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2024-08-17

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精选8篇)

篇1: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研究

摘要:农民既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完成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性的任务,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无论从现在看还是长远来看,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所以,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主体、素质

Abstract: The peasant is the main body of both the countryside society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countryside.No matter viewed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r from the long term perspective,the historic task of building the new countrysid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can not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both the new modern peasant with high quality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peasant.Therefore to cultivate and bring up thousands and millions of new type of peasants with high qualities is not only the necessary part of the issue of building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but also the basic project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subject, quality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五十年代中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党和国家的很多重要文件里也都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主要建设者。为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教育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我们必须培养、造就高素质农民。但就目前的状况分析,我国农民的基本素质与新农民建设的步伐还不是完全适应的。因此提高农民素质,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是当今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一、当今农民的现状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农民素质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广大农村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扫盲班、农民夜校、农民学校、并开展一些培训活动,使农民中的文盲率半文盲率大幅度下降。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化需要从农民中增添新的力量,加快了农民素质提高的整体步伐。但我们看到,目前农村依然有些事实是不容忽视的:

1.科技文化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所获得的技术和知识,由此而形成的素质是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所习得的技术和经验,都是靠上一辈农民手把手的传授和在劳动中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获得的大都是感性的认识和经验,很少是通过技术培训和从有关系统的理论学习中获得理论知识。感性的知识和经验不免有些浮浅,它严重制约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这又具体体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员、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科技意识差、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少这几个方面[1]。

2.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目标还存在差距。

由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分散经营,农民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家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如何获得好的收成,再加上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农民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主体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农民强烈的商品意识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妨碍了农民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农民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意识在淡薄。农民先天就具有小农意识,小农意识使农民最关心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切身利益,与自己利益不大的事情就不愿做或不愿干。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中不良现象有:思想观念落后,封闭保守、愚昧落后、安土重迁、不思进取;政治性念迷失;道德意识弱化;价值取向自私;封建迷信泛滥;宗族势力抬头;赌博之风盛行等[2]。

3.主体身体素质还有待改

农民身体素质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医疗卫生保障条件的改善,农民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身体素质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民身体素质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许多农民由于营养不良,缺少良好的卫生习惯,缺少健康的科学生活常识和保健知识,身体素质不是太好。农民由于经济条件差,经常因无钱治病,小病拖成大病,大病等死。如果一个农民家庭主要劳动力患病,家庭经济情况就会雪上加霜,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家破人亡。农民因贫致病,因病致贫,恶性循环,严重损害农民的身体素质。阻碍农民身体素质提高主要因素是营养、医疗保障、环境等因素。

4.主体心理素质还不适应剧烈的社会变化

当前,我国农民心理素质非常脆弱,他们思想保守,缺乏自信,怕担风险,不敢应用科技成果,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接受能力较差。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农民心理素质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剧烈的社会变革和信息的泛滥,使农民面对着全新的陌生环境,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农民长期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熏陶,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给农民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方式极大的影响,因此,农民的心理素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的影响和制约。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和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决定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设新农村最终要靠新农民,要靠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和他们创造性的劳动。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新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农民素质如此重要,其根本原因分析有以下几点:

1.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培养高案质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同时建设新农村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路径。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建立高度集约化经营和高度社会化管理的农业生产,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回良玉副总理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着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所谓新型农民主要是指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具备较高的技能素质,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

2.转移剩余劳动力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中国农民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太多,农村耕地有限,人地关系紧张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困难。农村共70%的人口只创造16.9%的GDP这是农民穷的主要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3.5个亿,除去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的1.5个亿劳动力,至少还有2个亿的劳动力需要进一步转移出去[3]。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让一部分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以达到增加外出务工和务农农民都提高收入的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善农民进得城,留得住的基本条件。农民在城市里,必须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农民只有具备较高的技能和文明素养才能适应城市生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城市里生存和发展。

3.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农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素质水平的高低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必然要求农民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对农民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今,中国农民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农业技能培训,较低的科技素质阻碍了农民有效地掌握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更不用说有效地将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因此,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呼唤高素质的农民。[4]

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路径探讨

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那么怎么样提高农民素质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文化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农民,就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要切实搞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的75%。如果不把农村教育抓好,我们的国民素质整体上就不可能提高。在农村义务教育落后的情况下,仅靠单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幸运的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注意到这一点,200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近两年在全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两免一补”,即全部

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5]。但我们同时看到,城乡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为了解决城乡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城市教育应该全面反哺农村,要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说到底,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城市化。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如果说发展农民基础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策略,那么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则是目前农民能够致富和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新型农民需要有知识、有技能、会经营,这些不是与生俱来的,很多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不断形成和内化的。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农村教育文化发展水平低,农民缺乏必要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我认为,可以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承包,农场引资开发,农村科技示范户等形式,加强良种良法、果树嫁接、科学种养、病虫防治管理技术、传统耕作制度改革等知识的培训和普及,使广大农民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3.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抵御不良文化,提高农民的法律、民主意识。

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依然严重影响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影响着农民的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因此要广泛开展新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宣传赌博、迷信的危害,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和邪教组织,扶正祛邪,净化社会风气;积极引导农民破除迷信、崇尚科学、提倡节俭的思想意识,推动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风尚形成。

