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逍遥游

2024-08-08

语文必修五逍遥游(精选6篇)

篇1:语文必修五逍遥游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罢了。

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作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负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到郊野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顿饭,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处去的人,头天晚上就捣米储积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干粮。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这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春,以五百年当作秋;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春,以八千年当作秋;这是寿命长的。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汤问棘是这样的。不生草木的极荒远之北,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知道它的长度的人。它的名称叫鲲。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斥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之类一样。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声名。

篇2:语文必修五逍遥游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周及其作品《庄子》和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积累“若、是、斯、之、特、修”等词语。2.理解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的思想,并进行现代审视。3.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

1.了解庄周及其作品《庄子》和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积累“若、是、斯、之、特、修”等词语。2.理解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的思想,并进行现代审视。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与他的思想。2.了解课文大意。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学无所不窥,著书十余万言,其要本集於老子之言,继承与发展老子的“道”,道法自然,故道无所不在,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任何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象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经两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为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并被认为神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㈡提出目标。

学习本课,我们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庄子与他的思想。2.了解课文大意。

下面再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你自己的学习或思想状况自主设定一个个性学习目标:

二、探索生趣

㈠阅读指导: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要求能体现刺秦的过程,请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

”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请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结合学习目标、课后练习,将不能解决和有不同见解的问题逐一列举出来:

在阅读程中,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鲲鹏(kūn)

北冥(míng)

抟(tuán)

坳堂(āo)

天阏(è)

决起(xuè)

榆枋(fāng)

舂粮(chōng)

蟪蛄(huì)

斥鴳(yàn)

泠然(líng)

数数然(shuó)

㈡课堂探索: 探究本文结构: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文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1.划分段落,归结段意: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换所待

一、万物有待: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与学鸠 小知不及大知

万物有局限 小年不及大年 物

大小的分别

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人亦有所待: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人

二、逍遥无待: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2.本文的结构有何妙处?

层层排除,卒章显旨。作者要阐明什么是逍遥,先说什么是不逍遥。

第一段先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皆有所“待”,而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大小远近都是相对的,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第二段紧承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作者由物及人,列举三类人,他们在利禄面前不同表现,但皆有所“待”,都没能达到逍遥,最后作者水到渠成地指出:真正的逍遥即是“无待”。

3.本课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

探究文意:

方法指导:结合注释,基本疏通文意,对不懂之处,先查工具书或问同学,实在不能独立解决的,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对本课应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纳。

3.思考本文是如何写人的?我们应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积累积累“若、是、斯、之、特、修”等词语,及文中的名言。2.理解庄子在文中表达的思想。3.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㈡提出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习本课,其共性目标是:

1.重点积累积累“若、是、斯、之、特、修”等词语,及文中的名言。2.理解庄子在文中表达的思想。3.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拟一个个性目标:

二、探索生趣 ㈠积累语言:

1.学生交流整理的文言知识: 2.在老师指导下归结强化: 词语释义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志 2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标志)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志向)

而御六七之辩,以游无穷者

(尽,止)

2复前行,欲穷其林

(走……尽头)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境况艰难)

4穷根问底

(穷追)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到,往)

2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

(适宜,适合)

4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刚才)

1化而为鸟

(动词,成为)

2以五百岁为春

(动词,当作)

3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

(语气词,“呢”)

4有鸟焉,其名为鹏

(动词,叫做)

5若属皆为所虏

(介词,“被”)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代词,它)

其2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副词,表反问语气)

4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代词)

3.特殊句式

⑴奚以知其然也

(宾语前置)⑵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⑶而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⑷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状语后置)⑸翱翔蓬蒿之上

(状语后置)完成课后第二题 若:

1.像,好像。例句:背若泰山,翼苦垂天之云。(《逍遥游》)

2.假如,如果。例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3.你。例句: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表对称时,除了有“你”“你们”之意,也有“你的”之意。例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此外,“若”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① 及,比得上。例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 表他称,他,他的。例句: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王充《论衡·实知》)③ 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例句: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④ 表选择,或,或者。例句: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⑤ 与“夫”“至”等结合,组成“若夫”“至若”,用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语气。例句: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是:

1.代词,这。例句: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2.动词,表判断。例句: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此外,“是”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① 形容词,正确。

