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学习感想

2024-08-12

太极拳学习感想(精选10篇)

篇1:太极拳学习感想

太极拳小介

38152111 张艾

古语有云:“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像,四相演八卦。”有这样一种拳术,它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创的并且符合自然运转规律,这就是太极拳。

关于太极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最广为流传的就是武当太极起源的说。事实上我们没有的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它是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比较科学的讲,太极拳的来源有3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②结合了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它的运动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讲究“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动作徐缓舒畅的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它最本质的特

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太极历史悠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也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篇2:太极拳学习感想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姓名:

学号:

太极拳,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熟悉的名词,电视上有太极宗师,公园里有练太极的老人,对于太极,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它是在大一上学期的体育课上,最初印象就是一个字——慢。一开始我认为学习这个是很容易的事情,不必费多大精力,最后考试能过就可以了,大一的那个学期学习的并不是特别认真,到了大二由于学校运动会有万人表演的项目,我们又开始了太极拳的学习,既然是要去表演的我也就比之前认真了许多,老师教的认真劲也挺能感染我的,一次次的给我们做示范,这次太极拳的学习令我感受颇深,之前是自己小瞧了这项运动,认真练过才知道,太极拳是很费体力的,练习的时候是需要全神贯注的,认真体会的话会觉得每一次跟每一次的感觉都是不同的,打太快了都是肢体动作,很难找到那种特有的韵味,等练习时间长了,有了太极拳的架势以后,身体慢慢有了感觉,往往就会越打越慢,但也不是越慢就越好,打太极有最适合的速度,速度跟韵味也是紧密相关的。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般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钻研它的架势,这是办不到的,必须要练得处处符合原则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回味老师的话,还有深刻理解太极的意义。早晨每次到操场打太极拳都是一种享受,看着老师优雅的动作,听着令人心旷神怡的太极音乐,呼吸着清晨的新鲜空气,长此以往,对身体的益处可想而知。虽然最终万人太极我没能上场,但是我努力过也就不会后悔,在场外观赏也是一种乐趣,仿佛自己也身在其中。这次万人太极的活动是很有意义的,太极拳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对待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仔细,要时刻抱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也要尊敬这一伟大的运动,要练就好好练,不然就是对它的亵渎,对中华文明的轻视,对自己的不负责。学习太极也是在学习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岂能怠慢!

篇3:太极拳学习感想

关键词:大学生,太极拳,学习,积极性

太极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不仅是一项优秀的健身活动, 还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不少高校把太极拳作为体育教学内容, 甚至作为一门独立的体育课程, 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但是,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及对太极拳学习现状的分析发现, 太极拳在高校推广的成果并不理想。如何培养大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 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借鉴性的帮助。

一、渗透技击意识

作为武术项目的一个重要分支, 太极拳不仅有健身养生的功效, 而且有技击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 太极拳的招招势势都是从技击御敌中来的。然而, 在太极拳的教学活动中, “教”的一方往往采用“讲解示范—领做—纠正—学生练习”的方法, 而“学”的一方基本上是模仿教师的动作, 力求在动作的外形上与教师一致。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不仅不能正确掌握动作的规格要求, 反而更不了解动作的技击含义、养生原理。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对太极拳这种截然不同的运动方式感到陌生, 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 不容易记住动作, 其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同时, 这种教学方法往往造成学生对太极拳不感兴趣, 只为考试而学, 一考完就扔的现象。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理论精华在拳架中最集中的体现与总结, 是一套科学训练肢体理论和方法及构思独特的技击理论与实践, 练太极拳就是练太极拳的理论与技击含义, 离开了太极拳的理论与技击含义, 就不能称之为太极拳”。只练拳架而不练推手, 很难深刻地领会太极拳技法的各种要求, 只能练成“太极操”。学生在练习拳架时, 如果教师只是讲解技法要求, 学生就很难在完成动作时贯彻要求, 而当他们了解和实践了拳架套路中的技术的技击运用时, 通过两人的推手练习, 在攻防的转换中反复体会腿部、腰部、肩肘掌运力的方式和规律, 对太极拳劲力的掌握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拳架结合攻防练习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和实践拳理。在教学时, 教师应该先教会学生拳架, 接着用推手奠定学以致用的基础, 并验证拳架, 然后在拳架和推手的多次循环反复之中, 逐渐加深学生对太极拳的体会和理解, 使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