4.倡导现代健康生活方式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素质

“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农民共有的呼声,好多家庭因为疾病而又一次限入贫困,由于看病贵,医疗保健不规范,一些地区出现了传染病发病率回升的现象,严重威胁着农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农民看病仍然是自费,只有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才能使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6]。因此要积极寻找出适合农村情况的、全新的、农民信得过的保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的看病难问题;而养老保险及最低保障制度又是促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重要措施,因此应积极探索,推动农村保障体系的完善,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要提高农民主体素质,必须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政府的职责是制定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律的系列政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损害农民利益,要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

视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优化农村社区环境,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农民应当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建设中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经验,在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农民要积极主动参与农村各项建设,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成内在的素质。农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过程,只有让农民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新农村建设主体素质才有望可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韬.农业现代化迫切呼唤农民知识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5):120.[2]付俊红.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弄农民素质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06:5.[3]鲍宗豪,张金华.科学发展观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1).[4]周丽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素质问题[J].人民日报:2005年7月8日.[5]赵志勇.切实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J].学习时报.2006年8月.[6]简新华,曾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建设途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6(11): 10一13.

篇2: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推荐阅读书目

一、中国思想文化类

二、中医药文化、经典类

三、外国思想文化类

四、中外文学艺术类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二〇〇七年十月

中国思想文化类

(一)综合性著作(学生可选择2种)

书名

著者或主编

出版社

1、《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著

北师大出版社

2、《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友兰著

人民出版社

3、《中国哲学大纲》

张岱年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

4、《中国系统思维》

刘长林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

5、《南怀瑾著作选》

南怀瑾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6、《中国文史百科》

张岱年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7、《中华文明传真》

刘大韦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8、《话说中国》

李学勤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9、《中国通史(彩图版)》

白寿彝顾问 戴逸主编

海燕出版社

10、《中华神秘文化》

王玉德著

湖南出版社

11、《中华历史通鉴》

李罗力主编

国际文化出版社

12、《中华文化史》

冯天瑜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3、《中西五百年比较》

毛磊等主编

中国工人出版社

14、《哲学大辞典》

冯契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5、《国学基础文库》

中国人民大学编辑

中国人大出版社

16、《佛教哲学》

方克立著

中国人大出版社、17、《中国科学技术史编》

杜石然

科学出版社

18、《中国思想史》

葛兆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中华文明史》

袁行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中下)

薛明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第一部分(学生可选择10种)

书名

著者或主编

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

兰州大学出版社 陕西旅游出版社 共同挑选出版

《易经》

《论语》

《孟子》

《大学·中庸》

《说文解字段注》 《道德经》

《庄子》

《鬼谷子》

《左传》

《战国策》 《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菜根谭》

《吕氏春秋》

《世说新语》 《六韬三略》

《闲情偶寄》

《围炉夜话》

《徐霞客游记》

《古文观止》 《曾国藩家书》

《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

《史记》

《三国志》 《正经》

《资治通鉴》

《容斋随笔》

《随园诗语》 《阅微草堂笔记》 《千家诗》

《幼学琼林》

《反经》

《金刚经》

《格言联壁》 《坛经》

《颜氏家训》

《山海经》

《声律启蒙》

《弟子规》 《古诗》

《唐宋八大家》 《龙文鞭影》

《梦溪笔谈》

《智囊》 《忍经》

《劝忍百箴》

《忠经》

《孝经》

《贞观政要》 《太平广记》

《典故故事》

《寓言故事》

《经世奇谋》

《帝鉴图说》 《呻吟语》

《养正四要》

《饮食须知》

《对联》

《百战奇略》 《茶经》

《百喻经》

《贤喻经》

《浮生六记》

《汉书》 《后汉书》

《孔子家语》

《人间词话》

《人物志》

《冰鉴》 《陶庵梦忆》

《天工开物》

《朱子家训》

《千字文》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唐宋传奇》

《歇后语》

《俗语》

《笑林广记》

第二部分(学生可选择2种)

1、《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著

中华书局

2、《周易基础》

杨维增著

花城出版社

3、《淮南子》(上下)

刘安著 赵宗乙注译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4、《朱子语类》

朱熹著

中华书局

5、《二程集》

程颐 程颢著

中华书局

6、《春秋繁露》

董仲舒著

中华书局

7、《陆九渊集》

陆象山著

中华书局

8、《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著

中华书局

9、《孙中山选集》

10、《毛泽东选集》(四集)

11、《邓小平文选》(三集)

12、《江泽民文选》(三集)

中医药文化、经典类

(一)综合类(学生可选择3种)

书名

著者或主编

出版社

1、《中国医学文化史》

马伯英

文汇出版社

2、《中国医学通史》(共四卷)

傅维康

人民卫生出版社

3、《周易与中医学》

杨力

北京科技出版社

4、《中医名言大辞典》

刘道清主编

中原农民出版社

5、《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共三卷)

上海科技出版社

6、《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大百科出版社

7、《医药文化随笔》

傅维康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8、《中医与文化漫谈》

张建中主编

上海中医大出版社

9、《中医文化撷芳》

张建中 金芷君

上海中医大出版社

10、《中药趣话》

王焕华

百花文艺出版社

11、《中国医道》

王君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2、《中医学术发展史》

严世芸

上海中医大出版社

1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

14、《中华养生宝典》(上下册)

