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科学的素养

2024-08-06

如何提高科学的素养(精选8篇)

篇1:如何提高科学的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利用业余时间多阅读科普书和多观看科普节目,以增强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认识;其次是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争取成为一个对科学保持浓厚兴趣的学习者、发现者、创造者和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做得更好,在实践中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还有就是要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并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培养能力相结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则首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要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要积极向教学实践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等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依我所见,“人文性”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把所学知识尽量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尽量使所学知识融入真实的的生活情境,尽力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在此,我就一个具体教学片段来做分析。

教学内容: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学时安排:1学时(40分钟)

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入门阶段,好奇心强,对乘坐何种交通方式以及其他各地的学生乘坐的交通方式感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transportations, bus, subway, ropeway等词语,并围绕transportations话题,运用所学词语来讲述交通方式。

(2)初步了解各种交通方式,感受不同地区交通方式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情景教学,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态度;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的了解,懂得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习俗,使学生了解、欣赏和尊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的交通方式。

难点:简单识认对应的交通方式图片。

教学过程:

1,播放交通歌曲,呈现图片,营造一个相对逼真的环境,导入本课主题。

2,观看交通视频,识认transportations, bus, subway, ropeway Christmas card等。

并让学生明白交通安全的重要性。3,讨论:(1)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2)对于有些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车祸,交通堵塞等。对于这种现象大家有什么看法?

4.课后作业;写出自己喜欢的交通方式并给出简单理由。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生活视频等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体现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

篇2:如何提高科学的素养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很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能够与时俱进,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才能更好的从事教育。以下是我的简单认识:

一、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1.提高自身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知识包括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物理学前沿知识及现代的科学技术及物理学史内容。作为物理教师必须加强本专业知识,掌握较强的解题技能与技巧。同时,后三类内容也是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从知识结构角度上看,教师必须对知识的横纵向都要有所掌握。通过听专题报告或讲座。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学习。个人自学。到图书馆或书店阅读等多种方法对后三类知识加深了解程度。从而达到新世纪对教师知识结构所要求的“专与博”相统一的原则。

2.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科学探究能力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动手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改进与设计、网络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在平时加强自己对实验的深入探究。要加强自身科研意识。加强自己的科研实验动手能力。在平时教学设计中应坚持独立思考、独立搜索资料。在教学中,应注意实验演示和实验创新设计的环节。教师还需要多听课或做实验,增加经验。在这些细节中提高自己科学探究的能力。

3.培养自身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基本具有科学探索行为的意向和科学兴趣,对问题要做到刨根寻底,并要树立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同样的,教师必须坚持独立思考和与他人相互探讨互补的良好习惯。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及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历史:

调查显示,教师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缺乏正确认识,教学实践中普遍忽略STS的教育。教师可通过多看电视节目(如CCTV的“走进科学”“科技与发明”“人与自然”等)参加考察、调查工厂、农村、社区中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实例。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对科学、社会、技术这三面的联系有更强烈的意识。

二、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首先,要向书本学习。不仅要学习本体性知识,而且还应该学习与之相关联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知识,最好能够静下心来读一些经典,读一些原著,所谓“惟有源头活水来”是有道理的。教师要常常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是培养科学精神。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在我国,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也要会汲取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让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有效,教育更成功。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满足于平衡心理、愉悦生活的层次上,他更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去操纵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理智去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以形式多样的心理技巧增进教育教学的成效。

其次,要向他人学习。不仅要向专家学者和同行学习,而且还应该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因为“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也”。通过听评课和交流研讨,学习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开拓创新,拓宽自己文化的视野,提高自身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在教育教学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学习优秀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学习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开拓创新、将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在教育教学中。如此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自己文化的视野,提高自身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再次,要向实践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获得真才实学,就必须向实践来学习,必须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我们要勇于实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还有,要向社会学习。学校是个小课堂,社会才是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我们可以学到各种各样的在小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因此,向社会学习可以令我们开眼界、长见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中小学教育是人生启蒙、知识准备、世界观萌芽的特殊阶段,学为人师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你们虽然从学校毕业了,但你们的社会实践才刚刚开始,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和教学质量。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

