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在新课标下有效教学之探微

2024-08-14

小学数学在新课标下有效教学之探微(精选6篇)

篇1:小学数学在新课标下有效教学之探微

小学数学在新课标下有效教学之探微

小学数学在新课标下有效教学之探微

 

贵州省福泉市龙昌中心小学 王国芝

【摘要】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应该遵循社会现实,将教与学引入到实际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遵循社会现实;有效教学;探微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12-0007-01

一、有效教学的概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而且还需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性的控制。有效教学的宗旨是提升教师的工作质量,在提高工作质量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在新课改下,这种教学理念越发明显,在这种教学氛围下,有效教学主要包括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心智的全面发展,学生情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激发自我学习兴趣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任务就是挖掘、培养、发展学生的巨大潜力,而这种潜力应该从小培养。

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此目标不断努力,也求日常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有效性,在课堂中不断体现出时间与效益的有效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找不到章法,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而学生在下面认真地学,岂不知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需要一种坚持的精神。现在的小学生大凡都缺乏这种精神,如果还用传统的方式,刚开始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到后期,定然会导致学生的整体成绩的下滑,教学成果没有有效发挥。新课标小学教学是教育教学课程观念上的改革和教学策略上的`革新。这种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题传播的作用,与学生直接发生联系,新课标的教学精神,培养的人文理念应该由教师将其潜移默化地传播到学生的思想中去。所以新课标下,教育教学工作成果高低的主要环节还取决与教学老师。如果教师还没有真正领悟到新课标的教学思想,或者是已经领会了教学思想与目的,但是不知道具体的操作方法,那也就无从谈思想传播,更不用说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二、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应该丰富而且多样,并且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虽然教学过程追求多样性,但是教学内容主题应该不变,需要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方法”“情感态度”四个维度去出题与教学思维引导。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和解决课本上的基本数学问题,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这些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将其联系到实际生活,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数学应用技能,并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其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我们都知道口算不是在课堂上能够练习出来的。为了陪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在课堂上教其方法以及基本算术然后布置其家庭作业,让其随同父母一起逛市场,然后在买卖过程中让学生对其进行应用,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家庭生活实际作业,但是这种小事,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数学教学课堂应该有个和谐的氛围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初级小学教育,教育教学的过程都应该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氛围的关键。(数学教学论文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对象,而老师是教学主导。小学生都比较聪明可爱,天真无邪,我们除了在教学知识上给予其帮助外,在课外活动、课间时间对其生活进行关怀,让这些学生在心里可以真正喜欢老师,这样就能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来。学生也不会因为教学内容的难度而感觉到恐惧。除此之外,作为老师,作为孩子的长辈,也在日常的教学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

四、发挥学生自主特性

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导者,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以学生自己的主观意识通过动手、动脑等主动去获取知识的一个教学过程。比如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等基本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由基本四边形组成的多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推演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等教学内容。

合作学习是以自主探究作为基础,如果人没有自主探究能力,那就谈不上是合作交流学习。例如在学习几何《圆》时,可以从日常的车轮进行引导,可以先设计了一组马拉车的图画,车轮的形状各异,可以有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整个画面要求活泼有趣、直观形象,然后再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对车轮的形状进行讨论,请各组成员自己动手整理、归类,并派代表汇报、交流整理物品的新感受,以此来完成合作教学工作。

总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应该遵循社会现实,将教与学引入到实际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篇2:小学数学在新课标下有效教学之探微

新课标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它适应形势的发展,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蓝本。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学习了新课标,数学教师应形成新的教育理念,高中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在乎时的教学中,注意多利用直观因素的作用,多采用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具体的模型与具体的实例,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直觉思维,然后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新课程下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可采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比如合作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小组内的表现,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愉悦的、安全的、支持性的环境和氛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给予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兴趣去学好数学。

平时教师要重视个别辅导,深入的观察,查漏补缺,因材施教,争取做到一把锁,至少有一把钥匙开,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把社会动机化作个人的内在动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余地自学,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当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不能解决的原因和思路,并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与老师不断地交流思想和情感。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三、诱发学生灵感。提高学生数学兴趣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台、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出于公分母太太。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太小的简捷方法