二、丰富教学方法

要想使学生真正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动作要领, 并能熟练地完成套路, 使太极拳教学逐步做到由教师教, 到学生学, 直至自觉地去练太极拳, 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习练积极性是不可缺少的, 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

1. 电化教学法

大学生思维活跃, 易接受新鲜事物, 但往往缺乏耐性, 很难达到心静体松的练习要求, 缺少对太极拳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而仅模仿套路动作, 这样习练太极拳就显得枯燥乏味, 毫无兴趣可言。因此, 可在课前一周利用电化教学组织教学班级观看太极拳教学片。这样做有以下几种好处:首先, 能使学生欣赏到正确、优美的名家示范,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其次, 运用电化教学, 教师可采用慢放、定格等形式,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动作的关键和行走路线。再次, 可方便形象地进行动作的讲解、分解、对比、归纳。通过观看教学片, 学生对太极拳运动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产生求知、求学的欲望, 从而达到对太极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并自觉探索其运动规律的目的。

2. 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是体育教学原则之一。首先, 太极拳动作本身体现出一种美, 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做一些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 能使学生看后产生一种羡慕和探求的心理, 学习积极性便油然而生。其次, 组织学生看一些太极拳表演和比赛录像, 能开阔学生的眼界, 培养他们对太极拳项目的喜爱情绪。再次, 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在学习动作时, 对那些基础差、掌握动作慢和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 教师要耐心引导, 用正误对比的方法, 使学生分清什么样的动作是正确的, 什么样的动作是错误的。同时, 对进步快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趣味教学法

在练习太极拳时, 部分学生对所复习的动作不感兴趣, 认为自己已经掌握, 不再愿意提高质量, 这时最容易注意力分散, 敷衍了事。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法和练习手段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集体、分组、个人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竞赛, 由教师评判竞赛结果。这也是激发和提高学生习练太极拳积极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运用“互助式”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是按照一定进度的常规教学, 从讲解示范到学生跟随教师模仿练习再到独自练习阶段, 在动作过程基本掌握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练, 教师集体纠正错误动作, 学生反复练习和个别纠错, 直到能够比较准确地完成动作为止。从单个动作练习到成组动作练习再到整个套路练习, 均采用此方法, 由教师进行评价。

互助式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将教学班级按照一定人数分为若干小组 (一般每组6—8人) , 并注意培养骨干为小组长, 由其组织练习的方法。教学中也是先讲解示范再到模仿练习, 之后, 学生练习按组进行, 在学生不提出问题的情况下, 教师不进行任何的练习方法干预, 由组长组织学生练习, 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各自的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在小组内开展互帮互学, 团结合作,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 小组长每节课都要对本组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并及时反馈给教师, 以便指导。在课的结束阶段, 教师对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总, 对组织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 并请组长介绍经验。

互助式学习竞争意识引进课堂,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互助式学习还能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有利于课堂的多边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交往技能。

参考文献

[1]李登光, 王乐平, 王琪.试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太极拳意愿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6) :133-134.

[2]林建新.技击意识的培养对太极拳教学效果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 :117-120.

[3]丘金昌.培养高校学生习练太极拳兴趣新探[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8, (2) :94-96.

篇4:也论太极拳知识的学习

1?郾人无完人

同一个师父会教出拳架风格很不同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又各显特色,这个客观规律告诉我们,老师即使想把全部东西传给学生也是办不到的,因为学生的情况与老师的情况不同,这个东西放在老师身上好用,放在学生的身上可能就没用。学习需要老师,但我们学习更多的却是需要“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仅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做学问也莫不如此。坏人也有人性中善的一面,好人也难免有龌龊的一面,任何人都有“一技之长”,都有“技不如人处”。所以做学问要有这样一种态度:人人可以为我师,不仅能向比自己高明的人学习,也能向虽不如自己,但有一技之长的人学习。如果我们不走学无常师之路,老师的东西只会越传越少,路只会越走越窄。过分强调“正宗”不是好事情,如果我们死抱“正宗”不松手,就会固化师父的技能。李小龙、杨露禅、王芗斋等的功夫都不“正宗”。他们的功夫既无法复制,又非不可突破。每一个认真钻研武术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面对某个问题,冥思苦想,反复推敲,不得要领,后忽有所得,立即比画,旋又推翻,以至踌躇半日,仍似是一无所获。所谓的高人皆莫不如此。在茫茫人海中孜孜不倦地寻找不存在的高人,大可不必。练习需要交流、讨论和辩论,讨论要实事求是,不意气用事,辩论者要学会灵活机变。人都是极难达到“全面”、“透通”这个境界的,世界上很多事情直到现在都存在争议,没有结果,在可预计的将来也将没有结果,如宗教问题便是其一。既然不能达到“全面”、“透彻”这个境界,我们就要把自己的观点放在“大概可能”的位置上,不能绝对化,要让人家讨论、指正、补充。在觉得别人某些观点或练法不在你的接受范围时,不要轻易说不,要先将自身融入对方的意境中,找出对方这样讲这样做的理由。有时通过辩,会突然有新发现,会突然明白,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错的,错了的就要改。我们要营造能让改错者视改错为纯学术过程的氛围,不要抓住不放。即便是圣人也做不到完备无缺。

