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高中作文素材高三

2024-08-08

判断高中作文素材高三(精选11篇)

篇1:判断高中作文素材高三

正是小孩执意分清,导致种瓜来吃的目的不能达成。

这就告诫我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不能过于注意道边的奇花异草,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而且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心急。

在细枝末节上的大费周章,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甚至会让你在路上迷失原来的方向。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里的小节不是那些必不可少的琐碎的工作。就如给丝瓜和肉豆浇水是结瓜结豆的重要过程,是对自己目标有帮助的事情。而分清藤和须就是对目标无意义的小节。正是福尔摩斯将自己专业化,甚至连地球绕太阳的知识都不去了解,将足迹分析等刑侦方法熟练掌握不断提高,才让自己成为首屈一指的侦探。就算不懂数学,连高考数学零分都不影响朱自清成为文学大师。如果像钱钟书那样把书读专读精,蔡元培就不会在日记里羡慕钱钟书,也不会悔恨自己读书太杂了。删去小节、剪去枝干,会让主干更清晰更明确,就像把乌云驱散,让阳光直直地射向梦想的地标。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过于心急,往往适得其反。肉豆须必定是长出肉豆的,丝瓜藤也必是长出丝瓜的。等到秋天,自然能分辨清楚。正是因为不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过于心急,小孩毁掉了丰收。实现目标,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干。“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想着一步登天、急功近利的人终不会轻易实现梦想。如果项羽能踏踏实实地将兵法学习,而不是想着迅速学会而最终放弃,可能也不会落到被围垓下、乌江自刎的境地。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才会让你在走向梦想的道路时更加稳健。

记住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将航行的目的地烙在精神里,丢去不必要的行李,带好指南针轻装上阵。在乌云密布的时候不必灰心,在看到海市蜃楼的时候不必心急。好好地掌舵,坚定地沿着指南针的方向航行就会到达目的地。

篇2:判断高中作文素材高三

成功之路本就崎岖,而质疑又让它布满荆棘。如何劈荆斩棘,在黑暗与恐惧中寻来成功的曙光,如何直面这质疑呢?

首先,要使我们的心态平和。佛家说的极是“风未动云未动,是心在动”对呀,心态做到平和,质疑就烟消云散了。刘翔以自身的二次腾飞印证了这一点,当他背着几十亿人的期望低头退场,有多少质疑的杂音“刘翔真没用,爬着也得跑完,装腿疼骗谁呢,不就怕输吗,胆小鬼”,“翔飞人的时代一去不返了……”而无论这噪音多嘈杂,也未曾拨动英雄的心弦,这只苍鹰始终挥动着臂膀,在自己的长空中,坚定的飞翔。他没用自暴自弃在微博上哭诉委屈,而是欣然接受治疗,并在烈日寒风多国往返的情况下艰苦备战。他说:“话是别人说的,情绪是自己给的,只有心态平和,才能专心备战。”是的,英雄再次振动翅膀,钻石联赛夺牌,世锦赛摘银,公开赛夺冠,他书写了一个英雄回归的壮丽篇章。而若不是放平心态,杂音早已压住了他的翅膀,他又怎能搏击长空?

第二,要随时拥有自信。“自信会让奇迹发生。”傅雷说得对极了,看似不可能的事在自信的光芒下照耀也会折射出五彩的光亮。马云用自身的成功阐释了这一点。当时他年轻没有经验,国内也没有网上商城的先例,朋友们都说:“你要成了,我的名字倒着写!”可他跑上长城在烽火台指着天空高喊:“我要做开创先河的那个人!”他说:“今天明天愈发残酷,可自信让我们熬到后天的光明。”终于马云以自信的力量开辟了时代的先河,开创了中国最大网购商城淘宝网,成为了业界弄潮儿。而若他不是用自信的波涛击碎质疑的风暴,怎能使自己的人生奔腾,绽放?

第三,也是取决定性作用的,要默默努力。“胜利总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再熟悉不过,凯瑟琳就证明了这一点。她前夫卡梅隆是妇孺皆知的《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导演,别人都质疑她只靠前夫的提携及影响力才小有名气,可她不言语,默默探寻着自己的导演风格,避开卡梅隆的创作手法,每天只睡三小时,几年呕心沥血以《人生断点》获得奥斯卡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还成就了一批电影新人。若不是默默努力,怎能实现一位风云女性的独立自强?

学会了这三点,就让我们直面质疑的波涛吧!纵观古今,多少英雄在质疑中成功?宋濂若不是以勤奋直面别人说他出身低、天资差、难成器的质疑,何以成为大学士,影响千万弟子?贝多芬若不是以自信面对别人说他是古怪的孤儿,难成自己的乐风的质疑,何以成为后无来者的音乐巨匠,谱写一代人命运的篇章?季羡林若不是以平和的心态直面文的批判与“臭老九”的质疑,何以成为精通简语、各地文化的学士,在清华园唤起无数学子的报国热情?

篇3:浅谈高中作文应注重素材积累

一、观察积累, 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 观察是写作的门径, 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 才能从生活中发现很多素材, 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只有细心的观察、冷静的思考、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才能让写作内容真实、理智而生动。高中生的生活虽算不上丰富多彩, 但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许多可观的写作素材。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有其微妙之处、可爱之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 善于采集必定会让他们成为我们写作的优良素材。比如我们要写莲花, 如果你连莲花最基本的形态、习性、特征都不知道或者不清楚, 试问你要怎样去写你心中的莲花?更何谈寄寓自己的情感, 阐述深刻的哲理。再有, 假如我们要想展现真情动人的画面, 可是对于生活中哭泣的情景, 拥抱的感动, 争吵的愤怒……从不关注的你又怎能将其真实动人的细节展现出来, 又怎能达到真实动人的效果?所以, 我们要有意识的观察生活, 积累生活。当然, 观察要有顺序, 要抓住特点, 要细致入微, 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样会使文章更加生动, 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阅读积累, 博采众家之长

