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教学工作计划

2024-08-19

思修教学工作计划(通用8篇)

篇1:思修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专业、选修)公共 授课班级:13级新生四个教学班

教学计划总时数: 192 其中本学期周时数 12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占30%。期末成绩占70%

教学大纲、考核大纲(部颁、他校制订、自编)部颁

适用专业层次 高职 使用教材、主要参考书:(出版社、编者、版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本课程教学目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高校各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基本内容,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所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牢固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主要实践环节:

1、利用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开展各种活动,提高自我道德风范和人格标准。

2、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公开审判、到监狱考察、和部队联谊等。课堂与法庭、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让学生更加领会人生的真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步入社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参加社区服务、到工厂学习参观、到养老院开展关爱老人的活动等。使学生的独立性、责任感等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4、条件允许的话组织学生去参加拓展训练,增强团体了解与合作。教学工作主要措施:

(一)课堂讲授,以学生发展为主,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心理需求,既用教材但不唯教材,把握教学的针对性。

2、将学习内容整合,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引发学生对自身和社会实际问题的思考,通过辩论、演讲、志愿者活动、热点调查等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采用案例导入——理论分析——热点问题讨论---感性录像加深巩固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个别辅导。教学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结合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5、师生对话。老师结合学生关注的问题,用平等对话、座谈会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商讨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惑,端正思想。

6、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

本课程组充分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制作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套课件,并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延伸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加了知识的科学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深入,使本门课程的教育摆脱了过去空洞的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

篇2:思修教学工作计划

一、结合总校的要求与本地具体的实际情况,本课程的教学思路如下:

1、本课程的讲授以学生的具体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照本宣科。虽然这门课程为高校教材,但是我们很有必要学习相关内容。方法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形式上适当变化。

2、对于课程内容的讲授要抓住重点,对于相关知识要进行补充。

3、对于某些内容的讲述,以章为单位,不分小节。

4、上课时促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课下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对其进行评比。

二、教学要求:

1、教学必须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发展为中心,从学生本身成长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安排。

2、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内容。教学必须以学生在校内校外生活、学习中获得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方面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强调从学生直接经验出发来学习,强调学生从实践中亲自感受和体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3、教学必须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实践课程的主要载体是学 1

生的各种外部活动,如社会调查或观察、辩论演讲、道德观察(包括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节目)等。

三、教学的主要形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可分为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两大类。(1)课内教学

① 案例分析或行为分析。根据教学涉及内容,举出1-2个典型的案例或典型行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议论,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并推荐代表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它小组交流看法。然后由教师予以引导或总结。

② 讨论或辩论。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1-2个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最终由教师予以归纳、小结,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评判、小结。辩论是由教师设计出与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辩题,将学生分成正反两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上交有关讨论或辩论结果的书面材料。

③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对校园生活及社会现实中出现的有关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文明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道德现象进行观察。然后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道德情景剧”。每 2

个剧目先在班上表演,学生针对剧情和表演效果进行分析评议,并上交评议结果。

④ 观看影视资料。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学生就观看后的感想展开讨论或辩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点评。活动后,每位学生上交心得材料。⑤ 自评和互评活动。教师指定评价内容和标准,先让每位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自己的心理、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法制观念、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入手,通过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举止行为、气质品德等方面的状况和程度进行自我测评,写出“自评稿”,然后再由小组成员对其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综合评价。学生对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反思,并上交书面材料。(2)课外实践教学

① 参观访问。教师事先向学生介绍需要访问的地点和学习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生动的直接观察,感性地认识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活动结束,学生上交学习心得。

② 行为训练。指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就某一行为规范进行强化训练,进而养成经常性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行为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并认真总结和反思。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并上交评价材料。

③ 社会调查。教师指定调查主题和范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单位、农村开展调查,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接触生产、接触群体。活动结束后,学生上交调查报告。

④ 各种竞赛活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竞赛内容和规则,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四、考核办法(1)课内实践考核

根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及回答问题的情况评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成绩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总评成绩的40%。(2)课外实践考核