例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意动用法作动词时,有“以……为是”“认为……正确”之意。例句: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② 助词,与“惟”构成“惟……是”结构,“是”表宾语前置。例句: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斯:

1.副词,则,就。例句: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柳宗元《封建论》)2.代词,此。例句:予为斯序,既痛逝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斯”字本义为“劈”,如《诗经·陈风·墓门》中的“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另有一种用法是用作句中、句末语气词,如《诗经·豳风·破斧》的“哀我人斯”。

之:

1.助词,的。例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2.代词,这,此。例句: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助词,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无实义。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之”字的用法或意思还有:“到……去”,如《汉书·高帝纪》中的“沛公引兵之薛”;第三人称代词,如《汉书·高帝纪》中的“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等。

特:

1.形容词,独,独特。例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2.副词,只。例句: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特”字有“公牛”之意,引申为“雄性牲畜”,也可泛指“牲畜”,另有“配偶”之意,用作副词有“特此,特别”之意,用作形容词可表“杰出的、独特的”。

修:

1.长。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修饰。例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修”字主要用作动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时有“修建”“修理”“治理”“修养”“修订、修改”“编写”“学习、研究”等意思,用作形容词时还有“善、美好”之意。

三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等。再找出几例,体会其中鲲、鹏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㈡课堂探索: 1.探究主旨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通过抓文章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文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

1.本文的主旨是: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逍遥”一词除了用作题目外,在原文文末还出现过:“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里,“逍遥”与“彷徨”对举,根据文意,“彷徨”所表达的意思侧重于“身游”,与之相对,“寝卧其下”的“逍遥”应该是指“心游”“神游”了。在本文中,“逍遥”指的是无待的自由,即圣人的精神境界。逍遥和游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逍遥就是游,逍遥的本质和意义由“游”来表述,游是逍遥的式样。“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2.本文的主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文章先以“鲲鹏”和“野马”作比,说明世上万物无论大小,都是有所“待”的,即都要受到不同的限制和束缚,接着,仍通过比喻,阐明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中,因而都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状态。最后作者由物及人,说明真正的逍遥是“无待”,即通过精神的修养,达到无知无欲,恬淡宁静的境界。

3.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发?

㈡探究技巧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探讨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技巧有哪些,作者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对表现内容、表达主旨增强表达效果等方面有何作用: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技巧是什么?作者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对表现内容、表达主旨、增强表达效果等方面有何作用? 完成课后第一题: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曰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安鸟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2.作者运用的写作技巧对你在写作中有何借鉴作用?

㈢自由探究

回顾本文学习目标和课文内容,探究自己尚未掌握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究自己感兴趣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讨论完成课后第三题:

如李白的《大鹏赋》、西汉贾谊的《鹏鸟赋》等,都是以鹏鸟为主题的作品,此外还有毛泽东的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等。

这些文学作品大多深化了庄子笔下高大雄伟的鲲鹏形象,人们习惯于将鲲鹏与斥鴳对比,突出大与小的形象之分和优与劣的境界之分。在这些作品中,作家往往为鲲、鹏的伟大形象所倾倒,从而将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寄托在鲲、鹏身上,可以说鲲鹏意象是人们志向高远、充满希望和力量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人们对鲲鹏形象也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事实上,在庄子的思想中,尽管鹏、鴳有别,尽管鲲鹏的形象确实比斥鴳高大,境界也比斥鴳高,但它们同样是“有所待”的,同样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庄子反复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还是能看出作者在向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的。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预习《陈情表》,结合注释,基本读懂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趣味教学资料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庄子与惠子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4.庄子的故事

战国时,宋人曹商出使秦国,秦王赏给他兵车百辆。回国后,曹商向庄子炫耀,庄子很讨厌他,讽刺说:“听说秦王有病求医,能吮吸痈疮使它破头的赏车一辆,能舔痔疮的给车五辆,越不怕脏,赏赐的车就越多。你大概去舔的痔疮吧?不然,为什么得到如此之多的车呢?”(《庄子·列御寇》)

