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024-08-15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精选9篇)

篇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记者昨日从合肥学院获悉,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文件,合肥学院共获得70项国家级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的`项目总数位居省内高校前列。

在70个项目中,创新训练项目38项,创业训练项目27项,创业实践项目5项,并获财政拨款项目经费70万元。这是继合肥学院顺利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之后,合肥学院在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类项目中取得的新突破。

篇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发达国家正在兴起的一个趋势。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少数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而应该在高校教育中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

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创新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高等教育应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2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日益受到重视,清华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学分,创立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在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改革。为了推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教育部从开始了创业教育的试点,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通过开设相应课程,设立大学生创业园、科技产业园,提供创业基金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同时提供必要的资金资助及咨询服务。而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相继采用了创新学分的形式,来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标准不统一

由于各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以及对创新创业素质的不同理解,各校的创新学分在具体学分名称、教学要求和认定范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的大学规定学生参加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参加各类比赛和社团活动所取得的成绩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甚至通过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而有的大学仅对学生在从事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学术活动等直接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或参加科技竞赛获得的奖励才给予相应的学分。而通过对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方式和途径的统计分析,发现通过实践得分多、通过创新得分少的情况普遍存在。

2.2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仅仅是应学校的学分规定要求而进行相应的创新活动,缺乏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普遍对自身的能力表示不自信,又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3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环境不理想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环境来保证其目标的实现。但现在很少有大学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环境,如缺乏合格的创新师资、教师对创新活动的指导不力、研究和创业经费不足、大量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相脱节等。

2.4未能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的教育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没有系统性,尤其缺乏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

2.5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管制度不完善

创新能力的高低和创新成果的`优劣不仅要看结果,更应该重视过程,重视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所培养的素质和能力。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管制度不完善,多数学校往往只注重对创新成果数量或形式的书面考核,出现了许多挂名科研、开证明了事的“凑学分”现象,使创新活动流于形式。而且在申请条件、认定标准、等级评定等方面缺乏具体而详细的操作标准和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抵触,影响教育质量。

3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3.1培养“双师型”师资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导师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创新教育体系中,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一是要构建一支富有创造性素质的师资队伍,同时,将“导学’理念贯穿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导师制度,通过创业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其制定创新创业活动计划,积极参与实践,培养自主创业型人才。

目前许多高校中的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并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于专业知识的领会只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培养创造性的“双师型”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导师应由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担任,每个专任导师直接对所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负责,包括学生科研团队的建立、创业项目的立项和指导等,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在有引导、有计划的方式下进行。

3.2培养方案的改革

建立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是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新能力和创业知识等方面,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考虑到每项基本素质的均衡发展。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和创业经验的介绍,做好对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教育和引导。但目前更需重视的是创新创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一方面可通过单独开设相关课程,如科学方法论、思维科学、创造力心理学、创业管理、商务沟通与交流、商业计划书写作等,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所有教育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改革现有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的课程内容,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即以文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教育,以理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教育,以经济管理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技能教育。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还应跳出狭窄的专业口径限制,考虑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和特点。理工科类学生有技术优势,在做好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强创业技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增加管理、财务会计、营销、经济法律等选修课程的比例;而经济管理类学生有其专业优势,则应更多重视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以及与其他专业的合作。

3.3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

高等学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1.通过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学校的实习实践教学,针对国家级、省级学生科技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积极组织开展校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并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创造性和工程实用性,在为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选拔优秀队员、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造就一支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带动了一大批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2.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成立各种创新创业性质的社团,举办各种讲座,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思路,知道创业的基本过程。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发现、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发挥示范作用。

3.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在学校专门成立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有一个可以实现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园利用学校的资源,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创业的门槛,并且在创业过程中予以指导,有利于学生的早期创业。

3.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有一个实践实训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帮助学生体验创业。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校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3.5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真正反映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与效果。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认定为是创新创业,并且要给出每一个活动的评价等级。其次,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者物资奖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篇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统一的概念,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

