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见习总结与反思反思

2024-08-09

教育见习总结与反思反思(共8篇)

篇1:教育见习总结与反思反思

见习总结与反思 期待中的见习来的匆匆,去的也匆匆。远离高中生活的自己已经不习惯了早起,所以第一天感觉到压力很大。但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天还是迟到了。这就给自己一个警告,凡事都要早做准备。进入见习的地方——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肃静,也听老师说了这是个很不错的学校,所以很紧张自己的言行举止。感觉是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小心翼翼的就像个怕犯错的孩子。所幸的是,自己的指导老师是个说话爽朗待人不错的老师,自己的神经瞬间松了很多。伴随着听课的进行,我对这所学校的教师、学生、文化、生活等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一天跟着张老师听了三节课,顺便帮老师批改了作业。记得第一节课前张老师给我们说,文科班的化学你们听不听都行,我就是照本宣科的念。但是这节文科班的化学课给我的感觉并不是这样。张老师把课本读的“声情并茂”,还强调了几点重点知识,还渗入了化学趣味故事。我觉得好多老师在文科班上化学课都是心不在焉,许多知识点都是一嘴带过,草草十几分钟就结束了一节课。我想这也许不是教师的本意,也是出于无奈的选择。但我觉得既然在文科班开设了化学课,就一定要本着负责的态度充分发挥化学学科对文科班学生的价值。我发现一个老师用同样的PPT讲同样的内容,但是在不同的班级就会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我就特别佩服老师对课堂的这种把握,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通过帮老师批改作业,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回答问题也很自如,但是在做练习题时还是会犯种种错误。所以,学生应该是在错误中成长,通过总结反思达到对知识的提升。

第二天听了高一化学老师的集体备课,是其中一名老师主讲,其他老师听。首先是说的教材分析,其中包括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然后又说了几种引课方式,其次又说了习题巩固部分并且说了每道习题的设计意图。其实我觉得她们备课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用见到所谓的主案和辅案。而且老师们关于新课讨论的并不多,主要讨论的是将要到来的期中联考,因为不是他们学校出题,所以就讨论了出题学校可能出什么题,然后又根据他们学校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以及做题弱项展开了讨论,并打算针对问题结合考试进行各个突破。其实我们在理论课中一再的强调要实行素质教育,分数已经不是学生的命根。但是在一线教学中,一切还是围绕着分转。其中一个老师还说“期末考不好没关系,顶多难两天也就放假了,可是期中考不好的话,就会被领导天天叫去训”。针对分数和新课改的要求我还是很矛盾的,理论上自己也明白,总得有人要先做出改变的,可是这是不是意味着,就要承担学生分数低的风险呢。一个好老师在新课改下也能实现成绩的提高,可是不免怀疑还有那么多老师在止步不前,我能不能实现这样的跨越呢?尤其地我们那样一个考试大省来说,能不能放弃对分的追求呢?能不能得到领导和家长们的认可呢?其实看到二实验的学生们,我还是很羡慕的,感觉他们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视野是开阔的,思想也是五花八门的,感觉他们是那么的自由和无拘束。紧接着我就听了主持备课的刘老师在实验班上的习题课,老师不单单针对题讲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题型并说明次类型的题目如何做。师生之间的互动特别好,老师能抓住在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问题提问什么样的学生最合适,学生回答的非常活跃。而且老师能够有一道题引申出更多的题,深入到更深的层次,并总结出多种解题方法,我觉得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以及对问题横向和纵向的认识与比较。可能这个班是实验班的问题,学生们反应特别快,所以老师的节奏也很快。但是还有个问题就是学生只是在专注的听与答,也许当时能够听懂,可是不记笔记的话也许过时候就会忘,所以应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值得一体的是还听了一节物理课,物理老师是个看上去很年轻的女教师,我就很想知道这位老师是不是能镇得住那么活跃的学生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那个老师讲课很有范儿,很干练,她是我听了两天课第一个写板书的老师而且还写得非常流利漂亮,而且课讲得逻辑性很强。我就觉得一定要养成一种让学生适应的“上课习惯”,从一开始就要展示出自己的教学风格,确定自己的教学路线,想好自己要与学生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但是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是认真的,但有的是在捣乱,当时我就在想,作为一个年轻没有经验的老师要怎么对待学生课堂上的提问呢?是不是就只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给予注意呢?那对其它的问题和提问题的学生怎么样对待呢?我想内心的疑问不会有明确的答案的,也不会在那个老师那里得到确切的答案,这可能需要经验的积累和见识。还听了一节怀有身孕的老师的课,也许是怀孕的缘故,老师完全使用PPT讲课,而且与学生们的互动也比较少,只是站在一个比较固定的地方,念PPT,然后让学生记笔记。我想作为未来的女教师找工作时的弱势会不会就在此。但我想,既然有这种偏见,我们女性同胞们就要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尽量上好自己的课,把每一节课都当做自己的孩子,用心去珍惜,用心去呵护,用心去照顾。这里的老师在讲新课时知识线走的特别好,逻辑特别严谨,设问也非常好,能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而且采用“面质”的说话技巧,能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下想问题,能够达到一种对知识的升华。还听了一节男老师的课,他讲的化学课非常幽默,能够给学生创造一种非常轻松的学习环境。这位老师还是班主任,他在提问的时候都直呼给学生起的小外号,特别亲切。而且这位老师上课不用教材,就能把知识点和定义解释的特别清楚到位。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肯定要有很多年的经验了。在敬佩之余,也不免感到压力,这是不是要对年轻教师要有更高的要求才能达到同层次呢。

