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2024-08-13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共8篇)

篇1: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姚坦 信息化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将吸取各国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起点上实施“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全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益处。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的特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信息化的发展思路,这个发展思路包括国家信息化定义、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等内容。

(一)关于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关于国家信息化体系及六个要素。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三)关于信息化建设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即:“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十四字指导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为处理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关系问题提供了依据。

(四)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第一步,到2000年,形成一定规模和初步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第二步,到2010年,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政策法规建设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都有与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目标和具体任务。

(五)中国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如:大力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资源上网,促进信息资源网络化、社会化和商品化。

第二,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和调整布局,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尽快形成国家信息网络。与此同时,积极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并逐步促进相互间融合。

第三,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新的增长点。

第四,加快“金”字工程的建设。已经启动的“金”字工程,都是国家急需的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项目,必须集中力量,抓紧抓好。

第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努力培育信息市场,促进信息流通,促进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使公众能够及时获得所需信息。

第六,加快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特别是农业、工业、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政府决策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第七、促进科技和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多出科技成果,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第八,研究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通过法律法规和标准,调整社会信息关系,规范社会信息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认真分析中国国情,总结多年来中国推进信息化的实践经验,以厂原则和发展方向将得到进一步的把握。

--中国的信息化,一定是国家统领,要坚持国家主导的方针,国家一定要抓好符合国情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发挥整体优势。

--中国的信息化,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道路。要紧紧围绕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以信息化的思路和技术手段,促进国民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的信息化,一定要带动我国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和软件产业的发展。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为总的目标,通过信息化的发展来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应用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上述原则和方向指导下,当前,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将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思路推进。

(一)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推动领域信息化工作

领域信息化是指业务内容和业务处理相关联的行业、部门的信息化,诸如金关、金卡等工程,都属于这个范畴。提出领域信息化的意义在于避免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从根本上促进资源共享,网络联用。如,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在金卡、金关、金税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将财政、税务、金融、外贸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逐步实现网上纳税业务的全过程,完成国税,地税和关税的电子支付,减少或消除纳税中的漏洞。这样的工程项目就典型的领域信息化项目。

推进这一领域信息化、必须将相关业务统筹考虑、建立综合性的数据库,对纳税人的资信和纳税行为进行记录,从而实现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业务的电子监管。

(二)在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导下搞好区域信息化。

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很多,当前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快建立区域内共享及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库,把静态的、孤立的信息资源变为网络化、可共享的信息资源;

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设先进的、适用的、规范的、安全的、综合性的公用信息基础网络;

三是要积极研究制定既符合国家法规标准,又适合本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 四是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全面的、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化服务队伍; 五是要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培育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六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成为信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通过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小区,创立地区特色,努力构筑推进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三)总结典型经验分类指导推动企业信息化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细胞,特别是我国的大中型企业,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体,又是支撑力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实质L是与物质流、资金流紧密结合的各种数据、信息的生成、处理、传输和使用过程,产品和资金是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具体体现。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

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对于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要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二是要按照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方针和规划目标,抓好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三是要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典型示范工作。

总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一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世界各国积极推进的一项战略任务。希望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代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努力寻找开展国际合作的共同点,共同推进这项伟大的事业蓬勃发展。

篇2: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邓寿鹏:我同意刚才那位先生的发言,中国酒店的硬件建设处于世界前沿,我到很多国家,他们星级饭店未必由我们后发的新建的星级饭店基础设施更好,但是我们的软件差距很大。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顾客,希望酒店业更重要的是人性化管理,加强软件建设,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今天我第一次到汉华,我也佩服汉华恢宏的气势,当然我还没有领会它的软件,我希望所有的饭店,软件服务和硬件设施相匹配,这样中国的旅店业在世界会受到更多的尊重。

我根据会议的安排讲国家信息化的现状与展望,我觉得这个题目对大家未必有用,因为你们更关注的是饭店业的管理,但是我要讲的是世界信息化前沿的动态,如果不符合你们的需求请谅解。

第一点,国家信息化进程。我们国家的信息化从1982年就开始准备阶段,到1993年,我们启动了“三金工程”,1997-2000年我们首次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2000-2007年,党中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2007年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就是中国从80年代初期经历了20多年,我们走过的大概五个阶段。今天,中央强调的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国家信息化历来是在总理、副总理一级直接领导,从1993年邹家华,一直到1999年吴邦国,到2001年朱熔基到2003年现任总理温家宝,理解的最高领导就是这些国家当时国务院主要领导。因此国家信息化的领导体制,反映了国务院、党中央对信息化发展关注和对这个工作直接干预。

中国的信息化可以用这样一个框图表示,我们首先有信息基础设施,这就包括信息源、信息传输网络、信息应用系统,所谓的信息源是数据库、信息库,所谓传输系统就是有线网络和无线的网络。信息应用系统就是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应用,包括在旅游饭店业的应用也是信息应用系统。这样一个系统支撑在两个基点上,一个是信息人力资源,必须要有合格的专业人士和操作者,另外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上,应该说今天中国做的还可以,我们有强大的ICT产业在支持着我们的信息化。最后信息需要软环境,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都应该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持,这样中国的信息化基本框架就是这样一个图示。要说信息化最主要的体现在信息网络和互联网的联络,现在中国政府授权有八个网络可以通过国际出入口局进入互联网,这八个授权的网络它们的带宽在不断发展,因为用户越来越多,所以总共八个骨干网络总的带宽已经到了493729M,这个数量很庞大,要知道中国的网民也是世界最多。

到最新的统计,去年6月30日,上网的用户已经有2.53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是19.1%,应该指出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值,所以中国的网民数量还有发展的空间,19.1%和21.1%还差2个百分点。现在我们大量的使用移动手机上网的人数已经达到7305万,网民在网上子开的博客人数也达到7092万,这是最新的统计,下一次统计应该截止到去年年底,今天才1月8日,还难以做到,我们应该拿出2008年12月31日的数据。中国的网民从2004年到2008年上半年一直是在增长,从不足1亿人,到去年上半年达到2.53亿人,看得出来我们增长是非常迅猛的,中国网民总数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互联网的普及率我们并不怎么样,全球的平均普及率是21.1%,俄罗斯没有达到是20.8,中国19.1,印度5.3。但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韩国、美国,他们都高达70%多一些,应该指出世界上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是冰岛达到85.4%。