2?郾法无定法

太极拳套路怎么练?我虽然练了四十多年,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和教了许多学生,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一个一成不变的、自认为特有成效的练法,也还很难说清究竟怎么练最好。我特别理解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的练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爱因斯坦说:“在我提出的概念中,没有一个我确信坚如磐石,我也没有把握自己总体上是否在正确的轨道。”王芗斋说:“师法当遵守,不可太拘泥。对拳学这门学术,我懂了没懂,入门没入门,还是个疑问。”又说:“你真要按我说的做就错了,你不按我说的做就更错了。”武术谚语有云:“师承十分古来无,接得七分即高徒,要想十分艺,三分须自悟……初学三年,打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金刚经》说:“一切圣贤者,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有圣贤者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如果这个说法是对的话,那么,所谓的方法就是一人一法,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方法,方法就如恒河之沙,一沙一世界,一个人穷无数亿年究法也将不得法。既如此,何来法?师父说的只是他本人的练习经验,并不一定适合学生,也并不一定都正确,师父说话不要太肯定、太绝对,不要太具体周详,要让学生有可思考可想象的空间。师父要创造条件,要让学生接受他人的东西甚至与拳术无关的知识。经典拳论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好处是让读者不会迷失大的方向,不足处是读者要花很大的功夫去揣摩,且在传统武术理论中,几乎所有拳术都存在用意深刻、用词夸张的语句。当下,太极拳文章很多,好处是讲解分析详尽,不足之处是容易引读者钻牛角尖迷失大方向。武术现在乌七八糟的东西很多,我们要常用“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提醒自己。观点本应是建立在具体的理论之上的,而具体的理论是会错的。“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学生不迷信谁了,教学便成功了。不迷信师父,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用自己的分析、辨别、判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就像李小龙。李小龙从不标榜自己是什么的“正宗”,他深知“正宗”会固化某门的功夫。一人一法,一时一法,法无定法,谁都正宗不了。讲传承没错,标榜“正宗”是无知。对于太极阴阳八卦之类,除了专门研究者之外,太极拳爱好者,武术爱好者,现代人,只要了解矛盾论、辩证法就可以了。

开始接触太极拳时,听老师讲些简单的要领,照书本一些简单的要求练,难一点的反正也听不进去看不懂,头脑中没有太多的为什么,练得兴趣盎然。随着练功的深入,随体验的增多和经验的积累,疑问多起来。如:架子高点好还是低些好,行拳慢些好还是快点好,动作配合呼吸好还是自然呼吸好,静如山岳沉稳好还是有节奏感韵味十足好,如在水中有阻力好还是活活泼泼如风吹杨柳好,对每动作攻防想象好还是无招无式假借好,意守穴位注意气感好还是不意守好等等问题。各人所讲都只是他本人的体会,各人所练都只是对某方面的侧重。始终坚持某一种练法是做不到的。比如,有一种讲法是越慢越好,确实慢有慢的味道。但是,当看到人家练拳如行云流水、韵味十足的神态时,依着练,味道也会挺不错。选择哪一种练法,要看练者身体、心理等方面素质,还会受环境、当时情绪左右。某种练法可持续几周几个月,也可在一次训练中几种方法轮着练。初学坚持某种练法相当一段时间,待有了比较深的体验后,再尝试他法。某一种练法练一段时间后,与初练时比较会出现感觉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这很可能是这种练法其应有的效应已练上身,习惯成自然,异样感消失,也可能是此练法在练习时不知不觉已走样或淡化。曾练过的一些练法会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感觉,功夫也在长进中。许多太极拳练法是自己在推手中悟出来的。推手中,偶而出现的得心应手之作不要放过,我们应在记忆中回放这个情景,然后把用劲过程移植到走架中来,形成一种练法。遇到功夫好的或在某方面有特长的,揣摩他的推手用劲特点,想象与其推手相应的走架用劲过程,然后模仿着练。走架时偶尔得来的用劲体验要在推手中试用,效果好的,要强化这种练法,不好的,要弃掉。对别人走架时表现出来的轻浮松散、断劲滞重等缺陷,要留意,甚至刻意去找,以此警示自己。看了某种练法,觉得有道理,就依样画葫芦,练一段时间有了体验,就要记录下来。看了另一种练法,又依样画葫芦,有了体验又记下来。