① 实践的考核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

② 参加以上任何一种形式的实践都要撰写相关的文章。③ 文章要符合相关要求。

五、课时安排计划 第一章 3课时 第二章 3课时 第三章 2课时

第四章 3课时 第五章 5课时 第六章 3课时 第七章 2课时 第八章 3课时

篇3:关于高职院校思修课程的教学思考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思修课具有较高的政治性和较强的理论性, 加之任课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处理和教学中存在一些不恰当的教学方式, 导致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存在一些认识偏差, 对思修课程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甚至很多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开设的思修课与高中阶段的政治课没有多少区别。最终导致思修课程的课堂教学陷入呆板, 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笔者也在高职院校担任思修课的教学工作, 在本文中将粗浅的谈一下个人对于思修课课堂教学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鸣, 一起共同探讨思修课程的有效教学。

一、教学理念层面

2013修订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绪论就提出了大学生要明确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及要求, 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转变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 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们明确大学阶段的学习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有哪些区别, 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同时, 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思修课程不仅是向学生们传授基础的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要围绕学生的具体知识层面和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学情的正确分析, 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具体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 同时加强与班级辅导员的沟通, 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工作中, 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 联系社会现实中出现的事件与问题来辅助思修课程的基础知识的讲授。

二、教学策略层面

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要转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解答心中的疑惑。

由于思修课程的设计是以章节的形式出现的, 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重复或者交叉的现象。因此, 在保证教学目标能够正常完成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以小专题的教学形式来讲解思修课程, 将思修课程划分为不同的专题, 安排好教学课时, 将每个专题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扩展, 不仅可以囊括思修课程基础知识, 还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相关课外信息, 拓展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和信息量。这样, 思修课程讲授起来专题较为突出, 思路比较明确, 而且有助于教师进行系统教学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基础理论知识。

三、教学实践层面

(一) 在思修课程的思想道德教学部分

首先, 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主题教育班会或者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学生间思维的碰撞和实践体验, 让学生们加深对思想道德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其次, 也可以让同学们列举出校园里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或者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进行思想道德层面的探讨。校园是培育人才的摇篮, 校园里的文明素养直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文明。凡天下大事, 必行于细, 要让学生们高度重视“讲文明, 有素养”, 明确校园中哪些行为是需要改进和提高的, 教导学生们从身边小事做起, 来提高学生们的整体思想道德素养。再次, 还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德育方面的知识融入到思修课程的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修课程的教学, 对于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 在思修课程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部分

教师不仅要讲解法律基础理论知识, 更多的是借助于网络教学资源, 通过分析讨论一些经典的, 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的真实法律案例, 或者观看《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法律教育类的视频资料, 还可以结合身边出现的有关法律方面的实际生活问题, 将法律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同时, 可以考虑将模拟法庭引入课堂, 让学生们亲自担任诉讼程序中的当事人, 熟悉中国的诉讼程序, 真正的体会法律的庄重与严肃。

思修课程的教学工作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 因此, 教师在进行思修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思修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 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始终沿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 灵活多样的开展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

参考文献

篇4:问题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思修教学 实践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而在思修教学中亦是如此,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及敏锐深刻的认知能力,问题教学法就是实现其最好的途径之一。

一.在思修教学中实行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修课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思修课的学习就是一个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以及探究社会规律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肯定有着许多的问题,而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基本上不愿或者不敢提问,只是被动的接受,从而在这些社会现象以及规律上面的问题得不到解答,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所以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培养其求知和探索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使一些学生渐渐的懒于思考,从而大大的扼杀了学生创造性,而实行问题教学法,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需要学生细心,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不仅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拓,而且很好的锻炼了其创造思维。

3.有助于推动教师知识的更新。在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也可以促进教师及时的更新知识,查找不足,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另外,教师通过问题教学法还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步骤

1.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以及课堂自学。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并且对教材中重难点要学会分析,在预习的时候就要学会质疑和提问,比如学生在预习《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一课时,对不懂的或是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如“什么是世界和平?”“和平和发展有什么内在的关系?”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在实施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结合时下的社会热点、时政等现实材料入手,尽可能的创造一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教师也要在全面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尽量进行简化和浓缩,使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那么困难,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和发现出更多的问题并提出来。比如在讲解关于环境污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发生实际生活中的事情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2005年11月13日,吉林的石化公司发生爆炸,使得松花江的水体遭到严重污染,结合这样的情景创设问题,“吉林石化公司为什么会爆炸?”“松花江被污染后,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治理?”“在发展工业中应该对环境保护做些什么?”等。

3.思考讨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并且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探索精神。然后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以及答案充分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教师要积极的进行引导,教会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式。