最后,要向问题学习。遇到问题要潜心研究,不耻下问,锲而不舍,知难而进,问题解决了,我们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篇3:如何提高科学的素养

一、通过对学生实验的引导,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的目的, 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化学规律, 掌握化学原理, 如果在化学教学中, 为了实验而实验是没有意义的, 但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开始阶段, 就进行分组实验, 也是不现实的, 因为学生刚进入初三学习, 没有任何基础, 也谈不上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这时候, 很多学生喜欢做实验, 目的是为了获得实验课上的自由、散漫, 并不用心于探索化学规律。因此,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起始阶段, 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性实验。比如, 谁知道人们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有是学生说, 吸入的是新鲜空气, 里面有氧气, 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有的学生说, 呼出的气体不全是二氧化碳, 里面还含有氧气;还有的学生说, 呼出是气体, 可能就是水气了。学生的争论很激烈, 这时候笔者抛出问题:“大家想不想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这时, 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讨论得出了探究实验的方案: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⑵向干燥的烧杯内吹气, 可以检验呼出的气体里是否含有水;⑶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2气体的存在;⑷用点燃的火柴检验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由于老师在此过程中, 给了学生正确的引导, 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 逐步掌握了化学原理, 学生变实验边思考, 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从学生实验的开始阶段, 就要严格规范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比如, 实验前有序的摆放仪器、实验后要正确处理剩余药品等。事实上, 学生实验的开始阶段, 有很多不规范的操作, 比如, 很多学生没有严格检查仪器的气密性, 就去做制取气体的实验;有的学生为了节省时间, 用笔去搅拌溶液了;有的学生将胶头滴管神入到试管内部了等等。如果在学生实验中, 发现类似不这些不规范的操作, 老师要严格处理, 决不能视而不见, 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及时捕捉化学实验的异常现象,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尤其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我们尤其要重视学生实验的过程, 并不是只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如果实验与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 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 很多化学实验并不出现我们预设的结果, 常常出现“异常”现象, 作为老师, 这时候不能盲目的解释, 什么药品变质啦;仪器没组装好啊等等。相反, 老师应该抓这些异常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还能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比如, 用NaOH与稀HCl做中和反应, 发现有气泡产生, 这个现象与预期的不同, 属于“异常”现象, 这时候, 引导学生进行猜测, 这是什么气体?有的学生说是CO2。假设是CO2, 那这么假释?学生经过讨论认为:NaOH变质了, 可能含有 Na2CO3。随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了呢?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 有的说, 可以用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钙等;也是学生说, 可以用氯化钙、氯化钡等, 通过与变质的氢氧化钠反应, 如果实验中出现沉淀或气体, 就能说明氢氧化纳已经变质。此时, 老师再此追问:假如氢氧化钠全部变质了怎么进行检验?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 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通过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分析, 不仅巩固了化学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引导学生改进实验,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装置不是一成不变的, 某些实验, 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 可以增加实验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中, 引导学生大胆的改进实验装置, 不仅能增强学生实验的现象, 还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提高学生的才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当然, 改进实验装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至少要达到以下目的:使实验变的更加客观;现象变得更清晰。比如, 用加热 H2O2的方法制备O2, 发现制得的氧气, 很难使余烬的木条重新燃烧。通过分析, 主要是因为在制的氧气中含有很多的水蒸汽。那么, 如何出去氧气中的水蒸汽呢?这就是改进实验的客观性, 具备了改进实验的必要性。随即引导学生如何改进实验, 怎样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汽。学生通过讨论, 认为在收集氧气前, 增加吸水蒸汽的装置, 通过引导, 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干燥的原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篇4: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实验;化学与生活;教材分析

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地,于2004年9月就开始了新课改实验,而后在其他省市也相继铺开。在《化学与生活》教学中,通过认真的审视新课程,才发现它的真正意义十分深远。走近新课程,如何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如何用好新教材,是贯彻新课改理念实现其目标的关键。

