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导学案

2024-08-14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导学案(精选7篇)

篇1: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导学案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亚洲在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点。

2、学会运用不同类型的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二、课前预习:

1、亚洲是世界第_______大洲,也是世界上跨_______最广,______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2、亚洲有世界最高的高原,叫______高原,有_________之称;有世界最高的山峰,叫________峰,海拔_________;有世界最大的湖泊,叫______。

三、合作探究:

(一)重难点突破

1、半球位置:(读P2图6.1结合图1完成)

亚洲主要位于 半球

图1(东、西半球),半球(南、北半球)。

2、纬度位置:(读图1回答)

亚洲自北往南被______、______、______ 三条特殊纬线穿过,所以亚洲跨越______带、______带、______带,大部分属于______带。

(二)学以致用

探究一:海陆位置(读图P2图6.2结合图2回答)

(1)在图2中相应的位置写出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非洲。

(2)亚洲位于 大陆的

部。

相邻的海洋:亚洲北临______,东临______,南临______。相邻的大洲: 亚洲西北连 洲;西南是 洲;东北以①______为界,与D 洲相望;南面隔海与C 洲相望。探究二:亚洲的地形及河流(看P4图6.5结合图3回答)

E

1、将图中序号和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内: 高原:

A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平原: 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图3 C

图2

③F

G

⑥ 2

2、请归纳出亚洲的地形地势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流: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请归纳出亚洲的河流分布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三:亚洲的气候(读P7图6.9结合图4回答)

(1)写出图中下列序号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

(2)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有______种。其中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亚洲气候具有________,______气候显著,__________分布广的特点。

四、能力提升:

读P9图6.12试说明非洲气候分布的特点。

图4

五、课后小测:

1.世界上面积最大和最小的洲是()A.亚洲和大洋洲 B.亚洲和欧洲 C.大洋洲和亚洲 D.亚洲和南极洲 2.亚洲的地势特点是()

A.中间高、两边低 B.中间高、四周低 C.东西低、南北高 D.中国高、伊朗低 3.受地势影响,亚洲河流()

A.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B.呈环状围绕着青藏高原。C.呈放射状从四周流向中心 D.由东向西流。4.亚洲最大的平原是()A.西西伯利亚平原 B.华北平原 C.印度河平原 D.恒河平原 5.亚洲和非洲的地理分界线是()A.尼罗河 B.乌拉尔河 C.苏伊士运河 D.红海

篇2: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导学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 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世界第 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主要内容是在地图上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以及和气候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让学生学 会如何利用地图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之间的联系这个核心。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体验亚洲的位置特点和亚洲地形特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教学难点: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关于亚洲的资料、图片,预习课本 2.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共2课时)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地球上共有几个大洲,哪位同学能把这几个大洲说出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哪个大洲?

学生回答:有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我国位于亚洲。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屏幕显示: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个大洲?面积多大?

学生回答:略。

屏幕显示:七大洲的面积 教师总结: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一洲。屏幕显示:亚洲在世界的位置

教师提问: 在东西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学生回答:略。屏幕显示:东半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略。屏幕显示:赤道划分南北半球,亚洲位于北半球屏幕显示:世界政区填充图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并指出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学生回答:略。屏幕显示: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位置。教师提问:请说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和亚非两洲的分界线?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

在南北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屏幕显示:亚洲的范围

教师提问:亚洲大致跨多少经度及纬度? 学生回答:略。

屏幕显示:亚洲纬度将近90°是跨纬度最广的一洲。亚洲经度大约143°,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除极地外)。

讨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因为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经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洲

屏幕显示:亚洲地理区域划分 教师提问:亚洲共分几个地理分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人们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6个地区。教师提问:从地理分区上看,中国位于哪个分区? 学生回答:东亚。