15、《儒道佛与中医药学》

16、《中医学思想史》

17、《历史上的炼丹书》

18、《江湖医术辨析》

19、《医俗史》

20、《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21、《中国八卦医学》

22、《道教养生》

23、《性经与岐黄》

24、《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

25、《中国养生全书》

26、《中医文献导读》

27、《中医与传统文化》

28、《四书及四库全书总目》

29、《医案助读》

30、《中国难字字典》

31、《笔记杂著医事别录》

32、《文苑杏林话中医》

33、《文化中医》

34、《中华医学之最》

35、《中国药史》

36、《品读中医》

37、《经方的魅力》

38、《御医》

39、《回归中医》

李良松

汪茂和

薛公忱

李经纬

蒙绍荣

牟鸣真

陈乐平

马伯英

谭电波

徐仪明

何裕民

田代华

曲黎敏

刘时觉

陶御风

原所贤

成张存悌

张效霞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国书店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上海科技出版社

广西科技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青鸟出版社

岳麓书院

中国社科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广西师大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科技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40、《名医治学录》

曾时新

广东科技出版社

(二)中医药经典类(可选择性阅读)

1、《五十二病方》、《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

2、《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

3、《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新修本草》

4、《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5、《小儿药证直诀》、《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杨氏家藏方》

6、《素问玄机原病式》、《儒门事亲》、《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

7、《妇人大全良方》、《卫生宝鉴》、《汤液本草》、《此事难知》、《世医得效方》

8、《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医经溯洄集》、《脉因证治》

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普济方》、《明医杂著》、《韩氏医通》、《医学正传》

10、《内科摘要》、《赤水玄珠》、《医方考》、《万病回春》、《濒湖脉学》

11、《本草纲目》、《名医类案》、《杂病证治准绳》、《针灸大成》、《寿世保元》、《外科正宗》

12、《医贯》、《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景岳全书》、《慎柔五书》、《温疫论》

13、《审视瑶函》、《理虚元鉴》、《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傅青主女科》

14、《医方集解》、《辨证录》、《医学真传》、《伤寒来苏集》、《四诊抉微》

15、《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医学心悟》、《幼幼集成》

16、《成方切用》、《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医学源流论》、《兰台轨范》、《慎疾刍言》

17、《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冷庐医话》、《时病论》、《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18、《中华医典》(共含700多部古代医籍)电子版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19、《中世藏书·字库·医部》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 20、《中华医书集成》(含210部古代医著)裘沛然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1、《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彩绘孤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22、《中国医学大成》(精选名篇)

方春阳

吉林科技出版社

23、《中国养生大成》(精选名篇)

方春阳

吉林科技出版社

外国思想文化类

(一)综合性(学生可选择2种)

书名

著者或主编

出版社

1、《世界文明史》

[美] A·M·伯恩斯 商务印书馆

2、《全球通史》

[美] 斯塔夫理阿诺斯

上海社科出版社

3、《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英] 丹皮尔著

商务印书馆

4、《西方科学的起源》

[美] 林德伯格

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5、《历史研究》

[英] 汤因比

上海人民出版社

6、《西方哲学史》

[英] 罗素

商务印书馆

7、《剑桥医学史》

[美] 罗伊·波特

吉林人民出版社

8、《生命科学史》

[美] 玛格纳

9、《技术史》

[英] 查尔斯·辛格

10、《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

[美] 墨非

11、《医学史》

[意] 卡斯蒂摩尼

12、《西方思想史》

[美] 理查德·塔纳斯

13、《科学的历程》

吴国威

14、《西方现代哲学》

夏基松

15、《科学学基础》

夏禹龙

16、《欧美经济史》

夏炎德

17、《当代资本主义导论》

华民

18、《事物的起源》

[德] 利普新

19、《医学方法概论》

常青

20、《科学技术史年表》

[日] 汤浅光朝

(二)经典原著(学生至少选读3种)

书名

著者或主编

1、《反杜林论》

[德] 恩格斯

2、《外国学术名著提要》(1、2)

林骧华

3、《大趋势》

[美] 奈比斯特

4、《论法的精神》

[法] 孟德斯鸠

5、《正义论》

[美] 罗尔斯

6、《物种起源》

[英] 达尔文

7、《苏格拉底的审判》

[古希腊] 柏拉图

8、《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

[德] 康德

9、《美学讲演录》

[德] 里格尔

10、《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 韦伯

11、《共产党宣言》

[德] 马克思 恩格斯

百花文艺出版社

科技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广西师大出版社 上海社科出版社

北大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科学出版出版社 上海三联出版社 华东师大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科技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三联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12、《忏悔录》

[中世纪] 奥古斯丁

商务印书馆

13、《工具篇》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商务印书馆

14、《培根论说文选》

[英] F·培根 商务印书馆

15、《社会契约论》

[法] 卢梭

商务印书馆

16、《寂静的春天》

[美] 蕾切尔·卡逊

吉林人民出版社

17、《伊甸园里的飞龙》

[美] 卡尔·萨根 上海人民出版社

18、《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 [美] 威尔逊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数字化生存》