nlc202309011741

初学者对太极拳理可以知道很多,但是追求的却要很少。初学者可以知道劲起于足,由腿而腰,形于手指,但不要去刻意实践,否则一尝试就全身僵硬,得不偿失。可以知道内劲名称,可以知道久练太极拳套路和推手会练出内劲,可以知道刚中之柔是真柔、柔中之刚是真刚等等知识。老师对学生要求不应苛刻,学生只需做到匀速、不要用力、呼吸自然、动作准确就够了。动作准确了,气就会顺了,拳打千遍其理自明,感觉慢慢都会上来。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等等知识老师可以不讲,宜粗不宜细,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反而成为学生负担,不利进步。某武术杂志上有这样一段话:李锦藩是李亦畲的族曾孙,曾跟李亦畲的二儿子学过拳。有一次,李逊之对李锦藩说:“你打架子给我看看。”李锦藩打了一趟架子后,李逊之说:“就这样练,把劲打通再说。”又一次,李锦藩问李逊之:“我看拳谱上有■、捋、挤、按、采、■、肘、靠八法,这八法是怎么回事?”李逊之说:“分得那么清怎么能用?我一举手这全部都有了。”没过多久,李锦藩又问:“拳谱上讲的十种身法,怎么做才合乎要求呢?”李逊之说:“你把头竖起来,将身子竖起来,你就什么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顺了,得力了,就行了。”学生看书了解太极拳方面的知识,在潜意识中有这么回事就行,很多体验是可遇不可求的,潜意识中有这么回事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比较容易产生共鸣。

3?郾学无止境

太极拳套路有陈、杨、吴、武、孙等传统拳,有诸式精简太极拳,有诸式国标太极拳,有自编太极拳,林林总总,数不胜数。选练一个杨式,一个吴式,一个陈式或赵堡,一个武式或孙式,就基本上可以包罗全部太极拳了。学全四种太极拳要不了多少时间,练好太极拳却是学无止境。练习太极拳要经历三个阶段:着熟、懂劲、神明。着熟,就是熟练套路。懂劲,就是练出“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的感觉。神明,就是练出“不用意而神自明”的境界。“不用意而神自明,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其中的“神自明”、“气自周”、“力自彰”有程度之别。久练太极拳,各种积极有趣的感觉出来、深化后,要防止自以为是,不要以为自己练习的方法最好,体会最深,已经练到顶了。试想,如果久练太极拳者都这么认为,那么,到底谁又是真正“之最”呢?冷暖自知,各有各的好,不能自恋自满。随着练习的深入,美妙有趣的感觉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越往后越好,无有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既然是越往后越好,无有止境,那么,我们永远就是个小学生,心中永存敬畏心,始终保持谦和有礼。

篇5:学习太极拳的感想

古语有云:“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像,四相演八卦。”有这样一种拳术,它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创的并且符合自然运转规律,这就是太极拳。

在何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太极拳术,我十分喜欢这项运动。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平时我的性格比较活泼,练习太极拳让我静下心来。太极拳讲究的是意境,动作的规范性固然重要,但不必刻求。在开始前,要将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全身心的投入。也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全部精神与意识去“用意”。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需要这样一份寄托,打太极拳本身也是让我们浮躁的心灵平静下来的过程。

学习太极拳对品德修养的影响是必然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文化盈育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已深深地渗透到太极拳理论之中。正直做人,谦虚待人。身必以端正为本,堂堂正正做人,不计较得失也是我学习太极拳最大的感触之一。

就我个人来讲,我觉得太极拳初学时打太快了不好,因为打太快了都是肢体动作,很难找到那种特有的感觉和味道。等练了几个星期太极拳架以后,身体慢慢有了感觉,往往就会越打越慢,但也不是越慢就越好,我觉得打太极应该有最适合的速度,而且这个速度每次打太极时都不尽相同。这大概就是老师所说的要有韵律与意境吧!