从国家层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国家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是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保障,高校必须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从社会层面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培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从高校层面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我国各高校应当立足国内实际,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创新创业发展空间。从学生层面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要积极适应时代背景,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潜能,提升综合素质水平,提高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我们处在一个创业的时代,放眼全球,创新正成为各国发展最为倚重的元素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转型升级的需要。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将毕业生培养成求职者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思维活跃,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有较强的创造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不仅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更能够推动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构建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接轨”,积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二)建设内容

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实施院校二级管理,三轮驱动,四个融合,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指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立业创业能力。

1. 一个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意意识,促使学生把握创新机会,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2. 二级管理。

学校通过以竞赛为抓手,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践为平台,推进教学、学习方式改革,引入考核方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课程化、项目化、学分化。学院通过培育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认真落实课程教体系改革方案,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常态化。

3. 三项驱动。

以“竞赛驱动”为抓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项目驱动”、“暑假创新集训”、“寒假科研集训”活动全覆盖,全面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提升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大赛、科研、实践加强校际间双创教育改革的交流,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一体化发展。

4. 四个融合。

以“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和社会管理四融合”方式实现过程控制,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内涵,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在教学管理方面,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管理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将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结合,看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积极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明确人生发展方向,用自己的亲身体会践行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使自己成为具备创业素能与通才特质的复合型人才。在社会管理方面,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学生不仅仅是求职者,也应该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5. 五位一体。

构建创新文化、创新课程体系、竞赛+科研+实践、实践平台、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高校教育是引领创新创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的土壤,高校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立足国内实际,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新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改革推动创新创业,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教师,打破院系间壁垒,进行跨学科的专业选修,并设计了专业学位课程,通过课程设计与平台建设共同推动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

以大赛、科研、实践为抓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创新”,促“创业”。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技优势,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成果与社会投资对接,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平台,形成了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

探索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宣传、信息咨询、活动交流、项目申报、企业注册、资源对接等服务,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提供纽带和桥梁,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使创新创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需求,实现创新与创业接轨,创业与社会接轨。

通过竞赛、科研、实践孵化创业项目,结合“互联网+”的大好形势,利用学校提供的良好条件,建设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同学们要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良好创业平台与丰富资源,不断提高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

三、相关保障措施建设

1.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保障体系和资金支持。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督促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以竞赛+科研+实践为抓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调整和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途径统筹安排资金,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扶持力度,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针对大学生创业设立风险基金。

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实践。高校要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学生主持参与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和创新创业奖学金。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3.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方法和技能的培训,将创新创业打造成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把创新创业文化纳入大学的文化建设中,激发学生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掘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弘扬创新创业正能量,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需要,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转型升级的需要。本文构建了“一二三四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社会适应性。

篇4: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从一个方面反映是毕业学生的总体人数的数量上的增加,导致就业的比例下降,但是从问题的核心来看,却与很多大学生自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经历了三年高中生活的“炼狱”,感觉自己终于“熬’出头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往往形成在宿舍睡觉、逃课、沉迷于网络、恋爱……对于学业的过分放松导致很多学生大学四年没有真正地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知识能力的浅薄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岗位。还有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是为了上学而上学,根本不知道或者是不了解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导致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自己将来的选择严重脱节,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再者,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清楚,很多学生在毕业寻找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时候,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值,无论是工作岗位还是时间安排,尤其是薪金待遇都非常在意,而往往忽略岗位对于自己的适应程度、发展前景这些更为实际的问题,眼高手低导致自己的选择面也来越窄,最后可能就走进了死胡同。

从这些就业难的问题的根源来看,要想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根本上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敢于创新,甚至可以在自身素质不断的提升的前提下,创新自己的就业渠道,敢于自主创业。实际上,自我国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确定之后,大学毕业生的国家统包统配的模式就在逐渐被打破。而随着2003年第一届扩招毕业生走向社会,人才的需求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所以就业压力增加是必然需要大家面临的问题。2009年以来整个世界经济正步入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市场就业机会减少,这对于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说,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一层压力。针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国家也加大了对于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引领,特别是鼓励毕业生勇于结合实际,自主创业,并给予毕业生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上的扶持,这对于开拓学生的就业途径,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创举。但是,对于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工作经验的缺乏可能会成为阻碍学生们发展的一条拦路虎。因此,作为学校,一定要在鼓励学生们自主创业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一、更新观念、完善自我

