并且积极与老师讨论, 不时还问老师问题。 把故事渗透到语言教育中, 引发幼儿兴趣, 让幼儿自己去发言, 从这种教学中不断培养语言能力。

(三) 把握关联, 让其他学科参与进来。

幼儿园的语言艺术领域的渗透教育就是要把其他的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到语言教育当中, 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一是音乐与语言, 在音乐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在美妙的音乐背后都是存在故事。 比如音乐《小人书, 你别哭 》, 在听完这个曲子后, 就让大家积极谈论, 这首曲子你喜欢吗? 好听么? 听到这个曲子你会联想到什么东西? 为什么? 老师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孩子们积极发言, 不仅能学会了这首歌曲, 而且发展了幼儿的听音乐学语言的能力。二是数学与语言, 在枯燥的数学教育中渗透语言教育。 数学是一门比较乏味的学科, 它不用太多的语言表达。 为了提高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会用一些游戏方式解说那些数学概念, 让孩子在说说玩玩中就把这些东西掌握。 另外, 还可以让体育、美术及其他的学科都参与进来, 这些学科之间形成互动。

(四) 实行家园合作机制。

《纲要 》明确指出:幼儿的家庭是幼儿园的最佳合作伙伴。在幼儿语言教育中, 要建立一套家园合作机制。 幼儿园的老师平时要本着合作、平等原则, 在教学中要赢得家长的支持, 还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在这个经济社会中, 不少家长都有一种功利主义思想, 他们认为在孩子的语言教育中就是学会认识多少字, 把这个作为一个孩子语言学习成绩好坏的主要衡量标准。 有时一些家长还会把自己孩子会背诵诗词的事拿出来对其他家长炫耀。 为此, 我们应该看到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这种现状, 从实际出发, 大力宣传, 随时、随地、随机地渗透幼儿教育的理念。 把这种教育理念输送给家长, 让家长知道, 除了认字以外, 孩子还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画画等活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总之, 在教学中要引发家长主动与教师密切合作, 实现家园教育形成合力。

五、结语

篇9:浅析幼儿中班艺术领域

爸爸在幼儿的生活中,不如妈妈那样与幼儿接触频繁,他们的辛苦、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爱,往往被孩子们所忽视,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关注自己的爸爸,我们结合主题渗透了一些关于爸爸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更加的了解自己的爸爸,萌发喜爱爸爸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1)观察表现爸爸的脸部特点,尝试人物图片写生。

(2)以画像的方式表达爱爸爸的情感。

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图片,尝试人物图片写生。

活动难点:

写生时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油画棒、水粉、本班幼儿爸爸的照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绘画五官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出示照片,观察爸爸的五官

(1)师:“老师让小朋友看一张照片,你们看看照片上是谁?”

(2)师:“小朋友看一看,××的爸爸长什么样子?”

——爸爸的脸是长方形的,而且是大大的,这样爸爸看起来很帅。请××来画一下爸爸的脸型吧!

——我们看看这个爸爸是什么发型。(爸爸的头发短短的,但是很多,又黑又密,教师示范)

——爸爸的眉毛是粗粗的,黑黑的。

——爸爸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呢?(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爸爸的眼睛是双眼皮的,不过小朋友,爸爸的眼睛可是会变的,当爸爸笑起来时,眼睛会眯成一条线,可是当看到你做错事情时,爸爸会很生气,这时候爸爸的眼睛会瞪得大大的,)

——再看看爸爸的鼻子,好大的鼻子哦!爸爸的鼻子大大的,一回家就闻到妈妈做饭的香味啦!

——爸爸很关心、爱护小朋友,当你们说爱爸爸时,爸爸都可以听到。你们说什么爸爸的耳朵都可以听到。(为爸爸添画耳朵)

——别忘了画上爸爸平时喜欢穿的衣服。这样你帅帅的爸爸就画好了!

(教师用语言引导幼儿有顺序的观察头部特征。)

(3)师:“这还有一些爸爸的照片,看这些爸爸与XX的爸爸长得一样吗?”

(4)师:“每个小朋友的爸爸长得都不一样,那小朋友就画一画自己的爸爸吧”。

(教师逐张出示别的幼儿爸爸的照片,让幼儿说说他们的特点,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独一无二的。)

2.幼儿作画

(1)观察爸爸的特征,幼儿大胆作画。

师:“小朋友的爸爸长得都不一样,如果你把爸爸画的和别人的爸爸一样,那可就变成双胞胎了。”

师:“画的时候要想一想爸爸的眼睛、鼻子、嘴巴和发型,是什么样的。把爸爸的脸的轮廓画的长一些,把鼻子画的大一点,你帅帅的爸爸就画好了。”

(在幼儿画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动笔,并适当去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争取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感。)

(2)涂色。

师:“我们还要用水粉给爸爸打扮一下,让爸爸看起来更帅。”

(利用油水分离法,让整个畫面更加丰富、生动。)

3.作品展示

师:“不管你的爸爸画的像还是不像,爸爸都是你的好爸爸。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觉得爸爸的哪个地方最有特点,你和爸爸哪里长得最像。”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位孩子的作品,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不以简单的像与不像来评价,以保护幼儿绘画的兴趣。)

四、活动评析

爸爸是幼儿熟悉的,但却有不像与妈妈那样亲密无间。本次活动则通过让幼儿先调查了解爸爸的职业及喜好,观察爸爸的照片,了解爸爸的特征,最后动手画爸爸,在不知不觉间拉近爸爸与幼儿的距离,增强父女(父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上一篇:血液内科操作常规下一篇:业委会交接公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