要想写出好的文章, 只有不停地去积累素材, 不停地阅读, 不停地从书本或者生活的经验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写作素材。我们这里说的积累包括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识的阅读和学生自主的无意识的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识的阅读是指教师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布置课外延伸阅读, 拓宽知识面, 以备写作使用。学生自主的无意识的阅读是指学生会无意识的对某些文学作品、文学刊物感兴趣。这种阅读无疑就是一种积累。有了这些积累, 我就可以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写作, 写出成功而精彩的文章。比如《屈原》的学习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追求, 然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有关屈原的材料。那么, 在以后的写作中如果遇到爱国方面的主题的, 学生就可以举屈原的事例等等。另外, 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自己的阅读兴趣, 比如有的学生很喜欢读历史小说等, 这些对他们的习作都有很多帮助。所以, 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要做适当鼓励和引导, 为其创造阅读的空间, 为习作积累素材。

三、信息积累, 关注各种媒体

随着信息现代化的发展, 信息传播的手段愈来愈多, 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日俱增。除了纸质的书刊, 电视、电脑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夜以继日的传播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传播手段有声音、有画面, 立体感强, 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比如, “焦点访谈”栏目中每个事件都可以是我们写作时最有说服力的例子;“玲玲星友会”中那些明星鲜为人知的感人的一面, 更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在看电视剧时, 我们也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写作素材。比如《三国》里面的人物、故事等等, 都有其意义和价值, 都是我们写作的极好的素材。所以, 家长应不要管得太紧。另外, 高考作文命题总是与当时的时事、热门话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留心时事, 注意热门话题, 让学生跟上时代, 跟上形势。比如, 历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CCTV体坛人物”“CCTV中国十大经济人物”等, 这些人物身上, 往往都凝聚着某种足以感动人的精神, 闪烁着时代的光芒。同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 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

四、活动积累, 努力创造素材

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创造素材,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活动, 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参加一些活动。因为让学生自己亲自经历了, 他的感受才最真切, 感悟才最真实。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才能得到最真实的展现。比如运动会, 不仅增加了班级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 而且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一次由行动到情感, 由情感到思想认识的感悟。试想这样的活动怎会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又怎会不想把它变成文字, 让他人与自己共同分享这份深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 就可以组织一些课本剧汇演、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高中生喜爱的形式, 丰富其生活的同时, 积累写作素材。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 走上社会, 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等。总之, 通过活动, 学生可以更好的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使文章声情并茂。

五、动笔积累, 要有一双勤快的手

常言道, 好记性不如烂笔墨, 所以要勤于动笔。这里的动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 在阅读时, 遇到好的语段把它摘抄下来, 比如名言警句、优美语段、经典故事等等, 这样就为以后的写作作了语言积累。二是指, 在平时多做练笔练习。比如写日记、写读后感、写书评等。以便以后写作时留作参考。三是指, 做有目的性的习作练习。为养成好的写作习惯, 非多做不可。因为习作不仅仅是技术, 而且应该是艺术。只有美好的事物才可以称为艺术,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无论写什么都会给人美好的感觉, 就需要不断地练习写作的技巧、写作语言, 以其更好的传达情感。可见, 要想提高习作能力, 动笔积累是不可忽视的。

六、背诵积累, 熟能生巧

我国古代早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诗”的说法。学生在高考写作时要完全靠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要完全从他们的大脑资料库中筛选信息, 组织材料,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丰富的素材积累, 学生平时记忆素材就是显得尤为重要。董必武曾教导自己的女儿:“语言每课至少读十遍, 有些课文要背诵”。高中生是记忆的最佳时期, 古诗文、名篇名句、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等的背诵会丰富学生的头脑, 在习作中的恰当运用会使学生的作文增色许多。比如古诗文、文言语句的运用会使文章显得具有知识的厚重感;名言警句的运用会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俗语、歇后语的运用会使文章变得活泼幽默等等。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背诵积累, 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谈高三作文素材的储备

一、从教材中就地取材

让学生依据课本整理、提炼作文素材是一种捷径。取材可以是词语、诗文名句积累,也可以是富有创造性、启发性、哲理性文句积累,更可以是作家思想、经历、情操的积累。在要求学生梳理时,老师可拟定话题(如思乡、爱国主题的,青春话题的、人生话题的等),让学生有的放矢、分门别类整理。具体操作方法是,每两人为一小组,两个星期后进行成果展示会,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进行现场解说、展示、交流、点评。

二、从考试练习中撷取素材

高三大量的考试练习题是不容忽视的作文素材库。讲评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和文句事例积累。如词语使用题,我会要求学生把选项中的词语带入句子仔细甄别近义词的细微差异,逐渐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增强作文中推敲使用词语的意识;如仿写、扩写、拟广告语、拟写对联等语言表达题,我会要求学生背诵至少三个学生自己满意的答案;如阅读理解题,让学生熟读精美文章自主选择文句、事例乃至篇章积累,有感悟的写出感悟笔记;再如作文,每次都印发典型例文,要求学生感悟背诵至少三个切合话题的典型事例和自主选择的精美文句。讲评后要求学生按语言类和事例类分类整理。

三、从生活中汲取素材

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流,只有源泉丰盈,溪流才会活泼泼奔腾不止。”一语道破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高三生活看似单调乏味,但学生在拼搏努力的过程中,会有烦闷、焦躁,亦会有自我砥砺、拼搏的充实和成功的喜悦,会有各种刻骨铭心的经历和感受,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我引导学生每周记周记,及时练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历程,捕捉生活中思想中的闪光点,沉淀情感积淀语言。

四、打造精美“晨读套餐”,提供综合营养

晨读是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黄金时间,教师在晨读材料的准备方面必须煞费苦心,力争材料少而精,让学生乐读乐记,可以速读速记。通过摸索改进在晨读材料的印制方面,我大体上确定如下版块:诗词赏读、文言典故、精彩文段、名人名言、热点透视、人物素材等。

