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

2024-08-13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共8篇)

篇1: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

精选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复习试题

练习

1.“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8℃,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

A.农业生产B.人们生活C.交通D.旅游

2.下列天气预报符号中,表示“多云”的是()

3.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A.四季如春 B.长冬无夏 C.终年炎热 D.电闪雷鸣

4.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学校,放暑假的时间一般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华迪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得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6℃、

16℃、14℃、4℃。据此,完成5~6题。

5.华迪中学该日的最高气温最有可能是()

A.14℃B.17℃C.25℃D.10℃

6.该日的平均气温是()

A.10℃B.14℃C.16℃D.8℃

7.如图,当甲地的气温为18℃时,乙地的气温大约是()

A.12℃B.15℃C.18℃D.21℃

8.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为()

A.从高纬 度向低纬度降低

B.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

C.从亚洲中部向两极降低

D.从海洋向陆地降低

9.下列地区,年降水量最大的是()

A.赤道地区B.青藏高原 C.亚洲北部D.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10.“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受降水影响最大的是()

A.日常生活 B.交通出行 C.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

11.下列叙述,表述气候的是()

A.这里天空蓝极了,偶尔有云飘过来 B.这场大风真厉害,把马路两边的座椅都掀翻了

C.一场寒流过后,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多摄氏度

D.这里四季分明,夏季热,常下雨,冬季冷,很干燥

12.图中点A是_____,降水_____。()

A.背风坡,少B.迎风坡,多 C.背风坡,多D.迎风坡,少

13.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特点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14.我国东南部的气候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 )

A.天气 B.气候 C.温度 D.季节

16、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

A.1月、7月 B.7月、1月 C.6月、12月 D.8月、2月

17、有关气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B、一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比海洋气温高

C、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气温高 D、沿海湿润地区年温差大

18、下列地区中,降水较多的是( )

A、赤道地区 B、南极地区 C、大陆内部 D、山地背风坡

19、全世界降水空间分布是:( )

A、由两极向赤道减少 B、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部多于西岸 D、内陆降水多于沿海

20、 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 ( )

A.气压和风力 B.气温和降水 C.温度和降水 D.气温和温差

21、镇江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全年湿润。下列与这一气候特征相一致的气温、降水坐标图是( )

22.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当北京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地区当时是

A.晴朗天气 B.阴雨天气 C.阴转晴天气 D.晴转阴天气

23.有关下列天气符号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冰雹,②阴,③雷雨,④阵雨 B.①冰雹,②阴,③多云,④雷雨

C.①阴,②冰雹,③阵雨,④雷雨 D.①冰雹,②雷雨,③阵雨,④阴

24.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A.12点 B.14点 C.13点 D.11点

25.近年来,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势,原因是

A.太阳辐射增强 B.海洋影响增大

C.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D.各地降水量减少

26.一年中南半球陆地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

A.七月 B.一月 C.八月 D.二月

27.关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 B.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

C.赤道附近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多 D.温带地区降水多

28.降水受纬度因素影响最明显的地区是

A.赤道和中纬地区 B.赤道和两极地区

C.两极和大陆内部地区 D.中纬度的大陆东、西岸地区

29.某地的年降水量是指

A.多年平均降水量 B.各月平均降水量 C.各年最高降水量 D.某一年的降水量

读右图分析完成30~32题

30.此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分布在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31.此图反映的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是

A.全年高温多南 B.全年低温少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2.此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A.地中海沿岸 B.印度半岛 C.亚马孙河流域 D.澳大利亚中部

33.青藏高原纬度不高,但气候寒冷。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洋流分布

34.世界气温分布由低纬向两极递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 B.海陆 C.地形 D.人类活动

35.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世界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洲,约是____℃;年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洲,约是____℃。

(2)亚洲中部的_______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_______。

(3)南半球的20℃等温线大致与_______(纬线)接近。

(4)由以上分析,你认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__________

36.读“A、B两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回答:

(1)A地____月份降水最多,约为______毫米,______月份降水最少,约为_____毫米。

(2)B地7月份降水约为_____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_____月。

(3)通过观察A、B两图,你知道两地降水各月分布的不同吗?