[美] 尼格罗庞帝

20、《后工业社会的来源》

[美] 贝尔

21、《猜测与反驳》

[英] 卡尔·波普

22、《科学革命的结构》

[美] 库恩

23、《第三次浪潮》

[美] 托夫勒

24、《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俄] 赫尔岑

25、《性心理学》

[英] 蔼理士

26、《精神分析引论》

[奥] 弗涤依德

27、《权力意志》

[德] 尼采

28、《西方的没落》

[德] 施本格勒

29、《小的是美好的》

[英] 舒马赫

30、《金枝》

[英] 弗雷泽

31、《自然辩证法》

[德] 恩格斯

32、《国富论》

[英] 亚当斯密

33、《古代社会》

[美] 摩尔根

34、《宇宙之谜》

[德] 海克尔

35、《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德] 魏特林

36、《狄德罗哲学选集》

[法] 狄德罗

37、《未来的冲击》

[美] 托夫勒

38、《功利主义》

[英] 密尔

39、《君主论》

[意] 马基雅维利40、《自卑与超越》

[德] 阿德勒

41、《文明论概略》

[日] 福泽谕

42、《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 [美]罗斯托

4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瑞士] 布克哈特

44、《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德] 海涅

45、《增长的极限》

[美] 梅尔斯

海南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三联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新世界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人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中信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作家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46、《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德] 赫胥黎

科学出版社

47、《人论》

[德] 卡西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48、《人是机器》

[法] 拉·美特里

商务印书馆

49、《发生认识论原理》

[瑞士] 皮亚杰

商务印书馆 50、《人口原理》

[英] 马尔萨斯

商务印书馆

51、《法国革命史》

[法] 米涅

商务印书馆

中外文学艺术类

中国文学类

(一)概论(学生至少选读1种)

书名

著者或主编

1、《中国文学史》(三卷新版)

章培恒主编

2、《文艺学导论》

吴中杰

3、《美学教程》

王一川

4、《中国美学史教程》

王振复

5、《美的历程》

李泽厚

6、《文学基本原理》(修订本)

以群主编

7、《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8、《中国现代文学史》

陈思和

(二)作品(学生至少选读10种)

书名

著者或主编

1、《中国文学作品选读》(四卷)

袁行霈主编

2、《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3、《楚辞选》

马茂元选注

4、《魏晋南北朝诗选》

丁夏

选注

5、《魏晋六朝诗选》

余冠英 选注

6、《唐诗选》

文学研究所选注

7、《宋诗选注》

钱钟书 选注

8、《唐宋词选》

文学研究所选注

9、《古文观止》

吴调侯 吴楚材 选

10、《关汉卿戏曲选》

吴晓铃 注

11、《西厢记》

王实甫(王季思注)

12、《话本选》

吴晓铃 选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欻版社

中华书局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13、《元散曲选注》

王季思主编

北京出版社

14、《三国演义》

罗贯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5、《水浒传》

施耐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6、《西游记》

吴承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

17、《聊斋志异》

蒲松龄

人民文学出版社

18、《儒林外史》

吴敬梓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桃花扇》

孔尚任(王季思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1、《长生殿》

洪升(徐朔方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2、《镜花缘》

李汝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3、《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

24、《二十年目睹之怪状》

吴沃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5《老残游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6、《鲁迅小说选》 《鲁迅杂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27、《郭沫若剧本选》 《女神》(诗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8、《闻一多诗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9、《叶圣陶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30、《朱自清诗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31、《现代诗选》

32、《冰心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33、《子夜》

人民文学出版社

34、《茅盾短篇小说集》

35、《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

36、《骆驼祥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

37、《曹禺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38、《艾芜短篇小说选》

四川人民出版社

39、《沙汀短篇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40、《夏衍剧本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41、《赵树理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42、《王贵与李香香》

人民文学出版社

43、《暴风骤雨》

周立波

人民文学出版社

44、《艾青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45、《红旗谱》

人民文学出版社

46、《红岩》

罗广斌 杨益言

中国青年出版社

47、《红日》

中国青年出版社

48、《青春之歌》

人民文学出版社

49、《林海雪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 50、《李自成》

姚雪垠

中国青年出版社

51、《郭小川诗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52、《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

人民文学出版社

53、《保卫延安》

杜鹏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

54、《上海的早晨》

周而复

人民文学出版社

55、《围城》

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56、《徐志摩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57、《朦胧诗选》

北岛等

春风文艺出版社

外国文学类(学生至少应选读10种)

(一)概论

书名

著者或主编

出版社

1、《外国文学简编》

朱继之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世界文学史纲》

蒋承勇

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世纪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

复旦大学出版社

4、《外国文学名著提要》(四卷)郑克鲁等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二)作品

1、《伊里亚特》

[古希腊] 荷马 傅东华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奥德修记》

[古希腊] 荷马 杨宪益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3、《伊索寓言》

[古希腊] 伊索 周启明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4、《神曲》

[意] 但丁 王维克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5、《唐吉诃德》

[西班牙] 塞万提斯 杨绛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6、《十日谈》

[意]薄加丘

人民文学出版社

7、《莎士比亚戏剧集》

[英] 莎士比亚 朱生豪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8、《伪君子》

[法] 莫里哀 赵少侯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9、《玩偶之家》

[挪威] 易卜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0、《德伯家的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英] 哈代 张谷若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1、《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

[美] 马克·吐温 张友松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2、《草叶集选》

[美]惠特曼

楚图南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3、《安徒生童话集》

[丹麦]安徒生 叶君健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4、《裴多菲诗选》

[匈] 裴多菲 孙用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5、《老人与海》

[美] 海明威 海观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6、《汤姆叔叔的小屋》

[美] 斯托

人民文学出版社

17、《牛虻》

[英] 伏尼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8、《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袁可嘉等选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泰戈尔诗选》(内含冰心译吉檀迦利)