篇3:小学数学有效复习方法之探微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方法,教学效率,策略分析

笛卡尔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 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对知识进行强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复习, 其能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与运用.通过复习, 可将平时学的一些零散的知识, 尤其是某些有一定规律的知识, 通过知识再现、整理、重新归纳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将其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在短时间内有着多内容、重任务、高要求的小学数学复习过程中, 科学且恰当的复习方法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几种常见的关于小学数学复习的方法:

一、重点记忆法与重视典型题复习

在小学数学中, 很多的知识都是有紧密关联的, 学生在记忆重点知识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来记忆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点.例如在学习路程计算时: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只要学生能够记住三个数量关系中的任何一个, 其他的两个数量关系也可以根据乘法或者除法的关系推导而来.这样记忆, 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还能提高记忆效率.

在小学数学的复习中, 不仅要注重重点知识的复习, 还应多注意一些典型例题的复习方法.教师可针对某些易发生普遍性、个别性错误的一些知识点采用典型题型反馈与个别题型反馈相结合来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训练.复习时可对学生进行某些题型的专题复习训练, 将知识点融合到训练中去,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质量.在复习时, 教师必须对学生高要求, 要选编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题型来进行练习, 但也不易过难, 否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因期望过高导致做了无用功.此外, 教师还应该多注重单元测试、综合测试以及学生的反馈, 要把每一个章节的每一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来进行复习, 以利于加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 才能充分调动复习的积极性, 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理解记忆法与重视基础知识

理解记忆是一种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的复习过程中, 对一些概念、性质的概括总结, 乃至某些法则的得出都要求学生对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清二楚, 要从根本上理解其真正含义.若是想要真正掌握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 肯定不能依赖现成的标准答案, 更不能依靠死记硬背, 最关键的是对知识本身的分析和理解, 要活学活用, 把基础的理论知识认真分析清楚, 理解并掌握牢固.例如, 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时候,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所有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中最基础的,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面积计算公式都是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而来的, 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此就很容易记牢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了,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复习负担, 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在复习数学基础知识时, 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复习.例如在三年级数学复习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时, 我们可以这样做:

教师先根据知识点的结构设计一些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检测学生对该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题目如下:

计算下列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1) 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4米, 求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2) 已知长方形的长为5分米, 宽为3分米, 求该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评讲, 并统计正确率, 根据学生练习的结果教师再组织进行该节知识点的复习, 对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归纳: (1) 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长方形的周长为其长宽之和的2倍, 公式为C=2× (a+b) ;长方形的面积为长宽之积, 公式为S=a×b. (2)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是一个长宽相等的长方形, 只要记住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就很容易记住, 即C=4×a, S=a×a=a2.

还有就是复习最好不要按着书本编排的知识点按部就班地练, 否则学生就好比吃了一遍冷饭一样, 枯燥而乏味, 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 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而且复习效果低下.

三、比较记忆法与加强专项训练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学生经常会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记混淆, 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对立关系来帮助学生区分记忆, 将概念中的某些相似的关键字进行比较, 可以帮助学生去记忆.例如, 在记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时, 只要理解到了偶数的概念:“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只需要在偶数的概念前面加一个“不”字, 就能较易地记住奇数的概念.还有就是整除与除尽, 质数与合数, 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些概念都是可以运用对比记忆法来记忆的.

此外, 在小学数学的复习过程中,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通过专项训练的方式来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将基础知识的复习糅合在技能训练中, 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与积极的评价, 达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运用、提高学生数学复习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总而言之, 在小学数学的复习教学中, 教师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复习目标充分结合, 不断地探索、创新复习方法, 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教学中来.并在复习过程中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 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换, 达到提高学生整体数学成绩与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丽荣.小学数学复习方法谈[J].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0.6.

[2]李春.小学数学复习方法管见[J].考试周刊, 2010.9.

[3]焦明峰.小学数学复习方法指导[J].小学数学一点通, 2009.6.

