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大自然的启示导学案

2024-08-18

12 大自然的启示导学案(通用10篇)

篇1:12 大自然的启示导学案

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导学案

编写人:徐玉芬 修改人: 审核人:

学校:乌尔科中心校 年级:四年级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内容:

12课 大自然的启示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知识链接

仿生学 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发球生物学和技术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只要生物有奇特的本领,就成为仿生学所涉猎的目标,现已发展出昆虫仿生学、海洋生物仿生学、设计仿生学、化学仿生学、分子仿生学等。仿生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学、制造、航空等方面,涉及各种类型的科学领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未来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二、自学合作交流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通句子。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异想天开 枯枝败叶 逞凶 轻而易举

3、我能说出两篇短文的大意。

4、交流:①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②“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5、3.,学了《“打扫”森林》这篇课文,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6、科学家从蜻蜓、鲸、翅膀上各得到什么启示?

7、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8、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三、拓展延伸部分。

动物仿生学的例子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一切事情上。

17、树叶的排列和悉尼大剧院的建设

18、潜水艇和鱼的沉浮

19、声纳 海豚 20、雷达 蝙蝠

21、人们还通过海豚的流线型发明了一种船

四、达标练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意并组词(一定要仔细)。

膀 模 颤 行 禁

2、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宽敞 洁净 隐蔽 逞凶 破碎 优良 剧烈 仔细

五、课后反思

篇2:12 大自然的启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对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初步掌握鉴赏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之美的能力。3、认识大自然的美丽的表现,知道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学习重点】

掌握鉴赏自然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并将下列问题标注在课本的相应位置。

1、美丽的大自然,你认为美在哪里?对大自然有何认识?

2、怎样鉴赏大自然?

二、合作交流 活动一:

1、说出我的家乡最美的风景在哪里?谈谈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2、介绍游过的名山大川、风景区,谈谈它们的美。

活动二: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名言启发着我们如何鉴赏大自然之美呢?、活动三:

1、鉴赏大自然的名言有:

2、赞美大自然的是诗句有:

3、赞美大自然的文章有:

三、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基础题)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种景象属于()

A、宇宙之美 B、生物世界之美 C、自然风光之美 D、劳动之美

2、美的自然对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下列属于后者的是()①设计精巧的园林 ②美丽的西湖 ③浩瀚的星空 ④起伏的山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3、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们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并把所思所悟付之于诗词文章。历代不少的名篇佳作就是人们对山水的赞美歌颂。下面诗句不属于表达人们赞叹自然之美的()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萍雨打萍

4、同样是面对梅花,失意的陆游写出的诗句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而意气风发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写出的却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说明()①对自然美的欣赏与人的思想观点密切相关 ②陆游不会欣赏自然美

③自然美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④面对同样的自然景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爱鹅,成年后喜欢饲养鹅,每当他写字劳累时,就到鹅池边观赏鹅在水中嬉戏、畅游的情形。渐渐的,他还从鹅从容自然的神态中受到启迪,融入到自己的书法艺术当中。这告诉我们()①提高艺术修养,主要欣赏自然美

②学会欣赏自然美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 ③欣赏自然美能陶冶人的情操 ④生物世界也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下列诗句中,属于人们歌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有()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7.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和“欲把西湖比西子,浓状淡抹总相宜”,告诉我们鉴赏自然美时要注意()

A.观赏景物的心情 B.观赏景物时要发挥想象力 C.观赏景物的地点 D.观赏景物要看对象

8.下面关于美丽的大自然描述不正确的是()A.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 B.精彩纷呈的生物世界不属于大自然 C.大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

D.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带给我们欢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篇3:12 大自然的启示导学案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篇4:12 大自然的启示导学案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篇5:大自然的语言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进一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知识链接】

1、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2、物候与物候学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积累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2)孕育(3)销声匿迹(4)连翘(5)载途(6)草长莺飞 2.解释词语。

(1)翩然:(2)孕育:

(3)次第:(4)载途:

(5)周而复始:(6)销声匿迹:

【自主学习】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作者是按什么依次排列的?其中哪些是空间因素,哪些是时间因素?