本课程模块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观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教材分析

本书共101页,分四章13节,涵盖三大主题——健康、材料与环境。它与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化学课本相对照,有质的飞跃,符合新课标的思想、内容要求。

课本当中多次出现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如,有富含葡萄糖的食物,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生活中的不锈钢制品,列车车窗用的钢化玻璃,日常生活中的陶瓷制品,光导纤维,一些尼龙制品,汽车尾气,锂离子电池动力的汽车,还有可操作性的处理措施:自行车的防锈措施,常用的金属防护方法等。

在内容选材上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教科书采用精美的彩色印刷,采用了大量的实物、实况彩图(全书共90处插图,约130幅经典彩色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得到陶冶从而在认知上更有利于构建。精选、编排2个实验和4个科学探究实验以及四组实践活动等),且没有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之分,让学生能够多动手,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实验科学!无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化学实验尤其探究性试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习题少而精,简约而不简单,多为灵活开放型试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言而喻的,这些足可以体现出编者的良苦用心。本模块的内容包括三大主专题:

专题1:化学与健康

“关注营养平衡”是《化学与生活》的第一章,主要是实现化学与健康的主题,在必修2的“基本营养物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这几种基本营养物质及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还要学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初步知识。本章在内容安排上,以促进人体健康为主线,介绍了促进人体健康应采取的各种措施,即通过合理饮食摄取能量、补充人体的必须元素,通过合理使用药物抵抗疾病。

专题2:材料

材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材料得到了发展,大量的新型材料也不断涌现。专题2在内容的安排上,以材料的应用为主线,重点介绍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四大支柱材料。

专题3:环境

本章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主题,重点介绍了改善大气、污水处理和垃圾的资源化等过程中的化学处理方法及其原理,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大作用的同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环境应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总体上来说,选修1模块的教材在设计上有以下三个特点:(1)主题设置充分体现满足人类由基本到高级的生活需要;(2)注重从化学视角指导学生,从而体现化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3)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二、对新课程教学的展望和要求

面对新教材,有困惑也有欣喜。在使用了化学选修1,本人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尝试:

1.自己身体力行,做终生学习的楷模

从新教材不难看出,作为化学教师只具备化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只囿于化学领域,没有与相关的科学有较宽广的知识与技能,是很难高屋建瓴,厚积薄发,只能穷于一时的应付,难免会捉襟见肘,更不用说驾驭教材了!因此,化学教师必须积极进取,不断地充实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时刻把自己摆在课改的行动架构之中,努力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

2.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学习化学的课程。化学问题要真正得到体验最好的方式是创设生活情境。如,为什么吃糖也会发胖?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的物质为什么会使雪融化?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问题。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生活实际,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3.重视实验教学和探究学习能力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

作用

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探究性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法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文庆城.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3]杨秋梅.融入新课程理念搞好化学教学.教育创新,2007(09).

篇5:如何提高科学的素养

达州市开江县普安镇中心校

张永莉

[摘要]科学素养是指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的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以达到推动科学技术和世界文明的和谐共进。语文课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基本的科学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体验发展科学的探究意识,最终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科技技术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渗透

科学素养

推动

科学技术

一、巧设问题,激发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如《观潮》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但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它是如何形成的。学完本课后,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总

结:为什么钱塘江会形成天下奇观的钱塘潮?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和课后查阅资料,就会概括归纳出钱塘潮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科学家做的实验是分别蒙住蝙蝠的眼睛和嘴巴,塞住它的耳朵,得到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家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实验?是蝙蝠没有鼻子呢,抑或是科学家的疏忽?鼓励学生去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增加探索的乐趣。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造出了雷达,造福于人类。针对这一发明,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然界的哪些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做出贡献等等,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创造的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二.积极引导,给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法就非常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分析,对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的归纳概括,对课文的分类等,逐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独立地梳理所学知识,并能把这些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在口头和文字表达中更有条理,更符合逻辑。如《太阳》这一课的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第(1)题是:太阳离我们有()……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差不多要走();就是坐飞机也要飞()。(要是把填上的数字换成“很远”、“很多”好不好,为什么?)在这里的括号里,应分别填上:“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三千五百年”和“二十几年”,用上这些数字进行说明可以使文章具体、通俗、说服力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比“很”、“很多”显然要好,这样把词语进行比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课的第5、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了太阳和雨、雪、风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培养他们思维的系统化。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太阳和雨、雪、风的关系,加深印象,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说一说他们之间的联系。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我们身边的事物,有的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关联,其实并不是这样,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既动手、动脑、动口,又加强了思维的训练。可以说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