我们简单描述了一下互联网,看一下技术发展的前沿动向,这支持着今天所有技术系统的进步,是今天科技力量的一个标志。我们都知道,集成电路的进步是惊人的,现在已经到达第四代,每10年集成电路要发展一代,它的特征尺寸要缩小1/3。集成电路的标志就是微电子,我们做集成电路,电路的特征尺寸指最小宽度越来越细,今天已经到了纳米阶段。所以我们除了单核的架构以外,现在许多集成电路都是多核结构。因此在目前一个集成电路里面拥有的晶体管数量都是以亿来计算的。

集成电路的技术进步是如此之快,是不是价格难以承受呢?刚好相反,集成电路的成本在大幅下降,在1980年,1G的动态随机存储器需要70万美元,2005年只需要10美元,过去25年及IC的价格下降了7万倍。这就是高技术。还有什么产业能够把你的价格20年内降低7万倍?只有集成电路。有人说我们集成电路和汽车一样,那我们几分钱就可以买汽车,不可能有几分钱的汽车,它大量是永远材料,集成电路多大?你指甲盖那么大,所以能源材料消耗最少,但是它的技术是最前沿的,没有几个国家能把集成电路做好,今天中国也在突破。

每一个计算机都有CPU(中央处理器),在1971年,当时CPU有2300个元件,能执行的速度是6万条/秒,2006年,芯片的集成度已经达到17亿/芯片,能执行的速度是200多亿条/秒,这就是技术今天创造的奇迹。35年间,CPU集成度提高70多万倍,执行指令的速度提高了30多万倍。

今天微电子技术已经跨入纳电子技术的门槛,所以我们今天在以微米来计量微电子不够了,我们今天应该用纳米,把微米分解1千份占了多大尺寸比例。所以今天在技术前沿的进步,是你难以想象的。但是在实验室,在IC企业,每天都再创造奇迹。

有了集成电路我们就可以建造世界的超级计算机,目前世界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经进入每秒百万亿次,这个速度与人类大脑中信息传输的速度已经接近,以前说电脑再快没有人脑快,这个结论今天已经证明,如果只讲速度,将来电脑比人脑跑得快,但是计算机程序是人编制,计算机不可以创造人的智慧,人可以创造计算机的智慧,这就叫智能化。应该指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中处于前列的国家,我们当然不可以和美国、日本这些最前列的国家相比,但是今天中国已经领先于其他地区和国家。

美国超级计算机已经达到每秒千万亿次,1秒钟的时间距离,计算机已经完成千万亿次运算,这就是超级计算机。美国的“走鹃”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26万亿次,要这样的速度干什么?因为它可以大量替代人力难以完成,甚至不可以完成的任务。“走鹃”的运算能力相当于全世界60亿人,每天24小时,每周7天,不休息不间断的计算需要46年,这就是一台“走鹃”相当于全人类46年去计算。中国比美国低一个数量级,是每秒百万亿次,我们最新建造的曙光4000A已经达到11万亿次,它的性能可以相当于多少中国人计算,不言而喻,这个数也是令人惊奇。现在曙光2000需要288个机柜,占地75平方米,成本2亿人民币,这个数量够便宜了,如果你要买日本和美国的计算机,可能要花十倍的价格,也许别人不卖给你,因为有了这样的计算机可以大大增加我们的国防威力。

世界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不断攀升的,从2004年40.96到了2008年已经是1026,预计2012年达到10000。模拟一条峰值曲线是绿线,不断的上升。超级计算机的能力,做这么大干什么?因为对超级计算能力的需求没有止境,超级计算在国防尖端领域需求日益剧增,在民用领域,石油、医疗、金融、气象等部门的需求也十分强劲。美国NASA无为了精确预报气象数据,因为要做航天发射,在构造气象模型的时候需要使用巨量的参数进行计算。对计算机运行能力的要求是,形象一点说,把现在全世界计算最快的500台计算机能力加起来还要×10万倍,所以不用操心这个计算能力有用吗?今天没有满足气象图形的构建上,NASA需要全世界500台最前沿计算机能力加起来还要提高10万倍,这就指出超级计算机的能力需求没有止境。

今天要特别讲到移动通信进入3G时代,刚才这位领导提到,很多事情需要手机,也就是移动化,不需要守在终端上,信息领域移动化是普遍的趋势,现在各个领域有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移动电视,移动搜索,移动博客,移动计算等等应用层出不穷,越来越强调移动化。全球目前移动通信,所谓的3G,国际电联已经确认3G是个标准,美国提出的CDMA2000,欧洲提出的W-CDMA,中国提出的TD-SCDMA,Intel提出的Wimax,现在是四角竞争,但是三大主流,Wimax还没有在全球布网,但是它是ITU同意的国际标准。

我国现在有三大运营商,在移动业务上,这是九月份统计结果,中国移动有4亿多用户,中国联通有1.3亿多用户,中国电信只有4千多万用户。这三大公司,业务收入,中国移动达到3013亿元,联通536.7亿元,中国电信1343.5亿元。请注意净利润,中国移动825.9亿元,中国电信已经盈利172.3亿人民币,中国联通只盈利41.1疑人民币。大家都在向移动缴费,缴电话费、手机费,我们都感到困扰,方便是方便,买单对中国人来说还是过高。中国移动每天的净盈利是2亿,我们开会到现在有多少利润进入中国移动?因此中国的电信改革没有彻底完成,这种过高的利润,实际上是垄断造成的。今天三个公司都是全业务,这是国家希望看到三家竞争,但是三家竞争仍然是一家独大,所以中国电信的改革没有完成,需要我们进一步改善中国的移动通信,特别它的资费应该更可以接受和更加合理。

今年已经宣布了3G牌照,去年10月16日我在深圳指出,我国发展3G牌照的时机成熟,我提了四点理由,第一网络技终端系统总体成熟、公平竞争格局基本形成、IPR权益及共享机制确立?已经经历了预商用/商用的验证。所以我当时说牌照应该发放。