虽然认真练太极拳大半个学期了,但每次打太极时的感觉仍然不甚相同。也许比刚刚学太极时完全没有感觉会好一些,但还是不能保证每次打太极感觉都很好。老师说练拳时不需要太注重身体的感觉,或者说太把身体的感觉当回事,而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平心静气地练习。有感觉也好,没感觉也罢,都应该把心静下来,专注地去练习。学习太极让我的思维更开阔,心情更愉快,很受益!

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比较紧的,学习太极拳要松,松是放得开,放得开才使动作协调柔顺,圆转灵活,如行云流水,似布雨播风。从放得开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也不能一味强调松。对于我们这种初学者来说,要讲规范,要循规蹈矩,并由生到熟。熟了以后再讲放得开。要懂得放开是目标。松要在有力和无力之间。松由意来统帅,做到意贯全身,松而有主和松而不懈。全身内外地放松,泛泛而去,蒸蒸而升,并且做到松而不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楷模,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学生的行为、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力。何老师一个学期的淳淳教导,让我对太极拳这项运动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其实我的太极拳是打的并不好,但每次打完老师都会耐心的提出我们动作的不好的地方让我们加以改之。

篇6:关于本学期太极拳学习的一些感想

经过一个学期体育课的学习,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只是看家里的爷爷奶奶每天早起打太极拳,以为太极拳只是老年人的运动。现在自己亲身体验学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不由得感叹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果然奥妙无穷博大精深。

首先我对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功用有了更清楚的理解。学习太极拳之后才明白,原来看似轻柔舒缓的动作招式只要用心认真的做到位,一节课下来同样会腰酸腿痛,在不知不觉中其实身体已经得到了锻炼。科学研究已证明,二十四式太极拳能够有效地修复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改善大脑功能。每次进行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时老师都要求我们平心静气,身体放松。原来练拳时“体松心静、柔缓自然”也是有其道理的,练拳时思想高度入静,即排除其他干扰,精神贯注于动作。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得到了缓解,重新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体松”是消除精神和身体的紧张,以助“心静”和各器官系统的放松。所以,在练习二十四式太极拳时首先要松静下来,继之肌肉在意识上也要消除拙力,全身心地投入于太极拳运动。我还了解到太极拳还有清血化瘀的功效。由于太极拳是很好的有氧运动项目,而且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组成包括各肌肉群和关节的活动,同时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所以它还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淤血现象。此外太极拳还可以改善形体。大学生受学习和就业考研竞争的压力,每天穿行于教室、食堂和寝室之间。长期的伏案学习,许多大学生出现了斜肩、驼背等畸形身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体之美。二十四式太极

拳讲求“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即要求练习者立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练习时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样有助于使人练成良好的体形。太极拳对于我们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可以有如此多的积极影响,所以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同样有必要勤加练习学好太极拳。

其次,这一学期的太极拳学习也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中国太极拳文化的兴趣。记得老师在第一节课曾介绍过我们学习的二十四式太极拳属于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柔和均匀、姿势中正平稳,适应性强。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开始安排直进动作,最后穿插蹬脚、下势独立和复杂转折动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环节,是每次学习新招式动作的时候老师都会把其中的攻防原理讲解出来。过去从来没想过太极拳这种动作轻柔,不紧不慢的运动居然具有杀伤力,用老师的话说还有一些动作“招招致命”。虽然现在已经忘记了许多老师当初教过的与太极拳原理相通的擒拿招式,但是我想太极拳中蕴含的武术思想与许多现代武术比如擒拿,柔道,跆拳道等等的关系的确值得我在以后的日子慢慢思考。

而且我觉得太极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有许多相似之处。天下至柔莫过于水, 故太极拳练习就有行云流水的意境之美。“上如行云下如流水”就是用水的意境来形容太极拳的精华。水乃万物之源, 可是它始终以平常的心态严格要求自己, 不喧扰,不张扬, 而是和其光, 同其尘,甚至愈深愈静。这种高深的宁静与达观, 不正吻合着太极修