五、借助“外物”(多媒体),冲击视觉,直扣心灵

善假于物,则会事半功倍。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便捷的优势,在作文素材的积累方面我们也不妨偶一试,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可以冲击其视觉,直扣其心灵。想利用好多媒体,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比如我在播放“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视频前,先印发给学生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介绍和颁奖词,这样视频和材料相互映照,学生印象会更为深刻,看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可择其一二人物);再如让学生观看“杨澜访谈中国首善陈光标”的视频后,组织学生讨论:你怎么看待陈光标的“高调”行善?适时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

篇5:如何判断事物高三作文

认识事物有正反两面,一件事物的好坏不能单凭个人的喜恶去判定,所以说,思维要多活跃两圈,多角度去认识事物才能使我们的视线更开阔。

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事实是这样的吗初中,若真是眼睛看到便为真,那电视剧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冤枉事呢。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宫廷里,受人陷害的事情屡见不鲜,明明是假的,却总被当成真的还判了死罪。所以说,凭我们单纯地用感官去认识,得到不一定是真相,也许是迷惑你的一个幌子。任何事情要在调查的基础上,以客观事实为凭据,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

又有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确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在陷入某件事情中,他的理智往往会被自己的主观情感所蒙蔽,导致错误的判断与行动。而外人往往则以看客的形式去分析事情的缘由,不掺杂个人的情感意识,那么得出的结果往往客观公正的多。所以呀,我们看待事物要跳脱自身,不要局限在一个范围里,像王国维说的“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果我们鉴,可以知兴替,以征为鉴,可以明得失”。每个人的认知难免有局限,可若是有比较那么就很容易判断一件事物的正确与否。我们会拿他人与自己做比较,来明确自身的优缺点,从而调整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若总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与他及事物的发展,那就犹如井底之蛙,目光短浅,见解狭窄。

篇6:判断高中作文素材高三

颁奖词:天降大任于斯人,十方遍布迦陵音,转鹏万里根在华夏,一世多艰深情不变。师承一代名家,海外别有建树,在世界文化之大坐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叶嘉莹的故事: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地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

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封闭 1 的庭院,在她眼里却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窗前的修竹、阶下的菊花,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咏的对象,也让她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现在的年轻人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那是不行的,圣贤的语言在你身体里根本没发生任何作用。‘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那才是对的。”叶嘉莹对记者说。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又干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至今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妥善保存。后来,她把笔记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风雨逼人一世来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刚开始教书时,生活清苦。冬天,叶嘉莹里面穿着大棉袄,外面穿一件布做的长衫。因为骑车,天长日久,衣服的后面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去上课。“只要我讲课讲得好,2 学生对我一样尊敬。”她有这种信念,因为她记得《论语》中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即便一无所有,内心仍保有高洁的品德和操守。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颠沛流离中,她写下这样的诗句:“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个人命运在大时代面前被彻底改写,她从此背井离乡。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而被抓。不久后,叶嘉莹任教的中学,从校长到老师都被认为有思想问题,全部被审查。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夜里,在主人家的走廊上铺个地铺;中午,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叶嘉莹不得不出门,在烈日之下抱着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3年后丈夫出狱,性情却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在绝望中,她只有“把自己一部分的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才有勇气生存下来”。

后来,经师友介绍,叶嘉莹到淡江、辅仁、台大3所大学任教。生下小女儿后,她没能好好休养,身体不堪重负,又染上哮喘,每天下课回家,都会感到胸部隐隐作痛,身体似已被掏空。她想起了王国维《水龙吟》中的句子“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不免自伤。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她记得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记诵与原诗并不完全相合,但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由于出色的教学成就,叶嘉莹的名声散播开来,她获得了台湾大学的教授职位。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她有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她对学生说:“诗歌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准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课堂上反响热烈,连叶嘉莹自己也完全沉浸其中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经原辅仁大学外文系教师李霁野介绍,她来到南开大学,就此与南开结下深深的情缘。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叶嘉莹却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想起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重新焕发的热情,让她抛却了“小我”的狭隘和无常。

诗歌使人心不死

叶嘉莹写过:“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对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不管学生是初中生还是研究者,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的事,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教书,叶嘉莹的好多学生现在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今年她90岁生日时,有学生打电话给她,说很抱歉,老师的寿辰来不了了,因为已经不能走路了。叶嘉莹用自己澎湃的热情,深深感染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台湾作家陈映真曾经回忆:“叶教授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她在中国古典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惊叹艺术和文学之美。”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早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今后将定居南开,决定捐资,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如今,叶嘉莹正在从事一项浩繁的工程。“我教书70年,历年的讲课、讲演的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她指指家里摞着的一个个行李箱,“这些都是我带回来的历年的讲课录音和录像。”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她的著作文白相杂,理论性强,而讲课时深入浅出,整理出来更利于向读者普及。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让这有限的生命之火为点燃其他木柴而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篇7:语文高三作文素材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二)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三)李嘉诚亲自去接老师

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

经过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由于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汕头大学的老师知道后感动地说:“这件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诚心。他能舍命办教育,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

(四)尼可洛·帕格尼尼身陷囹圄志不移

篇8:高中作文素材积累教学方法探究

关键词:高中作文,素材积累,方法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一篇词义通达、文采飞扬的高质量作文需要优质的词汇、语句有机组合而成, 这些词汇和语句就是所谓的素材资料。积累充足的素材资料, 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目前的高中学生作文常常出现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问题, 影响了学生的创作质量以及作文得分, 因此, 素材积累是作文创作的关键, 必须培养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能力,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作文创作水平。

一、扩大阅读量, 广泛涉猎

良好作文素材的积累源自广泛的阅读,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 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提倡多读好书, 丰富而广泛的阅读才能为作文素材积累打下物质基础。因此, 教师要善于将阅读教学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鼓励学生广泛涉猎高质量的阅读精品材料, 用这些精品材料充实学生的思想, 武装学生的头脑。

1.组织学生熟读并掌握课内学习资料的同时, 广泛阅读一些适合高中生的精品课外资料, 可以是世界名著、经典散文、知名小说等等。例如:《围城》、《平凡的世界》、《红楼梦》等近现代优秀文学作品, 以及一些优美精致的散文, 组织学生采撷散文中众多精美的语句, 形成散珠碎玉聚集在学生精美的笔记本或聪慧的脑海中, 形成作文素材。