[印] 泰戈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

纳训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叶甫盖尼·奥涅金》

[俄] 普希金 吕荧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2、《当代英雄》

[俄] 莱蒙托夫 草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3、《死灵魂》

[俄] 果戈里 鲁迅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4、《猎人笔记》

[俄]屠格涅夫 丰子恺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5、《奥勃洛莫夫》

[俄] 冈察洛夫 齐蜀夫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6、《大雷雨》

[俄] 奥斯特洛夫斯基 芳信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7、《罪与罚》

[俄] 陀斯妥耶夫斯基 岳麟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8、《安娜·卡列尼娜》

[俄] 托尔斯泰 周扬 谢素合译本

高植译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9、《复活》

[俄] 托尔斯泰 汝龙译本 高植译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30、《契诃夫小说选》

[俄] 契诃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

31、《莫泊桑短篇小说》

[法] 莫泊桑

人民文学出版社 32《简·爱》

[英] 夏洛蒂·布朗特

祝庆英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33、《名利场》

[英] 萨克雷

杨必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34、《欧也妮·葛朗台》

[法] 巴尔扎克 傅雷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35、《包法利夫人》

[法] 福楼拜 李健吾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36、《约翰·克里斯多夫》

[法] 罗曼·罗兰 傅雷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37、《大卫·科柏菲尔》

[英] 狄更斯 董秋斯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38、《鲁滨逊漂流记》

[英] 笛福 方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39、《浮士德》

[德] 歌德

钱春绮 董问樵译本(1982)40、《悲惨世界》

[法] 雨果 李月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41、《红与黑》

[法] 司汤达 罗玉君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42、《母亲》

[苏] 高尔基 夏衍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4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 奥斯特洛夫斯基 梅益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44、《静静的顿河》

[苏] 肖霍洛夫 金人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篇3: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交叉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的统一, 生物化学使生物学与化学连成一体, 化学键的量子力学解释使化学有了物理学基础。科学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分裂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裂, 而认知科学的发展可能促成它们的统一,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而认知科学所解决的恰恰就是“人是什么”的问题。反过来也可以说, 不消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断层, 认知科学也就没有立足之地。

认知科学研究人脑的认知过程和机制, 包括意识、感情、思维这样的高级神经活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认知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交叉科学, 涉及哲学 (认识论) 、心理学、人类学、脑神经科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 (人工智能) , 还可以加上进化生物学和动物行为学。

另一方面, 认知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是用科学的方法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而“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元素, 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解释将促进入文学科的科学化, 促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融合成统一的大科学。

“人”正处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界线上, 成为二者之间的隔离带, 但如果对“人”能有科学的解释, 那么“人”就可以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

“人”是什么

这里所说的“人”当然不是指人的生物学特征, 而是指与人文社会科学有关的部分, 即人的精神世界, 或者说是人的“意识”, 也就是人之所以认为自己是个人的那种功能。

近年来, 关于意识的研究正在逐步引起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医学、认知科学等各相关学科的重视。关于意识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即意识是人脑的功能。但是, 达到这个基本共识的道路并不平坦, 所以克里克会称之为“惊人的假说”。

曾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获诺贝尔奖的克里克在《惊人的假说》一书的头一句话就说:“惊人的假说就是说‘你’, 你的喜悦、悲伤、记忆和抱负, 你的本体感觉和自由意志, 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集体行为……这一假说和当今大多数人的想法是如此的不相容, 因此, 它可以真正被认为是惊人的。”当然, 克里克所说的“大多数人”是指西方等受宗教影响较大的地域。就中国人而言, 自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以来, 中国的知识界向来不把超自然的鬼神灵魂之说看成可以认真对待的正经话题。因此在我们看来, 克里克的说法完全合乎常理, 并无惊人之处。

但是, 我们也不可低估怪力乱神在西方的影响力。例如, 诺贝尔奖获得者艾克尔斯、著名哲学家波普尔、著名物理学家彭罗斯 (《皇帝新脑》作者) 都坚持“心脑二元论”。他们秉承笛卡儿、莱布尼兹的传统, 认为存在着与物质世界独立的精神世界, 灵魂、意识、自我、自由意志都是精神世界的特有现象, 遵循与物质世界不同的规律。

进化论提醒我们, 虽然进化并不创造完美无缺的生物, 但生物的多数重要性状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由此可以推测出意识的功能可能对于提高人类 (或其他不同程度具有意识的生物) 的适应度起到很大作用, 而了解这种作用对于理解意识的机制会很有帮助。

对此, 理查德·利基在《人类的起源》中有如下的说法:

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时, 我们不能回避意识是“为了”什么而出现的问题, 如同丹尼特所提出的:“是否存在着任何一个有意识的实体能为他自己做的事情, 而那个实体的完美的无意识的模拟物却不能为他自己做的事情1”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也承认这是令人困惑的。他讲到生物体需要能预见未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用计算机来模拟脑子是同样可以得到的。他宣称:这个过程是不需要有意识的。

他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代生物学面临的最深奥的问题。“也许当大脑对世界的模拟变得如此完美以至于它必须包括一个它自身的模式时, 意识就出现了。”

看来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最深奥的问题”, 对此很难有一种单刀直入的解决方法, 需要两方面的迂回包抄。一个是进化论的启示, 一个是人工智能的成果。