习的目标么。水一旦融在一起, 就团结一致, 威力无比。水之至柔也许更是太极拳的神髓,“天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最具包容性亲和力, 它同达而济天下, 它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宣扬自己。太极拳是武学, 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 理应有水此德。此外,太极拳松静灵活 , 就像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偏执, 有时细腻, 有时粗犷。我们可以把柔软看成是人身应有的本性, 无奈后来给生活、学习、工作慢慢地改造得僵硬,我们学习太极拳可以把僵硬的身体又改造转回来。太极拳的动作没有柔软的身体和各关节灵活之后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也是难以完成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每次课上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在老师带领下先进行热身活动。

篇7:太极拳感想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感慨于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太极拳非一朝一夕就能学成,达到“巧妙绝”的境界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精准,肢体上的和谐,还需要一种能驾驭的气魄,能兼容的气度与物我两忘的精神。

“国粹”太极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中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阴阳调和,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自然又高雅,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流传千古自是必然。

在平时的练习和上课的学习中感觉24式太极拳中左蹬脚和右蹬脚两式的难度最大,这不仅在于其衔接动作记忆困难,还在与蹬脚时的站立需要长期训练方可完成。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与不厌其烦的演示下,我基本能记住动作。在粗略的记忆后,更深入的了解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细细回想与进一步学习,观看太极拳视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得到提高,所以这一学期的短暂学习不仅是动作的学习,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学习太极拳的奠基与指引,同是激发了我对中华武术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希望今后太极拳能真正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篇8:太极拳学习感想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南京理工大学100名学习过太极拳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这其中男女比例为1∶1,这些同学之前接受过的太极拳的训练几乎为零。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该文将“合作式”学习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探析作为研究内容,随机将所有的研究对象划分为两组,每组人数为50人,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针对太极拳的学习,实验组采用的是“合作式”学习模式,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模式。其他方面(学习的课时、讲授课程的老师、教学环境、学习内容),两组均保持一致。

1.2.2 问卷调查

对两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将两组课程结束之后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并对比,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认真程度、学生的课堂理解情况、掌握情况以及老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满意度等以及同学们对这种学习模式的认可情况,发放的100分问卷调查全部回收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

1.3 实验的过程

1.3.1“合作式”教学的结构设置

将“合作式”学习引入太极拳的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结合此次实验的目标来设计出比较简约合理的教学程序。这其中可能需要采用采用许多教学方法来实现最终“传道授业”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独立思考等一系列的能力。

1.3.2“合作式”学习的具体运用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表现为教师按照大纲要求,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常规教学。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由老师来完成,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讲解,再由老师做出具体的示范,老师将逐个的动作进行分解然后向学生进行示范,使学生形成一种初步的动作概念。第二个阶段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学生须跟随老师完成一系列的单个动作,然后根据自己的记忆顺利地连贯完成所有动作。第三个阶段还是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主要是自己进行相关动作的练习,老师通过观察纠正学生错误的动作来尽量完善学生动作的练习。

“合作式”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们进行小组的划分,并选取表现较好的学生作为小组长,来带动整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教学中,前两个阶段,这两种教学模式基本上不存在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三个阶段,课程的相关学习主要是以组的形式来完成。这时,组长需起到一个较好的带头作用,针对不同的同学,让其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保证高效率的完成太极拳课程的学习。经过各族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与相互学习,组长应该就本组的整体情况进行汇总并向老师及时进行汇报,以便老师进行集中地指导。

2 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2 . 1 实验法下两组成绩的对比

实验组的“合作式”学习模式与对照组的传统学习模式结果对比如下:实验组80%的学生的认为,自己越来越喜欢太极拳了,而对照组则只有50%的学生表示自己还是喜欢太极拳,两组存在着明显的悬殊,而且实验组的各阶段成绩分布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也就是说“合作式”学习明显优于传统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与理解太极拳的相关动作要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1 问卷调查法下学生学习状态等的对比

实验教学结束以后,问卷调查的相关人员就针对学生的相关学习状态,老师的满意程度等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学生整体的学习态度都优于对照组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掌握情况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在“合作式”学习模式下担当的是一种主角的角色,因此其积极性便会大幅度提高,同时其与同学、老师的互动也会变得频繁起来,这样有利于其吸收同学或者老师的意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