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阻碍自己顺利就业的主要障碍就是观念的落后,有些学生就认为政府机关、学校等国家所属机构工作稳定、有保障,就一门心思往里挤,试图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抱上“铁饭碗”;有些人则把目光放到了大企业、大公司上,想方设法想走进去;也有一部分人,把自己的目光紧紧放到了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学生们就业思路的狭窄、观念的落后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哪一行,尤其所谓的冷门领域,可能就业机会更大。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回到农村,把自己的知识和自己熟悉的热土联系起来,很快就有了属于自己事业,成功离自己也越来越近。所以,要想很好地就业就一定要更新观念。

思想的进步会成为实践的先导,但要想成功,还需要毕业生完善自己。一方面,在学校阶段,要抓住有限的时间,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二、调研就业形势,合理进行就业指导

由于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就业办公室等应不断深入调查当今的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广大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地完善知识储备,调整就业心态,获得就业信息,加快并改善大学生就业。

三、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创新就业招聘形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人才市场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招聘会一种模式也逐渐跟不上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使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更近距离地接触,通过形势研讨会、专场招聘会、专家报告会、师生座谈会、心理咨询会等一系列措施来拓展就业领域。

篇5: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新时代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迫切希望高等学校为社会输送创新人才。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了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了解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要途径。因此,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创业正是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极好途径。重庆三中的一个学生,在上大学之后,自己发明了一个永不滴漏的水龙头,以技术参股投入生产,利润丰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比躬行。”这句话对文学而言是这样,对经济活动、商业活动、技术活动而言更是这样。

篇6: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 查 人:

为了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创业前准备的现状, 研究调查各大高校、政府、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最近,我们通过问卷形式为主,网上搜寻材料为辅开展调查活动。

从调查问卷中抽出几份题目进行分析,例如第二题,您关注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调查中,经常关注,很清楚的大学生占10%,偶尔关注,比较清楚的大学生占30%,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知道一点的大学生占45%,一点也不知道的大学生占15%。从这里体现出现在的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虽然占比较大的比例,但经常关注的大学生只占10%,所占比例较小,说明大学生关注国家政策是有待加强的。

而第三题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 ?调查中,考虑过的大学生占97.5%,完全没想过的大学生占2.5,正在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0%,已经尝试过创业的大学生占0%。从这里体现了创业的问题对大学生不是什么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思考过创业的问题。而第十题您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 调查中,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大学生占47.5%

没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大学生的占52.5%。其中,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次数一般在1-2次。从这体现出大学生参加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比例相对较小,大学生对此的关注度还不够,还有待加强改进。们是作为一个课外业余任务来完成,经过一番网上浏览、网上问卷调查发现这个课题的具有很大的研究性,社会、国家和高校的关注度极大。由于我们小组在资金、人力、物力、时间、个人学历等因素的限制,调查难度远远超过我们申请课题前的想像。对于我们大专生来说,要作到大范围且研究的极大深度同时极具学术性,是不怎么现实的。因此,出于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我们组员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网上搜集相关材料等形式,调查自己本校的大学生,其结论和数据也是具备科学性,确保实践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提升作品质量。

从调查问卷和现场人员访谈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帮扶机制。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客户联络、社会沟通等,尤其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创业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的帮扶作用不可小视。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台,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帮扶的持续性需要关注。此外,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府的帮扶作用,社会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去逐步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管国家政策、高校、社会环境如何,我们认为最重要在于大学生自己,因此大学生主体不容忽视。

下面给大学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

从前面所讲,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创业者具备一些核心的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要有创业观念、有才、有胆、有识,同时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这些高要求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想走上创业之路,就必须按照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规律,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锤炼自己的胆子,同时培养自己的创业人格、创业者思维和创业意识与技能,克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积累型”、“继承型”,掌握的死知识多,运用的知识少,胆子小,生存能力差的人才类型。