2.优选一些经典名著, 科学地指导阅读方法, 截取经典名著中一些经典的段落、小节, 让学生重点赏析或玩味, 并写出读后感, 做好读书笔记,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读书感想, 这一过程不仅伴随着素材资料积累, 同时也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能够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3.要求学生背诵, 作文素材积累不是无来头的走马观花, 而是要形成记忆、切实吸收, 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背诵一些经典篇章, 领悟一些名人名言中的内涵。例如:古代经典文言文《赤壁赋》、《滕王阁序》等等, 达到对语句资料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驾轻就熟地利用这些名篇名句, 在自行创作时灵感大发, 能够暗流涌动、自然成文。

二、回归生活, 灵活训练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作文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 也就是说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看似平淡无奇, 事实上每天都有新鲜的事发生, 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塑造, 在一些文学作家的思维与文笔下显得熠熠生辉, 而且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文学创作更易于接近读者, 能走进读者的内心。因此, 高中作文教学也应该回归现实生活, 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截取素材资料, 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这些素材资料编辑故事、阐明观点、发表评论, 让学生结合生活素材资料灵活展开作文训练。

1.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新闻等, 可以为学生订购报纸, 每天一报, 学生能够凭借报纸了解天下大事, 进而能够时刻掌握一些时下热议的新闻事件, 形成作文的素材积累。

2.善于观察并积累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例如:精美绝伦的广告策划标语、商家活动宣传标语、优秀影视作品精彩片花等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支撑学生作文创作的词汇素材资料。

3.要求学生每周记3-5篇日记, 记录下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事迹, 或者对自己内心深处有所震撼和启迪的人或事, 鼓励学生在日记中针对这些人或事发表感想或评论, 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以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素材, 学生只有善于观察、积累、积极思考, 最终才能收获积极的感想。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能够依托现实生活找到资料, 打造出属于自己作文的创作作品。

三、实践体验、作文训练

作文素材积累并非局限于一些已经发生的生活事件或者前人经典名作的积累, 最重要的作文素材积累还是应当源于实践体验, 因为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才能产生最深刻的感想, 才能获得最真实的体验, 从而内心萌生最真实的想法, 将这些想法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带有真情实感的优秀作文,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走入生活, 积极进行实践体验, 从实践中收获最真实的感受。

例如:每逢节假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旅游小组, 到市内的一些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等进行参观考察, 可以是一些历史遗迹, 也可以是风景秀丽的景观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素材基地, 学生一边游历景观, 一边听取专业导游人士的讲解, 感受历史气息, 收获最真实的感受与感想, 同时受到强烈的历史文化的熏染, 从而产生最直接、最真实的内心体验与感受, 在学生感情迸发、激情澎湃之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下内心感受, 从而形成一篇篇带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作品。

这就是经历了实践体验后得出的作文素材, 这些素材可以作为学生作文创作的依据, 能够为学生未来的作文创作提供思想源泉。

四、总结

篇9:判断高中作文素材高三

关键词:高考复习;平衡;速率;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24-01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任何一科的学习都不再知识单纯的知识的学习,而应该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这也是其作为高考的重要考点的原因吧。在高中化学中,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历来都是学生最难理解又最容易遗忘的,特别是有关平衡的判断,速率与平衡移动的关系等不仅是化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它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 常常困扰着学生。

笔者根据高考复习经验,斗胆把自己对这两个难点的复习策略拿来分享一下。

一、化学平衡的判断

要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化学平衡。简单理解就是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极限,好像停止了,当然,我们知道并不是真的停止,而是达到了动态平衡。

从定义上我们知道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而平衡的判断标准只有两个:一是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二是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不再变化。但是考试时它常常会变化出不同的说法,不同的物理量来考查,这时很多的同学就会迷糊了,这时我们必须牢记以上两个判断标准。

1、判断标准一即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同一个反应是可以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固体和纯液体除外),且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但是一定注意没有特别说明,所有速率都指正反应速率。因此,如果描述为速率判断平衡与否的一定要体现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同一物质的一定要体现相等,不同物质的一定与方程式的计量数成比例。

比如:一定条件下,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氮气和氢气,发生如下反应:N2(g)+3H2(g) 2NH3(g)。

下列描述可以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1)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 N2(g)时,生成2amol NH3(g)(消耗N2(g)生成NH3(g)均指正反应,没有体现出逆反应,不能判断)。

(2)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 N2(g)时,同时消耗2amol NH3(g)(有体现正反应和逆反应,有体现等,可以判断)。

(3)3v(N2)=v(H2)(没特别说明都指正反应,没有体现出逆反应,不能判断)。

(4)3v正(N2)=v逆(H2)(有体现正反应和逆反应,有体现等,可以判断。注意速率乘积的把它转化成比值关系不容易出错)。

2、判断标准二即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不再变化

这个就可以衍生出很多的物理量,而该标准的关键则在于不再变化,简单的说就是“变化的量不再变化”。因此你必须先判断当反应朝某个方向进行时(通常可以考虑正向),该物理量是否变化,只有会变的物理量才可以用于判断平衡。同样对于上述合成氨反应。

(5)当N2(g)、H2(g)、NH3(g)浓度之比为1︰3︰2(没有体现不再变化,不能判断)。

(6)当N2(g)转化率达到最大(转化率是个变量,达到最大就不再变化,可以判断)。

(7)当NH3(g)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可以判断)。

(8)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再变化(可以判断)。

(9)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再变化(不能判断)。

此外针对不同的反应,可能还会有颜色、温度等其它的判断,在这些判断中压强和气体密度是相对较难的。如果恒温恒容,压强与气体物质的量有关,只要分析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关系就好,同样,密度则关键看气体总质量是否会变。合成氨的反应反应物气体计量数和为4,生成物为2,不同,当反应正向进行时,压强会逐渐减小,压强可用于判断。而这个反应因所有物质都是气体,气体总质量一定不变,因此密度是个不变量,不可用于判断。所以在利用压强和密度进行平衡状态的判断中一定要根据具体反应特点来确定。