动物与机器也具有学习的能力, 但与人相比其学习倾向于一次性和非持续性。持续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把此次学习的结果当成下次学习的前提条件, 或者说是转移学习焦点的机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意识”就是这样一种机制。

克里克在《惊人的假说》一书中说:“早在一百年前, 三个基本的观点就已经盛行: (1) 并非大脑的全部操作都与意识有关; (2) 意识涉及某种形式的记忆, 可能是极短时的记忆: (8) 意识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上述的第 (1) 条, 我们可以认为人脑的绝大部分信息处理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通过简单的内省就可以发现, 我们从内部只能观察到信息处理的结果, 却不可能观察到信息处理的过程。

关于第 (2) 条, 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意识只与短时记忆有关。记忆分成短、中、长期不同的方式。短时记忆内容较全, 然后根据其短时内表现的重要性被转为中期记忆, 再根据中期内表现的重要性转为长期记忆。这种转移不是单纯的复制, 而是抽取重要部分加以结构化, 占用较小的存储容量而达到较显著的效果。中长期记忆在被使用时仍然被调入短时记忆, 因此意识只要与短时记忆有关就可以知道一切。短时记忆的内容取决于“注意”的方向。

第 (3) 条在直感中也容易理解, 对于学习而言, 注意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古人也说过: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但是, 注意对于学习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结果表明, 神经网络的所有学习算法, 都是NP完全或NP困难的, 这意味着对参与学习的神经网络的规模必须有所限制, 可以称之为学习的局部化, 而注意机制恰恰起到了约束信息规模的作用。

关于第 (3) 条, 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注意的方向由“谁”控制1这个问题不解决, 我们很容易回到二元论的“灵魂”学说。控制注意方向是运行于无意识中的“技能”。这种技能就像开汽车的技能一样, 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高的。

总结这三条, 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超循环”:无意识的技能控制注意的方向操作, 注意方向所决定的内容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内容经由学习算法的精炼进入中长期记忆, 从而改进和提高长期记忆中存在的技能, 其中包括控制注意方向的技能。就是这些各自无意识的功能的循环作用产生了意识, 产生了自我的感觉, 也实现了持续学习的积累过程, 使得人类在具有意识的同时获得了超群的智力———持续学习能力。

自由意志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最难以统一的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或称为心—脑问题。董光壁在论述这一难题时列举的第一个困难是“协调两种世界图像的困难”, 即“价值观、伦理体系和法律规范都是以自由意志为前提条件的。

然而作为自然科学描述的客体, 我们受着普适的自然规律的控制;如果确定论的意见是正确的, 原则上作为原子集合的人的行为应该是必然的和可预见的, 不可能有什么自由意志。我们觉得我们自己是自由的, 有责任感的人;而科学则告诉我们或似乎告诉我们, 我们是遵循严格因果律的运动并相互作用着的原子集合。人类的自主性与自然的必然性之间的这种明显的不相容性, 能够用以支持下述两个结论中的任何一个:因为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所以自主性肯定是一种幻觉;因为自主性是一个事实, 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属于自然界, 人类本性一定具有精神的或非物质的方面”, “因而人类自主性与自然必然性协调一致的问题便向哲学和科学提出了挑战。”

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 站在自由意志对面的不只是“决定论” (确定论) , 还包括非决定论的因素, 例如随机性和混沌。如果一个人的所有决策都根据抛硬币的正反面来做出, 那么他依然没有责任可言。

自由意志主要涉及的焦点问题是“决策”, 也就是说, 不是“怎样做”而是“做什么”的问题。意识知道自己决策的结果, 但不知道决策的计算过程。

“自由意志”在中国的文化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是“外因论”。但在西方文化之中, “自由意志”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有了自由意志, 人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我们仅仅是决定论或概率论的机器, 一切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都将崩溃。所以, 西方人要接受“惊人的假说”非常困难。当然, 这只是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化的缺陷, 只要我们考虑会学习的机器, 善恶、奖惩都自然会出现在必要的地方, 完全不需要“自由意志”的假说。

消除两种世界图像对立的关键在于机器学习的问题, 也就是能否把人脑看成机器的问题。一般的机器没有“责任”可言, 但如果机器具备了学习能力, 同样存在赏罚问题, 所有的学习算法都离不开评价与赏罚的机制, 当机器具有多个可学习的部分时, 学习算法就存在责任局部化的问题。更复杂的学习机器不仅能修改自己的行为方式, 还能自行修改评价体系, 此时机器也要处理价值观的问题。多台这样的机器以非集权的分布方式进行合作时, 就需要处理群体中个体间的评价, 即广义的伦理问题。可见“价值观”、“责任”、“伦理”应该以学习的需要为前提, 没有必要建筑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所谓“自由意志”只是基督教世界图景中的一个概念, 对科学而言只是毫无意义的多余假定。

人文学科要科学化, 必须抛弃“自由意志”假说, 承认人完全属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裂源于前述的两种世界图像的对立。如果认知科学能够说明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那么社会作为人的组合也不会需要非物质的解释。因此, 自然科学所遵循的游戏规则也应该适用于社会科学, 例如不接受任何超自然的解释, 任何权威的言论不能作为初始的证据。如果讨论伦理学问题还需要参考各宗教的意见, 只能说明伦理学本身还处于前科学的阶段。

篇4: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决定了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之间不但要相互借鉴,而且要进一步走向渗透。文章介绍了这两种方法的内涵,阐述了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且探讨了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渗透的三个层次。

