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课堂的提问技巧的论文

2024-08-10

浅谈中学课堂的提问技巧的论文(共9篇)

篇1:浅谈中学课堂的提问技巧的论文

浅谈中学课堂的提问技巧的论文

摘要:教学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遵循准确性、新颖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原则。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巧、有度、善变、灵活。提问要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堂提问 原则 要点 应用

一、提问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提问的设计应遵循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而定,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而进行。从教学角度说,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的设计应围绕其展开,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抓住教学的难点设问,平中出奇,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原则要求在提问时应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特别是信口提问一些无关痛痒的枝节问题,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从学生角度来说,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学中的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来设计,关键在于是否启动了学生心理上新的需求,是否指向了学生的潜在水平到现实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在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需要来进行,设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要求应有所不同。

2.启发性原则。课堂提问重要的是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亦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只有当教师的设问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又略高于他们发展的现有水平,需要他们跳一跳摘果子时,学生关于怎样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思索,摘下思维的甜果。

3.效益性原则。中学历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遵从学校教育的要求,它亦受到严格的限制。首先,它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一学期设多少学时历史课,一周几学时,一节课45分钟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其次,它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一学期讲授多少内容,每周的教学进度,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都有着一定的规定。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问设计的效益,切切不能多多益善。一堂课仅短短的45分钟,倘若凡事都问个为什么,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又影响了整个教学的安排。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遵循效益性原则,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课堂提问,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提问的方法

1.直问和曲问。直问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提问的目的在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切入主题,获得直接的答案。如:“党的一大何时召开?”“《农政全书》的作者是谁?”这种提问主要是通过师生的一问一答,帮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为下一步的内容作好铺垫。曲问是一种迂回的提问方式,问在此而意在彼,曲径通幽地引入主题。

2.趣问和妙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就离不开趣问和妙问。趣问指用形象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提趣引思,使无疑变有疑。教学实践也证明这种提问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也深刻持久得多。妙问是指出其不意的发问。出其不意地向学生呈现“不是问题”的问题,从而诱发他们相应的思考。

3.窄问和宽问。窄问即针对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分析的提问,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是谁提出来的?其内容有哪些?等。宽问即概括性的提问,即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进行逻辑归纳和概括的提问,如:应该怎样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作用?这种发问,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对比和深入分析。因此,对这类问题所作的构答常常要超越课本知识,而包含一定的个人判断因素。由此可见,窄问具体而明白,宽问概括而富有逻辑性,课堂教学中应视教学需要而有针对性运用。

4.单问和重问。单问是指仅提一个问题,然后释疑。它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针对其重点内容而设问,一堂课的提问往往由几个单问组成。如讲《美国内战》一课,讲原因时可提问:“为什么说内战的爆发是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讲过程时可设问:“《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的颁布,对战局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讲意义时可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清了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在小结全课时进一步提问:“有人说,美国史的基本特点是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这段美国历史,且又涵盖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能达到巩固深化知识的目的。重问是指系列性的提问,它可以由宽入窄,亦可由窄入宽。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的问题组,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提问,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

5.正问和反问。正问即深入浅出地就相关历史知识发问。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必要的疑问,如关于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可发问:孙中山为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为什么会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反问是指从问题的反面发问,逆其道而行之,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如:有人说,如果没有禁烟,就不会有呀片战争;如果没有巴黎和会,就不会有五四运动,请用史实对两种说法加以评价。这种正话反说,通过不同角度的提问,不仅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多方思索,多角度认识和理解有关历史问题,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篇2:浅谈中学课堂的提问技巧的论文

ァ∫弧⑻嵛实哪康囊明确

教师要考虑通过提问让学生得到什么,思考和认识什么,形成何种能力或品质等等。如果教师提问缺乏目的性,无的放矢,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那么,通过提问应达到哪些目的呢?