还听了两个老师在不同的班级讲同样的课程,突然感觉到了差异。其中一个老师是用PPT讲的,感觉整堂课都是老师在强调哪些知识点重要,然后是学生在忙碌的抄笔记。我感觉这样的课堂没有活性,太死气沉沉了,学生们也容易听得比较疲倦。在听课的过程中,同时也听到了下面学生的不情愿,这样就威胁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老师是很重要的,喜欢了老师就会开始喜欢化学课。而另外一名老师的讲课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老师首先用了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了这节课的内容,而后根据同学们的认识介绍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这位老师是个有经验的老教师,带的也是重点班,讲课方式却并不老套,听起来很有新鲜感,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老师在讲新知识点时会复习很多以前的知识,而且用的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我觉得让学生通过比较能更好的记忆,通过回顾能更好的师生互动。而且这位老师讲的并不止留在新知识的表层,而是更能深入。我很佩服老教师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但教学策略却是处处有新意而不拘泥于一贯的课堂教学模式。今天听完高二化学组的备课,备课组长让我们这些见习生说说他们教学中有什么不足,让我们提些意见。大家也说了很多,但并没有意见都是优点。我当时在想,我也说不上有什么不足,但我想说的是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而且感觉他们的师生关系都很好,我就想自己的特色是什么呢,我可以成为一名什么样的老师,我又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化学老师呢?我肯定先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我会把自己定位成什么样的老师呢,是沉稳型的、幽默型的还是什么样的呢,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也会在以后的日子注重在“塑型”方面的培养。归纳来说,市二实验的老师分两类上课模式。其中一类是每个学生都有学案,通过老师的讲课,边记边听,上课气氛很活跃。另一类是用PPT讲课,老师的主动性太强,有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像是注入式的课堂,容易造成倦怠。但是上面两类模式老师都没有板书。这也是我不明白的问题,听了好多节课了,还没有见那个老师把板书写的很正规的,都是在黑板上写些学生不会写的化学式,有的干脆什么都没写。我觉得这样的课堂缺少条理性,有板书会更清晰明了。

最后听了一节化学公开课,感觉跟我们在上理论课时观看的视频还是有所不同,并没有那么多的花花哨哨,而是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然后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其实有时我在想,高中一节课四十分钟,已经很短了,如果再引几分钟的课,如果引课内容能贯穿整个课堂还是可行的,但如果这位引课而引课就感觉太没必要了,可以说是在浪费时间。

很感谢市二实验能给我这次机会,也很感谢老师为我们的精心安排,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通过老师与老师间的横向比较,我认识到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都是一位威风凛凛的教师。通过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班级上课时的纵向比较,我认识到了老师的教学机智。通过听高一与高二的课,我也认识到了知识上的衔接与递进,学生的思维变化,学习方法的选择等等。同时,一个星期的见习给了我思考的空间,让我向一个化学老师的角度转变。以后还要继续成长,把从一线教师哪儿学到的,感受到的应用到以后的教学理论课的学习中。把积累的我,成长的我,奉献到以后的工作中,奉献给我的学生。

篇2:教育见习总结与反思反思

1.如何吸引学生进入佳境

课程计划制定者基于社会的、数学的、学生的未来需要,提出了学校教学的目的和相应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切并不完全是学生兴趣所在,所以,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教师除了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战胜学习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以外,还必须想方设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但是,教材毕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由于各地学校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作到吸引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教学,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吸引学生的主要方式归纳起来有这样八个字:联系、挑战、变化、魅力。所谓联系是指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挑战是指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平庸拖沓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一题解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类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能吸引学生。变化是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情绪低落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讲授的语速语调等,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教学中来的手段,比如,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最后一种吸引学生的方式是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

要,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

2.如何启发学生自己的思维

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知识嚼烂再喂学生,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的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另一些教师不赞成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的太多,于是,他们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辅以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是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的栓住,没有机会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疑问,遇到新问题常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不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的关键在于以下八个字:定向、架桥、含蓄、揭晓。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希望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任务不明确当然难以完成好任务。明确任务以后便可以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路作好准备,教师有了解在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之间存在多少差距,考虑设计哪些问题或哪些活动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问题情景,怎样问问题可以含蓄地启发学生。这里要特别强调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比如,利用实物、模型、实例、示意图等 直观化手段启发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中

得到结论,形成思路。

3.如何在课堂中提问学生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及时地得到教学的反馈,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形式参与教学、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一些学生就因为一次出色的回答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受,从此爱上了数学。对所提问题的设计是提问质量的关键。新知识刚学完,为了达到及时反馈和强化的目的,教师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因为简单的问题不具有多少思考性,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尤其在一些较好的班级和学习内容有相当难度的课,大部分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热烈的讨论和争辩,学生会觉

得问题问得比较有深度,教师也能够比较准确的反馈。在课堂上还要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因为设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提的问题应明确易懂,不能太大,让学生摸不到边际,如果需要,可以将大问题改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若干个小问题。所提的问题应该表述的很清楚,避免所提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给解决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所提的绝大多数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发问后教师要适当停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和明确的评价。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必须尽快辩明原因,是问题的难度不适应?师生之间的感情渠道不畅通?还是班级的学习风气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当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中的一种,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教师怎样问学生,其实另一方面,即教师怎样鼓励学生发问也很值得关注。为此,教师首先要经常鼓励发问的学生,还要教学生一些产生问题的方法,比如,认真观察式子、图形或数据,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概括出某些猜想,这些尝试将已有的问题、结论推广到另一类似的其他情景,提 出某些猜想,这些训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4.如何管理教学课堂上的学生

专心于学生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有些教师在上课铃响后不急于讲课,而是用几秒钟的时间,环顾全班,集中学生注意力。这种短暂的沉默也常用于治理涣散的课堂气氛,教师略带生气的眼光能制止一些不守纪律学生。不过,这种缄默式的管理适用面很窄,大多数情况还需教师口头干预。比如,一位学生给出一个离谱的回答,其他学生不禁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能附和,应尽快寻找原因,是学生没听清楚问题?是学生发音不清晰引起大家误会?还是学生上课不专心,走了神?如果发现错误中有合理成分了,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为学生补台,让大家都受到教育和启发。有时,教师自己也会犯些错误,如果是较严重的错误,那么教师除了立即改正外,还应真诚地向学生们道歉,展示数学工作者严谨求实的美德,切忌以势压人,强词夺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运用“小步子”的模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跟得上;有的教师则寓教于乐,让学生完全投入于有趣的活动中;有的教师精心设计了变式训练,带领学生品尝数学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像这样学生也就不会去违纪。

5.如何巧妙引入和创设数学课堂学习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时,教师通常都要绞尽脑筋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如果一堂课“引入”的好,就等于上好了一半的课。我认为,引入新课比进行新课更难。因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否有兴趣,思维启发的速度快慢,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的引入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创新设计教学情境是每一个教师教学设计不可避免的首要问题,科学的情境设置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 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让学生面对适应难度,经受考验,体验成功;有利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迁移,发展,拓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获取新知识。数学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项技术,在数学时代的今天,要学生掌握着数学技术,就不能去凭单一的说教,而要创新情境,让学生在新体验中领悟知识的来源,实践真知,真正的知识需不断地实践运用,不断地体验反思。才能内化自己的知识,通过体验知识,能有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6.如何组织学生探究问题的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经历过探究,思考过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学生的现实和数学现实中有哪些与本质类似或有联系;也推导过公式和定理,对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但是麻烦,哪些思路是捷径胸有成竹。有些教师就曾因为随口说出“那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而盲目地与学生一起探究,结果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对问题的难度估计不足,无法启发和指导学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控制时间,掌握各环节的节奏。开始可慢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的问题,之后,再进入真正的探究,否则,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学没有审清题意走错方向,就是有同学在别人起步的时候就已经掉队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确任务阶段宁慢勿快。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探究经验常常很有借鉴作用,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象或精辟的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一下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可以但繁琐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指出更好的方法,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做一题多解的探究奇思妙想不断涌现,这时往往最难控制教学的时间,不过,“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应该遵守,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完成,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类似: “学习园地”的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有过的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地方。