有一人去拜见宋王,宋王一高兴就赐给他十辆车,这人为此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说:“从前有户贫苦人家,靠编织苇席为生。一次,这家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一枚价值千金的宝珠。他的父亲说:‘拿块石头把这宝珠捶碎!价值千金的宝珠,一定出自深潭底黑龙的下巴下边,你能轻易地获得,必定是正赶上黑龙睡着了。倘若黑龙醒来,你还想活着回来吗?’如今宋国政局险恶,远超过深深的潭底;宋王的凶残,也远超过潭底的黑龙。你侥幸碰上宋王睡着了,才能获得十辆马车;倘若宋王一旦醒过来,只怕你难免要粉身碎骨!”(《庄子·列御寇》)

战国时,楚王派两个大夫去请庄子做楚国之相。两个大夫找到庄子时,他正在濮水边钓鱼。两人讲明了来意,庄子继续钓鱼不理,并说不愿像神龟那样供在庙堂上受礼遇,而愿活着在泥涂上摇动尾巴(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

庄子的妻子死后,惠子前去吊丧,看见庄子正两脚伸直岔开敲击瓦盆唱歌,就责备他过于不近人情。庄子回答说:“人从生到死如同四季的运行变化一样,她已静静地安息在大自然中,而我还哭哭啼啼的,这难道不是不通情理吗?”

庄子家贫,到监河侯处借粮。监河侯说:“等秋后我把采邑的税金收齐后,借你三百金,怎么样?”庄子生气地说:“我来时见路上车辙里有条鲫鱼,自称是东海的波臣,求我用斗升之水救他。我说等我去把西江之水引来救你。鲫鱼愤怒地说:‘我只求斗升之水活命,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干鱼市场上找我吧!”(《庄子·外物》)

庄子的生活十分清苦。有一次,庄子穿着一件补丁的粗布衣服去见魏王,魏王见他用破麻绳绑着破草鞋,便问他说:“先生怎么这样疲困呢?”庄子回答说:这那里是疲困而是贫穷啊!读书人有理想而不能施行,这叫做疲困;衣服旧鞋子破了,这叫贫困不是疲困。我现在处于昏君乱相的时代,要想不疲困怎么可能呢?

篇3:语文必修五逍遥游

1.整体法在《逍遥游》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语境对语文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还原作品的完整性其实也为构建和谐教学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逍遥游》教学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明确文章的主旨。比如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千”一文节选自《逍遥游》,文章题目没有变化,但体现文章主旨的部分却没有被选录,这样就会增加学习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会问什么是“逍遥游”,“逍遥游”又有什么目的,实现“逍遥游”的方法又是什么。经过分析不难判断,文字开头提到的“有待”以及“无待”并不是全文的重点,重点是实现“逍遥游” 的途径和方法。其实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对原文章的主旨有所体现,而且描述得很清楚,即“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而庄子思想的根本体现就是无用、无为,这也是庄子在政治上的主张观点。作者在文章结尾进行点题,起到画龙点睛、文题相呼应的作用。如果教学过程中把结尾体现文章主旨的部分补充完整,让学生从完整的文章中把握作品主旨,然后再对其他文题进行探究,分析思路就明朗多了,简单多了。在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分析文章中的段落、层次、“有待”、“无待”“鲲鹏”、“学鸠” 等等问题就显得驾轻就熟了。

庄子的散文大都是哲理性文章,主要是有寓言式意象的叙事性文章,作者理想和观念的表达都是通过有情节的整体形象系统实现的。因此要掌握作者的理想和观念就需要分析和梳理作品的形象系统和内容情节。 因为文章选录的是非关键部分,如果把文章独立出来进行分析的话,只会让作品变得更抽象、更晦涩,让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摸不着头脑。由于文章的不当选录,使作品结构失去完整性,隐藏了作品的写作主旨,而在教学中不能犯下一叶障目的错误。

2.意象法在《逍遥游》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意象其实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相互结合,这也是象征型文学作品的代表性特征。庄子散文艺术形象主要体现为恢诡谲怪,其在书中异彩纷呈、层现迭出是“庄子”独特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超出晚周诸子的极大艺术成就。所以在《逍遥游》的教学中要利用意象分析对文章进行鉴赏,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先秦文学特征,掌握庄子散文的教学要点、重点。