总而言之,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一定要理解好,用好以上两个判断标准。

二、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

平衡移动的方向可以利用条件改变后反应速率的变化或利用平衡常数的计算式进行推断,这里主要介绍平衡移动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首先确定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当外界条件改变时,速率可能改变,而平衡的移动取决与正逆反应的速率关系,所以速率改变,平衡不一定移动,但平衡移动则一定是速率变化的结果。且速率改变后,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v(正)=v(逆),平衡不移动,v(正)

其次一般来说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

1、浓度通常指改变一种物质浓度(固体纯液体除外),在改变条件的瞬间,反应物浓度影响正反应速率,生成物浓度影响逆反应速率,且浓度增大,速率加快,浓度减小,速率减慢。比如,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此时v(正)=v(逆),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固体纯液体除外),在这瞬间,v(正)突然增大,v(逆)不变,导致v(正)与v(逆)不再相等,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改变其它浓度一样分析。

2、压强(一般指的是压缩容器体积)当然就只针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而且压强增大,所有速率增大,压强减小,所有速率减慢,只是增大减小幅度的不同而已。如果变化之后仍有v(正)=v(逆),平衡不移动。当然这个变化的大小我们可以借助平衡常数来推断(如有学习瞬时速率的也可以用瞬时速率来推断)。通过推断,得出压强增大,速率增大,平衡向反应气体减少方向移动,压强减小,速率减小,平衡向气体增多方向移动。当然,对于前后气体相等的反应,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性、深刻性和整体性,要证明的不等式右端与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很像,而等式的左端又可以是表示点到原点的距离,经过审题中的这样一系列的思考可以把这道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相结合,进而求解。

3、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式非常的单一枯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不起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可以在高一数学起始教学阶段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更加的灵活的为学生展示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

具体举例:比如在学习必修3第三章的几何概型这部分知识时,过去老师只能让学生看着课本上的素材学习,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老师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选取一组数据,为学生展示几何概型的相关知识。

高一数学起始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充分分析产生问题的本质原因,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来开展高一数学起始教学,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鸣英.培养高一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2013,

[2] 李 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浅谈高一数学起始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

篇10:高三人物作文素材

1984年,张保国考入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原济南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工作。在部队期间,张保国刻苦钻研,成为一名弹药专业骨干技术人才。19,他作为排爆紧缺人才转业到济南市公安局,成为局里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专业排爆手。军营,与他相伴的是危旧弹药、冲天火光和地动山摇;警营,他天天在“火山口”上过日子,与死神掰手腕。多年来,他总是第一个穿上排爆服担当主排手,成功处置涉爆现场110余次,排除爆炸装置和可疑爆炸物140多个,销毁废旧雷管30余万枚、导火导爆索51万余米,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浙江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在大地上书写奋斗

篇11:高三作文素材大全

【事件回放一】

“拍照”逼人让座

《南京晨报》报道 2008年1月1日,南京1路公交车上,大学生徐某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以后,要求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的许女士让座给老大爷,许女士强硬拒绝。遭到拒绝后的徐某及其同学朱某开始拿出相机,对准许女士进行拍摄,因此,双方争执起来,愤怒的许女士报警。面对赶来的民警,朱某表示,他和徐某并没有拍摄一张照片,只是想吓吓许女士让她让座。经警方调解,双方各自离开。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后,“拍照”逼人让座引发了争议。

【资料链接】

新闻一:《重庆日报》报道 2007年10月11日,重庆两名男子为了不给孕妇让座,在公交车上比起了身份证,并约定年龄小的让座。最后,58岁的张先生因比对方小3岁,成了“失败者”。

新闻二:《太原晚报》报道 2007年12月16日上午11时许,公交车司机王勇旖驾驶着809路公交车在解放路上行驶。当车行至宽银幕公交车站时,一位孕妇上了车。王师傅发现没有空座位,便动员一位坐在特需座位上的男青年让座。在多次动员后,这位青年很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开始用言语发泄心中的不满,中间还夹杂着一些侮辱司机的语言。从宽银幕站到下元总站,他一直说了半个小时。一路上,王师傅始终没有理睬男青年的无礼行为,专心开车。最后车上的乘客都看不下去了,纷纷谴责年轻人,他才匆匆下车离去。

【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之一:不妨宽容看待“拍照”逼人让座。且不说两位大学生只是“吓唬”许女士,并没有真正拍照,就算拍摄了,只要两位大学生没有刻意丑化她的形象,没有以营利为目的发布照片,没有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她的名誉,也未必造成侵权。何况,在公众场合的公众行为是否具有完全隐私权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两位大学生“拍照”逼人让座的行为没有任何瑕疵。比如说对不让座者好言相劝,而不是采取“拍照”的过激方式逼人让座;或者请司乘人员参与劝解,司乘人员通过车载广播进行温馨提醒,让座**或许可以避免。

总之,老弱病残孕专座座位权的归属问题,不仅关乎道德修养,更关乎严肃的法律问题。公众除了对无视让座公德的人进行道德谴责以外,更要理直气壮地请非老弱病残孕占座者从特需专座上站起来,用舆论与法律的双重力量促成让座公德的回归。

深度思考之二:该不该让座是公德,也是私德。不管怎么说,新闻中许女士行为的确令人不齿,从道德层面来说应该受到谴责。我们提倡“莫因善小而不为”,提倡出于人道主义的道德实践。我们所需要的是社会个体的集体道德观念的觉醒与进步,人性本善的质朴回归,为让座一事吵骂、拍照乃至惊动警察,则是素质不高的表现。