7.如何巩固课堂中学习的知识

光听不做、不讲、不练、不背、不经常地复习,就算听懂了也会忘记,难以消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新知识的探究、操练和复习中都会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以加深、巩固和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巩固和强化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加强记忆和反思。首先应利用记忆规律,无论在新知识的探究阶段,还是在巩固和强化阶段,教师都应该设法帮助学生记忆,减少遗忘。巩固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是反思。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使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成为待学知识的生长点。当学生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用带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再组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综合理解,降低知识的记忆量,促进记忆。巩固和强化的常见方法是解题,教师设计安排的题目有剃度,不过解题应不仅仅限于完成书面习题,有时也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变化的学习方法比单调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8.如何结束一堂教学课

篇3:教育见习总结与反思反思

一生本教育及其教育实践的意义

生本教育, 顾名思义, 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与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师本教育相对。生本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 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在具体形式上, 生本教育表现为生本的课堂教学。即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以学生的经验为课堂教学的依据, 以学生的发展为课堂教学的目标的教学。从其理念的分析可以发现, 生本理念符合学生的发展, 更是实现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意义所需要的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是教师生涯开始的引向标, 也是师范生在教育见习的实践反思中所必须追问的核心问题。叶澜教授曾说:“教师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的。”因此, 以生本教育的视角来审视小学教育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践, 反思教育见习实践有其深刻意义。

二教育见习个体的内隐性微观问题

在师范生培养中,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培养模式中的必要环节。在教育研究中, 研究者们也愈加重视它的实效反思研究。然而, 透过已有的教育见习研究不难发现, 研究者大多把目光聚焦于整个教育见习的“面”, 强调从教育见习课程改革、教育见习的组织和开展形式、指导老师资源等方面对师范生教育见习提出改进的对策, 但对于师范生背后隐性因素的探析和思考却不曾多见。师范生教育见习的宏观性问题可以通过教育资源的跟进来弥补和改善, 而宏观性问题背后所隐含的教育观念、教育信仰等涉及师范生内隐的、微观的教育本质问题, 则要以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反思过程的透析来进行解决。

1. 教学初涉的意识模糊——生本教育观念的缺乏

对于刚踏入课堂教学的小学教育师范生而言, 他们的教育教学观还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 生本教育的观念未能在意识中扎根。“学生为本”理念还停留在“口号式”的记忆而非灵魂式的注入。教育生命缺乏生本的基因, 教学就缺乏以学生为本的血液。因此在教育见习之时, 最令师范生困扰的问题往往是“我要怎么备课”“我要怎么上课”“怎么样能够让学生服从我的管理”“怎么样让课堂按照我的预设发展”。这些困扰一方面反映出师范生初涉教师职业时, 在教学技能、自身水平方面的不自信, 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师本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师范生希望自己能控制好课堂, 期望学生成为课堂的顺从者、教学中的被控制者。这种观念注定这种视角下的教学是难以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将会导致教育实践的盲目。

2. 教学关注焦点的失衡——生本课堂组织的隐病

第一, 对教师教的关注大于对学生学的关注。在教育见习的过程中, 我们听到最多的问题可能是“我的课上得怎么样?”而不是“这节课学生学得怎么样?”从中可以窥见其对教的关注大于对学的关注。“我”是这句话的核心就意味着教师主权的开始。进一步分析, 主语“我的课”体现了教师对于课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展现了强势的教师本位, 而非学生本位。正如一幅漫画中所画, 青蛙老师正在给一群小青蛙上一堂捕捉苍蝇的课, 就在老师上课的时候, 一只苍蝇从小青蛙的眼前飞过, 小青蛙伸出舌头, 抓住了苍蝇。青蛙老师很生气, 让小青蛙去外面罚站。看完不禁生疑:既然小青蛙已经学会了捕捉苍蝇, 为什么还要遭受老师的惩罚呢?而对于在教育见习中的师范生而言, 你能关注学生的学吗?

第二, 对教学程序的关注大于对学生创造的关注。生本教育视角下, 一堂好课, 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 必然是包含学生自主参与的。一项关于创造力的国际调查表明, 25岁与45岁人群的创造力均为5%, 17岁人群创造力为10%, 而5岁人群的创造力却为90%。小学教育师范生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群富有创造力的儿童, 如何开展教学至关重要。然而在教育见习中, 师范生为了课堂的顺利开展、教学任务的完成, 往往要求学生“按部就班”, 顺着“指导”的缰绳行进。一方面, 这种“按部就班”的结果是对创造财富的掩埋;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一定的教育智慧, 师范生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儿童所展现出的创造力, 反而为了教学程序的顺利运行而抹杀了这种创造力。著名教育家卢梭曾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教育原则, 儿童的创造力作为其重要财富, 更是应被教育者所尊重。如何平衡课堂创造和教学程序两者的取舍, 需要师范生在实践中认真思考。

第三, 对导师指导的关注大于对自我思考的关注。教育实践导师是教育见习引路人,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对于教育师范生的指导性。教师的指导是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 是其个人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资源与教学情景进行匹配得到的经验, 是属于个人的教学智慧。而对于师范生而言, 这种经验性的指导能对他们的教学技能产生一定的帮助, 但从课堂的独特性来说, 却不一定是完全匹配的。即便学生是一样的, 教学内容是一样的, 教学也是独特的。教无定法, 提醒了教师结合自身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思考来进行反思, 而非纯经验的接受。波斯纳 (G.j.Posner) 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即:经验+反思=成长。经验作为教师成长的一部分, 其价值无可取代, 教育见习的过程应是两者平衡点的探索过程。