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法使得学生不再被动的参与到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课堂上更加善于多进行相关练习与表现,对动作能够做到熟练地掌握。此外,在“合作式”学习过程中,小组之间也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小组之间相互监督,改正,加深对动作的记忆,促进各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2.1.2 实验组的相关成员对于“合作式”学习模式的认可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实验组的同学们对于“合作式”学习持有百分之百赞同的态度。一方面,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各组织之间多多少少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小组成员们就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目标的存在会促使各组员之间相互督促、相互改正,加深记忆,从而在组内会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态势,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组内成员之间差异的存在会促使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同时锻炼同学们与人沟通交流能力、观察能力等等。

3 结语

通过以上“合作式”学习模式对太极拳教学的影响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3 . 1 “合作式”学习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能力

采用“合作式”学习模式后,学生对于太极拳动作的掌握情况,熟练情况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掌握动作所需要的时间也大幅度的减少。与此同时,这种学习模式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最终太极拳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3.2“合作式”学习充分调动了同学们、老师们的积极性,老师和同学们的主导性地位得到了明显的突出

主要是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不能在被动的应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它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只有这样,课程的开展才能顺利地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有了巨大的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创新能力。

3 . 3 “合作式”学习加强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合作式”学习创造了一个较为愉快的学习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种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听从于老师的安排指挥,而是平等地与老师进行太极拳课程学习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其今后的健康发展。

3 . 4 “合作式”学习增强了同学们作为小组中的一员, 就要为小组争光, 为小组努力地责任感

篇9:培养高校学生学习太极拳兴趣新探

[关键词]体育教学;太极拳;兴趣;教学效果

太极拳是中国医学文化遗产中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具有保健强身、益智、修性、祛病延年等多种功效的人体运动,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动作要领,并能熟练地完成套路,使太极拳教学逐步做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直至自觉地去练太极拳。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激发他们对习练太极拳的兴趣。根据多年从事高校太极拳教学的经验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就如何培养高校学生习练太极拳兴趣,提出一些新的探索观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太极拳是一种以柔和、缓慢、稳静、轻灵为主的拳术。其运动绵绵不断、节节贯串,处处带有弧形,动作圆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柔刚相济;以全身放松,用意念引导动作,意到身随,配合均匀细长的呼吸,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使全身上下得到协调一致的活动;其运动量与运动强度适中,练习后身体机能不易出现激烈变化,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状况的人群习练,特别是体弱及慢性病患者;同时,太极拳运动不受时间、季节和场地的限制,时间可长可短,可单人练习,也可集体练习,便于广泛普及和推广。

二、影响学生习练太极拳的主要因素

第一,运动缓慢柔和。这是太极拳与其他风格武术套路的重要区别。—套简化太极拳有24种姿势,按正常速度可在5分钟左右完成。现在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正处在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的青春期,他们喜欢对抗激烈、节奏感强烈、极具刺激的运动,对太极拳运动缺乏足够的认识,片面认为太极拳动作绵软,只适合老年人练习,中看不中用等,对于柔和缓慢,重意不重力的太极拳套路运动往往是敬而远之。

第二,套路动作数量多,变化复杂。每种太极拳套路均有数十个技术动作,且动作方向往返折叠、变化复杂。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一定的武术基础,且教学课时较少。容易让学生产生太极拳难学、难记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课堂上对自己就不会严格要求,学习中只照着教师依样画葫芦,只学会了基本动作,对太极拳运动中蕴涵的健身价值没有深刻领会,从而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呆板,讲解质量差。教师在授课前没有向学生介绍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太极拳的健身功效,对太极拳的健身机理和防病治病的功能也没有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对太极拳运动没有—个完整的认识,明确不了太极拳的锻炼价值,这样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导致学生对学习太极拳,提不起兴趣。

三、培养和激发学生习练太极拳兴趣的途径

(一)电化教学法

大学生思维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往往缺乏耐性,很难达到“心静体松”的练习要求,缺少对太极拳理论的理解与掌握,而仅模仿套路动作,这样习练太极拳就显得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可言。因此,可在课前一周利用电化教学组织教学班级观看太极拳教学片。首先,能使学生欣赏到正确、优美的名家示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再者运用电化教学,教师可采用慢放、定格等形式,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动作的关键和行走路线。可方便形象地进行动作的讲解、分解、对比、归纳行讲解,使学生对太极拳运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对太极拳由感性认识E升到理性认识,并自觉探索其运动规律的目的。