1.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特点,知道学生的兴趣和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以便达到掌握课本内容和获取知识的目的。

2.引起学习动机,唤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若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使学生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去分析、比较、综合和评价教材中的重要问题。

二、良好问题的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实现各种教学目的,还要向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

1.问题的类型

(1)认知记忆性问题。我们所提问的问题相当大一部分是认知记忆性问题。这类问题便于学生学习,有助于提高认知水平。

(2)推理性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根据环境、情节,去推理下面所要说的内容。

(3)拓展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师生脱离课本展开想象,尽情发挥。这样极易引起学生兴趣,又会开阔他们的思路。

2.良好问题的特征

(1)问题的范围要具体。若问题的范围太广,学生就不知从何入手。如果一个问题中涉及到多个问题,往往使学生顾此失彼,造成混淆。

(2)问题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要注意运用比较异同、指出关系、判断是非,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避免学生盲目背诵教科书。

(3)遵循启发性原则。这要求教师切实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问题要具有点化作用,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领悟,然后领会所学知识的深意。这一原则在讲述阅读理解题时最为适用。

(4)好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的相适宜。如果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教师就可以提问一些事实性问题;如果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那么提高一些综合性的抽象问题就是最适宜的。

三、掌握提问的技巧

1.提问的艺术

(1)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这样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也为下一步提问更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兼顾少数学生。有时可采取连锁提问法,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按座位前后、左右顺序回答,接着就“Next one, next one …”地轮下去,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机会,对差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起很大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但对成绩好的同学,可将问题的难度增大,以促进其迅速发展。

(3)尽量用较直观、形象的提问法。运用幻灯片、投影仪、实物或简笔画等进行提问,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样做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接受效果。

(4)让学生大胆设问,或教师回答,或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换角色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

2.提问的诱导策略

教师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应帮助、诱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具体做法可用以下步骤和策略。

(1)提示。有时候,学生可能回答不了,或仅仅提供问题的部分答案,需要教师进一步提示,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2)重新措词。如果学生未能听懂问题,较为妥当的策略是用一种他们能够懂得的形式重新措词。学生误解了的问题,教师不应批评。

(3)补充问题。有时候,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表达含糊或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他们澄清思路,给他们一个全面的答案。

(4)鼓励学生预测答案。当学生对答案没有把握时,他们常常不愿冒然回答,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采取假设或猜想的方法预测答案。

篇3:浅谈中学课堂的提问技巧的论文

一、问题的类型

1.认知记忆性问题。我们所提问的问题相当大一部分是认知记忆性问题。这类问题便于学生学习, 有助于提高认知水平。

2.推理性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 根据环境、情节, 去推理下面所要说的内容。

3.拓展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师生脱离课本展开想象, 尽情发挥。这样极易引起学生兴趣, 又会开阔他们的思路。

二、良好问题的特征

1.问题的范围要具体。若问题的范围太广, 学生就不知从何入手。如果一个问题中涉及到多个问题, 往往会使学生顾此失彼, 造成混淆。

2.问题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要注意运用比较异同、指出关系、判断是非, 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避免学生盲目背诵教科书。

3.遵循启发性原则。这要求教师切实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 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问题要具有点化作用, 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 去领悟, 然后领会所学知识的深意。这一原则在讲述阅读理解题时最为适用。

4.好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的相适宜。如果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 教师就可以提问一些事实性问题;如果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 那么提高一些综合性的抽象问题就是最适宜的。

三、提问题的策略与注意点

1.提问的诱导策略。首先, 教师提出问题后, 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 教师应帮助、诱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具体做法可用以下步骤和策略提示。有时候, 学生可能回答不了, 或仅仅提供问题的部分答案, 需要教师进一步提示, 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重新措词。如果学生未能听懂问题, 较为妥当的策略是用一种他们能够懂得的形式重新措词。学生误解了的问题, 教师不应批评。补充问题。有时候, 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 表达含糊或不全面, 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 来帮助他们澄清思路, 给他们一个全面的答案。

其次, 鼓励学生预测答案。当学生对答案没有把握时, 他们常常不愿冒然回答,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采取假设或猜想的方法预测答案。有些学生的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尽准确, 教师应做出特别的努力, 帮助这些学生。若他们取得一点进步, 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信心。

2.课堂教学提问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 高水平的问题可以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高水平的问题设计, 不一定是难题、怪题。这里面有以下几层含义: (1) 提问设计的难易要适度, 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难度应控制在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2) 提问设计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部动机作用。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有经验的教师不直接向学生奉献真理, 而是诱使他们去探求真理。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 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由此发现新的天地, 创造新的情境, 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3.掌握提问的技巧。 (1) 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这样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也为下一步提出更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 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 兼顾少数学生。有时可采取连锁提问法, 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让学生按座位前后、左右顺序回答, 接着就Next one, next one地轮下去, 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机会, 对差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起很大作用, 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 (2) 让学生大胆设问, 或教师回答, 或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换角色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 不断总结归纳, 把知识系统化,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

总之, 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本方式。通过教师的设悬置疑, 可以激发他们去思考, 启迪他们去认识问题, 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之中, 使其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把课堂教学活动推向高潮。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 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 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 又要备学生, 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种技能而已, 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3.