37.读四幅“气温和降水变化图”,回答问题。

(1)四幅图中,全年降水稀少的是_____,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的是_____。

(2)乙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

(3)四种气候类型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_____。

(4)终年高温,一年之中有明显旱雨两季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图。

(5)北京的气候与_______相似。

38、读《世界部分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斜线部分的类型是 。请描述这种气候类型在世界的分布规律: 。这种气候类型分布面积最广的是( )

A、非洲 B、亚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2)图中有大片沙漠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这种气候分布在热带 附近的大陆 地区。

(3)请写出图中温带地区A、B、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布是:A. B.

篇2: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天气、气候的一些日常生活听说过的述语。

2、识别常见的不同天气符号。

3、让学生会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培养收集各种知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2、学习人们活动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学会寻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兴趣,并将学会的知识用于生活并为生活有用的理念。

二、重点

1、学会把有关天气知识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

三、难点

了解人类对大气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四、主要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通过设计课前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同学们能力

4兴趣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或现象入手,去理解知识,培养、通过问题探讨、分组讨论与总结、课堂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空气污染图片。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作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并注意天气预报都预报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灾害天气警报资料与图片。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篇3: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

一、认真学习教材, 把握复习定位

统一有效的复习是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能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复习《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整理的:先找出要学生必须记住的知识点, 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整理;再找些题型让学生进行练习, 加以巩固和理解;最后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知识。

二、梳理知识网络, 突出重点难点

(一) 天气和气候

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是易变的 (特点:时间短、变化快) 。

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是稳定的 (特点:长期性、综合性、稳定性) 。

2.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常用天气符号的图标都很形象, 很容易记, 多看电视天气预报、多看地图册) 。

注意区别多云和阴天, 中雨、雷雨和大雨, 小雪、中雪和大雪的符号, 明白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

3. 读懂简单的天气图。

天气图是指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读简单的“天气图”, 应记住常用的符号, 并注意区别多云和阴天, 中雨、雷雨和大雨, 小雪、中雪和大雪的符号, 明白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读“城市天气预报图”应知:地名 (城市名) 、天气符号和气温等组成。

(1) 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2) 个别城市有两种天气符号的从左到右读做“××转××”。

(3) 气温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当日最低和最高温度。

(4) 左上侧方框的地名和天气状况是播报某城市时为了醒目放大配制的。

(二) 气温和降水

1.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低纬度气温高, 高纬度气温低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

(2) 同纬度地带, 夏季陆地气温高, 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 海洋气温高。

(3) 在山地, 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约下降0.6℃) 。

2. 气温的变化。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气温的日变化: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 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 (14时)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2) 气温的年变化: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 北半球气温, 大陆上7月最高, 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 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3. 会使用气温资料, 绘制气温曲线图, 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1) 在右图坐标网络格中, 绘出某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2) 该市的雨季主要表现在4月至9月, 产生的原因:该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4-9月受来至海洋的夏季风影响, 降水丰沛。

(三) 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 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2)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多, 大陆西岸降水少。

(3) 在温带地区, 大陆内部降水少, 沿海地区降水多。

(4) 在山地,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5)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6)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 (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

2.

会使用降水资料,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四)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1. 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2. 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五) 说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气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热量带的人们衣着不同。

(2) 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3)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从而产生灾害。

三、讲究学习方法, 注重效果效率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一切地理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如果我们在复习中找出制约或影响地理要素之间的主导因素, 就能抓住这根主线, 牵着知识的鼻子走, 把与之相关的地理事物串联起来, 这样复习者就好比战场上的将军, 即使有千军万马也能科学驾驭。用因素分析法复习地理有助于把零星的知识串联起来, 使之系统化, 有利于学习者形成知识的整体概念。在地理备考复习中, 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因此我们必须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方法入手、从能力着眼、注重效率, 科学运用复习方法。

如世界各地理区域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重点和难点, 用“因素分析法”来复习它就能化难为易, 深入浅出。复习步骤如下:

1.找出影响研究地区气候的基本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2.分析这几种因素分别是怎样影响研究地区气候的基本要素 (气温、降水、风) 的。

(1) 纬度位置因素:决定研究地区在五个温度带和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

(2) 海陆位置因素:决定研究地区气候是否具有海洋性、大陆性、季风性。

(3) 地形因素:决定研究地区是否有高山气候、地形雨、地形对水汽输送有否阻挡作用。

根据上述因素的分析, 总结概括研究地区的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按照这种复习方法, 学习者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都能理解性地分析出来并能科学运用。下面以分析欧洲西部的气候类型及特点为例:

首先根据影响欧洲西部气候的基本因素来分析其对该地区气候要素的作用:

纬度 (35°N—66.5°N) :欧洲西部处于温带, 受西风带和副高控制;

海陆 (西临大西洋、东连欧亚大陆) :沿海具有海洋性、内地具有大陆性;

地形 (平原为主、阿尔卑斯山呈东西走向) :有利于水汽进入大陆内部;

这样就可以推导出欧洲西部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比较均匀, 气温年较差较小;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 夏热;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

四、挖掘学生的潜力,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拓展其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其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学生这些潜力, 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 内心就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地理就像是一道跨不过的门槛。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学习需要建立空间概念, 其难度之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教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 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欣赏、重视, 就会更加积极, 自信心也在无形中得以增强。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 在教师的引导下, 以图为中心线索, 学生认真复习教材, 相信更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 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摘要:统一有效的复习是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能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复习课不能简单地复习知识点, 一定不能是零散的, 复习课应该以“考试说明”为根据, 以“教材”为准绳, 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 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紧跟考试说明, 梳理知识网络, 注重与图形结合, 精选习题。

篇4:“天气与气候”重难点解析

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分布,正确分析典型天气的成因;理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熟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气候分布特点、类型、形成原因。

【重点和难点】

一、天气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系统、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锋面气旋等。

1.锋面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3)冷锋、暖锋的识别:

①冷锋与暖锋示意图:

冷锋天气暖锋天气

②冷锋与暖锋的图例:

冷锋暖锋

③降水: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

2.气旋和反气旋系统——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

(1)气旋和反气旋的比较:

(2)气旋与反气旋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示意图:

3.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分析判断锋面气旋中冷锋与暖锋一般特征(以北半球为例)的方法如下:

(1)依据风向:气旋东部偏南风,即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为暖锋;气旋西部偏北风,即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为冷锋。

(2)暖锋云系宽阔,云系、雨区多在锋前,相伴随的为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是比较狭窄的云系,云系、雨区多在锋后。

【例】(2008年高考文综重庆卷第36题)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见本期第25页。

二、气候

1.比较天气和气候

(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变化的。

(2)气候是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主要影响各地降水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同一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或不同季节受不同的风带、气压带控制,导致气候特点有小的差别。大气环流形成气候地带性因素;大气环流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

(3)下垫面

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

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

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增温、增湿,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降温、减湿。

(4)人类活动

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

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

(5)气候的变化:

①地质时期(从距今22亿年~1万年),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候,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②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气候波动。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大约可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③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3.气候类型

(1)北半球气候分布及成因模式图:

(2)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气候特征

(3)气候类型的判读——根据气温和降水判断:

①以温定球——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该地是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此气温的变化也是相反的。七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北半球;反之,一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南半球。

②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指北半球),确定热量带。

③以水定型——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判断指标如下:

【例】(2008年高考地理江苏卷第28题)图a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b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a

图b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东亚和南亚都属于季风气候,但东亚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甲、乙两地季风成因、风向、降水量和降水时间都有明显的区别,但两地都因为降水集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

参考答案:(1)

(2)全年高温,作物生长周期长;降水丰富,利于作物生长 易受干旱、洪涝灾害影响

4.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与农业:

①气候为农业提供了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农业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③我国四个地区的种植制度:

注意:我国自北向南热量条件(无霜期、≥10℃积温等)、降水条件的变化情况和农业种植制度的相应变化:我国自北向南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逐渐增加,农作物由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再到一年三熟。北方以旱作为主,如小麦、玉米等;南方以水田为主,如水稻。同是种植小麦,北方种植春小麦(春播秋收、作物不越冬),而南方则种植冬小麦(秋播夏收、作物越冬)。

要合理、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如可采用间作、套种方式,塑料大棚和温室等农业生产措施,以及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2)气候资源与建筑:

为了使居民区街道两侧所有建筑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使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3)风与城市规划:

风对大气污染物既有稀释作用,又有输送扩散作用。为了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要合理规划工业区。

(4)气候资源与交通:

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为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就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气候资源,并尽量避开气象灾害。

如:铁路、公路的设计,要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等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航空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宜设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5)气候资源与旅游:

气候资源也可以作为优质的旅游资源,如我国吉林市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利用冬季严寒气候发展的冰雕艺术等。

【例】(2008年高考文综山东卷第3~4题)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3~4题。

3.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A.30°N~40°N西海岸B.30°N~4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D.五大湖区

4.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中国的苹果产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回顾华北地区苹果生产的自然条件,可知该地区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分析表中气候资料可知,美国苹果产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于地中海气候,分布于30°N~40°N大陆西岸。与美国产区相比,中国产区更接近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低是中国苹果进入世界市场的主要竞争优势。气温日较差大才有利于苹果糖分积累,而不是气温年较差大。

参考答案:3.A 4.C

【命题思路和对策】

天气与气候是高考地理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之一,命题主要以时事热点,如气象灾害、工程建设等为案例,提供等值线图(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线等)、区域图及其他相关图表,考查某一区域的气候特征,天气变化,气象灾害的危害、成因及措施,要求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此类试题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篇5: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 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板书】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 “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 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 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 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板书】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 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板书】(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提问、讨论】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问】 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 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板书】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 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 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板书】 2.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板书】(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提出问题】 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 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提出问题】 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

【承转】 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板书】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 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 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 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板书】(2)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 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板书】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板书】(3)准静止锋与天气

【提问,学生讨论】 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板书】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引入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提出问题】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本课小结】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2.锋面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篇6:地理教学诗词中的天气与气候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非常丰富,若能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运用,会使课堂增色不少。现就古诗词中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总结一下,以利于教师教学应用。

一、讲大气现象

1、大气逆辐射。(1)大气逆辐射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2)大气逆辐射弱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3、垂直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3、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应制联句》)

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罗隐《四顶山》)

此句说明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文中的山地在安徽境内,湖泊为巢湖。湖水热容量大,夏季升温慢,周围地区不热,这就是“过夏僧无热”的原因;冬季湖水降温慢,使得周围地区不冷,因而“凌冬草不枯”。当然,“凌冬草不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地位于亚热带,冬季不冷。

4、山谷风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5、坡向与太阳辐射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

二、讲天气系统

1、冷锋。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 2 过夜如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是快行冷锋。快行冷锋移速大,锋面坡度大。降水特点:快行冷锋来临时,出现雷阵雨天气。也可狂风暴雨,持续时间短,雨过天晴。冬季则产生降雪天气,雪后即晴。

2、暖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依据是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

4、暖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描写的应是暖锋降水。

3、江淮准静止锋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5、昆明准静止锋。“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 3 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6、对流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这是对对流雨的描写。对流雨是世界四大降水形式之一,因是冷暖气流呈上下对流运动而成云致雨而得名。对流雨时常出现于热带或温带的夏季午后,以热带赤道地区最为常见。因日照很强,蒸发旺盛,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冷却,凝结成雨。雨滴大而重,倾盆急降,且雷电交加,声势吓人,称为雷雨。对流雨的来势虽然急骤,但多在地表流失,对土壤侵蚀严重;好在历时不会太久,雨区也不会太广,如适时而降,对看天田作物仍不无贡献。对流雨虽然降雨时间短,但大雨滂沱,往往因排水不及,而成淹水现象。

7、地形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

三、气候特征及区域差异

1、夏雨型气候。“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 4 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南北气候差异。“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

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同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4、温带大陆性气候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5、气候的南北差异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张敬忠《边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此诗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五原”即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长安即陕西省的西安市。五原“河畔冰开”、“垂杨未挂丝”,而此时“长安花落”,这正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同样,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北方)却十分寒冷。

6、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语双关,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春风”指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玉门在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一片荒凉,由此可见气候是影响玉门城市区位的因素之一,玉门的气候制约着玉门的发展;“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戍守玉门的士兵 5 发出的感叹,由此可说明军事对玉门城市区位的影响;“春风”还指皇帝的恩惠,戍守玉门的士兵得不到皇上的关爱,玉门因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而难以发展,可见政治也是影响玉门城市的区位因素之一。如今,玉门因石油的开采而再度兴起,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玉门有很大的影响。

四、气象灾害

1、春旱。“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

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2、空梅。“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3、沙尘暴。“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元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二首》之一)