【主题阅读】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

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实践探索】

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中指出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

16《大自然的语言》【达标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销声匿迹(nì)纬度(wěi)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弋阳(yì)D.风雪载途(zhài)隧道(suì)头晕目眩(xuàn)窥见(kuī)

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2)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3)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B①③⑤④②⑥C②⑥⑤③④①D①⑤③④②⑥

4.下面是一则广告,有人对其中六处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分成四组,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个工厂经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研究设计,推出新产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观,瓷面光滑,色彩鲜艳,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等特点,适应中、高档宾馆、饭店及现代住宅理想卫生洁具。

(1)“经久”改为“坚固”(2)“洁具”改为“用具”(3)“适应”改为“适宜作”(4)“理想”前加“的”字(5)“卫生”前加“的”字(6)“新产品”后加破折号

A、(1)(4)(6)B、(1)(2)(6)C、(2)(3)(4)D、(3)(5)(6)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①②③④

A.,《 》。B.。; “ ”。C.,; 《 》 ?D.。,“ ” ? 二.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选择填空:空间、时间)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1.①méng②yùn③nì④qiáo⑤zài⑥yīng

2.①动作轻快的样子。②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③一个挨一个地。④满路,有遍地的意思。⑤一次又一次地循环。⑥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3.物候现象。略【自主学习】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合作探究】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作者是按什么依次排列的?其中哪些是空间因素,哪些是时间因素?

明确: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主题阅读】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 列数字 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达标训练】

一、1.C

2.(1)A B(2)B C(3)A B(4)B D 3.A4.D5.A

二、1.各段的第一句。

2.①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②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③一般出现在秋冬之交,尤其是在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

3.①举例子②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4.这种特殊情况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太清楚。

篇6:12《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执笔:陈红波

审核:龚利新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17.11 学案编号: 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会从文中准确地概括关键句、中心句,能够大致勾画出故事发展的情节。

(二)能力目标

体味文章语言清新朴实、叙事清晰明了的特点,能用质朴的语言记录身边的平凡人和平凡事,并能简要地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三)情感目标

1.感受牧羊人的不气馁、不沮丧、坚持不懈的精神;

2.懂得植树绿化、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并自觉地投身于绿色环保的志愿行动中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知晓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学习重点

学会从文中准确地概括关键句、中心句,能够大致勾画出故事发展的情节。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知晓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马诺斯克市,法国社会小说作家、著名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他以描写大自然和乡村生活见长,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由其作品改编的动画片《植树的男人》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二)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武娟译,崔维燕校译。有删改。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被牧羊老人的精神感动,因此写作了这篇文章。

(三)整体感知

找四个学生轮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 读准字音

慷慨(kānɡ kǎi)干涸(hã)废墟(xū)坍塌(tān)..... 缝隙(fânɡ xì)酬劳(chóu)刨根问底(páo)....沉默寡言(ɡuǎ)山毛榉(jǔ)薰衣草(xūn)...2.辨清字形

戳(chuō)戳穿 坍(tān)坍塌 戮(lù)杀戮 彤(tónɡ)彤云 慨(kǎi)慷慨 概(ɡài)气概 溉(ɡài)灌溉 3.理解词语

干涸:干枯,没有水。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文中用作动词,长出草木。硬朗:形容人身体健康,强硬有力。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造就:培养使有成就。溜达:散步,闲走。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宣扬出去。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学习步骤

对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第一部分(1~12)初遇牧羊人,具体地写了老人独自在高原上艰苦植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写了老人坚持植树的感人情景以及高原环境的迥异变化。

第三部分(19~21)写与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高原成了乐园,“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感悟精彩句子】