三.升华思想,培养科学的品德。

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科学并从事科学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客观求实的态度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至关重要。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

响。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中出现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来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是介绍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所做的一次著名的实验。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一生精心研究数学、物理和天文。他不仅有顽强的事业心,而且勇于向宗教迷信和错误思想作斗争。他25岁时,用求实精神批判了当时已经在科学界统治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在教授本课时,我们可以在揭题时,较为详细地介绍这位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在讲授课文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体会伽利略当时面对的种种困难及他为了验证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反复实验,最后才决定向世人公布的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对他勇于质疑、大胆地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勇于献身科学的伟大的精神有深刻的了解,对他产生敬仰,并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使他们以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不盲目迷信权威,顽强奋斗,不断进取。

四、挖掘教材,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语文教学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师要好好地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语文教材中蕴藏着许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如《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介绍伟大发明家爱迪生童年时的一件事。妈妈的病情十分严重,切除阑尾的手术必须马上进行,可是,昏暗的灯光急坏了爸爸和医生。小爱迪生急中生智,利用镜子反光把昏暗的灯光聚集在一起,救了妈妈的命。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以说本文是一篇融故事性、教育

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课外,为了满足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我让学生做了镜子聚光的试验,学生们看着奇妙的结果兴奋不已,都感叹着科学的神奇,还立志以后自己也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五.课外延伸,传授科学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更为直接。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冬眠》这一课时,我们可在预习时布置学生去查阅资料,解决以下问题:①动物为什么要冬眠?②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冬眠的特征?③冬眠的益处何在?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那么通过四年级语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小狮子、蝙蝠、刺猬、猫、麻雀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皂荚树、爬山虎、旅行家树等植物的生长特点,五彩池、钱塘潮、趵突泉等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加深对太阳、冬眠、浮力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以及新型玻璃等科学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当然,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要灵活。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应向课后延伸,通过学生课外查阅与交流达到更好的效果。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参考文献:1.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2.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本。

篇6:科学素养的提高,课堂设计最重要

独山县基长镇上道中心小学

【摘要】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我们科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基础课程科学素养

科学是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语文、数学、体育等科目中都有科学知识的渗透。除此以外,在科学中有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一些粗浅知识。科学不仅是小学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也是初中的奠基科目,因此学好小学科学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我们科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那怎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下面就我自己的几点课堂教学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巧”提问题

课堂中的问题设计非常重要。一个有目的、有价值的问题,能给学生设下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思维、更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动

力。所以我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意问题的设计。

如我在上六年级上册的《做酸奶》这一节时,我把事先准备的纯牛奶和酸奶分别让大家尝一尝,然后问:“哪种奶好喝?”学生都说酸奶好喝。我接着说:“这种好喝的酸奶我们自己也可以制作,你想亲自尝一尝自己做的酸奶吗?”学生说:“想!”接着我把制作酸奶所需要的材料、方法、步骤一一介绍给他们。介绍完了以后问:“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认为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你会存在什么困难呢?”学生的讨论马上在教室里炸开了锅:“牛奶冷却的温度要在35℃-40℃加酸奶。这个要用温度计测量啊。”“盛酸奶的容器要消毒呢。”“我家没有消毒柜啊。”“用开水煮嘛,笨诶!”„„听了同学们的对话,我很欣慰,因为我的问题激起了孩子们探究问题的欲望,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心中那波澜壮阔的大海。我和孩子们一起解决了他们的困难。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酸奶。一上课,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要老师品尝他们的酸奶,孩子们制作的酸奶都很可口。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我的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