屏幕显示:中国在亚洲的位置 屏幕显示:东亚政区

教师提问:东亚都有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略。

屏幕显示:东亚有中国、蒙古、日本、朝鲜和韩国。屏幕显示:亚洲地形

教师提问:亚洲地形有何特点?河流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亚洲地势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受地势地形影响,亚洲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了解亚洲的地理世界之最。

屏幕显示:图片(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死海湖面、里海和贝加尔湖)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

屏幕显示:亚洲大陆30°N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40°N地形剖面图

教师提问:1.请说明亚洲地势东西方向变化有哪些特点? 2.说说北美地势东西方向变化的特点?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部和西部高中部较低。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观察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看看他们各流入哪个大洋,并说说这些大河的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略。

教师讲述:鄂毕河和叶尼塞河流入北冰洋;黄河、长江、湄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印度河流入印度洋。受地形影响,这些大河都发源于亚洲中部,流向周边的海洋。

课堂小结:亚洲因为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是世界第一大洲。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6个地区。亚洲地势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受地势地形影响,亚洲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教学反思:

本 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关于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这是教材安排学生学习的唯一一个具体大洲的地理位置,所以本人在设计时特别注重对大洲地理位置、地形的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便于今后学生在接触其他地区需要分析其位置、地形时可以通过现在的学习提高自己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设计意图明 确,所以课堂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措施,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密切,整体感觉一气呵成,所以学生最终的三维目标实现较好。

巩固练习:

1.世界上面积最大和最小的洲是()A.亚洲和大洋洲 B.亚洲和欧洲

C.大洋洲和亚洲 D.亚洲和南极洲

2.亚洲的地势特点是()

A.中间高、两边低 B.中间高、四周低 C.东西低、南北高 D.中国高、伊朗低

3.受地势影响,亚洲河流()

A.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B.呈环状围绕着青藏高原。

C.呈放射状从四周流向中心 D.由东向西流。

4.亚洲最大的平原是()

A.西西伯利亚平原 B.华北平原 C.印度河平原 D.恒河平原 5.亚洲和非洲的地理分界线是()A.尼罗河 B.乌拉尔河

C.苏伊士运河 D.红海 6.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是()A.青藏高原 B.蒙古高原 C.伊朗高原 D.巴西高原 参考答案:

篇3: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导学案

一、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历史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但要受学生的认知图式、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还会受学习活动所在的学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

例如:七下人教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中重点内容———关于“隋炀帝修大运河”的评价, 一般情况下导学案会设计成: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怎样看待隋炀帝兴修大运河?

问题设计简单, 但缺乏适宜的学习情境的提供, 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思维难度较大, 可能无从下手。

换种方式, 如下: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 请你先阅读理解, 不懂的地方问老师, 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 (1) 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 (2) 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利用导学案这一平台, 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诗歌, 了解古人对大运河开凿的两种不同的态度, 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再如: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 如果“郑和下西洋”部分的导学案这样设计:

根据书本知识, 快速完成1—4题 (个人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纠错)

(要求:书中划出要点, 理解记忆)

1.明朝前期, ___ (皇帝) 派遣 ___ 下西洋。

2.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为了 ___。

3.郑和下西洋共 __ 次, 共历时 ___ 年, 首航的时间是 __ 年, 船队规模由 __ 人和 ___ 船组成。

4.郑和下西洋起点是 ___, 最远到达 ___, 七次航行共到 过 ___ 国家和地区。

填空式的导学案设计索然无味, 学习任务思维要求低, 学生阅读干巴巴的文字很难产生对郑和下西洋恢弘气势的感性认识, 进而失去探究历史根源的愿望。

而设计成这样———

根据PPT播放的《大航海》视频并结合书本知识, 快速完成1—4题 (后略) 。

虽然导学案上只增加了几个字, 但是这部分历史的呈现方式已经从单纯的文字变为形象的影片展示;教学模式也从单纯的导学案教学变成导学案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实际教学中, 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了极大反差。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 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视频的同时快速记录下有效信息, 基础知识的自学效果非常好。在此后的探究环节中, 学生更是延续这种学习热情, 思维活跃, 讨论热烈。