深度思考之三:“拍照吓唬”是种亚文明。假装给妇女拍照,并扬言要把照片发到网上去,大学生“拍照吓唬”显然是一种“亚文明”的行为。首先,拿出相机对准妇女半小时,非常不礼貌,虽说并没有真正拍照,但也让人难以容忍。其次,大学生以妇女坐的是“老弱病残孕专座”,而执意要妇女让座,尽管有一定道理,显然也有“泄私愤”的因素。在妇女不愿让座的情况下,大学生应动员其他年轻乘客让座,不必有意激化矛盾。再次,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应该学会礼让,不应为一个座位与他人争执,更不应“借老人说事”,即使妇女举动欠妥,也应该礼貌地劝说。

深度思考之四:拍照逼人让座,道德绑架!让不让座,事关道德,无关法律。

许女士的行为,只能受到舆论、道德的谴责,法律对其行为没有任何的约束力。

相反,两位大学生的行为,却在维护道德尊严的同时,随着行为的进一步升级,触犯了法律,良好的愿望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也许,在公交车上,所有人都可以对许女士的行为发表议论,对许女士的行为进行谴责,认为许女士是道德水准不高、道德行为低下的人,同时,可以对两位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褒奖,甚至对他们拍照的行动表示赞赏;到了派出所,情况可能就会倒过来,两位大学生的行为得不到支持,许女士的利益却要得到保护。

因为,道德不能超越法律,更不能绑架法律。

两位大学生试图利用拍照的方式迫使许女士让座的行为,显然是利用道德绑架法律,将道德置于法律之上的表现。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的任何道德行为、道德举动,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之内,超越法律,就会出现像两位大学生一样的行为结果,这不值得提倡。

【事件回放二】

崔博:“史上最牛的县长”

《华商报》2007年12月25日报道 绥德县职业中学校长高勇,为落实国家对贫困生补助款去找县长崔博签字,却赶上县长要去参加重要会议。心急的校长两次打开车门要求县长签了字再走。为此,绥德县教育局决定让校长停职检查,并向县长道歉;县公安局认为高勇扰乱机关工作秩序,对其作出了行政拘留7天暂缓处理的处罚决定。

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县长崔博遭到网民的口水轰炸,有网友将崔博称为“史上最牛的县长”。

针对陕西绥德县职中校长遭停职和拘留事件,2008年1月4日,陕西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赴绥德深入调查了解事情经过,作出六条处理决定,其中包括绥德县县长、公安局长、教育局长要向绥德职业中学校长高勇道歉。

【资料链接】

新闻一:《南方报业网》报道 重庆市彭水县教委借调干部秦中飞,2006年9月因一则针砭时弊的短信诗词失去了自由,涉嫌诽谤被刑拘,继而被逮捕。经舆论关注,秦中飞命运随后出现逆转,关押29天后被“取保候审”;再过25天,该案被认定为错案,秦中飞无罪,并获得了国家赔偿。这起案件被舆论称为“彭水诗案”。“彭水诗案”错在哪?据悉,有关方面组成调查组调查后认定,这是一起政法部门不依法办案、党政领导非法干预司法的案件,目前当地正组织政法机关学习反思,县委书记蓝庆华已被免职。

新闻二:《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19日报道高唐县名列山东省“县市竞争力十强”第六位,2007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47亿元。新建的多个城市广场,场景浩大,新修的水面壮阔的湖泊,景色宜人。被高唐县有关官员称为“城市规划上水平,城市形象显特色”,然而,出于对民生问题和公共事务的关心,不断有人在网上发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看法,这些并非歌功颂德的言论触怒了当地的某些领导。2007年初,随着董伟、王子峰、扈东臣等人因在“百度贴吧——高唐吧”发帖子被刑事拘留。董伟,高唐县民政局地名办主任。王子峰,高唐县医院主治医师。扈东臣,高唐县一中体育教师。他们被拘留的原因是涉嫌“侮辱”“诽谤”现任高唐县委书记孙兰雨。

【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之一:校长被拘,县长道歉就行了吗?这起事件,集中反映了当地执政环境的恶劣,暴露了当地领导执政为民意识的缺失,还反映了有关部门依法执政意识的淡薄和看领导脸色行事的官场恶劣陋习。

尽管县长向校长道了歉,但这个歉是发自内心,还是迫于舆论,抑或是缘于上级压力?人们不得而知,其中究竟含有几分诚恳,或许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不过,在此还想补充一点:倘若县长真的要道歉,也不应只向校长道歉,而应代表公权力向社会和民众公开道歉。

道歉只是一种形式,其实更重要的是,有关官员要通过这一事件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转变执政“官”念,要真正思考如何去除官威,体恤民情,心系百姓,关注民生,努力改变业已受损的官民关系和执政环境,如此才是民之所幸!

深度思考之二:校长请求签字的正当性不容置疑,其忠于职守、关爱学生的精神和情怀令人感动。既然身处县长的位置,就得做好公务繁忙的心理准备,就得应对随时来汇报工作和要求签字的下属,这既是人民赋予的权利,也是不能推脱的义务。

然,这是一起行政长官以权压法、公安机关滥用职权的案例,它折射出某些官员内心深处的特权意识,以及对群众疾苦和下属权利的漠视。在强调以法治国、社会和谐的今天,这样的事情令人难以接受。

深度思考之三:短短不到10天,“绥德事件”调查之迅疾,处理之认真,总结之深刻,超过了人们的最初期待。这种拨乱反正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停职、拘留事件对政府的负面影响,给社会舆论一个交待。

这也是民主政治进程中,权力与舆论监督关系的现实注解——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媒体的监督,绥德县教育局和公安局的权力边界,就不会受到挑战;行政长官的以权压法、有关部门的滥用职权和某些官员内心深处的特权意识,就不会如此清晰地进入公众视野,更不会被置于法律的程序中处理。

面对舆论,正视问题,及时“施治”,虽让某些官员脸面受损,却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依法追究责任人,更是在重申公权不容滥用。

实际上,对舆情的反应,对监督的态度,直接检验着政府“权力”与公众“权利”二者之间的真实关系,因而也最鲜明地体现“执政为民”的现实状况。

舆论监督的本质,是公众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如果我们的干部对舆论讳莫如深,对民意置若罔闻,又怎能期望他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我们党提倡“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强调“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有效的监督,是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也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标志。