今天牌照已经落定,中国全面进入3G时代,去年最后一天,国务院通过了3G牌照发放,智能化峰会正好是中国3G牌照宣布后第一天,昨天已经宣布了,工薪不把三张牌照发给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连通,分别执行的制式的是,移动TD-SCDMA,中国电信CDMA2000,联通W-CDMA。这个事情争论若干年,用胡主席三个不,中国移动还做TD不动摇,过去对中国TD有很多质疑,总不如国外的好,要说这是缺乏自信的观点,中国为什么不可以,中国不是也有原子弹,也有洲际导弹,也可以载人航天,为什么自己标准就不可以,本人一向支持TD不动摇,今天中国政府明确表示TD是我国主流标准之一,我相信这是件幸事。我们大家将来很多用户将会使用自己的标准进行3G通信。中国电信过去没有被允许搞移动电信,今天切入了CDMA2000,因此我认为它不要现在。中国联通过去有两张网有G网有C忘,现在把C网卖了,留下G网延伸到W-CDMA,所以我说联通也别再折腾,就一心一意搞W-CDMA,这样中国用户有三种选择,我们可以搞TD,也可以搞CDMA2000,也可以用W。这样谁的服务好,谁的资费合理就选择谁,这样可以促进中国的移动时代全面进入每个家庭。今天已经宣布3G不能高于目前2G的收费,这就告诉你,我们用3G有更好的性价比,但是我们付费只维持现在的水平。现在各个公司以各种方式返回资费,这也是竞争促进的,谁也不敢失掉自己的用户,在未来更不敢失掉自己的用户。用户就是上帝现在我国三种造式进入恩新起点,现在2000进入了3X时代,TD进入了HSDPA,现在已经进入3G时代,将来还要进入3.5G,4G。

篇3: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关键词:信息产业,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挑战,战略

据相关记载, 中国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可以划分为准备阶段、启动阶段、探索阶段以及发展阶段。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中国开始应用信息技术, 在此期间, 相关政府机构, 如我国国务院电子振兴小组主抓十二项电子应用系统工程。这不仅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同时也为我国信息化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可靠的信息技术骨干, 有力支持了后期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一、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信息产业已渗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不仅推动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变革, 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大便利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广义上来说, 信息产业是一个较为广泛的领域, 是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 横跨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 即包括信息硬件产业, 如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信息制造业, 亦包含软件开发产业, 同时还囊括信息设备的提供与服务产业。信息产业的这种特殊性以及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决定了其不仅用具有发展速度快、渗透能力强、扩展规模广等方面的发展特征, 同时还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家政策对于信息产业大战的大力支持,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发展趋势大好,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GDP中所占比重加大

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连带作用, 在发展自身产业的同时, 也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 如美团网、糯米网等网站及APP的出现, 为饭店业、娱乐业等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销售渠道, 大大增加了这些行业的客流量, 在无形中增加了行业产值, 产生了乘数效应。这样一来, 不仅带来了GDP的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本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在国家产业结构中占据着更加重要的位置。

2、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科研成果水平不断提升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 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等, 我国信息产业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 如以联想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企业所生产的电子产品已远销海外, 并受到海外消费者的青睐;此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大大小小达到千项以上, 在计算机系统、软件开发等方面均得到了质的突破。

3、产业规模日益庞大, 总体实力大大提高

我国信息产业规模的日益庞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信息产业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二是我国信息产业领域的大型企业通过兼并、强强联合等方式实力不断增强。总的来说, 我国信息产业规模的日益庞大以及质的不断提高, 大大增强了我国信息产业的总体实力, 逐渐拥有了与国外其他相关企业相抗衡的能力。

二、中国信息化建设面对的挑战

1、地区差异显著, 信息化建设严重不平衡

“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是信息技术在其它产业的拓展应用, 如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业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等。这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是与当地的信息产业水平密切相关的, 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确是由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但很明显,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就决定了我国信息化建设虽然从总体上来说水平在不断提升, 但空间差异较大:北上广属于我国经济的高度发达地区, 其信息化水平位居前三, 天津、浙江等二线地区紧随其后, 河南、山东等中部地区位于信息化建设的中间水平, 而甘肃、贵州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则处于最低水平;此外,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还突出表现在城乡二元差距上, 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严重阻碍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是我国进一步信息化建设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法律不健全, 信息化建设存在漏洞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我国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制度支撑。但就目前来讲, 我国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着法律缺失问题, 如信息立法同一体系的缺乏, 这一方面是由我国法律制定的滞后性造成的,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的信息法律法规条目众多, 缺乏规范性、系统性, 造成我国信息化建设体系存在较多的漏洞, 如就网络安全而言, 虽然2015年6月,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草案) 》, 开始重视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 但网络诈骗、个人信息盗取等不安全现象时有发生, 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网络环境的健康, 亦阻碍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3、创新力不足, 信息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我国信息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 科研能力、科研成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与美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信息产业创新力亦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 而创新能力的不足, 则导致我国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 这一点从三星、苹果等电子产业在我国的销售情况中可窥得一斑。此外, 这种创新能力的缺乏亦造成了我国信息开发利用手段的不匹配性上, 尤其是在信息的共享上。当今社会是共享经济时代, 协同消费等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兴起决定了信息共享和交换的重要性, 而信息开发力度的不足则限制了数据向有价值信息的转换, 阻碍了我国信息化的进一步建设。

三、应对中国信息化建设挑战的战略

为更好的应对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挑战, 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 要经济实施以下战略:

1、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平衡地区差异

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是制约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着重解决该问题, 不断夯实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缩小区域差异, 平衡地区差距,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政策扶持, 即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面对我国贵州、甘肃等贫困地区要加强政策倾斜, 既要夯实电信、数字电视等基础信息化建设, 亦要逐渐向互联网等信息化建设拓展, 通过信号塔等基础设施支持建设、降低收费门槛等手段, 提高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二是促进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的帮带发展, 沿海支持内陆、城市支持农村, 建设区域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信息技术引进、政策支持等, 整合涉农信息资源, 促进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

2、健全法律体系, 推进信息法制化建设进程

完善的法律体系我国各项信息化建设任务“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的重要保障。因此, 在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一是要加强我国的信息立法研究, 通过听取专业信息人士、法律人士的相关意见以及国外立法成果, 规范我国信息法律建设, 形成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二是要妥善处理各相关信息法律法规间的冲突性, 以地方服从中央、其它法律服从宪法为原则, 对我国现存各相关信息法规进行整合、梳理, 制定有序的、可操作的信息法律法规, 尤其是要注重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政府信息公开、企业商业信息保护等方面信息的立法, 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提高创新力, 立足于共享信息化建设

信息共享是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因此, 在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要致力于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通过留学深造、人才引进等手段不断提高我国信息技术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 从而促进信息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有效消除我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 促进我国信息共享的建设;此外, 通过引进高科技的信息整合系统、平台以及加强国家宏观的信息调控能力, 亦是保障信息共享建设的有效途径, 因此, 在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既要加强对专业化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 亦要推动全民信息意识的普及, 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 我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如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日益完善、信息资源开发水平日益提升等, 有力的推动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但总的来说, 我国信息化建设“前途是明亮的, 道路是曲折的”,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战略有效应对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真.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中国信息化建设战略[J].创新, 2009, 06:49-51.