《逍遥游》一文中的意象数量很多,我们除了要找到主要意象之外,还要明确意象结构,经过比较分析找到其中的共性和个性,进而对文章技巧和文章主旨进行总结、归纳,而且其中要涉及到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理顺文章说理层次和结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联系和想象。《逍遥游》的意象群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有用的、有为的,另外一种是无用、无为的。不论是有用还是无用,有为还是无为,他们都是有所待的,无待的只有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联系作者所处的战国时代和作者的人生背景,可以得知现实和理想是成对立关系的,这些意象是作者构建意象系统的要素,所以是文章的意象结构。而这个神人就是作者内心当中对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庄子思想中的理想境界和人格是一种恬静、安宁的心理状态,是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是对真实人生困境的超越。只要明确了文章的意象结构,就可以对作品的主旨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

《逍遥游》一文中对鲲鹏的描写在文章中占了很大篇幅,可见鲲鹏是文章最主要的意象。通过对作者为什么要反复提到鲲鹏,鲲鹏为什么要藐视斥鴳和学鸠,鲲鹏和作品的表现主旨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对鲲鹏形象进行塑造等等问题分析和探究,可以确定其实鲲鹏就是作者自己,无所待就是没有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从作者在文中对大鹏浓墨重彩的反复描绘可见其对大鹏形象的热爱之情,而通过对其他意象的对比分析,又可见在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中蕴含着作者的难言的苦衷。雄伟的大鹏体现了作者想飞,却又没有办法飞走的悲剧。庄子学富五车,才能卓绝,有心作为却得不到器重,无用武之地,而腐败的社会让他望而却步,不屑与之为伍,因此其追求自由的心灵只有在幻想的境界中得到解脱。

总之,在《逍遥游》的教学中不论是使用整体法还是意象法,都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艺术和文章表达的主旨有一个基本理解和掌握。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散文代表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列为必修课。整体法和意象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整体法和意象法在《逍遥游》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艺术和文章表达的主旨有一个基本理解和掌握,这也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篇4:语文教师应具有一种逍遥游的境界

日前,北京市就中高考中改革框架方案向社会征求意见,从2016年起,北京市中高考的语文都增加了30分。北京一地的语文改革自然而然地传递了语文变革的信息。这让不少长期工作在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既感兴奋,又感压力倍增。因为长久以来受重理轻文的影响,语文这个学科一直以来备受歧视,近乎于在数理化的夹缝中生存,语文教师也倍感尴尬。改革后,众多考生及家长从功利的角度马上会转向语文,使母语教育从门可罗雀的局面一下子将可能变得门庭若市。但是如何让加分之举切实起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作用呢?这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此时的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应具有一种逍遥游的境界,才可能适应形势,完成时代给予语文教师的使命。

十年前我曾看到过一篇这样的报道,上海复旦大学的大一学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一起参加汉语考试,结果输给了留学生。当时校方认为大一的学生刚才加完高考,应该比大三大四的学生厉害,可殊不知依然败北;几年前我又看到过江苏高考半数学生语文不及格的报道,某一年江苏省近五十万考生中多数语文成绩都集中在80-90之间,而这份试卷满分为160分,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母语,连及格的水平都达不到,这种情况可谓是数见不鲜。我所任教的学校近几年来高考语文的平均分也比较低。不仅如此,而且在一些老师的眼中语文竟成了可有可无的学科,甚至有这样荒谬的认识:语文学不学都一样,谁教都一样。所以出现了学习者无奈、教者更无奈的情况。我的学生语文学得很不错,文章写得也好,她曾对我说答完英语心情可好了,很有底,其实就是自信。但是语文却没有。为什么?其实就是没有刻骨的热爱,或者说投入不足,自然就不会自信。

以上这些现象,引起我很多的反思。作为教者我也曾抱怨生源不好、学生底子差、轻视语文、不爱读书等等。但是我发现很多语文老师和我一样只抱怨自己被抛弃了,实际上与此同时自己也抛弃了自己。索性你怨我怨,大家怨,致使语文教育陷入了如此的困境。