二、巧设“魔术”

“魔术”是神秘而让人好奇的。而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在课堂上在适当的时候弄点小“魔术”,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 在上三年级的《视觉暂留》内容时,我把自己制作的视觉停留器(一块带柄的纸板:一面画鸟,另一面画鸟笼)拿出来让同学们看看,随后说:“我能让这只鸟跑到笼子里去,你信吗?”顿时,很

多同学睁大眼睛说:“不-----信!”我先故意不转动手柄,说:“进!”结果鸟没有进去,教室里顿时一片哄笑。我皱了皱眉头,故意说:“怎么不听话了?”然后再进行一次表演,快速转动手柄,喊:“进!”奇迹发生了,鸟进笼了,学生一片愕然!想亲自试试吗?学生跃跃欲试,奇迹一次次在他们的手中出现。就在学生兴趣昂然时,我给他们讲解了魔术里的奥秘!———这是视觉暂留的原理„„大家听得非常认真。课后,根据这个原理,孩子们还自己制作很多玩具,如:他们的蝴蝶飞到花上了,小朋友跑到家里了,小鱼跑到水里了„„变出自己的“魔术”。

再如我在上六年级下册《变色花》的时候,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特殊白色纸花(花瓣上抹过白醋,叶子上抹过碱水)拿出来,问:“这株花与平常我们所见的花有什么不一样的?”“这是纸做的。”“这花的叶子是白的,我们所见的花的颜色是绿的。”我说:“我给这花浇浇水,它的花就会红,叶就会绿,你信吗?”教室里一阵哗然:“怎么可能呢?浇水就能变色?而且这是纸花!”我高高地把花举起,用喷水壶细心的喷水。过了几分钟,奇迹发生了:花变红了,叶变绿了。孩子们看了,都非常高兴,还纷纷问这是为什么。我故意给他们卖关子:“你们猜呢?”他们说:“肯定是水的问题!”我就叫一个同学也拿出一张纸到黑板上来,用同样的水喷淋,结果却没有任何反应。他们又说:“是纸的问题。”我再拿出我原先准备的另外一株和刚才一样材料的花让学生用普通的水喷淋,结果也没反应。在同学们不断地猜测与印证下,我将答案一一解答给了他们:“这是酸碱指示剂的作用,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物质就变绿。我的喷水壶的水是一种酸碱指示剂-----紫甘蓝水,而花的叶子我用碱性洗衣粉水浸过,花用酸性物质-----醋泡过,所以我这特殊的花遇到这特殊的水就变了色。”我利用孩子们长在农村的优势,教学生用紫色牵牛花制作酸碱指示剂的方法。这节课学生兴趣极高,学习目标很快就完成了,而且学生还会亲手制作并运用酸碱指示剂。

三、巧用对比实验

人们常:“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比较的作用,能够让人看到明显的效果,从而激发人的思维,促使人去研究和解决问题。这也正是我们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也充分利用。

如我在上《物体的沉浮》时,我先准备了一大杯饱和盐水和一大杯颜色和盐水相似的普通水。然后让学生把马铃薯分别放进这两杯水中,比较一下他们在水中的状况。通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不同:马铃薯在一个杯子中是沉的,而在另外的杯子中是浮的。不同的现象激发他们研究这两杯液体的热情,从中发现里面的奥秘。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拓展研究:在水中还能加上其他物质使物体浮起来吗?学生有了这个实验的基础,就会有经验去研究其他类似的实验。

通过课堂实践,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有了好奇心,他们才会不断地提出问题;有了探究欲,他们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我们科学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课堂上只要老师耐心地引导,就会让学生迸出智慧的火花,想出更多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培养小学科学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工作单位:独山县基长镇上道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罗家萍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贵州省独山县基长镇新街村三组

篇7:如何提高科学的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综合课程,而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们似乎没有真正去理解这一理念的真谛,以致于很多人提出了“科学课”不科学、“伪科学”的思想。但回头来反思,我们自己做了多少,我们为“科学”想了多少,我们教科学的出发点是为孩子、为家长、为学校还是为了自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次省级培训,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细细整理感慨颇多!