由此, 我们可以知道:导学案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字性的真实情境, 虽然在增加初中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上是有所欠缺, 但可在导学案设计时注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

二、提供问题解决类的历史学习任务

从事复杂的学习任务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特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智力和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11-15岁) 是发展的最高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具备理解和使用抽象概念的能力, 初中学生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

所以, 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既具有挑战性, 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成熟度的,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又会带动一些低级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往往围绕课文重难点进行设计, 在导学案设计中是重点部分, 也是课堂活动中师生最为关注的部分。

这样的设计, 几乎可见于每一个我们初中历史导学案。节选部分如下:

人教版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活动三:统一之路-----骨肉依存/来往密切

合作探究: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 根据你的了解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有利因素?

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

合作探究完成思考题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 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 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

三、提供学习的扶手、支架

“扶手”、“支架”用来帮助学生从较低的认知水平向较高的认知水平发展。导学案设计中能为学生发展, 创建学习环境提供的“扶手”是将有思维难度的题目进行分解;或者提供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材料,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后, 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地层层递进。如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类的解决任务:“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 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 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假如问题到此结束, 学生还是比较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将一个大而难解决的问题, 分解成两个具体的小题目, 缩小切口, 降低难度, 带领学生一步步提高认知水平。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扶手”、“支架”, 导学案也在这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摘要:“所谓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人际关系和学习资源的组合。”良好历史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关键词:导学案,情境,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篇4: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导学案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本条标准涉及的问题是“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要求以某一大洲为案例,学会分析描述大洲的位置,方法是“运用地图”,培养利用地图提取信息阐述事物的能力。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各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各不相同,课标要求以某一大洲为案例,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气候、河流特点,方法是“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其能力要求更进一步,不仅会使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还应学会归纳总结。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二个问题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是对第一个问题的阐释。本问题要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归纳综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也便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某一大洲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从人文角度让学生学会分析大洲的一般方法,即“运用有关资料”。需要注意,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都应用辩证观点去分析思考问题。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大洲内部的经济差异,倾向于具体的实例与经济数字,应引导学生采用对比方法分析具体的实例资料,得出结论。

2.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亚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概况;运用归纳方法,总结亚洲地理特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亚洲地理特征的成因;运用比较方法,认识亚洲与其它大洲及亚洲内部地理环境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法学习地理知识;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所生活的大洲的热爱之情。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体验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第一节“自然环境”分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三个小标题,这三方面的内容基本是相互独立的。需要注意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它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如“世界第一大洲”通过图6.1使学生明确大洲半球位置的描述,并安排了图6.2、图6.4和两个活动来练习描述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地形和河流”通过图6.5、图6.7、图6.8和一组学生活动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的基本方法,同时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的气候”通过文字说明和图6.9、图6.10,归纳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利用活动延伸到非洲气候特点的分析。

第二节“人文环境”划分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三个部分,主要体现区域之间的差异。“人口最多的大洲”通过图和数据,着重讲述亚洲与其它大洲的差异。“多样的地域文化”通过图6.17、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差异”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三、教学建议

第一节自然环境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应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新课引入)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猜猜看的形式,请学生说出图片或电视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学生答出国家或地区名称,最后总结这些景观均在亚洲。

1.世界第一大洲

这一小节虽名为“世界第一大洲”,但主要教学内容是描述大洲的位置。教材安排了四幅重要的地图来辅助学习。“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6.1)是一幅常见的东西半球图,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确亚洲的半球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大洲在哪个半球来描述其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图”(图6.2)描述了亚洲与其它大洲的分界线,标注了濒临的大洋和重要的经纬线,便于学生描述亚洲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七大洲面积比较”(图6.3)是一幅堆积图,不但清楚地表示出各大洲面积的数据排列,还形象地表示出各数据项的数值,从面积角度来说明“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地理分区”(图6.4)地图展示了亚洲的六个分区,利于学生明确各分区的相对位置,特别是我国与亚洲其它大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铺垫。