三生本视角下的反思实践

1. 感悟生本内涵, 明确教育信念

生本教育内涵的最终指向是一切为了学生。教师只有首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才是践行生本教育的开始。从师范生的外部条件来看, 没有班级教学成绩的比较压力, 也没有在岗教师的竞争压力, 更没有教育理想面对教育现实的挫折。从见习生内部心理来看, 正处于教育热情高涨的时期, 有着更加自由的教育思想。角色的特殊、条件的充分、思想的自由赋予了师范生深入感悟生本教育理念的机会。促进师范生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之上, 形成并明确自己的教育信念, 真正转变隐藏在“我的课上得怎么样”等话语背后的师本教育观。

2. 理解见习本质, 释放教学勇气

小学教育师范生在教育见习过程中, 对学生班级及个体的不了解, 对学生学情、学习需要的不了解等, 往往会导致教学超出预设。尽管课堂的管理十分重要, 需要最优化的教学程序, 但是对于师范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 本身在教学上就不能以过高的技能水平和课堂管理水平进行要求。教育见习作为帮助师范生形成对教育活动、教育现象感性认识、形成教师综合职业品质的基础, 其本质是清晰的。正确理解教育见习本质内涵是师范生不被教学预设、追求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严格的课堂管理等观念所圈的前提。师范生应以生本为理念, 勇于为学生留出自主探索和创造的空间, 承认学生的学习成果, 尊重学生的创造能力。

3. 匹配教育经验, 反思自我教学

一个教师的教育经验凝结了教师个人的教育生命, 是教育人薪火相传的财富。教育经验没有好坏之分, 正如有效的教学是教学对象、教学资源与教学情境三者的匹配, 好的教育经验是能与师范生个人教育观念形成、教育技能成长、教学实践发展三者相匹配的。因此, 筛选匹配的教育经验对于教育师范生的成长能产生良性的指导作用。在教育经验给予教育师范生以启示之时, 必须要克服教育经验中包含的教育惰性。教育经验作为一种私人的智慧, 如果只一味地摄取和信奉而不加以针对自身的思考, 就无法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智慧。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作为快速生长和变化的群体, 更加需要以生本理念对指导教师所提供的教育经验进行匹配, 进行筛选, 结合自我教学, 进一步反思。

教育见习作为师范生最初的教师生活实践体验环节, 在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成长中, 是孕育教育信仰、播种教育理念、形成教育生命的开端。作为未来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分子, 不妨思考以生本教育的价值理念为基础, 理清见习实践过程中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以生为本, 以学为本, 弘扬教学勇气, 取舍教育经验, 深化实践反思。努力在教育见习的过程中, 形成一个小学准教师独特教育审视视角和教育生命观念。

摘要:本文以生本教育为视角, 结合小学教育师范生的见习经历, 对小学教育师范生教育见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探讨小学教育师范生在教育见习中如何反思自我的教学观念、审视教学实践过程、取舍教师教育见习经验, 并提出感悟生本内涵、理解见习本质、匹配教育经验的建议, 帮助小学教育师范生在教育见习过程中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教育,师范生,教育见习

参考文献

[1]魏彦红.教育见习:教师教育的一贯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3)

[2]柴军应.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生本教育思想内涵探析[J].教育探索, 2010 (8)

[3]郭思乐.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教皈依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2)

[4]张海燕.教育见习:问题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5]何建芬.生本让我们享受简单——谈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 2007 (3)

篇4:教育见习总结与反思反思

[关键词]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93-02

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1]反思不仅在幼儿教师的职后阶段受到重视,也应在职前教育阶段培养,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的反思现状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研究方法

教育见习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见习能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对见习的反思能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思实践的能力,要求学生撰写见习反思。反思就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从多角度对自身的信念、思想、观念及行为进行深刻反省的过程。[2]G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大一(2015级)学生第二学期的见习时间为一周,在见习前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见习反思。为了让学生写好见习反思,见习前给学生发放了有关教育反思的一些资料,带队教师也给学生讲了反思的重要性、反思的内容和方法等。本文主要对大一38名学生撰写的见习反思进行了内容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法能客观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的反思现状。

二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反思的现状

通过分析见习反思发现,学生在见习中对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有了深切的体会与认识,逐渐喜欢上了幼儿教师职业,也愿意以后做幼儿教师。学生们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学生们发现自己组织教学活动能力不够好、不能很好地与幼儿互动、面对幼儿的一些问题或行为不知道采取什么教育措施。反思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幼儿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素质

学生们认识到幼儿教师应具备各方面的素养。有学生认为:“要做幼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要精通各种文艺方面的技能,比如唱歌、弹琴和绘画,还要拥有一颗和孩子们一样纯真的童心。”有学生写到:“通过见习,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幼儿教师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学生们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有了认识,有学生写到:“一周的见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幼儿教师的工作,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外,也要处理好与其他老师、家长的关系。”

2 与幼儿的互动不理想

在与幼儿互动方面,为了和幼儿构建良好的关系,学生们做了一些努力。有学生写到:“第一天的中午,我利用午休的时间,把孩子们的名字按学号全部抄到我的笔记本上,我想要融入孩子们的世界,我首先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但由于学生以前和幼儿沟通较少,和幼儿互动的经验欠缺,普遍感到自己亲和力不够,不能主动与幼儿交流,甚至感到不知所措。有学生认为:“我还不能真正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和幼儿交流的次数比较少,每每这个时候,我觉得无奈和煎熬,不知该如何是好,后来我就做了改变,主动和幼儿说话。”

3 处理幼儿的问题或行为的效果不佳

幼儿好奇心强,会提出很多问题,对于有的问题学生也回答不上来。由于学生实践性经验缺乏,当遇到幼儿的一些问题或行为,不知该采取什么教育措施或方法。有学生写到:“有个幼儿的妈妈送他进园后他就一直哭,而当时我是第一天见习,看到这孩子哭了蛮长时间的,就过去哄他抱他,结果越哄越黏人,一直跟着我不愿意去跟小朋友们玩。”也有学生对幼儿之间的冲突不知所措,“在区域活动时,两个小朋友有一些小矛盾,甚至打架,这种时候往往就有些手足无措,只能寻求带班老师的帮助。” “在玩建构区时,有个男孩发现自己少了一块积木,就去拆另一个小朋友的建筑,另一个小朋友就哭着来给我说,我去说那个男孩,他不听我的话,我只能去安慰另一个小朋友。”有的学生也对自己所采取的教育措施进行了反思,“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时,有个幼儿和旁边的幼儿说话,老师让他们分开坐,他就哭闹,我主动去哄他,结果他哭闹更厉害。后来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应去哄他,而应忽略他,让他意识到上课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会影响课堂秩序。”