该诗形象描绘出塞北春季多风沙的状况。沙尘暴形成时间主要为冬、春两季,其中冬末、春初最常见。沙尘暴天气出现时,北方地区主要受快行冷锋控制。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①我国北部、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和沙化面积大;②冬季风强劲,快行冷锋前的暖气团干燥。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迅速,工农业破坏性开发;②过度放牧,草场退化;③毁林毁草开荒; 6 ④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局部地区趋于干燥;⑤城市建筑工地扬尘。

篇7: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首先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最后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重视和关注。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能够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能够体会到天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4.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能根据污染指数评价不同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设备,使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组织游戏、小组讨论等活动,了解天气预报,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从环保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4.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2.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3.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解决措施: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六部分: 1.突破教材安排的顺序,将天气和气候安排在两个板块进行学习,最后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第1小组描述天气及有关的成语,第2小组描述与气候和气候有关的成语。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天气现象,师生运用“三板”绘制天气符号简图。4.学生模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城市天气状况。5.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了解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6.做一做:课堂小结,完成相关作业。

设计依据

采用多媒体及地理 “三板”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优势和自身教学条件,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角色扮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天气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教师提问: 1.每天坚持收看天气预报的同学有哪些,为什么?,你是怎样收看天气预报的? 2.介绍你说看到的在6月20日期间安阳形成的11级大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有哪些?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天气对自已的上学、参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天气对户外活动、交通、农业生产、航海、军事等的影响)(举例说明)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讲授】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什么是天气?天气的概念是什么?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天气的特点(短暂性,易变)。3.将学生分组,开展第一轮竞赛活动。

学生分成2个小组,要求各组同学通过讨论,1组的同学写出有关天气的成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认识有关天气内涵是什么),第二组同学判断下列词语和诗句反映的是否是天气,并说明理由(加深理解和应用,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活动】认识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状况呢? 2.(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3.展示:常用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形象记忆并熟悉天气符号。4.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活动: 1.学生回答:看云识天气、农谚、广播、报纸、电话(121)、上网、电视等。

2.仔细观察并议一议,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_____,绿色表示_____,白色表示______区。白色越浓,云层越____,降水量越____。3.学生根据展示的天气现象,绘出天气符号。

(图文结合。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其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理解、识记。)

4、展示世界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图,由学生模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课件显示出的城市天气状况。【讲授】气候的概念和特点 提出问题: 1.今年我国南方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的成因是什么?播放视频并介绍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2.展示并介绍我国北方的气候景观,学生也可以自行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对天气的学习,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总结我们安阳地区的气候特点从而掌握气候和天气的异同。

【活动】环境质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提出问题并思考

1.安阳地区去年冬天的严重污染,排名倒数第一的现实状况以及今年的重视环境治理后的蓝天白云,说明了什么

2.你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吗?出示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3.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我们城市的大气环境? 讨论: 1.环境对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2.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含义。,判断出各城市空气质量优劣。

3.角色扮演:以市民、环保局的政府官员、工厂老板、农民等角色来说说怎样保护大气环境。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练习】课堂练习一.填空题

1.卫星云图是由()拍摄的地球大气运动状况图像。在此图上,蓝色代表(),()代表陆地,白色代表()。蓝色、绿色代表的天气状况是()。

2.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约()时,最低气温出现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均温最高出现在()月,最低出现在()月。南半球海洋月均温最高出现在()月陆地月均温最高出现在()月。

3.无论一月还是七月,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是()是受()因素影响造成的。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是描述天气的是()

①济宁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②台风“龙王”在福建省登录,滞留时间长达10个小时

③欧洲西部地区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全年温和多雨

④未来的24小时内,将有6-7级偏北风,气温下降6-8度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下列关于卫星云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林地 B.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陆地

C.白色表示云雨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D.降水的多少与卫星云图上的白色深浅无关 【作业】布置作业

篇8: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

梅里尔 (Merrill) 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所做的新界定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 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 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science-based technology) 。”

一、“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部分教学内容的问题分析

基于下述两点分析, 提出进行以“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部分内容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一) 学生自身因素

在“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单元学习中, 需要利用此前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 并结合大气的水平运动相关知识, 揭示“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来解决。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 因此在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上出现了思维障碍。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比较男生而言更薄弱, 这也是为什么在“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中女生遇到困难更多的原因。

另外,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立体几何知识与经验,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际观察中发现, 因为教学课时的限制, 学生对“地转偏向力”、“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基础知识遗忘较多,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 教师教学因素