实践证明,创业者素质的培养是有规律的,其成长也是有过程的。而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之都是创业者成长的捷径,中国有句俗话:“一年学成个庄稼汉,三年学成个生意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锤练自己

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意识。自信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去开创自己未来的事业。自信赋予人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创业的成功者,尤其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更需要自信。自强就是在自信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的实践,不断增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意志,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敢说敢当,敢作敢为,不贪图眼前的利益,永远进取,使自己成为强者。自主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性思维能力,不受传统和世俗偏见的束缚,不受舆论和环境的影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自主还要有远见、有敢为人先的胆略,能把握住自己的航向,自立就是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基础。

(三)广泛获取创业经验

如今,不少大学都开设了创业指导课,教授创业管理、创业心理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打好创业知识的基础。大学图书馆也提供创业指导方面的书籍,大学生可通过阅读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

其次,创业是目前媒体报道的热门领域,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刊、新书、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媒体,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创业知识和信息。一般来说,经济类、人才类媒体是首要选择,比较出名的有《财富人生》、《创业家》、《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以及“中华创业网”、“中国创业论坛”等专业网站。此外,各地创业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机构的网站,也蕴藏着丰富的创业知识。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创业知识,往往针对性较强。

(四)注重自身能力的综合培养

大学生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创业。创业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与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对人的能力要求很高。从事创业的人既要懂经营,又要善管理,既要能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又要当机立断,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既要能言善辩,又要能谈判公关,既要能开拓创新,又要不怕挫折、困难。因此,创业能力的综合性很强,其中要有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经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公关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谈判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21世纪教育的4个支柱”,并把其作为开启未来人生大门的四把“钥匙”。“学会认知”就是教人掌握认知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手段,培养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驾驭处理复杂突发事件、危机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学会生存”就是要不断增强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培养人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因此,大学生要主动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从而使自己在创业时“走得出”,“站得住”,“干得好”。

(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

篇7: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下类型的文件由学院(中心)存档,保存时限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人员管理类(人员调配、任免、考核、培训、职责等); 实验教学类(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日志、实验报告、实验室的各种记录本、实验室开放材料、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制度等);

仪器设备类(有关仪器设备的采购计划、申报材料、使用记录、设备图纸说明书、自制设备材料等)。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实训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适合高校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校外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特制定本规定。建设实习基地的原则

篇8: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创业精英班”的内涵与意义

“创业精英班”,旨在将“具有强烈创业意愿”且“适合创业”的学生积聚起来,以培养创业实践人才为目标,以“边创边学、创中学、学为创”为理念,运用“创业知识嵌入创业实践”的培养形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该群体创新创业能力,打造未来企业家的校园“西点军校”。

“创业精英班”聚集的是一批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宗旨是“帮助想创业且适合创业的学生创业成功”。“创业精英班”要帮助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辅导学生寻找、推敲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整合创业资源,即建立企业;其二,指导学生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即运营企业。“创业精英班”的教学内容要完全按照创业的实践活动来展开。在创业过程中,实时学习所需理论;而不是先学理论,然后再从事创业实践。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氛围越发浓厚,逐渐地涌现出一批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正在从事创业活动的学生以及创业失败的学生。“创业精英班”的出现,能够将这类群体统一集中到一起,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态,更重要的是,“能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提供系统创新创业教育”,进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业精英班”的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

“创业精英班”的理论教学内容,围绕“组建团队—寻找创业机会—整合创业资源—创办企业”的逻辑,开设创业类课程。该逻辑符合企业生成规律,有利于有效指导学生将来的创业实践。

针对组建团队环节,可以开设“创业团队管理”课程或专题,主要传授给学生“如何寻找合适的创业合伙人、团队成员之间如何有效沟通和合作”等内容。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合伙人,帮助学生化解在组队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与矛盾,及时解决各种困难。针对寻找创业机会,可以开设“创业项目”类课程或专题,主要传授给学生,如何发现商机、识别商机、把握商机。不错失任何一次机会。针对整合资源,开设“创业融资”“专利介绍”类专题。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资金方面的问题。针对创办企业,告诉学生开办企业的流程,以及能够获取的各类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