当静下心来,看着这一摞一摞的专业书、教科书、教辅书、文学著作、鉴赏辞典、心理学等等方方面面的书,我确实心有不甘,我读的书做的题也可谓等身了,为什么竟然觉得像庄子一样无路可走了,我觉得主要是自己抛弃了自己,的确应该学学庄子,去追求一种逍遥游的境界,而且在新的时期语文教师也必须具有这种逍遥游的境界。因为这种逍遥可以帮助教师逐渐走出语文教育的困境,并且能够传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母语文化。我觉得教师的逍遥游境界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的逍遥、知识的逍遥、行为的逍遥。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不从众、不随俗、不僵化,需要树立一种大语文观,不只局限于课本、考试,放下功利,放下盲从,放下浮华,放下狭隘。现在题海战术的狂潮正席卷着语文领域,而且语文考试科目分值的增加,可能会对这种现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正考验了一个语文老师的良知和定力。如何做到脚踏实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语文老师如果从众、随俗自然就会变越来越僵化、越平庸,而且这很容易做到。于丹曾说,一个人想平庸,阻拦者很少;一个人想出众,阻拦者很多。不少平庸者与周围人关系融洽,不少出众者与周围人关系紧张。所以每一个语文老师将面临这个考验,这时尤其要学庄子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通过钓鱼追求一种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不要被题海战术淹没、不要随高考的水波逐流,抛弃了语文中使生命温暖、震撼的东西。我主张追求并要具有庄子似的“逍遥”。

另外,教师是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者,是社会良知的坚守者。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社会道德,做正义的宣传者。语文教师更是这一使命的重要执行者。语文教师不能主动放弃这块阵地,否则就是渎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着爱、善良、正义和责任等等美好的东西,学生就会把这些美好的东西星火传承下去,教师就会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做?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更要对生活充满爱。唯有爱才会传递爱、升华爱。唯有爱才会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自由。并让学生受到感染,对语文产生更多的热爱,从而完成自己的使命。

语文教师这个职业,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这就注定语文老师要和清贫为伍,一旦你选择了,你必须抛开功利性。如果满脑子名利,你将远离这座诗意的圣洁的殿堂,而且就会背着负重的双翼飞不高,还会受着名缰利锁的羁绊,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所以語文老师要守住自己心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不受世俗侵染,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心中有爱,甘愿淡泊,自然而然就达到了庄子的“逍遥游”的境界。

知识的逍遥

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让学生接受他所传授的“道”?我认为这必须达到知识的逍遥。一个语文教师在知识的长河中自由自在、畅通无阻、运用自如、游刃有余、“随心所欲”,就达到了一种逍遥游的境界。学生只有对老师仰望,才会信任他,接受他,自然而然接受他所传授的知识,并且热爱语文,有爱才会有投入,有投入自然会提高成绩、增强能力、厚重思想。

语文教师要追求知识的逍遥,首先必须熟悉教材,而且能对课本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延伸,既能增加知识的深度,又能延长知识的广度。因为课本本身的意义就代表人生的宽度、广度、厚度、高度,它标志着人类情感的向度,就是传递给学生最本质的教育意义,教学这些篇章就是传递人类最高贵的精神、优质的品性、精粹的文化,并内化为学生生命形式。

其次语文教师要经常阅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一块永远给人以精神养料的沃土,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在遇到和课堂相关的文学知识时,语文教师可以从自己储备的经典著作中信手拈来,让学生感知经典中的智慧,给他们更多的对于生命的温暖。教师可以在阅读经典时涵养自己的生命,使自身变得更加深邃、睿智和厚重。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完成对生命的化妆,实现精神的丰盈。更可以在语文的长河中自如遨游,尽情展示语文的魅力,绽放语文诗意的光芒。

nlc202309040126

语文教师不仅要阅读经典,而且要阅读各个领域的书籍,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把自己打造一个渊博的杂家,这样才会在语文的天空自由飞翔,让学生仰望、效仿,使语文之花盛放。

最后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给自己的生命化妆,更要能驾驭自己手中灵性的筆,尽情地书写礼赞生命的篇章,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走进语文诗意的殿堂。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文学修养和突出的写作才能一定会向风一样把语文教师推向九万里的高空实现庄子似地的“逍遥”。

行为的逍遥

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只有不走寻常路,把课堂交给学生,又能灵活驾驭课堂,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才能实现行为的逍遥。