一、“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内涵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充分发挥科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指自然科学的方法。自然科学方法,是探求自然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手段、途径、程序和技巧。自然科学方法有一般方法、特殊方法和个别方法之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人们往往将之看作是非理性的直觉、想象、体验、理解。”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则要考虑人的能动性、参与性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无非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精神、情感、心理、文化等各个方面。

二、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渗透的必要性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强烈的主体性,极易导致科学研究偏离客观性。人文社会科学从研究对象到研究过程再到研究目的,都渗透了主体性。自然科学方法本身一般不考虑人的能动性、参与性,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没有人的自发力量。人文社会科学要达到客观性,就要尽可能地排除主观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实验和观察保证客观地认识对象,保证认识的客观性。

(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轻视实验方法,单纯地依赖理论研究,是现在制约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验方法是自然科学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复杂的自然现象进行粗估分析,创造一些自然状态下不易得到或得不到的环境和条件,成功地捕获一些稍纵即逝的环境机制,使研究对象在一定时候多次重复出现,使模型和模拟方法的使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三、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渗透的可能性

(一)从哲学上,理性认识是基于感性认识之上,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的确,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任何理性认识都是对它们所依据的材料的反思、概括、解释。”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研究者都必须从广泛地收集材料开始,通过实践环节而拥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必要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加工,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理论。

(二)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逐步在走向融合,人文社会与科学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中需要人文关怀,但同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越发需要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促使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精确更具有预见性,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科学化。

(三)从科学史上看,自然科学独立发展的时间要比人文社会科学稍长,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水平、效能及成熟、完善程度也远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因此,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自二十世纪初开始便被广泛地、大量地移植和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像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数学与逻辑方法、观察和实验方法、模拟、类比方法和新三论方法等。

四、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领域渗透三个层次

(一)方法论观念的渗透。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观念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和表征。我们前面阐述的认识的“非中心化”观念,对客观性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观念,以及既重视经验事实、经验检验又重视数学方法、科学抽象,既强调人类思维的规范性又强调其非理性等方法论原则,都属于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具有普遍性的一般科学方法的渗透。由于其研究对象的普遍性,这类方法成为和逻辑思维方法同样普适的科学方法。如系统科学方法(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非线性科学方法、模糊方法、概率系统方法、模型方法等综合性方法,都具有这样的性质。这类科学方法往往同自然科学的原理、概念一起,通过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移植和渗透,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三)自然科学中某些学科的专门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的移植和渗透。社会科学研究不仅采用属于自己的社会科学方法,而且也大量地借鉴自然科学方法。这类方法在自然科学中往往只是在一个学科中有比较广泛地使用,但对于某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也可能是适用的。如人类学在科学方法上就与古生物学、地质学、天体演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相近,生物学方法对社会学有很大影响,经济学家常常运用公理化方法,追求像物理学那样严密的公理化体系。

[1]孙显元.论自然科学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1992(5).

[2]陈其荣,曹志平.科学基础方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洪长安.论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J].广西大学学报,2004.

篇5: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规则与社会科学解释-自然主义的视角

社会科学解释是社会科学哲学的重要领域,该领域最激烈的争论之一是:规则在社会科学解释中是何地位?从当代自然主义的视角,一个可能的回答尝试以下列方式给出:从个体行动解释切入,以原因和理由的逻辑关系问题为线索,考察自然主义从拒斥规则转向正面考虑规则的关键策略的.变化,分析其不足,最后试图提出修正的语义条件,进一步回答规则的描述在社会科学解释中的地位.

作 者:袁继红 YUAN Ji-hong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320刊 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4)分类号:C03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 自然主义 社会科学解释 规则 关联模型

篇6: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简谈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它所解决的是世界的物质秩序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它所解决的是人类的活动的秩序问题.它们互相依存,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提高民族理论思维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哲学社会科学还具有自然科学所不具备的思想启迪、思想统一、思想解放的功能.

作 者:王海传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泰安,271018刊 名:前沿 PKU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年,卷(期):“”(1)分类号:C05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世界观 理论思维素质 思想解放

篇7: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学术论文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分别给予奖励。凡符合以下国内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者,均认可为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以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与武汉大学图书馆和信息管理学院联合研发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

篇8: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关键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差异

自然科学以物质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它起源于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困惑, 是人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是关于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则以人类为中心, 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主体是人, 因而具有价值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比较研究, 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各自具有的功能。这不仅为深入探讨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与结构提供必要的依据, 而且也为在科学研究中更好运用自然科学方法以及社会科学方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1 研究方法主导的方法不同

所谓主导方法是指“在同一领域, 在众多的方法中, 经常被用到的起决定性作用、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类方法。”自然科学把实验 (试验) 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在自然科学领域, 大量的、新的、精确的和系统科研资料, 往往是通过试验而获得的。而社会科学的研究途径则以观察或调查研究的方法为主, 例如问卷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

实验方法与观察方法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内容上看, 实验方法是简化、纯化、强化、优化研究事物的自然过程或以典型的形式再现客体。而观察方法是在对社会所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不进行人工干预或控制的情况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 尊重客观的社会过程。从特征上看, 可重复性是实验方法的根本特征。就是说,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 实验结果决不会因人, 因时, 因地而变化。重复此项实验, 应该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不能重复再现的实验结果是不能作为相关的科学理论的客观支撑点。而社会现象则因时间和地点不同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 即社会历史不具有重演律。