经过“组建团队—寻找创业机会—整合创业资源—创办企业”等系列课程,学生先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以便之后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此期间,学校还可以组织讲座,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增添创业的动力与信心。

(二)实践教学

经过理论教学,针对创业精英班中创业的学生群体,开展实践教学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为每个创业团队配备1名管理类指导教师和1名技术类指导教师。两位指导教师分别负责该创业团队的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工作。其中,管理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上课方面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认真上课学习,解决学生关于上课的难题。技术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践课程的问题,解决关于创业方面出现或面临的实际问题。学校其他部门,要积极配合创业学生团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比如,实行创业学分制度,学生创业课题顶替一定的学分;学生创业,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特殊荣誉,并对保研、评优有加分作用。

另外,也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就业创业课堂培训、就业创业大赛、就业创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逐步完成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经验体系构建。

三、“创业精英班”的教学方法

针对理论教学,启发教学,带动学生思考,强烈的互动教学方法。采用小班授课,每个班级不超过30人,同时对学生进行分组。采用讲述理论和案例剖析结合的方法,对每个重要知识点进行阐述。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积极融入到课堂中去,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针对实践教学,一对一,随时随地、全方位指导。利用手机、互联网等设备或技术,教师与学生创业团队紧密联系。采用专家会诊方法,学生遇见问题马上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发现学生有困难,马上给予解答,这样能更加有效地让学生认真学习。

四、“创业精英班”的制度保障

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学校的支持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领导应把大学生创业列为学校的重中之重,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具有强烈创业意识的学生且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创业,让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业教育工作走向深入。

针对学生创业群体,高校应该出台有效的激励制度。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学校要出台“创业实践学分顶替”细则,比如学生每创业半年,顶替4学分;或者,学生可以用创业实践来代替某个课程的学分。为创业学生群体提供一定的宣传空间和展示平台。创业根据效益的好坏,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情况,如果效益好,可以直接评为优秀学生或授予奖学金,对于创业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还可以直接保研。由此,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创业中去,免去一些后顾之忧。

针对指导教师群体,高校应该出台有效的激励制度。为了有效激发教师对精英班的关注度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对教师采用实时评价制度。每次上课结束后,让学生为教师打分。最后,根据每次打分的情况,给予任课教师一定的奖励或惩罚。分数高的,给予奖励;分数中等的,保持安全;分数低的,直接淘汰。利用这种奖罚机制,有效地激发教师上课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指导创业实践教师,为了提高其对学生创业群体的有效指导,可以实行创业团队教师负责制。企业存活时间的长短、效益的好坏以及发展情况,都有团队教师紧密相关。

另外,为了让教师和创业学生全身心投入创业,可以出台“教师与学生共同创业制度”。学生创业,教师可以入股;教师创业,吸引学生加入到自己的创业队伍中来。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学习。

五、结语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拘泥于理论,难以形成因材施教,“创业精英班”关注创业实践,强调“在创业过程中学习理论、领悟理论”。“创业精英班”的内容安排,以“寻找创业机会—组建创业团队—整合创业资源—展开市场竞争”为主线,围绕“创业实践”来展开。因此,“创业精英班”是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48-52.

[2]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21-24.

[3]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1.

[4]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24.

[5]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3.

[6]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99-101.

[7]王丽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96-109.