[2]吴建平, 吴茜.信息化的趋势与挑战[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3, 02:124-134.

[3]娄国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内涵和发展对策[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01:104-108.

篇4: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力物资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

一、电力物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从电力企业信息化资源发展最初直至发展到今天,对于其整体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大致的划分成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称为起步阶段,主要特征是:开始认识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由上而下的逐渐进行配备计算机,然而当时配置计算机的时候出现了没有统一的型号,而且出现了档次参差不齐,在价格方面也是存在居高不下的局面,导致运用领域比较窄。

第二阶段称为腾飞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计算机的配备开发应用得到了空前广泛快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硬件方面;②计算机知识普及得到高度重视;③软件方面;④电力物资企业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得到了超常发展;⑤与此同时,系统内外许多软件公司争先恐后进入电力行业;⑥电力物资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电力物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进步,也取得了经营管理方面的实效。

第三阶段21世纪的这几年的有力发展称为:①做大:从单一的软件向集成化、系统化、网络化共享化转变;②做强:从单项功能向多功能全方位服务转变;③做优:从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更优秀转变。

2011年是突破建设的一年,推进电子商务平台(ECP)建设,完善ERP物资计划、合同等业务功能,建设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2012年是全面深化的一年,深化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应用,确保信息化建设成果在实际业务中发挥实效;2013年以后是是全面优化提升阶段,随着物资业务发展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推进物资集约化管理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电力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建设

1.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目前我国电力物资企业的计算机水平,在装备配置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而且在微型计算机装备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目前针对电力物资主要岗位的工作人员在计算机的使用中已经完全到了百分之百的标准,计算机应用物资工作业务在实际中也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2.两级部署ERP系统

涵盖计划管理、采购执行、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和废旧物资管理,固化业务标准,规范业务执行,实现精益管理通过纵向贯通的功能建设,实现需求计划的统一管控,库存信息的统一查询。

3.一级部署电子商务平台(ECP)

涵盖采购标准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废旧物资竞价和专家管理等应用;结合物资调度应用,实现全网业务的统筹管理和监控通过与重点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加强与供应商的协同作业和战略合作。

4.电力物资信息化的重点是信息化安全管理

信息网络在电力物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已经深入到整个过程,在电力物资的各方面都有着全面的涉及,然而造成经营管理对其的依赖性逐渐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要进行全方位有力的加强提高。那么,对于信息化安全管理就应当在企业每一个人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于安全管理工作将要进一步的抓紧抓好。

三、电力物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及发展趋势

1.加强业务规范提升应用成效

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在经过多轮业务应用,反映了一些问题,一方面要持续完善、优化系统应用功能,提高系统支撑复杂业务应用场景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则要强化业务规范,加强业务管理,提高操作规范性、准确性,为系统平稳运行奠定坚实的业务基础。

2.加强业务提升与信息发展的双向促进

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实现了对物资管理业务流程的系统固化,各项业务管理、操作进一步实现了规范、统一,对物资管理的管控力度得到了加强。但在集中部署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仍发现部分业务操作不规范、管理不统一、作业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必须制定颁布与信息应用相协调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推动管理水平向更高目标提升。

3.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与物资管理的衔接

项目储备库,是物资需求预测的基础;工程项目物资需求,是物资采购计划的来源。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的合理匹配,时间和数量的准确衔接,将保障电网项目建设顺利开展,提高建设的投资效益。充分发挥规划计划在整个电力价值链中的引领作用。首先,统一公司各专业项目储备库管理,依托项目储备库开展动态跟踪预测物资需求。其次,应加强项目前期管理,强化项目投资计划与招标采购计划、建设施工计划的有效衔接。最后,规范各ERP系统工程项目WBS架构,确保项目名称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把握建设特点实现应用价值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层次理解大型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特点和应用规律。

首先,要有恒心,秉承“持续提升,永久优化”的信息化建设思路,为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人、财、物长期投入与持续保障,巩固应用成果,完善应用功能,拓展应用覆盖。其次,还需要有耐心,端正建设态度,正确认识应用初期由于管理思想转变、业务操作方式转变而造成效率降低和反复的情况,加强思想宣贯和操作培训,持之以恒地开展深化应用工作。最后,需要决心,知难而上,克服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中存在的一切困难与问题

四、总结

总之,电力行业应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用自己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硕果。带动全行业电力物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取得明显较好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电力物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曉燕:国电集团基建管理信息系统在火电基建管理过程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8(04).

[2]王玉凡 苑津莎 张铁锋:基于B/S结构和ASP.NET技术的电力物资管理系统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2007(06).

篇5: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应当看到,社区信息化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以发展的角度来看,能否使百姓获得幸福的生活是衡量政府执政能力最重要的标准,而百姓的幸福,离不开丰富的物质基础、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人们社会焦虑程度的降低。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对国内诸多案例的研究,当前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百花齐放,二是殊途同归。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个人,都投入高度的热情关注社区信息化建设,尽其所能地充实着这项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令人吃惊的是,各地区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思想和认识也逐渐走向统一,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方法取得了共识,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社区信息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国外类似研究更多的集中在“选区”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G to C层面,也更为强调信息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欧盟制定了在《数字欧洲(eEurope)行动计划》中,特别强调了建立社区技术中心和互联网公共接入点,并展开免费培训等。英国政府还通过与社团组织或民间组织合作开展了多种推广活动,提高还未上网公众的互联网意识,并对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和失业者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服务。美国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城市和乡村的社区技术中心,并利用社区技术中心、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机构为公众提供了互联网接入服务;管理与预算办公室、教育部、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委员会还共同开发了在线指导方案,并将其分发给社区技术中心、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机构,用以向公众讲解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并提供在线资源指南。