篇4: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提问技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新课改的需要。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将我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提问技巧的优化策略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教师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备课是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关键一环,这个环节对提升课堂提问技巧、优化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

1、备教材。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找准课堂提问的突破口,首先要准确完整深刻地理解教材,分清主次,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其次要掌握教材全局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教材知识、方法上的规律性。如在讲授《故乡》一文时,由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对课文人物特点、环境特征、表现主题、时代背景等有了全面把握,方能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性、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最终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而学有所得。

2、备学生。教师必须事先对学生形成全面认识,方能决定采用何种提问方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效果。可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学生自我介绍法等方法来了解任教学生的群体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只有基于对学生的全面认识才能使提出来的问题在学生当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态度和次数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心智获得了一定发展,有了自尊、自爱感、自我认同感,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态度。应明确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掌握知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一味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而只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提问时要注意所提问学生的层次,各层次、梯度都应有所涉及,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评价,且以正面、鼓励性评价为主。如讲《忆读书》一文时,应按学习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此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读书的态度,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还有是应注意提问的次数,并不是提问次数越多就会收到好的课堂效果。次数过多,学生容易紧张而来不及深入思考;次数过少,学生听课容易形成懈怠。正确的做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而定提问次数和度,使教师的提问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流于表面形式。

三、教师要优化提问方式

在语文课堂上,并不是说老师可以随意抛出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采用何种提问方式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引导式”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提问方式。通过情景式导入或引导式导入,使学生对于教师所要提出的问题在回答之前能先形成一个初步认识,这样学生的思路不至于走向偏激或“误入歧途”。如讲《孔乙己》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悲剧,可进行一下提问:“我们学过了《范进中举》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旧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范进的形象,今天我们学习的人物孔乙己是什么造成了他的最后遭遇?”通过此类发问,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一个明确的参照,能给学生思考问题,创造一个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

其次,“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全新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了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且“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讲《背影》一文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已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上述的提问,可使学生受到思路上的启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

四、提问后给予学生思考时间,并作出正确评价

现在语文课堂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后马上提问学生,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对所提问的问题缺乏深入、充分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思考惰性,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缺乏思考时间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过分紧张,产生学科倦怠及压抑感,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这与教师的初衷是相悖的。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这个时间教师要把握好度,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如讲《桃花源记》一文时,提出问题“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同学们如何看待作者陶渊明描述的这一理想社会呢”后,不应马上要求学生作答,而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也应等待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并完善他们的问题答案,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形成对这一问题的清晰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上提高自己的提问技巧对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优化语文课堂提问技巧对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丽敏.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J].基础教育.2013

篇5: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湄洲第一中心高朱小学郑梅娟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技巧上的欠缺,往往导致提问步入误区,将“满堂灌”发展成为“满堂问”,似乎问的越多,启发的越深,往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方式单一,往往采用“是不是”的判断和“是什么”的叙述型.在课堂上一味追求所谓“热热闹闹的花瓶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研究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用科学的课堂提问来驾驭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深入探求知识的需要,课堂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及时恰当,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随想随问、有疑必问,这样势必把一堂课弄得支离破碎,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如何使课堂提问收到好的效果呢?那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首先,设计的提问要有让学生参与思考的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长久下去学生会对提问淡然处之。

其次,设计的提问,难度不能太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能力。如果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却步,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当,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本节重难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得以表达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

对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做好引导工作,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教师在备课时还应拟出提问的提纲,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对某些有困难的学生,一时不能回答时,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鲜明,是学生所能理解的。教师在提问中,要投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过程,逐步地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替他们进行思维。

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的提问方式

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样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提问方式。

l.引趣悟道,切入正题的直问。

“兴趣自疑问和惊奇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兴趣是求知的大门,是学习的原动力,如果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位置上,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好,因此应十

分重视自觉地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2.指点迷津,校正思维航向的拨问。

教师在指引学生攀登知识的台阶时,学生遇到困惑是经常的,要及时解开“扣子”,越过思维障碍,需要教师按照程序引导点拨,使学生疑云消散,茅塞顿开,以期达到“自致其知”。

3.按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逻辑层次的层层递问。

每一门学科均有其确切的内容、固定的含义和严格的界限。它的科学性要求在论证它时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合理的论述和透彻地说明。采用什么方式就学生的疑点、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这就要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若干问题讲解是必要的。教师为此要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揭示出知识的理解过程,并在问与答的间隙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其科学的思维能力。