(二)音乐教学法

太极拳的动作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缓慢、柔和而连贯。许多学生由于练功心切,急于求成,动作速度不知不觉就加快了,从而失去了太极拳原有的风格。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太极拳音乐组织教学。由于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潇洒飘逸、刚柔相济,并有优美的音乐相伴,使这两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能使学生产生许多美的联想,可以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动作的整体感,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完成一段教学,进行练习时。宜多采用音乐的伴奏,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来加强对动作的掌握。

(三)意念教学法

意念教学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是心理和思维活动的过程,在一定的信息和表象刺激下激起的一种心理感觉和思维活动。其形式以回忆为基础,对动作表象加以重视,达到加深体会、巩固技术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先想后练,边想边练,想练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意念教学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和实际动作结合起来。它主要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动作表象,重复地回忆,想象动作,反复地对所学的技术动作形象“过电影”,使学过的技术运动形象化、完整化和系统化。

(四)攻防意识法

太极拳的特点就是讲究攻防技术。太极拳虽然当作强身健体的养生项目,但在教学中,对太极拳动作的技击攻防意识讲解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理解动作的意义,加深对套路的记忆。比如二十四简化太极拳中的“棚捋挤按”以右手势为例,“棚”右手用崩劲击打对方一攻,左手在解动作来势一防。“捋”是明显接准对方把式而分化防守。“挤”是失防反攻。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有攻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对攻防意识的了解与理解有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及对动作的掌握。

四、结束语

高校太极拳教学有别于其他风格的武术套路教学,其自身缺乏游戏功能,学生习练的兴趣性不强。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理论的认识,突出武术运动的技击美、姿态美,迎合学生青春期的身心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太极拳全书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黄显忠.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探讨[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8(2).

篇10:太极拳课感想

太极拳课感想

15系宇航学院 111517班 11151180 赵增任课教师:张立臣上课时间:周五上午第三节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踩着高跷来使用长枪、长柄大刀。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其实在上这个学期的太极拳课之前,我已经在高中二年级、三年级打了两年的太极拳,记得当时是在体育课上学习的,每天上午大课间时间就被用来打太极拳了。当时学习的时候,并没有认识到太极拳对人的好处,总感觉这个不可能用来防身也没什么大的用处,所以也就没有好好学习,也就留下了很多打太极拳时不好的习惯,动作也不规范。这个学期选课时,原本是想选来混学分的,但真正学习的时候,尤其是在老师孜孜不倦的说教之后,我才意识到太极拳对人的重要性,也才认识到太极拳是可以用来防身的,除此之外,还可以使人全方位地健身,还有鉴赏的好处,这让我认识到了太极拳的伟大,让我深深为之叹服,别看太极拳貌似很柔和的样子,但其一招一式却可以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由于前两年的基础,现在学起太极拳来,感觉很容易,比较轻松。但是,前两年学习中养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也影响到了本学期太极拳的学习,这让我感到很吃力,尤其是在动作的不规范上,感觉真的很难改正过来。当经过老师的悉心指点以及自己用心地纠正、一次次的练习,现在动作已基本改正过来。之前本来已经忘记了很多太极拳的招式,现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又重新记住了,并且我觉得我们以后要坚持练习太极拳并积极地领悟其要领和思想,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太极拳完全掌握,其实太极拳中的很多很多东西都可以知道我们去做其他的事情,例如太极拳要求我们要心平气和,平静处理每一个动作;太极拳也要求我们做每一个动作要圆润娴熟连贯,如行云流水一般。

在系统地学习了一整个学期之后,我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体会。我认为,太极拳要打得好,要流畅,但是不能急,要沉稳。在打每一个招式时,要在动与静中取得平衡,身体动起来,但是不能胡乱地摇晃,是要稳健中流畅地运动我们的身体,才能真正做出行云流水的感觉。要做到这种沉稳又流畅的境界,心就一定要静下来。因此修炼太极拳也可以让人们静下心来,这样对身体也会带来很大的好处。

一个学期过去后,我对打太极拳已经渐渐入门了。不过现在我还只能做到把每个动作连贯做起来,但是真正打出太极拳的神韵还远远不够。俗语说,师傅带入门,修行靠个人。要深入理解太极里头的哲学,打出太极的神韵,真的需要时间去参透。

上一篇:邮政储蓄经理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