1.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环境描写,突出了植树环境的恶劣,烘托了牧羊人植树劳动的艰辛,也为下文推进故事情节做了铺垫。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联想,心理描写,通过写“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不易。

3.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语言描写,突出了牧羊人的平和、忠厚、不张扬。

4.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议论,揭示主题,既赞美了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植树精神的伟大,又表达了对长期默默耕耘的植树老人的由衷的敬佩。

【分析主体形象】

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

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生活中,辛勤耕耘默默“种树”的人很多,他们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的国度,杨利伟、张莉莉、徐本禹、何月、许振超„„更有千万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先进人物、最美普通劳动者,他们在各自的平凡工作岗位上,不辞辛苦、无私奉献,共同为“中国梦”的大树添枝加叶。可任意选取一位人物,述其平凡事,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还要写上你的些许评价哦。

【把握文章主旨】 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地种树,无私为地球创造绿荫的故事,文章震撼心灵、引人深思的环保主题以及主人翁“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大爱精神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如今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的迅速恶化,污染的日趋严重,气候的巨大变化,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就让我们携起手来,种植树木,种植爱心,种植美丽吧!、【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抓住特点写人物

植树老人的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文章没有大或空的套话,而是运用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来加以体现的。如“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环境描写);“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语言描写);“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景物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

2.分清主次定结构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首次见面是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笔墨,对牧羊人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同时,对高原恶劣环境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这是伏笔,为下文突出高原的变化之大巧设铺垫。既是这样,应该详写。第二、三次见面,则突出地描写了牧羊人艰辛植树的情景,还有高原环境的巨大变化,而省去了跟首次见面相同或基本雷同的部分,以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和逐层升华主题为写作的主要安排。此为略写。这样的结构安排,故事完整,内容紧凑,主题鲜明突出且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3.叙议结合显主题

《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上帝如果赋予我生命,我就应该去种树”——这就是牧羊人执着地坚持自己信念的简单原因。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树的故事,更是一种象征——“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如果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我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抓住人物的某一特点,刻画人物形象,可以写同学、老师、家人等等,150字左右。

教学板书

篇7: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新景小学王颖颖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大自然的知识。

二、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会本诗是怎样用通俗有趣的语言来解释大自然的现象的。

难点:了解“三叶虫”的资料。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五、知识链接

同学们说说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六、教学方法指导

朗读、思考、启发、合作。

七、教学内容

1,出示图片导入课题。

2,介绍作者。

3,检查预习情况。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5,听范读。

6,学生仿读第一小节。

7,说说大自然语言的特点。

8,分组读第二小节。

了解到的内容:白云告诉我们天气的状况。

9,师生齐读第三小节。

10,男女对读第四小节。

11,找出比喻句和拟人句。

12,指名读5至8小节。

13,解释年轮和“三叶虫”并且理解年轮、鱼鳞、“三叶虫”化石所表达的意思。

14,齐读第9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奇妙。

15,对照卡片朗读。

八、小结

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也永远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九、达标检测

你读懂大自然的语言了吗?

十、作业

1,找找大自然其他的语言。

2,仿照诗歌写一节小诗。

十一、课后反思

十二、课外延伸

十三、板书设计

妙不可言

大自然的语言

篇8:《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_1

学习目标:、学习阅读科普,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快速阅读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

3、理清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过程:、请大家快速阅读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的主要内容,快速筛选主要信息。争取4分钟内读完。

2、自学检测:

(1)字词个性积累: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堂探究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角度提出2-3个问题,考考其他小组;

指导说明:请各小组快速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互换问题,快速讨论找到最佳答案!然后各小组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后者不要重复问题,但可以补充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重点积累:

2、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3、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

(-)填空。、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____。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 语言”为__

__、__

_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

__、_

___、__

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4、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

__,选择__

____。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2)()

(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填空略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B

A

2、略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不行,以上只局限于“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篇9:12《纪念白求恩》导学案

执笔:陈红波

审核:龚利新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17.10 学案编号: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理解并运用文中成语。