[8]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篇9: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浅析

【关键词】创业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课程改革

一、前言

我国创业创新教育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创业创新教育的引入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推动高等教育长足发展的时代使命。融合传统教育方法,把教学、科研、创新、创业联系在一起,建立多元化、深层次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是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高质量、高素质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1]。

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而创业创新教育则有利于转变旧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业型人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个人自身发展。同时,将创业创新教育引入高校教育体系,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2]。

二、国内外有关创业教育的发展

创业教育始于美国,就美国高校而言,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商学院。美国百森商学院1967年就在全球率先推出创业管理的研究生课程。在过去的20多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创业教育在美国已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创业教育及创业精神的倡导对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都提出要把美国的经验吸收到本国来,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英国政府投资7000万英镑,在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建立起一种教育研究的合作伙伴关系。这项合作的目标是把美国的经验吸收到英国来,鼓励创业,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在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有目的地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普通教育中去。新西兰在教学大纲中设置有劳动学习技能、社会交际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等课程,并对学生所必备的工作能力、工作习惯、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公民品德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萌芽阶段。尽管国家教育部对创业教育相当重视,教育部的有关领导也在积极倡导和推动,并于2004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努力推动全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但总体看来,中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还远远不够,国内创业教育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

三、培养方法

(一)创业创新课程的设置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检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现阶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这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个人方面的问题如:兴趣不足、合作精神缺乏、知识结构不合理和不重视实践。教育机制的问题如:课程教学存在不合理的问题。这些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深圳是我国目前首个创新型试点城市,已经率先开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業为主体”的发展模式[3]。借鉴深圳的发展模式,将创业创新课程体系归纳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一定的组织标准构建出适合新时代创业创新的课程结构,更好地培养创业创新人才。

1.在创业创新教育体系下,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的选修科目,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修养,摆脱专业化知识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增强学生的创新性。

2.进行不同学科的交叉授课,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在不同学科间寻找灵感,培养学生双向思维能力,构建起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

3.适应现代化的创业创新课程。很多地方高校创业创新课程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变动,学生学习这种一成不变的课程时,无法学习到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我们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将国外的最新的创业创新课程引入国内,更好地为国内高校学生服务。

4.合理地设置创业创新课程。大多数的高校其学科就是课程体系的建立基础,重点强调的是知识结构的优化,还有知识的纵深发展情况。缺乏实践环节,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产品的魅力。缺乏实践锻炼的学生无法将他们好的创业创新的点子产品化,因为他们缺乏动手能力,好的想法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并能产生创新成果才是真正好的想法。

5.加强对学生的动态管理,严格做到优胜劣汰。在创业创新教育过程中,对有能力承担起创业创新的学生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高校应该按学年对创业创新团队的成员进行年终考评,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应该坚决取消学校对其创业创新团队的支持,将更好的资源留给有创新的学生[4]。

6.增加学生项目立项,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参与科研报告写作的过程中,了解和把握科研报告的写作方法和要求;在参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完成知识的积累,提高专业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能开阔眼界和思维,为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7.增加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通过增加科研实验项目,加强创业创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更新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切实提高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获取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源于我国所有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学习的,其个性以及创新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被扼杀,所有关于创新的东西都被教师拒之门外,只能看,不能做。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取感性和理性知识,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开发适合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资源,建立一个优秀的教育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文件以及资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完整的创业创新教育数据库可以包含案例库、创业创新技能训练课程以及名师的在线解答[5]。

2.创业创新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深入到相关企业中参加企业的实践与调研活动,深入了解现场相关技术及工艺流程,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6]。

3.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传统教育体系利用单一的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引入企业导师对学生的考勤、工作表现以及成绩进行综合考评[7]。

4.教师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来提升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创业创新课程,首要任务是培养任课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只有任课教师真正接触产品,在工程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更好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工程中寻求创业创新的课题,避免大而空的幻想,学生能够真正结合实际,结合国民经济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提供解决方法,从而强化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大学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科研人才的重任,探索其培养方法意义重大。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学生教育应突出在科研能力及创业创新能力上的培养,从创业创新课程的设置,获取感性和理性知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新的培养方法,为大学生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田夏.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类型与构建[J].教育探索,2016(4):82-85.

[2]陈福喜.浙江省地方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现路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陈昊,明仲,肖志娇.面向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2):140-143.

[4]张云香,王家军,张居丽.我校创新、创业实验班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3,29(6):4-7.

[5]陈凤.基于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网站开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才智,2014(18):151.

[6]郭志达,华菊翠.面向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1):56-60.

上一篇:《走适合自己的路》情感美文下一篇:2015年七一晚会节目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