经过多年建设,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面向社会公众的便民服务能力都有了较大进步。同时,政府的一批重大应用系统也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公众服务、辅助宏观决策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为进一步建设一体化的社区信息平台,实现街道社区工作的电子化、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社区信息化建设也遇到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在基层形成了“纵强横弱”的局面,基层数据采集、更新和维护的信息化应用机制尚需完善,多口重复采集的现象仍然严重,难以满足基层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由基层采集给上级部门的各类数据不返还给街道和社区,基层难以掌握法定的地区信息数据。其次,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的信息化支持缺乏规划,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工作的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市、区社区服务机构的优势。另外,街道和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居委会上网经费存在问题,管理和维护不足。随着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所拥有的计算机数量的增加,维护工作量越来越大,而IT服务的专业人员数量极少。经过调查,目前的社区计算机维护以专业部门为主,街道自购设备维护由街道网管或志愿者、服务商承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通过对各地社区信息化状况的汇总和整理,从四个方面来描述当前工作的现状。首先是整体规划。各地对社区信息化的规划比较重视,北京、杭州、宁波、扬州都形成了市一级规划文件,强调信息共享平台,突出社区管理和服务,以建立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为目的,其基本内容包括网络建设、综合服务、综合管理、智能小区等。除市级规划外,各城区、街道也提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信息化规划,如杭州市上城区提出了“二化三网”;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提出了381工程;嘉兴市提出“六个一”目标。

其次是业务应用。业务系统的建设与社区居民生活服务及各类管理事务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对业务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内容的认识相对比较一致。业务应用主要包括服务热线、网站和业务应用系统:社区服务热线以呼叫中心为支撑,以区级接入为主;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以政务工作为主要内容,涉及社区各项事务的办理,并包括街道OA系统,建立区街居三级网络,实现信息互通;网站以政府网站为依托,普遍建立街道服务网站,个别社区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其中,社区服务热线在各地的应用最为广泛,但社会影响力参差不齐。81890热线利用服务平台无偿的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并在“区内做活”的基础上发展到“市级做大”。部分地区依托呼叫中心实现了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应急呼叫服务,如“一键通”。网站的利用效果较为显著。各地的网站既有综合式街道门户网站的,也有网站群式,如宁波市江东区白鹤街道在街道门户网站基础上建立鹤人鹤语、日月星城网上家园和奉献超市社区网站,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建立“红色港湾”网站。社区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则以社区为点,以街道为线,采用多种模式建立社区管理平台,如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建立了与区政府部门联动的街道OA和包括“信息管理网站和事务管理软件系统”的管理平台。其中,社区事务管理软件主要目的是实现台帐电子化,从而建立社区基础数据库。部分地区也采用独立的业务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如宁波市江东区东柳街道分别建立了居民信息管理系统、党员信息管理系统、街道社区财务管理系统等。其他应用包括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系统、数字电视频道、信息亭,在智能小区方面则主要应用安防监控系统。

第三是投资运营。各地社区信息化投资运营模式各具特色,北方地区以北京市为突出代表,以政府投资为主,浙江等地区则网络运营商的参与度极高,政府以维持系统正常运行投资为主,二者共同进行建设。宁波、杭州、嘉兴等地均有当地电信、移动、联通、广电参与运营,个别地区运营商也参与投资,特别是呼叫中心系统多采用运营商原有设施和人员。同时,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提供启动资金和维护保障费用。

第四是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多方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如杭州市96345热线是由市民政、市信息化、市贸易局主办,依靠杭州市电信呼叫中心平台及客户服务人员,上城区湖滨街道则在街道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杭州市上城区提出了5A社区服务模式,即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得到任何服务,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方式,自由选择服务主体,获取满意的服务。体制创新也体现在对政府体制改革上,如嘉兴市建立社区事务所(站),将政府行政河公共服务工作从社区居委会剥离出来。

社区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强烈的服务性和可操作性,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享受贴心服务的平台。根据对国内社区信息化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将会显著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发展趋势。

首先,推进公共服务进社区的信息化建设,让公共服务更加贴近百姓。社区信息化要强调服务居民的特质,从管理政策上明确社区的职责、权限与地位等,对社区内各类公共服务组织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建立数据采集准入制度,有效改善公共服务在社区无序延伸的局面。为此,根据社区信息化的要求,从根本上理顺条块关系,以便民为出发点合并同类管理职能和同类管理机构。

其次,推进以社区居委会为代表的社区各类服务组织的信息化建设,真正实现用信息化服务社区居民。以提高社区管理效率和增强社区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建立社区居委会工作范围内的基础网络,增强社区居委会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社区自治工作透明度,推动社区居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对社区各类社会团体和为满足群众生活文化需求而建立的临时性组织,要加强信息化培训,提高信息化认识,真正实现用信息化服务社区居民。

第三,加强基层民主的信息化渠道建设,推进社区居民民主决策社区事务。发展基层民主,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信息化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各地将以多种信息介入渠道建设为重点,由社区自治组织履行监督和管理职责,将“论社区事、谈社区情”作为主要内容,建立各界沟通交流的平台,建立居民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促进矛盾在社区内的自我化解,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吸引包括年轻工作者、离退休人员在内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增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篇6: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新的电力企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当前的电力体制改革总体目标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具体目标均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电力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新体制下的资产整合来实现成本控制和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而成本的控制和效益的提高一定是由财务信息来体现的。因此,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会计电算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发展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不仅要满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求,而且更加强调符合企业的管理特色。

一、我国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基于基础会计核算软件的业务模型成熟,财务信息化正在由核算型向管理分析型转变,开始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辅助职能。

我国电力行业的财务信息化经历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发展历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电力企业内部充分展开了以计算机代替手工业务的应用研究。开始出现了单项业务处理的应用程序,其中以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燃料管理等单项业务的发展最为突出;90年代初,以《远方通用会计核算系统》为代表的核算系统开始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预示以我国电力行业会计核算为基础的业务模型开始成熟。到了90年代末,为了解决2000年问题,以《远光财务管理新纪元》为代表的核算软件开始在电力系统内大面积推广,成功地实现了核算软件的升级换代,进一步促进了财务信息化与业务模型的发展与完善。2000年底,随着《远光集团报表系统》以及后来的《远光财务实时信息系统》在全国电力系统的全面应用,标志着我国电力行业的财务信息化开始从单一主体财务信息的静态化向集团企业群财务信息的动态化方向发展,并且注重于信息的实时性与完整性,从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的角度去满足企业管理与决策的需要。部分企业已经在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开始采用集中核算、FMIS、ERP等系统方案。以上的发展历程充分的说明了我国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已经完成了从单项业务处理到核算系统的发展历程,开始在向集中核算与企业资源规划等管理信息化的方向迈进,为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所需的人才基础较好,素质相对较高。