2.学习议论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3.学习文中对比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写读书摘记,积累成语。

2.练习运用记叙、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三)情感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并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2.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美、行为美。

学习重点

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学习难点

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

学前准备

l.课本上的插图《白求恩》。

2.投影片:①生字词;②与《截肢与输血》一文比较不同点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本文虽是议论文,却写得很有感情,朗读要贯穿始终。可分几种情况朗读,分析课文前找几个学生读全文;反复读重点语段,结束课文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最后一段。

2.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归纳课文。

3.学生讨论如何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白求恩是哪国人吗?(加拿大人)

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就得到答案了。(板书题目)本文是毛泽东同志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写的,写于1939年12月21日。

(二)明确目标

(三)整体感知

找四个学生轮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正音

2.本文赞扬了白求恩的哪些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3.本文除了赞扬白求恩的精神,还有什么目的?(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四)学习步骤

1.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写一件事,既可以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谈你对这件事的认识,谈这件事所反映的问题,帮助别人认识这件事的意义,明白其中的道理。前者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后者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到底用哪种表达方式,要由写文章的目的来决定。《纪念白求恩》

一文主要是赞扬白求恩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因此,文章以议论为主,但文中也有记叙的成分。下面我们以第一段为例,分析夹叙夹议写法的作用。

(1)学生朗读第一段,划出第一段的重点句子,并归纳段意。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段意: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号召向他学习。

(2)什么是国际主义?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

文中列宁的话。这在议论文中是道理论据,国际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一种表现。

(3)开头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是记叙还是议论?写了哪些内容?

记叙。介绍了国籍、身份、年龄,来到中国的目的、经历。

(4)这几句记叙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去掉这几句,白求恩的精神没有了事实依据。

(5)白求恩的事迹非常感人,应该详细地叙述他为中国的抗战所做的事,不应仅用一句话概括,对吗?

不对。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悼念白求恩、赞扬白求恩,不是记叙白求恩的事迹,如果详写,文章的写作目的就变了。另外,白求恩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不必详写。

(6)既然不用详写,那么“五十多岁”、“不远万里”这些词句应去掉,对吗?“殉职”是什么意思?

不对。突出年龄、里程更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可贵。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7)总结: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何区别?以《截肢与输血》为例比较。

①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真实情景;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证明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②详略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要详尽、具体、生动、突出中心;议论文中的记叙要简明、概括、扣住论点。

(8)让学生分析其他三段中的叙议情况,然后讨论夹叙夹议的好处。

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9)口头练习记叙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春天来了,同学们来到美丽的花园里,请分别用记叙和议论的方式说说你的见闻、感受。

2.理解对比和成语的作用

(1)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朗读第二、三段课文,划出对比的语句,完成课后练习的表格,并讨论对比的作用。

表格(略)。对比作用:首先通过正反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其次,通过对比显示出了我们有些同志与白求恩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2)第二、三段中运用了不少成语,请找出来,解释其意思,议论运用成语有何好处?

解释(略)。好处:成语言简意赅,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汉语的成语非常丰富,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当注意积累并能准确地运用。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些成语做成读书摘记。

3.研读课文最后一段

(1)找学生朗读本段,然后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第一层(前四句)叙述与白求恩同志的交往。

第二层(后四句)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2)朗读第一层,体会在叙述中表达了毛泽东同志什么样的感情?

“只”表达了遗憾之情。“仅”表达了歉疚和痛惜的心情。又用沉痛的语气直抒自己对 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悲痛心情,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朗读应体现作者的感情,语气要平缓,略带沉重。

(3)第二层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为什么单提“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这是白求恩精神的核心,有这种精神,才有其他精神,这也是对三种精神的总结。

(4)作者在结尾用了什么句式来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从哪些方面高度评价了白求恩?