4.垫基辅路,思维转换的曲问。

课堂提问并不都宜由教师发问求答或让学生只是简单地作答“是”与“不是”的“一声雷”的做法,有时还需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掌握知识的目的。

5.催人向上,激发意向的激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他要求教师要结合教育内容的特点不断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处于言不及就、欲言不能、欲罢不忍的情况下,教师若能以期待的目光,积极健康的鼓励性语言去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情的激荡,对点燃追求知识的热望能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另外,要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这种向上奋进的精神一旦成为学生的快感体验,必将成为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巨大动力。

6.只问不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科学并不是保证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结论和知识答案都交给学生,应提出问题叫学生保持学习的“持续动机”,去感知教材,概括知识和规律,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收到“教是为了不教”之效。

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和“加油站”,但不能满堂问,要善问,即问在知识和智慧的结合点上。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问,更要创设情境,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提出的疑问要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繁难。太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太繁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引不起学习的兴趣;二是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对象。如果问题不是学生深切感受的,教师提了出来,不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要使提问达到“导学”的目的,那就必须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进行足够的酝酿,必须使学生真正感到有问题,而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才向学生提出,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课堂提问技巧的实施措施

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不是一种形式。好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饶有兴趣地深入理解课堂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愉悦、激动、兴奋的情绪中品味的体验知识的深刻内涵和无穷的奥妙。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它被广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这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比较高的智力技能,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这一技巧,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的:

(一)问语要精当

首先,提问的语言要准确、简练,使学生听后能明确提问的要求,迅速投入思维活动。语言模糊冗长的提问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难以进入问题情境。其次,要指明提问的对象,是要求集体回答还是指名回答,防止出现各说各的乱哄哄的现象。三是提问的内容和语调要具有启发性、鼓励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宽松情境中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开放状态。四是尽量避免一次提问多个问题。多个问题同时提问,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以免学生出现“答前”“忘后”或“答后”“忘前”的现象。

(二)提问要深浅适度

课堂提问必须深浅适度,教师对学生估计不足而提出过深的问题,则应随机给予必要提示,以一些辅助性提问架设语言“跳板”,帮助学生起跳。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提问,要有层次,有坡度,有深度.提问要难易适度,面问大多数学生,还要兼顾“后进生”。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深浅适当,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提问要做答后评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正确,教师应及时表扬给予鼓励,这样就会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在课堂上答非所问时,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使学生易于接受。

(四)提问要有侧重性

课堂提问既要注意问题的整体性,也要有侧重点。但课堂提问不能把教材内容摘得支离破碎,要注意它的整体结构。课堂提问必须用明确具体的语言加以表述,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还要善于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始终围绕中心,提出一连半密切相关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五)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当是多向的,经常性的,前苏联的一位教师E·H·伊利英在其教学活动中竭力鼓励学生提问题,他认为:“谁提问,谁就在思考,谁提问,谁就在形成个性”。学生无问题要问并非好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多提一些自问自答的问题,积极地引导学生共同思考他们自己所提的问题,必要时还要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表述、深度等作必要的处理。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总想到要问些什么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要具有提问的意识和勇气,而且还要具备直觉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提问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然而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进度、课堂容量、教材内容等因素,往往忽视了学生提问,甚至限制了学生提问。

课堂提问教师向学生提问外,更要重视学生提出疑问也是重要的一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老师应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因此,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问题的学习精神。

课堂教学的提问可以助燃学生的思维之火,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去学习”,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师生在信息双向交流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启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因素。

篇6: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明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邓金兰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提问必须讲求艺术性,重视提问的策略,每一个提问都必须围绕教学内容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南,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将从课堂提问的作用、原则、有效提问的方法等几方面来探讨小学英语教师应掌握的课堂提问策略。