篇4:小学数学在新课标下有效教学之探微

一、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

1.要合理、有效地用好教材资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我们现行使用的人教版、苏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开放的教材观、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在编排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出发,注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增强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一年级《分类》的教学,教材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素材,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教师应在认真钻研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深入理解教材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教学条件,科学合理、灵活有效地使用好教材资源。

2.教材资源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索活动

新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体现了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由于有的信息资源通过文本呈现给学生是有利于学生看得懂的或呈现部分思维结果的方式。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虽然学生通过例1、例2的主题图就可以直接看懂,但不利于学生的探索学习。教师可以通过重组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建构“负数”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先列举一些相反数让学生用较快的方法记录下来,这时,学生采用的方法真可谓五法八门,但是数学符号是国际通用的,怎么办?学生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从而主动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主动建构起“负数”的知识。

3.要善于开发、补充、丰富教材资源

教师在把握教材的使用策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时,应依照《课标》的要求,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一是当教材资源提供的内容体现的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二是教材呈现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地实际相差较远时;三是当教材资源对于学生自主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程度不够时,教师可以创造性的开发、补充和丰富新的教材资源,使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尤其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低于或高于教材设置的内容要求时,为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使其获得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教师更应创造性地开发、补充和丰富教材资源。

二、有效展开课堂教学活动

1.诱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乐学

学生所学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信息,进行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并有利于经过学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受到更有价值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应研究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但要注意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使之具有趣味性、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创设的情境能引出恰当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所创设的情境要具有探究性,使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应用性。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成功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要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教学规律。做到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解,方法让学生悟,思路让学生讲,错误让学生析。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某一数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启导学生展现思维过程——促进发展

当学生重新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时知识的处理与转换会发生障碍。教师应及时给予启迪引导,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排除障碍,继续思考。教师还应创设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情境,放手让学生说,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不要急于评判学生说的是否正确,或硬将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教学思路上牵。应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换个角度思考怎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的不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4.开导学生及时反思总结——感悟升华

篇5:小学数学在新课标下有效教学之探微

屏南县路下小学

王多明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这些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问题设计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而目前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师问生答、师讲生练”。诚然,这种活动形式是传统教学活动的改良,是对过去单一讲授式教学的挑战,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深层次地剖析“师问”,不难发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教学活动的素材多数属于记忆性的问题,学生只需打开记 忆库便可找到完美的答案。这种问题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谈不上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同样,“生练”在多数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简单模仿和按程序解题的模式,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长此以往,必将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遏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掩盖了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常见于“师问生答”和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前者就不必赘述。针对后者,首先应该肯定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所做的有效尝试,但遗憾的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没能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合作交流又缺乏对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关注,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者的“独脚戏”,即所谓的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活动,“合作”成了“独做”,交流形同虚设,未能真正意义地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此活动效果只能是低效的。

二、精心预设探究活动

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不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探究支点,太难则学生无从下手,感觉高不可攀;太简单,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值得思考;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 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致使探究气氛活跃、探究形式多样、探究过程无序、没有任何收获。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要分析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想,疑学生所疑。对于探索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种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前,虽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通过课外学习,了解了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探究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理解并掌握用分解质因数、短除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整节课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组织探究活动的。出示探究问题:用多少个长8厘米,宽6厘米,能够拼成一个最小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多数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学具拼摆,得出用12张这样的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的边长是24厘米。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维的含金量太低,要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结合拼摆的图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 公倍数。启发思考:“如果我们再拼一个比这个正方形稍大的正方形,那么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再大一些呢?”学生很快回答“24、48、72„„”。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在本节课上他们能够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法、扩倍法、短除法等多种方法求解最小公倍数,并且找到了各方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优化。