排比句式。“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兴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

(5)朗读体会运用排比句式的好处。

这五个句子言之有序,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如赞美诗一般,以此收束全文,铿锵有力,既热情赞美了共产主义者白求恩同志,又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热情。朗读时五个句子语气要越来越高昂,显示出激情。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

4.讨论,今天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应当如何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学生讨论发言。

(五)总结、扩展

本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运用对比的手法,既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崇高品质,又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语言朴实、准确、精练,感情真挚感人,极有号召力。

(六)布置作业

1.作读书摘记,摘抄对你有启发的句子。

2.背诵最后一段。

教学反思:

语文新教材,新在样式多 为什么这三科要换上国家统一编写的新教材呢?教育部负责人讲,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编好这三科教材,教育部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140多人,历时5年才编写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那么教材是立德树人重要的载体。在教材当中,三科教材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从下要打好中国的底色,在他们的心目当中,要植入革命传统的红色的基因,使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它要照顾方方面面的需求,同时又要讲规律性,讲教学的规律。我们考虑了经典性、可读性,适合语文的程度,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比如说安排在哪个年段,哪个单元,恰好这个是适合的。语文课本的选文太深也不行,太浅也不行,甚至对篇幅长短都有要求。我们也启用了很多老的、经典的课文,像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等。”

除了经典老课文的大量回归,以前社会上流传的“鲁迅文章大撤离”说法也不攻自破,这次新教材,小学选了两篇、初中选了7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了让孩子们利用黄金年龄多读多背传统文化经典篇章,这次新教材小学语文共选优秀古诗文129篇,比原来人教版教材增加了60篇,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比原来人教版教材有所增加,并且体裁也更加多样。

减少文章数量,引导课外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刚上初一的孩子们的第一堂语文课,是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新教材在课文之前,就特别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培养孩子们的读书习惯,教给孩子具体读书方法,这也是统编语文新教材的突出亮点。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特别开辟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栏目。在初中阶段,除了朗读,还教给孩子们默读、精读、快速读、跳读等的具体方法技巧,并且设置一定数量的自读课文和名著导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个教材虽然课文数量有所减少,但是衍生阅读量大大增加,引导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从2016年开始,统编新教材就在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北京第四中学这两所学校试用。语文老师们反映,孩子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爱上了阅读,很多孩子已经形成了自主阅读的好的习惯,而新教材也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需要去扩充学生的阅读。

语文本质上是母语教育,传承的是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次统编教材,除了在语文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中,也用重点篇幅突出介绍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成果和传统节日、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认同。在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41课中,有9课是专门介绍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的。

“因为学生读什么书,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就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归属感,有一种热爱之情,将来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有一颗中国心,这样的话,我们才真正是在培养我们炎黄子孙的后代,中华民族的后代,在为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基因。”