从1987年开始,国家电力公司为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为基础人才的培育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先后在长沙电力学院和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建立了两个培训基地,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内数千名财会人才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是电力行业开展财务信息化的坚实基础。目前,电力系统内财务人员基本上都通过了不同程度的知识培训。在文化程度上,35岁以下的财会人员已占到财会总人数的50%左右,大专以上学历的已超过70%。

3.基础设施较好,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对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各电力企业均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为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每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都非常大,有资料显示:仅2002年第三季度电力行业的IT总体采购额就达22亿元。目前,电力系统内的光纤骨干网已经覆盖到了全国90%以上的省市,甚至部分已经铺设到了县级企业。完善的网络基础配套设施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截止2001年底,以“远光电子财务平台”为基础的《远光实时信息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实施,充分表明以集团财务管理和目标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架构的形成。

4.电力企业领导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较高。2001年6月,在青岛召开的国家电力公司2001•年财务工作会议上国家电力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利用信息革命和科技的成果,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道路。” 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谢松林在接受《中国财经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必须加快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力争实现三个达到:达到实时反映,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时间上的基本同步,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达到远程控制,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空间上的基本同步,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及时性的基础上,在技术上实现“过程的控制”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各种业务信息的集成,推进集中式财务管理,充分满足公司决策需要。„„,建立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信息与其它业务信息的融合,促进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从浙江电力的SAP,到河南电力的远光FMIS、山东电力的PeopleSoft,以及辽宁电力的集中核算项目等等,都充分展示了目前各企业领导的支持力度。

5.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财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网络资源的建设滞后于财务信息化发展。

当前的财务信息化的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经济实力强,发展得比较快,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较高。而在边远或西部地区则发展的较慢;从企业的管理结构上来看,一二级机构发展的水平和应用的程度都很高,三级企业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手工业务处理的流程。

在国电公司内联网中,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网络带宽较窄,一级网络的带宽基本上是128Kbps,且承担着多种业务数据的通信任务。随着业务需求的增加,网络流量的增长,现有网络带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另外,在基础设施投入上有“头重脚轻”现象,即以国电和各网省公司为龙头的一、二级网络投入较高,但三级网络缺乏投入,使得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网络限制,阻碍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2)软件应用重复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的信息标准难保统一,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国家电力公司提出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开发”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仍然存在着建设分散、重复开发的问题。由于没有做到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数据采集、处理口径不一,各子系统移植性较低。另外,由于应用的软件不够统一,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企业的各种专项业务信息不能实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在集团内部缺乏必要的集中和控制,表现在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纵向和横向分割,形成诸多信息的孤岛。

3)缺乏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内部拥有各类技术人员,有生产经营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也有从事控制与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但是对于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员欠缺。而信息化建设对于这类高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对于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意义非常重大。4)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所处的核心地位的认识不够强。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在企业信息化投入中缺乏重点。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手工模仿上,对于现代化管理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

二、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要求。

电力体制改革的直接结果是组建了多个全国性的公司和多个区域性的公司。它标志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从此电力行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新组建的各大集团公司而言,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加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从集团公司的角度,以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各分、子公司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一个从组建阶段就应该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控制的本身就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控制。新组建的各企业集团旗下都有着几十甚至数百个分子公司,它们在地理上处于分散状态,各自都曾受不同背景、不同领导和不同制度的影响,在企业利益、管理风格和核算方法上都表现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经营风格。如果及时的将这些不同的文化和风格进行统一和规范,管理上就可能出现一盘散沙或者力不从心的局面,就有可能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因此,就要求实现对这些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实现同步管理,加强财务的监管,提高集团的资金利用率,避免出现因“乱担保、乱借款、乱投资”等行为所带来的损失。

2.在原有的体制下,厂、网之间的投入、价格、成本、收益、现金流等都没有明确划分、独立评价。厂、网分开之后,发电企业和供电企业都必须从独立企业的角度去精确地进行各项核算和评价。过去由于是一体化经营模式,电厂是纯粹的报帐制费用单位,没有明确的成本核算概念;电网既是输电企业也是供电企业,只负责电力营销,也没有明确的利润观念。随着改革的落实,各电力企业由一体化转为竞争化,彻底打破原有的垄断格局。在发电环节,发电企业原则上都要成为独立电厂,要与电网经营企业在财务、人事上完全脱钩,即“厂网分开”。所有电厂每天数次向电网报出自己所要求的上网电价,而市场将各电厂的报价进行从低到高排列,并按所需电力负荷的预测,从低价开始录取,录满为止。未被录取的电厂将面临不能发电的危险,因此,这将促使发电厂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厂造价和运行成本。在电力的终端销售环节,由于实行供电商在各供电区之间的市场准入,通过颁发供电许可证,培养更多的电力零售商,实现竞争。

3.发电侧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要想表现出极强的盈利和竞争能力,则降低成本(主要是燃料成本)、优化配置、精确报价是财务信息化的核心需求。由于在电力交易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将会面临因为报价过高而停发电的危险。因此发电企业非常需要一个包含燃料管理、成本费用控制、融资管理、价格测算和竞争报价等在内的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在竞争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4.对于新成立的网公司而言,失去了“以厂养网”的利润来源后,电网企业只能通过开源节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源的运行效率来增加效益。在输变电环节,一个电网可以向其它电网报价竞争,同时也必须允许其它电网将价格更低的电力销售给自己区内的企业。本地区有电不用,而从其它地区买电,这对计划体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网公司对于购电费管理、销售管理、资金管理、投资和融资管理、成本控制、资本性支出的控制等的管理需求比改革前更为突出,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三、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财务信息化将会实现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会从单一会计主体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发展到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集中式管理和控制模式,并进一步延伸到上下游企业(用户)。