当然自然科学研究中也会运用到观察的方法, 为了将二者进行区分, 笔者将自然科学中运用的观察方法称为科学观察, 将社会科学中运用的观察方法称为社会观察。就研究主体的身份而言, 科学观察是一种非参与式观察。而与其不同的是, 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不一定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研究, 社会观察还包括参与式观察, 研究者既是研究的主体, 同时也是研究的客体的一部分。

此外, 自然科学主要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而社会科学除了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外, 还大量使用访谈、参与观察等定性的方法。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的对象领域是物质世界, 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领域人类社会中参杂有精神世界的要素。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除了具有物理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机制的复杂性之外, 还具有凭借人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内在调适和学习的复杂机制。尽管其中存在着内在的量化关系, 但是这种内在的量化关系是极其不稳定的。因而, 社会科学研究往往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混合的方式进行。

2 研究方法的结构不同

根据研究方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和概括的程度不同,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化分成三类。一类是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即哲学方法和逻辑方法, 它适用于一切科学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 。二类是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例如观察、实验 (试验) 、模拟、数学等方法 (广义的观察、实验和数学等方法, 研究社会科学也需要) 。三类是适用于某一门或几门自然科学的特殊研究方法, 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运用解剖法研究生物的构造和功能的关系。根据人类认识过程的发展顺序和深度不同,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模拟、调查获取感性经验材料的基本方法———经验方法。二类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研究资料的加工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理论方法。例如科学抽象法、各种逻辑方法、想象和灵感、数学方法、科学假说等等。由此可见,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 且在每个层次里, 经验法和理论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在许多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中, 研究者将研究工具、仪器设备作用于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事实材料,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使用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法。然后研究者运用经验方法进一步将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再次研究者把通过经验方法加工获得的事实材料, 通过科学抽象, 使用数学、逻辑、模型、归纳、演绎、假说、等方法上升为科学理论, 这个阶段所使用的方法即为理论方法。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是呈立体网络状结构。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三大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与之相关的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应用 (如SPSS) 。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有探索、描述、解释和评价四种。科学家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时, 往往采用定性的方法。问卷调查、实地研究、内容分析等在描述性研究中较为普遍使用。解释性研究常常需要运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而评价研究则较多的采用实验研究和比较研究。可见,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是平面化的。

社会科学在研究过程中虽离不开理论思维方法, 但更多运用的则是感性认识的方法。社会科学试图说明个人和群体的动机和行为, 以及社会制度对它们的影响等复杂现象。这些现象往往不能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直接观察到或者加以量化, 而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们的感性认识。因此, 社会科学的研究呈现出大体上以感性方法为主, 理论方法为辅的平面结构状态。

3 研究方法的特性不同

3.1 刚性与弹性

自然科学较为关注数据, 它总是在受控的条件下收集数据, 并把数据作为检验理论的一种方法。其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检验性。在同等的条件下, 运用适当的方法, 得出的结论大体上是一致的, 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很高。这是因为, 不同的研究者在运用同一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时要求严格遵循方法本身所给出的规则, 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刚性。

而社会科学的很多研究, 尽管在同等条件下, 运用同样的方法, 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唯一的。例如, 两个研究者在同一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比较法对相同的两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进行比较研究, 得出来的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研究者在比较对象时, 待入了不少主观选择性, 所观察和比较到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可见,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弹性。

3.2 精确性与价值性

自然科学的研究强调在同样条件下运用同一方法的可检验性, 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更具有精确性。其研究结果依赖于实证数据的支撑。例如, 在经典数学中, 科学家用微积分方程将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等的基本规律一一地表示出来, 然后运用这些微积分方程去解决问题。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具有精确性, 是由于它本身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决定的。在对自然现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描述中, 往往描述的是量的关系。事物的量虽然常常以变化的形态出现, 但这种处于变化形态的量, 在每个确定的条件下, 也是有确定的值的。即使是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规律, 其量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与自然科学不同,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人们的价值观对研究目标、研究工具、研究路径的选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者在探索中渗透着个人的价值观, 在数据中参杂着个人意愿。例如, 为了考察城市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接受性程度, 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问卷的设计就会因人而异。由于研究者对这个题目的主观感受不同, 所以所设计的题目的侧重点和考察点就会有很大差异。有的从邻里关系的角度来考察, 有的从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评价来考察。其次, 访谈中, 即使访谈的提纲一样, 调查者在记录被访者的回答时, 也会因为个人价值的差异而使得记录的侧重点完全不同。调查很容易被个人情感所驱使, 对受访者产生同情、怜悯等心理。虽然社会科学研究一再强调价值中立, 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价值性不可能完全的消除。

4 结束语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自然科学以实验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其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刚性和精确性, 呈现立体网络状结构。社会科学以调查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 其研究方法具有平面化、弹性、价值性的特征, 呈现平面结构研究状态。在二者的研究中, 我们需要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才能正确的描述研究对象, 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栾玉广.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方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3 (8) .

[2]蒋逸民.社会科学方法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6) .

[3]唐盛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9) .

[4]A·F·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 (第三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11) .

[5]刘国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比较研究[J].探求, 2004 (3) .

[6]梁枫英.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嬗变及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 2003 (4) .

[7]刘伟伟.从价值论的视野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差异——以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 2008 (8) .

上一篇:XX年县环保局工作总结和XX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公益无偿献血策划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