【关键词】问题设计,提问,有效教学

引言

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是启发和诱导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Plutarch)早在3000年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笔者有幸参加了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训活动,通过观摩十几节的现场课堂教学,发现了执教老师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课堂提问预设性过强,生成性不足;设计的问题目的性、针对性不够,设置问题的难度把握不到位,提问未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等。如教师A在与学生问候完之后就发问:“Today I‟m very excited.Are you excited?”学生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措,原来该师想通过这个问题引出“excited”这一新词汇的教学,而学生不解其意,自然无法按教师预设的方向回答,出现了卡壳,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再如教师B在引入句型“What are these/those?”教学时,没有直观的远近距离暗示和说明,学生无法分辨“these/those” 这两个词的用法。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些名言的“问” 指的是善于提问,而非一切提问皆有答。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达成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和手段。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有效的课堂提问即指能够利用各种策略达成预期目的的提问。贝拉克(Belarck)通过研究发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但是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而英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所占比例则更少,且问题的设置存在着以下缺点:⑴ “无意义”问题时常出现;⑵ 问题的思维品质要求不高;⑶ 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⑷ 不区分对象;⑸ 问后即答。因此,深入研究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将在提高提问质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诱发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师生双边活动,构建课堂动态应答链等方面起积极促进作用,进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从课堂提问的作用、原则、有效提问的方法等几方面来探讨小学英语教师应掌握的课堂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1.引起学生注意。提问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刺激他们对当前内容的理解并引起思考。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

2.唤起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往往包括了所教知识要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梳理所学知识脉络。教师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或依据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设问诱导启迪学生,使教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知识。

3.反馈信息,教学交流。教学过程不是直线式的,由于学生的“课堂接受”不同,提问有利于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些内容掌握不够,以便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4.鼓励学生参与。提问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及时肯定好的学生,用赞扬的语气和表情说:“Great/Wonderful/You are so clever!”,如果学生回答错了,则用鼓励的语气说:“Don‟t worry, 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Thank you!”。

第三届福建省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观摩暨研讨会论文汇编

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激发兴趣原则。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

2.科学性原则。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即兴式的。在授课前,应认真备课,把握知识要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无知识性错误,符合语言规律和文化习俗,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从而达到最基本的语言训练目的。

3.启发思维原则。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好的提问才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它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万不可不着边际地为提问而提问。

4.难易适度原则。问题提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提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提问的难度,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此外,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进行提问,知道从“哪”提,向谁“提”,防止出现提而不动,启而不发的局面。

5.适时性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说教师要善于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课堂教学的帷幕刚一揭开,教师就必须创设意境,适时提问。这种提问既有对以前学过知识的巩固与复习,又有对新授知识的启发与引导。提问的最好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与“悱”之时,这时提问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

6.鼓励性原则。学生每次回答问题结束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对问题的答案作出明确的结论。对回答困难者,教师要及时启发诱导,给予提示帮助;对回答不正确、不完整的,教师应加以纠正和补充;对学生不能正确回答的或回答完全错误时,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安慰、鼓励,具体指出其错误所在,切忌冷嘲热讽,更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不认真听课的手段,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回答正确的,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褒扬;对有创见者,教师更应该大加鼓励。

三、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1.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英语交际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⑴ 有效设计旧知问题。一方面,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发现错误或模糊不清时,及时纠正;另一方面,为新知识的讲解铺平道路,使新旧知识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打开探求新知识的思路。有些教师习惯在导入或教学过程中问类似问题:“Hello,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And you? 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 day is it today?”等,且每节课都用,学生面对这样烂熟的问题,刚提起的兴致一下就没有了,难以调动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有效地建立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作好铺垫。如教师C选择的教学内容为NSE B6 Module9 Unit1,这是一篇精读课,她先与学生一起复习了动词的过去式,而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Did you ……?”等句型的问答,为后续的阅读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⑵ 重点有效地设计好新知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本课的知识要点,同时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好难易度,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和触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再者,好的问题能巧妙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开启学生思考的门户。

第三届福建省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观摩暨研讨会论文汇编

范例:NSE B6 Module9 Unit1,本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阅读获取“Lingling和朋友到英国剧院观看滑稽剧表演及表演结束后的活动”等相关信息,教师在幻灯片的辅助下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教学:

Q1:Where did Lingling go ? Q2:Who were in the children‟s theatre ? Q3:What did the men/women/actors/children do ? Q4:After the show where did the children go ? Q5:What did they eat ? 这些问题紧紧围绕课文主要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补充与纠正,并让学生反复操练,循环往复,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这些问题的设计是有效的。

⑶ 注意设计过渡型问题。设计得当的问题能使教学环节间的衔接过渡润滑顺畅。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这样课堂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直接提高课堂效率。有的教师不注意各个课堂环节间衔接的语言过渡,有时提问比较突兀,容易使学生思维脱节,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点的过渡要衔接自然,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比如教师C在教学NSE Book6 Module5 Unit1时,要求学生会运用单词“heavy、light、broken、pocket、easy”等词描述事物的特征。她通过创设情境利用过渡性问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设计的过渡问题如下:

情境一:(叫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提两个事先准备好的重量不一的红、黑色背包)T:I want to go to Fuzhou.Please bring the two bags for me.Can you ?