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既能使课堂灵活自由、不老套,又能鼓励学生探究质疑,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并坦然豁达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在教学相长的同时实现对自己的飞越,同时使各类学生通过课堂的平台展示自己,并积蓄才能,在高中阶段实现华美的蜕变,完成对生命的超越。

现在是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原因之一就是学校教育过分地注重分数,扼杀了学生的质疑的能力和创造力。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把思考还给学生,允许学生质疑、创新,打破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教育状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把学生培养成有鲜活生命的个体,并使之成为母语的优秀继承者。

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是热爱生活、自信乐观、是非分明、幽默开朗的人,既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又有很强的亲和力,并且能时刻引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并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德国的心理学家贝格曼博士表示:教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鼓励的话语和行为,能让孩子敞开心扉,充满自信,有利于维护关系,适应环境。这样的老师自然会带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足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开放式的教学、宽容的精神、睿智的语言、大气的风度和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一定会如同六月息一样把语文老师推向九万里的高空,并使之蜕变成会飞的大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减少并摆脱现实世界对语文教育的束缚羁绊,使语文教育的天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语文教师应该做一棵树,一棵顶天立地的树,傲立于高山之巅,吸天地之精华,尽情地散播语文浓重的绿意。

语文教师应该做一朵花,一朵绚丽芬芳的花,绽放在母语的大花丛中,博取百花之长,自由地释放语文诗意的芳香。

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舞者,像大鹏一样翱翔在语文这片天空,舞出灵动,舞出精彩,逍遥地舞出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蕴。

篇5:语文必修五逍遥游

1.了解庄子其人及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4、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回顾复习:

1、作者及其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逍遥”意思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诵读课文,巩固重点字词。

二、合作探究:

1、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两个词,即使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

众人匹之:

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

发,古义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

2、重点虚词

汤之问棘也是已助词,用在主谓间

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举世而誉之“他”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

化而为鸟成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叫、称

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作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

不知其几千里也代词,它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语气副词,表反问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它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也其其连词,表选择关系

3、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者……也”。

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何知”即“知何”。

奚以知其然也。

宾语前置,“奚以”即“以奚”。

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奚适”即“适奚”。

莫之夭阏

宾语前置,莫夭阏之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介宾后置,“于……上”后置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表选择,意为“是……还是……”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不亦……乎”表反问,意为“不是……吗?”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表反问,意为“哪里用得着……呢?”

三、当堂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

A.北冥(míng) 鲲鹏(kūn) 坳堂(ào) 抟扶摇(chuán)

B.天阏(è) 蜩鸠(tiáo) 决起(jué) 榆枋(fāng)

C.春粮(chōng) 朝菌(cháo) 蟪蛄(huì) 大椿(chūn)

D.斥鴳(yàn) 蓬蒿(hāo) 泠然(líng) 数数然(shuò)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B.复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C.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B)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汤之问棘也/是已。

D.楚之南/有冥灵者。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B)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B.此小大之辩也。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C.旬有五日而后反。小知不及大知。

D.而御六气之辩。而征一国者。

四、巩固提升

默写填空。

①(辽宁卷)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

②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③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五、拓展延伸

(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屋记

[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译文:__(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译文:____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译文:______:(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就会生病。

_________________

篇6:语文必修五逍遥游

1、北冥

2、怒而飞

3、垂天

4、抟

5、去以六月息者

6、负大舟

7、覆

8、芥

9、胶

10、培风

11、夭阏

12、图南

13、抢榆枋

14、时则

15、控于地

16、适莽苍

17、以久特闻

18、匹之

19、穷发

20、知其修

21、仞

22、飞之至

23、知效一官

24、行比一乡

25、自视

26、数数然

27、泠然

28、所待

29、御六气之辩

30、绝云气

二、虚词

之鲲之大,(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背(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小草的)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众人匹之(代词,他,指彭祖)

而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决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而彼且奚适也(连词表转折)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然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于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其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三、通假字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4.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5.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四、词类活用

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

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德合一君(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

而徵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任)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誉名词用作动词称赞)

五、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泛指动物

今义:虫子

(5)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6)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短的

今义:农历腊月;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

(7)而征一国者

古义:取信

今义:远行或用武力制裁

(8)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动

今义:泛指海上运输

王珊珊

上一篇:长庆油田数字化下一篇:铁路工务系统车间干部安全生产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