4.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其方法多种多这样,可以是让学生思考,然后直接回答,也可以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师生共同寻找答案,还是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等等,最后由教师做出概括和总结,进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当一些表面的问题解决过后,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引导学生发现更加深层次的问题,使得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所以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从过去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掌握到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精神,这也是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法在思修课中有着很好的实践性以及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学生学习的效果相当明显,因此,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还要继续探索问题教学法在思修课中应用,以便更好的为教育事业服务。

篇5:思修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00810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 分:3学分 学 时:54学时 开设学期:第1学期

一、教学目的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方法建议

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自主学习为辅,通过讨论研究、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等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三、教学内容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10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懂得珍惜大学美好时光,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长目标;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帮助他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 2.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

考研知识点:

1.认识大学生需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3.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理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把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

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二、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6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依据;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重要问题。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统一,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想信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4.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考研知识点:

1.理解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认识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3.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4.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5.认识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关系 6.理解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二、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三、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四、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6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3.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

4.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什么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5.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考研知识点:

1.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2.理解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 4.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5.理解增强新的国家安全观

6.认识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在哪些方面努力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

四、增强国防观念

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6学时)

教学要求:正确认识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作用,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端正人生态度;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生价值的标准、实现条件和方法

2.深切体会和正确处理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我的关系。

考研知识点:

1.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2.把握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关系及如何创造价值。3.如何正确处理“四个和谐”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五、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8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结合十八大以后中央改进作风、厉行节约、廉洁自律的一系列举措,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和社会作用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4.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考研知识点:

1.把握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2.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3.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5.认识当代大学生树立诚信品质的重要意义 6.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教学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明确维护

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即道德和法律;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实践中践行社会公德规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使大学生掌握职业道德和职业中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在艰苦中创业,在实践中成才;掌握婚姻家庭的道德和法律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全面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4.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5.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考研知识点:

1.联系实际认识大学生需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2.理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3.正确认识恋爱与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要求 4.认识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二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8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历史发展,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引导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法律的含义、特征和本质 2.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和运行 3.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和内容 5.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考研知识点: 1.认识法律的特征

2.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3.理解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4.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5.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词源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一、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第七章 树立法治理念 尊重法律权威(4学时)

教学要求: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正确理解主要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明确公民在相关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2.领会法治精神,培养现代法治观念 考研知识点:

1.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认识法律思维的基本特征 3.认识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及途径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一、法治思维的基本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三节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6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法律权利的内涵、特征及分类

2.法律义务的内涵、特征及与法律权利的关系 3.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4.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考研知识点:

1.理解法律权利与人权的关系 2.认识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3.认识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的特点 4.认识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5.理解当权利受到侵犯时应依法维权 第一节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利

二、法律义务

三、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第二节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一、政治权利与义务

二、人身权利与义务

三、财产权利与义务

四、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

五、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一、依法行使权利

二、依法救济权利

三、尊重他人权利

四、依法履行义务

结束语

四、其他教学环节

1.每个学生搜集一两个有教育意义的伦理或法律方面的故事,在每节课讲完授课内容后由学生自愿进行讲述,教师点评打分,师生共享。

2.学生在本学期围绕道德与法律内容完成两次作业,写两篇小论文。

五、考核要求

1.平时考核:30分(含自主学习10分,课堂出勤、学习态度20分)

2.期末考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统一设置考场,采取开卷考试,统一阅卷。

六、选用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版。

七、参考书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篇6:本科 思修实践教学安排

理想——我的大学计划

实践教学设计

一、实践目的和要求

围绕制订“大学生活规划”,促进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将远大的理想与目前大学的学习、修养与锻炼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帮助大学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四年成长的目标和途径,制定具体、详细、切实可行的大学学习、生活计划。

二、实践方式

个人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三、教学的活动步骤

1、每位同学结合大学新的环境和自己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大学生活规划”。

2、开展“大学生活规划”交流活动,在小组开展交流并做好记录。

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大学生活规划”实践教学报告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

实践主题二

大学校园里的不文明现象调查分析 实践教学设计

一、实践目的和要求

通过调查,使学生了解身边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包括生活空间、网络空间等),明确大学生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责任,理解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文明的大学生。

二、活动方式

小组调查、个人独立完成调查报告

三、实施步骤

1、以上课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组,以4—6人为一组,每组推出一位负责人。

2、每组由学生负责人带领,在图书馆、食堂、教室、操场、宿舍等地进行调查。

3、以小组为单位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撰写调查报告。

4、课上进行调查结果交流,每小组选派一人汇报本组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大学校院里不文明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建议。