一、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的出发点

断断续续地从事小学自然、科学课的教学也有近8个年头了,从最初的《教学大纲》到后来的《课程标准》,我似乎就没有好好地研读过,即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课程标准》做成了“知识树”,我也似乎没有意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还是按照教材的内容一课一课地组织教学,从来没想想为什么,用朋友的话说就是“只顾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培训的第一天,山东省科学教育名家李健梅老师《科学课课堂研究》、《创建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场》的报告,让我认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到后来听取了国内科学教育名家曾宝俊的《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以及二者的隔时空对话(其实是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争论),让我不禁手捧《课程标准》,以近乎膜拜的虔诚的态度来研读。我终于发现,《课程标准》才是我们科学课的纲领,我们一切的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都是基于课程标准下的科学教育活动。课程标准,是我们实施科学课程的出发点;没有标准,课程实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根基。

二、科学探究,科学课教学的灵魂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目标被定位为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而,科学课课程标准将三者的次序改变了,先过程与方法,再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才是知识与技能。小小的顺序改变,反映的是教育本质的改变。

以前有一种理论,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后来又改成“要给学生一桶水,老师必须有一缸水”。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学生不是容器,不是灌就能灌进去的。再者,如果老师的水一直比学生多,那这个社会还怎么发展?所以李同胜老师说:教育就是用教师的一杯水换学生的一桶水。换言之,就是老师是引导者,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去获得一桶水一缸水。而获取一桶水,显然是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而不是老师传授给他。所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科学课将过程与方法放在了第一位,而且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之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探索科学奥秘并服务于生产生活,从而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并达成情感意志价值观的目标,而知识的获取显然是副产品或者是载体。

从这一点上说,科学课的课程标准是最为科学的。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

有些老师抱怨:“我讲了学生不听,怎么也教不会,愁死了。”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普遍存在的。我非常赞同李同胜老师的观点:“你讲他不听,你就不要讲了。让他们做,让他们思考,让他们讨论交流,不就好了吗?”是啊,很多老师牵不住牛鼻子,而是死命地拽牛尾巴,不得要领,自己累,学生烦,最后导致学生厌学、自己职业倦怠。三、课程开发,科学课本来很精彩

科学课,包罗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还加入了能源与技术等新兴学科,所以科学课本来很精彩。在国外,科学课老师是很受尊重的,因为科学课老师都是最博学的老师,有些老师上得了语文、数学,不一定上得了科学,因为科学课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然而在中国,科学课被边缘化,专业技能最弱的或者上不了课的行政领导才来担任科学课,或者直接被语文数学科挤占,这是科学课的悲哀。

培训期间,我们有幸聆听了路培琦老师的一节课《玩注射器》,这是路老师前的一节课,当时路老师也已经55岁了,基本退出讲坛。然而就是这样一节15年前的课,也让在座的来自全省各地市的优秀科学老师震惊:路老师的课简直精彩极了!不愧为大师作品。整堂课就是玩,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探索活动中,玩出了层次,玩出了品味,甚至于不愿意下课。尤其是最后路老师展示了自制的教具——液压挖掘机模型,简直如真的一般。挖掘机随着路老师的操作,整个挖土过程连贯流畅,让人叹为观止。路老师说,这节课教材上是没有的。当时路老师已经退休了,在家专心照顾自己卧病在床的老伴,而且自己学会了打针护理。有关部门要路老师给年轻教师出示一节示范课,路老师看到垃圾桶里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就突发奇想地开发了这节课。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探索了大气压力、液体压强、液压传动等连中学生都感觉晦涩难懂的科学问题,而且一直处于一种愉悦的、兴奋的学习氛围之中。过程与方法的创新带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的实现,从而最大化地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初级目标。早在15年前路老师就用自己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科学课的目标达成,而在当时,科学《课程标准》还没能面世呢。