教学中应首先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完成P3的活动1、2,让其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大洲位置,应从纬度位置(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两方面描述。对相对位置的描述,应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表示方位的词汇,能够换位思考,灵活应对。在P3活动3的教学中,首先应带领学生完成提示(1)、(2)和(3)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证明亚洲是世界最大的一个洲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地形和河流

可用歌曲《亚洲雄风》引入,鼓励学生收集文艺作品中对亚洲的表述,加深学生对亚洲的热爱。在这一小节中,教材提供了三幅重要的地图。“亚洲地形图”(图6.5)是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形象地表示了亚洲地形及河流的分布。阅读这幅分层设色地形图是这一小节的核心。首先要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从陆高海深表中得出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高度,明确不同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类型,再引导学生找出主要地形区,观察其位置和海拔,最后总结出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指导学生完成P5的活动。

亚洲的河流分布与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到这些河流,逐一分析河流的位置和流向,由此得出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6.7)和“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6.8)两幅图直观形象地反映了两地高低起伏的状况,可以作为对已经得出的亚洲地势特征的一种验证。这两幅图的判读是难点,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教学中可以设计为:参照“亚洲地形图”,学生想象一下沿北纬30°的地形剖面图会是什么样子,甚至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幅草图,然后与教科书上的剖面图进行比对,看看这幅剖面图与学生的想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不同之处。然后请学生用这幅剖面图解释亚洲的地形特点。可以提示学生计算这条剖面线上的最大高差,以及地势高低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要求学生分析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

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中所提及的地形区和湖泊,让学生逐一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到,并说明这些地理事物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在地形图上的。通过这些描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理事物。可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学习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3.复杂的气候

在这一小节中,教材提供了两幅重要的气候图,“亚洲气候类型”(图6.9)是一幅专题地图,非常清晰地将亚洲各气候类型标记在图中,便于学生分析总结。“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图6.10)是一组气温曲线或降水柱状图,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了亚洲南北纬度方向上的气温差异与东西方向的降水差异,目的是通过此图引导学生分析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这一小节的教学中,一要注重各种地理图像的应用,二要将气候和位置、地形以及农业等地理要素联系起来研究。亚洲气候的特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亚洲的气候类型”和“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这两幅图来总结。结合活动1的第(1)和(5)项内容分析气候复杂的成因。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本小节的另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被淹没的土地”,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可以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简要说明季风气候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在分析亚洲气候特点之后,应总结分析一个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可以提示学生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非洲。应通过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最后可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分析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第二节人文环境

本节是在“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亚洲人文地理特征的展示。本节从“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人口入手,然后拓展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形成的文化、经济方面。所以,这节课也是承上启下的部分。在对亚洲的人文地理环境有了认识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分析尝试,将为之后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本节作为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一方面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学会对某一区域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新课引入)展示亚洲不同民族的服饰(事物或照片),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请学生猜一猜穿着这些服饰的民族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个区域。用这样一个“猜猜看”的活动引入,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切入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1.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材在进行人口部分讲解时,提供了三幅重要的地图。“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扇形图(图6.13)的直观形象对认识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很有帮助。图中的数据也很重要,是需要记忆并理解的部分。“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图6.14)展示了世界人口的大致分布特点,可以看到在有人类居住的大洲,都有人口数量超过1亿的国家,但亚洲最多,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日本和巴基斯坦,其余大洲均为1个国家。“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6.15)中的绿色圆柱体代表各洲人口总数,圆柱体顶端的数值即为人口数;紫色圆柱体代表该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顶端的百分数就是具体的增长率。这幅图由于是配合活动中的题目提供的,所以在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人口学公式,对图中和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活动1,总结出亚洲人口众多的特征;教会学生利用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的方法。提出问题“人口众多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并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2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完成联系框图的填充,同时应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鼓励学生自己绘制出良性循环的结构图。可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亚洲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多样的地域文化