四、考核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调查分析”实践教学报告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

实践主题三

典型法律案例分析讨论感受

——法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

一、实践目的和要求

通过典型案例的收集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就在生活中,从而增强对法律律的本质、功能和作用的进一步了解,有意识地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二、活动方式

个人收集典型案例(推荐如复旦大学投毒案、李天一案件、刘汉涉黑案)仔细分析,小组讨论,个人独立完成。

三、实施步骤

1、以上课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组,以4—6人为一组,每组推出一位负责人。

2、每组由学生负责人分工,各自负责收集有关典型案例的相关材料,厘清案件经过,涉及法律问题,最后判决结果。

3、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谈一谈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本人对案例的看法以及通过本次活动的收获。

4、每个同学根据活动讨论情况,写一篇活动感受。不少于2000字。

四、考核方法

篇7:《思修与法律基础》教学思考

《《思思想想道道德德修修养养与与法法律律基基础础》》课课程程论论文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院(系):网路工程系

专业:网络技术

学号:123113041

姓名:吕惠慧

任课教师:蔡文桂 教学思考 《的摘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课程教学为主、实践活动为辅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该课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方式 实效性

正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第一门课程。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有机地整合了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创新理论框架。它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有助于全面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该课程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它的教学一定要切实加强实效性。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说教式灌输法,单向地灌输正面的思想观点。加之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不注意教学艺术和方法,上课脱离学生思想现状,师生间缺乏交流,学生觉得乏味、枯燥,课堂内容成了“催眠曲”,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根本达不到教学目标。有些学生要么逃课,要么“隐形逃课”。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其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精心备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教学中,讲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这一章时,先讲清楚基本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我的大学我的梦”为题的演讲稿,下一次上课时当堂演讲。教师在演讲的过程中做点评,包括内容以及演讲的技巧等。指引学生“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通过发言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热爱家乡的大好河山和灿烂文化,进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同时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分析乡情、国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不同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同。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针对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讲到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时,先给学生讲清楚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从步人大学起,大学生就开始萌动着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憧憬,也开始了积极的准备,这种准备是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中的。职业生活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取决于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实际生活来观察,一些人就业之后发展缓慢甚至遭受重大的挫折、失败,问题往往不是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上,而大多是出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不高上。因此,大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以后从事职业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然后,在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内容时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特点进行。在医学专业上

课时,通过学习“希伯克拉底誓言”,告诉学生医学科学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在艺术类院系上课时,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德艺双馨”;在理工科院系上课,针对学术界出现的某些伪造实验数据、制造学术泡沫等学术不端现象;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现象;在工程技术活动中,“豆腐渣”工程以及出于急功近利目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计算机专业人员利用网络犯罪等。引导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刻苦钻研,力戒浮躁不专,发扬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精神。

由于结合专业进行讲授,学生不再感到课程内容离他们遥不可及,也不是令他们厌烦的“大道理”,自然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采取传统讲授和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能使课程图文并茂,音像兼备,从而把有关的知识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具有生动性和强烈的吸引力。这里以影视为例,影视以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形式,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优秀的影视作品载负着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体现着民族品格和时代精神。影视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通过观看不同类型的作品,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可以在无声中激励大学生去追求人格的完善,在无言中促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难以达到的。比如,讲到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的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时,为学生放映纪录片《圆明园》,学生观后深感震撼,踊跃发言,纷纷表示:“落后就要挨打”。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新使命;讲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这一章时,为学生放映纪录片《筑梦2008》,这部纪录片以国家主体育场“鸟巢”的建设为主线,穿插老百姓搬迁、运动员训练、特警训练三条线索,反映了中国为实现百年梦想做出的不懈努力。当时,正值北京奥运会闭幕不久,学生更容易引起共鸣。在讲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时,放映马家爵案件的庭审录像,可以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场景,感性地认识审判程序。然后,分析马家爵的犯罪动机,他的心路历程以及导致此案发生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教会学生在大学处理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的方式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基础》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经历和生活阅历,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较多的人文历史知识,因此,利用影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简单机械地进行,仅仅停留在观看影片、写观后感、举办心得交流会等层面。重要的是要注意深刻挖掘影视作品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并且把它融人到时代大背景中,努力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四)采取教学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建设一支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精湛、师德风范好、人文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根本条件。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备课和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如果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就很难做一个称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同时,教师在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其次,教书要与育人相结合,这是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一名优秀教师来说,包含着道德与能力两方面的要求。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在这方面起表率作用。调查表明,大学生最喜欢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既要增强教师的从师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我们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传递给学生“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最贴切的生活启迪、最透彻的人生感悟、最动人的人生体验”,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篇8:思修教学工作计划