(学生1提包时肩膀歪一边)Q1:Oh, is this red bag heavy ?(师用卡片呈现“heavy—重的”同时帮助提包)并说:“Yes, it‟s heavy.”,教授新词汇heavy;用同一方法教授light。

情境二:(师拿起红背包并指着一口袋问)Q2:What‟s this ?(It‟s a pocket.教授pocket。)Q3:What‟s in it ?(It‟s a balloon.师拿出气球。)Q4:Can you blow it ?(师做吹的动作,然后让一名学生试吹。)Q5:What‟s wrong ? Is it broken?(引出broken一词教学,同时将气球放在自己的口袋里。)Q6:Oh,where‟s my broken balloon?(Ss:It‟s in your pocket.)情境三:师平举黑色背包,指着背包底下的轮子问: Q7:What‟s this ?(It‟s a wheel.教授wheel。)Q8:How many wheels can you see ?(Four.)情境四:师在讲台前拖背包走,一副轻松的样子,并说:It‟s got four wheels.It‟ll be easy for me.(师教学easy和句型。)

根据前面设计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将原本看似不相干的词汇有机地结合句型运用过渡性提问串成一体。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同时,在过渡处提问,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并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⑷ 注意设计检查巩固性问题。在该环节,教师如果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可以提问一些事实性问题;若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那么提一些综合性问题就较为适宜。教师要注意运用比较异同、指出关系、判断是非,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避免学生盲目背诵教科书。比如教师C在课文听力/朗读训练后(教学内容选自NSE Book6 Module5 Unit1),进行了”True or False” 的判断性提问,检测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然后运用对比教学法提出两个问题,Q1:What‟s the advantages of two bags? Q2: What‟s the disadvantages of two bags? 要求学生思考并根据已获信息说说两个背包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说的实践中获得语感和语用能力,在对比教学中引导学生购物时应从外观、实用、方便等角度考虑。再如教师D(教学内容选自NSE Book6 Module10 Unit1)围绕四个“W—Who/What/When/Where”,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份旅行调查表,第三届福建省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观摩暨研讨会论文汇编

然后选派代表展示并汇报调查情况,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充分体现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这些活动的效果来看,有效地拓展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有效课堂提问技巧

⑴ 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这样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也为下一步提问更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⑵ 选好提问对象。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须做到“点面结合”,不能只顾及举手积极的同学,也要兼顾相对“安静”的同学。由于被提问的次数和频率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频频惠顾”的学生很有可能因此而对英语兴趣倍增,学习进步明显;而被“冷落”了的学生,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很容易被挫伤;这样就导致了班内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

⑶ 提问方式要艺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注意力就像一只极易受惊的小鸟,当你走进时,它马上会飞走;当你抓住它并把它关起来时,以后就别想再听优美的歌喉。成功的教师一般都十分注重方法和技巧,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教师提问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问单个学生、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做调查等形式都能使学生活跃在各种问题之中,促进课堂教学。教师提问时要结合语言背景,建立真实语境,运用幻灯片、投影仪、实物或简笔画等辅助教具进行提问,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学生联系实际,发挥联想,开展真实的语言交际。如闽教版教材第六册 《Unit6 Hobbies》这一课,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What‟s your hobby ? / Do you like doing sth.?”,这样的问题人人都能上口,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

⑷ 提问要把握好时机。教师应该分阶段、分时机提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小学生虽然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感兴趣,但是目的不太明确,所以有些问题要在讲授之前提出,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有些问题在学中提问,在讲授过程中,解释一些比较难的语言现象,通过课堂指导和评论,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有些问题要在学后提出,讲授结束后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⑸ 掌握好提问回答时间。教师提完问题后,要适当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在提问以后往往会忽略等待的时间,在很短的时间内请学生回答或提示答案。这样,一定程度上固然能有效地加快教学节奏、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但长期如此,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心理,从而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发问后等待时间短,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会相对偏低。与其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不如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再说出更为正确或完整的答案。

⑹ 提问要及时反馈。提问后除了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准备,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外,还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反馈。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可及时纠正,但也不能见错就纠,这样会打断学生英语思维的连贯性。对于回答不全面的问题,可让其他学生补充或大家共同讨论,必要时教师给予启发、帮助。

⑺ 提问要变换角色。课堂提问除了老师提问学生之外,也可以让学生向教师提问,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相互提问。老师和学生可根据需要来变换角色。这种提问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 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