现在的高中教师在大学里都修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 然而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 多数没有能够继续深入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 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做到对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有良好判断, 那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上就有“章”可循、得心应手了。教师对“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把握程度越高, 就越能够减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的困难。

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目标分析

作为高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地理学知识的普及, 有利于提高社会大众的科学素养。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内容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部分内容为必修一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并占据较多的篇目[2]。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这部分内容时, 经常会面临重重困难, 这些困难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同时会降低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认识自然规律的激情。因此, 本案例教学设计重在解决学生学习“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时面临的困难, 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 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状态。

三、“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材分析

(一) 教材作用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部分内容,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整个知识体系而言, 本节系统讲解了地球三大外部圈层的大气圈, 着重阐述了大气环境的形成、发展与天气影响, 为后续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通过相互的作用、影响, 然后共同形成这一理念做好了铺垫。“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不仅是高中地理教材中最具理论性、难度最大, 同时是最为抽象的部分, 其重要性较之其他单元内容更为明显。

(二) 教材重难点分析

分析教材的重点, 对最基本的、最关键的地理现象、规律、成因等作出系统分析;分析教材难点, 针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有助于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掌控教学的重难点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从“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这部分内容来看, 大气中任何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 都无法离开大气运动。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 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导出季风环流。

(三) 课文、图像、表格的表述结构分析

课文、图像、表格是地理教材的核心表述。“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为高中地理教材的重点之一, 同时是教与学不可忽视的难点, 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抽象而又具有推理性。所以, 对课文、图像、表格的要求很高。不同的教材, 编排存在差异, 因而对不同知识点的处理, 侧重点也有所区别[4]。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由于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 则在教学中应以表述为主, 配合图像来开展设计。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不同的教学内容, 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述形式来进行优化组合设计。

四、“季风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案例

笔者认为, 教师对“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把握程度越高, 对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揭示程度越高———也就是能够让学生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地理解、运用, 就越能够减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困难。下面, 以大气的水平运动在季风环流及气旋、反气旋中的运用为例, 阐述笔者对这部分知识点内在联系的理解、运用。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直接从一月和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图上, 联系大气的水平运动, 推导出东亚、南亚的冬夏季风。

(一) 大气的水平运动在季风环流中的运用

在一月和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图上, 把亚洲高压 (亚洲低压) 东部和南部的等压线近似地看成平直分布, 首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图中虚线) , 再运用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并指向低压”这一基本规律, 进一步画出风向。

图中虚线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 实线表示近地面风向。

比较图中亚洲东部和南部一月和七月的风向, 让学生填写表2的内容。

然后回归教材, 让学生自主学习季风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对表2内容进一步确认。

(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在气旋、反气旋中的运用

在等压线平直分布的状态下, 学生画出近地面的风向比较容易, 而气旋、反气旋中的等压线常常是弯曲的, 此时直接要求学生画出近地面的风向非常困难, 极易出错。因此, 如何给出一个中间步骤, 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就显得十分关键。

笔者的处理方法是, 在等压线平直分布的状态下, 画出近地面的风向, 第一步考虑等压线的弯曲, 第二步考虑等压线弯曲的状态下风向应该如何改变, 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并指向低压”这一基本规律保持不变。接着从左图导出右图, 要求学生画图时可以适当旋转, 确保水平气压梯度力朝上, 注意南北半球的差别, 其余类推。

五、教学设计反思与感悟

一般而言, 教学案例设计的选取, 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尽可能从学生现有的知识中挖掘, 先对原理进行阐述, 然后配合教材对原理进行验证, 让案例兼顾知识巩固与能力拓展。当学生接触到自己熟悉的知识时, 就可轻车熟路地推出未知理论, 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 并愉快地融入到教材案例分析环节中。

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教学内容各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把握和揭示, 在教学案例设计中, 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用学生之所感、所悟来分析所学知识, 将大大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资源, 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每一位地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认真思考。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的安排, 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 以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的, 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宗旨。

六、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并非新颖、创新、全面就能满足要求。新课程背景下, 要求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 合理分析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这样的基础下, 让教学案例设计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 .

[2]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教学设计[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 (06) :77-78.

[3]张弦.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05) :91-92.

上一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生求职信参考下一篇:关于感恩报德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