【事件回放三】

李俊:网络天才入歧途

一只熊猫拿着三支香,这个图像一度令电脑用户胆战心惊。从2006年底到2007年初,“熊猫烧香”在短短时间内通过网络传播全国,数百万台电脑中毒。2007年2月,“熊猫烧香”病毒设计者李俊归案,交出杀毒软件。据李俊交代,其于2006年10月16日编制了“熊猫烧香”病毒并在网上广泛传播,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在网络上将该病毒销售给120余人,非法获利10万余元。2007年9月24日,湖北省仙桃市法院一审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李俊有期徒刑4年。这是我国侦破的国内首例制作计算机病毒的大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俊因就业无门而制造病毒予以发泄,案发后,却有10多家网络公司与他联系,甚至有公司欲以100万年薪邀请他加盟。

【资料链接】

新闻一:《东北日报》2007年6月27日报道就读于成都某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张某今年21岁,彭州人,今年3月利用学校分配给自己的校园网免费个人空间,建立了个人主页,并在教育网一论坛上获取了相关境外淫秽色情网站的网址后,链接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2007年8月18日,成都市公安局对张处以治安拘留。

新闻二:《武汉日报》2007年10月3日报道10月3日,武汉最大的色情网站“武汉交友俱乐部”网络涉黄案,在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进行了公开审理。案犯除了3名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外,其余5名均为80年代出生的孩子,据法庭后来公布的消息,涉案犯罪嫌疑

人平均年龄24岁,最大的32岁,最小的是一位18岁的在校大学生。

当地媒体报道称,许多案犯曾是大学的高材生,案犯之一黄啸宇,案发前还曾是南京某著名高校计算机协会主席。现在他只能在监狱里度过他即将到来的21岁生日。这起全国首例利用境外服务器传播淫秽电子信息案的8名成员,分别被判处拘役4个月和1年零8个月等刑期。

在此之前,9月29日,厦门宣判了全国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以来破获的第一起“黄网”案,这是厦门市第一起追究刑事责任的网上传播淫秽信息案,案犯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邓一尘。而9月28日,杭州市中级法院宣判了一起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正在高校就读的大三学生谢某成为浙江自开展专项行动以来被判刑的第一人。

【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之一:就业环境值得反思,“熊猫烧香”的作者为什么走到这一步?仔细看看他毕业后的履历,不难发现,这个让整个网络为之色变的黑客,居然是因为在IT业界找不到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更为讽刺的是:这次被感染的电脑中,有相当一部分还安装有正版杀毒软件。

从“熊猫烧香”肆虐网络数月,危害数百万用户这个直观数据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李俊等人在程序设计方面确实有一定的能力,为何多次求职均被拒绝呢?据李俊讲,学历不高是他求职遭拒的主要原因。当我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之后,是否也该想想若这些企业能多看能力,或许,今天就不会有“熊猫烧香”危害网络,还会多一个优秀的程序员。

深度思考之二: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缺失。虽然网络病毒早已泛滥成灾,但众多网民往往熟视无睹,“熊猫烧香”似乎真正使人们领教了病毒的厉害。这充分暴露了我们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缺失和网络安全体系的脆弱。

深度思考之三:“加强网络道德规范也是规范网上行为的有效手段。”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正群认为,目前网络犯罪没有像其他犯罪一样遭到全社会的共同谴责,谴责病毒制造者的氛围还没有形成。从“熊猫烧香”病毒案告破到“灰鸽子”日益泛滥,从木马程序制造者与反病毒软件厂商不断对决到舆论急呼加强网络立法、提高病毒防范意识,随着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事件回放四】

许三多:年度新锐人物

由《新周刊》发起的“2007中国年度新锐榜”近日在北京揭晓,虚构人物许三多击败李安、王朔等,赢得“年度新锐人物”这一重要奖项。

许三多是谁?他是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的主人公,一个性格类似美国阿甘的普通士兵。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和情商甚至低于常人,性格也不够圆熟,但他凭借着自己的“钝感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征服了战友和首长,成长为军营里备受尊敬的“兵王”。

【资料链接】

链接一:《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链接二:许三多语录——

●人要好好地活着,好好地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我不会打扑克,打扑克没有意义!

●不抛弃,不放弃。

●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你。

●人不能过得太舒服,太舒服就会出问题。

●连长说过,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要挺胸抬头去面对。

●信念这玩意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之一:“士兵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让人感动”,“许三多的迟钝、缺心眼儿、一根筋,感召人们跟现实相悖的内心,为人们提供了一次自我反思的契机,是一种钝感的魅力。”勤奋执著、以勤补拙、质朴正直、简单单纯的士兵许三多,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一切优秀品质,在喧嚣、焦虑、孤寂和快餐文化盛行的后现代社会中,似乎让人们发现并找寻到已失去了的许多东西,也使得人们在匆匆中戛然止步,开始对自己肤浅骚动的行为和思维有所反省和重新思考。触及到人们内心深处的不安,这就是《士兵突击》和里面的主人公许三多受到热捧的原因。

深度思考之二:许三多很认真,认真到很“呆”;许三多很执著,执著到很“傻”。

他是一个可爱的人,凭一种最原生态的人生态度,借一份最纯正的道德力量,把人的真善美发挥得荡气回肠。

这正是这个时代所缺乏的。现代社会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奋斗拼搏被徇私舞弊所替代,正直真诚被投机欺诈所掩盖。虽然有一些榜样展现出人格魅力、人生精彩,但这无异于黑暗混沌中的米粒之光。

这种状态下,许三多的本真、厚实,成了人们灵魂深处理想的性格形态,于是,大家为之欢呼热捧,似乎找到了精神的落脚点,得到了安慰。

深度思考之三:许三多具有孩子一样的童心,从不设防也不会设防,他由此也得到了更多的真情和回报,得到了他人无法享受到的精神快乐,所以,在许三多的扮演者——演员王宝强的眼中,许三多就是快乐多、健康多、幸福多!这种无忧无虑、精神轻松、内在幸福的简单主义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