由于电力产品本身具有的不可储存的特性,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同处理,必须采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一调度。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特点也应要求集中式的管理。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贯通。今天,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高速性能CPU的出现,已经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

在集中模式的管理体系下,从管理、控制、评价的角度,原有的各下属会计主体对应于一个或多个责任中心;从企业资源的角度,各会计主体的资源将成为整个集团公司资源的一部分;从核算的角度,各会计主体仍然保持相对独立,能分别形成对外报告。分公司和某些重要的控股子公司都应该按此方式管理。另外,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把管理范围从本企业、本集团扩展到上下游企业(客户)。例如:把上游的发电企业和其他设备(服务)供应商,把下游的客户,与电网企业本身纳入到同一个系统,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互联网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发展,正在为这种超越单个企业和集团、理性配置和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系统提供越来越成熟的工具和平台。

2.财务信息化将会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贯穿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将会从财务部门本身的管理业务发展到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资源配置和控制的依据和目的,是以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依据和目的。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最集中的体现,是企业管理架构中核心的部分。企业的(而不是部门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3.应用范围: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

为了实现对企业资源、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的配置、管理和控制,必须把应用范围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来确定原始业务发生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业务流程发生,不能随意改变原始业务发生点。

4.财务信息化将非常提倡时效性,数据的采集将会从滞后提高到实时。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可分为获取信息、资源配置和状态控制两类。

获取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较低,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延时;实现的成本也较低,可以采用数据分散存放和处理、通过数据同步定期集中的方式,也可以直接通过广域网查询。

资源配置、状态控制对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完全实时。如:按照甲供电局某一备品的储量,调配到乙供电局;按照省电力公司对某一供应商的授信,控制各下属企业对该供应商的付款等,都不允许在配置、控制时有任何的延时。实现的成本也较高,因为完全的实时只能在数据集中存放的方式下实现,需要高性能的数据中心主机、高速可靠的网络。

因此,在财务信息系统实施时,应按照不同的获取信息、或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要求,确定时效性的等级,这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存放方式和业务处理模式:在需要进行实时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范围内,数据必须实现集中存放,业务将进行统一处理。

5.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会从事后的核算发展到实现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优化。全面管理是以优化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

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

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能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作者:广东远光软件服务总监汪平)

参考资料:

《国家电力信息网》 《中国会计网校》

篇7: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律、信息化的集成度及价值收益可以将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历程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财务电算化、数字化企业、信息化企业和智慧企业。

1)财会电算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从1981年财政部推动提出“会计电算化”概念,国内企业开始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计算机应用主要集中以财务电算化和档案数字化等个别领域。

2)数字化企业阶段:“数字地球”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数字地球理论的建立、数字地球核心技术的发展以及集团企业业务与管理的需要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催化剂。这个阶段的企业信息化应用特点为部门级应用,实现文档电子化、办公自动化、业务流程化,支持内部流程整合。

3)信息化企业阶段: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应用特点为以ERP套装软件为集成应用的企业级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利用,集成和整合信息流、价值流、业务流,支持企业管控模式,全面提升企业决策能力。

4)智慧化企业阶段: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作出迅速建立“感知中国”中心的指示。随着各种新兴技术的成熟和相关政策的落实,企业也开始积极尝试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步入智慧的阶段,其特点为信息化和管理提升充分结合,紧跟市场、随需速动、智慧经营,充分支持企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企业”的含义

“智慧企业”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一个高感度的基础环境,完成企业人力、财力、物资、信息等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集团企业内部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最终达到企业竞争力增强、员工幸福和谐及可持续发展。“智慧企业”是最具前瞻性的,能够最充分、敏捷、灵活有效地运用资源的企业。

“智慧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云平台弹性化以支持向企业2.0的转变

企业2.0(Enterprise 2.0)是创新2.0时代的企业形态,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和SNS、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社会工具应用,实现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完成企业形态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

PaaS正在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开始在云数据中心部署该服务。发挥PaaS优势的关键在于始终关注业务服务,这需要卓越的创新、灵活性和迭代能力,因此需要在应用程序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展开持续的试验。PaaS能够支持企业快速反应和响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奠定优势。得益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企业能够从容应对莫测的市场变化,以支持快速的业务流程重组,适应新的业务需求,支持业务创新,从而支持向企业2.0转变。

大数据智能化以快速响应客户3.0时代

如今的消费者已进入了客户3.0时代,客户3.0表现为客户与外界联系紧密、信息资源丰富,同时面对纷繁多样的选择,客户变得更加挑剔。他们期望个性化地参与消费过程——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通过自己所青睐的方式,获取想要的产品和服务。

大数据有所谓的3V特征:即“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和“快速化”(Velocity)。然而,光是大量的数据采集是不够的,这些数据本身还需要有较高价值,即增加第四个V:Value(价值),成为4V。而经过“大数据”技术的处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显示等)之后更会产生较高的价值,即实现大数据智能化。通过大数据的智能化分析,企业可以积极响应客户3.0,利用自身数据驱动的洞察来预测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建议、产品和解决方案。此举有助企业成为无微不至的服务商,在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同时,提升附加服务的可能性。

资源一体化以推动供应链3.0的实现

供应链1.0以核心企业为主,但是到了2.0,它不是一个核心,而是利用成熟的IT技术建构平台连接了供应链当中所有的参与者,到了3.0时代,它是一个更广义的平台和生态概念,跨线条、部门、区域,与政府、企业、协会广为联盟。

集团企业的全球化运作,使得期信息化建设开始更多地关注企业外部资源,如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在客户服务和供应链管理上对IT职能的绩效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预示着集团企业信息化也必将从内部资源的集成到外部资源管理的扩展。企业将通过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建设以供应链一体化平台,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边界模糊化。供应链3.0不在是一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趋势。

构建安全生态圈以应对“网络战略3.0”

“网络战略3.0”首先由美国提出,它可以看作是美国信息安全战略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标识之一,预示着一种全新的信息战略:基于“有效保护”和“大规模报复”的“积极防御”战略。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该领导小组将着眼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战略3.0”,企业面临着来自政府、行业组织以及自身战略的合规性要求越来越多,信息安全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能力,需要从架构层面应对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的挑战。安全架构设计的重点从自有封闭系统安全向安全生态圈建设转变。集团企业需要与上下游企业,以及安全管理机构、评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从管理制度、流程、技术手段的多层次协作确保企业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