关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其内容相当丰富。由于初中阶段对文化的了解还很浅薄,对文化复杂的概念体系也很难形成区别,所以,教材的知识体系很简单,只是呈现一些文化实例,让学生对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感性的认识,重点是这些文化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材提供了两幅重要的地图。“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6.16)大体展示了亚洲文明发祥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这里由于三地间的共同点相同,有利于得出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影响的肯定结论。教材选用的三个文明发祥地都分布在亚洲,在非洲尼罗河下游分布着另外一处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可见,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其实都分布在河流流域,这也充分体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制约。“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图6.17)主要通过文化现象来展示各地的文化,然后再辅以文字呈现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从而展示人类生产生活形式之间的关系,突出不同环境下的不同人文现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可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活动1,训练学生观察顺序和思路,让学生说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竞争合作意识。活动2可以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其扮演亚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绍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每组介绍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其它组猜猜这个民族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方,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经济发展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经济发展道路也大不相同。为了说明亚洲内部经济差异,教材提供了“亚洲部分国家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6.18)。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读图6.18完成活动1,通过对比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亚洲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关于各国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运用影视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说明各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不相同。“亚洲五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图6.19)是一幅统计图表,目的是向学生说明亚洲各国不仅国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同,而且各国的产业结构差异也很大。教材中的三个问题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的。第一层次,以日本为范例,既提供了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也出示了具体的数据,指导学生通过日本的数据认识这一坐标系。第二层次,韩国和印度部分是读图填数据;第三层次,泰国和缅甸部分是读数据填图。在教学中注意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最后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指标。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发现规律,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应注重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篇5: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导学案

第二节

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某一个具体区域的学习过程中,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上册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的自然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对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是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3、通过对教材文字阐述的理解,把握归纳一个地区地形、气候和水系的一般方法。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其相互关系。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播放有关亚洲自然环境典型图片的视频,引入亚洲自然环境一词。然后,告诉学生所有这些图片和歌词展示的是亚洲自然环境的部分,亚洲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需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学过程

1、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找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他们的大致海拔。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读图得到的信息,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亚洲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

活动:阅读“亚洲地理集锦”,将文中所提及的地形单元,逐个在图6.6亚洲地形图中找到,并让学生描述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这些地理事物的。如:珠穆朗玛峰用一个黑色小三角表示,旁边标注8844.43米、西西伯利亚平原用一大片绿色表示等。通过这些描述,学生可进一步熟悉并掌握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方法。

2、结合“活动”第一题第(1)、(2)问,引导学生就阅读“亚洲地形图”获得的经验和方法,阅读“北美洲地形图”,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3、判读“亚洲大陆沿北纬30º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验证已经分析得出的亚洲地势特征。

活动:让学生沿东经80º画出一条线,通过小组讨论,说出沿东经80º的地形变化特点。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4、根据前面掌握的分析亚洲地形剖面图的方法,结合“活动”第一题第(3)问,引导学生分析“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º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分析深度可根据学生的水平而定,一般能够判断出东西高、中间低即可。

5、引导学生在“亚洲地形图”上,按教材提示,找出亚洲的主要河流。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流入太平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入印度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入北冰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读图小组讨论亚洲河流的流向问题,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注入印度洋的河流大致以什么样的方向流入海洋?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根据结论结合亚洲的地势特点思考分析河流的流向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最终归纳得出:亚洲的河流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入周边海洋。

6、结合“活动”第2题,引导学生通过读图6.11和图6.12,解释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北美洲地势中间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庞大的支流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板书设计:

1、亚洲的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2、亚洲地势沿30ºN的地势变化特点:低——高——低

3、亚洲河流的流向: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注入太平洋的河流: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

篇6: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理解地形、气候、河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气候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形成人地和谐的观念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措施