路培琦老师不愧为一代宗师,他的科学课简直成了孩子的节日。为什么?用路老师的话说:“科学课就是陪孩子玩儿。”一个“玩”,道出了科学课的内涵,这就是“探究”。让孩子参与探究的全过程,重现知识的产生,这是科学课的灵魂之所在。

篇8:如何提高科学的素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实验教学实际, 就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 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注重演示实验的引导

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 要重视每一次的演示实验, 因为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化学知识, 而且能较好地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探索科学方法的精神, 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演示实验是教师传授化学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能使学生运用人体感官体验物质的外表特征, 物质变化的条件、现象和规律, 顺利地形成概念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 并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教师讲解、示范无可非议, 也非常重要, 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并能准确、独立地完成, 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让学生上台亲手操作。这样台上的同学做得认真, 台下的同学看得仔细,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能及时发现了问题, 纠正了不正确的操作, 提高了动手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教学。选择一些操作比较复杂的实验, 将实验整个过程制作成教学课件, 利用课件教学, 在课堂上放给学生观赏, 生动的画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节约时间, 从而达到迅速掌握操作要领的目的,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印象更深, 记得更牢。 (3) 创新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化学实验教材中, 有些演示实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但如果做一些简单的改进, 其效果就大不一样, 化学教学过程就会更加生动活泼。如氢气制取实验, 氢气的燃烧, 教材上的方法是使用尖嘴导管连接试管并点燃, 开始由于尖嘴太细, 现象非常不明显, 有什么办法改进呢?我们分析了各种原因后, 换用了较大的尖嘴导管, 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由于及时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创新,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实验的趣味性

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认知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化学实验之所以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主要原因就是化学实验能给学生展现诸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燃烧等生动、新奇的化学现象, 可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过去我们在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时, 往往把实验设计得非常“严肃”、“规范”, 实验装置必须选用标准的化学仪器, 实验药品必须用指定的化学试剂……这种种约束导致过去的化学实验显得过于严谨。如果将教材中某些传统的教学实验设计成趣味实验 (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类实验) , 那么对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

在实验教学中, 采取“讲解—示范—严格模仿”的实验模式, 虽然能提高学生熟练操作程度, 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长此以往, 学生形成了用“手”做实验, 而不是用“脑”做实验的错误意识, 严重限制了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的发展, 忽视了对实验的质疑、改革和创新。在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个体能力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实验中, 有的学生触类旁通, 完全能独自“走路”;有的学生需要教师“搀扶”着走;有的学生要手把手地教。教师在充分放手的基础上, 要善于捕捉学生这方面的信息, 适时给学生以恰当的帮助, 因势利导。在实验中, 我主张每个学生都做到自主观察, 自己动手操作, 按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自由地表达。有些实验, 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 独立地或在教师启发下, 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 成功地解决化学实验问题,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四、增加探索性实验

现行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多数是“验证性”的实验, 学生往往是一边看书一边操作, 如同“照方抓药”。由于已知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对实验出现的现象没有仔细观察或没有根据实验目的抓住重点来观察, 对出现的异常现象也没有深入思考, 使学生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相反, 学生在“探索性”实验前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所以会更认真地操作、仔细地观察、如实地记录, 积极地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因此, 深入挖掘教材实验内涵, 增加探索性实验,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减少实验操作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原电池实验, 我们将该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当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溶液之后, 学生发现铜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 与他们原来的推理完全相反, 打破了学生原来对Zn+H2SO4==ZnSO4+H2↑的认识, 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 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归纳为以下几种假设: (1) 锌片溶解后电子跑到了铜片上了? (2) 铜与稀硫酸发生反应能产生气体?等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 结论集中到锌片溶解后电子跑到铜片的假设上。当学生接上灵敏电流计测到电流后, 自己的假设得到了证实, 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 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熊言林.化学实验设计的思路与策略.中学化学教与学, 2005.3.

[2]崔洪珊, 熊言林.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6.

上一篇:小事见真情600字作文下一篇:忘记,过去的她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