4 组织教学活动的经验不足

由于大一学生第一次去幼儿园见习,没有要求他们组织教学活动。但在幼儿园班级教师的要求下个别同学组织了教学活动。在教学方面,学生感觉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对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了解不多,也有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力不够好,组织的教学活动不够有趣。有学生写到:“我讲的故事很直白,大多时候就是照着书本念,讲得不够生动形象,我注意到幼儿的表情很迷茫,也不是很喜欢听我讲故事,有的小朋友甚至自己拿书到旁边看。”也有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不生动,“我第一次给孩子们讲故事,语言不生动、肢体语言也没有很多,这一点我是后面看了带班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反思到的。”也有学生认识到组织教学活动时不能维持班级秩序,“因为我是第一次当授课老师,太过于紧张,忘记了孩子们才三岁左右,听不懂太过深奥的内容,这堂美术课乱成一团,后来我在带班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小组内互帮互助的方式教孩子们画画。”

5 愿意从事幼教

通过见习,学生们对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更清楚,对幼儿教师职业也有了真切的认识,也逐渐热爱幼儿教师职业,坚定了以后从事幼教的决心。有学生写到:“这次见习是我第一次与幼儿亲密接触,通过这次见习,让我改变了之前的一些对幼儿园和幼儿的看法,让我更喜欢幼儿,让我渐渐爱上了幼儿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

通过分析发现,学生能针对自己的收获、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反思,从中也发现自己的不足。针对存在的不足,学生们明确表示: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学习各门课程,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但由于学生第一次撰写见习反思,从中也看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反思的知识欠缺、缺少反思的氛围、对反思也没有进行评价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促进策略,期望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的反思。

三 促进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反思的策略

1 对反思应有明确要求,并进行指导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园教师“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3] 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一个专业人才质量的构想,体现时代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要系统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对学生的反思做出明确规定与要求,对见习中的反思也应明细化,以便于更好地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思的知识缺乏,反思的方法了解不多,因此,应对学生的反思加以指导。高师院校应开展有关反思的专题讲座,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知识,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意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其掌握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反思。当学生在见习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及时引导学生反思。

2 创设反思的文化氛围

反思需要一定组织文化的支持,“进行反思实践需要有一个支持性的环境,需要创设一个组织环境来鼓励开放性交流、批判性对话、冒险以及合作。” [4]要创设反思的文化氛围,教师应加以指导,这是因为多数学生缺少反思意识,也不知道反思什么以及怎样进行反思。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创设反思型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基于共同愿景构建而成,是一个民主平等、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在一起互相讨论和交流见习中的收获与困惑、共同学习、共同反思、共同成长。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反思习惯,增强他们的反思能力,为以后工作中的反思奠定基础。

3 对学生的反思进行评价

为了使学生见习中的反思常态化,应对反思进行评价。应加强学生对见习的反思,应要求学生每次见习撰写至少一篇反思。对反思的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见习中的收获。让他们学会判断、分析自己的见习,了解自己的收获,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并将见习中写得好的反思进行展览,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与提高。

4 高校教师应树立反思的榜样

高校教师应具有批判反思意识,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思的榜样。对于见习要不断反思,了解做得好的方面,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虚心接受领导、同事、学生等人的建议和意见。教师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教育见习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对学生的反思起示范作用,能激发他们的反思意识,引导他们不断思考,取得进步。

总之,具有反思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素养,在职前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非常必要。反思是一种主体活动,没有主体意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不会在见习中主动去反思,因此,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能力,除了高师院校应采取措施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应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增强反思意识,掌握反思的知识和方法,并能积极主动反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1.

[2]刘晓晓,温锡炜.反思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4(4).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51.

篇5:生物课见习反思与收获

一、情景导入

周老师利用情景导入的方法把新知识引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先让同学们观赏几幅富有春意的图片,并让同学们开动脑筋用一个四字成语表达每幅图的意思,最后引用一副“鸟语花香”的图片,非常自然地把“鸟”导入到课堂中来。

二、任务模拟

接着,老师给出五幅图片,分别是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要求同学们按顺序把这六幅图片排列好。同学们分成6个小组,经过5分钟的小组讨论,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老师再进行详细的讲解。

求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列举了几种求偶的方式,如利用羽毛、舞姿、声音等,并通过比较求偶方式的成功率,引出了“适者生存”的道理。

交配:介绍鱼的交配方式,并把鱼体外受精与鸟体内受精的交配方式进行比较,得出鸟比较进化的结论。

筑巢和产卵:观看图片,介绍“鸠占鹊巢”这个成语故事,并作简要分析。

孵卵:比较鱼与龟的孵卵方式,分析它们的特点。

育雏:例举乌鸦反哺,传递“爱老养老”的美德。

三、探究式观察

从比较紧凑的课堂氛围中,老师自然地把同学们带到轻松地氛围,让同学们亲身体会,观察鸡卵的结构。老师给出观察的任务与方法,让两个人一小组,带着任务进行观察。观察过程中,老师对个别同学进行指导和交流。观察完毕后,让同学们说出鸡卵的每个结构与其特点。最后老师对遗漏的结构做补充,并对各结构结合生活实际作详细的讲解。

四、总结

老师再黑板上板书,列出本节课大纲,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让同学们有条理地把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概述出来,加深记忆。

五、巩固练习

列出有关鸟的古诗词,让学生们找出诗句中所对应的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周老师的授课方式与技巧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从中我收获良多,我将具体谈谈教学收获:

一、精心备课

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证,老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注重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在备课中教师要认真地思考,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自觉、充满兴趣地学习知识。这节课中,精彩的课堂导入,有趣的课外知识和探究性的观察等,都体现了周老师课前的精心备课,每一个环节的经过思考,做好预期的安排,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