重点、难点:学会描述亚洲的位置特点;分析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

突破措施:

通过学生自主地读图、绘图,掌握亚洲地理位置和地势、地形特点,并通过与其他大洲的经纬度比较,得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结论,让学生建立较清晰的空间概念。

加强读图,立足课堂。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征。在地理课本中,很多知识以图为主体,斌且在图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因此对学生赌徒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要摆脱地理学习的困境,一定要培养学生对“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三、学情分析

刚从小学跨越到初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学习成绩不太乐观。对初中学生来说,所面对的学习任务,学科特点,学习方法与小学有较大的差异。对初中地理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学习地理的最大的困惑。初中的地理课程与小学的科学课程在教学重点上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学习方法上还没有转变过来。其次是老师的教法有明显的区别,小学的学科知识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反复学习的过程,到了初中由于学习任务重,课时少,学生基础知识差异大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教法上有别于小学。而这种教法在短时间内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一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差,具体表现:动手能力不强,语言表达欠佳,课外知识积累少,地图掌握能力较差。

四、课时分配计划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范围2课时

第二节自然环境2课时

学习与探究认识亚洲的国家1课时

篇7: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导学案

一、选择题(每个1分,共 15分)

1、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A亚洲B 北美洲C 南美洲D 非洲

2、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界线是()A 苏伊士运河B 巴拿马运河C 土耳其海峡D 白领海峡

3、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是()A亚洲B 非洲C 欧洲D 大洋洲

4、亚洲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是()A 山东半岛B 中南半岛C印度半岛D 阿拉伯半岛

5、亚洲人口超过6亿的国家一共有()A 6个B 7个C 8个D 9个

6、从所在的半球看,亚洲主要位于()A 东半球、南半球B 东半球、北半球C 西半球、南半球D 西半球、北半球

7、亚洲最大的平原是()A 东北平原B 印度河平原C 华北平原D 西西伯利亚平原

8、亚洲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如两河流域的()A 阿拉伯文化B 恒河文化C 印度河文化D 华夏文化

9、下列国家中,依靠发展出口石油资源,成为亚洲富裕国家的是()A沙特阿拉伯B 中国C 印度D 新加坡

10、世界陆地最低点是()A 里海B 死海C 地中海D 黑海

11、影响亚洲大河流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 气候B 海陆位置C 纬度位置D 地形

12、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中国、印度尼西亚分属于()地区?A.东南亚、南亚B.东亚、东南亚 C.西亚、南亚D.中亚、西亚

13、关于亚洲的世界之最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 B.里海——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C.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半岛D.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淡水湖

14、依据“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我们应在什么地方才能看得最远?()A.蒙古高原B.西西伯利亚平原C.印度德干高原D.珠穆朗玛峰

15.小红为向外国小朋友问好,特意制作了一张精美的贺卡,装进一只漂流瓶中,然后丢进了湄公河。下列国家的小朋友最有可能拣到漂流瓶的是()A.俄罗斯B.中国c.印度D.越南

二、填空题(11分)

16、世界最大的湖泊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18.在亚洲的六个地理分区中,中国位于

19.日本的象征是,国花是 20.世界最高的高原是21.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洲

22、日本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岛。日本的文化是的文化。三.实践题

22、暑假期间,有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到亚洲四个不同的地点旅行。回到学校后,他们分别描述了各自的体会和所见所闻。其中有一位同学在撒谎,他是()A.甲说:“我不会游泳,可在死海中,即使不带游泳圈我也能随心所欲地畅游大海。”B.乙说:“在我去乌兰巴托的路上见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目睹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

c.丙说:“我玩遍了世界最大半岛的每一个角落,那里到处绿树成荫,鲜花飘香,各种各样的水果我都尝了,真好吃!”

D.丁说:“在日本,随处可见穿和服的妇女。吃饭时,几乎每餐都有鱼,真合我的口味!”

上一篇: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下一篇:生产队长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