三、捕捉精彩细节,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得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2、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列举出一些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学生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6、9,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我们不妨先命名为‘某某猜想’,但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21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2+1=3,因而21能被3整除。也有学生反对,根据是:57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5+7是12,不是3、6、9,而57却是3的倍数。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不是一位数,再把它的和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一直到是一位数为止,看它是不是3、6、9。这就使原本一个错误的猜想演绎成正确的定理。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的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6:小学数学在新课标下有效教学之探微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来看案例“两位数加两位数”“100以内加法”。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某旅游点开业了, 二年级四个班准备去参观这个旅游点, 可学校只联系了两辆车。“你们看, 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比较合适呢?”教师边说边出示以下的信息:每辆车限乘70人。“什么叫限乘?”“限乘包不包括司机?”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不包括, 限乘是针对乘客而言的, 是提醒司机这部车最多能载多少乘客的, 所以不包括司机。”“应该包括司机, 既然是限乘, 就应该指车上所有的人, 司机也是人, 当然也包括司机在内。”到底包不包括司机呢?教师按照学生的观点把学生分成两派, 让学生自由辩论。于是,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课堂气氛在唇枪舌剑中, 在针锋相对里, 达到了高潮。单独看这个教学片段, 应该说教师是尊重学生的, 教师也是顺应学生的兴奋点调整教学的, 并且生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学生的辩论也是精彩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 “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一节数学课还是一节生活常识课?是应该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是应该教给学生生活常识?生活中的数学是否就等于数学的外延?生活中的所有内容都是我们数学应该教学的内容吗?如果是, 数学课和语言文字课、生活常识课, 甚至生物自然课有什么区别?数学又凭什么单独作为一门学科而独立存在呢?

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对非数学性问题关注过多, 必然导致教师传授数学基本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时间的相对不足, 必然导致每一课时数学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和完成。“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没有了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地落实, 没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地保障, 学生的数学学习还称得上是数学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还有何意义?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面对弃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教育, 曾语重心长地说过“语文首先是姓语”。其实, 对于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 数学又何尝不首先姓数呢?

二、算法多样化就是算法全面化, 并且要优化

在“计算方法单一, 过于注重计算技能地提高, 忽略学生个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算法多样化”的问题, 于是, 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就花大量时间去追求算法的多样, 以致影响了其他目标的达成。为了尊重个性, 还经常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我认为算法多样化不是简单的教学游戏, 也不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地表现, 应该提倡有价值的思考, 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并不是每次都要“尽其所有”, 就算“尽其所有”也还是有“优”“劣”之分的, 多样化算法展示后, 教师既不能让学生各自保留各自的算法, 也不能人为地选出和规定一些“最优”方法, 而是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感知、理解该算法的思考角度, 体验各自的长短处, 然后作出自主的选择。很多情况下, 考虑到学习过程的延续, 为了接受新知识的需要, 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其中一种算法。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有一道题目;“一个晒盐场用100克海水可以晒3克盐。如果一块盐田一次放入585 000吨海水, 可以晒出多少吨盐?”允许算法多样化, 肯定会出现算术法和比例算法, 使数学看清运用比例法, 不必两次化单位, 从而感知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的优势, 学生很自愿的接纳这种方法;另一方面又通过这道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知识的应用,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公开课中不一定要实行“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在很多公开课中, 发现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就是小组合作几乎成了所有公开课中的一道“佳肴”, 这些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不成功。合作学习早在19世纪就出现在西方课堂的教学中, 有人誉其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数学改革”。但即使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如果把它变成一种机械的、刻板的操作, 且一味地套用, 也未必是好事, 因为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应该有它存在的土壤, 有它成长的环境。

四、数学课堂教学要生动, 并非热闹

新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上学生变得主动了, 变得活泼了、积极了, 他们自由放松地进行各种活动, 大胆、自豪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这正是人们所期待的。可同时, 也不难看到为追求形式新颖, 一节课中安排的活动太多, 让活动取代了老师的讲解, 让活动取代了数学思考, 丢掉了数学课应有的特征。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必需的, 但数学课基本的特征不能丢, 那就是课堂上学生的听讲、思考、练习, 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空洞的热闹是不可取的。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很多困惑和思考, 认为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的人是我们做教师的。其实不然, 所处位置不同, 看问题角度不一样, 得出的结果也不同。希望在实践第一线的同仁们一起来探讨类似的问题, 共同提高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武汉理工大学 学生办理在读证明注意事项下一篇:3、毕业设计说明参考样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