一、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现状

思修课程承担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教育重任,其重要性无可替代。近年来,高职院校思修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内容丰富、科研成果丰硕,各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思修课程教学模式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从“重分数、轻能力”向“重素质、重能力”转变。思修课程建设不管在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材建设、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是,在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价值观多元化、西方反华势力等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思修课程教学改革面临严峻挑战和威胁。一是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对思修课程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教学保障措施不足;二是部分教师教学作风不够严谨科学、教学热情不高、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效果欠佳;三是课程教学目标模糊,教材质量低下、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现实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填鸭式、放羊式、大班教学占主流;四是理论脱离实际,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差;五是师资队伍力量单薄、重应试轻能力培养,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师生教学积极性较低,等等。

二、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修课程教学目标模糊。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良好社会主义思修道德品质和法律修养是思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思修课程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是否与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相一致,是否符合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实际状况和成长规律决定了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成败与否。当前部分院校思修课程教学目标存在不清晰,面临困境和挑战较多。一方面是课程规划设计有缺陷,教学计划制订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完善,重应试轻能力,偏离思修课程教育方向,另一方面是思修课程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在实施思修课程教学目标时思维僵硬、缺乏创新、抱着应付的心态开展教学工作。

(二)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开展思修教学重要条件,思修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思想、观念问题,思修课程教学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差、基础差、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环境影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思修课程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忽视其重要性,对影响思修教学的外部环境改造力度不够大,缺乏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维护良好社会环境合力。由于思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较难量化考核,部分学校出现无人管、无人问、无人关注现象,认为现在思修课程无用论占上风,有些教师认为教好教坏一个样、学生学好学不好也能毕业,导致思修课程教学环境不佳。

(三)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当前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教师队伍年龄比例不协调,年轻教师偏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较少、中青年骨干教师比重小,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二是教师队伍科研能力不强,教学创新不够,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刻板;三是缺乏“又红又专”和跨学科背景“双师型”教师,既掌握马克思主义、思修道德教育知识,又对法律基础知识有深入研究;四是缺乏一支具有社会丰富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和规格无法融入思修课程教学改革中。

(四)教学保障措施落实不够到位。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对思修课程教学不够重视,对保障思修课程教学运转的人、财、物保障不够充足。其次,许多师生对思修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思修课程与“选修课”、“大班课”混淆,走个形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是对思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内容、实践活动等缺乏创新、严格把关,对应该投入教学的设施配套和经费落实不到位。

三、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做好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改革顶层设计,为思修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是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一要领导重视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其重要认识,把思修课程教学放在学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位置;二是修订思修课程教学大纲,尊重思修课程教学规律和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创新课程内容;三是为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改革提供人、财、物保障。三是完善思修课程教学改革评价机制,提供过程监督、绩效和评价。

(二)明确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目标清晰、定位准确、良好环境都是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一是要摆脱过去“重应试、轻能力”的培养模式,要把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技能结合起来,把它融入专业教学、岗位锻炼、上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二是营造良好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课堂文化、社会环境,凝聚社会、学校、家庭合力,为教师教学、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良好沃土和环境,让思修教学改革焕然一新。

(三)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思修课程教师队伍是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队伍水平高低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提高思修课程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自培和引进一批“双师型”教师,夯实教学改革基础;二是建设一支老、中、青年龄比例合理,高、中、初职称比例均衡,本、硕、博学历比例合理的教师;三是有条件的院校可引进有丰富经验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四)发挥高职大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注入生机活力。

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对象是高职大学生,只有以学生为本,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激发学习激情和兴趣,才能给课程改革提供动力基础。一是针对高职大学生普遍缺乏课程学习热情和耐心,要加强辅导、因材施教;二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人。

(五)建设课外教学实践基地,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最佳途径。一是要把思修课程建设、教学计划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建设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锻炼场所;二是将思修课程内容融入社会实践,把企业对人才需求和标准融入思修课程教学中,把企业对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共创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岗位实践锻炼中受教育、在潜移默化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法律修养。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两课”教育重要课程之一,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因此,探究当前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现状、问题,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对推进思修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上一篇:支部组织委员工作职责下一篇:企业留人七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