设备物联化推动向“工业4.0”转型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篇8:威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 研究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集成, 早在50年代就已开始。当时是想利用计算机将产品结构、零部件库存与生产计划集成起来, 形成一个物料需求计划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 简称MRP。在当时条件下, 利用MRP编制的计算机管理软件, 由于有了一定的集成度, 立即受到各企业的普遍关注, 到了60年代, MRP的集成规模进一步扩大, 把销售、物资供应、产品结构、财务控制也纳入了集成范围, 同时扩展了计划层次, 完善了成本核算及车间控制, 整个集成规模基本上覆盖了一个企业生产的全部制造过程, 形成了制造资源计划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 简称MRPII。MRPII就是MRP扩大集成规模的结果, 也可以说是MRP的进一步完善。

MRPII的形成, 促进了各种企业管理软件的加速开发, MRPII开始步入软件的商品化生产阶段。这类软件陆续进入西方各企业, 使各企业的信息系统得以迅速建立, 分散的部门控制现象迅速改观, 真正促进了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到80年代中期, 随着企业的兼并与改组, MRPII又扩大了集成度, 形成了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 简称ERP。ERP的出现标志着计算机集成技术与90年代企业集成需求是基本适应的。

一些国外报导的资料, 也介绍了运行ERP、MRPII的效果。下面是若干指标:降低成本7%-12%;增加利润5%-10%;降低库存:库存资金占用减少15%-40%, 库存资金周转次数提高50%-200%;按期交货:按期交货履约率高达90%以上;合理利用资源, 缩短生产制造周期, 提高劳动生产率;

ERP及MRPII的主要功能是以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为根本出发点, 以监控产成品成本及成本核算为中心, 从控制产成品质量及数量入手, 实现同意的分层计划管理与能力核算, 将计划分解到执行层, 逐级核算经营成果, 然后将信息反馈到高层决策层, 以知道企业下一步的经营策略。它既是一个完成的企业管理系统, 同时也是一个统一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2 MRPII在威孚的运用

无锡威孚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威孚) 是国家大型现代企业集团, 拥有10个分公司, 6个全资子公司, 4个控股子公司, 并对多家中外合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参股。主要生产汽车、拖拉机、轮船、工程机构、发电设备配套的内燃机喷射系统产品以及汽车摩托车尾气净化 (消声) 器、汽车空调、液压件、各类弹簧, 还从事各类物资进出口贸易、汽配经营、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核心企业--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是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 并已成为国内业绩优良的A、B股上市公司。

2.1 在国家“863”计划的推动下, 威孚积极引进了CA公司的MM/X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在国家“863”计划的推动下, 威孚积极引进了MRPII管理技术。1994年11月正式批准WF-CIMS立项, 一期工程总投资1017万元人民币。1997年11月进入WF-CIMS集成运行阶段。1998年1月WF-CIMS实现一期工程全部目标。WF-CIMS由CAD/CAM、MRPII、MAS (自动化制造) 以及网络/数据库等分系统组成, 其中CAD/CAM分系统CAD/CAM系统支持产品的造型设计、装配设计、工程设计、运动机构分析、有限元分析、工程图档管理以及设计仿真;MRPII分系统采用CA公司的MM/X软件, 主要功能是基础数据的维护与管理、工程数据的维护与管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库存管理、销售管理 (部分) 、采购管理 (部分) 和车间管理等, 实现了管理数据的共享和集成;网络/数据库分系统采用FDDI、TCP/IP作为主干网, 连接有CAD/CAM工程数据服务器、MRPII数据库服务器、Foxpro服务器和Web服务器, 配置各类工作站近20台、各类终端机50多台。WF-Intranet可使用户在同一个界面上浏览来自MRPII、CAD/CAM、Foxpro及OA等多种数据源的信息。

WF-CIMS实施过程中, 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威孚领导更是非常的重视, 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始终一把手挂帅。MRPII在威孚的初步实施, 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1997年11月WF-CIMS集成运行阶段到2001年的实际运行中有了很明显的效果:

计划编制1-2天减少到15分钟;新品开发周期缩短30-50%;生产准备周期缩短50-60%;96年压缩生产占用资金1000万元;97年降低生产成本1300万元;非标设计提高工效3倍以上;机构扁平化压缩人员400人;而不可以量化的效果更是很显著, 如:数据共享, 信息统一, 手工传递信息逐渐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以信息自动输出、计算机报表显示;提高了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等等。

2.2 MRPII:CA公司的MM/X软件升级为MK系统

2001年, 威孚又将MM/X升级为MK系统。之后针对主计划员、车间计划调度、库房、财务等不同角色的实际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真正发挥了MK的巨大潜力。

企业的产品种类、企业的计划模式不断在变化, 企业不断地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 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张等等, 所以要求MK具备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就体现在我们IT专业人员二次开发的实施上。

3 ERP威孚发展的明天

目前, 威孚正在作新一轮的信息化规划, 其中就包括ERP (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威孚必须借助科学、先进的管理系统, 来解决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ERP应用实施的关键因素包括:观念、管理、组织、数据、技术、服务等方面。其中, 正确认识ERP的作用十分重要;既不能对ERP寄过高的期望, 也不能认为ERP应用实施只是信息系统工作。ERP应用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的重组优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过程。

在企业实施ERP不是一下子就见效的, 应作为企业一项长远的带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来对待。没有高瞻远瞩的长远规划和严谨踏实的作风, ERP的实施很难奏效。

昨天, 威孚引入MRPII, 步入了一个新纪元;今天, 威孚不断的二次开发, 发掘MRPII最大的潜能;明天, 威孚将要实施ERP, 任重而道远, 但同样期待一次质的飞跃。

实施ERP, 意义重大;实施ERP, 我们义无反顾。

摘要:近20年是我国制造企业管理处于传统的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方向实行转换的关键时刻。而MRPII与ERP是使企业在社会供应链中不断壮大的有利助手。实施MRPII或ERP, 是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系统工程。本文介绍了MRPII在无锡威孚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威孚) 的应用, 以及未来实施ERP的趋势。

关键词: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MRPI (I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ERP (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参考文献

[1]杨立青, 刘秋生.MRPII—提升企业采购管理效率的工具[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01-02.

上一篇:机电产品代理协议下一篇:营业网点员工基本服务礼仪规范--仪容仪表课后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