⑻ 提问语言要准确、精练、清晰。所提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表达清楚, 容易理解。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 不应含糊其辞, 或是模棱两可。

总之,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不是教师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进行,更不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装饰。我们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应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问题的精心设计;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书目】

⑴ 许高厚、施铮:《课堂教学技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⑵ 张正东:《外语教育学》,科学出版社,1999 ⑶ 李萍:“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学英语》2003年第8期

第三届福建省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观摩暨研讨会论文汇编

⑷ 单凌晨:“提问促进„互动‟”《学英语》2003年第47期

⑸ 雷水蓉:“关于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⑹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篇7: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优化设计提问内容,掌握课堂提问技巧,使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设计标志课堂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高水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

2.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的发问,避免无休止地提问,那会使学生受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会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3.设计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同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知识水平。

4.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避免进行无明确中心和目的的随意发问。考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预先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和功课任务,然后按照预先计划的次序发问,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

5.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运用较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较高思维水平的基础。这种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较高思维水平的机会。

6.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

篇8: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一、从设计课堂提问前的准备来看

吃透教材, 了解学生。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的特点,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就能较准确地认识有关的特点, 明确重点、难点。只有熟练地驾驭教材, 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选好提问的突破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课堂提问的对象。同一个班级, 学生的智力、基础有差异, 个性、社会环境、生活空间等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 问甲有效, 问乙未必有效。

二、从课堂提问的方式来看

课堂提问的方式也应多种多样, 选择什么方式既要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 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

1.“激趣式”提问

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 抓好导入课文的环节而巧妙运用。如:教苏教版语文七 (上) 教材中《往事依依》, 一上课可这样导入:“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自己年少的生活总是记忆犹新, 鲁迅的笔下有着神秘的百草园;高尔基的笔下有着令人刻骨铭心的童年。他们都对自己的年少生活难以忘怀, 我们今天学习《往事依依》这篇课文, 去看一下于漪老师的少年生活是什么样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学生引入求知的新境界。

2.“诱导式”提问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选出若干能突破疑点、重点、难点的问题, 提问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苏教版语文七 (上) 教材中《济南的冬天》一文, 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归纳出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温晴”。在讲到冬天的各种景物的时候, 要启发学生:“在总的‘温晴’的特点下, 那雪、那山、那水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逐点启发, 学生才能掌握本课的实质。

三、从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几个“度”来看

1. 角度要新颖

课堂提问的角度应力求新颖, 讲究新意, 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 老调重弹。

例如, 教苏教版语文七 (上) 教材中的《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一文, 对文中两个人物形象 (喻皓、匠师) 进行分析时, 很多老师会直接发问:“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问得比较机械, 角度也很“官方”, 没有什么亮点,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提问, 那么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如可以问学生:“你觉得主人公是谁?”问题看似没有固定的答案, 但学生通过相互质疑、辩论, 可以看出:“喻皓是本文的主人公。”这时老师再追问理由,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在回答中涉及两个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就一目了然了。这里, 从直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提问, 切换角度, 改为对“本文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么?”的探讨和辩论, 角度更加新颖, 殊途同归, 而且带动课堂的气氛, 启发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进行生本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再如, 钱梦龙老师教《石壕吏》时, 提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 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没有出来表过态,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问题一出, 立即引起学生注意, 有的赞同, 有的反对, 各自在文中找依据, 争论十分热烈。这样的提问没有照本宣科, 而是有所改造和创新, 使教与学都从文章表面结构进入深层结构, 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

2. 难度要适中

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按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设疑, 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即跳起来摘果子。这也包括提问。如果太易, 便失去思考的价值;太难, 则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心理学上讲, 学生既不注意太熟悉的内容, 又不注意完全不熟悉的内容。如教苏教版语文七 (上) 教材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 如问学生:“作者在文章中怎样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要寻求第二种答案, 需要创新性思维’这个论点?”这个问题不适应学生的思维层次, 他们很难回答清楚。可以改问:“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创新性思维需要哪些必要的因素?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每个例子分别证明了作者的哪些观点?这几个例子综合起来说明了什么?”这样提问能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把握论证技巧。

3. 坡度要明显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会精心设计提问的深浅层次, 把握提问的坡度。由浅入深、逐步升级的台阶式提问, 让学生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 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 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 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 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 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钱梦龙老师说:“一般说来, 问题的安排, 要由易到难。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 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 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 过了一座山峰, 又有一座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这是经验之谈, 也是提问设计应遵循的要求。