深度思考之四:那么,许三多准则到底有什么样的含义呢?首先当然是选择有意义的人生,然后是在追求意义的征途上义无反顾,更重要的是,在面临利益冲突和成败取舍的时候,还必须选择更高的价值目标,甚至牺牲自己以维护团队和伙伴的利益。

从艺术角度看,这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远远说不上“高大全”,但对照现实,却不难看出,许三多准则的核心,恰恰是我们社会所缺乏和正在呼唤的。许三多这个笨拙、朴素、一条道儿走到黑的小人物,是对以往荧屏上那些精于算计、呼风唤雨、一夜成名的大人物的反动;许三多所体现的大巧不工、朴拙无华的人生品质,又是对长袖善舞、投机取巧的时代气质的反讽。许三多的走红并非偶然,它反映出公众对于“超女”式人生神话的厌倦,以及对无所不在的彩票心态的摈弃。如果说这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时代已经出现了道德回归的倾向,至少它说出了很多人对于有价值和有道德的生活的渴望,对于超越物质利益的人生道路的向往。

【事件回放五】

师生冲突,谁与谁的战争?

2008年1月4日,课堂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家杨帆因为学生

中途逃课而大发其火。他不仅在课堂上大骂那些交了论文就离开课堂的学生,甚至强行拦住一名准备离去的女生并与她发生肢体冲突:杨帆抓住女生书包,女生说杨帆一点为人师表的尊严都没有,并在扭打和挣脱过程中踢了杨帆几脚。

【资料链接】

新闻一:《广州日报》报道2008年1月4日,中山大学论坛“逸仙时空”赫然出现一个帖子——《中山大学微生物专业艾云灿教授,请您不要再害人了好吗》,发帖人“伤心博士”以该教授所带研究生的身份,揭发导师几大“罪状”,包括打骂学生、对想要转导师的学生打击报复等,帖中有名有姓,言辞激烈,令众多学生哗然。

2008年1月4日晚7时许,中山大学在其主页上发布对此事的调查通报,表示“艾云灿教授对所有实验室成员包括自己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艾云灿教授本人也承认,自己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是非常错误的,他已向学生道歉”。

新闻二:《北京娱乐信报》报道2007年5月下旬,网络上出现一段北京海淀区某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上课期间侮辱甚至辱骂年老地理老师的视频。从这段近5分钟的视频上可以看到,整个课堂纪律一片混乱,学生随意走动、嬉笑、打闹甚至肆意用各种手段侮辱老师并以此取乐。对老师的同情和对这些学生的愤怒,瞬间在网络上蔓延。有声讨的,有咒骂的,也有暴力恐吓威胁的,有些网友还通过各种途径查询到学生姓名、家庭住址和电话并公布在网络上,而当网友把该段视频发布到Youtube之后,国外网友也纷纷表现出不解、惊讶和愤怒。

【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之一:当课堂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当自由和平等要求泛滥,当艾教授以公开信道歉方式刚刚关上“中大博士门”,面对学生的一再挑衅——中途逃课、课间踹门后,杨帆教授本能地抓住女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杨帆教授敢破潜规则,抓住的不仅是女生胳臂,还是道德滑坡的车轮;他维护的不仅是个人尊严,还是中国师生关系的底线。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在哪里?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如果尊师重教的底线都没有了,老师还能成其为老师,学生还能成其为学生吗?杨帆教授保住了老师什么道德底线?一是为师之道,一是为师之尊。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是用来端正人们品德修养的,而教师的作用是端正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老师要交给学生什么啊?“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

深度思考之二:杨教授为坚持中国古代的师道尊严,不惜放下教授架子,身体力行。学生作为不成熟的消费者,其实应该为有杨教授这样的老师感到庆幸。在整个社会市场化、商业化的大背景下,交费购买高等教育服务,使大学生多了一个消费者的身份。这很容易让人产生“顾客就是上帝”的幻觉,然而别忘了这种消费的特殊性,“顾客”交费购买的高等教育服务里,包括的不但有知识的传授,还有人格的养成,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是也;而接受纪律的约束,建立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培养勤勉认真的习惯,都是高等教育服务提供的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杨教授的急与怒,其实是在帮助维护这些“消费者”的荷包,让他们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有所值。

大学的确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拥有选择的权利,然而一旦选择了,就要有负责到底的精神。小“顾客”冷静下来也该好好想想,怎样才能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消费者?怎样做一个尊重他人及受他人尊重的人?

深度思考之三:当商品大潮裹挟而来,没有哪个群体不受到冲击,浮躁已经成为时代征候,社会变得日益功利化。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已非象牙之塔,甚至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渐渐地心气浮躁了。杨帆教授为何失态?学生零落,人数不齐。此次事件有个细节值得关注,杨帆说,我没讲完呢,你干吗去?女生说,老师上课讲这些你不觉得很无聊吗?这一幕并不让人觉得奇怪,一个学期结束了,你完成了你的任务,我拿到了

我的学分,一笔生意做完了,各有所获,两不耽搁。在这种现实功利的支配下,学生功利,老师同样功利。

如果教育功利主义一天不革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授都不会消弭功利心态,潜在的危机必然会大面积蔓延和爆发。要革除教育功利主义,首先要做的就是坚决把教育当做赚钱机器,要还原大学精神。

深度思考之四:教师讲课不是艺术明星唱歌,不能说堂堂课都那么有吸引力,就是艺术明星唱歌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听。课堂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需要受教育者执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规则,上课更是这样。当着老师的面逃课,无论如何是不会被允许的,新生代大学生特立独行的个性也该收敛些。

深度思考之五:杨帆教授在教室大骂学生,并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有损杨帆教授的声望和形象。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授,面对学生逃课,还是理智处理为好;作为一个有社会影响的人,还是给人们留个有风度的印象更好。看来,杨帆教授在给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学学如何有风度。

【实战演练强化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上一篇:窦桂梅教育名言下一篇:足疗店合伙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