二、精彩的课堂导入

篇6:家庭教育总结与反思

白静心中住着一个缺爱的小女孩。晚上,高健8:30回到家,白静已用心做好了菌汤面,盛满满一碗,端给高健,希望高健夸夸她,高健说了声:谢谢,默默地吃完。白静失望地去洗漱了,卫生间里白静听到小锦还在看电视,便说:小锦,看完这集,关了电视,写作业!白静从厨房接水,发现厨房的水池堆满了需要清洗的碗筷,走回客厅看到高健在专注地学英语,很生气:吃完饭也不刷碗!便气嘟嘟地说:能不能不学了?看看几点了?还要早点睡觉呢?说着就去抢过手机!高健生气地说:你干什么?我学完再睡!!白静愤怒地说:你一天和我们说几句话?你根本不爱我们!!你爱你自己!是自私!!白静沮丧地躺在床上,绝望地想:为什么找了一个理智感这么强不会表达爱的老公?她发现自己还是个渴望爱的小女生,她发现她渴望的爱像儿歌中唱的`: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抱抱我。小时候没有妈妈的陪伴,爸爸不善言谈,长大了又找了类似父亲性格的老公,白静很痛苦,如何才能跳出这种轮回,白静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早上,高健关切地问:亲爱的,好些了吗?“好多了,你思考我说的话了吗?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白静还惦记着昨天的事。“思考了,有道理!”高健若有所思地说。“出去挣钱是爱的责任,回到家是爱的陪伴,你呢?你让我想过最想要的是什么,我想要的是爱,你说你在家要么看小说,要么学英语,我说话你都嫌烦,你爱我吗?”白静执着地坚持自己的逻辑。早餐桌前吃饭的小锦听不下去了:妈妈!你也不对,你没有给爸爸自由,爸爸很晚回来,已经很辛苦了,昨天晚上你唠叨他,今天早上还唠叨他,你爱爸爸吗?白静愣住了,怎么女儿说的也有道理,“我怎么不爱他,昨晚我还做他喜欢吃的面呢!”白静辩解道。“你们两个差不多。”女儿给出这样的评判。白静开始去反思自己的表现,也许真的是一叶障目,是自己偏执。

篇7:班主任教育反思与总结

班主任教育反思与总结篇一

(一)班级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电大班集体就像一只乘风破浪的船,掌舵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电大学生的领航者,一个班集体如果没有组织,就会一盘散沙。

(二)学校工作的执行者和落实者

电大班主任不仅是教师中的骨干,还是校长的助手。学校各项工作要得到具体落实,必须得到班主任的具体实施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工作只有通过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大量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才能有效的在电大学生中贯彻实施,并具体落实到每一位电大学生身上。

(三)各方教育的联系者和协调者

实践告诉我们,大到一个学校、一个年级,小到一个班集体,形成教育合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教育力量有机地联系与相互促进的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力量。我们电大学生在教育合力的形成过程中要发挥整体功能,发挥整体效益,这就需要班主任的联系和协调。

(四)学生学习的人师者和导师者

德高为师,学高为师,身正为师。育人先育己,敢为人师者,不可一日废学。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更新的日益加快,班主任应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把握和跟踪现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这是班主任扮演多重角色的内在要求。班主任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由单纯“放电”的知识输出者转变为不断“充电”的学习者,才可能保证开放教育的高质量,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班主任必须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突围”出来,由“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由“演员”转变为“导演”,完成向“导学”教师的转变,做学生学习的人师者和导师者。

(五)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电大班主任是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具有一定权威的管理者。所谓“权威”,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威信、威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权威不是法定的,不能靠别人授权。权威虽然与职位有关系,但主要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品质、思想、知识、能力和水平;取决于同组织人员思想的共鸣,感情的沟通;取决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信赖与支持。这种“影响力”一旦形成,学生都会吸引到管理者周围,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者的引导和指挥,从而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和工作热情。电大班主任是学生活动的服务者。应该把学生的呼声作为工作关注的第一信号,学生的需要作为工作的第一选择,学生的利益作为工作第一考虑对象。因此,电大班主任应牢牢树立“以学员为本”的服务意识,在学习工作上为学员提供各种服务。

班主任教育反思与总结篇二

以经验判断,是由于班主任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在发生动态的变化后的结果。

作为新教师,学生是抱有很多宽容的,同时,这个时间段的,教师的冲击力是相当强的,一方面,自己对于教育抱有各种新的理解,并且往往与学校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不可避免的带有反叛的特征,而这种特征恰恰满足了青少年反叛求新的天性,加上教师由于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在情感上有着天然良好的沟通,也就是所谓的共情。所做所为,浑然天成,相对来说,效果比较好。但是这个阶段,教师仅仅是一道风景,对学生真正的引领作用实际相当有限。因为教师的作用仅仅相当于大哥级的学生而已,对于人生的认识本就有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常规管理方面的业务能力得到增长,因此显得干练了许多,但也正在被学校原有的习惯势力所同化,同时新教师刚来的时候具有的天然优势也随着岁月的变化而消失,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因此这个阶段教师虽然感觉对学生的影响力虽然下降了,但是学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依然不断成长和进步。

再后来,随着对教育的认识不断丰富,教龄也有不少的时候,教师对于正在实施的教育方案的缺陷认识得也更加深刻,教师进入了批判思考的阶段,但是建设性的出路是少得可怜的;而学生对于教师的期望已经和真正的优秀的老教师一样了,这个时候是师生对比中教师处于最弱势的阶段,教师往往处于一种极端的不自信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这也决定了教师后续走向。(当年一个这个阶段的教师说的一句:“为人师者,甘苦自知。”就是这个阶段教师心态的写照。)

经过痛苦的批判思考过程,大部分教师向现实妥协,在教育教学上开始吃老本,往一种称职的教师方向转化,少数教师完全投降,利用前面积累的资本向功名方向努力。极少数教师在自我否定中重生,寻找到解决矛盾的新的出路,成为真正优秀的教育者。

在这种发展历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原来的成功(比如初荷老师所说的鼓动,在现在的你而言,效果不好,但是这种鼓动方式,给现在的新老师来用效果就很好)并不代表现在的成功。因为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发生了转化。而教师不顺应这种变化,失败或者失望,也就成为必然了。

班主任教育反思与总结篇三

通过这段时间的班主任培训,给我带来许多需要总结与反思的地方,在此我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反思总结如下,希望以此来指引自己今后的工作。

一、实践中的一些想法与经验:

第一:用制度去管理班级。人是需要制度去管理的,好的制度应该是公正、公开、并能够发扬民主的。在接班之初我发现班中并没有完善和系统的班级制度,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对于一些行规的遵守也很不自觉,为此我马上和班干部一起协商制定了一份“班规”,并针对制度确定相应的奖罚政策,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比如每周我先送大家10分的基础分,如果同学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默写能得100分,能做好个人卫生等方面都将得到一张“奖励券”,三张“奖励券”就能换一分“行规奖励分”,在平时班级行规的检查与抽查中,只要同学表现良好和突出,也可以加相应的分值。而如果有同学出现上学迟到或破坏教室环境卫生的行为,则要求他为班级做一天值日生,甚至是扣分。在惩罚学生时,我要让他明白,这个惩罚并非来自于教师,而是来自于班级的制度,因为你违反了制度,所以要罚你,同样因为你做的好,也能得到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每周我会统计每位同学获得的“总分”,并在“红旗榜”中粘贴他们的战绩,每半学期我班都会进行一次“班级行规评比”的奖励措施)。这种行规的评比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能使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另外在制度制定后,为了体现它的民主,我会让学生自己去管理,而教师则作为班集体的一员,我要起的只是指导的作用。“值日班长制度”就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引入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总结上学期的工作经验后,本学期我更是把“值日班长”的竞选制度推向全班,班中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来竞选这个岗位,而参加竞选的同学必须先进行一分钟的竞选演讲,并在工作中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每个月末他们还要接受大家的评选,由同学们评选出大家心目中的“优秀值日班长”,评选结果中的最后一名则将被自动淘汰,由大家重新进行推选。如此的竞争和激励制度是为了鞭策同学们在工作中能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为大家服务的思想。此外“红旗飘飘、快乐成长”、“本月之星”、“优秀值日班长”的评选制度都是我在与全班同学协商后制定的,而且也都是让同学们自己去管理和进行评选。

一系列的奖惩制度已使大家学会珍惜自己的“行规分”,如今他们都很看重老师发的“奖励券”,并为此会更自觉地去遵守日常的校规与班规。

第二:不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荣誉感,作为班主任应该设法去激发整个集体的荣誉感,想办法凝聚这个集体,而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都是增强凝聚力的好机会。从接班第一次的主题班会开始,我就要求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以我的行动来带动全班同学的真心投入。在事先我会精心设计主题班会的流程、做到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学会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应该放弃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感悟做人的道理。例如今年“三·八妇女节”的主题班会,我将它命名为“感恩的心”,同时邀请了班中四位学生的母亲来共同参与,活动中我安排了许多与“感恩”有关的节目,小品“子孝父心宽”、诗朗诵“母亲”、歌曲“妈妈的吻”、重温“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还有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亲子游戏“心灵感应”等等,我让同学们在浓浓的班会氛围中领悟“感恩”的道理,并在思想与情感上产生了碰撞与共鸣,而当学生投入越深,他的体验就会越深,集体荣誉感也会越深,那样集体的凝聚力也会越大。

现在,一次广播操比赛、一次艺术节的节目表演,一次中队的展示活动都将成为我班同学展示才华的舞台,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与自律,学会了奉献与责任,也在活动中树立起了自信。在集体的智慧与努力下,一些可喜的成绩便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例如我班获“校科技节创意制作比赛”的团体三等奖;“校体育节团体总分”的第三名;“广播操比赛”年级组的第二名,“艺术节作品展示”的第三名等等,而良好的班级凝聚力都在这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做一个以德服人、“人和”的班主任。当了一年的班主任,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在接班之初,我便面临家长的信任危机,也许在小学有一名副课教师来担任班主任工作是件让家长很难接受的事情,对此我并不想有什么抱怨,而是希望用我的言行来教育和感动我的学生。首先我希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德”的人,因此在平日的教育中我非常注重德育的渗透,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德育教育,并在班中引入了《弟子规》的经典文化导读教育,又如在讲解《弟子规》内容时我告诉学生,宋朝的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那么与其用小人,不如得愚人。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我要让学生知道在他成才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公正”也是学生所看重的一项教师品质,因此对于所有的学生我都会一视同仁,当学生有进步时,我会及时做出表扬,而当学生犯错时,我也会做出合理的批评与教育。不会因为他成绩好而心存袒护,而对成绩差的学生抱有偏见。

其次,成为一名“人和”的班主任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当然“人和”的班主任也应该是有威信的,而威信并非凭空产生,是要靠自己树立的,以身作则,言教不如身教,良好的身教是树立威信的最好办法。例如我要求学生在执勤周内7:30分到岗,那早晨我就会做到7:20分到校,并做好巡视查岗工作。而当我要求学生主持节目时能做到脱稿时,我就会先要求自己在面对学生发言时做到不看稿子,演讲自如。另一方面“人和”的班主任又应该是具有亲和力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情感的,如果威信能使学生对教师敬重,那亲和则使学生对教师不会敬而远之,情感像一根纽带,把教师与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平时在找学生到办公室谈心时,我会拉一个椅子来让学生坐下来,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动作却会让学生倍感亲切。在和学生交流时我会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语速,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的重视与尊重。而在与家长交流时同样要注意“亲和”,学会与家长保持定期的沟通与联系,多在家长面前夸奖孩子的长处与优点,让家长们感觉到我对他们孩子的关注与爱戴,而这些也需要我平时用发现的眼光去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二、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与反思:

第一:作为一名班主任,经验的缺乏仍是我工作中的弱点,比如遇事时我还缺乏足够的沉着与冷静,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也不够灵活,有时我也会对学生进行一些大声的训斥,而那时我的学生会用他们无辜和迷茫的眼神看着我,让我深深地感触到其实学生毕竟还是可爱的,虽然有时他们也会犯严重的错误,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对待孩子要有爱心,要理解他们。教师看学生的眼光应该是俯视的,这也是战略的需要。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必耿耿于怀,要学会以德报怨,不要跟学生一般计较。我应该相信学生是向上的,向善的,要对学生抱有期望,而对于学生出现的反复,我也不应该气馁,要鼓励他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对于那些迷失方向的孩子,则应该给要有耐心予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第二: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确是件十分辛苦的事,因为学生年龄较小,而且处于认知和处事的关键时期,所以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教育学概论》中所提到的,班主任工作具有极大的意义:1)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的中心工作,就是对本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管理。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是教育改革的主力军,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3)班主任是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班主任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学生的情况,及时传递通报学生的各种问题,信任任课教师,并与任课教师一起共谋教育学生的策略。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桥梁。班主任必须做好家长工作,通过家访,互通学生的情况,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取得教育影响的一致和连贯。

第三:在日常的工作中,用“爱”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著名教师毛蓓蕾,在她的《心之育》一书中写到“爱孩子就是爱祖国。教师应该倾听、发现、关注孩子的心灵。” 毛蓓蕾老师抱着这样的思想,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并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很难说毛蓓蕾老师有什么很高超的教育技巧,她只是把爱学生发挥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所以她成功了。在班级管理中,所有的技巧都抵不过爱学生,这是教育的关键,其余都是次要的。