四、从对课堂提问的评价来看

课堂提问中, 对答问的学生而言, 评价是来自教师的信息反馈。我们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做出准确、恰当的评议, 是对学生积极思维的最好鼓励, 是对学生情绪的最好调节, 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最好体现。

学生对问题回答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回答基本正确;二是回答不够完整;三是回答完全偏离所提的问题。

第一种情况, 教师应充分肯定, 激发热情。对于有创造性的回答更应大力赞扬和鼓励, 这种鼓励可以是一束赞许的目光, 也可以是一个满意的微笑。总之, 要力争通过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和思维的结果, 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起到强化和鼓励作用, 促使学生更好地思考学习, 此时的评价语言应简洁, 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感染力。

第二种情况, 教师应补充不足, 完善回答。由于理解力和概括力的限制, 学生有时顾此失彼, 答问不严密、不完整, 有时只看到现象, 抓不住实质, 有时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恰当。这时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的回答, 然后引导、点拨, 补充不足, 使答问更完满。

第三种情况, 教师应该纠正错误, 措辞委婉。学生在答问时出现思路不清晰、语言表述混乱或者理解上的偏差错误, 都在情理之中。教师对错误的答问千万不要草率处理, 不能打断学生的回答, 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回答问题的热情。

综上所述, 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提问式”教学, 不但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而且教师应该努力展示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师生对话的桥梁, 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梁翠芬.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与学生心理[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专刊版46-47) .

[2]王恩健.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J].科技教育, 2009.第4期:89.

篇9:浅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一、如何理解课堂提问

所谓课堂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和课堂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教师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落实教学计划和进行课堂活动的纽带,也是向学生输入信息的一种途径。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合理安排课堂提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成教学目的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特点,知道学生的兴趣和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以便达到掌握课本内容和获取知识的目的。

(二)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

课堂提问应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若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使学生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课堂提问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应有利于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问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去分析、比较、综合和评价教材中的重要问题。学生在问与答的对话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如何提问

根据现代认知理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好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注意提问的三个“点”

1.导入点

导入新课时提问,快速让学生进入热身活动,能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深入思考,激起学生探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从而为学习新内容作铺垫,自然进入新课。这种做法符合“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为新内容的教学创造条件。

2.连接点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尽量多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提问,这样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既可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也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能有效地训练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

3.结束点

即是课堂结尾处提问。巩固性提问是反馈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帮助学生梳理整堂课的脉络,也是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检测,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

(二)把握提问的四个“度”

1.广度

教师设计或提出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大多数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一般的问题可先请后进生或中等生回答,若回答不完整再请较好的学生补充。有难度的问题,要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不能为了赶速度将问题集中在几个优秀学生身上,从而忽略了其他的中等生或后进生。

2.深度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教师的设问或提问深度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问题呈现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这样会促使学生持续学习,并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角度

我们传统的提问方式是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模式使学生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听与答,减少了学生练习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因此,教师要经常转换问答的角度,由学生问,教师答,或由一学生问,另一学生答,或由一组问,另一组答等形式,或者让学生同桌之间互换角色进行问答,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被动心理,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4.频度

教师提问的频率取决于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所用的等候时间总是不够;他们要么自己来回答,要么叫另一个同学来回答。所以,合理把握提问频率是非常重要的。

(三)遵循提问的五个“性”

1.启发性

教师要善于激疑启思,使提出的问题能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尝到探究和收获的欢乐。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程度、理解能力等情况进行个体差异性的提问,尽量做到启而有发。

2.直观性

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简笔画、实物、幻灯片、多媒体等进行课堂提问可使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形象具体。这样做,由于形声结合,既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接受效果。

3.灵活性

教师课堂上提问时,心中往往预选定了对象,但由于学生个体情况的变化,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导致教师判断失误,原以为某个学生能回答某个问题,结果其却问而不答。这时,教师要善于观言察色,灵活机动地更换被问的对象或提问方式,以避免出现尴尬或冷场的局面。

4.发展性

提问应该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聚合到发散。提出较简单的问题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较高思维水平的基础,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锻炼较高思维水平的机会。

5.激励性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机制。课堂提问也应具有激发性,当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思维不活跃时,可用抢答或游戏的方式提出问题,以迎合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去获取更大的进步。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合理利用提问技巧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大有禆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合理、科学、艺术地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注重提问的质量,把握提问的节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形容军人风采的成语下一篇:晚安短信祝福语