篇10:12 大自然的启示导学案

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内容年份题型题号分值考查方式1 物质的变化选择题102以常见的实验、生活、自然现象为对象,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选择题102以常见的生产、生活现象为对象,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选择题10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本讲内容在XX年我省中考中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在考查本单元知识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并结合常见的生产、生活现象,生活常识对考点进行考查,占试卷分值为2分,预计XX年我省中考仍然会延续以前的形式,且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可能性比较大。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____________的变化本质 区别没有________生成有________生成微观 变化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____________,变化的是粒子的______构成物质的粒子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的粒子宏观 现象通常在______和______方面发生改变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及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举例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等木炭燃烧、钢铁生锈等联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过程中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______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温馨提示】爆炸、变色、发光、放热等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锅炉、气球等因压强过大而发生爆炸,清水中滴入红墨水,电灯泡发光、放热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发生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确定 方法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利用化学变化来观察和测定性质 内容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氧化性等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温馨提示】物质的性质的描述在物质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不容易(难)”“具有”等词语。如铁生锈为化学变化,而铁容易生锈则为化学性质。描述物质变化时一般表示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多用“变成了”“生成了”等词语。 命题点1 物质的变化 (·河北)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水通电分解 b.物体热胀冷缩 c.手机电池充电 d.植物光合作用 思路点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手机电池充电过程中消耗了电能,将电能转化为蓄电池的化学能储存在电池中;植物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和氧气,以上变化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邯郸一模)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熔化 b.升华 c.爆炸 d.燃烧 2.(·河北)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给轮胎打气 b.粮食酿成酒 c.铁水铸成锅 d.过滤粗盐水 3.(·安徽)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命题点2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河北)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 b.钨用于制作白炽灯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氦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思路点拨: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是利用镁和氧气反应的性质;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性质;氦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是利用氦气不活泼的性质;利用钨的熔点高这一性质制作白炽灯丝。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4.(·邯郸一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气焊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d.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液 5.(·石家庄裕华区毕业模拟)在我们身边化学无时无处不在,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无水酒精清洗手机屏幕 b.含烧碱的洗涤剂去除油烟机上的油脂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白色汗渍 d.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6.(·石家庄十八县重点中学联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用于去除油污 b.用碳素墨水写文字档案,便于长期保存 c.石墨的导电性比铜差,故可用作半导体 d.钨丝的熔点高,可用于制作白炽灯的灯丝 第三单元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选择 1.(·张家口一模)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如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2.(·广东)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a.水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3.(·娄底)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能升华 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 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 4.(·石家庄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水作为暖气的传输介质 c.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资料 d.用氮气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5.(·扬州)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铝可用作导线 b.医用酒精可用于杀菌消毒 c.氢氧化钠可用作调味品 d.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 6.(·廊坊广阳区二模)下列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b.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c.浓硫酸溅到木材上,木材变黑 d.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7.(·石家庄十八县基础摸底联考)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鸡蛋清凝固 铝制品压制铝箔 b.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燃放烟花 c.铁水铸成锅 灯丝熔断 d.粉笔写字 食醋除水垢 8.(·佛山)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用途等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②石墨可作电极 ③氧气可用作燃料 ④氢氧化钙能改良酸性土壤 ⑤kno3属于复合化肥 ⑥生活中可用氢氧化钠来除去炉具上的油污,也可治疗胃酸过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9.(·佛山)XX年5月16日,山西省阳城县某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二硫化碳(cs2)泄漏事故。二硫化碳是一种易挥发、易燃、有毒、难溶于水的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硫化碳中硫的化合价为-2价,它属于氧化物 b.二硫化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反应 c.二硫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应该密封保存 d.二硫化碳泄漏后,可用水稀释溶解除去 10.(·烟台)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错误的是( ) 物质用途性质a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c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氮气的化学性质较稳定d洗洁精洗涤油污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二、填空及简答题 11.(·天津)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①氮气 ②盐酸 ③淀粉 ④熟石灰 ⑤金刚石 ⑥氯化钾,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用作钾肥的是________; (2)可用来裁玻璃的是________; (3)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________; (4)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_______; (5)焊接金属时常用作保护气的是________ ; (6)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________。 12.(·济宁)下面几种物质的具体应用,分别利用的性质是: (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________; (2)“金粉”(黄铜粉)用于装帧烫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甘蓝汁液用作酸碱指示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浓硫酸用作干燥剂__________。 第三单元 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解读考点1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生成其他物质 其他物质 其他物质 没有发生变化 间隔 发生了变化 其他物质 状态 形状 变色 生成气体 产生沉淀 一定 不一定考点2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气味 状态 硬度 密度 熔各个击破例1 b例2 b题组训练 1.d 2.b 3.c 4.b 5.b 6.c整训 2.a 3.c 4.b 5.c 6.b 7.d 8.c 9.c 10.a(1)⑥ (2)⑤ (3)② (4)④ (5)① (6)③(1)易升华 (2)具有特殊的颜色和金属光泽 (3)遇酸碱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 (4)具有吸水性

上一篇:广东省高等学校领导班子任期制试行办法下一篇:2015最新公司红头文件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