教师的“爱”也可以体现在与学生的肢体接触,当孩子表现好时,教师看似不经意地摸摸其脑袋或拍拍其肩膀、后背以资鼓励,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鼓动。现在很多小学都已提出:“今天,你摸孩子了吗?”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错误,有些错误只是阶段性的,比如对于一些脾气倔强易冲动的学生,之前我也会采用当面教育或批评的方法,并指望利用几次谈心或谈话来强行将她的脾气扭转过来,但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过分地追究,只会起到强化的反作用。其实,现在有教育学家就提出,教师要学会“视而不见”,因为有些错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教师没有必要去干预。看不到最好,看到了也要假装没看到。适当的宽忍和忽视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等到学生吃到苦头后,教师再在暗中加以帮助和点拨,其教育结果则会变得更加有效,也许这样的“爱”能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吧。

篇8:90后表征与教育反思

一、在科技理性张扬时代要特别加强人文教育

90后成长在一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他们在享受到现代科技所带来的种种方便同时又在遭受到科技的宰制。[1]现代人对互联网的依赖或者说互联网对人的束缚, 同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核武器威胁一样, 体现了科技宰制的负面影响。90后过度依赖和沉迷于互联网世界, 并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 巨量的文字与视听信息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着他们。特别是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非常容易造成青少年思想迷失和行为失范, 如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正是校园暴力的蓝本, 90后因之备受批评的“身体游戏”也正是泛滥网络的黄色文化在现实中的翻版。面对科技理性的宰制, 就需要加强人文教育, 以弥补科技理性的偏失。

与科技理性相对, 人文教育强调人的价值和个性的解放。人文教育强调教育应指向“自由和价值”, 即通过教育使人摆脱各种压迫和束缚, 从而获得解放。反观我国学校教育, 从中小学到大学, 人文素质教育极为欠缺:应试教育使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变成了空话, 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和“重理工轻人文”的传统则造成了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因此, 各级学校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实施课程与教学改革, 加强人文教育。

二、在网络时代要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

对于青少年来说, 道德、价值观的建构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按班杜拉 (Alber Bandura) 的“社会学习”理论, 父母是子女最先崇拜、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因此对孩子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有着更加深刻和直接的影响, 对幼年期和少年期的个体来说尤为如此。[2]学校是个体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场所, 但相对于集体式学校教育, 家庭对子女的个别引导和矫正仍有着特殊的效用。但在现实中家庭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甚至出现了严重失误。可以说, 90后身上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如很多父母只是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子女教育, 致使孩子出现的如冷漠、偏激、追求刺激等心理缺乏及时的正确引导;很多家庭又过度溺爱, 导致了孩子骄横、自私、脆弱等个性缺陷。因此, 家庭教育功能必须得到正确发挥, 必须密切关注子女的身心发展态势, 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矫正。

学校教育对个体成长影响就更直接。从微观上讲, 学校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等因素, 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一生。但现实中学校教育质量往往令人担忧, 因为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偏重知识传授而忽略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因此, 纠正学校教育偏失是当务之急。而且,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条块分割, 而应该相互合作, 发挥教育的互补效应。

三、在社会信任感缺失时代需要强化信任教育

对于90后来说, 社会的质疑和批评不仅不能促其反思, 反而会进一步强化其叛逆思想与行为, 崇尚与众不同本就是90后的文化特色。面对强抛来的成人化标准和另样的眼光, “反其道而行之”理所当然地会成为他们“反世俗”的准则。那么我们何不试验一下宽容和信任的力量呢?信任教育是一个老话题, 它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充分信任的基础上, 通过信任信息传递使后者受到感召力量的影响, 而沿着教育者的信任指向主动发展。[3]在信任教育的实施中, 整个社会都应抛弃对90后的偏见, 以平等、民主的姿态参与他们的世界, 真诚地理会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 发现他们本性里的善与美, 并与之一起建构美好的世界。在学校教育中应正确处理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要坚持以人为本, 让学生感受到爱、信任与关怀。

必须指出,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恰当的批评和适度的挫折教育都是必需的。现实中批评、挫折教育是缺位的,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你真棒”“你是好样的”的鼓励和表扬话语常常使班级里一片温情, 而无中生有或言过其实的肯定可能会导致学生刚愎自用、承受力差等。[4]这也正是90后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显露出的短板。90后要走出沉迷于其中的非主流世界, 克服浮华、享乐、缺乏毅力等缺陷, 就必须走进并体会真实的社会。不久前重庆市委市政府发出在校大学生再学“工农兵”“上山下乡”的动议, 号召大学生进驻农村、工厂, 参加生产劳动, 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挫折教育形式。

四、青少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社会环境治理是重点

今天的90后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涉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因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因为青少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正如上文所述, 青少年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事实上, 当代青少年教育的最大困境在于难以抵御社会弊病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健康思潮对青少年思想的侵蚀。腐败、贫富分化、社会不公、潜规则、以“艳照门”为代表的各种“门文化”以及性自由、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对于思想与心理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 犹如难以拒绝的毒品, 扭曲着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毒化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是非、道德判断能力。所以, 如何净化社会大环境, 为广大青少年创造一个正义的、和谐的、纯洁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 是做好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课题。

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 政府担负社会治理的责任, 政府必须发挥其发起者、主导者和责任者的作用, 通过经济的、法治的、行政的、市场的多种方式加强社会治理, 尤其是要花大力气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时, 处在社会文化与道德制高点的大学来说, 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文化批判与引领的功能, 对于优化世风民俗、净化社会环境和提升大众审美情趣有着关键性意义。当然, 社会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 因此不能寄希望于立竿见影的效果。

客观地说, 90后的主流仍然是积极上进的, “世博一代”正是这一点的展示。[5]“这群90年代出生的孩子, 虽然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舞台, 但他们拥有越来越开放的环境, 眼界与经历已不是同年龄段的前几代人所能相比。”[6]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以爱与信任的方式去矫正、引导他们摆脱社会偏见并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英) 雷克斯.吉普森.批判理论与教育[M].吴根明译.台北:师大书苑股份有限公司, 1988:9.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278.

[3]蔡云平, 杜洪文.开展信任教育,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J].教育探索, 1999, (3) :12.

[4]张继明, 闫月娇.我国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异化现象[J].学习月刊, 2009, (4) :24.

[5]吴洁瑾, 邹娟.“世博一代”引发热议, 90后借世博会获积极反馈[N].东方早报, 2010-07-07.

上一篇:中职学生动员会讲话稿下一篇:电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